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信息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一、信息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京京[1](2021)在《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调节性能是促进传统电力系统向更好有效消纳大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系统转变的重要保障。间歇性能源入网使水电机组面临更为复杂的运行环境和频繁的工况转换,导致其稳定性问题日益突出,对水电机组调节性能发挥提出更大的挑战。鉴于此,本文以揭示内外部扰动视角下水力发电机组稳定性演变规律为关键问题,从动力学稳定性角度深入分析内部参数扰动对机组稳定性影响,同时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量化外部间歇性能源冲击下系统运行特性,并以稳定性分析为依托,量化多能互补系统中水电机组调节灵活性,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围绕水力发电机组自身运行参数扰动下稳定性问题,为了克服单一稳定性分析方法不能全面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局部稳定性演变机理问题,以分岔点为切入,贯穿非线性动力学分岔和时域振荡两个稳定性研究领域,从结构稳定性和运动稳定性两个维度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稳定性演变规律。主要包括:(1)为了更好地描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动力学稳定性演变特性,建立了不同场景下水力发电系统模型;进一步,考虑到参数不确定性变化,运用延拓追踪算法、动力学分岔理论和李雅普诺夫理论分析单参数扰动下平衡点分岔和多参数扰动下余维-2分岔现象,并给出了平衡点曲线稳定性、分岔点类型、位置及其邻域振荡稳定性等信息。结果表明:参数不确定变化导致系统产生多种类型分岔,且电力系统稳定器对分岔点产生具有一定延迟作用。(2)为了更好地阐述参数扰动下水力发电机组振荡稳定性问题,首先以参数扰动诱发的非线性动力学分岔点所集成的小扰动为切入点,运用特征值分析法、列向量规格化等方法量化不同场景下分岔点邻域振荡频率、阻尼、参与因子等指标;进一步,运用能量级理论给出了相应主导振荡模态;最后,通过对比分析给出电力系统稳定器对机组振荡模态和阻尼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所研究参数合理变化范围内,始终存在着水击模态,固定参数的电力系统稳定器不能很好地改善系统阻尼甚至会恶化阻尼。2.围绕间歇性风电能源冲击下系统稳定性问题,针对单指标体系无法对发电系统运行状态进行系统性评估的缺陷,提出将各评估指标按权重重新组合进而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体系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1)针对风电出力不确定性特点,首先将风电机组作为外部扰动耦合到水力发电系统以构建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并运用对比分析法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一步,运用信息熵理论量化不同时间尺度下系统功率不确定性;最后,运用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法对功率波动量进行概率密度拟合,通过拟合评估指标即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和相关系数遴选出最优拟合函数。结果表明:随着时间尺度增加,功率不确定性增强,且参数估计和非参数估计法在不同时间尺度下适用性不同。(2)为了克服单一指标评估结果难以体现系统整体运行特性的问题,首先运用熵权理论对波动量均值、理查德贝克指标、连续平均爬坡率、时间平均波动率等评估指标科学赋值并重新组合,构建综合性评估指标模型,并通过实际工程案例验证综合评估指标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将成果运用于风水混合发电系统,量化不同时间尺度下风/水电子系统和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最后,针对混合发电系统特有的互补性能,运用波动互补率和负荷追踪指标量化混合系统互补程度。结果表明:综合评估指标能够较好地反映系统运行特性,且互补发电系统波动程度较风力单独发电小,但均随时间尺度增加而增大。3.围绕多因素相互作用导致水力发电机组对随机能源调节灵活性评价困难问题,以风水互补发电系统模型为基础,考虑多时间尺度效应,运用概率性评估指标量化备用容量、备用接入比例和爬坡率变化情景下机组调节灵活性演变规律;进一步,运用兼顾影响因素自身作用以及影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Sobol全局敏感性分析方法,得到了影响水力发电机组调节灵活性的敏感性因素排序。结果表明:备用容量、备用接入比例和爬坡率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组调节灵活性,备用接入比例为影响机组调节灵活性的高敏感性因素。

韩凤霞[2](2020)在《高端数控机床服役过程可靠性评价与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技术的不断融合,制造产业向智能化转型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端数控机床及由其组成的柔性制造系统是智能制造的重要基础。高端数控机床服役过程中,使用工况多变、运行环境复杂,导致数控机床系统性能状态呈现不可逆的退化趋势。在服役阶段,性能劣化及频繁的故障会严重的影响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因此,如何保证数控机床的服役性能成为了设计者、生产厂商及使用者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对于高端数控机床,其部件退化特征多样,可靠性数据具有小样本特征,传统的基于失效数据的单一性能评估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基于“状态监测数据”、“标准S形试件”及“多源数据融合”,在寿命预测、整机运行可靠性评价方面对高端数控机床的服役性能进行评价与预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了基于混合预测方法的关键部件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对于退化型失效的数控机床关键功能部件,由于运行工况、使用环境、维修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功能部件的退化程度和失效时间存在较大的离散性。采用数据驱动和人工智能相结合的综合预测方法,构建了基于RVM和改进幂函数相结合的剩余寿命预测模型,该模型可以适应退化过程的不确定性,在不影响实际的切削过程的前提下,快速、便捷地对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并对剩余寿命进行预测。(2)研究了基于S试件的高端数控机床整机运行可靠性的评价方法。对于服役阶段的高端数控机床,在复杂、多因素动态作用下,使其运行性能及精度保持性在时间维度内的退化情况各异。目前,在运行工况下,基于加工精度的运行可靠性评价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探讨了结合面性能劣化与加工精度映射的误差传递模型,提出基于S形试件整机运行可靠性的评价模型。该模型通过标准化S试件的加工工况,对整机施加恒定的激振力,定期监测固定切削工况的特征信号。构建三个维度评价指标(熵值维度、三维希尔伯特幅值谱的可视化维度,边际谱的重心频率的数值量化维度)来综合评估机床的劣化程度,从而对数控机床整机的运行性能及加工质量进行量化与评估。(3)构建了多源信息融合的高端数控机床综合可靠性评价模型。高端数控机床的运行可靠性不但与设计制造阶段的固有可靠性有关,而且与服役阶段的使用维修水平相关。系统地研究了维修履历数据、运行状态信息、加工精度三个维度的可靠性数据融合建模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高端数控机床综合可靠性评价模型。建立了运行可靠性及质量可靠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的可靠性评估方法既能兼顾机床故障时间反映的“先天因素”,也能兼顾运行状态和加工质量反映的“后天因素”,以此多维度、准确地评价数控机床的综合可靠性。(4)构建了基于模糊贝叶斯网络的生产线中数控机床可靠性评价模型。深度融合子系统可靠性实验数据、现场运维数据、相似系统的维修数据。将模糊理论和贝叶斯网络相结合,解决了多态系统各根节点状态概率难以精确获得的问题,提高了处理不确定性问题的能力。(5)提出了基于寿命预测的联合维修决策模型。为保障高端数控机床高可靠性、低成本运行,针对计划维修容易造成过修或欠修,提出了基于视情维修与计划维修的联合决策模型。该模型综合利用了关键功能部件的整体的寿命分布函数及个体部件的寿命预测结果,以平均维修费用最小为优化目标,采用维修时间间隔和剩余寿命维修阈值为优化变量。通过蒙特卡罗仿真进行了维修费用、维修间隔及维修阈值的协同分析,为维修方案的决策及维修费用的预算提供技术支撑。

刘桐林[3](2020)在《基于弹性的高速铁路运行图调整策略评估》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迅速,相比于航空、公路、水路等运输方式,高速铁路具备运量大、安全性高、乘坐舒适、准点率高等优势,在中等距离运输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随着高铁线路的增多,路网规模的增大,恶劣天气、设备故障以及人为因素等系统干扰逐渐增多,使得列车运行状态异常,进而偏离既定的运行计划导致列车晚点。面对系统扰动的影响,调度员根据历史经验以及现场情况按照技术规范实时调整运行图,重新安排晚点车次的发车顺序和时刻,尽快恢复线路有序运行。高速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快、运行密度高,系统扰动所引起的列车晚点范围广、传播快,使得人工调整工作量大、实时性强、难度高。鉴于调度员经验和能力的不同,面对同样的系统扰动,调度员的应对效果差异巨大。因此,建立运行图调整策略的评价指标和体系对于量化分析调度员的业务能力,提升调度员的业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从列车运行图入手,以列控系统的安全防护机制以及牵引供电能力为约束条件,建立运行图调整的数学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将所得最优解作为调度员策略评估的依据;其次,选取弹性理论分析从系统干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对调度员的运行图调整策略进行评估;最后,设计并实现运行图调整及验证仿真平台,针对实际运行场景得出突发情况下的调整方案及量化分析结果。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基于遗传算法的多运行场景下列车运行图最优调整方案计算方法。遗传算法搜索能力全面,易于寻求全局最优解。相比于传统的约束条件,本文的研究中将综合考虑列车运行过程中供电系统的能力与ATP最大限速,并将列车总晚点时间最短与能耗最低作为优化目标,对运行图调整问题进行求解。2、基于弹性理论的运行调整方案评估方法。弹性理论可以对干扰发生前、干扰过程中、干扰结束后各个阶段系统的性能水平做出直观的分析评价,以运行图为基础,对调整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数学描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为仿真验证提供理论基础和评估依据。3、基于多约束条件下实际干扰场景中的运行图调整过程仿真验证分析方法。使用C#语言设计编程实现仿真系统,使用该系统,可以实现列车运行计划的下达以及运行图的生成,通过设置干扰场景,采用遗传算法求解最优调整方案,生成调整后的运行图,并采用弹性评估理论分析验证调整方案的有效性。

曹相[4](2020)在《高精度GNSS接收机计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量关系到科技进步和产品质量效益,在GNSS产品计量方面,随着各种GNSS接收机定位终端市场比重的快速增长,其规范性和合格率检测是需要开展的重要工作。随着新兴行业(如无人车、自动驾驶技术、无人机等)的发展,对高精度GNSS产品的精度、可靠性、实时性、动态性、连续性等指标检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对GNSS产品的检测主要采用基线场法,常规静态基线场检测方法的弊端是不能准确地评定GNSS终端各状态下的技术指标;此外,相对于静态场景,GNSS动态定位的瞬时性和空间变化特征显着,定位误差内部产生机制与外部环境影响更加复杂。如何有效评价动态条件下的GNSS定位性能一直是国际上研究的难点和热点问题。GNSS定位终端静态和动态工作能力的准确检测是保证GNSS行业健康发展的迫切需求。基于上述需求,本文围绕高精度GNSS定位终端动态检测系统的建立问题展开了研究。主要涉及GNSS定位模型研究、空间检测基准的构建、网络RTK静态检测参考标准方法的研究、GNSS终端动态检测技术及系统建设、GNSS动态检测规范研制几个部分。通过相关定位模型和系统建设等方面的改进和创新研究,建立了综合多系统GNSS数据、CORS技术和INS技术的GNSS定位终端动态检测系统,提升了检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系统研究了多频多模GNSS融合定位模型相对于单系统GNSS,多系统数据能够提高模型强度,进而提升定位精度和稳定性。本文分别对多系统GNSS系统内差分模型(松组合模型)和系统间差分模型(紧组合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利用实测数据对两种模型定位性能进行验证。在松组合定位模型方面,阐述了多系统GNSS伪距单点定位模型和差分相对定位模型。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GPS单系统定位,多系统GNSS定位精度显着提高。其中平面方向定位精度提高58.4%,高程方向定位精度提高46.7%。在紧组合定位模型方面,针对GPS/BDS伪距紧组合定位模型,提出了BDS-3/GPS/GALILEO三系统实时估计系统间偏差(DISB)参数的紧组合定位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伪距DISB参数稳定,在紧组合定位中可以提前校正。对紧组合模型在不同观测卫星数模拟环境的定位结果显示,紧组合模型能有效提高定位精度,在观测卫星数少的情况下效果尤其明显。当观测卫星数在5颗时,精度提升幅度达到25%以上。2、构建了GNSS/INS融合的高精度空间检测基准阐述了多系统GNSS的CORS基准建立方法和虚拟观测值的生成算法。分别从CORS系统建立目标、各子系统的建立方法和测试方法等部分说明用于动态基准获取的CORS系统构建过程。建成国内首个计量检测行业多系统多频CORS系统,是国内首个为GNSS定位终端提供基准数据的检测基站。对CORS系统性能测试表明,在数据连接方面,系统24小时可用性为100%,数据丢包率小于0.01%,流动站接入初始化时间小于30s,通讯平均数据延迟小于10ms。在定位精度方面,测试点内符合定位偏差最大值为2.96cm,平均值最大值为1.50cm,内符合中误差最大值为1.65cm。外符合定位偏差最大值为3.54cm,平均值最大值为2.40cm,中误差最大值为2.60cm。提出了INS增强GNSS技术的动态高精度空间检测基准构建方法。分别包含INS结合GNSS技术高精度基准建立过程中误差来源、误差测定和误差溯源问题,详细阐述了INS增强GNSS的基准建立方法。用户终端定位测试表明,融合系统定位内符合精度N、E、U三方向分别为0.36cm,0.51cm,1.12cm,外符合精度N、E、U三方向分别为0.80cm,0.97cm,1.51cm。3、提出了网络RTK接收机静态检测标准方法通过分析传统基线法检测接收机的弊端,建立了完善的网络RTK接收机检测参数指标体系。一方面从单点、浮点、固定解三阶段对接收机各指标进行量化,综合评定网络差分接收机的技术指标。另一方面,通过搭建零基线测试环境,采用单差滤波模型方法固定单差模糊度,通过对固定残差的粗差分析及精度统计,实现待检接收机的粗差检测及观测值精度评定。4、研制了高精度GNSS车载动态导航计量检测系统并起草了检测规范在INS增强的GNSS基准建立基础上,通过CORS和高精度车载动态导航检测系统的无缝对接,集成一个车载检测基准系统、监控显示系统、GNSS信号转发系统、待检设备测量单元、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于一体的计量检测系统。该计量检测系统稳定性强、可靠度高,可实时输出位置、姿态、速度、差分龄期、卫星观测能力等检测信息。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各功能满足要求,在位置精度方面,测试结果为平面0.4cm,高程0.8cm;在姿态精度方面,俯仰角、横滚角、航向角分别为0.002°,0.002°以及0.008°;在速度精度方面,测试结果为水平0.2cm/s,高程0.3cm/s;达到毫米级定位精度。并通过实验分析了卫星失锁10s和60s时的定位精度、姿态精度和速度精度的指标,验证了该系统的可靠性。面向高精度GNSS设备动态检测的需求,在研制高精度GNSS车载动态计量检测系统的基础上,起草了“高精度北斗/GPS定位终端动态检测规范(备案稿)”,该规范规定了车载高精度卫星导航动态检测系统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终端设备的动态性能的检测项目、检测方法、评价标准等,为国内卫星导航定位终端动态定位计量检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李芮[5](2020)在《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影响机制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在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增强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键策略。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传统行业,响应新技术、新需求、新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方向。数字建筑、智慧建筑、智慧工地等的快速普及,表明BIM技术是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建筑业企业建筑产品服务商的属性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日益突出,以服务和产品创新为投入,获取高效率服务创新绩效已成为建筑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现有研究尚未关注到以BIM为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及其如何影响服务创新绩效。因此,本研究将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落脚于BIM技术,以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为推进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实现的引擎,探索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为进一步剖析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综合考虑了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内外部影响因素存在形态,以实现价值转换的商业模式为中介变量,以权衡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环境动态性调节下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及服务创新绩效理论模型。为检验该理论模型,本研究以中国建筑业双200强企业为调研对象,以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为数据收集方式,以结构方程模型和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为关系检验方法,运用SPSS21.0、AMOS17.0、MPLUS7.4三大统计软件工具完成模型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对服务创新绩效产生正向显着影响;(2)商业模式在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43.19%的部分中介效应;(3)环境动态性对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及商业模式的影响关系后半段的调节作用显着,前半段调节作用不显着。本研究首次将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落脚于BIM,研究了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检验了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1)借助BIM驱动的平台和技术资源推进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广实施;(2)重视并均衡好商业模式、环境动态性在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作用。

赵刚[6](2020)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的先后提出,世界各国纷纷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业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而高端装备制造处于制造业产业链的核心环节,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如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已经成为各国发展制造业争先抢占的制高点。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过程中,众多因素都一定程度影响其智能化发展。这些因素单独或综合作用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且影响方式、影响程度、影响路径往往决定着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成功与否。因此,本文选取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分析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构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机理模型,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首先,本文界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涵和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框架。在梳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概念和特征,界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涵和形式。从创新理论、数字经济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出发,对影响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因素进行解析,分析创新、数字化和传统资源等三个层面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框架。其次,识别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国家工信部颁布的2015年至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及项目”名单中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选择式编码、主轴式编码、开放式编码等具体流程,确定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各层次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故事线,识别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再次,分别研究了各类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一是研究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对创新层面各因素的内涵进行解析,分析提出了创新柔性、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创新因素。提出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相关假设,并引入和探讨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归纳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构建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模型,基于国内外相对成熟量表设计了调查问卷,收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据,验证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二是研究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在解析数字化内涵的基础上,分析提出了数据采集分析能力、运营方式平台化能力、生产过程数字化能力等数字化因素,将不同数字化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纳入演化博弈框架中,构建演化博弈模型,探析数字化因素影响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演化趋势与稳定条件,分析了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通过数值仿真方法明确并归纳了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三是研究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在解析研发投入、人力资本和智能设备的基础上,提出了研发投入、人力资本、智能设备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相关假设和作用机理。构建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计量模型,并利用统计数据验证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四是研究了关键影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综合作用机理。将各类关键影响因素放入一个研究框架内进行研究,构建关键影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综合作用机理模型,分析综合作用机理,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综合作用机理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检验的结果进行讨论。最后,提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措施及政策建议。依据创新、数字化和传统资源等关键影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结合国内外智能化转型的成功模式及经验,分别从创新、数字化和资源保障等角度提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政策建议。以期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进而推动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发展。

马寿福[7](2019)在《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而制造质量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研究制造质量控制对于制造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关于制造质量控制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主要侧重于制造过程的全面监控和预测,缺乏针对性。此外,随着制造设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利用设备的这些特性进行质量控制显得十分重要。为此,本文研究了一种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并以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为例对提出的方法进行验证。首先,分析了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需求分析。分析了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的整体流程,从用户层、应用功能层、支撑层和设备层四个层面提出了方法的框架,并对后面章节研究的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方法、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其次,研究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建立了齿轮制造过程关联规则挖掘模型,提出了基于欧氏距离的质量等级映射方法,研究了关联规则挖掘Apriori算法在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中的挖掘应用,针对挖掘的关联信息有针对性地制定质量控制策略。建立了质量控制策略的模糊决策模型,研究了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质量控制策略模糊决策方法。然后,研究了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了数控设备综合性能评价方法,研究了基于数控系统加工启停信号采集的工件识别方法,建立了质检策略的解析模型。提出了基于设备综合性能评价的质检控制策略推荐方法,并以某型号数控滚齿机为例进行实例分析。最后,以某型号齿轮的制造过程质量数据为例,验证了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方法的有效性。介绍了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系统的实现技术和系统设计,并开发了相应的系统,对质检策略的制定、质检策略的设置、质量数据的采集和质检结果的判断等功能进行了验证。

宁晓芳[8](2019)在《受流器/第三轨系统受流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铁承担着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重要任务,作为高密度、大运量、快速准时的运输方式,其对受流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具有极高要求。确保良好的受流质量,不仅能提高乘坐舒适性和运营安全性,降低故障率和维修成本,还能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受流器滑板沿着接触轨滑行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力学和电学过程,但其中的力学效应起着主导作用。综合GB/T32589-2016《轨道交通第三轨受流器》和第三轨供电系统研究现状可总结出两个关键点:滑板与第三轨动态受流特性是影响第三轨供电系统可靠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滑板与第三轨动态接触磨耗磨损状况是影响地铁车辆维修费用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第三轨供电系统动态受流性能和滑板磨损情况事关列车运营效率、安全和经济效益,必须加以规范。本文从滑板与第三轨接触面微观形貌入手,分析了二者在接触面的载流摩擦磨损机理以及接触力对受流滑板和第三轨磨损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离线电弧产生和作用机理,以及对供电性能的影响;系统阐述了引起受流滑板和第三轨之间接触力波动和机械脱离的主要激振因素。借鉴弓网受流质量标准,结合国内地铁运营经验,经过两轮指标筛选和筛选结果验证,建立了由接触压力、离线、端部弯头振动冲击、滑板磨耗四个一级指标和十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第三轨供电系统受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试验和仿真角度,分别研究了各指标获取方法,并结合试验和仿真数据,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提出建议合格标准。针对评价指标特性的区别,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偏好比率法对一级定性指标赋权,采用变异系数法和拉开档次法对二级定量指标赋权,最后运用基于离差平方和的组合赋权法分别对一级、二级指标进行综合集成赋权。综合高校专家和地铁维修专家意见,提出了一种受流质量评价等级划分方法。基于属性学理论,评价集、置信度和综合评分判断准则建立了第三轨供电系统受流质量评价模型。同时,为了弥补本文建立的受流质量评价模型使用复杂、计算繁琐、运算量大的缺陷,基于MATLAB/GUI开发了第三轨供电系统受流质量评价软件,并通过三个案例分析验证了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评价软件的直观性,使本文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实际意义。全文共有图77幅,表87个,参考文献60篇。

张文朝[9](2016)在《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电源数量不断增长和电源类型的日益增多,电网的动态特性变得日趋复杂。发电机组作为电力系统最重要的动态元件,其涉网动态性能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影响。研究和评价机组的动态性能对全面把握电力系统的动态运行特性,提高网源协调控制水平,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广域测量系统的普及实现了对电网和电源的实时同步动态量测,为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等相关研究与实现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技术条件。本文围绕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相关技术展开研究,旨在进一步提高机组仿真模型准确度和促进机组动态性能的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以实测数据作为数据源的混合仿真技术和基于混合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的模型参数验证技术。从动态仿真准确度评估的角度,研究基于功率约束和基于变阻抗法的机组级混合仿真技术及控制模块级混合仿真技术,提出机组级和控制模块级混合仿真技术的实现方法。在此基础上明确现有仿真模型准确性评价方法的不足之处,总结仿真误差指标的选择原则,建立适用于发电机组不同工况的仿真模型准确性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机组励磁系统和调速系统动态性能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基于直觉模糊决策的常规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方法。建立基于直觉模糊集的指标权重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确定机组励磁系统、调速系统各性能指标的最优权重,进一步利用基于绝对理想解的逼近理想点法实现机组涉网动态性能综合评价。通过仿真数据和现场动态监测数据对所提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方法有效性进行分析验证。(3)研究建立包括动态无功支撑能力、有功控制能力、电压偏差等指标的风电场涉网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基于变异系数法和逼近理想点法的风电场涉网动态性能综合评价方法。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多个指标的权重,利用逼近理想点法计算样本点到最优样本点的相对接近度,进而通过对接近度排序实现风电场涉网动态性能的综合评价。(4)研发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软件系统。研究了机组涉网性能在线评价模块架构和实现算法,开发了机组仿真模型验证和常规机组、风电场动态性能评价功能模块,并应用在实际工程中。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实现了对机组扰动的有效监测和动态性能的正确评价。

周兰,陈佳,曹霞[10](2006)在《信息系统开发过程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系统改进的观点,从通用性与适用性角度出发,本文提出系统开发过程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过程中,对实现相同功能而开发过程不同的两个实际系统进行评价,量化分析评价指标,得出最优过程,实现开发过程改进。

二、信息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水电发展现状综述
        1.2.1 全球视角下水电发展现状
        1.2.2 中国水电发展现状
        1.2.3 水电耦合其它可再生能源现状
    1.3 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研究综述
        1.3.1 水力发电机组自身内部扰动下稳定性分析
        1.3.2 外部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冲击下稳定性分析
    1.4 水力发电机组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灵活性研究综述
        1.4.1 灵活性概念描述
        1.4.2 调节灵活性评估方法研究
    1.5 课题来源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水力发电机组内部参数扰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方法概述
        2.2.1 分岔理论综述
        2.2.2 延拓追踪法
        2.2.3 数值仿真法
    2.3 水力发电系统建模与验证
        2.3.1 水力发电系统模型构建
        2.3.2 模型对比验证
    2.4 水力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分析
        2.4.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4.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4.3 阻尼系数作用下动力学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水力发电机组内部参数扰动下振荡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低频振荡机理概述
        3.2.1 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3.2.2 低频振荡分析方法概述
    3.3 不考虑PSS环节的振荡特性分析
        3.3.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3.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4 考虑PSS环节的振荡特性分析
        3.4.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4.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分析
    3.5 不同情景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5.1 调速器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5.2 励磁系统参数作用下振荡特性对比分析
    3.6 水力发机组动力学分岔和振荡统一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不确定性评估指标
        4.2.2 波动性评估指标
        4.2.3 互补性评估指标
        4.2.4 评估指标体系呈现
    4.3 风水互补发电系统建模及验证
        4.3.1 风力发电系统模型
        4.3.2 水力发电系统模型
        4.3.3 风水耦合统一模型及验证
    4.4 工程算例分析
        4.4.1 风光水子系统及互补系统评估指标权重分析
        4.4.2 风光水子系统及互补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 仿真算例分析
        4.5.1 风水子系统不确定性分析
        4.5.2 风电子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3 水电子系统波动性综合评估
        4.5.4 互补发电系统运行特性评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力发电机组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灵活性分析
    5.1 引言
    5.2 方法概述
        5.2.1 调节灵活性评估方法
        5.2.2 敏感性分析方法
    5.3 算例分析
        5.3.1 时间尺度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2 备用容量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3 备用接入比例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4 爬坡率对调节灵活性影响
        5.3.5 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高端数控机床服役过程可靠性评价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数控机床可靠性指标体系
        1.3.1 数控机床固有可靠性
        1.3.2 数控机床运行可靠性
        1.3.3 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可靠性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数控机床可靠性研究现状
        1.4.2 寿命预测研究现状
        1.4.3 数控机床精度评价研究现状
        1.4.4 数控机床维修策略研究现状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1 综述总结与问题提出
        1.5.2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高端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剩余寿命预测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性能退化相关概念
    2.3 电主轴/刀柄结合面性能退化建模
        2.3.1 主轴/刀柄性能退化指标构建
        2.3.2 电流损耗与刀柄性能退化分析
        2.3.3 小波包降噪
    2.4 融合RVM和改进幂函数的预测模型
        2.4.1 小波包熵
        2.4.2 相关向量机概述
        2.4.3 回归模型及拟合性能评价
        2.4.4 剩余寿命综合预测模型
    2.5 实验验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S试件的高端数控机床运行可靠性评价
    3.1 引言
    3.2 基于S试件的机床运行精度分析
        3.2.1 S试件的结构特点
        3.2.2 数控机床的运动误差分析
    3.3 数控机床结合面动特性研究
        3.3.1 数控机床结合面性质
        3.3.2 结合面研究概述
    3.4 高端数控机床切削过程中动态性能评价
        3.4.1 运行状态感知
        3.4.2 基于CEEMDAN的特征提取
        3.4.3 基于S试件的运行状态评价
    3.5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多源信息数据数控机床综合可靠性评价
    4.1 引言
    4.2 高端数控装备的多源可靠性评价指标
        4.2.1 基于故障时间的可靠性评价
        4.2.2 基于运行状态的可靠性评价
        4.2.3 基于加工质量的可靠性评价
    4.3 高端数控装备多源信息融合评价体系
        4.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权重分配
        4.3.2 基于故障数据的模糊可靠性评价
        4.3.3 基于多源信息数控机床评价体系构建
        4.3.4 实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贝叶斯网络生产线中数控机床可靠性评价
    5.1 引言
    5.2 航空结构柔性生产线可靠性评价模型
    5.3 制造子系统信息融合及状态划分
    5.4 构建多状态贝叶斯网络
    5.5 实例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寿命预测的维修策略研究
    6.1 引言
    6.2 维修保障与维修策略概述
        6.2.1 维修决策模型
        6.2.2 维修程度及优化决策
    6.3 基于寿命预测的维修决策模型
        6.3.1 视情维修相关研究
        6.3.2 视情维修与定期维修的联合维修策略
        6.3.3 基于维修时机和维修阈值的联合优化
    6.4 蒙特卡罗仿真
    6.5 实例验证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详细摘要

(3)基于弹性的高速铁路运行图调整策略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运行图调整方法
        1.2.2 运行图评估方法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调整问题概述
    2.1 高速铁路调度指挥系统
        2.1.1 列车调度指挥系统
        2.1.2 调度集中系统
    2.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分析
        2.2.1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概述
        2.2.2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原则
        2.2.3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构成
    2.3 列车晚点问题研究
        2.3.1 晚点定义及分类
        2.3.2 列车晚点原因分析
        2.3.3 列车晚点传播分析
    2.4 列车运行调整问题研究
        2.4.1 调整原则
        2.4.2 约束条件
        2.4.3 调整方式
        2.4.4 调整过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遗传算法的列车运行调整算法研究
    3.1 遗传算法概述
        3.1.1 遗传算法原理及特点
        3.1.2 遗传算法求解步骤
    3.2 列车运行调整算法模型的建立
        3.2.1 模型参数与变量
        3.2.2 模型条件假设
        3.2.3 遗传算法模型
    3.3 ATP限速约束
        3.3.1 ATP工作原理
        3.3.2 列车动力学模型
        3.3.3 多车追踪场景下ATP限速仿真
    3.4 供电能力约束
        3.4.1 高速铁路供电系统概述
        3.4.2 牵引供电计算
        3.4.3 违反供电约束条件解决方案设计
    3.5 算法设计
        3.5.1 编码设计
        3.5.2 适应度函数设计
        3.5.3 遗传参数设计
        3.5.4 终止条件设计
        3.5.5 遗传过程设计
    3.6 遗传算法有效性验证
        3.6.1 算例数据描述
        3.6.2 有效性验证
        3.6.3 结果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弹性理论的列车运行调整方案评估方法研究
    4.1 弹性
        4.1.1 弹性定义
        4.1.2 弹性评估方法研究
    4.2 列车运行调整方案弹性评估方法
        4.2.1 列车运行调整弹性三要素
        4.2.2 列车运行调整弹性量化模型
        4.2.3 列车运行调整弹性因子设计
    4.3 列车运行调整方案弹性评估方法验证
        4.3.1 列车运行调整仿真算例及晚点场景
        4.3.2 列车运行调整弹性评估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列车运行调整及评估系统仿真验证
    5.1 开发环境介绍
    5.2 需求分析及模块划分
        5.2.1 需求分析
        5.2.2 模块划分
    5.3 列车运行调整及评估系统设计
        5.3.1 软件界面设计
        5.3.2 数据输入模块设计
        5.3.3 遗传算法模块设计
        5.3.4 弹性评估模块设计
    5.4 实际场景下的仿真验证
        5.4.1 仿真算例描述
        5.4.2 仿真算例验证及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主要工作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索引
表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精度GNSS接收机计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GNSS定位终端计量检测的现状
        1.2.2 GNSS发展现状
        1.2.3 多系统GNSS数据融合方法
        1.2.4 动态检测基准构建方法
        1.2.5 动态定位性能评估数据处理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多模GNSS定位终端计量算法研究
    2.1 引言
    2.2 GNSS时空统一理论
        2.2.1 GNSS坐标系统与坐标统一
        2.2.2 GNSS时间系统与时间统一
    2.3 GNSS组合定位模型及参数估计
        2.3.1 GNSS松组合定位模型
        2.3.2 GNSS紧组合定位模型
        2.3.3 参数估计方法
    2.4 多模GNSS组合定位实验验证
        2.4.1 松组合模型定位效果分析
        2.4.2 GPS/BDS伪距DISB参数应用研究
        2.4.3 BDS-3/GPS/GALILEO重叠频率观测值紧组合定位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INS/多系统GNSS融合的空间检测基准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检测基准定位算法
        3.2.1 基于CORS精准计量的GNSS高精度算法
        3.2.2 GNSS/INS松组合原理
        3.2.3 GNSS/INS紧组合原理
    3.3 基于INS/多系统GNSS融合的空间检测基准建设
        3.3.1 基于多系统GNSS的CORS系统建设
        3.3.2 INS增强动态检测基准系统的建设
    3.4 INS/多系统GNSS融合终端空间检测基准测试
        3.4.1 基于多系统GNSS的CORS系统测试
        3.4.2 融合多系统GNSS的检测基准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高精度GNSS静态检测的参考标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GNSS接收机检测误差理论
        4.2.1 测量误差的定义及其分类
        4.2.2 测量结果质量评定方式
    4.3 常规GNSS网络差分接收机静态检测方法
        4.3.1 测量型GNSS接收机的检测方法和内容
        4.3.2 导航型GPS接收机的定位误差表述
    4.4 网络差分接收机的整体检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4.4.1 单机状态检测(单点)
        4.4.2 联网状态检测(浮点/差分)
        4.4.3 联网状态检测(固定)
    4.5 差分接收机各单项检测量化方法
        4.5.1 单机检测方法
        4.5.2 联网检测方法
    4.6 零基线GPS/北斗快速模糊度固定及残差评测
        4.6.1 单差零基线模糊度快速固定方法
        4.6.2 基于零基线结果的精度统计及指标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精度GNSS导航终端动态检测系统
    5.1 引言
    5.2 系统总体组成与检测流程
        5.2.1 系统总体组成
        5.2.2 数据传输和检测流程的设计
    5.3 系统测试与分析
        5.3.1 车载检测基准系统性能测试
        5.3.2 车载检测平台系统测试
        5.3.3 测试小结
    5.4 高精度BDS/GPS定位终端动态检测标准规范的研制
        5.4.1 标准研制总体设计思路
        5.4.2 各项标准具体内容
        5.4.3 技术指标的标准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成果
    6.2 本文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5)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影响机制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实施流程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2.1.1 BIM 的概念
        2.1.2 BIM的数字化特征
        2.1.3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界定及测量指标
        2.1.4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2.2 建筑业企业商业模式
        2.2.1 商业模式概念界定及测量
        2.2.2 建筑业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及要素组成
    2.3 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绩效
        2.3.1 服务创新绩效的概念及测量
        2.3.2 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3.3 商业模式与服务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3.4 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及服务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4 环境动态性
        2.4.1 环境动态性概念界定
        2.4.2 环境动态性测量指标
        2.4.3 环境动态性与商业模式及服务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5 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论证
    3.1 基础理论模型发展
        3.1.1 集群理论模型
        3.1.2 权变理论模型
        3.1.3 基础理论模型构建
    3.2 研究假设论证
        3.2.1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
        3.2.2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假设
        3.2.3 建筑业企业商业模式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
        3.2.4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关系假设
        3.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关系假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确定及数据收集途径
    4.2 问卷设计原则及质量控制机制
    4.3 变量测度
        4.3.1 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评价量表
        4.3.2 商业模式测量量表
        4.3.3 服务创新绩效测量量表
        4.3.4 环境动态性测量量表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4.4.2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
        4.4.3 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4.4.4 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
        4.4.5 基于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程序
    4.5 问卷预调研
        4.5.1 预调研数据收集
        4.5.2 预调研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5.3 预调研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问卷发放回收及样本特征分析
        5.1.1 问卷发放与回收
        5.1.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
        5.1.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4 样本正态性检验分析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3.1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检验
        5.3.2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检验
    5.4 结果讨论
        5.4.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5.4.2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
        5.4.3 商业模式在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影响中有中介作用
        5.4.4 环境动态性在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对服务创新绩效影响过程后半段有调节作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
    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2.1.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内涵
        2.1.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主要特征
    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涵及过程分析
        2.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内涵
        2.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过程分析
    2.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及作用机理研究框架
        2.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2.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之间相互关系
        2.3.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方法的选择
        3.1.1 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对比分析
        3.1.2 扎根理论方法的确定
    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扎根理论研究设计
        3.2.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的总体设计
        3.2.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研究对象选择
        3.2.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资料收集与整理
    3.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过程
        3.3.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开放式编码
        3.3.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主轴式编码
        3.3.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选择式编码
        3.3.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理论饱和度检验
    3.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结果
        3.4.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创新影响因素
        3.4.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化影响因素
        3.4.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传统资源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
    4.1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理论假设
        4.1.1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柔性、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关系假设
        4.1.2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与智能化转型之间关系假设
        4.1.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智能化转型之间关系假设
        4.1.4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创新柔性与智能化转型之间关系假设
        4.1.5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之间关系假设
        4.1.6 环境动态性在创新因素与智能化转型之间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
    4.2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模型的构建与问卷分析
        4.2.1 创新因素对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4.2.2 量表设计
        4.2.3 问卷调查数据的获取、处理和信度效度检验
    4.3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实证分析
        4.3.1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主效应检验
        4.3.2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中介作用检验
        4.3.3 创新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调节作用检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
    5.1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策略分析
        5.1.1 演化博弈相关理论
        5.1.2 不同数字化水平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采取的策略分析
    5.2 基于演化博弈模型的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影响分析
        5.2.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和模型构建
        5.2.2 演化博弈的稳定性分析
        5.2.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数字化影响因素分析
    5.3 数字化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的数值仿真与结果分析
        5.3.1 数据采集分析能力的变化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5.3.2 运营方式平台化能力的变化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5.3.3 生产过程数字化能力的变化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5.3.4 转型成本的变化对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
    6.1 传统资源因素与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理论假设
        6.1.1 研发投入与智能化转型的关系假设
        6.1.2 人力资本与智能化转型的关系假设
        6.1.3 智能设备与智能化转型的关系假设
        6.1.4 环境动态性在传统资源因素与智能化转型之间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
    6.2 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6.2.1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6.2.2 变量选取
        6.2.3 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6.2.4 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6.3 传统资源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作用机理检验结果与分析
        6.3.1 基本分析结果
        6.3.2 稳健性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关键影响因素对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综合作用机理
    7.1 理论假设和综合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7.1.1 数字化因素与创新因素的相关性假设
        7.1.2 传统资源因素与创新因素的相关性假设
        7.1.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机理模型构建
    7.2 研究方法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7.2.1 实证研究方法的选择
        7.2.2 研究量表设计和数据收集
        7.2.3 数据收集和描述性统计分析
    7.3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关键影响因素综合作用机理模型的实证分析
        7.3.1 综合作用机理模型的结构方程分析
        7.3.2 综合作用机理模型的调节作用分析
        7.3.3 综合作用机理模型的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8.1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创新层面对策
        8.1.1 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
        8.1.2 重视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
        8.1.3 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柔性
    8.2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数字化层面对策
        8.2.1 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数据采集分析能力
        8.2.2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生产过程数字化能力
        8.2.3 努力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运营方式平台化
    8.3 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资源保障层面对策
        8.3.1 加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
        8.3.2 增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人力资本实力
        8.3.3 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智能设备水平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7)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制造业中质量管理及控制研究现状
        1.2.2 数据挖掘技术在质量控制中的研究现状
        1.2.3 灰色模糊理论应用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课题来源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2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控制需求和方法分析
    2.1 齿轮制造过程工艺分析
    2.2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控制中存在问题与需求分析
        2.2.1 存在的问题
        2.2.2 需求分析
    2.3 质量控制方法整体流程分析
    2.4 质量控制方法的实现框架
    2.5 质量控制方法的关键技术分析
        2.5.1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数据关联规则挖掘分析技术
        2.5.2 质量控制策略模糊决策分析技术
        2.5.3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3.1 模型建立
        3.1.1 齿轮制造过程关联规则挖掘模型建立
        3.1.2 工序加工质量映射模型建立
    3.2 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描述
    3.3 质量控制策略模糊决策方法
        3.3.1 模糊决策模型建立
        3.3.2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模糊决策方法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关键技术研究
    4.1 齿轮制造设备综合性能评价分析
        4.1.1 设备综合性能评价模型建立
        4.1.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1.3 设备综合性能确定
    4.2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判断方法研究
        4.2.1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数据采集方法
        4.2.2 基于数控加工启停信号采集的工件识别方法研究
        4.2.3 齿轮制造过程工件质检状态判断方法研究
    4.3 基于设备综合性能的质检策略推荐
        4.3.1 实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实现及功能验证
    5.1 基于关联规则挖掘和模糊决策的质量控制方法验证
        5.1.1 齿轮制造过程质量特性数据挖掘分析
        5.1.2 质量控制策略决策分析
    5.2 基于设备数控特性的质检控制系统开发及验证
        5.2.1 系统实现技术
        5.2.2 系统设计
        5.2.3 系统功能验证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参与的科研项目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
    D.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受流器/第三轨系统受流质量评价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第三轨供电系统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2 第三轨供电系统试验与仿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受流质量评价指标的建立
    2.1 引言
    2.2 受流质量的含义
    2.3 指标建立原则及依据
        2.3.1 建立依据
        2.3.2 建立原则
    2.4 初选指标
        2.4.1 静态接触力
        2.4.2 动态接触力
        2.4.3 振动冲击
        2.4.4 离线电弧
        2.4.5 滑板磨耗
    2.5 受流指标的筛选
        2.5.1 样本来源分析
        2.5.2 熵权法第一轮筛选
        2.5.3 相关性分析法第二轮精选
    2.6 本章小结
3 受流质量指标量化
    3.1 引言
    3.2 指标数据获取方式
        3.2.1 试验方法
        3.2.2 仿真方法
    3.3 数据来源及接触力分布规律研究
    3.4 接触力评价指标量化
    3.5 离线评价指标量化
    3.6 端部弯头评价指标量化
    3.7 滑板磨耗评价指标量化
    3.8 本章小结
4 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4.1 引言
    4.2 一级指标主观权重分配
        4.2.1 层次分析法权重分配
        4.2.2 偏好比率法权重分配
    4.3 二级指标客观权重分配
        4.3.1 变异系数法权重分配
        4.3.2 拉开档次法权重分配
    4.4 综合集成赋权
        4.4.1 一级评价指标综合集成赋权
        4.4.2 二级评价指标综合集成赋权
    4.5 本章小结
5 评价模型研究及案例分析
    5.1 引言
    5.2 评价等级划分
    5.3 基于属性函数理论的评价模型研究
        5.3.1 单指标属性测度分析
        5.3.2 多指标综合属性测度研究
        5.3.3 属性识别分析
    5.4 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课题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混合动态仿真的模型验证
        1.2.2 机组控制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
        1.2.3 风电场动态性能评价
        1.2.4 综合评价方法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基于混合动态仿真的模型验证
    2.1 引言
    2.2 混合动态仿真基本原理
    2.3 机组级混合动态仿真技术
        2.3.1 基于功率约束的混合仿真
        2.3.2 基于变阻抗的混合动态仿真
    2.4 控制模块级混合动态仿真技术
        2.4.1 适用于模块级混合动态仿真的数字算法选择
        2.4.2 PSD-BPA传递函数框图到数值计算迭代格式的实现
        2.4.3 混合动态仿真程序算例
    2.5 仿真模型准确度评价指标
        2.5.1 仿真准确度评价指标
        2.5.2 分段加权准确度计算
        2.5.3 仿真准确度评价指标的有效性
    2.6 算例仿真
        2.6.1 基于功率约束混合仿真的仿真准确度评价
        2.6.2 基于变阻抗的混合仿真的仿真准确度评价
        2.6.3 调速系统混合仿真的仿真准确度评价
        2.6.4 励磁系统混合仿真的仿真准确度评价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规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
    3.1 引言
    3.2 机组控制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3.2.1 励磁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3.2.2 调速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
    3.3 直觉模糊决策评价方法
        3.3.1 基于直觉模糊集的性能指标权重计算
        3.3.2 基于逼近理想点法的综合评价
    3.4 算例分析
        3.4.1 励磁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
        3.4.2 调速系统涉网动态性能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风电场运行安全性的综合评价
    4.1 引言
    4.2 风电场运行安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4.3 风电场运行性能综合评价方法
        4.3.1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4.3.2 风电场综合运行性能指标计算方法
    4.4 风电场运行安全性综合评价
        4.4.1 算法应用流程
        4.4.2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算例分析
        4.4.3 基于直觉模糊决策的评价结果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组涉网动态性能在线评价系统开发
    5.1 引言
    5.2 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系统开发
        5.2.1 系统整体功能
        5.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5.3 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5.3.1 机组控制系统仿真模型验证
        5.3.2 常规机组综合性能评价
        5.3.3 风电场性能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信息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水力发电机组运行稳定性及其在多能互补系统中调节特性研究[D]. 张京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2]高端数控机床服役过程可靠性评价与预测[D]. 韩凤霞.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2020
  • [3]基于弹性的高速铁路运行图调整策略评估[D]. 刘桐林.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高精度GNSS接收机计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及系统研制[D]. 曹相. 东南大学, 2020(01)
  • [5]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影响机制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D]. 李芮. 长安大学, 2020(06)
  • [6]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研究[D]. 赵刚.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7]齿轮制造过程质量智能控制方法研究[D]. 马寿福. 重庆大学, 2019
  • [8]受流器/第三轨系统受流质量评价指标研究[D]. 宁晓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机组涉网动态性能评价关键技术研究[D]. 张文朝.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10]信息系统开发过程评价方法研究[A]. 周兰,陈佳,曹霞. 全国第十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标签:;  ;  ;  ;  ;  

信息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