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法研究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机制

荧光法研究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机制

一、荧光法研究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孙晓悦[1](2020)在《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几种抗球虫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分子水平上探寻抗球虫药物与生物体内的血清白蛋白、DNA的作用机制将为阐明食品中残留的兽药在体内的转运、代谢规律提供依据,同时也将对设计新型兽药分子和分子改造提供指导意见。本论文主要采用多种光谱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几种常见抗球虫药物与血清白蛋白和DNA的相互作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利用荧光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盐酸氨丙啉/二硝托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药物对BSA荧光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计算求得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Ka(盐酸氨丙啉-BSA:1.056×104 L mol-1;二硝托胺-BSA:0.948×104 L mol-1)和结合位点(n)。ΔH、ΔS和ΔG的数值表明静电引力在这两种药物与BSA的结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FRET)计算了盐酸氨丙啉/二硝托胺与BSA的结合距离分别为3.27 nm和3.91 nm。金属离子如K+、Ca2+、Cu2+、Zn2+、Fe3+和Mg2+对盐酸氨丙啉/二硝托胺与BSA的结合没有明显影响。分子对接技术和位点竞争实验证明两种药物结合在BSA的sub-domain IIA位,竞争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该结论的正确性。红外光谱法、圆二色光谱法及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这两种药物的加入对BSA构象的影响。在pH=7.4的条件下,通过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乙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与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两种药物对BSA/HSA荧光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计算得到291 K、301 K和311 K下的Ka和n。位点竞争和分子对接技术证实乙胺嘧啶/甲氧苄氨嘧啶分别结合在BSA/HSA的sub-domain IIA位。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证明两种药物与BSA/HSA之间的确发生了相互作用。由热力学数据可知乙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与BSA/H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为静电引力。根据FRET计算得到这两种药物与BSA/HSA的结合距离(乙胺嘧啶-BSA/HSA:1.86 nm/2.24 nm;甲氧苄氨嘧啶-BSA/HSA:2.02 nm/3.59 nm)。金属离子对药物-蛋白体系的结合几乎没有影响。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的结果表明这两种药物的加入对蛋白的二级结构产生影响。由同步荧光光谱法的结果可知乙胺嘧啶/甲氧苄胺嘧啶改变了色氨酸(Trp)残基附近的微环境。应用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对呋喃西林与BSA/H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探究。荧光猝灭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呋喃西林对BSA/HSA荧光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呋喃西林与BSA/HSA作用的Ka分别为6.306×104 L mol-1和1.669×104 L mol-1,n值约为1。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对呋喃西林与BSA/HSA的相互作用进行了证实。圆二色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的结果表明呋喃西林改变了蛋白的二级结构。同步荧光光谱法表明药物的加入使Trp残基附近的微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残基极性降低,疏水性增强。由分子对接技术和位点竞争实验的结果可知呋喃西林结合在蛋白的sub-domain IIA位。计算得到呋喃西林-BSA/HSA的结合作用力为静电引力。结合距离分别为3.42 nm和2.99nm,表明静态猝灭过程中的能量转移是非辐射的。采用多种光谱法、循环伏安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等方法研究了呋喃唑酮/呋喃西林与DNA的相互作用。由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可知DNA-AO、呋喃唑酮/呋喃西林-DNA-AO的荧光寿命几乎保持不变,表明两种药物与DNA结合形成的基态复合物是非荧光性的。圆二色光谱法和红外光谱法的结果显示两种药物的加入改变了DNA的二级结构。粘度实验表明,随着呋喃唑酮浓度的增加,DNA的相对粘度增加,而呋喃西林浓度的改变对DNA的相对粘度几乎没有影响。此外,熔融温度(Tm),离子强度,位点竞争实验和分子对接技术的结果均证明了呋喃唑酮与DNA的嵌插结合模式和呋喃西林与DNA的沟区结合模式。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获得呋喃唑酮-DNA和呋喃西林-DNA的Ka分别为3.66×104 L mol-1和3.95×104 L mol-1。

池淼[2](2020)在《全氟烷基磺酰氟与核酸及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氟及多氟化合物是一类人工合成的性质非常稳定的化合物,该类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广泛。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多种人体毒性。该类化合物中,对全氟烷基磺酰氟类毒性的研究目前仍然较少。本课题以全氟辛基磺酰氟及其两个短链类似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与核酸分子以及大分子蛋白的相互作用,为将来的进一步毒性研究打下基础。本文主要分为如下三个部分:1.采用电喷雾质谱对全氟烷基磺酰氟(PFASFs)与碱基、核苷、脱氧核苷、核苷酸的反应活性进行探究,对反应产物进行碰撞诱导解离,并对解离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FASFs与碱基、核苷、脱氧核苷和环腺苷酸均可发生反应,存在两种反应类型,一种是与伯胺发生磺酰化反应,另一种是与胞苷、尿苷的羟基发生成环反应。发现PFASFs与核苷酸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为非共价结合作用,并且通过计算得出PFASFs与双链核苷酸的亲和力强于其与单链核苷酸的亲和力。2.以吖啶橙(AO)作为荧光探针,运用荧光光谱法研究PFASFs与小牛胸腺DNA(ctDNA)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模拟生理条件下,PFASFs对AO-ctDNA产生荧光淬灭作用,淬灭常数KSV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淬灭模式为静态淬灭。全氟丁基磺酰氟、全氟己基磺酰氟和全氟辛基磺酰氟与AO-ctDNA的结合常数分别是3.3×10-3μM-1、3.8×10-3μM-1、3.77×10-3μM-1。PFASFs与双链DNA的淬灭作用大于其与单链DNA的淬灭作用。改变离子强度,荧光强度没有太大变化。PFASFs与ctDNA的相互作用模式为嵌入作用。3.采用电喷雾质谱分别研究PFASFs与细胞色素c、溶菌酶、肌红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通过滴定实验测定了PFASFs与三种蛋白在不同摩尔浓度比时的解离常数。结果表明,在不同摩尔浓度比的条件下,PFASFs与细胞色素c、溶菌酶、肌红蛋白均能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三种PFASFs-蛋白复合物的稳定性顺序随着蛋白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吴鋆[3](2019)在《几种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法及分子对接研究》文中认为当今,中药药理活性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项目之一。但由于中药成分复杂、体内活动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对中药的研究变得非常困难。本文利用多种光谱技术、伏安法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几种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血清白蛋白和DNA)的相互作用,对中药有效成分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分布及代谢研究提供帮助。利用多光谱技术、分子对接技术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漆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漆黄素对BSA/HSA的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计算得到不同温度(293 K、303 K和313 K)下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漆黄素与BSA/HSA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静电引力结合的。利用位点探针研究了漆黄素在BSA/HSA上的结合位点,表明了漆黄素在两种蛋白的sub-domain IIIA结合,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结论。共存金属离子(K+、Ca2+、Cu2+、Zn2+和Fe3+)对漆黄素与BSA/HSA的结合基本没有影响。同步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C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FT-IR)表明漆黄素的加入改变了BSA/HSA的二级结构。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FRET),计算得到漆黄素与BSA或HSA的结合距离分别为2.94和4.68 nm。循环伏安法同样表明了漆黄素与两种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研究了三种黄酮类中药有效成分(圣草次苷、光甘草定和蔓荆子黄素)与BS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表明了三种中药有效成分对BSA的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在291 K时,三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3.59×104(圣草次苷)、8.04×104(光甘草定)和9.92×104(蔓荆子黄素)L mol-1。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静电引力是三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结合的主要作用力。位点探针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圣草次苷、光甘草定和蔓荆子黄素结合在BSA的sub-domain IIA。此外,对三种中药有效成分对BSA的相互竞争结合进行探究,发现由于三种中药均结合在BSA的同一位点上,当一种中药与其它中药共存时,它会受到其它中药的影响,从而导致其与BSA的结合作用减弱。同步荧光光谱法表明三种中药有效成分的加入改变了BSA的微环境。FT-IR和CD表明三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的结合改变了BSA的二级结构。讨论了几种金属离子对体系结合的影响。计算了三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的结合距离,表明了三种中药有效成分与BSA发生静态猝灭作用的同时伴随着非辐射能量转移。采用光谱法、粘度法及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漆黄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结果表明DNA对漆黄素的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计算得到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范德华力或氢键作用是二者间的主要结合作用力。引入漆黄素后,DNA的粘度显着增加,DNA的熔解温度升高8°C;随着漆黄素浓度的增加,DNA的圆二色光谱正峰降低,负峰升高;单链DNA与漆黄素相互作用的结合能力更强;循环伏安法表明漆黄素在加入DNA后峰电位正移且峰电流降低;以上实验均表明了漆黄素与DNA结合模式为嵌插结合,分子对接实验更加证明了二者间是以嵌插方式相互结合。利用多种光谱技术、粘度法以及分子对接研究了两种萜类中药有效成分(橄榄苦苷和羽扇豆醇)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光谱实验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实验表明了DNA对橄榄苦苷/羽扇豆醇的猝灭过程是静态猝灭。计算得到291 K下的结合常数分别为4.53×103和9.98×103 L mol-1。通过范德霍夫方程计算得到熵变和焓变,结果表明橄榄苦苷/羽扇豆醇与DNA的主要结合作用力为静电引力。粘度法、熔解温度法、离子强度实验、单双链DNA对比法、圆二色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技术均表明橄榄苦苷/羽扇豆醇与DNA的结合模式为嵌插结合。

李东玲[4](2019)在《光谱法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文中认为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塑化剂在农业、工业、食品业以及医疗产业等方面被广泛应用,但塑化剂的危害也日益突显。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具良好的延展性和柔韧性、以及价格便宜、易于制取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但大量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会通过塑料制品逸散到环境中,并且长期集存于大气、水体以及土壤中难以降解,对环境造成污染。此外,环境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会经由食品摄入、呼吸、皮肤接触等途径进入到人体。对人体的生殖、发育等器官造成慢性毒害,导致生殖细胞的基因损害,使男性生殖器官畸形发育,女性卵子质量发生异常变化,最终导致习惯性流产、停产,早产和胎儿畸形等严重健康问题。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具有运输、代谢以及维持生物体稳态等功能,是血浆中最丰富的载体蛋白质,并且它能够与外源性和内源性小分子物质特异性结合,起到运载和储存作用,因此牛血清白蛋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大分子与外源小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本文以BSA为模型蛋白,采用多种光谱学手段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及其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单乙酯(MEP)、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OP)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这为探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有助于深入了解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在生物体内代谢和运输。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以及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DEP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模拟生理条件(pH=7.4)下,DEP会对BSA的内源荧光产生猝灭作用。荧光滴定实验结果表明,DEP对BSA主要为静态猝灭。求得在290K、300 K和309 K下DEP-BSA的表观结合常数Ka分别为1.81×104L·mol-1、3.85×104 L·mol-1和7.48×104 L·mol-1,结合位点数n约为1,说明DEP与BSA之间形成了1:1复合物。由Van’t Hoff方程和热力学公式,求得DEP与BSA作用的热力学常数ΔH与ΔS分别为89.7kJ·mol-1和382.88 J·mol-1·K-1,说明DEP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为疏水作用力,ΔG为负数,说明DEP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由同步荧光光谱可知DEP诱导BSA分子构象发生变化。2.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DEP的代谢产物MEP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在290 K、300 K和309 K下,MEP与BSA的猝灭常数KSV分别为5.75×104L·mol-1、4.66×104 L·mol-1和3.71×104 L·mol-1,速率常数Kq均大于2×10100 mol·L-1·S-1,当体系中的猝灭速率常数Kq大于2×10100 mol·L-1·S-1时,则可推测体系中的荧光猝灭类型以静态猝灭为主。MEP-BSA体系的热力学常数ΔH<0、ΔS>0,表明作用力类型主要为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ΔG为负数,说明MEP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根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同步荧光光谱,MEP会通过改变BSA微环境周围的极性,从而使BSA分子构象发生变化。3.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以及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DOP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由猝灭常数和荧光寿命变化判断DOP对BSA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由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可知DOP与BSA之间形成了1:1复合物,由热力学常数ΔH和ΔS推断DOP与BSA之间为疏水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DOP-BSA体系之间的结合距离为4.29 nm,两者之间极有可能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由同步荧光光谱可知DOP会减小BSA中色氨酸残基的疏水性。

周慧凤[5](2017)在《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小分子药物与DNA、蛋白的相互作用》文中指出本文主要采用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了几种小分子药物与血清白蛋白和DNA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在pH=7.40的条件下,采用多种光谱技术研究了隐丹参酮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隐丹参酮对HSA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并获得了在不同温度下隐丹参酮与HSA作用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研究发现隐丹参酮与HSA的主要结合力为静电作用力。位点竞争实验结果表明隐丹参酮结合在HSA的site I位。同步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的结果表明隐丹参酮的加入使HSA的二级结构发生变化。考察了金属离子对隐丹参酮-HSA体系的影响。根据F?rster理论,计算得到隐丹参酮与HSA之间的结合距离r0为2.86 nm。利用光谱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了昔萘酸沙美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紫外光谱法表明BSA的加入对昔萘酸沙美特罗的紫外吸收光谱产生影响。荧光猝灭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昔萘酸沙美特罗对BSA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结合作用力为静电作用。位点竞争实验和分子对接法的结果显示昔萘酸沙美特罗结合在BSA的site I位。红外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的结果表明昔萘酸沙美特罗的加入对BSA的二级结构产生影响。此外,还探究了K+、Ca2+、Cu2+、Zn2+和Fe3+对昔萘酸沙美特罗-BSA体系的影响。计算得到昔萘酸沙美特罗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37 nm。采用光谱法、粘度法、电化学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氢溴酸右美沙芬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二者的猝灭过程为静态猝灭。获得了291、301和311 K下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热力学参数的结果表明氢溴酸右美沙芬与DNA以范德华力或氢键相结合,结合距离为2.54 nm。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的结果表明氢溴酸右美沙芬的加入对DNA的二级结构产生了影响。紫外吸收光谱法、离子强度实验、粘度法、熔解温度实验和与单链DNA(ssDNA)作用的结果均表明氢溴酸右美沙芬与DNA的结合是嵌插作用。分子对接的结果表明二者以嵌插模式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氢键发挥了重要作用。循环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的结果显示DNA的加入使氢溴酸右美沙芬的峰电位发生了移动。以吖啶橙(AO)为探针研究了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巴龙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与AO-DNA的作用是静态猝灭过程。在291 K时,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巴龙霉素与AO-DNA的结合常数分别为6.70×103和1.44×103 L·mol-1。ΔH、ΔS和ΔG的结果表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与AO-DNA以范德华力和氢键发生结合。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的结果表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的加入对DNA的二级结构产生了影响。离子强度实验、粘度法、熔解温度实验和与ssDNA作用的实验结果均证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与DNA以沟区模式相结合。分子对接法进一步表明硫酸新霉素/硫酸巴龙霉素结合在DNA小沟区的A-T富裕区。采用光谱法、粘度法和分子对接法研究了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法和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的结果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EB-DNA的作用是静态猝灭过程。得到了不同温度下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EB-DN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ΔH、ΔS和ΔG的结果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EB-DNA以范德华力和氢键发生结合。红外光谱法和圆二色光谱法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的加入对DNA的二级结构产生了影响。离子强度实验、粘度法、熔解温度实验和单双链DNA对比实验的结果均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DNA的作用模式为沟区结合。分子对接法表明小诺霉素/妥布霉素与DNA以沟区模式相结合,在结合过程中氢键发挥了重要作用。

申炳俊[6](2017)在《植物活性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及核酸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天然植物活性成分所具有的抗肿瘤、抗菌等多种生理活性已逐渐为人所知,其来源丰富、结构多样以及副作用小等特点,引起了多个学科的普遍关注。蛋白质和核酸都是构成生命体重要的生物大分子,血清白蛋白(SA)承担了多种内源和外源性化合物的运载体作用,脱氧核糖核酸(DNA)也是许多抗癌和抗菌药物的主要靶向分子。因此,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具有药理活性的植物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的超分子作用机制,这对于超分子组装、分子识别、新药设计与开发等领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指导。文中利用多种光谱技术对七种具有抗癌等活性的植物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和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紫檀芪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研究了在模拟生理条件下紫檀芪(PTE)与人血清白蛋白(HSA)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HSA的荧光能被紫檀芪静态猝灭,并伴随有非辐射能量转移作用,两者间形成了1:1复合物,其作用距离为1.495 nm,结合常数为1.12×104(298 K)、4.07×104(304 K)和2.45×105 L/mol(310K)。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揭示,紫檀芪分子通过甲氧基与HSA进行结合。热力学数据表明,二者间的作用主要为疏水作用。标记竞争实验指出,紫檀芪优先结合HSA上的位点Ⅲ。三维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显示,与紫檀芪作用使HSA构象发生变化,导致色氨酸残基周围疏水性降低,但对紫檀芪分子构象影响不大。2.对-香豆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应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对对-香豆酸(p-CA)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结合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香豆酸对H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其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荧光光谱显示在298、304和310K下,对-香豆酸与HSA的结合常数(KA)分别为3.41×104、2.09×104和1.38×104 L/mol,结合位点数(n)近似为1。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揭示,对-香豆酸的酚基与HSA有效结合。标记竞争实验指出,对-香豆酸在HSA上的结合位点主要在SiteⅠ。反应过程热力学参数表明,二者间的作用主要为静电引力。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对-香豆酸与HSA间的距离为5.11 nm。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显示,p-CA的结合没有导致HSA构象发生明显变化。3.柚皮素、柯里拉京和胡桃醌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基于荧光猝灭光谱、紫外吸收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等技术及位点竞争实验,考察了柚皮素(NG)、柯里拉京(Cor)、胡桃醌(Jug)与HSA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被分析分子均对HSA的内源荧光具有猝灭作用,而猝灭机制有所差别;其中柚皮素为静态猝灭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柯里拉京为静态猝灭而胡桃醌是动、静态猝灭并伴有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计算了NG-HSA、Cor-HSA和Jug-HSA体系的结合常数(KA)、结合位点数(n)及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以此判断了药物与HSA结合过程的非共价作用方式。位点竞争结果显示,柚皮素分子的结合位点主要是SiteⅡ,柯里拉京和胡桃醌均为SiteⅢ。由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被分析分子与HSA间的结合距离。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指出,HSA与三种植物活性分子结合对其二级结构和构象有所改变但不显着。4.肉桂酸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光谱特性研究在模拟生理条件下,以溴化乙锭(EB)为荧光探针,采用荧光光谱、吸收光谱、共振散射光谱及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方法并结合离子强度和熔点实验,对肉桂酸(CA)与小牛胸腺DNA(ctDNA)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肉桂酸与ctDNA作用时吸收光谱产生减色效应,肉桂酸的加入能猝灭EB-ctDNA体系的荧光,其猝灭方式为静态猝灭,结合常数为1.63×103(293K)和4.97×103 L/mol(310 K)。共振散射光谱和ctDNA熔点结果指出,肉桂酸可在ctDNA结合处进行聚集,形成了超分子体系,使Tm值升高6℃。热力学参数结果显示,肉桂酸与ctDNA碱基间主要作用力为疏水作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揭示,肉桂酸在ctDNA的嵌入位置与碱基A或G相邻,形成了碱基堆积。上述结果均证明,在该实验条件下肉桂酸与ctDNA之间通过嵌入方式进行结合,其过程是熵驱动的自发、吸热过程。5.柯里拉京、胡桃醌和查尔酮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在pH7.4 Tris缓冲溶液中,采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共振散射光谱方法,结合离子强度影响、ctDNA熔点实验,对柯里拉京(Cor)、胡桃醌(Jug)和查尔酮(Cha)三种具有抗癌活性的药物小分子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种被分析分子与ctDNA作用后均出现了减色效应,且能有效地猝灭EB-ctDNA体系的荧光,猝灭方式有所差别,计算了结合常数。共振散射光谱和ctDNA熔点结果指出,三种化合物均可在ctDNA结合处进行聚集,形成了超分子体系,使Tm值升高56℃;三种分子均以嵌入方式与ctDNA进行结合,其强度为查尔酮>柯里拉京>胡桃醌,离子强度的改变对其结合影响不大。另外,根据热力学参数结果获得了三种化合物与ctDNA间非共价作用力类型。

王欢,陈佑宁[7](2014)在《光谱法研究吖啶橙与明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pH=7.0及不同温度下,利用荧光法、同步荧光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吖啶橙和明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荧光猝灭可分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两种方式。通过实验可知吖啶橙与明胶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得不同温度下的反应猝灭常数KSV(288 K:7.831×103L/mol;303 K:6.908×103L/mol;318 K:5.777×103L/mol),且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吖啶橙对明胶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宋林[8](2013)在《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共振光散射技术是上个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型的检测技术,因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快速、光谱具有特征性而备受广大分析工作者的关注。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材料科学、天文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分析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分析检测工作。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血清蛋白在生物体内起着运输、免疫、维持体内渗透压、缓冲和营养等作用。因此、准确的对血清蛋白的含量检测,对疾病的诊断在生物医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小分子与血清蛋白的作用机理,对揭示血清蛋白的运输机理,对药物的运输和药效研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的工作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建立了三种检测血清白蛋白(BSA)的新方法;第二:考察了两种小分子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孔雀石绿与Zn(Ⅱ)、刚果红与Cu(Ⅱ)和樱桃红体系三种检测BSA的新方法,其共振光散射增强信号分别位于372nm、532nm与340nm处。线性方程分别为:IRLS=20.3+0.82ρ(μg/mL)、IRLS=145.8+210.3ρ(μg/mL)、IRLS=1187.9+32.16ρ(μg/mL),线性范围为0.125μg/mL、02.0μg/mL、1.060.0μg/mL,检出限分别为0.06μg/mL、0.005μg/mL、0.15μg/mL。据此建立了牛血清白蛋白的RLS检测新方法,三种新的检测方法对合成样进行加标回收实验,RSD值均小于3.0%,结果令人满意。(2)利用荧光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分别研究了药物分子头孢曲松钠(CS)、四碘荧光素钠(FSS)和BSA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S对BSA的荧光淬灭为静态淬灭,由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他们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作用力,可能还存在疏水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CS与BSA的结合位点应该在BSA的色氨酸附近,并且CS的结合使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根据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出CS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4.61nm,CS使BSA荧光淬灭属于非辐射能量转移。TSS对BSA的荧光淬灭为静态淬灭,由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ΔH <0、 ΔS>0它们之间的作用力为静电作用力。同步荧光光谱表明,TSS与BSA的结合位点应该在BSA的色氨酸附近,并且TSS的结合使BSA的构象发生了变化。根据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计算得出TSS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95nm,TSS使BSA荧光淬灭属于非辐射能量转移。

石燕[9](2012)在《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发展出的共振瑞利散射(RRS)法是一个高灵敏度和操作简单的分析方法。该技术已成功地用于研究生物大分子上的生色团聚集,通过与染料分子的离子缔合作用,共振瑞利散射法已用于一些物质的测定,如生物大分子、金属离子、非金属离子等。另外,共振瑞利散射法被证明是测定一些物理化学常数的好方法,如测定B一环糊精包结常数等。共振瑞利散射法为研究分子结构、大小、性质、电荷分布及结合状态等提供了新的信息。基于以上研究,本文开发了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例如测定表面活性剂预胶束、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测定蛋白质的等电点: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平行G-四链体结构等。实验表明,建立的以上方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另外,本文合成和表征了化学还原石墨烯;研究了化学还原石墨烯与吖啶橙形成的复合物与表面活性剂的反应规律:构建了两个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平台的荧光传感器,分别用于了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以及血晶素的测定,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操作简便。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1)免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预胶束浓度、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用免探针的方法,在普通的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记录表面活性剂的共振瑞利散射信号,以此来测定其临界预胶束浓度(CPMC)、第一临界胶束浓度(FCMC)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SCMC)。在最大散射波长处,记录表面活性剂的共振瑞利散射强度(IRRSmax),用IRRSmax对表面活性剂的浓度(c)作图,便可得到IRRSmax-c曲线。曲线的拐点对应的浓度,分别为表面活性剂的临界预胶束浓度、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利用该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得了一些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氯化十六烷基吡啶(CPC)、吐温20(Tween-20)和吐温80(Tween-80)的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值,以及测得了SDS和CTAB的临界预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值。实验表明,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得的第一临界胶束浓度、临界预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值,与电导率法和表面张力法的测定值以及文献值均基本吻合。另外,共振瑞利散射法还可以用于测定两亲生物大分子——血红蛋白(hemoglobin,其结构类似于表面活性剂)的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值。总之,共振瑞利散射法还可一次性完成临界预胶束浓度,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灵敏、准确、不需要任何探针。(2)简单、高灵敏共振瑞利散射法用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用共振瑞利散射法研究了蛋白质的共振瑞利散射强度(IRRS)与溶液pH值之间的关系。实验发现,蛋白质溶液的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先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而增大;继续增加溶液的pH值,共振瑞利散射强度却逐渐变小,拐点对应溶液的pH值即为蛋白质的等电点。在BR缓冲溶液中,用共振瑞利散射法分别测定了五种蛋白质的等电点(pI),测定值如下:人血清白蛋白(HSA),5.13;牛血清白蛋白(BSA),5.13;卵白蛋白(OVA),4.33和4.75;胃蛋白酶(PEP),8.17;血红蛋白(HGB),7.00。这些蛋白质等电点的文献值分别为:HSA,4.7~4.9;BSA,4.7~4.9;OVA4.59和4.71;PEP,8.1:HGB,7.07。比较实验值和文献值可知,用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的蛋白质的等电点与文献值基本符合。由此建立了蛋白质等电点测定的共振瑞利散射法,方法简单、灵敏度高、免探针以及适用面广。(3)高灵敏共振瑞利散射法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平行G-四链体结构当将平行G-四链体结构加入到Mg2+溶液中时,由于平行G-四链体结构与Mg2+形成鸟嘌呤纳米线超分子聚合物(G-wires),共振瑞利散射强度显着增强;但是,当往Mg2+溶液中加入其他寡聚核苷酸,如单链、双链、三链、i-motif以及反平行G-四链体结构等,Mg2+不会改变这些寡聚核苷酸的结构,因此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强度不会任何发生改变。以此,可以建立用共振瑞利散射法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平行G-四链体结构的新方法。方法灵敏度高,仅1.3nM的平行G-四链体结构c-myc(人类癌症的致癌基因启动子区域中最常见的故障基因之一)就可以使得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强度发生明子区域中最常见的故障基因之一)就可以使得共振瑞利散射光谱和强度发生明显变化。此外,该共振瑞利散射法不仅可以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出平行G-四链体结构,还可以从混合寡聚核苷酸样品中识别出纳摩尔级的平行G-四链体结构。另外,我们还用该共振瑞利散射法研究了寡聚核苷酸链d(G4T4G4)在钙离子作用下,由反平行G-四链体转变成平行G-四链体结构,最终形成G-wire(?)勺过程。因此,通过简单地测量散射信号的变化,我们建立了高灵敏的、能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出平行G-四链体结构的新方法——共振瑞利散射法。2.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1)化学还原石墨烯的合成、表征以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用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首先通过肼还原石墨烯氧化物(GO)的方法合成和表征了化学还原石墨烯(rGO),合成出的化学还原石墨烯经过表征,与过去的文献报道保持一致。其次,由于表面活性剂特殊的结构,通过引入吖啶橙,借助于研究AO-rGO复合物与不同表面活性剂反应的荧光光谱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即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还原石墨烯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有:静电作用、π-π堆积作用和疏水作用;静电作用、π-π堆积作用和疏水作用越强,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的作用力越大;另外,亲水基团碱性越强,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的作用力越大;再者,表面活性剂与化学还原石墨烯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大小顺序可能为:静电作用>π-π堆积相互作用>疏水作用。该规律也可用于为指导其他的一些物质例如寡聚核苷酸链等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的相互作用提供一定的依据。最后,建立了一个基于AO-rGO平台的测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荧光传感器。在这个荧光传感器中,吖啶橙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由于静电作用和π-π聚集作用生成复合物,从而导致吖啶橙溶液的荧光完全猝灭,此时荧光传感器为关闭状态(off)。当向AO-rGO复合物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DBAC、CPB、Zeph、C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X100、TX114,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SDBS、SLS等)后,仅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开启该荧光传感器,而其他的表面活性剂并不会与该荧光传感器发生作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能够依靠静电作用、π-π聚集作用和疏水作用与化学还原石墨烯形成复合物,被竞争出的吖啶橙从化学还原石墨烯表面释放出来,从而荧光得以恢复,此时该荧光传感器为开启状态(on)。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荧光增强的强度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成线性关系;该荧光传感器的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操作简便,对于不同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其检测限(3α/K)在0.039~0.168μM之间。(2)高灵敏、高选择性、免标记、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血晶素的测定具有G-四链体结构的血晶素适配体(PS2.M)能够从化学还原石墨烯上夺取吖啶橙,从而使被化学还原石墨烯猝灭的吖啶橙的荧光得以恢复,并且大大增强。当AO-PS2.M/rGO的混合物与血晶素一起孵化时,血晶素与其适配体PS2M的特异性结合会使得的吖啶橙再次返回至化学还原石墨烯表面,从而再次猝灭吖啶橙的荧光,吖啶橙荧光猝灭的强度,与血晶素浓度成正比。基于吖啶橙荧光的猝灭反应,可以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地测定血晶素,测定限低至50nM。

陶亮亮,寇庆,梁咪娟[10](2012)在《染料二聚体荧光探针测定蛋白质和DNA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蛋白质和DNA在生命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蛋白质和DNA的定量分析是食品科学和分析化学中经常涉及的检测内容;建立高灵敏度、低检测限的荧光探针定量测定方法对于准确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等具有重要意义。综述多种染料二聚体作为荧光探针测定蛋白质和DNA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染料二聚体的结构特性和荧光性质、作用机制以及测定时pH、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并展望了染料二聚体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二、荧光法研究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荧光法研究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1)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几种抗球虫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球虫病与抗球虫药物
    1.2 小分子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2.1 血清白蛋白
        1.2.2 DNA
        1.2.3 小分子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2章 盐酸氨丙啉/二硝托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猝灭机制
        2.3.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2.3.3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2.3.5 结合位点
        2.3.6竞争结合实验
        2.3.7 结合作用力
        2.3.8 结合距离
        2.3.9 金属离子的影响
        2.3.10 同步荧光光谱法
        2.3.11 红外光谱法
        2.3.12 圆二色光谱法
        2.3.13 分子对接技术
    2.4 小结
第3章 乙胺嘧啶/甲氧苄氨嘧啶与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猝灭机制
        3.3.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3.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3.3.4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
        3.3.5 结合位点
        3.3.6 结合距离
        3.3.7 金属离子的影响
        3.3.8 结合作用力
        3.3.9 同步荧光光谱法
        3.3.10 圆二色光谱法
        3.3.11 红外光谱法
        3.3.12 分子对接技术
    3.4 小结
第4章 呋喃西林与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猝灭机制
        4.3.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4.3.3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
        4.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4.3.5 结合位点
        4.3.6 结合距离
        4.3.7 金属离子的影响
        4.3.8 结合作用力
        4.3.9 同步荧光光谱法
        4.3.10 红外光谱法
        4.3.11 圆二色光谱法
        4.3.12 分子对接技术
    4.4 小结
第5章 呋喃唑酮/呋喃西林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5.3.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5.3.3离子强度实验
        5.3.4位点竞争实验
        5.3.5粘度实验
        5.3.6熔解温度实验
        5.3.7 圆二色光谱法
        5.3.8 红外光谱法
        5.3.9 循环伏安法
        5.3.10 分子对接技术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2)全氟烷基磺酰氟与核酸及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全氟化合物概述
        1.1.1 全氟化合物简介及其理化性质
        1.1.2 全氟化合物生产及应用
        1.1.3 全氟化合物在环境介质中的分布
        1.1.4 全氟化合物的暴露方式
        1.1.5 全氟化合物毒性一般介绍
        1.1.6 全氟化合物对核酸分子的影响
        1.1.7 全氟化合物对蛋白质的影响
    1.2 全氟辛基磺酰氟概述
        1.2.1 全氟辛基磺酰氟制备方法及产量介绍
        1.2.2 全氟辛基磺酰氟分析方法概述
        1.2.3 全氟辛基磺酰氟毒理学及流行病学概述
    1.3 研究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及特点
        1.3.1 PFASs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2 小分子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3 DNA加合物的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PFASFS与碱基、核苷、脱氧核苷、核苷酸的反应活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PFASFs与碱基、核苷、脱氧核苷反应的实验步骤
        2.3.2 PFASFs以及PFSAs与核苷酸反应的实验步骤
        2.3.3 仪器分析方法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PFASFs与碱基的反应
        2.4.2 PFASFs与核苷和脱氧核苷的反应
        2.4.3 PFASFs、PFSAs与寡核苷酸的非共价结合作用
    2.5 本章小结
3 荧光光谱法研究PFASFS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2 仪器参数设置及测定方法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荧光探针吖啶橙的选取
        3.4.2 PFASFs溶剂选取和ctDNA和AO工作浓度确定
        3.4.3 荧光淬灭机理
        3.4.4 离子强度对AO-ctDNA荧光强度的影响
        3.4.5 ctDNA变性对荧光淬灭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PFASFS与细胞色素C、溶菌酶、肌红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孵育实验
        4.3.2 酶解实验
        4.3.3 仪器分析方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孵育时间对PFASFs结合大分子蛋白的影响
        4.4.2 摩尔浓度比对PFASFs结合大分子蛋白的影响
        4.4.3 PFASFs-大分子蛋白复合物解离常数的计算
        4.4.4 酶解实验
    4.5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科研成果

(3)几种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法及分子对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药有效成分
        1.1.1 中药有效成分的概述
        1.1.2 研究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意义
    1.2 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2.1 血清白蛋白的概述
        1.2.2 DNA概述
        1.2.3 常用小分子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简介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漆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猝灭机理
        2.3.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2.3.3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
        2.3.4 热力学参数与结合作用力
        2.3.5 同步荧光光谱法
        2.3.6 位点竞争实验
        2.3.7 金属离子影响
        2.3.8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2.3.9 圆二色光谱法
        2.3.10 结合距离
        2.3.11 循环伏安法
        2.3.12 分子对接
    2.4 小结
第3章 圣草次苷/光甘草定/蔓荆子黄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猝灭机制
        3.3.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3.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3.3.4 结合作用力
        3.3.5 同步荧光分析法
        3.3.6 位点竞争实验
        3.3.7 竞争结合实验
        3.3.8 金属离子的影响
        3.3.9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3.3.10 圆二色光谱法
        3.3.11 结合距离
        3.3.12 分子对接技术
    3.4 小结
第4章 漆黄素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猝灭机理
        4.3.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4.3.3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
        4.3.4 结合作用力
        4.3.5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法
        4.3.6 圆二色光谱法
        4.3.7 离子强度实验
        4.3.8 粘度实验
        4.3.9 熔解温度实验
        4.3.10 单双链DNA对比法
        4.3.11 循环伏安法
    4.4 小结
第5章 橄榄苦苷/羽扇豆醇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猝灭机理
        5.3.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法
        5.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5.3.4 结合作用力
        5.3.5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
        5.3.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5.3.7 圆二色光谱法
        5.3.8 离子强度实验
        5.3.9 粘度实验
        5.3.10 熔解温度实验
        5.3.11 单双链DNA对比法
        5.3.12 分子对接技术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致谢

(4)光谱法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
        1.1.1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1.1.2 邻苯二甲酸单乙酯
        1.1.3 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
    1.2 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2.1 蛋白质的结构
        1.2.2 蛋白质的功能
        1.2.3 血清白蛋白
        1.2.3.1 人血清白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2.3.2 牛血清白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3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1 光谱学方法
        1.3.1.1 荧光光谱法
        1.3.1.2 时间分辨荧光光谱技术
        1.3.1.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1.3.1.4 圆二色光谱法
        1.3.1.5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
        1.3.2 电化学分析方法
        1.3.2.1 循环伏安法
        1.3.2.2 脉冲伏安法
        1.3.3 原子力显微镜
        1.3.4 分子模拟
    1.4 小分子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内容
        1.4.1 荧光猝灭类型的分析
        1.4.2 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1.4.3 结合距离的确定
        1.4.4 结合位点的确定
        1.4.5 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1.4.6 小分子对蛋白质构象的影响
    1.5 选题目的、意义和研究思路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进展
2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及其代谢产物邻苯二甲酸单乙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1.4 实验方法
        2.1.4.1 DEP/MEP与 BSA荧光光谱的测定
        2.1.4.2 DEP/MEP与 BSA荧光寿命的测定
        2.1.4.3 DEP/MEP与 BSA同步荧光光谱的测定
        2.1.4.4 DEP/MEP与 BSA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
        2.1.4.5 DEP/MEP与 BS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DEP/MEP与 BSA荧光猝灭机理的分析
        2.2.2 DEP/MEP与 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2.2.3 DEP/MEP与 BSA的热力学常数及作用力类型
        2.2.4 DEP与 BSA的荧光寿命分析
        2.2.5 DEP/MEP与 BSA之间的能量转移
        2.2.6 DEP/MEP对 BSA构象的影响
        2.2.6.1 DEP/MEP与 BSA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2.6.2 DEP/MEP与 BSA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
        2.2.6.3 DEP/MEP与 BSA作用的三维荧光光谱
    2.3 本章小结
3 邻苯二甲酸二正辛酯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3.1.4 实验方法
        3.1.4.1 DOP与 BSA荧光光谱的测定
        3.1.4.2 DOP与 BSA荧光寿命的测定
        3.1.4.3 DOP与 BSA同步荧光光谱的测定
        3.1.4.4 DOP与 BSA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
        3.1.4.5 DOP与 BS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DOP与 BSA荧光猝灭机理的分析
        3.2.2 DOP与 BSA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
        3.2.3 DOP与 BSA的热力学常数及作用力类型
        3.2.4 DOP与 BSA的荧光寿命分析
        3.2.5 DOP与 BSA之间的能量转移
        3.2.6 DOP对 BSA构象的影响
        3.2.6.1 DOP与 BSA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2.6.2 DOP与 BSA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
        3.2.6.3 DOP与 BSA作用的三维荧光光谱
    3.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5)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小分子药物与DNA、蛋白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小分子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
        1.1.1 DNA的概述
        1.1.2 小分子药物与DNA作用的结合模式
        1.1.3 小分子药物与DNA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2 小分子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
        1.2.1 血清白蛋白的概述
        1.2.2 小分子药物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第2章 隐丹参酮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猝灭机理
        2.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2.3.3 结合作用力
        2.3.4 结合位点
        2.3.5 同步荧光光谱法
        2.3.6 圆二色光谱法
        2.3.7 金属离子影响
        2.3.8 结合距离
    2.4 小结
第3章 昔萘酸沙美特罗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紫外吸收光谱法
        3.3.2 猝灭机理
        3.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3.3.4 结合作用力
        3.3.5 结合位点
        3.3.6 同步荧光光谱法
        3.3.7 红外光谱法
        3.3.8 圆二色光谱法
        3.3.9 金属离子影响
        3.3.10 分子对接法
        3.3.11 结合距离
    3.4 小结
第4章 氢溴酸右美沙芬与DNA的相互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猝灭机理
        4.3.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4.3.3 结合作用力
        4.3.4 结合距离
        4.3.5 红外光谱法
        4.3.6 紫外吸收光谱法
        4.3.7 圆二色光谱法
        4.3.8 离子强度影响
        4.3.9 粘度实验
        4.3.10 熔解温度实验
        4.3.11 与单链DNA的作用
        4.3.12 电化学法
        4.3.13 分子对接法
    4.4 小结
第5章 以吖啶橙为探针研究硫酸新霉素和硫酸巴龙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仪器与试剂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AO浓度的选择
        5.3.2 猝灭机理
        5.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
        5.3.4 结合作用力
        5.3.5 红外光谱法
        5.3.6 离子强度影响
        5.3.7 圆二色光谱法
        5.3.8 粘度法
        5.3.9 熔解温度实验
        5.3.10 与单链DNA的作用
        5.3.11 分子对接法
    5.4 小结
第6章 以溴化乙锭为探针研究小诺霉素和妥布霉素与DNA的相互作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仪器与试剂
        6.2.2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EB浓度的选择
        6.3.2 猝灭机理
        6.3.3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6.3.4 结合作用力
        6.3.5 红外光谱法
        6.3.6 离子强度的影响
        6.3.7 圆二色光谱法
        6.3.8 粘度法
        6.3.9 熔解温度实验
        6.3.10 与单链DNA作用
        6.3.11 分子对接法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植物活性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及核酸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血清白蛋白及核酸
        1.2.1 血清白蛋白
        1.2.2 核酸
    1.3 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核酸的作用部位及方式
        1.3.1 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作用活性部位及作用方式
        1.3.2 药物小分子与DNA的作用部位及方式
    1.4 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的研究方法和进展
        1.4.1 平衡透析法
        1.4.2 超滤法
        1.4.3 亲和毛细管电泳
        1.4.4 高效亲和色谱法
        1.4.5 光谱法
        1.4.6 电化学法
        1.4.7 核磁共振波谱法
        1.4.8 其它研究方法
    1.5 荧光光谱获得药物小分子与蛋白质、核酸相互作用信息
        1.5.1 荧光猝灭机制
        1.5.2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1.6 论文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6.1 背景和意义
        1.6.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紫檀芪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及分析
        2.3.1 紫檀芪与HS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
        2.3.2 荧光猝灭机理和猝灭常数的确定
        2.3.3 紫檀芪与HSA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2.3.4 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2.3.5 结合位点的确定
        2.3.6 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的确定
        2.3.7 结合距离的计算
        2.3.8 与紫檀芪相互作用对HSA构象的影响分析
        2.3.9 紫檀芪与HSA相互作用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
    2.4 小节
第三章 对-香豆酸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主要仪器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对-香豆酸对HSA的荧光猝灭作用及机理分析
        3.3.2 对-香豆酸与HSA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3.3.3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3.3.4 结合位点的确定
        3.3.5 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的确定
        3.3.6 结合距离的计算
        3.3.7 与对-香豆酸相互作用对HSA构象的影响分析
        3.3.8 对-香豆酸与HSA相互作用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
    3.4 小节
第四章 柚皮素、柯里拉京和胡桃醌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主要仪器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柚皮素、柯里拉京和胡桃醌与HSA的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
        4.3.2 猝灭机制机理和猝灭常数的确定
        4.3.3 柚皮素、柯里拉京和胡桃醌与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4.3.4 结合常数及结合位点数的确定
        4.3.5 结合位点的确定
        4.3.6 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的确定
        4.3.7 结合距离的计算
        4.3.8 柚皮素、柯里拉京和胡桃醌与HSA的相互作用的同步荧光光谱分析
        4.3.9 柚皮素、柯里拉京和胡桃醌与HSA的相互作用的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肉桂酸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光谱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主要仪器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肉桂酸与ctDN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分析
        5.3.2 肉桂酸与ct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
        5.3.3 离子强度影响
        5.3.4 ctDNA熔点实验
        5.3.5 肉桂酸与ctDNA相互作用的共振散射光谱分析
        5.3.6 肉桂酸与ctDNA相互作用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分析
    5.4 小节
第六章 柯里拉京、胡桃醌和查尔酮与小牛胸腺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主要仪器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柯里拉京、胡桃醌和查尔酮与ctDNA相互作用的吸收光谱分析
        6.3.2 柯里拉京、胡桃醌和查尔酮与ctDNA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
        6.3.3 离子强度对荧光性质的影响
        6.3.4 熔点实验
        6.3.5 柚皮素、胡桃醌和查尔酮与ctDNA相互作用的共振散射光谱分析
    6.4 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成果

(7)光谱法研究吖啶橙与明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实验部分
    2.1实验仪器和试剂
    2.2实验方法
3结果与讨论
    3.1吖啶橙对明胶的荧光猝灭
    3.2吖啶橙与明胶的结合常数
    3.3吖啶橙与明胶的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及作用力类型
    3.4同步荧光光谱
4结论

(8)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1.2.1 蛋白质的结构
        1.2.1.1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imary Structure)
        1.2.1.2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
        1.2.1.3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
        1.2.1.4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
        1.2.1.5 血清蛋白(SA)介绍
        1.2.1.6 人血清白蛋白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构对比
        1.2.2 蛋白质的功能
        1.2.2.1 结构功能
        1.2.2.2 催化调节功能
        1.2.2.3 运输功能
        1.2.2.4 防御功能
        1.2.2.5 储能功能
    1.3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发展历史
    1.4 共振光散射光谱法
        1.4.1 瑞利散射技术
        1.4.2 共振光散射
        1.4.3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原理
        1.4.4 共振光散射的定量基础
    1.5 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检测的研究
        1.5.1 染料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对血清蛋白的检测研究
        1.5.2 纳米粒子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对血清蛋白的检测研究
        1.5.3 表面活性剂作为共振光散射探针对血清蛋白的检测研究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1.7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前景与展望
第二章 孔雀石绿-锌-牛血清白蛋白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同步荧光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
        2.3.2 实验条件优化
        2.3.2.1 反应酸度的选择
        2.3.2.2 缓冲液用量的选择
        2.3.2.3 孔雀石绿浓度的选择
        2.3.2.4 金属离子用量的选择
        2.3.2.5 离子强度的影响
        2.3.2.6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2.3.2.7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2.3.2.8 共存物质的影响
        2.3.3 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2.3.4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测定
    2.4 结论
第三章 刚果红-Cu(Ⅱ ) 体系共振光增强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检测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同步荧光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
        3.3.2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2.1 缓冲溶液 pH 值的影响
        3.3.2.2 缓冲液用量的选择
        3.3.2.3 刚果红浓度的选择
        3.3.2.4 Cu(Ⅱ )浓度的选择
        3.3.2.5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3.3.2.6 电解质 NaCl 的影响
        3.3.2.7 乙醇的影响
        3.3.2.8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3.3.2.9 共存物质的影响
        3.3.3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3.3.4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测定
    3.4 结论
第四章 樱桃红共振光散射光谱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RLS 光谱图与电子吸收光谱图
        4.3.2 条件的优化
        4.3.2.1 pH 值的影响
        4.3.2.2 缓冲溶液用量的影响
        4.3.2.3 樱桃红浓度的影响
        4.3.2.4 樱桃红用量的影响
        4.3.2.5 电解质 NaCl 的影响
        4.3.2.6 乙醇的影响
        4.3.2.7 试剂加入顺序的影响
        4.3.2.8 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影响
        4.3.2.9 共存物的影响
        4.3.3 标准曲线与检出限
        4.3.4 样品分析与回收率测定
    4.4 结论
第五章 分子荧光法研究头孢曲松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5.2.2 试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Tris-HCl 缓冲液的量对 BSA 荧光强度的影响
        5.3.2 头孢曲松钠与牛血清白蛋白淬灭作用的研究
        5.3.3 头孢曲松钠对 BSA 淬灭机理的研究
        5.3.4 CS 与 BSA 之间的结合常数 KA以及结合位点数 n 的确定
        5.3.5 CS 与 BSA 之间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5.3.6 同步荧光光谱研究 CS 对 BSA 构象的影响
        5.3.7 CS 与 BSA 结合距离的计算
    5.4 结论
第六章 四碘荧光素钠与牛血清作用的机理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6.2.2 试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TSS 与牛血清白蛋白淬灭作用的研究
        6.3.2 TSS 的 BSA 淬灭机理的研究
        6.3.3 TSS 与 BSA 之间的结合常数 KA以及结合位点数 n 的确定
        6.3.4 TSS 与 BSA 之间作用力类型的确定
        6.3.5 同步荧光光谱研究 TSS 对 BSA 构象的影响
        6.3.6 TSS 与 BSA 结合距离的计算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完成科研成果

(9)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1.1 表面活性剂的概念
        1.2 表面活性剂的分类
        1.3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
        1.4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1.5 表面活性剂的临界预胶束浓度及第二临界胶束浓度
    第二节 石墨烯
        2.1 石墨烯的基本概念
        2.2 石墨烯的性质
        2.3 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2.4 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
    第三节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3.1 适配体基本概念
        3.2 适配体的优点
        3.3 适配体与目标物质的相互作用
        3.4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3.5 荧光适配体生物传感器
    第四节 G-四链体
        4.1 G-四方体
        4.2 G-四链体
        4.3 G-四链体结构的多态性
        4.4 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在体外存在的G-四链体结构
        4.5 G-四链体结构研究的意义
        4.6 一些适配体分子的G-四链体结构
        4.7 G—四链体结构的表征方法
    第五节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5.2 本文的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
    第一节 免探针共振瑞利散射法测定表面活性剂的临界预胶束浓度、第一临界胶束浓度和第二临界胶束浓度
        摘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简单、高灵敏共振瑞利散射法用于蛋白质等电点的测定
        摘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节 高灵敏共振瑞利散射法从其他构型或结构的DNA中区分平行G-四链体结构
        摘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寡聚核苷酸d(G_4T_4G_4)由反平行G-四链体向平行G-四链体结构的转变过程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
    第一节 化学还原石墨烯的合成、表征以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用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摘要
        1 前言
        2 试剂及仪器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节 高灵敏、高选择性、免标记的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适配体传感器用于血晶素的测定
        摘要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3 结果与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10)染料二聚体荧光探针测定蛋白质和DNA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染料二聚体荧光探针检测DNA
    1.1 吖啶类
    1.2 菁类
        1.2.1 TOTO类
        1.2.2 花菁类
    1.3 荧光素类
    1.4 罗丹明类
    1.5 噻嗪和嗪类染料
    1.6 吩噻嗪类
2 染料二聚体与蛋白质的作用机理
3 结语

四、荧光法研究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几种抗球虫药物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D]. 孙晓悦. 长春师范大学, 2020(08)
  • [2]全氟烷基磺酰氟与核酸及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D]. 池淼. 浙江大学, 2020(12)
  • [3]几种中药有效成分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机制的光谱法及分子对接研究[D]. 吴鋆. 长春师范大学, 2019(09)
  • [4]光谱法研究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D]. 李东玲. 渤海大学, 2019(01)
  • [5]光谱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小分子药物与DNA、蛋白的相互作用[D]. 周慧凤. 长春师范大学, 2017(01)
  • [6]植物活性成分与人血清白蛋白及核酸相互作用的光谱特性研究[D]. 申炳俊. 长春理工大学, 2017(01)
  • [7]光谱法研究吖啶橙与明胶蛋白质的相互作用[J]. 王欢,陈佑宁. 光散射学报, 2014(01)
  • [8]共振光散射技术在蛋白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宋林. 青海师范大学, 2013(03)
  • [9]共振瑞利散射法的一些新应用及基于吖啶橙—化学还原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的构建[D]. 石燕. 西南大学, 2012(03)
  • [10]染料二聚体荧光探针测定蛋白质和DNA的研究进展[J]. 陶亮亮,寇庆,梁咪娟. 粮油食品科技, 2012(04)

标签:;  ;  ;  ;  ;  

荧光法研究吖啶橙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