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论文文献综述)

张娅[1](2021)在《山西省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视域下的就业保障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我国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严格推行以后,其推崇的少生优生等内容虽然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数量,减缓了当时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引发的系列问题,但同时也使我国从一个人口红利国家逐渐迈入低生育率国家行列,继而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和社会问题。为了应对人口负增长趋势带来的挑战,国家开始逐步放开生育政策,2011年、2013年、2016年我国分别出台的双独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和全面二孩政策由此相继展开。然而,政策实施效果却并不佳。调查显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后我国生育率虽然在前两年有一定提升,但是仍然远未达到预期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产后女性就业保障机制不完善,再生育会导致产后女性群体重返职场过程中招致更多歧视。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女性就业观念开始转变、就业选择逐步多元化,而劳动力市场中来自雇主、员工和顾客的就业歧视、生活中来自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社会中公共服务的缺失、法律的不完善等因素无疑加剧了产后女性就业困境,从而影响其再生育意愿。本文选取山西省中部、北部、南部各三个地区,通过对该地区的产后女性发放问卷,分析不同特征产后女性群体再生育意愿现状,结果显示,年龄越大、学历越高、子女数量越多、产前职务越高的产后女性目前再生育意愿越低。其次,从家庭层面、生育保障层面、公共服务层面、就业公平层面以及法律层面剖析了影响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的因素,结果显示,就业公平保障满意度对再生育意愿的影响最为显着。再生育会导致产后女性在重返劳动力市场过程中面临就业歧视、职业向下发展、待遇不公平等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规避就业保障满意度因素导致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较弱的问题,根据现存不满意因素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完善产后女性就业保障机制,进而促进产后女性再生育。山西省处于全国低生育率行列,历年生育率总体低于全国水平,虽然研究样本不足以代表全国现状,但对于其他低生育率地区关于完善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亦对于我国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解决未来社会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翟元兴[2](2021)在《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重视,高校逐年扩招,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已逐渐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每年毕业生人数也都在持续攀升,导致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同时也给高校就业管理部门在提升学生就业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高校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有效管理大学生就业质量,只有如此才能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就现阶段来讲,高校在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方面给予的重视严重不足,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未构建健全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制,缺乏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构,与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相匹配的考核机制不完善等等,这些不足均或多或少地给大学生就业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作为我国首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南昌理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社会百万扩招、专升本扩招”等招生政策,使得学院每年毕业的学生数量也在逐年增多,加上国内外疫情影响社会就业岗位减少,所以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文将南昌理工学院作为具体案例,从多个方面分析其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现状,通过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相结合的方式,选择19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就业薪酬与福利等情况的调查,进而分析大学生目前就业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调查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南昌理工学院在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方面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重视度不足;未构建健全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构;缺乏科学的大学生人才质量培训体系;校企合作方式落后;未制定科学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指标;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考核机制不完善,跟踪服务水平低以及创业就业支持不到位等等。以上问题的追因,我们进一步研究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校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认知不足,相关部门之间未就此问题建立协调沟通机制,学校未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原则等,此外受理性经济人所困也是一方面的原因。基于以上所述,结合南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就业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政府、企业、学校和学生本人四个方面的提出了对策建议。政府应该从完善就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范,对就业市场服务进行完善和严格规范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核算;用人企业应该从树立科学的用人观和深入推进校企合作进行完善;学校应该注重人才培养,注重招生和专业设置,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改进措施和科学设置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构进行努力;学生个人方面应该做到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宋福娟[3](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2019级和2020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来汉语热浪潮的持续推进,中文教育被许多国家陆续纳入到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贯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考生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兴趣也逐渐增强,为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带来了更广泛的生源。随着培养数量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就业压力的增加。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等多种方法调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就业意向,探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择业影响因素,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择业心理用数据呈现出来,从而寻求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难和就业对口率低问题的原因,力求从根本上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从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两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和发展补充一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也为日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一些理论和实证基础。

鄂义强[4](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提出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程晓辰[5](2020)在《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党是驱动国家机器运转的中枢力量,政党政治变化是透视一个国家政治状态的“显微镜”。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马克思主义“无用论”、社会主义“失败论”、共产主义“虚无论”和意识形态“终结论”尘嚣日上,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右翼力量高歌猛进,而左翼力量则陷入到群体性迷失中。面对不利的发展形势,传统左翼政党不同程度的选择了向“右”转,社会民主党部分的接受了新自由主义政策,在政治光谱上由左翼滑向了更温和的中左翼,与中右翼政党的同质化也越来越明显。共产主义政党则面临着比社会民主党更加不利的形势,一部分共产党选择解散党或者是改变党的名称和性质,完全转型成为一个社会民主党,还有一部分共产党尽管保留了共产党的名称,但选择部分按照社会民主党的建党原则进行革新,出现了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化的趋向。传统左翼政党向“右”转并向温和化转型是二十世纪末一直到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最显着趋势,其实质是削弱意识形态色彩并使得左翼政党在政治光谱上向“中间”移动,这给传统左翼政党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政治身份认同模糊、阶级基础弱化、理论战略主张特色不足、组织力量碎片化加剧等,使左翼政党特别是共产主义政党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受到很大影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到制度性、结构性、全面性危机中,持续衰退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混沌焦灼的政治形势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都使得资本主义内部矛盾不断积聚,公民不满情绪日益增加,激进抗议运动频繁爆发,政党政治发展持续变动。我们应当看到,金融危机及其衍生危机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仍未彻底摆脱多重危机的“泥沼”,这对于左翼政党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南欧国家处于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等多重危机直接冲击的第一线,其左翼政党的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危机后全球左翼政党的发展动向,特别是随着南欧地区新兴激进左翼政党的快速崛起,社会民主党的主流地位遭遇严重挑战,过去在左翼“一党独大”的状况已经难以复现,而共产主义政党则面临着更加被边缘化的窘况。可以说,传统左翼政党日渐势衰,新兴激进左翼政党迅速崛起是当前南欧左翼政党发展变化的最显着趋势。围绕着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进行研究的第一个核心问题是对其发展态势的宏观把握和规律性总结,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发展中呈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新趋向是多维度的,这其中最重要的变化是从温和到激进的流变。具体表现在:在政治组织力量上,持有激进立场的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快速崛起,左翼政治力量格局发生激变;在政治表达方式上,民众的不满情绪正日益通过频频爆发的激进抗议运动表达出来;在政治身份认同上,重新定义“左翼”、回到“左翼”已经成为南欧左翼政党变革的主要方向;在政治意识形态上,左翼民粹主义滥觞和列宁主义复归等都带来左翼政党指导思想的“极化”;在政治战略主张上,民粹主义、反建制主义、疑欧主义等多股政治思潮的兴起引发主流政治激荡变革。同时,就某一政党或不同类型政党来说,其转向激进的程度又是不同的,存在个体和类型的差异,因而这里的激进转向核心讨论的是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南欧左翼政党向“右”转、进行温和化改革,又在金融危机后逐渐向“左”转、强调回到“左翼”和转向激进的这样一个过程和趋向。围绕着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进行研究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厘凊激进转向的发生机理,找到引发这种转向的根源。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是金融危机及其衍生危机在南欧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系统反映。窥探“后危机”时代南欧左翼政党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风云诡谲的形势变化与左翼政党的起伏波澜是相一致的,社会矛盾的不断加深也导致公民不满情绪持续上升,并最终演化为一系列的激进抗议运动,使得南欧左翼运动的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公民选择诉诸更加激进化的政治表达方式,与其合法利益表达渠道长期以来被建制派精英垄断和阻塞不无关系,自由民主的选举制的制度运行已然与制度设计初衷相悖,因而其存在的形式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已经无法及时准确的回应人民群众的利益关切,这是金融危机后南欧国家政党政治产生激烈变动的根本原因。当然,新媒体工具的使用及其所形成的强大的技术控制力,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围绕着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进行研究的第三个核心问题是对激进转向实质的分析。金融危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是南欧左翼政党在多重危机下进行适应性变革与调整并在政党意识中的自觉表达。金融危机后南欧国家出现的政治乱象(如频繁大选、频繁组阁、频频陷入政治僵局等)让普通民众对选举活动日益感到厌倦,对传统政党的不信任感也陡增,并将选票投向政治身份定位更加清晰、理论战略主张特色更加鲜明以及更擅于运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舆论造势和宣传的新兴政党,带来南欧国家政党政治格局和发展方向的大变动,这预示着南欧国家传统“准两党制”格局的崩解,也意味着西式民主衰退和新自由主义的神话破灭。同时,金融危机的爆发还加剧了南欧社会的深层撕裂,普通民众的金融恐慌和对政府出台紧缩政策的严重不满是激进抗议运动频频爆发的直接“导火索”,这引发了普通民众社会心理特征的急剧变化和社会思想意识的“左”转,而在选举政治下政党迎合选民意向成为一种必然。值得注意的是,南欧国家左翼政党所作出的调整与变革不仅是由于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包含了对右翼力量联合攻击的策略应对。随着极右翼政党在南欧国家逐渐站位脚跟并日渐势大,以及中右翼与极右翼等右翼力量联合攻击趋势的增强,左翼政党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与日俱增,这也迫切要求南欧左翼政党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并做出积极的调整和变革,能够在“内忧外困”的不利形势下充分把握好金融危机后出现的战略机遇期,努力推动左翼的复兴和发展。自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以来,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左翼向何处去始终是一个被广泛讨论和热议的话题,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发展中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新趋势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左翼政党重回“左翼”、转向激进是新形势下左翼政党变革与调整的主要方向,但回到“左翼”也并不完全是回到过去的“左翼”,而是对“左翼”进行一个重新的界定和厘凊,使左翼政党的“左翼”身份特征鲜明、特色突出,更容易获得选民的支持和信赖,也更好的推动左翼政党迈向持续向好发展的轨道上去。总体而言,本文对金融危机后南欧激进左翼政党转向激进的研究是对其发展趋势的整体性、规律性、前瞻性的把握,也是以南欧左翼政党为蓝本对金融危机后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极化现象所进行的一个系统分析和案例研究。当然,南欧的政治发展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且每个国家和每个政党的发展都不尽相同,本文的研究也旨在洞察南欧左翼政治发展的方向,并准确把握当今世界政治形势变化,以期为促进中国与南欧国家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

林高松[6](2020)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的重要军事制度,是国家开展兵役工作的法律保证。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深化……兵役制度等重大政策制度改革,推进军事管理革命,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研究分析兵役法律制度所包含的法理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本文按照“理性分析、历史沿革、价值定位、内外环境、完善之道”的逻辑顺序分五章展开研究。第一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从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概念、兵役实体法律制度、兵役程序法律制度等为研究起点,对兵役法律制度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系统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和地位作用,为论文撰写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章,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按照古代、近代和新中国等三个阶段系统梳理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发展脉络,系统分析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从体系构成、实质内涵和主要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兵役法律制度体系更加科学完备、现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现代化局部战争需要、退役军人制度更加适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第三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主要从五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所蕴含的法理价值进行全面阐述,一是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二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三是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四是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五是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等,充分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优越性。第四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客观分析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因素,这是新时代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根基。从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国防实力同步增强,二是我国总体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局部战争威胁始终存在,三是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四是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军人权益得到有效维护,五是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第五章,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完善之道。主要从兵役法律制度建设角度提出一系列对策措施,力求为国家兵役机关开展兵役法律制度建设提供参考。一是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二是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三是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持续为国家提供优质的兵员补充,确保国家总体安全,进而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障。

杨光舟[7](2020)在《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福建省D学院为例》文中提出我国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数量和规模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与此同时,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因过分追求利润而忽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社会形象,拉低了社会声誉,积累了办学风险,陷入了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社会责任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重视,企业家们开始将衡量企业发展好坏的标准从传统的关注财务指标转向考察企业是否综合考虑到了所有利益相关者,即是否履行了社会责任。同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从长期来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是正相关的。由于教育天然的自带公益属性,民办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企业,不仅具有一般企业“逐利”的特性,还肩负着教书育人、创造知识等公益属性的任务,更不能在发展中忽视社会承担,反而要比一般企业更加重视在发展中强调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在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只有将社会责任融入到高校的发展战略中,才能始终保持民办高校竞争优势,并促进民办高校突破瓶颈和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对民办高校如何实施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展开研究,并以福建省D学院作为具体研究案例,对于探讨民办高校如何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介绍了民办高校的概念、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及混合组织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资源基础论、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理论、卡罗尔社会责任金字塔模型以及克拉克森RDAP模式等理论。其次,在梳理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概况基础上,对D学院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发现D学院当前行为符合防御型社会责任战略,但已难以适应形势日趋严峻的外部环境,不利于其长远发展。再次,以2014年至2018年间福建省15所本科高校的相关变量为观测值,利用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法分析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对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状况的影响。接着,结合实证分析结论,针对本文研究对象D学院提出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发展战略。最后,在归纳结论的基础上,提出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高校信息披露制度和高校社会责任评价体系、民办高校需转变思维方式以提升社会责任意识等建议。

熊灿[8](2020)在《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二十一世纪,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影响下,考研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上升,研究生教育也如火如荼的进行。自2003年以来,国家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毕业人数也不断创新高,虽然满足了一些紧缺行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是研究生的就业问题也日益突出。从2009年开始,高校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体育硕士范围,近十年来随着各大高校扩招力度的不断加大,加上体育硕士研究生专业性强,就业局限大,与其他专业的研究生相比就业范围更小,导致目前体育硕士就业难,及时了解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及其影响因素,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帮助体育硕士专业的学生解决就业难的困境。本研究以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2020届全日制体育硕士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对体育硕士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研究,旨在提高体育硕士的就业率。研究结果表明1.在就业形势层面,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的学生有主流的认识;在价值观层面,大部分学生希望实现自身价值和满足国家。2.从调查的就业意向总体特征来说,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大部分学生希望从事本专业工作;多数学生选择录用或聘用就业;预期职业是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就业意向区域集中在地级市以上经济发达的城市;学生的预期月薪主要在6000元以上。3.从就业意向的差异性特征来说,体育硕士专业的男生与女生在期望月薪上有显着性差异;体育硕士就读高校在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意向、就业区域意向、预期月薪上存在差异性,体育硕士专业方向在是否是从事本专业工作意向上有显着差异性。4.影响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的因素有四个方面,分别是学校因子、家庭因子、个人因子、社会因子。学校因子中对就业意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家庭因子中对就业意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父母对就业地点的选择;个人因子中对就业意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个人资格证书:社会因子中对就业意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刘岳[9](2019)在《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及干预研究 ——以淮安高职院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就业焦虑已经成为诸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中的主要因子。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高职扩招百万”的决定,随后教育部在5月8日发布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这进一步加大了未来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本研究目的在于调查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焦虑现状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探索团体辅导干预对改善高职生就业焦虑的作用,为高职院校学生缓解就业过程中面临种种的不良情绪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和解决方法。研究方法:采用马丽芳编制的《中职生就业焦虑问卷》及王力等人修订的《情绪调节量表中文版》,对淮安高职院校的2372名高职生进行抽样调查研究,以了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和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在此基础上,通过团体辅导干预,探索团体辅导干预对改善高职生就业焦虑的效果。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高职生的就业焦虑存在显着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差异。女性、来源于农村、年级较高(尤其是二年级)、家庭月收入较低等因素都可能是引起高职生高水平就业焦虑的原因。2.高职生的情绪调节能力也存在显着的性别及家庭经济水平的差异。女性高职生比男性高职生有着更高的重新评价能力,而男性高职生比女性性高职生具有更高的表达抑制水平;家庭人均月收入较高的高职生比家庭人均月收入较低的高职生有更高的重新评价能力。3.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情绪调节能力各因子与就业焦虑水平各因子之间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即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越低,其就业焦虑水平越高;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收入以及情绪调节对就业焦虑的四个维度都有着显着预测作用;4.干预研究的结果发现,在干预结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之间的就业焦虑得分具有显着性差异,实验组的被试在自我认知焦虑因子、就业形势焦虑因子、担忧自尊受损因子上的就业焦虑水平都存显着低于对照组水平,而在社会支持焦虑因子上两组被试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总体呈现出就业形势焦虑改善最为明显,其次是自我认知焦虑,第三是担忧自尊受损,改善效果最弱的是社会支持焦虑的情况。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影响高职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可能存在多种因素,包括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水平等。除此之外,个体善用的情绪调节策略也能够影响高职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即学生越不善于使用积极的认知重评,就业焦虑水平越高。干预研究也证实,提升高职生的认知重评水平,能够显着降低其就业焦虑水平。因此,可以推测,当高职生存在较高的就业焦虑水平时,一方面,可以通过辅导改善其情绪调节策略来缓解其就业焦虑;另一方面,还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的配合,尤其是家庭的支持,为降低高职生的就业焦虑提供帮助。

江静,张继广[10](2019)在《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既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缓解自身就业压力。但首先要了解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的意愿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影响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的因素。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的意愿不强,影响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择业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和工作稳定性。

二、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视域下的就业保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后女性
        2.1.2 就业保障
        2.1.3 再生育意愿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2.2.2 家庭分工理论
        2.2.3 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理论
第3章 女性生育现状及就业保障制度分析
    3.1 女性生育现状分析
        3.1.1 女性整体生育现状
        3.1.2 山西省女性生育现状
    3.2 产后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分析
        3.2.1 女性就业现状
        3.2.2 产后女性就业现状
        3.2.3 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现状
        3.2.4 产后女性就业保障机制存在的问题
    3.3 小结
第4章 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思路
        4.1.2 变量设计
        4.1.3 研究假设
    4.2 调查情况描述
        4.2.1 数据来源
        4.2.2 样本描述性分析
    4.3 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描述性分析
        4.3.1 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基本情况
        4.3.2 不同年龄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4.3.3 不同学历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4.3.4 不同子女数量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4.3.5 不同单位性质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4.3.6 不同产前职务的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分析
    4.4 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4.1 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4.4.2 影响因素线性回归分析
        4.4.3 各维度满意度分析
第5章 产后女性就业保障制度国际经验借鉴
    5.1 德国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经验
        5.1.1 完善的生育保障措施
        5.1.2 完善的就业支持措施
    5.2 瑞典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经验
        5.2.1 灵活的父母假制度
        5.2.2 政府付费制托幼服务
    5.3 日本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经验
        5.3.1 规制性别歧视
        5.3.2 多元的就业形式
    5.4 韩国产后女性就业保障经验
        5.4.1 立法保障女性就业权益
        5.4.2 女性就业培训服务
    5.5 小结
第6章 完善产后女性就业保障机制建议
    6.1 完善家庭保障促进产后女性就业
        6.1.1 全面建立“共同育儿假”制度
        6.1.2 鼓励隔代亲属照料
    6.2 完善生育保障降低女性再生育成本
        6.2.1 提高生育津贴水平
        6.2.2 完善少儿医疗保险制度
        6.2.3 鼓励企业实行弹性工作制度
    6.3 完善公共服务保障优化配套政策
        6.3.1 优化0-3 岁儿童托育服务
        6.3.2 提供产后女性就业培训服务
    6.4 完善法律保障促进就业公平
        6.4.1 明晰就业歧视定义
        6.4.2 加强歧视监管惩戒力度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附录 产后女性就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思路
2 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相关概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民办高校
        2.1.2 就业质量
        2.1.3 大学生就业质量
        2.1.4 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目标管理理论
        2.2.2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2.2.3 充分就业需求管理理论
3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分析——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
    3.1 南昌理工学院的基本情况
    3.2 南昌理工学院大学生就业质量现状分析
    3.3 南昌理工学院改进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举措
        3.3.1 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3.3.2 千方百计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3.3.3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立足本地区,面向基层就业
        3.3.4 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实施分段教学模式
        3.3.5 建章立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规范化
4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主体存在的问题
        4.1.2 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客体存在的问题
        4.1.3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方法和手段存在的问题
    4.2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部门沟通协调不畅
        4.2.2 学校缺乏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
        4.2.3 落实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不到位
        4.2.4 学校也是理性经济人
5 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建议
    5.1 政府方面
        5.1.1 完善就业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5.1.2 规范就业市场,加强就业市场服务
        5.1.3 严格规范民办高校的就业率核算
    5.2 企业方面
        5.2.1 树立科学的用人观
        5.2.2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5.3 高校方面
        5.3.1 注重人才培养
        5.3.2 注重招生和专业设置
        5.3.3 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改进措施
        5.3.4 科学设置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机构
        5.3.5 合理设置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的指标
    5.4 学生方面
        5.4.1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4.2 提升个人综合素质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1 针对民办高校毕业学员的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附件2 针对民办高校毕业学员的就业情况问卷调查
致谢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2019级和2020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对象
第一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与就业现状概述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现状概述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点基本情况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
    第二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现状概述
        一、就业率
        二、就业领域
        三、就业地点
        四、就业途径
        五、收入状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问卷设计与发放
        一、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
    第二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一、2019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调查结果
        二、2020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调查结果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调查结果总体分析
    第三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访谈结果分析
        一、报考动机多元化
        二、就业意向同质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的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认知因素
        二、情感因素
    第二节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一、环境因素
        二、地域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与个人发展的建议
    第一节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拓宽实习渠道
        二、加速学制转变
        三、落实就业指导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个人发展的建议
        一、找准自身定位
        二、打破思维定式
        三、增强行业认同
        四、树立创新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2019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 2 2020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调查问卷
附录 3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实证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一)责任政府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三)市场失灵理论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5)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发展的新变化
    2.1 南欧左翼政党基本概况
        2.1.1 南欧地区活跃的主要左翼政党
        2.1.2 意识形态视域下南欧主要左翼政党子类型划分
    2.2 选举向度下南欧左翼政党在金融危机后的发展现状
        2.2.1 传统主流左翼政党日渐势衰
        2.2.2 新兴激进左翼政党迅速崛起
        2.2.3 共产主义政党逐渐被边缘化
        2.2.4 其它左翼小党发展举步维艰
    2.3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政治的发展动向
        2.3.1 从稳定到动荡:激进左翼政党崛起后南欧左翼政治力量出现新格局
        2.3.2 从温和到激进:左翼民粹主义兴起后南欧左翼政治生态面临新变化
        2.3.3 从另类到主流:激进抗议运动浪潮后南欧左翼政治发展呈现新趋势
第3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表现
    3.1 政治表达方式转向激进:社会抗议运动高涨推动民意立场持续左转
        3.1.1 激进抗议运动持续兴起
        3.1.2 公民政治参与变动无序
        3.1.3 民意支持立场持续左转
    3.2 政治身份认同转向激进: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崛起重塑左翼政党身份标识
        3.2.1 新兴激进左翼政党从边缘走向中心
        3.2.2 主流左翼政党政治地位发生动摇
        3.2.3 主流左翼政党的重塑政治身份标识
    3.3 政治意识形态转向激进:传统理念回归带来列宁主义指导地位显着提升
        3.3.1 西班牙共产党的“新列宁主义观”
        3.3.2 希腊共产党的“再激进化”变革
        3.3.3 葡萄牙共产党的“斗争传统”回归
    3.4 政治战略主张转向激进:多股政治思潮兴起引发主流政治激荡变革
        3.4.1 “民粹派”主张对新自由主义模式重新解构
        3.4.2 “反建制派”呼吁结束传统建制派精英统治
        3.4.3 “疑欧派”提出对欧盟治理模式的强烈批判
第4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根源探究
    4.1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理论奠基
        4.1.1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
        4.1.2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激进民主理论探赜
        4.1.3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生命政治话语建构
        4.1.4 西方激进左翼学者的“新共产主义观念”
    4.2 金融危机及其衍生危机的推波助澜
        4.2.1 危机加剧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
        4.2.2 危机造成社会矛盾问题愈加突出
        4.2.3 危机促使左翼政党重拾信心希望
    4.3 社会运动和思潮“左”转的直接回应
        4.3.1 紧缩政策引发公民不满情绪持续上升
        4.3.2 建制派精英垄断权力使公民利益表达渠道阻塞
        4.3.3 激进抗议运动激发了公民意识的觉醒
    4.4 新媒体工具的话语垄断和技术控制
        4.4.1 新媒体技术革新带来政治传播方式变革
        4.4.2 新媒体工具应用形成对舆情的直接引导
        4.4.3 新媒体政治发展实现对选民的技术控制
第5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实质
    5.1 西式民主衰退和神话破灭后的替代性救赎
        5.1.1 资本主义制度性困境的系统反映
        5.1.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与破产
        5.1.3 西式民主衰退及其信任危机
        5.1.4 民粹主义霸权的重构与替代
    5.2 民意向“左”的社会心理特征在政党意识中的自觉表达
        5.2.1 南欧社会深层撕裂与公民政治认同缺失
        5.2.2 普通民众社会思想意识的“左”转
        5.2.3 左翼政党迎合民意变化的必然选择
    5.3 对右翼力量保守倾向的抗争与突围
        5.3.1 南欧极右翼政党的迅速崛起
        5.3.2 来自右翼保守力量的强势攻击
        5.3.3 左翼政党对右翼的抗争与突围
第6章 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未来前景展望与启示
    6.1 南欧左翼政党的“自我”和“他者”之鉴
        6.1.1 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对传统左翼政党陷入困境的分析与应对
        6.1.2 传统主流左翼政党对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崛起的分析与应对
        6.1.3 共产主义政党对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崛起的分析与应对
    6.2 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的未来前景
        6.2.1 传统主流左翼政党发展遇阻,经历调整还有复兴可能
        6.2.2 新兴激进左翼政党存在不足,持续勃兴面临现实挑战
        6.2.3 共产主义政党内部分歧严重,坚持革新仍可把握机遇
    6.3 南欧左翼政党激进转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
        6.3.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党的思想根基
        6.3.2 把牢全媒体时代话语领导权,警惕错误思潮诱导
        6.3.3 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主渠道,及时回应民意变化
        6.3.4 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营造和谐稳定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金融危机后南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数据统计表
附录二 :金融危机后南欧国家历次大选选举结果统计表
附录三 :常用党团名称缩略语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目的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理性认识
    第一节 兵役法律制度的科学界定
        一、相关概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实体法律制度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程序法律制度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特征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制度的法律特征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时代特征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容特征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地位与作用
        一、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军事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兵役法律制度是保卫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组织兵役工作的有效规范
第二章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我国古代兵役法律制度
        二、我国近代兵役法律制度
        三、新中国兵役法律制度
    第二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现状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体系构成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实质内涵
        三、我国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客观分析
        一、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主要经验
        二、我国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优劣之处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发展的新要求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定位
    第一节 兵役义务与兵役权利的价值整合
        一、依法参加兵役是公民和法人的基本义务
        二、参加兵役人员依法享有各种基本权利
        三、正确处理兵役权利与兵役义务的关系
    第二节 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序统一
        一、兵役必须以实现国家价值优先
        二、公民通常是实现个人价值优先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国家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调节器
    第三节 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相互融合
        一、国防是全体公民的国防
        二、兵役实质是少数公民参加兵役
        三、兵役法律制度是实现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统一的平衡器
    第四节 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一、公平与效率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兵役法律制度优先考虑军事效率
        三、兵役法律制度充分体现公平原则
    第五节 和平权与发展权的有序调整
        一、追求国家和平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基本目标
        二、保障国家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价值追求
        三、统筹和平权与发展权是兵役法律制度的主要功能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外环境
    第一节 国家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础
        一、经济实力
        二、法治环境
        三、军事改革
    第二节 国家严峻安全形势是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
        一、国家统一困境
        二、周边事态纷争
        三、西方大国遏制
    第三节 信息化局部战争对兵员素质要求普遍提高
        一、信息化局部战争成为未来战争的基本样式
        二、高技术武器装备占据未来战场的主导地位
        三、高素质的兵员成为信息化战争胜负的关键
    第四节 优待军人成为兵役法律制度的内在共识
        一、尊重军人共识
        二、优待军人传统
        三、军人权益维护
    第五节 军队独生子女兵员质量不容乐观
        一、独生子女成为军队服役主体
        二、应征青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
        三、入伍后退兵比例呈逐年上升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完善之道
    第一节 科学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体系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任务
    第二节 大力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质量
        一、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组织领导
        二、统筹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的规划计划
        三、科学组织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的起草拟制
    第三节 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落实
        一、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兵役法律意识
        二、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确保法律制度落到实处
        三、严格组织对违反兵役法律制度行为的惩治
结语:加快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建设应处理的几个关系
    一、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其它军事政策制度之间的关系
    二、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与新时代强军要求的关系
    三、处理好兵役法律制度制定与实施的关系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福建省D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
        1.4.2 关于高校社会责任内涵的研究
        1.4.3 关于民办高校战略管理的研究
        1.4.4 文献评述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民办高校
        2.1.2 企业社会责任
        2.1.3 民办高校社会责任
    2.2 相关理论
        2.2.1 混合组织理论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资源基础理论
        2.2.4 社会责任与竞争力关系理论
        2.2.5 卡罗尔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
        2.2.6 克拉克森RDAP模式
第三章 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概况与D学院发展环境分析
    3.1 民办高等教育行业概况
        3.1.1 全国民办高校发展概况
        3.1.2 福建省民办高校发展概况
    3.2 D学院发展环境分析
        3.2.1 D学院概况
        3.2.2 宏观环境分析
        3.2.3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3.2.4 内部环境分析
    3.3 D学院面临困境与社会责任现状
        3.3.1 D学院面临困境
        3.3.2 D学院社会责任现状
第四章 社会责任对民办高校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样本选取
    4.3 研究变量衡量指标的选取
        4.3.1 解释变量衡量指标的选取
        4.3.2 被解释变量的选取
        4.3.3 控制变量衡量指标的选取
    4.4 回归分析——基于面板数据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Hausman检验与参数估计
第五章 D学院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发展战略与保障措施
    5.1 D学院的战略制定
        5.1.1 D学院的战略指导思想
        5.1.2 D学院融入社会责任的总体战略及目标
        5.1.3 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竞争战略
        5.1.4 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职能战略
    5.2 D学院的战略保障措施
        5.2.1 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5.2.2 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职能战略的保障措施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8)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名词及概念认识
        2.1.1 体育硕士
        2.1.2 就业意向
    2.2 体育类研究生就业现状研究
    2.3 体育类学生就业意向研究
    2.4 影响体育类研究生就业的因素
    2.5 小结
    2.6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思路
        2.6.1 已有研究的不足
        2.6.2 本研究的思路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文献资料法
    3.3 问卷调查法
        3.3.1 问卷的设计
        3.3.2 问卷的效度信度检验
        3.3.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 逻辑分析法
    3.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基本情况分析
        4.1.1 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生源地分布情况
        4.1.2 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方向分布情况
        4.1.3 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专项运动等级分布情况
        4.1.4 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相关资格证书获得情况
    4.2 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观分析
        4.2.1 就业形势分析
        4.2.2 就业价值观分析
    4.3 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意向的总体特征分析
        4.3.1 是否从事本专业工作意向分析
        4.3.2 毕业后的去向意向分析
        4.3.3 工作单位性质意向分析
        4.3.4 就业区域意向分析
        4.3.5 期望月薪意向分析
    4.4 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意向的差异性分析
        4.4.1 性别差异分析
        4.4.2 就读高校差异分析
        4.4.3 专业方向差异分析
    4.5 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影响因素分析
        4.5.1 确定影响就业意向主因子
        4.5.2 影响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意向的特征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1)学校方面
        (2)家庭方面
        (3)个人方面
        (4)社会方面
6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致谢

(9)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及干预研究 ——以淮安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就业焦虑
        2.1.2 认知重评
    2.2 就业焦虑的测量
    2.3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综述
        2.3.1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研究
        2.3.2 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2.4 团体辅导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作用
        2.4.1 就业焦虑的干预研究
        2.4.2 认知重评对就业焦虑的干预效果研究
    2.5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研究
        2.5.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研究
        2.5.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研究
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工具
        3.3.3 数据统计
4 研究结果
    4.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分析
    4.2 各因素下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水平的比较
        4.2.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性别差异
        4.2.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城乡差异
        4.2.3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年级差异
        4.2.4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差异
    4.3 高职院校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现状调查
        4.3.1 高职院校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性别差异
        4.3.2 高职院校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城乡差异
        4.3.3 高职院校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年级差异
        4.3.4 高职院校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差异
    4.4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与情绪调节的关系研究
        4.4.1 就业焦虑与情绪调节的相关分析
        4.4.2 就业焦虑与情绪调节的回归分析
5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干预研究
    5.1 干预目的
    5.2 干预对象
    5.3 干预方案设计
    5.4 干预实施
    5.5 干预结果与讨论
6 讨论
    6.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现状
    6.2 不同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
        6.2.1 性别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
        6.2.2 城乡差异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
        6.2.3 年级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
        6.2.4 家庭月均收入因素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
    6.3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与情绪调节的关系
    6.4 缓解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的建议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7.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调查问卷(部分)
附录二 情绪调节问卷ERQ(部分)
致谢

(10)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设计阶段
    (二)预测阶段
    (三)调查阶段
二、调查基本结果
    (一)关于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的调查
    (二)关于期望月薪的调查
    (三)关于首选就业单位类型的调查
    (四)关于毕业求职地点和理想工作地点的调查
    (五)关于回乡执教的意愿调查
三、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影响因素探析
    (一)国家政策因素
    (二)家庭因素
        1.父母对子女在何处就业的希望
        2.父母对子女在何种单位就业的希望
        3.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怎么看待父母的就业建议
        4.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家庭关系
    (三)自身因素
        1.对教师职业的态度
        2.毕业后倾向的生活地点
        3.毕业后倾向的生活类型
        4.择业考虑因素

四、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产后女性再生育意愿视域下的就业保障机制研究[D]. 张娅.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2]民办本科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管理研究 ——以南昌理工学院为例[D]. 翟元兴.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3]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2019级和2020级为例[D]. 宋福娟.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5]金融危机后南欧左翼政党的激进转向研究[D]. 程晓辰. 吉林大学, 2020(08)
  • [6]新时代中国特色兵役法律制度研究[D]. 林高松. 武汉大学, 2020(04)
  • [7]以社会责任为导向的民办高校发展战略研究 ——以福建省D学院为例[D]. 杨光舟. 闽江学院, 2020(07)
  • [8]我国体育院校全日制体育硕士就业意向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 熊灿.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焦虑及干预研究 ——以淮安高职院校为例[D]. 刘岳. 扬州大学, 2019(06)
  • [10]农村生源本科师范生回乡执教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探析[J]. 江静,张继广. 教育观察, 2019(30)

标签:;  ;  ;  ;  ;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