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勒烯-衣康酸共聚物纳米球的合成及其润滑性能研究

富勒烯-衣康酸共聚物纳米球的合成及其润滑性能研究

一、Synthesis of fullerene-itaconic acid copolymer nanoball and its lubrication properties study(论文文献综述)

刘洁[1](2021)在《两种桥联羧基卟啉与桥式环糊精的分子组装及其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超分子化学研究核心之一的功能分子组装一直是超分子化学和纳米材料的重要研究前沿。得益于各自的优势,卟啉和环糊精作为两类重要组装基元在功能分子组装中得到了广泛研究,而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将两者有效结合更是构筑了系列新型功能超分子组装体。目前,关于卟啉及其与环糊精的分子组装主要集中单卟啉衍生物,而桥联卟啉衍生物将提供更独特的组装基元和更丰富的组装行为。基于此,本文以两类桥联羧基卟啉和系列桥式多聚环糊精为组装基元,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构筑了系列超分子组装体,并对组装体的功能进行了详细探究。本论文内容主要如下:1.简要介绍了超分子化学和分子组装的概念及发展,并对卟啉分子及其与环糊精构筑功能分子组装体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2.设计合成了苯桥联羧基卟啉和偶氮苯桥联全甲基化β-环糊精为组装基元,利用偶氮苯顺反两种构型,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分别构筑了纳米片和纳米粒子,并实现了两种组装体在光照刺激下的形貌转换。随后,进一步探究了两种组装体在能量传递和细胞成像中的应用。3.利用苯桥联羧基卟啉和均三苯基苯桥联三聚环糊精、四苯乙烯桥联四聚环糊精为组装基元,通过羧基卟啉与全甲基化β-环糊精强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构筑了具有孔状单元的二维超分子纳米层。随后,探究了两种组装体在水溶液中对富勒烯的捕获行为。4.设计合成柔性偶氮苯桥联羧基卟啉和锌卟啉桥联四聚环糊精,并以此构筑了具有孔状结构的多维超分子组装体。进一步探究了其光致异构行为及其在水溶液对富勒烯的捕获和氮氧自由基的清除性能。

王美娜[2](2018)在《铁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磁共振成像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以廉价易得、无毒的铁化合物为原料合成了具有核壳和镶嵌型两种不同结构的铁基纳米复合材料,这些铁基纳米复合材料有望成为诊断治疗一体化的磁共振成像造影剂。1.以液态丙烯腈低聚物(LANO)作为还原剂,Fe2O3作为铁源,将它们混合通过高温固相还原法可高产量合成碳包覆铁纳米复合材料(Fe@C),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获得的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核壳结构,其中均质体心立方晶格铁为核,厚度为6-23 nm的碳为壳。该Fe@C的碳外壳层可以有效地保护铁纳米粒子,避免其被空气氧化或被酸或碱侵蚀;采用振动样品磁强计(VSM)测定了Fe@C复合材料的磁性,结果表明其有效饱和磁化强度可达184.347 emu/g,且相应的Fe核为软铁磁性。进一步,在超声条件下通过非特异性的物理吸附表面活性剂(NaDBBS)以改善Fe@C纳米粒子表面的亲水性制得Fe@C@NaDBBS,分别采用SEM、VSM、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该材料进行表征,并采用细胞毒性实验(MTT)和光热实验研究了该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和光热效果。结果表明该Fe@C@NaDBBS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亚铁磁性、化学稳定性、生物相容性及光热效应和横向弛豫率,有望发展成为诊疗磁共振成像造影剂;2.以石墨烯为原料,采用化学共沉淀法成功制得粒径小且均一的Fe3O4纳米粒子,该纳米粒子负载于片层石墨烯上形成镶嵌型纳米复合材料G-Fe3O4,其Fe3O4负载量为52 wt.%,并且具有良好的化学和热稳定性、导电性、超顺磁性和生物兼容性及r2弛豫率;进一步为改善材料的亲水性,在制备过程中同时加入苯胺,通过聚合和化学共沉淀法成功制得功能化的亲水性镶嵌结构的Fe3O4负载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G-Fe3O4-PAN,该纳米复合材料中石墨烯表面上均匀分散着Fe3O4纳米粒子且包覆着聚苯胺,材料中Fe3O4的负载量为62 wt.%,并且具有更为优异的水溶性、导电性、超顺磁性、磁灵敏度、高抗氧化性和热稳定性,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明显的光热和磁共振成像造影效果,该G-Fe3O4-PAN纳米复合材料有望应用于癌症的诊断治疗一体化领域;3.合成氧化石墨烯为原料,通过温和的两步溶液法实现吡咯在氧化石墨烯上的聚合堆叠并和Fe离子进行配位螯合,然后生成Fe3O4纳米粒子沉淀,最终获得功能化的镶嵌型氧化石墨烯负载Fe3O4的水溶性纳米复合材料GO-Fe3O4-PPy。在这个结构中,石墨烯片层上均匀分散着Fe3O4纳米粒子并包裹着聚吡咯且Fe3O4在氧化石墨烯上的负载量为38.20-70.62 wt.%。该复合材料具有优越的水溶性、导电性、超顺磁性、磁响应性、高抗氧化性和横向质子弛豫率,有望发展成为新型磁共振成像造影剂;4.以合成的GO-Fe3O4作为前驱体,在300℃下利用PH3进行原位磷化氧化石墨烯上预生长的氧化铁制备得到氧化石墨烯上负载FeP、FeP2和Fe3O4的纳米复合材料GO-FeP-Fe3O4,该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磁性和良好的析氢电催化活性,可进一步拓展成为可回收利用的新兴电解水析氢催化剂。

王晓红[3](2013)在《双亲性大分子自组装及其胶束传感器》文中认为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ly imprinted technique, MIT)的研究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获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MIPs)对目标分子具有选择识别性,且结构稳定,具有良好的耐高温、高压、有机溶剂、酸、碱性能,同时制备成本低廉而备受关注。然而通过传统的印迹方法、印迹材料制备的电极修饰膜通常存在膜厚难控制、模板分子包埋过深或过紧而无法洗脱下来、修饰膜本征性能难以调控、响应性差等问题,这些都限制了MIT在传感器领域的研究应用,因此寻找合适的印迹方法制备传感器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课题设计合成了双亲性离子型光敏共聚物,利用其离子型构造的导电性、自组装微相分离及可光交联性来调控电极修饰膜本征的微相结构,提高与基材间的附着力。通过电泳沉积、自组装、光交联等方法对电极进行功能性修饰,制备了MIPs薄膜修饰电极,成功利用MIT构建了以MIPs薄膜为敏感性薄膜的电化学传感器,研究内容概述为如下两个方面:(1)以丙烯酸(AA)、苯乙烯(St)、丙烯酸异辛酯(EH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原料合成了双亲性可光交联丙烯酸共聚物。通过加入三乙胺调节该可光交联共聚物溶液的pH值,在选择性溶剂乙二醇丁醚/水中,该可光交联聚合物从无规线团状态自组装形成荷负电的胶束,在此过程中扑热息痛作为模板分子,通过其与聚合物链间的氢键作用及疏水效应被包覆进入胶束从而得到了印迹有扑热息痛的聚合物胶束,利用动态激光光散射(DLS)表征得到胶束的尺寸,透射电镜(TEM)表征胶束的形态。印迹胶束经电沉积被固定到玻碳电极表面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胶束膜,紫外辐照交联5min固定膜结构、提高印迹聚合物胶束膜稳定性和耐溶剂性,洗脱模板分子即可留下扑热息痛的印迹孔穴,得到的修饰电极即为分子印迹传感器。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该传感器的选择性、孵化时间、线性检测范围、重现性、稳定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该传感器对扑热息痛具有很好的敏感性、选择性和稳定性,对扑热息痛浓度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018mmol/L,检测下限为1.0μmol/L;同一支印迹电极对0.5mmol/L扑热息痛峰电流的RSD为2.1%;制备的分子印迹传感器用以检测扑热息痛药剂中扑热息痛的种类,结果与药品制造商提供的数字相符合。(2)以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天然大分子透明质酸(HA)为单体,利用无生物毒性的光敏单体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改性透明质酸制备光敏聚合物HA-GMA,利用FTIR、1H-NMR分析聚合物的结构。利用自组装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以牛血红蛋白(BHb)为模板分子,通过光敏聚合物HA-GMA自组装得到印迹有BHb的胶束,通过电沉积将印迹胶束固定到玻碳电极表面成膜,通过循环伏安法(CV)对沉积条件及紫外辐照时间等对印迹膜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在+2V电压下沉积8min,当沉积液浓度为15mg/mL、pH为5.6时能得到致密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得到的聚合物膜经紫外辐照后洗脱模板分子,得到分子印迹传感器,该聚合物薄膜能为BHb提供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微环境,实现蛋白质在电极上的直接电子交换,采用DPV研究了BHb在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该传感器随着BHb浓度的增加在0.0010.08mg/mL这一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响应关系,同时,该传感器对BHb的响应性几乎不受卵清蛋白、牛血清蛋白和辣根过氧化酶等干扰物存在的影响。

王焕敏[4](2012)在《油溶性纳米硼酸盐的制备、表征与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两相萃取的方法,制备了在常见有机溶剂中能够理想分散并且能够稳定存在的油酸修饰的纳米硼酸盐(硼酸钙、硼酸锌、硼酸铜)微粒。研究了硼酸盐纳米微粒的表面改性,表征了其结构,评价了其润滑性能。结果表明,利用油酸对纳米微粒进行表面修饰,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粒径大小、阻止纳米微粒的团聚,同时修饰剂的疏水基团还可赋予纳米硼酸盐微粒在有机溶剂中的高度分散性和长期物理化学稳定性,为具有润滑功能的油溶性纳米润滑添加剂的制备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制备出的表面修饰纳米硼酸盐能够良好的分散在有机溶剂(氯仿、石油醚、甲苯)中,而不发生不可逆的团聚和分解,通过烘箱干燥可以得到粉体形式的纳米硼酸盐颗粒。利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红外光谱仪(FT-IR)、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TG/DTG)、接触角测定仪等表征了合成样品的形貌、结构及化学组成。结果表明,油酸分子的羧基与硼酸盐表面的羟基发生反应,说明羧酸根在硼酸盐的表面形成了新的化学键,使粒子表面修饰一层长链疏水层从而阻止粒子的团聚,更容易分散到油相中。虽然油酸能在粒子表面吸附,阻止了干燥过程中大量架桥羟基的生成,但还是有少量羟基的生成,致使干燥后的粒子有些轻微的团聚。所制备的表面修饰的纳米硼酸钙微粒粒径约为50-100nm,为不规则的中空片状结构,以非晶态形式存在;表面修饰纳米硼酸锌颗粒粒径约为40-60nm,为不规则的纳米薄片,非晶态形式存在;表面修饰的纳米硼酸铜颗粒粒径约为50nm,为类长方形纳米片,非晶态形式存在。结合XRD图和热重分析图可以推测:未修饰硼酸钙化学式为CaO·B2O5·1.5H2O,未修饰硼酸锌的化学式为2ZnO·3B2O3·3H2O,未修饰硼酸铜化学式为Cu(BO2)2·2H2O。但是,所制备的纳米硼酸盐粉体在有机溶剂中的再分散性不佳。(2)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和SRV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了油溶性纳米硼酸盐的摩擦学行为。所有摩擦实验测定,均重复超过三次。结果表明:在同一负荷下,硼酸盐纳米粒子的摩擦学性能与添加量有关,其添加量存在一个最佳值;当添加量一定时,摩擦磨损性能与负荷有关。使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时,硼酸钙最佳添加量为0.6%,硼酸锌最佳添加量为0.5%,硼酸铜最佳添加量为0.7%。然而,使用SRV微动摩擦磨损试验机时,所得最佳添加量与其结果相差不大。在300N载荷下,最佳添加量的油溶性硼酸钙的磨斑直径为0.323mm,最佳添加量的油溶性硼酸锌的磨斑直径为0.328mm,最佳添加量的油溶性硼酸铜的磨斑直径为0.333mm,而纯液体石蜡的磨斑直径为0.637mm.磨斑直径分别减少49.3%、48.5%、47.7%。同纯液体石蜡和未修饰纳米硼酸盐相比,表面修饰纳米硼酸盐能够有效降低摩擦副的摩擦系数和磨损。在加入油溶性硼酸盐的钢球磨斑表面,有较深的犁沟,这可能是由于表面修饰硼酸盐干燥后发生硬团聚,溶解在液体石蜡中后有一些大颗粒存在,在摩擦时产生磨粒磨损,另一方面可能是在磨斑表面没有形成致密的反应膜。与此同时,油溶性硼酸盐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极压性能,在最佳添加量下,其无卡咬负荷(PB值)和烧结负荷(PD值)达804N(硼酸铜的PB值为431N)和1676N。修饰后硼酸盐纳米粒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润滑膜,从而表现出良好的摩擦学性能。另外,所制备的纳米硼酸盐粉体在有机溶剂中的再分散性和稳定性不佳可能是导致其润滑性能不佳的主要原因。(3)本文的创新点是,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两相萃取法制备出性能优良的硼酸盐,这种方法不需要严苛的反应条件,也不需要复杂的实验仪器,试验流程简单易行,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张海龙[5](2010)在《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丙烯腈聚合物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碳纳米管(CNT)是纳米管状材料,独特的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力学、电学和磁学性能等,在复合材料中受到广泛的关注。丙烯腈聚合物(PAN)是高性能碳纤维的主要前驱体。用碳纳米管改性丙烯腈聚合物,将有可能获得特殊性能的碳纤维。本论文对碳纳米管表面进行修饰,将其引入到丙烯腈聚合物中,围绕PAN分子结构的形成及演变的规律,研究了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丙烯腈聚合物化学结构、纤维成纤过程中聚集态结构、以及对聚丙烯腈大分子链热氧化环化行为的影响规律。通过系统的实验和理论分析,进一步丰富了碳纳米管/丙烯腈聚合物体系的学术内涵,为持续的科学技术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纯化的碳纳米管进行酸化和胺化修饰,分别得到表面含羧基、羟基官能团(Acid-CNT)和含胺基官能团的碳纳米管(Amid-CNT)。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拉曼光谱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后的碳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原始的碳纳米管纯化后,去除了其内的金属催化剂和无定型碳等杂质。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双氧水修饰后的碳纳米管,其表面接枝上了羧基和羟基官能团。XPS测得其表面氧元素的相对含量较原始碳纳米管增加。Acid-CNT酰氯化和胺化后,碳纳米管的表面含有胺基官能团,XPS测得其表面含有氮元素。以水相沉淀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得了碳纳米管/丙烯腈(共)聚合物复合材料,用自由基溶液聚合制得了碳纳米管/聚丙烯腈复合纺丝液。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得到不同牵伸倍数的复合纤维。研究了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丙烯腈(共)聚合物化学结构的影响。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碳纳米管表面不同的官能团对丙烯腈均聚物(PAN)分子链上氰基的水解有一定的影响,使Acid-CNT/PAN复合材料中氰基的含量增加,而Amid-CNT/PAN复合材料中含有更多的酯基。对于丙烯腈共聚物(PANIA), Acid-CNT表面的羟基与PANIA分子链上的羧基发生相互反应,生成了酯基,使复合材料中羧基的相对含量减少;Amid-CNT表面的胺基与PANIA分子链上的羧基发生化学反应也使复合材料中羧基的相对含量减少。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得知:原位聚合后得到的复合材料,碳纳米管分散比较均匀。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得知:Amid-CNT与丙烯腈(共)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强于Acid-CNT/丙烯腈(共)聚合物。研究了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复合材料聚集态结构的影响。对于丙烯腈均聚物,CNT的加入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却提高了复合材料的晶粒尺寸。对于丙烯腈共聚物,CNT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结晶度和晶粒尺寸均增加。在PANIA成纤过程中,CNT的加入使复合纤维的结晶度降低。随着牵伸倍数的增加,复合纤维与PANIA纤维之间结晶度的差值变大。对于凝固丝,复合纤维比PANIA纤维有较大的晶粒尺寸;而对于一牵丝和原丝,复合纤维比PANIA纤维的晶粒尺寸小。Amid-CNT对晶粒尺寸的影响较Acid-CNT大。碳纳米管在复合纤维中的取向随着牵伸倍数的增加而增大,复合纤维中晶区的取向较PANIA纤维低,而其氰基的取向较PANIA纤维高。通过子午扫描得知,Amid-CNT复合原丝中含有螺旋型构象,而PANIA原丝中只有锯齿型构象。丙烯腈聚合物在热处理过程中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分别采用红外光谱、差式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碳纳米管表面的不同官能团对此过程的影响。对于丙烯腈均聚物,空气气氛下,Amid-CNT/PAN复合材料比其具有更低的起始放热温度和环化放热温度。对于丙烯腈共聚物,空气气氛下,Acid-CNT/PANIA复合材料的放热量比其低,而Amid-CNT/PANIA复合材料的放热量比其高。碳纳米管的加入降低了丙烯腈(共)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丙烯腈聚合物成纤过程中,空气气氛下,Amid-CNT/PANIA复合纤维比PANIA纤维具有低的起始放热温度和环化放热温度,以及低的放热量。在空气中,经过相同热处理条件的纤维,Amid-CNT/PANIA复合纤维具有较高的相对环化率和密度。对于热处理后纤维的放热效应,空气气氛下,Acid-CNT/PANIA复合纤维的放热量比PANIA纤维高,而Amid-CNT/PANIA复合纤维的放热量比PANIA纤维低。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分析得知,热处理后的复合纤维断面比PANIA更加不规整。通过非等温DSC方法研究了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PANIA纤维热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下,碳纳米管的加入使复合纤维的环化反应活化能提高,其中Acid-CNT/PANIA复合纤维的活化能为177.62KJ/mol,Amid-CNT/PANIA复合纤维的活化能为158.30KJ/mol,而PANIA纤维的活化能为156.45KJ/mol。在空气气氛下,PANIA纤维、Acid-CNT/PANIA复合纤维和Amid-CNT/PANIA复合纤维的环化反应活化能分别为211.18KJ/mo、200.39KJ/mol和149.76KJ/mol,而氧化反应的活化能分别为136.74KJ/mo、140.63KJ/mol和143.58KJ/mol。碳纳米管的加入对PANIA热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影响不是很大,均近似为一级反应。

麻金海[6](2007)在《乳酸共聚物与壳聚糖衍生物的有序簇集与组装》文中研究表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具有极好的生物特性,如生物降解性、无免疫原性、抗菌性和创口治疗活性等,已被广泛用作药物载体、抗菌剂、细胞培养载体及其它医用材料。另外通过与其它材料共混可以进一步改善壳聚糖的性能,尤其是力学性能;聚乳酸及其共聚物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其嵌段共聚物可以自组装成纳米颗粒,已被用在组织工程、医疗装置和人工器官的培植、骨骼修复等各式各样的生物医用领域。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与乳酸共聚物进行有效复合可以制备出兼有二者优点的复合材料,而通过材料的简单混合很难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利用特定的单体制备出各种类型的乳酸共聚物和壳聚糖衍生物,通过它们之间的有序簇集与组装来制备这类纳米复合材料。主要结果如下:乳酸共聚物分子中的PLA链段的长短、侧链取代基团的亲水性或疏水性决定着分子的亲水-疏水平衡。PLA链段的疏水性决定了星形(star-shaped)乳酸共聚物(包括PLA-PTOL、PLA-GLU、PLA-LYS)的疏水性质;而PEG-2000链段的加入使乳酸-丁二酸-聚乙二醇-2000分子具有两亲性,成为典型的两亲嵌段共聚物;侧链含磺酸基团和季铵基团的乳酸共聚物(PLA-BDA-DTMPDOL、PLA-BDA-DTEAMPDOL)是典型的聚电解质;乳酸-丁二酸酐-2,2-二亚油酰基-1,3-丙二醇共聚物则是一种疏水性的梳形(combed)聚合物;壳聚糖改性后增加了分子的功能性。在2位氨基上离子化后,大大提高了分子的极性,使其溶于多种极性溶剂;在壳聚糖的2位氨基上接枝亚油酰基生成了疏水性的梳状聚合物,提高了其在非极性溶剂中的溶解性。通过选择不同的溶剂采用慢蒸发溶剂法制备出了以下三种有序簇集体:季戊四醇-乳酸四臂星形共聚物(PLA-PTOL)/壳聚糖(CS)、谷氨酸-乳酸三臂星形共聚物(PLA-GLU)/壳聚糖(CS)、赖氨酸-乳酸三臂星形共聚物(PLA-LYS)/壳聚糖(CS)。在不同溶剂中(三氯甲烷/甲醇-乙酸、三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乙酸)生成的有序簇集体的形貌和尺寸差异较大;另外,随着星形分子的分子量的增加,三种超分子簇集体的尺寸都增大,但溶液的浓度对超分子簇集体的尺寸没有影响;IR结果表明,PLA-PTOL/CS超分子簇集体中的PLA-PTOL分子的C=O基与CS分子的OH基形成极强的氢键。三种星形分子与壳聚糖组装时放出的热量大约分别为8.6千焦/摩尔、5.6千焦/摩尔和5.6千焦/摩尔。两亲嵌段共聚物PLA-BDA-PEG-2000在极性溶剂如水、THF、乙醇和DMF中能够自组装成直径为几十个纳米到几个微米的聚合物实心球和空心球;球体尺寸随着分子中PLA聚合度的增大而增大;虽然溶液浓度对球径没有太大影响,但浓度过低时,球体形状变得不规则;自组装过程是一种自发的放热过程,每摩尔分子放出的热量大约为20.666千焦。梳形聚合物分子PLA-BDA-DLPDOL、(N-亚油酰基)壳聚糖、(N-亚油酰基,N-丁二酰基)壳聚糖在特定的溶剂中可以自身自发组装成有序簇集体,并且相互之间亦能自发组装成有序簇集体;亚油酰基的接枝率对簇集体的形貌有一定影响,同时溶剂类型对形貌也有较大影响,而溶液浓度对其却无影响;组装过程的热分析表明,梳形聚合物组装过程是放热的,并且(N-亚油酰基, N-丁二酰基)壳聚糖分子组装后存在蓝移现象。采用分子沉积法制备出了以下几种聚电解质自组膜:PLA-BDA-DTMPDOL/ N-(1-羟基-3-三甲胺)丙基壳聚糖,PLA-BDA-DTEAMPDOL/(N-丁二酰基)壳聚糖,PLA-BDA-DTEAMPDOL/ N-(2-羟基,3-磺酸)丙基壳聚糖。膜表面形貌与分子的离子度、溶解浓度有很大关系。离子度大,浓度适中可以得到表面较为致密的膜;切面形貌分析表明,自组膜的形成过程是一种不同电性聚合物分子有序的层-层组装过程。另外,组装成膜过程的热分析表明,成膜过程是放热的,自组膜是热力学稳定性体系;组装成膜后存在蓝移现象。不同类型的乳酸共聚物及壳聚糖衍生物尽管分子结构不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均能自发进行分子的有序簇集和组装。产生组装的驱动力主要包括氢键、疏水-亲脂相互作用、静电相互作用等。有序簇集体的形貌随分子类型、外界条件等的不同而有差别。另外各种超分子簇集体都表现出良好的可降解性和较快的降解速度。

孙琳[7](2007)在《添加纳米粒子对大豆油润滑性能的影响》文中提出基于矿物基润滑油对环境的污染性以及不可再生性,本工作选取大豆油为研究对象。对大豆油的理化性质和流变性能进行了测试。在机械搅拌和超声波震荡作用下使用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碳酸钙、纳米碳化硅和纳米氧化铈进行表面改性并使三种粒子分别分散到大豆油中。考察了添加纳米粒子油品的流体类型、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变化关系、粘度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以及粘度与粒子浓度的变化关系。利用微观摩擦学实验机研究了添加纳米粒子油品的润滑性能,并使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磨痕进行分析,探讨了添加纳米粒子对植物油润滑性能影响之机理。本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为环境友好润滑剂以及非矿物油基润滑剂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韩巧荣[8](2004)在《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共分五章,包括树状大分子的研究进展;树状大分子PAMAM-FCD的合成与应用;树状大分子PAMAM-AND的合成与应用;树状大分子PAMAM-BPA的合成与应用;研究工作的结论与展望。 第一章为绪论,评述了树状大分子在现代生物医学和催化、纳米、以及光电材料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及该领域中已经取得的一些令人激动的研究成果。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树状大分子的历史背景,第二部分主要从八个方面介绍了树状大分子在生物医学领域、催化、纳米、光电材料、膜材料、液晶、涂层、表面活性剂、作为容纳小分子的主体以及其它领域等方面的应用、合成方法、性质研究和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设想。 第二章主要研究树状大分子PAMAM-FCD的合成与应用。该章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树状大分子的应用范围,对发展树状大分子在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和主客体方面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本章分为两节。 第一节首次合成了外围由小分子2-芴醛(FCD)修饰的1-5代树状大分子PAMAM-FCD。树状大分子PAMAM是一种末端(外围)带有多个官能团(氨基)的聚酰胺-胺。我们对其外围进行了小分子2-芴醛的修饰,得到一系列外围是西夫碱的树状大分子PAMAM-FCD。未修饰的树状大分子PAMAM为粘稠体,而修饰后的产物为固体粉末,我们可以方便地通过红外、核磁、飞行质谱以及紫外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未经修饰的PAMAM微溶于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中。而修饰后的产物可溶于这些溶剂中,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其在这些溶剂中的溶解性研究该系列树状大分子PAMAM-FCD的性能。PAMAM-FCD各代厦门大学理学博士学位论文产物的三氯甲烷溶液在紫外光激发时可发射蓝色荧光。对其各代产物进行金属离子的滴定实验,并用荧光分析法对其荧光性能变化进行了研究。向各代产物的三氯甲烷溶液中分别滴加亚锡离子、铁离子、铜离子、钻离子、镍离子等金属离子后,发现这些金属离子均可不同程度地增强PAMAM一FcD溶液的荧光。而通常情况下,铁、铜、钻等离子都是常见的荧光物质的荧光碎灭剂。对亚锡离子滴定实验的荧光分析结果表明,亚锡离子与 PAMAM一FCD溶液中的N原子是按1:1的方式配位的。并且通过滴定过程中荧光强度的规律性升降现象进一步证明了亚锡离子与N原子的配位过程是由树状大分子的外围的N原子开始逐渐向树内部的N原子进行的。因此通过控制金属离子的滴加量可以得到精确控制结构和投料比的金属/有机树状大分子杂化材料。该系列杂化材料有望作为难得的蓝光区荧光杂化材料。而对铁离子、铜离子等金属离子的滴定实验的荧光分析中未发现明显的络合顺序。 第二节首次对树状大分子PAMAM一FCD作为小分子客体的主体性能进行了研究。并首次对PAMAM一FCD容纳染料小分子曙红B和荧光桃红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MAM一FCD对这些小分子的吸附性能与树状大分子的代数、浓度以及染料小分子的浓度和酸碱度有关。随着PAMAM一FCD代数的增加,其中容纳的染料小分子的浓度也随着增大。对于同一代产物而言,被容纳的小分子的浓度随着树状大分子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同时也随着染料小分子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大。不论是曙红B还是荧光桃红,PAMAM一FcD对其容纳的能力都与这些染料分子的水溶液的pH值有关。酸性条件下,都有利于这些小分子被封装到树状大分子中。由于人体胃液的pH值为酸性,利用这种酸性条件下的染料小分子被封装到树状大分子中的性能,这些树状大分子有望作为医学上的药物载体。‘对吸附了染料分子的PAMAM一FcD的三氯甲烷溶液的缓释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些被吸附到树状大分子中的染料小分子都可被缓慢释放出去。因此利用这种缓释性能,有望将PAMAM一FCD作为小分子药物的缓释剂。中文摘要 第三章首次合成了外围由小分子9一葱醛(AND)修饰的1一4代树状大分子PAMAM一AND,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各代产物都有望作为难得的蓝光区荧光材料。该章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对亚锡离子与PAMAM.AND中的N原子杂化过程进行证明。不仅通过荧光分析的方法,而且通过紫外分析的方法对亚锡离子与各代产物中的N原子的络合过程(由外逐渐向内)进行了进一步证明。紫外分析结果表明,当[Sn勺l[RAMAM一 AND]的值小于或等于每代产物外围所含的N原子数时,都会出现紫外等吸收点,这是对Sn2+与PAMAMAND中的N原子按从外到内络合过程的进一步证明。各代产物的三氯甲烷溶液对小分子的吸附性能同样表明此系列树状大分子有望作为药物载体。对缓释性能的研究表明PAMAM.AND树状大分子对染料的缓释时间较短。在24小时内几乎所有被吸附的小分子均可被释放出去。因此该系列树状大分子也有望作为小分子药物的缓释剂。 第四章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外围小分子的结构对树状大分子PAMAM性能的影响,首次合成了外围由小分子联苯甲醛(BPA)修饰的树状大分子PAMAM一BPA,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该系列产物也有望作为难得的蓝光区荧光材料‘各种金属离子的滴定实验的荧光分析结果表明,亚锡离子与PAMAM一BPA中的N原子的络合过程同样是由树外围的N原子开始逐渐向树内部的N原子进

许铭飞[9](2004)在《水溶性多羟基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富勒烯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许多优异的物理性质,在光、电、磁、药物化学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富勒烯研究几乎涉及物理学、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对生物学、医学等也产生了巨大冲击,这使富勒烯家族成为当前科学界研究的热点。水溶性富勒烯衍生物的合成作为富勒烯化学修饰的一个重要分支,已经越来越显示它的独特优势,多羟基富勒烯衍生物-富勒醇,由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得其在高分子合成方面可用作基本板块,构筑一系列新型的三维结构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又由于其具有烯丙位羟基和中等的电子亲和力,从而易于在生物体中充当自由基清除剂和水溶性抗氧化剂的作用。本文作者采用发烟硫酸/催化剂酸化法合成了多羟基富勒烯衍生物-富勒醇,利用FTIR、1H NMR、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初步讨论了其溶解性及荧光效应。实验发现该产物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其荧光强度与浓度关系表明,富勒醇存在浓度自吸收收现象;然后以富勒醇为板块,采用高分子分子设计原理,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首次合成了2种富勒醇高分子(富勒醇/丙烯酰胺、富勒醇/丙烯酰胺/丙烯酸)衍生物,用FTIR、UV、RF等方法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同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富勒醇及其衍生物的在水溶液中的形貌进行了观察,发现富勒醇在水溶液中为团聚的微球,而富勒醇衍生物则呈带囊泡结构的不同程度的聚集体。由于富勒醇本身就是以C60母体,因而具有较强的抗压承载能力,可望在润滑领域有着特殊的贡献,本文作者采用四球摩擦磨损实验机,研究了富勒醇及其衍生物作为润滑添加剂与OPZ基础液复配后的润滑性能,并用金相显微镜对使用该润滑液下的钢球磨斑形貌进行了考察。发现:第一、加入一定量的富勒醇或其衍生物为润滑添加剂,可有效的改善基础润滑液的润滑效果,使其承载能力和抗磨性能都有一定提高。进一步发现,这些添加剂的用量<WP=4>对于润滑液的性能均有很大关系,因此合适用量是取得较好润滑效果的必要条件。第二、富勒醇和富勒醇衍生物作为润滑添加剂,都能够大大地缩短基础液的磨合时间,而富勒醇衍生物比富勒醇作为润滑添加剂更能够使复配液较快地达到磨合期。第三、单独使用不含富勒醇的高分子均聚物添加到基础液中作为润滑液,润滑效果则并不理想。但若以富勒醇衍生物作为润滑添加剂与OPZ基础液(本实验室合成的一种摩擦性能极好的水基膜润滑剂)复配后就可达到较好的润滑效果。这可能与富勒醇独特的分子结构有关。富勒醇及其衍生物不仅作为润滑添加剂能改善基础液的润滑效果,而且其本身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我们将富勒醇进行了生物活性初探,结果表明其具有明显的降低自由基对红细胞膜的损伤作用,并观察到其抑制自由基对细胞老化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可望其在生物医学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沃恒洲[10](2003)在《纳米润滑级二硫化钼摩擦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在一定酸性的条件下将硫化钠和钼酸钠的水溶液进行混合与反应,生成棕色三硫化钼膏状沉淀。将干燥后的三硫化钼粉末在氢气保护气氛条件下,加热脱硫得到粒径在20~30 nm之间的纳米二硫化钼颗粒,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二硫化钼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将上述制备得到的纳米二硫化钼颗粒和普通二硫化钼粉末(1.5μm)以不同浓度分散在N46机械油中,在MQ-800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机上考察它们的最大无卡咬负荷(PB值)、耐磨性能和摩擦系数;并在MM-200摩擦磨损试验机上,通过环—块摩擦副,比较和分析了它们的摩擦学特性。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分析磨痕表面元素的化学状态,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磨痕的表面形貌进行分析,从而总结了纳米二硫化钼在N46机械油中的摩擦磨损机理。由于纳米二硫化钼颗粒具有纳米粒子的表面与界面效应等特性,表面易于发生摩擦化学反应,生成含有氧化钼的表面膜而起润滑作用,因而有着比普通二硫化钼更优良的摩擦学性能。

二、Synthesis of fullerene-itaconic acid copolymer nanoball and its lubrication properties stud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ynthesis of fullerene-itaconic acid copolymer nanoball and its lubrication properties study(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桥联羧基卟啉与桥式环糊精的分子组装及其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超分子化学及分子组装概述
    第二节 基于卟啉分子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1.1 卟啉的结构特点
        1.2 卟啉分子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1.2.1 基于静电相互作用的卟啉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1.2.2 基于手性诱导的卟啉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1.2.3 基于配位作用的卟啉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第三节 基于卟啉和环糊精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2.1 环糊精的结构特点
        2.2 卟啉与环糊精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
        2.2.1 基于卟啉与单环糊精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2.2.2 基于卟啉与多环糊精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第四节 本文立题思想
第二章 苯桥联双羧基卟啉与偶氮苯桥联环糊精构筑的功能超分子组装体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2.1 化合物的合成
        2.1.1 客体G_1的合成
        2.1.2 主体H_1与H_2的合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2.2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2.3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与全甲基化β-环糊精H_1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2.4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与偶氮苯桥联环糊精H_2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2.4.1 客体分子 G_1与主体分子 H_2组装键合行为研究
        2.4.2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往复性研究
        2.5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细胞毒性评估与细胞成像
        2.6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与染料分子的FRET作用研究
        2.6.1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与罗丹明B的 FRET作用研究
        2.6.2 G_1@H_2两种形貌组装体与AIE染料的FRET作用研究
        2.7 小结
第三章 苯桥联羧基卟啉与刚性桥联多聚环糊精的功能分子组装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3.1 化合物的合成
        3.1.1 主体H_3的合成
        3.1.2 主体H_4的合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3.2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与均三苯基苯桥联环糊精H_3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3.3 苯桥联羧基卟啉G_1与四苯基乙烯桥联环糊精H_4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3.4 组装体 G_1@H_3与组装体 G_1@H_4对富勒烯C_(60)捕捉能力探究
        3.5 复合体G_1@H_3+C_(60)与G_1@H_4+C_(60)对羟基自由基清除性能探究
        3.6 小结
第四章 偶氮苯桥联双卟啉与锌卟啉环糊精的功能分子组装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部分
        4.1 化合物的合成
        4.1.1 客体G_2的合成
        4.1.2 主体H_5的合成
    第三节 结果与讨论
        4.2 偶氮苯桥联卟啉G_2的自组装行为研究
        4.3 偶氮苯桥联卟啉G_2异构性研究
        4.4 偶氮苯桥联卟啉G_2与锌卟啉环糊精H_5的键合及组装行为研究
        4.5 组装体G_2@H_5对富勒烯C_(60)捕捉能力探究
        4.6 复合体G_2@H_5+C_(60)对氮氧自由基清除性能探究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图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铁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磁共振成像上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磁性铁基纳米粒子的结构与性质
    1.2 磁性铁基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2.1 纳米零价铁的制备方法
        1.2.2 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1.3 磁性铁基纳米粒子的应用
        1.3.1 环境应用
        1.3.2 工业应用
        1.3.3 生物应用
        1.3.4 催化应用
    1.4 磁性铁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1.5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与意义
        1.5.1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
        1.5.3 本论文的意义和创新之处
第2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1.1 核壳结构复合材料的碳前躯体—液态丙烯腈低聚物
        2.1.2 镶嵌结构复合材料的碳前躯体—石墨烯
        2.1.3 其他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核壳型Fe@C@NaDBBS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2.2 镶嵌型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2.3 样品表征
        2.3.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3.4 拉曼光谱(RamanSpectrum)
        2.3.5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2.3.6 比表面测试(BET)
        2.3.7 同步热分析(TG-DSC)
        2.3.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光光谱(ICP)
        2.3.9 电阻率测试仪
        2.3.10 振动样品磁强计(VSM)
        2.3.11 磁共振成像测试仪(MRI)
第3章 Fe@C@NaDDBS核壳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Fe@C的制备方法
        3.2.2 Fe@C@NaDBBS的制备方法
    3.3 Fe@C表征
        3.3.1 Fe@C的形貌结构表征
        3.3.2 Fe@C的磁性能表征
    3.4 Fe@C@NaDBBS表征
        3.4.1 Fe@C@NaDBBS的水溶性
        3.4.2 Fe@C@NaDBBS的磁性能
        3.4.3 Fe@C@NaDBBS的生物应用
    3.5 小结
第4章 G-Fe_3O_4-PAN镶嵌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G-Fe_3O_4的制备
        4.2.2 G-Fe_3O_4-PAN的制备
    4.3 G-Fe_3O_4表征
        4.3.1 形貌与结构
        4.3.2 综合性能分析
    4.4 G-Fe_3O_4-PAN的表征
        4.4.1 形貌与结构
        4.4.2 导电性分析
        4.4.3 磁性能和稳定性分析
        4.4.4 生物应用
    4.5 小结
第5章 GO-Fe_3O_4(FeP)-PPy镶嵌结构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GO的制备
        5.2.2 GO-Fe_3O_4-PPy的制备
        5.2.3 GO-FeP-Fe_3O_4的制备
    5.3 GO-Fe_3O_4-PPy和GO-FeP-Fe_3O_4的表征
        5.3.1 GO
        5.3.2 GO-Fe_3O_4-PPy
        5.3.3 GO-FeP-Fe_3O_4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经历
致谢

(3)双亲性大分子自组装及其胶束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自组装概述
        1.2.1 聚合物胶束的概述
        1.2.2 聚合物胶束的制备
        1.2.3 聚合物胶束的应用
    1.3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3.1 MIT 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1.3.2 MIPs 的制备
    1.4 MIPs 在电化学传感器上的应用
        1.4.1 从单体出发在电极表面构筑 MIPs 薄膜
        1.4.2 从聚合物出发在电极表面构筑 MIPs 薄膜
        1.4.3 分子印迹传感器上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双亲性丙烯酸树脂的自组装及其在分子识别电化学传感器上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2.2.2 主要测试仪器
        2.2.3 合成可光交联共聚物
        2.2.4 制备可光交联分子印迹聚合物胶束
        2.2.5 MIM 传感器的制备
        2.2.6 分析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制备的可光交联丙烯酸共聚物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2 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胶束
        2.3.3 MIM 和 NMIM 传感器的制备
        2.3.4 MIM 传感器性能表征
    2.4 结论
第三章 改性透明质酸自组装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上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
        3.2.2 测试仪器
        3.2.3 可光交联透明质酸衍生物(HA-GMA)的制备
        3.2.4 可光交联 MIMs 的制备
        3.2.5 MIM 传感器的制备
        3.2.6 分析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的可光交联聚合物 HA-GMA 的结构分析
        3.3.2 分子印迹聚合物胶束 MIMs 的制备
        3.3.3 MIM 传感器制备条件的优化
        3.3.4 牛血红蛋白包覆性检测
        3.3.5 MIM 传感器性能的表征
    3.4 结论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油溶性纳米硼酸盐的制备、表征与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2 纳米材料的定义和分类
    §1.3 纳米材料的基本结构和特异效应
        1.3.1 纳米材料的基本结构
        1.3.2 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
    §1.4 纳米硼酸盐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1.4.1 常用纳米润滑油添加剂
        1.4.2 纳米硼酸盐添加剂的合成进展
        1.4.3 纳米硼酸盐作为润滑油添加剂的作用机制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油溶性纳米硼酸钙的制备、表征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2.1 概述
    §2.2 硼酸钙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2.2.1 试剂及表征仪器
        2.2.2 硼酸钙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
        2.2.3 结果与讨论
    §2.3 摩擦学性能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油溶性纳米硼酸锌的制备、表征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3.1 概述
    §3.2 硼酸锌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3.2.1 试剂及表征仪器
        3.2.2 硼酸锌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摩擦学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油溶性纳米硼酸铜的制备、表征及摩擦学性能研究
    §4.1 概述
    §4.2 硼酸铜纳米粒子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4.2.1 试剂及表征仪器
        4.2.2 硼酸铜纳米粒子的制备过程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摩擦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个人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丙烯腈聚合物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碳纳米管
        1.1.1 碳纳米管的结构与性质
        1.1.2 碳纳米管的修饰
    1.2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1.2.1 熔融共混法
        1.2.2 溶液共混法
        1.2.3 原位聚合法
    1.3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结构
        1.3.1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
        1.3.2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取向结构
        1.3.3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晶态结构
    1.4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性能
        1.4.1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1.4.2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电学性能
        1.4.3 碳纳米管/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热性能
    1.5 碳纳米管/聚丙烯腈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
    1.6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含有特性官能团碳纳米管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CNT的修饰
        2.2.3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cid-CNT的表征
        2.3.2 Amid-CNT的表征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丙烯腈聚合物化学结构的影响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CNT/PAN(共)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NT/PAN(共)聚合物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
        3.3.2 CNT/PAN(共)聚合物复合材料的拉曼光谱
        3.3.3 CNT/PAN(共)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
    3.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丙烯腈聚合物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CNT/PAN(共)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NT表面官能团对PAN(共)聚合物聚集态结构的影响
        4.3.2 CNT/PANIA复合纤维成纤过程中的取向结构
    4.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丙烯腈聚合物氰基热化学反应的影响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不同复合材料热化学反应工艺的制定
        5.2.3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CNT表面官能团特性对PAN(共)聚合物热化学反应的影响
        5.3.2 聚集态结构对PANIA纤维热化学反应的影响
        5.3.3 CNT表面官能团对PANIA复合纤维热化学反应进程的影响
        5.3.4 CNT表面官能团对PANIA复合纤维热化学反应过程形貌结构的影响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聚丙烯腈纤维热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原料
        6.2.2 实验样品的制备
        6.2.3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氮气气氛下不同特性的CNT/PANIA复合纤维的动力学
        6.3.2 空气气氛下不同特性的CNT/PANIA复合纤维的动力学
    6.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6)乳酸共聚物与壳聚糖衍生物的有序簇集与组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乳酸共聚物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1.2 壳聚糖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1.3 超分子组装技术
    1.4 生物材料纳米化技术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1.6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乳酸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仪器
        2.2.2 合成方法
        2.2.3 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2.2.4 溶解性测定
        2.2.5 GPC测定
        2.2.6 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与表征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3.2.2 试验方法
        3.2.3 特性粘度的测定
        3.2.4 取代度测定
        3.2.5 溶解性的测定
        3.2.6 结构表征
    3.3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星形乳酸共聚物与壳聚糖分子的有序簇集与组装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两亲嵌段乳酸共聚物分子的有序簇集与组装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乳酸共聚物与壳聚糖衍生物梳形分子的有序簇集与组装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乳酸共聚物与壳聚糖衍生物聚电解质分子的有序簇集与组装
    7.1 引言
    7.2 试验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7.2.2 试验方法
    7.3 结果与分析
    7.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添加纳米粒子对大豆油润滑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摩擦、磨损及润滑
        1.2.1 摩擦和磨损
        1.2.2 润滑
    1.3 植物油作为环境友好润滑剂的研究
        1.3.1 利用添加剂改善植物油性能的研究
        1.3.2 化学改性改善植物油性能的研究
    1.4 纳米粒子在润滑中的应用
        1.4.1 纳米无机单质
        1.4.2 纳米氧化物、氢氧化物和无机盐
        1.4.3 纳米稀土化合物
        1.4.4 纳米硼酸盐
        1.4.5 纳米微球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大豆油物理化学特性
    2.1 大豆油简介
        2.1.1 油酸
        2.1.2 亚油酸
        2.1.3 亚麻酸
    2.2 试验用大豆油碘值的测定
        2.2.1 试验原理
        2.2.2 仪器及试剂
        2.2.3 试验过程
        2.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3 试验用大豆油凝点和倾点的测定
        2.3.1 凝点的测定
        2.3.2 倾点的测定
    2.4 试验用大豆油粘度的测定
        2.4.1 试验仪器和试剂
        2.4.2 试验原理
        2.4.3 试验步骤
        2.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试验用大豆油粘温特性的测定
        2.5.1 试验步骤
        2.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3.1 纳米粒子的选用
    3.2 纳米粒子的特性
        3.2.1 表面效应
        3.2.2 小尺寸效应
        3.2.3 量子尺寸效应
        3.2.4 体积效应
        3.2.5 宏观量子隧道效应
    3.3 纳米粒子的团聚与分散
        3.3.1 纳米粒子在液体中所受作用力
        3.3.2 液体介质中纳米粒子团聚的原因
        3.3.3 液体介质中纳米粒子的分散稳定理论
        3.3.4 液体介质中纳米粒子的分散途径
    3.4 纳米粒子表面改性方法
        3.4.1 纳米粒子表面物理改性
        3.4.2 纳米粒子表面化学改性
    3.5 表面活性剂
        3.5.1 表面活性剂分类
        3.5.2 表面活性剂的选用
        3.5.3 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复配
        3.5.4 改性纳米粒子的配制
    3.6 小结
第四章 添加纳米粒子油品的流变性能
    4.1 悬浮体系的流变性能
    4.2 添加纳米碳酸钙粒子油品的流变性能
        4.2.1 添加纳米碳酸钙粒子油品的流体类型
        4.2.2 添加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油品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4.2.3 添加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油品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4.2.4 添加纳米碳酸钙粒子的油品粘度与粒子浓度的关系
    4.3 添加纳米碳化硅粒子油品的流变性
        4.3.1 添加纳米碳化硅粒子油品的流体类型
        4.3.2 添加纳米碳化硅粒子油品的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4.3.3 添加纳米碳化硅粒子的油品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4.3.4 添加纳米碳化硅粒子的油品粘度与粒子浓度的关系
    4.4 添加纳米氧化铈粒子油品的流变性
        4.4.1 添加纳米氧化铈粒子油品的流体类型
        4.4.2 添加纳米氧化铈粒子的油品粘度与剪切速率的关系
        4.4.3 添加纳米氧化铈粒子的油品粘度与温度的关系
        4.4.4 添加纳米氧化铈粒子的油品粘度与粒子浓度的关系
    4.5 小结
第五章 添加纳米粒子油品的润滑性能及润滑机理
    5.1 试验设备和试验方法
        5.1.1 试验设备
        5.1.2 试验材料
        5.1.3 试验方法
    5.2 结果及分析
        5.2.1 无润滑状态下摩擦因数曲线分析
        5.2.2 添加纳米粒子油品润滑状态下的摩擦因数比较分析
        5.2.3 不同油品润滑状态下的摩擦因数曲线对比分析
        5.2.4 添加纳米粒子油品润滑状态下试验钢盘的磨损行为分析
        5.2.5 添加纳米粒子油品与商品润滑油的润滑性能对比分析
    5.3 添加纳米粒子油品的润滑机理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致谢
导师及作者简介

(8)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树状大分子简介
    1.2 树状大分子的应用及前景
        1.2.1 医学领域的应用
        1.2.2 催化剂方面的应用
        1.2.3 纳米材料方面的应用
        1.2.4 光电材料方面的应用
        1.2.5 膜材料、液晶、涂层方面的应用
        1.2.6 表面活性剂方面的应用
        1.2.7 主体分子方面的应用
        1.2.8 其他领域的应用
    1.3 本论文的设想与目的
    1.4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树状大分子PAMAM-FCD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第一节 PAMAM-FCD的合成及金属/有机杂化材料的荧光性能研究
        2.1.1 前言
        2.1.2 实验部分
        2.1.2.1 试剂与仪器
        2.1.2.2 合成路线
        2.1.2.3 合成实验
        2.1.2.4 溶解性实验
        2.1.2.5 各代PAMAM及修饰后产物的结构示意图
        2.1.3 结构表征
        2.1.3.1 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简介
        2.1.3.2 PAMAM(1-5G)-FCD的红外
        2.1.3.3 PAMAM(1-5G)-FCD的~1HNMR分析
        2.1.3.4 PAMAM(1G)-FCD的元素分析
        2.1.4 结果与讨论
        2.1.4.1 Sn~(2+)浓度对PAMAM(1-5G)-FCD溶液荧光性能的影响
        2.1.4.2 Fe~(3+)浓度对PAMAM(1-3G)-FCD溶液荧光性能的影响
        2.1.4.3 Co~(2+)、Ni~(2+)、Zn~(2+)浓度对PAMAM(1-3G)-FCD溶液荧光性能的影响
        2.1.4.4 Cu~(2+)浓度对PAMAM(1-3G)-FCD溶液荧光性能的影响
        2.1.5 小结
    第二节 树状大分子PAMAM-FCD的吸附性能研究
        2.2.1 前言
        2.2.2 实验部分
        2.2.3 结果与讨论
        2.2.3.1 PAMAM(1-5G)-FCD吸附荧光桃红性能研究
        2.2.3.2 PAMAM(1-5G)-FCD吸附曙红B性能研究
        2.2.3.3 PAMAM(1-5G)-FCD吸附甲基蓝MB性能研究
        2.2.3.4 树状大分子PAMAM-FCD的缓释性能研究
        2.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树状大分子PAMAM-AND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3.1 前言
        3.1.1 无机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生物物质的特点
        3.1.2 制备手段
        3.1.3 无机、有机物纳米杂化的基本原理
        3.1.4 杂化类型
        3.1.5 杂化材料的表征
        3.1.6 功能型杂化材料
        3.1.7 应用和前景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PAMAM(1-4G)-AND的合成
    3.3 结构表征
        3.3.1 红外
        3.3.2 MALDI-TOF
        3.3.3 ~1HNMR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各代产物PAMAM-AND的荧光性能研究
        3.4.2 金属离子浓度对PAMAM-AND溶液的荧光性能及紫外吸收的影响
        3.4.2.1 Sn~(2+)浓度对PAMAM-AND溶液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3.4.2.2 紫外分析
        3.4.2.3 Cu~(2+)浓度对PAMAM-AND溶液的荧光性能的影响
        3.4.3 吸附性能研究
        3.4.3.1 PAMAM-AND体系吸附EB性能研究
        3.4.3.2 PAMAM-AND体系吸附PHL的性能研究
        3.4.4 缓释性能研究
    3.5 结论
    3.6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树状大分子PAMAM-BPA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PAMAM(1-4G)-BPA的合成
    4.3 结构表征
        4.3.1 红外
        4.3.2 MALDI-TOF
        4.3.3 ~1HNMR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代数对PAMAM-BPA溶液荧光的影响
        4.4.2 浓度对PAMAM(3G)-BPA溶液荧光性能的影响
        4.4.3 金属离子浓度对PAMAM-BPA溶液荧光性能的影响
        4.4.3.1 Sn~(2+)浓度对PAMAM(1-4G)-BPA溶液荧光性能的影响
        4.4.3.2 Cu~(2+)浓度对PAMAM-BPA溶液荧光性能的影响
        4.4.4 吸附染料性能研究
        4.4.4.1 吸附EB性能研究
        4.4.4.2 吸附染料PHL性能研究
    4.5 结论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论文的创新性和研究工作的展望
    5.1 论文的创新性
    5.2 研究工作的展望
附录: 攻博期间发表和交流的论文
致谢

(9)水溶性多羟基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1 绪 论
    1.1 引言
    1.2 富勒烯化学
    1.3 润滑基础理论
    1.4 选题目的及意义
2 水溶性多羟基富勒烯-富勒醇的合成及其应用
    2.1 引言
    2.2 水溶性多羟基富勒烯-富勒醇的合成
    2.3 结构表征
    2.4 润滑性能研究
    2.5 生物活性实验
    2.6 实验讨论
    2.7 本章小结
3 水溶性富勒醇/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3.1 引言
    3.2 水溶性富勒醇/丙烯酰胺聚合物的合成
    3.3 结构表征
    3.4 润滑性能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水溶性富勒醇/丙烯酰胺/丙烯酸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
    4.1 引言
    4.2 水溶性富勒醇/丙烯酰胺/丙烯酸聚合物的合成
    4.3 结构表征
    4.4 润滑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致 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纳米润滑级二硫化钼摩擦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前言
    1.1 二硫化钼的性能及其应用
    1.2 纳米材料基本特性
    1.3 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效果
第二章 综述
    2.1 纳米二硫化钼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2.2 纳米颗粒的摩擦学特性研究
第三章 实验
    3.1 纳米二硫化钼的制备
    3.2 纳米二硫化钼的表征
    3.3 纳米二硫化钼摩擦学性能实验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纳米二硫化钼的制备和表征
    4.2 纳米二硫化钼的极压性能
    4.3 纳米二硫化钼的减摩性能
    4.4 纳米二硫化钼的抗磨损性能
    4.5 环-块摩擦副条件下纳米二硫化钼的摩擦学特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四、Synthesis of fullerene-itaconic acid copolymer nanoball and its lubrication properties study(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桥联羧基卟啉与桥式环糊精的分子组装及其功能研究[D]. 刘洁.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铁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磁共振成像上的应用研究[D]. 王美娜. 深圳大学, 2018(07)
  • [3]双亲性大分子自组装及其胶束传感器[D]. 王晓红. 江南大学, 2013(02)
  • [4]油溶性纳米硼酸盐的制备、表征与摩擦学性能研究[D]. 王焕敏. 河南大学, 2012(10)
  • [5]碳纳米管表面官能团特性对丙烯腈聚合物结构的影响[D]. 张海龙. 北京化工大学, 2010(10)
  • [6]乳酸共聚物与壳聚糖衍生物的有序簇集与组装[D]. 麻金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07(03)
  • [7]添加纳米粒子对大豆油润滑性能的影响[D]. 孙琳. 吉林大学, 2007(03)
  • [8]树状大分子的合成和应用研究[D]. 韩巧荣. 厦门大学, 2004(04)
  • [9]水溶性多羟基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许铭飞. 华中科技大学, 2004(02)
  • [10]纳米润滑级二硫化钼摩擦学特性研究[D]. 沃恒洲. 合肥工业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富勒烯-衣康酸共聚物纳米球的合成及其润滑性能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