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TNF-a的变化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TNF-a的变化

一、肝硬化病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体内TNF-a的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崔彦[1](2021)在《外周血相关指标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评估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首次住院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9例(出血组)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非出血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生化及出凝血时间)并计算出PLR、NLR及APRI。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估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结果:1.出血组与非出血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DW、ALB、PT、PT%、INR、MELD、NLR、LMR、PLR、ALBI及APRI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APTT、FIB-4、AAR及RPR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NLR、RDW及APRI是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PLR及RDW与Child-Pugh有相关性(均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55及0.263,PLR、NLR、RDW及APRI与MELD评分有相关性(均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31、0.182、0.277及0.15。4.评估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PLR、NLR、RDW及APRI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56、0.667、0.650,灵敏度分别为85.51、82.61、69.57、75.36,特异度分别为79.09、63.64、56.36、50.91。结论:PLR、NLR、RDW及APRI值可评估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风险,PLR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评估价值较高。

张丽[2](2021)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应激障碍影响因素,为临床护理采取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8月在开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量表(SASRQ)评测,根据评测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将筛选出的197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纳入病例组,同期197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非急性应激障碍患者纳入对照组。本研究中采用的评测量表包括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患者自理能力评估表(Barthel指数),结合自编的患者一般情况、疾病情况、治疗情况、医护人员角色功能、就医环境的问卷调查内容对影响患者的各因素进行评价分析,分析过程中运用Excel软件录入数据,用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分别用卡方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处理。结果1影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入院前是否呕血、发热、呕血量、入院后便血次数、心悸、乏力、双下肢水肿、睡眠质量、有无入睡困难、恐惧、焦虑、害怕、紧张、照顾负担、护士进行健康教育、卧床困扰、禁食水困扰、社会支持水平、心理弹性水平、焦虑抑郁水平、自理能力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焦虑抑郁水平(OR=30.188)、乏力症状(OR=13.699)、入院后便血次数(OR=3.808)、照顾负担(OR=3.788)是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心理弹性水平(OR=0.108)、社会支持水平(OR=0.219)、睡眠质量(OR=0.541)、护士进行健康教育(OR=0.793)是肝硬化合并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ASD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ASD的危险因素有:入院后便血次数、乏力症状、照顾负担、焦虑抑郁水平。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ASD的保护因素有:睡眠质量、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社会支持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可为干预实施提供基础依据。图 1 幅;表 15 个;参 163 篇。

朱敏[3](2020)在《NLR、LMR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及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在预测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首次住院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并发肝性脑病患者3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不并发肝性脑病患者187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入院后第一次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包括年龄、性别、血常规、肝功能及出凝血时间等。本研究中年龄及白蛋白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分析方法;性别、民族、总胆红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为非正态分布,采用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方法进行显着性检验;肝性脑病组与非肝性脑病组间对比采用Bonferroni校正方法进行两组间对比;根据血常规检测结果计算NLR、LMR和PLR,利用ROC曲线分析法评估NLR、LMR和PLR预测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临床意义。结果:1.肝性脑病组与非肝性脑病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民族、淋巴细胞(L)、单核细胞(M)、血小板(PLT)及总胆红素(TBIL)均无显着差异性(均P>0.05)。2.肝性脑病组Child分级中B级和C级占比高,尤其是C级比例明显高于非肝性脑病组(P<0.05)。3.肝性脑病组白蛋白(ALB)低于非肝性脑病组(P<0.05),而中性粒细胞计数(N)和凝血酶原时间(PT)均高于非肝性脑病组(P<0.0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LR和LMR与肝性脑病有显着相关性(P<0.05),而PLR与肝性脑病无相关性(P>0.05)。结论:NLR、LMR能够作为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预测指标,其最佳截断值分别是NLR为2.070、LMR为3.302,且其可以应用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预测和筛查工作之中。

周文玉[4](2020)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感染是加重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已达成共识,但是对感染引起出血的因素尚不明确。故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观察肝硬化合并感染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探讨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为临床防治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5年07月01日至2019年07月31日我院消化内科病例资料完整的185例肝硬化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35例,女性患者50例。根据是否合并出血分为出血组(89例)、未出血组(96例);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73例)、未感染组(112例)。分别比较各组间年龄、性别、病因、出血、感染、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红色征及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变化情况。结果:在出血组与未出血组中,除感染与红色征外(P<0.05),年龄、性别、病因、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钠、总胆红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中肺部感染60.3%(44/73),感染合并出血者为64.4%(47/73),未感染合并出血者为37.5%(42/112)。感染组血清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降低/延长,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感染合并出血时更加明显(P<0.05)。感染组中Child-Pugh B+C级患者比例达53.4%(39/73),与未感染组21.4%(24/11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小板计数、血清钠、总胆红素、红色征在感染组与未感染组中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感染及红色征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感染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增加。2.感染可能进一步加重肝功能损害、降低血清白蛋白、延长凝血酶原时间,从而增加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风险。

谢斌[5](2020)在《肝硬化食管胃底静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在原始研究基础上进行系统性分析,寻找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工作中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高危人群的筛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防提供可靠依据。方法:检索建库至2019年10月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ISI)、the Cochrane Library(CENTRAL)、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评估肝硬化合并EGVB危险因素的文献,使用Endnote-X9进行文献管理,选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采用Newcastle-Ottawa Scale量表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最终纳入文献63篇,其中病例对照研究研究53篇,队列研究10篇。共纳入肝硬化患者14360人,其中发生EGVB患者共6665人,出血率为46.41%。meta分析结果显示:肝硬化EGVB组与未出血组的相比较以下指标具备统计学差异:性别(女)[OR=0.88,95%CI;(0.81,0.96)]、血红蛋白[SMD=-1.04;95%CI;(-1.62,-0.47)]、血小板计数[SMD=-0.68,95%CI;(-0.93,-0.440)]、PT[SMD=0.84,95%CI;(0.64,1.04)]、PTA%[SMD=-0.36;95%CI;(-0.51,-0.02)]、ALB[SMD=-0.48,95%CI;(-0.66,-0.29)]、血清钠[SMD=-0.32;95%CI;(-0.62,-0.03)]、红色征[OR=5.89,95%CI;(3.55,9.78)]、重度食管静脉曲张[OR=4.90,95%CI;(3.05,7.88)]、Child-Pugh分级(C级)[OR=1.58,95%CI;(1.12,2.25)]、门静脉内径[SMD=0.93,95%CI;(0.75,1.12)]、脾静脉内径[SMD=0.75,95%CI;(0.62,0.87)]、胃左静脉内径[SMD=2.08,95%CI;(1.30,2.87)]、门静脉血流速度[SMD=-0.77,95%CI;(-1.06,-0.48)]、胃左静脉血流速度[SMD=1.44,95%CI;(0.96,1.91)]、脾脏长径[SMD=0.50,95%CI;(0.07,0.92)]、腹水[OR=1.35,95%CI;(1.02,1.79)]。肝硬化EGVB组与未出血组的平均年龄、肝硬化的病因、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总胆红素、ALT、AST、APTT、INR、尿素氮、血清钾、脾脏厚度、脾静脉血流速度、肝性脑病,无统计学差异。对于异质性较高的因素例如:年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等指标纳入文献均采用逐一剔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后结果相对稳定,但由于本研究纳入文献多因该方法会产生大量图表使论文过于累赘,故未予呈现。结论:1、低血小板计数、PT延长、PTA%下降、低蛋白血症、低血清钠、红色征、重度食管静脉曲张、Child-Pugh分级(C级)、门静脉内径增宽、脾静脉内径增宽、胃左静脉内径增宽、门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腹水均为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的危险因素。2、年龄、肝硬化的病因、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总胆红素、ALT、AST、APTT、INR、尿素氮、血钾、脾脏厚度、脾静脉血流速度、肝性脑病不是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的危险因素。3、性别(女)为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的保护因素;血红蛋白含量是否为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的危险因素需进一步纳入更多的前瞻性研究予以确定。

沈思源[6](2020)在《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探究肝硬化腹水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发现、诊断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肝硬化并SBP患者105人,同期选取肝硬化腹水患者171人,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组间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比,首先采用单变量分析(t检验、X2检验等),得出肝硬化并SBP相关风险的单因素,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资料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再将各项指标的诊断价值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courve),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准确性评估,检验的标准为P<0.05为差异统计学意义。结果:各原因所致肝硬化的比例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HBC)191例,占69.20%,(此中乙型肝炎155例,占比:56.16%,丙型肝炎36例,占比:13.04%);酒精性肝硬化57例,占比20.65%;自身免疫性肝硬化26例,占比9.42%;不明原因肝硬化2例,占比:0.72%SBP组男性80例,占比28.99%,女性25例,占比:9.06%,男女比值:3.2:1;非SBP组男性115例,占41.67%,女性56例,占:20.29%,男女比值:2.05:1通过对相关指标的单因素分析得出:SBP组与非SBP组在白细胞计数(P=0.001)、总胆红素水平(P<0.001)、血清白蛋白浓度(P=0.002)、腹水量(P=0.001)、合并消化道出血(P=0.044)、肝性脑病(P=0.001)、肝衰竭(P=0.048)及child-pugh分级(P<0.001)、MELD评分(P=0.025)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性别、年龄、合并糖尿病、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钠离子浓度、肌酐值、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草/谷丙比值、谷胺酰转肽酶、腹水蛋白、门静脉主径宽度、脾脏厚度、合并肝肾综合征、胆囊结石方面,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在去除各种因素影响后,白细胞计数(OR=0.917,95%CI:0.859-0.980,P=0.01)、腹水量(OR=0.484,95%CI:0.282-0.829、P=0.008)、以及合并肝性脑病(OR=5.957,95%CI:1.226-28.954,P=0.027)、Child-pugh分级(OR=0.478,95%CI:0.246-0.928,P=0.029)为S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计算相应的曲线下面积(AUC)得出:用白细胞计数(AUC=0.604)、腹水量(0.604)和及Child-pugh(AUC=0.624)分级评价SBP感染的准确性较高。结论:(1)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水平、血清白蛋白浓度、合并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衰竭及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与SBP发生率的具有相关性。(2)多因素分析结果示:白细胞计数、腹水量、合并肝性脑病、肝衰竭及child-pugh分级C级是影响SBP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白细胞计数、腹水量及Child-pugh分级对于评估SBP发生率的准确性较高。

王明瑞[7](2020)在《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风险评估》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检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粪便中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数量,分析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有无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肠道菌群差异,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肠道菌群的变化及伴有消化道出血后菌群的变化,了解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降低及预防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8月期间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住院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60例,将上述对象根据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伴出血组与不伴出血组,出血患者26例为伴出血组,无出血患者34例为不伴出血组;另选择在我院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分析健康对照组与肝硬化失代偿组、伴出血组与不伴出血组的肠道菌群情况。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均提取粪便细菌D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用成组t检验对两组间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数据均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统计。结果本研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及健康体检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同健康对照组相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的数量显着下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伴出血组较不伴出血组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粪便中双歧杆菌及乳酸杆菌数量发生变化,呈下降趋势,表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后肠道内的菌群失调现象更为严重。

江晓妮[8](2020)在《肝硬化后食管静脉曲张及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151名因中、重度EV所致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198例有EV但无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的实验室和辅助检查,探讨肝硬化患者因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征、出血的危险因素及中、重度EV的危险因素,为今后临床对于这些伴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的防治及未出血的肝硬化患者的无创监测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分析自2015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兰大一院消化科、感染科等科室住院确诊为肝硬化并因中、重度EV破裂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151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这些肝硬化患者的病因、是否为首次出血、治疗方式、在治疗中是否输血这四项的构成比;同时间段198例有EV但不伴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分析其血常规、生化、凝血、腹部超声等指标,从中找出与中、重度EV密切相关的指标;根据上述对151名患者临床特征的统计结果,将其分为两组,一组为首次出血组,共75名患者,另一组为非首次出血组,共76名患者,将这两组分别与不伴上消化道出血但有中、重度EV的肝硬化患者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进行比较分析,找出肝硬化患者因中、重度EV出血的危险因素。在本文中所涉及道的统计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在151名由中、重度EV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中,由乙型病毒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占62%(94例),而非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有38%(57例);其中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49.7%(75例),非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占50.3%(76例);在治疗方式的选择上面,选择内镜治疗的有占67%(101例),药物治疗的占26%(38例),TIPS治疗的占7%(12例);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的有占61%(92例),无需输血治疗的有占39%(59例)。2.与中、重度EV密切相关的指标:轻度EV和中、重度EV肝硬化患者在白细胞、血小板、ALT、总胆固醇、甘油三酯、INR、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ALT与中、重度EV无相关性(P>0.05),白细胞、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与中重度EV呈强负相关(r<0,|r|≥0.7),而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与中、重度EV呈强正相关(r>0,|r|≥0.7),而INR与中、重度EV呈中度正相关(r>0,0.7≥|r|≥0.4);当白细胞<3.95×109/L或者血小板<87×109/L或者总胆固醇<3.56mmoL/L或者甘油三酯<0.80mmoL/L或者门静脉宽度>12.5mm或者脾脏厚度>47mm或脾静脉内径>8.5mm时提示患者存在中、重度EV。3.因中、重度EV破裂导致的出血的高危因素:白细胞、总胆固醇、脾静脉内径在首次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总胆固醇越低,脾静脉内径越宽首次出血的风险越大(P<0.05);白细胞、总胆固醇、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在非首次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总胆固醇越低非首次出血的风险越大(P<0.05)。结论:1.乙肝仍是肝硬化最常见的病因,因中、重度EV导致的首次出血的肝硬化患者所占比例较高,对于出血的治疗大部分患者选择内镜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输血。2.在肝硬化患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越低,门静脉宽度、脾脏厚度、脾静脉内径值越大,出现中、重度EV的可能性较大。3.总胆固醇越低,中、重度EV肝硬化患者出血风险越大。

敬芙容[9](2020)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近12年来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首次住院病例的性别、年龄及实验室相关指标的统计学分析及随访,通过对随访6个月出血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来预测其在第3、4、5个月的再出血概率。方法:收集整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近12年乙肝肝硬化消化道出血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的特征,并进行随访,对6个月内再次出血患者的基线资料、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预测第3、4、5个月再次出血的概率。结果: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增加了2%,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比未患有腹膜炎的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增加了1.64倍,随着白细胞计数值的升高,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增加7%,随着红细胞计数值的升高,再次出血的风险会减少57%,随着脾静脉内径增加,再次出血风险增加了3.88倍,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比无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再次出血的风险的2.8倍。可运用列线图计算患者在第3、4、5月再次出血的概率。结论:患者6月内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年龄、腹膜炎、白细胞、脾静脉内径、门静脉血栓,红细胞为保护性因素。

鲍应军[10](2020)在《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患者进行分析,评价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明确不同类型支架在TIPS应用中的效果有无差异。本研究以使用不同支架行TIPS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使用核医学方法对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的灌注量进行定量测定,计算TIPS手术对门静脉灌注量的影响及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综合评估肝性脑病与支架类型、门静脉灌注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通过门静脉动态显像的方法评价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及不同支架对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171例行TIPS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使用单纯裸支架后单纯覆膜支架、Fluency覆膜支架与裸支架的组合支架或使用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通过对影响患者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出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的危险因素;2)对2014年4月至2017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治疗中心行TIPS手术的患者160例。所有患者使用组合支架或Viatorr支架进行分流道的建立,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分析两组病例在TIPS术后短期疗效级中期疗效方面有无差异。比较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不同类型支架肝性脑病发病率的情况有无差别;3)对拟行TIPS手术的患者术前及术后通过弹丸式注射锝99m动态扫描的方法,计算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术后肝脏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1)TIPS术后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因素较多,其中年龄、肝功能Child-Pugh分级、支架类型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的主要因素;2)不同类型支架建立分流道后均有发生肝性脑病的风险。但不同类型支架其肝性脑病发病率具有明显差异;3)Viatorr支架建立肝内分流道,可降低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支架类型的不同是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4)组合支架与Viatorr支架建立分流道后短期内对肝功能的影响无显着差异。Viatorr支架组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率低,可能与不同类型支架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不同有关;5)TIPS术后门静脉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变化,门静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明显增加,肝动脉的灌注量较术前无明显差异。肝脏的总灌注量增加。结论:TIPS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支架类型的不同是影响肝性脑病发病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类型支架对TIPS手术疗效的影响不同,主要体现在肝性脑病发病率及分流道通常率方面。TIPS术后肝脏的血流动力学将发生明显变化。

二、肝硬化病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体内TNF-a的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硬化病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体内TNF-a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外周血相关指标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民族特征
    3.2 两组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3.3 两组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3.4 两组实验室指标及评估指标分析
    3.5 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3.6 消化道出血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7 外周血相关指标与Child-Pugh和 MELD评分相关性分析
    3.8 外周血相关指标的临床价值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慢性炎性环境、外周血相关指标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2)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质量控制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1.2.2 影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单因素分析
        1.2.3 影响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一般人口学因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2 经济因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3 病史因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4 入院前症状因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5 入院后症状因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6 治疗因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7 睡眠情况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8 心理相关因素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9 满意度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10 入院后病人护理情况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11 焦虑抑郁、心理弹性水平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3.12 社会支持、自理能力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ASD的影响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急性应激障碍的研究进展
    2.1 概述
        2.1.1 急性应激障碍的起源
        2.1.2 急性应激障碍的概念
    2.2 ASD流行病学研究
    2.3 ASD的影响因素
        2.3.1 一般社会人口学因素
        2.3.2 经济、职业情况对ASD的影响
        2.3.3 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
        2.3.4 负性情绪
        2.3.5 睡眠状况
    2.4 ASD的发病机制及功能
    2.5 ASD的治疗
    2.6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斯坦福急性应急反应问卷(SASRQ)
附录 B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一般情况、治疗情况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NLR、LMR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诊断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肝性脑病患者与非肝性脑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3.2 肝性脑病患者与非肝性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
    3.3 炎症指标预测肝性脑病
        3.3.1 三种炎症指标预测肝性脑病的ROC曲线分析结果
        3.3.2 ROC曲线特征选取最佳截断值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综述 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预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肝硬化食管胃底静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自发性腹膜炎的流行病学
    2.2 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病机制
        2.2.1 肠道细菌失衡
        2.2.2 肠道细菌易位
        2.2.3 免疫系统功能损害
        2.2.4 肠道通透性增加
    2.3 易患因素
    2.4 临床表现
    2.5 检测方法
        2.5.1 腹水细菌培养
        2.5.2 相关细胞因子
        2.5.3 白细胞酯酶试纸(LERS)
        2.5.4 腹水乳铁蛋白(AFLAC)
        2.5.5 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转载蛋白(NGAL)
        2.5.6 钙卫蛋白
        2.5.7 腹水同型半胱氨酸(Hcy)
        2.5.8 基因检测
        2.5.9 补体及免疫球蛋白
    2.6 治疗
        2.6.1 抗生素的应用
        2.6.2 补充肠道益生菌
        2.6.3 放腹水
        2.6.4 补充白蛋白
        2.6.5 其他治疗
    2.7 SBP的复发及预后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资料
    3.2 纳入标准
        3.2.1 肝硬化腹水诊断标准
        3.2.2 SBP诊断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研究指标
    3.5 统计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各指标单因素分析结果(*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
        4.1.1 各原因所致肝硬化的比例
        4.1.2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
        4.1.3 两组患者外周血血常规、凝血常规及生化相关指标比较
        4.1.4 两组肝功指标比较
        4.1.5 两组患者腹水指标比较
        4.1.6 两组患者影像学差异比较
        4.1.7 两组患者并发症差异比较
        4.1.8 两组在肝功能评估方面的差异
    4.2 将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单风险因素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出白细胞计数、腹水量、合并肝性脑病、肝衰竭及child-pugh分级是SB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4.3 绘制独立风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courve),并计算曲线下面积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略缩词表
引言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材料和方法
    1.4 数据处理
    1.5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结果
    2.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
    2.2 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扩增分析
    2.3 绘制标准曲线及实验曲线
    2.4 染料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肝硬化后食管静脉曲张及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研究资料
    6 研究方法
结果
    1 临床特征
    2 分析各观察指标在轻度和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方是否存在差异面
        2.1 血常规指标
        2.2 生化指标
        2.3 凝血指标
        2.4 腹部超声指标
    3 分析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与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相关性
    4 分析相关性较高的指标诊断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准确性及最佳截点
    5 分析因中、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导致出血的危险因素
        5.1 首次出血和未出血组的指标比较
        5.2 首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5.3 非首次出血和未出血组的指标比较
        5.4 非首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讨论
    1 临床特征
        1.1 肝硬化的病因构成
        1.2 是否为首次出血
        1.3 是否需要输血
        1.4 治疗方式
    2 各个指标与出血相关性的研究现状及机制
        2.1 血常规相关指标
        2.2 生化相关指标
        2.3 凝血相关指标
        2.4 腹部超声相关指标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研究内容
    3.统计学方法
    4.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IPS术后肝性脑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观察指标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Viatorr支架与组合支架TIPS术后肝性脑病及临床疗效分析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门静脉核素显像测定TIPS手术前后门静脉灌注量的变化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四、肝硬化病人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体内TNF-a的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外周血相关指标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分析[D]. 崔彦. 延边大学, 2021(02)
  • [2]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性应激障碍的病例对照研究[D]. 张丽.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3]NLR、LMR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的相关性分析[D]. 朱敏. 延边大学, 2020(05)
  • [4]感染对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影响[D]. 周文玉.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5]肝硬化食管胃底静曲张破裂出血危险因素meta分析[D]. 谢斌.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肝硬化腹水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分析[D]. 沈思源. 吉林大学, 2020(08)
  • [7]肝硬化失代偿期上消化道出血与肠道菌群失调的相关性及风险评估[D]. 王明瑞.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8]肝硬化后食管静脉曲张及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D]. 江晓妮. 兰州大学, 2020(01)
  • [9]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再次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D]. 敬芙容.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TIPS术后肝性脑病与肝脏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研究[D]. 鲍应军.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TNF-a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