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势互补 共建快速交通——论北京城市轻轨与国铁城郊交通的关系

优势互补 共建快速交通——论北京城市轻轨与国铁城郊交通的关系

一、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快速交通——试论北京市城市轻轨与国铁市郊运输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蒋中铭[1](2021)在《京津冀旅客运输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顺畅的旅客运输是城市群都市圈经济产业联系和居民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保障,旅客运输一体化协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质量。城市群都市圈旅客运输一体化协同发展要求确立合理的区域旅客运输模式,推动运输方式间一体衔接。目前,京津冀地区旅客运输存在集约化旅客运输结构尚未形成、旅客运输联通性融合性不足、枢纽一体化衔接程度有待提高、一体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不健全等问题。研究提出了促进京津冀旅客运输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包括推动运输网络衔接融合、提升区域旅客运输服务水平、优化完善相关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

赵琦[2](2017)在《卫星城公路交通量预测方法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公路建设不仅是简单的工程问题,而且是密切关系到具体区域的经济发展问题。特别是县(区)级的卫星城经济发展中,顺畅的交通运输网不仅能将区域间的产业联系起来,而且在保障物质资料互联互通的前提下,对于推进城市整体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交通量的准确预测对于确定公路工程建设技术标准、建设技术方案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交通量的预测是一种综合预测,其中包含定量与定性预测。通常,区域的经济发展现状、当前路网的分布与运输现状以及未来的交通发展规划等,都是交通量预测中应该考虑的重要参考因素,从而最终选定公路技术标准、比较可行性路线方案、分析各类方案的经济财务效益。但是过去的研究往往集中于高等级公路的交通量预测研究,而对于普通公路,特别是关系未来城市化建设愈加重要的卫星城公路交通量预测的研究并没有引起关注。本论文就针对卫星城公路本身的特性,展开以卫星城公路交通量预测为对象的方法应用研究。首先,论文首先介绍交通量预测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详细说明了目前在国内外比较前沿的交通量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然后,分析总结了较为成熟的四阶段交通量预测方法,包括正常趋势型交通量预测、诱增交通量预测和转移交通量预测。然后,论文对卫星城和卫星城的发展进行了阐释,分析了卫星城交通量预测方法特点。接着结合杭州市富阳区长兴至泰顺公路富阳灵桥至渔山段工程,分析了影响交通量的区域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背景。论文最后利用改进的四阶段交通量预测方法进行了交通量预测的案例分析,并根据预测结果对该工程的通行能力展开分析,对车道数进行了细致的论证。本论文有关卫星城公路的交通量预测方法和应用的研究,为相类似公路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决策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和思路。

苏友梅[3](2010)在《特大城市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选择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级城区不断扩大形成城区群,使特大城市主城区与相邻卫星城镇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频繁,交通需求量不断增大,并且随着人民生活由小康型向全面小康型的转变,人民对出行的舒适程度、方便程度、交通工具的速度、准时性等要求更高。同时在对交通出行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同时,交通出行需求还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所以,传统的单一以汽车为主的交通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大容量、快速的市郊交通已经成为特大城市交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层次,在带动新城、卫星城以及中心城区的发展上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主城区和卫星城市间构建合理的交通模式,使之既满足主城区和卫星城市间的交通需求、又能加强主城区的对外辐射功能和促进卫星城市功能的充分发挥,这是实现特大城市区域社会、经济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保障。文章在研究卫星城市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交通问题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交通模式选择的经验教训,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采用理论和实践、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说明了基于TOD理论的市郊交通建立的必要性,根据市郊交通的特点和影响主城区与卫星城间交通模式选择的因素,按照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初步确立了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选择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模糊层析分析法求权重,灰色关联度法求解最优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最后,文章对重庆市进行了实例分析,进行了选择结果的可行性分析,取得了良好的验证效果。

徐威[4](2008)在《成都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整合规划研究》文中认为成都铁路枢纽位于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市,该市辖10区4市6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城市辐射能力强,带来了人流、物流的大幅度上升,产生了大量的城市交通运输需求。成都铁路枢纽集中了多条线路和大量的从业人员,提供高密度的交通运输服务,并且正处于跨越式发展进程中,对城市交通具有枢纽关联和影响功能,有很强的参与性。本文对这种参与性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并对这种参与性的实现做出整合规划,使铁路在未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尤其是在市郊铁路、城市铁路及城市轻轨中占据主动地位,对于成都铁路枢纽的合理发展,拓展铁路运输业务的覆盖范围,增进与城市交通系统的协同运作,吸引更多的铁路客、货运量,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意义重大。通过规划新建覆盖成都10区4市6县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得出在成都枢纽既有线路与新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的整合方式、客货运输组织规划、车辆结构与规模,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国内外铁路与城市交通整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分析并预测成都铁路枢纽的现状与发展,及其与整个城市交通运输大系统、各方式间的作用关系和作用结果,研究其参与城市交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3.在对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各方式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研究这两部分之间的协调方案及结合部的设计、整合和优化,提出国铁参与城市轨道交通的体制问题与政策措施。4.成都铁路枢纽与市域交通运输系统的整合规划,包括铁路新线建设、既有线改造、网络衔接、枢纽配置、车辆结构与规模;客货运输组织规划;运输服务及辅助服务规划;综合运输系统整合;以及对规划的评价。

李雅楠[5](2008)在《大城市(中心城)—卫星城交通模式的适用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正确评估交通模式是大城市—卫星城交通走廊用地、经济、环境发挥系统最优的重要保证。只有确保交通模式的正确选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城市与卫星城市之间以及大城市内部交通问题。本文系统评估了大城市—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的适用性,为选择大城市与卫星城间适宜的交通模式提供理论参考。具体内容包括:1.结合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的概念和适用性评价的普遍方法,并依据对典型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的总结、归纳,确定了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的评价内容。2.经过仔细的比选和论证,构建了大城市—卫星城间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每一具体指标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讨论,尤其在运送能力和城市经济能力等重要指标上进行了细致分析。3.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和BP神经网络的综合评价模型,并考虑了评价结果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同时,对杭州—下沙交通模式的选择进行了实例应用,论证了模型的实用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构建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的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的适用性评价的方法和流程。

梅蕾[6](2008)在《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客运交通模式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配置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课题。做出科学的城间客运交通模式配置决策,是满足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出行需求,实现大城市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典型大城市——卫星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案例进行分析,归纳出大城市和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分类及构成,提出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内外部影响因素,得出对我国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借鉴经验。深入研究城间交通走廊特性,建立边界模型来界定城间走廊的交通吸引范围,并针对城市和农村出行特点的差异,指出对走廊两侧影响区内的相似交通小区按双层划分,两端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按走廊内各路径的功能及其在城市的接入点进行分区的交通小区划分方法;同时,从出行的全过程出发,针对乘客在走廊出行过程中,除因OD对间的路网结构发生变化,一般选择了一种交通方式后很少再换乘的特点,建立“路径——方式”分担模型,并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标定。从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目标入手,提出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步骤;建立以经济学为基础,以交通参与者三方综合效益最大为目标的方案决策模型,并引入熵理论,来修正决策者主观判断权重,结合“理想点法”进行评价和排序,选择出最优的交通模式。最后,结合算例,对各交通模式方案进行交通适应性分析,对不同交通模式配置方案下交通参与者的需求因素进行测算,最终确定最优的交通模式配置方案。

陈忠朋[7](2006)在《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研究》文中提出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模式配置是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新课题。做出科学的城间交通模式配置决策,有效地推动城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满足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出行需求,实现大城市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本文第二章从大城市与卫星城市互为映对的角度,分析了大城市发展卫星城市的必要性,并结合经济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卫星城市发展时机的基本经济判据。 论文核心部分立意通过对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各种可选交通方式的成本与效益对比分析,为城间交通模式配置提供经济参考依据。首先,作者从城间复合交通出行结构设计出发,确立了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出行的备选方式集合;其次,建立了针对交通系统建设者、运营者和出行者等交通参与者的城间交通成本与效益测算体系和测算方法;最后,应用实例分析了在不同交通出行量和出行距离等因素的组合条件下,城间交通参与者的成本效益情况,并结合分析结果进行城间交通模式的配置。

左大杰[8](2004)在《我国大城市市郊运输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城市郊区化、郊区城市化现象逐步显现出来,很多(特)大城市选择了组团式发展模式,甚至还形成了以特大城市为中心、若干卫星城组成的“大都市圈”。市郊运输系统对大城市组团式或大都市圈发展起着制约、引导作用,对我国大城市市郊运输系统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以我国大城市市郊运输为研究对象,以国外市郊运输的成功经验为参考,以系统思想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市郊运输模式,为我国大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主要工作如下: (1)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可能参与市郊运输的各出行方式进行分析,选定其中比较适合市郊运输需求特征的数种方式,作为市郊运输系统的元素; (2)对市郊运输快速道路交通子系统环境影响及能源消耗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对交通规划方案下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评价问题进行研究,实例验证能够取得较好结果; (3)对速度目标值选择、合理站间距的确定、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优化、铁路枢纽参与市郊运输的适应性、综合换乘枢纽与市郊运输系统协调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市郊运输快速轨道交通子系统高效率、低成本运营提供参考; (4)将出行方式的多种技术特征引入到效用函数中,采用多目标决策模型对出行方式选择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以费用及土地利用导向的TOD策略,促使市郊客流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5)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根据市郊运输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经典“四阶段法”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交通规划的基本框架。

刘小平[9](2000)在《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快速交通——试论北京市城市轻轨与国铁市郊运输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叙述了北京市城市轻轨铁路立项的前期过程 ,对铁路承办、铁路与地方联办、地方承办城市铁路 3种方案作了利弊比较 ;认为北京市城市轻轨与国铁市郊快速交通系统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二、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快速交通——试论北京市城市轻轨与国铁市郊运输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快速交通——试论北京市城市轻轨与国铁市郊运输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旅客运输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群都市圈旅客运输一体化协同发展内涵
    1.1 确立合理的城市群都市圈旅客运输模式
    1.2 推动运输方式间一体衔接
2 京津冀地区旅客运输发展现状问题
    2.1 集约化旅客运输结构尚未形成
        2.1.1 城际铁路网尚处于初步构建阶段
        2.1.2 市域轨道交通规划建设明显滞后
    2.2 旅客运输联通性融合性不足
        2.2.1 投资建设管理以行政区域主导导致联通性不足
        2.2.2 交通设施条块切割管理导致融合性不足
    2.3 枢纽一体化衔接程度有待提高
        2.3.1 枢纽设施衔接便利性不高
        2.3.2 联程联运服务水平不高
        2.3.3 枢纽布局与城市功能不协调
    2.4 一体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不健全
        2.4.1 区域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2.4.2 缺乏市场竞争的铁路委托运营管理模式
        2.4.3 城际公交发展面临较大政策法规制约
3 促进京津冀旅客运输一体化协同发展的相关建议
    3.1 推动运输网络衔接融合
        3.1.1 推动轨道交通多网融合发展
        3.1.2 加强高等级公路网建设衔接
        3.1.3 推进枢纽设施一体化衔接
    3.2 提升区域旅客运输服务水平
        3.2.1 培育区域公共交通市场化运营主体
        3.2.2 推行灵活多样的轨道交通运营组织方式
        3.2.3 创新城际公交运输组织模式
        3.2.4 提升枢纽运输服务供给水平
    3.3 优化完善相关管理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
        3.3.1 建立常态化协调机构机制
        3.3.2 优化铁路和地方政府合作方式
        3.3.3 构建完善区域轨道交通发展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3.3.4 完善支持城际公交发展的政策法规

(2)卫星城公路交通量预测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结构及内容
    1.5 论文技术路线
2 交通量预测模型研究现状与实践方法
    2.1 交通量预测的发展历程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交通量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2.2.2 国内交通量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2.3 工程实践中交通量预测的常用方法
        2.3.1 交通量预测的系统流程
        2.3.2 区域综合运输分析
        2.3.3 正常趋势型交通量预测
        2.3.4 诱增交通量预测
        2.3.5 转移交通量预测
    2.4 卫星城与卫星城公路
        2.4.1 卫星城公路的发展背景
        2.4.2 卫星城公路交通量预测特点
3. 区域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背景分析
    3.1 区域经济社会现状与发展
        3.1.1 杭州市经济社会现状
        3.1.2 富阳区社会经济现状
        3.1.3 萧山区社会经济现状
        3.1.4 整个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
    3.2 项目研究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
        3.2.1 综合交通运输现状
        3.2.2 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趋势
4 交通量预测案例分析
    4.1 相关公路技术状况及存在问题
        4.1.1 项目所在通道现有公路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4.1.2 目前交通适应程度分析
    4.2 交通量预测案例分析思路
    4.3 交通资料调查和分析
    4.4 交通量预测
        4.4.1 正常趋势型交通量预测
        4.4.2 诱增型交通量预测
        4.4.3 交通量预测最终结果
    4.5 预测交通量在通行能力分析和车道论证上的应用
        4.5.1 设计通行能力和车道数论证
        4.5.2 服务水平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3)特大城市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选择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评价
        1.2.1. 国外城市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动态与实践
        1.2.3.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价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特大城市空间发展及市郊交通分析
    2.1. 特大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分析
        2.1.1. 特大城市空间扩展动因
        2.1.2. 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模式
        2.1.3. 空间模式的选择
    2.2. 特大城市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分析
        2.2.1. 交通在卫星城建设中的地位
        2.2.2. 主城区与卫星城间交通问题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基于 TOD 策略的主城区和卫星城间可持续交通发展研究
    3.1. 基于 TOD 策略的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
        3.1.1. TOD 产生的背景、内涵及与卫星城的内在统一
    3.2. 交通模式‐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社会经济相关关系研究
        3.2.1. 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的互动关系
        3.2.2. 公共交通与人口分布的互动关系
        3.2.3. 公共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3.3. 国内外主城区和卫星城间应用 TOD 典型案例分析
        3.3.1. 法国巴黎‐RER 和市郊铁路
        3.3.2. 日本东京‐市郊铁路
        3.3.3. 瑞典斯德哥尔摩‐地铁
        3.3.4. 俄罗斯莫斯科‐市郊列车
        3.3.5. 巴西库里蒂巴‐BRT
        3.3.6. 北京轨道交通规划‐市郊铁路
        3.3.7. 上海轨道交通规划‐市域快速铁路
        3.3.8. 国内外实例总结
    3.4. 我国特大城市主城区与卫星城间市郊轨道交通发展面临问题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影响分析
    4.1. 市内交通和市郊交通客流比较分析
    4.2. 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4.2.1. 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
        4.2.2. 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
        4.2.3. 卫星城的性质和规模
        4.2.4. 交通出行距离
        4.2.5. 交通设施建设水平
        4.2.6. 交通模式的运输特性和服务水平
        4.2.7. 城市的发展趋势
        4.2.8. 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评价理论研究
    5.1. 市郊交通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1.1. 指标体系确定的原则
        5.1.2. 指标描述
    5.2. 评价模型的建立
        5.2.1. 评价方法概述
        5.2.2. 层次分析法(AHP)存在的问题
        5.2.3.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确定
        5.2.4.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交通模式选择评价
    5.3. 小结
第六章 实例研究‐重庆市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选择分析
    6.1. 体制背景和交通模式制约空间拓展
    6.2. 大力推动郊区卫星城建设
    6.3. 备选方案评价
        6.3.1.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6.3.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方案评价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重庆市主城区和卫星城间市郊轨道布局规划
        6.4.1. 市郊铁路技术特征适宜卫星城市客流需求
        6.4.2. 市郊铁路形成方式
        6.4.3. 利用国家铁路开行市郊铁路的可行性
    6.5. 效果评价分析
    6.6. 交通换乘枢纽
    6.7. 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4)成都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整合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
    1.3 研究工作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与目标
        1.3.2 研究原则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方法与创新
    1.4 重要概念的界定
        1.4.1 大都市区
        1.4.2 城市轨道交通
        1.4.3 整合
第2章 国内外铁路与城市交通整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1 国内铁路参与城市交通运输的现状
    2.2 国外铁路参与城市交通运输的现状
    2.3 铁路参与城市交通的优势与发展趋势
    2.4 运输现状的启示
第3章 系统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3.1 系统整合的含义
        3.1.1 系统的含义及其属性
        3.1.2 整合的含义
    3.2 整合的原则、方法和流程
        3.2.1 整合的原则和方法
        3.2.2 整合流程分析
    3.3 系统整合的数学描述
        3.3.1 整合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3.3.2 系统整合的能量描述
    3.4 整合过程中的站点吸引范围
        3.4.1 一级吸引范围的确定
        3.4.2 二级吸引范围的确定
        3.4.3 三级吸引范围的确定
    3.5 市郊铁路的接驳
        3.5.1 一级吸引范围的衔接
        3.5.2 二级吸引范围的衔接
        3.5.3 三级吸引范围的衔接
第4章 成都铁路枢纽参与大都市区交通运输系统的整合规划
    4.1 定位分析
        4.1.1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及自然条件
        4.1.2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4.2 成都铁路枢纽参与大都市区交通运输的线网规划
        4.2.1 线网规划的总体原则
        4.2.2 本研究中线网规划的方法
        4.2.3 线网规划背景
    4.3 与其它交通运输方式的协调
        4.3.1 协调的意义
        4.3.2 理论指导
        4.3.3 协调的基本原则
        4.3.4 设计城市铁路大型换乘中心
        4.3.5 与常规公交的协调
        4.3.6 在铁路车站的协调
        4.3.7 运营管理的协调
    4.4 客运组织与技术装备选型
        4.4.1 客运组织方案设想
        4.4.2 技术装备选型
        4.4.3 主要技术依据
    4.5 市场营销分析
        4.5.1 树立市场营销观念
        4.5.2 建立健全营销组织
        4.5.3 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和策略
    4.6 实施方案
        4.6.1 近期实施方案
        4.6.2 中期实施方案
        4.6.3 远期实施方案
        4.6.4 远景展望
第5章 管理体制与配套政策
    5.1 管理体制
        5.1.1 管理体制模式分析
        5.1.2 推荐管理体制
    5.2 宏观政策环境的营造
        5.2.1 土地政策
        5.2.2 筹资政策
        5.2.3 自主经营政策
        5.2.4 其它宏观政策
第6章 整合规划的评价
    6.1 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评价
        6.1.1 对成都市大都市区综合运输系统的作用
        6.1.2 社会经济评价
        6.1.3 环境评价
    6.2 对成都局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影响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大城市(中心城)—卫星城交通模式的适用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的配置
        1.2.2 交通模式的适用性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方向
第二章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框架
    2.1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分类与对比
        2.1.1 交通模式的分类
        2.1.2 交通模式的服务、技术经济特征对比
    2.2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典型案例适用性评价
        2.2.1 美国洛杉矶—小汽车交通模式
        2.2.2 中国北京—普通公交模式
        2.2.3 巴西库里蒂巴—快速公交模式
        2.2.4 澳大利亚墨尔本—轻轨、有轨电车交通模式
        2.2.5 瑞典斯德哥尔摩—快速轨道交通模式
        2.2.6 日本东京—复合交通模式
    2.3 大城市—卫星城市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框架
        2.3.1 服务特性
        2.3.2 经济特性
        2.3.3 物理环境影响特性
        2.3.4 社会环境影响特性
    2.4 小结
第三章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
    3.1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1.1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框架的正式确立
        3.1.2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2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单指标评价标准
        3.2.1 运送能力
        3.2.2 运行距离
        3.2.3 城市经济能力
        3.2.4 其他服务性指标
        3.2.5 经济评价指标
        3.2.6 物理环境影响指标
        3.2.7 社会公平性
    3.3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单指标评价结果
        3.3.1 一般性指标
        3.3.2 思考
    3.4 小结
第四章 大城市-卫星城交通模式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
    4.1 综合评价模型的选择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BP 神经网络法
    4.2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
        4.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论介绍
        4.2.2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3 BP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
        4.3.1 BP 神经网络的基本理论介绍
        4.3.2 BP 神经网络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4.4 基于评价结果的方案调整
    4.5 小结
第五章 实例分析
    5.1 杭州—下沙的卫星城发展概况
    5.2 单指标评价结果
        5.2.1 单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5.2.2 单指标评价结果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
        5.3.2 BP 神经网络法综合评价
        5.3.3 综合评价分析与方案调整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客运交通模式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与实践
        1.2.2 国内研究动态与实践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二章 城间客运交通模式配置案例分析
    2.1 交通模式内涵
    2.2 国内外典型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交通模式配置案例分析
        2.2.1 城间交通模式分析思路
        2.2.2 典型交通模式配置案例分析
        2.2.3 案例分析总结
    2.3 城间交通模式分析成果
        2.3.1 城间客运交通模式构成及分类
        2.3.2 城间客运交通模式配置影响因素
        2.3.3 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的经验总结
    2.4 小结
第三章 城间客流分析与预测
    3.1 基于城间走廊交通特点的交通量预测思路
        3.1.1 城间走廊交通特点分析
        3.1.2 交通量预测流程
    3.2 交通模式吸引范围界定及交通小区划分
        3.2.1 交通模式吸引范围的界定
        3.2.2 交通小区的划分
    3.3 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集成预测方法
        3.3.1 方式划分与交通分配方法讨论
        3.3.2 走廊出行过程分析
        3.3.3 “路径——方式”分担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城间客运交通模式系统配置
    4.1 交通模式配置目标及思路
        4.1.1 交通模式配置的目标
        4.1.2 配置思路和具体步骤
    4.2 交通系统参与者需求分析
        4.2.1 交通系统参与者需求分析
        4.2.2 需求因素测算
    4.3 基于熵权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4.3.1 熵概念及熵权
        4.3.2 多目标决策模型
    4.4 小结
第五章 算例分析
    5.1 算例情况介绍
    5.2 现状交通适应性分析
    5.3 交通模式备选方案确定
        5.3.1 可能的交通模式方案集
        5.3.2 方案集交通适应性分析
    5.4 交通模式选择模型求解
        5.4.1 备选方案交通参与者需求因素测算
        5.4.2 方案决策模型求解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与实践
        1.2.2 国内研究动态与实践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发展分析
    2.1 大城市扩展动因分析
        2.1.1 大城市扩展的基础理论
        2.1.2 大城市扩展的动因分析
        2.1.3 大城市空间扩展类型
    2.2 卫星城市发展机理分析
        2.2.1 卫星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
        2.2.2 卫星城市发展的机理分析
        2.2.4 大城市周边卫星城市的配置模式
    2.3 卫星城市发展时机的经济学判据
        2.3.1 卫星城市发展时机基本判据
        2.3.2 卫星城市发展时机优选判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模式成本与效益研究
    3.1 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出行结构
    3.2 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研究框架
    3.3 城间交通成本与效益测算体系
        3.3.1 交通出行者成本
        3.3.2 交通系统成本和收益
        3.3.3 不同交通方式技术经济特征
    3.4 城间交通成本与效益测算方法
        3.4.1 出行者时间测算
        3.4.2 出行者费用测算
        3.4.3 不同方式的系统成本与效益测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例证: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模式配置分析
    4.1 例证分析情况介绍
    4.2 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成本与效益分析
        4.2.1 出行者成本对比分析
        4.2.2 出行者费用对比分析
        4.2.3 不同方式的系统成本与效益对比分析
    4.3 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策略与发展建议
        4.3.1 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策略
        4.3.2 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模式发展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研究结论与创新
    5.2 尚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大城市市郊运输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市郊运输系统分析
    2.1 市郊运输概念
        2.1.1 市郊运输的界定
        2.1.2 市郊运输与城市交通的关系
    2.2 市郊运输系统发展目标
        2.2.1 转型时期的城市交通系统
        2.2.2 城市交通系统转型的趋势
        2.2.3 市郊运输系统发展目标
    2.3 市郊运输特征分析
        2.3.1 市郊运输时间分布特征
        2.3.2 市郊运输空间分布特征
    2.4 市郊运输系统构成分析
        2.4.1 考察市郊运输系统构成的必要性
        2.4.2 市郊运输各出行方式特性分析
        2.4.3 市郊运输系统构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市郊运输快速道路交通子系统
    3.1 快速道路交通子系统声环境影响分析
        3.1.1 道路交通噪声概述
        3.1.2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
        3.1.3 道路交通噪声预测模型与城市交通规划模型的衔接
    3.2 快速道路交通子系统能源消耗及大气环境影响
        3.2.1 道路交通能源消耗分析
        3.2.2 道路交通大气环境影响
    3.3 可持续发展的市郊运输快速道路交通子系统
        3.3.1 目前存在的问题
        3.3.2 可持续发展预测评价
        3.3.3 应用示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市郊运输快速轨道交通子系统
    4.1 快速轨道交通速度目标值选择--以广州地铁三号线为例
        4.1.1 影响速度目标值选择的要素
        4.1.2 广州地铁三号线速度目标值选择
        4.1.3 综合分析及结论
    4.2 快速轨道交通最优站间距的确定
        4.2.1 以总出行时间最少为目标函数的社会经济依据
        4.2.2 站间距计算模型的建立与影响分析
        4.2.3 站间距模型的应用
    4.3 快速轨道交通行车组织--以深圳地铁一号线为例
        4.3.1 行车组织影响因素
        4.3.2 深圳地铁一号线行车组织方案选择
        4.3.3 行车组织方式适用条件分析
    4.4 国有铁路参与快速轨道交通运营的探讨
        4.4.1 国有铁路参与快速轨道交通运营的有利条件
        4.4.2 国有铁路参与快速轨道交通运营的不利因素
        4.4.3 国有铁路参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具体措施
    4.5 综合换乘枢纽与市郊运输系统协调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城市市郊运输TOD策略研究
    5.1 出行方式选择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5.1.1 出行方式目标属性及其确定方法
        5.1.2 模型表述及求解
        5.1.3 各出行方式在市郊运输中的分担率
        5.1.4 应用示例
    5.2 市郊运输中TOD策略的实施
        5.2.1 实施TOD策略的基本思路
        5.2.2 费用导向的TOD策略
        5.2.3 土地利用导向的TOD策略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持续发展的大城市市郊运输系统规划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快速交通——试论北京市城市轻轨与国铁市郊运输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旅客运输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问题与建议[J]. 蒋中铭. 综合运输, 2021(05)
  • [2]卫星城公路交通量预测方法应用研究[D]. 赵琦. 浙江大学, 2017(02)
  • [3]特大城市主城区和卫星城间交通模式选择研究 ——以重庆市为例[D]. 苏友梅. 重庆交通大学, 2010(01)
  • [4]成都铁路枢纽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整合规划研究[D]. 徐威. 西南交通大学, 2008(12)
  • [5]大城市(中心城)—卫星城交通模式的适用性评价研究[D]. 李雅楠. 长安大学, 2008(08)
  • [6]大城市与卫星城市间客运交通模式配置研究[D]. 梅蕾. 长安大学, 2008(08)
  • [7]大城市与卫星城市城间交通模式配置研究[D]. 陈忠朋. 长安大学, 2006(12)
  • [8]我国大城市市郊运输系统若干问题的研究[D]. 左大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04(04)
  • [9]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快速交通——试论北京市城市轻轨与国铁市郊运输的关系[J]. 刘小平. 铁道车辆, 2000(S1)

标签:;  ;  ;  ;  ;  

优势互补 共建快速交通——论北京城市轻轨与国铁城郊交通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