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object+...”的四种结构

“have+object+...”的四种结构

一、“have+宾语+…”的四种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翟晓丁[1](2021)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同素逆序同义词研究》文中提出同素逆序同义词作为汉语同素逆序词的典型代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学界对同素逆序词、同义词的界定尚未统一;其内部分类又多是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逐一展开讨论分析,缺少综合角度的分类描写;缺少系统性的历时考察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演变轨迹规律的总结等。故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上下文简称《词典》)中的同素逆序同义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一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定义提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另一方面也希望系统归纳《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历史层次,并从中总结出现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实现分工的方式和演变轨迹的规律,以便帮助人们对这类词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本文首先从“同素逆序词”和“同义词”两方面对“同素逆序同义词”进行界定,按照定义选取《词典》中460组同素逆序同义词;其次从“词义—词性—结构”的三维角度对同素逆序同义词进行分类描写和成因阐释;最后通过梳理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历史层次,发现其在历时演变过程中实现分工的方式和演变轨迹的规律。研究发现,一、《词典》中同素逆序同义词在词义、词性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上有三个特点:(1)在词义相等的情况下,多数同素逆序同义词都需满足同性或同构条件;(2)在词义相等的前提下,构成同性的异构关系只有动宾—主谓式、偏正—主谓式、偏正—动宾式、偏正—补充式这四种;(3)同素逆序同义词中存在大量一词兼类现象。由上述特点可以看出,同性或同构可以保证语素在前后颠倒组合之后,内部意义保持不变;动宾式、主谓式、偏正式、补充式四种结构关系的组合次序构成互逆关系;一词兼类现象的存在说明同素逆序同义词在词性上进行分工。二、《词典》中同素逆序同义词历史层次分类中产生于同一时期的同素逆序同义词占总数一半以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来同素逆序同义词产生之初具有不稳定性,不同时期产生的同素逆序同义词占比接近一半,这反映出不同时期产生的词语,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发展为同素逆序同义词。三、《词典》中同素逆序同义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实现分工的方式主要涉及词义和词性两方面。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同素逆序同义词通过进入方言或书面语的方式保留至今。四、《词典》中同素逆序同义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大致有四种演变轨迹:(1)有些同素逆序同义词从产生之初至今一直未实现分工;(2)有些同素逆序同义词从产生之初至今一直有明确的分工;(3)有些同素逆序同义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分工;(4)有些同素逆序同义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逐渐趋同。

苏茗茗[2](2021)在《程度义“有的+VP”构式及相关结构的研究》文中指出现代汉语“有的+VP(VP在此指谓词)”是一个极具能产性的表达式,以往研究认为该表达式在句子中有四种不同的意义,其中对表“程度义”的“有的+VP”的研究相对较少,具有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所以,本文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语义学、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上,借鉴三个平面理论,对程度义“有的+VP”结构进行多角度的考察。首先,在共时层面上,对现代汉语程度义“有的+VP”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构式语法理论判定该结构是一个构式,其常项“有的”具有“多或大”的高程度义,变项“VP”以单音节词为主,少量双音节词,具有[+持续]的语义特征。该构式是由“有的”和“VP”构成的状中结构,在句中只能作谓语,经常受副词“可”“还”的修饰,经常与句尾表示新变化的“了”共现,多用于未然体。在语义方面,该构式具有“主观大量”义,强调“动作历时长”或“数量繁多”,当VP是中性词时,整个结构具有语义负向偏移的特点。在语用方面,该结构表情功能丰富,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频率表现出不平衡性,多用于口语色彩的语体中,话语功能主要有主观评述功能、焦点凸显功能和肯定强调功能。其次,从历时层面上,对该构式的发展演变进行了历时追溯。宋金之际,形容词“有”和助词“底”临时组合,表“所有”之义。宋末元初,“有的”出现并逐渐代替了“有底”成为一种固定组合,表“所有”之义。元代以后,“有的”的句法功能和意义出现了新变化,开始由“所有”之义变为“高程度”义。该构式程度义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在语义方面,程度义“有的+VP”中的“有”是表模糊数量的形容词,动词“有”演化引申为形容词“有”的过程中发生了语义泛化;在句法方面,主要包括句法位置和相邻成分的影响;在语用方面,受到使用频率的影响。最后,借鉴构式语法理论,从增扩的角度,对与程度义“有的+VP”形式类似且具有高程度义的结构“有的+N+VP”“有的+S+VP”和“有+Pro+的+N+VP”进行了分析。并从量的磨损与补充、数量象似的角度分析了相关结构增扩的原因,三个结构语言表达式越长,表达的概念信息量越大,表达的情感程度也逐渐增强。

顾真[3](2021)在《托河鄂伦春语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托河地区鄂伦春族居住地收集的语料为基础,从语音、构词、名词形态语法变化和动词形态语法变化这四方面对语料进行研究分析。本次调研的合作者有四位,分别是72岁的红英、65岁的何英华、64岁的巴尼花和62岁的空特乐,所有这四位调研合作者都是住在托河地区的鄂伦春族,除了空特乐受过较高的教育,其他三位均具有明显的语言本土性。从语音学角度对托河地区鄂伦春语进行语音形态分析,主要包括对元音系统、辅音系统、词的音节及其特征这三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托河鄂伦春语的元音分为短元音和长元音,短元音包括/a/,/e/,/(?)/,/i/,/o/,/(?)/,/u/7个,长元音包括/aa/,/ee/,/(?)(?)/,/ii/,/oo/,/(?)(?)/,/uu/7 个。托河鄂伦春语的辅音包括/t/,/d/,/k/,/g/,/p/,/b/,/m/,/n/,/(?)/,/l/,/r/,/f/,/w/,/s/,/(?)/,/h/,/y/,/t(?)/,/d(?)/19 个。根据音节数量,托河鄂伦春语的词可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三种。根据田野调查中收集和整理的资料分析可知,单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的较小部分,双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较多,多音节词占整体词汇量的绝大部分。从构词法角度对收集的语料进行分析,鄂伦春语的构词手段以派生法为主,本研究从名词类词和动词类词两个角度对鄂伦春语的构词法和构词形态变化予以说明阐释。名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可接复数、领属、格等语法形态变化词缀;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可接态、体、式、时、人称等语法形态变化词缀。名词类词包括名词、代词、数词、形容词等,动词类词包括动词、副词、形容词、助动词等。名词类词的形态变化现象分析主要包括数形态变化现象、格形态变化现象、领属形态变化现象、级形态变化现象四个部分。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态变化,单数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复数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复数意义的语法词缀;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格形态变化主要有主格、领格、宾格、不定宾格、造格、位格、不定位格、从格、位从格、不定方向格、与格、比格、方面格、有格等,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主格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其他格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相关意义的语法词缀;托河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领属形态变化主要分为人称领属和反身领属两大类,领属是指明事物所属关系的语法形态,人称领属指事物的所属为某人或某物,而反身领属则强调事物的所属为某人自己或某事物自己,人称领属根据数量可分为单数和复数两大类,根据人称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故而人称代词共有六个形态,也就有了六个接缀词缀,反身领属没有人称的差异,只有单复数的分别,故而反身领属只有两个形态,也就只有两个接缀词缀;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名词类词的级形态变化较为复杂,由低级向高级排序,依次为最低级、次低级、低级、一般级、高级、次高级和最高级七种,一般级语法形态基本上是名词类词的原形,其他级语法形态变化则是在名词类词词根或词干的基础上接缀相关意义的语法词缀。动词类词的形态变化现象分析主要包括态形态变化现象、体形态变化现象、式和时形态变化现象、形动词形态变化现象和副动词形态变化现象五大部分,每个部分又会进行细化分析。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态形态变化可分为主动态、被动态、使动态、互动态四种,除了主动态无接缀词缀,直接为词干或词根外,其他三种态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体形态变化可分为完成体、未完成体、固定体、瞬间体、反复体、持续体和愿望体七种,每种体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鄂伦春自治旗的鄂伦春语中动词类词的式形态变化可分为陈述式、愿望式、命令式和假定式四种,所有的式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托河鄂伦春语的形动词形态变化可分为现在时形动词形态变化、现在将来时形动词形态变化和过去时形动词形态变化三种,这三种态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托河鄂伦春语的副动词可分为联合性副动词、完成性副动词、瞬间性副动词、紧接性副动词、趁机性副动词、伴随性副动词、渐进性副动词、延续性副动词、目的性副动词、条件性副动词、因果性副动词、终结性副动词十二种,所有副动词的形态变化都有对应的词缀,接缀于动词类词的词干或词根后面。

王敏辰[4](202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强调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功能,而强调句式是实现强调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界对于强调句式在强调系统内的地位认识不足,未能全面梳理强调句式与其他强调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没有形成强调句式的统一界定。与此同时,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局限在句法领域,而语义及语用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构建强调语义模型,明确强调句式在强调语义系统中的地位及本质特点,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篇三个层面对英汉语强调句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以期揭示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基于元功能思想,本研究指出强调是语义层面的概念,它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帮助增强语言的元功能强度,包括概念意义的语义强度、人际意义的情态强度以及言语内容在语篇中的信息强度等等。换言之,强调功能不是自主功能,而是服务于元功能的附加功能。从级阶角度看,强调功能发生在语言的任何表达层面,包括语音/文字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篇层,其中词汇语法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词组层和小句层。总的来说,本研究以元功能为基础,从语言的三个连续层次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就强调句式而言,它作为强调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处于词汇语法层次系统的小句层面,与其他层面或者小句层面的其他强调手段相比,强调句式具有四个区别性特征:其一,强调句式位于或趋于小句层强调实现方式的“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语法极端。其二,强调句式具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其三,强调句式的标记词无实际语义,也不自带对比重音。其四,强调句式不受制于语篇分布规则,其强调功能属于结构的必要功能。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从元功能角度,对强调句式作出如下界定:强调句式指的是语言在词汇语法层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凸显小句中某个成分或者部分内容,增强该成分的信息强度,并同时强化凸显成分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从而引起或者提醒听话者/读者注意被强化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接着,按照凸显成分的功能语义范畴,强调句式被分为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前者包括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后者包括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和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根据“语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功能描述思想,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如下异同:就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都可以凸显以下几类经验成分,即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等六种过程所期待的参与者角色,跨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随、角色和角度等八种环境成分,以及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和行为过程所建构的情形。此外,强调句式与既定意义相同的原式小句具有两种可能的语义关系,一是强调句式与原式小句的经验意义相同,二是强调句式是原式小句发生概念隐喻的结果,这可能会引起原始经验意义发生改变。除共性外,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汉语经验凸显型的主要差异在于二者的主要强调标记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差异。英语中,强调标记“be”具有两种句法功能,分别是“it be x that/wh-疑问词……”(“x”代表凸显成分)结构中与“it”组成强势语气成分的操作词和“wh-疑问词……bex”结构(包括其变形形式“all/the-名词词组+be+x”)中的主要动词。汉语中,关键强调标记“是”与次要强调标记“的”组成四种句法结构,分别为“是1…x…的”“……的是2 x”“是2x的”和“是3x的”。在此,“是1”发挥操作词功能,“是2”发挥谓体功能,“是3”发挥推断状语功能。语法性质上,英语的强调标记“be”具有限定性,且位置固定,凸显成分紧随其后,而汉语的强调标记“是”无限定性,位置多变,可与凸显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就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凸显成分语义范畴一致,涉及六类判断意义,即可能性、惯常性、真实性、明显性、义务性、意愿性,和七类评价意义,即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规范、行为人属性、潜力、实体价值和环境。然而,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强调产生机制不同,这同时引起体现形式上的差异。英语中,表示判断/评价意义的凸显成分与被判断/评价项目以两个独立命题的形式呈现,并且凸显成分由主位引发语“it be”引出而成为主位焦点,因此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结构为:it[主语]+be[主要动词]+x[补语]+被判断/评价项目[补语]。汉语中,存在三种强调方式:一是添加传信语气词“是”和“的”以增强肯定语气,其中“是”位于谓体之前,“的”位于句尾,它们不会改变原式小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二是使用“的字结构”使人际意义经验化,以强化命题或者提议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结构为“被判断/评价项目[主语]+是[谓体]+x-的[补语]”;三是通过“连x都/也y”结构蕴含的非常规判断意义,加强事件真实性或者评价的正确性。在这种结构中,“连”发挥介谓体的功能,用来引出部分凸显内容“x”从语篇角度,本研究考察了英汉语强调句式在小说、新闻和剧本三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英汉语强调句式的总体分布情况相同:剧本语篇>小说语篇>新闻语篇。从语体角度看,在英语书面语篇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高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口语语篇中情况相反,而在汉语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始终低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局部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分布特征有三:其一,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英语和汉语任何语篇类型中都是最为常见的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其二,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常见性等级序列不同;其三,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出现总频率不同。在小说和剧本中,英语强调句式的总频率低于汉语,而在新闻中,却高于汉语。总的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三类语篇特点造成了上述的总体分布特征。就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而言,它们描述完整的故事,涉及多个事件、多种视角等,这为各类强调句式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新闻报道遵循“篇幅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原则,更常使用强调词汇而非强调句式,因此新闻语篇中强调句式出现频率低于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其次,英汉语强调句式的主客观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不同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差异。由于英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它符合新闻语篇客观、严谨的文风,因而英语强调句式更常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汉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不符合新闻语篇特点,所以它较少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更常出现在不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语篇中。然后,从话语生成和发展角度,本研究指出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语篇中主要发挥以下几种话语功能:修正话语、发起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总结话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即主导观点、推动观点、对照观点和总结观点。最后,本研究发现了引起英汉强调句式异同的历时因素、认知因素和思维因素。历时上,英语强调标记“be”和汉语强调标记“是”的起源不同,这导致了二者的语法性质差异。“be”的发展路线为:动词→系动词→强调标记,“是”的发展路线为:指示代词→系动词→强调标记。相比而言,“be”具有动词起源,所以含有动词的屈折变化的特点,而“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没有动词来源,既没有限定性,也不发生屈折变化。认知上,英汉民族都按照舞台模型感知强调现象。不同的是,英语民族将凸显成分置于固定的图形位置,按照从图形到背景的顺序进行认知,而汉语民族运用强调标记激活无固定位置的凸显成分,按照自然顺序进行认知。思维模式上,英语强调句式在客体思维、分析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影响下,具有客观性、“强调部分-非强调部分”二分性和抽象性等特点,而汉语强调句式在主体思维、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呈现主观性、整体把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本论文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汉外对比研究”(19ZDA319)的部分研究成果,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并基于元功能思想提出了强调句式的界定以及分类,这将有助于深入强调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外,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性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揭示了英汉语言的相关特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比领域的发展,为语篇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黄广平[5](2020)在《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文中指出动结构式极具特色,其独特性和重要性在众多句式中尤其突出,一直以来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动结构式是一个由谓语动词和结果补语组成的双表述句法结构,表示动作和该动作引发的结果的语义关系。其句法结构形式主要表征为SVOR,SVRO,SVR等。通过阅读英汉从古至今四个历史时期代表性经典文献,对其动结构式进行穷尽性搜索、整理和统计,我们发现以往研究主要基于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视角,少量基于认知语言学视角的,极少基于两种或以上的跨语言对比或类型学视角。共时方面主要对动结构式的定义、产生、来源、类型、句法和语义等方面做了较细致深入的研究,成果显着,而历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动结构式某些特殊次构式或组成成分如动词或结果补语的个案的历时描写,或是对断代历史时期或专书史籍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是,总体来说,以往研究大多囿于对动结构式分类和句法语义特征的共时描写,对动结构式全面而系统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却很少,而把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对跨语言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的动态描写则更为鲜见。再者,对跨语言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共性和差异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的解释也还不够深入。针对动结构式研究现状,本研究从历时构式语法视角,以构式语法理论、构式化理论、语法化理论和力动态系统理论为基础,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和历时研究相结合,语料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过程、特征和规律进行较详尽的概括和描写,对二者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共性和个性背后的认知机制和动因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在已往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1)英汉动结构式具有怎样的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2)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特征和规律有何异同?(3)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异同的认知机制和动因是什么?本研究基于英汉四个历史时期的经典文献语料,对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进行了描写分析,绘制了二者的演变过程。英语动结构式的显着的历时演变链条为:S+O+R+Vt→S+Vt+O+R或S+Vt+R+O→SVOR。其中,变化最大的是S+O+R+Vt演变成为S+Vt+O+R,发生在中古英语早期,属于“形式新+语义新”的构式化。因为古英语基本语序的改变和屈折系统的衰落,演变为符合动结构式因果顺序的语序SVOR。由于SVOR的高频使用,隐喻和类推机制的影响,SVRO愈加淡化和受限,其结果补语逐渐限于一些高频形容词如open充当。SVOR则得到进一步扩展使用,一直到现代时期,都属于后构式化演变。关于汉语动结构式,其显着的语法化链条呈现为:S+Vt+Vt→S+Vt+Vi→S+Vt+R。其中,发生在上古汉语末期或中古早期S+Vt+Vt到S+Vt+Vi的演变属于前构式化演变。变化最大的是S+Vt+Vi到S+Vt+R的演变,受类推机制和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发生了“形式新+语义新”的构式化。其后,由于动结构式的动词语义类型得到扩展,隐性致使义的动词也越来越多入句动结构式,因此属于后构式化演变。总体来说,英汉动结构式都遵循“构式演变-构式化-构式演变”的演化过程。英汉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既有共性也有差异。其共性表现在:第一,英汉动结构式的主导语序是SVR的连续语序;第二,致使类动结构式图式性最高,能产性最强;第三;英汉动结构式语义简洁语用高效。其差异主要在于:第一,英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逐渐增加而汉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逐渐减少;第二,汉语动结构式能产性高于英语动结构式;第三,英语动结构式构式化主要机制为概念隐喻,汉语为类推;第四,英语动结构式历时演变根本动因是屈折标记系统渐趋消失,汉语是双音化趋势。语言是对世界的编码,在人类共有的心理和认知基础之上,由于民族、地域、传统文化、社会环境、思维模式等的不同,不同民族的语言有共性,也有自己独特的编码方式。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深层认知动因主要在于:1)英汉动结构式语序的理据性存在差异,英语动结构式体现了顺序象似性,汉语动结构式体现了距离象似性;2)英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递次扫描”和汉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总括扫描”;3)英汉动结构式致使概念的识解存在差异,英语动结构式层级凸显力动态中的结果/使果特征,汉语动结构式由于双音化趋势的影响,动词和结果补语逐渐凝结成一个固定单位,更凸显动词和结果补语的关系。本研究从语言的经济性和象似性,语言构式的概念化方式,以及力动态系统模式等方面来深入解释英汉动结构式的共性和差异背后的认知机制和深层动因。本研究以历时构式语法新视角出发,对英汉动结构式进行跨语言对比研究,弥补了以往学者对动结构式共时和历时演变研究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对英汉动结构式的研究。通过对动结构式历时演变过程、特征和路径的系统的描写和共性及个性对比解析,揭示了人类语言演变不仅有语言内部的原因,有共同的心理和认知基础,也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传统以及思维习惯等外部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跨语言构式对比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研究成果有助于语言学习者更好地了解英汉动结构式之间的异同,有益于跨语言句式的学习和实践,有助于人们掌握跨语言句式之间的差异和共性规律,对外语教学、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和词典编撰等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叶少红[6](2020)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存现句编排研究 ——以《博雅汉语》《成功之路》《发展汉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存现句是汉语中的常用句式,无论是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在日常使用中存现句的使用频率非常高。目前语法学界对存现句的本体研究很多,但二语教学中的存现句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从二语教学的角度来研究存现句的大部分是从习得顺序和留学生的偏误入手的。本文依据《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与《汉语水平等级标准和语法等级大纲》两部大纲,从《博雅汉语》《发展汉语》《成功之路》三部教材入手,对教材中关于存现句的编排和设计进行统计对比分析,再结合留学生的调查问卷情况和HSK语料库的偏误情况,探寻对外汉语教材中存现句的不合理之处,再结合对外汉语教师的访谈和留学生的建议调查,共同探讨留学生在存现句方面的偏误及成因,进而提出相应的有助于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建议,以期帮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汉语存现句。整篇文章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存现句的概念、相关的研究成果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首先介绍两部大纲中存现句的要求并进行比较,然后对比分析《博雅汉语》《发展汉语》和《成功之路》三套教材的编写情况与对大纲的编排执行情况,探索存现句这一语法项目在教材编写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对《博雅汉语》《发展汉语》和《成功之路》三套教材的使用者的存现句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和偏误分析,并探求其习得存现句偏误的成因。第四章是结合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分析成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主要涉及对大纲的重视、存现句编排顺序、语法讲解的趣味性、练习部分、存现句讲练的语用性等等。最后是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并对本文的不足之处加以说明。

胡潇爻[7](2020)在《现代汉语助动词“得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助动词是汉语的常见词类,关于它的研究从《马氏文通》所谓“助动字”就已经开始了。但一直以来,学界对助动词的名称、归类、功能、与其他词类的关系、这个类的成员及成员数量等都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得以”就是一个有争议的词,其词汇属性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不像“可以、能够”那样是公认的助动词,且句法语义特征等也没有被详细地阐述过。因此,对它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十分有必要。按典型范畴论,本文将其看作助动词,以现代汉语“得以”为研究对象,通过语料分析,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对该词进行较为具体细致的描写与解释。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意义、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第二部分为本文的核心,包括第二、三、四章。第二章旨在从语表、语里和语值等三个角度考察“得以”的特征,确定其句法组合形式、所具有的义项和语用价值。第三章从周、春秋战国、两汉、六朝至清等四个阶段梳理“得以”的发展轨迹,探讨“得以”成词的原因和这种形成过程对它在现代汉语中用法的影响。第四章是做一个近义辨析,比较研究“得以”与“可以”的差异。第三部分是结语,归纳全文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存在的一些不足。

张迪[8](2020)在《现代汉语“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用法考察及教学分析》文中提出本文以“就要……了”、“快要……了”、“将要……了”和“快……了”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句法和语义方面对其进行了考察。并从对外汉语的角度出发,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研究及调查问卷中的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从教材编排和课堂教学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本篇论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然后在回顾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并简要说明本文研究的语料来源。第二章是从句法和语义两方面对“就要……了”等相关句式进行的本体研究。句法方面主要通过语料中“就要……了”、“快要……了”、“将要……了”和“快……了”在句中所充当的句法成分对其句法功能进行了梳理以及对四者与副词的选择关系进行了探讨。语义部分着重通过与四种句式中搭配的副词提取了其语义特性。第三章在第二章的研究内容下,将四种句式的句法和语义分别进行了对比。第四章是偏误分析。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获得的偏误语料,同时结合问卷调查中所获得的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对二语习得者的偏误情况进行了描写。最后归纳了“就要……了”、“快要……了”、“将要……了”和“快……了”的偏误类型。第五章是偏误成因及教学建议。在第四章对学习者偏误情况的考察基础上,总结了可能的偏误成因主要在于本体知识掌握不足、母语的负迁移、学生交际策略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教学教材方面的影响五个方面。并从教学和教材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第六章是结语。首先对全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接着指出了本文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张慧[9](2019)在《意大利高中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 ——以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生为例》文中认为本文运用多元发展模式理论研究了意大利高中生趋向补语的习得情况。采用蕴涵量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罗马国立住读学校高中三个年级的意大利学生在十类趋向补语考察类型上的习得过程,并分析了意大利高中生习得趋向补语时的言语加工策略。本研究的成果:1.划分了三个年级意大利高中生趋向补语习得过程的四个阶段。三个年级意大利高中生趋向补语习得过程具有相似性,总体上遵循先“无宾语”再“有宾语”,先“基本义”再“引申义”,先“合用”再“分用”的习得顺序。2.影响意大利高中生不同结构类型的趋向补语习得的主要因素不在于趋向补语本身是简单趋向补语还是复杂趋向补语,而在于趋向补语是否带宾语。3.对结构相同的趋向补语考察类型来说,学习者一般先习得趋向补语本义的用法再习得引申义的用法。但对不同结构的趋向补语考察类型来说,引申义的习得不一定晚于基本义。4.分析了意大利高中生在习得趋向补语过程中采用的言语加工策略。三个年级意大利高中生在趋向补语习得过程中采用了典型顺序策略和分用策略,但是三个年级的学生都没有摆脱目的语典型顺序策略的限制,无法进入分用策略的阶段。总体来说,意大利高中生在趋向补语的习得上停留在初级阶段,趋向补语是意大利高中生学习的难点。5.对意大利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提出了相关建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乔丽婷[10](2020)在《英汉学习型词典名物词条目的深度描写 ——生成词库理论视角》文中提出作为学习型词典的重要分支之一,双语学习型词典区别于单语学习型词典的最大特征在于针对目标人群的国别差异化编纂理念。尽管《牛津高阶》、《朗文当代》等单语学习型词典多为中国英语学习者所青睐,但其面向全球非母语学习者的普适性设计理念使其对中国用户而言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在设计特征上更具针对性,具有国别化设计特征的英汉学习型词典有需求,双语词典学研究理应对此展开积极的理论创新探索。具体到英汉学习型词典的编纂实践方面,编纂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的词条由于受到语言文化认知差异影响而表现出的不同习得规律和结果,对不同词汇采用不同的描写方式,即针对不同类型的词条进行差异化描写。此外,现阶段中国中高级英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需求已经从最初以解码为主逐步走向解码和编码并重,而且编码需求日益凸显,学习者需要更为充分有效的词汇编码知识。因此,英汉学习型词典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更为丰富适用的语言和文化知识,为其编码能力的提升给予积极的帮助。本论文基于以上时代背景,以中国中高级英语学习者为目标用户,探讨名物词条目在英汉学习型词典中的深度描写模式。本研究选择名词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类,即名物词展开针对性探讨。相关文献研究表明,在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三大词类中,针对动词和形容词的研究已广泛开展,而对于名词的研究尚不充分;现有研究中更多是对抽象名词的关注,对名物词的研究数量偏少。事实上,尽管名物词的概念意义较为简单直白,但其延伸出的抽象语义往往极其丰富和复杂;此外,名物词语义中往往涉及很多文化内涵,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这对于二语学习者语言编码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如果对这类名词缺乏深度认知,势必会造成学习者在名物词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编码困难,进而影响名物词及相关词类编码的有效性,甚至还可能引发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误解或失误。鉴于此,如何面向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编码需求对名物词条目进行必要的深度描写,这是英汉学习型词典研编过程中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论文的研究始于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三大理据探讨,即深度习得、编码差异和词典文本表征。首先,由于名物词本身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对其进行深度习得是全面准确强化名词学习的重要方面。此外,对名物词的深度习得还会影响英语语言的全面习得。名物词作为基础名词,它们不仅是动词和形容词的认知基础,动词语义的表达也常常需要借助名物词来实现,形容词语义内容的具体化也有赖于名物词。因此,对二语学习者来说,名物词的深度习得具有编码相关的特殊重要性,词典编者需要在学习词典中对其进行深度描写来提供更为丰富的编码知识,以促进对于名物词的深度习得。其次,英汉名物词编码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概念差异、结构差异和语境差异三方面。这些差异在很多情况下会对二语学习者语言编码造成一些障碍,成为语言习得中的难点,学习型词典同样需要通过深度描写来凸显这些具体的差异信息,促进学习者语言编码的得体性与有效性。再次,从双语词典的文本特殊性来看,传统词义描写大多只关注对应词的选择,只限于表现词的概念意义,这种浅层描写模式显然无法实现对名物词丰富语义的深度描写,难以满足学习者编码所需的词汇深度知识。为此,词典编纂者需要借助词典文本的多层次结构,比如微观结构的细化处理,再借助中观结构,将单个词目的译义描写与多个词目关联起来,使静态的词典文本形成动态的语义网络,从而更有利于复制学习者头脑中对名物词条目的认知模式,也可以更为全面地展现学习者编码所需的丰富语言文化知识。综上,就辅助中国学习者语言编码的需求而言,在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对名物词进行深度描写非常必要,也很重要。本论文以生成词库理论为理论基础。该理论所提出的名词描写体系不仅关注名词词义之间的纵聚合关系,也关注名词和其他词类之间的横组合关系;同时,生成词库理论更关注名词的语义信息对于句中其他成分、乃至整个句子的语义所产生的影响。因此,该理论可以有效地说明句子中词语之间的意合方式和运作机制,有利于充分挖掘名物词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句法语义互动关系;此外,生成词库理论的语义共组运作系统能够充分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总体来看,生成词库理论的语义结构描写体系和语义生成机制为英汉学习型词典文本中名物词深度描写的模式构建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支持与较为适用的分析框架,同时该理论也为名词本体知识结构的展现提供了一个很有参考价值的描述体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作者根据生成词库理论,思考并提出了名物词深度描写应坚持的普遍原则,即:多维度与多层次相结合、隐性与显性相结合的总体原则。与此同时,根据不同类型名物词的不同语义特征,本文结合语料分析又分别提出了不同类型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具体原则:自然类名物词的深度描写原则为“形式凸显原则”,即:凸显形式角色,强调文化差异,显示多种用法;人造类名物词的深度描写原则为“功用凸显原则”,即:突出功用角色,强调文化背景,展示句法搭配;合成类名物词的深度描写原则为“全角色描写原则”,即:兼顾四类物性角色,全面描写用法,特别注意例证翻译。最后,本论文提出了面向编码的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名物词深度描写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以生成词库理论为理论基础,在词典文本中通过词典的外部材料、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分别采取知识性引导、非常规收录、类型化处理和多维整合等不同的表征方式,借助词典文本,全面呈现名物词条目的语法、语义、语用、搭配和文化编码信息,最终形成综合体现名物词相关信息的语言文化知识网络。本研究还对该模式的效用进行了实证测试,结果显示,按照名物词深度描写模式完成的自编条目确实能够有效帮助受试习得更多相关名物词的语义、搭配和文化信息等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的获取对其编码起到明显的辅助作用。本论文为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编写探索出一整套可资借鉴的描写原则和实践方案,对英汉学习型词典名词条目的创新研编思路及编纂实践将起到有益的参考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从理论上来说,本研究将认知语言学、词汇语义学、二语词汇习得相关理论与词典学研究相结合,对英汉学习型词典中名物词条目进行深度描写研究,体现了跨学科研究的特点,深化了学习型词典学研究,具有积极的创新探索意义。从实践价值来看,本研究借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理论,从词典宏观结构、中观结构到微观结构通过多维度、多层次、多结构的整合,探讨双语学习型词典中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原则并尝试构建了实践模型,对英汉学习型词典的编纂实践有指导意义。此外,本研究对于词汇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深度习得”给出了工作定义,最终提出的深度描写模式目的在于促进词汇深度习得,进而对词汇编码起到辅助作用,这为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及英语教师的词汇教学实践都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have+宾语+…”的四种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ave+宾语+…”的四种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同素逆序同义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同素逆序词研究
        1.3.2 同素逆序同义词研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界定与范围
    2.1 “同素逆序词”的概念及范围
    2.2 “同义词”的概念及范围
    2.3 小结
第三章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类型分析
    3.1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类型分类
    3.2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类型特点
    3.3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类型特点成因
    3.4 小结
第四章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历史考察
    4.1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历史层次
        4.1.1 同一时期产生的同素逆序同义词
        4.1.2 不同时期产生的同素逆序同义词
        4.1.3 小结
    4.2 同素逆序同义词的功能演变轨迹规律
        4.2.1 一直未分工
        4.2.2 一直有分工
        4.2.3 逐渐产生分工
        4.2.4 逐渐趋同
        4.2.5 小结
    4.3 同素逆序同义词实现分工方式
        4.3.1 词义方面
        4.3.2 词性方面
        4.3.3 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同素逆序同义词历史层次表
附录二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同素逆序同义词未分工词语

(2)程度义“有的+VP”构式及相关结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有的+VP”的研究
        1.3.2 相关结构的研究
        1.3.3 相关组件的研究
    1.4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5 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1.5.1 理论基础
        1.5.2 研究方法
        1.5.3 语料来源
第二章 程度义“有的+VP”的结构与语义分析
    2.1 程度义“有的+VP”的构式鉴定
        2.1.1 程度义“有的+VP”是一个构式
        2.1.2 程度义“有的+VP”是一个有标记构式
    2.2 程度义“有的+VP”的结构成分分析
        2.2.1 常项“有的”的特征
        2.2.2 变项“VP”的特征
    2.3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句法特征
        2.3.1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句法功能
        2.3.2 经常受副词“可”“还”的修饰
        2.3.3 经常与句尾“了”共现
        2.3.4 多用于未然体
    2.4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语义分析
        2.4.1 表“大量”义
        2.4.2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语义偏移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语用分析
    3.1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话语功能
        3.1.1 主观评述功能
        3.1.2 焦点凸显功能
        3.1.3 肯定强调功能
    3.2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语用效果
        3.2.1 褒义语境下的语用效果
        3.2.2 中性义语境下的语用效果
        3.2.3 贬义语境下的语用效果
    3.3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语体选择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历时考察
    4.1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历时发展
        4.1.1 萌芽时期:宋金之际
        4.1.2 发展期:宋末元初
        4.1.3 繁荣期:元代之后
    4.2 “有的+VP”构式程度义产生的原因
        4.2.1 语义因素
        4.2.2 句法因素
        4.2.3 语用因素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程度义“有的+VP”构式的相关结构
    5.1 相关结构的用法考察
        5.1.1 “有的+N+VP”的用法考察
        5.1.2 “有的+S+VP”结构的用法考察
        5.1.3 “有+Pro+的+N+VP”结构的用法考察
    5.2 相关结构的增扩原因
        5.2.1 量的磨损与补充
        5.2.2 数量象似动因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3)托河鄂伦春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概况
    二、语言使用情况
    三、前期研究成果分析
    四、选题与意义
    五、基本框架
第一章 语音结构体系
    第一节 元音系统
        一、短元音系统
        二、长元音系统
    第二节 辅音系统
    第三节 词的音节及其特征
        一、单音节词及其特征
        二、双音节词及其特征
        三、多音节词及其特征
第二章 词汇分类及其结构体系
    第一节 名词
    第二节 动词
    第三节 代词
        一、人称代词
        二、反身代词
        三、指示代词
        四、疑问代词
        五、方位代词
        六、形容词性代词
        七、副词性代词
    第四节 数词
        一、基数词
        二、序数词
        三、倍数词
        四、分数词
        五、概数词
        六、限定数词
        七、统计数词
    第五节 形容词
        一、外貌形容词
        二、性质、状态形容词
    第六节 副词
        一、时间副词
        二、程度副词
        三、范围副词
        四、语气副词
        五、行为副词
    第七节 感叹词、语气词和模拟词
        一、感叹词和语气词
        二、模拟词
第三章 名词形态论
    第一节 名词类词的数形态变化
        一、单数语法形态变化形象
        二、复数语法形态变化
        三、代词的数语法形态变化
    第二节 名词类词的格形态变化
        一、主格
        二、领格
        三、宾格
        四、不定宾格
        五、造格
        六、位格
        七、不定位格
        八、从格
        九、位从格
        十、不定方向格
        十一、与格
        十二、比格
        十三、方面格
        十四、有格
    第三节 名词类词的领属形态变化
        一、单数第一人称领属形态
        二、单数第二人称领属形态
        三、单数第三人称领属形态
        四、复数第一人称领属形态
        五、复数第二人称领属形态
        六、复数第三人称领属形态
        七、单数反身领属形态
        八、复数反身领属形态
    第四节 名词类词的级形态变化
        一、一般级
        二、低级
        三、次低级
        四、最低级
        五、高级
        六、次高级
        七、最高级
第四章 动词形态论
    第一节 动词类词的态形态变化
        一、主动态
        二、被动态
        三、使动态
        四、互动态
    第二节 动词类词的体形态变化
        一、完成体
        二、未完成体
        三、固定体
        四、瞬间体
        五、反复体
        六、持续体
        七、愿望体
    第三节 动词类词的式和时形态变化
        一、陈述式
        二、愿望式
        三、命令式
        四、假定式
    第四节 形动词的形态变化
    第五节 副动词的形态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词汇表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术语缩写表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1.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英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2.1 英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2.2 英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3 汉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2.3.1 汉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2.3.2 汉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2.4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
    2.5 小结
3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基本理论
        3.2.1 元功能思想
        3.2.2 功能句法理论
    3.3 强调句式的描写
        3.3.1 强调语义模型
        3.3.2 强调句式的界定
        3.3.3 强调句式的分类
        3.3.4 强调句式的分析框架
    3.4 小结
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4.1 引言
    4.2 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2.1 英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2.2 英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2.3 英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3 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4.3.1 汉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4.3.2 汉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4.3.3 汉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4.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4.4.1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4.4.2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4.5 小结
5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5.1 引言
    5.2 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2.1 英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2.2 英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3 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5.3.1 汉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5.3.2 汉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5.4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5.4.1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5.4.2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5.5 小结
6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考察
    6.1 引言
    6.2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分布
        6.2.1 语料说明
        6.2.2 数据统计
        6.2.3 总体分布异同
        6.2.4 局部分布异同
        6.2.5 小结
    6.3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1 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3.2 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6.4 英汉语多重强调现象
    6.5 小结
7 英汉语强调句式异同释因
    7.1 引言
    7.2 历时因素
    7.3 认知因素
    7.4 思维因素
    7.5 小结
8 结语
    8.1 引言
    8.2 主要研究发现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英汉动结构式的共时研究
        2.1.1 英汉动结构式的定义
        2.1.2 英汉动结构式的类型研究
        2.1.3 英汉动结构式的句法研究
        2.1.4 英汉动结构式的语义研究
    2.2 英汉动结构式的历时研究
        2.2.1 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特征的研究
        2.2.2 特殊动结构式或断代或专书的历时研究
    2.3 英汉动结构式的跨语言对比研究
    2.4 英汉动结构式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3.1 研究范围的局限性
        2.3.2 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的分割
        2.3.3 共性与差异对比认知机制和理据的研究不够深入
        2.3.4 语料统计不充分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构式语法理论
        3.1.1 构式的定义和内涵
        3.1.2 构式与内部成分的互动
        3.1.3 构式的基本特征
    3.2 构式化理论
        3.2.1 构式化的定义和内涵
        3.2.2 构式化的基本特征和运作方法
    3.3 语法化理论
        3.3.1 语法化的定义
        3.3.2 语法化的发展
        3.3.3 语法化的主要特征和原则
        3.3.4 语法化的机制和动因
    3.4 力动态系统理论
        3.4.1 力动态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3.4.2 力动态模式的分类
        3.4.3 力动态的促成和阻碍
    3.5 诸理论在本文中的应用
第四章 英语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及特征
    4.1 英语动结构式的历史分期
    4.2 英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动词语义演变及特征
        4.2.1 英语动结构式历时语序类型演变及特征
        4.2.2 英语动结构式动词语义类型演变及特征
        4.2.3 英语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构式层级网络
    4.3 英语动结构式致事和结果补语的历时演变
        4.3.1 英语动结构式致事历时演变及特征
        4.3.2 英语动结构式结果补语历时演变及特征
    4.4 小结
第五章 汉语动结构式的历时演变及特征
    5.1 汉语动结构式的历史分期
    5.2 汉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动词语义演变及特征
        5.2.1 汉语动结构式语序类型演变及特征
        5.2.2 汉语动结构式动词语义类型演变及特征
        5.2.3 汉语动结构式的分类及层级网络
    5.3 汉语动结构式致事及结果补语历时演变特征
        5.3.1 汉语动结构式致事历时演变及特征
        5.3.2 汉语动结构式结果补语历时演变及特征
    5.4 小结
第六章 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共性和差异
    6.1 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共性
        6.1.1 主导语序是SVR的连续语序
        6.1.2 显性致使类动结构式图式性最高,能产性最强
        6.1.3 构式语义简洁语用高效
    6.2 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差异
        6.2.1 英语语序类型逐渐增加而汉语逐渐减少
        6.2.2 英语动结构式能产性远低于汉语
        6.2.3 英语构式化主要机制为概念隐喻,汉语为类推
        6.2.4 英语构式化根本动因为屈折标记系统渐趋消失,汉语为双音化趋势
    6.3 小结
第七章 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异同的认知动因
    7.1 英汉动结构式语序的理据性差异
        7.1.1 英语动结构式的顺序象似性
        7.1.2 汉语动结构式的距离象似性
    7.2 英汉动结构式概念化方式的差异
        7.2.1 英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递次扫描”
        7.2.2 汉语动结构式概念化的“总括扫描”
    7.3 英汉动结构式致使概念的识解差异
        7.3.1 力动态的模式
        7.3.2 英汉动结构式的层级动态识解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研究的主要内容
    8.2 研究的主要发现
    8.3 研究创新之处与意义
    8.4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用到的电子资源
致谢

(6)对外汉语教材中存现句编排研究 ——以《博雅汉语》《成功之路》《发展汉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存现句的概述
        1.3.1 存现句的定义
        1.3.2 存现句的特点
    1.4 研究综述
        1.4.1 存现句的本体研究现状
        1.4.2 存现句二语教学研究现状
        1.4.3 对外汉语教材对比分析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2 三部教材中的存现句编排情况分析
    2.1 两部大纲中存现句语法点的分布情况及要求
        2.1.1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中存现句的分布情况
        2.1.2 《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中存现句的分布情况
        2.1.3 两部大纲中存现句的要求及对比分析
    2.2 三部教材中存现句的编排分析
        2.2.1 三部教材的简介
        2.2.2 三部教材存现句的编排情况
        2.2.3 三部教材存现句的讲解情况
        2.2.4 三部教材存现句的复现情况
        2.2.5 三部教材存现句的练习设计情况
    2.3 三部教材中存现句的差异性
        2.3.1 编排情况
        2.3.2 讲解情况
        2.3.3 复现情况
        2.3.4 练习设计情况
        2.3.5 小结
3 来华留学生存现句的习得情况调查分析
    3.1 来华留学生存现句习得情况问卷调查
        3.1.1 调查问卷的设置
        3.1.2 调查的目的和对象
        3.1.3 调查结果分析
    3.2 来华留学生存现句习得情况分析
        3.2.1 遗漏
        3.2.2 冗余
        3.2.3 误用
        3.2.4 错序
        3.2.5 句式杂糅
    3.3 存现句偏误成因分析
        3.3.1 教材编排的因素
        3.3.2 认知方面的差异
        3.3.3 母语负迁移
        3.3.4 小结
4 对外汉语教材中存现句编排的优化建议
    4.1 重视《大纲》,重视存现句
    4.2 注重存现句相关语料编写的趣味性
    4.3 注重存现句练习设计的多样性
    4.4 注重存现句讲解和练习的语用性
    4.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现代汉语助动词“得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对“得以”的词典解释
        1.1.2 对“X以”的词汇化研究
        1.1.3 对“V以”的多角度考察
        1.1.4 “得以”与“能够”的对比研究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语料来源
2 “得以”的多角度考察
    2.1 从语表角度考察助动词“得以”
        2.1.1 基本句法组合形式
        2.1.1.1 判断结构:X+是+Y+得以+VP+的原因/条件
        2.1.1.2 使令结构:X+使(得)/让/令+Y+得以+VP
        2.1.1.3 介词结构:Y+介词+X+得以+VP
        2.1.1.4 结果小句结构:X,Y+得以+VP
        2.1.1.5 条件小句结构:Y+得以+VP,R
        2.1.1.6 主语结构:X,S+得以+VP
        2.1.2 变量成分语法形式
        2.1.2.1 X: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小句
        2.1.2.2 VP:双音节动词、短语、成语、“化”尾三音节附加式复合词
        2.1.2.3 Z:副词、否定/疑问形式、助动词
    2.2 从语里角度考察助动词“得以”
        2.2.1 “得以”的词典描述
        2.2.2 “得以”的语义
        2.2.2.1 表示在原因或条件X下实现某种结果“Y+VP”
        2.2.2.2 表示某人、事物在条件或原因X下完成某事VP
        2.2.2.3 带有“完成、实现”义,在时间上具有非延续性的特点
    2.3 从语值角度考察助动词“得以”
        2.3.1 “得以”的使用语境
        2.3.2 “得以”的完句功能
    2.4 小结
3 “得以”形成的过程、原因及影响
    3.1 “得以”的历时考察
        3.1.1 周代
        3.1.2 春秋战国
        3.1.3 两汉
        3.1.4 六朝至清
    3.2 “得以”形成的原因
        3.2.1 “得”与“以”的词义虚化
        3.2.2 承前省略与“以”的介词悬空
        3.2.3 线性序列上语言成分的靠近和长时间高频使用
        3.2.3.1 语音上靠近
        3.2.3.2 结构上靠近
        3.2.3.3 重新分析和类推机制的作用
        3.2.3.4 组块机制与线性序列上长期高频使用的作用
    3.3 “得以”的历时演变对共时特征的影响
        3.3.1 与否定副词、疑问副词、助动词的组合能力差
        3.3.2 “得”动词词义的引申
        3.3.3 词汇属性之争
        3.3.4 句法组合形式的延续性
    3.4 小结
4 “得以”与“可以”的对比分析
    4.1 语里区别
        4.1.1 “得以”强调实现的条件和结果,“可以2”强调实现的可能性
        4.1.2 “得以”强调结果已经实现了,“可以2”可表未然的结果
        4.1.3 “得以”具有积极意义,“可以2”具有消极意义
        4.1.3.1 VP是否定形式的
        4.1.3.2 VP是消极、负面的
    4.2 语表差异
        4.2.1 “得以”主语多为无生物,“可以2”主语多为有生物
        4.2.2 “得以”后多为双音节动词,“可以2”后多为动宾和状中短语
        4.2.3 “得以”可与“了、着、过”共现,“可以2”不行
    4.3 语值差异
    4.4 小结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现代汉语“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用法考察及教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及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关于“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语法研究综述
        1.2.2 关于“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语义研究综述
        1.2.3 相关研究小结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2.1 “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句法特性
        2.1.1 “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句法功能
        2.1.2 “就要......了”等相关句式与副词的选择关系
    2.2 “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语义特点
        2.2.1 迫近发生义
        2.2.2 推测估计义
        2.2.3 高度夸张义
第三章 “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句法语义对比
    3.1 句法功能对比
    3.2 副词共现情况对比
    3.3 语义对比
第四章 “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偏误分析
    4.1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偏误数据分析
    4.2 基于调查问卷的偏误数据分析
        4.2.1 问卷的设计及分发回收情况
        4.2.2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3 主要偏误类型总结
        4.3.1 遗漏
        4.3.2 误代
        4.3.3 误加
        4.3.4 错序
        4.3.5 误代和遗漏
        4.3.6 误加和遗漏
        4.3.7 错序和遗漏
    4.4 “就要......了”等相关句式可能的偏误成因
        4.4.1 本体知识掌握方面
        4.4.2 母语的负迁移
        4.4.3 学生交际策略的影响
        4.4.4 学生的学习动机
        4.4.5 教学教材方面的影响
第五章 “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教学建议
    5.1 教材的编排方面
        5.1.1 语法点的注释
        5.1.2 练习题的设置
        5.1.3 语法点的复现率
    5.2 教师的教学方面
        5.2.1 重视语块教学
        5.2.2 注重对比分析
        5.2.3 强化句式操练
第六章 结语
    6.1 本文主要内容总结
    6.2 本文创新之处
    6.3 本文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意大利高中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 ——以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1.2.1 趋向补语的本体研究
        1.2.2 趋向补语的二语习得研究
        1.2.3 多元发展模式与言语加工策略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思路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研究对象
    2.5 调查问卷
        2.5.1 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2.5.2 测试要求
        2.5.3 问卷回收情况
    2.6 研究方法
        2.6.1 建立三个年级的数据库
        2.6.2 运用蕴涵量表进行排序
        2.6.3 计算蕴涵量表的各项系数
第三章 三个年级意大利学生趋向补语习得规律分析
    3.1 基于蕴涵量表的分析
        3.1.1 三年级学生蕴涵量表排序结果
        3.1.2 四年级学生蕴涵量表排序结果
        3.1.3 五年级学生蕴涵量表排序结果
        3.1.4 三个年级蕴涵量表初步分析结论
    3.2 五个年级蕴涵关系排序的肯德尔等级分析
        3.2.1 数据结果分析
        3.2.2 相关分析初步结论
    3.3 三个年级趋向补语考察类型聚类分析
        3.3.1 三年级聚类分析结果
        3.3.2 四年级聚类分析结果
        3.3.3 五年级聚类分析结果
        3.3.4 三个年级趋向补语考察类型聚类结果小结
    3.4 三个年级学习者习得阶段划分
第四章 意大利高中生趋向补语学习策略分析
    4.1 三年级意大利高中生趋向补语习得过程度言语加工策略
    4.2 四年级意大利高中生趋向补语习得过程言语加工策略
    4.3 五年级意大利高中生趋向补语习得过程言语加工策略
    4.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5.1 研究结论
    5.2 启示
        5.2.1 教材方面
        5.2.2 教学方面
        5.2.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三年级蕴涵量表
附录3: 四年级蕴涵量表
附录4: 五年级蕴涵量表

(10)英汉学习型词典名物词条目的深度描写 ——生成词库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英语学习者二语学习现状
        1.1.2 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编发展趋势
        1.1.3 英汉学习型词典功能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术语界定
        2.1.1 名物词
        2.1.2 词汇深度习得
        2.1.3 深度描写
    2.2 名物词条目描写相关的词典学理论研究述评
    2.3 名物词条目描写相关的词典文本实践研究述评
    2.4 中国英语学习者名物词习得相关研究述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理据探讨
    3.1 名物词深度习得的重要性
        3.1.1 名物词与动词、形容词的认知关联
        3.1.2 名物词与隐喻、转喻的生成机制
    3.2 英汉名物词编码的差异性
        3.2.1 英汉名物词编码的词汇概念差异
        3.2.2 英汉名物词编码的词汇结构差异
        3.2.3 英汉名物词编码的语境差异
    3.3 双语词典条目描写的文本特殊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理论框架
    4.1 生成词库理论概述
        4.1.1 生成词库理论的语义描写系统
        4.1.2 生成词库理论的语义生成机制
    4.2 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名物词语义深度分析
        4.2.1 名物词编码与语义结构系统描写
        4.2.2 名物词编码与语义共组运作描写
    4.3 面向编码的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原则
        4.3.1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总体原则
        4.3.2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分类原则
        4.3.2.1 自然类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原则
        4.3.2.2 人造类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原则
        4.3.2.3 合成类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原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模式及实践策略
    5.1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信息选择
    5.2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有效表征
        5.2.1 总观层面的编码性知识引导
        5.2.2 宏观层面的非常规收录
        5.2.3 微观层面的多维度整合
        5.2.4 中观层面的类型化处理
    5.3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类型差异
        5.3.1 自然类名物词的深度描写
        5.3.2 人造类名物词的深度描写
        5.3.3 合成类名物词的深度描写
    5.4 名物词条目的深度描写模式及样条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英汉学习型词典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文本表征效用
    6.1 研究设计
        6.1.1 研究问题
        6.1.2 研究方法
        6.1.3 研究对象
        6.1.4 研究工具
    6.2 数据收集与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有效性
        6.3.2 名物词条目深度描写的用户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
        7.1.1 名物词深度描写的理据
        7.1.2 名物词深度描写的原则及模式
        7.1.3 名物词深度描写模式的效用
    7.2 研究启示
    7.3 研究不足
    7.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7 基本词表
附录2 前测(Pre-test)
附录3 后测1(Test 1)
附录4 后测2(Test2)
附录5 Test1 参考词条(《新英汉词典》)
附录6 Test2 参考词条(自编词条)
致谢

四、“have+宾语+…”的四种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同素逆序同义词研究[D]. 翟晓丁.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2]程度义“有的+VP”构式及相关结构的研究[D]. 苏茗茗.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3]托河鄂伦春语研究[D]. 顾真.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1(12)
  • [4]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D]. 王敏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5]英汉动结构式历时演变的认知对比研究[D]. 黄广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6]对外汉语教材中存现句编排研究 ——以《博雅汉语》《成功之路》《发展汉语》为例[D]. 叶少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7]现代汉语助动词“得以”研究[D]. 胡潇爻.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8]现代汉语“就要......了”等相关句式的用法考察及教学分析[D]. 张迪.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意大利高中生汉语趋向补语习得研究 ——以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生为例[D]. 张慧.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3)
  • [10]英汉学习型词典名物词条目的深度描写 ——生成词库理论视角[D]. 乔丽婷. 南京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have+object+...”的四种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