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的彩色多普勒变化及意义

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的彩色多普勒变化及意义

一、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结构的彩超改变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陈剑琼[1](2019)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早期左室心肌功能损害》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疾病,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其引发的心肌损伤已经受到临床广泛重视。减少包括蒽环类在内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策略是在采用心脏毒性药物治疗前和治疗后,充分评估心脏毒性的风险、加强心脏功能监测、指导调整用药剂量或方案。因此,寻找有效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方法日益成为临床研究的关注点。超声心动图因其无创、简便、价格适中、重复性好等特点,在临床及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心功能的检测及心肌损害的早期评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是一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通过追踪心肌组织的回声斑点,能够定量评价受检者心脏局部和整体收缩及舒张功能。本研究目的就是探讨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在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早期左室心功能损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找判断早期左室功能亚临床损害最有效的应变参数。方法应用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分化疗前、化疗初期、化疗中期、化疗末期四个阶段监测79例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术后患者及94例采用三种化疗方案的不同肿瘤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常规参数、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应变参数(二维和三维左室整体纵向应变、三维径向应变、圆周应变、面积应变和二维左室整体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应变率及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率),同时监测心电图、血清肌钙蛋白含量,分析应变参数与肌钙蛋白及化疗药物浓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各应变参数判断早期左室功能损害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斑点追踪技术尤其是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在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79例乳腺癌患者整个化疗阶段心电图总异常率为8.86%,94例不同肿瘤组整个化疗阶段异常心电图的总检出率为10.64%。2、两组患者化疗4个阶段的常规参数LVESV、LVEDV、LVEF、LVFS、LVIDd、IVS、LVPWd前后比较变化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化疗第6周期(化疗末期)与化疗前比较,二尖瓣口舒张期血流E/A比值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映化疗末期出现左心室舒张功能下降。3、化疗第4周期、化疗第6周期时3D-STI的应变参数GAS和GLS测值较化疗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第6周期时GCS测值与化疗前比较也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化疗周期中GRS测值变化较小,仅在化疗第6周期时GRS测值与化疗前比较有小幅下降,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STI的GSRe、GSRa化疗中期、化疗末期均减低且有统计学意义,GLS、GSRs化疗末期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3D-STI应变参数的ROC曲线分析显示GAS曲线下面积最大,以GAS截断值-31.5%判断化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减低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1.9%、80.3%。GLS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次之,3D-STI和2D-STI的GLS 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9和0.683,以3D-STI和2D-STI的GLS截断值分别为-20.1%和-16.5%来判断蒽环类药物对左室收缩功能较化疗前减低的敏感度分别为74.7%和59.5%,特异度分别为53.4%和50.4%。三维斑点追踪整体纵向应变判断左室功能变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而GRS判断化疗后左室收缩功能受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则较低。5、化疗各阶段Hs-cTnT浓度较化疗前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9.065,P<0.0001),但测值仍在正常值范围内。实验2通过比较三种不同化疗方案中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浓度的变化,可以看出三种化疗方案均引起了肌钙蛋白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使用TAC方案的患者肌钙蛋白升幅最大,紫杉醇联合顺铂方案次之,而FOLFOX4方案最低。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化疗阶段3D-STI的GAS与Hs-cTnT浓度呈负相关(化疗第2周期r=-0.250,P=0.023,化疗第4周期r=-0.274,P=0.012,化疗第6周期r=-0.338,P=0.002);化疗前至化疗结束各应变参数与药物累积剂量呈负相关(r=-0.772,p<0.05)。6、重复性检验显示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应变参数测量可重复性较好。结论化疗药物可产生不同程度的心脏毒副作用,化疗各阶段反映心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钙蛋白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比较三种化疗方案中血清高敏肌钙蛋白T浓度的变化显示尽管三种方案中蒽环类对心脏损害造成的亚临床损害比较大,但不管是哪种化疗方案,即使是FOLFOX4方案也都会对心脏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寻找有效地监测化疗药物毒性的指标至关重要。心电图和LVEF检查均不是理想的监测方法。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可定量评价化疗前后左心功能变化,应变参数尤其是左室整体面积应变及左室整体纵向应变可用于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重复性较好,三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判断化疗后左室功能变化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

李光耀,高冬梅,葛芙蓉,王景霞,张瑾[2](2000)在《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结构的彩超改变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

龙塔[3](2005)在《牛流行性白血病分子病理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牛流行性白血病(Enzootic Bovine Leukosis,EBL)是由牛白血病病毒(Bovine LeukemiaVirus,BLV)所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肿瘤性疾病。目前,本病几乎遍及全世界各养牛国家,我国在某些牛群中血清阳性率已达30%—50%,对我国养牛业发展已构成一定威胁。至今,还没有控制或治疗该病的疫苗和方法。EBL肿瘤发生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BLV,对宿主基因表达在EBL肿瘤形成中的作用及其在诊治方面的应用研究知之甚少。本研究检查并剖检了14例临床与实验室诊断为EBL的病牛,观察分析了肿瘤发生的情况和特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检测法等技术,从EBL肿瘤细胞凋亡特性入手,围绕4种凋亡因子和几种免疫相关因子与EBL肿瘤发生的关系及其在诊治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首次有价值的探索,其目的在于为防治EBL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将为人类T细胞白血病(Ⅰ.Ⅱ)研究和食品安全提供有重要价值的参考资料。结果如下: 14例EBL病牛全身淋巴结(特别是颈浅淋巴结、肠系膜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和多数器官(心脏、胃和肾脏等)均见有肿瘤病变,显微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多通过淋巴管和血管向组织和器官中播散。建议动检部门应加强对EBL病牛的检疫,对于全身淋巴结和内脏器官有肿瘤病变者,不论肥瘦与否,均应化制作工业用,不能食用。 EBL的发生与突变的P53蛋白过表达有重要关系,携带P53突变株的B淋巴细胞可能是形成肿瘤的靶细胞。Bax和Caspase-3在分化程度较高的瘤细胞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细胞凋亡程度呈正相关关系(P<0.01),而Bcl—2的阳性细胞表达强度则随肿瘤细胞恶性程度增加而增加,与肿瘤细胞凋亡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0.01)。这一发现为研究EBL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并为EBL的临床诊断和基因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表明14例EBL具有B系特征,肿瘤细胞主要来源于Bla细胞。CD19、CD20、CD45RA和CD45RB是诊断B系EBL较为可靠的表面标记。EBL病牛T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异常,由于CD4+和CD8+细胞平衡失调,降低了机体抗肿瘤的能力而诱发EBL的发生。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牛群的免疫抵抗力,在预防本病的发生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发现EBL时肿瘤细胞本身存在自发性分泌TNF-a、VEGF和CT的能力。其阳性细胞表达强度显着高于相应瘤旁组织,差异极显着(P<0.01)。其中VEGF的阳性表达率(78.6%)高于TNF-a的阳性表达率(42.9%)。由于VEGF的高表达,促进了肿瘤组织中新血管的生成和肿瘤细胞生长、增殖,导致淋巴结外多数脏器受到不同程度地肿瘤细胞的侵袭。这一结果表明肿瘤组织中VEGF和CT水平可作为诊断EBL指标之一。VEGF还可作为监测复发及化疗疗效判定的有价值指标,抗血管生成在临床抗EBL治疗中应具有重要作用。

魏思琪[4](2020)在《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开发适用于宫颈癌患者的症状评估量表。2.基于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信效度。3.调查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的症状,并提取症状群,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与症状群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1.采用研究小组讨论、宫颈癌患者访谈及参考现有量表和已发表文献,建立“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条目池,然后进行两轮的专家咨询进行条目的筛选,通过对50名宫颈癌患者的预调查,进一步调整量表的语言表述。2.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初始版“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和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调查274名宫颈癌患者,采用内部一致性评估量表的信度,采用内容效度指数、探索性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效度。然后,采用因子分析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各个领域的单维性;使用Stata 15.0分析“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前4个领域中各条目的难度和区分度,并绘制各条目的项目特征曲线、项目信息曲线和整个领域的测验信息曲线。3.使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疾病相关资料调查问卷和“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调查184名盆腔外照射第三周的宫颈癌患者,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从发生频率>20%的症状中提取症状群,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各症状群的稳定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ANOVA检验比较4个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差别,探究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与放疗期间症状群的关系。研究结果1.量表开发。经过研究小组讨论、对宫颈癌患者进行访谈以及参考现有相关量表及已发表文献后,确定该量表应包括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心理精神症状、治疗相关症状等4个方面。编写量表的条目池共包括38个症状条目。每个条目均采取0-10分多级评分方式,0分表示该症状不存在,10分表示能想象的最严重程度。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后,删除I-CVI<0.78的18个症状,将阴道异常出血和阴道异常分泌物合并为一个症状条目。最终形成“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初始版,共包含19个生理、心理症状。2.量表测量学特性的评估结果。“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共提取5个公因子,分别命名为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消化道系统症状、化疗相关症状和疼痛-疲乏5个领域,累积方差贡献率为77.23%。量表的I-CVI的范围是0.86-1.00,S-CVI/Ave为0.94。“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与MSAS-Ch中相同的13个条目及两个量表总分的聚合效度的相关系数范围是0.01-0.99,其中两个量表的疼痛、恶心、呕吐、精神紧张、压抑、焦虑和脱发等症状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而腹胀和腹泻不相关,疲乏、食欲不好、体重下降三个症状方面相关性不好,手脚麻木或刺痛和两个量表的总分属于中等程度相关。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整体Cronbach’s系数为0.858,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和疼痛-疲乏三个领域的Cronbach’s系数分别为0.94、0.97和0.92,消化系统症状和化疗相关症状两个领域的Cronbach’s系数为0.68和0.67。应用项目反应理论评估量表质量。经主成分分析法运算后,4个领域的第一特征根与第二特征根的比值均大于3,满足单维性假设。心理相关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消化道系统症状和化疗相关症状四个领域中各条目的区分度分别为0.61-0.71、0.68-0.72、0.72-1.48和0.68-3.25。17个条目中除条目2、3、19外,其他条目的反应阈值(难度)均明显超过-33的理论范围。各条目的IIC中,只有条目2的信息量>3,其他条目的信息量均不超过0.5。3.量表初步应用。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发生频率最高的症状是腹泻(88%)、疲乏(82.1%)、大便带血(56.0%)、腹胀或身体肿胀(54.3%)、肛周疼痛或出血(53.3%)等。最严重的症状是疲乏(3.33±2.19)、腹泻(3.20±2.06)、肛周疼痛或出血(1.97±2.80)、腹胀或身体肿胀(1.96±2.22)、大便带血(1.80±1.95)和疼痛(1.80±2.48)。14个发生频率>20%的症状,共提取4个症状群,分别为心理相关症状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消化道-疼痛症状群以及消化道-疲乏症状群。4个症状群的累积贡献率为78.87%。各个症状群的Cronbach’sα分别为0.96,0.94,0.75和0.67。不同工作状态的患者在心理相关症状群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放疗前是否接受手术的患者在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P<0.05)。结论1.初始版“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条目包含宫颈癌患者治疗期间及治疗后常见的生理及心理症状症状,覆盖面较广。语言表述清晰易懂。2.“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估宫颈癌患者治疗相关的症状。该量表心理相关症状领域、泌尿生殖系统症状领域、化疗相关症状领域和消化系统症状领域的条目区分度较好,但是难度过大。3.腹泻和疲乏是宫颈癌患者在放疗期间最常出现且最严重的症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到4个相对稳定的症状群,分别是心理相关症状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消化-疼痛症状群和消化-疲乏症状群。治疗前仍在工作的患者的心理相关症状群的得分低于不工作的患者,而放疗前接受手术的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群得分更高。

赵冬冬[5](2019)在《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衍生肽HBSP对蒽环类抗生素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蒽环类抗生素(Anthracycline antibiotic,ANT)最初在1950年被发现的,随着肿瘤治疗的发展历程,ANT已成为了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类药物。在过去30年,ANT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其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是白血病、恶性淋巴瘤、乳腺癌、胰腺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案,ANT明显提高了肿瘤患者生存率及预后。然而,ANT可引起剂量依赖性心脏毒性,包括心肌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使其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目前临床对接受ANT化疗患者应用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心脏是否发生病变,且近年科学家们也将研究热点放在相应的心脏保护药物上。愈来愈多的研究证实,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具有多效性的细胞因子,主要生物学功能包括:减少缺血诱导的细胞凋亡、促进炎性细胞凋亡、抗氧化等多种作用。已有多项临床前及临床研究已证实,EPO在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糖尿病心肌病等疾病中可发挥心脏保护作用。临床上需要长期或大剂量使用EPO才能发挥其多器官组织保护作用,但这可过度的刺激造血系统导致高凝状态、血栓、高血压、纯红细胞生成障碍性贫血等副作用。因此,副反应少但具有多器官保护作用的EPO衍生肽螺旋B表面肽(Helix B surface peptide,HBSP)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有研究证实ANT所致心脏毒性与心肌细胞凋亡增加、氧化应激过激相关。因此,我们考虑EPO及其衍生肽HBSP也可对ANT所致心肌损伤发挥保护作用。本课题将通过探讨建立ANT所致心肌损伤大鼠模型的有效方式,及进一步探究EPO及其衍生物HBSP对ANT所致心肌损伤是否有保护作用及可能发挥作用的机制。第一部分建立表柔比星所致心肌损伤大鼠模型目的:本研究选取体型适中,生命力顽强的大鼠进行试验,探讨表柔比星(Epirubicin,EPI)所致心肌损伤大鼠模型的最佳造模方式,为后续试验提供良好的动物模型。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6只,设定两组建模方式。EPIiv组(10只):EPI 2.5mg/kg,尾静脉注射,每周1次,连续6周,饲养至第11周解剖;EPIip组(10只):EPI 2.5mg/kg,腹腔注射,每周1次,连续6周,饲养至第11周解剖。两组模型组分别设定相应的对照组,即CONiv组、CONip组(8只)。两组对照组均根据大鼠体重给予相应等量的生理盐水。对各组大鼠一般状况及体重变化进行观察和记录,处死后对大鼠心脏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EPIiv组、EPIip组较对照组大鼠体重均增加缓慢,且一般状态均出现明显改变,即精神差、脱毛、进食及进水量明显减少等。除此之外,EPIiv组出现易激惹状态,尾部出现溃烂,考虑与EPI注射渗漏所致的局部强烈刺激相关,造成大鼠一般状态更为恶化并导致死亡。在心肌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形态学上发现EPIiv组和EPIip组大鼠心肌细胞相较于对照组均出现明显的改变。进一步根据Billingham半定量标准进行病理评分,EPIiv组和EPIip组大鼠心肌细胞病理评分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切片定性分析及半定量分析也证实了上述观点。结论:EPI腹腔小剂量间断给药(2.5mg/kg),每周1次,连续6周,累计剂量15mg/kg,饲养11周的给药方案,能成功建立大鼠EPI所致心肌损伤模型,是相关实验的首选。第二部分EPO及其衍生肽HBSP对表柔比星所致心肌损伤大鼠的心脏保护作用研究目的:探讨EPO及其衍生肽HBSP对EPI所致心肌损伤大鼠的心脏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10只,表柔比星组(EPI组)16只,EPO干预组即EPI+EPO组(EE组)17只,HBSP干预组即EPI+HBSP组(EH组)17只。除对照组外,剩余三组均给予EPI 2.5mg/kg腹腔给药,连续6周,每周1次。相应根据体重给予CON组大鼠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EE组大鼠给予稀释后的EPO 5000IU/kg腹腔注射,连续6周,每周3次,分别是EPI给药的前两天和EPI给药后第3天。EH组大鼠给予稀释后的HBSP 60μg/kg腹腔注射,注射方案同EPO。CON组和EPI组根据大鼠体重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方案同EPO。于第1 1周处死大鼠前尾静脉取血涂片、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后对大鼠心肌组织行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EPI组大鼠一般情况差,同第一部分,与CON组相比差异显着。EE组及EH组大鼠一般状态较EPI组稍改善,其中EH组大鼠一般状况稍好于EE组。EPI组、EE组、EH组大鼠体重较CON组大鼠体重减轻,经过统计学分析表示,EPI、EE、EH三组大鼠体重无明显差异。EPI组、EE组、EH组均出现了明显的骨髓抑制,其中EPI组、EH组大鼠尾静脉血涂片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均明显低于CON组。EE组中大鼠尾静脉血涂片中白细胞及血小板明显低于CON组,但红细胞明显升高。EH组中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细胞数均与EPI组无统计学差异。心脏彩超结果显示,第1 1周末CON、EE、EH三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均明显低于EPI组,且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均明显高于EPI组。CON、EE、EH三组之间心脏彩超观察的四项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第1 1周末解剖后观察心肌组织发现,EPI组大鼠心肌细胞病理改变明显。EE组及EH组相较于EPI组上述病变明显改善,心肌纤维较CON组轻度水肿。根据Billingham半定量标准在光镜下进行心肌组织病理评分,进一步统计学分析结果示:病理评分EII组>EE组>EH组>CON组。免疫组化测定心肌细胞中促凋亡蛋白Caspase3和抗凋亡蛋白Bcl-xl表达,应用Image J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并测定平均光密度(mean optical density,MOD)。结果表明,与 CON 组比较,EE 组、EH 组及EPI组大鼠心肌Caspase3的平均光密度值明显升高(P<0.05),Bcl-xl的平均光密度明显降低(P<0.05)。大鼠心肌Caspase3的平均光密度值在EE组、EH组、EPI组三组间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四组大鼠心肌Caspase3平均光密度值大小为EPI 组>EE 组>EH组>CON组。大鼠心肌Bcl-xl的平均光密度在EE组与E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与EPI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四组大鼠心肌Bcl-xl平均光密度大小为CON组>EE组=EH组>EPI 组。结论:EPO及HBSP均对EPI所致心肌损害具有保护作用,且HBSP对EPI所致心肌损害的保护作用稍强于EPO。

向永华[6](2018)在《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形态学相互关系及术前死亡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总结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TAPVC)的形态学特征及引流规律,探寻形态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评估患儿生存率并研究其术前死亡危险因素,深入对TAPVC的认识,为临床提供全面的术前评估。方法连续收集2014年(05月~2017年(08月期间在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的TAPVC患儿。总结其临床及CT血管造影资料,随访其生存时间,进行分组并对比组间参数差异。运用寿命表分析法与Kaplan-Meier分析法评估其生存率及对比组间整体生存率,运用t检验及卡方检验对比组间参数差异,并用Cox回归模型分析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共70例TAPVC纳入研究。患儿平均出生体重与正常儿无明显差异。42.9%的患儿存在肺静脉回流梗阻(PVO),PVO发生率心下型最高,心内型最低。心上型95%的PVO发生在垂直静脉,而心下型常发生于垂直静脉入口,或引流至门静脉造成PVO。合并畸形复杂多样,合并房间隔缺损(ASD)为100%,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为44.3%,其余合并畸形无集中趋势。PVO与入院年龄、PDA发生率、肺动脉与升主动脉内径比值(PA/AA)及ASD大小明显相关;ASD大小与入院年龄、右室壁与左室壁厚度比值(RT/LT)及PDA发生率明显相关;PDA与入院年龄、PVO及ASD大小明显相关;M(GI指数与入院年龄、PVO、PDA及ASD大小明显相关。无手术干预的TAPVC患儿,1、3、6个月以及1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6%、61%、49%及38%,中位生存时间为4.8个月,一年后生存率趋向平稳。PVO组与无PVO组间,PDA组与无PDA组间,自然分娩组与剖腹产组间,不同类型TAPVC间,MGI指数大、小两组间整体生存率存在统计学差异。单因素分析时,合并PVO、合并PDA、剖腹产、心下型TAPVC及小MGI指数与患儿死亡危险相关,风险比分别为5.602、6.918、2.144、3.231及3.157;多因素分析时,合并PVO、剖腹产及小MGI指数为患儿死亡危险因素,风险比分别为3.333、2.448及6.452。结论TAPVC畸形对胎儿发育无明显影响。TAPVC形态学复杂,PVO发生率高,但其引流位置、路径及梗阻部位有规律可循。合并畸形多样,以ASD及PDA发生率最高,但ASID应该看作是TAPVC的组成部分。PVO严重影响患儿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从而影响患儿ASD大小、PDA的发生、入院年龄及生存时间。ASD大小多方面影响患儿临床及病理生理,可影响患儿左室发育、肺动脉压力、PDA的发生、体格发育、入院年龄及生存时间。PDA的存在是肺血管阻力高及病情较严重的反映,其发生受ASD大小、PVO等影响。MGI指数可反映ASD大小、PDA、PVO及肺动脉压力等多方面情况,是一项能综合反映患儿血流动力学及病理生理的形态学评估指标。无手术干预的TAPVC患儿1岁内死亡率高。合并PVO、剖腹产及小MGI指数是患儿死亡危险因素。

马振玲[7](2018)在《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分泌的Periostin通过调控白血病细胞中CCL2的表达促进B-ALL发展》文中研究指明细胞基质蛋白Periostin(POSTN)在实体瘤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肿瘤微环境中发挥重要功能。我们前期研究表明POSTN在人及小鼠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骨髓中高表达,POSTN基因敲除可抑制小鼠B-ALL的发生,且POSTN可能来源于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BM-MSCs)而非B-ALL细胞。在本论文中,我们进一步研究了 POSTN蛋白在B-ALL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我们发现B-ALL细胞与BM-MSCs通过非直接接触共培养后,BM-MSCs中POSTN蛋白的表达水平升高,而B-ALL仍然不表达POSTN。BM-MSCs分泌的POSTN在体外可以增加B-ALL细胞的增殖以及粘附能力;敲除POSTN的BM-MSCs的体内促进B-ALL细胞在POSTN基因敲除小鼠中皮下成瘤能力明显下降。通过细胞因子芯片分析发现,CCL2的表达受BM-MSCs分泌POSTN的调控,与野生型相比,POSTN基因敲除的B-ALL小鼠骨髓B-ALL细胞中的CCL2表达显着下降。用shRNA敲低B-ALL细胞中CCL2的表达,能够下调BM-MSCs中POSTN的表达,并且能够减弱B-ALL的发生。我们进一步研究分子机制时发现,POSTN通过Integrin/ILK/NF-kB通路促进B-ALL细胞中CCL2的表达,而重组CCL2蛋白通过STAT3转录因子活化增加BM-MSCs中POSTN表达。并且在人及小鼠B-ALL骨髓样本中,POSTN和CCL2的表达呈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BM-MSCs分泌的POSTN通过与B-ALL细胞表达的CCL2相互调控,促进B-ALL的发展,这将为后续白血病发病机制的进一步阐明及B-ALL药物开发与治疗提供依据。

祁烁[8](2018)在《芪冬颐心口服液防治化疗心脏毒性及其改善心气虚证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研究目的通过基础实验结合临床试验,深入探讨芪冬颐心口服液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明确其的保护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以及对化疗后心气虚证的改善作用,借以发展和创新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的中医药防治理论与内涵,指导中医药干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临床应用。2研究方法2.1基础研究实验一:选取9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阿霉素模型组、右丙亚胺阳性药组、芪冬颐心口服液10ml/kg剂量组(临床等效剂量)、芪冬颐心口服液25ml/kg剂量组、芪冬颐心口服液50ml/kg剂量组,每组15只。BALB/c小鼠空白对照组及阿霉素模型组给予蒸馏水灌胃,芪冬颐心口服液各剂量组给予不同剂量的芪冬颐心口服液灌胃。给药7天后,右丙亚胺阳性药组腹腔注射右丙亚胺200mg/kg。一小时后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5组均腹腔注射阿霉素15mg/kg,再饲养14天。观察指标:①心功能相关指标:第14天监测实验各组小鼠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酶水平并记录。通过监测实验各组小鼠超声心动、心电图变化情况及心肌酶活性,评价芪冬颐心口服液对ADM心脏毒性心功能的保护作用。②心肌细胞损伤及凋亡相关指标:造模第14天取小鼠心脏进行心肌组织HE染色、TUNEL凋亡检测、心肌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9、Bcl-2、Bax的westernblot分析并记录,探讨芪冬颐心口服液对ADM心肌细胞损伤及凋亡的保护作用。实验二:选取90只S180荷瘤小鼠随机分为6组:肿瘤对照组、阿霉素组(阿霉素1mg/kg)、芪冬颐心口服液10ml/kg与阿霉素联合用药组、芪冬颐心口服液25ml/kg与阿霉素联合用药组、芪冬颐心口服液50ml/kg与阿霉素联合用药组、阳性对照组(右丙亚胺200mg/kg),每组15只。正常对照组、阿霉素治疗组灌胃给予纯净水;芪冬颐心口服液各组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芪冬颐心口服液;阳性对照组腹腔注射右丙亚胺200mg/kg。连续给药7天停药,再注射阿霉素12天。观察指标:①抑瘤率相关指标:第7天、第9天、第12天动态检测实验各组小鼠肿瘤长轴、短轴长度以及瘤重。通过动态检测小鼠肿瘤体积及重量变化,探讨芪冬颐心口服液对阿霉素抑瘤作用的影响。②心功能相关指标:造模前、造模第12天监测实验各组小鼠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肌酶水平并记录。通过监测实验各组小鼠超声心动、心电图变化情况及心肌酶活性,评价芪冬颐心口服液对ADM心脏毒性心功能的保护作用。③心肌细胞损伤及凋亡相关指标:第12天取小鼠心脏进行心肌组织HE染色、TUNEL凋亡检测、心肌组织凋亡蛋白caspase3/9、Bcl-2、Bax的westernblot分析并记录,探讨芪冬颐心口服液对ADM心肌细胞损伤及凋亡的保护作用。2.2临床研究采用中央随机对照、多中心临床试验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恶性肿瘤化疗后心气虚证的患者通过中央随机分为芪冬颐心口服液组、生脉饮组。芪冬颐心口服液组(试验组)服用吉林通化白山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成药芪冬颐心口服液(人参、麦冬、黄芪、茯苓、金银花、淫羊藿、紫石英、龟甲、生地、郁金、桂枝、丹参、炒枳壳),每次2支,每日3次。生脉饮组(对照组)服用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成药制剂生脉饮(党参、麦冬、五味子),每次1支,每日3次。干预14天统计相关治疗结果。对比不同访视点的心气虚证相关症候积分,观察芪冬颐心口服液对恶性肿瘤化疗后心气虚证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芪冬颐心口服液对恶性肿瘤化疗后心气虚证的改善作用。3研究结果3.1基础研究3.1.1心功能指标研究结果实验一:①超声心动图: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芪冬颐心口服液组与给药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左室横轴缩短率、心脏射血分数、舒张期左室容积;芪冬颐心口服液50ml/kg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丙亚胺组心功能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心电图: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芪冬颐心口服液组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心电图S-T段,增加心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芪冬颐心口服液50ml/kg组与右丙亚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肌酶: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芪冬颐心口服液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小鼠血清LDH、CK、AST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丙亚胺组降低心肌酶活性优于芪冬颐心口服液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二:①超声心动图: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芪冬颐心口服液组与给药剂量依赖性地提高左室横轴缩短率,心脏射血分数,舒张期左室容积及左室实际重量LV Mass(AW);芪冬颐心口服液50ml/kg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丙亚胺组心功能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心电图:与阿霉素模型组比较,芪冬颐心口服液组呈剂量依赖性的降低心电图S-T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丙亚胺组显着降低心电图S-T段,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各组对小鼠心率无影响。③心肌酶:芪冬颐心口服液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小鼠血清LDH、CK、AST检测值,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芪冬颐心口服液50ml/kg组降低LDH、CK作用优于右丙亚胺组组(p<0.01)。3.1.2心肌细胞损伤及凋亡指标研究结果:①TUNEL检测:阿霉素可以诱导正常小鼠/荷瘤小鼠心肌细胞凋亡,芪冬颐心口服液剂量依赖性的减少心肌细胞凋亡数量。②Westernblot检测:阿霉素组凋亡蛋白caspase3/9的表达显着增加,促凋亡蛋白Bax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降低;芪冬颐心口服液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降低凋亡蛋白caspase3/9的表达,增加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3.1.3抑瘤作用研究结果.:第12天,阿霉素组小鼠肿瘤长轴、短轴长度明显下降,瘤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芪冬颐心口服液25ml/kg与阿霉素合用组、芪冬颐心口服液50ml/kg与阿霉素合用组,小鼠肿瘤长轴、短轴、瘤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阿霉素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3.2临床研究3.2.1试验组组内单症候积分指标对比结果:试验组在用药后心悸、乏力、气短、汗出、失眠均有改善。乏力症状积分:访视点一及后续访视点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汗出、失眠单症状积分统计,访视点二及访视点三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悸、气短单症状积分统计,访视点三与基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2.2组间单症候积分指标对比结果:①单症候积分改善情况研究结果:气短、乏力、汗出单症状积分改善情况,试验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失眠单症状积分改善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悸积分改善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单症候有效性研究结果.:乏力、汗出方面,试验组有效性显着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短、失眠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悸方面,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3.3组间总积分指标对比结果:两组间在基线及各访视点总积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总积分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3.3.4两组症候积分线性变化趋势分析结果:①两组各单项症状积分、总积分,以访视时间为变化因素,均呈显着性下降趋势(P<0.01);②气短、乏力积分变化曲线,两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③心悸、汗出、失眠积分变化曲线,量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两组总积分变化曲线,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3.3.5安全性指标:试验组安全性指标试验前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研究结论4.1基础研究:芪冬颐心口服液对阿霉素具有增效减毒作用。芪冬颐心口服液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改善阿霉素心脏毒性相关心功能减低(包括左室短轴缩短率(FS%),心脏射血分数(EF%),舒张期左室容积(LVVd)、左室实际重量(LV Mass)、收缩末期左室容积(LVVs))、心电图异常(包括心率减慢、ST-T段改变)、心肌酶升高(LDH、CK、AST)、心肌细胞损伤及凋亡(包括Caspase3、Caspase9、Bcl-2、Bax表达异常);芪冬颐心口服液50ml/kg组与右丙亚胺在阿霉素的心脏保护作用方面基本一致;芪冬颐心口服液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瘤作用,优于阿霉素单独应用。4.2临床研究:芪冬颐心口服液可以有效改善化疗药物心脏毒性相关心气虚证,对乏力症状改善效果最有效、快速,在5天内即具可见显着的改善效果;对气短、汗出、失眠、心悸的症状改善均具有显着效果。芪冬颐心口服液对于化疗后血小板计数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改善作用。

周昱霖[9](2018)在《环状RNA Circ-Foxo3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肾细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作为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以每年2%的速度递增。尽管十年来肾细胞癌的筛查和检测手段不断进步,早期小肾细胞癌发现率相比症状性肾细胞癌显着提高,但仍有约20%30%的肾细胞癌患者在确诊初期就已发生淋巴结转移或静脉内癌栓形成等局部进展期表现。CircRNA是近期肿瘤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ircRNA通过起miRNA海绵作用从而在肿瘤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Circ-Foxo3被报道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显着低表达,可以调控组织细胞的细胞功能,同时抑制肿瘤细胞发展过程,然而其在肾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本实验旨在检测肾细胞癌中的circ-Foxo3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分析其潜在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连锁反应(quantitative real tim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circ-Foxo3在肾细胞癌细胞系及正常肾小管细胞系中的表达水平。收集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于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肾根治性切除术的RCC患者的肿瘤及癌旁正常肾组织(距肿瘤边缘>3cm)共26对。经病理科确诊,其中20例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3例乳头状肾细胞癌,2例嫌色肾细胞癌,1例Xp11.2易位/TFE3融合基因相关性肾细胞癌。随机选取其中一对样本进行基因芯片分析。接着采用qRT-PCR法检测RCC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circ-Foxo3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irc-Foxo3在RCC与对应正常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性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最后分析RCC样本中circ-Foxo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学特征之间相关性以及ccRCC样本中circ-Foxo3表达水平与病理分级(Furhman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qRT-PCR检测了三株细胞系中circ-Foxo3表达水平,其中HK2是正常肾小管上皮细胞,A498和Caki-1是两株人肾细胞癌细胞系。结果显示,与HK2细胞比较,A498及Caki-1细胞中circ-Foxo3表达水平显着下调(均P<0.001)。2.基因芯片结果显示circ-Foxo3在肾细胞癌组织中较癌旁正常组织中显着下调。且与hsa-miR-138-5p、hsa-miR-143-3p、hsa-miR-185-3p、hsa-miR-30c-1-3p、hsa-miR-762存在结合位点。3.应用qRT-PCR检测全部肾细胞癌组织样本及其相对应癌旁组织中circ-Foxo3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肾细胞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低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20例ccRCC样本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同样低于对应癌旁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通过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表明circ-Foxo3表达水平能有效鉴别RCC组与对照组[AUC=0.858(95%CI:0.759,0.957)],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circ-Foxo3表达水平同样可以鉴别ccRCC组与对照组[AUC为0.805(95%CI:0.671,0.939)],同样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度。5.以RCC组织中circ-Foxo3的表达水平cutoff值0.0018为分割点,将肾细胞癌患者分为circ-Foxo3高表达组(n=4)和低表达组(n=22),应用SPSS 20.0进行卡方检验,发现RCC组织中circ-Foxo3表达水平与AJCC分期、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形态学等临床病理学特征无显着相关性(均P>0.05)。以20例ccRCC中circ-Foxo3的表达水平的cutoff值0.0018为分割点,将ccRCC患者分为circ-Foxo3高表达组(n=4)和低表达组(n=16),结果显示ccRCC组织中circ-Foxo3表达水平与Furhman分级无显着相关性(P>0.05)。结论:1.circ-Foxo3在RCC组织及细胞中均呈显着低表达,可能在RCC的发生及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2.circ-Foxo3可作为诊断RCC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曾芳[10](2017)在《Revolution CT对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及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宽探测器CT 70k V管电压联合前瞻心电门控技术对诊断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新型宽探测器CT联合70k V低管电压前瞻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诊断的临床实用价值。材料及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拟诊为CCHD且需进一步行CTA检查的婴幼儿45例,采用Revolution CT行心脏CTA检查,管电压为70k V。所有患儿均行手术治疗。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宽探测器CT心脏成像与二维心脏彩超(two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2D-ECHO)的诊断准确率和检出率。两位5年以上心脏影像诊断经验的医师分别对心脏CTA的图像质量采用5分法进行主观评分,同时采用5分法评估对比剂产生的硬化伪影,第三位高年资影像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客观评分,对照手术结果,分别计算心脏CTA和2D-ECHO的诊断效能。记录并计算患儿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用量。结果:45例患儿总计有25种独立心血管畸形,包括7种先天性心脏内结构异常和18种先天性心外大血管畸形。对先天性心脏内结构异常,心脏CTA和2D-ECHO超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98.41%和99.05%,检出率分别为94.59%和95.95%,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χ2=0.506,P>0.05;χ2=0.150,P>0.05)。对先天性心外血管畸形,心脏CTA的诊断符合率和检出率(99.75%,98.65%)均高于2D-ECHO(98.77%,87.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373和6.864,P值均<0.05)。心脏CTA和2D-ECHO对心内外结构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96.62%和91.89%、99.80%和99.90%、98.62%和99.27%、99.50%和98.79%、99.38%和98.84%。45例患儿心脏CTA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为[4(4-5]分,硬化伪影主观评分为[4(3.5-4)]分。客观评分显示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的平均CT值分别为(355.65±104.34)HU,(344.35±93.31)HU,[357.80(295.25-460.05)]HU;噪声值分别为[32.80(29.40-38.30)]HU,(29.13±7.57)HU,(31.10±8.00)HU;SNR值分别为(10.24±2.92),[11.54(9.28-14.60)],[12.04(10.22-14.74)]。有效辐射剂量为[0.20(0.16-0.22)]m Sv,碘对比剂用量平均为[1.79(1.28-2.69)]g。结论:新型宽探测器CT联合70k V低管电压和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曝光时间短和Z轴16cm宽体轴扫等优势,可以在低辐射剂量及低碘对比剂用量同时获得满足影像诊断的图像质量和诊断效能,清晰显示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解剖畸形,且对先天性心外血管畸形,心脏CTA的诊断符合率和检出率均高于传统心脏超声,有助于术前明确诊断和术后随访,对诊断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性。第二部分低剂量宽体探测器CT一站式心脏成像对评价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左心功能的初步应用目的:通过比较Revolution CT和二维超声心动图(2D-ECHO)两种方法对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complex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CHD)左心功能评估的相关性,初步探讨Revolution CT一站式心脏成像在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左心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材料及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心外科拟诊为CCHD且需进一步行CTA检查的新生儿6岁婴幼儿43例,男性患儿18例,女性患儿25例;月龄为6.70月(2.97月23.00月);体重为6.00 kg(5.00 kg10.00 kg),其中,小于3周岁的患儿34例。所有患儿行Revolution CT心脏CTA成像和2D-ECHO检查,且2D-ECHO及Revolution CT心脏成像的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3天。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于1个心动周期内完成全心数据采集,采集的时相窗为5%95%R-R间期,所得的原始数据以10%R-R间期为间隔进行图像重建后,导入Advantage Workstation AW 4.6工作站,采用Cardi Q Function XPress软件计算得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le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le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每搏输出量(Left Ventricle Stroke Volume,LVSV)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le Ejection Fraction,LVEF)等左心功能指标,应用配对样本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Revolution CT与2D-ECHO所测得的左心功能各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和相关分析;根据手术结果,计算Revolution CT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再由心外科医师根据临床表现和病情轻重将34例年龄小于3周岁的患儿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采用Mann-Whitney U非参数检验分析两组的左心功能各指标的差异性,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功能指标与患儿病情轻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所有统计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记录并计算患儿接受的辐射剂量及碘对比剂克数。结果:43例患儿中有29例接受手术治疗,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Revolution CT对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符合率分别为95.54%、99.81%、99.07%、99.06%及99.06%。Revolution CT测量的LVESV、LVESV、LVSV和LVEF值分别为:[6.00(3.50-12.00)]ml、[19.80(11.20-31.50)]ml、[13.30(8.80-20.20)]ml和[68.93%(64.32%-72.33%)];2D-ECHO测量的左心功能各指标值(LVESV,LVEDV,LVSV及LVEF)分别为[4.16(2.66-7.76)]ml、[16.20(9.58-27.01)]ml、[11.05(6.36-18.00)]ml和[72.61%(64.87%-75.98%)];与2D-ECHO测量结果对比,Revolution CT测量的LVESV、LVEDV及LVSV值偏高(P<0.05),LVEF值偏低(P<0.05)。Revolution CT与2D-ECHO的左心功能各指标测量值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35、0.922、0.907及0.862(P<0.05)。34例年龄小于3周岁的患儿中,高危组21例,低危组13例,Revolution CT测量的LVESV、LVESV和LVSV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3例患儿行Revolution CT一站式全时相心脏成像所接受的有效辐射剂量为(0.30±0.07)m Sv,碘对比剂克数为[1.54(1.28-2.56)]g。结论:Revolution CT在较低辐射剂量和较少碘对比剂克数条件下,一次扫描既能对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取得良好的形态学诊断效能,又能较准确可靠地定量评价左心功能,实现了的解剖结构与心功能测量的低剂量一站式心脏成像,在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的术前评估、术式选择和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二、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结构的彩超改变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结构的彩超改变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早期左室心肌功能损害(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课题总体思路
实验一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不同化疗方案对肿瘤患者心脏的亚临床损害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实验二 二维和三维斑点追踪应变参数判断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早期左室功能损害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2 重复性检验
    3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讨论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牛流行性白血病分子病理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牛流行性白血病的病原及传播途径
        1.1.1 流行性牛白血病的发现及病原的确认
        1.1.2 流行性牛白血病的病原特性
        1.1.3 牛白血病病毒的流行及传播
        1.1.4.牛白血病的发生机理
    1.2 牛流行性白血病的诊断
        1.2.1 临床诊断
        1.2.2.病理学诊断
        1.2.3.病原学诊断
        1.2.4.血清学诊断
        1.2.5.鉴别诊断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牛流行性白血病肿瘤组织几种凋亡因子的表达和分布研究
    2.1 流行性牛白血病肿瘤组织P53表达和分布研究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结果与分析
        2.1.3 讨论与小结
    2.2 牛流行性白血病肿瘤组织中BAX表达和分布研究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2.3 讨论与小结
    2.3 牛流行性白血病肿瘤组织中BCL-2表达与分布研究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结果与分析
        2.3.3 讨论与小结
    2.4 牛流行性白血病肿瘤组织中CASPASE-3的表达研究
        2.4.1 材料与方法
        2.4.2 结果与分析
        2.4.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牛流行性白血病P53、BCL-2、BAX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3.1 牛流行性白血病肿瘤组织中P53表达与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研究
        3.1.1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分析
        3.1.3 讨论与小结
    3.2 流行性牛白血病肿瘤组织BCL-2和BAX表达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分析
        3.2.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牛流行性白血病T、B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
    4.1 牛流行性白血病淋巴肿瘤组织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研究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与分析
        4.1.3 讨论与小结
    4.2 免疫表型检测在牛流行性白血病诊断中的应用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2.3 讨论与小结
    4.3B 细胞亚群与牛流行性白血病发生的关系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3.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牛流行性白血病肿瘤组织TNF-A、VEGF、CT表达和分布研究
    5.1 牛流行性白血病肿瘤组织TNF-A的表达研究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结果与分析
        5.1.3 讨论与小结
    5.2 牛流行性白血病肿瘤组织VEGF表达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分析
        5.2.3 讨论与小结
    5.3 牛流行性白血病肿瘤组织中降钙素的表达研究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与分析
        5.3.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总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背景、成果
        1. 研究背景
        2. 宫颈癌症状评估量表的现状
        2.1 治疗相关毒性反应评估量表
        2.1.1 急性放射反应评分标准
        2.1.2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3.0
        2.1.3 正常组织迟发不良反应判定系统
        2.2 症状评估量表
        2.2.1 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2.2.2 埃德蒙顿症状评估系统
        2.2.3 安德森症状评估量表
        2.3 生活质量量表
        2.3.1 宫颈癌治疗功能评价系统
        2.3.2 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生存质量宫颈癌特异性模块
        2.3.3 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之宫颈癌量表
        3. 测量学理论概述
        3.1 经典测量理论
        3.2 现代测量理论
    研究目的、方法
        4.1 研究目的
        4.2 理论框架
        4.3 研究内容
第一部分 宫颈癌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
    1.1 研究设计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对象
        1.3.2 纳入排除标准
    1.4 研究方法
        1.4.1 组建量表研究小组
        1.4.2 建立条目池
        1.4.3 确定咨询专家
        1.4.4 条目的筛选、删减和修改
        1.4.5 预调查
    1.5 质量控制
        1.5.1 建立条目池
        1.5.2 资料收集阶段
        1.5.3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1.6 结果
        1.6.1 条目池建立
        1.6.2 条目初步筛选
        1.6.3 预调查结果
    1.7 讨论
    1.8 小结
第二部分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测评
    2.1 研究设计
    2.2 经典测量理论
        2.2.1 基本思想
        2.2.2 CTT的三个假设
        2.2.3 相关概念
        2.2.4 CTT的优势与局限性
    2.3 项目反应理论
        2.3.1 概述
        2.3.2 基本原理
        2.3.3 相关概念
        2.3.4 IRT的理论假设
        2.3.5 常用模型
        2.3.6 参数估计
        2.3.7 IRT的优势与不足
    2.4 研究对象
        2.4.1 研究对象
        2.4.2 纳入排除标准
        2.4.3 样本量计算
    2.5 研究工具
        2.5.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5.2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
        2.5.3 中文版记忆症状评估量表
    2.6 测量学特性考评
        2.6.1 统计统计
        2.6.2 测量学特性考评
    2.7 质量控制
    2.8 结果
        2.8.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8.2 量表的可行性
        2.8.3 信度测评
        2.8.4 效度测评
        2.8.5 单维性测评
        2.8.6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IRT分析
    2.9 讨论
        2.9.1 量表的接受度和可行性
        2.9.2 信度测评
        2.9.3 效度测评
        2.9.4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项目参数
        2.9.5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项目特征曲线和信息曲线
    2.10 小结
第三章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初步应用
    3.1 理论依据
        3.1.1 症状管理
        3.1.2 症状群
    3.2 研究对象
        3.2.1 研究对象
        3.2.2 纳入标准
        3.2.3 排除标准
        3.2.4 样本量计算
    3.3 研究工具
        3.3.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3.3.2 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
    3.4 资料收集方法
    3.5 统计学方法
        3.5.1 统计描述
        3.5.2 探索性因子分析
        3.5.3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3.6 质量控制
        3.6.1 资料收集阶段
        3.6.2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3.7 结果
        3.7.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3.7.2 症状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
        3.7.3 症状群
        3.7.4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3.8 讨论
        3.8.1 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症状的发生情况
        3.8.2 宫颈癌患者放疗期间的症状群
        3.8.3 症状群在不同组别患者中的比较
    3.9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宫颈癌症状管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衍生肽HBSP对蒽环类抗生素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
引言
第一部分 EPI所致心肌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EPO及HBSP对EPI所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EPO及其衍生物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6)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形态学相互关系及术前死亡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TAPVC的临床及CTA形态学评估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TAPVC的生存率评估并组间比较及相关参数分析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TAPVC的临床及形态学术前死亡危险因素研究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课题创新点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成果
致谢

(7)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分泌的Periostin通过调控白血病细胞中CCL2的表达促进B-ALL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1.1 概述
        1.1.2 发病机理
        1.1.3 B-ALL小鼠模型
    1.2 骨髓微环境与白血病
        1.2.1 概述
        1.2.2 骨髓基质细胞与细胞外基质蛋白
        1.2.3 骨内膜微环境
        1.2.4 血管周微环境
    1.3 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与白血病
        1.3.1 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
        1.3.2 BM-MSCs与肿瘤发生发展
        1.3.3 BM-MSCs与白血病
    1.4 Periostin蛋白
        1.4.1 Periostin
        1.4.2 POSTN与疾病
        1.4.3 POSTN与肿瘤微环境
    1.5 CCL2蛋白
        1.5.1 概述
        1.5.2 CCL2与白血病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质粒,菌株和细胞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实验试剂和耗材
        2.1.4 引物序列
        2.1.5 溶液配方
        2.1.6 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2.2.2 质粒的转化
        2.2.3 质粒DNA的提取
        2.2.4 贴壁细胞培养
        2.2.5 悬浮细胞培养
        2.2.6 脂质体转染
        2.2.7 稳转细胞系的构建
        2.2.8 分离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
        2.2.9 鉴定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
        2.2.10 细胞共培养实验
        2.2.11 细胞粘附实验
        2.2.12 药物处理的细胞粘附实验
        2.2.13 CCK8检测细胞增殖
        2.2.14 细胞周期分析
        2.2.15 细胞Ki67的流式检测
        2.2.16 RNA提取
        2.2.17 qRT-PCR
        2.2.18 蛋白提取
        2.2.19 蛋白定量
        2.2.20 蛋白质免疫印迹
        2.2.21 流式分选实验
        2.2.22 细胞因子矩阵分析
        2.2.23 病人组织样本收集
        2.2.24 小鼠尾巴基因组的提取
        2.2.25 小鼠尾巴基因组的提取(煮沸法)
        2.2.26 小鼠POSTN基因型鉴定
        2.2.27 B-ALL小鼠模型的构建
        2.2.28 皮下共注射实验
        2.2.29 小动物活体成像实验
        2.2.30 动物组织石蜡包埋与切片
        2.2.31 动物组织OCT包埋与切片
        2.2.32 免疫组化
        2.2.33 冰冻切片免疫荧光
        2.2.34 细胞爬片免疫荧光
        2.2.35 H&E染色
        2.2.36 POSTN蛋白ELISA检测
        2.2.37 CCL2蛋白ELISA检测
        2.2.38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B-ALL细胞能够增加BM-MSCs表达POSTN水平
    3.2 POSTN缺失的BM-MSCs降低B-ALL细胞体外增殖、粘附能力
    3.3 POSTN缺失的BM-MSCs降低B-ALL细胞皮下成瘤能力
    3.4 POSTN缺失减少B-ALL细胞中CCL2的表达
    3.5 敲低B-ALL细胞中CCL2能够下调POSTN表达及B-ALL发展
    3.6 POSTN通过Integrin/ILK/NF-kB通路促进B-ALL细胞表达CCL2
    3.7 CCL2通过STAT3的活化促进BM-MSCs表达POSTN
    3.8 POSTN和CCL2在B-ALL骨髓中高表达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芪冬颐心口服液防治化疗心脏毒性及其改善心气虚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相关研究进展
        1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机制研究
        2 不同类别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临床研究进展
        3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方法研究进展
        4 抗肿瘤药物心脏毒性预防与治疗研究进展
        5 总结
        6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芪冬颐心口服液对阿霉素导致小鼠心脏毒性保护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二节 芪冬颐心口服液对阿霉素诱导肿瘤小鼠心脏毒性与抑瘤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设计
    3 临床资料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9)环状RNA Circ-Foxo3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主要缩略语英汉名词对照
第一章 引言
    1.1 肾细胞癌
    1.2 环状RNA
    1.3 Circ-Foxo3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2.2 病例诊断标准
        2.2.1 肾细胞癌TNM分期标准
        2.2.2 肾细胞癌AJCC分期标准
        2.2.3 肾透明细胞癌Furhman分级标准
    2.3 实验材料
        2.3.1 实验试剂
        2.3.2 主要仪器
        2.3.3 引物
    2.4 细胞培养
        2.4.1 细胞系来源、实验耗材及培养条件
        2.4.2 细胞复苏
        2.4.3 细胞换液
        2.4.4 细胞传代
        2.4.5 细胞冻存
        2.4.6 细胞计数
    2.5 细胞总RNA提取
    2.6 RNA逆转录和RT-PCR反应
    2.7 组织实验
        2.7.1 组织标本收集
        2.7.2 组织研磨
        2.7.3 提取组织总RNA
        2.7.4 RNA纯度及完整性测定
        2.7.5 组织RT-PCR实验
    2.8 微阵列分析(基因芯片)
    2.9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Circ-Foxo3 在肾细胞癌细胞中呈低表达
    3.2 基因芯片分析
    3.3 Circ-Foxo3 在肾细胞癌组织中呈低表达
    3.4 组织中circ-Foxo3 表达水平诊断肾细胞癌的ROC曲线
    3.5 Circ-Foxo3 表达与肾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3.6 Circ-Foxo3 表达水平诊断肾透明细胞癌的ROC曲线
    3.7 Circ-Foxo3 表达水平与肾透明细胞癌Furhman病理分级间的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4.1 肾细胞癌流行病学
    4.2 肾细胞癌当前治疗方案选择
    4.3 CircRNA研究现状
    4.4 CircRNA与肿瘤
        4.4.1 胃癌中的circRNA
        4.4.2 肝细胞癌中的circRNA
        4.4.3 肺癌中的circRNA
        4.4.4 CircRNA在结肠癌中
        4.4.5 白血病中的融合circRNA
    4.5 Circ-Foxo3 研究现状
    4.6 本文研究
    4.7 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CircRNA 在疾病研究中的进展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临床研究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情况
研究生期间参与及协助承办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10)Revolution CT对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及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宽探测器CT 70kV管电压联合前瞻心电门控技术对诊断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应用价值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低剂量宽体探测器CT一站式心脏成像对评价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左心功能的初步应用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Revolution CT 对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及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结构的彩超改变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化疗药物对肿瘤患者的早期左室心肌功能损害[D]. 陈剑琼.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2]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结构的彩超改变及意义[J]. 李光耀,高冬梅,葛芙蓉,王景霞,张瑾. 肿瘤防治杂志, 2000(06)
  • [3]牛流行性白血病分子病理及其应用研究[D]. 龙塔.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3)
  • [4]宫颈癌患者治疗期症状评估量表的开发及初步应用[D]. 魏思琪.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促红细胞生成素及其衍生肽HBSP对蒽环类抗生素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 赵冬冬.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6]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的形态学相互关系及术前死亡危险因素研究[D]. 向永华. 南方医科大学, 2018(09)
  • [7]骨髓间充质基质细胞分泌的Periostin通过调控白血病细胞中CCL2的表达促进B-ALL发展[D]. 马振玲. 厦门大学, 2018(08)
  • [8]芪冬颐心口服液防治化疗心脏毒性及其改善心气虚证的研究[D]. 祁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9]环状RNA Circ-Foxo3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周昱霖. 江苏大学, 2018(01)
  • [10]Revolution CT对婴幼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术前诊断及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D]. 曾芳.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白血病患者心脏解剖的彩色多普勒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