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对口教育辅导班的心得体会

办对口教育辅导班的心得体会

一、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经验与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高纪元[1](2016)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而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却令人担忧,仍存在着诸多困境,特别是人才培养亟需改革,旨在促进各教育类型各教育层次之间顺利衔接与贯通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亟待建立。本文在运用文献研究法对现有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的前提下,以系统论、教育公平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首先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的内涵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运用调查问卷法和访谈法对部分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教育统计年鉴等资料来分析出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地位平等、面向人人、教育质量监督保障、系统培养和多样成才5条主要构建原则,在此基础上描绘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框架图,进而提出构建路径和保障措施。对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的构建路径,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研究法,从纵向途径和横向途径两方面具体加以阐述,提出的主要构建路径包括:在纵向上来看,首先要改变当前中高职衔接不畅的问题,通过完善招生、学制、课程设置等促进中高职衔接。与此同时,为了满足职业教育学生继续深造的愿望,要以合理方式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层次上移至应用技术型本科;在横向角度来看,要根据学生意愿来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之间的互通,再者为了及时更新学生的知识技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两者之间的贯通。为了实现顺利构建上述描述的“立交桥”式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遵循构建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困境,提出具体合理的构建路径,并从政府、学校以及企业三个主体的角度提出了多条针对性的保障条件,以此来推动和保障“立交桥”模式的顺利构建。其中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立交桥”模式框架图,并对“立交桥”模式进行了描绘,对各类型各层次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厘清,对后续的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相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陈志利[2](2015)在《愿景型领导视角下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高中教育改革的一个要点,也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普通高中发展的路向。但因学界在普通高中性质与任务问题上的纷争,使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什么、为什么还需理论上的澄清,加之一线实践者对如何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尚存在不少困惑,这些问题亟需全面、系统地予以回答。本研究基于愿景型领导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以图全面、系统地厘清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的问题,同时尝试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践模式。首先,基于我国普通高中性质及任务规定演进的剖析,本研究认为,鉴于我国现实的人口资源,改良教育制度以实现教育普及,从而使教育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这不仅表明了普通高中的基础性与普遍性的根本性质,也奠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索行动,更为当下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做了注解。其次,基于A省S市教育行政官员、普通高中正校长的访谈以及校干与教师的佐证性问卷,本研究认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本质上是通过“满足每个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来实现人人成才和多出人才,继而实现我国由“人口资源大国”转为“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目标的政策愿景;但长期外延式发展方式导致地方管理体制唯管控型领导是求,加之单一的评价机制导致普通高中学校难以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制约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地方推进。最后,鉴于愿景型领导理论融合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领导智慧以及现实中已涌现一些愿景型校长的办学实例,本研究认为,落实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愿景式实践模式有利于地方深化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为此,需优化实施的环境、搭建探索的平台以及完善多样化发展进程中的学校自评机制。论文共四章:绪论部分说明选题的缘起与意义、研究目标与方法、理论依据和研究假设等。并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界定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和愿景型领导两个核心概念。第一章围绕我国普通高中的历史演进,剖析普通高中性质与任务规定的变迁,澄清了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提出背景及其学理依据。第二章基于相关人员的访谈以及教师层面的佐证性问卷,较客观地展现了一线执行主体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认知缺陷以及制约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因素。第三章剖析执行主体认知缺陷及制约因素背后的问题,厘清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内在本质。同时,基于行政组织存在的行政与业务两分以及校长职位、职能及效能方面问题的剖析,指出功能性领导的缺失,引出聚焦领导功能的愿景型领导。第四章基于愿景型领导理论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践模式及其达成所需的条件,为地方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李宜江[3](2013)在《青年教师学术与生活的历史境遇 ——以安徽省S大学为中心的考察》文中研究表明近十年来,大学青年教师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学术界从不同学科视角、聚焦不同问题领域、运用不同研究方法纷纷对大学青年教师展开研究。现有大学青年教师的研究在呈现良好研究态势的同时,也存在以下局限:一是研究的时空:静态有余,动态不足,缺乏历史感;二是研究的问题领域:维度有余,立体不足,缺乏联系感;三是研究的方法:定量有余,质性不足,缺乏生活感。为了研究的方便,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青年教师划分为三代人。具体说来,第一代大学青年教师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形成的一代,他们中多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读的大学,主要出生于20世纪30-40年代;第二代大学青年教师是经历上山下乡、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的一代,他们中多数是恢复高考后读的大学,主要出生于20世纪50-60年代;第三代大学青年教师是迎来改革开放的新生一代,他们中多数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大潮读的大学,主要出生于20世纪70-80年代。本文以时间为“线”、S大学空间场域为“点”,宏观社会背景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编制访谈提纲,选择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三代青年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教育叙事、口述史等研究方法,从教育、生活、学术等多种维度,考察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大学青年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学术与生活的境遇。第一代大学青年教师是“同质”的一代,学术与生活常受困扰。在上大学期间,他们的学习就不断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在大学工作以后,学术活动在政治干扰中缓慢前行,经历了刻骨铭心的助教工作,在政治控制中科研“无意识”,由于职称晋升工作非制度化、不确定性,他们在青年时对讲师职称非常向往,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当了十多年助教。在生活方面,他们的生活境遇二十年间未曾本质改变,表现为拿了20年“一个”工资,住了20年“一间”房子,看了20年“一样”电影。第二代大学青年教师是“奋进”的一代,表现出对学术与生活的渴求。第二代大学青年教师多数在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上大学,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的学习。在大学工作以后,他们的学术之花迎来了开放的春天。从担任助教那天起,就开始训练基本功站稳讲台,成为讲师以后教学成了生活的主线,科学研究开始有了量化评价标准,职称晋升不再是遥不可及,而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实现。他们经历了“脑体倒挂”的岁月,并从容地度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清苦日子,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也可以简单快乐地生活,进入90年代以后,他们的生活开始逐渐好转,物质待遇不断提高。1977、1978级大学生出身的大学青年教师成为第二代青年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年龄差异巨大、社会阅历丰富,求知欲望强烈、学习格外刻苦,心态积极向上、敢于拼搏进取,作为一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经历和道路不可复制,其经验和精神却可以传承。第三代大学青年教师是“纠结”的一代,学术与生活面临选择的困惑。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也给第三代青年教师日后的学术与生活带来了选择的烦恼。他们在学术上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在第一代青年教师记忆中刻骨铭心的助教,到了第三代青年教师时已行将成为历史。当第三代青年教师的教学遭遇科研那只“看得见的手”时,青年教师开始有了不同选择,或是重科研,或是委屈教学,或者寻求良心的平衡。当科研考核渐趋量化的时候,科研评价就成了悬在他们头上的“双刃剑”,如何在积极与消极方面获得平衡又是一个纠结的问题。职称晋升的竞争到了第三代青年教师时日见激烈,职称晋升“想说爱你并不容易”。第三代青年教师有别于前面两代青年教师学术方面压力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位提升方面的压力空前绝后。第三代青年教师的生活待遇在客观上不断提高,但由于多种原因,他们幸福感却在不断下降。对于学术与生活他们面临从未有过的选择与平衡。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大学青年教师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学术与生活境遇。扫描三代青年教师走过的学术与生活历程,发现曾经同样年轻的他们,在客观历史与主观经验交互作用下却有着不同历史境遇;虽然处在不同历史境遇中,却有着渴求知识传播知识的共同坚守;面临不同时空有着多样选择,却都是追求沉浸于日常教学与科研的“安心”人生。

魏慧敏[4](2013)在《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在校生满意度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处于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培养着大量现代化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我国承担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直接服务对象,对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有着直接的话语权。因此,基于在校学生满意度调查,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发展的现状,找出制约中职教育服务质量的关键因素、探寻改进措施对于我国中职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法对中职教育服务质量情况进行调查研究,以全国16省30所中职学校在校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就学生对中职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进行测量。从满意度总体情况、生活和学习环境、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教师、教育管理、职业能力训练八个方面对中职教育服务质量现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得出各项满意度均值分别为:3.261、2.993、3.355、3.378、3.198、3.465、3.176、3.210,揭示了影响中职教育服务质量各指标的最关键因素分别是学校餐饮及卫生条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情况、创新教育、学校订单培养情况、教师对学生生活指导情况、学校收费情况、创业能力训练情况。研究发现学生对于中职学校教育服务质量虽能达到基本满意但总体满意度不高,中职学校教育服务质量尚有较大提升空间,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不存在性别差异,不同年级学生对于中职教育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有所不同。基于以上调查结果,本研究对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服务质量提出以下四条建议:一是教育理念方面,要坚持“实事求是、学生为本”,二是教育实施方面,要坚持“就业导向、能力为本”,三是教育管理方面,要坚持“学生参与、质量为本”,四是教育保障方面,要坚持“全面协调、服务为本”。

郭梅[5](2012)在《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我国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的创造、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通过高等教育全面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众多国家的既定国策,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最终落实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由于我国高校现有的课程体系与培养模式过于注重对既有知识的传授,而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引起了高校人才培养与国家建设、社会需求、学生个人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提高本科生培养环节的针对性和操作实践的有效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大学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研究是基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对本科人才需求的角度而提出的。首先,在宏观上明确了完善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与原则,在该原则指导下,结合目前我国创新教育工程与高等教育学分制实施中的弊端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措施。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高校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提出了本科生培养质量的评估方法,并将其实际运用在了青岛大学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工作中。本研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在人才培养与质量保障方面提供了理论支撑以及政策启示。本文围绕中国大学本科教育质量问题,主要开展了如下7个方面的研究:(1)以管理学和教育学的大量文献为研究起点,从高等教育质量基本概念、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生质量、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梳理,并对现有文献进行了评述;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同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方向。(2)基于传统的有关本科生质量的研究焦点多侧重关注高校自身如何完善与改革,但实际上,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教育质量不仅仅是高校自身的事情,更是涉及了多个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这一现实,根据系统性原则,并在考虑多方利益需求的基础上,本文从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研究、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我国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的对策、推行学分制正名的对策、高校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设计、本科生质量评估与分析方法等六个方面,构建了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架构。(3)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高校自身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分析了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理念。旨在从国家与社会的宏观层面,到高校的中观层面,再到教师与学生的微观层面,详细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本科教育质量管理中应持有的基本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本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4)依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从培养面向具有创新能力与素养的本科生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实施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施效果不佳的原因。分别从有关创新教育工程的宣传、普及创造规律、原理和技法方面的培训、改变教育模式、奖励创新行为、改变高考招生方式、改变学校评价体系和资助方式、面向文凭异化的用人制度改革等8个方面,提出了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工程应该采取的措施。(5)在对高校本科生质量的社会需求进行跟踪与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校自身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标准管理机制,基于已建立的质量标准提出进行教学计划的设置与安排,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对高校师资培训的建议,同时加强高校对教学质量的动态跟踪与测评,构建全方位的本科教育质量监控体系。从教学管理部门、教学服务部门、高校教师及学生四方建立本科生培养质量协调机制。(6)对我国高校现有学分制的实施情况进行了分析,着重指出了其缺陷及不足,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提出了基于学分制正名的教学机制完善对策。(7)结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建立了基于社会需求的本科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借鉴质量功能展开原理(QFD: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提出了高校本科生培养质量缺陷分析方法。最后,将其应用到青岛大学本科生质量评估中,明确了青岛大学本科生培养阶段的重点。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赵金坡[6](2011)在《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1979-2009年农村中师毕业生的求学、受业、工作、生活及其变迁为考察对象,主要利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field study)和口述史(oral history)的方法,构筑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来源、培养、就业及其社会生活等多维的历史影像。具体地,在回顾中等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史实的基础上,研究以“加入者”、“受业者”、“坚守者”、“背离者”的观察视角,考察了不同历史阶段农村中师毕业生们及其“后继者”的现实景况;同时研究试将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等有关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这段教育历史中的某些现象进行了分析与解读。通过历史考察,本研究主要发现:(一)在社会不断发展,尤其是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政府政策、农村家庭与中师生个体三者之间的交叉互动,共同构建了1979-2009年我国农村小学师资状况历史发展的现实,这一交叉互动不仅体现在我国中等师范学校发展变迁过程中,还体现在农村社会群体对“未来小学教师”教育的选取心态上。(二)“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依靠农村。对这一群体的预定与确保,需要基于农村实际,需要在对中师教育的历史继承中改革,需要在良好的政策引导下走向可持续。根据地方实情,制订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学子报考师范,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投身农村小学教育,是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工作的起点与关键。(三)农村小学教师原始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对“面向农村,面向小学”为培养方向的农村师资培养传统的改变,中等师范教育的终结,并不意味着中师教育优良传统的消散。中师教育留给现行“未来农村小学教师”教育可借鉴与继承的优良传统包括:职业和执业思想教育方面、课程设置方面、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主的环境创设方面以及教育实践方面等。(四)改革开放以来任教于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中师毕业生们的业务水平、生存状态,流动状况,以及群体心态,值得关注与研究。它们对于中师之后的“未来小学教师”群体—尤其是小教大专毕业的教师群体—构成重要影响;同时对当前国家促进教育公平以及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有参考价值。

雷宝燕[7](2008)在《泉州畲族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畲族,作为我国一支典型的散杂居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福建等省份。对畲族的研究着述已多,主要集中在族源、迁徙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涉及教育方面的研究也有,但以散杂居作为切入点,对畲族教育进行专题研究的专着论述目前还比较薄弱。泉州作为福建畲族“大分散、小聚居”的一个代表城市,有别于宁德等聚居地区,研究该地区畲民的教育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历史文献法、整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图表法与统计法相结合以及田野工作法等,从教育学、民族学、人类文化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对泉州地区畲民的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力图展现不同时期畲族教育的发展原貌。着重针对侨乡特点,探讨华侨华人对畲族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针对畲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考,对研究畲族教育史以及散杂居少数民族教育史有启示与借鉴作用。

李伸荣[8](2004)在《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经验与体会》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改革实行了对口升学政策 ,这是搭建职业技术学校与普通高等学校之间的立交桥 ,是既有基础文化知识考试又有专业技能测试的特殊形式的高考。如何为考生提前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怎样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 ?本文结合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办对口升学辅导班的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二、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经验与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经验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意义
        1 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访谈法
        1.4.3 描述性研究法
        1.4.4 问卷调查法
    1.5 研究框架思路
    1.6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和不足
        1.7.1 创新点
        1.7.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职业教育
        2.1.2 高等职业教育
        2.1.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
        2.1.4 应用技术型本科
        2.1.5 继续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教育公平理论
        2.2.3 终身教育理论
        2.2.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基本框架设想
    3.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3.1.1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
        3.1.2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3.2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的基本原则
        3.2.1 坚持教育地位平等原则
        3.2.2 坚持面向人人的教育公平原则
        3.2.3 确立教育质量的监督保障原则
        3.2.4 坚持多样化培养、全面成才原则
    3.3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构建思路
    3.4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框架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构建路径
    4.1 纵向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路径
        4.1.1 打通中高职间壁垒,促进二者顺利衔接
        4.1.2 以高职为核心,推动高职层次上移至应用技术型本科
    4.2 横向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路径
        4.2.1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衔接模式
        4.2.2 高等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沟通模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构建的保障措施
    5.1 政府层面上的保障措施
        5.1.1 提供稳定的政策支持和创新制度设计
        5.1.2 完善相关机制,规范职业教育管理
        5.1.3 突破社会认识误区,提高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
    5.2 学校层面上的保障措施
        5.2.1 积极探索,促进各教学要素的衔接互动
        5.2.2 坚持教育与培训并举,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中职业教育资源
    5.3 企业层面上的保障措施
        5.3.1 鼓励企业办学,完善校企合作
        5.3.2 支持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2)愿景型领导视角下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概念界定
        一、文献综述
        二、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目标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理论依据和研究假设
        一、理论依据
        二、研究假设
第一章 历史: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提出背景
    第一节 我国普通高中的由来
        一、清末时期的高中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高中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高中
    第二节 我国普通高中性质与任务规定的变迁
        一、清政府普通中学的性质与任务
        二、国民党政府普通中学的性质与任务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普通中学的性质与任务
    第三节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提出
        一、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实践需要
        二、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学界吁求
        三、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官方意志
第二章 现实: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地方样态
    第一节 A省S市普通高中学校的自然状况
        一、A省S市普通高中的区位现实
        二、样本区普通高中的等级与体制现实
    第二节 教育行政官员视野中的普通高中状况
        一、教育行政部门决策者视野中的普通高中状况
        二、教育行政部门执行者视野中的普通高中状况
        三、试点县教育局管理者视野中的普通高中状况
    第三节 普通高中校长理解的教育情形
        一、市区普通高中校长观察的教育情形
        二、城镇普通高中校长审视的教育情形
        三、农村普通高中校长认知的教育情形
    第四节 普通高中教师眼中的教育现实
        一、基于非试点区教师问卷结果的现实
        二、基于试点区教师问卷结果的现实
        三、基于试点与非试点区教师问卷结果对比的现实
第三章 问题:地方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剖析
    第一节 基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作为的反思
        一、政策执行的反思及问题
        二、行政组织的反思及问题
        三、管理体制的反思及问题
    第二节 针对普通高中校长看法的剖析
        一、校长职位的剖析及问题
        二、校长职能的剖析及问题
        三、校长效能的剖析及问题
    第三节 结合普通高中教师问卷结果的审视
        一、组织合力的审视及问题
        二、机制效力的审视及问题
        三、教师动力的审视及问题
第四章 改革: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践模式的建构
    第一节 构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践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愿景型领导理论及其内嵌的我国领导智慧
        二、愿景型领导理论的时代变迁
        三、愿景型领导理论的应用价值
    第二节 基于愿景型领导理论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实践模式
        一、愿景型领导的基本原则
        二、愿景型领导的内在假定
        三、愿景型领导的执行模式
    第三节 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愿景式实践模式的保障条件
        一、优化愿景型校长落实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环境
        二、搭建愿景型校长落实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平台
        三、完善愿景型校长落实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机制
结语
附录1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3)青年教师学术与生活的历史境遇 ——以安徽省S大学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问题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研究方法
    六、基本概念界定
    七、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同质”的一代:学术与生活的困扰
    一、我的大学:读书·运动
        (一) 从“童工”到大学生
        (二) 读书只能偷着读
    二、学术在政治干扰中缓慢前行
        (一) 刻骨铭心的助教工作
        (二) 科研“无意识”
        (三) 对讲师的向往
    三、生活境遇二十年间未曾本质改变
        (一) 拿了20年“一个”工资
        (二) 住了20年“一间”房子
        (三) 看了20年“一样”电影
第三章 “奋进”的一代:学术与生活的渴求
    一、我的大学:珍惜·奋进
        (一) 郑学农“工农兵”学员的生活
        (二) 从农村来到北京上学
        (三) 死都要上大学
    二、学术之花迎来开放的春天
        (一) 当好助教站稳讲台
        (二) 教学成了生活的主线
        (三) 科研有了量化尺度
        (四) 职称晋升不再遥远
    三、在“脑体倒挂”的岁月里从容生活
        (一) 80年代的清苦日子
        (二) 回老家办婚礼只因没有一间房
        (三) 没钱也可以“穷开心”
        (四) 生活渐有起色
    四、特别一说的一届群体
第四章 “纠结”的一代:学术与生活的选择
    一、我的大学:学习·兼职
        (一) 五彩斑斓的大学生活
        (二) 下课咱去溜冰
        (三) 上大学就开始挣钱
    二、学术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 行将成为历史的“助教”
        (二) 当教学遭遇科研那只“看得见的手”
        (三) 悬在头上的“双刃剑”
        (四) 职称“想说爱你并不容易”
        (五) 学位压力空前绝后
    三、生活待遇提高了为何幸福感却下降
        (一) 青年教师的收入中等偏上
        (二) 收入的增长敌不过房价的飙升
        (三) 青年教师为何感觉不幸福
        (四) 朱知史的幸福生活
    四、学术与生活:如何选择
第五章 “青年”:学术与生活留下的历史印痕
    一、客观历史与主观经验交互作用下的不同境遇
    二、渴求知识传播知识的共同坚守
    三、沉浸于日常教学与科研的“安心”人生
附录
    一、访谈提纲
    二、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4)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在校生满意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我国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目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理论依据
        1.5.1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1.5.2 顾客满意度理论
        1.5.3 利益相关者理论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1.6.1 中等职业教育
        1.6.2 教育服务质量
        1.6.3 教育服务满意度
第二章 调查过程及分析
    2.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2.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2.1.2 问卷的信度检验
        2.1.3 问卷的效度分析
        2.1.4 问卷调查的实施
    2.2 问卷调查的结果及分析
        2.2.1 总体状况
        2.2.2 具体情况
        2.2.3 满意度状况的性别差异
        2.2.4 满意度状况的年级差异
第三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3.1 研究结论
        3.1.1 学生对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达到基本满意
        3.1.2 中职学校教育服务质量的提升尚有较大空间
        3.1.3 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不存在性别差异
        3.1.4 不同年级学生对中职教育服务质量满意度不同
    3.2 相关建议
        3.2.1 在教育理念方面,坚持“有教无类,以生为本”
        3.2.2 在教育实施方面,坚持“就业导向,能力为本”
        3.2.3 在教育管理方面,坚持“学生参与,质量为本”
        3.2.4 在教育保障方面,坚持“全面协调,服务为本”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1
附录 2
致谢

(5)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我国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型国家战略对大学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1.1.2 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创新型国家战略具有关键作用
        1.1.3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薄弱加剧人才的供需矛盾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2章 本科生培养过程质量控制理论综述
    2.1 有关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概念
        2.1.1 高等教育质量
        2.1.2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2 关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本科生质量研究
        2.2.1 本科教育质量的地位
        2.2.2 有关本科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
    2.3 有关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方式研究
    2.4 有关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2.5 关于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
        2.5.1 国外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5.2 我国本科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6 对完善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的启示
        2.6.1 需要明确各利益相关者对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的理念与利益诉求
        2.6.2 需要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工程
        2.6.3 需要实施真正的学分制
        2.6.4 需要建立完备的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
        2.6.5 需要确定明确的本科生质量评估与缺陷分析方法
第3章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研究的架构
    3.1 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需求分析
        3.1.1 国家需求分析
        3.1.2 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分析
        3.1.3 个人与家庭需求分析
        3.1.4 需求的结构分析
    3.2 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2.1 本科教育的目标
        3.2.2 影响本科教育质量的因素
    3.3 高校教与学的辩证统一
    3.4 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研究框架的构建
第4章 完善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想与原则
    4.1 国家层面关于高等教育理念分析
    4.2 社会层面的本科高等教育理念
    4.3 学校层面的本科质量管理理念分析
    4.4 教师层面的教育质量理念分析
    4.5 学生层面的教育质量理念分析
    4.6 中国本科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第5章 我国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的策略分析
    5.1 我国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
        5.1.1 传统观念影响严重
        5.1.2 “传道者”创新导向不强
        5.1.3 素质教育障碍重重
        5.1.4 文凭异化的干扰
    5.2 创新教育工程及其作用分析
    5.3 实施创新教育工程的策略
第6章 基于学分制正名的普及高等教育对策研究
    6.1 学分制特点及作用分析
    6.2 影响我国高等教育有效实行学分制的原因分析
        6.2.1 高校外部环境的影响
        6.2.2 高校自身的原因
    6.3 推进我国高校学分制的对策与建议
第7章 高校本科生质量监控体系的设计
    7.1 需求信息的跟踪与分析
    7.2 质量标准的管理机制
    7.3 质量状况的测评与分析
    7.4 教学计划的管理机制
    7.5 师资培训与管理
    7.6 教学质量协调管理机制
    7.7 教学环境保障机制
第8章 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8.1 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8.1.1 社会需求调查
        8.1.2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
    8.2 本科生质量评价指标权重
    8.3 本科生培养质量的缺陷分析
        8.3.1 质量机能展开理论概述
        8.3.2 运用质量机能展开理论进行本科生质量评估的合理性分析
    8.4 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估方法在青岛大学的应用
        8.4.1 质量需求指标重要度的确定
        8.4.2 竞争性指标的确立
        8.4.3 质量规划矩阵的建立
        8.4.4 质量特性的确立
        8.4.5 重要度的转换与质量设计
        8.4.6 质量屋的构造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
    9.3 研究局限
    9.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附录一 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
附录二 企业对当前学校培养的本科生及其他毕业生现状评价表

(6)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目的及意义
    二、已有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过程与理论工具
    四、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第一章 中师教育发展及农村中师毕业生群体特征概述(1979-2009)
    一、恢复调整中的中师教育(1979-1984年)
    二、繁荣时期的中师教育(1985-1991年)
    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中师教育(1992-1998年)
    四、过渡与转型时期的中师教育(1999-2009年)
第二章 加入者:为什么选择中师
    一、家庭与个人选择的背后
    二、政策对选择中师的影响
第三章 受业者:中师所给予的
    一、职业理念与敬业思想
    二、课程设置与一专多能
    三、自我管理与主动成长环境的创设
    四、对教育实践环节的重视
第四章 坚守者:乡村学校的工作与生活
    一、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二、乡村学校生活
    三、婚恋与社会交际
第五章 背离者:理想与现实之间
    一、不同时期的同一个理由
    二、从背离到被背离
    三、一项关于中师毕业去向情况的调查
第六章 后继者:竞争中的迷惘
    一、小学教育专业的大专生
    二、本科院校中的免费师范生群体
结语:谁是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
    一、关于研究的几点说明
    二、研究发现
    三、期待
附录
    附录一:本研究重要采访活动
    附录二:有关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中师毕业生"情况问卷调查
    附录三:口述资料样本
    附录四:河南信阳师范学校教育实习成绩评定表
    附录五:中师毕业生毕业去向情况调查表
    附录六:湖南省祁阳县教育局《关于做好2090年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 划招生工作的通知》
参考资料和文献
后记

(7)泉州畲族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现实价值与存在不足
第2章 泉州地区畲族教育的文化历史背景
    2.1 畲族概况
    2.2 泉州畲族源流的历史考察
第3章 泉州畲族教育的发展考察
    3.1 古代畲族教育
    3.2 建国后的畲族教育
第4章 华侨华人与泉州畲族教育
    4.1 泉州华侨华人捐资助学概况
    4.2 南安市码头镇华侨造福桑梓的调查研究
    4.3 安溪善坛村钟铭选家族的畲乡情怀
    4.4 社会各界人士对畲族教育事业慷慨解囊
第5章 泉州畲族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民族特点无法体现
    5.2 学生学习情况不乐观
    5.3 家长对待子女学习态度
    5.4 从视线中消失的学校
    5.5 访谈对象观点辑录
第6章 解决泉州畲族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6.1 重视散杂居少数民族教育事业
    6.2 多渠道传承民族文化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经验与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进行必要的调研, 是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前提条件
2 拟订教学计划, 精心组织教学是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关键环节
3 合理选派任课教师, 加强教学管理是提高对口升学辅导班升学率的重要保证
4 强化学生管理工作, 是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有效措施
5 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是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根本所在

四、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经验与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构建研究[D]. 高纪元.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1)
  • [2]愿景型领导视角下的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研究[D]. 陈志利. 南京师范大学, 2015(01)
  • [3]青年教师学术与生活的历史境遇 ——以安徽省S大学为中心的考察[D]. 李宜江.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4]中等职业教育服务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基于在校生满意度调查[D]. 魏慧敏.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3(03)
  • [5]面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我国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问题研究[D]. 郭梅. 东北大学, 2012(07)
  • [6]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D]. 赵金坡. 华东师范大学, 2011(10)
  • [7]泉州畲族教育研究[D]. 雷宝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08(09)
  • [8]办好对口升学辅导班的经验与体会[J]. 李伸荣. 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4)

标签:;  ;  ;  ;  ;  

办对口教育辅导班的心得体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