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产品在一级市场的差异化及其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

电力产品在一级市场的差异化及其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

一、一级市场中电力产品的差别化及其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论文文献综述)

钱欢欢[1](2012)在《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及其有效规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从1998年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近些年来,房价过快上涨,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中低收入阶层正常合理的住房需求难以满足。因此政府必须介入房地产市场进行调控与规制。本文采用哈佛学派经典的SCP范式,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理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探究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征、政府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及规制有效性。首先,重点介绍了房地产市场的内涵和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为后面分析做好准备。然后采用SCP范式分析了房地产市场的结构、行为与绩效。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具有区域性垄断特征,少数房地产开发商在某城市区域内组成垄断竞争同盟,具有土地财政利益倾向的地方政府极易与开发商结成利益同盟,造成房地产市场供应结构失衡,共同推高地价和房价,市场绩效较低。接着通过采用SCP范式这一新的角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历程、作用机理进行了阐述。通过实证数据,论述了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作用效果不佳,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房价和中低收入阶层住房的问题。政府规制房地产市场效果不佳的原因比较复杂,有我国宏观经济的失衡背景,有政府规制目标之间存在冲突、规制政策手段运用不成熟、规制政策可操作性差、地方政府的执行不力和贯彻落实的“打折”行为、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未能实现功能互补、市场进入壁垒过多等。但是最终的根源在于我国宏观经济中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上的矛盾,房地产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还不完善。最后,针对前面的原因分析,相应提出政府有效规制房地产市场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刘慷,李世新[2](2011)在《中国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研究——基于过剩生产能力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考察了过剩的装机容量对新企业进入中国发电市场的影响,结果显示,过剩的装机容量与新企业的进入数量负相关,即阻碍了潜在竞争者的进入。通过对中国发电市场过剩装机容量的状况分析,可以发现,过剩的装机容量来源于寡头发电企业的产能扩张,结合本文的计量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寡头发电企业的产能扩张策略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外部资本进入中国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

李世新[3](2010)在《中国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研究 ——基于过剩生产能力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电力产业在历史上是一个垂直一体化的垄断产业,自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出台以后,电力产业的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发电环节被横向拆分并引入竞争机制,进而形成了一个新的市场一发电市场。在发电市场各类企业的竞争中,国有垄断企业处于领导者地位,众多的中小国有企业与新进入的民营及外资企业处于跟随者地位,并且在位发电企业面临着潜在进入者的竞争威胁。到目前为止,发电市场中各类企业竞争的结果是,国有垄断企业在全国装机容量中占有的比重迅速提高,而民营和外资企业等外部资本占有的比重逐年下降。发电市场利润率长期高于工业平均利润率,之所以没有发生新企业的大量涌入(这里主要指非国有资本),是因为政府实施了严格的行业进入规制政策;在发电市场放松进入规制以后,政策性的进入壁垒大幅降低,潜在竞争者必然会参与到发电市场的竞争中以求分得“一杯羹”。为了维持其垄断地位以及获取长期的垄断利润,国有垄断企业具有较强的动机,采取策略性行为排斥其他竞争对手以及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发电市场,这种策略性行为构成了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自贝恩提出进入壁垒的概念以来,对市场进入壁垒问题的研究一直是产业经济学或产业组织理论的一个热点、重点和前沿研究领域,其主要学派的理论对相关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制定和司法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进入壁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问题紧密相关,某一产业的进入壁垒越高,则该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市场势力也就越强,价格越是偏离竞争性的均衡价格,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效率也就越低。在结构主义学派看来,进入壁垒问题是SCP范式的核心和枢纽。因此,研究发电市场的进入壁垒问题对于提升发电市场效率的重要性堪比电力体制改革。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除了少数文献从规模经济、行政垄断等角度研究进入壁垒以外,几乎没有人系统地研究过中国发电市场的进入壁垒问题,更没有人注意到放松进入规制后的垄断产业进入壁垒所具有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目前较为流行的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策略性行为为研究的切入点,运用博弈论方法构建了一个理论体系,分析了这一现象的形成机理,同时使用经济计量学的方法对内生性进入壁垒(过剩的装机容量)与潜在竞争者进入(新增加企业单位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结合内生性进入壁垒对发电市场的影响,最后提出了解决内生性进入壁垒问题的政策建议。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析了中国发电市场内生性进入壁垒产生的现实背景,简要介绍了电力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发电市场准入政策的变革以及中国发电市场的进入与退出状况,为理解外生性进入壁垒减弱背景下内生性进入壁垒的产生提供一个基础,让读者对本文的研究对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二是根据中国发电市场企业竞争关系的现实情况,构建了一个内生性进入壁垒形成机理的理论体系,系统地考察了新进入企业对在位企业利润的影响、在位企业中领导者企业与跟随者企业在面临潜在竞争威胁时的策略行为选择以及在位垄断企业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的动态博弈关系;三是在中国发电市场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发电市场容量过剩的状况,确定了过剩装机容量的来源,然后利用经济计量模型,研究过剩的装机容量与新企业进入之间的关系,检验了过剩的装机容量阻止新企业进入的推理,最后通过对发电市场寡头企业规模效率的分析,排除了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四是内生性进入壁垒对中国发电市场的影响与政策建议,分析了内生性进入壁垒对中国发电市场的影响,如滋生市场势力、损害消费者福利等,并提出了减少发电市场内生性进入壁垒的政策建议,如反垄断政策、非对称规制等。在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主要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是过剩的装机容量事实上构成了目前中国发电市场的进入壁垒;二是中国发电市场上的过剩装机容量是寡头发电企业产能扩张的结果;三是中国发电市场高利润率、低进入率现象存在的原因,在于内生性进入壁垒的产生抵消了政府降低外生性进入壁垒的积极努力。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之处:其一,为促进发电市场的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其二,构建了一个内生性进入壁垒形成机理的理论体系;其三,测度了过剩的装机容量并对过剩的装机容量与新企业进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择了一个新的视角研究发电市场的进入壁垒,试图以此解释中国发电市场放松进入规制后仍然保持高利润率、低进入率的原因。由于本文只是尝试之作,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来说,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考虑发电方式的结构性调整、经济周期性波动造成的短暂性的生产能力过剩、区域竞争重复建设导致的生产能力过剩以及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等原因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二是在使用计量分析工具时,样本数量略显单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回归结果的说服力。

丁华秀[4](2010)在《我国发电行业能源及市场结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2002年“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电力体制改革,一定程度打破了电力行业长期为少数企业垄断的局面,发电行业有效竞争格局初步形成,但仍然存在很大弊端,如环境成本没有体现、电源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结构尚待完善、缺乏竞争能力。本文采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总体与局部、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分析我国目前发电行业市场结构的特点,并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低碳经济概念,在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从政府规制角度论述我国发电行业能源与市场结构的转变思路。论文首先分析我国发电行业能源与市场结构的现状,目前发电行业火力发电环境成本没有得到体现;能源结构不尽合理,新能源发展仍然存在各种制约因素;发电行业产业集中度已有效降低,但仍存在一定的垄断势力;其次,论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我国发电行业能源与市场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如对新建电源建设项目实行先定价后建厂;利用电力投资体制引导电源结构优化,重视可再生能源在发电行业中的使用;从产能和产业技术等方面提高火力发电企业进入壁垒;鼓励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强立法规制,限制不利于市场竞争的企业行为;明确竞争主体,鼓励非国有资本及外资参与电力市场。

江才[5](2010)在《中国商品住宅市场与开发商行为的治理和规制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近年来,中国商品住宅价格整体升温,引起投资增长过快过猛、供需结构严重失衡、空置面积不断增加以及开发商捂盘惜售、虚假信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保障性住宅的供给却严重不足。这些问题己危及产业健康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不良社会后果,加剧了社会矛盾冲突,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解决好这些问题,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难以奏效,必须借助政府力量。为此,政府如何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治理商品房市场环境,加强对开发商不良行为的规制是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住宅市场由相互联系和影响、但又各自独立运行的保障性住宅市场和商品性住宅市场两个子系统组成。其中商品住宅社会矛盾最集中最尖锐,是住宅市场的“牛鼻子”,分析和解决好它所存在的问题,整个住宅市场的问题可以提纲挈领,迎刃而解。基于此,本文把保障性住宅市场与商品住宅市场隔离开,将保障性住宅市场视为影响住宅市场的重要因素,而单独集中地对商品住宅市场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途径措施,作系统深入的分析。以期使分析对象相对集中,能够把问题分析得更全面和透彻。产业规制是基于市场失灵下的政府干预行为,是市场经济的辅助功能,其目的在于使市场回归正常、理性的运行轨道。针对目前中国商品住宅市场呈现的高房价、高空置率、供需结构失衡等特征,及其引发一系列严重的不良社会后果,本文主要从中观的产业视角,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中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设计了论文的分析框架,即首先分析中国商品住宅市场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机理;然后分析在需求过旺的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开发商的行为和不良倾向,及其引发的不良社会后果;最后,针对所揭示出来的问题,提出治理商品住宅市场环境、规制开发商不良行为的思路和措施。论文由六章构成。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选题的研究价值、论文的分析框架、各章的主要内容,以及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介绍和评述本文分析时使用的相关理论,回顾和评述了国内外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为本文的后续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四、五章是本文的核心。论文在第三章中揭示商品住宅及商品住宅市场的特性;分析土地财政导致政府规制缺位;保障性住宅供给严重不足,使中低收入者涌入商品住宅市场,造成需求持续过旺;投资渠道狭窄导致大量炒房资金涌入,推高房价节节上涨等市场环境缺陷的基础上,指出开发商的经济人自利性,促使其利用商品住宅及商品住宅市场的特性和市场环境缺陷,谋求垄断地位,从而导致了商品住宅市场区域性寡头垄断结构形成,并且揭示了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论文第四章,分析了在需求持续过旺、政府规制缺失和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中,开发商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行为,指出非价格竞争行为是开发商的优先策略,并揭示了其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如追求垄断定价、屯积土地、捂盘惜售、利用“托儿”制造购房热假象等等。论文指出,市场缺陷和开发商的不良行为和倾向,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后果,加剧了社会矛盾和冲突,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论文第五章,在第四章的基础上,首先论述由于商品住宅市场环境存在明显缺陷,开发商行为有明显不良倾向,因而运用政府力量治理市场环境,纠正其缺陷,加强规制,抑制开发商不良行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然后,分别就如何治理市场环境,规制开发商不良行为倾向,提出了具体的思路和措施。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及展望。本文探索如下几个方面以求有所创新:(1)分析论证了中国商品住宅市场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形成机理,并揭示了它的基本特征。首先论证了住宅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使用价值的多重异质性、耐久性和昂贵性等特性。其次,分析了中国商品住宅市场环境存在土地财政导致政府规制松弛、保障性住宅供给严重不足,将中低收入者挤入商品住宅市场、投资渠道狭窄,导致大量炒房资金涌入,推动房价高涨等缺陷。最后,指出开发商在经济人自利性驱动下,利用住宅的特性和市场环境缺陷,谋取垄断市场地位,形成了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并揭示了该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2)分析了在需求过旺、规制松弛和有明显缺陷的市场环境中,开发商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行为,提出并论证了非价格竞争行为是开发商优先策略的理论观点,揭露了开发商不正当行为其引发的严重不良社会后果,如垄断定价、虚假信息、囤积土地、捂盘惜售以及加速土地资源占用、滋生腐败、引发严重分配不公、扭曲投资分配使实体经济空心化等,这些不良社会后果危及社会的和谐和稳定。(3)论证了治理市场环境缺陷和规制开发商不良行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针对市场环境缺陷和开发商不正当行为,提出加强治理和规制的思路和对策措施。如改革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和税收分配比例,以及政绩考核方法;消除土地财政;把保障性住宅建设和供给,列为对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通过增加保障性住宅供给,消除由于中低收入者挤入而引起的商品住宅市场过旺需求;治理商品住宅市场中的过度投机行为;规制开发商垄断定价行为与利用虚假信息和广告,夸大住宅商品差别和性能、囤积土地、捂盘惜售哄抬价格等不正当行为。以期通过加强治理和规制,使商品住宅市场健康而平稳地发展。(4)揭示了住宅商品和市场的特征。论文认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商品住宅不可移动构成了商品住宅市场的垄断性特征,信息不对称性、房地产市场价格垄断定价政策是造成房地产暴利、商品住宅价格居高不下、投机炒楼与投资热潮的原因。(5)构建了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模型。论文综合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中国商品住宅市场经济现实,构建开发商与开发商之间的博弈模型,通过对商品住宅价格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指出开发商之间的市场竞争行为不仅仅表现为价格竞争,更重要的是非价格竞争行为。非价格竞争是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是房地产企业的优先策略。受学养和研究能力所限,论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商品住宅市场数据难以获得、政府规制的运行机制如何与市场机制进行融合衔接等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陈建[6](2010)在《证券利益关系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邓小平在南方发表关于资本市场的重要讲话之后,我国开启了金融改革的大幕,金融市场持续快速地健康发展,证券市场的发展尤为引人瞩目。然而,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对这些业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演化和变革的结果缺乏理性认识,只是停留在舆论层面,或者说局限于表面现象来指导决策,很可能会导致政府决策的误判。因此,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解决证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通过对复杂而多元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及其衍生的利益冲突的分析,用利益分析的方法观察证券市场各类参与主体的行为以及各自的利益诉求,从而认识证券市场问题的本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证券利益研究,或者说从利益关系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市场,是一项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本文从“新兴+转轨”的中国资本市场这两个历史和现实前提出发,从多视角对我国证券利益关系及其演变发展规律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从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利益关系理论出发,构建分析框架,提出并有效界定了证券利益的核心范畴。证券业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对此进行分析很难找到有效切入点,从利益角度出发来研究证券业的问题具有可行性与现实性,因为证券领域的行为人的目标是利益极大化。利益的本质是追求现实与未来好处及其机会,这种好处可以是绝对的,也可以是相对的,既有具体的利益,也有抽象的利益,既有短期的利益,也有长期的利益。证券公司所追求的利益范畴相当广泛、多元,利益及其矛盾冲突构成了证券公司发展的基本动力。我们不仅仅就利益研究利益,而是理清证券公司在运营过程中与利益关联方之间所形成的利益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形成的机理。第二、通过多种标准的分类,提出并论证了证券利益的本质属性。我们提出证券利益具有虚拟性、信用性、分利性、风险性、垄断性、多元性、增益性等基本属性。第三、提出并论证了防止拥有不同资源和力量的证券利益群体发展成为证券利益集团的思路与建议,杜绝中间过程利益的发生,提高市场整体运行效率。同时,提出并论证了共享利益是可持续证券市场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证券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完善,提高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降低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和经济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建立大容量、高效率、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证券市场,是当前我国金融发展和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我国证券市场在完善资本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体系,促进企业改制、融通资金、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但存在的上述问题若不能从根本上得以很好解决,证券市场也难以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并与国际市场接轨。由于决定证券利益关系的因素纷繁复杂,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心理的、伦理的等种种因素都可能对证券利益关系产生影响。这些为本文的研究增加了一定的难度,据此所得出的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总体上,本文的不足之处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占有的数据有限,我们无法收集到有关方面的数据与资料,无法去检验证券行业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调关系;二是由于研究手段不足,工具匮乏,无法穷尽所有与证券业存在利益关联方之间的利益关系,如证券公司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与租赁公司等之间的利益关系;三是由于理论基础方面不尽完善,我们在分析探讨中尝试性地放宽了一些研究假设,导致我们无法通过具体的理论模型来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证券市场之间的多方交叉利益博弈。所有这些有待在以后的研究探讨中进一步完善。

马小刚[7](2009)在《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制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合理的土地供应基础上。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土地的需求不断加大。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后,土地具有了资源、资产、财产三大属性,城市土地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用地成为地方政府最大的财政收入来源。土地不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问题,土地供给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在土地管理中的反映。在我国土地供需关系中,存在着多个利益主体,相互之间存在着讨价还价交易、上下级行政管理、资产委托代理等多个博弈关系,建立在土地国有产权基础之上的土地供给制度,政府既是制度的制订者又是土地的供给者,政府既作为“经济人”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又作为“社会人”协调各利益主体的行为,实现社会产出的最大化。土地供给制度不应仅关注政府土地收益问题,也应关注土地供给效率和效益、宏观调控、政府收益分配、社会福利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本文围绕土地供给制度——利益主体行为——制度绩效这一主线,以地方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分析为核心,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对我国土地供给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对制度绩效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改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政策建议。主要内容包括6个方面:1、现状研究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等。2、理论研究对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分析的基本概念做了简要分析,提出了制度—行为—绩效的理论框架,然后对制度分析的主要理论工具如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博弈论、制度变迁理论等进行了理论综述。3、土地供给制度体系和土地产权制度分析论文构建了一个包括土地供给的制度环境、制度安排和制度实施机制在内的完整土地供给制度体系。土地供给制度体系的实质是产权制度,其功能在于约束和激励各利益主体的行为。从土地发展权的视角,提出四种产权界定模式,通过建立讨价还价模型对各种产权制度下的交易成本进行了对比分析。4、政府垄断制度分析和市场出让制度分析政府垄断制度主要考察地方政府行为及其对绩效的影响。政府垄断土地供给,政府行为的企业化和市场化,必然存在着“经济人”和“社会人”的目标冲突,地方政府与被拆迁人之间、与中央政府之间、其他地方政府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关系,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和地方政府官员的政治晋升目标。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和寻租行为将导致政府失灵,降低土地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益,使得社会福利降低和社会公平程度下降。市场出让制度研究政府行为对拍卖收益的影响,分析对比招标、拍卖、挂牌、协议等不同出让方式下的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然后重点研究招拍挂制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的影响,根据不同的作用机理,将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影响分为三类,分别从不同方面进行了阐述和实证分析。5、制度变迁和制度评价通过研究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变迁阶段、变迁特点、变迁动力、路径依赖,认为我国制度变迁难以实现帕累托改进。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北京市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对主成分因素进行了专项评价。6、经验借鉴和制度改进基于类似的土地产权制度,香港的土地供给制度对完善我国的土地供给制度具有借鉴意义,通过香港土地供给制度分析,认为受资源禀赋的约束,香港土地供给制度与低税率经济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会造成高地价、高福利、股地拉扯等制度绩效。最后,论文从制度兼容、制度关联、制度互补等三个方面就完善我国的土地供给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赵小川[8](2006)在《中国证券市场规制体系改革的理论与政策》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历经16年曲折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特点的行政色彩浓厚的证券市场规制体系,但远未形成合理的规制体系框架,仍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规制体系的建设仍属于起步阶段,很不规范,严重滞后甚至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研究政府规制行为尤其是体制转轨过程中的政府规制行为,找出政府规制行为的不足并发现其行为扭曲的原因,以便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使政府规制行为走上合理、有限、有效的轨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本文立足中国实际,着重研究现阶段以“新兴加转轨”为特征的证券市场的规制体系。从政府规制的理由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入手进行分析,通过对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及其缺陷的分析,找出市场失灵的原因。同时,尽管客观上存在市场缺陷,市场仍是进行资源配置的一种主要和有效的机制,政府不是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只是由于市场在引导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才存在政府干预的可能性。文章的基本思路是基于规制理论分析证券市场存在哪些显着的外部性、内部性和垄断性,政府怎样通过规制对市场缺陷加以矫正。如果政府没有采取任何规制措施,则分析其规制缺失背后的利益因素,并给出规制建议。如果规制实施后,仍存在市场失灵并导致效率的损失,则需要分析是需要进一步加强规制还是因为规制过度需要放松规制。如果本应由市场自行解决的问题,因为政府的外部干预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则通过分析政府的不当干预行为,找出应当放松乃至解除规制的途径。本文的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章为证券规制的理论综述部分。首先介绍国外关于规制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随后介绍国内对于规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这两种规制理论进行简单归纳,引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中国证券市场规制体系改革的背景,从中国的实情出发,研究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阐述了现有规制体制和规制体系分别存在的缺陷和问题。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从上市公司、证券公司进入、退出和证券市场交易相关行为三种角度,研究中国证券市场规制的特点和变革方向。提出在中远期要减少行政干预行为,放松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以及投资者进入、退出的规制结论。但是,在近期需要加强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收购规制,以防止收购方通过“买壳”谋取短期利益。第六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总结论文的分析结论、提出

李伯含[9](2006)在《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房地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支柱性产业。然而,就在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近几年来却出现了“高房价和高空置率并存”的独特经济现象。对这一“双高现象”仅仅从成本和需求角度已经无法做出科学解释。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中观的产业视角,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以及这一结构下房地产企业的竞争行为,从竞争与垄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分析房地产市场的竞争互动,进而揭示“高房价和高空置率并存”的真正原因,为最终解决这一矛盾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参考。本文遵循产业组织理论经典的SCP范式,从中国房地产业的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出发,重点研究这一市场结构下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政府变量,考察有地方政府直接参与的房地产市场竞争。本文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为两个定理(非价格竞争占优定理和地方政府行为内生化定理)及其两个推论(推论1和推论2)。即非价格竞争占优定理:在区域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条件下,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是非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策略是房地产企业的占优策略。地方政府行为内生化定理:在房地产市场竞争中,如果引入政府变量,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是不同的:中央政府是外生变量,而地方政府是内生化的市场竞争参与者。推论1中国房地产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将导致房地产业市场集中度上升,市场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推论2中央政府规制对于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是必要的和有效的。根据非价格竞争占优定理,房地产企业不会打价格战,相反还会存在价格串谋;房地产产品存在价格刚性。这就初步解释了“高房价与高空置率并存现象”。地方政府行为内生化定理区分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差异,刻画了二者之于房地产市场竞争的不同作用;该定理说明,在土地产权国有的条件下,地方政府是房地产市场竞争的直接参与者,其追求财政收入最大化的行为能够左右房地产市场的竞争格局,提高房地产市场的均衡价格,直接导致了“高房价和高空置率并存”的现象。

杨永淼[10](2006)在《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产业组织研究》文中认为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产业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垄断与竞争的关系问题,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就是要实现产业的有效竞争,这是产业组织理论最基础的内容。SCP循环是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以哈佛大学的梅森(Mason)和贝恩(Bain)等人为代表,以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主要手段,把产业分解成为特定的市场,构造了一个既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简称SCP框架)。这一分析方法,为个别产业的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本文根据上述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所提供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路径,分析了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全文共分八章:第一章,导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主题进行了说明,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针对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之处以及完成本项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行业组织理论分析,由于本文是运用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方法研究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因此有必要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分析框架的主要论点做一个简要的介绍和评介。第三章,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制度背景,这一章主要说明中国经济转轨的特有背景一方面决定了中国审计市场是一个新兴的转轨市场,其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有政府行政主导的烙印,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审计市场在进行不断的制度变迁。这两者都对审计市场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绩效产生影响。第四章,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市场结构分析,如何将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实证分析和产业组织理论紧密地结合起来,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沿,结合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特点该部分首先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对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SCP框架进行了修正,然后对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审计市场集中度偏低,审计市场仍属于原子型的市场,市场结构属于低集中竞争型的市场结构,并从历史角度、产权制度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选择等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市场结构的原因。第五章,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市场行为分析。在分析了我国审计市场结构以后,

二、一级市场中电力产品的差别化及其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级市场中电力产品的差别化及其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及其有效规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有关房地产市场结构、行为与绩效的文献综述
        1.2.2 国内外有关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和内容安排
    1.5 创新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5.1 创新之处
        1.5.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2章 房地产市场及其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
    2.1 房地产市场的含义、分类及房地产价格的构成
        2.1.1 房地产市场的含义
        2.1.2 房地产市场的分类
        2.1.3 房地产价格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2.2 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内涵与目标
        2.2.1 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内涵
        2.2.2 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目标
    2.3 政府规制相关的理论基础
        2.3.1 社会公共利益理论
        2.3.2 规制俘获理论
        2.3.3 经济规制理论
        2.3.4 放松规制理论
        2.3.5 激励规制理论
    小结
第3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 SCP 分析
    3.1 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分析
        3.1.1 行业规模与发展速度
        3.1.2 产业集中度
        3.1.3 行业进入壁垒
        3.1.4 产品差异化程度
    3.2 我国房地产市场行为分析
        3.2.1 房地产企业之间的寡头竞争行为
        3.2.2 房地产开发商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博弈行为
        3.2.3 房地产开发商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行为
        3.2.4 房地产市场上政府与购房者之间的预期博弈行为
    3.3 我国房地产市场绩效分析
    3.4 我国房地产市场上存在的问题分析
    小结
第4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历程、作用机理与效果
    4.1 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政策实施的历程
    4.2 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作用机理
        4.2.1 我国房地产市场土地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
        4.2.2 我国房地产市场金融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
        4.2.3 我国房地产市场税收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
        4.2.4 我国房地产市场产业规制政策的作用机理
        4.2.5 我国房地产市场住房保障政策的作用机理
    4.3 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的作用效果:基于实证数据的分析
        4.3.1 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政策作用效果的衡量标准
        4.3.2 近十年来我国房价情况的实证分析
        4.3.3 近十年来全国住房供应与销售结构情况
        4.3.4 近十年来我国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贡献的实证
    4.4 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4.4.1 在内外失衡背景下认识政府规制效果不佳的成因
        4.4.2 我国房地产市场政府规制政策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5章 我国房地产市场有效规制的对策建议
    5.1 我国政府有效规制房地产市场的思路
    5.2 我国政府有效规制房地产市场的对策建议
        5.2.1 加强土地市场规制,优化住房供给结构
        5.2.2 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促进有效竞争
        5.2.3 通过制度创新逐步破除地方政府“土地财政”顽疾
        5.2.4 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信贷融资制度与金融监管制度
        5.2.5 加强住房保障制度建设
        5.2.6 完善房地产税收制度
        5.2.7 完善房地产市场信息的统计、披露与监管制度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中国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研究 ——基于过剩生产能力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
        1.2.1 发电业务特征及市场化改革的分析
        1.2.2 发电市场的博弈分析与实证检验
        1.2.3 政策建议方面的分析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框架、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4.1 研究框架
        1.4.2 主要结论
        1.4.3 创新点
2 发电市场内生性进入壁垒产生的现实背景
    2.1 发电市场的技术特征
        2.1.1 发电技术不同,成本大相径庭
        2.1.2 电力不可存储,供需实时平衡
        2.1.3 负荷波动较大,机组影响不同
        2.1.4 电网系统复杂,发电受输电容量约束
    2.2 发电市场的经济特征
        2.2.1 市场界定中的困难
        2.2.2 发电市场的规模经济性
    2.3 发电市场准入政策的变革
        2.3.1 电力产业的可竞争环节与结构模式
        2.3.2 国外发电市场准入政策的变革
        2.3.3 中国发电市场准入政策的历史演变
    2.4 中国发电市场的潜在进入与退出
        2.4.1 电力市场化改革后的市场进入
        2.4.2 中国发电市场外部资本的退出
3 文献综述
    3.1 市场进入壁垒理论的文献综述
        3.1.1 对进入壁垒内涵的学术争议
        3.1.2 结构主义学派的进入壁垒理论
        3.1.3 行为主义学派的进入壁垒理论
        3.1.4 新产业组织学派的进入壁垒理论
        3.1.5 对进入壁垒理论相关文献的评价
    3.2 电力市场竞争与规制的文献综述
        3.2.1 电力市场结构重组
        3.2.2 电力市场产权改革
        3.2.3 发电市场中的市场势力问题
        3.2.4 电力市场的政府规制
4 发电市场进入壁垒的传统理论及测度方法
    4.1 发电市场进入壁垒的传统理论
        4.1.1 经济性进入壁垒
        4.1.2 政府规制形成的进入壁垒
        4.1.3 需求和成本不确定性形成的进入壁垒
        4.1.4 其他的不确定性形成的进入壁垒
        4.1.5 电力合约缺陷形成的进入壁垒
    4.2 发电市场进入壁垒的测度方法
        4.2.1 直接测度发电市场进入壁垒的方法
        4.2.2 间接测度发电市场进入壁垒的方法
5 发电市场内生性进入壁垒的形成机理
    5.1 多领导者企业斯塔克伯格模型的GSNC均衡分析
        5.1.1 假设条件
        5.1.2 GSNC均衡求解
        5.1.3 模型结果的解读
        5.1.4 新的进入对领导者企业利润的影响
    5.2 领导者企业与跟随者企业阻止潜在竞争者进入的静态博弈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Nash均衡的求解
        5.2.3 模型的解读
    5.3 领导者企业与潜在进入企业之间的动态产能博弈
        5.3.1 模型的建立
        5.3.2 模型的求解与分析
        5.3.3 模型的解读
6 中国发电市场内生性进入壁垒的实证研究
    6.1 中国发电市场容量过剩的状况
        6.1.1 GDP增长率、电力消费量增长率的比较分析
        6.1.2 电力消费量、总装机容量与五大集团装机容量的增长率比较
        6.1.3 中国发电市场新增装机容量的结构
        6.1.4 五大发电集团装机容量增长率的比较
        6.1.5 容余量与容余率
    6.2 对过剩装机容量阻止进入的实证检验
        6.2.1 过剩装机容量的度量
        6.2.2 过剩装机容量与新企业进入的计量分析
    6.3 寡头发电企业的规模经济
        6.3.1 规模报酬指数
        6.3.2 基于DEA方法的规模经济分析
    6.4 小结
7 内生性进入壁垒对中国发电市场的影响与政策建议
    7.1 内生性进入壁垒对中国发电市场的影响
        7.1.1 导致资源浪费并引发金融风险
        7.1.2 使得发电市场的集中度不断提高
        7.1.3 滋生市场势力,减少消费者福利
        7.1.4 规模不经济,不利于提高市场绩效
    7.2 减少发电市场内生性进入壁垒的政策建议
        7.2.1 装机容量的结构性、区域性调整
        7.2.2 发挥反垄断政策的作用
        7.2.3 减少市场中的直接行政性干预
        7.2.4 实施非对称的规制政策
        7.2.5 发电市场的私有化政策
        7.2.6 完善长期合约机制,减少新企业的进入风险
        7.2.7 制定并颁布新的《电力法》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与有待研究的问题
        8.2.1 不足之处
        8.2.2 有待研究的问题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4)我国发电行业能源及市场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市场结构理论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低碳经济理论
    第三节 政府规制理论
第二章 各能源发电成本估算比较
    第一节 发电能源分类
    第二节 传统能源发电成本计算
    第三节 新能源发电成本研究
    第四节 各能源发电成本比较
    第五节 低碳经济对我国电力生产的影响
第三章 我国发电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第一节 我国发电行业市场结构的变迁
    第二节 发电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第三节 发电行业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分析
    第四节 发电行业的进退壁垒分析
    第五节 发电行业市场结构特点的总体判断
第四章 我国发电行业能源结构及市场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我国发电行业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我国发电行业市场结构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主要国家(地区)发电行业市场结构变迁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主要国家(地区)发电行业市场结构变迁
    第二节 国外改革经验对我国发电行业市场结构调整优化的启示
第六章 优化我国发电行业能源与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优化我国发电行业能源结构的对策建议
    第二节 优化我国发电行业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中国商品住宅市场与开发商行为的治理和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住宅市场与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1.1.1 房地产及房地产市场、住宅及住宅市场
        1.1.2 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规制理论及其评述
        2.1.1 社会利益论
        2.1.2 俘获论或追逐论
        2.1.3 经济规制论
        2.1.4 放松规制理论
        2.1.5 激励规制理论
    2.2 产业经济理论及其评述
        2.2.1 国外学者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2.2.2 国内学者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
    2.3 国内外对住宅业规制与市场结构研究的评述
        2.3.1 国内对房地产业结构的研究现状
        2.3.2 国内外对住宅市场的规制研究
3. 中国商品住宅市场区域性寡头垄断结构的形成
    3.1 中国商品住宅市场发展概况
        3.1.1 中国商品住宅业发展现状
        3.1.2 中国房地产业的主要特点
    3.2 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成因分析
        3.2.1 成因之一:商品住宅及市场的特性
        3.2.2 成因之二:土地财政导致政府规制松弛
        3.2.3 成因之三: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以及大量炒房资金涌入,导致商品住宅需求过旺
    3.3 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机理及其基本特征
        3.3.1 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的形成机理
        3.3.2 区域性寡头垄断市场的基本特征
4. 中国商品住宅市场开发商行为及后果分析
    4.1 商品住宅市场需求过旺成因分析
    4.2 商品住宅市场中开发商的价格竞争行为
        4.2.1 开发商垄断定价行为
        4.2.2 开发商价格歧视行为
        4.2.3 开发商价格串谋行为
    4.3 商品住宅开发商的非价格竞争行为
        4.3.1 开发商产品差异化行为
        4.3.2 开发商的广告竞争
    4.4 非价格竞争是商品住宅开发商的优先竞争策略
        4.4.1 商品住宅开发商的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
        4.4.2 非价格竞争是商品住宅开发商的优先竞争策略及开发商屯地、“捂盘惜售”行为
    4.5 商品住宅开发商市场行为的不良后果
        4.5.1 加速土地资源占用
        4.5.2 滋生官员腐败
        4.5.3 引发严重的分配不公
        4.5.4 加重民众负担,诱发仇富心理
        4.5.5 扭曲投资分配,使实体经济空心化
        4.5.6 加速金融风险积聚
5. 中国商品住宅市场的治理及规制
    5.1 商品住宅市场规制的必要性
        5.1.1 商品住宅市场规制的理论依据
        5.1.2 商品住宅市场规制现实依据
    5.2 规制的基本条件与路径
        5.2.1 规制的基本条件
        5.2.2 规制的基本路径
    5.3 商品住宅市场环境的治理
        5.3.1 土地财政的治理
        5.3.2 保障性住宅供给不足的治理
        5.3.3 过度投机行为的治理
    5.4 对开发商不正当市场行为的规制
        5.4.1 对开发商垄断定价行为的规制
        5.4.2 对开发商隐瞒真实信息等住宅市场信息不对称的规制
    5.5 对规制者自身(政府)的规制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之处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证券利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本文的研究框架
    0.3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证券、证券利益与证券利益关系
    1.2 马克思主义关于证券利益的观点
    1.3 利益相关者理论沿革及相关的法律关系
        1.3.1 利益相关者理论概述
        1.3.2 证券利益相关者分析
    1.4 公共选择理论及其相关论述
        1.4.1 公共选择理论的起源与概念
        1.4.2 公共选择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 证券利益的基本属性分析
    2.1 虚拟性
    2.2 信用性
    2.3 分利性
    2.4 风险性
    2.5 垄断性
    2.6 多元性
    2.7 增益性
第三章 我国证券利益关系的演进
    3.1 新中国成立前的证券市场(1870-1949)
    3.2 改革开放前的证券市场(1950-1978)
    3.3 改革开放后的证券市场(1979-至今)
        3.3.1 恢复发展阶段(1979年-1990年)
        3.3.2 迅速发展阶段(1991年-1998年)
        3.3.3 规范发展阶段(1999年-2010年)
    3.4 当前证券利益关系的格局
第四章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与投资者的利益博弈
    4.1 上市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者的利益关系
        4.1.1 上市公司的利益动机
        4.1.2 证券公司的利益动机
    4.2 一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2.1 利益博弈主体的目标分析
        4.2.2 股票发行前利益博弈主体的行为分析
        4.2.3 股票一级市场博弈模型分析
    4.3 二级市场参与者的博弈分析
        4.3.1 证券公司经纪业务的目标分析
        4.3.2 博弈分析
第五章 证券行业内部的利益关系
    5.1 证券公司治理结构的利益关系
        5.1.1 现代证券公司的公司治理
        5.1.2 证券公司的特殊性对治理结构的影响
        5.1.3 证券公司内部治理的利益机制
    5.2 证券公司内部横向利益关系
        5.2.1 卖方业务
        5.2.2 买方业务
    5.3 证券公司内部纵向利益关系
        5.3.1 证券公司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制衡关系
        5.3.2 证券公司管理层与中层的利益关系
        5.3.3 证券公司中层与员工的利益关系
    5.4 证券公司之间的利益博弈
        5.4.1 证券公司利益来源模式的主要观点
        5.4.2 证券公司竞争对效率的影响
        5.4.3 证券公司并购对各方利益的影响
第六章 证券公司与其它金融机构间的利益关系
    6.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的利益关系
        6.1.1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互相依存
        6.1.2 证券公司与商业银行争夺利益主导
        6.1.3 证券公司和商业银行走向联盟
    6.2 证券公司与基金公司的利益关系
        6.2.1 证券公司获得基金公司的佣金
        6.2.2 基金公司获得证券公司的交换利益
    6.3 证券公司与保险公司的利益关系
        6.3.1 保险公司涉足投行业务
        6.3.2 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的共同发展
    6.4 证券公司与国外投资银行的利益博弈
        6.4.1 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影响
        6.4.2 证券公司应对国外投资银行进入的策略
第七章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的利益关系
    7.1 证券业的虚拟本质及其发展
        7.1.1 证券业的虚拟性:起源的视角
        7.1.2 证券业的虚拟性:历史的视角
        7.1.3 证券业的市场结构
    7.2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促进作用
        7.2.1 证券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实体经济利益
        7.2.2 证券业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7.2.3 证券业促进了GDP增长,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7.2.4 证券业分散经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
    7.3 证券业对实体产业的利益损害作用
        7.3.1 证券业的发展增加了实体产业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
        7.3.2 衍生证券扩张引发泡沫经济,导致宏观经济的衰退
        7.3.3 证券市场过度膨胀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降低了资金利用率
        7.3.4 虚拟经济过度膨胀促使国际经济陷于动荡与危机之中
第八章 证券业与政府的利益关系
    8.1 证券业与政府财税部门的利益关系
        8.1.1 我国现行证券税收制度:税种与税率
        8.1.2 证券业与政府税收部门的利益失衡
        8.1.3 证券税收利益失衡的影响
    8.2 证券业与央行的利益关系
    8.3 证券业与监管部门的利益博弈
        8.3.1 我国证券业监管的演变
        8.3.2 发达国家政府监管与证券业利益博弈
        8.3.3 构建激励相容的监管机制
第九章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
    9.1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主要问题
        9.1.1 证券市场投资者与融资者之间利益失衡
        9.1.2 证券业与实体产业之间利益差距扩大
        9.1.3 证券业与其他金融行业利益不协调
        9.1.4 证券业内部利益分配不均衡
        9.1.5 证券市场非法利益畸形膨胀
    9.2 协调我国证券市场利益关系的对策建议
        9.2.1 通过立法、行政和政策手段控制证券业的垄断性利益
        9.2.2 多管齐下保护和提高中小投资者利益
        9.2.3 规范和限制不合理的证券公司以及金融机构高管利益
        9.2.4 渐进、稳步发展衍生产品交易,严格限制中间过程利益
        9.2.5 保护正当合法的投资利益,打击非法投机暴利
参考文献
后记

(7)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制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研究综述
        1.2.1 国外和我国香港研究学者对于土地供给制度方面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对于土地供给制度方面的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评价
    1.3 研究范围、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
        1.3.1 论文中研究范围
        1.3.2 基本概念和基本属性界定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3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4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
2 土地供给制度分析的理论框架
    2.1 制度、行为和绩效的基本概念
        2.1.1 制度的内涵、功能和制度体系
        2.1.2 制度与行为
        2.1.3 制度与绩效
    2.2 制度—行为—绩效:一个理论框架
        2.2.1 制度分析的范式
        2.2.2 制度—行为—绩效的原理:博弈论视角
    2.3 制度—行为—绩效的主要理论工具
        2.3.1 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
        2.3.2 博弈论及其应用:委托代理、拍卖和讨价还价
        2.3.3 垄断与产业组织理论
        2.3.4 制度变迁理论
        2.3.5 政府和市场关系的理论
    2.4 本章小结:土地供给制度—行为—绩效的分析框架
3 土地供给制度体系的构建和土地产权制度分析
    3.1 土地供给制度体系的构建
        3.1.1 土地供给制度环境
        3.1.2 土地供给制度安排
        3.1.3 土地供给制度结构
        3.1.4 土地供给制度实施机制
        3.1.5 土地供给要素分析
    3.2 国家对土地产权的界定:土地资源的初始配置
        3.2.1 国家与产权制度:一般性的描述
        3.2.2 国家界定土地产权模式
        3.2.3 我国对土地产权的界定——土地发展权视角
        3.2.4 土地产权制度与政府行为分析
    3.3 不同土地产权制度绩效的对比分析
        3.3.1 讨价还价的经济学分析
        3.3.2 不同土地产权制度下的讨价还价及其交易成本
        3.3.3 土地产权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的政府垄断制度分析
    4.1 土地垄断制度下的政府目标和职能
        4.1.1 土地国家垄断制度下的政府目标
        4.1.2 土地国家垄断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4.1.3 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的行为逻辑
    4.2 土地垄断制度下地方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4.2.1 地方政府土地供给的目标函数
        4.2.2 土地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经济人”行为
        4.2.3 土地供给过程中地方政府“社会人”行为
        4.2.4 地方政府行为的内在矛盾和冲突
    4.3 土地垄断制度下各利益主体的博弈行为分析
        4.3.1 土地征购制度下地方政府干预市场讨价还价博弈的行为
        4.3.2 中央集权制度下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
        4.3.3 政绩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博弈
    4.4 地方政府行为对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影响
        4.4.1 地方政府行为影响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原理
        4.4.2 土地垄断制度下政府行为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4.4.3 土地垄断制度下政府行为对土地资源配置效益的影响
        4.4.4 土地国家垄断制度的悖论
    4.5 本章小结
5 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的市场出让制度分析
    5.1 土地市场出让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5.1.1 协议出让制度下政府和开发商的讨价还价
        5.1.2 土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的经济学原理
        5.1.3 土地市场出让的最优拍卖机制
        5.1.4 影响土地出让收益的因素分析
        5.1.5 考虑土地价值属性的土地出让制度选择
    5.2 土地招拍挂制度约束下的政府行为
        5.2.1 政府作为制度制订者的干预招拍挂行为
        5.2.2 政府作为利益协调者的市场规制行为
        5.2.3 不同出让方式下的交易成本比较
    5.3 土地招拍挂制度约束下的企业行为分析
        5.3.1 企业土地需求决策原理
        5.3.2 企业房地产市场中的竞争行为
    5.4 土地招拍挂制度影响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原理
        5.4.1 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文献回顾
        5.4.2 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影响——市场绩效Ⅰ
        5.4.3 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影响——市场绩效Ⅱ
        5.4.4 土地招拍挂制度对房地产市场绩效的影响——市场绩效Ⅲ
        5.4.5 土地供给制度影响房地产SCP:对地价和房价关系的一个理论解释
    5.5 实证分析:土地协议、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绩效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评价——制度变迁视角
    6.1 我国房地产土地供给制度变迁
        6.1.1 我国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的阶段
        6.1.2 我国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的模式
        6.1.3 我国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和路径依赖
        6.1.4 制度变迁的实证分析:以土地一级开发开发制度为例
    6.2 土地供给制度变迁绩效评价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6.2.1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6.2.2 制度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主成分分析法(PCA 法)
    6.3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综合评价——以北京土地供给制度为例
        6.3.1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综合评价指标
        6.3.2 主要评价指标分析
        6.3.3 土地供给制度的评价过程
        6.3.4 土地供给制度综合评价的结论
    6.4 土地供给制度绩效的专项评价:基于文献结论
        6.4.1 土地供给制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6.4.2 土地供给制度的社会福利和帕累托改进
    6.5 本章小结
7 香港地区经验的借鉴和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建议
    7.1 经验借鉴:香港土地供给制度—行为—绩效
        7.1.1 香港地区的土地供给制度环境和土地供给制度的目标
        7.1.2 香港特区政府的土地供给行为
        7.1.3 香港土地供给制度绩效
        7.1.4 香港土地供给制度的经验借鉴
    7.2 完善土地供给制度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7.2.1 对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缺陷的总结
        7.2.2 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基本原则
        7.2.3 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价值取向——希克斯—卡尔多改进
    7.3 完善我国土地供给制度的建议
        7.3.1 从制度兼容角度完善土地供给制度
        7.3.2 从制度关联角度完善土地供给制度
        7.3.3 从制度互补角度完善我国的土地供给制度
        7.3.4 构建以土地供给制度为核心的房地产市场综合调控体系
    7.4 本章小结
8 结束语
    8.1 结论
    8.2 论文不足和研究展望
        8.2.1 论文不足
        8.2.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2002 年到2006 年全国协议、招标、拍卖、挂牌统计数据
附录2:1999 年到2007 年北京市房地产一二级市场统计基础数据
附录3: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8)中国证券市场规制体系改革的理论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国内外证券规制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证券规制理论的演进
    第二节 国内证券规制理论的发展
第二章 中国证券市场规制体系改革背景
    第一节 中国证券市场特性分析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规制体制
    第三节 中国证券市场规制法律体系框架
第三章 中国证券市场进入规制分析
    第一节 证券发行审核规制
    第二节 上市公司收购行为规制
    第三节 证券公司进入规制分析
    第四节 投资者进入行为规制分析
第四章 中国证券市场退出规制分析
    第一节 上市公司退出规制
    第二节 证券公司退出规制
    第三节 投资者退出规制
第五章 中国证券市场交易相关行为规制分析
    第一节 对财务失真行为的规制
    第二节 证券市场价格规制
    第三节 证券市场内幕交易规制
    第四节 反操纵市场行为的政府规制
    第五节 信息披露行为规制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完善证券市场规制体系
    二、维护公共利益
    三、中国证券市场规制体系的重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就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9)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及其意义
    第二节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三节 国内外文献述评
    第四节 基本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五节 本文创新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第二章 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
    第一节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中国房地产业市场结构的优化与成熟
第三章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第一节 价格竞争与“伯川德悖论”
    第二节 房地产企业的垄断定价行为
    第三节 房地产企业的价格歧视行为
    第四节 房地产企业的价格串谋
    第五节 简短小结
第四章 中国房地产企业的非价格竞争行为
    第一节 房地产企业的产品差异化竞争
    第二节 房地产企业的广告竞争
    第三节 非价格竞争占优定理
    第四节 结论性评述
第五章 土地所有权、地方政府与房地产业市场竞争
    第一节 土地产权制度与房地产市场
    第二节 土地国有条件下的中央政府
    第三节 地方政府行为内生化定理
    第四节 房地产市场竞争:地方政府参与的博弈
    第五节 结论性评述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含义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产业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主题
    1.2 相关概念
        1.2.1 产业
        1.2.2 产业组织
        1.2.3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
    1.3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性质及特点
        1.3.1 注册会计师服务行业的性质
        1.3.2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特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6 研究方法
    1.7 技术路线
    1.8 创新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 产业组织的理论分析
    2.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简述
        2.1.1 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
        2.1.2 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
        2.1.3 新奥地利学派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
        2.1.4 博弈论:理解产业组织问题的新视角
    2.2 对产业组织理论分析框架的简要评述
3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制度背景
    3.1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制度变迁
        3.1.1 行政力量主导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发展
        3.1.2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变迁
        3.1.3 竞争环境变迁——从幼稚产业保护转向开放的国民待遇政策
    3.2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监管制度
        3.2.1 侧重于政府的行政监管
        3.2.2 行业自律监管的定位不明晰
        3.2.3 法律监管的缺失
    3.3 外部制度诱因与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竞争环境
        3.3.1 证券发行审核制度
        3.3.2 新股定价制度
        3.3.3 股票市场的全流通问题
        3.3.4 公司治理问题
        3.3.5 证券市场的制度变革对审计市场的影响
4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市场结构分析
    4.1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 SCP 分析框架的修正
    4.2 市场结构的含义与主要研究范畴
        4.2.1 集中度研究
        4.2.2 规模经济研究
        4.2.3 产品差别化研究
        4.2.4 企业进入和退出壁垒研究
    4.3 集中度与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集中度
        4.3.1 集中度的概念
        4.3.2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集中度考察
        4.3.3 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低集中度形成的原因分析
    4.4 产品差别化与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产品差别化
        4.4.1 产品差别化概念、类别及产业特征
        4.4.2 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产品差别化分析
        4.4.3 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产品差别化不明显的原因
    4.5 规模经济与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规模经济
        4.5.1 规模经济的概念
        4.5.2 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规模经济
        4.5.3 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不存在规模经济的原因
    4.6 进入壁垒、退出壁垒与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进入壁垒、退出壁垒
        4.6.1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进入壁垒分析
        4.6.2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退出壁垒分析
5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市场行为的分析
    5.1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价格竞争行为
        5.1.1 文献回顾
        5.1.2 我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价格竞争行为的实证分析
    5.2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报告竞争
        5.2.1 文献回顾
        5.2.2 基于贿赂的报告竞争的博奕分析
    5.3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声誉研究
        5.3.1 不完全信息与声誉形成
        5.3.2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声誉:实证研究
    5.4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产业专用性投资行为研究
        5.4.1 产业专用性行为的衡量方法
        5.4.2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产业专用性行为的研究
6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6.1 市场绩效与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市场绩效
        6.1.1 市场绩效
        6.1.2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的市场绩效
    6.2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市场绩效形成的原因分析
        6.2.1 市场集中度与市场绩效
        6.2.2 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
        6.2.3 体制因素与市场绩效
        6.2.4 委托代理关系与市场绩效
7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产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7.1 产业组织优化的理论模式
        7.1.1 古典经济学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
        7.1.2 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产业组织优化目标模式
    7.2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组织优化的目标模式
        7.2.1 审计市场结构标准
        7.2.2 审计市场行为标准
        7.2.3 审计市场绩效标淮
8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产业组织的优化路径
    8.1 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市场结构的优化
        8.1.1 市场结构的类型及与有效竞争的偏差分析
        8.1.2 中外注册会计师服务业市场结构的比较
        8.1.3 培育寡占型的市场结构,实现市场结构的优化
    8.2 设立独立的审计委员会,从根本上解决审计师与经营者的合谋行为
    8.3 建立独立高效的自律监管体系
    8.4 禁止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家客户提供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
    8.5 独立审计准则的修订必须遵循清晰的原则,提高审计师的违约成本
    8.6 尽快完善法律诉讼的监管机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意识和职业谨慎
    8.7 会计师事务所的法定组织形式应限定为合伙制
    8.8 建立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质量评级体系,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
    8.9 监管当局应创造审计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一级市场中电力产品的差别化及其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我国房地产市场及其有效规制的研究[D]. 钱欢欢. 山东财经大学, 2012(03)
  • [2]中国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研究——基于过剩生产能力的视角[A]. 刘慷,李世新. 2011年产业组织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文集, 2011
  • [3]中国发电市场的内生性进入壁垒研究 ——基于过剩生产能力的视角[D]. 李世新. 东北财经大学, 2010(08)
  • [4]我国发电行业能源及市场结构研究[D]. 丁华秀. 福建师范大学, 2010(03)
  • [5]中国商品住宅市场与开发商行为的治理和规制研究[D]. 江才.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4)
  • [6]证券利益关系研究[D]. 陈建. 复旦大学, 2010(11)
  • [7]房地产开发土地供给制度分析[D]. 马小刚. 重庆大学, 2009(10)
  • [8]中国证券市场规制体系改革的理论与政策[D]. 赵小川. 辽宁大学, 2006(10)
  • [9]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结构与竞争行为研究[D]. 李伯含. 中共中央党校, 2006(12)
  • [10]中国注册会计师服务业产业组织研究[D]. 杨永淼.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标签:;  ;  ;  ;  ;  

电力产品在一级市场的差异化及其带来的市场进入壁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