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肝3号颗粒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对照研究

益肝3号颗粒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对照研究

一、乙肝3号冲剂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对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1](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型门诊初始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至今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中药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20例)和西药组(55例),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未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以2020年12月为观察终点,规范化、回顾性收集患者初诊至观察终点期间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队列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HBV DNA阴转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并对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9年,西药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5年。截止研究终点,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3.33%,西药组为12.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肝癌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0.83%,西药组为7.2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Log Rank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肝硬化=0.023,P肝癌=0.017)。(3)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时HBe Ag阳性(HR=5.85,95%CI:1.13-30.35,P=0.035)、饮酒(HR=9.56,95%CI:1.50-60.85,P=0.017)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HR=0.17,95%CI:0.04-0.77,P=0.021)是发生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HR=9.64,95%CI:1.29-72.30,P=0.027)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医药结合治疗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HR=0.108,95%CI:0.011-1.040,P=0.054),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自身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最多(68.76%),其次为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23.44%)、海珠益肝胶囊(1.56%)、抗纤软肝颗粒及(1.56%)及五酯滴丸(1.56%)等。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能够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2)多因素分析得知,基线时HBe Ag阳性、饮酒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促进病毒学反应,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西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陈彩凤[2](2021)在《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脾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肝功能(ALT、AST)、HBV DNA、HBs Ag、HBe Ag、LSM值的水平变化,综合评价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法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确切的临床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安慰对照试验设计的方法,将60例纳入对象按照1:1的比例,随机分配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患者口服补肾健脾方优化方,对照组患者口服中药安慰剂,1包/次,2次/d,疗程36周。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血清HBV DNA定量、HBs Ag、HBe Ag、肝功能(ALT、AST)、LSM值的水平变化。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36周后,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患者均较前降低,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中医症状总积分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在胁痛、乏力症状方面的积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畏寒、腰膝酸软、面色晦暗、纳差、完谷不化、小便清长6个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治疗36周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6.6 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组内比较,实验组治疗24周、36周后分别与0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24周、36周后分别与0周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24周、36周同时段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e Ag:治疗24周、36周后两组患者的HBe Ag水平比较,同时段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第24、36周后分别与0周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24、36周后分别与0周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治疗24周、36周后,两组患者的HBV DNA水平比较,同时段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组内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6)HBV DNA下降及阴转情况人数:治疗24周、36周后,HBV DNA下降大于1 lg人数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周后,HBV DNA下降大于2 lg人数,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HBV DNA下降大于3 lg及转阴情况人数比较,两组同时段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ALT、AST:ALT、AST分别治疗24、36周后,同时段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24、36周分别与0周组内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8)LSM值:24周、36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同时段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实验组治疗24周、36周时,分别与0周相比(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24周、36周时,分别与0周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优化方可以缓解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一定程度可以降低HBs Ag、HBe Ag水平,抑制HBV DNA的复制,降低LSM值,对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具有干预作用。治疗过程中,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监测安全性指标无异常变化,表明补肾健脾优化方安全性良好。

刘静[3](2020)在《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研究及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功效作用网络及作用机制,以期为NASH新的临床治疗策略及小柴胡汤精准化用药提供实验研究证据。方法:以C57BL/6小鼠为研究对象,给予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诱导建立NASH模型小鼠,观察小鼠状态,HE染色分析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分析血清及肝组织脂质代谢和炎症相关指标变化,q RT-PCR实验初步探讨其降脂机制;选择游离脂肪酸(FFA)诱导建立L-02高脂细胞模型,观察小柴胡汤水提物对细胞脂质沉积及损伤程度的影响;运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构建“疾病-方剂-靶点”网络,预测小柴胡汤治疗NASH的主要药效成分及关键靶点,并对关键靶点进行GO和Path Way富集分析,预测其潜在的药效作用网络,q RT-PCR实验对作用网络相关指标进行验证。结果:小柴胡汤可明显改善肝脏脂肪变性及炎症等变化,降低血清及肝组织中TG和TC水平,减少MDA和SOD的分泌,降低血清肝损伤标志物AST、ALT和LDH的浓度;q RT-PCR结果显示小柴胡汤可通过降低肝脏脂肪代谢相关基因FAS、SREBP-1c、SREBP-2和HMG-Co A及炎症相关指标TNF-α、IL-6和IL-1β的表达量发挥降脂抗炎作用。400μmol·L-1FFA诱导建立L-02高脂细胞模型,0.625~2.50 mg·m L-1小柴胡汤水提物可明显改善高脂细胞的脂变率,降低细胞中TC和TG含量、上清液中ALT和AST水平及细胞中炎症因子TNF-α和IL-6的表达。网络药理学预测小柴胡汤干预NASH主要是通过方中182个化学成分作用于NFKB2、NFKBIA等38个关键靶点,参与白介素信号、免疫系统、TRAF6介导的NF-κB激活等多条通路,通过检测NASH各组小鼠肝组织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给药小柴胡汤后,可显着降低NF-κB通路相关转录因子P65/Rel A、P50/NFKB1和P52/NFKB2的表达水平。结论:本研究运用体内、外研究手段结合网络药理学技术开展了小柴胡汤的药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明确小柴胡汤在体内、外水平上均有显着的降脂保肝作用且量效关系良好。高脂或游离脂肪酸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可引起促炎因子TNF-α和IL-6等的表达,在促炎因子的作用下,TNF-α和NF-κB相互作用可构成炎症反应网络,通过对FAS、SREBP-1c等基因、炎症因子及NF-κB通路相关转录因子P65/Rel A、P50/NFKB1和P52/NFKB2表达水平检测结果提示小柴胡汤可能通过调控脂肪代谢相关基因及网络药理学预测所得白介素信号通路、免疫系统及NF-κB通路等发挥对NASH的降脂保肝作用。

李幸[4](2020)在《清肝祛脂方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清肝祛脂方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痰湿内阻型)的临床疗效,以期为本病治疗提供相应的临床依据。方法:按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采取随机、对照临床实验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最终完成59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29例)。在控制饮食、加强运动的基础上,对照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一次3粒,一日3次)加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一次2粒,一日3次)口服;治疗组予清肝祛脂方,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两组疗程均为12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第12周的中医症侯积分、肝功能指标(ALT、AST)、血脂指标(TG、TC)、肝脏彩超结果、BMI指数、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及临床症状等相关性变化情况,并且进行统计分析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在体型肥胖、右胁胀闷、周身困重、大便粘腻不爽、脘腹胀满、食欲不振(P<0.05),而倦怠乏力、头晕恶心对比(P>0.05);治疗后两组间中医证候比较(P<0.05)。2、治疗后两组ALT、AST值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治疗后两组TG、TC值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BMI指数均下降,与治疗前相比较(P<0.05);组间对比,两组在改善BMI指数上疗效相当(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脏彩超分级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9.3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治疗后两组受控衰减参数CAP值均下降,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2.7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均良好。结论:1、清肝祛脂方能够显着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2、清肝祛脂方能降低血脂(TG、TC)、CAP值,改善肝功能(ALT、AST)和肝脏彩超病理表现,说明清肝祛脂方具有抑制肝脏内过氧化脂质,降低血脂,保护肝脏的功效,且效果优于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3、清肝祛脂方是有效和安全的,值得在临床推广和运用。

覃艳新[5](2020)在《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Fibro Scan技术通过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探讨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该阶段的患者定期随访监测管理及寻求安全且有效的中医药干预治疗,延缓疾病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方法:1、分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疏肝解毒方治疗组与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对照组,每组各30例。2、治疗方案:治疗组予疏肝解毒方免煎颗粒(由江阴天江药业有限工司生产),药物组成为:柴胡15g、白芍15g、黄芪30g、白术20g、枳壳10g、党参20g、叶下珠10g、茵陈10g、虎杖10g、菟丝子20g、杜仲20g、牛膝15g、桃仁10g、龟板20g、鳖甲20g、炙甘草10g。对照组予疏肝解毒方安慰剂免煎颗粒,药物主要成分为蕾香,配以水溶淀粉、无水葡萄糖、食用巧克力棕色素、食用果绿色素、食用柠檬黄色素)。两组均以开水冲服200ml,分早晚2次服用,每次100ml,疗程共24周。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中医临床证候评分、肝脏硬度值(LSM)、肝脏纤维化四项:透明质酸(HA)、层黏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NP)、Ⅳ型胶原(Ⅳ-C)、肝功能指标: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清总胆红素(TBi L)、直接胆红素(DBi L)、白蛋白(ALB);HBV-DNA载量、HBs Ag及HBe Ag变化情况,并根据相应疗效评价标准,作出疗效评价。同时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中医症状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93.33%,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33.33%、40%,两组患者同期症状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第24周时有效率高于第12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第24周时与第12周时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胁肋胀痛、情志抑郁的证候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24周时,情志抑郁、胁肋胀痛的证候积分较第12周时亦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剩余各项证候积分在各个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差异(P>0.05)。3、肝脏硬度值(LSM)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脏硬度值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与同期对照组对比均显示,治疗组的肝脏硬度值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组内任意两个时间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前的肝脏硬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至第24周时患者肝脏硬度值反而明显高于第12周时及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肝纤维四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肝纤维四项指标经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第12周时、第24周时,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5)。治疗组的肝纤维四项指标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第12周时与治疗第24周时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在治疗前、第12周时、第24周时的肝纤维四项指标组内任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功能指标变化: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第12周时及第24周时组内两两对比,所观察的所有肝脏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同期组间对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6、HBV-DNA病毒载量下降及阴转变化比较:在治疗的第12周与第24周。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1log、2log方面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在实现HBV-DNA对数值下降大于3log及HBV-DNA阴转方面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7、HBe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第12周时、第24周时,两组同期HBe Ag转阴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8、HBs Ag转阴变化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未有患者出现HBs Ag转阴。9、安全性评价:本研究共纳入了60例患者,在24周的治疗周期内所有患者没有脱落及失访均完成了实验研究,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均对患者安全指标进行检查,治疗前后安全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变化。仅有1例患者感觉服药后有轻度恶心不适,但均能忍受,其余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结论:疏肝解毒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抑制HBV-DNA的复制,降低肝纤维四项指标及肝脏硬度值,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本研究证实中药复方疏肝解毒方干预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有效且安全,可延缓疾病进一步进展,为临床提供一种较为有益的治疗手段,弥补了现代医学对于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的不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王孟超[6](2020)在《肝细胞通过旁分泌长链非编码RNA-DANCR促进其炎癌转化过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及背景原发性肝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其致死率高,且全球范围内超过一半的新发病例都在我国。目前其不仅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杀手”,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压力。其中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主要的病理类型,约占比90%左右。由于交叉学科的发展,近年来肝癌的外科技术、局部消融、定向放疗及靶向治疗等均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5年生存率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而治疗费用却随着治疗手段的增多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让临床和科研工作者认识“亡羊补牢”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并意识到研究肝癌发生过程中的相关机制,对早期预警及干预的重要性。目前,炎症是公认的恶性肿瘤第七大特征,慢性炎症所形成的免疫微环境不仅能促进肿瘤的侵袭与转移,更是肿瘤发生不可或缺的条件,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于肿瘤细胞与间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上,且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异军突起,让炎症微环境也成为抗肿瘤治疗“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而肝细胞癌更是“炎癌转化”这一机制的典型表现,绝大部分肝癌(90%左右)的发生和发展都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肝纤维化或者肝硬化等炎症微环境的“重构”,且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程度与肿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这也充分说明了肝纤维化及硬化在“炎癌转化”中扮演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即使肝脏疾病谱系近年来逐渐改变,表现为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肝脏损害逐年上升,但是“殊途同归”,无论慢性肝炎感染、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等何种病因,均会通过肝脏慢性坏死性炎症引发代偿性肝再生,最终导致肝硬化失代偿或者肝癌等致死性肝病的发生。此外,肝脏炎症进展为肝硬化可引起肝功能失代偿不仅让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更加棘手,同时肝硬化也可导致肝功能衰竭直接致死。令人失望的是,目前尚无逆转肝纤维化进程的有效方法,也让肝癌的防治难以得到突破性进展,所以考查“炎癌转化”这一连续过程中的关键调控机制,是防治肝硬化及肝癌的前沿和热点方向。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一类长度大于200nt的非编码RNA,近年来大量证据证实长链非编码RNA可作为广谱调控因子,可在染色体修饰、基因转录及转录后等多水平发挥调控作用,也可稳定存在于胞外的外泌体中,参与细胞间的相互调控,传递细胞转移、化疗抵抗等信息。长链非编码RNA在恶性肿瘤“炎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步得到重视。乳腺癌细胞中的表达谱芯片结果发现LPS刺激后lnc RNA-NKILA显着上调,且NKILA与抑制性NF-κB/Iκ-Bα复合物结合,掩盖Iκ-Bα磷酸化位点,从而导致NF-κB释放、活化和易位受抑制,最终抑制乳腺癌的发生。炎症因子TNF-α可刺激卵巢癌细胞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HOX Antisense Intergenic RNA’s)的上调表达,HOTAIR可诱导DNA损伤反应(DDR)促进肿瘤生成,也能降低IκBα蛋白水平,导致NF-κβ核转位和活化增加,从而进一步诱导炎症反应加重及HOTAIR的持续上调,结果表明HOTAIR-NF-κβ-DDR的阳性反馈环是卵巢癌中“炎癌转化”过程中的重要调控机制。Huang M等近期报道,长链非编码RNA-MALT1可在炎症所致的肝癌细胞增殖及转移过程中发挥作用。此外,肝内富集的长链非编码RNA-LFAR1(liver fibrosis-associated lnc RNA1)可通过参与TGF-b信号通路促进肝星状细胞的激活,而lnc RNA-p21则可作为ce RNA抑制肝星状细胞的激活,这也初步提示长链非编码RNA在肝脏“炎癌转化”中可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分子。本课题组前期通过高通量方法筛选了“正常肝组织、慢性肝炎组织、肝硬化组织、肝癌组织”中的长链非编码RNA及信使RNA的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靶定“肿瘤发生相关长链非编码RNA组”中DANCR(Anti-differentiated non-coding RNA)可能在“炎癌转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后续我们发现肝癌细胞中DANCR激活B-catenin下游通路,增强肝癌细胞的干性,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也进一步证实肝脏内DANCR的高表达可作为预测肝细胞癌根治术后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DANCR可作为肝癌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此外,虽然前文已详细阐述了肝细胞中DANCR的上调表达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其在肝脏炎癌转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肝脏间质细胞与肝细胞双向调控网络中的功能仍不明确,值得深入研究。研究方法与结果第一部分探讨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组织中DANCR表达并检测其与炎症、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扩大临床样本检测正常肝、乙肝肝炎及乙肝相关肝硬化组织中DANCR的表达量,发现DANCR在“正常肝脏-慢性肝炎-肝硬化”的病理进展过程中呈增高趋势。根据术后肝脏病理GS评分(G为炎症程度评分,S为纤维化程度评分)比较不同炎症及纤维化状态的肝脏样本中DANCR表达。结果显示GS评分总体较高的肝脏组织中DANCR表达较高,且炎症评分或纤维化评分越高,DANCR表达越高。新鲜临床组织中行DANCR原位杂交免疫荧光染色,明确DANCR在肝细胞中相对较高的表达丰度。且在GS评分较高的组织中,DANCR在肝细胞中呈现更高的表达。此外,通过收集不同病因所致肝炎肝硬化组织标本,检测其DANCR表达。发现除乙肝肝硬化外,在代谢性、酒精性及丙肝肝硬化组织中,DANCR表达同样增高。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比较发现DANCR在人鼠之间在关键功能区的保守性较好。构建小鼠急、慢性肝炎模型并检测小鼠肝脏Dancr表达,结果显示:在小鼠肝脏急性及慢性炎症中,Dancr表达显着增高。第二部分研究炎症与DANCR之间的调控关系,并明确调控机制首先探讨炎症调控DANCR的可能性,在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及原代小鼠肝细胞,添加激活NF-κB及STAT3通路的炎症因子TNF-α及IL-6,发现DANCR/Dancr表达显着上升。在肝癌细胞系中通过慢病毒过表达NF-κB及STAT3通路转录因子P65及STAT3的表达,发现DANCR的表达量显着上升。其次研究NF-κB及STAT3通路上调DANCR表达的具体机制,将DANCR启动子区(转录起始位点上游2000bp)接入双荧光报告质粒。行双荧光报告实验证实转录因子P65及STAT3可以结合至DANCR的启动子区促进转录。根据转录因子的结合序列,预测其在DANCR启动子区的结合位点并设计特异性引物。在正常状态及炎症因子刺激状态下,分别进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联合定量PCR实验。结果显示:p-P65及p-STAT3的抗体可富集DANCR启动子区片段。并且在炎症因子激活的状态下,能够观察到其富集程度进一步增加。将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中阳性的启动子位点进行突变,接入双荧光报告系统质粒进行检测。确认了P65及STAT3结合至DANCR启动子区的具体位点分别位于转录起始位点上游44bp及343bp处。最后,我们使用RNA pull-down实验并通过WB进行验证,未发现DANCR可以直接结合NF-κB及STAT3通路的转录因子。通过慢病毒在人肝癌细胞系中过表达DANCR后未观察到NF-κB及STAT3两条炎症通路的显着激活。由此说明DANCR与该两条通路间不存在正反馈调控回路。第三部分通过Dancr的基因敲除鼠的炎癌模型验证Dancr对于肝硬化、肝癌发生中的作用DANCR的序列高度保守,小鼠和人的序列同源性较高。我们构建了Dancr的基因敲除小鼠,鉴定并繁殖至模型数量。使用DEN+CCl4腹腔注射构建慢性炎症-肝硬化-肝癌的“炎癌转化”模型,结果显示:敲除Dancr可以减轻肝脏纤维化程度,敲除组小鼠较野生型小鼠相比,在同一时间节点时天狼星红染色阳性比例更低,纤维化标志分子Acta2及Col1a1表达更低。此外,敲除组小鼠的肝脏成瘤率更低、成瘤周期更长。同时在野生型小鼠中,Dancr表达与用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其与Acta2及Col1a1等其他肝纤维化标志分子表达相关。通过原位杂交免疫荧光实验发现野生型小鼠“炎癌转化”过程中Dancr的升高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通过差速离心法分离不同时间节点野生型模型小鼠肝细胞及星状细胞并检测Dancr表达,发现Dancr在两种细胞内均有上调,但以在肝细胞中升高为主。同时小鼠血清中检测到的Dancr与肝脏中Dancr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第四部分明确肝细胞通过旁分泌含有DANCR的外泌体从而激活星状细胞并促进肝硬化形成的过程使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并纯化肝癌细胞培养基上清及模型小鼠血清中的外泌体,并通过粒径检测及电镜观察进行确认和验证。检测培养基中分离得到的外泌体,发现其中可测得DANCR存在。并且在炎症因子TNF-α及IL-6刺激后的同体积肝癌细胞培养基中(对应细胞数量同为1*107),富集的外泌体可检测到其中包裹更多的DANCR。同样,在肝硬化小鼠的血清外泌体(300ul)中,Dancr含量高于普通小鼠血清外泌体。将分离得到的外泌体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通过激光共聚焦实验观察到星状细胞对外泌体的摄取。检测发现摄取外泌体后的星状细胞内DANCR含量上升。将肝癌细胞内的DANCR进行点突变,提取外泌体并与肝星状细胞共培养后,发现星状细胞内升高的DANCR主要以突变体形式存在,表明其来源于摄取的外泌体。将DANCR干扰的肝癌细胞及对照肝癌细胞外泌体,与肝星状细胞进行低血清共培养。发现在同一时间节点内,与对照外泌体共培养的星状细胞激活程度更高。而与干扰DANCR表达肝癌细胞外泌体共培养的星状细胞激活程度较低。对分离得到的肝癌细胞培养基上清中的外泌体进行荧光染色,与星状细胞系进行体外共培养后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激活标志物α-SMA阳性的星状细胞内含有更多的外泌体,说明摄取更多含有DANCR的外泌体有助于星状细胞激活。第五部分探索DANCR进入星状细胞后促进其激活的具体机制通过慢病毒在星状细胞系LX2内干扰DANCR表达,通过表达谱芯片对下游表达改变的基因进行检测,并通过go/pathway分析筛选差异基因所富集的细胞功能及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发现差异基因在干扰素相关通路上有显着富集。随后,在干扰DANCR和对照的LX2细胞内加入不同浓度的干扰素,发现干扰DANCR可以增加干扰素γ对星状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干扰DANCR的星状细胞干扰素-γ的IC50值更低。此外,在相同浓度的干扰素作用下,干扰DANCR的LX2细胞其激活标志物的表达较对照组更低,说明其激活受到更高程度的抑制。最后,通过CCl4腹腔注射建立敲除Dancr小鼠及野生型小鼠的肝硬化模型,在模型建立期间同时给与干扰素γ治疗,结果显示敲除组小鼠肝硬化程度更低,说明敲除Dancr可以显着增加干扰素治疗肝硬化的敏感性。结论根据上述结果,结合五部分内容,可以总结得到:1、通过在组织标本中的检测发现DANCR在肝炎肝硬化的病理进程中逐渐升高且与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显着相关,并且其在多种病因所致肝硬化组织中均存在显着上调。同时在小鼠急慢性肝炎的模型中,Dancr的表达亦存在显着增高。以上结果提示DANCR可能在肝脏的炎癌转化进程中起到重要作用。2、通过细胞内分子生物学检测明确激活炎症通路NF-κB及STAT3可以在肝(癌)细胞内上调DANCR表达,其通过NF-κB及STAT3通路转录因子P65及STAT3结合至DANCR的启动子区从而促进DANCR的转录。但该两条通路与DANCR表达之间不存在正反馈调控循环。3、通过构建Dancr敲除的基因敲除小鼠并建立小鼠肝脏炎癌转化过程的模型,发现敲除Dancr后能够减轻肝硬化程度,降低肿瘤发生率及肿瘤负荷,说明其在肝脏炎癌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在肝组织中DANCR的细胞定位及血清中的DANCR检测,推断肝细胞中升高的DANCR可旁分泌激活星状细胞促进肝硬化进程。4、通过富集肝癌细胞及模型小鼠血清外泌体并检测,我们发现肝细胞可以分泌含有DANCR的外泌体并且被星状细胞所摄取。并且在炎症状态下,这一过程显着增强,促进星状细胞进一步的激活。5、通过表达谱芯片检测干扰DANCR后的星状细胞,发现其差异表达的基因在干扰素相关通路存在富集。通过细胞功能学实验及小鼠体内实验证实DANCR可以降低星状细胞对于干扰素γ的敏感性,其可维持星状细胞的激活,促进肝纤维化的进展。

肖祖林[7](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文中认为目的: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挖掘当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治认识,并探讨其临床适用性,为中医诊治慢性乙型肝炎提供客观依据与辨证治疗新思路。方法:收集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效医案,经过数据规范化处理,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功能模块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证型—症状—用药”进行数据分析,并通过“人机结合”方式总结当代医家辨治慢性乙型肝炎特点。成果:收集146则有效医案包含多次就诊的中医辨证共157个,涉及251味中药。男女比例为2.9:1,患者最小年龄6岁,最大年龄70岁,年龄中位数38岁,发病以中青年居多。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名—证型—症状—用药”分析,得出本病主要归属于中医“胁痛”、“黄疸”、“肝着”等范畴;临床证型复杂既有单一证型又见复合证型,常见有肝郁脾虚证、肝胆湿热证、肝肾阴虚证等。病性以“湿热毒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胆、胃、经络、三焦、膜原等脏腑组织。常见临床表现为疲乏、胁痛、食欲不振、小便黄、腹满、口干、不寐、口苦、大便溏、恶心;舌色为红舌、淡红色、暗红舌,舌形为胖大舌,少数见舌下脉络增粗,苔色为苔黄,苔白,苔质为苔腻,苔薄;基本脉象为弦脉、细脉、滑脉。当代医家常用中药为茯苓、白术、丹参、郁金、茵陈、柴胡、白芍、牡丹皮、甘草、当归、党参、黄芩、虎杖、栀子、大黄、赤芍、陈皮、鸡内金、薏苡仁;药性以寒、温、平性为主;药味以苦、甘、辛为主,主要归肝经、脾经、胃经。发现本研究主要证型用药与诊疗指南规范用药具有高度相似性,并共挖掘出符合疾病用药潜在新处方11首。结论:本研究客观总结当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不同辨治认识与临床用药特点。慢性乙型肝炎辨治丰富,病性虚实夹杂多变,病位涉及多个脏腑组织,当代医家重视“湿”与“瘀”病理因素对疾病影响,疾病贯穿健脾活血用药特点。挖掘结果显示病证药一致性,基本吻合临床指南规范,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李梦梦[8](2020)在《软肝饮对HBeAg(+)的CHB患者i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信号通路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人体的免疫状态可以预示出其临床的转归。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一线防御机制,NKT细胞在天然免疫系统中占主要作用,NKT细胞中又以iNKT细胞为主,iNKT细胞不仅参与天然免疫应答并可进一步调节天然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i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信号通路与CHB发病机制具有十分密切地联系。观察i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信号通路和HBV DNA、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指标的相关性并研究和探讨中药软肝饮对CHB患者临床免疫机制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随机性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就诊住院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的气虚血瘀型CHB患者40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的对象,男性24例,女性1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西药抗病毒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软肝饮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检测其HBs Ag、HBe Ag、HBV DNA、ALT、AST、TBIL、iNKT细胞数量、PD1及PD-L1表达水平等指标含量,所有患者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参加本次实验研究。结果:1.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及体征上的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均得到有效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45%,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ALT、AS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24周后,HBe Ag阴转率,治疗组45%,高于对照组的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血清学转换率,治疗组35%,高于对照组的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阴转率,治疗组65%,高于对照组的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24周后,治疗组抗病毒应答总效率80%,高于对照组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的外周血iNKT细胞数量在治疗前后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PD-1、PD-L1的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8.外周血iNKT细胞数量在不同HBV DNA载量中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1、PD-L1随着HBV DNA载量的升高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PD-1、PD-L1表达水平与HBV DNA载量水平呈显着正相关。外周血iNKT细胞数量随ALT升高而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PD-1、PD-L1与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两组患者在治疗期出现的不良反应方面相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软肝饮可以有效改善气虚血瘀型CHB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修复受损肝细胞,促进肝功能恢复,减慢肝脏炎症进展;2.软肝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iNKT的功能恢复及PD-1、PD-L1表达下调,从而达到免疫调节的作用,协助抗病毒,且在治疗过程中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疗效确切可靠。

孔德昭[9](2019)在《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文中认为目的:1.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为临床决策者提供临床决策依据。2.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为中医药未来临床试验研究指明方向。3.以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可视化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通过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全面评估中医临床证据体的质量,补充常用的证据质量评估方法对设计误差重视不足的缺陷,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维度提出中医临床研究设计改进建议,提高中医临床研究质量,促进中医疗法的临床实施。资料与方法: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检索全球范围内运用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构建Cochrane系统综述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以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获益和风险。运用试验序贯分析(TSA)探索要获得“充分证据”所需要的样本量大小(IS),并对获得的证据进行统计显着性检验和无效性检验,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更多的临床试验以进一步提供证据,指明未来临床研究方向。通过GRADE分级评估所获得证据质量的确定性,为临床决策制定提供依据。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评估获得的临床证据体(Evidence body)的质量。通过系统误差(Systematic error)、随机误差(Random error)和设计误差(Design error)评估获得证据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运用证据等级水平对临床证据的系统误差风险大小进行排序,运用‘Risk of bias tool’评估临床证据的具体系统误差。运用标准误(Standard Error)评估临床证据的随机误差风险大小。根据“结局指标”的重要性对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风险大小进行分级,并对影响临床证据的设计误差的其他因素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最终从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纬度构建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error matrix),将获得的临床证据按照这三个纬度进行等级排序,提出临床证据质量改进方法及建议。结果:1.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10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共随机分配926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纳入的研究包含传统小柴胡汤及小柴胡汤加减方,疗程为3-8个月左右。其中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的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肝硬化人群,其余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43,95%CI[0.02,11.98];I2=69%;P=0.62;纳入两项研究;24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62,95%CI[0.45,0.85];I2=0%;P=0.003;纳入三项研究;222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2,95%CI[0.50,1.02];I2=38%;P=0.003;纳入两项研究;160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恶心的发生率(RR=5,95%CI[0.24,102.5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恶心及呕吐的发生率(RR=2,95%CI[0.19,21.1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失眠的发生率(RR=0.11,95%CI[0.01,2.03];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头晕及乏力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口干及口苦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腹胀及嗳气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1,95%CI[0.06,15.4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小柴胡汤组成、疗程、剂型、剂量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18.94,95%CI[-29.42,-8.45];I2=97%;P=0.0004;纳入七项研究;63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小柴胡汤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小柴胡汤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22.75,95%CI[-44.64,-0.85];I2=99%;P=0.04;纳入六项研究;867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10项研究中有两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47项研究由于无法获得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2.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我们纳入了8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随机分配552例参与者。所有纳入研究均比较针灸疗法(包括手针、电针、激光针刺、灸法、药物穴位注射、药物贴敷、穴位按压)联合常规疗法对照常规疗法,有两项试验研究穴位注射疗法,三项试验研究穴位贴敷疗法,两项试验研究手针疗法,一项试验研究艾灸疗法。有7项研究只纳入患有慢性乙肝人群,有一项研究纳入合并肺结核人群,纳入研究的疗程范围为14天-12个月。所有纳入研究均被评价为高风险偏倚研究,并且所有结局指标的证据的确定性均极低。没有一项研究对全因死亡率、严重不良事、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乙肝相关死亡率、或乙肝相关并发症这些结局指标进行评估和报告。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综合报告)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7,95%CI[0.43,1.06];I2=0%;P=0.09;纳入3项研究;203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V-DNA阳性检测率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人群比例(RR=0.45,95%CI[0.27,0.74];仅纳入一项研究;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一结局指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64,95%CI[0.11,3.68];I2=98%;P=0.61;纳入两项研究;158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分开报告的非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干预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事件乏力的发生率(RR=0.67,95%CI[0.12,3.78];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食欲不振的发生率(RR=0.60,95%CI[0.15,2.3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胁肋疼痛的发生率(RR=0.67,95%CI[0.26,1.70];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心动过缓的发生率(RR=2.81,95%CI[0.12,66.17];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不良事件血常规显着异常的发生率(RR=0.62,95%CI[0.30,1.29];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RR=4.5,95%CI[1.04,19.54];P<0.05;仅纳入一项研究)。各不同针灸疗法、疗程、诊断标准、参与者合并疾病的亚组分析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水平(MD=-21.35,95%CI[-33.60,-9.09];I2=81%;P=0.0006;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对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这一结局指标,针灸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针灸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ST水平(MD=-18.31,95%CI[-35.44,-1.18];I2=94%;P=0.04;纳入四项研究;275例参与者;证据确定性极低)。8项研究中有三项研究接受了政府或者医院的学术资金资助,其余研究未报告资助资金来源。此外,79项研究由于缺少必要的方法学信息,不符合本研究的纳入标准而没有纳入本研究中。3.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我们以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分别干预慢性乙型肝炎为例构建临床证据体质量评估工具-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共有两项meta分析、5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17%(9/54)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2%(1/54)的证据报告了严重不良事件,20%(11/54)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72%(39/54)的证据仅报告替代结局指标,43%(23/54)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57%(31/54)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19%(10/54)的证据报告小柴胡汤的化裁组成,0%的证据可被评估为实用性研究,4%(2/54)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meta分析研究。共有两项meta分析,77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及两项病例系列报告研究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由于存在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和设计误差,和小风险的随机误差,两项评估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meta分析被评为低质量研究,并且均不属于系统综述。22%(18/81)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随机误差。100%的证据表现为高风险的系统误差。对于设计误差,没有研究报告全因死亡率,1%(1/81)的证据既报告了全因死亡率又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19%(15/81)的证据报告的严重不良事件,36%(29/81)的证据报告了非严重不良事件,12%(10/81)的证据报告了健康相关生存质量,7%(6/81)报告了乙肝相关并发症。58%(47/81)的证据清楚定义了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44%(36/81)的证据清楚报告了联合干预措施的实施方案,9%(3/33)报告了针灸疗法的个体化裁,0%的证据报告了医疗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0%的研究可被评估为优效性研究或实用性研究,4%(3/81)的证据采用多中心试验设计。位于证据矩阵最西北角的证据代表了目前所获得的最高质量证据,为一项低质量的RCT研究。结论:1.获得的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小柴胡汤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并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未达到所需样本量,因此结论尚不能确证。2.获得的针灸疗法(穴位注射、中药贴敷、手针、艾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证据缺少对于全因死亡率、健康相关生存质量、严重不良事件、乙肝相关死亡率、乙肝相关发病率这些结局指标的评估和报告。通过评价低质量的证据,我们发现手针疗法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HBV-DNA阳性检测率,手针、艾灸、穴位贴敷联合常规治疗对比常规治疗可降低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但对于非严重不良事件和HBeAg阳性检测率改变这两个结局指标,目前尚不能表明针灸疗法联合常规疗法对比单用常规疗法具有显着有效性。针灸疗法联合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相比较,可能增加不良事件腹胀的发生率。但由于检索到的研究具有高风险偏倚,HBV-DNA阳性检测率、参与者血清ALT、AST水平是未经证实的替代结局指标,且未达到所需样本量,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因此关于针灸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有益性结论尚不能确证。而对于针灸疗法增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腹胀事件的风险,同样由于只有一项研究能够提供数据,未达到所需样本量,且纳入的研究其确定性较低,其结论同样不能确证。3.纳入的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均具有高风险偏倚,研究质量均很低。未来的研究应该对于研究人群的诊断标准以及合并疾病进行更严格清晰的限定,并且应针对不同的合并疾病进行分层随机;应设计更长随访期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更多针对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并应设计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验证替代结局指标与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的关系。对于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针对不同的小柴胡汤方剂组成、不同的剂量以及不同的疗程进行试验设计;更多设计对比小柴胡汤与安慰剂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试验。对于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应设计如激光针刺等更多疗法,或者多种疗法联合应用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更多设计针刺疗法对比假针刺疗法的临床试验。4.由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是证据体中证据等级最高者,我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实施任何干预措施前,先从高质量的系统综述中获得各种误差最小化、质量最高的证据,并且在进行系统综述时运用试验序贯分析以及GRADE分级以辅助评价证据体的质量。5.运用本研究建立的可视化“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发现目前小柴胡汤和针灸疗法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证据在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设计误差三个方面存在较严重问题。我们提出提高中医临床证据质量的相关建议:在未来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中应对导致高风险系统误差的试验要素(如随机化、盲法、随机分配隐藏、不完整的结局指标、选择性报告)进行严谨的设计、实施和报告;应设计足够样本量以及多样性参与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以减少随机误差;应更多设计以患者为中心的结局指标(如死亡率、严重不良事件、健康相关生存质量等)的临床试验;应在研究设计阶段即明确疾病的诊断标准、参与者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并详细报告;应设计实施多中心临床试验,尽可能的进行实效性及优效性研究;针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疗法的临床研究,应当在试验设计和实施阶段清楚定义个体化裁的细节,并制定医疗干预措施实施者的资格标准。6.“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可应用于中医临床研究的证据体质量的可视化及证据评估,与目前常用的偏倚评估工具“Risk of bias tool”以及Grade分级标准既相互支撑,又可弥补后两者对于设计误差具体影响因素评估的不足。

马红梅[10](2013)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挖掘和整理滋水涵木法的中医理论基础及其历史渊源,运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方法对近年来采用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文献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最佳证据,并初步确定治疗该病的优势方药,同时综合分析“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实践意义。方法:按照检索策略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检索出题录,在清华同方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未检索到的文章从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全文,通过电子检索还未查到的文献再通过手工检索全文。文献入选标准为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或半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方法采用循证医学评价方法。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对所有纳入研究的资料进行一般情况定量和定性分析,对符合4定量分析的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滋水涵木方药及滋水涵木方药联合其他用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文献题录1547条,最后纳入文献35篇,其中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文献2篇(1-2),(2-2);以就诊顺序随机分组的文献3篇(1-6)(,1-14),(1-15);随机双盲分组文献2篇(2-6),(4-2);按照多中心分层随机分组文献2篇(2-1),(4-3);按分层随机2篇文献(1-10),(4-1)。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随机隐匿。有12篇文献报告随访,5篇文献报告了病例脱落,没有1篇研究报告了使用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总体评价结果显示,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资料所采用的方法学的质量较低,少量文献采用盲法,不良反应观察较少提及,缺少长期临床效果的数据,设计方案有待完善和提高。结论:目前,在滋水涵木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随机对照试验设计研究方案数量逐年增长,研究质量逐渐提高,但总体质量较低,临床科研试验设计水平有待提高。在补益肝肾类方药中,采用一贯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其他组。左归饮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提高总有效率和ALT复常率方面优于其他组。滋肾清肝饮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药。在补肝肾清热利湿方药中,补肾冲剂加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总有效率方面和抗病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单方药报道中药组,研究文献缺乏,尚需临床深入研究。

二、乙肝3号冲剂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对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肝3号冲剂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
        1.1 真实世界研究概念
        1.2 真实世界研究特点
        1.3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
        1.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概况
        2.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概况
        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趋势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观察时间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类型及分组
        2.1.1 研究类型
        2.1.2 分组依据
        2.2 治疗方式
        2.2.1 抗病毒治疗
        2.2.2 中医药治疗
        2.3 病例资料收集
        2.3.1 患者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2.3.3 药物治疗资料
        2.4 随访形式
        2.4.1 疗效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
        3.3 研究对象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3.4 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3.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析
        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析
        3.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8 病毒学检测情况
        3.9 血清lgHBV DNA(IU/ml)水平比较
        3.10 血清ALT、AST、GGT、TBIL、DBIL、AFP水平比较
讨论
    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结果讨论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临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1.2 中西医干预下病毒学应答、突破发生率差异不显着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HBV DNA阴转率较西药组不显着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AFP较西药组不显着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多因素分析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
        2.1 HBV持续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2 HBsAg定量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3 肝功能指标及AFP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证候分型认识
    3 治则治法认识
    4 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认识
        4.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用中药汤剂、单味中药及中成药
        4.2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3 特色的中医药外治法提供治疗新选择
    5 中医药优势、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致谢

(2)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脾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西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认识
        1.1 乙型肝炎病毒的流行病学
        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定义
        1.3 慢性HBV感染的发病机制及免疫耐受的发生过程
        1.4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疾病进程
        1.5 慢性HBV感染的治疗
        1.6 慢性HBV感染患者免疫耐受期的治疗意见
    2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认识
        2.1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定义
        2.2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病因病机认识
        2.3 中医对HBV感染的辨证分型及体质研究
        2.4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治疗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资料来源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纳入标准
        2.5 病例排除标准
        2.6 剔除标准、脱落标准
    3 临床研究及实施方案
        3.1 分组
        3.2 疗程
        3.3 治疗方法
        3.4 观察指标
        3.5 疗效判定标准
    4 数据统计分析
    5 结果
        5.1 基线资料分析
        5.2 疗效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补肾健脾优化方的组方药理分析
    2 评估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实验室指标
    3 抗HBV药物的认识
    4 补肾健脾优化方的疗效分析
    5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评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治疗慢性HBV携带状态患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研究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s
引言
第一部分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与小柴胡汤的研究进展
    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1.2 中医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认识
    2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理论依据
    3 小柴胡汤文献梳理
        3.1 小柴胡汤方解及功效作用研究
        3.2 小柴胡汤药理作用的研究
        3.3 小柴胡汤治疗肝脏疾病的临床应用
    4 小结
第二部分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的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体重和日食量的影响
        3.2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脏湿重及肝脏系数的影响
        3.3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3.4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脏脂肪变性相关指标的检测
        3.5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小鼠肝脏损伤相关指标的检测
    4 小结
第三部分 小柴胡汤对游离脂肪酸诱导L-02 细胞高脂模型体外药效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游离脂肪酸诱导L-02 细胞高脂模型的建立
        3.2 小柴胡汤对游离脂肪酸诱导L-02 高脂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
    4 小结
第四部分 小柴胡汤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预测及实验验证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小柴胡汤的化学成分及靶标筛选
        3.2 小柴胡汤药效成分筛选
        3.3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网络构建与分析
        3.4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探讨
        3.5 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作用机制验证
    4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语
    1 对实验研究部分的讨论
    2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与创新点
    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着作
科研课题

(4)清肝祛脂方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1.1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病名探析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因病机
        1.3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辨证论治
        1.4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治疗
    2 西医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认识
        2.1 脂质代谢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影响
        2.2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2.3 非酒精性脂肪肝西医治疗
        2.4 流行病学研究及相关危险因素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2 研究方法
        1.3 观察项目指标
        1.4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本临床观察设计思路
    2 清肝祛脂方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理论探讨
    3 药味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词缩略表
附表
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认识
        1.1 中医对肝脏解剖位置及生理病理的记载
        1.2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患者的辨证论治
    2 现代医学对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认识
        2.1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及其复制过程
        2.2 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自然史
        2.3 HBV感染导致机体免疫耐受的过程
        2.4 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肝脏组织病理学表现
        2.5 HBV感染免疫耐受期慢性HBV携带者的治疗现状
    3 Fibro Scan技术在诊断肝病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及脱离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定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4 结果
        4.1 基本资料比较
        4.2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结果
    5 讨论
        5.1 疏肝解毒方的组方分析
        5.2 临床疗效效应分析
    6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慢性HBV携带者的研究进展
    1 关于病名的记载
    2 病因病机
    3 慢性HBV携带者的体质分布特征
    4 慢性HBV携带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5 中医药治疗
        5.1 单纯中医药治疗
        5.2 中西医结合治疗
        5.3 穴位埋线疗法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肝细胞通过旁分泌长链非编码RNA-DANCR促进其炎癌转化过程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部分 肝炎肝硬化组织标本中DANCR表达存在上调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含后续部分实验)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 肝脏炎症通过NF-κB及 STAT3 通路转录激活肝细胞内DANCR表达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含后续部分)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敲除Dancr延缓了小鼠肝硬化及肝癌发生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肝细胞通过旁分泌DANCR的外泌体激活星状细胞促进肝硬化形成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DANCR促进星状细胞激活的机制探索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肝脏炎癌转化中的NF-κB及 STAT3 通路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7)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慢性乙型肝炎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1 流行病学特征
        1.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1.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1.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研究进展
        1.2.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症认识
        1.2.2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的病因病机
        1.2.3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1.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的应用
    1.4 结语
第二章 医案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1 医案来源
        2.1.2 医案纳入标准
        2.1.3 医案排除标准
        2.1.4 医案数据采集
        2.1.5 数据规范化处理标准
        2.1.6 建立数据库
        2.1.7 数据统计分析
        2.1.8 质量控制
    2.2 研究结果
        2.2.1 患者一般情况
        2.2.2 中医病名分布
        2.2.3 中医证型分布
        2.2.4 临床症状体征
        2.2.5 舌象分布
        2.2.6 脉象分布
        2.2.7 方药分析
        2.2.8 临床常见证型用药规律
第三章 讨论
    3.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名探讨
    3.2 慢性乙型肝炎证型探讨
    3.3 慢性乙型肝炎四诊探讨
    3.4 慢性乙型肝炎方药探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诊断
    附录2: 英文缩略语
    附录3: 统计学审核证明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软肝饮对HBeAg(+)的CHB患者i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信号通路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标准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标准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基本指标
        4.2 安全性指标
        4.3 实验观察指标
        4.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观察
    5 疗效评价标准
        5.1 抗病毒治疗应答判定标准
        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6 实验指标主要仪器及试剂
        6.1 实验指标主要仪器
        6.2 实验指标主要试剂
    7 实验指标检测方法
        7.1 实验标本的采集
        7.2 外周血中iNKT细胞数量的检测
        7.3 外周血中iNKT细胞表面PD-1 表达水平的测定
        7.4 外周血中iNKT细胞表面PD-L1 表达水平的测定
        7.5 其他实验指标的检测
    8 统计学分析方法
    9 实验研究结果
        9.1 一般资料分析
        9.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T、AST、TBIL的比较
        9.3 中医证候比较
        9.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V标志物的变化比较
        9.5 两组患者治疗后抗病毒应答情况
        9.6 iNKT细胞数量及表面PD-1、PD-L1 的表达水平情况比较
    10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CHB的认识
        1.1 中医对CHB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CHB病因病机认识
        1.3 现代医家对CHB病因病机认识
        1.4 中医药治疗CHB
    2 软肝饮的组方依据及药物分析
        2.1 组方依据
        2.2 组方分析
        2.3 现代药理研究
    3 实验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软肝饮对气虚血瘀型CHB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影响
        3.2 软肝饮对气虚血瘀型CHB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3.3 软肝饮对气虚血瘀型CHB患者HBV标志物的影响
        3.4 软肝饮对气虚血瘀型CHB患者抗病毒应答影响
        3.5 软肝饮对气虚血瘀型CHB患者外周血i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的表达水平的影响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iNKT 细胞及其表面 PD1/PD-L1 信号通路在慢性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致谢

(9)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中药复方小柴胡汤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针灸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三维误差证据矩阵在中医临床证据评价中应用的探索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一 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的评价与综合的重要性和方法学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证据评价的工具现状及研制新的多维质量评价工具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10)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滋水涵木治法的源流考究
    1 滋水涵木法的内涵
        1.1 诸家解释
    2 肝肾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滋水涵木法的历史沿革
        2.1 肝肾关系
        2.2 滋水涵木治法与乙癸同源的关系
        2.3 滋水涵木法的历史发展沿革
    3 滋水涵木治法的外延
        3.1 养血滋阴法
        3.2 滋阴温肾法
        3.3 养阴柔肝法
        3.4 滋阴清热法
        3.5 滋阴潜阳法
        3.6 常用药物
    4 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
        4.1 湿毒外侵,伏邪而发病
        4.2 正气内乏,致邪气留恋
        4.3 肝失疏泄,久病累及肾
    5 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第二部分 系统评价方法及其在中医治法学方面的应用
    1 系统评价及相关概念
        1.1 循证医学概念
        1.2 系统评价的概念及作用
        1.3 Meat 分析的概念及在系统评价中的应用
    2 系统评价方法与中医治法学
        2.1 循证医学与中医治法学相结合的必要性
    3 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滋水涵木法研究的可行性
        3.1 理论上的可行性
        3.2 实际上的可行性
    4 循证医学运用于中医理论的现状
    5 小结
系统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试验的纳入标准
        1.2 检索来源
        1.3 文献纳入标准
        1.4 文献排除标准
    2 评价方法与内容
        2.1 评价方法
        2.2 资料及数据的分析
结果
    1 资料收集
    2 研究类型
        2.1 研究对象
        2.2 干预措施见附录
        2.3 试验报告的结局指标
    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4 Meta-分析结果
        4.1 滋补肝肾方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2 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的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3 补肝肾健脾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4.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方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 Meta-分析结果
    5 临床终点指标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1 滋补肝肾方药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2 滋补肝肾加清热利湿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3 补肝肾健脾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5.4 补肝肾加活血化瘀类 Meta-分析结果比较
讨论
    1 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1.1 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结果讨论
    2 对结论影响的多方因素
        2.1 方法学质量因素
        2.2 发表性偏倚
        2.3 干预措施的多样性、重复验证的缺乏和临床异质性
        2.4 反映结局的不同效应量的确定
    3 深化发展,继续完善
        3.1 对中医药临床研究进行方法学上的改进
        3.2 中医治法学理论与系统评价方法紧密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四、乙肝3号冲剂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对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张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补肾健脾优化方治疗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脾肾亏虚证)的临床观察[D]. 陈彩凤.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3]小柴胡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功效作用网络研究及机制探讨[D]. 刘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清肝祛脂方治疗痰湿内阻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临床研究[D]. 李幸.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基于Fibroscan技术探讨疏肝解毒方对慢性HBV感染免疫耐受期的疗效研究[D]. 覃艳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肝细胞通过旁分泌长链非编码RNA-DANCR促进其炎癌转化过程的机制研究[D]. 王孟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7]基于数据挖掘当代医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证治规律[D]. 肖祖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软肝饮对HBeAg(+)的CHB患者iNKT细胞及其表面PD-1/PD-L1信号通路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李梦梦.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9]小柴胡汤及针灸干预慢性乙型肝炎的循证评价与证据质量可视化工具的应用探索[D]. 孔德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10]滋水涵木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D]. 马红梅.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益肝3号颗粒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的对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