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职业中学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农村职业中学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一、农村职业中学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兰啸宇[1](2021)在《南京市职业学校篮球运动发展阻力探究 ——基于篮球项目文化视角》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中国的国力越来越强盛,“中国制造”风靡全世界,成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现象与热门话题,支撑“中国制造”横空出世的行业有很多,其中不乏有我国逐步完善起来的庞大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是支撑“中国制造”横空出世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职业教育也日新月异,南京市职业学校在学校教育中取得了不俗成绩,在篮球项目文化建设与发展方面更是取得令人瞩目成绩。但从项目文化的视角透视南京市职业学校的篮球运动,发现篮球项目发展存在着特定的阻力与困境。因此,本研究从篮球项目文化的视角来审视和聚焦南京市职业学校篮球项目文化发展中的阻力,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现场观摩、访谈法以及数理统计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南京市职业学校篮球运动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调研,分析其发展阻力产生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与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项目文化的精神层面看,南京市职业学校校园篮球发展呈现出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处于最底层基座的职校学生对于篮球运动的喜好及参与篮球运动高效认知水平很高;处于中间一层的体育教师对于在本校开展篮球运动持积极态度;但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职业学校校领导对于是否开展篮球运动在支持与不支持态度各半。因而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成为制约职业学校篮球项目文化发展的主要阻力。2、从项目文化的制度层面看,南京市各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均有篮球的内容,但总体上安排力度稍显不足;学校在课余体育活动方面,受体育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未能突出篮球项目优势地位;在校园篮球竞赛环节,缺乏较为固定的校园篮球赛事安排。因此,篮球在日常体育教学课时上安排不足、缺乏相对稳定的职业学校校园篮球赛事也是影响篮球项目文化的一个重要阻力因素。3、从项目文化物质层面看,近年来由于南京市各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的提升,导致各学校室外篮球场和室内篮球馆等专门性篮球场馆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在篮球活动方面的个人投入越来越大;教师的篮球教学与篮球竞技训练等基本业务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不能适应南京市职业学校日益增长的篮球教学与竞赛需要的现状;因此,体育教师的篮球教学与篮球竞技训练技能储备已与快速发展的职业学校学生需求不匹配,成为物质层面阻力之一。

曹晓坤[2](2020)在《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的实证研究 ——以赵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实行的新课改为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国家逐步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促使职业中学成为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培养出多种专业技能的后备人才。职业中学与普通中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职业中学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将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工种结合起来,还要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的特点,帮助职业中学的学生确定明确的目标和把握职业方向,为社会培养出高技术的专业人才。从县级职业中学角度出发,学生表现出来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知识基础较差,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对于知识与技能的求知欲偏低,学生找不到准确的自我定位,这些特点中需要有一个切入点对学生的现状进行改善和提高。将啦啦操推广到县级职业中学能够以啦啦操的青春活力、积极向上的项目特点获得学生们的喜爱,为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的推广提供条件。本次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实证研究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资料,进而了解学者在县级职业中学中啦啦操推广的现状,通过调查法确定调查大纲,从教学、活动和竞赛三个角度,对啦啦操在县级职业高中进行实证研究。再通过数理统计法将调查数据和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本次研究是针对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的推广进行实证研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县级中学啦啦操的推广和普及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针对职业中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建设性的意见,为促进县级职业中学中啦啦操的普及和发展提供参考价值和依据。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的推广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发展基础,能够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改善功效,体育学习态度和动机改善效果不明显。教学上,开设花球、爵士和街舞啦啦啦操课程,促进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的普及和推广。通过教学和培训促使全校师生开始认识啦啦操项目,通过普及和推广促使全校师生参与到啦啦操项目中,通过啦啦操课间操检验课外活动和早操的练习效果,通过各种范围和不同水平的比赛促进老师教学和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从推广方案的实施和推广效果的反馈中发现,学生支持学校开设啦啦操,并认为其有必要。对啦啦操的考核形式倾向于套路不创编形式,倾向于适中的考核难度。学生对参加兴趣活动呈现积极参与的态度,认为两操和赛事项目更倾向于花球啦啦操。县级职业中学的领导和老师啦啦操对教学、活动和赛事都非常满意,学生对教学、活动非常满意但对校外竞赛不太满意。

吴亚婷[3](2020)在《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家大力支持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了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中学教育,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间体育进入校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基于这种情况,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福建省畲族人口有36.5万人,占我国畲族总人口的51.5%,数量位居中国畲族人口首位;福建畲族主要集中在闽东地区(宁德市、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约21.8万人,占福建省畲族总人口的59.7%。对福建省民族中学进行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益于弘扬畲族民间体育文化,促进畲族地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增进民族团结和提高民族健康水平,具有课程化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本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四个方面:(1)就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应然状态而言,从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了分析研究,将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分为: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目标设计、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内容选择、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组织与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评价等方面。(2)从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然状态而论,实然样态是以应然样态为目标的显示运行状态。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际情况如何,是否达到应然状态所期望的样式,是否还存在差距。本研究对福建畲族聚集地区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从认知、知识、能力与实践效果等四个方面的现状进行了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经过数据处理,对此现状做出了综合分析。(3)从福建省各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开发的应然状态和实然样态来看,发现体育教师对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意识不强、体育课程资源利用率不高、学校畲族民间体育项目开发单一、学校体育教师课程领导能力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校本课程的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没有形成文化等问题。(4)从提升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策略分析,提出了提升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切实可行的策略:一是增强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利用的意识;二是创新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三是加强学校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四是优化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五是形成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特色文化。从而确保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资源的全面开发与利用。

任晓颖[4](2020)在《宁夏泾源县中学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促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在有关政府部门的领导下将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引进中学校园,这不仅促进了少数民族民间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并且能有效的解决体育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此外,将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引进学校体育活动中,对于不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化以及发挥学生专长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国内外对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的文献资料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为理论依据,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县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在中学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案例法,对所选的泾源县六所中学的教学现状、师资情况以及学生情况做了详尽的调查,并列举了踏脚在泾源县第一中学开展的成功案例。最后总结出学校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对策,得出如下结论:1,泾源县中学体育教师团队不足之处表现在:缺乏女性体育教师,只占总数的9.68%;体育教师年龄大多集中在31-40岁,缺乏年轻的体育教师;缺乏高学历和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专业仍然以田径和球类为主,缺乏民族传统类专业的教师。学校应当加强教师培训,打造高质量教师团队。2,学生对于学校开展回族民间体育的态度基本是积极的。他们通过家庭、学校、以及网络等形式认识回族民间体育,大部分同学对此表示了解甚至非常了解;超过70%的学生表示喜欢甚至非常喜欢回族民间体育项目,这与此类项目的健身性、娱乐性有一定的关系。但同时也存在男生女生喜欢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内容并不完全一样的问题,这就要求体育教学要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3,回族民间体育在泾源县中学开展的优势条件有:政策的支持、体育资源丰富以及受到学生支持;泾源县中学开展的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内容丰富,有踏脚、木球、方棋等;回族民间体育在学校开展的形式主要有体育课堂教学、校训练队以及学生自主参与三种形式;泾源县中学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有其显着的成效:如形成当地学校的特色、发挥学生综合素质等。4,影响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在泾源县中学开展的因素有校领导的不重视、缺乏高质量教师团队、场地器材不完善以及学生身体素质差等。5,针对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对策,如通过转变校领导的观念、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师团队建设以及完善场地器材等,使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在泾源县中学顺利开展。

刘旭明[5](2019)在《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文中指出“异化”在学术研究中是一个古老又不断发展的概念,整体上具有脱离、转让、疏远等意。依据对其哲学概念的理解,本文认为异化的要点有四:新事物出现并且与人的创造活动分离;实现目标需要的手段、过程或结果与初衷相背离;人的类特性丧失——被“新事物”所控制;群体的类特性丧失。普通高校体育是在高等教育环境下,通过体育课、体育运动、竞赛活动等途径,以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培养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实现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对大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身体教育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本文认为,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发生了异化。第一,它在教育中被严重边缘化,只留下一些形式化的公共体育课,大量逃避体育活动的机会主义行为。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持续下降,仍有许多学生未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大量学生缺乏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第二,理论层面普通高校体育的边界模糊,迄今缺乏独立、清晰、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相关政策规定或学术研究大多以学校体育为参照。第三,我国的普通高校体育更像是教学、体育活动、运动竞赛、学科科研、社会服务、体育培训等一系列工作的集合体,且那些工作遵循不同的管理归属和发展逻辑。第四,大学的生态环境日益迫使高校体育任务的执行主体——体育院系的工作重心向维系自身生存发展转移,而不是完成“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高等教育阶段对于人才培养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针对过程和本质两个方面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进行研究。本文将普通高校体育视为一种开放系统视角下的“组织”,在访谈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和历史研究的方法对异化的现象、过程进行解读和解释。金观涛认为,应该从最普遍的可证实的概念开始,作为整体哲学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对“Physical Education”和“Sport”作历史追溯和概念辨析后发现,源自于西方的近现代“体育”最初即“Physical Education”,是学校中的身体教育。汉字“体育”是一个舶来品,且它自晚清时期进入中国后,指称对象不断泛化,导致社会大众各有其“体育观”。泛化后的汉字“体育”是以西方Sport运动项目为核心开展的系列活动总和,而不是学校的身体教育。核心概念的不准确,是异化的根源,且贯穿于整个异化过程。由于作为“身体的教育”的本质属性被遮蔽,学校体育在中国缺乏明确科学的理论指引,而是在政策任务的要求下,模仿一些国外学校体育的活动开展手段、方式。学校体育关于“帮助学生习得运动技能、养成自主锻炼习惯”的任务迄今难以完成,甚至那些手段反而会取代、背离目标本身。并且,基于二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讨论需要以“学校体育异化”为基础。异化的完整判定需要将异化要点与过程解析相结合。历史考察发现,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可以分为发端、发展以及复杂化三个阶段,且这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并受制于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因而理论依据和解析模式也不完全相同。纵向来看,中国古代体育、清末民初体育以及建国后中国体育的外部政治、经济等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相继产生作用。最初,制度环境在强意义上主导了学校体育异化的发端和发展。清末民初“体育救国”催生了中国近代学校体育,但从一开始西方“Physical Education”只是形式、内容进入了中国近代的“学校教育”的活动场域,并没有从根本上进入中国的“教育”。西方Sports和“Physical Education”的体系、内容和外延功能被混杂着引进中国的学校体育(China school tiyu)外衣之内。中国的学校体育在本质内核和功能上都不同于西方的学校体育。本质上,近代中国学校体育相当于系列身体活动项目、内容、组织方式的集合;功能上,政治功能取代了“健全人性”成为根本功能,目的在于强体救国。文革之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逐渐体现在中国体育、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大学与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之间的横向互动关系之中。此时需要采取“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式进行考察。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体育直接主导了学校体育的整体工作内容,模糊了其本质属性、目标。与此同时,教育系统中的应试教育和政策干预迟滞不仅没有扭转学校体育的与其本质的“偏离”;反而在围绕“应试”展开的诸种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的推动下,进一步模糊了学校体育的内容和边界。再加上中国大学特殊的生态环境,普通高校体育被迫遵循“合法性”机制维系自身生存和发展。总之,中国体育、教育、高等教育以及大学的系列发展变化一环又一环的作用于高校体育院系,最终使其在今日之大学的场域内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生存困境。当体育院系自己开始逐渐将其传统“三大工作”推向边缘的时候,很可能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职能转移的前兆。如此一来,看似高校体育院系在不断地进入向高等教育系统内部,但是实质上他们的行为与学校体育的根本功能渐行渐远。本文还从中微观行动者的角度,结合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观点,考察普通高校体育院系遵从“合法性”背后采取的系列“反抗”之举。即各个层面的行动者在履行学校体育任务时存在大量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且大多数行为具有强同化性。同时,正式制度的约束无形中向“权力关系”转移,即关键行动者和资源反而成为制约普通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要素。此外,有些异化源自于相关行动者在资源制约下的无奈之举或意外后果。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发生于行动者的认知、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循环互动之中,其本质在于组织功能的异化。对于组织系统而言,异化表现为组织运行过程中开展活动的手段对于目的、任务的背离,最初设定的那些应然性目标沦为象征或者口号。对普通高校体育而言,异化则体现为“完人”发展目标被工具理性导向下的“组织工作”所取代,甚至“维系体育院系生存发展”变成了新的组织目标。其根本功能是政治性的,教育属性和本质功能几乎被完全遮蔽,与身体的教育活动越来越远。另外,从组织演化的角度看,系统内目前并没有产生新的结构。我们所看到的诸多“有问题”的现象,是普通高校体育组织中许多子系统的功能异化后,所产生的一系列无组织力量汇集交织的结果。

陈海晏[6](2019)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昭通市永善县是一个位于金沙江畔的小城,被江河切割后,地势支离破碎,区内海拔高低悬殊较大,因位于山区,地势险峻,交通不变,导致当地过去经济非常贫穷落后,本县区内有海拔较高的高寒少数民族地区,有低海拔的江边乡野,县城海拔较低,气候炎热。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以及大型水电站溪洛渡水电站的修建,带动了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居民生产、生活水平提高,思想意识转变:重视教育、重视健康、爱好运动等意识提高,以至于对优质体育资源的需求增大。尤其是乡镇中学体育资源还未达到国家配置标准,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为实现城乡中学体育资源优化配置,均衡发展,资源共享,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永善县“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城乡中学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城乡多方面差异的存在,使得城乡体育资源配置状态表现出不均衡化现象,资源共享不足,如人力资源配置数量与质量存在城区多而优、乡村不足,场地器材资源的配置、经费资源配置、信息资源配置等方面城区都处于优势状态,如今,乡镇中学体育资源配置在不断改善,但即使有改善,与城区中学比较相对匮乏是不争的事实。且在资源的共享方面推行力度小,协同不到位,落实不到位。其他还存在许多不足的方面,本文将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结合当地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尝试分析其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究并提出了永善县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发展、资源共享不足的对策措施。进而促进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科学化、均衡化发展。本文对于永善县城乡体育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共享不足的状况下,对“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永善县学校体育资源的配置现状作了调查,尝试分析并提出建议:“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正常运行既需要良好的市场机制,也需要政府有效的政策引导。使其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体育运动成绩、体质健康水平更上一层楼

罗琳[7](2016)在《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下,以县域为单位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调整在我国已开展了10余年。近年来,伴随着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日益强烈,普通高中办学规模日趋扩大,并逐渐向人口集中的县城发展,在校生规模超过3000人以及办学规模50班以上的学校确已大量存在。尤其是广大西部地区由于资源受限、资金不足,设施不达标,已把新建超大规模高中作为提高办学标准、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的重要一步。但由于目前超大规模高中建设所依据的仍是2002年颁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其中此标准仅适用于48班以下的办学规模。由于缺乏相应规模建设标准的指导,使得超大规模高中新建、改扩建陷入一片盲目状态。大多数西部地区的学校用地紧张、财政投入有限、校舍空间环境严重不足,从而影响了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大量已建及潜在的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空间环境亟待改扩建及更新,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已迫在眉睫。基于此,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建筑学、计划学等理论与方法,鉴于西部地区幅员辽阔,研究时间及精力所限,论文拟以陕西县域超大规模高中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现行校园设计标准规范为依据对国内外高中教育及校园规划设计展开广泛的资料收集及总结归纳,从而提炼要点与参考模式;接着通过对超大规模高中空间环境计划影响因素的分析及典型既有校园使用现状的调查访谈,归纳了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的特征、类型与主要存在问题,确立校园用地规模成为影响校园空间环境计划的主要因子;其次以校园用地类型为研究依据,针对校园规划布局模式、建筑空间内容构成及适宜面积、大小、数量、校内外空间环境互用等问题展开研究,主要通过以下三个层面的逐级研究形成了相应的研究成果:一、宏观层面上,对已有超大规模高中的校园规划结构及布局模式进行总结和分析,并提出适应超大规模办学的校园空间适应性规划结构形态和空间布局模式,构建了超大规模办学校园用地规模的适应性指标体系,确立满足弹性办学需求的基本用地指标和规划用地指标;在“学社融合”理念指导下,以统筹建设为原则,提出作为公共财政投入建设的公立高中与周边文体、公共服务设施等空间资源有效利用的开放共享规划设计模式。二、中观层面上,基于对用地类型的分类,探讨了超大规模办学背景下适宜中学生交往的校内主要广场、庭院、绿化等环境规划指标体系;同时针对不同用地类型的学校,提出适应其办学规模的空间规划模式以确立空间构成内容及其相互关系。三、微观层面上,通过建立指标计算方法与公式,调节影响因子的级别与系数,提出了超大规模高中主要校舍空间的建筑面积、数量、大小等配置参考,形成具有地域针对性的动态量化指标,进而构建了节地型超大规模高中的规划模式、用地规模、建筑密度、容积率等重要指标参考。笔者期望以上研究思路及结论对已有及潜在的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提供可参考的模式与设计依据,进而为更新完善现有高中校园建设标准探讨研究方法、提供基础数据,从而节约成本,提高空间及设施的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办学效益,推进学校向社会开放,促进地区教育健康发展,最终构建学习型社会。

徐刘夏[8](2015)在《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农村小学大课间推行古诗韵律操的可行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体育工作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1978年教育部和国家体委联合颁发了《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和《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有力地推动了各级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自八十年代起,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着重发展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的条文后,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村小学逐渐重视起来。然而,在对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如何真正落实体育新课标,还有待作具体分析。对于近年来提出的大课间改革,各地学校都在如火如荼的展开着,自编操作为基本体操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存在着较大的开发和利用潜力。而在自编操的基础上运用了古诗元素,也使得自编操更好的推广发展。古诗韵律操这种新兴的课间操形式,已经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学的大课间改革内容中,并逐步开展起来。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小学的大课间操为研究对象,对于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开展实施展开现状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分析,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锻炼价值,并为农村小学古诗韵律操的开展提供发展方向,对进行改革后的大课间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借鉴。在本文中,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北京市海淀区农村小学的体育教学现状,以及大课间改革中古诗韵律操的创编与开展实施的现状分析。结果显示:1由于农村小学对体育教学没有多加重视,使体育教师师资匮乏,虽然是学历达到了要求,但是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师资配备应达到更合理、优化的水平。2农村小学学生有充足的场地资源,但是室外活动时间较少,学校安排的体育活动时间不能满足学生所期许的体育锻炼活动时间。3学生们得不到充足的时间锻炼身体,会产生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大课间的改革是近几年来为学生在校期间加强体育锻炼而提出的方案,但在各农村小学的实行上不容乐观。4古诗韵律操作为大课间改革的自编操形式,是一种新兴的活动形式,部分学校有引进的想法,但对于进一步的普及与开展实施还未能提出一套较为全面的实施方案,因而实际开展效果不佳。5在古诗韵律自编操的编排上,音乐韵律与节奏的创作、古诗词的摘取与选用、体操动作的合理编排。都需要相关专业师资给予指导与教授。6农村小学古诗韵律自编操的开展实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与提高。教授自编操的师资配备、自编操组织实施与比赛、学校对自编操的重视程度,都是在古诗韵律自编操实施开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李卫星[9](2013)在《浅析陕北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网络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个领域都离不开网络平台的支撑。作为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社会,网络世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内容,拓展了我们的活动空间,极大便利了我们的衣食住行。同时,网络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渗透到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是我国实施全面体育、终身体育的关键环节。陕北地区农村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缺乏,师资力量和网络教学资源开发能力有限。如何在体育教育的转型期,充分整合、优化、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笔者结合多年的体育教学经验,分析了网络教学在农村体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探讨了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的新途径、新思路。

安涛[10](2013)在《田径健身课程在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开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中技类学校作为教育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素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北京中技类学校体育田径健身课程教学的项目占的百分比并不大,有逐步被其它体育项目所代替的趋势,田径健身性作用日渐萎靡。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田径健身课程教学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成了体育学者研究的目标。本文对北京市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公共课开设田径健身课的现状和发展作出了研究,通过对田径教学的改革,使其更加具有健身性和兴趣性,为北京市中技类学校田径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开设现状与发展对策为研究对象。采用了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开设田径健身公共课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北京市中技类学校田径健身课程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研究结论:1、体育教学改革中项目多样化对田径教学的影响。田径教学项目,继续以跑,跳,投传统项目为主,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2、田径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单一化。传统的田径健身课程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且不是很丰富。健身性的项目开展的较少,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田径健身课程内容,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3、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田径教学的发展。中技类学校田径教学,缺乏启发性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教具很少看到出现在田径教学。在教学内容,缺乏趣味性、健身性。4、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目前,中技类学校评价过于看重学生的身体素质。忽视鼓励学生通过反馈学习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和改善教学评价体系的长期性,也忽视了因材施教,使学生只注重追求分数,而造成和现实中实际能力不符。建议:1、改革田径教学的项目,增加其趣味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终身体育”意识。2、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学习,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田径理论课教学。3、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校特色课程评价体系。4、增加经费投入,改善田径场地设施,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健身场所。

二、农村职业中学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职业中学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职业学校篮球运动发展阻力探究 ——基于篮球项目文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咨询法
        2.2.4 现场观摩法
        2.2.5 访谈法
        2.2.6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物质层面
        3.1.1 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
        3.1.2 教师的教学技能储备
        3.1.3 学校在篮球训练竞赛的投入
        3.1.4 学生个人在篮球运动上的投入
    3.2 制度层面
        3.2.1 课程计划及实施
        3.2.2 课外活动安排中篮球项目情况
        3.2.3 校内外篮球竞赛安排与实施
    3.3 精神层面
        3.3.1 职业学校校领导层对开展篮球运动的重要性判断
        3.3.2 职业学校校领导层对本校开展篮球运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的价值断
        3.3.3 教师对本职业学校开展篮球运动的重要性评估
        3.3.4 职业学校学生对开展篮球运动重要性及功效的认识
        3.3.5 南京市职业学校开展篮球项目的课程目标
    3.4 南京市职业学校篮球发展的对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的实证研究 ——以赵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选题依据
        1.1.1 县级职业中学落实体育相关政策的需要
        1.1.2 县级职业中学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的需要
        1.1.3 县级职业中学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啦啦操推广的理论研究
        1.3.2 国内啦啦操推广的相关研究
        1.3.3 国外啦啦操推广的相关研究
        1.3.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3.5 研究中的不足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调查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中具备现实状况的研究
        3.1.1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中领导态度的研究
        3.1.2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中师资状况的研究
        3.1.3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中学生运动状况的研究
        3.1.4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中增设啦啦操课的研究
        3.1.5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中硬件条件的研究
    3.2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方案的设计
        3.2.1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项目类别选择及教学对象的确定
        3.2.2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的内容
        3.2.3 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的方式
    3.3 啦啦操在赵县职教中心推广方案的实施
        3.3.1 啦啦操在赵县职教中心教学中的实施
        3.3.2 啦啦操在赵县职教中心活动的实施
        3.3.3 啦啦操在赵县职教中心赛事的实施
    3.4 啦啦操在赵县职教中心推广效果的反馈
        3.4.1 啦啦操在赵县职教中心教学满意程度的调查
        3.4.2 啦啦操在赵县职教中心活动满意程度的调查
        3.4.3 啦啦操在赵县职教中心推广赛事满意程度的调查
结论与建议
    结论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福建省民族中学
        2.1.1 民族中学概念
        2.1.2 福建省民族中学
    2.2 畲族民间体育文献综述
        2.2.1 畲族民间体育概念
        2.2.2 畲族民间体育分类
        2.2.3 福建省畲族民间体育研究现状
    2.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文献综述
        2.3.1 校本课程开发理论
        2.3.2 国外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2.3.3 国内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第3章 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应然状态
    3.1 目标设计
        3.1.1 学校情景分析
        3.1.2 开发设计理念
        3.1.3 课程开发理论依据
        3.1.4 课程目标设置
    3.2 内容选择
        3.2.1 课程内容资源
        3.2.2 课程内容选择
        3.2.3 课程内容组织
    3.3 课程组织
    3.4 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评价
        3.4.1 教师评价
        3.4.2 学生评价
        3.4.3 课程评价
第4章 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然样态
    4.1 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现状
        4.1.1 领导
        4.1.2 教师
        4.1.3 学生
    4.2 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知识现状
        4.2.1 教师
        4.2.2 学生
    4.3 民族中学教师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现状
    4.4 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现状
        4.4.1 宁德市民族中学
        4.4.2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
    4.5 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内部影响因素
        4.5.2 外部影响因素
    4.6 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存在问题
第5章 提升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5.1 增进课程开发和课程资源利用的意识
    5.2 创新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内容
    5.3 加强学校体育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5.4 优化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评价体系
    5.5 形成特色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文化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4)宁夏泾源县中学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序言
    1.1 选题的依据
        1.1.1 回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需要
        1.1.2 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要求
        1.1.3 增强学生体质的要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民间体育与回族民间体育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对民间体育的研究综述
        2.2.2 关于学校开展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的综述
        2.2.3 关于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综述
    2.3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地考察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数据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宁夏泾源县中学基本概况
    4.2 泾源县中学体育教师情况分析
        4.2.1 泾源县中学体育教师性别和年龄情况
        4.2.2 泾源县中学体育教师学历与职称情况
        4.2.3 泾源县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情况
        4.2.4 泾源县中学体育教师对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了解情况
        4.2.5 泾源县中学体育教师对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在学校开展的态度
    4.3 泾源县中学学生调查情况分析
        4.3.1 泾源县中学学生对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了解情况
        4.3.2 泾源县中学生获得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知识的途径
        4.3.3 泾源县中学生对回族民间体育的喜爱程度
        4.3.4 泾源县中学生参加回族民间体育的动机
        4.3.5 泾源县中学生参与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内容分析
    4.4 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宁夏泾源县中学开展的状况调查
        4.4.1 泾源县中学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优势
        4.4.2 泾源县中学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内容
        4.4.3 泾源县中学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形式
        4.4.4 泾源县中学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实践成效
        4.4.5 案例展示
    4.5 影响泾源县中学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因素以及对策分析
        4.5.1 影响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在中学校园开展的因素分析
        4.5.2 回族民间体育项目在中学校园开展的对策分析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概念界定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1.6 研究思路
    1.7 研究方法
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判定
    2.1 什么是普通高校体育
    2.2 异化及其判定方式
    2.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问题表征
    2.4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判定
3 历史考察: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影响
    3.1 中国古代体育的独特属性和学校体育的式微
    3.2 中国近代体育发端于“内容嫁接式”体育课
    3.3 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的曲折发展
    3.4 外部环境对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作用方式
4 互动关系:中国体育、教育、大学系统对普通高校体育的影响
    4.1 中国体育模糊了学校体育的边界
    4.2 教育系统内的应试同化与干预迟滞导致良性学校体育重塑艰难
    4.3 中国大学内部生态迫使普通高校体育遵循多重工作逻辑
5 行动者分析:行动者的策略选择、行为与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呈现
    5.1 被迫趋同与主动模仿:普通高校体育组织遵从“合法性机制”
    5.2 “反抗”与“权力”转移:行动者自由行动的多种表现
    5.3 无奈之举与“意外”后果
6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综合分析
    6.1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形成过程的特点
    6.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6.3 普通高校体育异化本质在于组织功能异化
    6.4 异化消解的可能性
7 研究结论
    7.1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过程
    7.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及其本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主要访谈对象统计表

(6)“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本课题选题依据
        1.3.1 政策依据
        1.3.2 经济发展依据
        1.3.3 文化依据
        1.3.4 社会现实依据
    1.4 文献综述
        1.4.1 相关概念界定
        1.4.2 本课题研究现状
        1.4.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总结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比较分析法
        2.2.6 数理统计法
第3章 昭通市永善县“城乡一体化”进程下,城乡的经济、社会、文化情况的发展变化
    3.1 永善县城乡经济的发展变化
    3.2 永善县城乡社会的发展变化
    3.3 永善县城乡文化的发展变化
    3.4 城乡的发展变化映射出体育资源需优化配置
第4章 昭通市永善县城乡中学的数量、规模、结构、性质的差异
    4.1 永善县城乡中学的数量与结构
    4.2 永善县城乡部分中学的规模与性质
第5章 昭通市永善县城乡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现状调查研究
    5.1 体育人力资源
        5.1.1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情况
        5.1.2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教师数量、性别和年龄
        5.1.3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师专业情况
        5.1.4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非体育专业体育教师数量、性别和年龄
        5.1.5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教师职称结构统计
        5.1.6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专业体育教师学历结构现状
        5.1.7 永善县中学体育体育教师大学学习体育专项技能情况以及对本区域中学体育教学的潜在影响
        5.1.8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永善县中学体育体育教师科研、共享、考核、继续教育学习状况分析
        5.1.9 体育教师工作量
        5.1.10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城区与乡镇中学体育教师与非体育专业教师现状差异的原因、变化与发展
    5.2 场地器材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2.1 体育场地现状
        5.2.2 体育器材资源配置现状
    5.3 课程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4 经费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5 体育信息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5.6 学生对体育资源配置相关情况与态度分析
第6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学校体育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的分析
    6.1 城乡体育经费投入不均
    6.2 资源配置中的倾向性政策
    6.3 体育师资队伍配置不合理
    6.4 城乡体育场地与器材配置不均衡且欠缺
    6.5 体育资源配置存在浪费
    6.6 课程资源配置不合理
    6.7 相关因素制约学生体育参与度
第7章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永善县学校体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
    7.1 力行改革,推动转化城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化发展机制
    7.2 以城带乡,有效整合和配置城乡学校体育资源
    7.3 城市支持农村,农村反哺城市
    7.4 大力发展经济,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比例
    7.5 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7.5.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7.5.2 增加教师数量、加强科研、教研引导
        7.5.3 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7.6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
        7.6.1 改革规定课程
        7.6.2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7.6.3 校外课程资源建设
        7.6.4 校内课外资源建设
        7.6.5 建设多样化的课程内容
        7.6.6 建立城乡基础课程联盟
    7.7 强化政府监管力度与加强政策、制度科学化、合理化建设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1.1 “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下,乡镇对体育资源的需求量进一步增大
        8.1.2 经济落后、政策倾向、配置机制体制不合理等致使乡镇中学优质体育资源配置比城区中学差
        8.1.3 乡镇中学综合体育资源配置仍落后与城区中学,满足不了实际需求
        8.1.4 乡镇体育资源的不足致使体育教育教学水平低于城区中学
        8.1.5 在“城乡一体化”推动下,进一步缩小了城乡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的差异,尽力实现资源相对一体化发展
    8.2 建议
        8.2.1 根据国家体育资源相关配置标准,严格按照学校要求合理配置体育资源
        8.2.2 城区应大力支持农村,农村应反哺城区,双向交流,联动互助
        8.2.3 政府、学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资源配置保障政策,并建立监督机构,使相关投入落实到位,保障学生能有更多机会参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专家问卷效度调查表
附录C 教师问卷
附录D 学生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现实问题
        1.1.2 理论问题
    1.2 研究背景
        1.2.1 社会背景
        1.2.2 学科背景
    1.3 研究对象
        1.3.1 超大规模高中
        1.3.2 空间环境计划
        1.3.3 研究范围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国内研究现状
        1.5.2 国外研究现状
        1.5.3 文献综述小结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
        1.6.2 创新点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实地调研法
        1.7.3 调查分析法
        1.7.4 规划设计实践
        1.7.5 成果归纳总结
    1.8 研究框架
    1.9 本章小结
2 溯本求源:国内外高中教育及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与启示
    2.1 高中教育办学模式演变历程回溯
        2.1.1 我国高中办学历程
        2.1.2 我国高中主要问题
        2.1.3 国外高中办学历程
    2.2 教育规模经济相关理论支撑
        2.2.1“教育规模经济”理论
        2.2.2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2.2.3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2.2.4 研究小结
    2.3 中学校园规划设计发展历程概述
        2.3.1 国外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3.2 国内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4 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联性研究
        2.4.1 国外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2.4.2 国内校园规模与规划设计的关系
    2.5 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与启示
        2.5.1 中学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2.5.2 中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2.5.3 中学校园规模与设计的关系
        2.5.4 研究小结
    2.6 本章小结
3 理论建构: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概念解析
    3.1 空间环境计划内容
        3.1.1 布局计划
        3.1.2 内容计划
        3.1.3 数量计划
        3.1.4 面积计划
    3.2 空间环境计划方法
        3.2.1 影响因素分析
        3.2.2 特征描述分类
        3.2.3 研究模型确立
        3.2.4 计算公式推导
        3.2.5 建筑计划研究
    3.3 空间环境计划依据
        3.3.1 国外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
        3.3.2 国内中小学建筑设计标准
        3.3.3 小结
    3.4 空间环境计划应用
        3.4.1 宏观层面——布局选址与用地
        3.4.2 中观层面——空间构成与模式
        3.4.3 微观层面——面积配置与大小
        3.4.4 空间环境计划的其他方面应用
    3.5 本章小结
4 特征梳理:陕西地区超大规模高中现状分析
    4.1 陕西地区现状梳理
        4.1.1 社会经济状况
        4.1.2 基础教育状况
    4.2 超大规模高中特征分析
        4.2.1 布局结构影响
        4.2.2 数量与分类
        4.2.3 现状主要问题
    4.3 现行政策条文标准解读
        4.3.1 教育政策
        4.3.2 建设标准
    4.4 超大规模高中实态调研
        4.4.1 调研对象范围
        4.4.2 调研内容目的
        4.4.3 调研基本方法
        4.4.4 调研基础数据
    4.5 现状评价及使用反馈
        4.5.1 基本概况
        4.5.2 选址布局
        4.5.3 规模特征
        4.5.4 使用状况
    4.6 本章小结
5 规模确立:超大规模高中校园用地计划
    5.1 规划布局模式探讨
        5.1.1 影响因素
        5.1.2 布局模式
        5.1.3 结构形态
        5.1.4 用地组成
    5.2 用地现状问题揭示
        5.2.1 规划布局模式
        5.2.2 空间现状指标
        5.2.3 用地布局问题
        5.2.4 影响因子研究
    5.3 已有规模指标参考
        5.3.1 国家标准
        5.3.2 省市自定标准
        5.3.3 超过48班标准
        5.3.4 总结
    5.4 不同“用地规模”的内涵及其启示
        5.4.1 影响因子分析
        5.4.2 相关指标概念
        5.4.3 指标与空间环境的关系
    5.5 用地规模体系优化
        5.5.1 计划依据
        5.5.2 计划方法
        5.5.3 已有计划指标
        5.5.4 指标分析及调正
        5.5.5 规模与设计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构建体系:用地规模影响下的校内空间环境计划
    6.1 要素方法提炼
        6.1.1 影响要素
        6.1.2 特征及问题
        6.1.3 内容与方法
    6.2 现行标准剖析
        6.2.1 国家标准
        6.2.2 省市自定标准
        6.2.3 超过48班标准
        6.2.4 总结
    6.3 现状细化分类
        6.3.1 用地余裕型
        6.3.2 用地适当型
        6.3.3 用地不足型
        6.3.4 主要问题分析
    6.4 空间模式计划
        6.4.1“微型社区”模式
        6.4.2“邻里单元”模式
        6.4.3“教育综合体”模式
    6.5 建筑设计计划
        6.5.1 构成内容计划
        6.5.2 教学空间计划
        6.5.3 实验空间计划
        6.5.4 图书办公空间计划
        6.5.5 生活空间计划
    6.6 环境设计计划
        6.6.1 广场尺度
        6.6.2 庭院空间
        6.6.3 绿化面积
        6.6.4 建筑密度计划
        6.6.5 指标体系优化
    6.7 本章小结
7 内外统筹:用地规模影响下校外空间环境计划
    7.1 规模扩张分析
        7.1.1 规模扩张特征
        7.1.2 现状问题分析
        7.1.3 典型校外空间
        7.1.4 典型使用状况
    7.2 空间布局模式
        7.2.1 就近选址布局模式
        7.2.2 过渡新区布局模式
        7.2.3 资源共享布局模式
    7.3 规划选址模式
        7.3.1 核心焦点聚合模式
        7.3.2 内外统筹协调模式
        7.3.3 实践场所外延模式
    7.4 使用共享模式
        7.4.1 校内优先、学社融合
        7.4.2 优化分级、开放有别
        7.4.3 立足共享、校外优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特征与影响因素
        8.1.1 发展趋势与影响因素
        8.1.2 现状特征与类型
        8.1.3 概念内涵与模式建构
    8.2 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
        8.2.1 宏观层面
        8.2.2 中观层面
        8.2.3 微观层面
        8.2.4 节地型超大规模高中建设
    8.3 本研究的创新点
        8.3.1 成果创新
        8.3.2 思路创新
        8.3.3 理论与方法创新
    8.4 小结
9 研究展望:超大规模高中的可持续建设与模式更新
    9.1 可持续建设的涵义
        9.1.1 产生背景
        9.1.2 特征内涵
        9.1.3 实践意义
    9.2 可持续建设的营造
        9.2.1 用地可持续建设
        9.2.2 空间可持续利用
        9.2.3 设施可持续共享
    9.3 后续研究展望
        9.3.1 教育理念更新下的校园规划设计研究
        9.3.2 内外统筹视角下空间环境计划研究
        9.3.3 既有空间环境更新改造设计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已调研的超大规模高中校领导及部分教师访谈摘录
    附录2:调研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3:各省市普通高中建设规范摘录
    附录4:陕西省各区县中学数据统计
    附录5:不同办学规模下高中校园主要指标参考及计算方法

(8)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农村小学大课间推行古诗韵律操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古诗韵律操创编理论依据
        1.4.2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3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的相关研究
        1.4.4 关于课间操活动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3.1.1 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情况
        3.1.2 大课间在农村小学的发展情况
        3.1.3 大课间中古诗韵律操的发展现状
    3.2 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开展实施现状
        3.2.1 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了解情况
        3.2.2 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编排情况
        3.2.3 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实施开展情况
    3.3 促进古诗韵律操活动有效开展对策
        3.3.1 提高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认知度
        3.3.2 优化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创编工作
        3.3.3 加强古诗韵律操在农村小学的推广工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10)田径健身课程在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开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
    1.2 选题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田径健身课程教学健身价值的研究
        1.3.2 国内中技类学校相关现状的研究
        1.3.3 国外相关的研究
        1.3.4 田径健身课程教学对策的研究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任务
    2.3 研究方法
        2.3.1 文献资料法
        2.3.2 问卷调查法
        2.3.3 专家访谈法
        2.3.4 数理统计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市中技类学校田径选项课的现状调查
        3.1.1 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开设田径健身课程现状
        3.1.2 北京市中技类学校体育师资情况
        3.1.3 北京市中技类学校田径健身课程场地器材状况
        3.1.4 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师生对田径健身课程的态度
    3.2 田径健身课程在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开设影响因素分析
        3.2.1 北京市中技类学校田径教学影响因素
        3.2.2 北京市中技类学校田径健身课程开设影响因素分析
        3.2.2.1 体育教学改革中项目多样化对田径教学的影响
        3.2.2.2 田径教学内容陈旧、重复、单一化
        3.2.2.3 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田径健身课程的教学
        3.2.2.4 田径教学的考核方法过于单一
    3.3 田径健身课程在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发展对策
        3.3.1 改革田径教学的项目,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3.2 加强体育教师的业务学习,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3.3.3 构建科学合理的职校特色课程评价体系
        3.3.4 增加经费投入,改善田径场地设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访谈提纲

四、农村职业中学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职业学校篮球运动发展阻力探究 ——基于篮球项目文化视角[D]. 兰啸宇.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2]啦啦操在县级职业中学推广的实证研究 ——以赵县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例[D]. 曹晓坤.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福建省民族中学畲族民间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 吴亚婷. 集美大学, 2020(08)
  • [4]宁夏泾源县中学开展回族民间体育项目的现状分析[D]. 任晓颖. 青海师范大学, 2020(06)
  • [5]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异化的过程与本质研究[D]. 刘旭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6]“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昭通市永善县中学体育资源配置现状及对策研究[D]. 陈海晏.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陕西超大规模高中建筑空间环境计划研究[D]. 罗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8]北京市海淀区部分农村小学大课间推行古诗韵律操的可行性研究[D]. 徐刘夏. 首都体育学院, 2015(07)
  • [9]浅析陕北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 李卫星. 电子测试, 2013(18)
  • [10]田径健身课程在北京市中技类学校开设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安涛. 首都体育学院, 2013(08)

标签:;  ;  ;  ;  ;  

农村职业中学特色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