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景观人文文化探讨

城市绿地景观人文文化探讨

一、城市绿地景观人文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璐韡[1](2020)在《基于山水格局特征的兰州主城区绿色空间构建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中国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各个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生态环境的破坏、历史文化的衰落、城市特色的丧失都是当代城市所面对的问题,山水格局的构建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城市绿色空间是塑造山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于在山水格局背景下绿色空间构建方法的文献讨论不多,西北山水城市的绿色空间构建方法研究尤为缺乏。所以本文将在保护和塑造山水格局的背景下,对兰州城市绿色空间的营造方法进行研讨。本文的研究分为构建依据、构建不足和构建策略三个阶段。首先,使用文献查阅、现场调研等方法梳理兰州在秦汉、隋唐、明清、建国后等不同阶段的城市发展过程并且使用多尺度形态解析法和形胜解析法对山水格局现状特征进行解析,从而提出绿色空间的构建依据;其次,根据兰州山水格局的优劣势发现兰州市绿色空间的构建不足和问题;最后,使用多层次构建法,基于以上不足从保护山水格局、发挥山水格局优势、弥补山水格局劣势和满足绿地游憩四个层面,从市域到主城区,在空间、结构、功能三个方面提出兰州市绿色空间的构建方法。本文将基于兰州山水格局的特征,对兰州市的绿色空间营建提供策略。发挥兰州山水格局优势,建立一个传承文化历史、具有山水景观风貌的“山-水-城”相互融合的城市,也为在山水格局保护和塑造的背景下,城市绿色空间的营造方法提供一些思路。

张瑞雪[2](2020)在《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指出我国要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尊重自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主导方向,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可以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进程,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园林城市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的完善、城市绿地建设的提升,在具体落实时还有提升的空间。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重要环节,因此以生态园林城市为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及要点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首先阐明了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生态园林城市评选指标及实践的完善和探索,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辨析了生态园林城市与相关城市发展理论的区别和联系,梳理了国内外对于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进而阐明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其次,本文选取了5个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案例,包括2个国外的生态宜居城市和3个国内的类型不同、生态良好的城市。通过对国内外案例的解读,概括出实现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途径及方法,为本文的规划提供了思路。再次,本文总结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规划原则及绿地系统建设要求、规划策略及具体实施路径。最后,运用研究总结的方法和策略,结合鹤壁市城市概况、现状绿地及存在的问题,对鹤壁市绿地系统进行总体布局规划和专题规划,提出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保障措施,将研究的理论应用于实践。本文在生态园林城市等相关理论支撑下,结合案例解读概括,对绿地系统规划策略和实施路径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对开展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绿地建设提出了建议,更好的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夏明杰[3](2020)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基于GIS技术的“互联网+”新兴产业“创异型”工作社区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的子课题,主要从生态层面对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互联网+”新兴产业“创异型”工作社区展开研究,并最终聚焦于具体的开放空间部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位于杭州城市西部两条生态带之间,连接着西湖、西溪湿地、和睦水乡湿地、南湖、青山湖等重要生态节点,拥有着杭州最为优越的生态资源。在改革开放以来,这里经历了城市自发发展与人为规划的两个阶段,不仅孕育了完整的“互联网+”创新生态,而且产生了大量丰富有趣且具备活力的空间,展现出了经济效益、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共赢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以“创异”两字来定义这里展现的“创新性”与“多样性”,以“创异型”工作社区指代该区域独特的“互联网+”新兴产业空间。过往产业空间(园区)的理论与实践主要关注生活、生产、服务等空间的组织,尚少有将生态纳入同等位置进行考量。但随着“互联网+”新兴产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生态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激发研发人群创新思维,缓解精神压力,或将在“互联网+”产业空间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本文选取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这一特质样本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领域物质形态方面最能体现生态思想的开放空间作为研究切入点,结合定性定量的分析手段探讨研究开放空间与“创异型”工作社区两者间的关系。鉴于科创大走廊224平方公里的空间范围,文章首先借助GIS技术对大走廊内的开放空间进行分类整理,从分布特征上对开放空间进行初步解读。然后结合蒋村单元、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与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三处“创异型”工作社区案例,总结开放空间在“创异型”工作社区空间结构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为了进一步揭示开放空间与“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关系,文章将基于大走廊的各类开放空间面积数据与区域企业规模、楼盘价格、酒店价格及数量等多类数据,利用统计学手段从区域企业活力、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等角度对两者在地理空间分布上的关联性进行探讨与论证。通过研究与分析显示:1)开放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区位选择与空间组织。城西科创大走廊内的“互联网+”产业空间均选址于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区域,并临近高校园区,以城市公园作为区域绿芯,以交通绿轴作为产业发展动脉,通过河流、广场等要素组织单个地块内的空间布局。2)部分开放空间在某种意义上能够为“创异”空间提供创新动力,对“创异型”工作社区发展具有支撑作用。统计表明湿地面积、公园面积、广场面积与区域的“互联网+”企业规模人数、楼盘均价、酒店数量间展现出了显着的正向关系。故文章认为,开放空间既影响了“创异型”工作社区的选址与设计,更能够支撑“创异型”工作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是“互联网+”产业空间建设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席艺丹[4](2020)在《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徐州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居民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的优劣。城市绿地是维持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基本保障,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对城市绿地系统的评价仍主要停留在对城市绿地描述性定量的基础上,绿地评价中常用的三绿指标只关注绿地的数量而忽视了绿地的质量,这种方法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出城市绿地的结构和功能等诸多方面。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对城市绿地系统全方位进行科学判定的基础,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评价结果对城市绿地的优化发展提供指导方向,从而有针对性更好的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使城市绿地系统的复合功能得以全方位发挥。本文从生态服务功能的角度出发,在深入分析了徐州市绿地系统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从绿化定量、景观结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方面共选取24个定量指标,构建了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和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后对绿地现状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总结徐州市绿地系统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绿地系统的优化策略,力求为徐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对生态服务功能、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等相关概念进行解析,通过阅读文献和搜集资料,按时间顺序总结归纳国内外关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发展历史、绿地系统评价和徐州绿地系统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为后文对绿地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徐州市城市基本概况,通过数据收集和资料整理,梳理了徐州市绿地系统空间演变历程,对徐州市绿地系统近年来的增长变化和各类绿地的构成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徐州市绿地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利用遥感卫星图像识别绿地,建立徐州市绿地信息空间数据库,针对绿斑密度、绿地分维数、绿地景观异质性指数与可达性等对绿地进行空间量化分析,根据量化分析结果,从绿化定量与景观结构两个方面,选取10个评价因子,建立绿地空间结构评价体系,对绿地现状进行评价,总结绿地现状在空间分布和内部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为绿地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提供现实依据。第三部分,根据徐州市绿地系统现状,从城市绿地系统综合效益角度出发,综合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选取了14个评价指标因子,构建徐州市绿地系统综合效益评价体系,再通过对各个指标因子的综合计算、量化、对比、评估,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徐州市绿地系统效益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从更好的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环境服务功能,使得绿地空间综合效益最大化出发,首先根据徐州市城区绿地系统在空间结构与综合效益评价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将现存问题与绿地系统现状进行空间对应,划分城市片区与绿地供需分区,并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优化目标,构建绿地景观格局。然后分类型进行绿地空间布局优化,并提出整体优化改进建议。在完善徐州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同时,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提供示范案例和相关战略决策建议。

卢楚[5](2019)在《城市墓园植物景观比较研究 ——以长沙、弗罗茨瓦夫为例》文中指出城市墓园作为特殊的城市用地,是人们进行安葬与祭扫的场所,也是城市绿地系统与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中国现代城市墓园墓区植物景观主要以满足纪念功能为主,而采用以“一墓一树”的模式,树种结构单一,在利用植物的生态功能和空间营造功能上体现出不足,休闲区和边界隔离区缺乏与墓碑之间的视线遮挡,植物空间营造缺少对祭扫者及墓园周边人群全面的人文关怀。因此,探讨以城市墓园植物景观如何结合使用者全面需求及与周边环境全面协调,对城市墓园建设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波兰留学一年,为切身感受中国和波兰墓园文化的差异,经常造访笔者居住地对面的墓园。本文从风景园林专业的角度,选取城市墓园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以中国长沙和波兰弗罗茨瓦夫墓园为例。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实地调研法、比较分析法,构建墓园植物景观营造体系,以墓园植物的人文纪念功能、空间营造功能、生态功能与美学功能为依托,从墓园墓穴区、过渡区及边界隔离区的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景观空间营造上深入研究,比较这两座城市墓园植物景观营造的异同,结果如下:1、分析中国长沙与波兰弗罗茨瓦夫的墓园植物景观营造体系在差异性背后存在共同的价值观追求,即墓园植物景观上共同体现出追求人文化、生态化与园林化的趋势。2、以共同的价值追求为基础,提出墓园植物景观的设计策略:利用植物的人文纪念功能与空间营造功能,实现墓园人文化。提升墓园植物景观的生态功能,实现墓园生态化;丰富墓园植物景观的多样性,实现墓园园林化;本研究以期为长沙市及其他城市墓园植物景观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常琳[6](2019)在《陶瓷元素在城市绿地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以淄博市博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城市绿地景观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于精神文明感受的需求也有所提升。陶瓷作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丰富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对其介入城市绿地景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绿地景观设计的不断提升,也为陶瓷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提供了宽阔的平台。陶瓷元素在城市建筑装饰材料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及,但对于绿地景观的营建尚处于发展阶段。因此,以城市绿地空间为基础研究陶瓷元素的应用,对于城市特色景观风貌和地域文化的传承是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以淄博市博山区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以及问卷调查与访谈结合法,对陶瓷元素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从山水格局、地形地势、文化风貌三个层面对博山城市绿地景观的地域特征进行系统性分析;梳理了博山陶瓷发展的历史沿革以及陶瓷元素在城市绿地中的应用概况和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内涵表达不明确、价值利用不足、元素符号表现单调等。从陶瓷文化、古窑遗址、传统釉彩肌理、陶瓷废料、陶琉结合、公众参与性六个方面调查陶瓷元素在城市绿地景观中的居民感知度,得出陶瓷艺术景观的重点发展方向以及人口特征对不同陶瓷元素感知度差异的影响。概括陶瓷的文化内涵,从材料特性、艺术特色、精神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的应用价值,归纳出陶瓷元素在城市绿地中的六大应用原则;借助相关理论和具体案例,从造型、色彩、肌理、尺度等方面分析了陶瓷元素的形态构成,并将其表现形式概括为直观陈列、巧妙拼贴、功能延伸三类;根据博山绿地的现状,选取陶瓷文化的三个主要元素符号提出相应的应用方法。结合博山中心路街头游园的改造设计,对研究的理论成果加以应用,融入陶瓷元素,为地域特色性景观的设计提供案例参考。

孙化蓉[7](2018)在《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与文化全球化对中国的城乡规划产生了方方面面的影响,众多城市在迅速推进的城市建设和快速的城市改造中,因地域、文化、民族差异而逐步形成的城市空间特色正逐步被蚕食,这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紧要问题之一,与之相关的研究与实践不仅是城市发展、市民精神慰藉的需求,也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说过,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及其建造、及其社区、及其城市、及其生活实现与生命地球的天人合一。城市空间特色保护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已经开始受到各级政府、规划部门的关注,城市总体生态景观格局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理念也逐步得到普遍意义的接受和传播。但目前在如何在做好诊断、保护、恢复的同时利用好城市自然与文化资源、塑造与培育城市新的空间特色方面,仍缺乏有深度、广度的、系统的认识。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是城市空间特色的重要组成,任何城市特色空间都可能或有必要与绿地环境景观结合,实现城市的绿色健康发展。目前国内外关于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理论与实践均依托相关的较为成熟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体系进行附属性的探索,或倾向于三维空间探索、或追求生态环境效益、或侧重历史文化保护与恢复等,其内容深度和广度都不能完全达到一个城市的绿色空间特色规划应有的高度,需要将城市绿地空间与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人工环境等多种空间特色进行融合,形成独立编制、构架完整、层次丰富、可实施性强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了定性讨论法、实证法、定性定量数学统计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基于系统论、协同论等基础理论以及城乡一体发展理论、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理论、城市空间文化本体论等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同时借鉴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风貌规划、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和国内外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论文总结了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引出本论文研究的选题由来和研究的必要性,也为后续相关研究做出铺垫。论文对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基本构成内容进行分解分析,并对各因素之间关联性进行系统综合分析,应用了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结合作者多年来主持与参与的近百项实践项目的经验,理论与实践相互依存与互为支撑,建构了与研究主题相匹配的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体系。论文主要理论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构成研究;二是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评价及方法研究;三是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主要内容研究;四是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实施研究。其中,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的构成包括了外在物质构成以及内在文化要素构成两部分,二者均为有形的实体空间要素,而不包含脱离绿地空间的非物质部分,论文同时阐述了两部分之间的关联性,为后续物质空间融入自然、人文、人工环境特色奠定基础;其次关于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的评价,按照对外在物质构成的宏观、微观评价以及内在文化要素的评价两部分,既体现与前一部分内容的延续和呼应,同时也覆盖了城、乡、个体绿地空间等的系统性层次;再次为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主要内容研究,该部分内容为本次研究的重点,集中了本次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对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目标体系、技术方法、规划层次与体系建构、空间特色塑造策略、基于城市意象理论的编制内容等的研究;最后为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引导实施研究,具体包括了控制引导的方法、控制层次以及内容研究、实施策略研究等。将这些内容进行编排形成论文的七个章节的框架体系。论文研究内容研究与项目实践相辅相成,通过《盐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规、控规、详规层面)、《南宁市城市品质形象整体提升工程概念性规划》(总规层面)两个项目的实践,论证了相关理论,完善了理论内容框架。其中《南宁市城市品质形象整体提升工程概念性规划》按照论文对于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相应的实施操作,提出了南宁市绿地空间特色规划内容、空间特色资源构成、资源评价、提出目标体系、进行总体形态布局、并分别对区域、边界、界限、节点等城市意象要素进行绿地空间特色塑造,最后进行分类属性的控制。理论研究提升了实践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与科学性,而项目实证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回馈并完善理论,由此构建了具有可操作性意义的理论与实践框架体系。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研究过程,本论文的研究需基于较为宏观的视角去斟酌其系统研究的过程中的关联性研究,以充实与完善核心内容的研究。因此除了对主导内容的研究和总结,作者还探索了相关更为广泛、或更为细化的研究方向,以期通过更加科学、综合的方式为城市空间特色贡献点滴力量。

王姝淼[8](2018)在《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以沣东新城ABE绿地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时代发展,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绿地破碎化现象日益严重。城市绿地不仅给居民提供休闲娱乐、亲近自然的空间,而且在保护生态环境、传承发扬特色文化、改善居住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因此,人们对于城市绿地需求愈发强烈。面对城市用地日益紧张的现状,相对于需要较大块状空间的综合性公园、主题性公园等,带状绿地因其灵活便捷、开发难度小的特点,得到广泛关注与迅速发展,成为城市绿地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生态化设计思想,通过对城市带状绿地属性、特征、功能的分析,提出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的理论。该理论遵循物种选择多样性、自然生态和谐性、人文景观拓展性的原则,运用自然化、人性化、高效性、生态保护性的设计理念,从慢行系统与景观视线、植物绿化系统、服务设施系统三个要素对城市带状绿地进行生态化设计。并将理论研究成果运用到沣东新城ABE带状绿地案例景观生态化设计中。通过景观生态化设计,满足城市带状绿地在保护生态环境、有效利用资源、营造生态景观、传播生态理念方面的需要,使城市发展呈现出稳定、和谐与可持续性的特点。充分挖掘带状绿地的生态效益,为今后生态沣东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参考指导。

林荣亮[9](2016)在《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梳理了青岛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沿革,分析了青岛山水风貌及地域文化特色。从“生态、风貌、文化”三方面,总结了青岛市及国内外重要滨海城市生态环境与山水风貌建设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出早在1897年城市建设之初,青岛在生态环境与风景园林建设方面,就以胶州湾的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目标,突出以“陆海统筹”为规划原则;城市风貌保护和开发方面,注重“见山见海”;风景园林地域文化融合方面注重“民族特色”及“中西合璧”的总体发展特点。本研究结合海洋生态学、海洋沉积学、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PSR(压力-状态-响应)评价框架、AHP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定量分析法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跨学科调查研究,探索提出了《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并定量的分析了 1863-2015年之间,5个重要历史时期,陆域生态环境对海湾生态的支持度;结果为(1863年74分、1935年 69.7 分、1966 年 56.8 分、1992 年 36.8 分、2015 年 35.1 分),梳理并定量分析出,陆海之间生态方面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总结出:当前城市陆域生态环境建设对海湾生态产生破坏影响的总趋势仍未改变,生态环境陆海统筹建设亟待加强。基于GIS视觉敏感度定量分析,评价了青岛山水风貌可视敏感度。以市民调查问卷结合AHP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定量的评价分析了当前青岛风景园林环境的文化融合程度为67.88分,融合水平较低。调查得到当地市民对各中西方文化及地域文化要素的重要程度评价,结果发现,市民普遍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及传统风景园林在当前的传承和发扬”。基于海洋地质学原理,海洋生态学原理,结合GIS技术,提出了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生态弹性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为潮控半封闭海湾型城市陆海交界生态红线的划定,提供了定量化的分析思路、理论支撑和具体规划设计应用的方法和步骤。本研究着重以胶州湾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分析。基于景观视廊保护原理,结合GIS可视分析和Grasshoper技术,提出了城市山水可视化提升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定量分析方法”,相关技术方法,有助于在“城市设计”层面,实现对城市建筑高度的空间管制优化;利于实现“见山、见水”的风貌保护目标。本文以青岛八个景点为例,进行相关方法过程的实例定量验证和分析。最后,以陆海统筹为原则,以胶州湾生态弹性力为依据,从区域规划、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各个层面,提出了以陆域风景园林生态环境改善,进而带动海湾生态环境优化的一系列规划优化策略。并从风景园林规划角度及传统文化融合维度,对山水可视优化“城市设计”,提出了相关的优化规划策略及分析方法相关研究思路方法,为青岛市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城市风貌保护、中心城区海岸带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理论方法、研究依据和思路。相关方法策略,可为国内外同类型“半封闭潮控海湾城市”的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建设,提供研究借鉴。

杨倩[10](2016)在《西安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演变及人文化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西安明城区是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重要载体,具有西安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特征。伴随快速城镇化进程,明城区内绿色开敞空间发展受到制约,不仅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行为的需求,且逐渐偏离传承历史文化脉络、重塑城市精神的轨道,因此基于西安明成区绿色开敞空间演变的人文化规划策略成为应对性研究课题。论文结合明成区绿色开敞空间的历史发展和演化特征,系统解读了基于城市文化特色、风貌特色、空间人性尺度、场所精神塑造,以及人文关怀的城市文化传承和城市精神塑造的人文化内涵;同时分析了其在绿色开敞空间中的图式表达和文化信息传递。并从整体格局和空间单元两个层面进行研究。首先,结合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在不同阶段的演化规律,揭示其空间结构从“点”状空间的破碎化渗透,到“环”状屏障空间建设,逐步发展为“点、环、网”的整体空间结构的系统化过程。并结合现状,分析其功能系统、布局结构、文化特色等问题。从整体格局层面,梳理空间功能消解、重构及其整体空间的重塑,将人文化内涵转译到绿色开敞空间中,进而探索明城区的文化特色及其风貌特色。其次,在空间单元层面,选取明城区典型的绿色开敞空间单元。从其空间布局、空间分区及其景观要素等三个层次,探索从场所精神到人性尺度设计的空间文化符号和信息传达,建构人文化的设计理念、路径及其方法,营造人文化绿色开敞空间体系。最后,结合两个不同层面绿色开敞空间的人文化发展的诉求和发展机遇,结合典型案例,提出规划策略。一方面,基于历史文脉的复兴与多元功能的诉求,提出整体格局规划策略,完善并深化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人文化目标与功能,加强明城区城市有机整体性,形成富有古城特色的人文化绿色开敞空间格局。另一方面,结合绿色开敞空间单元设计的策略。加强空间单元的开放性,实现空间分区的多功能转换,合理规划空间无障碍设计,强化空间场所精神的塑造,进而建构基于绿色开敞空间的人文化规划策略及其方法体系。

二、城市绿地景观人文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市绿地景观人文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山水格局特征的兰州主城区绿色空间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2.3 研究目的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相关理论
        1.3.3 相关研究现状
        1.3.4 小结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框架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2.构建意义——山水格局特征与城市绿色空间
    2.1 山水格局与城市绿色空间的有机联系
        2.1.1 山水格局是城市绿色空间的构建依据
        2.1.2 城市绿色空间加强山水格局特征
        2.1.3 城市山水格局和城市绿色空间都具有综合系统性
    2.2 基于山水格局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的意义
        2.2.1 营造生态基底
        2.2.2 塑造城市特色
        2.2.3 传承山水文化
        2.2.4 赋予城市山水意向
        2.2.5 构建兰州市独特的山水格局
3.构建依据——兰州城市沿革与兰州城市山水格局现状解析
    3.1 兰州城市概述
        3.1.1 区位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候
        3.1.4 水文、土壤
        3.1.5 植被与动物
    3.2 兰州城市沿革
        3.2.1 传统山水格局形成(秦汉至明清)
        3.2.2 “山-水-城”结构快速变化阶段(民国至今)
    3.3 兰州城市山水格局现状解析
        3.3.1 兰州城市山水格局现状解析
    3.4 本章小结:
        3.4.1 城市沿革梳理相关结论
        3.4.2 城市山水格局解析相关结论
        3.4.3 城市绿色空间的构建依据:
4.构建不足—兰州城市绿色空间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4.1 兰州城市绿色空间形成
        4.1.1 天然林被丧失
        4.1.2 人工造林活动
        4.1.3 城市绿地建设
    4.2 城市绿色空间现状特征及主要问题
        4.2.1 兰州市绿色空间现状特征
        4.2.2 兰州市绿色空间主要问题
    4.3 本章小结
5.构建策略—兰州城市绿色空间构建
    5.1 构建原则
        5.1.1 生态优先
        5.1.2 系统整合
        5.1.3 尊重历史
        5.1.4 加强联系
    5.2 构建策略
        5.2.1 功能层面:生态—景观—文化多层次复合
        5.2.2 空间层面:主城区内部绿色空间与外部自然空间多路径衔接
        5.2.3 结构层面:点、线、面因境构形,多类型构建
    5.3 构建途径
        5.3.1 修复市域山水生态空间格局
        5.3.2 强化主城区与市域环境高效互通的绿色廊道
        5.3.3 塑造主城区绿色空间圈层结构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总结
        6.1.1 主要研究内容
        6.1.2 研究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2)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1.1.2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存在提升空间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研究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绿地系统规划
        2.1.2 生态园林城市
        2.1.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
    2.2 相关城市建设理论
        2.2.1 田园城市
        2.2.2 生态城市
        2.2.3 园林城市
        2.2.4 公园城市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生态园林城市研究
        2.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2.3.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研究
    2.4 小结
3 典型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3.1 “花园中的城市”——新加坡
        3.1.1 城市概况
        3.1.2 规划特点
        3.1.3 借鉴意义
    3.2 “绿色之都”——哥本哈根
        3.2.1 城市概况
        3.2.2 规划特点
        3.2.3 借鉴意义
    3.3 西安市绿地系统规划
        3.3.1 城市概况
        3.3.2 规划特点
        3.3.3 借鉴意义
    3.4 深圳市绿地系统规划
        3.4.1 城市概况
        3.4.2 规划特点
        3.4.3 借鉴意义
    3.5 常德市绿地系统规划
        3.5.1 城市概况
        3.5.2 规划特点
        3.5.3 借鉴意义
    3.6 小结
4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4.1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4.2 规划原则
        4.2.1 整体性原则
        4.2.2 生态优先原则
        4.2.3 以人为本原则
        4.2.4 全域统筹原则
        4.2.5 系统性原则
        4.2.6 适地适树原则
    4.3 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要求
    4.4 规划策略
        4.4.1 构建生态网络,统筹全域绿地体系
        4.4.2 整合特色要素,布局城市绿地结构
        4.4.3 拓展绿色空间,提升城市环境品质
        4.4.4 推动生态修复,完善城市生态功能
    4.5 绿地系统规划路径
        4.5.1 绿地建设
        4.5.2 树种规划
        4.5.3 水系规划
        4.5.4 生物多样性规划
        4.5.5 绿道规划
        4.5.6 公园设计
5 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绿地系统规划实践——以鹤壁市为例
    5.1 鹤壁市问题梳理
    5.2 鹤壁市概况分析
        5.2.1 区位条件
        5.2.2 文化底蕴
        5.2.3 自然资源
        5.2.4 道路交通
        5.2.5 社会经济发展
    5.3 鹤壁市城市建设用地现状
        5.3.1 行政街区分布
        5.3.2 城市用地现状
        5.3.3 用地适宜性分析
    5.4 相关规划衔接
    5.5 鹤壁市绿地系统现状
        5.5.1 城市绿地现状
        5.5.2 城市绿地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
        5.5.3 绿地系统指标分析
        5.5.4 绿地建设的SWOT分析
    5.6 规划目标与依据
        5.6.1 规划目标
        5.6.2 规划依据
    5.7 规划原则与策略
        5.7.1 规划原则
        5.7.2 规划策略
    5.8 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规划
        5.8.1 市域绿地系统规划
        5.8.2 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
        5.8.3 公园绿地规划
        5.8.4 防护绿地规划
        5.8.5 广场用地规划
        5.8.6 附属绿地规划
        5.8.7 区域绿地规划
        5.8.8 小结
    5.9 鹤壁市绿地系统专题规划及实施保障
        5.9.1 树种规划
        5.9.2 防灾避险功能绿地规划
        5.9.3 绿地景观风貌规划
        5.9.4 水系规划
        5.9.5 古树名木保护规划
        5.9.6 生物多样性规划
        5.9.7 绿道系统规划
        5.9.8 游园提升规划
        5.9.9 规划实施保障
        5.9.10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理论层面
        6.1.2 实践层面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科创空间建设
        1.1.2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杭州城市发展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互联网+”新兴产业
        1.2.2 科创空间
        1.2.3 “创异型”工作社区
        1.2.4 生态
        1.2.5 开放空间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1.3.1 国内外理论研究综述
        1.3.2 国内外科创空间案例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2 科创大走廊整体开放空间结构研究
    2.1 科创大走廊科创产业现状分析
        2.1.1 杭州创新型城市定位
        2.1.2 杭州城市空间发展演变
        2.1.3 杭州科创产业战略布局
        2.1.4 科创大走廊交通结构现状
        2.1.5 科创大走廊科创空间分布
    2.2 科创大走廊生态资源现状分析
        2.2.1 杭州森林资源
        2.2.2 杭州水系资源
        2.2.3 杭州耕地资源
        2.2.4 杭州绿地系统格局
    2.3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现状分析
        2.3.1 科创大走廊整体概述
        2.3.2 科创大走廊整体空间结构
        2.3.3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
    3.1 蒋村单元案例研究
        3.1.1 区域概况
        3.1.2 开放空间
        3.1.3 空间结构
    3.2 未来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案例研究
        3.2.1 区域概况
        3.2.2 开放空间
        3.2.3 空间结构
    3.3 青山湖科技城重点建设区域案例研究
        3.3.1 区域概况
        3.3.2 开放空间
        3.3.3 空间结构
    3.4 本章小结
4 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定量分析
    4.1 数据准备
        4.1.1 数据选取标准
        4.1.2 样本选取标准
        4.1.3 数据分析理论
    4.2 科创大走廊区域数据解读
        4.2.1 整体数据描述
        4.2.2 板块数据取样
    4.3 科创大走廊数据统计分析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线性回归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语
    5.1 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1.图索引
    2.表索引
附录
    附1.科创大走廊开放空间数据汇总
        (1) 公园
        (2) 广场
        (3) 其它点状开放空间
        (4) 绿道
        (5) 滨水空间
        (6) 高校园区
        (7) 重要生态节点
    附2.科创大走廊科创空间相关数据
        (1) 科创企业数据
        (2) 楼盘信息数据
        (3) 酒店信息数据
作者简历

(4)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徐州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绿地布局合理性不足
        1.1.2 绿地评价体系健全性缺乏
        1.1.3 徐州绿地系统建设成果显着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解析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概念解析
        2.1.1 生态服务功能
        2.1.2 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2.2.2 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
        2.2.3 城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研究
        2.2.4 徐州绿地系统相关研究
    2.3 本章小结
3 徐州市概况及绿地系统空间结构分析
    3.1 徐州市概况
        3.1.1 区位概况
        3.1.2 自然条件概况
        3.1.3 研究区范围
    3.2 徐州市绿地系统现状
        3.2.1 绿地系统发展历程
        3.2.2 绿地系统分类分析
        3.2.3 绿地系统现状小结
    3.3 徐州市绿地系统空间量化分析
        3.3.1 绿地信息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3.3.2 绿地斑块密度分析
        3.3.3 绿斑分维度指数分析
        3.3.4 绿地异质性指数分析
        3.3.5 绿地可达性分析
    3.4 徐州市绿地系统空间结构评价
        3.4.1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3.4.2 评价体系模型建立
        3.4.3 评价指标确定
        3.4.4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4.5 绿化定量指标评价
        3.4.6 景观结构指标评价
        3.4.7 评价值的计算与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徐州市绿地系统综合效益评价
    4.1 城市绿地服务功能解析
        4.1.1 .城市绿地服务功能内涵
        4.1.2 城市绿地服务功能计量方法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因子选取准则
        4.2.2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
        4.2.3 评价体系模型建立
        4.2.4 评价指标确定
        4.2.5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4.3 评价指标的分析
        4.3.1 城市绿量计量分析
        4.3.2 生态效益指标评价
        4.3.3 社会效益指标评价
        4.3.4 经济效益指标评价
    4.4 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4.4.1 评价值的计算
        4.4.2 评价结果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徐州市绿地系统优化
    5.1 徐州市绿地系统评价结果问题分析
    5.2 徐州市绿地系统优化分区
        5.2.1 城区绿地系统优化片区划分
        5.2.2 城区绿地系统优化目标确定
    5.3 徐州市绿地系统景观格局优化
    5.4 徐州市绿地系统布局优化
        5.4.1 公园绿地优化
        5.4.2 防护绿地优化
        5.4.3 附属绿地布局优化
        5.4.4 城市防灾避险绿地优化
    5.5 徐州市绿地优化建议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1.1 徐州市绿地系统空间评价结果
        6.1.2 徐州市绿地系统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6.1.3 徐州城市绿地系统优化策略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城市墓园植物景观比较研究 ——以长沙、弗罗茨瓦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墓园发展现状
        1.1.2 城市发展的需求
        1.1.3 植物在墓园景观中的重要性
        1.1.4 文化碰撞交流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比较研究法
2 墓园植物景观营造体系构建
    2.1 相关概念
        2.1.1 墓园
        2.1.2 城市墓园
        2.1.3 植物景观
        2.1.4 墓园植物景观
    2.2 植物景观在墓园中的作用
        2.2.1 人文纪念功能
        2.2.2 生态功能
        2.2.3 空间营造功能
        2.2.4 美学功能
    2.3 墓园植物景观研究理论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外部空间理论
        2.3.3 环境心理学理论
    2.4 墓园植物景观营造
        2.4.1 墓园主要区域中的植物景观
        2.4.2 植物的配置方式
        2.4.3 植物景观空间序列
    2.5 典型案例分析
        2.5.1 拉雪兹神父公墓
        2.5.2 奥本山公墓
        2.5.3 斯德哥尔摩森林墓园
        2.5.4 上海福寿园
3 长沙与弗罗茨瓦夫墓园调研及案例分析
    3.1 调研对象及内容
        3.1.1 实地调研对象
        3.1.2 专家访谈
        3.1.3 问卷调查与访谈对象
        3.1.4 问卷调查与访谈内容
        3.1.5 使用者的需求分析
    3.2 长沙市墓园调研
        3.2.1 长沙市概况
        3.2.2 长沙市墓园概况
    3.3 长沙市墓园案例
        3.3.1 潇湘陵园
        3.3.2 金陵城市绿化墓园
        3.3.3 明阳山福寿园
    3.4 弗罗茨瓦夫市墓园调研
        3.4.1 弗罗茨瓦夫市概况
        3.4.2 弗罗茨瓦夫市墓园概况
    3.5 弗罗茨瓦夫市墓园案例
        3.5.1 Cmentarz ?wi?tego Wawrzyńca
        3.5.2 Cmentarz Grabiszyński
4 长沙与弗罗茨瓦夫墓园植物景观比较
    4.1 长沙与弗罗茨瓦夫墓园植物种类比较
        4.1.1 长沙墓园植物种类
        4.1.2 弗罗茨瓦夫墓园植物种类
    4.2 长沙与弗罗茨瓦夫墓园墓穴区植物景观比较
        4.2.1 长沙墓园墓穴区植物景观
        4.2.2 弗罗茨瓦夫墓园墓穴区植物景观
    4.3 长沙与弗罗茨瓦夫墓园过渡区植物景观比较
        4.3.1 长沙墓园过渡区植物景观
        4.3.2 弗罗茨瓦夫墓园过渡区植物景观
    4.4 长沙与弗罗茨瓦夫墓园边界隔离区植物景观比较
        4.4.1 长沙墓园边界隔离区植物景观
        4.4.2 弗罗茨瓦夫墓园边界隔离区植物景观
    4.5 长沙与弗罗茨瓦夫墓园植物景观异同的原因
        4.5.1 文化地域差异
        4.5.2 共同的价值观追求
5 长沙市墓园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5.1 墓园植物景观设计原则
        5.1.1 体现墓园的人文化
        5.1.4 体现墓园的生态化
        5.1.5 体现墓园的园林化
    5.2 墓园植物种类选择策略
        5.2.1 注重植物的人文纪念功能
        5.2.2 注重植物的空间营造功能
        5.2.3 注重植物的美学功能
        5.2.4 注重祭祀文化选择防火植物
    5.3 墓园主要区域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5.3.1 墓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5.3.2 过渡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5.3.3 边界隔离区植物景观设计策略
6 总结与讨论
    6.1 总结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陶瓷元素在城市绿地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以淄博市博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关于地域文化景观的研究
        1.3.1.1 国外研究概况
        1.3.1.2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关于陶瓷元素应用的研究
        1.3.2.1 国外研究概况
        1.3.2.2 国内研究概况
        1.3.3 研究概况评述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城市绿地景观
        2.1.1 城市绿地
        2.1.2 城市绿地景观
        2.1.3 城市绿地景观的规划设计理论
        2.1.3.1 生态学理论
        2.1.3.2 形态学理论
        2.1.3.3 文化学理论
    2.2 陶瓷元素
        2.2.1 “陶”与“瓷”的区别
        2.2.2 陶瓷元素的界定
    2.3 城市绿地中的地域文化符号
        2.3.1 文化符号理论
        2.3.1.1 索绪尔符号理论
        2.3.1.2 皮尔斯符号理论
        2.3.2 城市绿地景观中文化符号的应用特征
        2.3.2.1 内容的高度凝练与形象的指代
        2.3.2.2 时间和空间的发展与转化
        2.3.2.3 地域文化的记载与传承
3 陶瓷元素在博山区城市绿地中的应用概况
    3.1 基本概况
    3.2 城市绿地景观的特征分析
        3.2.1 基于山水格局的景观特征
        3.2.2 基于地形地势的景观特征
        3.2.3 基于文化风貌的景观特征
    3.3 陶瓷文化的历史沿革
    3.4 陶瓷元素的应用概况和存在问题
        3.4.1 应用概况
        3.4.2 存在问题
4 陶瓷元素的居民感知度
    4.1 研究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样本规模
        4.1.3 问卷设计
        4.1.4 问卷信度及效度检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4.2.2 居民对城市绿地中陶瓷元素的感知度分析
        4.2.2.1 居民对陶瓷文化的感知
        4.2.2.2 居民对现存古窑遗址的感知
        4.2.2.3 居民对传统釉彩肌理的感知
        4.2.2.4 居民对陶瓷碎片及陶辅材料的感知
        4.2.2.5 居民对陶瓷与琉璃结合的感知
        4.2.2.6 居民对陶瓷景观公众参与性的感知
        4.2.3 居民人口特征对陶瓷元素感知度差异的影响分析
        4.2.3.1 对陶瓷文化和陶琉结合感知度差异的影响
        4.2.3.2 对传统釉彩肌理感知度差异的影响
        4.2.3.3 对陶瓷碎片和陶辅材料感知度差异的影响
        4.2.3.4 对陶瓷景观公众参与性感知度差异的影响
    4.3 相关建议
5 陶瓷元素在城市绿地景观中的应用
    5.1 陶瓷文化的内涵
        5.1.1 艺术风格
        5.1.2 人文情怀
        5.1.3 民俗文化
    5.2 城市绿地景观中陶瓷元素的应用优势
        5.2.1 良好的材料特性
        5.2.2 丰富的艺术特色
        5.2.3 深厚的精神底蕴
    5.3 陶瓷元素的应用原则
        5.3.1 整体性原则
        5.3.2 功能性原则
        5.3.3 公众性原则
        5.3.4 多样性原则
        5.3.5 可持续性原则
    5.4 陶瓷元素的形态构成分析
        5.4.1 陶瓷元素的造型
        5.4.1.1 具象造型
        5.4.1.2 抽象造型
        5.4.1.3 象征性造型
        5.4.2 陶瓷元素的点、线、面、体的形式
        5.4.3 色彩
        5.4.4 肌理
        5.4.5 尺度
    5.5 陶瓷元素的主要表现形式
        5.5.1 直观陈列
        5.5.1.1 陶瓷雕塑
        5.5.1.2 陶艺水景
        5.5.1.3 景观柱
        5.5.2 巧妙拼贴
        5.5.2.1 陶艺景墙
        5.5.2.2 铺装
        5.5.2.3 陶瓷壁画
        5.5.3 功能延伸
        5.5.3.1 花钵
        5.5.3.2 景观灯
        5.5.3.3 标识牌
        5.5.3.4 座椅
    5.6 陶瓷元素的应用方法
        5.6.1 古窑元素的应用
        5.6.2 陶瓷釉彩、肌理元素的应用
        5.6.3 陶瓷与琉璃元素的结合应用
    5.7 实践案例——博山区中心路街头游园景观改造
        5.7.1 研究对象概况
        5.7.2 现状问题分析
        5.7.3 改造理念
        5.7.4 方案设计
        5.7.4.1 功能定位
        5.7.4.2 设计构思
        5.7.4.3 竖向设计
        5.7.4.4 道路及铺装设计
        5.7.4.5 陶瓷特色节点设计
        5.7.4.6 园林小品及设施设计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社会实践情况

(7)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博士学位论文自评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由来与研究问题
        1.1.1 城市空间特色的危机
        1.1.2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相关规划存在问题
    1.2 概念辨析
        1.2.1 城市特色与城市空间特色
        1.2.2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
    1.3 研究方法、内容及结构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 相关理论的研究
        1.4.1 基础理论:系统论、协同论
        1.4.2 城乡一体发展理论
        1.4.3 城市意象理论
        1.4.4 城市空间文化本体论
    1.5 相关规划理论与方法借鉴
        1.5.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1.5.2 城市风貌规划
        1.5.3 城市设计
    1.6 国内外相关研究理论及实践概述
        1.6.1 国外研究与实践情况
        1.6.2 国内研究与实践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构成研究
    2.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构成解析
        2.1.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构成属性
        2.1.2 物质与文化要素构成的协同运动
    2.2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外在物质构成
        2.2.1 物质要素构成
        2.2.2 特色载体
        2.2.3 类型研究
    2.3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内在文化要素
        2.3.1 城市绿地空间的文化内涵
        2.3.2 文化要素构成
        2.3.3 特色文化分类
        2.3.4 文化要素的双重性
    2.4 物质与文化要素构成的关联性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评价及其方法研究
    3.1 城市空间特色评价的分类
    3.2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3.3 城市空间特色宏观化空间结构评价
        3.3.1 整体空间形态评价的可读率
        3.3.2 特色区域评价的有效比
        3.3.3 特色道路、边界评价的完整度
        3.3.4 特色节点、标志评价的标志级
    3.4 城市空间特色微观化评价
        3.4.1 特色评价指标体系
        3.4.2 特色评价方法
    3.5 城市空间特色内在文化评价
        3.5.1 空间特色宏观化文化评价
        3.5.2 空间特色微观化文化评价
    3.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主要内容研究
    4.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目标作用
        4.1.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概述
        4.1.2 特征与作用
        4.1.3 目标体系
        4.1.4 盐城市目标体系
    4.2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的方法
        4.2.1 依据与基本原则
        4.2.2 工作程序与内容
        4.2.3 技术方法
    4.3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体系建构
        4.3.1 总体规划层面
        4.3.2 控制规划层面
        4.3.3 详细规划层面
        4.3.4 规划体系的衔接路径
    4.4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赋形与塑造策略
        4.4.1 塑造自然环境特色
        4.4.2 塑造人文环境特色
        4.4.3 塑造人工环境特色
    4.5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编制内容研究
        4.5.1 绿地空间格局
        4.5.2 绿地空间特色区域
        4.5.3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边界
        4.5.4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道路
        4.5.5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节点
        4.5.6 标志物
    4.7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引导实施研究
    5.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引导方法
        5.1.1 整体性的控制引导
        5.1.2 分区的控制引导
        5.1.3 分系统的控制引导
        5.1.4 问题导向的控制引导
    5.2 控制层次及内容研究
        5.2.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总体控制
        5.2.2 分区级空间特色控制
        5.2.3 重点绿地空间特色引导
    5.3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实施策略研究
        5.3.1 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实施的相关因素
        5.3.2 实践策略研究
        5.3.3 规划实施建议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研究应用一:以南宁市品质形象提升工程为例
    6.1 南宁市绿地空间特色规划内容
        6.1.1 规划层次
        6.1.2 规划体系
        6.1.3 规划成果
    6.2 南宁市绿地空间特色资源构成
        6.2.1 物质构成要素
        6.2.2 文化构成要素
    6.3 南宁市绿地空间特色资源评价
        6.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3.2 空间特色资源评价分析
        6.3.3 结论
    6.4 目标体系:生态、文化、宜居南宁
    6.5 总体格局:生态、文化、宜居城市绿地空间布局
        6.5.1 五大文化主题特色绿地分区
        6.5.2 山水特色绿地结构
        6.5.3 文化特色景观格局
        6.5.4 生态特色景观格局
        6.5.5 宜居城市景观格局
    6.6 区域:五象新区和凤岭北火车东站
    6.7 边界:邕江生态文化特色景观带
        6.7.1 艺术景观节点设置与视线提升
        6.7.2 绿色景观文化特色塑造
        6.7.3 生态廊道景观特色布局
        6.7.4 交通系统特色布局
        6.7.5 水环境特色保护提升
    6.8 边界:生态特色外、中、内高速环
    6.9 界线:多元文化道路景观规划
    6.10 节点:水绿特色绿地景观塑造
    6.11 分类属性控制
        6.11.1 引导导则
        6.11.2 批型分类
        6.11.3 控制实施细则
    6.12 小结
第七章 研究应用二:以盐城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7.1 盐城市绿地空间特色资源与评价
        7.1.1 状态评价
        7.1.2 等级评价
    7.2 生态宜居型绿地空间特色塑造
        7.2.1 特色塑造层次
        7.2.2 特色塑造体系
        7.2.3 中心城区历史游憩空间特色塑造
        7.2.4 海盐文化特色界限布局
        7.2.5 历史文化特色节点布局
    7.3 盐城生态宜居型绿地空间特色控制引导应用
        7.3.1 规划原则
        7.3.2 图则控制方法
    7.4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
    8.1 研究成果
    8.2 对策性建议
    8.3 后续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主持与参与的相关项目

(8)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以沣东新城ABE绿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目的
        1.2.2 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
        1.3.2 国内
        1.3.3 综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方法
        1.5.2 框架
2 城市带状绿地与景观生态化设计
    2.1 城市带状绿地
        2.1.1 城市绿地
        2.1.2 城市带状绿地属性
        2.1.3 城市带状绿地特征
        2.1.4 带状绿地景观功能
    2.2 景观生态化设计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化设计
        2.2.3 景观生态学理论在生态化设计中的运用
    2.3 生态化设计在城市带状绿地设计中的价值
    2.4 小结
3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理论研究
    3.1 生态化设计在城市带状绿地中的意义
        3.1.1 保护生态环境
        3.1.2 有效利用资源
        3.1.3 营造生态景观
        3.1.4 传播生态理念
    3.2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内容
    3.3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理念
        3.3.1 自然化设计
        3.3.2 人文化设计
        3.3.3 高效性设计
        3.3.4 生态保护性设计
    3.4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原则
        3.4.1 物种选择多样性
        3.4.2 自然生态和谐性
        3.4.3 人文景观拓展性
    3.5 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要素
        3.5.1 慢行系统与景观视线设计
        3.5.2 植物绿化系统设计
        3.5.3 服务设施系统设计
    3.6 小结
4 沣东新城ABE绿地案例背景分析
    4.1 项目概况
        4.1.1 项目位置
        4.1.2 交通关系
        4.1.3 项目地块布局
        4.1.4 项目现状
    4.2 项目自然生态现状分析
        4.2.1 地形地貌
        4.2.2 水文气象
        4.2.3 土壤植被
        4.2.4 河流水系
        4.2.5 自然景观现状
    4.3 项目人文条件现状分析
        4.3.1 历史文化
        4.3.2 人文风俗
        4.3.3 人文景观现状
    4.4 小结
5 沣东新城ABE绿地项目设计
    5.1 项目景观生态化设计理念与要求
        5.1.1 设计理念
        5.1.2 设计要求
    5.2 项目景观生态化设计思路与策略
        5.2.1 设计思路
        5.2.2 设计策略
    5.3 结构与功能设计
        5.3.1 结构设计
        5.3.2 功能设计
    5.4 慢行系统与景观视线
        5.4.1 慢行系统
        5.4.2 景观视线
    5.5 植物绿化系统
        5.5.1 植物层次设计
        5.5.2 植物配置
        5.5.3 功能区植物种植
        5.5.4 植物绿化设计方法
        5.5.5 绿化详细设计
    5.6 服务设施系统
        5.6.1 标识系统
        5.6.2 公共设施系统
        5.6.3 照明系统
        5.6.4 设施小品
    5.7 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设计实践情况

(9)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为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1.1.2. 滨海城市“生态破坏”、“千城一面”的发展困局
        1.1.3. “绿水青山”的保护面临巨大压力
    1.2. 研究意义
        1.2.1. 符合国家宏观政策要求
        1.2.2. 风景园林设计的定量研究尝试
        1.2.3. 为同类型城市提供参考经验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对象和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空间范围
        1.4.3. 研究时间范围
    1.5. 研究现状(国内外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经验启示)
        1.5.1. 国内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2. 国外滨海城市生态及山水风貌建设经验启示
        1.5.3. 中西对比
    1.6. 研究创新点
        1.6.1. 主要创新点
        1.6.2. 创新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和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2. 青岛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沿革
    2.1. 山水风貌、地域文化概述
        2.1.1. 山
        2.1.2. 海
        2.1.3. 水
        2.1.4. 城
    2.2. 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演变
        2.2.1. 概述
        2.2.2. 生态环境及风貌演变历程
        2.2.3. 小结
    2.3. 城市风貌及风景园林历史演变
        2.3.1. 清朝时期(1891-1897)
        2.3.2. 德国占领期(1897-1914)
        2.3.3. 日本占领期(1914-1922、1937-1945)
        2.3.4. 民国时期(1922-1929,1929-1937)
    2.4. 生态环境建设现状问题
        2.4.1. 绿地总量不足
        2.4.2. 绿地布局不均
        2.4.3. 绿地建设质量偏低
        2.4.4. 生态空间结构不合理
        2.4.5. 城市风貌混乱、山海难见
        2.4.6. 千城一面
        2.4.7. 城市绿地建设重硬轻软
        2.4.8. 城市开发夺山占水
        2.4.9. 建设理念有待提高
        2.4.10. 园林行业投入与重视不足
3. 青岛山海生态及山水风貌保护评价
    3.1. 青岛海岸带城市建设生态影响评价
        3.1.1. 摘要与背景
        3.1.2. 评价方法综述
        3.1.3. 价指标体系构建
        3.1.4. 评价结果对比分析与总结
    3.2. 青岛市中心城区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评价
        3.2.1. 观景点及观景线路选择
        3.2.2. 观景点现状问题分析
        3.2.3. 山水视觉敏感度分析
        3.2.4. 山水风貌视觉敏感度综合评价
    3.3. 青岛风景园林文化要素感知融合度评价
        3.3.1. 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
        3.3.2. 状态打分与权重确定
        3.3.3. 评价结果与结论
4.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理论与技术
    4.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方法
        4.1.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1.2. 软件技术应用
        4.1.3. 方法步骤
    4.2. 基于山水可视化的视廊区域建筑限高方法
        4.2.1. 方法依据及原理解释
        4.2.2. 软件技术应用
        4.2.3. 方法步骤
5.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优化的理论与技术应用
    5.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性海岸生态红线合理性验证分析
        5.1.1. 海岸线现状分析
        5.1.2. 改造岸线划定
        5.1.3. 改造后纳潮量计算
        5.1.4. 改造后冲於环境、水交换能力演变分析
        5.1.5. 改造后海湾生态环境演变分析
    5.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八景视廊建筑限高分析
        5.2.1. 信号山
        5.2.2. 小鱼山
        5.2.3. 薛家岛(窟窿山)
        5.2.4. 奥帆中心
        5.2.5. 北岭
        5.2.6. 李村河围子岭
        5.2.7. 浮山
        5.2.8. 小青岛
    5.3. 小结
6.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及山水可视化提升的优化策略
    6.1. 基于海湾生态承载力的生态优化策略
        6.1.1. 区域规划层面
        6.1.2. 总体规划层面
        6.1.3. 专项规划层面
    6.2. 基于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设计优化策略
        6.2.1. 山水可视优化的高层建筑空间布局
        6.2.2. 山水可视优化的城市风貌区划
    6.3. 山水意境融合的城市风貌优化策略
        6.3.1. “立意问名”的意境区划
        6.3.2. “取境山海”的意境理法
7.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西安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演变及人文化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研究内容
        1.2.4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小结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绿色开敞空间的人文化内涵
    2.1 绿色开敞空间概念界定
        2.1.1 城市绿色空间
        2.1.2 绿色开敞空间
    2.2 人文化概述
        2.2.1 人文化思想理论
        2.2.2 人文化研究内容
        2.2.3 人文化建设目标
    2.3 人文化在绿色开敞空间的表达层次
        2.3.1 空间整体格局层面
        2.3.2 空间单元层面
    2.4 绿色开敞空间的人文化功能
        2.4.1 公共休闲功能
        2.4.2 政治功能
        2.4.3 生态功能
        2.4.4 防灾功能
        2.4.5 文化教育功能
        2.4.6 保护历史功能
        2.4.7 旅游功能
    2.5 本章小结
3、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建设背景
    3.1 明城区概况
        3.1.1 明城区范围界定
        3.1.2 明城区重要历史地位
    3.2 影响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发展的背景条件
        3.2.1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
        3.2.2 西安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
        3.2.3 西安居民生活方式
        3.2.4 西安城市轴线
        3.2.5 西安城市水系文化
        3.2.6 西安园林文化
4、整体格局层面的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人文化演变
    4.1 绿色开敞空间阶段性演化规律
        4.1.1 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建设阶段
        4.1.2 绿色开敞空间不同阶段的演化规律
    4.2 绿色开敞空间整体空间结构系统化过程
        4.2.1 “点”状空间的破碎化分布
        4.2.2 “环”状屏障空间建设
        4.2.3 从“破碎化”到“网络化”
    4.3 不同建设背景下绿色开敞空间的功能发展
        4.3.1 纪念历史事件而建
        4.3.2 依托明城墙体系而建
        4.3.3 延续城市水系景观空间而建
        4.3.4 基于历史遗址遗迹而建
        4.3.5 依托城市街道改造而建
    4.4 绿色开敞空间空间功能发展特征
        4.4.1 传统功能的衰退与消解
        4.4.2 重构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功能
        4.4.3 缺失应对新形势的新功能
    4.5 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整体格局所存在的问题
        4.5.1 文化脉络模糊缺乏古城特色
        4.5.2 缺失防灾功能忽视生态意义
        4.5.3 结构不完善分布不合理
    4.6 本章小结
5、空间单元层面的典型绿色开敞空间的人文化演变
    5.1 明城区典型绿色开敞空间单元
        5.1.1 革命公园
        5.1.2 莲湖公园
        5.1.3 建国公园(儿童公园)
        5.1.4 新城广场
        5.1.5 环城公园
    5.2 绿色开敞空间单元形态发展及其体现的人文化内容
        5.2.1 空间布局设计体现文化意义
        5.2.2 适应多样功能的空间分区手法
        5.2.3 景观要素中的文化符号与信息
        5.2.4 小结
    5.3 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单元所存在的问题
        5.3.1 开放性不足
        5.3.2 缺少环境设施
        5.3.3 空间分区交叉
        5.3.4 忽视无障碍设计
        5.3.5 缺乏场所精神
    5.4 本章小结
6、不同空间尺度下绿色开敞空间的人文化规划策略
    6.1 整体格局优化——历史文脉复兴策略
        6.1.1 利用现存历史遗址遗迹增加绿色开敞空间
        6.1.2 增设依托明城墙城门而建的绿色开敞空间
        6.1.3 完善西安历史水系为依托的绿色开敞空间
    6.2 整体格局优化——多元功能复合策略
        6.2.1 完善绿色开敞空间功能系统
        6.2.2 加强绿地开敞空间网络建设
    6.3 空间单元优化——体现人文化的空间单元设计手法
        6.3.1 提高空间的开放性
        6.3.2 实现活动空间分区多功能转换
        6.3.3 加强空间无障碍设计
        6.3.4 重视环境设施的人文化内涵
    6.4 本章小结
7、结语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表目录
附录二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参与项目

四、城市绿地景观人文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山水格局特征的兰州主城区绿色空间构建研究[D]. 张璐韡.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2]生态园林城市导向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以鹤壁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D]. 张瑞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异型”工作社区开放空间研究[D]. 夏明杰. 浙江大学, 2020(02)
  • [4]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徐州市绿地系统综合评价与优化研究[D]. 席艺丹.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城市墓园植物景观比较研究 ——以长沙、弗罗茨瓦夫为例[D]. 卢楚.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6]陶瓷元素在城市绿地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以淄博市博山区为例[D]. 常琳.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7]城市绿地空间特色塑造研究与实践[D]. 孙化蓉. 南京林业大学, 2018(05)
  • [8]城市带状绿地景观生态化设计研究 ——以沣东新城ABE绿地为例[D]. 王姝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9]青岛生态环境及山水风貌保护的理论策略研究[D]. 林荣亮.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4)
  • [10]西安明城区绿色开敞空间演变及人文化规划策略研究[D]. 杨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城市绿地景观人文文化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