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无一荣光——“五四”时期思想自由风尚浅析

百家争鸣,无一荣光——“五四”时期思想自由风尚浅析

一、百家平等 不尚一尊──“五四”时期思想自由风尚浅探(论文文献综述)

孙庆君[1](2015)在《五四新文学代表作家的道德与审美书写》文中认为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既古老而又鲜活的议题,古往今来中外的许多思想家、学者都对这一问题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展开锲而不舍地思索与研究,他们的成果不仅给后继者的追问留下了丰富的资料资源、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反映出对道德与审美关系的研究是人类社会生活与文明进步的共同需要。时至今日,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仍是一个值得探求的问题,具有学理的意义和现实的价值。本文的基本内容由四个方面构成。首先,论文从一般意义上探讨了道德与审美的关系。该问题的研究是通过第一章“道德、审美的内涵及其关系”来完成的。在第一章的第一部分“道德的内涵”中,论文先明确给出道德的定义,即“道”是指人际间及人与社会间关系的“应当”(原则、规律),“德”则指遵循此应当(原则、规律)来实践及塑造自我内心的秩序。道德包含三个要素:首先是维系群体的行为法则领域,其次是善恶的价值判断,最后是这一体系的示范、劝导而非“强制”的制约形式。接着,论文指出各时代文化的代表者们所提出的道德观点主要包括如下要素:平等、博爱和明智。在第二部分“审美的内涵”中,论文首先指出,所谓审美就是主体对客体美之特性的发现、感知和鉴赏,而“美”便是“被感知的存在被感知时和直接感受到的完满”。审美活动是一种主客体交互作用,双向建构的过程,作为联系主、客体的纽带,审美活动主要是人的一种情感的活动。在第三部分“道德与审美的关系”中,论文主要分析了道德与审美间的统一性,即二者都服务于人类的最高理想,道德能提炼审美、审美也能滋润道德。其次,在第二章“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道德观”与第三章“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审美观”中,论文总观了这一时期文学中道德观与审美观的新变。在第二章中,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道德观的转变主要表现为张扬进化法则、由宗法情感道德转向人际理性道德、倡导平等、呼吁妇女解放、对自然的关怀、以“个人本位”道德否定秩序道德、鼓吹情感自由的爱情观等等;在第四章中,新文学的审美观在道德转变的影响下也从三个方面发生了向现代审美的转变:首先,从伦理本位、善美统一到真理至上;其次,反纲常倡新伦,变情感为理性;最后,以自由精神扫荡“和”的观念。第三,论文选取五四文学革命时期四位最有代表性的新文学作家:陈独秀、胡适、周作人、鲁迅,通过对他们在这一时期(1917-1920)所发表的关于道德、审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言论、文章进行整理、归纳,总结、概括出他们对于道德、审美、道德与审美关系的深刻看法与见解,努力呈现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思想界关于道德与文学关系认识的总体图景,同时也选取他们各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进行了道德、审美层面的解析。该问题是在论文的第四章“新文学代表作家的道德与审美思想”中加以集中论述的。最后,论文在结论部分对五四新文学代表作家的道德与审美观的价值与现实意义进行了阐发。

陈红映[2](2008)在《试论战国散文繁荣的原因》文中指出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学术发达、文化繁荣的黄金时代,伴随着百家争鸣,诸子散文风格各异,争奇斗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条:1.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不尚一尊,思想解放;3.自由言说,言者无罪;4.学术交流,相生相成。

傅静[3](2005)在《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文中指出自从不列颠的轰轰炮火,炸开了紫禁城古老而厚重的大门之后,中国就进入了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获得自由和解放,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欺凌和奴役?1840年至1949年,百余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就是为了找到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中国向何处去”的探索及奋斗,引发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一系列的变化。社会存在反映到社会意识,形成了各个阶级、阶层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我们认识社会的工具,更重要的是改造社会的工具。有鉴于此,我选择了《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作为博士论文,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1840年至1949年这个中国历史的特殊时期,来考察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基于这样的考虑,笔者将论文的内容框架设计为三大部分:一、五四之前:两大意识形态之争与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鸦片战争的炮声,惊醒了不甘做亡国奴的中国先进分子,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从而诞生了向西方学习的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此同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经历了由萌芽、形成到基本成熟的发展历程。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缓慢,没有成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就始终没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共居这一社会中,其相互间的较量是不可避免的。(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萌芽与中国传统社会的裂变两次鸦片战争的中外接触,在宁静沉闷的思想界掀起了阵阵波澜,一些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士开始总结中国失败的原因。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看到了西方的坚船利炮,清王朝专制制度的弊端,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开始表现出对西方民主制度的羡慕。在此期间,外国的传教士也有意无意地将西方文化、社会风俗、科学技术、政治学说、议会制度及民主思想传播于中国。那些出使西方国家的中国外交人员,更是对西方的民主制度感触颇深,也情不自禁地与中国相比较。中国不仅在军事方面不如西方,即使在制度方面也不如洋人。在内外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围绕着如何治国展开了争论,促进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传统的“重义轻利”到“逐利”的转变;从“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因时变通说”的转变;从传统的夷狄观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转变:从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到建立近代化工业体系的转变;从重农抑商到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工商立国的转变。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萌芽,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传统的封建秩序受到了冲击;地主阶级出现了分化:资本主义经济发生;近代文化教育事业诞生;产生了买办、资本家、工人阶级等新的社会力量;旧式的农村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地方变成了资本主义的原料市场,农业经济结构出现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卷入了洋务运动的大潮。传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然,只学习西方的器物长技,不可能挽救中国的危亡,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依然强大,洋务运动最终陷入失败的境地。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萌芽,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意识形态的坚冰,社会迈向近代化。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中国社会近代化因素的增加 甲午一战,中国败于一向被国人瞧不起的聂尔小国日本之手,整个中国被激怒、被惊醒。救亡图存,改革封建弊政的呼声,迅速增强。资产阶级维新派顺势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康有为将西方的进化论与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圣人崇拜相揉合,让进化论披着孔圣人的外衣出场了。他们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向中国人民灌输,只有改革封建的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他们倡言在政治上开国会,实现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建立新式的学堂,培育新式的人才。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唇枪舌战,终于推动了戊戌变法的进行。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相对弱小,封建顽固势力太过强大,戊戌变法最终被镇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场运动使整个社会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社会发展变化的时尚学说;中华民族的精神发生巫变;为求民族的生存,甘愿把敌人当成榜样来效仿,改变封建专制成为国人的共识。尤为特别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民进行了启蒙,自由民权、国家学说、改造国民性相继出现,社会现代化的因素逐步扩大与增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形成。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成熟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八国联军在中国的扬武扬威,封建清王朝的摇尾乞怜,使探索“中国向何处去”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认识到,必须用暴力推翻腐朽卖国的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在这场奋斗中,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基本成熟。孙中山在以进化论为依据的民生史观的指导下,提出了三民主义及其政治主张,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在反清革命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宣传中,形成了资产阶级思想家阶层。他们以宣传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探讨未来中华民国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为己任,引导大多数中国人民认同资产阶级革命的意识形态,形成了强大的物质力量,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

黄顺义[4](2000)在《百家平等 不尚一尊──“五四”时期思想自由风尚浅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九一九年前后的“五四”时期,正是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转型时期。思想文化界出现“百家竞起,异说争鸣”的景象。新文化运动主要领导者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倡导了思想、言论自由的良好风尚,不仅有利于新思潮、新文化的传入和成长,更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深入的传播,思想文化界异常繁荣。

于云洪[5](1999)在《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早在70年代末周扬同志在纪念五四运动60周年时,把五四运动、延安整风同真理标准讨论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并称为三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而发生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是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同时也是一次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更是中国现代...

二、百家平等 不尚一尊──“五四”时期思想自由风尚浅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家平等 不尚一尊──“五四”时期思想自由风尚浅探(论文提纲范文)

(1)五四新文学代表作家的道德与审美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研究课题的确立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步骤
第一章 道德、审美的内涵及其关系
    一、道德的内涵
        (一)平等
        (二)道德的大原——博爱
        (三)明智
    二、审美的内涵
    三、道德与审美的关系
第二章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道德观
    一、五四文学革命时期道德观的成因
    二、颠覆伦理本位 张扬进化法则
    三、由宗法情感道德转向人际理性道德
    四、直面现实 倡导平等
    五、表现妇女不幸命运 呼吁妇女解放
    六、现代意识的自然关怀
    七、以“个人本位”道德否定秩序道德
    八、鼓吹情感自由的爱情观
第三章 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新文学的审美观
    一、从伦理本位 善美统一到真理至上
    二、反纲常倡新伦 变情感为理性
    三、以自由精神扫荡“和”的观念
第四章 新文学代表作家的道德与审美思想
    一、陈独秀的道德审美观
        (一)陈独秀的道德观
        (二)陈独秀的审美观
        (三)陈独秀的道德与审美关系观
    二、胡适的道德审美观
        (一)胡适的道德观
        (二)胡适的审美观
        (三)胡适的道德与审美关系观
        (四)胡适的《一个问题》的道德审美解析
    三、周作人的道德审美观
        (一)周作人的道德观
        (二)周作人的审美观
        (三)周作人的道德与审美关系观
        (四)周作人的《小河》的道德审美解析
    四、鲁迅的道德审美观
        (一)鲁迅的道德观
        (二)鲁迅的审美观
        (三)鲁迅的道德与审美关系观
        (四)鲁迅的《孔乙己》的道德审美解析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2)试论战国散文繁荣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一、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二、不尚一尊, 思想解放
三、自由言说, 言者无罪
四、学术交流, 相生相成

(3)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理由
    (二)重要概念的说明
    (三)框架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一、五四之前:两大意识形态之争与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萌芽与中国传统社会的裂变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中国社会近代化因素的增加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成熟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
二、五四时期: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与社会发展的“三足鼎立”之势
    (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与封建阶级意识形态的激烈交锋
    (二)百家争鸣的兴起
    (三)“三足鼎立”之势
三、五四之后:四大意识形态之争与道路选择
    (一)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与乡村的现代化模式
    (二)自由主义与“英美政治民主+苏俄经济民主”的新模式
    (三)三民主主义的发展、畸变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终结
    (四)马克思主义与新民主主义的现代化构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百家平等 不尚一尊──“五四”时期思想自由风尚浅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五四新文学代表作家的道德与审美书写[D]. 孙庆君.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1)
  • [2]试论战国散文繁荣的原因[J]. 陈红映.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02)
  • [3]意识形态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D]. 傅静. 山东大学, 2005(04)
  • [4]百家平等 不尚一尊──“五四”时期思想自由风尚浅探[J]. 黄顺义.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 [5]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纪念五四运动80周年[J]. 于云洪. 理论学刊, 1999(03)

标签:;  ;  ;  ;  ;  

百家争鸣,无一荣光——“五四”时期思想自由风尚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