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物馆及其文物的社会作用(摘要)

论博物馆及其文物的社会作用(摘要)

一、关于博物馆及其文物的社会作用问题(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提出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郭宏泽[2](2021)在《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商业发展历程中,诞生了无数具有深厚文化、杰出商品工艺或优质服务的企业,该类企业传承至今被称为老字号企业。老字号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优秀文化和传统工艺,能够对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哈尔滨地区拥有包括中华老字号企业、龙江老字号企业以及哈尔滨市老字号企业在内的百余家老字号企业。笔者认为老字号企业档案具有较高的文化、经济、凭证价值,对老字号企业档案的利用能够对老字号企业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企业事务管理产生重要的辅助作用。本文对老字号企业档案的多元价值进行分析,运用文献调研法、网络调研法以及实地调研法探究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现状,分析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中存在的老字号企业档案资源分散、老字号企业档案多元价值体现不均衡、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方式单一等问题,以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在文化、经济、法律凭证等方面为企业带来的收益为导向,构建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策略。

程诗晴[3](2021)在《四川宜宾滇南会馆的修缮与文化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滇南会馆处于历史上西南丝绸之路重镇——宜宾,这里一度商贸云集,人文底蕴深厚。自清光绪年间建馆之初,滇南会馆就承载着川滇两地商贾人文交流的历史,其建筑至今保留两地民族特色,故有“川南第一馆”之称,斑驳沧桑的滇南会馆历经修缮也仅存山门、戏台、东西厢房及书楼、文星楼部分建筑遗存。由于可参考资料缺失一直是文化遗产保护修缮的棘手问题,本题注重一手文献搜集、实地田野调查以及相关专业人士访谈,从时间、空间上尽可能的还原滇南会馆本身的修缮历史、滇南会馆不同时期的建筑功能转变以及社会变迁;尤其对建筑遗存、当代修缮痕迹做一个客观的记录,进而促进滇南会馆更好的保留与活化。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章绪论,重点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创新点、研究内容与方法以及文献综述。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可行性的研究路线。第二章主要对滇南会馆历史文化背景进行了梳理,包括地理位置、交通发展、商业贸易等方面,再对滇南会馆的修筑历史进行了归纳和总结,以滇南会馆为立足点,构建出宜宾商业历史的文化概况。第三章对滇南会馆现存建筑、一期修缮工程进行了记录,以图文的方式对滇南会馆的修缮、现状及其修缮后的建筑做一个系统的梳理。第四章主要是通过重庆“湖广会馆”、自贡西秦会馆以及缅甸曼德勒云南会馆的修缮与当代功用,谈当代会馆建筑的保护和转型,从而思考滇南会馆修缮中的得与失。再从艺术管理的角度分析和展望滇南会馆在当代修缮的新机缘,以期推动滇南会馆二期、三期的修缮,促进后续的文化保护。

胡瑜琬[4](2020)在《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古以来,我们中国就是“漆器大国”,世界上最早的漆器来自中国,同时出土的漆器文物也是世界上最多的[1]。其中,楚漆器的出土展现了我国高超的漆器工艺、神秘的艺术风格,将我国漆器发展推向高潮。国家经济稳步向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广大人民群众从物质的要求上升到精神文化的追求,同时,我国确认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总体目标,各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本文由绪论、现代衍生产品基础研究、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原则、楚漆器分析与研究、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方法与流程、结论与展望六个部分组成。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现代衍生产品的对比研究,得出国内现代衍生产品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并找出解决对策;其次,通过现代衍生产品开发案例的研究,分析得出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的设计原则,为后文的现代衍生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再者,详细的研究楚漆器的缘起和楚漆器艺术的构成体系,为后续的设计提供设计素材;最后,通过与前文的研究内容分析得出楚漆器的衍生方法,应用于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流程中,并展示自己的实践过程。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楚漆器艺术在现代衍生产品中的应用。全面研究与分析楚漆器的文化历史、造物观、构成元素与构成方式,并将其综合性地应用,通过适合的纹样、色彩与造型设计,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展现神秘的楚漆器文化艺术特征,为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探索出一套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方法。

金盼[5](2020)在《“天堂苏州-百园之城”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苏州园林是苏州市最宝贵的城市遗产之一。建国以来,苏州市政府为保护苏州园林付出了大量努力,打造了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开始,苏州市政府开始探索园林的群体性保护工作,随着工作的推进,市政府于2018年将园林群体保护工作命名为“天堂苏州·百园之城”。历经数年,“天堂苏州·百园之城”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为苏州园林打造了群体性的保护体系,“百园之城”也成为了苏州的新名片,公众对苏州园林文化的认知日益增加,参与园林保护工作的热情也日益高涨。当前,“百园之城”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仍旧在进行,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却也出现了管理主体水平参差不齐、保护和修复资金紧张、人才体系断层、政府宣传与公众参与不足等管理方面的问题,影响了项目建设的效果。本文将总结“天堂苏州·百园之城”建设和管理取得的成果,分析“天堂苏州·百园之城”建设和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及其原因,并从立法明确主体责任、园林权属关系调整、引导市场机制与政府合作、加强人才培养、引导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对策,在公共管理视角下为苏州园林保护提供可行的建议。

郭海莉[6](2020)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改变媒介,媒介更新人文”。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被纳入到数字化生存的状态中,“数字故宫”正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博物馆形态——数字博物馆。其通过对文物的数字化展示、数字化传播以及与新兴媒体的合作而具备了媒介的属性,从而能够发挥文化传播的职能。“数字故宫”的诞生与当下的社会语境息息相关,体制改革与政策牵引、媒介变革与技术助力、观念革新与文化询唤都为“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数字故宫”借助交互的传播主体、多元的传播文本和精湛的传播策略展现出了超越传统博物馆文化传播的非凡魅力和感染力。政府组织、运营者与参观者共同构筑了多样化的传播主体;同时,透过“可感”“可视”“可触”的文物载体,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故宫文化与大众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均被呈现出来。此外,依托线上的多渠道传播平台、线下的数字化展览和文创产品的全新表达方式,满足了受众的休闲娱乐需求、知识文化诉求和互动参与追求,同时产生了塑造民众意识、凝聚社会民心以及传承文化价值观等效应。然而,在文创热潮、技术追逐和数字鸿沟的影响下,其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亦出现了一些失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迷失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目标指向。因此,从“价值权衡”铸造文物魅力、“内容为王”讲好中华故事与“以人为本”拓宽传播路径这三个层面着手解决,方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扩大“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影响力。

钟桂花[7](2020)在《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文中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和物质基础,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获得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段。但社会公众对博物馆的印象和管理部门对博物馆的评价都偏重于观众总人数,而相对忽视观众的“回头率”,这样的印象和评价是不全面的,也不够完善。应该在重视总人数的同时引入“回头率”的概念,以更加全面、科学、准确地看待和评估博物馆,进而完善博物馆的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本论文在现有的博物馆观众研究基础上,对博物馆观众“回头率”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阐述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概念,以及与博物馆观众研究的相关概念,并探讨“回头率”与博物馆发展之间的关系。接着阐明笔者在全国27家博物馆所做的实地调查结果,从博物馆和观众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提高“回头率”的相关策略和途径。结论部分是对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几条结论:观众的“回头率”大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回头率”与观众的性别、受教育程度、所从事行业有着一定的相关性,但每种类型的博物馆相关性程度差异较大;观众的“回头率”与其所在的城市密切相关,人们倾向于光顾常住地的文博机构。最后,本论文总结“回头率”在博物馆工作过程中的现实意义,并从博物馆的运营评估体系、博物馆的办展形式及文创品设计方面设想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的未来方向。期待越来越多的学者、业界人士能够注意到观众“回头率”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赵益捷[8](2020)在《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的发展是一部内容极为丰富的历史剧,每一座城市从产生、兴起、发展都经历了或长或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总会发生一些对城市文化、城市空间、城市职能等某一方面产生影响的事件,这些事件便是独属于这座城市的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历史。呼和浩特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其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遇到了城市均质化的问题,即城市特色的缺失、城市居民对城市的认知程度不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城市发展的历史,而城市发展是在时间维度下进行的,其发展结果通过三维的城市空间来体现。城市历史空间就是如此,历史事件发生于时间维度之下,城市历史空间是事件内容的体现。基于此,本文通过研究城市历史空间的发展,总结其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为呼和浩特未来的城市更新提供参考。本文以呼和浩特旧城区内的城市历史空间为研究对象,采用地图叠加法、比较分析法分别对1577——1912、1912——1954、1954——至今三段时期呼和浩特旧城区内的历史空间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分别归纳各发展时期历史空间要素分布特点,进而总结各时期城市历史空间结构。以此为基础对呼和浩特三段时期的城市历史空间进行发展分析,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对三段时期历史空间要素的叠加分析,总结发展规律;二为根据其发展规律从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特点三个方面分析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的发展与呼和浩特城市整体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旧城区内的城市历史空间经历了三个时期的发展,其历史空间结构由“三群两轴”变为“五群三轴”进而演化为现在的“七群五轴”,经历了由简到繁的过程,其发展规律表现为以下三个特征:(1)呈顺序性发展;(2)城市历史空间的分布呈不均衡性发展;(3)城市历史空间的讲述内容呈多样性发展。且每一时期的历史空间结构都与这一时期呼和浩特整体城市的发展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二者互为影响,互相制约。对呼和浩特的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的研究,首先是对城市历史空间理论研究的丰富;其次可以更为清晰的、从宏观上了解到城市历史空间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结合其发展规律以及呼和浩特市城市发展的特点,提出一些初步的城市更新的建议。

郝琛[9](2020)在《口述史类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探究 ——以毕业作品《老兵王艾甫和他的博物馆》为例》文中认为当下,诸多人物类纪录片纷起涌现,影响力颇大。该类作品旗帜鲜明,内涵深刻,以流畅动人的叙事情节、鲜明立体的人物形象、角度多样的创作手法深深打动观者的心灵。但这些选题多元,主题各异的作品,在叙事层面却产生了宏观角度叙事难以共鸣,微观角度讲述难以升华的问题。本文力求从现阶段官方纪录片语态表达和独立纪录片表述形态上着手,在分析我国人物类纪录片发展脉络的基础上,针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问题,提出在此类纪录片创作过程中的故事性叙事策略。全文以笔者创作的纪录片作品《老兵王艾甫和他的博物馆》为例,论述了纪录片真实性的发展逻辑,将叙事时序融入创作思路。从而使人物故事从关乎个体和事件的自然角度过度到关照人文和现实的社会角度。第一章主要论述了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故事性之间的关系,分析从现实主义美学观进行故事创作的原因,提出在该观念影响下记录前期应有的准备。第一节论述主题来源,由当下该类纪录片从现实主义关切的必要性和从现实主义角度创作的重要性来说明。第二节从人物主体的选择上,详细论述了在现实主义美学观视角下,对于纪录片“真实性”追求的具体要求,并且说明由事件的“典型真实”走向影片的“符号真实”是其在记录形态上的表现,从而提出该类纪录片的创作基础是真实。进而说明,应将“直接电影”与“真实电影”的核心诉求进行对比。第三节主要论述该片的记录形态,引入“复现与换质”的概念,寻求记录模式的突破;从而在记录伦理上进行思考,把握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干涉与被干涉”的关系,从而做到现实主义内在要求,使此故事核心能够关照生命个体的人文生活。第二章则展开论述在创作过程中,现实主义美学观对于创作主题的侧重表现,探讨了影片创作视点的切入角度以及选择创作手段的重要作用。从拍摄和创作过程中的元问题入手,即“将会记录什么”、“如何记录”的角度出发,对“素材如何搭建”如何升华纪录片的故事性进行阐述。以笔者作品为例,对该现实主义作品中主人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文本式分析。第三章重点论述了此影片的现实主义叙事轨迹,从叙事线与结构模式出发,以主线与副线展开故事,将各情节点穿插成线。第二节以叙事话语的视角和次序进行分析,对视角与声音,聚焦模式和时间话语进行论述。探讨了真实性走向故事性的脉络,加以陌生化视角的处理方法,最终由作者和受众共同完成此现实主义作品。并在最后一节,以笔者作品为例,进行了视听语言与风格分析,详细说明该纪录片的现实主义创作思路和编创过程。此纪录片由现实主义出发,依照人物类纪录片制作模式,运用多视角方法建构主体价值。利用陌生化处理,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保持理性,部分“深焦镜头”给与观众选择权。使得受众与叙述者之间展开交流,打破以往影片中镜头的操纵感,较多的使用了“长镜头”和“连续镜头”,在事实与故事之间,辅以真实的新闻片段,加强真实感。在前期调查与采访、勘景与观察,以及中期拍摄与筛选,后期剪辑等影视创作过程中,笔者都以现实主义美学观参与影片创作。整体线性叙事也表达了“老兵自我发现”的开放式主线,与“博物馆前世今生”的封闭式副线,通过此片也记录并探讨了现实与自我,农村与城市,个人记忆与家国情怀等真实的历史现状,从中折射出“四零后老兵”的价值选择。

焦骏峰[10](2020)在《庐山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文中认为“庐山东林寺”始建于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之手,她是净土宗(又称莲宗)的发祥地。由此,慧远大师所创立的净宗一派,传承一千六百多年,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净土宗所提倡的“念佛法门”颇为流行,广为传播,可所谓在佛教八大宗派中,净土宗“念佛法门”巨星璀璨,灵光独耀。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公认的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在快节奏与充满竞争现代社会中,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它所形成独特的净宗文化,如何发挥着积极作用去调和处于多变的现代人类?净宗文化,它又有何魅力吸引着现代社会大众的目光?要想进一步探讨这些问题,不得不追溯到净土宗祖庭“庐山东林寺”,这也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缘起。论文以现代净土文化发祥地“庐山东林寺”为中心展开论述,本文先从历史去探讨净宗文化的发源以及东林寺千年历史的变迁。在第三章中,深入地研究东林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以及它所形成的净土文化通过怎样的方式去适应现代社会,又是如何影响现代人类?尤其在第四章中,祖庭“庐山东林寺”是如何进行一种现代性转化?会着重在东林寺文物胜迹与现代寺院建筑风格艺术上去体现。后面的章节会依次探讨,东林寺所具有独特的现代净土道风、现代僧团建设、现代佛事活动,现代寺院管理、对现代人类临终关怀、民间慈善行谊、弘法教化,国内外净宗文化的弘扬与交流,践行“人间净土”,构建和谐社会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东林寺在现代社会中,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因此,对庐山东林寺的考察对于研究与挖掘净土宗文化、人文特点以及对现代社会影响,促进和谐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关于博物馆及其文物的社会作用问题(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博物馆及其文物的社会作用问题(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老字号企业档案相关概述
    第一节 老字号企业档案的概念与分类
        一、老字号企业档案概念
        二、老字号企业档案分类
    第二节 老字号企业档案的多元价值
        一、老字号企业档案的文化价值
        二、老字号企业档案的经济价值
        三、老字号企业档案的凭证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现状分析
    第一节 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现状调研
        一、调研目的及对象
        二、调研方法
        三、调研结果分析
    第二节 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字号企业档案资源保管分散
        二、老字号企业档案的多元价值未深入挖掘
        三、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方式单一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策略
    第一节 构建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资源体系
        一、保护老字号企业珍贵历史档案
        二、制定老字号企业档案整理标准
        三、拓宽老字号企业档案征集渠道
    第二节 利用老字号企业档案推广企业文化
        一、强化老字号企业档案编研,凝练企业文化
        二、多种渠道举办老字号企业档案展览
        三、开发老字号企业档案文创产品
    第三节 利用老字号企业档案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一、编研老字号企业品牌档案,推广企业形象
        二、解读老字号企业工艺档案,传承制造工艺
        三、整合老字号企业经营档案,革新经营理念
    第四节 利用老字号企业档案维护企业权益
        一、利用老字号企业档案解决法律纠纷
        二、利用老字号企业档案辅助企业认证
        三、保存老字号企业社会责任档案,保护企业形象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3)四川宜宾滇南会馆的修缮与文化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框架
2 滇南馆现存建筑规模与历史文化概况
    2.1 以滇南馆为中心的水陆运输集群
        2.1.1 临街半包围式陆上交通遗存——走马街、栈房街、信义街
        2.1.2 官方商贸集散——铜关码头
        2.1.3 日常运输码头——南岸青草坝
    2.2 走马街的前世今生
    2.3 川滇商贸——刻在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历史
        2.3.1 西南丝绸之路上的宜宾古城
        2.3.2 “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
        2.3.3 清至民国时期宜宾的商帮、行会与会馆
        2.3.4 以茶会客
        2.3.5 滇南会馆与滇商
    2.4 滇南会馆的修筑与历史
        2.4.1 滇南会馆随考
        2.4.2 滇南会馆的功用及其文化演进
    本章小结
3 滇南馆的修缮工程与文化保护理念
    3.1 遗存琐记
    3.2 滇南会馆建筑一期工程的当代修缮理念
        3.2.1 传统建筑形制结构的复原加固与去伪存真
        3.2.2 装饰材料与工艺的“修旧如旧”
    3.3 木质雕刻和灰塑的修缮特征与文化记录
        3.3.1 修缮前建筑装饰中木雕的损毁情况
        3.3.2 修缮后的戏曲人物题材木雕
        3.3.3 建筑构造中的灰塑、瓷片镶嵌工艺以及石材雕塑
    3.4 后续修缮进程的裹足不前
    本章小结
4 会馆保护思路的拓展与滇南会馆保护的新机缘
    4.1 西南-东南亚地区会馆保护的思路
        4.1.1 重庆“湖广会馆”建筑群的修缮和功能延续
        4.1.2 四川自贡西秦会馆的保护与文化定位
        4.1.3 云南会馆文化在东南亚的辐射
        4.1.4 会馆功用的当代转化
    4.2 滇南馆修缮的得与失
    4.3 现代滇南会馆修缮与保护的新机缘
    4.4 滇南会馆的修缮建议及其文化属性的当代诠释
        4.4.1 文星楼、书楼现状调查及修缮建议
        4.4.2 滇南馆艺术文化展览的可行性规划
        4.4.3 基于视觉形象与展程视角的笔者设计
        4.4.4 滇南馆建筑装饰木雕线稿及其延伸文创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2章 现代衍生产品基础研究
    2.1 现代衍生产品
        2.1.1 现代衍生产品特征
    2.2 现代衍生产品发展现状
        2.2.1 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状况
        2.2.2 国内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现状及问题
    2.3 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的价值和意义
        2.3.1 经济价值
        2.3.2 文化价值
    2.4 我国现代衍生产品开发优势
第3章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原则
    3.1 现代衍生产品开发案例
        3.1.1 大英博物馆现代衍生产品分析
        3.1.2 大英博物馆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策略
    3.2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的设计原则
        3.2.1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开发策略
        3.2.2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的特殊设计思维与方式
第4章 楚漆器分析与研究
    4.1 楚漆器缘起
        4.1.1 楚源
        4.1.2 楚漆器发展背景
        4.1.3 楚漆器发展条件
    4.2 楚漆器艺术
        4.2.1 楚漆器构成元素
        4.2.2 楚漆器构成方式
    4.3 楚式漆器发展现状
第5章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方法与流程
    5.1 楚漆器如何衍生
        5.1.1 平面式
        5.1.2 交互式
        5.1.3 意蕴式
    5.2 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流程
        5.2.1 设计定位
        5.2.2 设计展开
        5.2.3 设计实施
        5.2.4 设计评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天堂苏州-百园之城”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遗产保护体系的研究
        (二) 关于城市规划中城市遗产保护的研究
        (三) 关于城市遗产管理的研究
        (四) 关于苏州园林保护与管理的研究
        (五) 当前研究成果的局限性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与思路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一、概念界定
        (一) 城市遗产
        (二) 苏州园林
        (三) 百园之城
    二、理论视角
        (一) 公共物品理论
        (二) 公共治理理论
第二章 “百园之城”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取得的成果
    一、“百园之城”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的原则、目标及任务
    二、完善了法律规范,强化苏州园林依法管理
    三、编制了“园林家谱”,迈进群体性保护管理时代
    四、加大了修复力度,建立园林分级保护管理模式
    五、促进了文化惠民,最大限度开放利用园林
    六、基本建成了“百园之城”,亮出苏州文旅宣传新名片
第三章 “百园之城”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一、不同类型园林管理主体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一) 园林局管理园林的状况
        (二) 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园林的状况
        (三) 国有企业管理园林的状况
        (四) 私有企业、私人和寺庙管理园林的状况
    二、各类型园林管理主体园林保护和修复资金普遍紧张
        (一) 园林局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的园林修复保护资金来源单
        (二) 部分国有园林和私有园林缺乏修复保护资金
        (三) 政府对非行政事业单位主体的资金支持形式不够丰富
    三、缺乏修复、保护、宣传园林的专业人才
        (一) 传统技术人才短缺
        (二) 科研人员不足
        (三) 讲解宣教人才专业性不足
    四、政府宣传不及时、不准确,公众参与不足
        (一) 园林名录征集宣传力度不足
        (二) 园林开放信息更新不及时,误导公众
        (三) 民间组织与公众主动参与有限
第四章 “百园之城”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分类保护体系不完善,园林权属关系分散
    二、政府与市场间缺少充分合作的机制
    三、缺乏培养园林专业技术人员的优良环境
        (一) 事业单位编制制度束缚园林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二) 传统工艺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四、缺少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
        (一) 政府不够重视公众的知情权与决策权
        (二) 政府与民间团体合作较少
        (三) 缺少长期长效的宣传教育
第五章 对加强“百园之城”园林群体性保护管理的建议
    一、立法明确主体责任,适度调整园林权属关系
    二、引导市场机制为园林修复保护提供资金
        (一) 激励社会资金进入园林保护工作
        (二) 完善城市遗产的市场化交易制度
    三、加强园林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一) 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制度
        (二) 重视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
    四、加大宣传力度,促进公众主动参与
        (一) 加强信息公开,吸引公众积极参与
        (二) 多渠道宣传,提升公众保护意识
        (三) 积极培养民间组织,搭建民间力量参与渠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苏州园林名录》实地考察记录
附录二: 访谈记录
致谢

(6)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社会语境
    第一节 “数字故宫”的媒介身份解读
        一、“数字故宫”的文物展陈与文化传播
        二、“数字故宫”与新兴媒体的合作传播
    第二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社会语境
        一、体制改革与政策牵引的生存场域
        二、媒介变革与技术助力的时代机遇
        三、观念革新与文化询唤的精神驱动
第二章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要素分析
    第一节 传播主体:多样化传播主体的全面打造
        一、政府组织: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整合
        二、运营者:主体性的虚拟化和隐匿性
        三、参观者:间性主体的互动参与传播
    第二节 传播文本:多元文化景观的均衡呈现
        一、器物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融合传播
        二、故宫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兼容并蓄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对接
        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
    第三节 传播策略:多种传播方式的协作叙事
        一、线上多渠道传播平台的搭建
        二、线下数字化展览形式的重视
        三、文创产品全新表达方式的探索
第三章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效果探析
    第一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效果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的样本与方法
        二、调查的结论及分析
    第二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效果的深度访谈
        一、访谈对象的选取
        二、访谈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多层影响
        一、认知层面:民众意识的激活与塑造
        二、心理层面:社会民心的凝聚与抚慰
        三、行为层面:文化价值观的实践与传承
第四章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困境与未来展望
    第一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困境
        一、文创热潮下消费主义的倾向
        二、技术追逐下游戏狂欢的趋势
        三、数字鸿沟下信息传播的障碍
    第二节 “数字故宫”文化传播的展望
        一、“价值权衡”铸造文物魅力
        二、“内容为王”讲好中华故事
        三、“以人为本”拓宽传播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致谢

(7)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2.1 行业背景
        1.2.2 学术背景
    1.3 研究意义
        1.3.1 完善博物馆观众体系的研究
        1.3.2 完善博物馆质量评估体系
        1.3.3 促进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
    1.4 研究现状
        1.4.1 博物馆观众研究回顾
        1.4.1.1 理论研究
        1.4.1.2 方法研究
        1.4.1.3 案例分析
        1.4.2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研究概况
        1.4.2.1“回头率”的研究概况
        1.4.2.2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研究概况
    1.5 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1.5.4 特色与创新之处
        1.5.5 预期困难
第二章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概述
    2.1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概念
        2.1.1“回头率”的来源与定义
        2.1.2“回头率”的理论支撑
    2.2 相关概念
        2.2.1 博物馆分类
        2.2.2 博物馆观众
        2.2.3 博物馆观众调查
    2.3 观众“回头率”与博物馆之间的关系探讨
        2.3.1 促进观众参观行为的常态化
        2.3.2 促进博物馆服务功能的社区化
        2.3.3“回头率”是博物馆观众研究新的探索
第三章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实地调研综述
    3.1 实地调研过程
        3.1.1 问题提出
        3.1.2 问卷设计
        3.1.3 实地调研过程
    3.2 综合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2.1 综合类博物馆概述
        3.2.2 综合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2.2.1 数据分析
        3.2.2.2 小结
    3.3 纪念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3.1 纪念类博物馆概述
        3.3.2 纪念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3.2.1 数据分析
        3.3.2.2 小结
    3.4 专题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4.1 专题类博物馆概述
        3.4.2 专题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4.2.1 数据分析
        3.4.2.2 小结
    3.5 艺术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5.1 艺术类博物馆概述
        3.5.2 艺术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5.2.1 数据分析
        3.5.2.2 小结
    3.6 遗址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
        3.6.1 遗址类博物馆概述
        3.6.2 遗址类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结果分析
        3.6.2.1 数据分析
        3.6.2.2 小结
    3.7 调查的局限性、不足和后续工作展望
第四章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的影响因素
    4.1 观众的心理因素——参观动机对参观行为的影响
    4.2 观众结构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4.3 博物馆环境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4.3.1 外部环境
        4.3.2 内部环境
    4.4 博物馆展览活动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4.5 博物馆的宣传推广对观众“回头率”的影响
第五章 基于观众“回头率”调查分析的建议与对策
    5.1 发挥博物馆中枢功能——通过“回头率”密切馆群联系
    5.2 通过强化公众参与提升“回头率”
    5.3 通过灵活运用高科技手段提升“回头率”
    5.4 通过“回头率”培养目标观众群体
        5.4.1 专注学生群体的目标观众设置
        5.4.2 根据需求设置目标观众群体
    5.5 品牌策划与“IP”经营
        5.5.1 利用博物馆资源提升“回头率”
        5.5.2“回头率”与品牌宣策
        5.5.2.1 以品牌创意性强化“回头率”
        5.5.2.2 以品牌亲民性强化“回头率”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在博物馆观众研究和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6.1.1 结论
        6.1.2 实践意义
    6.2 博物馆观众“回头率”今后研究方向的构想
参考文献
附录:博物馆观众“回头率”调查问卷
后记 远方不远——我的博物馆之旅
致谢

(8)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史相关研究
        1.3.2 城市历史空间相关研究
        1.3.3 呼和浩特城市相关研究
    1.4 城市历史空间研究理论基础
        1.4.1 城市故事论
        1.4.2 城市意象理论
        1.4.3 符号学理论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城市空间
        1.5.2 城市历史空间
        1.5.3 历史空间要素
    1.6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6.3 研究框架
2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概述
    2.1 呼和浩特市自然历史条件
        2.1.1 自然条件
        2.1.2 历史条件
    2.2 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
        2.2.1 归化城的兴建与发展
        2.2.2 绥远城的兴建与发展
        2.2.3 归化、绥远两城的合并
        2.2.4 京绥铁路的通车
        2.2.5 呼和浩特市历版城市规划
    2.3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阶段划分
        2.3.1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
        2.3.2 呼和浩特城市发展的特点
        2.3.3 本文研究分期
    2.4 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统计
        2.4.1 研究范围的空间界定
        2.4.2 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分类
        2.4.3 城市历史空间要素价值
        2.4.4 城市历史空间要素整合
    2.5 本章小结
3 1577——1912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分析
    3.1 物质要素分析
        3.1.1 物质要素分布
        3.1.2 物质要素分析
    3.2 非物质要素分析
        3.2.1 非物质要素分布
        3.2.2 非物质要素分析
    3.3 1577 ——1912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叠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1912——1954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分析
    4.1 物质要素分析
        4.1.1 物质要素分布
        4.1.2 物质要素分析
    4.2 非物质要素分析
        4.2.1 非物质要素分布
        4.2.2 非物质要素分析
    4.3 1912 ——1954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叠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1954——至今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分析
    5.1 物质要素分析
        5.1.1 物质要素分布
        5.1.2 物质要素分析
    5.2 非物质要素分析
        5.2.1 非物质要素分布
        5.2.2 非物质要素分析
    5.3 1954 ——至今时期的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叠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分析
    6.1 呼和浩特三段时期城市历史空间要素叠加分析
    6.2 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与城市发展间的关联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城市发展更新建议
    7.3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问卷
附录B 图表目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口述史类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探究 ——以毕业作品《老兵王艾甫和他的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该选题的创作现状
        二、高龄老兵现状
        三、非国有博物馆现状
    第三节 研究与创作方法、创作手段、可行性分析、创新之处
        一、研究与创作方法
        二、创作手段
        三、可行性分析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作缘起——现实主义真实性的表达
    第一节 创作背景介绍
        一、故事背景
        二、创作机缘
        三、选题来源
    第二节 创作内核初探
        一、真实
        二、典型真实与符号真实
        三、故事性与真实性
    第三节 记录手法的探寻
        一、记录形态的选择
        二、记录模式的突破
        三、记录伦理的思考
第二章 创作过程——主人公人物故事性的建构
    第一节 创作主题概述
        一、挖掘故事内涵
        二、提炼核心内容
        三、彰显主体价值
    第二节 创作视点的切入
        一、英模人物的形象建构
        二、暮年老者的心理建构
        三、个体意识的性格建构
    第三节 创作方法:现实主义表达在作品中的具现
        一、历史记忆与个人记忆的追寻
        二、现实状况与人生境遇的调试
        三、世俗观念与自我价值的平衡
第三章 叙事策略——纪录片人文色彩的升华
    第一节 叙事线与结构模式
        一、叙事主线——王艾甫奇人奇事
        二、叙事辅线——博物馆前世今生
        三、“离题”次线——周边事物丰富细节
    第二节 叙述话语的建立
        一、叙述时间话语
        (一)叙述时序
        (二)叙述频率
        二、叙述聚焦话语
        (一)视点与视角
        (二)多元聚焦叙述话语
        三、真实叙述理念的表达
        (一)纪实性呈现
        (二)虚构化处理
    第三节 视听语言设计的呈现与美学追求
        一、镜头设计
        (一)深焦镜头
        (二)长镜头
        (三)空镜头
        二、声音设计
        (一)同期录音与解说配音
        (二)配乐与其他声音要素
        三、光线与色彩
        (一)光线的选择
        (一)色彩的运用
创作收获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庐山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状况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文献综述
第2章 庐山东林寺的历史
    2.1 东林寺的历史沧桑
    2.2 历代名僧与东林寺
        2.2.1 莲宗初祖—慧远大师
        2.2.2 西林鼻祖—慧永大师
        2.2.3 东方释迦—智者大师
        2.2.4 日本高僧—澄圆大师
        2.2.5 六次东渡—鉴真大师
        2.2.6 明代高僧—憨山德清
        2.2.7 临济宗师—释常总
        2.2.8 禅宗泰斗—虚云大师
    2.3 历代名士与东林寺
        2.3.1 桃源中人—陶渊明
        2.3.2 丹元道人—陆修静
        2.3.3 脱去青衫便是僧—白居易
        2.3.4 民族英雄—岳飞
        2.3.5 阳明心学—王守仁
        2.3.6 向往东林寻莲社—陆游
        2.3.7 护持东林道风—崔黯
        2.3.8 维新领袖—康有为
        2.3.9 佛教领袖-赵朴初
第3章 东林寺与现代社会
    3.1 现代社会信仰的缺失
    3.2 构建现代人类心灵的一片净土
        3.2.1 净土宗文化的流变及对现代人的影响
        3.2.2 净土法门之特色与现代人修行
第4章 净土宗文化的外化—东林寺现代建筑与造像
    4.1 东林祖庭的建筑布局与特征
    4.2 东林祖庭的文物胜迹与景观艺术
    4.3 东林大佛
        4.3.1 顺天应人—启建东林大佛
        4.3.2 启建大佛的助缘与艰辛过程
        4.3.3 大佛造像的意义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4.4 东林净土苑
        4.4.1 东林净土苑的建筑布局与造像壁画风格
        4.4.2 东林净土苑是现代净土文化荟萃与结晶
第5章 现代东林道风
    5.1 东林寺现代伽蓝僧团
    5.2 东林寺现代佛事活动
        5.2.1 东林寺的佛七与闭关
        5.2.2 东林寺的往生助念与临终关怀
        5.2.3 东林寺的慈护与放生
    5.3 东林寺义工精神
第6章 现代东林寺方丈对净土文化的弘扬与贡献
    6.1 中兴之师—果一上人
        6.1.1 果一上人的出家因缘
        6.1.2 重光祖庭,振锡东林
        6.1.3 勤俭苦修,佛门楷模
    6.2 正法传续—传印法师
    6.3 继往开来—大安法师
第7章 践行“人间净土”开创现代净土文化传播的新局面
    7.1 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传播机构设置
        7.1.1 《净土》杂志的创办
        7.1.2 开办净土研习班与网络班
        7.1.3 东林印制部与佛艺研究所
        7.1.4 视听部与发行部
        7.1.5 文宣部与网络部
        7.1.6 净宗文化研究所
    7.2 净土文化佛学夏令营
    7.3 民间慈善行谊,弘扬净土精神
    7.4 净土文化交流
    7.5 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所表现出的意义与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关于博物馆及其文物的社会作用问题(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哈尔滨地区老字号企业档案利用策略研究[D]. 郭宏泽.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四川宜宾滇南会馆的修缮与文化保护研究[D]. 程诗晴. 成都大学, 2021(07)
  • [4]楚漆器现代衍生产品设计研究[D]. 胡瑜琬.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5]“天堂苏州-百园之城”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金盼. 苏州大学, 2020(03)
  • [6]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的文化传播研究[D]. 郭海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博物馆观众“回头率”研究[D]. 钟桂花. 上海大学, 2020(03)
  • [8]呼和浩特城市历史空间发展研究[D]. 赵益捷.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9]口述史类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方法探究 ——以毕业作品《老兵王艾甫和他的博物馆》为例[D]. 郝琛.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庐山东林寺现代净土文化[D]. 焦骏峰. 南昌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论博物馆及其文物的社会作用(摘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