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后中国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升学”后中国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一、“专升本”后中文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萍[1](2019)在《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研究着眼于秘书学学科归属,研究视角不够全面、系统,且缺乏针对性。本文以秘书学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以定位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剖析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涵、现状及原因,并据此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解决措施。首先,以定位理论为基础,阐明秘书学本科专业找准自身定位的重要意义,并说明定位过程需遵循五项原则,定位内涵包括自我定位、学校及政府定位、社会定位三个维度。其次,从现有秘书学本科专业入手,以大量基础数据探析学科发展环境特征及发展现状,得出当前秘书学本科专业在自我定位上存在专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忽略外部宏观发展环境、人才培养方向缺乏细化的问题,在学校及政府定位中存在专业发展潜力被忽视、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在社会定位上缺乏行业内共同认可的权威评价机制。再次,结合实际调查与案例思考专业定位影响因素,分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内部主要受专业负责人领导力及师资队伍情况影响,外部主要受政策因素与市场因素影响。最后,分别从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定位策略及定位路径层面,提出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措施。

贾文竹[2](2018)在《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刍议——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是办学理念、办学行为的全面升级、更新,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山西传媒学院主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突出自身优势与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突出"应用"二字,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突出"特色"二字,加强应用型实践教学;突出"创新"二字,提升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突出"实践"二字,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蔡长青[3](2016)在《高师院校师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师范院校要善于营造具有师范特色的校园文化,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解决。当下师范院校在建设师范特色校园文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惑,以至师范特色难以彰显。究其原因,既有宏观政策的影响,也有师范院校本身的因素。因此,寻求宏观政策保护,大力研发师范特色课程,做好师范院校的顶层设计应是建设师范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

康荣平[4](2015)在《招生视角下“专升本”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文中指出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专升本"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效益和声誉。以福建省普通"专升本"招生考试情况为例,针对普通"专升本"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从招生的角度分析探讨,提出了改革普通"专升本"考试评价方式、提高招生计划编制科学性、增强本专科衔接专业匹配度等建议,从改善生源质量方面提升普通"专升本"人才培养质量。

袁也[5](2014)在《师范类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步入“大众化”阶段。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生源不断萎缩,导致全国中小学教师数量逐渐趋于饱和,各地教育局对地方院校师范类毕业生的需求量相应锐减。这就和扩招背景下地方院校师范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形成了尖锐矛盾,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我国就业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深入研究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问题,一方面能够为政府提供理论借鉴,有利于政府制定就业政策,疏解就业压力,破解就业难题:另一方面能够为地方师范类高校就业部门提供理论参考,有利于高校优化人才培养,强化就业工作,提升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能力。本文主要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对目前地方高校师范生就业问题现实进行了调研,分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首先针对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问题进行走访调研和问卷调查,阐述了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化、就业政策隐形束缚、就业能力弱化和就业期望失衡等四个方面的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难现实。经过分析,提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处于转型时期导致社会需求岗位和地方院校师范毕业生人数的供求关系严重失调;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制度束缚着毕业生的合理流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滞后,专业设置和社会需要未能实现有效对接,直接导致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的结构性失业;大部分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未能有效应对就业市场的巨大变化等问题是地方院校师范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最后,从政府、高校以及毕业生三个角度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进行对策设计: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消除就业制度性壁垒,扩充就业岗位;积极试点地方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就业优先准入机制;弱化户口档案等制度束缚,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就业信息共享机制。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加强专业建设,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完善就业指导,强化学生就业能力。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应正视就业现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增强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就业能力;正确认知自我,理性规划职业生涯。

刘含兵[6](2013)在《汉语软新闻的编译策略探究 ——北京语视窗—央视视通项目英译及翻译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报告的原材料来源于央视视通新闻汉译英外包项目。新闻是一种特殊文体,侧重宣传效果。本翻译报告是笔者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对新闻原稿及译稿详细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闻编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采用的编译策略等进行总结之后完成的。本翻译报告主要包括以下部分:第一章为任务描述,主要是对项目背景、原材料特点、翻译难点进行概括总结;第二章介绍了新闻编译实践中所应用的一些理论,主要为翻译目的论与新闻编译理论;第三章主要对翻译过程中进行了阐述;第四章则结合具体案例,提出了三种软新闻英译可以采取的编译策略;第五章为作者翻译实践的感悟以及遗留的一些问题;第六章为结语,为整篇翻译报告的总结。

张勇军[7](2012)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自创建以来,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型,在创建之初曾短暂依附于大学,随即便开始了独立设置的历史。“壬戌学制”使高等师范教育合并于普通高等教育;上世纪50年代的“院系调整”让高等师范教育又一次重新单独设置。上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调整,高等师范院校开始走综合化发展之路,开办非师范专业,向综合性大学发展,开始了新一轮的转型。近代中国教师教育在“独”与“合”之间游走,每一次的教师教育转型都给教师教育带来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尽相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综合化成效显着。然而,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以来,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问题,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中担任主要力量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因其自身的特点而在综合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更多,问题更严重,迫切需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但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综述来看,尚缺乏对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进行比较系统的、以个案研究为特征的实证研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如何综合化发展的?为什么要进行综合化发展?在综合化过程中各自遇到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各种不同类型的师范院校其综合化的模式是怎样的?对教师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在综合化过程应该采取怎样的政策导向和支持?高师院校自身应该采取哪些应对策略?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有研究以此为论题,并从宏观层面系统梳理和分析综合化发展的原因、模式及产生的问题,以及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和措施。本研究围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这一主题,以“纵线”的历史回顾与“横线”的国际比较作为研究的基础,选取A省三所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作为研究案例,总结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不同模式,提出优化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以及在地方师范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这一逻辑线路展开研究。本文首先从回顾我国高等师范教育发展历史着手,梳理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历史上四次重大转型的缘由和过程,重点分析了每一次转型对教师教育的影响,并在制度层面阐述了笔者的意见。在国际比较方面,本文重点选取法国、日本和美国三个国家作为国际比较对象,阐述了这三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特点,为分析我国教师教育提供国际比较的视野。本文所选取代表着三种不同层次和类型院校做个案研究,剖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动因,评析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的举措,总结了案例院校综合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各自的应对措施,概括总结出“综合协调发展型”、“双主体成长型”和“传统主体式微型”三种不同的综合化发展模式。本研究还将不同类型的综合化发展模式的特点、存在的合理性以及各自应该注意的问题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对于相同类型的高师院校的办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最后提出在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在省域内构建分层、分类、递进式、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的建议,尤其提出了要在教师教育的不同层次注重对“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协调,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争论。本研究建议在大学层面建立一个独立设置与综合培养、封闭管理与多元开放相结合的新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想,在当前教师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涂宏坤[8](2008)在《扩招后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和入学标准的降低,人们开始质疑高等教育质量是否下降。为了应对高校扩招,我国出现了新建本科院校,高校增设了更多的专业,专业布点数增加了,部分专业招生人数也膨胀了很多。那么高校专业结构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高校专业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如何调整专业结构达到优化,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研究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价值,希望通过区域的研究达到管中窥豹之目的。本论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文献综述,界定基本的相关概念,简述了研究思路。第二、三、四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在第二章,首先通过比较全国和福建省高校科类结构变化的状况,发现高校扩招以来学科专业结构变化的“大同小异”之处;接着描述了福建省高校专业结构“十五”期间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并指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特点和问题。在第三章,通过对照福建省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福建人才资源面临的挑战、劳动力市场的行情,揭示出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第四章,本论文阐述了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针对问题提出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最后是本论文的结论。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福建“十一五”规划纲要进行部署,同时也要高瞻远瞩进行科学预测,适当超前发展。高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满足大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个性化、培养类型多样化的要求。

白爱萍[9](2007)在《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认为传播学本科专业是新设立的、教育部限批的本科专业,是我国传播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课程体系急待规范。本文就我国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探讨。本文的第一章阐明了本研究的背景,同时对目前相关研究的状况进行了综述。在第二章中,作者对传播学本科教育的启动和发展进行了回顾,说明了传播学本科教育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在第三章中,作者通过各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深入探讨了目前我国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置的现状;同时通过对国外传播学本科课程设置的梳理,得到一些有用的启示。在第四章中,作者分析了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影响因素。在第五章中,作者对学科定位、层次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课程设置的前瞻性等几个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规划应重点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前五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科学设置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若干建议,绘制了课程设置基本框架图,并设计了框架图中几类课程的比例关系、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关系及实践课的实现形式。最后,笔者认为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是传播学本科教育专业方向的最好选择,并对课程设置进行了具体的设计。

陶能祥[10](2006)在《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由于高等教育内分流不太合理,导致现实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引发了学界的讨论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关于高等教育合理分流的理论主张。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内分流更合理,本文以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为课题,展开对高等教育内分流问题的研究。 本研究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理论探讨,由第一、二章构成。主要探讨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有关概念、理论基础、构成要素和制约因素。 (1)高等教育内分流是高等学校或高等教育机构等主体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意愿进行的一种高等教育分流活动,其目的是通过合理分流让学生自主流向适合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各种专业方向,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个性差异又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是高等学校主体在一定教育分流理论或指导思想支配下建构起来的,有关设计和调控高等教育内分流活动全过程的理论模型与操作程序。 (2)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研究和建构应受到社会学的社会分工理论、心理学的个性差异理论、哲学的人性论和教育社会学的选择理论等四个学科理论的指导: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内分流的实施主体,必须以社会分工和人的个性发展需要为基础,同时考虑一定国家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构多样化的内分流模式,促使高等教育内分流趋向合理。 (3)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价值目标、结构功能、操作策略和运行机制。价值目标是由高校自主确定的一种兼顾目标,包括社会规定目标、学生个人目标、用人单位目标和高校自身目标;结构表现为高校内部的纵向流层比例关系及联系方式和横向学科专业、课程、班组和课堂等的比例关系及联系方式,功能表现为内分流满足各类主体需要的程度或目标达到的程度;操作策略主要有内分流“入口”环节的选择策略,包括“考试”、“证书”和“开放入学”;内分流中间环节的培养策略,包括“学年”、“选修”和“学分”;内分流“出口”环节的分配策略,包括“双选”、“订单”、“引导”和“计划”;运行机制表现为政府调控、高校自主、学生选择的相互协调的运作方式。 (4)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建构主要受到四个外部因素的制约:政府认识与政策导向制约内分流的价值目标、结构功能、操作策略和运行机制;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影响内分流的价值目标和结构功能;社会文化传统与国民分流意向主要影响内分流的价值目标和结构功能;高等教育基础与高校合理定位制约内分流的各个构成要素。 第二部分为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实证考察,由第三、四章构成。首先考察并分析了八类国外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流层考升型”、“入学分流型”、“中期分流型”、“适时转流型”、“专业分岔型”、“工读交替型”、“学生选择型”、“学校配置型”,认为它们表现出四个主要特点:多

二、“专升本”后中文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专升本”后中文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定位理论
    第四节 研究目的、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概述
    第一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功用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原则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涵
    小结
第二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开设秘书学本科专业院校的现状与问题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学科现状与问题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问题剖析
    小结
第三章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内部主要因素
    第二节 影响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的外部主要因素
    小结
第四章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策略及路径探析
    第一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预设
    第二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策略
    第三节 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路径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图表索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刍议——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突出“应用”二字, 明确应用型办学定位
二、突出“特色”二字, 加强应用型实践教学
三、突出“创新”二字, 提升应用型师资队伍水平
四、突出“需求”二字, 实施应用型科研创作工程
五、突出“实践”二字, 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

(3)高师院校师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师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困境分析
    (一)宏观政策导致师范院校师范特色的削弱
    (二)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的减少
    (三)在专业及其课程设置上师范特色不明显
    (四)作为师范院校文化的顶层设计者,校长的教育学素养普遍缺失
二、师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师范教育专业的认可和保护
    (二)大力研发师范特色课程
    (三)做好顶层设计,彰显师范风采
三、结语

(4)招生视角下“专升本”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 福建省普通 “ 专升本” 招生简况
    ( 一) 福建省普通 “ 专升本” 招生回顾
    ( 二) 福建省普通 “ 专升本” 招生政策
二、 招生视角看普通“ 专升本” 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 一) 招生考试内容不利于普通 “ 专升本” 人才的培养
    ( 二) 生源专业差别大, 难以组织高质量的教学
    ( 三) 招生计划编制不科学, 影响生源及后续人才培养质量
三、 改革招生考试制度, 提升普通“ 专升本” 人才培养质量
    ( 一) 改革普通 “ 专升本” 考试评价方式
    ( 二) 增强普通 “ 专升本” 本、 专科衔接专业匹配度
    ( 三) 提高普通 “ 专升本” 招生计划编制的科学性
四、 结语

(5)师范类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难的调查分析与现状呈现
    2.1 调查方案设计
        2.1.1 访谈情况
        2.1.2 地方院校师范类毕业生问卷调查情况
        2.1.3 咸阳师范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抽样调查情况
        2.1.4 咸阳师范学院2013年毕业生就业概况与近三年就业状况分析
    2.2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难的现状呈现
        2.2.1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结构性就业矛盾深化
        2.2.2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政策隐形束缚
        2.2.3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能力弱化
        2.2.4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期望失衡
第三章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社会体制尚不完善
    3.2 就业制度存在一定不足
    3.3 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改革滞后
    3.4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自我认知能力
第四章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就业难的对策探讨
    4.1 改革完善就业制度,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4.1.1 实行地方院校师范生免费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4.1.2 建立就业优先准入制度,促进就业公平
        4.1.3 弱化就业相关制度束缚,畅通人才流动渠道
        4.1.4 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形成信息共享机制
        4.1.5 促进经济适度发展,提高就业整体需求
    4.2 高等学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深化教育改革
        4.2.1 建立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的专业发展机制
        4.2.2 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4.2.3 强化就业指导,促进学生就业能力提高
    4.3 地方院校师范本科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我综合素养
        4.3.1 正视就业现状,树立正确就业观念
        4.3.2 正确认知自我,理性规划职业生涯
        4.3.3 增强自身素质,全面提升就业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汉语软新闻的编译策略探究 ——北京语视窗—央视视通项目英译及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任务描述
    1.1 项目背景
    1.2 原文本特点
    1.3 翻译难点
2. 理论的指导与应用
    2.1 翻译目的论(the Skopos theory)概述
    2.2 新闻编译理论概述
3. 翻译过程
    3.1 翻译前期准备
    3.2 新闻编译具体步骤
4. 软新闻编译策略及译例分析
    4.1 调整顺序
    4.2 增添法
    4.3 删减法
5. 翻译总结
    5.1 翻译过程总结
    5.2 软新闻编译心得
    5.3 尚待探讨问题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译文
附录2 原文
致谢

(7)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以史为鉴: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师法日本”与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 “高师改大”与我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三节 “院系调整”与建国后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第四节 “高师综合化”与高等师范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五节 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制度分析
第二章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从“双轨制”走向“一体化”:法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二节 从“封闭定向”到“大学化”:日本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三节 从“独立封闭”到“多元开放”: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四节 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的经验:综合化的趋势与反思
第三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A师范大学案例
    第一节 A师范大学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战略:迈向教学研究性大学的举措
    第四节 A师范大学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四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B学院案例
    第一节 B学院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B学院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B学院综合化战略:去师范化的路径选择
    第四节 B学院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成就
    第五节 B学院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五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现状调查:c师专案例
    第一节 C师专发展的历史回顾
    第二节 C师专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动因
    第三节 C师专综合化战略:双主体并行的措施
    第四节 C师专向高层次综合化发展的成绩
    第五节 C师专综合化发展的评析
第六章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模式分析
    第二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问题分析
    第三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的困境
    第四节 优化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发展的策略选择
    第五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发展教师教育的政策建议
    第六节 地方高师院校综合化背景下教师教育模式的构建
附录一:访谈对象一览表
附录二:院校领导、教师等访谈提纲
附录三:访谈内容摘录
附录四:攻读博士期间从事科研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8)扩招后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重要概念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福建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
    第一节 高校扩招进程中福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总体变化与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高校专业结构在“十五”期间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高校扩招进程中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的案例研究
第三章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福建省经济及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福建省人才资源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第三节 福建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三节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前相关研究的状况
    1.3 本研究涉及的专业教育与课程设置相关概念的界定
2 传播学本科教育的启动及发展
    2.1 传播学教育在中国的启动
    2.2 传播学教育的三个层次
    2.3 传播学本科教育与课程设置
3 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分析
    3.1 高校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3.2 传播学与新闻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对比分析
    3.3 国外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的启示
4 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1 教育者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4.2 市场需求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4.3 经济社会条件及媒介发展对课程设置的影响
5 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规划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5.1 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定位
    5.2 传播学层次教育的教育区隔
    5.3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5.4 理论与实践
    5.5 必修课与选修课
    5.6 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6 科学设置传播学本科专业课程的建议
    6.1 课程设置基本框架图
    6.2 各课程比例关系
    6.3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及实践课的实现形式
    6.4 专业方向的选择与具体的课程设置
7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八所高校课程设置原始资料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研究

(10)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二、基本概念界定
        (一) 高等教育内分流
        (二) 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
    三、相关研究述评
        (一)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二)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理论探讨
    一、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 社会学基础:社会分工理论
        (二) 心理学基础:个性差异理论
        (三) 哲学基础:人性──秩序论和生命类型──职业论
        (四) 教育社会学基础:教育选择理论
    二、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构成要素
        (一) 价值目标
        (二) 结构功能
        (三) 操作策略
        (四) 运行机制
    三、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制约因素
        (一) 政府认识与政策导向
        (二) 社会经济发展与社会人才需求
        (三) 社会文化传统与国民分流意向
        (四) 高等教育基础与高校合理定位
第三章 国外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借鉴
    一、国外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考察
        (一) “流层考升型”
        (二) “入学分流型”
        (三) “中期分流型”
        (四) “专业分岔型”
        (五) “适时转流型”
        (六) “工读交替型”
        (七) “学校配置型”
        (八) “学生选择型”
    二、国外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特点
        (一) 多样性
        (二) 适应性
        (三) 发展性
        (四) 流动性
第四章 我国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改革现状及问题
    一、我国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改革趋势
        (一) 我国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改革背景
        (二) 我国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改革趋势
    二、我国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 价值偏颇,目标冲突
        (二) 结构失调,功能受阻
        (三) 自主有限,策略僵化
        (四) 机制不活,分流不畅
第五章 我国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的优化对策
    一、提高思想认识,整合价值目标
        (一) 从单一的社会目标转向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兼顾
        (二) 从片面的精英目标转向精英目标与大众目标兼顾
        (三) 从传统的专才目标转向专才目标与通才目标兼顾
    二、加强调查研究,调整分流结构
        (一) 加强社会、经济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调查和预测
        (二) 调整纵向内分流结构
        (三) 调整横向内分流结构
    三、改革教育制度,完善分流策略
        (一) 改革招生制度,完善选择策略
        (二) 改革学年制度,完善培养策略
        (三) 改革双选制度,完善分配策略
    四、多方配合行动,健全分流机制
        (一) 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
        (二) 改革高校体制,扩大分流权利
        (三) 建立配合系统,加强学生指导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课题研究情况
附录 2 关于高等教育内分流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致谢

四、“专升本”后中文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秘书学本科专业定位研究[D]. 李梦萍. 暨南大学, 2019(02)
  • [2]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刍议——以山西传媒学院为例[J]. 贾文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03)
  • [3]高师院校师范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 蔡长青.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6(02)
  • [4]招生视角下“专升本”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J]. 康荣平. 武夷学院学报, 2015(11)
  • [5]师范类本科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D]. 袁也. 西北大学, 2014(07)
  • [6]汉语软新闻的编译策略探究 ——北京语视窗—央视视通项目英译及翻译报告[D]. 刘含兵.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7]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研究 ——以A省为例[D]. 张勇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03)
  • [8]扩招后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研究[D]. 涂宏坤. 厦门大学, 2008(08)
  • [9]传播学本科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 白爱萍.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10]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D]. 陶能祥.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升学”后中国新闻传播学课程设置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