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J波的临床意义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J波的临床意义

一、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J波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聪[1](2021)在《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功能科2018年6月~2019年12月收入的1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120例、死亡组30例,对两组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缺血性J波形态、缺血性J波振幅、缺血性J波分布导联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rea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切迹样改变、高缺血性J波振幅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呈负相关性(r=-0.67、-0.70,P<0.05),缺血性J波分布导联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无相关性(r=0.23,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缺血性J波切迹样改变、高缺血性J波振幅呈负相关性,可作为今后临床预测其预后的重要按照指标。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指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张耀元[3](2020)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全身多器官及组织,全球成年人发病率约为l%。其中,RA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死亡率较正常人群明显增高,目前心血管疾病已成为RA患者的重要死因。研究表明,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MARDs)在降低RA疾病活动度的同时也降低了心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风险。与甲氨蝶呤相比,新型抗风湿药物如IL-6相关单克隆抗体类药物,对心血管没有明显的损害或保护作用,但是关于这些单克隆抗体类药物是否可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目前尚无统一意见。研究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回顾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分析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使用与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的相关性,评价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应用中的心血管事件安全性,并比较Tocilizumab、Sarilumab及Sirukumab三种药物临床应用中安全性的异同。研究方法利用PRISMA流程图进行文献筛选,对PubMed、Ovid、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和 Cochrane Controlled Trials Register System 四个数据库进行全面的在线检索,同时检索纳入研究的引文,检索截止日期为2019年10月1日。纳入标准包括:(1)纳入人群:根据ACR标准或2010年ACR/EULAR分类标准诊断为RA的成年人;(2)干预措施:进行了任一个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在RA患者临床应用中安全性的比较,但不限制比较对象为安慰剂、DMARDs或另一种IL-6相关单克隆抗体,且对药物使用的时间、剂量均无限制;(3)研究类型:随机对照研究;(4)研究终点:结局需包含至少一例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排除标准包括:(1)重复发表;(2)无法获取全文;(3)动物实验研究;(4)结局变量描述不明确或无法提取;(5)非RA人群研究。采用Cochrane干预措施系统评价手册来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提取数据的内容包括:研究的基线特征(第一作者、发表年限、研究的样本数、研究类型、药物种类、给药方式、药物剂量、用药时间)、结局指标(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研究结果二分类资料我们采用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s)表示,假设检验设定显着性水平a=0.05,我们把P值作为统计学标准,当P≥0.05时认为没有差异,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异质性(heterogeneity)检验的结果,决定采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并通过敏感性分析探讨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异质性的可能来源,我们以漏斗图的对称性来检验发表偏倚。研究结果本研究总共纳入12篇临床RCT,总计9905人,纳入研究药物三种,包括Tocilizumab、Sarilumab 及 Sirukumab。其中 IL-6 相关单克隆抗体组 6860 人,对照组3045人。通过统计学定量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未增加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P=0.51,OR=1.23,95%CI[0.67~2.24],I2=0%)及非致死性卒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的发生率;(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显着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晕厥,感染性心脏病)的发生率(P=0.0009,OR=2.38,95%CI[1.42~3.98],I2=63%)及高血压发病率(P<0.0000I,OR=1.85,95%CI[1.42~2.41],I2=27%);(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可引起转氨酶升高(P<0.00001,OR=2.69,95%CI[1.75-4.13],I2=72%)、中性粒细胞减少(P<0.0001,OR=11.16,95%CI[3.72~33.51],I2=52%)及严重感染(P=0.0003,OR=1.90,95%CI[1.34~2.70],I2=0%)发生率增加,而对高胆固醇血症、血栓、出血事件、贫血、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单药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ocilizumab、Sarilumab及Sirukumab三种药物对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均无影响;(2)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ocilizumab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P<0.00001,OR=2.84,95%CI[1.94~4.14],I2=39%)及高血压发病率(P<0.00001,OR=2.82,95%CI[1.89~4.19],12=32%);(3)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arilumab可引起转氨酶升高(P=0.004,OR=1.76,95%CI[1.19~2.60],12=15%)及中性粒细胞减少(P<0.00001,OR=25.26,95%CI[9.78~65.23],I2=0%);(4)与对照组相比,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irukumab 可引起转氨酶升高(P<0.0001,OR=3.40,95%CI[1.88~6.14],I2=77%)、严重感染(P=0.0002,OR=2.52,95%(CI[1.55~4.08],I2=0%)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P=0.0005,OR=1.64,95%CI[1.24~2.17],12=0%)发生率增加。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没有影响;(2)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可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高血压发病率;(3)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感染发生率增加;(4)亚组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Tocilizumab可增加心血管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及高血压发病率;(5)亚组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arilumab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中性粒细胞减少;(6)亚组分析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Sirukumab可引起转氨酶升高、严重感染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增加。研究目的通过报道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随访情况,探讨其发病诱因、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过程,加深对Dressler综合征的认识,以减少漏诊误治,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患者的病例资料,并检索Pubmed数据库内相关文献,结合该病例系统总结Dressler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可能的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研究结果患者男,68岁,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入院,急诊冠脉造影检查示LCX中段次全闭塞,给予开通后于LCX中段释放支架1枚,后给予双联抗血小板、β受体阻滞剂、调脂、扩冠、营养心肌、降糖等治疗。术后3天,患者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尿量减少等症状,多次复查心电图结果示V2-V5导联ST段持续低马鞍形抬高,可见明显J波;Ⅱ、Ⅲ、aVF、Ⅰ、aVL导联图像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动态变化,V7-V9导联QRS波群呈QS型;床旁心脏彩超结果示LA:34mm,LV:50mm,LVEF:0.45,左心扩大、心包积液(中量)、胸腔积液、二尖瓣重度返流、左室壁节段性运动不良;根据1985年Dressler W提出的诊断标准,诊断为“Dressler综合征、心包积液、胸腔积液”,给予NSAIDs、类固醇激素及其他针对性治疗后患者好转出院,随访患者心电图恢复正常,心脏结构功能较前恢复明显,目前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活动耐力增加,心功能及心脏大小恢复良好,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回顾相关研究,Dressler综合征通常在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第二或第三周内发展,但可能早在心肌梗死后的24小时到几个月后才出现。该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目前暂未明确,推测是否是对心肌梗死过程中释放到循环中的心肌抗原自身致敏的结果。临床上,Dressler综合征表现为发热、全身乏力、胸痛以及存在心包炎和可能的胸膜心包摩擦。该例患者AMI再灌注治疗后再发胸痛,行心电图示V2-V5导联ST段持续低马鞍形抬高,可见明显J波,该导联区域与LCX供血范围在解剖学上不一致;但患者下、后、侧壁导联ST段呈现经典心肌梗死后动态变化,追查心脏彩超发现患者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左室功能受损,经由类固醇激素治疗有效,证实发生了 Dressler综合征。结论(1)Dressler综合征多发生于心肌梗死后数周,以心包炎、胸膜炎等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发生机制可能是与AMI后坏死心肌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有明确心梗病史、出现多浆膜腔积液、激素治疗有效可确诊;(2)心肌梗死后的患者出现心电图病变导联与犯罪血管供血解剖范围不一致时,应及时行心脏彩超、胸部X线片等明确是否存在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情况,避免误诊漏诊;(3)治疗上Dressler综合征患者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及类固醇激素治疗为首要原则,必要时穿刺引流浆膜腔积液:患者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及时抗心衰治疗,同时抗心室重构,减轻AMI后引起的心肌病变。

杨士德[4](2020)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心室纤颤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影响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并发心室纤颤(VF)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在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沧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57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术中是否并发VF分为VF组(50例)和非VF组(520例)两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有无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阿司匹林应用史、β受体阻滞剂应用史、梗死前发作心绞痛史,院前心脏骤停、入院时血压、心率、Killi P分级,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SOTB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随机血糖、血肌酐(Scr)、肌钙蛋白I(Tn I)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B型利钠肽(BNP)、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血清钾离子、P波时限、PR间期时限、QT间期、矫正QT间期(QTc)、T波峰值到末端时限(Tp-e)、T波峰值到末端时限与QT间期比值(Tp-e/QT)、单项导联ST段抬高最大值、所有导联ST增高总和、心肌梗死面积(IS)、梗死面积与血钾浓度比值(IS/[K])、有无J波。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并发VF的术前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各项危险因素的检验效能。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VF组Killip分级>Ⅰ级比例梗死面积与血钾浓度比值(IS/[K])、症状发作到球囊扩张时间(SOTBT)明显高于非VF组[Killip分级>Ⅰ级比例:36.5%(19/52)比24.0%(125/520),IS/[K]:3.2±0.3比2.5±0.8,SOTBT(h):6.3(2.1,8.0)比4.6(1.8,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VF组T波峰值到末端时限与QT间期比值(Tp-e/QT)、血钾水平明显低于非VF组[Tp-e/QT:0.3±0.1比0.4±0.1,血钾(mmol/L):2.8±0.5比4.1±1.2,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OTBT>6h[优势比(OR=8.337)]、Killip分级>Ⅰ级(OR=1.721)、低血钾(OR=1.031)及IS/[K](OR=9.167)是急性下壁心梗急诊PCI术中发生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3.ROC曲线分析显示:血钾、IS/[K]、SOTBT>6h、Killip分级>Ⅰ级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VF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OC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33、0.837、0.821、0.682,说明IS/[K]、SOTBT>6h有中等预测价值,血钾和Killip分级>Ⅰ级预测价值偏低;当IS/[K]的最佳截断值为2.8时,其敏感度为85.5%,特异度为80.0%。结论:SOTBT>6h、Killip分级>Ⅰ级、低血钾、高IS/[K]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发生VF的独立危险因素。

孔春灵[5](2019)在《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严重的冠心病临床类型,其死亡率在不断上升。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PCI)是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的主要策略。缺血性J波是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的常见改变。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缺血性J波与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猝死等恶性事件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关于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和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研究较少,鲜有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和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关系的证据。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与急性心肌梗死pPCI术后住院期间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自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在我院确诊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pPCI治疗且病历资料完整的137例患者。其中,男性110例(80.3%),女性27例(19.7%)。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通过体重和身高计算获得)、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史、血尿酸水平、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入院首次血糖水平、总缺血时间、左室射血分数、心率、冠脉造影结果(梗死相关血管)、心电图(包括缺血性J波及其形态、振幅、分布导联),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的发生情况。根据心电图是否出现缺血性J波,分为缺血性J波组和无缺血性J波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MACE发生率有无差异。其次,为进一步探讨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与MACE的关系,将缺血性J波组根据有无MACE发生,分为MACE亚组和非MACE亚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亚组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有无差异。结果1.在本研究入选的13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缺血性J波组46例,占全部入选对象的33.6%。2.缺血性J波组MACE有10例,占该组患者的21.7%;无缺血性J波组MACE有7例,占该组患者的7.7%;缺血性J波组和无缺血性J波组MACE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21.7%vs 7.7%,P=0.019)。(1)缺血性J波切迹样和顿挫样形态在MACE亚组占比无统计学差异(27.3%vs 20%,P=0.927);(2)MACE亚组缺血性J波的平均振幅(0.423±0.229)mv,非MACE亚组缺血性J波的平均振幅(0.226±0.106)mv,有统计学差异(P=0.025);(3)缺血性J波导联分布与MACE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1.000)。结论缺血性J波与急性心肌梗死pPCI术后住院期间MACE发生有关;缺血性J波振幅增高可能是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PCI术后住院期间MACE的指标。

李颖,王新康[6](2019)在《缺血性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缺血性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7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上是否出现缺血性J波分为J波组(57例)和非J波组(120例)。基于心电图和冠脉造影结果,比较和分析两组心肌梗死累及部位、冠脉血管病变部位和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再进行影响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J波组前壁急性梗死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J波组(75.44% vs.34.17%,P <0.05)。J波组中累及右冠脉严重病变者占比明显高于非J波组(59.6% vs.29.2%,P <0.05)。J波组室速或室颤的发生率显着高于非J波组(29.82% vs.7.50%,P <0.05)。年龄、梗死累及右冠脉血管为影响急性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OR> 1)。结论缺血性J波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部位、累及血管、年龄之间具有相关性。缺血性J波的出现预示着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较高且预后不良,可作为心脏性猝死的高危预警指标之一,建议临床上对这类患者积极采取相关防治措施。

毛婉[7](2019)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前后QTd、HRV、Tp-Te间期、J波的变化情况及意义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前者为重要致死原因,包括非ST段抬高性AMI(NSTEMI)与ST段抬高性AMI(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治疗ACS最有效的策略之一,但PCI后患者的心脏机能可能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或异常,如QT离散度(QTd)、T波峰末(Tp-Te)间期明显延长或增大,心率变异性(HRV)降低,出现缺血性J波甚至巨大J波等。既往研究显示上述心电图指标或心脏机能参数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MVA)、心源性猝死(SCD)等不良事件紧密相关。目的本研究观察PCI前后QTd、HRV、Tp-Te间期、J波等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与ACS疾病类型、病变程度的关系及对患者MVA、SCD等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期为今后PCI术后心脏机能变化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全部病例资料来源于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接受PCI术治疗的ACS患者(病例组),共计108例。根据ACS类型分为UAP组(UAP病例,42例)、NSTEMI组(NSTEMI病例,36例)、STEMI组(STEMI病例,30例);以Gensini积分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组(Gensini积分≤20分,37例)、中度组(Gensini积分>20分且≤40分,44例)及重度组(Gensini积分>40分,27例)。另选取同期与病例组基线资料类似或接近的40例非冠心病(CHD)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并保持至少6个月的随访,进一步根据病例组随访期间是否发生MVA分组,包括MVA组(发生MVA,27例)和nMVA组(无MVA发生,81例);根据随访期间是否发生SCD分组,包括死亡组(发生SCD,9例)和存活组(存活,99例)。对比分析各分组及亚组PCI前后QTd,HRV参数[包括间期标准差(SDNN)、24h内连续5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距标准差(SDANN)、连续正常R-R间距差的均方根(rMSSD)、两个相邻R-R间距标准差≥50 ms的心搏数占所分析信息间期内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等],Tp-Te间期,J波情况,并借助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病例组PCI前血脂指标、血肌酐与PCI后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其峰值均明显较PCI前降低(P<0.05),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2.病例组PCI后QTd、Tp-Te间期明显较PCI前缩短(P<0.05),但仍较对照组长(P<0.05);SDNN、SDANN、rMSSD、PNN50均较PCI前显着升高(P<0.05),但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无缺血性J波发生;病例组PCI前出现缺血性J波134个,PCI后降至78个,减少了41.79%,PCI前后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S患者PCI后QTd、Tp-Te间期与cTnI、CK-MB峰值呈正相关(P<0.05),HRV参数(SDNN、SDANN、rMSSD、PNN50)与cTnI、CK-MB峰值呈负相关(P<0.05);ACS患者PCI后缺血性J波等级与cTnI、CK-MB峰值呈正相关(P<0.05)。3.不同ACS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患者PCI后QTd、Tp-Te间期比较,UAP组<NSTEMI组<STEMI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5);SDNN、SDANN、rMSSD、PNN50比较,UAP组>NSTEMI组>STEMI组,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P<0.05)。PCI后共出现78个缺血性J波,UAP组、NSTEMI组、STEMI组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CS患者PCI后QTd、Tp-Te间期与PCI前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HRV参数(SDNN、SDANN、rMSSD、PNN50)与PCI前Gensini积分呈负相关(P<0.05);PCI后缺血性J波等级与PCI前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P<0.05)。4.与nMVA组比较,MVA组PCI后QTd、Tp-Te间期明显长,SDNN、SDANN、rMSSD、PNN50显着低(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PCI后QTd、Tp-Te间期明显长,SDNN、SDANN、rMSSD、PNN50显着低(P<0.05)。nMVA组、MVA组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存活组、死亡组缺血性J波等级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CI前后cTnI峰值、CK-MB峰值,PCI后QTd、HRV、Tp-Te间期、缺血性J波等级均可作为PCI后随访期内ASD、SCD的预测因素(P<0.05)。结论1.PCI治疗可有效改善ACS患者心脏机能,促进心电图QTd、HRV、Tp-Te间期、J波改善;2.PCI后QTd、HRV、Tp-Te间期、J波改善效果与心肌损伤(cTnI、CK-MB峰值)密切相关,与ACS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亦密切相关;3.PCI后QTd、HRV、Tp-Te间期、缺血性J波等级检测可作为MVA、SCD的预测因子。

张卫青[8](2019)在《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心血管疾病是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其中冠状动脉疾病为最常见类型。近年来,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STEMI)的患病人数不断增加,在急性冠脉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中所占比例呈升高趋势,其病情凶险,心电图改变不典型,预后较差,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已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心电图与冠脉病变(coronal lesions,CL)的关系,及时、准确的评估冠脉血管情况,对于合理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与冠脉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结果的关系,明确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ECG)与冠脉病变(CL)情况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64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18导联心电图、血液生化检查,于发病12h内或1012d内行冠脉造影。记录其性别、年龄、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吸烟史、血脂异常病史等一般情况,根据冠脉造影检查结果记录单支、双支或三支及以上血管数目及梗死相关动脉情况。测量心电图QRS时限、分析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统计心电图ST段下移的导联数及心电图T波倒置程度及导联,比对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根据冠脉造影病变血管部位分布、罪犯血管狭窄程度、心电图ST段下移程度及导联数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心电图QRS时限与冠脉造影检查结果的关系、心电图T波与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5个方面进行观察。结果左回旋支(LCX)62例,占23.50%;前降支(LAD)118例,占44.70%;右冠状动脉(RCA)76例,占28.80%;左主干(LM)8例,占3.0%。NSTEMI患者中轻度狭窄6例,中度狭窄80例,重度狭窄106例,完全闭塞72例。QRS≥100ms组患者其三支及以上病变数目多于QRS<100ms组(P<0.05)。ST段下移≥1mm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多于ST段下移<1mm组(P<0.05),导联数<6个组冠脉造影三支及以上的病变数目少于导联数≥6个组(P<0.05)。无T波倒置组、T波倒置<2mm组和T波倒置≥2mm三组间冠脉血管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EMI患者心电图QRS≥100ms、ST段下移≥1mm、导联数≥6个提示存在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以三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较多见;NSTEMI罪犯血管闭塞以LAD多见,重度狭窄多见;心电图T波倒置对患者的冠脉病变评价无统计学意义。

王忠民,毛海艳,刘煜昊,高传玉,陈岩,吴秀娟,程江涛,郑晓辉,刘伟利[9](2018)在《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危险因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VSA)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STEMI且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142例,根据VSA发生情况分为VSA组28例,非VSA组114例,另根据治疗时间不同分为干预组80例,未干预组62例。未干预组年龄≥75岁12例,6075岁50例;干预组年龄≥75岁29例,6075岁51例。比较各组发生VSA的危险因素。结果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41.7%vs 32.0%,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高于6075岁患者(13.8%vs 5.9%,P<0.05)。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VSA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年龄≥75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75岁VSA患者心电图J波、QRS波、右冠状动脉、心动过缓、持续低血压以及TIMI 0级比例明显高于非VSA患者(P<0.05,P<0.01)。多元logisict回归分析显示,心电图J波、心肌肌钙蛋白Ⅰ、TIMI血流分级、持续低血压是年龄≥75岁患者发生VS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提前干预老年急性STEMI患者高危因素,可降低VSA发生率,提高VSA治疗成功率,改善预后。

杨海林[10](2018)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缺血性J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中缺血性J波与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VTAs)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39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 STEMI 患者(男性 189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64±14)岁)。根据心电图是否出现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病变血管情况、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为进一步探究缺血性J波的危险分层,将J波组分为两个亚组:VTAs组和非VTAs组,比较两组J波特征的差异。标准12导联心电图上J波定义为连续2个导联J点抬高≥1mm(0.1mV)且持续时间≥ 0.5mm(20ms)。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定义为急性心肌梗死48小时内发生的持续性单行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结果: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J波的发生率约32.2%,心肌梗死48小时内VTAs的发生率约7.9%,其中J波常见于男性患者;2.J波组VTAs的发生率较非J波组高(16.9%vs 3.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VTAs亚组多导联J波的发生率较非VTAs亚组高(46.2%vs 18.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急性STEMI患者合并心电图J波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率较普通STEMI患者高;2.多导联J波可能成为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指标。

二、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J波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J波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1.3方法
    1.3观察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
    2.2两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比较
    2.3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的相关性:
3 讨论

(3)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Ⅰ: 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注释
    前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创新性
    5.限制性
    6.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论文Ⅱ: 1例急诊PCI术后Dressler综合征病例报道和文献回顾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1.病例报道
    2.病例讨论
    3.病例小结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心室纤颤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室纤颤的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引言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J波与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缺血性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心肌梗死发生部位比较
    2.2 两组冠脉血管病变部位比较
    2.3 两组心律失常发生情况比较
    2.4 影响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患者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2.5 心肌梗死伴缺血性J波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7)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前后QTd、HRV、Tp-Te间期、J波的变化情况及意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急诊PCI
    1.3 观察指标
    1.4 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干预组和未干预组年龄≥75岁与60~75岁患者VSA发生率比较
    2.2 年龄≥75岁VSA患者与非VSA患者血液指标比较
    2.3 年龄≥75岁VSA患者与非VSA患者急诊PCI资料比较
    2.4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1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缺血性J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资料收集
    1.5 方法
    1.6 统计学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研究人群基线特征
    2.3 病变血管情况
    2.4 J波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3 讨论
    3.1 J波在缺血性事件中的发生率
    3.2 J波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3.3 缺血性J波的特征与室性快速型心律失常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病理性J波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出现J波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心肌梗死预后与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 张聪. 辽宁医学杂志, 2021(05)
  • [2]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3]IL-6相关单克隆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影响的Meta分析[D]. 张耀元. 山东大学, 2020(10)
  • [4]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发生心室纤颤的危险因素分析[D]. 杨士德. 承德医学院, 2020(02)
  • [5]缺血性J波心电图特征与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孔春灵. 郑州大学, 2019(08)
  • [6]缺血性J波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J]. 李颖,王新康.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9(02)
  • [7]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前后QTd、HRV、Tp-Te间期、J波的变化情况及意义研究[D]. 毛婉.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8]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与冠脉病变关系的研究[D]. 张卫青.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9]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中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电风暴的危险因素[J]. 王忠民,毛海艳,刘煜昊,高传玉,陈岩,吴秀娟,程江涛,郑晓辉,刘伟利.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09)
  • [10]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缺血性J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D]. 杨海林. 重庆医科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电图J波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