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柏及其开发利用

中药黄柏及其开发利用

一、中药材黄柏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冯媛,郑玉光,刘岩,张清清[1](2021)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关黄柏药材中生物碱提取工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优选关黄柏药材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方法以关黄柏药材中5个生物碱总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研究甲醇体积分数、液料比和提取时间对关黄柏生物碱总含量的影响,优选最佳提取工艺,并进行验证。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甲醇体积分数为68%,液料比为62 m L/g,提取时间为41 min。验证试验中,5个生物碱总含量平均值为3.005 mg/g,与模型预测值的相对误差为0.59%,在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结论优选的工艺操作简便、效率高、稳定可靠,适用于关黄柏药材中生物碱类成分的提取。

冯媛,牛敏格,张清清[2](2021)在《关黄柏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关黄柏主要含有生物碱、内酯、酚酸、苯丙素等多种类型成分,具有抗炎、抗菌、抗癌、降血糖、降血压、免疫调节等药理活性。关黄柏中尤以生物碱类成分最具代表性,结构类型多样且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一直以来备受关注。对关黄柏的化学成分及其提取方法、药理活性、临床应用和质量评价进行总结,并重点阐述关黄柏生物碱类成分的结构类型和药理作用,为关黄柏质量控制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韦柳仲[3](2021)在《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文中认为本研究通过对黑龙江省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主要整理并汇总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种类、科属的大小分布、区系特点、生活型、入药部位及功效、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蕴藏量、重点保护和濒危药用植物的种类、栽培药用植物种类以及民间验方等数据,对所得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及分析,为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保护提供更科学有力的理论基础,也为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开发、栽培药用植物的发展做充足的铺垫。研究的主要结果汇总如下:(1)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共计333种,隶属72科225属,其中被子植物含种数最多,共65科213属317种,占总种数的95.20%;蕨类植物次之,共6科8属10种,占比3.00%,裸子植物占比最小,仅1科4属6种,占比1.80%,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较丰富,以被子植物为主。(2)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科、属的大小划分中科级以科内仅含1种的单种科和科内含2~5种的寡种科占优势,共占科级的比例为76.39%;属级以属内仅含1种的单种属和属内含2~4种的寡种属占优势,共占属级的比例为97.78%,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以含种数较少的科、属占优势。科级中含种数10种及以上的科为8科,占科级的比例为11.12%,而含种数却达155种,占种级的比例为46.54%,说明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存在优势科现象。(3)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科水平上的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共21科,占比51.22%,热带成分共20科,占比48.78%,科级中温带成分稍占优势但优势现象并不明显。属水平上的区系成分中温带成分共165属,占比高达86.84%,热带成分共25属,占比13.16%。由科级、属级的分布区类型比例分析可知,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的区系成分以温带为主,热带成分对该区系有一定渗透。(4)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可分为7类,其中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共233种,占种级的比例为69.97%,一年生草本次之,共33种,占比9.91%,而含种数仅为1种的半灌木与小半灌木占比最少,占总种数的0.30%。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生活型的组成也体现调查区域内森林植被覆盖面积较广的特点。(5)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入药部位可归为10类,入药部位总计频次410次,其中出现频次最多为全草类,共175次,占比42.68%,根及根茎类次之,共108次,占比26.34%。占总频次比例最低的为树脂类及其他类入药的药材。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按药用功效可划分为18类,总计功效频次为410次,其中以清热药出现频次最高,共139次,占比33.90%;祛风湿药次之,共62次,占比15.12%;而出现频次较低的功效有如:消食药、驱虫药、收敛药、祛寒药以及泻下药等。(6)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调查过程中,共在样方内发现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32种,对其蕴藏量进行计算,所得结果显示东山区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的总蕴藏量为3631549.70kg。其中地榆蕴藏量最大,共800639.73kg,轮叶沙参次之,共668569.82kg,其余总蕴藏量较为可观的药材有:粗茎鳞毛蕨、黄檗、龙芽草、路边青、穿龙薯蓣以及芍药等,而这些药材多以根及根茎或全草入药,因此年允收量仅占蕴藏量的少数比例。(7)东山区野生药用植物中共包含重点保护植物23种,其中国家级15种,省级7种,1种为省级兼国家级保护植物。共13种野生药用植物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记录,其中1种为濒危,其余均为存在不同程度濒危风险。东山区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中存在药用价值较高的植物如:刺五加、五味子、桔梗、黄檗以及穿龙薯蓣等。(8)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东山区栽培药材主要为五味子和赤芍,五味子种植面积较大,但整体上缺乏集中统一的管理。虽然产销路径已发展较成熟,但东山区药材栽培业对创新开拓新兴药材的关注度较少。(9)东山区民间验方较少,药用功效及禁忌等均各式各样,本研究对东山区民间验方的开发及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薛靖晨[4](2021)在《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山茱萸是我国种植较为广泛的重要中药材,不同产地的山茱萸在生长状况、生物学性状和品质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本研究全面考虑光、温、水、土在陕西秦巴山区的分布情况,对现有文献中有关山茱萸药材生长、品质、产量的众多气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进行归纳、比较、分析,筛选出11个主导山茱萸生长的环境因子和9个主导山茱萸品质的生态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气候数据曲面拟合专用软件ANUSPLIN进行气象要素的精确化空间插值,使用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分析、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等方法,确定陕西秦巴山区不同区域山茱萸生长和品质的适宜性等级并进行精细区划,并对其生长适宜条件下的伴生植物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山茱萸生长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区域,占总面积的19.45%,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安康市中部和商洛市中南部,占总面积的44.28%,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安康市北部和商洛市西北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9.1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7.14%。(2)山茱萸品质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和东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4.66%,适宜区分布与高度适宜区相类似,占总面积的31.34%,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和北部、安康市南北两端和商洛市西部,占总面积的25.4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18.57%。结论:(1)研究区不同生长适宜类型区呈块状或条状特征,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区域,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域北部和西部区域,生长的适宜性程度南北方向变化趋势明显;(2)研究区不同品质适宜类型区呈碎片状特征,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和东部区域,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品质的适宜性程度东西方向变化趋势明显;(3)在山茱萸适生地,其伴生植物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生境条件下有所不同。该研究结果可为提高山茱萸的产量和品质、开展区域特色医药产品服务等方面提供参考,同时对完善中药品质生态学基础理论、指导秦巴山区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有现实指导意义。

向圣坎[5](2020)在《富硒中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富硒中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体重250g左右的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为实验对象,总共40只,随机分成5组,留一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四组先摘除大鼠双侧睾丸完成去势手术,再行背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诱导建立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建立模型时,以7%的水合氯醛腹腔注射(0.5ml/100g·bw)麻醉后,严格无菌条件下,切除大鼠双侧睾丸,逐层缝合,伤口消毒,放回鼠笼,自由饮食。术后第2天开始,每天对大鼠进行背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剂量为0.25mg/kg·d,连续注射30天。模型制备成功后,将4组SD大鼠按治疗方法分别设定为:生理盐水治疗组(简称模型组)、普通中药治疗组(简称中药组)、低剂量富硒中药治疗组(简称低硒组)、高剂量富硒中药治疗组(简称高硒组),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每组动物5只,其他每组动物10只。4个组均以灌胃给药的方式治疗,每次的灌胃剂量为1ml/100g·bw,连续灌胃14天。治疗结束后,处死大鼠,取出前列腺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TNF-?、IL-1、iNOS的含量,同时制备病理切片,观察腺体结构及炎症情况。结果:经过连续14天的灌胃治疗后,模型组大鼠前列腺组织检测结果显示,TNF-?、IL-1、iNOS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发现,前列腺腺体结构不完整,部分腺管上皮细胞增生,引起管腔狭窄,管腔内未见明显分泌物,腺体及周围肌层有明显炎症细胞浸润。普通中药组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TNF-?、IL-1、iNOS的含量降低,提示表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该组病理切片结果显示炎症减轻。与普通中药组比较,富硒中药治疗组检测结果中TNF-?、IL-1、iNOS的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硒组降低程度更大,病理切片显示炎症改善情况更好。结论:相比于普通中药的治疗效果,富硒中药治疗更能有效改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的炎症反应,降低TNF-?、IL-1、iNOS的含量及表达水平,且高硒中药较低硒中药及普通中药治疗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更好。

毛丽佳[6](2019)在《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为研究地域,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而言,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厘清和界定跨省界地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相关概念,并对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以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经济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构建了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研究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地,本论文的研究以断裂点模型为研究工具,并对其参数应用进行拓展,从而进一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县域间的经济空间联系关系,由此计算出重庆市黔江区的综合得分最高,有发展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潜力;进而对跨省界两两相邻的县域进行空间联系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探究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空间联系。同时,本论文以空间关联视角,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中药材、茶叶、畜牧养殖、矿产、旅游等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但依然存在现代农业发展较为滞后、地理标志产品区域特色不明显、缺乏优势产业带、缺乏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合作、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和缺乏地方政府间协调机制等问题。本文基于空间关联视角,以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为基础,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进行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运用区位熵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的优势分布县域,再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对第一、二、三产业和工业进行综合得分排序,进而基本确定蔬菜、茶叶、烤烟、中药材、畜牧养殖、清洁能源、矿产升级转型、加工业、医药化工业和旅游业可以作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象。综上所述,本论文以空间关联为视角,针对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提出了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协同创新开发模式和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由此,进一步地提出了促进武陵山区跨省界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六条对策建议,对武陵山片区跨省界区域特色产业的协调发展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魏颖,李雪瑶,陈维佳,包海鹰[7](2019)在《中国关黄柏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关黄柏(Phellodendri Amurensis Rupr.)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以其干燥树皮入药,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本文对中国关黄柏的本草记载、资源分布与保护、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关黄柏资源的深入研究与合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和科学依据。

付强,杨玉华,王文华,周波[8](2016)在《浅析重庆市潼南区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文中认为截至2016年上半年,重庆市潼南区中药材栽培总面积2163 hm2,种类16个,产量1.32万t,创产值8958.9万元。黄柏、黄精、丹参、枳壳、金银花、白芷种植面积较大。区内有较大规模的种植基地5个,专业从事中药材种植的企业与合作社30余家,从业人员360余人,主要分布在太安、崇龛、双江、小渡、田家、米心和桂林街道等镇(街)。分析发展优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思路:以政府相关部门、重点企业、药材生产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组建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的产业联盟;发挥中药材种植联盟优势,以商招商;利用好发展的历史机遇,在绿色崛起中发展潼南的中药材产业;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发展潼南区中药材种植特色与模式。建议未来可大力发展川黄柏、黄精、白芨、石斛、瓜蒌和枳壳等,适度发展丹参和附子,保护性发展半夏和金钱草,使中药材产业发展规范化、市场化、多样化。

张志鹏[9](2016)在《野生黄檗生存现状、遗传结构及DNA条形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芸香科黄檗属植物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是第三纪古热带区系孑遗植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关黄柏的基源植物,同时也是东北着名的“三大阔叶硬木”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栖身植被丧失和过度利用,黄檗野生种群急剧减少,目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对于黄檗野生种群的保护迫在眉睫。通过对整个分布区黄檗野生种群的调查,本研究掌握了黄檗野生种群生存现状和年龄结构,明确了黄檗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和遗传结构,明晰了黄檗的物种演化及种群的历史动态变化情况,建立了可对黄柏类药材进行物种鉴定的方法,以期为黄檗野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方法。在对野生种群生存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我国野生黄檗潜在分布林区面积约为2300万公顷,较文献记载减少约19.3%,目前主要分布在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南部等地区,其资源消耗主要集中在药材方面。黄檗野生种群总体呈现严重的衰退趋势,青壮级植株约68.5%,幼龄植株极其缺乏仅占15.2%。民间将黄檗分为黄波罗、毛波罗和胡波罗三个类型。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全面揭示了我国黄檗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物种水平上黄檗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为2.000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4271,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2620,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078;物种水平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种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17个野生种群的Nei’S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2731,即27.31%的遗传变异来自种群间,种群间基因流(Nm)较低为1.3308。UPGMA聚类结果表明源于同一山系或同一行政区划的黄檗野生种群无明显地域性差异。在保护时应对各个分布点的黄檗予以同等的重视。利用谱系地理学研究方法探讨了黄檗属的物种形成、演化及谱系地理格局的形成原因,结果发现黄檗属物种水平Nst>Gst (P<0.05),黄檗和黄皮树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和谱系地理结构,黄檗的各种群间存在遗传分化。单倍型网状进化表明,黄檗拥有该属植物的原始单倍型,黄皮树的单倍型均由黄檗演化而来。依据谱系地理格局推测,燕山和长白山南部地区很可能为黄檗在第四纪冰期的避难所。以ITS和psbA-trnH序列作为黄柏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的候选基因片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psbA-trnH比ITS具有更好的鉴定效能,psbA-trnH和ITS+psbA-trnH能够将黄檗与黄皮树和秃叶黄皮树区分开来,但无法区别黄皮树和秃叶黄皮树;利用ITS序列的第173位点和psbA-trnH序列的第206位点、第397位点等三个SNP位点,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别黄柏类药材的三个基源植物。此外,在黄柏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数据库的建立中,至少需要在整个分布区内随机采集12个种群且每个种群取1至2个样本时,方可代表黄檗的遗传多样性水平,从而保证未来DNA条形码数据库在应用中的可靠性。

谭晓蕾[10](2016)在《外来药用植物的系统整理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外来药用植物(本文简称外来药物)是指那些从我国疆域以外传入的或者从域外引种进入中国的具有悠久应用历史的传统药用植物。历史上,外来药物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实践中,为中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壮大发挥了积极而不可磨灭的作用;而我国医药学同国外的频繁交流,亦促进了彼此医药理论水平的提高。因此所谓中药绝不仅仅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自古中药有外来,经济的全球化与中医药的国际化,使得中西方药物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在研究本土中药的同时,外来药物也同样不可忽视。然而,由于古代相关着作或内容浩如烟海,烟如零散,一直未经系统整理;现代研究又对外来药物一直缺乏全面的认识,给当前外来药物的研究与借鉴发展带来极大的不便。尤为引起笔者思考的有以下两点:1、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许多外来药物是在怎么的时代背景下引入中国?它们是否已被现代人所熟知,是否仍适合当今人类的健康需求,又能否利用这些珍贵的资源,解决当今人类的健康问题。2、引种进入中国的药物是否会对其自身的有效成分或药用价值产生影响。因此本课题拟对外来药物进行系统的查阅、整理、分析,冀求借阐述外来药物的引入历史、种类,以及对中医药的影响,增强人们对外来药物的认识。并通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外来药物(玛卡)进行实验研究,佐证我国古代的医药发展曾长期处于一个灿烂时期,并将不断发展壮大;也是为了给药学史和本草史,充实新的重要资料;同时,旨在传承祖国中医药文化,促进中西方医药文化的进一步交流。根据这样的思路,本论文确定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现将其主要内容简述以下:第一部分以外来药物的引入历史为切入点,通过本草专着查阅、分析、总结,对散在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金元、明清五个主要个时期关于外来药物的传入和发展进行整理。对本草学专着《本草纲目》中收录外来药物加以具体分析,对132种外来药物按照自然属性、性味归经、功效进行统计分析。从纷纭繁杂的文献资料中理出外来药用发展轮廓。研究结果显示在外来药物的传入及发展历史上:秦汉为奠基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随之而来的西域药物和东南亚各国的医药开始陆续传入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医药学进入了系统整理发展的时期,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原和海外诸国以及各少数民族进行了广泛的医药学交流。隋唐是外来药物传入的成熟时期,与中国有过交流国家和地区有九十三个,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印度、阿拉伯诸国。到了宋元时期外来药物的传入达到鼎盛,随着海外贸易发展,宋王朝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医药等各方面的广泛交流,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均超过前代。到了明清,中医药学除在继承前人基础上得以发展外,出现了革新倾向,随着西方医药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外来药物的发展亦进入了稳定的巩固时期。在外来药物的种类方面:外来药物的自然属性以草部和果部为主;药性方面以温、平为主;药味方面以甘、辛为主;归经方面以脾、胃、肝、肺为主;功效方面以清热、理气类为主。通过对古本草文献中外来药物功效的整理研究,基本了解了古代本草中收录外来药物的概貌和发展历程。总体看来,外来药物的引入除自身具有良好的功效外,还必须适合中国的国情,适合中医用药的特点,同时还要受到时代风尚、价格、市场供应等多方面的影响。第二部分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现代外来药物玛卡进行不同产地样品的质量比较,探究引种进入中国的外来药物是否对药物自身的品质产生影响。研究首先从玛卡的生物学特性、种质状况、生产现状等方面对云南的玛卡主栽培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过对云南、青海、西藏、新疆、秘鲁国内外5个产区11个玛卡样品进行生药学评价、药典常规项评价、ITS2引物标记DNA鉴别、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以及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对不同产地玛卡样品进行质量比较。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国内玛卡云南主产区已出现种质退化、农药滥用等现象,因此选育出性状稳定、品质优良、适宜本土生长的玛卡种源刻不容缓。同时,外来药物玛卡引种进入中国后,由于在各产地之间引种较为复杂,种质资源相对较为混乱,而国产不同产地的样品并不能根据地理来源通过GC-MS进行准确区分。应用ISSR技术能够成功将国产和秘鲁原产的玛卡区分,然而国内不同产地遗传差异性小,稳定性强。从某种角度来说引种进入本土有利于保留其优良基因,降低了选种、留种的难度,该结果对进一步加强引种栽培及推广种植均具有积极意义。在分子水平上用ITS2引物标记玛卡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可为选择正确基原的玛卡种质提供指导,该系统在玛卡引种栽培生产和品种鉴别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后为本论文的结语部分对全文做了总结,并提出本课题有待于完善的地方。研究认为一方面我们仍要继承发扬中医药学的特色与优势,用正确的方法来研究发展它,继续发扬我国乐于吸收也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在对外来药物的进一步引种过程中,需要通过加强环境控制、规范栽培技术、完善检测方法等措施,保证国产引种外来植物药的质量。只有这样,中医药学才会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从而造福于全人类。

二、中药材黄柏及其开发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材黄柏及其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关黄柏药材中生物碱提取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生物碱成分含量测定
        2.1.1 色谱条件
        2.1.2 溶液制备
        2.1.3 方法学考察
    2.2 单因素试验
        2.2.1 甲醇体积分数
        2.2.2 液料比
        2.2.3 提取时间的影响
    2.3 响应面试验
        2.3.1 响应面设计
        2.3.2 方差分析与显着性检验
        2.3.3 响应面分析
    2.4 最优工艺与验证试验
3 讨论

(2)关黄柏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生物碱类
    1.2 内酯类
    1.3 酚酸类
    1.4 萜类
    1.5 苯丙素类
    1.6 挥发性成分
    1.7 甾醇类化合物
2 有效成分提取方法
3 药理活性
    3.1 抗菌作用
    3.2 抗炎作用
    3.3 抗癌作用
    3.4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5 降血糖作用
    3.6 免疫调节作用
    3.7 抗氧化作用
    3.8 其他
4 关黄柏的临床应用
5 关黄柏的质量评价
6 结语与讨论

(3)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1 国外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1.2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研究概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东山区历史前沿
    2.2 东山区行政区概况
    2.3 东山区地质地貌概况
    2.4 东山区气候水文概况
    2.5 东山区植物资源概况
    2.6 东山区经济概况
第3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调查前准备
        3.2.2 野外调查
        3.2.3 走访调查
        3.2.4 室内整理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东山区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
        4.1.1 东山区药用植物种类组成
        4.1.2 科的多样性分析
        4.1.3 属的多样性分析
        4.1.4 小结
    4.2 东山区药用植物区系分析
        4.2.1 科的区系组成分析
        4.2.2 属的区系组成分析
        4.2.3 小结
    4.3 东山区药用植物生活型分析
        4.3.1 东山区药用植物生活型组成
        4.3.2 小结
    4.4 东山区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及功效分析
        4.4.1 药用植物药用部位分析
        4.4.2 药用植物功效分析
        4.4.3 小结
    4.5 东山区重点药用植物分析
        4.5.1 重点调查药用植物蕴藏量分析
        4.5.2 东山区重点保护及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分析
        4.5.3 小结
    4.6 走访调查分析
        4.6.1 药材市场走访
        4.6.2 栽培基地调查
        4.6.3 民间验方调查
        4.6.4 小结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5.3 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4)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山茱萸的生物生态学特征及其药效品质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1.3.2 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
        1.3.3 空间信息技术在适宜性区划中的应用研究
        1.3.4 山茱萸及其伴生植物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水文及自然资源
    2.4 土壤特征
    2.5 秦巴山区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1.1 气象数据
        3.1.2 土壤及植被数据
        3.1.3 地形数据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
        3.2.2 层次分析法(AHP)
        3.2.3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3.2.4 气象数据拟合插值
        3.2.5 GIS空间分析
        3.2.6 气候相似性原理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适宜性评价及区划
    4.1 生长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 GIS叠置分析形成适宜性分区结果
    4.4 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气候适宜性因子分析
        4.4.2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土壤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4.4.3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地形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4.4.4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植被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4.4.5 秦巴山区山茱萸生长综合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第五章 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适宜性评价及区划
    5.1 品质适宜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5.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3 GIS叠置分析形成适宜性分区结果
    5.4 适宜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5.4.1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气候适宜性因子分析
        5.4.2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土壤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5.4.3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地形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5.4.4 秦巴山区山茱萸品质综合适宜性区划与分析
第六章 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伴生植物的种类研究
    6.1 山茱萸及生态位相近植物生物学参数比较
    6.2 山茱萸可能伴生植物类型及汇总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富硒中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绪论
动物实验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6)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关于特色产业的研究
        1.2.2 关于经济空间结构的研究
        1.2.3 关于省际边界经济联系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理论基础
    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基本界定
        2.1.1 跨省界地区的基本界定
        2.1.2 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基本界定
        2.1.3 特色产业的基本界定
        2.1.4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概念
    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2.1 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2.2.2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形成因素
        2.2.3 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
    2.3 经济区和行政区关系演化
        2.3.1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2.3.2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
        2.3.3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初期至21世纪初期
        2.3.4 第四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
    2.4 特色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2.4.1 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4.2 有利于提升地区产业核心竞争力
        2.4.3 有利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
        2.4.4 有利于集聚各类生产要素
        2.4.5 有利于促进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2.4.6 有利于跨省界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本章小结
第3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及其产业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基本概况
        3.1.1 地理区位概况
        3.1.2 自然资源情况
        3.1.3 民族文化资源
        3.1.4 资本现状
        3.1.5 科教文卫发展情况
        3.1.6 政策环境
    3.2 产业与产业结构特征
        3.2.1 产业结构现状
        3.2.2 产业结构特征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的空间作用分析——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空间关联的天然基础
        4.1.1 地缘关系的紧密性
        4.1.2 民族文化的相似性
        4.1.3 自然资源的共有性
        4.1.4 经济发展的共通性
        4.1.5 社会发展的依存性
    4.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地理位置
        4.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的经济空间分布分析
    4.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经济联系空间作用的评价与结果——基于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模型
        4.3.2 对康弗斯断裂点模型的改进
        4.3.3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权重赋值
        4.3.4 数据处理与评价结果
        4.3.5 经济联系空间作用及其特征分析
    4.4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各县域功能定位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1 武陵山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资源类型、分布特征及比较分析
    5.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1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渝东南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2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湘西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3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恩施州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4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铜仁市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5.2.5 渝鄂湘黔邻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5.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5.3.1 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制约现代农业发展
        5.3.2 地理标志以初级农产品为主,区域特色不明显
        5.3.3 缺乏具备资源特色的优势产业带
        5.3.4 缺少跨省界旅游文化产业的合作
        5.3.5 城市体系发育尚未成熟,缺乏中心城市辐射带动
        5.3.6 缺乏地方政府间的协调机制,社会管理边缘化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选择及评价体系研究
    6.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意义
    6.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筛选原则
        6.2.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必要性
        6.2.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思路
        6.2.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选择的原则
    6.3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资源禀赋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6.3.1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资源禀赋评价
        6.3.2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的影响因素
    6.4 基于空间关联的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6.4.1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6.4.2 选取指标
        6.4.3 对区位熵模型的改进
        6.4.4 特色产业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模式研究
    7.1 特色自然资源发展模式
    7.2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7.3 旅游产业协同创新开发模式
    7.4 打造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8章 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
    8.1 打造跨省界连片特色现代农业小镇,实现特色农业协调发展
    8.2 突出地理标志产品民族特色,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8.3 立足优势资源特征培育优势工业产业带
    8.4 以共有的民族人文资源助推特色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8.5 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培育中心城市
    8.6 实现地方政府间跨域协调合作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展望与不足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9.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中国关黄柏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关黄柏的本草记载
2 关黄柏分布与资源概况
    2.1 关黄柏的分布情况
    2.2 关黄柏资源的蕴藏量
3 关黄柏资源的保护现状
4 关黄柏的化学成分
    4.1 生物碱
    4.2 柠檬苦素类
    4.3 黄酮类化合物
    4.4 酚酸类
    4.5 甾体类
    4.6 三萜类
    4.7 香豆素类
    4.8 木脂素
5 关黄柏的药理作用
    5.1 抑菌作用
    5.2 抗炎作用
    5.3 抗痛风作用
    5.4 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5.5 抗癌作用
    5.6 降血糖作用
    5.7 抗氧化作用
    5.8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6 关黄柏的开发利用情况
    6.1 关黄柏的药用情况
        6.1.1 关黄柏复方制剂的开发
        6.1.2 关黄柏在兽药方面的应用
    6.2 关黄檗的化妆品开发
    6.3 关黄柏的食用情况
        6.3.1 作为食品添加剂
        6.3.2 关黄柏嫩叶在民间的食用药用情况
7 建议和展望

(8)浅析重庆市潼南区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优势
    1.1 地区优势
    1.2 资源与自然条件优势
2 发展现状
3 存在的问题
    3.1 种植零散、规模小、种类杂
    3.2 技术力量薄弱, 种植技术落后
    3.3 加工企业匮乏, 产品附加值低
    3.4 行业组织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与提高
4 发展思路
    4.1 以政府相关部门、重点企业、药材生产合作社、种植大户共同组建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的产业联盟
    4.2 发挥中药材种植联盟优势, 以商招商
    4.3 利用好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绿色崛起中发展潼南的中药材产业
    4.4 因地制宜, 积极探索发展潼南区中药材种植特色与模式

(9)野生黄檗生存现状、遗传结构及DNA条形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资源学研究
    第二节 遗传多样性研究
    第三节 物种演化及谱系结构
    第四节 黄柏类药材鉴定研究
    第五节 研究目标及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黄檗野生种群生存现状调查研究
    1.1 调查及研究内容和方法
        1.1.1 文献调查
        1.1.2 走访调查
        1.1.3 实地调查
    1.2 调查及研究结果
        1.2.1 黄檗的地理分布
        1.2.2 种群径级结构研究
        1.2.3 形态学特性研究
        1.2.4 资源利用与保护
    1.3 讨论
        1.3.1 致危因素分析
        1.3.2 种群生存现状评估
        1.3.3 野生种群保护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ISSR的黄檗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DNA提取
        2.1.3 ISSR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ISSR方法的建立
        2.2.2 物种遗传多样性分析
        2.2.3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2.2.4 种群间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
    2.3 讨论
        2.3.1 黄檗遗传多样性水平
        2.3.2 黄檗遗传结构分析
        2.3.3 黄檗的保护策略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檗的谱系地理研究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DNA的提取
        3.1.3 分子标记筛选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
        3.2.1 基因片段的多态性分析
        3.2.2 黄檗属物种的遗传分化和遗传结构
        3.2.3 基于ITS和psbA-trnH的遗传谱系
        3.2.4 谱系地理格局
        3.2.5 单倍型谱系关系
    3.3 讨论
        3.3.1 黄檗属物种的演化
        3.3.2 群体动态历史和避难所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黄檗属物种的DNA条形码鉴定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DNA提取
        4.1.3 PCR扩增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
        4.2.1 DNA条形码候选基因多态性分析
        4.2.2 遗传距离和barcoding gap
        4.2.3 NJ树的物种鉴定
        4.2.4 基于SNP的物种鉴定
        4.2.5 采样策略分析
    4.3 讨论
        4.3.1 DNA条形码对黄柏类药材的鉴定
        4.3.2 黄柏类药材DNA条形码鉴定技术的应用
        4.3.3 样本代表性对DNA条形码鉴定结果的影响
        4.3.4 DNA条形码技术对近缘种的鉴定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
    5.1 黄檗野生资源调查及研究
    5.2 基于ISSR的黄檗野生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5.3 黄檗的谱系地理研究
    5.4 黄檗属物种的DNA条形码鉴定
致谢
作者简介

(10)外来药用植物的系统整理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
    第二节 学术回顾
        1 古代本草
        2 现代研究
        3 实验品种的选择—玛卡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
        1 选题意义
        2 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外来药物的整理与研究
    第一节 外来药物的引入历史
        1 秦汉—奠基时期
        2 魏晋南北朝—发展时期
        3 隋唐五代—成熟时期
        4 宋元—鼎盛时期
        5 明清—巩固时期
        6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本草纲目》收录外来药物的概况
        1 收录整理
        2 地理来源
        3 本草记载
        4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外来药物的种类整理
        1 研究方法
        2 统计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产地外来药物的比较—以玛卡为例
    第一节 玛卡国内主产区云南的现状调研
        1 调查内容及方法
        2 调查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国内外不同产地玛卡的药典常规项检测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不同产地玛卡脂溶性成分GC-MS比较
        1 仪器、试剂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小结与讨论
    第四节 ISSR分子生物技术对玛卡的应用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讨论与展望
作者简历
致谢

四、中药材黄柏及其开发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关黄柏药材中生物碱提取工艺[J]. 冯媛,郑玉光,刘岩,张清清. 中国药业, 2021(22)
  • [2]关黄柏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 冯媛,牛敏格,张清清. 中国现代中药, 2021(08)
  • [3]鹤岗市东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D]. 韦柳仲. 黑龙江大学, 2021
  • [4]陕西秦巴山区山茱萸适宜性评价及其伴生植物研究[D]. 薛靖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5]富硒中药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治疗效果[D]. 向圣坎.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6]空间关联视阈下武陵山区跨省界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协调发展研究[D]. 毛丽佳.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7]中国关黄柏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魏颖,李雪瑶,陈维佳,包海鹰. 人参研究, 2019(02)
  • [8]浅析重庆市潼南区中药材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J]. 付强,杨玉华,王文华,周波. 南方农业, 2016(31)
  • [9]野生黄檗生存现状、遗传结构及DNA条形码研究[D]. 张志鹏.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 [10]外来药用植物的系统整理及研究[D]. 谭晓蕾.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6(02)

标签:;  ;  ;  ;  ;  

中药黄柏及其开发利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