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规划在地形跟随系统中的应用

线性规划在地形跟随系统中的应用

一、线性规划在地形跟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子琪[1](2021)在《含风光区域电网的储能选址定容及能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储能技术的蓬勃发展,使得储能电站投资成本不断下降,储能电站的应用越发广泛。对于含有风光电源的地区,储能电站可有效缓解风光发电消纳问题,减少网络损耗,提高经济效益。因此研究储能电站的选址定容及能量管理,实现储能电站接入及其运行的最优化,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对现有多种储能技术的原理及特性进行分析,确定以锂电池储能作为储能形式来研究储能电站选址定容及能量管理,并分析了储能电站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提出了一种含风光区域电网的储能电站选址定容规划,规划在选址阶段考虑了网络电压稳定性,针对实际复杂的电网系统,建立了一种预选址策略,即以电压稳定裕度为指标在电网中预先筛选出部分节点来进行后续选址定容规划;在预选址策略的基础上,以网络一天有功网损之和最小为目标,运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新疆吐鲁番实际地区进行算例仿真,确定储能电站在吐鲁番地区的安装位置及容量。算例结果可得,对储能电站进行合理规划可有效减少有功损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网络电压稳定性,降低负荷波动。在储能电站选址定容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了含风光区域电网储能能量管理优化模型。该模型中提出一种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即对算法中引领蜂的搜索方程、跟随蜂的概率选择及跟随蜂的搜索方程三方面加以改进;模型基于源荷状态判断储能各时段充放电状态,将区域日网损降低收益、日高储低放套利收益及日环境效益三者收益之和最大作为目标函数,采用改进人工蜂群算法对已规划储能电站的吐鲁番地区进行仿真建模,确定储能电站的能量管理策略。算例结果表明,对储能电站进行了能量管理优化可提升储能系统整体经济效益,且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具有更优的收敛性能。

吴成芳[2](2021)在《无人机航迹规划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无人机因其高度的机动性,卓越的情报侦查能力和对恶劣环境的快速处理能力吸引了全世界军事组织的目光,但同时现代化的战场环境也对无人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无人机在空中以固定高度飞行执行战斗任务时,需要能够精确地躲避敌方的雷达、火炮和禁飞区等威胁;当无人机在局部未知或完全未知的三维环境中执行任务时则需要无人机能够实时处理大量的环境信息并进行快速有效地在线航迹规划。为了获得高效高精度的无人机航迹规划结果,同时实现未知环境下的无人机在线航迹规划。本文在充分考虑无人机飞行环境约束、任务需求约束和自身机动性约束的基础上,提出了已知环境下的无人机二维航迹规划算法和未知环境下的无人机三维在线航迹规划算法,从而为无人机在实际环境下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本文首先对已知环境下的无人机二维航迹规划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在解空间中引入无人机物理约束,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快收敛人工蜂群(FC-ABC)算法来对该问题进行求解。该算法在蜜源初始化阶段采用了基于无人机物理约束的随机蜜源初始化方法,确保了种群的多样性和初始航迹的可行性;在雇佣蜂邻域搜索阶段采用基于无人机物理约束和最优蜜源信息相结合的启发式自适应算法,利用最优蜜源信息引导蜜蜂进行邻域探索,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跟随蜂在对雇佣蜂蜜源进行选择时采用了基于-7)8)(69)9)探索策略和蜜源位置信息相结合的选择机制来增强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大幅度降低了算法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可能性。仿真结果表明,FC-ABC算法相较其他的改进型人工蜂群算法有更出色的解算效果。针对三维未知环境下的无人机在线航迹规划问题,本文创新性地将空间分层思想与lazy theta*算法结合,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稀疏分层lazy theta*(SHLT*)算法来对该问题进行求解。该算法利用稀疏分层框架对三维空间进行建模,将整个空间划分为不同层级的子空间,同时引入无人机动力学约束优化后继节点,从而大幅度地减少算法的搜索空间。在此框架的基础上,本文采用了自适应的lazy theta*算法在各层级的空间中寻找最短路径,加快算法计算的同时提高生成路径的质量。最后对生成的路径进行平滑,抛光处理,去除路径中不必要的转弯和锐化的边角。仿真结果表明,SHLT*算法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规划出一条接近最优的从起点到终点的路径,与分层D*lite(HD*)算法相比能产生更短,更平滑的路径。

邱宇[3](2020)在《不确定条件下汀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补偿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研究热点,也是理论界长期关注的议题。然而,理论研究中往往忽视了生态补偿与流域资源环境等影响因素的联动关系;产业资源消耗及排放强度的不确定性对生态补偿的影响也鲜见报道;理论生态补偿标准在实践中难以被采纳;流域水资源规划未考虑生态补偿因素,容易导致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远离最优状态,无法实现整个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帕累托最优。因此,在流域水资源规划时,应充分考虑水资源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的要求,通过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流域经济效益最大化,确定合理的生态补偿额度,促成上下游政府在生态补偿博弈中达成共识,平衡流域上下游主体利益,破解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囚徒困境”,促进流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全国第二个跨省生态补偿试点流域——汀江(韩江)流域为研究对象,从生态补偿视角,充分考虑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行业水资源消耗指标及污染排放强度的不确定性、5种不同的水文径流情景、效益最大化涵盖的风险等情形下,相继采用确定性规划、区间不确定性规划、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和区间两阶段鲁棒随机规划等方法,以全流域地区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研究建立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在流域水资源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区域最低发展水平要求的约束下,通过流域水资源在上、下游及各部门之间的优化配置,实现汀江(韩江)流域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确定上下游合理的生态补偿额度,推进汀江流域生态补偿工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1)流域水资源配置确定性优化结果表明:汀江(韩江)流域总体综合经济效益为4142.50×104万元,较基准年2018年3805.33×104万元的流域总体综合经济效益提升了了337.17×104万元,升幅8.86%,流域十四个县区的经济效益均较基准年增长了4.19%13.55%;下游广东省补偿上游福建省的26927.96万元,较基础方案(生态补偿总额为5.42×104万元,其中国家补偿1.5×104万元,广东省补偿福建省3.92×104万元)相比减少了广东横向支付12272.04万元,降幅31.31%。既为流域下游生态补偿减负,同时也提升流域各县区及整体综合经济效益。确定性模型可为决策者优化水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降低流域生态补偿额度,实现汀江(韩江)流域综合经济效益最大化。(2)基于区间不确定性规划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表明:行业水资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因素在一定域值范围内波动的情景下(即区间不确定情景下),总行业用水规模和经济效益分别为[25.77,35.56]×104万吨和[3069.32,5756.79]×104万元,与确定性优化模型相比,其上限值都有明显提高,下限值都有一定程度地降低,说明行业用水规模对经济效益目标主要是正向影响,可增大行业用水规模。从不同产业部门上看,工业生产部门、市政生活部门、农业部门和生态环境部门用水规模分别为[200242.50,247940.00]万吨、[56822.94,106811.85]万吨、[269.10,345.18]万吨和[350.59,525.88]万吨,相应经济效益分别为[3001.44,5459.42]×104万元、[76.96,305.70]×104万元、[605.54,920.97]万元和0元,工业和市政部门是水资源消耗大户,工业部门经济效益贡献最大,占比达[95%,97%]。下游地区需要向上游地区支付的生态补偿为[23997.71,28640.05]万元,较确定性优化模型增加[-2977.20,1665.14]万元,可有效削减生态补偿额,减轻各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3)基于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的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区间不确定和五种不同水文径流情景条件下,总体经济效益下限为[3441.867,3706.47]×104万元,上限为[6560.93,6755.68]×104万元。流域整体及各县区经济效益按水文径流极丰〉丰〉平〉枯〉极枯的排序,逐级降低,水量与经济效益呈正相关。下限经济效益降低最大的为上游福建省新罗区,升高最大的为下游广东省兴宁县。上限经济效益提升最小和最大分别为上游福建省上杭县和下游广东省兴宁县。总补偿额由极枯水年至极丰水年为下限[26139.75,27712.06]万元;上限[27270.45,30005.80]万元。整体及各县区生态补偿额也按极丰〉丰〉平〉枯〉极枯排序,逐级降低,水量和生态补偿额呈正相关。(4)基于区间两阶段鲁棒随机规划方法的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表明:汀江流域总经济效益和生态补偿额随着鲁棒系数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生态补偿额随着鲁棒系数的增大呈下降趋势、总经济效益下降,这代表系统的稳定性增加,经济性和稳定性得到了较好地平衡。相较于区间两阶段随机规划方法,汀江(韩江)流域总经济效益和生态补偿额呈下降趋势,表明区间两阶段鲁棒随机规划方法为提高稳定性和规避风险性而减少了经济效益,通过改变鲁棒值,能得到在不同风险水平和不同情境中较优的规划方案,为决策者科学的、弹性合理的规划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提供理论支撑。综上,本研究结合“三线一单”中水资源利用上线和水环境质量底线的管理要求,将生态补偿引入水资源规划,构建了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实现流域生态补偿与水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和污染物排放等因素的联动优化,获得流域生态补偿总额合理化和整体经济效益最大化方案,对开展流域水资源规划及生态补偿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威涛[4](2019)在《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地壳运动的活跃,使多种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明显上升,并且灾难性事件增多。与此同时,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使城市人口持续增长,这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城市人口正在、也将更多地暴露于自然灾害威胁之下。城市疏散避难空间是灾害情景下工程抗灾设防受损后的第二道防线——保障人口生命安全的底线空间,也是收容救助活动的集核空间、城市机能运转的辅助空间。所以,疏散避难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城市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适应灾害风险”简称“适灾”,是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指在不同的灾害风险条件下都可以可靠地发挥庇护、收容、救助等关键职能,降低甚至避免灾害风险导致的人口及相关社会经济损失。但是,当我们审视当前各个城市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工作时,会发现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局——规划者们常常遵循既定经验范式,采用实体中心的规划技术手段(指从自上而下的视角关注事物的平面与静态结构)就灾害谈设计,从而忽视或回避了疏散避难空间和灾害风险之间复杂的、生动的适应关系及运行逻辑,导致难以把握这种适应关系所形塑的适灾对策。何为“适灾”?如何“适灾”?这成为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亟待回归、思考并解答的问题。首次采用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对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运行机理和外部规划响应进行双向探索。通过适灾机理向规划响应的推导,最后落足于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的应用,不仅帮助突破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适灾困局,还在于弥补现有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理论缺欠。也期待通过贡献出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研究的专项性成果,启发其他城市空间适灾理论的充实和适灾规划的完善。以基础平台搭建-适灾总体探讨-适灾分题探讨-适灾规划应用为研究路线依次展开:第一部分,搭建“适灾”研究的基础平台。通过梳理归纳“疏散避难空间”、“灾害风险”、“CAS理论”的发展动态,搭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研究和规划应用的基础平台,奠定研究广度、深度和精度。包括:明确以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规划内容向多灾种、多时段、多手段、多尺度和多主体5个方面扩展;明确以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分解为致灾性、暴露性和敏感性3个风险维度;引入CAS经典理论,辅以社会生态系统的CAS衍生理论、城市空间系统的CAS应用程序,探索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问题。第二部分,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总体探讨。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与CAS理论的耦合分析,论证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属于复杂适应系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起包括空间复杂性表现、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适灾系统构成、适灾系统外部特征和适灾系统内部机制在内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思想。其中,通过挖掘适应概念的可持续发展内核,提出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再通过搭建内部机制达到适灾要求的作用框架,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适灾运行机理模型。然后,将适灾理论思想和适灾机理模型转化为规划语言,确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概念,重塑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体系,包括:建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总体思路;将灾害风险适应性要求转化为新的规划原则;受适灾机理模型启发建立规划方法集合;确立清晰的规划流程和完整的规划内容;赋予新的规划属性和价值等。第三部分,以滨海城市为例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分题探讨。滨海城市是社会经济活动最活跃、人口最集中、灾害形势最复杂的城市地区之一。通过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灾害情景下的人口安全,并以人口之安全维护社会经济之稳定,对于滨海城市而言至关重要。根据适灾规划体系指导,将适灾规划分为“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适应人口暴露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适应救助敏感性”3项专题分别展开。在每个专题下,首先通过分析滨海城市灾害风险主要影响要素,确定灾害风险评价指标,辨析灾害风险的空间分异特征;然后,针对滨海城市典型的灾害风险特征,将适灾运行机理模型具象化,形成疏散避难空间使用行动情景图式;以该图式为依据,搭建跟随灾害风险提升、承载邻域层自治行动向城市层统筹行动升级的疏散避难空间形制、配置和布局策略。第四部分,对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做规划应用研究。在对前文提出的空间适灾规划策略进行应用的同时,就应用研究区域本身发现并解决适灾专题探讨中忽视的差异性和细节性问题,指导我国滨海城市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提升,也为其他城市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最后,建立一套指涉多方参与主体、识别多层规划权责、执行多元规划程序的规划保障措施,用于保障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编制、实施和使用的效果。

裴嘉政[5](2019)在《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动力汽车作为一种多能量源共同驱动的新型交通工具,所采用的能量管理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性能。能量管理策略根据汽车动力系统的特性和实时的运行工况,在不同驱动能量源之间合理的分配转矩,从而获得最优的燃油经济性能、最低的污染排放指标以及舒适的驾驶操控性能。本文针对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现存的问题,结合模糊控制、深度神经网络、多目标优化、车辆通信等相关技术,对能量管理策略展开深入研究并提出优化和改进,主要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本文以武汉市道路交通为研究对象,应用车载实时监控技术,搭建了工况采集系统,并采用自动编码器构建武汉市代表性行驶工况。该方法利用编码器特征提取、数据压缩的特性以及解码器数据重构的功能,使得重构数据尽可能逼近车辆实际速度及变化规律。针对代表性行驶工况,研究工作提出了双梯形模型对解码器输出的重构数据进行工况模态化,并通过评价指标和特征分析验证所提出模态化模型的有效性。其次,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鸽群算法优化的模糊能量管理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工况识别器,两者的融合使得模糊转矩分配控制器通过离线优化可以依据工况类型确定其对应的隶属度函数和控制规则。仿真结果表明,将行驶工况识别技术融入到能量管理策略中有效解决了隶属度函数和模糊规则的选取和确定过于依据主观工程经验的问题,同时降低行驶工况多样性对系统的扰动影响,更加有效的提高能量管理策略的性能。第三,提出了一种车辆通信下基于混合深度模型的短期工况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该方法收集来自周围车辆和(或)路侧单元所广播的状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以设置混合深度模型的参数值。混合模型输出给定预测时间的短期工况数据,利用模型预测控制将每个采样时刻将控制时域的扰动纳入滚动优化从而提升全局解的性能。此外,分析了车联网通信对预测精度的影响。最终,仿真实验验证了本研究所作的优化和改进对于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能量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四,提出了基于优势函数的深度强化学习能量管理策略,该方法在深度Q网络的基础上引入标准化优势函数以保证在输出动作的同时其对应的Q值是最大值,实现了状态空间的输入端和动作空间的输出端均是高维且连续的。为了完善对行驶工况多样性的适应效果,进一步提出了车联网环境下的在线强化学习架构。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优势函数的深度强化能量管理策略在降低油耗和减少排放方面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白文彬[6](2019)在《固定翼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方法》文中指出伴随着固定翼无人飞行器(Unmanned Aerial Vehicle,UAV)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和应用,UAV对能源、通信和保障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且其任务空间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需要更加高效的飞行航迹以适应复杂多变的任务空间。UAV的飞行航迹决定了能量消耗、编队协同、威胁规避和对保障系统的依赖性,是UAV顺利完成任务的有效保障。在此背景下,本文对UAV航迹规划算法展开调研,并针对UAV的飞行航迹规划、编队飞行队形保持和多任务分配问题,分别提出了基于改进PSO算法的航迹规划算法、基于改进APF算法的编队航迹规划算法和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多任务分配算法等,主要包含括了以下几个方面:针对复杂任务空间下UAV航迹规划问题展开了调研与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Metropolis准则和RTS平滑算法改进的PSO算法的航迹规划算法。首先针对UAV航迹规划问题,构建了任务空间数字地图,引入了航迹规划模型及航迹表示模型,设计了航迹约束模型,提出了新的适应度函数,并提出了基于改进PSO算法的航迹规划算法。由于PSO算法形式简单、搜索速度快,将PSO算法用于航迹规划算法的基础算法,并引入Metropolis准则作为新的接受策略,以保证PSO算法的全局收敛性,避免PSO算法陷入局部最优问题;并引入RTS平滑算法对所规划航迹予以平滑处理,以期为UAV提供切实可行的平滑航迹,避免规划出曲折难行的航迹。除此之外,针对复杂任务空间突发威胁情况,提出了基于航迹规划算法的实时在线航迹规划算法(LPSO)。最后经过仿真分别证明了所提出的航迹规划算法的有效性和相对于其他算法的优异性,并对实时在线航迹规划算法在面对突发威胁的情况时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针对UAV编队航迹规划问题,设计了基于Leader-Follower结构和改进APF算法的编队航迹规划算法。首先针对UAV编队飞行问题,引入了编队队形数学模型,其中Leader-Follower结构中主机(Leader)航迹采用本文所提出的航迹规划算法规划;针对僚机的航迹规划则主要基于改进APF算法,算法引入变步长设计,促使僚机能够实现对主机的队形保持,并能够有效避免航迹交叉和重叠。在对4机编队和16机编队分别进行航迹仿真后,验证了所提出的面向UAV编队的编队航迹规划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针对UAV在复杂任务空间中所面临的多任务分配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多任务分配算法。首先针对适用于UAV的多任务分配问题展开调研与分析,构建了相应的编队数学模型及综合态势评估函数,并引入AHP算法以实现对评估权值的定性、定量分析;针对多任务分配问题离散型的特点,采用蚁群(Ant Colony Optimization,ACO)算法作为多任务分配算法的基础算法,针对ACO算法在局部搜索能力的欠缺,采用2-Opt算法改善了ACO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设计了基于改进ACO算法的多任务分配算法。最后设计了两个算例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多任务分配算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朱正秋[7](2018)在《化工区平行应急管理中的智能决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化工园区因人为或自然因素发生大气扩散或泄露事故,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化工灾难。此类事故难以进行真实的实验研究,以往此方面的应急管理方案大多根据管理者的经验和直觉决定,缺乏科学依据。基于平行应急管理的方法在事故未发生时进行大量的计算实验,可以很好地辅助化工区管理者进行灾前预警、风险评估,从而在应急管理准备阶段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论文以建立面向平行应急管理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生成模型为目的,梳理了当前化工园区监测大数据分析、监测网络构建、监测资源使用等方面的局限和发展趋势,对监测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数据驱动的监测网络构建方法以及数据驱动的化工区大气环保博弈模型构建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研究,提出了以数据统计分析、贝叶斯估计、智能优化算法、贝叶斯最大熵、最优化方法、以及博弈论相关方法为基础的化工区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方法,尤其在化工区监测资源的调度使用决策方法上取得了创新性突破,可为化工区大气环保平行应急管理的实现提供支撑。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可概括如下:(1)提出了化工园区监测大数据处理和分析的方法,能够得到较为全面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本文在基本的浓度数据时序分析基础上,进行了风场分析、聚类分析和源项分析,得到了大气污染物的时序排放特征、时空特征、同族排放特征以及排放源的排放清单,对化工园区管理者设计制定监测管理方案具有指导意义,同时这些规律还可以用于后续建模。(2)结合贝叶斯最大熵方法和多目标优化模型,提出了一种数据驱动的监测网络优化迭代方法。论文基于多年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监测传感器位置信息,利用贝叶斯最大熵方法预测大气污染物未来的时空变化趋势,并得到未设置监测设备处的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利用多目标优化模型可以进一步优化监测网络的布设位置,从而使得监测设备能够在更加重要的监测位置采集到更加准确的数据。本文提出的数据驱动监测网络优化方法是该领域首次以化工园区为背景,进行监测网络迭代优化的方法。(3)结合源项估计算法与安防Stackelberg博弈模型,构建了一系列的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博弈模型。针对化工园区多种监测资源的调度使用需求,论文首次提出了适用于不同监测资源(固定监测站和移动监测车)的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博弈模型,这些模型结合源项估计算法,能够实现监测资源的调度、排放源的检测以及排放行为的验证,有助于化工园区管理者对化工厂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一改以往化工园区管理者凭经验进行的决策管理。该方法应用于大规模、实时、动态监测数据注入的平行应急管理系统中,使得风险决策方法不再局限于事后评估,而是可以应用于化工园区的常态化管理与监测。(4)深化了数据驱动建模技术在平行仿真框架下的应用,构建了支持数据实时注入的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平行应急管理系统。论文基于动态数据驱动建模技术构建了监测网络优化模型以及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博弈模型,将现实世界中传感器(固定监测资源和移动监测资源)或其它设备采集的实时数据注入系统,可以改变模型参数或结构,实现仿真模型的校正。本文提出了综合多种理论方法的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平行应急管理框架,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综合趋势分析、全面监测、预测预警、动态规划、事故溯源为一体的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平行应急管理系统。(5)结合仿真实验、实地实验和真实数据验证了原型系统的可行性。论文应用上海化工园区的实际监测大数据、环境数据、气象数据等,开展了一系列仿真实验和实地实验,验证了论文所提算法、模型以及原型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论文聚焦于面向平行应急管理的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方法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大气污染物监测大数据分析的方法,而且在数据驱动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优化方法以及数据驱动的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博弈模型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开发了气体传感器模组与气体嗅探无人机等硬件平台。论文能提升人们对于化工园区应急管理工作的理解,对辅助管理者进行在线决策和预案制定有着重要意义,为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平行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提供支撑。

路昌[8](2018)在《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现阶段配置土地资源、落实土地管理制度、实现国家宏观发展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后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现行规划编制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可以更好地实现土地资源的差异化利用和区域协调化利用。近年来不论是在政策规定方面还是实践案例方面,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如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规划、九江沿江开放开发区土地利用规划、京津冀协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案例,重要性日益突出。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和老工业基地,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和编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效果明显,较好地完成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分配不合理、土地利用效率较低、规划实施区域协调性偏低、土地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等问题,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现行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有待进一步完善。2017年10月,十九大提出“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入了新阶段,在此背景下,东北振兴对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如何通过规划调整推动区域土地资源实现协调、可持续利用迫在眉睫。因此,通过开展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探讨,推动东北地区区域土地资源实现差异化利用和区域协调化利用,实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地区生态环境和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和谐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实施效果评价或环境影响评价、创新“多规合一”的协调机制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理论、思路和方法的研究。粮食主产区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地区,其土地利用特点、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但是现有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践案例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粮食主产区的关注较少。鉴于此,本研究以实现土地利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发展”三类基本需求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关基本理论基础,首先对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构建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理论框架;其次,以东北地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评价结果和基于三生空间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作为切入点构建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然后,以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分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的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作为规划的区域划分方案,依据差异化的土地发展战略确定不同类型区各项规划指标的调控策略;最后,选取松嫩平原北部农牧粮食生产区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验证构建的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可为国内其他粮食主产区编制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依据规划编制相关理论基础,将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理念确定为:以土地利用综合分区为基础,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为核心,针对不同类型分区制定不同的区域发展方向和土地利用发展战略,得到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方案,通过对区域整体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整体“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2)东北地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实施至2015年的总体评价得分仅为79.52,等级为“一般”,规划整体实施效果处于一般水平,规划实施和编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包括较好地完成了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目标、提高了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是也存在着建设用地现实需求与规划控制指标矛盾突出、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偏低、规划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益重视不足、规划的社会意识度亟待加强等问题。(3)1995~2015年间,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581持续下降至0.575,研究期间东北地区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和生活用地持续增加,前期剧烈后期趋缓;三生用地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不均衡性;研究期间辽宁省较为发达、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较为落后的区域差距格局依然存在,研究后期则有所缓和。(4)以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作为切入点构建了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共有18项指标,其中保留现行规划指标体系中的12项指标,将现行指标体系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林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3项指标调整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森林覆盖率、土地利用开发强度,新增水域面积、生态用地比例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3项指标。新的指标体系在较好的兼顾了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以及公平和效率的同时,也清晰地反映了土地开发、利用、保护和整治等各个方面。(5)构建的土地利用“本底-现状-潜力”三维分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清晰地反映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的自然本底条件、开发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特征,其中土地发展潜力相关指标的选取不应只单纯反映经济效益,应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也考虑在内,综合反映土地资源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方面潜在的发展潜力。(6)东北地区可划分成3种类型共12个分区,各分区之间土地利用条件、开发程度、发展潜力均存在明显地域差异,由北向南基本上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经济发展区是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水平整体较高,规划指标调整战略应为适度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和林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粮食生产区是农业生产集中区域,规划指标调整战略应为少量增加建设用地面积,减少耕地面积,适度增加林地面积;林农生态区是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水平整体较低,规划指标调整战略应为适度增加林地面积,保持耕地面积稳定,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规模。(7)在构建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约束下,利用多目标规划法得到了松嫩平原北部农牧粮食生产区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其中,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87.51%、6.14%、6.35%。优化方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分别为2303.97亿元、526.84亿元、487.17亿元、3317.98亿元,优化方案全面优于现行规划方案。优化方案较好地实现了粮食生产区“优先满足保障粮食安全的基本需求,其次满足生态安全需求,协同平衡经济发展需求”的整体土地利用发展策略。本研究构建了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理论框架,并针对东北地区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基于不同类型分区构建土地利用情景分析框架,最终得到差异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验证了理论框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作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补充,通过编制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区域(市、县)级别通过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制定差异化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三类基本需求侧重方案,进而在地区(全国、省)级别最终实现统筹满足“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三类基本需求,是一种可行的思路。

郑成[9](2017)在《山地城市供水系统高位水池设置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山地城市供水管网系统具有地形高差大、管网延伸较远、用水时变化系数较大等特点,因此山地城市管网系统中常根据地形条件设置高位水池。高位水池可以调节一日内的用水量变化,保证泵站向管网均匀供水,降低干管的高峰流量,减少用户的水压波动,减小输水管和干管的直径。与无调节构筑物的供水管网系统相比,利用电费的峰谷差值可减小水厂二泵站所需的电费,从而可降低山地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建造及运行费用。调节构筑物的首要作用是用来贮水和调节管网系统中的流量和水压,在城市居民用水低谷时段蓄水,同样的在城市用水高峰时段作为水源放水,缓解高峰期时水厂的生产压力负荷,进而来保证城市居民用户获得恒定的水压和充足的水量。本文针对山地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方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①论文对山地城市树状供水管网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以供水管网系统年费用折算值最小为目标函数分别建立网前高位水池树状管网优化模型、网中高位水池树状管网优化模型、对置高位水池树状管网优化模型;采用人工蜂群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计算,并分别以相对应的工程算例对模型的可行性和适用性进行验证。②针对城市供水环网系统中高位水池的设置问题研究,论文对原有的优化模型基础式进行了改进,在原有基础式中加入高位水池的年折算成本,同时考虑峰谷电价对优化模型的相关影响,最后得出山地城市环网系统高位水池设置优化模型,为山地城市供水系统高位水池的设置提供了参考。③由于山地城市环网系统高位水池设置优化模型属于大型的混合离散变量求解问题,直接进行计算难度较大,难以得到最优解。因此本文将该优化问题分解成两个子问题进行计算,即供水管网系统经济优化问题和管网系统参数优化问题,其中供水管网系统经济优化采用人工蜂群算法进行模型求解。④论文最后以四川省某县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为例验证山地城市环网系统高位水池设置优化模型的适用性,得出四川省某县老城区供水管网改扩建优化研究中设置高位水池比不设置高位水池年节约电费127880.3元。供水系统设置高位水池不仅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利用高位水池与水厂二泵站联合供水也可提高整个系统的供水可靠性。

董灵波[10](2016)在《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模拟》文中认为森林经营规划目的是在有限森林资源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但长期以来的森林经营规划研究仅重森林生态系统的木材生产功能,而忽视了森林生态系统所能提供的其他生态和社会效益,如野生动物生境保护、水源涵养以及娱乐消遣等。近些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5年,来自全球195个国家代表一致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森林在缓解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强化。为此,我国政府提出2030年使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的目标,但现阶段我国可造林面积已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通过积极地森林经营措施来提高森林的蓄积量已成为唯一出路。因此,建立环境友好型的森林规划模型已成为当前森林经营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为研究对象,以森林碳储量、木材收获和森林经营措施的时空分布为目标,建立森林多目标规划模型;研究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森林多目标规划求解方法,分析其主要参数在解决森林空间和非空间规划模型中的敏感性,并提出关键参数的合理优化配置体系;最后,将GIS技术、多目标规划模型和启发式算法进行有机结合,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森林各种经营过程进行模拟、比较和评价,建立森林经营单位水平的短期和中期经营规划系统;进而提出实现该地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方案。最终,本研究形成以下结论:1)参数敏感性(第4章):以模拟退火算法3种邻域搜索技术为例,研究了初始解数量(N)、初始温度(T)、冷却速率(r)和每温度下重复次数(nrep)共4个参数对森林空间收获问题求解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规划问题目标函数值并不一定会随着参数值的增大而增大,其中初始解数量N对目标函数值无显着影响,而初始温度T、冷却速率r和每温度下交互次数nrep则显着影响规划问题的目标函数值,但明显受林分数量的制约;各参数最优取值均与规划问题规模显着相关,但其关系现阶段还很难定量化表示;各邻域搜索技术的求解效率也与规划问题的规模显着相关,即满意解的比例随着林分规模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趋势,但最大解的效率则随着林分规模的增大而略有下降。2)邻域搜索技术(第5章):以4个假设栅格数据和1个真实数据为研究对象,评估了模拟退火算法的2邻域搜索技术在3类不同复杂程度的森林规划问题(即Non-spatial、URM和ARM)中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模拟退火算法2-opt技术可显着提高各类规划问题目标解的质量(5%以上)以及目标解的聚集度(即标准差降低约50%),但算法优化时间会显着增加;各邻域搜索技术所获得最大目标函数值平均约在其最优估计值的95%以上,说明2-opt技术在该类规划问题中具有显着的优越性。3)逆转搜索技术(第6章):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数据为例,系统评价了模拟退火算法邻域搜索技术、混合搜索技术以及逆转搜索技术在森林空间收获安排问题中的应用潜力,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邻域方法间的转换次数对最大目标函数值无显着影响,而对各方法的平均目标函数值有一定影响,但并无显着规律;各搜索策略均可显着提高规划问题目标解的质量,但算法的优化时间会显着增加,其中逆转搜索策略因采用高质量的目标解对搜索过程重新初始化,而表现出了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是Method6产生了最小目标函数值,仅约为标准算法(Method1)目标解的1%左右;各搜索策略获得满意解的概率显着不同,其中Method6高达25%,表明该搜索策略是最适用于复杂森林规划问题的。4)多目标经营规划(第7章):以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盘古林场数据为例,采用效用函数理论分析了不同龄级结构和经济价格参数对森林多目标经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划期末研究区域森林碳密度为43.26 t/ha,与当前的森林碳密度相近(45.06 t/ha),同时鉴于规划期内收获了 3×106 m3木材,因此本研究所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森林龄级分布结构不仅影响规划模型的目标函数值,同时显着影响算法的优化时间;自评估结果表明该规划问题目标函数值的变异系数仅为0.20%-1.34%,说明该规划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5)FCSMP系统(第8章):森林规划模型往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集成性以及区域性等问题,因此该类技术很难在基层林业单位推广应用,为此本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在Visual Basic 6.0上开发了森林多目标规划模拟系统(Forest Multi-objective Planning System,FMPS vl.0),运行结果表明该软件系统具有界面良好、运行结果稳定、操作简单等特征,可直接应用于同类型的规划问题或研究区域。

二、线性规划在地形跟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性规划在地形跟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含风光区域电网的储能选址定容及能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储能项目现状
        1.2.2 储能电站选址定容规划研究
        1.2.3 储能电站能量管理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2章 储能技术及应用
    2.1 储能技术特性与选择
        2.1.1 机械储能
        2.1.2 电磁储能
        2.1.3 化学储能
        2.1.4 储能技术比较
    2.2 储能系统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储能电站的选址定容研究
    3.1 引言
    3.2 储能电站选址定容规划研究
        3.2.1 储能电站预选址策略
        3.2.2 储能电站选址定容规划
        3.2.3 优化算法及流程
    3.3 吐鲁番区域储能电站选址定容优化配置
        3.3.1 吐鲁番地区电网基本情况
        3.3.2 吐鲁番地区储能电站预选址策略
        3.3.3 吐鲁番地区储能电站选址定容配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储能电站能量管理优化
    4.1 储能电站能量管理优化策略
    4.2 储能电站能量管理优化模型
        4.2.1 基于源荷状态判断储能电站状态
        4.2.2 目标函数
        4.2.3 约束条件
    4.3 改进人工蜂群算法
        4.3.1 人工蜂群算法
        4.3.2 改进的人工蜂群算法
        4.3.3 算法性能测试
    4.4 优化流程
    4.5 能量管理优化仿真
        4.5.1 吐鲁番区域仿真基本情况
        4.5.2 吐鲁番区域储能能量管理策略仿真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2)无人机航迹规划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无人机航迹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无人机二维航迹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无人机三维航迹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无人机航迹规划相关理论及方法
    2.1 环境建模方法
    2.2 无人机航迹规划约束条件分析
        2.2.1 最小飞行航迹段长度约束
        2.2.2 最大飞行航程约束
        2.2.3 最低飞行高度约束
        2.2.4 最大航偏角和最大俯仰角约束
    2.3 无人机航迹规划算法分类
    2.4 无人机航迹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人机二维航迹规划
    3.1 传统的人工蜂群算法
        3.1.1 人工蜂群算法描述
        3.1.2 人工蜂群算法原理
        3.1.3 人工蜂群算法适应性分析
    3.2 基于改进人工蜂群算法的无人机二维航迹规划
        3.2.1 无人机二维航迹规划环境建模
        3.2.2 无人机二维航迹规划约束条件分析
        3.2.3 无人机二维航迹规划目标代价函数分析
        3.2.4 快收敛人工蜂群(FC-ABC)算法
        3.2.5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稀疏分层Lazy Theta*算法的无人机三维航迹规划
    4.1 系统模型
        4.1.1 无人机三维航迹规划约束条件分析
        4.1.2 无人机三维航迹规划航迹质量评估
    4.2 SHLT*算法原理
        4.2.1 基于分层路径规划寻找最优路径
        4.2.2 路径的平滑与抛光
        4.2.3 算法流程
    4.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4.3.1 简单环境下的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3.2 复杂环境下的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3.3 大障碍物环境下的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4.3.4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3)不确定条件下汀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跨区域流域生态补偿
        1.3.2 生态补偿标准核算
        1.3.3 水资源规划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生态补偿
        2.1.2 三线一单
        2.1.3 不确定性
        2.1.4 水资源优化配置
    2.2 经济理论基础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庇古理论
        2.2.3 科斯定理
第3章 汀江(韩江)流域生态补偿与水资源利用
    3.1 自然社会经济现状
        3.1.1 地理位置和研究范围
        3.1.2 自然条件
        3.1.3 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3.2 流域生态补偿
        3.2.1 生态补偿原则
        3.2.2 生态补偿对象
        3.2.3 生态补偿目标
        3.2.4 生态补偿模式
        3.2.5 补偿实施效果
    3.3 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存在问题
        3.3.1 流域水资源
        3.3.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3.3 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基于确定性模型的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
    4.1 确定性优化模型构建与求解
        4.1.1 确定性优化模型的构建
        4.1.2 确定性优化模型的求解
    4.2 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
    4.3 流域各部门产业优化调整
    4.4 流域综合经济效益优化分析
    4.5 流域生态补偿优化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区间不确定规划的汀江(韩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
    5.1 区间不确定性优化模型构建与求解
        5.1.1 区间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的构建
        5.1.2 区间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的求解
    5.2 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经济效益分析
    5.3 流域污染物排放优化分析
    5.4 流域生态补偿优化分析
    5.5 本章小结
        5.5.1 区间不确定性优化模型
        5.5.2 优化分析
第6章 基于区间两阶段方法的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
    6.1 区间两阶段不确定性优化模型构建与求解
        6.1.1 模型方法简介
        6.1.2 区间两阶段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的构建
        6.1.3 区间两阶段不确定性优化模型的求解
    6.2 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
    6.3 流域综合经济效益优化分析
    6.4 流域生态补偿优化分析
    6.5 本章小结
        6.5.1 区间两阶段不确定性优化模型
        6.5.2 优化分析
第7章 基于区间两阶段鲁棒随机规划方法的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
    7.1 区间两阶段鲁棒随机规划不确定优化模型构建与求解
        7.1.1 模型方法简介
        7.1.2 区间两阶段鲁棒随机规划不确定优化模型构建
        7.1.3 区间两阶段鲁棒随机规划不确定优化模型求解
    7.2 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分析
    7.3 流域生态补偿额与经济效益优化分析
    7.4 各优化方法横向对比结果
    7.5 本章小结
        7.5.1 区间两阶段鲁棒随机规划不确定优化模型
        7.5.2 优化分析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基于确定性模型的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
        8.1.2 基于区间不确定规划的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
        8.1.3 基于区间两阶段方法的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
        8.1.4 基于区间两阶段鲁棒随机规划方法的汀江(韩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灾害频发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城市安全矛盾
        1.1.2 我国城市空间研究中灾害风险适应议题的涌现
        1.1.3 现有疏散避难空间规划中灾害风险适应的瓶颈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疏散避难空间
        1.2.2 突发性自然灾害
        1.2.3 适应灾害风险(适灾)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理论目的与意义
        1.3.2 现实目的与意义
        1.3.3 实践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创新点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对疏散避难空间规划的梳理
        2.1.1 我国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1.2 日本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1.3 其他国家疏散避难空间规划实践与研究
    2.2 对灾害风险研究的梳理
        2.2.1 关注成灾机理的致灾型概念与研究
        2.2.2 推进灾害管理的损失型概念与研究
    2.3 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与应用
        2.3.1 CAS理论基础之一:复杂系统的发展与贡献
        2.3.2 CAS理论基础之二:适应概念的内涵与内核
        2.3.3 CAS经典理论的建立:复杂性和适应性的交融
        2.3.4 CAS视角下社会生态系统内部机制的挖掘
        2.3.5 CAS视角下城市空间系统外部响应的推导
    2.4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对本文的启示
        2.4.1 明确综合疏散避难空间为研究主体
        2.4.2 明确损失型灾害风险为适应对象
        2.4.3 确定CAS理论为研究基础
        2.4.4 确立适灾理论设计导向适灾规划应用的研究路径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理论与规划体系建构
    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系统复杂性表现
        3.1.1 多元要素与结构的复杂性
        3.1.2 多重职能与使用的复杂性
    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的风险适应性要求
        3.2.1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公平使用要求
        3.2.2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持续使用要求
        3.2.3 可持续发展内核之异同使用要求
    3.3 CAS理论下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确立
        3.3.1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主体辨析
        3.3.2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外部特征
        3.3.3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系统的内部机制
    3.4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模型的建立
        3.4.1 适灾机理之一:运行“统筹与自治兼顾”的标识机制,施行异同使用
        3.4.2 适灾机理之二:运行“涌现与扰沌并行”的积木机制,实现公平使用
        3.4.3 适灾机理之三:运行“弹性适应性循环”的内部模型,确保持续使用
    3.5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体系的生成
        3.5.1 承接适灾理论设计的适灾规划响应框架
        3.5.2 基于公平性-持续性-异同性原则的规划方法集合
        3.5.3 基于专题导向-风险导向-主体导向的规划内容搭建
        3.5.4 基于适应-事实-复杂-人本属性的规划价值审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一:适应多灾种致灾性,确保场所和环境庇护安全
    4.1 滨海城市多灾种致灾性风险特征归纳
        4.1.1 海陆相接的致灾机制与灾害形势
        4.1.2 地震-潮灾-台风-火灾的致灾性评价指标
        4.1.3 近海-远海的空间分异倾向
    4.2 滨海城市致灾性风险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4.2.1 地震与火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4.2.2 潮灾与风灾致灾性的适应机理具化
    4.3 致灾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庇护策略搭建
        4.3.1 邻域层多灾种场所性庇护方式的差异
        4.3.2 城市层近海向远海的环境性庇护撤离
        4.3.3 针对安全庇护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二:适应人口暴露性,确保紧急和生活收容有效
    5.1 滨海城市人口暴露性风险特征识别
        5.1.1 人口发展与避难场所资源条件
        5.1.2 紧急收容-生活收容的暴露性评价指标
        5.1.3 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异倾向
    5.2 滨海城市暴露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5.3 暴露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收容策略搭建
        5.3.1 邻域层紧急至生活的收容规格提升
        5.3.2 城市层中心向外围的生活性收容转移
        5.3.3 针对有效收容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滨海城市适灾专题之三:适应救助敏感性,辅助城市持续运转和快速恢复
    6.1 滨海城市救助敏感性风险特征辨析
        6.1.1 主要救助单位及救助行动流线
        6.1.2 生命安全-生活重建的敏感性评价指标
        6.1.3 边缘-轴线的空间分异倾向
    6.2 滨海城市敏感性适应机理模型的具化
    6.3 敏感性适应下的邻域层-城市层救助策略搭建
        6.3.1 邻域层初级至高级的救助服务升级
        6.3.2 城市层轴线向边缘的高级救助调遣
        6.3.3 针对可靠救助的特殊考量和细部引导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规划应用与规划保障
    7.1 天津滨海新区和核心区概况
        7.1.1 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范围
        7.1.2 地震、风暴潮、火灾致灾条件充分
        7.1.3 人口增长但疏散避难空间资源发展不齐
        7.1.4 海河垂直海岸构成“T”状城市发展轴
    7.2 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应用研究价值
        7.2.1 具有滨海城市的典型灾害风险特征,发挥先行先试
        7.2.2 暂无系统的疏散避难空间规划成果,填补现状缺失
        7.2.3 城市建设和规划编制都处于调整期,把握规划时机
    7.3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可视化与庇护型策略
        7.3.1 多灾种致灾性风险评价
        7.3.2 邻域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7.3.3 城市层庇护型策略提升
    7.4 人口暴露性风险可视化与收容型策略
        7.4.1 人口暴露性风险评价
        7.4.2 邻域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7.4.3 城市层暴露型策略提升
    7.5 救助敏感性风险可视化与救助型策略
        7.5.1 救助敏感性风险评价
        7.5.2 邻域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7.5.3 城市层救助型策略提升
    7.6 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规划保障措施
        7.6.1 基于异同性原则的多方权责分配制度
        7.6.2 基于公平性原则的多层规划参与程序
        7.6.3 基于持续性原则的多阶信息智慧平台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结语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8.2 本文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
        1.2.2 基于优化的能量管理策略
        1.2.3 基于人工智能的能量管理策略
        1.2.4 基于远程信息的能量管理策略
    1.3 现存问题和研究内容
        1.3.1 现存问题
        1.3.2 本文结构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汽车行驶工况的构建及模态化
    2.1 引言
    2.2 行驶工况数据采集系统的构建
    2.3 基于自动编码器的行驶工况构建
        2.3.1 自动编码器的原理
        2.3.2 行驶工况的构建过程
        2.3.3 代表性行驶工况的构建
    2.4 行驶工况的模态化
        2.4.1 行驶工况的模态化原则
        2.4.2 双梯形模态化模型的建立
        2.4.3 模态工况的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工况识别的模糊能量管理策略
    3.1 引言
    3.2 基于量子进化鸽群算法优化的模糊控制器
        3.2.1 转矩分配模糊控制器的构建
        3.2.2 鸽群优化算法的原理及改进
        3.2.3 模糊控制器的优化
    3.3 基于深度置信网络的行驶工况识别
        3.3.1 行驶工况类别的确定
        3.3.2 深度置信网络的优势及结构
        3.3.3 工况识别器的网络设计
    3.4 能量管理策略仿真结果及分析
        3.4.1 转矩分配模糊控制器的仿真实验
        3.4.2 工况识别的仿真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联网下基于混合深度模型的预测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能量管理策略
        4.2.1 模型预测控制的基本原理
        4.2.2 预测能量管理策略的结构
    4.3 交通模型的构建
        4.3.1 交通模型框架的构建
        4.3.2 构建交通模型的假设条件
        4.3.3 行驶场景的建立
    4.4 基于混合深度模型的短期工况预测
        4.4.1 双向LSTM模型的基本原理
        4.4.2 混合深度模型——DBMBLSTM
    4.5 预测精度评估模块
    4.6 仿真实验
        4.6.1 仿真设置
        4.6.2 预测模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4.6.3 车联网对预测误差的影响
        4.6.4 预测控制策略的仿真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优势函数的深度强化学习能量管理策略
    5.1 引言
    5.2 基于强化学习的能量管理策略
        5.2.1 基于传统强化学习的能量管理策略
        5.2.2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能量管理策略
    5.3 基于NAF深度强化学习的能量管理策略
        5.3.1 基于优势函数的深度强化学习原理
        5.3.2 基于NAF深度强化学习能量管理策略的设计
        5.3.3 结合V2X的NAF能量管理策略的设计
    5.4 基于NAF的仿真实验分析
        5.4.1 基于NAF强化学习的能量管理策略的仿真
        5.4.2 结合V2X的NAF能量管理策略的仿真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奖励

(6)固定翼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UAV自主控制概念和自主控制等级
        1.2.2 UAV航迹规划方法
        1.2.3 UAV任务分配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UAV航迹规划建模
    2.1 引言
    2.2 UAV航迹规划问题简述
    2.3 UAV任务空间模型描述
        2.3.1 数字地图的建立
        2.3.2 环境空间模型
        2.3.3 UAV飞行环境威胁
        2.3.4 其他威胁模型
        2.3.5 等效数字地形仿真
    2.4 航迹表示模型
        2.4.1 航迹的表示方法
        2.4.2 航迹规划模型
    2.5 航迹约束模型
    2.6 适应度函数建立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UAV航迹规划
    3.1 引言
    3.2 基于改进PSO算法的航迹规划算法
        3.2.1 PSO算法
        3.2.2 Metropolis准则
        3.2.3 RTS滤波器
        3.2.4 几种滤波器的比较
    3.3 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
    3.4 实时航迹规划算法
    3.5 收敛性证明
    3.6 仿真分析
        3.6.1 单无人机航迹规划
        3.6.2 自主实时在线航迹规划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改进APF算法的UAV编队协同航迹规划
    4.1 引言
    4.2 UAV编队数学模型
    4.3 基于APF的 UAV编队航迹规划算法
        4.3.1 基础APF算法
        4.3.2 改进APF算法
        4.3.3 基于APF算法那的主-僚机编队控制跟踪
    4.4 仿真分析
        4.4.1 四机编队仿真分析
        4.4.4 大型编队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UAV多任务分配
    5.1 引言
    5.2 编队飞行器模型建立
        5.2.1 集群飞行器模型
        5.2.2 综合态势评估函数
        5.2.3 态势评估权系数的确定
    5.3 多目标分配算法
        5.3.1 蚁群算法
        5.3.2 2 -Opt算法
    5.4 仿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化工区平行应急管理中的智能决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平行应急管理
    1.2 相关研究
        1.2.1 基于监测大数据的化工厂排放特征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2 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网络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3 化工园区攻防博弈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4 平行应急管理与人工社会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贡献
        1.3.3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基于监测大数据的化工厂排放特征分析方法
    2.1 数据集介绍
    2.2 数据清洗处理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2.3.1 时序分析
        2.3.2 风场分析
        2.3.3 聚类分析
    2.4 基于数据建模的源项估计算法
        2.4.1 反问题模型
        2.4.2 基于Tikhonov正则化方法的可变释放速率有偏估计
        2.4.3 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估计方法
    2.5 本章实验
        2.5.1 时序分析结果
        2.5.2 风场分析结果
        2.5.3 聚类分析结果
        2.5.4 源项估计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驱动的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网络优化方法
    3.1 大气污染物扩散仿真系统
    3.2 贝叶斯最大熵分析方法
    3.3 多目标优化模型
        3.3.1 最大浓度检测能力
        3.3.2 最大沉积量检测能力
    3.4 空气质量综合监测网络动态数据驱动优化方法
    3.5 本章实验
        3.5.1 数据集
        3.5.2 实验设置
        3.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4 分析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据驱动的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博弈模型
    4.1 化工园区安防博弈简介
        4.1.1 Stackelberg安防博弈
        4.1.2 贝叶斯Stackelberg博弈
    4.2 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博弈动态数据驱动模型
        4.2.1 模型简介
        4.2.2 参与者建模
        4.2.3 策略建模
        4.2.4 收益建模
        4.2.5 均衡解定义
        4.2.6 求解算法
    4.3 考虑参与者不确定性的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博弈动态数据驱动模型
        4.3.1 参与者不确定性
        4.3.2 博弈建模
        4.3.3 求解算法COBRA(α,ε)
        4.3.4 学习曲线
    4.4 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巡逻博弈模型
        4.4.1 模型简介
        4.4.2 道路网络建模
        4.4.3 博弈建模
        4.4.4 均衡解概念与求解算法
    4.5 本章实验
        4.5.1 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博弈实验
        4.5.2 拓展的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博弈实验
        4.5.3 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巡逻博弈实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平行应急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化工园区中的监测资源
        5.1.1 固定监测资源
        5.1.2 移动监测资源
    5.2 智慧化工上海化工区监测系统
        5.2.1 系统简介
        5.2.2 系统产品
    5.3 化工园区大气环保平行应急管理原型系统
    5.4 本章小结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附录X 实验中的输入或结果信息

(8)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国情背景
        1.1.3 区域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1.5.2 两维图论聚类法
        1.5.3 多目标规划法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1.7.1 构建了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与方法
        1.7.2 构建了基于“三生空间”的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
        1.7.3 构建了“本底-现状-潜力”三维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评价指标体系
第2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理论基础和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2.1.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
        2.1.4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2 理论基础
        2.2.1 土地区位理论
        2.2.2 地域分异理论
        2.2.3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2.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
        2.3.1 跨行政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发展
        2.3.2 规划编制理念
        2.3.3 规划编制原则
        2.3.4 规划编制流程
    2.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
        2.4.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2.4.2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2.4.3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2.4.4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
        2.4.5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条件
        3.1.1 地形地貌
        3.1.2 气候条件
        3.1.3 水文条件
        3.1.4 土壤条件
    3.2 社会经济情况
        3.2.1 人口条件
        3.2.2 经济发展
        3.2.3 粮食生产
第4章 东北地区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4.1 数据来源与评判标准
        4.1.1 数据来源
        4.1.2 评判标准
    4.2 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指标选取原则
        4.2.2 指标体系确立
    4.3 规划实施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1 指标的标准化
        4.3.2 权重的确定
    4.4 规划实施评价结果与分析
        4.4.1 规划实施综合评价
        4.4.2 规划实施成效分析
        4.4.3 规划实施和编制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5.1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5.1.1 数据来源
        5.1.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1.3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5.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构建
        5.2.1 规划指标体系的发展
        5.2.2 现行规划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5.2.3 规划指标体系的确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综合分区方案确定
    6.1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目的和原则
        6.1.1 分区目的
        6.1.2 分区原则
    6.2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过程
        6.2.1 分区思路
        6.2.2 指标体系构建
        6.2.3 数据来源
        6.2.4 指标数值空间分布
        6.2.5 指标权重的确定
        6.2.6 两维图论聚类分析
    6.3 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结果
        6.3.1 经济发展区
        6.3.2 粮食生产区
        6.3.3 林农生态区
    6.4 各分区土地利用战略
        6.4.1 经济发展区土地利用战略
        6.4.2 粮食生产区土地利用战略
        6.4.3 林农生态区土地利用战略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7.1 案例选择及数据来源
        7.1.1 区域位置概况
        7.1.2 自然环境条件
        7.1.3 社会经济概况
        7.1.4 数据来源
    7.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7.2.1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
        7.2.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7.2.3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7.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指标调整
        7.3.1 现行规划控制指标存在的问题
        7.3.2 规划控制指标调整策略
        7.3.3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预测
        7.3.4 规划控制指标预测
        7.3.5 规划控制指标调整方案确定
    7.4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7.4.1 决策变量设置
        7.4.2 多目标函数建立
        7.4.3 约束条件设置
        7.4.4 优化方案分析
    7.5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5.1 法律手段
        7.5.2 行政手段
        7.5.3 经济手段
        7.5.4 技术手段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9)山地城市供水系统高位水池设置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2 山地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特点和运行方式
    2.1 山地城市供水管网系统的分类
    2.2 山地城市供水管网的特点
    2.3 山地城市供水管网的运行方式
    2.4 调节构筑物在管网运行中的作用
    2.5 山地城市供水存在的问题
3 树状供水管网系统高位水池设置优化研究
    3.1 网前高位水池树状管网系统优化研究
        3.1.1 优化设计模型
        3.1.2 模型求解
        3.1.3 工程算例
    3.2 网中高位水池树状管网系统优化研究
        3.2.1 优化设计模型
        3.2.2 模型求解
        3.2.3 工程算例
    3.3 对置高位水池树状管网系统优化研究
        3.3.1 优化设计模型
        3.3.2 模型求解
        3.3.3 工程算例
    3.4 本章小结
4 山地城市环状管网系统高位水池设置优化模型
    4.1 设置高位水池山地城市环状管网系统模型
        4.1.1 管线年费用折算值
        4.1.2 输配水系统年平均动力费用
        4.1.3 高位水池年折算值
        4.1.4 其它经营性费用
        4.1.5 设置高位水池山地城市环状管网系统模型的目标函数
    4.2 模型的约束条件
    4.3 优化模型参数的确定
        4.3.1 项目的基准回收期—T
        4.3.2 泵站供水能量变化系数—γ
        4.3.3 管道折旧及大修费用
    4.4 模型的求解方法
    4.5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
    5.1 工程概况
        5.1.1 工程背景
        5.1.2 管网设计规模
        5.1.3 老城区管网改扩建方案
        5.1.4 各种参数的确定
    5.2 优化模型及求解
    5.3 优化结果及分析
        5.3.1 管网模型简化及分析
        5.3.2 优化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森林碳储量研究现状
        1.2.1 国家或区域尺度
        1.2.2 林分尺度
        1.2.3 单木尺度
        1.2.4 经营措施影响
    1.3 森林经营规划研究现状
        1.3.1 森林多目标规划基本问题
        1.3.2 森林多目标规划模型
        1.3.3 森林多目标规划模型求解算法
        1.3.4 森林碳目标的规划研究现状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森林资源概况
    2.3 森林经营历史
3 森林空间规划经营理论
    3.1 森林规划问题中相关名词定义
    3.2 空间邻接关系
    3.3 规划模型分类
        3.3.1 模型Ⅰ
        3.3.2 模型Ⅱ
        3.3.3 模型Ⅲ
    3.4 空间规划模型
        3.4.1 单位限制模型URM
        3.4.2 面积限制模型ARM
        3.4.3 其他模型
4 模拟退火算法参数敏感性研究
    4.1 材料方法
        4.1.1 规划模型
        4.1.2 模拟数据
        4.1.3 模拟退火算法
        4.1.4 模拟参数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参数敏感性
        4.2.2 最优参数值敏感性
        4.2.3 求解效率敏感性
    4.3 本章小结
5 模拟退火算法不同邻域搜索技术比较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森林规划问题
        5.1.2 启发式技术
        5.1.3 数据描述
        5.1.4 统计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模拟数据
        5.2.2 真实数据
    5.3 本章小结
6 模拟退火算法逆转搜索与邻域搜索技术比较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收集
        6.1.2 规划问题
        6.1.3 优化算法
        6.1.4 统计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逆转/交换次数的影响
        6.2.2 不同方法的求解效率
    6.3 本章小结
7 基于效用函数理论的森林多目标规划经营模拟
    7.1 方法与材料
        7.1.1 模拟数据
        7.1.2 林分生长与收获模型
        7.1.3 数学规划模型
        7.1.4 结果评估
        7.1.5 启发式算法
    7.2 结果与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森林多目标规划模拟系统(FMPS)
    8.1 FMPS简介
    8.2 林分生长模拟
    8.3 森林经营规划
    8.4 软件帮助及版权声明
    8.5 模拟实例
结论
    本研究创新点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四、线性规划在地形跟随系统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风光区域电网的储能选址定容及能量管理研究[D]. 王子琪.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无人机航迹规划技术研究[D]. 吴成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不确定条件下汀江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生态补偿研究[D]. 邱宇. 吉林大学, 2020(08)
  • [4]基于CAS理论的综合疏散避难空间适灾机理与规划响应研究 ——以滨海城市为例[D]. 张威涛. 天津大学, 2019(01)
  • [5]基于深度学习的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D]. 裴嘉政.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1)
  • [6]固定翼无人飞行器航迹规划方法[D]. 白文彬.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3)
  • [7]化工区平行应急管理中的智能决策方法研究[D]. 朱正秋. 国防科技大学, 2018
  • [8]东北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 路昌. 东北大学, 2018(12)
  • [9]山地城市供水系统高位水池设置优化研究[D]. 郑成. 重庆大学, 2017(06)
  • [10]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森林多目标经营规划模拟[D]. 董灵波. 东北林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线性规划在地形跟随系统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