听障学生课堂学习案例报告

听障学生课堂学习案例报告

一、随班就读聋生个案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元[1](2021)在《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班就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实践模式。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是随班就读的质量却不容乐观。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是否适应良好是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学校适应,有助于特殊学生收获同伴友谊、发展认知能力,甚至促进其成年之后的情绪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关注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学校适应对我国融合教育的实施及视障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聚焦于三位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等手段收集原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基于学校适应理论模型、三维叙事空间理论,梳理三位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在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的经历,挖掘故事背后的意义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视障学生在普通学校适应面临的问题,包括学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欠佳;情绪问题突出;退缩行为明显;自我认识隔离化。2.影响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包括学生因素:视障同伴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3.建构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理论模型,包括学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行为适应,身份认同五个方面。4.为促进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基于本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增设视障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发挥成功融合视障个案榜样作用;开展视障相关的校园活动;落实随班就读政策的实施;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

时闻卓[2](2021)在《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融合教育在我国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进入到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在校生达39.05万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49.15%。但由于我国特殊教育及融合教育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在有特殊需要个体融入普通学校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适应问题,如:普校学习难度增大导致随班就读学生学业停滞不前甚至落后的问题,增加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内心自卑的不良情绪油然而生进而影响着人际交往,与普通学生产生了较大差距。除此以外,大部分普校教师初次接触特殊儿童,没有相处经验与教学技能,影响了师生交往等。我国当下最主要的融合教育形式为随班就读,主要以视、听、智力残疾等轻度残疾儿童为主。不同类的特殊需要儿童所需要的教育支持和服务因其障碍类型而不同。其中听障儿童尤为特殊。一方面,最近几年,很多聋校的一年级学源极少。很多二线城市只有一所聋校,但一年级学生人数可以用“寥寥无几”来描述,甚至有的聋校一年级学生人数为零。这是因为在融合教育理念及医学康复观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儿童可以选择去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另一方面,很多小学低年级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会在小学中期后“回流”到聋校中。这说明听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出现不良的学校适应。因此,本研究结合听力障碍儿童的个案进行微观研究,分析和探讨我国目前听力障碍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问题,为此类特殊儿童在今后的融合教育过程中提供借鉴。本研究选取一名一年级刚入学的听力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以融合教育为研究的出发点,结合发生认识论和自我效能理论,采取质性研究范式,通过半结构访谈法,了解并分析个案在学校适应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借助Nvivo11质性分析软件,对个案及其科任教师、同伴、家长的访谈文字稿进行编码、分析处理,得出结果。从个案的学业适应、人际适应、行为适应、情绪适应四个维度出发,从微观角度分析个案的学校适应水平。结合访谈结果发现:研究对象的行为适应表现最优,学业适应和情绪适应表现一般,人际适应表现不良。产生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听力障碍导致沟通障碍造成了现实的学校适应困难;2.普通学校教师缺乏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经验;3.学校缺乏政策支持与硬件设备支撑;4.听障学生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误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和原因分析,本研究提出相应的建议:营造有爱无碍的学校氛围,提供充分的支持;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特殊技能;关注日常活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建立更加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家校联系紧密程度,多角度、全方位帮助听障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赖蓉[3](2020)在《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以三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等特殊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是社会前进和残疾人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潘懋元先生说,教育的本质意义就是发展。就高等特殊教育内涵发展而言,核心是残疾大学生的自主发展和高等师范特殊教育的发展。从最初的隔离教育到如今融合教育理念的普及,融合教育已成为国际高等特殊教育的明确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让更多的残疾青年能有机会和健全同龄人一起接受高等教育,通过受教育权的行使改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素质、完善融入社会的能力,将对他们社会地位的提高形成正能量。本研究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问卷法、访谈法、个案法进行研究,以B大学特殊教育学院、T大学聋人理工学院和C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个案学校,主要对听力残疾、视力残疾的在校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356份有效问卷进行描述性统计,并选取8名在校残疾大学生,3名教师、4名教学管理者及其他残疾大学生毕业生和相关专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以国家、高校、家庭三个维度进行现状分析,认识到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的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的确遇到了不少挑战:如国家政策与经费支持不足,社会“标签化”现象普遍、无障碍环境落后,招生类别有限、普特教育分离、培养模式陈旧,师资力量薄弱、专业水平低,就业支持不足、就业范围狭窄等问题。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以下建议: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无障碍环境,消除社会排斥;协调单招工作,增加残疾类别;推进残健融合,创新办学模式;促进高等师范特殊教育发展;加强就业支持,拓展就业渠道;促进家校合作,提升个人能力。

王燕[4](2020)在《“1+X+Y”模式促进大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语言康复的个案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0-17岁听力残疾人有58.1万,其中7-17岁听障儿童为44.4万。2009年7月6日,由国家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和中国残联共同发起了“国家人工耳蜗救助项目”。自此,广大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迎来了希望,越来越多的大龄听障儿童也希望能够借助“人工耳蜗”来到有声的世界。以往关于“人工耳蜗植入听障儿童”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对康复效果的评估及影响康复效果的因素的分析。但是研究对象始终在0-6岁的听障儿童,关于7-17岁大龄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的评估及康复鲜有提到。基于此,本研究在借鉴“1+X+Y”操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康复模式的探索。同时,针对大龄听障儿童的实际需要——融入主流社会,选取一名12岁在普校随班就读的儿童进行干预。旨在通过本研究探讨“1+X+Y”操作模式对错过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大龄听障儿童术后听力及语言能力康复的促进作用,同时找到影响大龄听障儿童术后听力及语言能力康复的因素,以及促进大龄人工耳蜗植入听障儿童康复的有效措施。本研究在“以生活为核心”的基础上,以个别化康复为主,辅以家庭康复。从听觉能力和语言能力两方面入手,得出以下结论,第一,“1+X+Y”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大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听力及语言康复。第二,影响“1+X+Y”模式对大龄人工耳蜗植入聋童听觉及语言康复效果的因素有教学形式、个体情况、家长的配合、语言应用。本研究认为,大龄人工耳蜗植入听障儿童康复的有效措施如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科学的评估;以“生活”为核心;提高家长参与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本研究希望通过完整的呈现对个案干预的过程,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案例,在研究过程中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也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尚清华[5](2020)在《跆拳道训练在听障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热爱体育运动,越来越重视身体健康。跆拳道这项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不断的发展,主要有竞技(实战)方向、品势方向以及特技和跆拳道舞蹈。研究发现跆拳道训练对普通儿童的成长有促进作用。也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可以改善体质,缓解焦虑。听障学生因为存在听力缺陷导致缺乏安全感,或因身体协调性差、环境限制等原因,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运动,从而影响听障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表现在力量素质、速度素质、平衡素质、柔韧素质等方面,身体素质的强弱是一个人健康状况的外在表现,听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优良的身体素质。在赤峰市民族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兴趣课的背景下,选取7名听障学生为个案研究对象,针对他们跆拳道训练的过程及结果,来探究跆拳道训练在听障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经过20个月的跆拳道训练后得出以下的结论:(1)跆拳道训练对发展听障学生的力量素质有促进的作用。(2)跆拳道训练能有效提高听障学生的速度素质。(3)跆拳道训练有利于发展听障学生的平衡素质。(4)跆拳道训练对提高听障学生的柔韧素质有积极的作用。且寒暑假撤销干预后,效果有一定的持续性。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听障学生应响应国家号召,重视体育锻炼。(2)跆拳道训练应遵循体育原则,符合学生发展。(3)跆拳道训练应科学合理,关注个体差异。(4)跆拳道训练应制定考核标准,激发学习动机。(5)特殊学校(聋校)可开设跆拳道课程,进行针对训练。

那如春[6](2019)在《初中随班就读聋生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初中《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城,是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实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各种音乐创作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全面地引导随班就读聋生亲身参与音乐活动,认识音乐、掌握音乐知识。培养聋生的创造力,有利于聋生自信心的养成,提高其学习的专注性,并发展与他人的协作能力,使聋生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如何进行随班就读聋生音乐创作教学实践是一个迫切需要讨论的课题,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宗旨。本文首先介绍选题的缘由,分析目前相关研究的课题,从而引出研究的意义。在对随班就读、聋生的概念界定基础上,通过对聋生家长、教师、学生进行访谈,研究教学对象,进而对初中随班就读聋生音乐创作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制定了一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实践,并在本研究中采用三个课例对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研究,每个课例包含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法对随班就读聋生音乐创作学习进行评价,以期检验前期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最后,综合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总结了随班就读聋生音乐创作教学的策略。

冯弋洋[7](2019)在《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但很少有研究聚焦到特教师资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聋人教师。聋人教师在聋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聋人进入到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作为一名特殊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受到重视。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选择了两位聋人教师作为叙事对象,通过解读个案专业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真实故事和体验对聋人教师专业成长进行深入剖析。以期能填补我国关于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研究空缺,并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参考。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研究者亲历聋人教师个案A老师和B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现场,通过观察、访谈、收集实体资料等手段收集原始田野资料,再通过转录编号、分析归类、提炼故事等步骤对原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按照入职前、准入、入职后的阶段顺序串联出聋人教师个案的专业成长故事,梳理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历程。其次,通过两位聋人教师的成长历程反观聋人教师的成长路径,以本研究建构的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维分析模型为分析框架,从聋人教师专业内在结构、专业成长阶段及专业成长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对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专业内在结构方面,聋人教师与特殊教育相关的特教专业素养较高,而一般学科专业素养相对较低。2.聋人教师的专业成长阶段与教师的一般发展阶段理论相符,但他们在预备阶段专业基础较差,适应阶段显得更为艰难,在各成长阶段的进度与状态因人而异。3.影响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有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听觉与语言能力、聋人身份认同、聋人高等师范教育背景、聋人教师资格与任用制度、任职学校的重视程度、成长中的机遇。其中,聋人教师自身的专业自主发展意识、听觉与语言能力和聋人身份认同这三方面对其专业成长的影响尤为重大。最后,研究基于以上结论针对如何促进聋人教师专业成长提出了以下建议:1.提高聋人教师自主反思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2.建立高效的聋人教师高等教育培养体系。3.完善我国聋人教师考核与选拔制度。4.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和教师文化。5.为聋人教师提供有效的职后培训。从本研究两位叙事个案成长经历中也得到了一些有利于聋人培养的经验和启示。

张沫晗[8](2019)在《聋人高等艺术教育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究 ——以M校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为例》文中指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残疾人教育事业是否发达、支持政策是否完善、社会文明是否先进的重要标志之一。聋人艺术是聋人文化的视觉化,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诉求、交流功能和美学价值。融合教育主张构建“宽容、无差异”的校园文化与“平等、融合”的社会环境,对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工艺美术专业聋人大学生实行融合教育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聋人群体的社会融入性,促使其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本文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与实物收集法进行个案研究资料的收集,以M校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为个案学校,对工艺美术专业四个年级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参与式观察,选取两名聋人大学生、两名教师、两名教学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运用斯特劳斯和科尔宾的三级编码方式对质性资料进行归纳与分析;通过《聋人大学生调查问卷》进行聋人大学生学校生存现状调查,运用spss17.0对量表进行数据处理分析。根据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和质性资料的编码进行探析,结果表明,第一,有普校就读经历的聋人学生适应能力较好;第二,普健融合的培养模式更加有利于提升聋人学生的学校适应能力与社会交往意识;第三,聋人大学生对专业指导方面的需求较高;第四,个案学校的融合培养模式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融合、教学资源的融合、校园环境的融合和社交网络的融合四个方面,但其融合培养模式还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第五,聋人具有左视野—右脑优势、空间智能优势、视觉思维能力优势与异与健听人的专注力与动手能力,初步认为“偏重实用”的工艺美术专业适合聋人大学生学习,工艺美术专业实行融合模式有利于聋人大学生在掌握立足社会的一技之长的同时提升自我的人际交往意识与社会融入意识;第六,国家政策、劳动力市场需求都影响了融合培养模式的发展,但聋人大学生的学习适应需求、人际适应需求以及职业价值观方面的需求是影响融合培养模式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试提出以下建议完善个案学校聋人高等艺术教育的融合培养模式:首先,构建以艺术应用社会融入型人才为导向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其次,完善融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再次,在学校引领下完善聋人大学生学习支持系统,修改与重构工艺美术专业融合课程体系;最后,加强社会对融合环境构建的支持与引导。

赵年慧[9](2019)在《小学低段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学生语文“学习单”教学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班就读是国际融合教育理念在我国的具体呈现方式,通过随班就读,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进入普通学校和所有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听力障碍学生自然也通过随班就读的融合教育形式接受普通正规教育,逐步融入主流社会。尽管随班就读发展快速,但是一些问题也逐步显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教育质量与发展速度不同步,影响了随班就读学生学业的发展。为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学业质量,笔者和研究者们提出了运用“学习单”这一教学支架辅助教学的设想,并进行了实践研究。实践证明“学习单”在小学低段随班就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本研究试图将学习单的研究过程和使用过程进行阐释并能推广,因此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研究。第一,定义了小学随班就读语文“学习单”的概念,界定它与“导学案”、“学案”和“自主学习单”的区别,阐述了理论基础,探讨了价值取向。第二,从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阐述了“学习单”的实施策略。课前设计立足于学情分析,确立学习目标,设置学习任务,设计学习支架。课中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学生在学习单的指引下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要发挥好“指导者”的角色,对于学生的差异给予相应的辅导和帮助。通过学习评价,及时反馈和矫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课后既要巩固、评价学生的学习,也要根据课堂反馈及时改进“学习单”的设计。第三,本文总结了“学习单”的研究成效,探讨了“学习单”在实践运用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及原因。第四,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推进,尝试性地提出优化解决问题的建议,真正落实“学习单”的导学价值。

宫慧娜[10](2019)在《工作记忆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听障学生因听觉缺陷,更多地通过唇读和使用手语等方式来参与交流活动,唇读作为视觉语言信息的重要来源之一,通过唇读提取出的视觉感知信息对语音的识别乃至语言的理解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唇读理解是指主要通过观察视觉口形信息,对所感知的语音信息进行语音表征,并对其进行必要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以实现理解话语意义的过程。随着融合教育理念的推广、聋校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听障学生融入社会沟通与交往需求的日益高涨,要求对听障学生的唇读理解能力及其潜在的认知机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以期为听障学生的唇读理解(看话)训练提供针对性的指导。然而,统观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考察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测试工具尚不完善,研究视角多停留于从被试特征的角度推测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加工的特点,较为缺乏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的认知加工机制。因此,本研究拟采用修订版的汉语唇读理解测试工具,从工作记忆的四成分模型出发,围绕工作记忆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听障学生的工作记忆系统同样包含语音回路、视空间模板、中央执行系统及情景缓冲器四个子系统,研究所选取的实验范式能够有效地考察听障学生的工作记忆特点。在考察听障学生工作记忆子系统的功能特征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通过四个系列研究探究工作记忆及其各子系统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影响。研究一的目的在于考察语音回路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通过2个子实验,分别探究语音回路的两个子成分(发音复述装置和语音存储装置)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研究发现,语音回路系统主要通过发音复述装置对听障学生的汉语唇读理解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语音存储装置并不是制约其汉语唇读理解表现的重要因素。研究二旨在考察视空间模板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通过2个子实验,分别探究空间工作记忆和客体工作记忆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的影响。研究发现,空间工作记忆、客体工作记忆均不对听障学生的汉语唇读理解能力产生影响,表明视空间模板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并不起主要作用。研究三通过3个子实验以考察中央执行系统的子功能(抑制功能、刷新功能、转换功能)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仅有抑制功能在听障学生的汉语唇读理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刷新功能、转换功能的作用则有限。研究四的目的在于考察情景缓冲器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具体通过2个子实验分别探究听障学生对多通道信息的整合加工能力及长时记忆提取能力在其汉语唇读理解加工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听障学生对空间言语通道分离信息的较高整合加工能力和良好的长时记忆提取能力均对其汉语唇读理解起着积极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语言级别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产生重要影响,表现为随着语言级别的增加,唇读理解能力降低,但语言级别对高水平唇读理解任务的限制作用较强,对低语言级别唇读理解任务的限制较小。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听障学生进行汉语唇读理解加工的工作记忆运行机制进行探讨,尝试构建了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的工作记忆模型,认为听障学生对无声视觉唇读信息的感知和编码主要在语音回路系统进行,随后情景缓冲器对来自多通道的空间、言语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并通过与长时记忆的双向互动实现语义提取,完成唇读理解过程。而中央执行系统通过抑制功能作用于语音感知、语音编码及语义提取等环节对工作记忆的次级加工系统起着监控调节的作用。该工作记忆模型基本适用于解释听障学生对汉字、词语及语句三个语言级别的唇读理解过程,但其作用程度在三个环节存在着细微差别,体现在发音复述装置、抑制功能及信息整合功能等方面的作用发挥。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发现的工作记忆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从尊重听障学生唇读理解特点、关注工作记忆训练策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等视角为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看话)训练的开展提出了些许建议,并对未来汉语唇读理解认知研究的拓展与深化进行了展望。

二、随班就读聋生个案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随班就读聋生个案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流程
    2.5 研究框架
    2.6 研究效度
    2.7 研究者角色
    2.8 研究伦理
3 故事呈现
    3.1 A的故事
    3.2 B的故事
    3.3 C的故事
4 分析与讨论
    4.1 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所面临的问题
    4.2 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4.3 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理论模型的构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创新与不足
    6.1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基于融合教育的实践现状
        2.基于听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特殊性
        3.基于研究者自身学习经历和教育经验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四)理论基础
        1.发生认识论
        2.自我效能理论
    (五)概念界定
        1.随班就读
        2.听障儿童
        3.学校适应
二、文献综述
    (一)随班就读的相关研究
        1.随班就读发展现状研究
        2.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
    (二)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三)听障儿童学校适应的相关研究
        1.聋校学生的学校适应研究
        2.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的学校适应研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2.叙事法
    (三)研究工具
        1.访谈提纲
        2.资料分析工具
    (四)研究的信效度
        1.可信度
        2.可靠性
        3.可验证性
    (五)研究伦理
        1.知情同意
        2.遵守保密原则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业适应
        1.学习态度
        2.学习动机
        3.学习习惯
        4.学业成就
    (二)人际适应
        1.师生关系适应
        2.同伴关系适应
    (三)行为适应
        1.问题行为
        2.生活行为适应
    (四)情绪适应
五、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分析
        1.听力障碍导致现实的学校适应困难
        2.普通学校教师缺乏听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教育经验
        3.学校管理层面缺乏政策支持与硬件设备支撑
        4.听障学生家长的教育思想存在误区
    (三)建议
        1.营造有爱无碍的学校氛围,提供充分的支持
        2.组建专业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特殊技能
        3.关注日常活动,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建立更加真诚融洽的人际关系
        4.提高家校联系紧密程度,多角度、全方位帮助听障儿童适应学校生活
六、不足与展望
    (一)问题与不足
    (二)建议与展望
        1.增加样本的研究数量
        2.研究结果应该为实际教学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宝贵意见
        3.丰富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致谢

(3)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以三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文献述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残疾人
        2.1.2 高等特殊教育
        2.1.3 融合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融合教育理论的提出
        2.2.2 融合教育的理论依据:教育公平
        2.2.3 融合教育的模式
    2.3 历史沿革:高等特殊教育的政策演变
        2.3.1 1978-1989年:探索阶段
        2.3.2 1990-2010年:建设阶段
        2.3.3 2010年至今:转型阶段
3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问卷法
        3.1.2 访谈法
    3.2 调查结果的描述与分析
        3.2.1 国家层面
        3.2.2 高校层面
        3.2.3 家庭层面
4 研究结论
    4.1 政策保障与经费支持不足
    4.2 社会“标签化”现象普遍,无障碍环境滞后
    4.3 招生考试混乱,招生类别有限
    4.4 普特教育分离,培养模式陈旧
    4.5 师资力量薄弱,专业化程度低
    4.6 就业支持不足,就业范围狭窄
5 研究建议
    5.1 健全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
    5.2 消除社会排斥,改善无障碍环境
    5.3 协调招生工作,增加招生类型
    5.4 推进残健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5.5 促进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发展
    5.6 加大就业支持,拓展就业渠道
    5.7 促进家校合作,提高个人能力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残疾大学生融合教育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4)“1+X+Y”模式促进大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语言康复的个案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学术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1.“1+X+Y”模式
        2.大龄聋童
        3.人工耳蜗及人工耳蜗植入术
        4.听力康复
        5.语言康复
二、文献综述
    (一)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相关研究
        1.听障儿童听力语言特点的研究
        2.听障儿童听觉能力及语言能力康复的原则
        3.听障儿童听力语言康复的有效教学策略
    (二)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语言康复的相关研究
        1.人工耳蜗植入后的康复效果
        2.大龄听障儿童术后康复效果
        3.影响听障儿童术后康复效果的因素
    (三)“1+X+Y”操作模式的相关研究
        1.“1+X+Y”操作模式的概念
        2.“1+X+Y”操作模式的成效
    (四)相关研究述评
        1.学位论文层面关于大龄听障儿童术后康复的研究较少
        2.“1+X+Y”模式主要应用于康复机构的小龄聋童的听力及语言康复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框架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控制变量
    (四)研究对象
        1.个案基本情况
        2.个案家庭基本情况
    (五)研究工具
        1.评估工具
        2.教学工具
    (六)研究重难点
    (七)可行性分析
    (八)质量控制
四、研究实施
    (一)前测
        1.听觉能力评估
        2.语言能力评估情况
    (二)制定康复计划
        1.个别化康复实施
        2.家庭康复实施
    (三)康复工作记录
        1.个别化康复第1个月
        2.个别化康复第3个月
        3.个别化康复第6个月
        4.家庭康复记录
    (四)个别化康复过程中介入的教学策略
五、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听觉能力评估
        2.语言能力评估
        3.延迟后测
    (二)讨论
        1.“1+X+Y”操作模式对大龄人工耳蜗植入聋童听力康复的成效
        2.“1+X+Y”操作模式对大龄人工耳蜗植入聋童语言康复的成效
        3.“看话”对大龄人工耳蜗植入聋童听力康复的影响
        4.主题教学能够激发聋童学习兴趣,并提高干预效率
        5.家校有效沟通对大龄人工耳蜗植入聋童康复的影响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1+X+Y”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大龄人工耳蜗植入聋童的听力及语言康复
        2.影响“1+X+Y”模式对大龄人工耳蜗植入聋童听觉及语言康复效果的因素
    (二)教育建议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2.科学的评估
        3.以“生活”为核心
        4.提高家长参与度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七、研究反思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跆拳道训练在听障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意义
        1.2.1 对课程开发的意义
        1.2.2 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1.2.3 对听障学生发展的意义
        1.2.4 对笔者的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跆拳道
        1.3.2 听觉障碍
        1.3.3 身体素质
        1.3.4 个案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国外跆拳道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作用的相关研究
    2.2 国内跆拳道训练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作用的相关研究
    2.3 听障学生个案研究的进展
    2.4 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与问题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研究法
        3.3.2 个案研究法
        3.3.3 观察法
        3.3.4 测量法
    3.4 研究过程
        3.4.1 跆拳道训练流程
        3.4.2 指标选取
4 结果与分析
    4.1 研究对象前测情况
    4.2 跆拳道训练后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2.1 个案力量素质情况分析
        4.2.2 个案速度素质情况分析
        4.2.3 个案平衡素质情况分析
        4.2.4 个案柔韧素质情况分析
    4.3 观察记录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跆拳道训练对发展听障学生的力量素质有促进的作用
        5.1.2 跆拳道训练能有效提高听障学生的速度素质
        5.1.3 跆拳道训练有利于发展听障学生的平衡素质
        5.1.4 跆拳道训练对提高听障学生的柔韧素质有积极的作用
    5.2 建议
        5.2.1 听障学生应响应国家号召,重视体育锻炼
        5.2.2 跆拳道训练应遵循体育原则,符合学生发展
        5.2.3 跆拳道训练应科学合理,关注个体差异
        5.2.4 跆拳道训练应制定考核标准,激发学习动机
        5.2.5 特殊学校(聋校)可开设跆拳道课程,进行针对训练
6 反思与展望
    6.1 研究反思
        6.1.1 研究创新
        6.1.2 研究不足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初中随班就读聋生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聋生心理与教育
        二、随班就读聋生的教育
        三、聋生音乐教学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随班就读聋生音乐创作教学概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随班就读
        二、聋生
        三、音乐创作教学
    第二节 课标对音乐创作教学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分析
        二、内容标准比较
        三、来自课标的启示
    第三节 音乐创作教材的分析
        一、上教版音乐教材分析
        二、来自教材的启示
    第四节 音乐创作教学方法的梳理
        一、普校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二、聋生音乐创作教学方法
        三、来自教法启示
    第五节 音乐创作学习评价的思考
        一、评价的内容
        二、评价方法
第三章 随班就读聋生音乐创作教学实践
    第一节 制定实践方案
        一、学情分析
        二、学期教学目标
        三、学期教学计划
    第二节 优化实践过程
        一、探索音响与音乐的创作教学:《声势训练》
        二、创作实践的创作教学:《巍山彝族打歌》
        三、即兴创编的创作教学:《茉莉花》
    第三节 评价学习效果
        一、教师评价
        二、同学互评
        三、作品分析
        四、整体评价
第四章 总结与反思
    第一节 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一、取得的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
        一、重视聋生音乐教育,改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加强对聋生音乐师资力量的培养
        三、丰富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四、教师个人专业与道德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综述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 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分析模型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的效度
    2.5 研究的伦理
    2.6 研究思路
    2.7 研究程序
3 聋人教师A的专业成长故事
    3.1 聋人教师A和特殊教育学校Y的概况
    3.2 入职前:找到“组织”了
    3.3 入职缘起:一条改变命运的短信
    3.4 入职后:波折的成长历程
    3.5 A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梳理
4 聋人教师B的专业成长故事
    4.1 聋人教师B和特殊教育学校Z的概况
    4.2 入职前:每一个至关重要的选择
    4.3 求职过程:向校长“毛遂自荐”
    4.4 入职后:拾级而上
    4.5 B教师的专业成长历程梳理
5 聋人教师成长故事背后的思考
    5.1 聋人教师专业内在结构的剖析
    5.2 聋人教师专业成长阶段的剖析
    5.3 影响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分析
6 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的结论
    6.2 启示与建议
7 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聋人高等艺术教育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究 ——以M校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后现代主义对融合教育思想的孕育
        1.1.2 高等教育改革的综合趋势
        1.1.3 聋人大学生立足社会与自我实现的现实诉求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研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耳聋与聋人
        2.1.2 聋人高等教育
        2.1.3 融合教育
        2.1.4 工艺美术
    2.2 文献综述
        2.2.1 融合教育模式研究进展
        2.2.2 国外聋人高等艺术教育办学与研究现状
        2.2.3 我国聋人高等艺术教育融合培养模式发展概况
    2.3 评述与总结
        2.3.1 已有研究的启示
        2.3.2 现有研究的不足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理论基础
        3.1.1 建构主义理论
        3.1.2 多元智能理论
        3.1.3 群体性融合教育理论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方法与个案学校的确立
        3.2.2 研究对象
        3.2.3 收集资料的方法
        3.2.4 资料分析的方法
    3.3 研究的信效度和研究伦理
        3.3.1 信度和效度检验
        3.3.1.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3.1.2 质性研究资料分析的可靠性与有效性
        3.3.2 研究伦理
第4章 M校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的融合培养模式概况
    4.1 融合理念价值指引下个案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4.2 融合培养模式下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的教育管理机制
        4.2.1 办学理念:掌握手艺立足社会,持之以恒放飞梦想
        4.2.2 融合培养模式:全方位、系统化的新型融合
        4.2.3 阶梯性培养目标:从立足社会到梦想愿景
        4.2.4 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
        4.2.5 教学组织模式
    4.3 班级环境中工艺美术专业融合教学的课堂实践
        4.3.1 教学方法
        4.3.2 学习模式
        4.3.3 课堂学习支持系统
第5章 聋人高等艺术教育融合培养模式的综合探究
    5.1 基于研究结论的综合讨论
        5.1.1 量表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5.1.2 M校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的融合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5.2 影响工艺美术专业融合培养模式发展的因素
        5.2.1 内部因素:就业与梦想为导向
        5.2.2 外在转变:三个主体为视角
    5.3 聋人高等艺术教育融合培养模式的构建
        5.3.1 构建以艺术应用社会融入型人才为导向的“三位一体”融合教育模式
        5.3.2 完善融合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5.3.3 工艺美术专业融合课程体系的修改与重构
        5.3.4 加强社会对融合环境构建的支持与引导
    5.4 总结与展望
        5.4.1 研究创新
        5.4.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小学低段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学生语文“学习单”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纵观国情,随班就读状况不容乐观
        1.1.2 和谐校园多元发展,支持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刻不容缓
        1.1.3 多方力量合力教学,满足随班就读教师的现实渴求。
    1.2 听觉障碍儿童教育的文献综述
        1.2.1 听力障碍的概念
        1.2.2 随班就读听觉障碍学生教育的文献综述
        1.2.3 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儿童的语文教学
        1.2.4“学习单”概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层面的意义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儿童学习困难与“学习单”策略引入
    2.1 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儿童在校学习困难原因分析
        2.1.1 难以快速适应普通学校的生活
        2.1.2 入学后的康复教育不能持续
        2.1.3 普通学校学习内容过难
        2.1.4 师资质量不能保证
        2.1.5 家长缺乏理性的认识造成融入普通学校缺乏信心
    2.2 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学生学习语言的现状
        2.2.1 口语能力发展情况
        2.2.2 书面语理解现状
        2.2.3 听力障碍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2.2.4 听力障碍学生对句子掌握的情况
        2.2.5 听力障碍学生对语篇理解的情况
        2.2.6 写作能力发展状况
    2.3 随班就读“学习单”特点
        2.3.1 科学性是前提
        2.3.2 多样性是重点
        2.3.3 层次性是关键
        2.3.4 趣味性是保障
    2.4 随班就读学习单应用的理论根据和价值追求
        2.4.1“学习单”实施的理论依据
        2.4.2“学习单”实施的价值追求
第三章“学习单”在小学低段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儿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学习单”制定的基本原则
        3.1.1 直观性原则:内容呈现做到直观具体
        3.1.2 针对性性原则:学习单设计做到前后延展
        3.1.3 基础性原则:内容选择做到系统全面
        3.1.4 充分练习和及时复习原则
    3.2 学习单在小学低段随班就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2.1 课前垫一垫——家长辅导策略
        3.2.2 课中牵一牵——教师助学伙伴辅导策略
    3.3 课后练一练——资源教师补偿策略
        3.3.1 巩固练习,强化指导
        3.3.2 立足差异,加强缺陷补偿
    3.4“学习单”的修改完善策略
        3.4.1 反思总结,积极调适
        3.4.2 团队助力,促进成长
第四章“学习单”的研究成果与反思
    4.1“学习单”的研究与运用成果
        4.1.1 提升了随班就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4.1.2 提升了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素养
        4.1.3 促进了教师观念的变化和专业发展
        4.1.4 家长观念转变,承认孩子差异,接纳孩子与普通生的不同
        4.1.5 随班就读班级普通学生更包容关心特殊学生,班集体氛围融合和谐
        4.1.6 形成了制定学习单的模式
    4.2“学习单”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2.1 学习单任务单一,趣味性尚待提升
        4.2.2 支架不当,造成学生学习难度大
        4.2.3 学习支持不够,听力障碍学生合作学习参与不足
    4.3“学习单”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探析
        4.3.1 理论认识不足影响实践效果
        4.3.2 课堂教学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听力障碍学生学习需求
        4.3.3 教师专业素养欠缺,课堂调控能力弱
    4.4 实施“学习单”的优化路径
        4.4.1 完善各项随班就读工作保障支持体系
        4.4.2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4.4.3 积极深入研究,不断反思和实践
        4.4.4 加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工作记忆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融合教育理念引导听障学生融入主流社会
        1.1.2 沟通与交往课程标准要求深化唇读理解研究
        1.1.3 优秀唇读个案呼吁关注唇读理解的认知研究
    1.2 概念界定
        1.2.1 听障学生
        1.2.2 工作记忆
        1.2.3 唇读理解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价值
        1.4.2 实践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听障学生工作记忆的特点
        2.1.1 听障学生语音回路系统的特点
        2.1.2 听障学生视空间模板系统的特点
        2.1.3 听障学生中央执行系统的特点
        2.1.4 听障学生情景缓冲器系统的特点
    2.2 听障学生的唇读理解能力
        2.2.1 唇读理解的理论假说
        2.2.2 听障学生唇读理解能力的发展研究
        2.2.3 唇读理解能力的评估工具
    2.3 工作记忆对唇读理解能力的作用研究
        2.3.1 工作记忆对听障学生语言加工的影响
        2.3.2 多通道语言理解的工作记忆加工模型
        2.3.3 工作记忆对唇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2.4 已有研究述评
        2.4.1 听障学生工作记忆结构的特点研究不均衡
        2.4.2 汉语唇读理解的认知研究尚未引起关注
        2.4.3 唇读理解工作记忆加工模型的建构较为宏观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框架
    3.4 被试筛选
        3.4.1 基本信息调查
        3.4.2 听力筛查
        3.4.3 智力筛查
    3.5 汉语唇读理解测试工具
        3.5.1 汉语唇读理解测试材料(第1版)
        3.5.2 汉语唇读理解测试材料(第2版)
        3.5.3 实验程序
        3.5.4 信效度检验
4 研究一: 语音回路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4.1 实验1: 发音复述装置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4.1.1 听障学生发音复述装置的特点
        4.1.2 不同发音复述装置能力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4.2 实验2: 语音存储装置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4.2.1 听障学生语音存储装置的功能特点
        4.2.2 不同语音存储装置能力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4.3 小结: 语音回路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分析
        4.3.1 听障学生语音回路系统的功能特点
        4.3.2 语音回路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5 研究二: 视空间模板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5.1 实验3: 空间工作记忆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5.1.1 听障学生空间工作记忆的特点
        5.1.2 不同空间工作记忆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5.2 实验4: 客体工作记忆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5.2.1 听障学生客体工作记忆的特点
        5.2.2 不同客体工作记忆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5.3 小结: 视空间模板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分析
        5.3.1 听障学生视空间模板的功能特征
        5.3.2 视空间模板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6 研究三: 中央执行系统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6.1 实验5: 抑制功能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6.1.1 听障学生抑制功能的特点
        6.1.2 不同抑制功能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6.2 实验6: 刷新功能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6.2.1 听障学生刷新功能的特点
        6.2.2 不同刷新功能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6.3 实验7: 转换功能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6.3.1 听障学生转换功能的特点
        6.3.2 不同转换功能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6.4 小结: 中央执行系统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分析
        6.4.1 听障学生中央执行系统的功能特点
        6.4.2 中央执行系统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7 研究四: 情景缓冲器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7.1 实验8: 多通道信息整合功能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7.1.1 听障学生信息整合加工的特点
        7.1.2 不同空间言语整合信息加工能力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7.1.3 不同空间言语分离信息整合能力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7.2 实验9: 长时记忆提取能力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
        7.2.1 听障学生长时记忆提取的特点
        7.2.2 不同长时记忆提取能力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比较
    7.3 小结: 情景缓冲器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分析
        7.3.1 听障学生情景缓冲器系统的特点
        7.3.2 情景缓冲器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8 综合讨论
    8.1 听障学生工作记忆的特点
    8.2 语言级别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8.3 工作记忆对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能力的影响
9 结论与启示
    9.1 结论
    9.2 启示
        9.2.1 关注工作记忆训练,有效提升唇读理解效果
        9.2.2 尊重唇读理解特点,合理制定唇读训练计划
        9.2.3 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拓宽唇读理解训练平台
10 反思与展望
    10.1 反思
        10.1.1 研究的创新之处
        10.1.2 研究的不足之处
    10.2 研究展望
        10.2.1 完善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测试工具
        10.2.2 加强对高语言级别唇读理解加工的认知研究
        10.2.3 深化对跨语言唇读理解加工的认知神经研究
        10.2.4 注重考察工作记忆对汉语唇读理解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听障学生基本信息表
    附录2: 汉字唇读理解测试材料(第2版)图片(节选)
    附录3: 词语唇读理解测试材料(第2版)图片(节选)
    附录4: 语句唇读理解测试材料(第2版)图片(节选)
    附录5: 汉语唇读理解测试图片材料有效性测评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四、随班就读聋生个案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 刘梦元.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小学一年级随班就读听障儿童学校适应的个案研究[D]. 时闻卓.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融合教育理念下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发展研究 ——以三所高等特殊教育院校为例[D]. 赖蓉. 江西农业大学, 2020(07)
  • [4]“1+X+Y”模式促进大龄听障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听力及语言康复的个案干预研究[D]. 王燕. 西南大学, 2020(01)
  • [5]跆拳道训练在听障学生身体素质发展中的作用[D]. 尚清华.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初中随班就读聋生音乐创作教学的实践研究[D]. 那如春.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聋人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 冯弋洋.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聋人高等艺术教育融合培养模式的探究 ——以M校特殊教育艺术学院为例[D]. 张沫晗.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9]小学低段随班就读听力障碍学生语文“学习单”教学应用研究[D]. 赵年慧.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工作记忆在听障学生汉语唇读理解中的作用研究[D]. 宫慧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听障学生课堂学习案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