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车工况法排放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技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摩托车工况法排放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技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一、摩托车工况法排放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技术研讨会在津进行(论文文献综述)

孟春生[1](2020)在《轻型汽油机动车行驶里程与排放劣化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私家车保有量增长迅速,带来的污染物排放不容忽视。其中累积行驶里程与车辆排放关系密切,探究车辆累积行驶里程与排放污染物之间的关系对于高排放车辆的管控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南京市2018年轻型汽油车稳态工况(ASM)法检测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轻型汽油车的技术分布特性,并修正了ASM5025工况排放限值;借助常用数学模型分析了车辆排放污染物随累积行驶里程劣化规律,并构建不同模型预测了车辆达到排放限值时的累积行驶里程,最后对模型结果进行对比评价。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车辆技术分布特性方面,确定了以排放标准,车系和质量区间为基础的分类体系。分析了车辆累积行驶里程和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并给出分类体系下的车辆统计结果:1)利用箱型图结合累积行驶里程分布确定了有效累积行驶里程区间;2)ASM5025和ASM2540工况下三种污染物分布基本呈现左偏态特征,其中国Ⅳ与国Ⅴ阶段排放标准实施带来的减排排放效果更为明显;3)国产车和德系车排放水平要高于欧美系和日韩系车辆。(2)在车辆污染物劣化规律方面。选取对数回归和指数回归模型建立了每个分类区间下车辆污染物与累积行驶里程的排放回归模型,建模结果总体良好,并对比分析南京市,吉林省和佛山市三个地区的车辆污染物劣化情况。得到以下结论:1)轻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随行驶里程增加而增加;2)国产车系在不同阶段的排放水平均为四个车系最差,德系和欧美系的中高基准质量车辆排放水平优于低基准质量车辆,日韩系车则相反;3)国Ⅰ/Ⅱ阶段,四种车系在4-8万km阶段的污染物劣化较平缓,在8-20万km快速劣化,后趋于平缓震荡;4)国Ⅲ阶段车辆劣化程度降低,表现为缓慢劣化后快速劣化,并无明显的污染物随累积行驶里程增加而呈现平缓震荡的特征;5)在国Ⅳ阶段,除国产车外,车辆劣化程度进一步降低,其中欧美系和日韩系车辆污染物劣化程度很小;6)吉林省地区车辆污染物劣化程度最高,南京市次之,佛山市最好,其中南京地区需重点关注NO控制。(3)在累积行驶里程预测建模方面。首先根据绘制的污染物相对浓度和累计频率曲线,修正了ASM5025工况排放限值。然后以排放标准,车系和质量区间三个分类变量和划分间隔的污染物连续变量为输入变量,分别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随机森林回归和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车辆达到排放限值时的累积行驶里程。建模结果显示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优,NO,CO和HC模型的R2分别为0.83,0.74和0.78,并据此给出了轻型汽油车污染物达到排放限值时的累积行驶里程表。

白雪[2](2018)在《新能源汽车推广影响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有助于缓解能源和环境压力,促进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在国家及地方政府一系列激励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自2015年起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最多的国家,并使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带有明显的政策主导特点。深入剖析政策引导下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影响机理,有利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落实节能减排工作的决策部署,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新时代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中多种激励政策体系、宏观社会经济因素以及相关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以揭示各种经济和非经济激励措施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影响规律。具体来说得出以下新结论。第一,建立了政策依存关系分析法,以京津冀为例,采用该方法识别出国家、区域、省、市新能源汽车政策依存体系,凸显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顶层设计理念,揭示了多层、多类激励政策间依存机制及其对市场推广的影响规律。发现国家政策以减少传统能源消耗、降低大气污染和促进汽车产业发展为主要目标自上而下地主导地方政策;区域政策通过协调省级政府的行动方案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发展;省市地方政策在贯彻落实具体推广目标的同时还各有侧重。发现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体系是多目标驱动并动态调整,公共服务领域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突破口,不同地区市场化进程差异显着。第二,证实了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生态环境、科技水平等宏观社会经济因素对城市新能源汽车推广产生显着影响。发现城市GDP和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的增加对促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产生显着积极影响;新能源汽车不限行对促进其市场推广具有显着正向作用;发现城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公路客运量和全社会用电量的增加对新能源汽车推广产生抑制作用;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和私人轿车拥有量对该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量无显着影响。第三,揭示了牌照调控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显着的积极影响,与财政补贴政策共同成为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关键因素。证实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政策的了解程度、消费者家庭年收入、产品动力蓄电池容量和续航里程等外在因素均对购买意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而消费者家庭汽车数量的增加对购买意愿产生显着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产品使用成本、外观、车内空间和动力蓄电池充电时间并不敏感,新能源汽车牌照单独申请,不受传统燃油车限购措施限制成为激发市场需求的显着驱动力。第四,论证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三种感知和行为动机对购买意愿的影响机理。发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环境效益的感知、对激励政策产生的经济效益感知和对使用过程中风险因素的感知之间的关联性,并共同通过影响个体态度对购买意愿产生显着影响。发现防御聚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寿命较短、充电缺乏便利性等风险因素更敏感。促进聚焦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缓解城市污染等环保优势,对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产生更积极的态度。本文研究结果为国家及地方政府更好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尽快实现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也为企业科学运用扶持政策、增强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提供了相应的思路、原则和指导策略。

单丽[3](2018)在《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的环境效益评估及对成都市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机动化进程加快,机动车尾气排放已经成为城市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从九十年代开始,中国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历经二十多年,中国已经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机动车污染管理机制。在这种形势下,综合评估中国过去的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探讨城市未来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机动车相关的PM2.5污染为研究对象,综合排放清单、空气质量模型、综合暴露响应函数等,应用情景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中国实施的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对于减少排放、提高空气质量、避免健康损失等的效果。结果表明,2015年,中国道路机动车HC、CO、NOx和一次PM2.5的排放量相较于无措施控制的情景分别减少了83.59%、87.57%、59.04%和86.63%。同时,由于排放量的降低,全国PM2.5的年平均浓度相较于无控情景降低了 4.11ug/m3,避免了近34.6万(95%可信区间:15.2万-48.9万)由于PM2.5暴露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在目前的机动车污染控制体系中,严格的新车标准和燃油控制标准是减排的重要措施,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其他一些措施,如加强的I/M制度、车辆限购、尾号限行等,将在今后的机动车排放控制体系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实施的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带来的环境效益的地理分布来看,其呈现出明显的区域聚集效应,京津冀、长三角以、珠三角及其周边区域的效益相对突出。这些区域的人均机动车拥有量、路网密度和机动车使用率较高,导致这些区域的机动车污染排放强度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但同时这些区域的污染控制管理也走在全国前列,他们根据本地的机动车发展现状,不断加严排放控制标准,实施符合地方特色的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从而大幅度地削减了机动车污染物的排放,带来显着的环境效益。尽管目前实施的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已经在减排、改善空气质量以及维护健康方面取得了显着的效益,但是随着机动车市场的不断扩大,中国仍需要不断加严政策措施来减轻机动车污染排放带来的对气候、健康的影响。由于很多机动车排放控制政策都是在城市层面进行的,从过去实施的机动车控制措施效益分析可以看出结合城市机动车运行工况、本地机动车发展现状制定排放控制策略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以西部重要城市成都为例,研究了成都市道路机动车的运行工况特征,探讨了未来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策略。结果显示:成都市不同类型的机动车在其主要使用年限(车龄)分布范围内,年活动水平基本不随使用年限而变化;成都市整体机动车行驶状况一般,平均速度在15.54km/h-33.35km/h之间,怠速比例比较高,平均约占31%,加减速频繁,很少匀速行驶。整体来看,成都市机动车的交通状况较差,车辆运行时,畅通状态占比19.26%-47.79%,缓行状态占比8.39%-16.88%,拥堵状态占比41.14%-66.14%;不同类型的道路车流量存在明显差异,作为城区交通的主要承担者,城市主干道的车流量在7:00-20:00之间的车流量变化呈马鞍状,两高峰时段分别为8:00-9:00,和15:00-18:00,低谷时段为12:00-14:00;在不同类型道路车流中,轻型载客车均占最大比例,其次是出租车。本研究通过对成都市机动车发展中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中国过去城市机动车控制措施实施的成果经验,探讨了成都市未来机动车污染排放控制策略,为城市机动车排放控制管理提供一种极具重要性的思路和方法鉴定,对我国移动源污染物排放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

马瑞[4](2016)在《汽车微颗粒物排放实时测试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各地雾霾天气的影响,人们对生活中PM(Particulate Matter)值的高低越来越关注,尤其是近年来不少专家指出细颗粒物PM2.5可以诱发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疾病,并将矛头直指城市道路中所行驶的机动车所排放的污染物,这样的声音这也得到了业内专家的高度重视,经过大量研究得出的结果表明,机动车对环境污染的确有比较大的影响,这也说明在今后的发展生活中,城市在用汽车尾气检测将受到高度的重视。而现阶段机动车尾气检测方法正逐步向实时测量、携带方便、价格低廉、测量准确等方向发展,这时应用光散射法测量机动车排放颗粒物浓度的分析仪便体现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选用MAHA MET6.3微颗粒物分析仪测量颗粒物浓度及污染物分布特征,主要进行了以下研究:(1)通过对Mie散射理论的基本公式、强度函数及Mie散射的近似等的计算,对光散射法在机动车颗粒物排放检测方面应用的可行性进行研究。(2)以城市道路典型汽车排放检测系统为基础,增加检测微颗粒物排放的功能,搭建以微颗粒物排放检测为核心的综合检测系统,从汽油车和柴油车测试两个方面规划了工作技术路线,绘制了技术路线图,重点阐述了测试系统排放因子的归纳方法,并应用VB程序开发微颗粒物测试平台。(3)利用MAHA MET 6.3微颗粒物分析仪和五气分析仪并联检测微颗粒物浓度,选取典型试验车型、完成包括汽油车的双怠速工况、简易瞬态工况及柴油车的自由加速工况等,然后通过对所得过程数据的整合分析,绘制出每个工况法下汽车的尾气排放特征,并以图表的形式表现,最后根据不同类型车辆的不同排放特征,对结果加以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所得实验数据与实际基本相符。

邹本存[5](2014)在《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群体态势及关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汽车排放检测作为汽车检测/维修(I/M)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汽车污染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手段和决策依据。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实施对在用汽车的排放检测管理,对增强汽车排放检测水平和作用、提高汽车环保检测管理水平、促进汽车排放污染防治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现汽车排放污染物检测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旨在为在用汽车排放污染控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一、介绍了在用汽车ASM排放检测系统的组成,对在用汽车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并构建了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对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及对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数据库总体样本进行不合格率统计和均值分析。二、对10万辆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数据的群体规律进行了分析,计算了各种检测方法的数据样本数量及所占比例;统计了不同方法检测相同车型超过100辆的大样本数据集合数及分布情况,分析了各种检测方法对应的被检车辆排放状态的不合格数和不合格率;提出了ASM检测数据的分类统计规则,对ASM检测数据进行了群体规律分析;分析了新版排放标准的修订因素,进行了新版标准限值和不合格率的预测。三、将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结果确定为三维空间中的点,以表达车辆排放状态的分布特征;依据基准质量区间分区,绘制了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限值组合立方体,对ASM检测数据的空间分布状态实现了可视化表达;基于数据立方体剖面的切分方法,统计分析了相应断面检测数据的二维空间分布规律。以使用年限为对象和基准质量为参数,对ASM5025和ASM2540检测数据进行了群体分布特征分析,确定了高排放车辆检测数据的群体分布特征;基于数据断面投影的叠加,利用SPSS软件对断面数据分布进行了回归统计分析。四、采用关联规则树法对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以SQL Server2000Analysis Services为挖掘工具进行检测数据的筛选、构成分析、数据挖掘库建立及数据清理等预处理;选择关联规则树分类参数并构建了关联规则树;基于关联网络结构及数据挖掘要求,分别采用单层单向挖掘方式和多层组合挖掘方式,对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数据进行关联性分析。

倪红,尹涛[6](2013)在《摩托车排放标准及控制技术发展趋势简介》文中研究指明根据摩托车排放测试结果对我国摩托车排放现状进行了介绍,对我国排放标准的发展历程及趋势进行了说明,并分析了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方案。

樊巍巍[7](2013)在《四川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的目的是结合我省机动车保有量和污染现状,通过预测未来5年我省机动车保有量的变化,来分析我省未来5年机动车环保检测设施的需求量,并对现阶段我省使用的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进行分析。论文成果可以作为未来5年四川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论文首先概述了四川省机动车保有量现状、分析了在用机动车污染排放特征,同时对四川省机动车污染防治现状进行了说明;其次,通过灰色系统理论(G,M)模型对我省未来5年各类汽车保有量进行分析计算,在全省总保有量的基础上预测计算得到全省各市(州)分类汽车的保有量,结合国家以及我省相关法规详细分析规划各市(州)机动车环保检测设备的数量以及布局,同时对检测机构的建设技术要求进行概括;另外,论文分别对我省现阶段以及未来5年使用的检测方法(简易瞬态工况法、加载减速法、双怠速法、自由加速法)进行了技术介绍;最后,论文结合现阶段国家阶段性排放标准,结合我省现状,对适合我省使用的排放标准进行概况研究。本论文部分成果已作为指导教材开始很好的指导我省的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对未来5年我省机动车环保检测施设的预测计算及我省今后的机动车污染防治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李广耀[8](2011)在《低成本满足摩托车国Ⅲ标准的机外净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摩托车作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主要构成部分,其尾气污染已日益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害,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降低摩托车排放污染,我国已于2010年7月1日实施GB14622-2007,即《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工况法,中国第Ⅲ阶段)》。因此,使摩托车排放水平达到国Ⅲ标准的要求已成为当前一段时期内的紧迫任务。本研究即在此背景展开,所做的工作是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摩托车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应用研究(项目编号:2010B0109000015)”的一部分,研究的任务是以广东富兴摩托车公司的一款化油器式摩托车(HB125)为样车,开发一套低成本尾气排放控制系统。本文采取两级催化剂分别处理冷起动排放问题和其他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具体而言:首先通过对化油器的精细调整,提高了样机的初始排放性能;其次以实验为手段,选择了适合样机的前级氧化型催化剂和主催化剂,并根据排气管温度场确定其安装位置。第三借助CFD的方法设计主催化剂的壳体结构;第四在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对二次补气系统作选型设计。系统设计的方案可概括为“精调化油器+二次空气补入+两级催化转化剂”。实验结果表明:精调化油器后混合气空燃比可控制在12.8≤α≤13.5的范围内,CO排放量平均下降41.59%,HC排放量平均下降16.82%,燃油经济性提高大约0.57%,发动机最大功率下降1.12%,初步达到预期效果。国Ⅲ工况法测试结果表明:新试验车CO、HC和NOx的排放量分别为1.22g/km、0.19g/km和0.13g/km。100h台架实验老化后,CO、HC和NOx的排放量分别为:1.41g/km、0.12g/km和0.21g/km,均可完全可满足国Ⅲ的要求并有较大的净化能力冗余。因此,本研究所设计的低成本尾气后处理系统是合适的,完全可以使样车的排放达标。

吴鹤龄[9](2009)在《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作为世界上摩托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在环保方面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针对国内目前实行的国Ⅲ排放标准,化油器摩托车的排放性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现行的排放法规要求,根据汽车技术的发展历程,只有应用电喷技术才能达到更高的排放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本课题与西安某摩托车研究机构合作进行了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开发。本课题以DY125摩托车为试验样车,对电喷系统进行选型、开发及研究。文章重点论述了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的结构原理、设计方案以及试验验证过程。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对燃油供给系统和空气供给系统进行了必要的改装、设计,详细阐述了ECU的控制策略。完成系统总体开发之后,通过试验得到了电喷系统点火提前角的MAP图。最后对电喷系统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包括外特性试验、动力性能试验、排放耐久性能试验以及其他相关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开发的电喷系统总体性能比原化油器发动机性能有所提升,并且各项试验都能够满足相关的国家标准。特别是发动机的排放试验完全达到了国Ⅲ的水平,这是化油器发动机所无法实现的。因此,本系统的开发对摩托车行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它的市场应用价值也是巨大的。

潘志前[10](2008)在《电喷摩托车排放耐久试验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能源和环境是社会的两大主题,目前摩托车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2500万量,占世界年产量的一半以上,因此,为了降低排放,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作为摩托车的科研工作者,要积极寻求降低排放的措施,使摩托车产业更上一层楼。本文就是基于满足国三排放法规要求的目的,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硬件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开发了节气门体及简单实用的油泵组件;设计了怠速旁通阀、炭罐的驱动电路;2.研究了怠速旁通阀的控制策略,满足了发动机怠速暖机工况的要求。对于发动机不同的工况,提出了不同的空燃比控制策略。3.设计开发了基于CAN通讯的集成式电喷发动机标定系统,该标定系统能够达到四大主要功能,即:参数实时采集与显示功能;参数在线修改功能;数据保存功能;数据回放功能等。4.在一台125ml单缸四冲程高速汽油机上开展了发动机的台架标定试验研究,形成了喷油、点火基本MAP图;对电喷系统关键部件—喷油器的动态流量特性及响应特性开展了研究,为精确控制空燃比提供了前提;通过发动机排气温度场的测量,确定了三效催化器及氧传感器的安装位置。5.开展了电喷摩托车整车性能标定、排放标定试验及大量的排放耐久试验研究,并着重研究了影响电喷摩托车排放耐久的两大因素,一是氧传感器的零点漂移问题,开发设计了氧传感器的自学习控制策略;二是三效催化剂的老化问题,通过使用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和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的新型配方催化剂,大大降低了催化剂的成本,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并且通过了排放耐久试验测试,达到了国三排放标准。6.改进后的电喷摩托车经过12000km的排放耐久考核后,其工况法排放测试结果中,HC的排放值仅为排放标准的40%左右, CO仅为排放标准的50%左右,而NOx的排放值为国三排放标准的78.7%,均在排放限值的80%以下,满足摩托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GB14622-2007)的规定。

二、摩托车工况法排放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技术研讨会在津进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托车工况法排放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技术研讨会在津进行(论文提纲范文)

(1)轻型汽油机动车行驶里程与排放劣化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动车活动水平和技术参数调查研究
        1.2.2 机动车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3 机动车排放劣化研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轻型汽油车排放检测及数据采集
    2.1 汽车排放检测
        2.1.1 稳态工况法检测概述
        2.1.2 稳态工况法检测程序
        2.1.3 ASM工况排放限值
    2.2 轻型汽油车排放数据采集
        2.2.1 数据构成
        2.2.2 相关术语定义和参数解释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轻型汽油车技术分布特性研究
    3.1 轻型汽油车分类体系
        3.1.1 车辆基准质量分类
        3.1.2 国家排放标准分类
        3.1.3 车系地区分类
    3.2 数据处理
    3.3 轻型汽油车技术分布
        3.3.1 轻型汽油车累积行驶里程分布研究
        3.3.2 轻型汽油车排放污染物分布研究
    3.4 轻型汽油车分类结果统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轻型汽油车排放劣化规律研究
    4.1 轻型汽油车污染物与累积行驶里程排放回归模型建立
        4.1.1 排放回归模型选取
        4.1.2 排放回归模型建立
    4.2 轻型汽油车污染物排放与累积行驶里程劣化关系研究
        4.2.1 国Ⅰ/Ⅱ阶段污染物排放与累积行驶里程劣化关系
        4.2.2 国Ⅲ阶段污染物与累积行驶里程劣化关系
        4.2.3 国Ⅳ阶段污染物与累积行驶里程劣化关系
    4.3 南京市轻型汽油车排放劣化规律与其他地区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轻型汽油车排放超标累积行驶里程预测
    5.1 南京市轻型汽油车稳态工况检测达标率分析
    5.2 南京市轻型汽油车稳态工况检测限值修正
        5.2.1 相对浓度和累计频率
        5.2.2 相对浓度和累计频率图绘制和分析
    5.3 排放超标累积行驶里程预测建模
        5.3.1 理论分析
        5.3.2 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建立
        5.3.3 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建立
        5.3.4 排放超标里程预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新能源汽车推广影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范围、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新能源汽车政策及发展背景概述
    2.2 新能源汽车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2.3 新能源汽车调控管理发展背景概述
    2.4 计划行为理论与新能源汽车研究现状
    2.5 相关研究现状小结
第3章 新能源汽车政策依存关系研究
    3.1 政策样本选择及依存识别方法
    3.2 国家新能源汽车政策依存体系
    3.3 京津冀地区新能源汽车政策依存体系
    3.4 北京新能源汽车政策依存体系
        3.4.1 与行动计划有关的政策分析
        3.4.2 补助办法
    3.5 天津与河北省新能源汽车政策依存体系
        3.5.1 天津新能源汽车政策依存体系
        3.5.2 河北省新能源汽车政策依存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会经济因素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影响
    4.1 研究设计
    4.2 描述性分析
    4.3 测量模型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调控政策对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影响
    5.1 调查设计和研究方法
        5.1.1 调查问卷设计
        5.1.2 样本分析
    5.2 描述性分析
    5.3 测量模型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研究
    6.1 研究假设的提出
    6.2 调查设计和研究方法
        6.2.1 调查问卷设计
        6.2.2 样本分析
    6.3 测量模型的分析
        6.3.1 信效度分析
        6.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与假设检验
    6.4 调节聚焦影响机理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全文总结
    政策建议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测量题项
    附录B 调节聚焦测量题项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发表和在审的学术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作者简介

(3)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的环境效益评估及对成都市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特色及创新点
论文中涉及的符号和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机动车排放的影响因素
        1.2.2 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
        1.2.3 控制措施的效应评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及目的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中国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的环境效益评估
    2.1 方法和数据
        2.1.1 情景设置和排放清单
        2.1.2 空气质量模拟
        2.1.3 综合暴露响应模型
        2.1.4 控制措施的健康效益评估
    2.2 污染物减排效果
    2.3 空气质量效益分析
    2.4 健康效益分析
    2.5 区域的机动车控制措施效益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城市机动车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策略探究
    3.1 调研方案设计与数据处理
        3.1.1 机动车行驶里程调研
        3.1.2 机动车实际道路运行工况调研
        3.1.3 道路交通流调研
    3.2 机动车行驶里程分布规律
    3.3 机动车实际道路行驶工况分析
    3.4 道路交通流时空分布分析
    3.5 城市机动车控制策略探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模拟的不同控制措施所减缓的PM_(2.5)浓度对大气PM_(2.5)浓度的贡献比重的地理分布
    附录B 经纬度矫正处理
    附录C 机动车活动水平随使用车龄的分布
    附录D 小轿车测试数据描述
    附录E 测试车辆的驾驶模式12个特征值
    附录F 车流量日相关性分析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汽车微颗粒物排放实时测试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动车微颗粒物检测技术研究
        1.2.1 传统微颗粒物检测技术
        1.2.2 现阶段机动车微颗粒物检测技术
        1.2.3 激光散射法在尾气排放检测中的应用
    1.3 国内外机动车尾气检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微颗粒物产生机理
    2.1 汽车尾气排放中的颗粒物污染及排放标准
    2.2 机动车中微颗粒物的产生
        2.2.1 机动车颗粒物的产生机制
        2.2.2 机动车微颗粒物排放因子及控制方法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颗粒物测量中的光散射理论
    3.1 光散射的分类
    3.2 散射光理论的发展
    3.3 Mie散射理论
        3.3.1 Mie散射的参数及理论基础
        3.3.2 Mie散射理论的基本公式和强度函数
        3.3.3 a_n、b_n的数值计算
        3.3.4 π_nheτ_n 的计算
        3.3.5 粒子的角散射
        3.3.6 Mie散射的近似
        3.3.7 Mie散射理论的特点
        3.3.8 粒子的体角散射
        3.3.9 微粒的总散射
    3.4 光散射法在激光粒度仪中的应用
        3.4.1 激光粒度仪的工作原理
        3.4.2 运用全Mie散射理论在激光粒度仪中的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微颗粒物排放实时测试系统设计
    4.1 测试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4.2 测试系统的关键技术
        4.2.1 数据同步技术
        4.2.2 尾气取样方式的选择
        4.2.3 系统串、并联方案的选择
    4.3 测试系统的工作技术路线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微颗粒物排放实时测试系统的实验研究
    5.1 测试系统主要设备硬件的组成和选型
        5.1.1 微颗粒物分析仪的选型和技术参数
        5.1.2 气体排放质量分析仪的选型和技术参数
        5.1.3 底盘测功机的选型和技术参数
    5.2 测试系统采集、控制软件的主要功能和设计
    5.3 测试系统的实车排放测试实验和数据结果分析
        5.3.1 实车排放测试条件和被测样车选择
        5.3.2 汽油车双怠速法实车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5.3.3 汽油车简易瞬态工况法实车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5.3.4 柴油车自由加速法实车测试实验及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群体态势及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在用机动车环保检测制度及相关研究概况
        1.2.1 国外机动车检测制度
        1.2.2 我国在用机动车环保检测制度
        1.2.3 在用汽车排放检验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
        1.3.1 基础研究
        1.3.2 算法研究
        1.3.3 应用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
    2.1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方法
        2.1.1 双怠速检测法
        2.1.2 简易工况检测法
        2.1.3 自由加速烟度检测法
    2.2 检测方法的选择及限值确定
        2.2.1 检测方法的确定原则
        2.2.2 排气污染物的限值标准
    2.3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2.3.1 ASM排气污染物检测系统分析
        2.3.2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2.3.3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2.3.4 检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3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数据群体态势分析
    3.1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数据类型
        3.1.1 按检测方法分类
        3.1.2 按检测数据大样本分类
    3.2 在用汽车排放状态不合格统计
        3.2.1 ASM检测法排放限值规定
        3.2.2 检测数据的分类
    3.3 ASM检测数据群体态势分析
        3.3.1 限值类别群体态势分析
        3.3.2 使用年限群体态势分析
        3.3.3 基准质量群体态势分析
        3.3.4 行驶里程群体态势分析
        3.3.5 使用性质群体态势分析
        3.3.6 典型品牌群体态势分析
    3.4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结果变化态势预测
        3.4.1 旧版排放标准修订原因
        3.4.2 修订的排放限值及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3.4.3 修订标准不合格率预测
    3.5 本章小结
4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数据三维分布特征分析
    4.1 汽车排放污染物检测数据三维表达方法
        4.1.1 检测数据的三维分布
        4.1.2 三维数据立方体的生成
    4.2 检测数据空间分布规律分析
    4.3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群体分布特征分析
        4.3.1 群体分布特征的分析方法
        4.3.2 ASM5025工况群体分布特征分析
        4.3.3 ASM2540工况群体分布特征分析
        4.3.4 高排放车辆检测结果数据的分布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信息关联性分析
    5.1 数据挖掘概述
        5.1.1 数据挖掘的功能
        5.1.2 数据挖掘步骤
        5.1.3 关联数据的挖掘
    5.2 关联规则树挖掘法
        5.2.1 选择基本要求
        5.2.2 关联决策树构建
    5.3 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检测数据挖掘
        5.3.1 挖掘工具选择
        5.3.2 数据挖掘流程
        5.3.3 检测数据预处理
        5.3.4 基于关联规则树的ASM检测数据挖掘
    5.4 数据挖掘结果的关联性分析
        5.4.1 单层单向挖掘关联性分析
        5.4.2 多层组合挖掘关联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6)摩托车排放标准及控制技术发展趋势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我国摩托车排放现状
2 我国的摩托车排放标准控制历程
3 国内外摩托车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7)四川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我国机动车污染及防治现状
    1.1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及污染现状
    1.2 我国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1.2.1 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机构的建设
        1.2.2 部分城市机动车环保治理现状
    1.3 我省机动车现状及污染分析
        1.3.1 在用机动车保有量现状
        1.3.2 在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分析
        1.3.3 四川省机动车污染治理现状
        1.3.4 环检机构建设的必要性论证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省机动车保有量的预测
    2.1 灰色系统理论简介
    2.2 车辆年保有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2.2.1 建立矩阵模型
        2.2.2 计算
        2.2.3 Matlab 计算程序
    2.3 机动车保有量的预测
        2.3.1 验证预测模型
        2.3.2 预测结论分析
        2.3.3 未来五年全省机动车保有量的预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动车环检机构需求分析
    3.1 检测线检测能力及检测周期
        3.1.1 环保检测线分类及检测能力
        3.1.2 不同类型汽车检测周期说明
        3.1.3 检测线分类方法论证
    3.2 全省各市(州)机动车环保检测线需求量计算
        3.2.1 全省机动车环保检验现状
        3.2.2 我省各市(州)未来五年机动车保有量分析计算
        3.2.3 我省各市(州)未来五年机动车环保检测线条数分析计算
    3.3 全省各市(州)机动车环保检测机构分布规划
        3.3.1 环保检测站分类方法
        3.3.2 机动车环检机构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川省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检测标准研究
    4.1 国家点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放标准
    4.2 国家压燃式发动机汽车排放标准
    4.3 摩托车排放标准
    4.4 四川省点燃式在用车使用标准论证
    4.5 黄绿标车界定和汽车分类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阶段使用检测方法
    5.1 点燃式发动机
        5.1.1 双怠速法
        5.1.2 简易瞬态工况法
    5.2 压燃式发动机
        5.2.1 在用车滤纸烟度法自由加速试验
        5.2.2 在用车不透光烟度自由加速试验
        5.2.3 在用车不透光烟度加载减速试验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和创新
    6.2 展望
附件 A 新生产汽车型式核准方法及标准
附件 B 稳态工况法检测概述
附件 C 在用车稳态工况法稳态工况法排放限值表
附件 D 摩托车双怠速法检测
致谢
参考文献

(8)低成本满足摩托车国Ⅲ标准的机外净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摩托车排放法规简介
        1.2.1 欧洲摩托车排放法规及限值测量
        1.2.2 中国摩托车排放法规及限值测量简介
        1.2.3 技术法规、标准的统一化趋势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项目来源及主要工作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摩托车尾气污染物的生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2.1 摩托车尾气污染物及其危害
    2.2 CO的生成机理
    2.3 HC的生成机理
    2.4 NO_x的生成机理
    2.5 摩托车运转工况对排气污染物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摩托车尾气污染物的处理技术
    3.1 催化转化器
        3.1.1 概述
        3.1.2 催化转换器的结构
        3.1.3 催化转化原理
        3.1.4 催化剂的评价指标
    3.2 次补气技术
        3.2.1 二次补气技术的类型
        3.2.2 二次补气系统(负压式)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3 冷起动排放控制技术
        3.3.1 HC捕集技术
        3.3.2 CCC技术
        3.3.3 热反应器技术
        3.3.4 NSR技术
        3.3.5 其他新技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低成本机外净化系统的设计
    4.1 原机基本情况及系统设计思路
        4.1.1 HB125摩托车发动机的基本情况
        4.1.2 系统设计思路
    4.2 化油器的调整与优化
        4.2.1 化油器调整的目的及方法
        4.2.2 调整后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4.3 排气管温度场测试
    4.4 主催化转换器的选型
        4.4.1 载体的选择
        4.4.2 涂层、助剂与活性成分的选择
        4.4.3 主催化剂选型结果
        4.4.4 主催化剂性能的实验室测试
    4.5 前级催化转换器的选型
        4.5.1 载体及其规格的确定
        4.5.2 涂层、活性成分及助剂
        4.5.3 前级催化剂选型结果
        4.5.4 前级催化剂性能的实验室测试
    4.6 催化转换器的布置及壳体结构设计
    4.7 次补气系统的设计
        4.7.1 补气量的计算
        4.7.2 系统负压测试
        4.7.3 补气阀的选择
    4.8 系统总体布置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后处理系统性能验证试验
    5.1 试验设备
    5.2 起动性能试验和怠速稳定性试验
    5.3 速度特性下的排放试验
    5.4 外特性试验和等速油耗试验
    5.5 国Ⅲ工况法测试
    5.6 本章小结
全文工作总结与展望
    (1)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今后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摩托车行业的发展历程
    1.2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发展历程
    1.3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在摩托车上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主要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摩托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总体构成及原理
    2.1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优点
    2.2 摩托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特点
    2.3 摩托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的构成
        2.3.1 空气供给系统
        2.3.2 燃油供给系统
        2.3.3 电子控制系统
    2.4 摩托车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总体技术方案
    3.1 总体方案的确定
        3.1.1 进气量测量方式的选择
        3.1.2 喷油控制方式的选择
        3.1.3 燃油喷射位置选择
        3.1.4 确定总体方案
    3.2 本电喷系统具有的特点
    3.3 电喷系统的设计及零部件的选型
        3.3.1 进气系统的设计
        3.3.2 燃油供给系统的设计
        3.3.3 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
        3.3.4 ECU的控制策略
        3.3.5 点火系统的设计
        3.3.6 控制MAP数据的确定
    3.4 故障诊断系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试验验证
    4.1 发动机外特性试验
    4.2 整车排放耐久试验
        4.2.1 耐久试验
        4.2.2 排放性能试验
    4.3 动力性能试验
        4.3.1 最高车速试验方法
        4.3.2 加速性能试验方法
        4.3.3 爬坡试验
    4.4 其他项目试验成绩
    4.5 试验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电喷摩托车排放耐久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摩托车排放法规介绍
        1.2.1 欧洲法规
        1.2.2 中国排放法规
    1.3 国内国外摩托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现状
        1.3.1 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技术分类
        1.3.2 摩托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简介
        1.3.3 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发展历史
        1.3.4 国内外摩托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电控系统硬件及软件设计
    2.1 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2.1.1 电控单元(ECU)总体设计
        2.1.2 单片机选型
        2.1.3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2.2 节气门体的设计
    2.3 在线供油装置的设计
    2.4 传感器的选择
        2.4.1 发动机转速和曲轴位置传感器
        2.4.2 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2.4.3 进气管压力传感器
        2.4.4 温度传感器
        2.4.5 氧传感器
    2.5 执行机构驱动电路设计
        2.5.1 喷油器驱动电路
    2.6 点火驱动电路设计
    2.7 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2.8 主程序设计
    2.9 各工况子程序设计
        2.9.1 起动模块子程序
        2.9.2 暖机过程
        2.9.3 怠速模块子程序
        2.9.4 MAP 模块子程序
        2.9.5 加速加浓和减速减油模式
        2.9.6 超速保护模式
        2.9.7 跛行模式
    2.10 信号采集及处理子程序
        2.10.1 信号采集子程序
        2.10.2 转速计算
    2.11 中断子程序设计
        2.11.1 曲轴位置信号中断子程序
        2.11.2 喷油、点火中断子程序
    2.12 空燃比的控制方式与要求
        2.12.1 空燃比的控制方式
        2.12.2 空燃比的控制要求
        2.12.3 空燃比的控制策略
    2.13 点火控制策略
    2.1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AN 通讯的集成式电喷系统标定平台的设计
    3.1 标定系统功能
    3.2 CAN 总线简介
    3.3 标定系统的组成
        3.3.1 标定系统硬件组成
        3.3.2 标定系统软件的组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喷发动机台架标定试验的研究
    4.1 喷油器特性的试验研究
        4.1.1 喷油器动态流量特性
        4.1.2 不同油压下的Qd-t 图
        4.1.3 不同电压下的Qd-t 图
        4.1.4 喷油器针阀开启延迟时间tdk
        4.1.5 喷油器针阀关闭时间
    4.2 发动机台架标定试验研究
        4.2.1 喷油及点火MAP 的标定
        4.2.2 温度场采集数据
        4.2.3 压力采集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车标定及排放耐久试验研究
    5.1 整车标定试验的研究
        5.1.1 起动标定
        5.1.2 怠速标定
        5.1.3 变工况的标定
    5.2 整车排放标定的研究
    5.3 电喷摩托车排放耐久试验研究
        5.3.1 氧传感器老化及其自学习
        5.3.2 TWC 老化与空燃比窗口
        5.3.3 电喷摩托车排放耐久试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及工作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摩托车工况法排放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技术研讨会在津进行(论文参考文献)

  • [1]轻型汽油机动车行驶里程与排放劣化关系研究 ——以南京市为例[D]. 孟春生. 东南大学, 2020(01)
  • [2]新能源汽车推广影响机理研究[D]. 白雪.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3]我国机动车排放控制措施的环境效益评估及对成都市的启示[D]. 单丽. 南京大学, 2018(01)
  • [4]汽车微颗粒物排放实时测试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 马瑞.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5]在用汽车排气污染物群体态势及关联性研究[D]. 邹本存. 东北林业大学, 2014(02)
  • [6]摩托车排放标准及控制技术发展趋势简介[J]. 倪红,尹涛. 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 2013(06)
  • [7]四川省机动车环保检验机构布局研究[D]. 樊巍巍. 西华大学, 2013(03)
  • [8]低成本满足摩托车国Ⅲ标准的机外净化系统研究[D]. 李广耀. 广东工业大学, 2011(10)
  • [9]摩托车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开发研究[D]. 吴鹤龄. 长安大学, 2009(03)
  • [10]电喷摩托车排放耐久试验研究[D]. 潘志前. 天津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摩托车工况法排放分析系统解决方案技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