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军营“小团子”

管理军营“小团子”

一、管好军营“小群体”(论文文献综述)

郑銮珠[1](2021)在《农村高中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路径研究 ——以汕头市J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陈雅文[2](2021)在《高中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娣[3](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张玉山[4](2016)在《军队机关行政效率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目前世界上对行政学研究比较深入,行政学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学科体系。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对西方行政学研究也逐年加强,有很多学者将西方行政学理论与我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学理论。特别是近年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成为我国政府职能调整转变的根本方向,相关研究也更加全面。军队机关作为一种特殊的行政机关,其管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着部队战斗力的高低。从世界范围来看,相对于政府行政管理,军队管理更规范、更严格、更有效的。我军成立以来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各项管理制度也是从无到有,由零散到成体系,军队的管理逐步正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军队也出现了机关臃肿、工作繁杂、人浮于事等行政效率低下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运用行政学理论来分析研究军队的行政管理,提高效率,不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还鲜有涉猎,相关的研究和理论也相对匮乏。军队的行政管理也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部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其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并无二致。当年法约尔创立的研究中心对法国的军队管理有很大的影响,法约尔还亲自到陆军大学、海军经理学校讲授管理理论。因此,运用行政学理论来分析研究军队机关的行政管理,以先进的行政管理学知识来指导军队建设,是提高军队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以军队师团级单位机关行政管理为参考,聚焦于军队机关的行政效率,运用行政学基本理论,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找出其效率低的种种表现,然后从人员、制度设计、制度执行等多角度多层次剖析原因,最后提出改进的建议与措施。旨在改进军队机关的管理,提高军队机关的行政效率,进而全面提升部队战斗力。

喻频莲[5](2016)在《“两报一刊”评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特殊年代的一种非常规媒体现象,“两报一刊”评论极具个案研究的价值,是当代新闻史研究不可绕过的一个对象,是修当代新闻史尤其是“文革”新闻史的客观需要。而在当代新闻史研究中,“文革”新闻史为敏感地带,研究亦为薄弱地带,以“两报一刊”评论为对象的本体研究,至今尚付阙如。本研究走出的这一小步,旨在突破盲点,而完整准确地呈现“两报一刊”评论这份历史遗产,尚任重道远。本研究重点有二:一是通过考察在“领袖——媒体——民众”的政治控制模式下,“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面貌及其宣传运作的动态过程,还原“两报一刊”评论的真实历史面目;二是通过梳理舆论权威主体从“一报一刊”评论到“两报一刊”评论,再从“两报一刊”评论到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变化轨迹,厘清“两报一刊”评论从形成到终结的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本研究正论部分共有五章,研究思路总体上遵循纵的历史发展观,即依循“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展开,第一章考察“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渊源,即舆论权威从“一报一刊”评论到“两报一刊”评论的演化过程;第二、三、四章是对特殊历史时空下的“两报一刊”评论的本体研究;第五章考察“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终结,即舆论权威从“两报一刊”评论到特约评论员文章的演化过程。第一章“两报一刊”评论的形成主要考察“两报一刊”评论的前身“一报-刊”评论在特殊历史情境中,应形势所需演变为“两报一刊”评论的过程。第二章“两报一刊”评论的生存基础主要就更集中化的宣传体制、更权力化的新闻媒体两方面展开论述,揭示“两报一刊”评论的生存基础本质上是一个更一律的舆论环境。第三章“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内容从对“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议题分析入手,厘清“两报一刊”评论宣传内容共时性存在的内部逻辑以及历时性流变的发展轨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两报一刊”评论背离实际的表达的虚伪性,及其顺应新的客观现实的表达流变。第四章“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路径主要从新闻媒体宣传路径、组织化宣传路径两方面就“两报一刊”评论宣传路径的特殊性展开分析,并通过考察具体议题沿着这两条路径展开宣传的概况,以窥全貌。第五章“两报一刊”评论的终结考察了困于表达僵局的“两报一刊”评论舆论威权渐渐折损,被新的舆论权威“特约评论员”文章取代的退场过程。通过以上五章分析,本研究最后结论是:从甚嚣尘上的喧哗到止于无力的静默,“两报一刊”评论有着其内在的历史逻辑性。具体说来是:“两报一刊”评论诞生伊始,即建立起了超越文本的舆论威权的符号价值,在“领袖——媒体——民众”的政治控制模式中,“两报一刊”评论被赋予了宣达“最新指示”的政治权力,具有无上的威权,作为重要的权力角色,参与到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凭借举国权威媒体的齐声呐喊和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到每一个单位的组织化宣传网络,“两报一刊”评论将领袖的政治意志传达到每一个民众。提出和论证“文化大革命”的意识形态一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成为“两报一刊”评论的重要政治任务。随着“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实践越来越难以继续,意识形态与实践的严重背离,使以维护“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为己任的“两报一刊”评论逐渐陷入到表达的困境。新的舆论权威“特约评论员”文章横空出世,名声鹊起,承担起新的“改革”意识形态的启蒙任务,“两报一刊”评论权威折损,最终失守,退出政治的舞台,淡出民众的日常生活。其终结,正如其出场一样,都是历史选择的必然。

郭俊[6](2016)在《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研究》文中认为学生分享大学治理实质是将学生作为大学核心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组织决策权力的重新分配过程,其权力实现对大学的育人和善治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及其在中国的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主要探讨学生权力的来源、特征、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合理性,历史源流及中国现实问题,最后对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权力的实现机遇、空间和路径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以学生权利为切入点,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内涵界定为学生自治(消极权力)和学生作为社群的集合体共同行使大学治理的权力(积极权力)两个方面,认为学生权利的保障必须通过参与分享大学治理权力来实现,其实现过程就是对大学组织决策权力的重新分配过程。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运行模式可以分为三种:市场模式、学术权威模式和国家权力模式。市场模式、学术权威模式下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运行特征,在国家层面是法律保障下的学生权力运行,在学校层面是通过学生代表以及学生组织实现学生权力,在个体层面则是学生直接行动运用权力;国家权力模式下则是双重集权体制下一种上缺依托、中少渠道、下无根基的运行状态。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权力的实现,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在大学外部,主要是大学与国家的关系,与大学自治程度密切相关。在大学内部,一是行政人员、教师等其他利益相关方对学生参与的态度,二是学生自身的因素,包括学生掌握的资源、参与动机和参与能力。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强度应在一定阈值之内,不可不足,也不可超限。运用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资源、动机、能力和其他利益相关主体支持程度的分析框架,分别以博洛尼亚大学、20世纪60年代欧洲大学、3所美国大学、中国的清华大学为代表,梳理中世纪“学生型”大学、近现代西方国家大学、我国现当代大学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源流,剖析了学生权力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学生行使大学治理的权力对大学发展的影响。选取北京、湖北、浙江、云南四地6所大学作为研究的具体考察对象,结合研究者9年来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手经验材料,通过调查和案例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存在学生参与高期望值和低满意度并存、学生权力被参与性虚置、学生参与治理效能较低等问题。在国家掌控大学一切权力的前提下,学校党政班子受国家委托实施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和大学从学术机构异化为官僚机构现象,学生尽管有参与动机,也有参与能力,但只能非常有限地参与,难于实质性进入学校权力舞台。问题的原因在于历史传统的制约、集权治理结构导致学生权力无生长空间、学生参与权存在一定程度的制度性缺失、行政化科层体系下学生组织功能的异化、学生权力的实现机制缺乏、学生权力在实施上的弃位等。在国家改革背景下,政府、社会、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使得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具有了与国家发展目标的逻辑一致性和内在合法性。学生支付学费、全球范围择校,也使学生取得了参与大学权力场博弈的资格。在分析中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实现机遇和空间后,本文提出了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实现路径。其中运用系统论中的“功能耦合”原理和经济学中的“溢出效应”原理,建构宏观、中观、微观“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权力的组织路径,可以形成纵向学校治理委员会和校务委员会、院系统筹协调层、班级代表会议三个层次和横向上学术权力、行政权力、学生权力三个类型互相支撑的网格化组织权力系统,形成对我国大学改革发展非常重要的内生运行机制,以此优化大学治理结构,提高大学治理水平。

刘峰[7](2015)在《新时期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是我军的强军之基。习主席多次强调,要把关心关爱官兵和从严治军统一起来,把严格管理和科学管理统一起来,增强管理工作科学性和有效性。当前,基层管理面临形势任务多样、兵员素质复杂、个体需求多元、执勤压力增大等多重影响,研究解决基层管理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积极为官兵排忧解难,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是基层管理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新时期,加强基层管理必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带兵特点规律,坚持依法带兵、以情带兵、文明带兵、科学带兵,增强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现代管理学认为,非正式群体普遍存在于各类正式组织之中。武警部队作为特殊的武装集团,基层单位同样存在由官兵自发聚集形成的小群体。这些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战士的部分归属需求、安全需求和自尊需求,对部队教育训练、执勤处突、日常管理、风气建设以及官兵关系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基层管理者,对基层官兵自发聚集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日常管理中如何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也是各级管理者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简要阐释本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汇总分析当前国内外、军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对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新时期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现状分析。结合汇总分析问卷调查结果,对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进行分类,总结提炼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的主要特点,同时对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进行动因分析。第三部分,聚群现象对部队正规化建设影响分析。主要从基层官兵心理、行为、成长,以及部队经常性基础性工作等七个方面,分类分析官兵聚群现象对部队正规化建设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第四部分,国内外聚群现象管理策略启示。深入总结企业对员工聚群现象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外军对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的管理做法,研究其对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加强武警基层官兵聚群问题管理的对策。指出当前各级对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研究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的管理策略,明确加强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本论文在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管理学、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对武警山东总队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现状及影响进行研究探讨,结合新修订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分项分类对武警部队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进行应用性研究,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军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管理策略。

严霄云[8](2013)在《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立意要与中国特定的工业化过程相联系,而具体工人的生产与不同管理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工厂制度相结合。中国农民工向新产业工人转换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但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相比较也具有共同点,都是符合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这一客观规律。自工业革命起,工厂制度作为资本积累方式和劳动生产组织在国家干预、市场力量、劳动过程共同作用之下发生着变迁,根本目的在于控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再生产。鲍尔斯与金蒂斯归纳了美国历史上工厂制度变迁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联系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符应原则”。狭义上的“符应原则”指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与工厂劳动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对应性,而广义的“符应原则”指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将潜在劳动力统合至社会经济结构中去。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工业化提供产业工人的教育机构,近年来农村户籍的学生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主体,毕业之后成为企业一线用工的主体。但鉴于工业社会中教育层次与职业层次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存在“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的争论。学校和工厂都已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地方,本文应用“符应原则”运行机制从知识技术、个性品质、阶层意识三个方面对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职校工(生)在中职学校、制造业工厂接受的训导进行分析,应用“符应原则”传送机制对这一潜在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过程进行区分,从中反映出国家意识形态、工厂制度的强制与同意因素。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劳动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化的工业劳动。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对农村劳动力采取封闭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才使得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与这段历史相似的是,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只招收少量农村家庭的精英子女,1992年之后开始对农村人口放开,但之前的分配工作、落户等政策不再具备,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教育。工业生产体系内部是多元化的,即使是在制造业工厂,工作岗位也分若干层次,而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在所有工业社会中本质都是一样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就是要将社会身份不同的潜在劳动力分配到分层化的教育格局和劳动格局中去。中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应着不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分配。农村家庭子女由于受限于各种资本,客观的结果是其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扩大,而其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层次有降低的趋势,难免引起教育再生产的讨论。工业化带来的另一相似影响是企业与工人之间是资本--劳动力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在国际分工领域,中国位于产业链的中后段,国际资本强调的是弹性的积累,在劳动领域表现为低层次工人工作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制造业需要在竞争中壮大,提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成为转型的关键,这也对中职校工(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厂往往通过劳动分工和等级区分对企业进行复杂控制。统治阶级在教育政策有两大目标:一是劳动力的再生;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符应原则”在学校层面的运行机制在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显示了它的作用:在知识技术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由于性别、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喜好等因素,选择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这对其进入制造业一线生产岗位产生了影响;在个性品质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特别强调纪律约束和规范内化,这与之后的工作要求是对应的;在成层意识训导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宣传的是蓝领文化,通过隐性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中职学生在此训导之下分化为积极、消极制造两类群体。进入工厂之后,极大多数中职校工(特别是流水线生产上的用工)被安排在劳动等级制分工的较低层次,工厂对等级制分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个性品质有着更为明确的要求,中职校工(生)必须接受工厂的再次训导,职业教育再次发挥了作用。与学校教育的相对公平而言,工厂的训导更带有技术、官僚控制的意图。在结构的限制之下,部分上进的中职校工(生)寻求工厂外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达到符合职业层次提高所需要的条件。工厂制度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发达国家的工厂制度的变迁相比,中国沿海开发区的制造业工厂在劳动分工、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方面呈现趋同性,当然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下沙开发区的制造业有四大行业,每个行业的一线生产的工种基本上可以分为普工和技工。“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在中职校工(生)被分配至东部沿海开发区时出现了新的内容,与制造业专业关系不大的中职校工(生)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来工厂充当普通操作工人,地区差异成为异地工作制造同意的基础。在市场环境下,劳动力在工厂内部转换为劳动,光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同意才能达到有效生产的目的。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成为下沙制造业工厂普遍采用的控制方式,这一控制方式的合法性来自于工业社会普遍适用的技术决定论--选优任能论。工厂对处于劳动等级制分工不同位置的中职校工(生)进行再次整合,并促使其形成与工作相联系的阶层意识。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分化的过程,中职校工(生)发挥个人主动性追求个人的利益时也在维护着工厂的利益。由于企业职级的金字塔结构是既定的,中职校工(生)最终成为一线生产的主体,部分中职校工(生)经过时间磨砺成为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从而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的和“符应原则”所反映的劳动等级制分工的再生产。农村户籍的中职校工(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需要一系列稳定性因素的保障。受葛兰西思想的影响,鲍尔斯、布洛维从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两方面探讨阶级结构稳定化的作用机制,强调国家干预导致霸权制度的出现。将青年人统合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去是“符应原则”传送机制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与工厂制度的变迁紧密联系。下沙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正发生着重构,这一案例体现了政府、资方、劳工各自的变化情况。总体上说,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若干问题。职业是工业社会中进行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教育--职业--阶层是分层与流动的逻辑。调查数据显示: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初步形成了稳定的职业群体,标志着这一群体向产业工人进一步的转化,从而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整个工业社会都力图将工人变为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工业公民,而不是阶级的一员来建构,但“符应原则”最终揭示的是“少数人控制着大部分生产资料,大多数人只有劳动力”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必须重返

卢波[9](2012)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青年文化整合研究》文中认为青年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是青年文化建设的手段和途径,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倚重。中国社会转型为青年文化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同时引发青年文化整合的现实诉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提出了整合青年文化的紧迫任务,因此,加强青年文化整合研究,既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对于用好青年文化载体,加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年一代中打牢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团结凝聚青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也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文化整合是对青年群体中某种共同的文化样式施加影响,进而改变青年人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接受、认同并践行社会主流价值观,实现青年精神文化状态与社会的和谐一致。社会主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规范,是社会居支配地位的意识形态、经济秩序、组织导向力量的集中表达,代表着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是对社会现实的正面映视,规定、影响着青年文化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规模。而青年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是青年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处于被动、从属的位置,但又带着创新、反叛的文化取向。因此,青年文化与社会文化总处于矛盾冲突和双向互动过程中,既存在青年文化对主流文化“偏离”,又存在着主流文化对青年文化的整合。本文坚持坚持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阐释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青年文化整合的特定内涵,梳理青年文化整合的理论依据,考察中外青年文化整合的历史经验,分析青年文化整合的现实路径,探究青年文化整合的内在机制,同时阐明了青年文化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论文由导论、六章和结论组成。导论:阐述论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阐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一章:青年文化整合的概念研究。重点厘清青年文化、整合和青年文化整合概念,阐明青年文化整合的性质、目的,揭示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第二章:青年文化整合的理论基础。主要就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方略以及文化整合的理论流派进行梳理,并且从中凝练出青年文化整合的依据和思路。第三章:青年文化整合的历史考察。通过分析西方国家、前苏联以及中国在青年文化整合中的实践做法,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第四章:青年文化整合的现实路径。青年文化的整合是政治、法律、经济、教育、道德、风俗、舆论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在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中,主要体现为思想教育、利益维护、政治社会化参与、传媒引导、文化交流和组织凝聚等路径。第五章:青年文化整合的机制建设。青年文化整合若要顺利开展,必须建立一套整合机制,使各种分散的力量形成合力。本章试图从动态研判、宣传引导、诉求表达、冲突响应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建立机制。第六章:青年文化整合的当代审视。着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阐述青年文化整合的价值诉求、目标旨归和发展要求。结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青年文化整合既是时代的大趋势,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新要求。需始终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努力探索文化整合的过程规律,使青年文化整合成为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时代动力。

罗晓丽[10](2011)在《论群体理论在特警队伍管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总体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一些概念、理论进行必要的阐述。在这一部分里,大家可以了解到管理心理学以及其分支群体理论的起源、发展和他们的研究对象,以及群体的概念、分类、形成和群体理论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二部分重点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部分首先对特警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形成作了阐述,接着结合群体理论的一些具体内容如群体对个体的影响、群体动力、群体冲突、群体人际关系和群体沟通等,阐述了这些理论在特警队伍这个特殊群体管理中的具体运用。第三部分是总结性,结论性部分。这一部分主要阐明本文的目的所在即运用群体理论最终建设和缔造和谐特警队,并提出了几条具体做法。

二、管好军营“小群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好军营“小群体”(论文提纲范文)

(3)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军队机关行政效率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外研究
        2. 国内研究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 行政管理
        2. 行政效率
        3. 机关管理
    (二)理论基础
        1. 行政管理基本理论
        2. 新公共管理理论
        3. 军队行政效率理论
二、军队机关行政效率现存问题分析
    (一)机关决策效果差
        1. 决策结果失误较多
        2. 决策程序拖沓冗长
    (二)执行决策不得力
        1. 执行过程不顺畅
        2. 机构沟通有障碍
        3. 落实工作走过场
        4. 执行目标有偏差
        5. 资源配置不平衡
    (三)行政监督不到位
        1. 监督走过场
        2. 反馈不及时
三、军队机关行政效率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人员管理使用不科学
        1. 人员分工不合理
        2. 劳动报酬不匹配
        3. 用人机制不健全
        4. 凝聚作用有下降
        5. 公私利益有矛盾
    (二)制度顶层设计不合理
        1. 等级设置复杂
        2. 组织机构臃肿
        3. 不公现象普遍
    (三)制度全面执行难保障
        1. 权责不一致
        2. 执纪不严格
        3. 指挥不统一
        4. 领导不统一
四、提升军队机关行政效率的对策思考
    (一)以人的使用为核心,提高干部综合素质
        1. 转变机关行政理念
        2. 提高学习教育质量
        3. 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二)以依法行政为重点,促进制度全面落实
        1. 强化法制意识
        2. 调整管理体制
        3. 正规管理秩序
    (三)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健全行政运行机制
        1. 注重人文关怀
        2. 推动全面竞争
        3. 实施全程监督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两报一刊”评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重要概念阐释
        一、“两报一刊”
        二、“两报一刊”评论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主体性文献
        二、背景性文献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五节 研究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形成
    第一节 “一报一刊”评论:“两报一刊”评论的缘起
        一、“一报一刊”评论的出现
        二、“一报一刊”评论的特殊规格
        三、“一报一刊”评论的舆论转向
    第二节 从“一报一刊”评论到“两报一刊”评论
        一、《解放军报》比肩“一报一刊”的政治资本
        二、《解放军报》与“一报一刊”联合署名的政治修辞
        三、“由乱而治”:“两报一刊”评论的舆论基调
        四、“两报一刊”评论的基本样态
第二章 “两报一刊”评论生存的基础
    第一节 更集中化的宣传体制
        一、“文革”前的宣传体制
        二、“旧”宣传体系的瘫痪
        三、“新”宣传中枢:特殊小组
    第二节 更权力化的新闻媒体
        一、“夺权”:新闻媒体的集中化
        二、“越位”:新闻媒体的权力化
        三、“宣达”:“两报一刊”评论的权力角色
第三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内容
    第一节 “两报一刊”评论的主要宣传议题
        一、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
        二、论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合法性
        三、舆论审判党内阶级敌人
        四、指导秩序重建
        五、关切世界革命形势发展
        六、扞卫毛泽东思想的一元化领导
        七、指导军队建设
    第二节 背离实际:“两报一刊”评论表达的虚伪性
        一、虚构的两条路线斗争史
        二、虚假的革命胜利
        三、虚无的理想政治社会图景
    第三节 顺应现实:“两报一刊”评论表达的流变
        一、“天下大治”表达的流变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表达流变
第四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路径
    第一节 “文革”时期宣传网络的重建
        一、新闻媒体宣传网络从失范到规范
        二、组织化宣传网络的常规与非常规
    第二节 “两报一刊”评论的新闻媒体宣传路径
        一、“对版面”:报刊宣传的一律
        二、“今晚广播,明日见报”制度化
        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重播造势
        四、新闻媒体对“两报一刊”评论的宣传议题再阐发
    第三节 “两报一刊”评论的组织化宣传路径
        一、毛泽东思想学习班
        二、单位政治学习小组
        三、基层民众对“两报一刊”评论的学习与讨论
第五章 “两报一刊”评论的终结
    第一节 “两报一刊”评论舆论威权的折损
        一、新的舆论阵地开辟:《理论动态》创刊
        二、新的舆论阵线联盟的形成
    第二节 从“两报一刊”评论到特约评论员文章
        一、“特约评论员文章”的地位赋予
        二、“两报一刊”评论的退场
结语:“两报一刊”评论的历史逻辑性
参考文献
    一、专着类
    二、期刊类
    三、博、硕士学位论文
    四、资料汇编类
    五、外文资料
附录
    一、“一报一刊”评论目录
    二、“两报一刊”评论目录
    三、攻读博士学位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6)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合理性
    2.1 人本主义理论与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价值追求
    2.2 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工具理性
    2.3 学生发展理论与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作用机制
3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性质、模式和实现机理
    3.1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性质
    3.2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运行模式
    3.3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实现机理
4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源流
    4.1 中世纪大学学生治理权力的兴起:博洛尼亚大学案例
    4.2 当代欧洲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运行:学生运动的反思
    4.3 美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保障:三所大学案例
    4.4 中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演变:清华大学的案例
    4.5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对大学发展的影响
5 中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运行
    5.1 中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总体状况
    5.2 中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运行案例
    5.3 当前中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主要症结
6 中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困境与成因
    6.1 集权治理与学生权力生长空间
    6.2 制度性缺失与学生参与治理的权力保障
    6.3 行政化科层体系与学生组织权力
7 中国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实现
    7.1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权力的实现机遇
    7.2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权力的实现空间
    7.3 学生参与大学治理权力的实现路径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与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校学生参与大学治理调查问卷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新时期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论文基本框架
        1.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新时期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现状分析
    2.1 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1.1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的年龄情况
        2.1.2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的文化程度
        2.1.3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的户籍情况
        2.1.4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是否是独生子女
        2.1.5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的警衔情况
        2.1.6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的职务情况
        2.1.7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的家庭收入情况
        2.1.8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的家庭状况
        2.1.9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的童年抚养方式
        2.1.10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的入伍前经历
        2.1.11 参与问卷调查官兵对聚群现象及非正式群体的了解情况
    2.2 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的类型
    2.3 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的主要特点
        2.3.1 形成上具有自发性
        2.3.2 组织规模不大
        2.3.3 行为上具有很强的协调一致性
        2.3.4 群体凝聚力强
        2.3.5 动态性较强
        2.3.6 信息沟通灵便
    2.4 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的动因分析
        2.4.1 武警官兵的主观需求是聚群现象的内在动力
        2.4.2 武警部队特殊的环境和管理体制是聚群现象的客观因素
        2.4.3 聚群现象的自身特点实现了基层官兵的实际需要
第三章 聚群现象对部队正规化建设影响分析
    3.1 聚群现象对基层官兵心理产生的影响
        3.1.1 聚群现象对基层官兵心理产生的积极影响
        3.1.2 聚群现象对基层官兵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3.2 聚群现象对官兵行为方式产生的影响
        3.2.1 聚群现象对官兵行为方式的积极影响
        3.2.2 聚群现象对官兵行为方式的消极影响
    3.3 聚群现象对官兵成长发展产生的影响
        3.3.1 聚群现象对官兵成长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3.3.2 聚群现象对官兵成长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3.4 聚群现象对基层官兵内部关系产生的影响
        3.4.1 聚群现象对基层官兵内部关系的积极影响
        3.4.2 聚群现象对基层官兵内部关系的消极影响
    3.5 聚群现象对基层风气建设产生的影响
        3.5.1 聚群现象对基层风气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
        3.5.2 聚群现象对基层风气建设产生的消极影响
    3.6 聚群现象对基层训练质量产生的影响
        3.6.1 聚群现象对基层训练质量产生的积极影响
        3.6.2 聚群现象对基层训练质量产生的消极影响
    3.7 聚群现象对武警执勤工作产生的影响
        3.7.1 聚群现象对武警执勤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
        3.7.2 聚群现象对武警执勤工作产生的消极影响
第四章 国内外聚群现象管理策略启示
    4.1 企业对员工聚群现象管理的成功经验
        4.1.1 管理层要真正认可、鼓励、融入员工的非正式组织
        4.1.2 正确管控和把握非正式组织中“核心人物”
        4.1.3 不断建立完善先进企业文化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4.2 外军对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的管理做法
        4.2.1 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4.2.2 调动官兵积极参与管理
        4.2.3 创造积极向上的军营环境
        4.2.4 发挥军事文化引领作用
        4.2.5 完善激励机制
        4.2.6 加强法规制度约束
    4.3 对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的借鉴意义
        4.3.1 为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提供了指导思想
        4.3.2 为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提供了方法依据
第五章 加强武警基层官兵聚群问题管理的对策
    5.1 正确认识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
        5.1.1 坚持实事求是,端正认识
        5.1.2 坚持公正客观,正确对待
        5.1.3 坚持创新理念,主动研究
    5.2 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5.2.1 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的目标
        5.2.2 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的原则
    5.3 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的管理策略
        5.3.1 构建聚群现象积极影响的强化机制
        5.3.2 构建聚群现象消极影响的克服机制
    5.4 加强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管理应该注意的问题
        5.4.1 分清性质,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
        5.4.2 贴近实际,依靠群众,不能搞“空对空”
        5.4.3 注重整体,把握大局,不能搞“单打一”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表A 武警部队基层单位官兵聚群现象问卷调查设计内容
附录表B 基层单位官兵聚群现象问卷调查统计表(总)

(8)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职业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论述
        (一) 教育在阶层中的作用 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歧见
        (二) 职业教育 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
        (三) 职业技术分层 产业工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
    三、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
    一、 理论概念
        (一) 教育的阶级再生产理论
        (二) 劳动过程理论
        (三) 核心概念
    二、 研究内容
        (一)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二)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说明
第三章 国家产业政策与农村家庭劳动方式、中职教育的选择
    一、 农业劳动方式向工业劳动方式转化
        (一) 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方式的维系
        (二) 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劳动用工的机会
    二、 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家庭职业教育选择
        (一) 工业化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
        (二)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层面
    三、 农村家庭子女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选择
        (一) 考试制度
        (二) 社会选择
        (三) 分流的反应
    四、 小结
第四章 中职教育 中职校工(生)的初次整合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
        (一) 两类不同意愿的学生
        (二) 各自专业的技术训导
        (三) 与工厂有关的知识技术训导
    二、 职业个性品质训导
        (一) 中职学校的时空控制
        (二) 纪律约束中的个性品质
        (三) 规范内化中的个性品质
    三、 职业教育成层意识训导
        (一) 学校的成层文化
        (二) 中职校生成层认同意识
        (三) 中职校生成层抵制意识
    四、 小结
第五章 职校到工厂 中职校工(生)初次整合后的分配
    一、 职业资格与顶岗实习
        (一) 职业资格空间
        (二) 实习与顶岗实习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与劳动力市场
        (一)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劳动力市场
    三、 中职校工(生)劳动力“符应”分配机制
        (一) 初职的符应分配机制
        (二) 符应分配机制产生的认同与抵制
    四、 小结
第六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 中职校工(生)的再次整合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组织控制结构与中职校工(生)的定位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分工与等级
        (二)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时空控制
        (三) 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各类制造业企业中的职业层次与变动依据
    二、 制造业工厂职业知识技术再训导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的推动力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二)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论的途径与中职校工(生)的选择
    三、 制造业工厂个性品质再训导
        (一) 以工厂纪律为基础的规则定向再训导
        (二) 以工厂考核为指向的规范内化再训导
    四、 小结
第七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的延伸 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中职校工(生)向产业工人阶层的转变
    一、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工厂制度(体制)的变迁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一) 制造业工厂内部层面的问题
        (二) 制造业工厂外部层面的问题
    二、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与阶层意识
        (一) 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
        (二) 中职校工(生)的阶层意识
    三、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一、 主要结论
    二、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成果
后记

(9)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青年文化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中国社会转型为青年文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二) 青年文化的时代境遇引发青年文化整合的现实诉求
        (三)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提出了整合青年文化的紧迫任务
    二、研究的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路径
        (一) 研究框架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概念研究
    一、青年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一) 青年文化的概念
        (二) 青年文化的具体形态
        (三) 青年文化的本质
    二、青年文化整合相关概念界说
        (一) 整合的定义
        (二) 文化整合的定义
        (三) 青年文化整合的定义
    三、青年文化整合的内涵属性
        (一) 青年文化整合的性质
        (二) 青年文化整合的目的
        (三) 青年文化整合的主体和客体
        (四) 青年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
第二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奠基
        (一)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二、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方略
        (一)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文化思想
        (二) 中国共产党人新的文化觉醒
    三、青年文化整合的相关理论借鉴
        (一) 青年文化的理论流派
        (二) 文化整合的理论
第三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历史考察
    一、西方国家的青年文化整合
        (一) 西方国家青年文化整合的历史脉络
        (二) 西方国家青年文化整合的启示
    二、前苏联的青年文化整合
        (一) 前苏联青年文化整合的模式
        (二) 前苏联青年文化整合模式的启示
    三、中国的青年文化整合
        (一) 中国青年文化整合的历史分野
        (二) 中国青年文化整合的主要经验
第四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现实路径
    一、开展思想教育
        (一) 充分了解青年群体
        (二) 正确处理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三) 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
    二、维护青年利益
        (一) 全面认识青年利益
        (二) 积极化解利益冲突
        (三) 充分维护正当利益
    三、实现青年政治社会化
        (一)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动机
        (二)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三)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整合要求
    四、加强传媒引导
        (一) 大众传媒的整合功能
        (二) 积极传播青年文化
        (三) 发挥传媒的引导效用
    五、促进青年组织凝聚
        (一) 青年组织发生
        (二) 青年组织的文化功能
        (三) 促进青年组织文化建设
    六、扩大青年文化交流
        (一) 青年文化交流的类别
        (二) 青年文化交流的整合作用
        (三) 大力推动青年文化交流
第五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机制建设
    一、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内涵
        (一) 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概念
        (二) 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目标
        (三) 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手段
    二、青年文化整合机制的内容
        (一) 动态研判机制
        (二) 宣传引导机制
        (三) 诉求表达机制
        (四) 冲突响应机制
        (五) 文化发展机制
第六章 青年文化整合的当代审视
    一、青年文化整合的价值诉求
        (一) 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
        (二) 坚持以青年为本
        (三) 坚持按青年文化的发展规律办事
        (四)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五) 坚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
    二、青年文化整合的目标旨归
        (一) 坚持文化育人,促进青年全面发展
        (二) 发展青年文化,丰富青年精神世界
        (三) 提升青年文化品位,增强文化竞争力
    三、青年文化整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使命
        (二)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要求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和主持的科研课题
致谢

(10)论群体理论在特警队伍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群体与群体理论
    一、群体的相关概念
        (一) 群体的概念
        (二) 群体的分类和各类群体的特点
        (三) 群体的功能
    二、群体理论的概念和发展
第二章 群体理论在特警队伍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特警集体的概念,特点和形成
        (一) 特警集体的概念
        (二) 特警集体的特点
        (三) 特警集体的形成
    二、群体理论的运用
        (一) 特警集体心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二) 特警集体内冲突的解决
        (三) 特警集体内的人际关系
        (四) 特警集体内的沟通
第三章 缔造和谐特警队伍的对策
    一、缔造和谐特警队伍
    二、缔造和谐特警队伍的重要意义
    三、特警队伍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四、运用和谐理念指导特警队伍管理,缔造和谐特警队伍的几点具体做法
        (一)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民警素质
        (二) 加强班子建设
        (三) 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使命感,狠抓工作落实
        (四) 坚持开拓创新,增强发展后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管好军营“小群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村高中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路径研究 ——以汕头市J中学为例[D]. 郑銮珠. 东华理工大学, 2021
  • [2]高中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管理对策研究[D]. 陈雅文. 伊犁师范大学, 2021
  • [3]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4]军队机关行政效率问题研究[D]. 张玉山. 长安大学, 2016(05)
  • [5]“两报一刊”评论研究[D]. 喻频莲.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6]学生参与大学治理的权力研究[D]. 郭俊. 华中科技大学, 2016(08)
  • [7]新时期武警基层官兵聚群现象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D]. 刘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8]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D]. 严霄云. 上海大学, 2013(05)
  • [9]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的青年文化整合研究[D]. 卢波. 武汉大学, 2012(06)
  • [10]论群体理论在特警队伍管理中的应用[D]. 罗晓丽. 苏州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管理军营“小团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