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记者如何应对数码摄影

摄影记者如何应对数码摄影

一、摄影记者如何应对数码摄影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沛,陈静[1](2020)在《技术变革与高校新闻摄影教学的应对》文中研究表明技术发展是新闻摄影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形态产生、发展的内在原因。本文在梳理摄影技术发展源流的基础上,分析了数码摄影技术在新闻摄影领域取代传统胶片摄影的过程,并进一步分析了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为代表的新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作为新闻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摄影有必要从课程名称、教学内容到实验形式都要做出相应调整,才能有效应对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要求。

杨璐[2](2020)在《围绕“拍摄”的设计 ——景观社会视角下手机图片的制造与阐释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移动网络发展,智能手机成为图像生产与传播的重要载体及制作、发布平台,从拍摄到图像加工再到图像传播,围绕“拍摄”的概念进行引导成为诸多手机及App设计的重要关注点之一。本文以手机“拍摄”的设计概念为研究对象,以景观社会理论为研究视角,剖析手机图片的设计制造,并对其背后的文化价值进行阐释,具体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从传统摄影、数字技术、智能手机三个角度解读“拍摄”概念,指出手机媒介使拍摄脱离了时空局限性,成为日常社交行为;接着分析手机品牌商及相关App围绕“拍摄”概念进行的设计推广策略,主要有降低操作难度、提高文化附加值、拓展多元化图片形式等方式,促进全民参与创作;接着解读手机图片景观化的拍摄文化及价值,指出手机图片成为日常记事和信息交流手段,手机拍摄无形中促成虚实交融的视觉体验以及实体空间的“照片式”转化;最后指出手机拍摄设计下形成的“小众景观”,这类个体化图片在丰富景观社会的同时,也突破了传统媒体对景观的桎梏,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景观社会进行消解。综上所述,本文希望通过对智能手机“拍摄”的设计概念探讨,审视景观社会理论在图像信息传达方面的新动向,并从文化层面对当下生活中拍客热潮进行反思。

朱楠[3](2020)在《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摄影图像表达研究 ——以Instagram平台上的摄影图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摄影图像从诞生之日起延续至今,为人类视觉文化发展和信息记录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类观看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因此它作为一种图像类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并改变了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摄影图像在此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从感性直观的角度让信息传递变得丰富而真切。与此同时,大众成为了摄影图像信息发布的主体,生产并分享出大量的摄影图像。然而,我们从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中观看到的摄影图像则呈现出大量审美缺失、信息表达有歧义等状况,究其缘由我们发现,上述情况均源自于大量制像者和发布者不具备基本的拍摄技能、美学常识和对视觉信息传达相关知识的认知。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摄影图像粗浅的“本体论”探索,对Instagram(照片墙)社交网络平台的功能和传播方式的梳理,以及对大众使用其拍摄、分享的图像进行分析,归纳这一以传播为核心的网络平台中的摄影图像类型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特征和视觉表达规律,梳理此特征和规律所蕴含的美学风格,以此总结出社交网络平台上摄影图像的表达原则,以及社交网络平台对摄影图像表达的影响和启示。希望借此提升大众对用于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数字化摄影图像的认知和了解,掌握其图像表达原则,提升拍摄技能和所制图像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进而使摄影图像这一视觉信息朝着具有审美价值、符合信息传达规律的方向发展,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黄灿[4](2020)在《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文中提出新媒体艺术自诞生之日起,颇具“现代性”的气质。其中,“激进性”是这种气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决定性因素。所谓“激进”,有两层含义:一是超前,二是否定。新媒体艺术,一方面继承了现代艺术,尤其是先锋艺术敢于否定的激进基因,另一方面它又是在技术进步和社会演化的社会变迁语境中呈现出来的。技术进步、语言表征激进和文化激进共同型构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三元结构。媒介技术作为一种艺术演进的激进力量,熔铸了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和文化内涵。在现代性的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媒体艺术在其自身的语言表征上,承接了先锋派艺术以及传统媒体艺术激进的创作手法,如拼贴、并置、挪用等,衍生出崭新的艺术作品,形塑了新形态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基于“视觉原子论”的底层逻辑,让艺术家拥有了“界面交互”“艺术越轨”“纵深蒙太奇”“视像堆叠”等一系列新的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效果的实现路径。在此基础上,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的关系从“主体—客体”转向一种“关系美学”的建构。在关系美学的语境下,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在关系建构中随时呈现随时转变的。就此,艺术创作的价值导向从“内容为王”转为“语境为王”,进而形塑“录像诗学”“沉浸美学”等一系列新的审美文化形态,这些文化形态不仅颠覆了传统审美文化,更塑造了“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数字异托邦”“去物质性与后现代崇高”等具有激进批判立场的新媒体文化。

朱宝洁[5](2019)在《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新兴的图像实践,自拍在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关于自拍的研究被千年前后迅速变化的社会趋势所引导,因为它们占据着社交媒体网站的动态、“光谱”墙,似乎显得无处不在。自拍所特有的自反性架构使其成为研究当代个体自我认同的重要载体。摄影为自拍提供了自我表现和可见性的潜力,使其成为当下个体进行身份重塑的有效工具。然而,在自拍的传播中,作为交往中介的自我图像在技术媒介的作用下混淆了真实与虚假的信息,这影响了对自我图像的接受,导致利用自拍进行身份重塑这一行为的失效。这一失效使自拍成为一种竭力塑造美好的自我形象以寻求认同的社会角色扮演,使原本以身份重塑进行自我认同的行为变成了一种自我陶醉。自拍在个体自我认同中的角色失效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探究。立足于现代个体自我认同的视角,联系自画像、摄影自画像以及自拍之间的渊源关系,可以发现,通过反身性自我投射进行自我认同明显呈现下列转向:一方面,参与自我认同的主体范围呈现出明显的扩大化趋势;从镜子到相机的私人化占有,使通过自我的反身性投射进行自我认同的途径增多;自我认同的方式简化;另一方面,自我认同越来越倾向于表层的、浅层化、不稳定的认同;自我认同越来越容易受到来自外界言说语境的干扰;自我认同所寻找的关于生命的真实体验被置换成虚拟的表演。从传统、现代到后现代,个体自我认同建立基础有着明显的改变,各个阶段的改变也都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总体而言,自我认同的基础从以身份认同为主到以形象认同为主的转变是在现代性的文化语境中呈现出来的;从以形象为主到以图像认同为主的转变则是在图像与媒介技术的进步与革新中呈现出来的;从以图像为主的自我认同到以影像为主的自我认同则是在对现代性的反思中呈现出来的,这种反思是建立在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缺失与被置换中的反问。从身份、形象、图像再到影像,是自我认同一步一步零散化、碎片化与不稳定化的过程。理解由自拍所引起的自我认同问题,首先需要对自拍的工具,即智能手机的技术化操作进行细致的思考,探讨智能手机的个性化设置、触摸手势以及APP代理如何将自我原本可以通过自我观看确认主体的过程变得异常艰难,从而导致了自我认同的困境;其次要认识和理解技术再现时代下个体的自我呈现与自我认识困境;除此之外,从本土文化的角度,对自拍所代表的审美、媒介、资本、图像合作的现象进行反思。自拍作为一个外来事物,对自拍的分析首先立足于西方视角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在此之余,有没有一种新的可能,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自拍?这不仅是对自拍的重新认识,也是对现代自我的重新认识,这是后续需要继续关注的。

董亚[6](2019)在《数码时代对新闻摄影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摄影在摄影器材、传播途径、受众群体等方面都产生了改变,摄影记者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考验,本文旨在探讨在数码时代下如何提高新闻图片的质量,如何保证新闻摄影图片的真实性,以期对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与提高提供可资的借鉴。

崔文豪[7](2019)在《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摄影艺术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摄影专业教育也影响了中国摄影人才的培养,同时满足了人们表现图像的愿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摄影专业教育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开始逐渐完善,一方面,摄影专业在初期的摄影培训中作为兴趣班存在,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摄影艺术带来的视觉冲击是显而易见的。为此,笔者通过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的历史、发展方向和方法,回顾了从早期摄影培训到摄影教育的完善过程,希望摄影专业教育能够得到高校的关注。教育的理解和观点使我们更加意识到摄影专业课程的重要性,通过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摄影专业概况,综合性大学和艺术类院校的比较,分析学校摄影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从课程设置上可以看出,摄影专业的逐步演变过程可以使摄影教育更加规范和完善,也可以为高校摄影教育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本文还将重点分析北京电影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的专业概况,对我国高校摄影教育进行分析和思考,吸收国外摄影专业教育的优势和资源,提高国内大学摄影教育的标准化水平。通过对本文的分析和回顾,笔者希望为摄影教育提供一些参考,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摄影专业的优缺点,为今后高校摄影的发展给予启示。

吴小静[8](2018)在《感知规律在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文中指出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读图时代到来,摄影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广告学、动画专业数字媒体方向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摄影技术的功能,在艺术层面上培养学生通过画面传达个人思想也是摄影课程的时代要求。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学设计方案,但目前非专业高校的摄影课程还不能很好地完成上述功能,其教学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丞待完善和创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对国内外感知规律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梳理,说明了研究的背景、目标以及意义,同时阐述了感知规律相关概念特点和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并明确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分别从生理学、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五个方面对感知觉以及感知规律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分别对赣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动画专业数字媒体方向四个专业随机挑选1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4位相关任课老师进行访谈,找出高校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教材与时代脱节、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摄影与图像彼此分离、教学的配套器材紧缺、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训练等;第四章从教材内容的编排、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结合感知规律进行创新,具体来讲分别是:充分考虑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对教材内容编排的影响;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应用到摄影课程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参照感知规律中的组合律、色彩设计参照差异率、内容设计参照经验律、内容呈现参照活动律;在教学策略设计中应用协同律促使学生高效感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示范法、作品展示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过程设计充分应用视觉规律,例如:正确选择视觉方向、合理把握视觉平衡、合理利用视觉错觉、主动培养视觉印象,应用感知规律创新摄影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摄影课程的学习效果。第五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结合感知规律,教学目标应用经验律完善感知;教学内容应用组合律优化感知;教学评价应用期待律促进感知。结合感知规律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摄影课程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提出可行的参考方案,并从学习过程着手为学生提出可实施建议。在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应用感知规律,对促进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感知规律对摄影课程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在摄影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陈小同[9](2018)在《全民摄影时代的新闻摄影研究》文中提出摄影术诞生于1839年,距今已有近180年的历史,受制于器材和技术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摄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少数人的“特权”,多数普通民众无法接触到摄影。一百多年后,数码摄影技术的发明打破了传统摄影的技术壁垒,成为摄影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数码摄影技术简化了摄影的技术流程,也降低了摄影的使用成本,摄影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全民摄影的趋势开始萌芽。手机原本只是一个单纯的通讯工具,摄像头的引入让手机也成为了摄影工具。小巧便携的手机基本人手一部,让摄影走入了每个人的生活,成为人们日常休闲娱乐的重要部分,全民摄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普通拍客可以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摄影图片的交流和传播,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摄影时代到来。摄影术因为其独特的形象纪实功能在诞生不久后就被应用到新闻传播中来,新闻摄影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传播功能。传统的新闻摄影活动都是由专业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来进行生产和传播,摄影记者负责采访拍摄,图片编辑负责筛选把关。全民摄影时代,普通拍客的加入打破了传统的新闻摄影生产和传播流程,对专业的新闻摄影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拍客的加入也为传统的新闻摄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通过全面分析全民摄影时代对新闻摄影产生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为摄影记者、图片编辑和全民拍客出谋划策。

曹思宁[10](2018)在《影像媒介、真实观与伦理规范的变迁 ——以新闻摄影的职业化历程为背景》文中提出传播媒介在技术手段上的历史性变化,会影响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知识形态。影像技术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的真实观念的变化,即“何为真实”的一套标准,进而达成在社会层面的对真实的不同共识。新闻信息的传递离不开具体的媒介工具,新的传播技术的诞生不仅会改变具体的媒介形态,也同时会改变人们的认知结构、信息传播符号的类型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本文以新闻职业化过程与摄影技术的发展为历史线索,论述影像媒介、真实观与有关真实的媒介规范之间的关系。新闻中的影像媒介对现实世界建构出的不同真实感,在历史过程中在不断变化,塑造着社会对于真实的不同观念。新闻在现代社会中担当着传递信息、告知真相的作用,在新闻学的定义中,新闻即是对新近的客观事实的报道。影像技术在最初对新闻报道有着强化事实的效果,然而随着造假技术的发展,一些假照片挑战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新闻伦理,冲击了新闻摄影关于影像真实的伦理规范。人们建立在机械摄影的机械特性排斥人类主观观念的假设之上的真实观被假照片打破,本文发现,在面对虚假影像带来的挑战时,职业的新闻摄影在延续摄影自然主义、形式主义的真实观的同时,新闻摄影行业和新闻机构内部通过对摄影行为、技术指标和影像文本的媒介规范来达成有关真实的共识,随着摄影媒介的普及和网络传播的发展,影像生产社会化,在坚持新闻专业主义操作规范的基础上,技术核查成为事实核查必备的手段,在多元表达面前,不仅要通过技术手段对再现真实进行建构,还要通过客观真实的新闻专业主义保障事实表达的客观中立性。本文对影像媒介的规范变迁阶段的具体划分标准,参考了后现代视觉学者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对仿像历史阶段的划分,与历史现实相结合,形成了本文的叙事框架。以影像媒介的技术变化和对生产力的解放的不同程度为依据,将影像媒介、真实观与媒介伦理规范变迁的历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新闻摄影的胶片时期、新闻摄影的数码时期与新闻摄影的网络时期。

二、摄影记者如何应对数码摄影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摄影记者如何应对数码摄影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技术变革与高校新闻摄影教学的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摄影技术沿革与数码摄影技术的普及
二、相关传媒技术的发展与新技术在视觉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三、新闻摄影教学的定位调整与实验教学的变革
四、结语

(2)围绕“拍摄”的设计 ——景观社会视角下手机图片的制造与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理论基础及相关文化概念
        一、景观社会
        二、融合文化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现状
第一章 拍摄的概念演变
    第一节 从传统摄影角度看拍摄
        一、拍摄的产生与图像记录
        二、拍摄的重要性
    第二节 从数字技术角度看拍摄
        一、拍摄方式的变更
        二、图片意义的改变
    第三节 从智能手机角度看拍摄
        一、智能手机拍摄的发展
        二、图片设计的分享化与趣味化
第二章 智能手机图片的拍摄构成及形式设计
    第一节 一张手机照片的使用过程
    第二节 手机品牌的拍摄概念与形象塑造
        一、随时随地拍摄
        二、拍摄功能扩展与附加值设计
        三、自拍文化下形象设计与图像驱动
    第三节 拍摄类App的设计构思
        一、专业修图软件的简易化设计
        二、图片表现形式的趣味性设计
        三、拍摄类功能的融合化设计
第三章 智能手机图片的拍摄文化及其价值阐释
    第一节 手机图片的多元化拍摄
        一、从纪实到记事
        二、信息形态的图像化获取与交流
        三、构建自我生活的社交名片
    第二节 景观社会的全民拍摄语境
        一、拍客现象与艺术家手机拍摄
        二、手机拍摄与仪式感
    第三节 以拍摄者为圆心的生活景观设计
        一、虚实交融的视觉体验
        二、实体空间“照片式”转化
第四章 手机拍摄设计改变景观社会
    第一节 对景观社会的构建
        一、充实大众图像语言
        二、搭建小众景观
    第二节 对景观社会的消解
        一、质疑景观真实性
        二、打破传统媒体景观桎梏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摄影图像表达研究 ——以Instagram平台上的摄影图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数码时代的摄影图像
    第一节 图像概述
        一、图像的概念
        二、图像的类别与视觉特征
        三、图像的发展
    第二节 基于摄影的图像
        一、摄影与图像
        二、摄影图像
        三、摄影图像的发展与变化
    第三节 数码时代的图像
        一、数码之于图像
        二、数码技术对图像的促进
        三、发展中的困惑
第三章 社交网络平台
    第一节 社交网络
        一、社交网络概述
        二、社交网络的发展
    第二节 视觉化的社交网络“红人”——Instagram
        一、社交网络平台中的视觉化先驱
        二、迎合大众“观看”体验的可视化传播平台
第四章 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摄影图像
    第一节 社交网络平台中摄影图像的呈现
        一、摄影图像与社交网络平台的关联
        二、摄影图像在社交网络中的呈现方式
        三、摄影图像在社交网络中的呈现内核
    第二节 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摄影图像特征
        一、技术特性促成的多元化与主观性
        二、大众普及的自由性与多样化
        三、视觉审美的设计性与时尚感
        四、信息传播的可达性与便捷性
        五、内容表现的叙事性与娱乐性
第五章 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摄影图像表达
    第一节 表达原则
        一、视觉审美原则与构图法则
        二、图像叙事原则和立意要求
        三、信息扩展原则和传播定律
    第二节 社交网络对摄影图像表达的影响与启示
        一、面对“便捷”复制的摄影图像表达
        二、面对“有效”传播的摄影图像表达
        三、面对“前沿”技术的摄影图像表达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4)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缘起
        一、新媒体技术倒逼艺术世界的变革
        二、传播技术造就的艺术全球化和去经典化
        三、当代艺术研究的范式转向
        四、社会变迁以及艺术理论的更新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第一章 文化、社会与艺术激进
    第一节 文化与艺术表征的复杂性
        一、现代性文化、先锋派与庸俗艺术
        二、文化同一与艺术变形
    第二节 “进步”与艺术激进
        一、进步的魅惑
        二、进步的文化体验与艺术激进
第二章 技术进步与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
    第一节 一体同源的技术与艺术
        一、技术与艺术:概念史的梳理
        二、“实用理性”的精神气质
    第二节 艺术视野中技术的三个层次:形式、系统和时代
        一、“创造艺术形式”的技术
        二、艺术创制内部的技术系统
        三、艺术与技术时代
    第三节 媒体艺术:传播与艺术的联姻
        一、从人走向艺术到艺术走向人
        二、艺术的传播:一种符号的运作行为
        三、媒体艺术的诞生
    第四节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基因谱系
        一、从现代艺术到后现代艺术的激进基因
        二、媒体艺术的基石:信息传播的激进性
第三章 新媒体艺术激进性的语言表征
    第一节 视觉革命:从新视像到新媒介
        一、同质异构的两场视觉革命
        二、界面革命
    第二节 新形态的激进语言
        一、底层语言逻辑:视觉原子论
        二、艺术越轨——新材料与新形式
        三、视像堆叠
        四、纵深蒙太奇
    第三节 震惊悖论与新的激进语言
        一、震惊美学的退场
        二、震惊的异化:为了震惊而震惊
        三、新激进语言:数字特效与震惊的弥散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的文化激进
    第一节 新媒体技术架构的激进文化
        一、技术导向的新世界
        二、新感性:从感觉解放到感觉拓展
        三、关系美学:美在关系
    第二节 激进的艺术文本:语境
        一、语境成为艺术
        二、录像诗学:叙事语境的激进性建构
        三、沉浸与幻觉——用“虚拟”激进
    第三节 后媒体文化的激进性
        一、自我指涉的表达文化
        二、数字异托邦
        三、去物质性与后现代的崇高
结语 警惕“两可”的激进
参考文献
致谢

(5)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问题与视角
    0.2 现状与前瞻
第1章 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呈现
    1.1 自拍中的自我建构——身份重塑的自主化
    1.2 自拍中的虚拟自我——自我认同的虚假化
    1.3 自拍中的角色扮演——日常行为的表演化
第2章 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转向
    2.1 身份——形象:自我认同的转向之一
    2.2 形象——图像:自我认同的转向之二
    2.3 图像——影像:自我认同的转向之三
第3章 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反思
    3.1 自我认同与个性化的技术幻象
    3.2 自我认同与自我呈现的困境思索
    3.3 自拍文化中自我认同的本土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自拍的调查问卷
附录B 自拍的神圣化:一种文化的历史
附录C 自拍的自反性:人们拍照的照片
附录D 把自拍定位在摄影史——甚至更久远的年代中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基本思路与方法
    四、选题研究意义
第一章 中国摄影教育早期发展和演变类型
    第一节 早期摄影团体对中国高校摄影教育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摄影教育发展的类型
第二章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第一节 早期摄影课程萌芽发展回顾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之后摄影专业函授班与干部班发展回顾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专科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第四节 本科摄影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的形成发展回顾
    第五节 研究生摄影教育发展回顾
第三章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举例探析
    第一节 从艺术类院校思考摄影专业教育发展——以北京电影学院为例
        一、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
        二、课程演变
        三、北京电影学院摄影专业艺术理念
    第二节 从综合类院校思考摄影专业教育发展——以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为例
        一、课程体系
        二、课程培养目标
        三、南京师范大学摄影专业艺术理念
    第三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本科教育阶段的思考
        一、本科摄影教育阶段各高校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二、本科院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异同点
    第四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思考
        一、研究生阶段摄影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二、研究生阶段摄影专业教育的创新
第四章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思考与启示
    第一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贡献
    第二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艺术创新理念
    第三节 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的启示
结语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致谢

(8)感知规律在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读图时代对人类摄影技能的必然要求
        1.1.2 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亟待革新的内在需求
        1.1.3 感知规律与摄影课程的逻辑一致性
    1.2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分析
        1.4.1 感知规律与基于感知规律的教学设计
        1.4.2 摄影课程与摄影课程教学设计
        1.4.3 教学设计与基于感知规律的摄影课程教学设计
    1.5 研究的综述
        1.5.1 感知规律研究综述
        1.5.2 摄影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视觉的生理学基础
    2.2 感知觉的神经学基础
    2.3 感知规律的心理学基础
    2.4 感知规律的教育学基础
    2.5 感知规律的哲学基础
第3章 《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现状
        3.1.1 问卷设计
        3.1.2 问卷调查
        3.1.3 调查结果
    3.2 高校摄影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3.2.1 教材与时代脱节
        3.2.2 授课方式比较单一
        3.2.3 摄影与图像彼此分离
        3.2.4 教学的配套器材紧缺
        3.2.5 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第4章 应用感知规律创新摄影课程的教学设计
    4.1 教材编排的创新
        4.1.1 知觉的选择性对摄影教材编排的启发
        4.1.2 知觉的整体性对摄影教材编排的启发
        4.1.3 知觉的理解性对摄影教材编排的启发
    4.2 教学软件设计的创新
        4.2.1 界面设计参照组合律
        4.2.2 色彩设计参照差异率
        4.2.3 内容设计参照经验律
        4.2.4 内容呈现参照活动律
    4.3 教学策略设计的创新
        4.3.1 示范法
        4.3.2 项目教学法
        4.3.3 作品展示法
    4.4 教学过程设计的创新
        4.4.1 正确选择视觉方向
        4.4.2 合理把握视觉平衡
        4.4.3 合理利用视觉错觉
        4.4.4 主动培养视觉印象
第5章 应用感知规律提高摄影课程的教学效果
    5.1 应用感知规律提高摄影课程教的效果
        5.1.1 教学目标应用经验律完善感知
        5.1.2 教学内容应用组合律优化感知
        5.1.3 教学评价应用期待律促进感知
    5.2 应用感知规律提高摄影课程学的效果
        5.2.1 应用对比律强化感知
        5.2.2 应用强度律清晰感知
        5.2.3 应用差异律准确感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附录 学生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9)全民摄影时代的新闻摄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1、全民摄影研究综述
        2、新闻摄影研究综述
    (三)基本内容
    (四)论文价值
    (五)研究方法
一、摄影与新闻摄影
    (一)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
    (二)新闻摄影的历史溯源
    (三)新闻摄影的定义及特性
        1、新闻性
        2、真实性
        3、瞬间形象性
        4、现场规定性
二、全民摄影时代探究
    (一)全民摄影时代的定义探究
    (二)全民摄影时代的特征探究
        1、摄影主体全民化
        2、摄影方式便捷化
        3、图片传播自主化
        4、图片数量泛滥化
    (三)全民摄影时代产生的原因探究
        1、摄影技术的发展以及摄影器材的普及
        2、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
        3、大众心理的变迁
        4、摄影的纪实功能
三、全民摄影时代对新闻摄影的影响分析
    (一)全民摄影时代新闻摄影的危机
        1、全民“拍客”优势显现冲击摄影记者职业地位
        2、全民摄影导致影像泛滥淡化新闻摄影传播功效
        3、全民拍客缺乏约束消解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二)全民摄影时代新闻摄影的机遇
        1、新闻摄影的时效性大大增强
        2、新闻摄影形式丰富来源广
四、全民摄影时代新闻摄影的发展策略
    (一)摄影记者是主力军
        1、强化策划意识坚持“内容为王”
        2、注意细节提升图片质量
        3、尝试新技术辅助摄影报道
        4、保证新闻专业性注重人文关怀
        5、注重文字说明的作用
    (二)图片编辑是把关人
    (三)全民拍客是后备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影像媒介、真实观与伦理规范的变迁 ——以新闻摄影的职业化历程为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问题意识的起点
    2.1 洞穴隐喻
    2.2 中介在真实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第3章 让·鲍德里亚“拟象理论”对影像技术时期划分的启示
    3.1 让·鲍德里亚及其理论
    3.2 影像媒介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生产能力的解放
第4章 新闻摄影的胶片时代——“眼见为实”信念的坚定
    4.1 绘画的死亡与摄影术的诞生——机械复制战胜了人的主观认知
    4.2 新闻报道与摄影术的结合
        4.2.1 影像社会化的必然趋势——经济效益的刺激
        4.2.2 “眼见为实”与客观真实报道的相辅相成
        4.2.3 把控在机构手中的暗室技术与有待规范的摄影规范
    4.3 “决定性瞬间”与影像真实规范的清晰和确立
        4.3.1 “决定性规范”对新闻影像实践操作标准的影响
        4.3.2 新闻影像真实性文本规范的出台——允许适当加工
第5章 新闻摄影的数码时代——数码技术对生产能力的解放
    5.1 数码摄影之前的新闻摄影——多元化的影像生产
    5.2 数字技术的到来
        5.2.1 数字处理设备对新闻影像的干预
        5.2.2 数字技术对新闻摄影行业流程的冲击——记者的主体意识觉醒
    5.3 新闻摄影对影像真实规范的调整——矫枉过正
第6章 新闻摄影的网络时代
    6.1 自媒体带来的社会范围内图像生产能力的解放
        6.1.1 “公民摄影师”的出现与新旧传播方式的更迭
        6.1.2 影像在网络环境中的真实性被放大
    6.2 网络环境对影像传播权力关系的打破与真实的消解
    6.3 网络时代的影像规范
        6.3.1 数字技术指标进一步细化,暗房操作被允许
        6.3.2 专业加技术的信息核查在网络时代成为必要手段
        6.3.3 专业事实核查机构使使核查职业化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摄影记者如何应对数码摄影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技术变革与高校新闻摄影教学的应对[J]. 徐沛,陈静. 传媒论坛, 2020(22)
  • [2]围绕“拍摄”的设计 ——景观社会视角下手机图片的制造与阐释研究[D]. 杨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3]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摄影图像表达研究 ——以Instagram平台上的摄影图片为例[D]. 朱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4]新媒体艺术的激进性研究[D]. 黄灿.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5]新媒体自拍文化中的自我认同研究[D]. 朱宝洁. 湘潭大学, 2019(02)
  • [6]数码时代对新闻摄影的影响[J]. 董亚. 枣庄学院学报, 2019(03)
  • [7]中国高校摄影专业教育发展回顾探析[D]. 崔文豪.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感知规律在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 吴小静.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9]全民摄影时代的新闻摄影研究[D]. 陈小同. 渤海大学, 2018(12)
  • [10]影像媒介、真实观与伦理规范的变迁 ——以新闻摄影的职业化历程为背景[D]. 曹思宁. 河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摄影记者如何应对数码摄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