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冰箱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中国节能冰箱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一、中国节能电冰箱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陈楚[2](2020)在《居民负荷识别与分解研究》文中指出首先,本文实际测量了不同组合负荷的电气量数据,并逐一对电流、功率、谐波三类特征在不同负荷上的表现做了细致的分析。然后对采集到的数据集进行数据预处理与特征选择,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随机森林重要度评估、主成分分析和小波除噪几种方法过滤掉无效的样本特征变量并筛选出更合适的特征变量。其次,针对目前居民负荷识别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标签随机森林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方法。首先采用多标签技术对传统随机森林进行改编,通过构建多标签CART决策树组成多标签随机森林,接着然后对多标签随机森林进行优化和调参,使模型能够达到一个较好的状态。该算法支持多标签数据集,可以较好地处理复杂情况下的负荷识别问题,进一步扩展了传统树类算法的适用范围。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负荷识别方法快速高效,识别精度极高,泛化能力强,抗噪性能优越,训练成本低,对比单标签随机森林及其他算法有很大的优点,有助于非侵入式居民负荷识别的进一步研究、应用和推广。再次,本文还将深度森林这一新兴的算法首次应用到负荷识别上来,并取得了较好的识别效果。深度森林在性能上媲美深度神经网络,但训练成本更低,而且相比深度神经网络需要更少的超参数,即便在默认参数下也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最后,本文对负荷分解的方法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隐马尔科夫模型是负荷分解的经典模型,有着众多的扩展。本文给出了条件因子隐半马尔科夫模型在负荷分解上的一种实现。本文还采用了三种智能优化算法:遗传算法、离散二进制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在组合负荷的线性数学规约下分别实现了负荷的分解。在深度神经网络方面,本文还通过在两个双向LSTM层中增加了卷积层对LSTM网络的结构进行了优化,并给出了另一种RNN网络变体GRU的实现。将两种网络进行比较,发现LSTM的分解表现优于GRU,但GRU的训练成本比LSTM要低得多。最后,还比较了去噪自动编码器和两种循环神经网络的效果,发现去噪自动编码器在分解表现和训练成本两方面都优于LSTM和GRU网络。该论文有图51幅,表10个,参考文献118篇。

燕统钧[3](2019)在《S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当今世界的家电类电子产品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生存的条件越来越苛刻。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要用独特的创新产品打开市场。企业创新研发新产品是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保障,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前进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风险本身具有的随机性,企业开展研发新产品项目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并且有的风险造成的影响会给项目研发和企业生存带来致命的一击。项目管理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是项目风险管理。S研发项目是H公司扩大市场影响力重要支撑项目,该项目具有建设技术性强、研发周期长、需求复杂、风险因素复杂等特点,这些特征表明了S研发项目隐藏着大量的风险。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对H公司S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研究。本文在梳理项目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概述项目风险管理的有关理论的基础上,围绕S项目的研发目标、建设方案及特点,通过识别、评估、防范项目研发风险的研究思路开展S研发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在本文风险识别过程中,选择头脑风暴法与KJ法、Likert评分法识别S研发项目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以此为前提,建立了S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其中包括6类二级风险指标和16类三级风险指标。之后,运用AHP法对S研发项目的风险评价指标进行赋权,运用模糊综合评估方法评估各S项目风险指标。由模糊综合评估结果表明,H公司对于S研发项目的风险管理一定要认真对待,尤其是技术风险、人才风险、政策风险这三类风险和技术人才可得性、技术完备性、规划调整可能性、技术可替代性和团队合作兼容性这前6项风险。结合S研发项目风险评估结果,分别提出了各类风险的防范策略。

岳佩萱[4](2016)在《中国节能政策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我国也付出了较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正是为了应对能源短缺、解决环境问题,节能概念应运而生,并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和热点问题。而节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外部性"的特征,需要政府部门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手段加以解决。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节能政策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完善的发展历程。本文正是想要通过对我国节能政策变迁的研究,突出节能在绿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今后节能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与借鉴。结合我国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我国特有的每五年一次的规划纲要,本文将我国的节能政策变迁历程大体划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的初步发展以及进入21世纪后的快速发展和日趋完善。每一阶段,又可以进行具体的划分。20世纪我国的节能工作大致可以分为计划经济阶段和体制转轨阶段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我国节能相关的政策基本缺失,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提出节能社会发展目标,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实行能源的开发与节约并重,近期把节约放在优先地位"的节能方针,明确了节能管理在能源消费中的战略地位,至此节能作为一项专门工作被纳入到国家宏观管理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后期,节能政策体系开始逐步建立并步入法制轨道,1998年《节能法》正式实施,成为我国节能管理领域内第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法规,确定了节能的基本原则和相关制度。进入21世纪,我国的节能政策体系经历了三个五年的建立与完善:"十五"时期,我国制定了第·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从大的方针政策、激励措施、技术开发应用、市场新机制、重点用能单位管理、宣传培训组织领导等方面对我国的节能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十一五"时期,我国把节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了"单位GDP能耗下降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首次提出把节约资源纳入基本国策,组织修订了《节能法》,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出台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标准,加大经济激励力度,节能政策体系全面完善;"十二五"时期,根据节能工作新的形势要求对之前的节能政策进行了调整和强化,在节能经济政策等方面积极创新,发挥市场化机制在节能工作中的作用,各项政策措施深入推进。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节能工作面临了许多新的环境与挑战。应加快培育建立节能的长效机制,建立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必要的行政手段为辅的节能机制,使我国的节能政策体系步入制度化、常态化的轨道。

钟洪亮[5](2015)在《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不断深化,我国工业领域由计划经济时期的产品短缺不断演变为产能过剩,并从消费品生产领域蔓延到投资品生产领域,产品市场结束了短缺供给态势,开始不断遭遇有效需求不足约束。一般市场经济理论认为,在市场竞争规律的优胜劣汰作用机制下,社会平均利润率开始发挥作用,循环推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然而,当前我国产能过度过剩、绝对过剩、行政性过剩等矛盾层出不穷,经济规制式微与行政干预渐强并驾齐驱,周期性产能过剩、结构性产能过剩、体制性产能过剩和绝对产能过剩交织并存,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顽疾。进入新世纪以来,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一直是国务院与国家有关部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但至今仍未能有效缓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能过剩困局。后改革时代,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正处于“三期叠加”的转型阶段,产能过剩矛盾的范围和程度进一步扩展,从传统制造业、重化工业到一些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有全面性、长期性、顽固性的趋势,迫切需要建立健全产能过剩治理的长效机制,系统深化产能过剩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一致共识。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是自由竞争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经济的派生物。在国内外学术研究中不断丰富了产能过剩内涵,也深化了对产能过剩的认识,较好地辨识了产能过剩、重复建设、过度投资、过度竞争等相关概念关联演化。在对不同过剩经济理论解读、评介中,汲取诊断我国产能过剩矛盾的理论资源,以形成更科学地判断。并在此基础上深入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历史演进与治理政策绩效,厘清产能过剩矛盾的波动特性与演化特征,从而更好地剖析当前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分别从国家治理转型、地方政府竞争、厂商能力特征与世界市场结构中,深入解析了不同产能过剩形成的一般机理。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治理经验与教训分析基础上,从宏观经济问题的微观视角和微观经济问题的宏观视角出发,提出新时期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的五大方略。

张蕊[6](2015)在《“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全生命周期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研究”课题成果结题会在京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继2014年2月、5月、9月"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全生命周期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研究"课题的启动会、推进论坛以及专家研讨会后,经过一年的努力调研,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循环技术研究中心于2014年12月24日在京举办了该课题研究的成果结题会。会议邀请了人大环资委、发改委气候司、工信部节能司、商务部流通司、环保部外经办、环保部固管中心的相关领导,以及行业协会、制冷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就该课题的结题报告

王鹏[7](2014)在《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文中研究说明文学评奖是文学价值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评奖制度的建构总是与国家在一定时期的文化政策、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展开的大规模文学评奖实践活动密不可分。自“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首次以制度化的形式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正式确立以来,以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已经成为了 20世纪中国文学制度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文学评奖的动态化发展和评奖制度建构自身的缺陷,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研究始终没能摆脱视角狭窄、对象单一、系统研究相对匮乏的格局和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的研究倾向。本论文以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主要依据,以“重回历史现场”的姿态,在深入挖掘评奖史料、展开理论思辨的基础上,将研究视野伸向整个20世纪的文学评奖活动之中,既填补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历史源起”研究的诸多学术空白,又在质疑学界已有共识的基础上对理论偏误进行了“纠偏”;既对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演进、修正进行了全景式的考察,又对这种变化背后凸显的、文学场域内各种力量之间的相互博弈、此消彼长进行了富有建构性的研究,同时,对因此而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主导原则、审美偏向、制度性缺陷等从学理上给予了必要的辨析。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本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等三个方面入手,力图找寻中国现代、“十七年”时期文学评奖与新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之间的关联性。(1)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本节在打破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地域区隔”的基础上,对中国现代文学评奖中民间奖励机制、文艺组织奖励机制、个人资助机制的丰富实践进行系统、翔实论述的同时,就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未能真正形成评奖制度、国家共识的个中缘由进行了理论阐明。(2)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本节通过对《文艺报》试刊号第1-13期的搜集、整理、研读,从“无果而终”的构想和“广开言路”的求索两个方面入手,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鲜为人知的学术“盲点”——与第一次文代会同时进行的“文艺作品评选活动”展开论述,扭转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中认识偏误的同时,填补了新中国文艺体制研究的一个空白。(3)“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本节主要通过“墙外花开”、“墙内凋敝”两种截然对立的景象,既肯定了中国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影响”,又从一个侧面说明文学评奖作为“十七年”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陪衬,始终未能建构起制度化的文学价值评判方式。第二章,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本章主要从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两个方面,在丰富翔实的史料钩吊中,深入探寻了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与新时期国家全新的现代性文化想象和文化意志之间;与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生动活泼的文艺局面,缓和文艺界内部分歧之间;与新时期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体制的合法性论证之间的密切联系。(1)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本节以新时期文学体制重构为突破口,进一步挖掘了文学组织恢复、文学刊物复刊、文艺政策调整对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确立所起的重要作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本节以“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茅盾文学奖的相继创立为核心,从创设缘由、制度设想、实践操作、意义价值等角度入手,对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通向文学现代性并兼具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透析。其中,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创立”的系统性研究、对“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从《设想》到《启事》以及评选中“三次篇目调整全过程”背后复杂机制成因的探求是本章力求有所突破的“难题”。第三章,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两个方面入手,运用数据统计学方法,对20世纪80年代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轨迹进行了系统的阐明。(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本节主要通过奖项设置、评委组成、评选机制等三个方面的制度性变化,对中国作家协会以介入性探索的方式改革文学评奖制度所作的努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本节主要通过对“非文学因素”的介入导致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文学评奖制度遭遇“拐点”的分析,从正反两方面既对评奖制度屡遭僭越进行学理批评,又对评奖审美范式发生的可喜变化持以肯定。尤其是对第九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7-1988)、第五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7-1988)合法性地位的认识、辨析上所作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扭转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认识偏误的作用。第四章,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本章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格局、变局三个维度着手,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1)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本节主要从公共生态与自身存在两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困局的出现进行了学理思辨。(2)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本节以20世纪90年代的“评奖热”为出发点,对官方政府奖、文学传媒奖、民间机构奖等多元文学评价主体共同构筑的文学价值评判新体系作出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判断。对以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为核心的全国性文学评奖中凸显出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与文学自主性、文学精英话语与读者大众趣味、市场资本话语与文学独立性等评价元素之间的相互博弈进行了富有理论思辨的界说。(3)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本节在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届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选条例》的细致比较中,对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修正过程中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的利弊作出了一分为二的判断。

李延俊[8](2014)在《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北地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冬季气温低寒并且持续时间长,恶劣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当地建筑的保温和采暖是建筑热工研究的重要问题。长期以来,村民们依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当地的生活习惯,使用火炉、火墙、火炕等方式进行冬季采暖。然而,乡村住宅存在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密闭性能差、建筑空间布局不合理等缺陷,传统的采暖方式也存在采暖效率低、排烟不畅等不足。较差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和密闭性能还造成巨大的采暖能耗浪费。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地区非商品能源存在被常规商品能源替代的趋势。如何在改善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的同时应对当地日益增长的化石能源需求?本论文对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进行研究。通过优化建筑空间布局和建筑围护结构构造设计,提高乡村住宅的保温性能;优化被动式太阳房、火炕等采暖设施,充分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乡村地区巨大的生物质能储量来改善住宅室内热环境;优化乡村住宅采暖方式,提出各地区乡村住宅适宜的采暖模式。本论文通过现场调研、理论推导、热环境测试、软件模拟四种方法来研究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采暖问题。本论文研究得到的主要成果为:(1)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指标及采暖设计原则;利用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首次对西北地区进行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气候区划;(2)全面、定量地探讨了乡村住宅各项设计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提出西北各地区适宜的建筑设计参数和围护结构保温构造做法;(3)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原则;优化直接受益式太阳房,提出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关键设计参数推荐值;确定西北地区乡村住宅最适宜的火炕形式;提出炊事火炉连接热辐射箱为起居室采暖的运行机制;(4)创建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适宜采暖模式参数体系;依据各地区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及村民生活习惯,设计西北各地区典型乡村住宅实例;在软件DesignBuilder中创建典型乡村住宅实例的计算模型并进行能耗模拟计算。本论文的研究改善了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的冬季室内热环境,有利于乡村住宅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应用,增加了当地能源供给,优化能源结构,促进能源互补。

金瑞庭[9](2013)在《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摘要]自2001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发布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以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逐渐成为了各国之间重要的政治经济议题。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又公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使得“低碳经济”的理念首现于公众的视野。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拥有广泛社会认知度的前沿理念,虽然包括有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以及低碳生活等各种形态,但本研究认为其核心只是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来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2011年初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始终萦绕着“高碳模式”带来的“梦魇”。无论是从资源的消耗还是从环境的污染角度来审视以往的发展道路,都显着呈现出了“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的特征。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头号碳排放国,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约21%。过去这种外延式的、高碳的和“断子绝孙”式的发展进程不仅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障碍(主要是指经济转型困难重重,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等),而且也带来了世界舆论要求我们实施碳减排的压力。针对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而言,想要寻求有效的碳减排的措施,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是如何来理解过去时间段内城市碳排放量变化的问题?进一步地,我们试图又要追问,作为城市化主体的人口因素又与碳排放量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呢?本研究基于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包括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和低碳经济学等)、人口理论、计量分析理论和运筹学理论,结合中国过去时间段内的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样本时间段内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影响情况。在总结前人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第一章首先对本研究的动因、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的整体结构以及主要的创新点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为相关文献的综述,主要对国内外研究人口因素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相关文献与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归纳总结(包含有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就业结构、人口消费结构、人口城市化和人口空间结构等因素),继而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铺垫。而第三章则引入了城市人口集聚度的概念,来对过去中国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状况进行经验性的描述。第四章则分别从“直接碳排放量”和“间接碳排放量”两个层面对过去中国城市民用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进一步地,研究第五章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实证了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内在影响机制问题。在第六章中,研究基于已有实证结论,对未来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动态影响进行了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仿真。最后一章是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主要对全文的实证发现和政策含义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以归纳为如下:在控制住了其他解释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并同时引入了工具变量来解决模型内生性的问题之后,模型中样本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变化有着显着的负效应。具体而言,也即是在满足1%的显着性水平下,在我们所选的样本时间段内,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大约有14.30%的解释力。之后的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仿真过程则进一步证实了城市人口集聚度越高,城市民用碳减排效应就会越明显这一结论。基于上述讨论,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低碳城市化之路必须要考虑寻求一种合理的城市规模和最优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继而才能保证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王阿芹[10](2005)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商业计划书》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的核心论点是: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三方合作出版《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的中文版,这将是可行的和有望取得很大成功的一次合作。围绕上述论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1.行业分析。中国的期刊行业正处于快速成长的阶段,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尤其在财经管理期刊市场。通过分析哈佛《商业评论》及《北大商业评论》两个具有可比性的成功案例,得到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2.市场分析。通过市场细分、目标读者分析以及杂志定位,并对《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的目标读者进行市场调查,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差异化的市场战略将会推动杂志的销售。3.运营分析。在编辑方面,有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雄厚的资源支持,杂志的内容及权威性将不容置疑。清华大学出版社现有的成熟分销网络可以帮助杂志进行全国销售。4.财务分析。预计最大投资需求是288,500美元,2007年可实现盈利,32个月后便可全部收回投资。因此,此次合作将是一个三赢的合作,不仅会增强三方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而且也会给三方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二、中国节能电冰箱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节能电冰箱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2)居民负荷识别与分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内容安排
2 负荷特征采集与分析
    2.1 典型居民负荷及特征采集
    2.2 负荷特征分析
    2.3 负荷特征归纳总结
    2.4 本章小结
3 数据预处理及特征选择
    3.1 多标签数据集的转换
    3.2 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
    3.3 随机森林重要度评估
    3.4 主成分分析法
    3.5 小波除噪
    3.6 本章小结
4 负荷识别算法研究
    4.1 多标签随机森林算法
    4.2 深度森林算法
    4.3 本章小结
5 负荷分解算法研究
    5.1 隐马尔科夫分解算法
    5.2 智能优化算法
    5.3 深度神经网络在负荷分解上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S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2.1 项目管理概述
    2.2 风险管理概述
    2.3 项目风险管理概述
第3章 S研发项目风险识别
    3.1 S项目概况
        3.1.1 项目内容
        3.1.2 项目特点
    3.2 项目风险识别方法与过程
        3.2.1 识别方法
        3.2.2 识别过程
    3.3 项目风险识别结果
        3.3.1 技术风险
        3.3.2 进度风险
        3.3.3 费用风险
        3.3.4 政策风险
        3.3.5 市场风险
        3.3.6 人才风险
第4章 S研发项目风险评估
    4.1 风险评估程序
    4.2 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建立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分析
        4.3.1 构建两两判断矩阵
        4.3.2 求解判断矩阵
        4.3.3 指标权重分析
    4.4 项目风险模糊综合评估
        4.4.1 应用模糊综合评估的步骤
        4.4.2 单因素评估
        4.4.3 一级模糊综合评估
        4.4.4 二级模糊综合评估
        4.4.5 模糊综合评估结果分析
第5章 S研发项目风险防范
    5.1 技术风险防范
    5.2 进度风险防范
    5.3 费用风险防范
    5.4 政策风险防范
    5.5 市场风险防范
    5.6 人才风险防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中国节能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综评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第二章 1949-1999:从概念提出到初步发展
    2.1 1949-1988:节能概念从无到有
        2.1.1 1949-1979:节能政策基本缺失
        2.1.2 1979-1988:节能概念开始提出
    2.2 1989-1999:节能政策体系逐步建立
        2.2.1 加快节能法制建设
        2.2.2 推进能源标准化管理
        2.2.3 发挥经济政策激励
        2.2.4 开展节能宣传活动
        2.2.5 实施绿色照明工程
第三章 2000-2015:从快速发展到日趋完善
    3.1 2001-2005:节能规划引领体系建设
        3.1.1 发布节能专项规划
        3.1.2 完善各领域节能政策
        3.1.3 建立能效标识制度
        3.1.4 开展节能产品政府采购
    3.2 2006-2010:节能政策体系全面完善
        3.2.1 明确节能战略地位
        3.2.2 设立节能领导机构
        3.2.3 建立目标责任机制
        3.2.4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3.2.5 开展重大节能行动
        3.2.6 修订完善法律法规
        3.2.7 加大财政资金激励
        3.2.8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3.2.9 强化价格约束引导
        3.2.10 加强金融支持力度
    3.3 2011-2015:节能政策措施深入推进
        3.3.1 持续推进节能目标责任考核
        3.3.2 严格执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
        3.3.3 建立完善节能标准管理机制
        3.3.4 继续发挥经济政策节能效用
        3.3.5 加大力度推广节能技术产品
        3.3.6 逐步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3.3.7 加强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
        3.3.8 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第四章 完善我国节能政策的建议
    4.1 注重统筹协调
    4.2 加强创新竞争
    4.3 建立长效机制
    4.4 搭建推广平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5)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能过剩困局
        一、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产能过剩
        二、产能过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我国产能过剩的行业发展趋势及其调整化解
    第二节 国内外产能过剩研究述评
        一、产能过剩相关概念及内涵界定
        二、国外产能过剩治理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
        三、国内产能过剩治理研究文献回顾与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四、创新之处及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章 产能过剩的理论基础与测度方法
    第一节 马克思过剩经济思想探索
        一、竞争规律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二、资本循环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
        三、过剩经济基本特征与周期性循环演化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产能过剩理论探赜
        一、竞争演化、垄断竞争与长期产能过剩
        二、寡头垄断、厂商博弈与长期产能过剩
        三、西方经济学产能过剩理论突围与实践挑战
    第三节 产能过剩理论在现当代的新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过剩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演变
        二、西方经济学产能过剩理论的演化与新发展
        三、不同过剩理论的比较与科学性研判
    第四节 产能过剩测度趋势及其应用
        一、国外产能过剩测度的主要方法
        二、国内产能过剩测度的主要方法
        三、本研究的测度方法与应用说明
第二章 我国产能过剩问题的历史演进与治理绩效
    第一节 改革开放初期产能过剩问题辨识:1978-1991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产能过:1992-2001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第三节 加入WTO后我国产能过剩问题演化:2002—2008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第四节 当前产能过剩基本特征与风险测度:2009-至今
        一、产能过剩的经济背景与表现形态
        二、产能过剩的治理政策与经济绩效
        三、当前我国产能过剩次生风险辨识
第三章 我国产能过剩的形成机理
    第一节 国家治理转型、宏观经济波动与产能过剩
        一、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政策诱致与产业组织演变
        二、宏观经济波动、通货膨胀传导与利润率平均化
        三、国家治理变迁、资源配置效率与生产能力约束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产业规制效应与产能过剩
        一、辖区资源争夺、税费优惠补贴与地方政府竞争
        二、产业政策诱导、中央-地方博弈与资源配置效应
        三、地方官员激励、产业规制偏好与区域产业布局
    第三节 厂商能力特征、投资风险偏好与产能过剩
        一、厂商偏好、生产能力趋同与同质陷阱
        二、厂商合谋、投资行为选择与沉淀成本
        三、厂商激励、产业组织结构与进出壁垒
    第四节 世界市场结构、消费能力稀缺与产能过剩
        一、资本全球化、世界市场结构与经济协调
        二、市场一体化、消费能力稀缺与产能过剩
        三、经营国际化、贸易保护主义与产能过剩
第四章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产能过剩治理经验
    第一节 国际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长期产能过剩
        一、美国金融危机、资本虚拟化与产能过剩
        二、欧洲债务危机、产业空心化与产能过剩
        三、全球性长期产能过剩对中国的启示
    第二节 主要发达国家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一、美国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二、德国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三、日本产能过剩及其治理机制
    第三节 产能过剩治理的国际经验
        一、产能过剩治理与调控体系
        二、产能过剩治理与监测预警
        三、产能过剩治理与法制保障
第五章 我国产能过剩治理路径研究
    第一节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能过剩治理的关键战略
        二、经济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与消费能力再造
        三、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第二节 经济自主创新驱动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
        一、自主创新驱动:产能过剩治理的根本路径
        二、生产方式鼎新:第三次工业革命与竞争优势再造
        三、产业科技革新:生产能力跨越与产业竞争力培育
        四、信息技术创新:大数据经济战略与产业生态变革
    第三节 政府—市场关系优化与我国产能过剩治理
        一、优化制度引导市场模式,跨越产能过剩体制陷阱
        二、协同创新地方产业组织,化解产能过剩同构约束
        三、完善企业退出政策体系,建立健全长效防范机制
    第四节 企业组织产能过剩治理能力建设
        一、创新驱动:企业动态能力获得与产能过剩治理
        二、治理驱动:企业竞争策略优化与市场瞄准机制重建
        三、双轮驱动:国内市场质量延展与国际市场容量开拓
    第五节 法治经济:产能过剩治理的根本道路
        一、法治精神与治理现代化
        二、市场深化与法治化保障
        三、产能过剩治理中的法律手段
第六章 研究结论
附录1 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
附录2 当前我国治理产能过剩的主要政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图表索引
个人简历

(7)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制度与文学制度研究
    二、文学评奖与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
    三、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四、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与基本设计
第一章 “前制度设计”: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历史源起
    第一节 中国现代文学评奖的三种机制
        一、民间奖励机制的形成
        二、文艺组织奖励机制的发挥
        三、个人资助机制的产生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评奖的制度构想
        一、“无果而终”的构想
        二、“广开言路”的求索
    第三节 “十七年”时期中国当代文学评奖的重要收获
        一、“墙外开花”
        二、“墙内凋敝”
第二章 现代化诉求: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时期文学体制的重构
        一、文学组织的恢复
        二、文学刊物的复刊
        三、文艺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创立
        一、“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的开创性意义
        二、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创立
        三、茅盾文学奖的创立
        四、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介入式探索: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演进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革新
        一、奖项设置的扩容与新创
        二、评委组成的专业化与年轻化改革
        三、评选机制的革新与奖评机制的形成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拐点”
        一、制度“拐点”出现的缘由
        二、被僭越的评奖制度
        三、“反向”的艺术高峰
第四章 话语权博弈: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修正
    第一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困局
        一、公共生态与制度危机
        二、自身存在与制度危机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格局
        一、多元评价主体的共生
        二、多元评价标准的交锋
    第三节 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的变局
        一、奖项设置与干预机制
        二、评奖标准与调节机制
        三、评奖运作与创新机制
        四、评奖纪律与回避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8)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乡村住宅采暖相关研究综述
        1.3.1 被动式太阳房研究现状
        1.3.2 火炕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西北地区概况
    2.1 西北地区范围界定
    2.2 西北地区自然要素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资源
        2.2.4 土地资源
        2.2.5 化石能源
        2.2.6 太阳能资源
    2.3 西北地区经济要素
        2.3.1 经济发展状况
        2.3.2 经济总量现状
        2.3.3 居民收入水平
        2.3.4 居民消费水平
    2.4 西北地区社会要素
        2.4.1 人口现状
        2.4.2 技术人才
        2.4.3 人民生活
    2.5 本章小结
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现状
    3.1 乡村住宅的概念
        3.1.1 相关概念阐释
        3.1.2 乡村住宅界定
        3.1.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
    3.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调研方案
    3.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建筑概况
        3.3.1 乡村住宅规划布局
        3.3.2 乡村住宅单体建筑
        3.3.3 乡村住宅围护结构
    3.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能耗现状
        3.4.1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能源消费构成
        3.4.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各类能源消费分析
        3.4.3 西北各省区乡村住宅能源消费总量分析
        3.4.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单位面积能耗分析
    3.5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现状
        3.5.1 采暖方式
        3.5.2 采暖满意度
    3.6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现状
        3.6.1 陕西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6.2 甘肃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6.3 青海省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6.4 宁夏回族自治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6.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测试
    3.7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综合分析
    3.8 小结
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基础问题研究
    4.1 建筑热过程
        4.1.1 总述
        4.1.2 非透明围护结构外表面热平衡方程
        4.1.3 非透明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方程
        4.1.4 透明围护结构热平衡方程
        4.1.5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
    4.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指标
        4.2.1 人体热舒适理论分析
        4.2.2 我国建筑标准对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的规定
        4.2.3 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指标相关研究
        4.2.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现状
        4.2.5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主观温度计算
        4.2.6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冬季室内温度指标
    4.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原则
        4.3.1 住宅本体高效保温
        4.3.2 合理修建被动式太阳房
        4.3.3 生物质能采暖应用
        4.3.4 合理高效燃煤采暖
        4.3.5 多能复合采暖
        4.3.6 采暖模式因地制宜
    4.4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设计气候区划
        4.4.1 既有相关气候区划
        4.4.2 气候区划的意义
        4.4.3 气候区划的原则
        4.4.4 气候区划的指标
        4.4.5 气候区划的方法
        4.4.6 气候区划的结果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采暖节能的乡村住宅模式研究
    5.1 乡村住宅功能分区的采暖需求分析
    5.2 乡村住宅规划设计与节能
        5.2.1 村落规划
        5.2.2 院落规划
    5.3 乡村住宅单体设计与节能
        5.3.1 建筑平面
        5.3.2 建筑高度
        5.3.3 建筑窗墙比
    5.4 乡村住宅围护结构设计与节能
        5.4.1 既有设计标准的相关规定
        5.4.2 常用保温材料及性能指标
        5.4.3 外墙构造做法
        5.4.4 屋顶构造做法
        5.4.5 门窗构造做法
        5.4.6 地面构造做法
    5.5 本章小结
6 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研究
    6.1 乡村住宅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
        6.1.1 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概述
        6.1.2 采暖设施适用及优化原则
    6.2 被动式太阳房适用及优化
        6.2.1 被动式太阳房的应用基础
        6.2.2 被动式太阳房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6.2.3 直接受益式太阳房设计参数优化
        6.2.4 附加阳光间式太阳房设计参数优化
    6.3 火炕采暖适用及优化
        6.3.1 火炕的应用基础
        6.3.2 火炕形式及各自的特点
        6.3.3 火炕设计优化
    6.4 热辐射箱采暖适用分析
        6.4.1 火墙的应用及特点
        6.4.2 热辐射箱的研发设计
        6.4.3 热辐射箱适用分析
    6.5 西北各地区乡村住宅适宜采暖设施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适宜性研究
    7.1 相关概述
    7.2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参数设定
        7.2.1 西北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2 西北Ⅱ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3 西北Ⅲ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4 西北Ⅳa区、西北Ⅳb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5 西北Ⅳc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6 西北Ⅴa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2.7 西北Ⅴb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
    7.3 西北地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设计及采暖能耗模拟分析
        7.3.1 西北Ⅰ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2 西北Ⅱ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3 西北Ⅲ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4 西北Ⅳ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5 西北Ⅴ区乡村住宅典型实例
        7.3.6 乡村住宅典型实例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的研究结论
    8.2 本课题的研究前瞻
致谢
论文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9)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来由
    1.2. 研究目标、方法及手段
        1.2.1. 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
        1.2.2. 研究方法和手段
    1.3. 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3. 人口年龄结构(包括家庭户规模)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4. 人口就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5. 人口城市化过程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6. 人口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7. 人口空间分布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8. 本章结论
第3章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统计描述
    3.1. 引言
    3.2. 城市人口集聚度概念的说明
    3.3. 全国地级市城市人口集聚度的统计结果
        3.3.1 抽样方法的一点说明
        3.3.2 区域研究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
        3.3.3 样本城市的选择
        3.3.4 典型样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现状概况
        3.3.5 样本城市人口集聚度的计算
        3.3.6 样本城市城市人口集聚度的统计计算结果
    3.4.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数据来源介绍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城市民用碳排放量核算
    4.1. 研究问题的来由
    4.2.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分类
    4.3.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技术方法
        4.3.1 碳排放核算的基本原则
        4.3.2 碳排放核算的国际经验借鉴
        4.3.3 碳排放核算的技术路线
    4.4.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结果
        4.4.1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空间描述
        4.4.2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流程
        4.4.3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结果
    4.5.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核算的数据来源
    4.6. 本章结论
第5章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5.1. 对若干重要问题的阐释
        5.1.1. 相关理论基础
        5.1.2. 相关概念说明
        5.1.2.1 工具变量的说明
        5.1.2.2 回归方法的说明
    5.2. 对本研究理论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5.3. 模型设定
    5.4.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以及描述性统计
        5.4.1 数据来源
        5.4.2 变量说明
        5.4.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5. 计量方法以及实证研究的发现
        5.5.1 计量方法说明
        5.5.2 实证研究发现的结果
        5.5.3 我们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理论解释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2050年情景模拟与动态非参数蒙特卡罗仿真
    6.1. 2050年情景模拟
        6.1.1 情景分析模型的选择
        6.1.2 情景模拟所设定的步骤
        6.1.3 情景模拟的设置与定义
        6.1.4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与评价
    6.2. 动态非参数蒙特卡罗仿真
        6.2.1 蒙特卡罗仿真所应该遵循的步骤
        6.2.2 蒙特卡罗仿真的原始数据和实证方案
        6.2.3 基本结论和讨论
    6.3. 本章结论
第7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政策建议
    7.2. 研究展望
单位符号和缩略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重要人名、专业术语双语对照索引
后记
金瑞庭在学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10)《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商业计划书(论文提纲范文)

第1篇 《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商业计划书
    1.1 执行摘要
    1.2 背景
        1.2.1 合作方介绍
        1.2.2 目标
        1.2.3 使命
        1.2.4 关键成功要素
    1.3 市场调查与分析
        1.3.1 行业分析
        1.3.2 市场容量
        1.3.3 销售增长率
        1.3.4 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及市场定位
        1.3.5 目标读者市场调查
        1.3.6 成功案例----- 哈佛《商业评论》
        1.3.7 成功案例----- 《北大商业评论》
        1.3.8 竞争
    1.4 市场营销计划
        1.4.1 营销战略
        1.4.2 产品
        1.4.3 定价
        1.4.4 销售促进
        1.4.5 渠道
    1.5 运营
        1.5.1 组织结构图
        1.5.2 关键管理人员及编辑委员会
        1.5.3 设立新办事处
    1.6 财务分析
        1.6.1 收入预测
        1.6.2 成本预测
        1.6.3 投资预测
    附录A:预测收益表
    附录B:预测资产负债表
    附录C:预测现金流量表
    附录D:调查问卷(高级管理人员及清华MBA 学生)
第2 篇 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商品住宅)价格分析及预测
    2.1 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商品住宅)分析
        2.1.1 市场概况
        2.1.2 消费市场分析
        2.1.3 政策情况
    2.2 价格现状分析
        2.2.1 地产价格的组成
        2.2.2 影响价格的因素
        2.2.3 定价方法及策略
        2.2.4 价格现状
    2.3 未来五年北京房地产市场发展预测
        2.3.1 北京2008 奥运会对房市的拉动作用
        2.3.2 消费者收入及消费取向分析
        2.3.3 房地产商开发地段及户型的分析
        2.3.4 房地产政策之分析
        2.3.5 开发商竞争策略及营销策划技术之发展
    2.4 未来五年北京房地产价格走向预测
        2.4.1 1998-2003 年的房地产价格的变化
        2.4.2 今后五年的房价变动
    2.5 结语:微观经济学原理在分析中的应用
第3 篇 美菱电器2000 年营销纪实
    3.1 引言
    3.2 电冰箱市场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冰箱行业发展历程和产业特征
        3.2.3 家用电冰箱市场现状
    3.3 美菱的优劣势分析
        3.3.1 美菱的背景
        3.3.2 美菱的主要竞争对手
        3.3.3 美菱营销工作自身的优劣势分析
    3.4 美菱2000 年市场营销工作实战
        3.4.1 组织结构调整、人员任免和任务分配
        3.4.2 新春第一仗
        3.4.3 美菱换新颜
        3.4.4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3.4.5 网点扫盲与渠道优化
        3.4.6 美菱纳米材料冰箱闪亮登场
    3.5 结束语
第4 篇 钢铁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报告
    4.1 概况
    4.2 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4.3 各公司基本财务状况分析
    4.4 风险分析
    4.5 投资回报分析
        4.5.1 投资策略分析
        4.5.2 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收益率(ROA)分析
        4.5.3 各公司EVA(经济增加值)
        4.5.4 对未来投资的预测
    4.6 资本结构分析
    4.7 股利政策分析
    4.8 股票价格分析
        4.8.1 类比估价法
        4.8.2 市盈率估价法
        4.8.3 自由现金流折现法
        4.8.4 股权价值计算
    4.9 成长方式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国节能电冰箱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2]居民负荷识别与分解研究[D]. 陈楚.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S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燕统钧.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4]中国节能政策变迁研究[D]. 岳佩萱. 山西大学, 2016(06)
  • [5]我国产能过剩治理研究[D]. 钟洪亮.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1)
  • [6]“家用电冰箱和房间空调器全生命周期非CO2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研究”课题成果结题会在京召开[J]. 张蕊. 家电科技, 2015(01)
  • [7]中国当代文学评奖制度研究 ——以全国性小说评奖为核心[D]. 王鹏. 南京大学, 2014(05)
  • [8]西北地区乡村住宅采暖模式研究[D]. 李延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08)
  • [9]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D]. 金瑞庭. 复旦大学, 2013(02)
  • [10]《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评论》中文版商业计划书[D]. 王阿芹. 清华大学, 2005(10)

标签:;  ;  ;  ;  ;  

中国节能冰箱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