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与老龄化社会——以大连西洋红养老社区规划设计为例

城市发展与老龄化社会——以大连西洋红养老社区规划设计为例

一、城镇发展与老年社会——以大连夕阳红老年社区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祥锐[1](2021)在《基于适老化理念下的老年活动中心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现如今全世界普遍都在老龄化。由于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健康得到改善和保障,人们普遍高龄化。老年人需求相应也会发生变化,这就要求适老化产品以及适老活动场所的建设提上日程。老年活动中心作为老年建筑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在社会功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建设和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也是设计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适老化理念入手,研究适老化设计的设计方法与原则,第一章对国内外老龄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快速发展现状的严峻性,以及在空间设计中适老化理念设计的迫切性。第二章从起源、优势、发展三方面对适老化理念概念进行阐述,总结出适老化设计“以老人为本”的设计思路。第三章首先对城市老年活动中心在社会功能中担任重要角色进行了总结。基于我国老龄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阐述了现有老年活动中心存在着不足,指出了在老年活动中心空间设计中适老化理念应用的必要性。并说明了影响适老化设计的老年人生理心理的内在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第四章基于适老化设计的设计原则,阐述了适老化理念在空间中的具体应用,为后续老年活动中心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五章通过石家庄夕阳红老年活动中心的设计实践研究从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区域空间和功能分区入手,将活动中心的形式与功能有机统一起来,力图探究符合适老化要求的设计路径和方案,从而为相关设计工作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和意义。

张春梅[2](2021)在《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社区是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场所,在老龄化背景下,社区如何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老年人营造适宜的生活环境,这是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需要着力思考的重大问题。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的建设对于养老模式改变和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论文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老年宜居社区的概念内涵和特点做了解读,基于老年人的宜居需求、文献追溯和客观分析构建了适宜本土环境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吴良镛院士的五大系统理论,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社会系统、设施系统、自然系统、居住系统和人类系统5个一级指标。为了体现社区空间的代际公平,从老年宜居专项指标和公共指标两个维度构建二级指标体系,专项指标主要体现老年群体的宜居要求;公共指标体现老年人作为社区的一部分,与其他年龄群体一致性的要求。基于抽样调查、空间兴趣点、DEM地形数据、人口普数据、中国环境监测数据、遥感影像等多源数据,运用熵值法对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赋权,然后采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辽宁省182个抽样社区的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抽样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较差,说明绝大多数的社区尚未对已经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从城市比较来看,大连市所属社区老年宜居环境质量整体水平最高。(2)就空间分布特征:从社区尺度来看,评价值较高的社区多分布于城市中心区或边缘城区,而评价值较低的社区通常分布于城乡结合部、城区以外的镇/乡镇中心、乡镇附近或离乡镇较远的地区;从市域尺度来看,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区域分异明显,整体呈现“中部-南部凸起,西北-北部凹陷”的分布格局,评价值较高的社区主要分布于大连市和沈阳市,大连和沈阳成为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发展的双中心。(3)分系统研究表明:设施系统和社会系统整体质量差,自然系统整体质量良好,人类系统和居住系统整体质量较高。在五大系统中,平均值较低的指标分别是社区日间照料机构数量、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数量、无障碍设施建设指数、老年大学数量、老年协会数量、舒适日数、空气质量、户籍登记百岁老年人口,这些是社区人居环境建设需要着力加强的部分。(4)从老年宜居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的对比来看,公共指标的评价值明显高于专项指标;对比中等级别以上社区数量,公共指标是专项指标的2.69倍,社区人居环境建设存在代际不公平现象。从城市尺度和社区尺度,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大数据挖掘等方法探寻了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机制。研究表明,城市规模和经济发展是辽宁省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的核心驱动力、社会群体状况是根本驱动力、政府干预和住宅建设是重要驱动力。根据评价结果及机制分析,从基于城市尺度的宏观路径和基于社区尺度的具体对策两方面提出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社区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为居家养老提供适宜的支持性环境提供思路。

王建波[3](2020)在《枣庄市坛山办事处棚改社区养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棚户区改造是党和政府实施的一项重大惠民工程,棚户区改造对于提高当地经济水平、改善社会与生态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棚户区改造的发展战略要求,2009年枣庄市峄城区政府首先从城区开始进行,坛山办事处作为枣庄市峄城区主要的城区街道办事处,是棚户区改造的重点办事处。多年来的棚户区改造实践中,相关部门和社会群众的关注重点,只是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快速推进、如何让老年人顺利搬进新房,而忽视了棚改社区老年人养老这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导致社区服务配置设施以及服务半径的配置,不够合理科学,出现棚户区改造的后期效果达不到预期成果。因此,有针对性的对棚改社区的养老问题进行研究,找到存在的问题,为政府等部门建言献策,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并重视棚改社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提升棚改质量和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就迫在眉睫。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在棚户区改造及养老方面的研究,依据棚户区改造与养老相关的理论基础:棚户区改造与社会保障理论、棚户区改造与社区发展理论、棚户区改造与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枣庄市坛山办事处棚改社区养老情况进行实地调研、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得出枣庄市坛山办事处棚改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养老安置资金少、社区养老作用发挥不明显、机构养老选择性低、养老保险普及缺乏、养老精神慰藉方面匮乏,并分析问题原因。通过充分总结国内外在棚户区改造、新城镇化、贫民区改造过程中养老方面的经验,得到相关启示,并试图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制、互助养老机制、家庭、社区、机构养老融合机制四方面联动,解决棚改社区的养老问题,为政府、社会、家庭的养老问题建言献策。

申威[4](2020)在《基于行为差异性的老年宜居社区环境构建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之一,重视老年宜居环境的建设,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老龄化进程来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着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特征,因此我们必须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新思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老年人仍居住在人口结构复杂、生活文化与活动方式多样的社区内,在社区建构过程中并没有注重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体的个性与活动类型的多元性,存在着社区老年人服务设施及活动场所配建不均衡、养老服务空间使用效率较低、步行道路体系混乱等现象。这些现象会影响老年人社区户外活动与出行的满意度,降低老年人外出活动的时间和频率,对老年人身心健康都有不利的影响。但是在社区构建过程中仅仅满足建筑物和场地的无障碍与适老化设计并不能完全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与出行的需求,如何更有针对性的去进行社区的构建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类型的需求,创造良好的老年宜居社区环境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以社区内的公共活动场所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背景,以老年人为研究主体,以老年人行为的差异性为切入点,讨论老年人差异性行为空间的适老化问题。首先对国内外老年宜居社区模式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态、不同家庭结构的老人进行行为及需求的差异性分析,再将社区内老年人按照行为方式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分类,构建老年人差异性行为模型;最后将社区内不同的老年人行为场所进行划分,构建出社区空间原型,总结如何对社区空间进行适老化设计才能够满足老年人差异性的行为需求,并从社区布局与规划、空间类型与细节、交通路径与流线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

王乾[5](2020)在《既有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评价体系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发布报告显示,至2018年,我国老龄化水平达到18%,2040年将达到顶峰。养老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同时,人们的养老方式,养老需求也产生多种改变。受观念和经济水平影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仍是主流模式,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因此城市住区,尤其是老年人口比重较大的既有住区承担了养老的主要压力。既有住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住宅快速建设时期留下的产物,至今仍占城市住区的较大比重,但已暴露了许多弊病,如缺少人性化设计、缺少活动和交往空间,建筑与附属设施老化、绿化缺失等。基于老龄化背景,既有住区适老性缺失的弊病越发明显,既难以满足居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无法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需求。近年来,我国针对一批既有住区进行了专项改造,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住区的情况,但改造的功能单一,品质提升有限,且较少关注住区的适老性,忽略了既有住区占比极大的老龄人口。由于老龄人口在生理、心理、行为模式等方面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对住区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改造,其适老性的程度直接关系到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健康状态,也对住区其他年龄的居民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既有住区适老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就显得愈发紧要。本课题研究以大连20个既有住区调研成果为基础依据,以国内外住区环境评价体系、适老性评价体系、住区及老年人相关设计标准规范、相关理论为依托,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既有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层指标进行权重计算。评价体系主要对既有住区环境的适老性相关规划设计是否合理完善、是否能够满足各年龄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等方面进行评价。既可以在适老化改造之前进行需求评估,使既有住区适老化改造成为一个有理可依的衡量标准,也可以在适老化改造之后进行效果评估,作为改造后核查清单,同时也能为新建筑区的规划设计提供经验和参考。

王向哲[6](2020)在《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社会融合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镇社区发展,伴随着城市快速更新逐渐向空间异质性和社区包容性发展,大部分城市混合居住初具规模。一方面,城市自发形成的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蕴藏着居住空间隔离、公共空间失衡、社会排斥等隐性问题;另一方面,规划调控下形成的混合居住社区,现亟需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融合效益的评价。混合居住致力于从空间融合向社会融合的目标转变,交往空间作为社区居民文化适应和融合发展的触媒,是混合居住社区评价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并与社区生活圈“从居民需求视角匹配共享化、差异化、精准化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的方向不谋而合。因此以社会融合为目标、以交往空间为立足点、以社区生活圈为依据的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评价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论文首先对国内外社会融合、混合居住、社区生活圈理论研究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研究方向。通过大连市中心城区研究片区的划定、阶层划分标准的研究,运用gis软件分析大连市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现状规模;在此基础上,通过空间范围划定、同质邻里规模、媒介阶层研究和阶层人口比例等适宜混合居住模式的探究,构建理想的既有混合居住社区模型,选取大连市四处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从布局模式、公共服务设施及交通、住区环境等六方面进行概况对比分析,确定知行生活圈作为本文的实证研究具体案例。其次,笔者以“主观感知评价预判——交往空间测量验证”为研究时序,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研究方法和调研安排。进一步以主观感知提取的四个维度15项指标,运用语义差异量表结合定性、定量的研究方法进行预调研,得到融合情况较“一般”的评价;以社区生活圈角度提取的13项指标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四个主成分因子,命名为:公共道路空间、户外活动空间、文体活动设施、便民服务设施;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融合效益测度,得到融合评价结果为“一般”,与预判结果一致,表明了交往空间作为混合居住社区融合效益评价的有效性。进一步对知行生活圈交往空间进行现状评价与问题识别,提出应优先考虑低收入群体的活动特征与交往需求;在控详规层面对交往空间进行定位、定量;修规层面设计多元复合化的交往空间等融合提升策略。最后,笔者从理论构建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进行总结,为后续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张帆[7](2019)在《城市社区环境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仿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趋势。我国的老年人口不仅比例高、数量大,而且呈现未富先老、区域差异较大等显着特征,大量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养老方式一般分为大部分人选择的家庭养老和少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老年人选择的机构养老。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家庭结构及代际关系逐渐简单化,导致老年人可以从家庭中获取的养老支持越来越少,单纯依靠家庭养老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社区居家养老成为目前最有效的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办法。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研究多重视养老服务的配置和供给,却忽略了社区环境也是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城市社区环境是如何影响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基于“生活质量评估—城市社区环境因素识别—影响机理模型构建—影响效果仿真—优化方案与策略设定”的思路,通过对城市社区环境的优化来提高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进而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研究内容按照以下步骤展开:(1)首先,本研究分析了目前的现实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基于对社区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和人居环境、人与环境匹配、老年生态学等理论的梳理,清晰的界定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城市社区环境和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通过对比目前全球范围内三种最为主流的生活质量评估方法的特点与差异,选择了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WHOQOL-BREF量表作为居家老人生活质量评估的基础,并结合居家老人的具体特点,对量表的指标设计和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使之更适合于居家老人使用。(2)其次,研究通过系统综述法,遵从“文献建设策略设定—文献筛选标准设定—文献质量评估—频次统计”的思路,从既有文献中严谨且系统的梳理并识别出了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社区环境因素,并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和质性分析法,两次的因素识别结果进行对比与整理,形成影响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城市社区环境关键因素列表。在对所有城市社区环境关键因素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注意到服务设施的可及性因素目前并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与度量方法。考虑到居家老人的出行行为的特殊之处,本研究将出行行为作为重要因素加入到2SFCA法中,提出TBG2SFCA法来测度特殊群体到特定设施的可及性,显着提高可及性的计算精度,并以南京市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为例,计算居家老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可及性及其空间分异程度,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3)然后,研究通过构建解释结构模型,剖析了所有城市社区环境关键因素之间的内部关系与结构,并结合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分析通过调查问卷采集的样本数据,从城市社区环境关键因素中进一步识别出了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具有显着影响作用的核心因素,假设并验证了城市社区环境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机制模型,即居家老人的“NE-QoL”模型。(4)进而,研究使用BP神经网络,分别通过城市社区环境的关键因素和核心因素的样本训练,形成了拟合度最优且误差最小的影响效果仿真模型。通过情景模拟法,建立未来城市社区内极有可能会发生的单一情景和组合情景,模拟了在这些情景下城市社区环境发生的变化,并构建了各情景下的城市社区核心因素的概率模型。使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法改进的蒙特卡罗模拟法,对城市社区环境核心因素分别进行了模拟抽样,获得了多个情景下各2000个城市社区环境核心因素的模拟样本,并最终获得了居家老人生活质量预测值的分布状态。(5)最后,研究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将“老年生态学模型”的思想应用到城市社区环境适老优化的具体方案设计中,分析了个体能力不同的居家老人在不同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适应性行为,提出了城市社区环境的适老优化建议。通过SWOT-AHP方法分析了城市社区适老优化建议的实施中存在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遇和外部挑战,并对结果进行层级排序的定量分析,进而制定出城市社区环境适老优化建议的具体实施策略。本文的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本研究创新地将特定人群的出行行为作为改进因素加入了G2SFCA法,提出了TB-G2SFCA法,不仅可以用来测度居家老人对服务设施的可及性,还为其他特殊人群对特定设施的可及性测度提供新的计算方法。(2)本研究以系统综述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系统且严谨的识别出了影响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城市社区环境关键因素,进一步使用ISM、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识别出其中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存在显着影响作用的城市社区环境核心因素,最终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提出并验证了“NE-QoL”影响机制模型。(3)本研究提出了一套“情景模拟—改进蒙特卡罗模拟—BP神经网络”的影响效果仿真方法,从多个视角下确定未来城市社区可能会处于的八个不同情景,对不同情景下的城市社区环境核心因素进行改进蒙特卡罗模拟,获取大规模的模拟样本,采用经过训练的BP神经网络预测不同情景下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分布状态,从而获取不同情境下城市社区环境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4)结合“老年生态学模型”,分别制定了针对城市社区环境核心因素与非核心因素的适老优化建议,继而采用SWOT-AHP方法,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排序提出了城市社区环境适老优化建议的实施策略。

蒋佩彤[8](2019)在《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商业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自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如今已经全面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养老问题成为我国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比例,促进了养老服务行业的发展,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衍生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养老产业成为近些年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养老产业市场竞争,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遇到了市场规模局限、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发展遇到了瓶颈,分析公司当下的商业模式并进行优化对公司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企业第一手资料。结合养老产业和商业模式相关理论,从商业模式的概念、构成要素和商业模式优化方法等角度对商业模式理论进行总结和回顾;在此基础上,运用平衡计分卡和商业画布等管理学分析工具,对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了较为全面分析,提出企业当前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优秀养老企业的成功经验,设计出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商业模式的优化方案,包括为顾客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建立客户投诉中心,改善与客户的关系,建立销售部门,扩大公司市场范围,建立奖励机制,增加客户渠道,控制人力成本,增加盈利渠道等。最后,制定了相应的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保障商业模式的优化得以实现。通过本文研究,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的商业模式更加清晰,更加适应客户价值需求,扩大了市场范围,补充了业务模块,使得企业在区域内更有竞争力。同时,本文运用的平衡计分卡与商业模式画布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国内现有的其他小型养老企业商业模式的优化也有借鉴意义。

田昊[9](2019)在《养老地产视域下的全龄混居社区构建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9年,中国社会进入“银色时代”,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经济转型、老年人的消费习惯转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不断弱化等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新的角度正视社会老龄化现象。为此,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建设养老服务业,提出养老社会化、市场化,由此决定了房地产必将是第一大参与主体,而其开发设计逻辑必将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所在,这迫使我们更需要在养老地产视域下,探究何种养老适老的开发设计模式才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最优解。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依托养老地产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我国对养老地产的探索起步晚、发展慢,实践项目主要集中在单一的养老社区和养老设施,忽略了社区的地缘属性和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导致服务单一、代际融合薄弱、盈利困难等一系列发展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将“养老”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的具有“养老适老但不唯老”的全龄混居的新型社区模式,并从开发和设计的角度对其提出综合性、系统性的构建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地产开发设计实践动态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各国都在践行着全龄化的原居安老模式。然后,针对国内实践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总结出国内当前存在的不足和局限性。继而,基于当前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具有养老适老功能的全龄混居模式,且从必要性和适时性方面论证其可行性。最后,基于“15分钟生活圈”的居住区分级控制准则,结合国内外实践案例,运用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从宏观政策、前期策划、社区规划、居住建筑、配套设施、室外环境等方面对其提出具体的构建策略。全龄混居社区为中国的老年人以及未来几代提供了一种新型适老益老悦老的生活居住模式,也为新建社区融入养老适老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冯宁馨[10](2019)在《养老服务设施多元资源整合研究初探 ——以泰州市海陵区及美好易居城智慧化养老社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过去主要依靠的家庭养老功能大大削弱,单一养老供给模式的缺陷日益明显。而当前的社会现实是老年群体正在快速扩大,快速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与日益弱化的家庭养老供给能力构成了严重的矛盾。此外,“未富先老”的国情,养老资源供给的不充分,造成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这一新的形势下,需要探索和建立新的养老服务系统。除增加养老资源供给以外,以系统论的思维方式去规划和协调各类养老设施的资源分布,通过组织和协调,让区域内独立的设施发生联系,将彼此相关而又独立存在的养老设施个体整合在一起,提高现有资源社会养老能力,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将现有多方资源尽可能整合,发挥各种资源优势,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应是解决现有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针对上述背景现状及相关问题,本文将结合新的社会环境和养老需求,从多元资源整合角度,研究探讨融合多种养老模式于一体,整合多来源、多层次养老设施资源的设计策略与发展模式,论证其必要性与优势。本文首先尝试归纳养老设施规划的相关概念,并论证多元资源整合的理论背景与基础。在这一理论基础上,从海陵区养老服务现状的调研分析切入,尝试提出养老服务设施多元资源整合发展的概念模型,并结合美好易居城智慧养老社区的设计方案,介绍养老服务设施多元资源整合实践方案的目标与特点。论文旨在论证,当前我国养老资源普遍较为分散,社会总投入有限的条件下,资源整合应是提高我国养老资源利用效率的最佳途径。只有整合多方资源,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发展综合养老服务体系,才能加快现代养老服务的发展。希望本文对于多元资源整合策略与模式的探索,能够为现有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统筹问题的改善与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城镇发展与老年社会——以大连夕阳红老年社区规划设计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城镇发展与老年社会——以大连夕阳红老年社区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适老化理念下的老年活动中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论文研究方法
        1.4.2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老年活动中心的适老化设计理念概念
    2.1 适老化理念概述
        2.1.1 老年人
        2.1.2 老龄化社会
        2.1.3 适老化理念概述
        2.1.4 适老化理念的起源
        2.1.5 适老化理念的优势
        2.1.6 适老化理念的发展
    2.2 适老化设计概述
        2.2.1 适老化设计
        2.2.2 适老化设计需求
        2.2.3 适老化设计与社会的关系
    2.3 适老化设计设计要点
        2.3.1 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
        2.3.2 体现时代感
        2.3.3 体现老人精神内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适老化设计影响因素及必要性分析
    3.1 老年活动中心的重要功能
        3.1.1 老年人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3.1.2 老年人休闲健身的重要场所
        3.1.3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3.1.4 老年人继续学习的场所
    3.2 影响适老化设计的社会因素
        3.2.1 快速增加的老年人口
        3.2.2 国家政治政策的支持
    3.3 影响适老化设计的内在因素
        3.3.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需求
        3.3.2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及需求
        3.3.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
    3.4 适老化理念应用必要性分析
        3.4.1 我国老龄化社会发展现状
        3.4.2 现有的老年活动中心存在不足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适老化理念在老年活动中心的具体应用
    4.1 适老化理念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舒适性原则
        4.1.3 灵活性原则
        4.1.4 通透性原则
        4.1.5 整体性原则
    4.2 适老化理念在空间中的应用
        4.2.1 空间功能质感属性设计
        4.2.2 自然光为主的采光设计
        4.2.3 设施材料质感安全设计
        4.2.4 色彩字体储物细节设计
        4.2.5 层次清晰空间流线设计
        4.2.6 流畅的空间无障碍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设计实践—以石家庄老年活动中心设计为例
    5.1 方案概况
    5.2 现状分析
    5.3 项目定位
    5.4 设计实践
        5.4.1 室内活动空间
        5.4.2 室内交通流线分析
    5.5 具体空间设计分析
    5.6 室外活动空间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2)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1.3.1 基本概念
        1.3.2 理论基础
        1.3.3 个体老化与人居需求变化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
        2.1.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2.1.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2.1.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
        2.2.1 对老年宜居社区的理解
        2.2.2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评价的研究
        2.2.3 关于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的研究
    2.3 研究展望
        2.3.1 加强多学科的融合渗透
        2.3.2 充分利用多源数据
        2.3.3 探索社区空间的代际共享
3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导理念与基本原则
        3.2.1 指导理念
        3.2.2 基本原则
    3.3 指标体系构建
        3.3.1 自然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2 社会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3 设施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4 人类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3.5 居住系统指标选取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4.1 研究区域概况
    4.2 数据来源及评价方法
        4.2.1 数据来源
        4.2.2 指标预处理
        4.2.3 评价方法
    4.3 评价结果
        4.3.1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等级
        4.3.2 不同等级社区的对比分析
        4.3.3 分系统差异显着
        4.3.4 各等级社区空间分布区域差异明显
        4.3.5 公共指标与专项指标指数差异明显
    4.4 本章小结
5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机制分析
    5.1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5.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2 影响因素分析
    5.2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影响因子的地理探测结果分析
        5.2.3 影响因子作用的空间分异
    5.3 驱动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对策
    6.1 基于城市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宏观路径
        6.1.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6.1.2 加大经济投入力度
        6.1.3 营造敬老的社会氛围
        6.1.4 转变社区建设思路
    6.2 基于社区尺度的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优化的具体对策
        6.2.1 针对分系统评价结果的优化对策
        6.2.2 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的优化对策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3 本文创新点
    7.4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枣庄市坛山办事处棚改社区养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2 棚户区改造与养老相关理论
        2.2.1 棚户区改造与社会保障理论
        2.2.2 棚户区改造与社区发展理论
        2.2.3 棚户区改造与新公共服务理论
3 枣庄市坛山办事处棚改社区养老状况的调查分析
    3.1 枣庄市坛山办事处棚改社区养老现状
    3.2 枣庄市坛山办事处棚改社区养老情况的问卷调查
        3.2.1 调查问卷的内容与调查方法
        3.2.2 调查样本情况
4 枣庄市坛山办事处棚改社区养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问题
        4.1.1 养老安置资金少
        4.1.2 社区养老作用发挥不明显
        4.1.3 机构养老选择性低
        4.1.4 养老保险普及缺乏
        4.1.5 养老精神慰藉方面匮乏
    4.2 原因分析
        4.2.1 政策方面不足、棚改资金来源不充分影响了养老安置资金
        4.2.2 宣传不到位,设施条件建设不足限制了社区养老
        4.2.3 多方面制约,影响了机构养老的选择
        4.2.4 保障制度政策缺乏和保障意识的欠缺,制约着养老保险的普及
        4.2.5 投入不足和宣传的缺失,影响了精神慰藉方面的供给
5 国内外经验启示
    5.1 国外经验及启示
        5.1.1 国外经验
        5.1.2 国外启示
    5.2 国内经验及启示
        5.2.1 国内经验
        5.2.2 国内启示
6 棚改社区养老问题的对策建议
    6.1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机制
        6.1.1 加大货币补偿和建设投资的政策力度
        6.1.2 落实社会保障制度
        6.1.3 建设居民养老保障体系
    6.2 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制
        6.2.1 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
        6.2.2 建立多元的资金筹集渠道
        6.2.3 搭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平台
    6.3 互助养老机制
        6.3.1 建立互相养老服务站点
        6.3.2 增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互相养老的规章制度
        6.3.3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互相养老的良好氛围
    6.4 家庭、社区、机构养老融合机制
        6.4.1 强化政府在养老融合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6.4.2 充分发挥专业人才在养老融合发展中的作用
        6.4.3 推行互联网+融合养老模式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基于行为差异性的老年宜居社区环境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背景
        1.1.2 我国养老的方式及现存问题
        1.1.3 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需求
        1.1.4 我国养老相关政策及规范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对象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及理论
        2.1.1 老年宜居社区
        2.1.2 系统耦合理论
        2.1.3 交往与空间
        2.1.4 老年社会学相关理论
        2.1.5 环境行为学理论
    2.2 国外老年人宜居环境建设理论及实践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3 老年人主体特征及行为差异性分析
    3.1 老年人主体特征及基本需求
        3.1.1 身心特征对日常行为影响
        3.1.2 基本环境需求对日常行为影响
        3.1.3 基本空间需求对日常行为影响
        3.1.4 我国老年人群体构成特征
        3.1.5 老年人需求动态变化特征
    3.2 老年人差异性需求调研分析
        3.2.1 调研概述
        3.2.2 老年人基本状况差异性特征
        3.2.3 老年人日常活动差异性特征
        3.2.4 老年人环境需求差异性特征
    3.3 不同类型老年主体行为差异性分析
        3.3.1 不同年龄层次老年人行为差异性分析
        3.3.2 不同生活能力老年人行为差异性分析
        3.3.3 不同家庭模式老年人行为差异性分析
    3.4 老年人差异性行为类型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社区环境现状及老年人差异行为空间分析
    4.1 社区环境调研概况
        4.1.1 调研目的与内容
        4.1.2 调研对象选择
        4.1.3 社区公共活动场所与服务设施类型
    4.2 社区环境现状调研
        4.2.1 星北社区
        4.2.2 西南路社区
        4.2.3 石葵向阳社区
        4.2.4 亲亲家园社区
        4.2.5 社区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4.3 社区老年人差异性行为场所分析
        4.3.1 老年人行为场所构成特征
        4.3.2 老年人差异性空间需求
        4.3.3 老年人差异性行为空间类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老年宜居社区环境构建策略
    5.1 老年宜居社区环境构建及规划原则
        5.1.1 老年宜居社区环境建设目标与框架
        5.1.2 老年宜居环境设计原则
        5.1.3 老年宜居社区整体布局原则
        5.1.4 社区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5.2 针对老年人行为差异性的社区空间设计策略
        5.2.1 开放式活动空间设计
        5.2.2 社区节点及微空间
        5.2.3 社区辅助设施及空间设计
        5.2.4 社区空间体系设计策略
    5.3 针对老年人行为差异性的出行体系构建策略
        5.3.1 社区老年人出行环境的适老化设计
        5.3.2 步行道路的路径优化设计
        5.3.3 社区老年人差异性出行流线设计
    5.4 社区环境构建试设计
        5.4.1 交通环境优化
        5.4.2 步行线路优化
        5.4.3 公共空间优化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A 社区老年人日常出行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既有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评价体系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3.1 住区环境评价研究
        1.3.2 适老性评价研究
        1.3.3 适老性相关理论
        1.3.4 老年、住区相关设计规范与技术标准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 老年人特征与需求分析
    2.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与需求
        2.1.1 老年人的生理特征
        2.1.2 老年人的生理需求
    2.2 老年人心理特征与需求
        2.2.1 老年人的心理特征
        2.2.2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2.3 老年人的行为特征与需求
        2.3.1 老年人的行为活动类型
        2.3.2 老年人的行为活动范围
        2.3.3 老年人的行为模式特点
        2.3.4 老年人的行为需求
    2.4 老年人的社会特征与需求
3 大连市既有住区室外环境适老现状与老年居民行为调研
    3.1 既有住区的建设背景与特征
        3.1.1 既有住区的建设背景
        3.1.2 既有住区的特征
    3.2 既有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要素
    3.3 室外环境适老性现状分析
        3.3.1 宏观层面
        3.3.2 微观层面
        3.3.3 室外环境适老要素问题总结
    3.4 老年居民室外活动行为调研分析
        3.4.1 大连市既有住区宏观维度老年居民行为与需求调研
        3.4.2 既有住区微观维度老年居民行为调研
4 既有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评价体系构建
    4.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及指标确定依据
        4.1.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4.1.2 评价指标确定依据
    4.2 评价指标具体构成与说明
        4.2.1 评价指标具体构成
        4.2.2 评价指标解释说明
    4.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1 权重确定方法
        4.3.2 权重计算结果
    4.4 评价标准构成与说明
        4.4.1 评价标准确立原则
        4.4.2 评价标准
5 大连市既有住区实例评价分析
    5.1 加权评价步骤
    5.2 评价等级划分与说明
    5.3 实证应用
        5.3.1 项目概况
        5.3.2 现场调研评价
        5.3.3 评价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研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社会融合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从城市化发展走向包容性发展
        1.1.2 从社会排斥走向社会融合
        1.1.3 从居住空间分异走向社区空间融合
        1.1.4 从传统居住区走向社区生活圈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相关概念
        1.4.1 既有社区
        1.4.2 混合居住
        1.4.3 既有混合居住社区
        1.4.4 社会融合
        1.4.5 社区生活圈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章节内容
        1.5.3 论文主要框架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国外相关研究总结
        2.1.1 社会融合
        2.1.2 混合居住
        2.1.3 生活圈
        2.1.4 小结
    2.2 国内相关研究趋势
        2.2.1 社会融合
        2.2.2 混合居住
        2.2.3 社区生活圈
        2.2.4 小结
3 大连市中心城区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研究
    3.1 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的现实基础
        3.1.1 城市空间层面:居住空间分散式布局
        3.1.2 住区建设层面:混合社区已初具规模
        3.1.3 个体特征层面:社会分化现象仍凸显
    3.2 实证研究范围的划定
        3.2.1 空间演变角度
        3.2.2 区划功能角度
        3.2.3 人口规模角度
        3.2.4 住房供给角度
    3.3 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现状研究
        3.3.1 混合居住社区居民阶层划分依据
        3.3.2 混合居住社区居民阶层划分标准
        3.3.3 高、中、低阶层社会形态分布
        3.3.4 既有混合居住社区布局及规模
    3.4 理想混合居住社区模型构建
        3.4.1 混合居住社区空间范围划定
        3.4.2 混合居住社区同质邻里规模研究
        3.4.3 混合居住社区媒介阶层研究
        3.4.4 混合居住社区阶层人口比例研究
    3.5 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筛选
        3.5.1 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筛选标准
        3.5.2 沙河口区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筛选
        3.5.3 甘井子区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筛选
    3.6 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概况分析
        3.6.1 郭家街生活圈概况
        3.6.2 玉华生活圈概况
        3.6.3 南平生活圈概况
        3.6.4 知行生活圈概况
        3.6.5 实证研究案例提取——典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对比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社会融合评价体系设计
    4.1 理论基础
        4.1.1 社会融合为社区融合测量提供研究基础
        4.1.2 社区融合测量的多视角分析
        4.1.3 主观感知——社区融合测量空间视角的聚焦
        4.1.4 交往空间——混合居住社区的融合触媒
    4.2 设计思路——预判与实证
        4.2.1 主观感知评价——混合居住社区融合效果的预判
        4.2.2 交往空间测度——混合居住社区融合程度的测量
        4.2.3 混合居住社区评价技术路线
    4.3 主观感知层面的评价设计
        4.3.1 主观感知评价的维度设计
        4.3.2 主观感知评价的指标设计
        4.3.3 主观感知评价的思路
    4.4 交往空间层面的测度设计
        4.4.1 交往空间的指标选取
        4.4.2 交往空间测量的方法
        4.4.3 交往空间测量的思路
    4.5 调查研究设计
        4.5.1 调查研究的研究对象——不同住区居民与低收入群体
        4.5.2 调查研究的两个阶段——预调研与正式调研
        4.5.3 调查研究的问卷设计——问题设计及执行情况
    4.6 本章小结
5 知行生活圈社会融合效应预判
    5.1 知行生活圈现状概况
        5.1.1 知行生活圈基本概况
        5.1.2 知行生活圈商品房概况
        5.1.3 知行生活圈经济适用房概况
        5.1.4 知行生活圈混合居住概况
    5.2 知行生活圈不同阶层群体评价
        5.2.1 不同阶层居民年龄分析
        5.2.2 不同阶层居民文化程度分析
        5.2.3 不同阶层居民收入分析
        5.2.4 不同阶层居民职业分析
        5.2.5 不同阶层居民家庭结构分析
        5.2.6 不同阶层居民对住区环境评价分析
        5.2.7 不同阶层居民对社区总体满意度分析
    5.3 知行生活圈内低收入群体主观感知评价
        5.3.1 知行生活圈低收入群体特征
        5.3.2 低收入群体社会联系维度评价
        5.3.3 低收入群体生活满意维度评价
        5.3.4 低收入群体机会公平维度评价
        5.3.5 低收入群体社区参与维度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知行生活圈社会融合测量与验证
    6.1 交往空间视角下知行生活圈社会融合度测算
        6.1.1 评价方法及流程
        6.1.2 信度及效度检验与分析
        6.1.3 因子分析确定评价维度
        6.1.4 指标权重计算
        6.1.5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6.1.6 融合结果测算
    6.2 知行生活圈两次融合效应对比验证
        6.2.1 主观感知评价下的融合效应分析
        6.2.2 交往空间测度下的融合效果分析
        6.2.3 两次结果对比评价
    6.3 知行生活圈交往空间现状分析
        6.3.1 便民服务设施
        6.3.2 文体活动设施
        6.3.3 户外活动空间
        6.3.4 公共道路空间
    6.4 知行生活圈融合提升策略
        6.4.1 便民服务设施
        6.4.2 文体活动设施
        6.4.3 户外活动空间
        6.4.4 公共道路空间
7 结论
    7.1 理论构建层面
        7.1.1 划分大连市中心城区房价梯度标准
        7.1.2 构建理想混合居住模型
        7.1.3 建立既有混合居住社区交往空间评价体系
        7.1.4 确定既有混合居住社区从交往空间视角测量的四个维度
    7.2 实证研究层面
        7.2.1 大连市既有混合居住社区规模研究
        7.2.2 知行生活圈融合效益评价
        7.2.3 知行生活圈融合提升策略
    7.3 创新点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调查问卷(预调研)
附录B 调查问卷(正式调研)
附录C 图片来源
附录D 表格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城市社区环境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老龄社会的快速到来
        1.1.2 我国大力推行居家养老模式
        1.1.3 城市社区老年人对社区环境的依赖性较强
        1.1.4 日益增长的环境需求与落后的城市社区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区居家养老的相关研究
        1.2.2 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
        1.2.3 居住环境的相关研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人居环境理论
        2.1.2 人与环境匹配理论
        2.1.3 老年生态学理论
    2.2 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2.2.1 城市居民养老的发展历程
        2.2.2 社区居家养老的概念界定
    2.3 社区环境的概念界定
        2.3.1 社区的概念界定
        2.3.2 社区环境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面向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评估研究
    3.1 生活质量的概念与内涵界定
        3.1.1 生活质量的概念解析
        3.1.2 生活质量的内容界定
    3.2 生活质量的评估方法对比
        3.2.1 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WHOQOL)评估
        3.2.2 美世(Mercer’s)生活质量调查
        3.2.3 经济学人智库(EIU)生活质量指数
        3.2.4 三种评估方法的对比分析
    3.3 面向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设计
        3.3.1 面向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设计原则
        3.3.2 WHOQOL-BREF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
        3.3.3 基于WHOQOL-BREF的生活质量评估指标设计
    3.4 面向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评估计算方法设计
        3.4.1 面向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评估计算方法的设计原则
        3.4.2 WHOQOL-BREF的生活质量评估计算方法
        3.4.3 基于WHOQOL-BREF的生活质量评估方法修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影响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社区环境因素识别
    4.1 基于系统综述法的影响因素初步识别
        4.1.1 文献检索策略设定
        4.1.2 文献筛选标准设定
        4.1.3 文献质量评估
        4.1.4 描述性统计与因素提取
        4.1.5 基于频次统计的社区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4.2 基于质性分析的影响因素二次识别
        4.2.1 扎根理论概述
        4.2.2 数据收集
        4.2.3 基于NVivo平台的质性编码分析
        4.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4.3 社区环境因素识别的对比与归纳
        4.3.1 两次社区环境因素识别结果对比
        4.3.2 社区环境关键因素的归纳
    4.4 社区环境关键因素—可及性的测度方法改进
        4.4.1 可及性的内涵界定
        4.4.2 基于两步移动搜索法(2SFCA)的可及性测度方法
        4.4.3 基于居家老人出行行为的G2SFCA改进方法—TB-G2SFCA法
    4.5 案例分析—南京居家老人对社区养老设施的可及性空间分异分析
        4.5.1 数据收集
        4.5.2 基于GIS平台的可及性空间分异计算方法
        4.5.3 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设施的空间分布
        4.5.4 单一出行方式下可及性的空间分异
        4.5.5 老年人出行行为下可及性的空间分异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社区环境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机理模型
    5.1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社区环境关键因素间的结构关系分析
        5.1.1 解释结构模型概述
        5.1.2 数据收集
        5.1.3 社区环境关键因素的矩阵运算
        5.1.4 社区环境关键因素的ISM模型构建
    5.2 基于MICMAC分析的社区环境关键因素分类
        5.2.1 MICMAC分析
        5.2.2 社区环境因素分类及讨论
    5.3 社区环境因素与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关系分析
        5.3.1 问卷设计
        5.3.2 数据收集
        5.3.3 可靠性分析
        5.3.4 有效性分析
        5.3.5 多元回归分析
    5.4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NE-QoL”影响机理模型构建
        5.4.1 社区环境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影响的中介效应
        5.4.2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5.4.3 影响机理的假设模型构建
        5.4.4 数据收集
        5.4.5 “NE-QoL”影响机理模型检验
    5.5 社区环境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机理分析
        5.5.1 社区物理环境
        5.5.2 社区自然环境
        5.5.3 社区社会环境
        5.5.4 社区服务设施
        5.5.5 社区安全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社区环境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效果仿真
    6.1 影响效果仿真思路与流程
        6.1.1 影响效果的仿真思路
        6.1.2 影响效果的仿真流程
    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影响效果仿真模型构建
        6.2.1 BP神经网络概述
        6.2.2 影响效果的BP神经网络结构设计
        6.2.3 影响效果的BP神经网络模型构建
        6.2.4 模型I&模型II的训练与检测
    6.3 基于情景模拟的仿真情景设置
        6.3.1 情景模拟概述
        6.3.2 情景模拟的思路与步骤
        6.3.3 单一情景设置
        6.3.4 组合情景设置
    6.4 基于改进蒙特卡罗模拟的多情景下社区环境模拟
        6.4.1 蒙特卡罗模拟概述
        6.4.2 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的改进蒙特卡洛模拟
        6.4.3 基准概率模型构建
        6.4.4 基于情景模拟的概率模型构建
        6.4.5 多情景下的社区环境核心因素模拟
    6.5 基于MATLAB平台的影响效果仿真结果分布
        6.5.1 单一情景下的影响效果仿真结果分布
        6.5.2 组合情景下的影响效果仿真结果分布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生活质量导向下的城市社区环境适老优化建议与实施策略
    7.1 基于老年生态学模型的社区环境适老优化建议
        7.1.1 社区环境的适老优化建议设计思路
        7.1.2 老年人对社区环境的适应性行为分析
        7.1.3 社区环境的适老优化建议设计
    7.2 城市社区环境适老优化建议实施的SWOT分析
        7.2.1 内部优势(S)
        7.2.2 内部劣势(W)
        7.2.3 外部机遇(O)
        7.2.4 外部威胁(T)
    7.3 基于SWOT-AHP的城市社区环境适老优化建议的实施策略
        7.3.1 层次结构模型构建
        7.3.2 判断矩阵确定
        7.3.3 一致性检验及层次排序
        7.3.4 SWOT策略选择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面向居家老人的社区环境因素二次识别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2 面向专家的社区环境因素内部影响关系的半结构化访谈提纲
附录3 面向居家老人的社区环境及其生活质量的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学术成果清单

(8)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商业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2.3 主要内容及论文框架
2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进展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2.1.1 养老行业相关理论及研究进展
        2.1.2 商业模式的概念及构成相关研究进展
        2.1.3 商业模式优化相关研究进展
    2.2 国内外实践进展及趋势
        2.2.1 国内外养老行业概况
        2.2.2 国内养老行业典型商业模式
        2.2.3 知名养老企业的先进经验
3 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商业模式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简介
    3.2 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3.2.1 现有商业模式外部环境分析
        3.2.2 现有商业模式运行的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3.3 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现有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
        3.3.2 价值主张不被客户认可
        3.3.3 客户关系维护不良
        3.3.4 仅依靠传统渠道
        3.3.5 没有尝试客户细分
        3.3.6 成本控制仍需提高
        3.3.7 收入来源比较单一
4 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商业模式优化方案设计
    4.1 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商业模式优化的基本思路
    4.2 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商业模式优化的主要内容
        4.2.1 价值主张多元化
        4.2.2 改进客户关系
        4.2.3 开创客户渠道
        4.2.4 发现细分市场
        4.2.5 改良成本控制模式
        4.2.6 改进收入来源
    4.3 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优化后的商业模式画布
5 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商业模式优化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5.1 组织构架调整
    5.2 优化运作管理
    5.3 运营模式完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养老地产视域下的全龄混居社区构建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社会进入银色时代
        1.1.2 养老方式社会化和市场化
        1.1.3 养老地产是大势所趋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1.2.1 养老地产开发设计
        1.2.2 全龄混居社区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相关理论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框架
2.国外养老地产开发设计实践动态研究
    2.1 亚洲新兴国家
        2.1.1 养老模式与老年社区
        2.1.2 多世代混居社区
        2.1.3 社区复合养老设施
        2.1.4 多层级复合社区
    2.2 北美富裕国家
        2.2.1 养老模式与老年社区
        2.2.2 持续照料退休社区
        2.2.3 自然退休社区
    2.3 欧洲福利国家
        2.3.1 养老模式和老年社区
        2.3.2 代际互助社区
    2.4 发展动态总结
        2.4.1 全球化中的就地老化
        2.4.2 全龄化中的成功老化
    2.5 本章小结
3.国内养老地产开发设计实践现状分析
    3.1 我国城市养老模式
        3.1.1 养老模式分类
        3.1.2 主流养老模式现状
    3.2 我国养老地产实践现状
        3.2.1 发展阶段与特征
        3.2.2 典型的开发模式
    3.3 我国养老地产实践案例调研分析
        3.3.1 乐椿轩·长者小镇
        3.3.2 维特奥·健康小镇
        3.3.3 双桥·恭和家园
        3.3.4 长阳长者照料中心
    3.4 我国养老地产实践案例调研总结
        3.4.1 养老需求定位不清
        3.4.2 养老用地属性不明确
        3.4.3 缺乏功能复合和代际交流
        3.4.4 服务与盈利二者相互矛盾
    3.5 本章小结
4.全龄混居社区的可行性分析
    4.1 全龄混居社区概述
        4.1.1 基本概念
        4.1.2 主要特征
        4.1.3 基本构成
    4.2 全龄混居社区的必要性
        4.2.1 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4.2.2 现有养老模式的不足
        4.2.3 现有社区建设的局限性
    4.3 全龄混居社区的适时性
        4.3.1 符合国内外发展规律
        4.3.2 符合我国城市建设趋势
    4.4 当前相关案例探索
        4.4.1 万科全龄化社区模型
        4.4.2 天津武清卓达太阳城
        4.4.3 案例总结
    4.5 本章小结
5.全龄混居社区构建策略研究
    5.1 前期策划
        5.1.1 相关政策
        5.1.2 开发与经营
        5.1.3 社区建设选址
    5.2 社区规划设计
        5.2.1 组团规模控制
        5.2.2 空间形态组织
    5.3 居住建筑设计
        5.3.1 可变住宅设计
        5.3.2 老年住宅设计
        5.3.3 混居住宅设计
        5.3.4 架空层设计
    5.4 配套设施设计
        5.4.1 复合养老设施
        5.4.2 公共服务设施
    5.5 室外环境营造
        5.5.1 道路系统布局
        5.5.2 绿地系统设计
        5.5.3 室外活动空间设计
    5.6 本章小结
6.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居住区配套设施设置规定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养老服务设施多元资源整合研究初探 ——以泰州市海陵区及美好易居城智慧化养老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研究现状总结
第二章 养老设施的规划概念和多元资源整合的理论基础
    2.1 养老设施总体规划的概念界定及分类
        2.1.1 养老设施的定义与分类
        2.1.2 相关公共设施的配置与分类
    2.2 养老服务设施规划策略研究
        2.2.1 养老服务设施体系架构
        2.2.2 养老服务设施设计规范
    2.3 多元资源整合的理论渊源
        2.3.1 多元资源整合的相关概念
        2.3.2 多元资源整合的实际操作模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泰州海陵区养老设施发展现状研究
    3.1 泰州老龄人口分析
    3.2 泰州海陵区养老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3.3 泰州海陵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行现状及评价
        3.3.1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运行现状
        3.3.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3.3.3 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现状
        3.3.4 机构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3.4 社会相关主体对养老服务的基本评价
    3.5 海陵区养老设施发展现状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与根本原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老服务设施资源整合设计策略研究
    4.1 养老资源类型的对比分析
        4.1.1 养老资源的类型
        4.1.2 多种养老资源的特性比较分析
    4.2 养老设施空间分布的资源整合设计探讨
        4.2.1 机构养老设施单点发散分布特征
        4.2.2 以居家养老设施为主的空间分布
    4.3 养老配套公共设施的资源整合设计分析
        4.3.1 居家养老设施设计配置分析
        4.3.2 机构养老设施设计配置分析
        4.3.3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计配置分析
    4.4 养老设施多元资源整合的发展模型
        4.4.1 养老服务相关设施片区化发展模型
        4.4.2 养、护、医综合一体化功能分析模型
    4.5 养老服务设施多元资源整合工程实例:美好易居城智慧养老社区
        4.5.1 多元资源整合智慧养老社区设计理念
        4.5.2 美好易居智慧养老社区设计特点
    4.6 养老设施多元资源整合的优势与建议
        4.6.1 养老设施多元资源整合的优势
        4.6.2 养老资源多元资源整合的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2013 年海陵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统计
附表:泰州市标准化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达标考核表
附表:泰州市社区老年人助餐点达标考核表
附表:泰州市街道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达标考核表
附表:泰州市老年人助浴点建设考核标准
附表:泰州市海陵区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14-2020)
致谢
作者介绍

四、城镇发展与老年社会——以大连夕阳红老年社区规划设计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适老化理念下的老年活动中心设计研究[D]. 高祥锐.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
  • [2]老年宜居社区人居环境质量评价 ——以辽宁省抽样社区为例[D]. 张春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5)
  • [3]枣庄市坛山办事处棚改社区养老问题研究[D]. 王建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4]基于行为差异性的老年宜居社区环境构建策略研究[D]. 申威.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既有住区室外环境适老性评价体系研究 ——以大连市为例[D]. 王乾. 大连理工大学, 2020
  • [6]既有混合居住社区社会融合评价研究 ——以大连市中心城区为例[D]. 王向哲.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城市社区环境对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仿真研究[D]. 张帆. 东南大学, 2019
  • [8]大连夕阳红养老产业公司商业模式优化研究[D]. 蒋佩彤.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9]养老地产视域下的全龄混居社区构建策略研究[D]. 田昊.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10]养老服务设施多元资源整合研究初探 ——以泰州市海陵区及美好易居城智慧化养老社区为例[D]. 冯宁馨.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城市发展与老龄化社会——以大连西洋红养老社区规划设计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