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族β-二酮氧钒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芳香族β-二酮氧钒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一、芳香性β-二酮氧钒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吴卓[1](2021)在《配位原子布局优化镝分子磁各向异性》文中研究说明单分子磁体(SMM)由于其在高密度信息存储,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近年来吸引了广泛的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于镧系元素的SMM崭露头角,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尤其单核镧系元素的SMM也被称为单离子磁体(SIM)的研究备受关注。但是该领域依然面临着诸多关键科学问题,如操作温度过低,以及磁化量子隧穿(QTM)等过程的不利干预。幸运的是,在高对称性的晶体场环境下,可以有效地抑制量子隧穿(QTM)过程。另一方面,引入磁交换相互作用,调控体系配位场,对稀土单分子磁体磁弛豫行为也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本文通过对自旋中心的局域对称性和配位场的调控从而达到控制QTM和改善磁弛豫行为的目的。以三价稀土离子为自旋载体,由系列β-二酮配体和抗衡阳离子构建了一系列稀土四β-二酮的单离子磁体,并对其磁构关系进行了研究。此外,选取了体系中性质较为优越的配合物1巧妙的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将其成功负载到Ga N表面,并对其磁学性质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以四丁基氯化铵作为抗阳离子与系列β-二酮稀土盐合成了系列D4d高局域对称性的金属配合物。主要配合物为[But4N][Dy(DBM)4](1),[But4N][Dy(HPMBP)4](2),[But4N][Dy(BTFA)4](3),Ga N-IM+-[Dy(DBM)4]-(4)(DBM=二苯甲酰甲烷,HPMBP=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吡唑啉酮,BTFA=苯甲酰三氟丙酮)。磁性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1在零场下显示出明显的慢磁弛豫行为,并在3 K观察到磁滞回线。又通过制备配合物2和3考查了不同局域对称性环境对自旋中心慢驰豫行为的影响。选取磁学性质优越的配合物1通过离子交换反应负载到氮化镓上,得到了一种新型的杂化材料。负载后的杂化材料在经过传统磁测量系统测试表明,配合物成功的负载到Ga N表面并且观察到了单分子磁体的慢驰豫现象。2.以四己基氯化铵为抗阳离子,调控β-二酮和中心稀土离子得到一系列配合物:[Hex4N][Dy(DBM)4](5),[Hex4N][Tb(DBM)4](6),[Hex4N][Nd(DBM)4](7),[Hex4N][Dy(TTA)4](8)(DBM=二苯甲酰甲烷,TTA=a-噻吩甲酰基三氟化丙酮),对配合物5-8的磁性质测试结果表现出明显的慢驰豫行为。3.在固定由DBM构筑的第一配位圈基础上考查了不同抗阳离子对配合物单分子磁性的影响,合成了配合物[Et4N][Dy(DBM)4](9),[Ph CH2N(CH3)3][Dy(DBM)4](10)。

王志杰[2](2020)在《含胺基磷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自愈合材料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本论文合成4种具有不同烷氧基链的二亚胺类化合物Phen-NH2-n(n=1~4),以Phen-NH2-n(n=1~4)为配体进一步合成Ru(Ⅱ)配合物Ru-NH2-n(n=1~4)。在对Phen-NH2-n(n=1~4)和Ru-NH2-n(n=1~4)的分子结构、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等进行充分表征的基础上,将Ru-NH2-n(n=1~4)的DMF溶液充分混入到聚丙烯酸(PAA)凝胶中,经真空干燥后制备出4种磷光自愈合凝胶。最后在b3lyp(lanl2dz+6-31g)水平上,对Ru-NH2-n(n=1~4)的基态几何构型及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行了理论模拟。主要研究如下:1、在粉末状态下,Phen-NH2-1、Phen-NH2-2、Phen-NH2-3、Phen-NH2-4的最大发射光谱峰位分别为456 nm、454 nm、450 nm、447 nm。Phen-NH2-n(n=1~4)溶解在DMF溶液当中(c=10-5 mol/L),其最大发射光谱峰位均为445 nm。Phen-NH2-n(n=1~4)的EHOMO值和ELOMO值范围分别为-5.79~-5.82 eV和-3.78~-3.79 eV。2、在粉末状态下,Ru-NH2-1、Ru-NH2-2、Ru-NH2-3、Ru-NH2-4发射光谱的最高峰位置分别在625 nm、611 nm、606 nm、604 nm。Ru-NH2-n(n=1~4)在DMF溶液中(c=10-55 mol/L)发射光谱最大发射峰的位置在605 nm处。Ru-NH2-n(n=1~4)的EHOMO和ELOMO范围分别为-6.75~-5.90 eV和-4.52~-3.30 eV。3、Ru-NH2-n@PAA(n=1~4)凝胶的拉伸强度在80~200 KPa之间,断裂应变区间在200%~800%之间。Ru-NH2-n@PAA(n=1~4)中质量比例为0.8%的应力应变性能更优异,凝胶切口自然接触12 h后,Ru-NH2-3(0.8 wt%)@PAA的自愈合效果为48.9%,在四种凝胶中自愈合能力最小,Ru-NH2-4(0.8 wt%)@PAA的自愈合效果为81.7%,在四种凝胶中自愈合能力最大。4、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合成的Ru(Ⅱ)配合物进行了理论模拟,Ru-NH2-n(n=1~4)的前线分子轨道能量分布和轨道成分归属特点相似,其HOMO~HOMO-4均由π(Pho-NH2)轨道组成,而LUMO~LUMO+4均主要π*(Pht)轨道组成。因为理论优化和实际实验测量分别是在气相和紧密固体晶格中进行的,同时仿真方法的局限性以及仿真过程中使用的基组也对理论模拟结果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与实际实验测量结果相比,理论模拟Ru-NH2-n(n=1~4)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存在一定偏差。

王斌[3](2020)在《扭曲结构给—受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刺激响应荧光变色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外界环境(磁场、光、压力和温度等)的刺激来改变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从而实现对物质光物理性质的调节,这在数字加密、传感以及防伪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通常,给-受体(D-A)扭曲的结构在极性环境中容易产生分子内电荷转移(CT)态。然而,这种CT态通常会导致电子跃迁禁阻,导致荧光猝灭。最近,华南理工大学马於光教授课题组报道的一种D-A结构分子显示出非常明亮的近红外荧光。经过研究发现,分子内存在局域-电荷转移杂化(HLCT)激发态,其同时具有局域激发(LE)态和分子内电荷转移的特征。相对于局域态,电荷转移激发态具有弱的激子束缚能,使得其对环境的改变响应特别灵敏,最常见的就是溶剂化效应。利用设计基于HLCT态的刺激响应变色材料是一种“双赢”策略:LE态部分有助于提高发光效率,而CT态部分则保证了对外界刺激的高度敏感性,可以显示出清晰的色差和较强的光穿透能力。本论文工作设计、合成了基于“局域-电荷转移杂化”激发态的有机共轭发光材料,着重研究外界环境(力、酸、水)刺激和分子聚集态结构与变色之间的关联。基于Suzuki和Knoevenagel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D-π-A结构的荧光染料DBPAN,由于聚集诱导荧光增强(AIE)和HLCT的协同效应,其晶体粉末和掺杂薄膜的荧光量子效率(PLYQs)分别达到77.2%和82.5%。由于HLCT态的存在,其可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荧光探针定量检测有机溶剂中的痕量水,检测限可以低至0.017%(V/V);其次,由于吡啶可与质子(H+)结合形成阳离子,该分子具有酸致变色性质,能通过颜色迅速响应外界HCl气体的刺激;最后,该染料分子掺杂的PMMA薄膜在静压力作用下可以从黄绿色(552 nm)变为暗红色(642 nm)。同时还设计合成了两种十字交叉结构的荧光染料PCbz和PDPA,相对于PCbz,PDPA具有更好的分子共平面性和波函数的重叠,因此PDPA晶体的荧光量子效率(PLYQs=33.7%)大于PCbz(24.9%)的。由于HLCT态的存在,它不仅使染料有较高的发光效率,而且能灵敏地响应外界刺激。两种物质PCbz和PDPA都可作为荧光探针定量检测有机溶剂中的水,其检测限LOD分别为0.0068%(v/v,THF)和0.0138%(v/v,THF)。两种物质PCbz和PDPA都有压致变色性质,灵敏度分别为η=6.4 nm/GPa和η=9.4 nm/GPa。为了在D-π-A材料体系中实现高亮度近红外荧光,构筑了聚集诱导荧光增强活性结构单位(TPAN)作为给电子体。将BTA引入刚性平面增加了分子有效共轭长度,不仅能增加分子的波函数重叠,还有助于光谱的红移。由于AIE和HLCT特性,BPMT晶体粉末发出近红外荧光(695 nm),PLYQs为30.3%。材料表现出了高对比度和强穿透性的力致变色性质,波长移动和灵敏度分别为120 nm和20.8 nm/GPa。BPMT掺杂的环氧树脂通过自组装方式在DBR镜面上形成了半球形微空腔,在735nm处产生激光,其阈值和Q-因子分别为7.6 kW/cm2和1907。

朱鹏程[4](2020)在《非经典有机凝胶的合成及在传感领域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分子有机凝胶作为超分子材料的一员,它是一种通过分子间非共价作用(如氢键,范德华力,π-π作用等)自组装成三维网状结构,并将溶剂固定在三维网状结构中、从而形成的一种类似固体的软材料。由于小分子有机凝胶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和智能响应等优异的性质,因此在场效应晶体管、化学传感和药物传输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小分子有机凝胶从结构特点上划分可大致分为经典和非经典两类,本文主要分为四个章节介绍小分子有机凝胶的背景,实验部分中设计并合成了多种非经典小分子有机凝胶,结合各种表征手段研究其凝胶形成机理,并对其在化学传感方向的应用进行研究。第一章:对小分子有机凝胶的定义、凝胶驱动力、表征方法、分类和在化学传感方向的应用进行概述,其中重点介绍了小分子凝胶的凝胶驱动力,分类和在化学传感方向的应用。第二章:合成了基于2-吡啶咪唑的硼氟化合物BOPIM-dPhA,该化合物可以在非极性溶剂中形成稳定的有机非经典凝胶。本章重点对BOPIM-dPhA凝胶在化学传感方向的应用进行了探究,研究了BOPIM-dPhA凝胶对酸(三氟乙酸和HCl)的智能响应特性,研究响应机理。此外也检测了BOPIM-dPhA凝胶对多种有机胺的刺激响应特性。第三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不同甲基数目的基于β-二酮的硼氟化合物,其中含两个甲基的化合物BF2-3和BF2-4能有效的胶凝非极性溶剂。本章重点对BF2-3和BF2-4凝胶的驱动力的进行了研究。采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BF2-3和BF2-4凝胶的形貌,分子自组装过程及其驱动力,此外还对BF2-3和BF2-4干凝胶进行了接触角测试,研究其表面的超疏水特性。第四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2-(9-蒽)咪唑化合物,并在其结构上引入卤素(Cl-ADPI、2Cl-ADPI、3Cl-ADPI、2F-ADPI、ADTI2、Br-ADTI2、2Br-ADTI2、3Br-ADTI2、ADTI3、Br-ADTI3),后对其进行了凝胶性能的测试,发现只有Cl-ADPI和3Cl-ADPI能在部分溶剂中形成凝胶,对其凝胶驱动进行研究,分析卤素原子对化合物凝胶性质的影响。

刘加伟[5](2019)在《芴基恶二唑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电致发光、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铱配合物有很多优异的光物理性质,如大的斯托克位移、发光寿命长、效率高等,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电致发光器件、化学传感、生物成像等方面。在本论文中,我们选择芴基恶二唑配体为环金属C^N配体合成了一系列铱配合物,并通过配体的修饰实现了对配合物发光性能的调控。1,3,4-恶二唑具有良好的电子亲和能,可提升OLED器件的电子传输性能,同时我们在配体结构上引入给电子、吸电子等基团进一步修饰,探究不同基团的引入对器件性能的影响。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了芴基恶二唑配体分子,并在芴基上引入咔唑、1,3,4-恶二唑等基团对结构进行修饰,合成了六个磷光铱配合物,同时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电化学性质及OLED器件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发光在黄橙光(537-566 nm)范围,在配体上引入给电子基团或延长共轭链将使得吸收和发射波长红移;引入位阻基团二联苯基胺基可有效的抑制浓度猝灭;同时,在原有结构基础上引入咔唑、恶二唑等基团有效降低了器件的启亮电压,最大发光亮度有很大的提升。(2)在上一章配体分子基础上引入F原子,并通过引入不同的空穴传输基团或替换辅助配体等方式对配合物的结构进一步修饰。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发光在黄橙光(534-571 nm)范围,将氟原子替换到对位或以2-吡啶四氮唑为辅助配体将使得发光波长蓝移,而引入给电子基团则使得发光波长红移。在器件表征中,Ir-F在不同掺杂浓度下的器件性能均要优于Ir-Hex;另外,在配合物分子中引入基团的给电子性越强,器件的效率滑落越明显。(3)我们对合成的中性铱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它们在聚集状态较溶液中发光显着增强,表现为AIPE性质。通过分析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及晶体堆积图,我们认为这种现象的可能原因是分子聚集时恶二唑相连的苯环转动受限;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配合物Ir-F有压致变色现象,这可能与分子受压后原本的晶体堆积结构被破坏有关。最后,我们选用Ir-Hex、Ir-OXD、Ir-F和Ir-PtzF对硝基爆炸物进行检测,所选的配合物均对三硝基苯酚(PA)有较好的选择性和检测灵敏度,检测的主要机理应归属于光致电子转移(PET)。(4)我们以L-F为主配体,选用2,2?-联吡啶、1,10-菲啰啉等辅助配体合成了四个离子型铱配合物,并对它们的结构及光物理性质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该系列配合物在二甲亚砜(DMSO)中发光明显增强,其中配合物Ir-POP+在甲苯溶液中较其它溶液发光蓝移,这可能是甲苯的溶剂效应抑制了3LLCT跃迁。另外,我们选用配合物Ir-POP+进行了硝基爆炸物的检测,发现其对PA有很好的选择性和检测灵敏度。

张灿[6](2019)在《萘酰亚胺β-二酮芳基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癌症是近年来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疾病,且发病率也在逐年增长。芳基钌(Ⅱ)配合物由于具有优良的抗肿瘤活性而受到广泛的关注。芳基钌(Ⅱ)配合物中的配体、离去基团及芳环类型等都能够影响其抗肿瘤活性。萘酰亚胺是一类含氮芳香杂环化合物,具有抗转移、抗肿瘤等功效。β-二酮是一种二齿配体,结构中存在的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体使其能够与金属钌通过O,O配位形成稳定的六元螯合环。基于此,本文设计、合成了系列萘酰亚胺β-二酮芳基钌(Ⅱ)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结构的表征。在配合物稳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MTT法测定了其体外细胞毒性,并对其体外抗肿瘤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此外,通过紫外光谱及荧光光谱法探究了配合物与CT-DNA、BSA的作用方式。主要内容如下:1、以3-羟基-1,8-萘酰亚胺为原料,通过胺解、甲酰化及缩合反应合成了2种萘酰亚胺β-二酮衍生物6a、6b。经与二氯(对甲基异丙苯)钌(Ⅱ)二聚体([RuCl2(cym)]2)配位反应得到了相应的以Cl为离去基团的芳基钌(Ⅱ)配合物7a、7b。进一步通过与PTA及咪唑修饰的全氟辛烷、二氯乙酸、依他尼酸等作用,得到了系列功能化的配合物8a、8b、9a、9b、10a、10b、11a、11b。并利用1H-NMR、13C-NMR、ESI-HRMS对所得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2、紫外光谱法的研究表明,功能化萘酰亚胺β-二酮芳基钌(Ⅱ)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体外抗肿瘤活性及构效关系的研究表明,芳基侧链及离去基团的种类对配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具有显着的影响。一般地,以二甘醇胺修饰的萘酰亚胺β-二酮为配体的配合物活性要优于相应修饰了乙醇胺侧链的配合物。以全氟辛基咪唑及依他尼酸咪唑为离去基团的配合物活性要优于相应以PTA及二氯乙酸咪唑为离去基团的配合物。其中,8b和11b对MCF-7细胞毒性最强。此外,选取配合物8b和11b进行了进一步的机理研究。研究表明,配合物8b和11b可以增加MCF-7细胞内的活性氧的水平,同时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导致线粒体膜电位降低进而诱导MCF-7细胞的晚期凋亡。研究还发现,配合物8b和11b通过诱导活性氧的产生可以抑制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1细胞的迁移。3、通过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配合物7b、8b及11b与CT-DNA及BSA的结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7b、8b和11b均以嵌插方式与DNA相互作用,其中11b与DNA的结合能力最强。7b、8b和11b对BSA的荧光淬灭均属于静态淬灭,且8b与BSA的作用能力最强。

闫国梅[7](2019)在《膦杂吡唑铝络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及膦杂吡唑合成反应机理》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新型膦杂吡唑衍生物9-硼双环(3,3,1)壬烷-二-膦杂吡唑为配体,与三氯化铝反应,生成9-硼双环(3,3,1)壬烷-二-膦杂吡唑氯化铝配合物。再以甲基锂作为甲基化试剂,对配合物9-硼双环(3,3,1)壬烷-二-膦杂吡唑氯化铝进行甲基化反应,得到9-硼双环(3,3,1)壬烷-二-膦杂吡唑二甲基铝化合物,并且对以上两种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具体工作如下:1.以9-硼双环(3,3,1)壬烷-二-膦杂吡唑钾盐为原料,与AlCl3按1:1化学计量比进行盐消除,得到9-硼双环(3,3,1)壬烷-二-膦杂吡唑二氯化铝(1)。利用FT-IR、(1H/13C/31P/11B/27Al)NMR等方法对化合物1进行了表征。2.CH3Li为甲基化试剂,在超低温下条件下按1:1化学计量比对配合物1进行甲基化反应,得到9-硼双环(3,3,1)壬烷-二-膦杂吡唑二甲基铝化合物(2)。利用FT-IR、(1H/13C/31P/11B/27Al)NMR等方法对化合物2进行了表征。3.制备1,2,4-膦杂吡唑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理论计算研究。1)对于ClP=C(SiMe3)Ph和MeCH=N=N反应,首先经过[3+2]成环反应得到非芳香性五元环中间体B,B再经过Me3SiCl消除反应,和H迁移反应转变成最终产物。反应的总体能垒为30.92 kcal/mol。2)对于1,4-二特丁氧基-2,3-二氮杂丁二烯和PH2-反应,首先是通过SN2反应,PH2-取代1-位的tBuO-,生成中间体A,再经过tBuO拔H+,环合,脱第二个tBuO-等过程,得到最终产物。反应的总势垒为47.59 kcal/mol。

郭萌[8](2019)在《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稀土元素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f轨道电子受到内层电子屏蔽作用,f-f的跃迁基本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发射光谱显示为锐线谱,发光强度高,色纯度良好。铕离子和铽离子分别代表红色荧光和绿色荧光,其离子跃迁产生的发射谱带很窄,接近原子谱,峰形尖锐,说明铕离子和铽离子都是理想的发光离子,合成的配合物发光强度大,荧光色纯度高。近年来,科研者对稀土配合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铕、铽的纯三元配合物,通过对有机配体结构的调控来改变荧光性能,但因为稀土元素铕和铽的价格较高,昂贵的生产成本限制这类发光材料的广泛应用。因此,寻找到生产成本低且荧光性能良好的荧光粉是我们的新目标。稀土铕配合物的发光强度、荧光寿命、色纯度以及热稳定性等性能,主要和第一配体结构、掺杂离子和掺杂量有关。本论文详细研究了不同掺杂离子、掺杂量对配合物荧光性能的影响,以及第一配体与发光中心的能级匹配,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采用低温液相法合成了一系列等摩尔比掺杂的三元配合物Eu0.5RE0.5(TTA)3Phen(RE=Gd,Tb,Y),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可知,掺杂配合物与纯三元配合物Eu(TTA)3Phen结构相似,没有生成新的化学键。比较掺杂配合物Eu0.5RE0.5(TTA)3Phen(RE=Gd,Tb,Y)和纯三元配合物Eu(TTA)3Phen的荧光性能,发现等摩尔比的掺杂Gd3+,Y3+均可以提高配合物Eu(TTA)3Phen的发光强度,荧光寿命也有所延长,综合两种配合物的荧光性能和生产成本,最终以Y3+作为单核配合物Eu(TTA)3Phen的最佳掺杂离子。(2)合成了不同摩尔比例Y3+掺杂的三元配合物,表征了掺杂配合物EuxY1-x(TTA)3Phen(x=0.4,0.5,0.6)的发射和激发光谱、荧光寿命、热稳定性等荧光性能,结果表明,随着Y3+的掺杂量增加,样品的发光强度得以提高,荧光寿命、热稳定性和色纯度几乎没有变化。当Eu3+:Y3+=1:1时,配合物Eu0.5Y0.5(TTA)3Phen发光强度最佳,表现为Eu3+的特征发光,继续增加Y3+的掺杂量,配合物荧光性能开始下降。(3)基于羟醛酯缩合反应机理合成了有机配体1,5-二苯乙烯基乙酰丙酮(Dsacac)并将其作为第一配体,分别合成纯的三元配合物Eu(Dsacac)3Phen和Eu/Y不同摩尔比的掺杂配合物EuxY1-x(Dsacac)3Phen(0.4,0.5,0.6),分析了Eu(Dsacac)3Phen和EuxY1-x(Dsacac)3Phen的结构、稳定性、荧光性能以及配合物的能量传递过程。结果表明,掺杂适量的非荧光离子Y3+可以提高配合物Eu(Dsacac)3Phen的发光强度。(4)比较了掺杂配合物Eu0.5Y0.5(TTA)3Phen和Eu0.5Y0.5(Dsacac)3Phen两者的荧光性能,发现配合物Eu0.5Y0.5(TTA)3Phen的发光强度和色纯度明显优于配合物Eu0.5Y0.5(Dsacac)3Phen,进一步要论了第一配体与稀土离子的能量传递方式。以上结果显示,配合物Eu0.5Y0.5(TTA)3Phen更符合我们对荧光粉工业化生产的要求。

朱聪[9](2017)在《5-羧基水杨醛类席夫碱异双核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文中指出稀土配合物在荧光免疫分析,医学诊断和光纤波导放大器上有重要的应用。稀土离子的特征光谱线具有窄的线宽,背景小,强度高的特点,其中Er3+、Nd3+、Yb3+的特征发光波长均在近红外区,其近红外发光具有穿透深度大,背景干扰小,灵敏度高以及热效应好等诸多优点,因此Er3+、Nd3+、Yb3+的近红外发光材料广泛应用于激光,光纤通信和近红外发光诊断。本文主要以5-羧基水杨醛为原料,合成5-羧基水杨醛缩乙二胺(L1),5-羧基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L2)和5-羧基水杨醛缩三乙烯四胺(L3)等三种配体;然后分别与过渡金属盐(Fe(NO3)3,CoCl2,Zn(CH3COO)2,Mn(CH3COO)2,Cu(NO3)2,Ni Cl2)配位合成过渡金属单核配合物,过渡金属配合物标记为L1-M,L2-M,L3-M(其中M:Cu、Ni、Fe、Co、Zn、Mn);得到的过渡金属配合物分别与稀土离子(Er3+、Nd3+、Yb3+)配位得到三个系列的d-f异双核金属配合物,标记为L1-M-Ln,L2-M-Ln,L3-M-Ln(其中Ln:Er,Nd,Yb)。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近红外光谱,时间分辨荧光衰减曲线等对配合物的结构和发光性能进行了测试。从红外光谱结果来看,配合物和配体相比,其特征峰的伸缩振动均有一定的位移,说明金属与配体配位形成配合物,其紫外光谱也进一步证明了配合物的形成。在波长为523 nm的可见光激发下,本文测试了异双核配合物的近红外发光。其中Yb的配合物荧光强度普遍偏高,尤其以L1-Zn-Yb配合物的荧光强度为最高。对制备得到的部分d-f异双核金属配合物进行荧光寿命测定,做出了时间分辨荧光衰减曲线,运用单指数函数拟合的方法得到荧光寿命,进行了量子产率计算。与Er配合物比较,Yb配合物的荧光寿命几乎达到前者两倍,L1-Fe-Yb配合物荧光寿命为最高;Nd配合物中L3-Ni-Nd的量子产率为所测配合物中最高。根据测试结果,从中筛选出了荧光寿命长,近红外发光强度高的配合物材料:L1-Fe-Yb,L1-Zn-Yb,L2-Zn-Yb,L2-Fe-Yb,它们可以作为潜在的近红外发光材料应用于实践。

张达[10](2016)在《喹啉类低核稀土单分子磁体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以8-羟基喹啉和2,6-二乙酰基吡啶与镧系镝离子及铒离子合成了11个配合物,确定了其分子结构。交流磁化率测试结果表明,其中5个配合物在零场下就具有典型的单分子磁性行为。通过调控与中心稀土离子配位的原子或配体上的基团来改变中心稀土离子配位环境的局域对称性,从而实现了对配体场的微调,结合它们的单分子磁性,研究结构与磁性间的构效关系。主要的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以8-羟基喹啉和β-二酮类配体与稀土金属Dy(III)离子合成了具有中心结构为四方反棱柱构型的四核金属配合物[{Dy(q)2(acac)}2(u3-OH)2{Dy(q)(acac)}2]·(CH2Cl2)2(1),[{Dy(q)2(TMHD)}2(u3-OH)2{Dy(q)(TMHD)}2]·(CHCl3)3(2),[{Dy(q)2(DBM)}2(u3-OH)2{Dy(q)(DBM)}2]·(CH2Cl2)5(3),[{Y(q)2(DBM)}2(u3-OH)2{Dy(q)(DBM)}2]·(CH2Cl2)6(4),[{Dy(q)2(DBM)}2(u3-OH)2{Y(q)(DBM)}2]·(CH2Cl2)3(5),[{Dy(q)2(hfac)}2(u3-OH)2{Dy(q)(hfac)}2]·CHCl3(6),确定了分子结构,分子磁性测试结果表明5个配合物表现出典型的单分子磁性行为。2.以8-羟基喹啉-2-甲醛缩盐酸氨基脲和8-羟基喹啉-2-甲醛缩苯甲酰肼为配体,设计,合成了中心结构为五角双锥构型的单核和双核Dy(III)离子及Er(III)离子配合物[L1Dy Cl3]·CH3OH(7),[L1Er Cl3]·CH3OH(8),和[(L2)2Dy2Cl2]·CH3CN(9),确定了分子结构,分子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7)和(8)加场时表现出磁慢弛豫行为。3.设计、合成了由2,6-二乙酰基吡啶缩乙二胺为配体的单核稀土Dy(III)离子配合物[(L3)2(L4)2Dy(OAc)2Cl]·3H2O(10)及单核Er(III)离子配合物{[(L3)2(L4)2Er(OAc)2Cl]}2·2H2O(11),确定了分子结构,分子磁性测试表明配合物(10)加场时表现出磁慢弛豫行为,配合物(11)在加场时表现出了单分子磁性行为。

二、芳香性β-二酮氧钒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芳香性β-二酮氧钒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1)配位原子布局优化镝分子磁各向异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镧系单分子磁体
        1.2.1 镧系元素的电子结构
        1.2.2 镧系单分子磁体的晶体场效应
        1.2.3 镧系单分子磁体的轴对称性
    1.3 镧系单分子磁体对称性策略的研究进展
        1.3.1 S_8/D_(4d)
        1.3.2 C_(5h)/D_(5h)
    1.4 镧系单分子磁体的负载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规格
    2.2 原料的制备合成
        2.2.1 六水合三氯化镝的制备
        2.2.2 HL~1配体制备
    2.3 配合物的合成
        2.3.1 四丁基氯化铵四-β配合物的合成及负载
        2.3.2 四己基氯化铵四-β二酮配合物的合成
        2.3.3 DBMβ-二酮配合物及HL~1配合物的合成
    2.4 配合物的测试方法
        2.4.1 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
        2.4.2 单晶结构测试
        2.4.3 分子磁性测试
        2.4.4 元素分析
        2.4.5 X射线电子衍射(XRD)测试
        2.4.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测试
        2.4.8 差热-热失重分析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描述
        3.1.1 四丁基氯化铵配合物的单晶结构
        3.1.2 四己基氯化铵配合物的单晶结构
        3.1.3 DBMβ-二酮配合物及HL~1配合物的单晶结构
    3.2 配合物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3.2.1 配合物1-5 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3.2.2 配合物4的XPS、SEM、热差-热失重和近红外表征
        3.2.3 配合物5 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3.2.4 配合物6-7 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3.2.5 配合物8 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3.2.6 配合物9-11 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含胺基磷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自愈合材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光致发光的基本机理
        1.1.1 荧光和磷光
    1.2 过渡金属发光配合物
        1.2.1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电子跃迁类型
        1.2.2 过渡金属Ru(Ⅱ)配合物
        1.2.3 过渡金属Re(Ⅰ)配合物
        1.2.4 稀土金属Eu(Ⅲ)配合物
    1.3 过渡金属发光配合物的应用
        1.3.1 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应用
        1.3.2 有机电致发光领域的应用
        1.3.3 化学传感领域的应用
    1.4 自愈合材料
        1.4.1 发光自愈合凝胶材料
    1.5 本篇论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含胺基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2.1 所需的试剂以及药品
    2.2 测试仪器及方法
    2.3 配体的合成过程
        2.3.1 1,10-邻菲罗啉-5,6-二酮(DOPhen)的合成
        2.3.2 4-(4-溴丁氧基)苯甲醛(CHO-1)的合成
        2.3.3 4-(6-溴己氧基)苯甲醛(CHO-2)的合成
        2.3.4 4-(8-溴辛氧基)苯甲醛(CHO-3)的合成
        2.3.5 4-(10-溴癸氧基)苯甲醛(CHO-4)的合成
        2.3.6 4-(4-(4-硝基苯氧基)丁氧基)苯甲醛(CHO-NO_2-1)的合成
        2.3.7 4-(6-(4-硝基苯氧基)己氧基)苯甲醛(CHO-NO_2-2)的合成
        2.3.8 4-(8-(4-硝基苯氧基)辛氧基)苯甲醛(CHO-NO_2-3)的合成
        2.3.9 4-(10-(4-硝基苯氧基)癸氧基)苯甲醛(CHO-NO_2-4)的合成
        2.3.10 2-(4-((4-(4-硝基苯氧基)丁基)氧基)苯基)-1H-咪唑[4,5-f][1,10]菲罗啉(Phen-NO_2-1)的合成
        2.3.11 2-(4-((6-(4-硝基苯氧基)己基)氧基)苯基)-1H-咪唑[4,5-f][1,10]菲罗啉(Phen-NO_2-2)的合成
        2.3.12 2-(4-((8-(4-硝基苯氧基)辛基)氧基)苯基)-1H-咪唑[4,5-f][1,10]菲罗啉(Phen-NO_2-3)的合成
        2.3.13 2-(4-((10-(4-硝基苯氧基)癸基)氧基)苯基)-1H-咪唑[4,5-f][1,10]菲罗啉(Phen-NO_2-4)的合成
        2.3.14 4-(4-(4-(1H-咪唑[4,5-f][1,10]菲罗啉-2基)苯氧基)丁氧基)苯胺(Phen-NH_2-1)的合成
        2.3.15 4-(6-(4-(1H-咪唑[4,5-f][1,10]菲罗啉-2基)苯氧基)己氧基)苯胺(Phen-NH_2-2)的合成
        2.3.16 4-(8-(4-(1H-咪唑[4,5-f][1,10]菲罗啉-2基)苯氧基)辛氧基)苯胺(Phen-NH_2-3)的合成
        2.3.17 4-(10-(4-(1H-咪唑[4,5-f][1,10]菲罗啉-2基)苯氧基)癸氧基)苯胺(Phen-NH_2-4)的合成
    2.4 配体的光物理性质
        2.4.1 配体的红外吸收光谱
        2.4.2 配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4.3 配体的荧光光谱
    2.5 配体的电化学性质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含胺基磷光Ru(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1 主要试剂和药品
    3.2 测试仪器及方法
    3.3 Ru(Ⅱ)配合物的合成
        3.3.1 Ru-NH_2-1的合成
        3.3.2 Ru-NH_2-2的合成
        3.3.3 Ru-NH_2-3的合成
        3.3.4 Ru-NH_2-4的合成
    3.4 Ru(Ⅱ)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3.4.1 Ru(Ⅱ)配合物的红外吸收光谱
        3.4.2 Ru(Ⅱ)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3 Ru(Ⅱ)配合物的荧光光谱
    3.5 Ru(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发光自愈合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4.1 主要试剂和药品
    4.2 测试仪器及方法
    4.3 发光自愈合凝胶的制备
    4.4 Ru-NH_2-n(0.8 wt%)@PAA(n=1~4)发光自愈合凝胶的表征
        4.4.1 Ru-NH_2-n@PAA(n=1~4)的力学测试
        4.4.2 Ru-NH_2-n(0.8wt%)@PAA(n=1~4)的拉伸循环测试
        4.4.3 Ru-NH_2-n(0.8 wt%)@PAA(n=1~4)的自愈合原理及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Ru(Ⅱ)配合物光物理性质的理论模拟
    5.1 Ru(Ⅱ)配合物的分子基态几何
    5.2 Ru(Ⅱ)配合物的电子结构
    5.3 配合物的紫外吸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3)扭曲结构给—受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刺激响应荧光变色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分子聚集体的意义
    1.2 分子聚集态结构
        1.2.1 面对面堆积(H-聚集)
        1.2.2 错位平行偶极堆积(J-聚集)
        1.2.3 交叉偶极堆积(X-聚集)
        1.2.4 离散型二聚体(Dimers)
        1.2.5 分子运动受限(RIMs)
    1.3 静水压致变色材料种类
        1.3.1 有机小分子晶体
        1.3.2 超分子配位框架化合物
        1.3.3 卤素钙钛矿(Perovskite)
        1.3.4 碳点(Carbon Dots)
    1.4 静水压力致变色的形成机理
        1.4.1 分子运动受限(RIMs)
        1.4.2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
        1.4.3 分子内能量转移抑制
        1.4.4 分子间π-π作用加强
        1.4.5 分子构象的平面化
        1.4.6 分子内弱共价键异裂
    1.5 课题的提出及内容
    1.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苯乙烯腈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多重刺激响应变色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分子结构及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溶剂化效应
        2.3.2 痕量水的检测
        2.3.3 HCl气体的检测
        2.3.4 力致变色性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十字交叉型给-受体分子设计、合成及其外界刺激响应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分子结构及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的设计及其溶剂化效应
        3.3.2 分子晶态结构及光学性质
        3.3.3 聚集荧光增强性质
        3.3.4 痕量水的检测
        3.3.5 静压力致变色性质
        3.3.6 变色的机理探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高亮度近红外发光分子设计及其力致变色和激光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分子的结构及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分子激发态的研究
        4.3.2 溶剂化效应
        4.3.3 聚集荧光增强性质
        4.3.4 压致变色性质
        4.3.5 近红外激光性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第六章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6.1 实验用品和试剂
    6.2 结构表征
    6.3 实验用测试仪器与方法
附录 基于μ-OH桥联四核金属簇Tb~(3+)和Dy~(3+)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磁性质研究
    S1.1 实验部分
        S1.1.1 试剂与测试仪器
        S1.1.2 配合物1和2 的合成
        S1.1.3 晶体结构测定
    S1.2 结果与讨论
        S1.2.1 配合物1和2 的晶体结构描述
        S1.2.2 配合物1和2 的粉末衍射(PXRD)
        S1.2.3 配合物1和2 的荧光性质
        S1.2.4 配合物1和2 的磁性质
    S1.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非经典有机凝胶的合成及在传感领域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小分子有机凝胶概述和自组装过程
        1.1.1 小分子有机凝胶的概述
        1.1.2 小分子有机凝胶的自组装
    1.2 小分子有机凝胶的凝胶驱动力
        1.2.1 π-π作用力
        1.2.2 氢键作用力
        1.2.3 范德华力
    1.3 小分子有机凝胶的表征方法
        1.3.1 最小成胶浓度
        1.3.2 相转变温度
        1.3.3 流变学方法
        1.3.4 波谱学方法
        1.3.5 显微镜方法
        1.3.6 衍射方法
        1.3.7 接触角
    1.4 小分子有机凝胶的分类
        1.4.1 经典小分子有机凝胶
        1.4.1.1 类固醇及其衍生物类
        1.4.1.2 脂肪酸(酰胺)类
        1.4.1.3 金属配位类
        1.4.1.4 其它类
        1.4.2 非经典小分子有机凝胶
    1.5 小分子有机凝胶的化学传感应用
        1.5.1 氟离子响应的小分子有机凝胶
        1.5.2 酸响应的小分子有机凝胶
        1.5.3 有机胺响应的小分子有机凝胶
        1.5.4 爆炸物响应的小分子有机凝胶
    1.6 本文立题思想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BOPIM-dPhA染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2.1 本章设计思路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药品
        2.2.2 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2.2.3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BOPIM-dPhA的凝胶性质
        2.3.2 BOPIM-dPhA对酸的刺激响应性质
        2.3.3 BOPIM-dPhA对有机胺的刺激响应性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位置甲基取代的β-二酮二氟化硼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3.1 本章设计思路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药品
        3.2.2 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3.2.3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β-二酮二氟化硼衍生物的凝胶性质
        3.3.2 化合物BF2-3和BF2-4的凝胶形貌
        3.3.3 化合物BF2-3和BF2-4凝胶驱动力
        3.3.4 化合物BF2-3和BF2-4的疏水性
        3.3.5 化合物BF2-4对有机胺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蒽并咪唑类荧光染料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4.1 本章设计思路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药品
        4.2.2 仪器设备及测试方法
        4.2.3 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蒽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凝胶性质
        4.3.2 凝胶的形貌
        4.3.3 光物理性质研究
        4.3.4 凝胶驱动力研究
        4.3.5 Cl-ADPI乙腈凝胶对酸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论文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一 :部分化合物的结构表征图谱
附录二 :研究生期间所合成的化合物结构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着

(5)芴基恶二唑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电致发光、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有机发光材料及电致发光器件概述
        1.2.1 有机材料受激发光的过程
        1.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结构和发光原理
    1.3 铱配合物发光材料研究进展
        1.3.1 铱配合物的发光原理
        1.3.2 铱配合物的发光调控
        1.3.3 基于1,3,4-恶二唑基团的铱配合物概述
        1.3.4 具有AIPE性质的铱配合物概述
        1.3.5 具有AIPE性质的铱配合物应用举例
    1.4 本文设计思路与主要内容
第二章 芴基恶二唑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设计思路
    2.3 实验部分主要试剂和药品
        2.3.1 主要试剂和药品,
        2.3.2 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2.3.3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3.4 实验仪器与方法
        2.3.5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结果与讨论
        2.4.2 单晶结构分析
        2.4.3 热力学性质
        2.4.4 光物理性质
        2.4.5 电化学性质
        2.4.6 OLED器件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氟原子修饰的芴基恶二唑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光电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设计思路
    3.3 实验部分
        3.3.1 主要试剂和药品
        3.3.2 配体的合成及表征
        3.3.3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3.3.4 实验仪器与方法
        3.3.5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与讨论
        3.4.2 热力学性质
        3.4.3 光物理性质
        3.4.4 电化学性质
        3.4.5 OLED器件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芴基恶二唑铱配合物在化学传感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设计思路
    4.3 实验部分
        4.3.1 主要试剂和药品
        4.3.2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4.3.3 实验仪器与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合成与讨论
        4.4.2 中性铱配合物的性质及应用研究
        4.4.3 离子型铱配合物的性质及应用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部分化合物的核磁图和质谱图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6)萘酰亚胺β-二酮芳基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芳基钌(Ⅱ)配合物
        1.2.1 β-二酮芳基钌(Ⅱ)配合物
        1.2.2 咪唑功能化的芳基钌(Ⅱ)配合物
        1.2.3 依他尼酸功能化的芳基钌(Ⅱ)配合物
        1.2.4 氟烷基链功能化的芳基钌(Ⅱ)配合物
        1.2.5 PTA功能化的芳基钌(Ⅱ)配合物
    1.3 萘酰亚胺类钌(II)配合物
    1.4 芳基钌(Ⅱ)配合物的抗癌机理
    1.5 立题依据
第二章 萘酰亚胺β-二酮芳基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稳定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试剂与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配合物的合成
    2.4 芳基钌(Ⅱ)配合物的稳定性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芳基钌(Ⅱ)配合物表征数据
        2.5.2 芳基钌(Ⅱ)配合物的稳定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萘酰亚胺β-二酮芳基钌(Ⅱ)配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剂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2细胞凋亡实验
        3.3.3 线粒体膜电位(ΔΨm)的检测
        3.3.4细胞的周期实验
        3.3.5 活性氧(ROS)检测
        3.3.6 抗氧化剂(NAC)的加入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7细胞划痕愈合实验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配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3.4.2 配合物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3.4.3 配合物对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
        3.4.4 配合物对细胞周期阻滞的影响
        3.4.5 配合物对细胞内ROS含量的影响
        3.4.6 抗氧化剂(NAC)的加入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4.7 配合物对细胞迁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萘酰亚胺β-二酮芳基钌(Ⅱ)配合物与DNA和 BSA的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缓冲溶液的配制
        4.3.2 配合物与CT-DNA的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4.3.3 配合物与CT-DNA的荧光猝灭光谱测定
        4.3.4 配合物与BSA的紫外吸收光谱测定
        4.3.5 配合物与BSA的荧光淬灭光谱测定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4.4.2 配合物与DNA作用的荧光光谱
        4.4.3 配合物与BSA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
        4.4.4 配合物与BSA作用的荧光光谱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膦杂吡唑铝络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及膦杂吡唑合成反应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金属有机铝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2 金属有机铝氢化合物在聚合催化中的应用
    1.3 低配位P化学研究进展
    1.4 立题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规格
    2.2 仪器规格
    2.3 试剂纯化
    2.4 实验内容
3 9-硼双环(3,3,1)壬烷-二-1H-1,2,4-膦杂吡唑氯化铝的合成和研究
    3.1 引言
    3.2 9-硼双环(3,3,1)壬烷-二-1H-1,2,4-膦杂吡唑氯化铝1 的合成和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4 9-硼双环(3,3,1)壬烷-二-1H-1,2,4-膦杂吡唑二甲基铝的合成和研究
    4.1 引言
    4.2 9-硼双环(3,3,1)壬烷-二-1H-1,2,4-膦杂吡唑二甲基铝2 的合成和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4 结论
5 ClP=C(SiMe3)Ph与 MeCH=N=N反应制备1,2,4-膦杂吡唑的反应机理
    5.1 引言
    5.2 计算细节
    5.3 结果与讨论
    5.4 结论
6 2,3-二氮杂丁二烯与[PH2]-反应制备1,2,4-膦杂吡唑的反应机理
    6.1 引言
    6.2 计算细节
    6.3 结果和讨论
    6.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发光材料
        1.2.1 发光材料分类
        1.2.2 发光材料的表征
    1.3 稀土元素简介
        1.3.1 稀土元素的结构
        1.3.2 稀土离子的发光特性
    1.4 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简介
        1.4.1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发光机理
        1.4.2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发光特点
        1.4.3 稀土有机配合物发光的影响因素
    1.5 稀土配合物的几种常用配体
        1.5.1 β-二酮类
        1.5.2 有机羧酸类
        1.5.3 超分子大环类
    1.6 稀土有机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及应用领域
        1.6.1 在分析化学方面的应用
        1.6.2 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1.6.3 用作功能材料
    1.7 金属配合物
    1.8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2 Eu_(0.5)RE_(0.5)(TTA)_3Phen配合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步骤
        2.2.3 样品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元素分析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紫外光谱分析
        2.3.4 荧光激发光谱分析
        2.3.5 荧光发射光谱分析
        2.3.6 荧光热释性分析
        2.3.7 荧光寿命及色坐标分析
        2.3.8 讨论掺杂离子在铕配合物中的存在方式
    2.4 小结
3 Eu_xY_(1-x)(TTA)_3Phen配合物中Y~(3+)的最佳掺杂量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步骤
        3.2.3 样品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激发光谱分析
        3.3.2 发射光谱分析
        3.3.3 荧光热释性分析
        3.3.4 色坐标分析
        3.3.5 荧光寿命分析
        3.3.6 掺杂量对能量传递的影响
    3.4 小结
4 Eu_xY_(1-x)(Dsacac)_3Phen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4.2.2 实验步骤
        4.2.3 样品的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配合物的元素分析
        4.3.2 红外光谱分析
        4.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4.3.4 激发光谱分析
        4.3.5 发射光谱分析
        4.3.6 荧光寿命及色坐标分析
        4.3.7 荧光热释性分析
        4.3.8 探究第一配体对发光性能的影响
    4.4 小结
5 结论、创新点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5-羧基水杨醛类席夫碱异双核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席夫碱配合物反应机理
    1.3 席夫碱及其配合物的分类
    1.4 席夫碱金属配合物合成方法
    1.5 席夫碱配合物的研究
    1.6 稀土金属配合物的近红外发光研究
    1.7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2.5-羧基水杨醛缩乙二胺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2.1 L_1系列配合物合成路径
    2.2 5-羧基水杨醛的合成
    2.3 5-羧基水杨醛缩乙二胺席夫碱(L_1)的合成
    2.4 5-羧基水杨醛缩乙二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L_1-M)的合成
    2.5 d-f异双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6 结果与讨论
        2.6.1 配合物的红外表征
        2.6.2 配合物的紫外表征
        2.6.3 配合物的近红外表征
        2.6.4 配合物的时间分辨荧光衰减曲线
    2.7 本章小结
3.5-羧基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3.1 L_2系列配合物合成路径
    3.2 5-羧基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席夫碱(L_2)的合成
    3.3 5-羧基水杨醛缩二乙烯三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L_2-M)的合成
    3.4 d-f异双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配合物的红外表征
        3.5.2 配合物的紫外表征
        3.5.3 配合物的近红外表征
        3.5.4 配合物的时间分辨荧光衰减曲线
    3.6 本章小结
4.5-羧基水杨醛缩三乙烯四胺及其配合物的合成
    4.1 L_3系列配合物合成路径
    4.2 5-羧基水杨醛缩三乙烯四胺席夫碱(L_3)的合成
    4.3 5-羧基水杨醛缩三乙烯四胺的过渡金属配合物(L_3-M)的合成
    4.4 d-f异双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配合物的红外表征
        4.5.2 配合物的紫外表征
        4.5.3 配合物的近红外表征
        4.5.4 配合物的时间分辨荧光衰减曲线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喹啉类低核稀土单分子磁体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引言
    1.2 镧系稀土单分子磁体简介
        1.2.1 在配体场中的镧系化合物磁性
        1.2.2 单分子磁体
        1.2.3 镧系单分子磁体
    1.3 镧系稀土单分子磁体的分类
        1.3.1 镧系稀土单离子磁体
        1.3.2 双核镧系单分子磁体
        1.3.3 多核镧系单分子磁体
        1.3.4 腙类配体镧系稀土单分子磁体
    1.4 镧系稀土单分子磁体的合成策略
        1.4.1 镧系稀土单分子磁体的合成策略总结
        1.4.2 8-羟基喹啉类镧系稀土单分子磁体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仪器规格及测试方法
        2.1.1 实验试剂
        2.1.2 仪器及型号
    2.2 原料的制备及实验方法
        2.2.1 8-羟基喹啉的合成
        2.2.2 水合氯化镝稀土盐的合成
        2.2.3 水合醋酸稀土盐的合成
        2.2.4 水合乙酰丙酮类稀土盐的合成
    2.3 四核喹啉镝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2.4 8羟基喹啉2甲醛缩盐酸氨基脲单核稀土配合物的合成
    2.5 8羟基喹啉2甲醛缩苯甲酰肼双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6 2,62乙酰基吡啶缩乙二胺单核金属配合物的合成
    2.7 稀土配合物的测试方法
        2.7.1 红外谱图分析
        2.7.2 单晶结构测试
        2.7.3 分子磁性测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果与讨论
    3.1 配合物的红外谱图表征
        3.1.1 配合物 1, 2, 3, 6 的红外谱图的表征
        3.1.2 配合物 10, 11的红外谱图的表征
    3.2 配合物的晶体结构的描述
    3.3 配合物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3.3.1 配合物 1-6 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3.3.2 配合物 7-9 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3.3.3 配合物10和配合物11的单分子磁性表征
    3.4 配合物的理论计算及性质研究
        3.4.1 配合物 1, 3, 6 的ab initio计算及性质研究
        3.4.2 配合物7和配合物9的磁易轴计算及性质研究
    3.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芳香性β-二酮氧钒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 [1]配位原子布局优化镝分子磁各向异性[D]. 吴卓.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含胺基磷光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自愈合材料中的应用[D]. 王志杰.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3]扭曲结构给—受体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刺激响应荧光变色性质研究[D]. 王斌. 山西大学, 2020
  • [4]非经典有机凝胶的合成及在传感领域的应用[D]. 朱鹏程. 三峡大学, 2020(06)
  • [5]芴基恶二唑铱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电致发光、化学传感方面的应用[D]. 刘加伟. 南京邮电大学, 2019(02)
  • [6]萘酰亚胺β-二酮芳基钌(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灿. 河北大学, 2019(08)
  • [7]膦杂吡唑铝络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及膦杂吡唑合成反应机理[D]. 闫国梅.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7)
  • [8]稀土掺杂铕有机配合物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研究[D]. 郭萌.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9)
  • [9]5-羧基水杨醛类席夫碱异双核配合物的制备与表征[D]. 朱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10]喹啉类低核稀土单分子磁体合成及性质研究[D]. 张达. 黑龙江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芳香族β-二酮氧钒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