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喷灌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当前喷灌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当前喷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超[1](2021)在《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紧缺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农业节水灌溉可有效节约水资源的用量,现今高效节水灌溉已成为解决农业水资源短缺的关键途径,同时将节水灌溉应用于经济作物可有效提高经济效益。马铃薯作为云南省农业经济作物之一,无论在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居于全国前列。节水灌溉的应用和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均需要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所需灌溉的农作物也需要符合社会绩效和经济绩效的要求。针对以上考虑,本文选择了地处西南地区的云南省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作为研究对象,以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作为研究方法,建立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体系,对该地区的节水灌溉绩效进行客观正确的评价,获得绩效评价的因子得分并对该地区8个县(市)划分等级。最后根据马铃薯节水灌溉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采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对文山州8个县(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马铃薯产量、节水灌溉面积比率等16个指标进行绩效评价,结果表明因子得分最高分为砚山县0.793,最低分为麻栗坡县﹣0.830;由聚类分析评价标准可将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类为砚山县(好),第二类为文山市(较好),第三类为广南县、马关县和丘北县(普通),第四类为富宁县(较差),第五类为西畴县和麻栗坡县(差)。针对以上实证研究结论和实地调研现状,综合得到该地区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问题有:节水灌溉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种植户对马铃薯节水灌溉缺乏认知,马铃薯节水灌溉初期投入成本较高,马铃薯种植规模化水平低,马铃薯节水灌溉管理方式落后,水权制度不明确及水价政策不统一。提出的建议有:加大马铃薯节水灌溉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加大节水灌溉宣传力度,加快推进马铃薯种植区土地流转进程,健全节水灌溉的管理制度,健全水权激励机制。

欧玉民[2](2021)在《城市绿化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对再生水适用性对比研究》文中认为2020年,我国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14.8 m2,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绿地面积势必不断增大,其用水量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渐显。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三重制约条件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在城市中的应用是趋势所向。除了业内熟知的喷灌、微喷灌及滴灌等传统节水灌溉技术之外,近年来还出现了微润灌及痕量灌溉等新兴节水灌溉技术,探讨不同绿地节水灌溉系统对再生水的适用性、不同绿地灌溉系统的灌溉水量等问题,是加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的基础。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地对比喷灌、微喷灌、滴灌、微润灌及痕量灌溉等不同节水灌溉技术的基础上,选择微润灌及痕量灌溉,开展再生水水源条件下微润管及痕灌管堵塞特性及机理研究,最后依据前文研究结果,对我国城市绿地灌溉技术的再生水利用对策与节水灌溉制度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节水灌溉技术在城市绿化的推广与应用,制定合理的城市绿化灌溉用水量标准、维持绿化灌溉系统稳定运行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情景假设,对比了微润灌、痕量灌溉等新兴节水灌溉系统与喷灌、微喷灌及滴灌等传统节水灌溉系统的用水量及总投资。结果显示,微润灌及痕量灌溉的单位面积年用水量在五类灌溉系统中最低,然而二者的单位面积投资在五类灌溉系统中最高,主要原因在于管材及附件的成本较高。(2)开展再生水水源条件下,微润管及痕灌管的堵塞特性及机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润管及痕灌管流量骤降时间点分别为312 h、216 h,与其他灌溉系统的流量骤降时间进行对比,可知喷灌及微喷灌系统对再生水的适用性最强,微润灌、痕量灌溉系统其次,滴灌系统对再生水的适用性最差。(3)再生水为水源条件下,对于微润管及痕灌管两种不同管材而言,管壁生物膜微生物多样性及丰富度越大,对管材出流量的影响越大,堵塞物质各组分含量越高,且不同管材对管壁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也具有较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微润管及痕灌管内的微生物群落占比也会发生明显变化。(4)提出在以再生水为水源的条件下不同类型灌水器的清洗周期,其中各类型滴灌滴头的清洗周期从184 h至368 h不等;微润管及痕灌管的清洗周期分别为312 h及216h;在系统发生堵塞时,可通过“前控、中排、后清”等方式缓解灌溉系统的堵塞问题;并结合全国19个省市的气象数据,计算提出我国不同地区的逐季灌溉水量标准,并将其应用于雄安新区,提出新区内不同绿地类型所适用的灌溉系统、绿地灌溉制度及灌溉系统总投资。

金永亮[3](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利事业不仅关乎农业的发展,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它对农业的灌溉、旱涝灾害的防治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用水安全、人们生产生活安全、生态环境等也与水利息息相关。在水利实践的过程中还发生了管理体制的变革、产生了思想观念的转变。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考察水利事业的发展对研究社会变迁是非常有益的。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政策支持下,在锦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经济方面、人居方面和生态方面也随之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以水利事业发展为视角,考察研究锦州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社会变迁情况,并从这一过程中总结经验启示,以期对锦州和相似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经济方面主要对农业经济和农田水利进行论述。干旱是制约锦州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之一,通过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和发展节水型农业,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获得极大的提高,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型。人居方面主要对用水安全、防洪能力和思想观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通过提高供水能力、治理水污染、防氟改水等方法保障了城乡用水安全。受处于河流下游地理位置的影响,洪涝灾害成为锦州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各种社会原因加重了洪涝灾害的影响。通过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的发展方式,锦州的防洪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步,人民生产生活安全得到了保障。锦州水利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进步,引发了社会发展观念和人民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适应了社会发展形势。生态环境方面选取对大凌河和小凌河的治理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凌河、小凌河及附近的环境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要,锦州多次对这两条河进行治理,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将锦州打造成为宜居城市,提升了人们生活幸福感。

沈光阳[4](2021)在《盐城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模式及效益后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节水灌溉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在其开发过程中越来越稀缺。如今,水资源对农业生产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建设十分必要。盐城市黄海农场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灌溉作业,由于面积大,平整度低,大面积积水极易造成肥料流失,肥料利用率低,种子漂浮,种子腐烂等,严重影响水稻、大小麦等作物的产量。因此,针对黄海农场灌溉模式展开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评价模型建立及作物模拟试验等手段,对黄海农场的节水灌溉模式分析比选研究,并对其综合效益进行后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由于目前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技术主要以渠道防渗输水技术为主,喷灌、微喷灌技术发展缓慢,大水漫灌等浪费现象依旧严重。因此本文通过建立评价模型,对低压管灌、微喷灌及喷灌3种节水灌溉模式进行比选并通过作物模拟试验验证,得出微喷灌技术是黄海农场水稻作物的最佳节水灌溉模式。(2)从黄海农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及安全效益角度出发,构建出整体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并探索出一套合理可行的节水灌溉工程综合效益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得出,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技术效益后评价为良好,评价结果可为黄海农场日后承接节水灌溉工程项目施工提供重要依据。(3)黄海农场灌溉计量设施设计。基于黄海农场自然条件、给水特点和需水特征,设计了黄海农场精准灌溉计量系统,实现了田块给水智能控制、精准计量,强化了用水总量控制和管理,提高了农场水资源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高效性。(4)对农垦企业节水灌溉技术的未来发展、保障措施及应用推广进行探讨,为促进农垦企业农业、林业、畜牧业及渔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王嘉路[5](2021)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范围内的一门基础学科,为社会的繁荣和兴盛提供了深厚稳固的根基。在物理学习中,学生可以通过正确的对待和分析物理学理论方法来“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为了贯彻落实我国当代立德树人工作的根本任务,提升当今高中课程教学的时代先进性、思想科学性以及系统指导性,物理教育应该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致力于培养现代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健康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同时,物理教育也要适应时代的需求,注重物理成果内在的科学方法及其在社会和技术上的应用。在现代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应该融入物理文化的教育,深入地挖掘物理课程中的人文内涵,以便能够充分利用物理教育潜在的文化价值,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较高的人文关怀与现代科研精神的全方位人才。本文首先在查阅大量与物理文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相关方法。随后,阐明本文的理论依据,对文化、物理文化、教学过程有关概念和内容进行了界定。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了学生和教师对物理文化的了解程度以及物理文化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数据依据。然后从2017年制定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文化的要求、2019年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对于物理文化的具体体现、物理文化本身蕴含的教育价值以及物理文化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四个方面分析了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物理文化与物理教学融合的具体案例,并说明案例的设计意图。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希望本文可以为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在教学中融合物理文化教育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参考。

王秀芳[6](2021)在《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莫尔、圣西门、傅里叶,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巨大飞跃,但是从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到苏东剧变的发生,也充分表征了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纵观社会主义走过的五百年历程,其中不乏思想家、政治家为此所提出的真知灼见,但是以科学家视角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理论却少之又少。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钱学森创立的,关于中国应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21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观点和主张。这一学说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系统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法为方法支撑,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促进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协调发展和高效管理为重点所进行的理论探索,是钱学森晚年学术思想的精华。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是一个内容极其广泛的理论学说,本论文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指导下,以《钱学森书信》及其补编(15卷)以及《钱学森文集》(6卷)等为主要文本依据,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等多种方法,从广泛分散在书信、文集、讲话中提取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的观点,在全面展现这一宝贵精神财富的真实面貌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概括总结、演绎分析。钱学森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规划主张始终围绕着三个问题进行:如何实现现代科学技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为人民服务的问题;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内部各系统互相服务的问题。世界社会形态和三次社会革命观点,不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学说,深刻揭示了中国与世界发展的不同步问题,并以此为出发点,钱学森对于21世纪中国如何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管理进行了深入探索。四大领域九大建设主张对于新时代五位一体建设、教育发展和国防建设,尤其是对于创建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等有重要启示与借鉴价值。社会工程和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法的倡导,对于推进信息革命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从任务能力型到系统效能型转变有重要意义。虽然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不是尽善尽美的理论学说,但至少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一种思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而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其中的诸多理论学说已经得到了认可并被付诸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虽说其中的有些观点、理论尚存在争议,但依然不能掩盖这一思想所散发的光芒。

赵申晟[7](2020)在《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的珍贵程度愈发凸显,自上世纪起,水资源就出现了短缺问题,世界人口地方增长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正因为水资源如此重要,所以本着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我们必须重视起该问题。中国目前的水资源缺乏程度严重,四个人的用水量才与世界水平的单人量持平,这个对比可想而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中用水的供需矛盾加剧,而面对此问题就需要大力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本文针对目前农业节水灌溉的现实和考虑因素,最终选择了泰安市岱岳区节水灌溉技术展作为研究样本,试找寻这其中所涵括的关键问题,对于目前现状更是作出一部分建议,让目前的技术更进一步,能够在农业发展方面得到应用。当前主要问题集中在农民的收入并不是很高,在环境有待优化这些方面上,笔者希望本文能够为岱岳区的农业发展提出自己的浅见。我们都知道,想要解决粮食问题,就要改变用水习惯,采取合理的利用手段,将符合生产条件的低产田地转变成为高产。首先我们需要保护现有的农田基础,其次就是不断创新培育方法,在具备灌溉节水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该项措施,将旱地涝地的农作物生产工作稳步推进,把握关键时期,不断改善当地的土地情况。在没有可以实施灌溉条件的地区,就需要把农业节水大力推进,用最大的限度完成水资源充分利用的可能,以提高作物的生产水平。农业缺水还是存在缺口的,所以我们走向节水型社会是发展所趋,只有积极开发灌溉技术才是一个正确的道路。当下对于如何缓解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的问题,发展节水灌溉便是重要途径。把节水灌溉运用到农业生产之中,便可使氮磷等面源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对生态的污染,还可以大大提高农肥的利用率。这便是节水灌溉技术以“低污染、低排放”的形式在现代生态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体现。所以为了建立起泰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必须要实行农业灌溉区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政策。

李黎明[8](2020)在《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在北京市“人多水少”的背景之下,根据北京市水务局公布的《2018年水资源公报》,环境用水在城市用水中比重仍较大,为33.8%,且城市绿地面积仍呈上升趋势,截至2018年底绿地面积为85286.37 hm2,绿地灌溉用水成为一大问题。在2019年4月到9月,本文以实地调查结合资料统计分析的方法,对绿地灌溉用水来源、植物配置模式、灌溉方式、绿地类型的实际灌溉用水量进行对比分析,客观评价北京市当前绿地灌溉用水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基于前人总结出的土壤水分阈值下的适合北京市绿地灌溉的节水灌溉制度,计算出北京市绿地灌溉的节水潜力。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总量:其中自来水灌溉用水总量为2.665亿m3(占比92.22%);地下水灌溉用水总量为0.117亿m3(占比4.04%);再生水灌溉用水总量为0.108亿m3(占比3.74%);各水源灌溉用水总量为2.890亿m3。当前北京市以自来水水源灌溉为主,灌溉用水量使用占比为92.22%。不同灌溉水源的用水量主要与北京市地下输水管道管线的配置情况、再生水处理设备的普及率及再生水用于园林绿地灌溉中的比例有关。(2)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乔灌草配置模式灌溉用水总量为1.066亿m3(占比36.89%);乔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487亿m3(占比16.83%);乔草灌溉用水总量为0.487亿m3(占比16.84%),乔木灌溉用水总量为0.250亿m3(占比8.65%),草坪灌溉用水总量为0.264亿m3(占比9.14%),灌草灌溉用水总量为0.245亿m3(占比8.49%),灌木灌溉用水总量为0.091亿m3(占比3.16%)。当前北京市以乔灌草植物配置模式的灌溉用水量为主,灌溉用水量使用占比为36.89%。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主要与其面积占比和其存在的绿地类型及对应使用的灌溉方式有关。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乔灌草型3097.78m3·hm-2、乔灌型3726.02 m3·hm-2、乔草型3542.29 m3·hm-2、乔木型3405.31 m3·hm-2、草坪型4204.35 m3·hm-2、灌草型3788.85 m3·hm-2、灌木型2783.52 m3·hm-2。由于复合型绿地适用的绿地类型较多,再结合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情况,最终筛选出实际绿地灌溉中最优节水植物配置模式为乔灌草。(3)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喷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768亿m3(占比26.57%);微喷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399亿m3(占比13.81%);人工水管浇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948亿m3(占比32.80%);水车浇灌灌溉用水总量为0.775亿m3(占比26.82%)。北京市当前仍以传统灌溉为主,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主要与绿地使用的不同灌溉方式的面积及节水灌溉设备的普及率有关。不同灌溉方式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喷灌3275.63 m3·hm-2、微喷灌3265.16 m3·hm-2、人工水管浇灌4253.00 m3·hm-2、水车浇灌3951.76 m3·hm-2。最优灌溉方式的筛选除了要考虑实际灌溉用水量,还需结合实际。由于微喷灌在灌溉中存在供应管线不便等问题,且与喷灌灌溉用水量相差不大,最终筛选出实际灌溉中的最优灌溉方式为喷灌。(4)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总量:公园灌溉用水总量0.930亿m3(占比32.16%);社区公园灌溉用水总量0.045亿m3(占比1.55%);街旁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142亿m3(占比4.92%);其他公园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276亿m3(占比9.53%);生产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027亿m3(占比0.94%);防护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80亿m3(占比13.15%);居住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402亿m3(占比13.92%);道路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37亿m3(占比11.67%);单位绿地灌溉用水总量0.351亿m3(占比12.16%)。北京市当前各绿地类型中公园的灌溉用水量最大,占比为32.16%,各区内不同绿地类型的灌溉用水量主要与绿地类型的面积、管理单位及对应的养护要求有关。不同绿地类型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中公园的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最大为4524.79m3·hm-2,防护绿地最低为2243.13 m3·hm-2。(5)北京市城区绿地灌溉节水潜力:调查得到北京市实际灌溉用水总量2.890亿m3;基于土壤水分阈值的节水灌溉制度下的各养护等级灌溉用水总量为1.222亿m3,按喷灌80%的灌溉水利用效率,节水灌溉制度下各养护等级灌溉用水总量为1.528亿m3;最终得到北京城区绿地灌溉节水潜力为1.362亿m3,节水率47.13%。目前灌溉水利用效率约为52.87%,实现节水灌溉后有望提升至80%,使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27.13%。

丁潇颖[9](2020)在《中国社区农园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高速的城镇化进程造成了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作为应对上述问题的策略之一,社区农园在我国诸多城市中大量涌现并快速发展。然而,这些农园的作用却差异显着——部分农园成为了促进居民互动、保障食品安全、改善社区环境的关键媒介;部分农园却因用地权属、规划布局、组织管理和运营等方面的问题,引发了社会矛盾与公众质疑。而既有研究缺少针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分析、理论性指导和综合性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农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社区农园进行全面探索,深入分析造成社区农园效益差异的成因,提出社区农园发展策略变得十分必要。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GIS空间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SPSS数据分析等方法,从理论研究、现状分析与策略构建三方面对中国社区农园展开研究。(1)在理论研究方面,梳理了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思想,总结了社区农园实践的发展趋势,并从政策环境、设计模式、参与机制、效益、社会资本和社区农园等层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全面解析。(2)在现状分析方面,探究了中国社区农园的空间分布特征,深入分析了社区农园的现状设计模式和参与机制,并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探析了社区农园的效益与问题,认为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显着而问题多集中在政策法规、规划设计、社会参与、管理制度、运营方式等方面。基于对问题成因的分析,提出应强化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认知,构建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以此指导中国社区农园建设。(3)在策略构建方面,借助社会资本理论,阐明了社区农园能够建立信任、社会网络和规范,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社会作用,并进一步筛选得到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之后,基于不同要素对社会资本形成的影响程度,制定了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在设计策略层面上,剖析了典型社区农园案例,构建了分优先级的选址策略和农园尺度下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实践对设计策略进行验证;在参与机制层面上,提出了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健全管理监督制度和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等途径和方法,论述了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并对社区农园的支持性政策体系进行探讨。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两方面,形成对中国社区农园的整体性认知,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社区农园社会作用进行解析和定位,进一步建立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对于突破社区农园发展障碍,科学指导社区农园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农园正向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李洁[10](2020)在《HT公司员工社会责任研究》文中认为虽然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如此状况下,对于占据我国经济发展卓越功绩和庞大群体的中小型企业来说,其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确认识和积极参与,不仅有利于加快推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进程、提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有助于中小型企业以长远眼光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员工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履责对象和参与者,不仅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绩效与发展轨迹,更关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而在已知的相关研究中,关于员工利益者一方,早些年关注于法律法规的建设和执行情况,近些年的研究重点则是通过各种中间变量来论证企业履行对员工社会责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而针对中小型企业提供改善对策的研究,仍然有限。尤其伴随员工权益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就业信息的逐渐对等,就业选择已愈加自由,员工已成为影响中小型企业稳定发展的一大变数。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通过全面认识和积极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以获取员工支持,这不仅牵连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与企业稳步发展、实现战略目标息息相关。本文以中小型制造企业-HT公司作为实例,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回顾,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路线及最新研究结论,深入分析企业对员工社会责任的发展、架构与研究路线,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依据企业社会责任金字塔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在夯实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HT公司的行业背景、企业状况和员工管理现状发现,HT公司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取紧缩型战略,在管理劳动关系则以遵守法律法规为前提、保障员工的经济收入为要务、提供必要的集体福利保障为辅助,这些均为后续提出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和保障措施明确了现实条件。随后通过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和访谈法发现,HT公司对员工的社会责任履责表现良好,其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的履责表现明显优于伦理责任、慈善责任,但在领导意识层、管理制度层和组织文化层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而构建了中小型企业对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措施,同时提出了企业履行法律责任的品质性要求,并拓宽了企业对员工的社会责任边界,以期能够为HT公司正确认识和积极履行对员工的社会责任提供些许的参考和帮助。

二、当前喷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前喷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1.3.1 国外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1.3.2 国内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基础
    2.1 农业节水灌溉主要技术
        2.1.1 滴灌技术
        2.1.2 喷灌技术
        2.1.3 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
        2.1.4 渠道防渗灌溉技术
        2.1.5 膜下滴灌技术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理论
        2.2.3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现状调查研究
    3.1 文山州基本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条件
        3.1.4 自然资源
    3.2 文山州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
        3.2.1 生产情况
        3.2.2 鲜薯销售情况
        3.2.3 成本收益情况
    3.3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现状
        3.3.1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3.3.2 马铃薯种植户采用节水灌溉基本情况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实证分析
    4.1 因子分析的理论基础
    4.2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
        4.3.2 指标的选取
        4.3.3 指标描述
    4.4 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4.4.1 数据来源
        4.4.2 数据检验
        4.4.3 构造因子变量
        4.4.4 因子旋转
        4.4.5 计算因子得分
        4.4.6 聚类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5.1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存在的问题
        5.1.1 节水灌溉相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严重缺乏
        5.1.2 种植户对马铃薯节水灌溉缺乏认知
        5.1.3 马铃薯节水灌溉初期投入成本较高
        5.1.4 马铃薯种植规模化水平低
        5.1.5 马铃薯节水灌溉管理方式落后
        5.1.6 水权制度不明确及水价政策不统一
    5.2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应用发展的对策
        5.2.1 加大马铃薯节水灌溉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
        5.2.2 培养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
        5.2.3 加大节水灌溉宣传力度
        5.2.4 加快推进马铃薯种植区土地流转进程
        5.2.5 健全节水灌溉的管理制度
        5.2.6 健全水权激励机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山州马铃薯节水灌溉基本情况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2)城市绿化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对再生水适用性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绿化节水发展
        1.2.2 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
        1.2.3 灌水器堵塞机理研究
    1.3 课题来源及意义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2.1.1 微润管及痕量灌溉管
        2.1.2 实验装置
        2.1.3 实验用水
        2.1.4 实验测试仪器
        2.1.5 实验测试方法
第3章 节水灌溉技术比选及微润管/痕灌管出流规律研究
    3.1 不同节水灌溉系统技术特征比较
    3.2 不同节水灌溉系统用水量及总投资比较
        3.2.1 喷灌系统
        3.2.2 微喷灌系统
        3.2.3 滴灌系统
        3.2.4 微润灌系统
        3.2.5 痕量灌溉系统
    3.3 不同节水灌溉系统适用水质阈值比较
    3.4 不同水源下微润管/痕灌管出流规律研究
        3.4.1 微润管流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3.4.2 痕灌管流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再生水为水源时微润管/痕灌管壁生物膜特征及其堵塞机理研究
    4.1 堵塞程度与堵塞物质组分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
        4.1.1 堵塞程度随着堵塞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分析
        4.1.2 堵塞程度随着生物膜内多糖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分析
        4.1.3 堵塞程度随着生物膜内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相关关系分析
    4.2 微润管/痕灌管前中后端的堵塞物质含量、多糖及蛋白质含量差异性分析
        4.2.1 微润管前中后端的堵塞物质含量、多糖及蛋白质含量差异性分析
        4.2.2 痕灌管前中后端的堵塞物质含量、多糖及蛋白质含量差异性分析
    4.3 微润管堵塞物质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分析
        4.3.1 多态性指数分析
        4.3.2 门水平下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3 纲水平下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4 属水平下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 痕灌管堵塞物质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分析
        4.4.1 多态性指数分析
        4.4.2 门水平下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3 纲水平下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4.4 属水平下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5 微润管及痕灌管管壁生物膜微生物多态性指数分析
        4.5.1 微润管及痕灌管多态性指数均值对比分析
        4.5.2 微润管前中后端管壁生物膜微生物多态性指数差异
        4.5.3 痕灌管前中后端管壁生物膜微生物多态性指数差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灌溉技术的再生水利用对策与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5.1 灌溉技术的再生水利用对策
        5.1.1 不同节水灌溉系统的清洗周期
        5.1.2 灌溉系统堵塞控制方法
    5.2 城市绿化节水灌溉制度研究
        5.2.1 灌溉水量计算方法
        5.2.2 我国不同地域分区的灌溉用水量标准研究
        5.2.3 城市绿化灌溉水量计算结果
    5.3 雄安新区应用案例研究
        5.3.1 雄安新区不同绿地类型所适用的灌溉系统分析
        5.3.2 雄安新区绿地灌溉制度计算
        5.3.3 雄安新区城市绿化灌溉系统总投资概算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改革开放以来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概况
    (一)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条件
    (二)锦州地区水利事业发展情况
        1.起步阶段(1978 年至1984 年)
        2.发展阶段(1985 年至2000 年)
        3.成熟阶段(2001 年至2011 年)
        4.完善阶段(2012 年至今)
    (三)锦州地区水利建设的成就及地位
        1.水利建设的成就
        2.水利建设的地位
二、经济方面的变迁
    (一)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
    (二)农田水利管理的完善
    (三)农民收入的增加
三、人居方面的变迁
    (一)用水安全得到保障
    (二)防洪能力得到提高
    (三)思想观念的变迁
四、生态方面的变迁
    (一)对小凌河的治理
    (二)对大凌河的治理
五、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下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的启示
    (一)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是重要保障
    (二)综合协调是发展方向
    (三)绿色发展是重要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盐城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模式及效益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节水灌溉发展趋势
        1.2.1 节水灌溉发展现状
        1.2.2 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模式研究
    2.1 农场概况
        2.1.1 自然条件
        2.1.2 水资源现状
        2.1.3 河道水系
        2.1.4 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
    2.2 节水灌溉技术
        2.2.1 渠道防渗技术
        2.2.2 微喷灌技术
        2.2.3 喷灌技术
        2.2.4 滴灌技术
        2.2.5 低压管灌技术
    2.3 黄海农场节水灌溉现状及适应性问题
        2.3.1 黄海农场节水灌溉现状
        2.3.2 技术适应性
    2.4 节水灌溉模式比选
        2.4.1 评价指标建立
        2.4.2 评价方法确定
        2.4.3 模型构建
        2.4.4 模式优选
        2.4.5 优选结果
    2.5 作物模拟试验
        2.5.1 不同灌溉技术下育秧成本及质量分析
        2.5.2 微喷灌对不同时期秧苗素质影响分析
    2.6 微喷灌设计
        2.6.1 微喷设备
        2.6.2 应用设计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技术效益后评价
    3.1 评价指标设定准则
    3.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环境效益评价体系
        3.2.2 安全效益评价体系
        3.2.3 社会效益评价体系
        3.2.4 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3.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3.4 效益后评价
        3.4.1 评价指标
        3.4.2 评价过程
        3.4.3 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海农场灌溉计量设施设计研究
    4.1 总体框架
        4.1.1 物联网平台
        4.1.2 计量系统
    4.2 计量设施
    4.3 功能实现
        4.3.1 设计目标
        4.3.2 系统控制
    4.4 系统设计
        4.4.1 渠首泵站自动控制
        4.4.2 渠系口门计量系统
        4.4.3 灌溉泵站自动控制
        4.4.4 现场实施
    4.5 系统操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垦企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
    5.1 应用推广
    5.2 运行管理
    5.3 保障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二、理论综述和相关概念界定
    (一)理论综述
        1.斯宾塞教育预备说
        2.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3.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相关概念界定
        1.文化
        2.物理文化
        3.教学过程
三、物理文化的了解情况与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
    (一)现状调查
        1.现状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2.现状调查的实施对象
    (二)具体情况分析
        1.学生问卷分析
        2.教师问卷分析
    (三)调查结果
四、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一)2017 版物理课程标准对物理文化的要求
    (二)2019 年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如何体现物理文化
        1.教材序言
        2.教材致辞
        3.教材实验
        4.教材细节
    (三)物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1.提高物理教学过程的活跃性
        2.有助于教学模式的转换
        3.提升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物理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育人价值
        1.智育价值
        2.德育价值
        3.美育价值
五、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具体案例
    (一)电磁波的发现及应用教学案例
    (二)反冲运动火箭教学案例
六、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物理文化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B 物理文化教师调查问卷
致谢

(6)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四、研究方法、意义、不足
第一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发展轨迹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逻辑
        一、资本主义的入侵催生了近代国家观念和科技救国思潮的产生
        二、二十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
        三、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实践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与影响因素
        一、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二、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形成过程
        一、萌生阶段(1930-1955):在救国思想主导下,初步接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努力掌握专业知识
        二、发展阶段(1956-1981):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系统工程思想逐步成熟
        三、成熟阶段(1982-1996):在邓小平理论的影响下,开始用社会工程思想思考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四、完善阶段(1997-2009):在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影响下,以“钱学森之问”为标志继续思考国家重点领域的发展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钱学森关于时代发展特征的分析
    第一节 对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一):“科学技术”视角
        一、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不断发展
        二、当今世界科技发展呈现“大科学”发展态势
        三、把握产业革命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第二节 时代发展特征的把握分析(二):“世界社会形态”视角
        一、世界社会形态是世界历史发展到信息革命时代的阶段性特征
        二、信息化、差异化、资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钱学森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解读
    第三节 对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重大任务的认识
        一、第一次社会革命奠定了当前中国发展的制度优势、思想优势
        二、第二次社会革命亟需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协调发展的问题
        三、主动为第三次社会革命作准备
    第四节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战略对策
        一、 “时代差”决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
        二、科技立国重要性日益凸显
        三、用系统视角分析时代问题
    第五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内容
        一、基本理念与创新主张
        二、方法支撑和具体运用
        三、主要框架及基本内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瞄准新兴产业革命推动国家产业不断升级
        二、加强三大经济学研究助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三、运用系统工程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四、创造性地提出人民体质建设主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一):大力开展“科技经济建设”
        一、科技是21 世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核心
        二、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大力推进科技经济建设
        三、建设主动型“宏观控、微观放”的科技经济管理体制
        四、依靠伦理、管理、法理规约科技经济行为
    第三节 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二):重视发展“人民体质建设”
        一、从整体的角度规划人民体质建设
        二、深入研究人体科学
        三、推进医学改革
        四、关心重视老龄人口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钱学森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必要性
        二、钱学森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三、研究社会主义精神财富创造事业的学问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思想建设是“主观表现”
        一、思想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
        二、 理论研究: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社会科学加行为科学是关键
        三、技术手段:思想政治社会工程
    第三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客观表现”
        一、 “中国文化是强大的国力”
        二、传统文化的扬弃主张
        三、建设21 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四、21 世纪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钱学森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创新探索
        一、较早进行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理论研究
        二、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主张
        三、主张建立行政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一):政体建设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看法与主张
        二、行政机构必须因时因事进行调整
        三、建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行政工作体系
        四、总体设计部:现代国家智库建设的雏形
        五、中央科学技术委员会:加强科学技术的综合管理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二):法律建设
        一、法治以实现对社会和国家的最佳治理为目的
        二、构建完善的社会主义法制系统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法治系统工程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三):民主制度建设
        一、为完善基本民主制度献计献策
        二、探索落实民主集中制的方法路径
        三、开展人民政协学研究助力协商民主
    第五节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四):党的建设
        一、钱学森对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建议和主张
        二、钱学森关于领导科学及领导干部的培养主张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钱学森关于地理建设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及基本主张
        一、钱学森提出地理建设的过程
        二、地理建设的主要内涵
        三、地理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基础设施建设:国土工程
        一、把交通建设作为地理建设之本
        二、在“尊重”和“创造”基础上开展水利建设
        三、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产业
        四、加快现代城市建设
        五、推进重点地区发展
    第三节 地理建设(二):生态环境保护
        一、国家再生资源委员会:规划资源回收利用
        二、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三、灾害学研究:科学防治自然灾害
        四、城市学研究:山水城市发展主张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钱学森关于教育、科技、外交、国防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一节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一、教育是第一位的大事
        二、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三、进行全面的教育改革
        四、开展大成智慧教育
    第二节 推动科学技术发展
        一、党要不断提升科技领导力
        二、社会科学也是第一生产力
        三、面向群众开展科普宣传
    第三节 积极践行和平外交政策
        一、平等是外交的基础
        二、坚持独立自主原则
        三、贯彻世界范围内的群众路线
        四、大力维护国家安全
    第四节 推进国防与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认真研究21世纪国防建设重点问题
        二、加强战略战术运用确保打赢现代战争
        三、顺应国际军事变革推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总体评价与当代价值
    第一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贡献
        一、以系统理论创新分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问题
        二、深入阐明了科学技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作用机理
        三、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中的难点和热点献计献策
        四、解读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某些重要论断和观点
        五、提出并尝试破解21 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发展问题
    第二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特点
        一、科学家的理想性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二、技术方法的科学性与具体场景的适用性
        三、学理上的逻辑性与实践中的有限性
    第三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评价
        一、性质上:它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阶段性:它是还不成熟、不完善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三、实践上: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四节 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的教育启示
        一、树立求真求实态度,认真研究国家发展中的各类问题
        二、汲取人物思想智慧,助力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
        三、注重资源开发利用,挖掘展现先进群体精神风貌
        四、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实现高等教育道德性与知识性逻辑的统一
        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强化科学家队伍的国家观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2.农业推广概述与灌溉技术方法
    2.1 农业推广理论
    2.2 农业推广体系的概念
    2.3 农业节水相关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3.3 水资源综合管理理论
        2.3.4 制定农业节水规划的理论原则
    2.4 节水灌溉推广模式的研究
        2.4.1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主导型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2.4.2 科教单位主导型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2.4.3 企业主导的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2.4.4 政府主导型节水灌溉推广模式
    2.5 节水灌溉的技术特点
        2.5.1 喷灌
        2.5.2 微灌
        2.5.3 渗灌
3 泰安市节水灌溉发展分析
    3.1 水灌溉分析
        3.1.1 应用微喷节能灌溉技术
        3.1.2 节水与配水过程相结合
        3.1.3 利用传统灌溉技术优势,提升新技术的节水效果
    3.2 发展趋势
    3.3 灌溉技术
        3.3.1 渠道防渗灌溉技术
        3.3.2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3.3.3 喷灌技术
    3.4 我国农业节水灌溉发展趋势
        3.4.1 加强渠系改造和配套建设
        3.4.2 农业灌溉中采用信息化管理
        3.4.3 采用先进节水管理措施
        3.4.4 先进节水管理工作的发展
        3.4.5 当前农田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3.5 泰安地区节水灌溉的发展策略
        3.5.1 加强农业节水管理
        3.5.2 狠抓工业节水
        3.5.3 加强城镇生活用水管理
        3.5.4 采取工程措施,加强拦蓄地表水
        3.5.5 积极引用客水资源
4 实行节水灌溉后的效益分析
    4.1 节水灌溉整体效益
        4.1.1 节水效益分析
        4.1.2 节约土地,土地效益增加明显
        4.1.3 节省投资,提高节水效益
        4.1.4 社会效益分析
    4.2 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影响
        4.2.1 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效益的含义分析
        4.2.2 节水灌溉在发展节水效益上的理论分析
    4.3 分析计算节水效益方法
    4.4 喷灌系统的节水效益分析
    4.5 滴灌系统节水效益分析
    4.6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效益
5 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中存在问题
    5.1 农业节水技术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5.1.1 缺乏节水意识
        5.1.2 人员经费不足
        5.1.3 缺乏灌溉设施
        5.1.4 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
        5.1.5 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5.1.6 缺乏健全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制度
    5.2 节水灌溉推广过程中的问题
        5.2.1 缺乏经济、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5.2.2 农民对节水灌溉的认识不足
        5.2.3 水价价格激励机制不完善
        5.2.4 调查取证农户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态度
6 促进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办法
    6.1 选择与应用节水灌溉设备
    6.2 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6.2.1 新建井灌区并且最大力度发展其节水增效灌溉模式
        6.2.2 北方井渠结合节水灌溉模式
        6.2.3 城郊工程技术模式
    6.3 完善节水灌溉服务体系
        6.3.1 加快改进节水灌溉技术模式
        6.3.2 结合农业发展情况完善系统工程
        6.3.3 重视对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6.4 加强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管理和研究
    6.5 健全水权激励机制
        6.5.1 明晰水权
        6.5.2 构建水权市场
        6.5.3 建立水权储蓄制度
        6.5.4 实施农户参与式管理
        6.5.5 加大补偿力度
    6.6 应用及推广举措
        6.6.1 进一步健全农业市场制度
        6.6.2 进一步完善灌溉管理制度
        6.6.3 加大对灌溉技术投入支持
        6.6.4 节水灌溉技术技术阶段发展历程
    6.7 加强推广人员培养
        6.7.1 改善推广人员工作环境
        6.7.2 加强培养农业科技推广人员
        6.7.3 加强推广机构建设
7 总结和展望
    7.1 对策与建议
    7.2 前景展望
    7.3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城市绿地灌溉现状
        1.3.2 再生水灌溉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1.3.3 节水灌溉设备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1.3.4 雨洪收集技术应用于城市绿地灌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条件
3 研究方法
    3.1 相关资料检索
    3.2 实地调查
    3.3 深入访谈
    3.4 数据分析方法
    3.5 研究内容
        3.5.1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研究
        3.5.2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3.5.3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3.5.4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绿地类型灌溉用水量研究
        3.5.5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的灌溉用水量及节水潜力研究
        3.5.6 北京城区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3.6 技术路线图
4 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研究
        4.1.1 不同灌溉水源总面积及比例
        4.1.2 各区内不同灌溉水源比例及面积
        4.1.3 各区内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1.4 各区间相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1.5 全市不同灌溉水源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2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4.2.1 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总面积及比例
        4.2.2 各区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比例及面积
        4.2.3 各区内绿地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2.4 各区间相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2.5 全市不同植物配置模式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2.6 节水配置模式的筛选与应用
    4.3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灌溉方式灌溉用水量研究
        4.3.1 不同灌溉方式总面积及比例
        4.3.2 各区内不同灌溉方式应用比例及面积
        4.3.3 各区内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3.4 各区间相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3.5 全市不同灌溉方式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3.6 节水灌溉方式的筛选与应用
    4.4 北京城区绿地不同绿地类型灌溉用水量研究
        4.4.1 不同绿地类型总面积及比例
        4.4.2 各区不同绿地类型面积
        4.4.3 各区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4.4 各区间相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量比较
        4.4.5 全市不同绿地类型年灌溉用水总量比较
        4.4.6 全市不同绿地类型年均单位面积灌溉用水量比较
    4.5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灌溉用水量及节水潜力研究
        4.5.1 各区不同养护等级面积及比例
        4.5.2 基于土壤水分阈值节水灌溉制度下不同养护等级的灌溉用水量
        4.5.3 北京城区绿地节水潜力
    4.6 北京城区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4.6.1 绿地灌溉存在的问题
        4.6.2 优化建议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9)中国社区农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源起:高速城镇化引发严峻的社会、食物和环境问题
        1.1.2 契机:社区农园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1.3 困境:社区农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1.4 小结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社区
        1.3.2 社区农园
        1.3.3 社区农园与份地农园
        1.3.4 社区农园与社区农业
    1.4 研究问题、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社区农园发展历程与研究现状综述
    2.1 社区农园相关规划设计理论回顾
        2.1.1 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上半叶:蕴含农业生产的城市规划构想
        2.1.2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重建社区农业的思想
        2.1.3 二十一世纪初期:与农业共生的城市规划理论
        2.1.4 当代农业与社区关系的理论研究
    2.2 社区农园相关实践探索脉络分析
        2.2.1 社区农园的实践渊源
        2.2.2 英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3 美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2.4 中国社区农园的当代发展
    2.3 关于社区农园政策环境的分析
        2.3.1 国外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3.2 国内社区农园政策环境
    2.4 关于社区农园设计模式的研究
        2.4.1 社区农园的区位特征
        2.4.2 社区农园的空间设计特征
        2.4.3 社区农园的种植模式
    2.5 关于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的研究
        2.5.1 社区农园的参与动机
        2.5.2 社区农园的组织模式
        2.5.3 社区农园的管理模式
        2.5.4 社区农园的运营模式
    2.6 关于社区农园效益的研究
        2.6.1 社区农园的经济效益
        2.6.2 社区农园的社会效益
        2.6.3 社区农园的生态效益
        2.6.4 社区农园的健康效益
    2.7 关于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研究
        2.7.1 社会资本与促进社区农园成员间社会融合
        2.7.2 社会资本与提高社区农园成员的资源调动能力
        2.7.3 社会资本与增强社区农园成员的政治权利
    2.8 社区农园研究现状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社区农园现状调查分析
    3.1 基于GIS的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研究
        3.1.1 GIS分析思路和方法概述
        3.1.2 中国社区农园整体空间分布特征
        3.1.3 中国社区农园空间分布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
    3.2 基于调研的中国社区农园专项特征解析
        3.2.1 调研目的、方法和内容概述
        3.2.2 问卷结果统计与案例概况
        3.2.3 社区农园设计模式分析
        3.2.4 社区农园参与机制分析
        3.2.5 社区农园效益分析
        3.2.6 社区农园问题诊断
        3.2.7 问题的解决思路:明确社区农园社会价值,构建社区农园的设计策略和参与机制,指导农园建设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4.1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的关联性
        4.1.1 社会资本概念的起源和发展
        4.1.2 社区农园语境下社会资本的定义和分类
        4.1.3 社会资本与社区农园社会作用的理论对接
    4.2 社会资本视角下中国社区农园的社会作用解析
        4.2.1 社会资本在社区农园中的培育
        4.2.2 社区农园社会资本的功能
        4.2.3 理论框架——社区农园促进社会资本培育的机制分析
    4.3 影响社会资本形成的空间要素和社会要素分析
        4.3.1 已有关于社区农园社会资本及其影响要素的研究
        4.3.2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4.3.3 研究结果与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设计策略研究
    5.1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案例分析
        5.1.1 北京育园
        5.1.2 上海创智农园
        5.1.3 深圳馨月园
        5.1.4 上海梅园
    5.2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选址策略
        5.2.1 优先利用街道或社区中心闲置地
        5.2.2 开放社区公共服务单位附属场地
        5.2.3 融入社区公园
        5.2.4 活化社区消极空间
    5.3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空间设计策略
        5.3.1 建立开放性社区农园,实现人人共享目标
        5.3.2 “因地制宜”地构建公共交往空间
        5.3.3 营造规整有序的种植形式
        5.3.4 配置适当比例的观赏性景观
        5.3.5 增设必要的基础设施,采用复合式设计
        5.3.6 构建服务于不同群体的种植园区
        5.3.7 不同空间载体下社区农园设计手法分析
    5.4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实践应用
        5.4.1 点——天津万盈家园社区食物花园项目
        5.4.2 线——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生产性步道设计方案
        5.4.3 面——天津丁字沽工人新村十三段社区有农化设计方案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培育社会资本为目标的社区农园参与机制研究
    6.1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组织模式
        6.1.1 分阶段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方式解析
        6.1.2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中参与主体的权责分析
        6.1.3 实现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途径
    6.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
        6.2.1 设立社区农园行政管理部门和社区农园协会,完善监管结构
        6.2.2 设置有效公开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6.2.3 分类型社区农园管理建议
        6.2.4 设置完善的监督机制
    6.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拓展农园社会资本宽度
        6.3.1 开展文化类活动
        6.3.2 开展自然教育类活动
        6.3.3 开展商业类活动
        6.3.4 开展综合类活动
    6.4 参与机制的有效性分析
        6.4.1 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模式的有效性分析
        6.4.2 健全管理监督制度的有效性分析
        6.4.3 开展多样化运营活动的有效性分析——以商业类活动对社会网络形成的影响为例
    6.5 政策建议:建立支持社区农园的政策体系,保障社会资本培育
        6.5.1 国家层面
        6.5.2 地方层面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拓展——绿色生产性社区视角下的社区农园
    7.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附录 D
附录 E
附录 F
附录 G
附录 H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HT公司员工社会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层
        1.2.2 现实层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结构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社会交换理论
        2.2.3 社会责任导向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2.3 研究综述
    2.4 简要述评
第3章 HT公司企业员工管理现状
    3.1 HT公司行业发展概述
        3.1.1 行业状况
        3.1.2 行业特点
        3.1.3 发展趋势
    3.2 HT公司基本情况
        3.2.1 公司简介
        3.2.2 组织结构
        3.2.3 主营业务
    3.3 HT公司员工管理近况
        3.3.1 员工结构分析
        3.3.2 劳动关系管理
    3.4 小结
第4章 HT公司员工社会责任的履责分析
    4.1 HT公司问卷调查的实施
        4.1.1 问卷的设计
        4.1.2 问卷的发放
        4.1.3 问卷的回收
        4.1.4 验证信度和效度
    4.2 HT公司调查结果的分析
        4.2.1 问卷整体结果分析
        4.2.2 统计特征结果分析
        4.2.3 单项题目结果分析
    4.3 HT公司履责中存在的问题
        4.3.1 领导意识层
        4.3.2 管理制度层
        4.3.3 组织文化层
    4.4 小结
第5章 HT公司员工社会责任的改善措施
    5.1 经济责任
        5.1.1 调整薪资报酬制度
        5.1.2 完善奖金管理方案
        5.1.3 建立福利体系计划
    5.2 法律责任
        5.2.1 规范劳动关系的合法性
        5.2.2 改善终止关系的合理性
        5.2.3 提升法定责任的品质性
    5.3 伦理责任
        5.3.1 完善职业培训体系
        5.3.2 制定职业发展计划
        5.3.3 提供员工健康管理
        5.3.4 加强员工民主管理
    5.4 慈善责任
        5.4.1 完善企业员工手册
        5.4.2 鼓励员工参与公益实践
        5.4.3 提高员工社会竞争力
    5.5 小结
第6章 HT公司员工社会责任的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2 制度保障
        6.2.1 明确员工社会责任管理标准
        6.2.2 设置员工社会责任履责指标
        6.2.3 定期发布企业履责情况报告
    6.3 人员保障
        6.3.1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性
        6.3.2 加强员工自我维权意识
        6.3.3 开展员工社会责任培训
    6.4 财务保障
    6.5 信息化保障
    6.6 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7.1 研究的结论
    7.2 研究的局限性和进一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员工社会责任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当前喷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马铃薯节水灌溉绩效评价研究 ——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D]. 赵永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2]城市绿化节水灌溉技术及其对再生水适用性对比研究[D]. 欧玉民.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改革开放以来水利事业发展视域下的锦州地区社会变迁研究[D]. 金永亮. 渤海大学, 2021(02)
  • [4]盐城黄海农场节水灌溉模式及效益后评价研究[D]. 沈光阳. 扬州大学, 2021(08)
  • [5]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融合物理文化的必要性研究[D]. 王嘉路.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6]钱学森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思想研究[D]. 王秀芳. 兰州大学, 2021(09)
  • [7]泰安市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对策研究[D]. 赵申晟.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8]北京城区绿地灌溉用水量分析与评价[D]. 李黎明.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中国社区农园研究[D]. 丁潇颖. 天津大学, 2020(01)
  • [10]HT公司员工社会责任研究[D]. 李洁. 山东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当前喷灌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