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毕业生职业选择行为分析及工作对策

高职毕业生职业选择行为分析及工作对策

一、高职毕业生择业行为分析及工作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慧敏[1](2021)在《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3年起我国开始逐步扩大硕士研究生招录规模,在校研究生数量迅猛增长,越来越多的硕士研究生如浪潮一般涌入就业市场,就业难问题已经逐渐波及到高层次的硕士研究生。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毕业生难以完全通过正式途径或制度来实现充分就业。择业观是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前提,择业观所涵盖的择业认知、择业动机和择业期望等内容就决定了硕士研究生的择业选择。而择业观的形成,不仅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个人因素和就业政策、就业市场需求等外部条件的影响,其成长的家庭背景环境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以家庭资本中的文化资本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观情况进行实证调查,从而揭示出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影响。本文在阅读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对调查所得数据和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结论。为了更好地研究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影响,本研究的发放问卷300份,得到291份有效问卷,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主要发现:第一,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拥有较强的自我认知能力和职业认知能力,认为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并积极从自身角度出发进行择业困难归因。家庭文化资本存量与硕士研究生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呈现显着正相关,即家庭文化资本存量越高,硕士研究生择业认知越清晰。第二,硕士研究生择业动机整体较强,而家庭文化资本丰富度不同,硕士研究生择业动机存在差异。家庭文化资本存量高,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候发展性动机更强,而家庭文化资本存量低的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物质性动机更强。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家庭文化资本存量高的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更注重自我发展。第三,硕士研究生的月薪期望普遍较高,男性的月薪期望整体高于女性。在单位类型上,硕士研究生更倾向于党政机关单位和事业编这类稳定的职业。其中,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月薪期望和地域期望影响较大,家庭文化资本存量越高的硕士研究生择业月薪期望越高,同时在择业地域选择上越倾向于回家乡所在地。而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理想单位期望影响较小,只有制度化文化资本影响硕士研究生的择业单位期望,制度化文化资本越丰富,硕士研究生在择业时越倾向于党政机关单位和事业编制。在上述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影响的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在家庭层面,引导父母发扬民主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家庭文化资本,以辅助硕士研究生更好的择业、就业;在学校层面提供更为精细化的指导,在积极构建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的基础之上,注重家校合作,提高职业指导质量;在社会层面,制定更为积极的政策,解决择业地域性拥挤,助力硕士研究生支援西部发展;在学生个人层面,辩证看待家庭文化资本带来的影响,要积极增加自身的体制化文化资本,拓展自身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李尧利[2](2020)在《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国家、社会和大学生个体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择业观是关乎当代大学生就业的核心要素,树立正确、合理的择业观对于促进就业、促进个人和社会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作用。本研究基于国内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以特质因素理论、职业动机理论、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等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对塔里木大学582名本科生开展实证调查,对25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了解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在择业认知、择业动机、择业期望、择业态度等四个维度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中的相异之处,探析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五个层面对影响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改进和完善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路径和对策。实证分析显示,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学生的性别、家庭所在地(乡村或城镇)、生源地、家庭经济条件、个人身份(是否为党员或学生干部)、不同年级、来疆就读原因,所填志愿等方面存在显着差异。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的择业观整体状况较好,但部分学生的择业观与新疆高校的办学理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择业认知不够全面,择业动机中存在动机冲突,择业期望不够合理,择业态度不够积极等。针对以上问题,国家要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社会要增强社会保障力度,强化对用人单位与人才市场的约束与规范,加强舆论的监督;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注重对学生的培养,促进学校综合实力提升;家庭中家长需更新认知,改善教养方式;学生自身要提升综合素养。

李洋[3](2020)在《气象专业学生入职民航空管系统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5年起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航空运输系统,民航业在建设交通强国战略中具有显着的地位和独特的作用。空中交通管理系统主要由空中交通管制、通信导航监视、航空气象和航行情报四大部分组成,是确保运输航空、通用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核心支撑,年保障空中飞行架次约占全国的96%。然而近年来,空管系统招人难的问题日益凸显,如某单位近三年招聘工作只能完成近一半的招聘任务。本文首先基于以往研究和深度访谈,构建了气象专业学生入职民航空管系统意愿研究的理论模型,然后选取气象专业高年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入职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发现,气象专业学生入职空管系统意愿呈现中等水平,而影响入职意愿的主要因素为单位知名度、企业文化、收入、兴趣爱好、家人职业价值观、晋升机会、社会文化和招聘时间。欲提升入职意愿,可考虑从招聘单位和毕业生角度分别实施优化改进。因此,结合空管系统实际,本文从积极开展正面宣传、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创新高校航空气象人才培养模式、运用科学测评手段、灵活安排招聘时间、气象专业毕业生合理定位自身职业发展等六个方面为提升学生的入职意愿,改善空管系统气象单位招人难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并得到有关单位领导的认可与部分采纳。

章剑飞[4](2019)在《大学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研究 ——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涉农领域尤其是乡村人才的缺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另一方面,我国每年有几百万的大学毕业生需要就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尽管我国相关部门针对大学生涉农就业提出了众多优惠政策,但是到涉农部门尤其是农村就业的大学生仍然少之又少。如何引导大学毕业生到涉农领域就业,尤其是深入参加新农村建设工作,这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大学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在简要介绍人力资本理论、择业动机理论和就业理论的基础上,简要的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意愿选择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对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的600名毕业生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采用调查资料,运用统计性描述分析、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等实证分析方法,对大学毕业生涉农就业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同时通过整合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现状,从宏观层面概述本研究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为后续研究论证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行为学科的相关理论入手,构建了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就业的分析模型,并对其意愿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毕业生农村就业的相关机制因素。第四部分,构建促进大学毕业生农村就业的有效路径,第五部分为结论。经过研究后发现:影响大学毕业生进行涉农就业意愿的关键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其中,户口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农村就业福利政策、工作环境等因素是影响大学毕业生涉农就业的显着性因素。由此,提出了促进大学毕业生涉农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一是强化政府宏观引导与调控;二是强化高校的引导培养;三是坚持社会积极舆论引导;四是改变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并提高就业能力。

梁晓芳[5](2019)在《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研究 ——以江西省四所高校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研究生整体规模的发展,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凸显。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就业与择业观念密切相关,其择业观状况如何,关系到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本研究以江西省四所高校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围绕择业观的四个维度择业动机、择业认知、择业期望和择业态度来设计问题,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个体进行调查,了解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现状,试图找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形成的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探索引导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树立科学合理择业观的策略。通过调查发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动机较为强烈;择业意识清晰,定位富有弹性;择业期望较高,总体上比较理性,注重个体的满足;择业态度比较积极,但对未来职业发展比较模糊。在影响因素上,根据均值对影响因素进行排序,排在前十二位的因素为:自身能力水平、个人价值观、个人知识水平、就业供求市场、学科专业背景、社会经济发展、就读学校声誉、国家政策导向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并列第八)、成长环境和社会实践经历(并列第九)、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维度之间对择业观的影响程度也不同,从高到低依次为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观要适应职业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国家和社会方面应加强政策保障,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注重择业观教育;家庭要转变思想,合理期望,了解就业形势,注重引导;个人要通过主观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和知识水平,树立科学合理的择业观念。

张静[6](2016)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JZ学院为例》文中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有20余年发展历史,随着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也逐渐加入到就业难队伍中来。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在当今就业市场如此不景气环境之下,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俨然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往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自身、高校、企业这三类主体,而对于学生毕业就业中政府行为的研究相对不多,本文尝试从这个角度出发来探索。要最终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必须从根本性原因着手,本文拟通过研究高职教育产生的背景及发展历程,总结、归纳高等院校历年的市场就业状况,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就业难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原因,并借鉴发达国家在高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的成功经验,论述在我国基本国情和学生所处时代背景下,政府对于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责任和不可取代的作用。本文共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的背景意义,综合文献综述,并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研究方法,由此看出高职教育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我国对于高职教育,高职就业问题高度关注。第二部分,界定大学生就业、高职、政府职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等相关概念,同时介绍就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就业指导相关理论,这些理论对本文寻求政府角度解决高职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如萨伊定律就业理论,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的就业指导理论等,这些西方的就业理论对我们寻求解决就业矛盾的途径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第三部分,回顾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趋势与演变,同时结合深圳、合肥、嘉兴三个城市在三种模式下高职学生就业中政府的典型做法。第四部分,对比美国、德国、以色列三国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这部分对后续提出政府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措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五部分,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下简称JZ学院),对高职学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证明大学生就业问题与政府行为的相关性,并提出政府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中行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从政府角度出发,提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法律保障;完善就业市场的立法体制;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鼓励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引导企业和高职学生政策。发挥各级政府积极作用,鼓励企业来承担社会责任,对接社会需求,推动产学研结合,多方面提出政府促进高职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王爽[7](2016)在《理性选择理论下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生的就业问题是近几年学界、政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女硕士研究生的择业问题是热点中的难点问题。让面临毕业的女硕士焦头烂额的不仅是找工作的问题,同时还要面对的是结婚和生育的问题。带薪产假和哺乳假的存在使用人单位在招聘男性员工和女性员工时,更倾向于录用低成本的男性求职者。忽略严峻的就业环境、用人单位的性别歧视这些客观问题,女硕士自身的择业目标不明确等主观因素也对女硕士的择业行为产生负面影响。国外对于择业问题的研究多是集中于人职匹配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等理论方面;国内学者对于就业问题的研究成果也多是片面的谈到择业观、择业因素、择业心理等角度,很少有运用社会学理论来解释择业行为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女硕士的择业行为是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用人单位进行"资源"与"利益"交换的理性选择行为。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首先在绪论中,简要叙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前人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要开展本研究以及本研究能带来的意义;其次,用定量的问卷调查方法客观描述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的择业现状,说明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存在特点;第三章用定性的访谈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从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的微观个体行动者状况、行动系统中行动者资源、宏观的社会制度三个维度,解释了择业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接着,在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择业行为的基础上,从行动主体——女硕士研究生,行动客体——用人单位,行为发生环境的创造者——政府三个方面提出了更好促进女硕士研究生择业的建议,努力探究帮助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实现最优择业的可能途径。最后一部分是结论,对研究过程进行总结与概括,使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纵观全篇,定量的分析方法和定性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都有所涉及。具体来说,第二部分采用的问卷调查法,第三部分利用定性的半结构访谈法对来自山西其中一所高校的六位具有代表意义的访谈对象进行深度访谈,来收集资料,以便笔者对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行为进行原因分析。本研究选择的研究对象是择业行为,运用定量的问卷法和定性的访谈法获取资料,在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视角下分析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所学专业、婚姻状况、年龄、户籍归属地等个体状况不同的女硕士研究生拥有不同的资源,有利于找工作的社会关系资源,有阻碍寻找工作的时间成本,存在较大差异。而择业行为系统中的另一个行为主体——用人单位也会提供不同的利益来让女硕士研究生选择,女硕士研究生会根据用人单位提供的利益,结合自己的目的导向,或者单纯为了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或者为了基本的物质生存目的而与用人单位进行"资源"和"利益"交换,签订就业合同,理性选择自己的职业。因此,女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行为是带有目的性的理性选择行为,并不是盲目的行为,要想实现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最优化的择业,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要发挥主体作用,用人单位也要扮演好客体角色,更需要山西省政府创建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张亚强,杨力,刘玲霞[8](2013)在《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问题探析——以陕西南部高校为例》文中提出为了研究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的现状,对陕南地区三所二本院校、两所高职院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职业价值判断标准、职业价值最大化的择业行为、体现职业价值的专业满意度、家庭经济状况与毕业生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等相关数据进行设定,分析其成因,进而得出研究结论。从提升大学毕业生管理就业风险的能力、降低专业风险、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环境,旨在规避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刘妍[9](2011)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伴随着我国的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也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包统分”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凸显,日益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重大问题。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综合了当前就业、教育等领域的一系列深层次矛盾,是关乎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毋庸置疑,大学生就业难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教育体制和就业机制等有着密切联系,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主择业”充满了竞争与压力,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就业问题的严峻程度,但同时也要看到,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本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采取文献检索、调查问卷等方法,分析阐述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文章以社会转型为背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目的,首先对社会转型的概念和特征作出阐述,并且叙述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和特征,提出社会转型过程中各方面因素对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的影响,以及此时大学生择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其次,通过对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概念的界定,提出传统的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是大学生就业的瓶颈,并在对调查问卷的分析、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出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的现状和特点;最后,分别对“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进行理论理解和意义阐述,指出“自主择业”是大学生就业的必然趋势,“自主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出路,同时,提出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和指导对策,得出最后的结论,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引导大学生转变传统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形成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符合教育体制改革现状和“自主择业”“自主创业”的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

余少伟,刘少锴[10](2010)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现状与对策——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为调查研究对象,从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及就业前景,毕业生掌握就业知识层面与技能层面情况,毕业生期望的工资待遇、就业地点及就业城市选择的考虑因素三个主要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八个方面的措施与对策。

二、高职毕业生择业行为分析及工作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职毕业生择业行为分析及工作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1.择业观
        2.家庭文化资本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3.已有研究述评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描述统计法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框架
三、硕士研究生家庭文化资本与择业观现状分析
    (一)研究资料
        1.资料来源
        2.数据可靠性分析
    (二)硕士研究生基本信息描述
    (三)硕士研究生家庭文化资本现状
        1.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现状
        2.客体化家庭文化资本现状
        3.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现状
    (四)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现状
        1.择业认知
        2.择业动机
        3.择业期望
四、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影响
    (一)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认知的影响
        1.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认知的影响
        2.客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认知的影响
        3.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认知的影响
    (二)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动机的影响分析
        1.具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动机的影响
        2.客体化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动机的影响
        3.体制化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动机的影响
    (三)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期望的影响
        1.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地域期望的影响
        2.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理想单位期望的影响
        3.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月薪期望的影响
        4.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影响因素的影响
五、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影响
        2.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正功能
        3.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负功能
    (二)政策建议
        1.发扬民主精神,丰富家庭文化资本
        2.注重家校合作,提供精细化指导
        3.制定积极政策,吸引人才西进
        4.辩证看待家庭文化资本,注重能力提升
    (三)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2.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影响问卷调查
致谢

(2)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2 研究设计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职业
        2.1.2 择业观
        2.1.3 内地生源大学生
    2.2 理论基础
        2.2.1 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
        2.2.2 职业动机理论
        2.2.3 马克思的青年择业观
    2.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2.3.1 研究内容
        2.3.2 研究方法
        2.3.3 研究思路
    2.4 创新之处
        2.4.1 研究对象和区域的拓展
        2.4.2 研究视角的创新
    2.5 样本分析
3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现状与问题
    3.1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基本情况
        3.1.1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认知的基本情况
        3.1.2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动机的基本情况
        3.1.3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期望的基本情况
        3.1.4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态度的基本情况
    3.2 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
        3.2.1 择业认知不够全面
        3.2.2 择业动机存在冲突
        3.2.3 择业期望不够合理
        3.2.4 择业态度不够积极
4 影响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因素
    4.1 国家层面
        4.1.1 国家就业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4.1.2 区域文化与民族特征的影响
    4.2 社会层面
        4.2.1 市场供求方面的影响
        4.2.2 社会舆论的影响
        4.2.3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区域环境的影响
    4.3 学校层面
        4.3.1 学校教育环境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影响
        4.3.2 学校声誉方面的影响
        4.3.3 教师以及校友、同学的影响
    4.4 家庭层面
        4.4.1 家庭经济条件和成长环境的影响
        4.4.2 家庭文化观念、教养和认知方面的影响
    4.5 个人层面
        4.5.1 学生认知程度的影响
        4.5.2 学生自身条件及能力素养差异方面的影响
5 改进和完善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的对策建议
    5.1 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5.1.1 提供政策和制度支持
        5.1.2 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5.2 努力增强社会在提供保障、规范市场、舆论导向中的力度
        5.2.1 增强社会的保障力度
        5.2.2 强化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的约束与规范
        5.2.3 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
    5.3 充分发挥高校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5.3.1 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5.3.2 注重对学生的培养
        5.3.3 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5.4 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
        5.4.1 更新家长认知
        5.4.2 改善家庭教养方式
    5.5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5.5.1 提升自身的择业认知
        5.5.2 端正自身的择业动机
        5.5.3 合理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
        5.5.4 保持积极的择业态度
6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附录 C:被访者信息
致谢

(3)气象专业学生入职民航空管系统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已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职业选择理论
        一、职业选择理论介绍
        二、职业选择理论应用
    第二节 理性选择理论
        一、理性选择理论介绍
        二、理性选择理论应用
第三章 模型构建和问卷设计
    第一节 A空管局气象单位新入职人员的访谈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设计
        三、结果分析
    第二节 模型构建
    第三节 调查设计
        一、样本选取
        二、问卷设计
第四章 数据分析
    第一节 信度分析
    第二节 描述性分析
        一、样本基本信息
        二、描述性统计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回归分析
        一、个人因素
        二、社会因素
        三、招聘实施因素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研究发现
    第二节 对策建议
        一、积极开展正面宣传
        二、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薪酬待遇
        三、创新高校航空气象人才培养模式
        四、科学运用测评手段
        五、灵活安排招聘时间
        六、气象专业毕业生合理定位自身职业发展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不足
        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气象专业学生入职民航空管系统意愿调查研究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大学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研究 ——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分析法
        1.3.2 问卷调查法
        1.3.3 二元Logistic回归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涉农就业概念界定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框架
    2.1 人力资本理论
    2.2 择业动机理论
    2.3 就业理论
    2.4 相关的理论分析
3 大学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现状分析
    3.1 数据来源
    3.2 调查样本的统计性描述
    3.3 高校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现状分析
        3.3.1 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分析
        3.3.2 涉农就业区域选择分析
        3.3.3 涉农就业单位选择分析
    3.4 总结
4 影响大学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的因素分析
    4.1 个体因素与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分析
    4.2 家庭因素与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分析
    4.3 社会因素与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分析
        4.3.1 农村政策对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分析
        4.3.2 就业政策对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分析
        4.3.3 对农村的认知及社会舆论对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分析
        4.3.4 人才培养需求错位
    4.4 影响大学毕业生涉农意愿因素的实证分析
        4.4.1 模型设定
        4.4.2 变量说明
        4.4.3 实证结果与分析
5 引导大学毕业生涉农就业策略分析
    5.1 联合当地政府进行宏观调控
        5.1.1 明确落实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
        5.1.2 完善大学毕业生农村创业的优惠政策
    5.2 加强对大学毕业生农村就业的引导与培养
        5.2.1 加大农村就业政策福利宣传
        5.2.2 引导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转变
        5.2.3 营造校园“助农”文化氛围
        5.2.4 开展就业心理辅导,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5.2.5 加强就业求职技能指导培训
    5.3 改善社会舆论导向
        5.3.1 转变家庭观念
        5.3.2 新媒体正确引导舆论导向
6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研究 ——以江西省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总体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1.1.2 择业观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教育学
        2.1.2 教育学研究生
        2.1.3 择业
        2.1.4 择业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特质—因素理论
        2.2.2 理性选择理论
        2.2.3 择业动机理论
第3章 问卷设计与统计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对象的确定
        3.1.2 测量维度设计
        3.1.3 问卷设计
        3.1.4 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
        3.1.5 数据分析方法
    3.2 问卷试测
        3.2.1 信效度分析
        3.2.2 题项适切性检验
    3.3 问卷的正式施测
    3.4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4.1 问卷描述性统计
        3.4.2 关于择业动机的分析
        3.4.3 关于择业认知的分析
        3.4.4 关于择业期望的分析
        3.4.5 关于择业态度的分析
第4章 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择业观形成影响因素分析
    4.2 社会因素分析
    4.3 学校因素分析
    4.4 家庭因素分析
    4.5 个人因素分析
第5章 对策建议
    5.1 国家和社会方面: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5.1.1 优化外部就业环境
        5.1.2 避偏见重能力
    5.2 学校方面: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
        5.2.1 以产教融合为导向推进课程改革
        5.2.2 加强择业观教育
        5.2.3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5.3 家庭方面: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5.3.1 转变传统的观念
        5.3.2 加强引导
    5.4 个人方面:发挥主观能动性
        5.4.1 学会自我规划,提升能力水平
        5.4.2 分清价值分类,端正择业价值取向
        5.4.3 树立适应时代和自身发展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JZ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述评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就业的概念
        二、高职的概念
        三、政府职能
        四、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行为
    第二节 相关理论述评
        一、就业理论
        二、制度变迁理论
        三、新公共服务理论
第三章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
    第一节 高校就业政府主导模式—以合肥市为例
    第二节 高校就业市场主导模式—以深圳市为例
    第三节 高校就业混合模式—以嘉兴市为例
第四章 发达国家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典型举措与借鉴
    第一节 美国政府促进高职就业的措施
    第二节 德国政府促进高职就业的措施
    第三节 以色列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第四节 发达国家政府促进就业的举措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第五章 高职大学生就业现状和政府做法—以JZ学院为例
    第一节 JZ学院毕业生就业实证分析
        一、JZ学院概括
        二、JZ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实证分析
        三、高职学生就业问题与政府行为的相关性分析
        四、JZ学院2014 届、2015 届毕业生就业反馈信息分析
    第二节 高职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政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学生就业促进政策政府落实不到位
        二、地方政府高职学生就业服务关注不够
        三、“产学研”衔接不够,应用型高职教育改革进展缓慢
        四、政府完善学生就业机制满意度不高,学生积极性不够
        五、政府提供高职学生创业配套措施有待加强
第六章 政府促进高职大学生就业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提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
        一、各级就业主管部门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规范
        二、加大各级劳动监察机构对于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监察力度
    第二节 完善就业立法体制
        一、建立公正公平的就业竞争机制
        二、建立完善反对就业歧视的机制
    第三节 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高职大学生救济制度和失业登记
    第四节 积极鼓励高职毕业生自主创业
        一、加强创业教育培训,优化工商登记服务
        二、提供多种渠道支持创业资金
        三、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工作
        四、增强网络创业扶持力度,健全学生创业服务体系
        五、营造创业氛围
    第五节 推进高职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推动高职产学研结合特色模式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
        二、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指导
        三、加大对中介组织的扶持和规范
        四、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鼓励和引导高职大学生到农村、基层、西部就业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7)理性选择理论下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择业行为研究综述
        1.2.1 择业行为国外研究综述
        1.2.2 择业行为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核心概念界定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现状及特点
    2.1 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的现状
        2.1.1 不同户籍女硕士研究生的择业现状
        2.1.2 不同年龄女硕士研究生的择业现状
        2.1.3 不同专业的女硕士研究生择业现状
        2.1.4 婚姻状况不同的女硕士研究生择业现状
        2.1.5 工作经验不同的女硕士研究生择业现状
    2.2 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的特点
        2.2.1 积极乐观的择业心理
        2.2.2 功利性的择业价值观
        2.2.3 不明确的择业规划
        2.2.4 单一的择业目标
第三章 从理性选择理论看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
    3.1 从微观行动者看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
        3.1.1 女硕士研究生的"个体行动者状况"影响其择业
        3.1.2 女硕士研究生的"目的与利益导向"影响其择业
    3.2 从行动系统看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
        3.2.1 女硕士研究生掌握的资源影响其择业
        3.2.2 用人单位提供的利益影响女硕士研究生择业
    3.3 从宏观社会制度看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
        3.3.1 户籍制度影响女硕士研究生择业
        3.3.2 性别歧视影响女硕士研究生择业
第四章 帮助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实现最优择业的建议
    4.1 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发挥择业行为主体作用
        4.1.1 女硕士研究生客观认识自己,转变择业价值观
        4.1.2 女硕士研究生制定择业规划,提高竞争力
    4.2 山西省用人单位发挥择业行为客体作用
        4.2.1 用人单位运用人—职匹配理论,科学制定规划
        4.2.2 用人单位运用人格类型理论,公开公平招聘
    4.3 山西省政府为择业行为创建良好环境
        4.3.1 政府实施行政监督,保障就业环境公平
        4.3.2 建立以政府为主,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为辅的择业环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问题探析——以陕西南部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查对象和数据的设定
    (一) 调查对象
    (二) 数据的设定
        1. 职业价值行为标准
        2. 体现职业价值的选择行为
        3. 体现职业价值的专业满意度及原因
        4. 大学生家庭收入状况与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
二、调查结果与成因分析
    (一) 职业价值判断标准
    (二) 职业价值最大化的择业行为分析
    (三) 关于大学毕业生专业满意度的调查及其原因
    (四) 大学生家庭工资收入状况与对待职业风险的态度
三、规避就业风险的对策
    (一) 提升大学毕业生管理就业风险的能力
    (二) 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三) 提升大学毕业生获取就业岗位的能力
    (四) 提升大学毕业生应对外部就业环境的能力

(9)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社会转型与大学生择业观念及择业行为
    2.1 社会转型研究综述
        2.1.1 社会转型的概念和特征
        2.1.2 中国社会转型的内容和特征
    2.2 当前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的关联因素
        2.2.1 社会环境与大学生择业观念和择业行为的关系
        2.2.2 社会转型对于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的作用
        2.2.3 传统的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第3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分析
    3.1 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的基本含义
        3.1.1 择业观念的含义
        3.1.2 择业行为的含义
    3.2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和特点
        3.2.1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现状
        3.2.2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特点
    3.3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行为现状和特点
        3.3.1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行为现状
        3.3.2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行为特点
第4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的引导——“自主择业”
    4.1 “自主择业”的提出顺应了社会的发展
        4.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发展进程
        4.1.2 “自主择业”提出的背景、理解和意义
    4.2 大学生“自主择业”各方面因素分析
        4.2.1 大学生“自主择业”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4.2.2 大学生“自主择业”内部因素分析
    4.3 大学生自主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指导对策
        4.3.1 高校教育指导
        4.3.2 社会支持鼓励
第5章 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的引导——“自主创业”
    5.1 “自主创业”的提出是时代的选择
        5.1.1 由“自主择业”向”自主创业”的过渡
        5.1.2 “自主创业”提出的背景、理解和意义
    5.2 大学生“自主创业”各方面因素分析
        5.2.1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机遇和挑战
        5.2.2 大学生“自主创业”自身因素分析
    5.3 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对策和建议
        5.3.1 政府角度:建立完善的创业管理机制
        5.3.2 学校角度:改革创业教育体系
        5.3.3 家庭和社会角度:加强鼓励和协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10)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现状与对策——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对象状况
2 调查统计结果和分析
    2.1 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满意度及就业前景分析
    2.2 毕业生掌握就业知识层面与技能层面的情况和分析
    2.3 毕业生期望的工资待遇、就业地点及就业城市选择的考虑因素和分析
3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措施与对策
    3.1 领导重视, 制度健全
    3.2 全程指导, 分段实施
    3.3 注重实践, 强化技能
    3.4 专题讲座, 转变观念
    3.5 立足本地, 面向全省
    3.6 多方联系, 建立互信
    3.7 关注“弱势群体”进行个别指导
    3.8 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四、高职毕业生择业行为分析及工作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庭文化资本对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的影响研究[D]. 李慧敏.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新疆高校内地生源大学生择业观研究 ——以塔里木大学本科生为例[D]. 李尧利.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气象专业学生入职民航空管系统意愿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D]. 李洋.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大学毕业生涉农就业意愿研究 ——以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章剑飞. 浙江农林大学, 2019(01)
  • [5]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择业观研究 ——以江西省四所高校为例[D]. 梁晓芳.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6]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行为研究 ——以JZ学院为例[D]. 张静.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7]理性选择理论下山西省女硕士研究生择业行为研究[D]. 王爽. 山西大学, 2016(05)
  • [8]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风险问题探析——以陕西南部高校为例[J]. 张亚强,杨力,刘玲霞. 商洛学院学报, 2013(05)
  • [9]社会转型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与择业行为研究[D]. 刘妍. 吉林大学, 2011(08)
  • [10]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的现状与对策——以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 余少伟,刘少锴.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6)

标签:;  ;  ;  ;  ;  

高职毕业生职业选择行为分析及工作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