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工业化扇贝花桂苗育种试验

北方工业化扇贝花桂苗育种试验

一、华贵栉孔扇贝北方工厂化苗种繁育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林怡辰[1](2021)在《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产品中蛋白质含量丰富,是人类的优质动物蛋白来源。但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海环境受到污染,海产品污染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重金属是主要污染物之一,全国多地已经出现多种海产品重金属超标问题。重金属可以在水环境中稳定存在,继而在生物体内富集,其污染具有高毒性、环境持久性、隐蔽性、生物蓄积性等特征,被认为是危害最严重的污染物之一。本论文旨在研究海产品中重金属的分布、富集、健康风险及在食物链中传递行为与影响因素,主要分为“综合调查-因素分析-机制探索”三个步骤进行。首先,通过洲际尺度的多种类(双壳类、甲壳类、鱼类)海产品中8种常见重金属(Cu、Pb、Zn、Cd、Cr、Hg、As和Ni)综合调研分析全国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存在的突出问题,预测宏观政策的实施对海产品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效果。其次,选取代表性双壳类和鱼类作为实验生物,探究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的环境因素、物种因素的作用原理和贝类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最后,从食物链传递和重金属可脱除形态角度探究不同重金属在海产品中的污染特征和富集规律,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控和海产品食品安全风险控制提供数据支持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全国范围内大尺度且多种类的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我国近岸海产品重金属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和种间差异,重金属浓度排序为双壳类>甲壳类>鱼类,其中,双壳类中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状况最严重,鱼类中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大于养殖鱼类。我国沿海人群重金属平均每日估计摄入量均小于联合国农粮组织设定的每日最大摄入量阈值,且超过97%的海产品中重金属的非致癌风险指数值低于限制值,说明通常情况下消费者适量摄入海产品不会引起健康风险,但部分海产品存在较高潜在食用健康风险。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铅同位素的重金属源解析表明,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可能是化石能源(煤炭燃烧和汽车尾气)、海水和冶金粉尘。利用海岸带水-食品-能源系统综合分析表明,宏观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海产品质量。(2)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野生鱼肌肉组织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养殖鱼的结果,采集养殖和野生状态的同种鱼类样品的进一步对比证实。结果表明对于大小体重相似的同种鱼类,野生鱼重金属污染程度显着高于养殖鱼。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同种鱼类的野生样品肌肉中稳定同位素比值均大于养殖鱼,表明野生状态下的鱼营养级层次较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养殖和野生鱼样品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值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故证明鱼类体内重金属污染水平与鱼类营养级和食性关系极大。因此,养殖环境和自然生境中鱼类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受到营养级、食性和生长速率的影响,在近海环境污染的背景下,人工可控条件下的工厂化养殖是控制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手段。(3)针对综合调查发现的扇贝重金属污染状况严重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研究证实。对黄渤海常见的3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污染状况分析表明,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样品Cd超标率为96%。扇贝重金属浓度种间差异较大,栉孔扇贝较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更易积累重金属。不同组织由于生理特征和功能的不同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不同:消化腺>鳃>闭壳肌,消化腺是其主要重金属储存器官。空间区域对比发现,扇贝的重金属污染程度排序为渤海>南黄海>北黄海。Cd等痕量有害重金属的积累造成在养殖容许(国家海水质量二类标准)环境中的海产品仍潜在健康风险。因此,物种差异影响海产品重金属富集可以归因于典型物种的特异重金属强富集性和不同亚种间生长速率差异。(4)为了分析扇贝中高浓度Cd的来源与积累过程,选定养殖范围广且生长速度较快的海湾扇贝(Argopectehs irradias)作为移植实验的研究对象,跟踪整个养殖过程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分析各种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实验结果表明,移植到近海养殖场后,扇贝体内Cd含量迅速上升并居高不下,扇贝中重金属积累是一个快速富集平衡的过程。在全养殖周期中,扇贝重金属浓度主要受周围环境重金属(海水和海洋悬浮物)浓度变化影响,与生长发育状体无显着相关关系。扇贝中重金属的来源主要为周围海水环境(35.7%)和作为食物的海洋悬浮物(50.7%)。所以,在贝类养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是影响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因素,贝类通过迅速调节平衡以适应周围环境变化。(5)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生物组成的食物网中,无脊椎动物体内重金属含量与鱼类差异较大,鱼类中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是As,而无脊椎动物中主要存在重金属Cd含量超标。鱼类样品的重金属污染指数值与营养级呈显着正相关,说明鱼类重金属富集能力受营养级影响较大。在整条食物链上,生物体内Cr和Hg呈现生物放大现象,Ni呈现食物链稀释现象,Cu/Zn/As因为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的种间差异呈现的传递规律出现偏差,但As在无脊椎动物呈现了明显的生物放大现象,Zn在鱼类中呈现出生物放大现象。(6)人工海水暂养对整体扇贝软组织中重金属脱除率分别为Hg(55%)>Ni(52%)>Cr(46%)>Cu(45%)>As(44%)>Pb(38%)>Zn(27%)>Cd(20%),其中Cd的脱除率最低,说明Cd与扇贝机体结合较紧密,进而验证了扇贝是Cd的强富集生物的结论。海水暂养和食用前冲洗均对扇贝中重金属的净化能力有限,尤其是无法有效排出扇贝肌肉组织中的重金属。所以,海产品中的重金属脱除难度较大,污染源控制是提升海产品质量的关键。本论文的创新点如下:(1)综合评估大空间尺度范围内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利用“水-食品-能源(Water-Food-Energy NEXUS)系统”量化宏观政策在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控制方面的实施效果,证实“碳中和”策略对于改善近海海产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进行笼养扇贝的全养殖周期跟踪调查,实现了扇贝完整生长过程中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的探索,并应用DGT技术探究海水中生物有效性重金属浓度与贝类重金属积累的关系。(3)从典型物种的强富集特性和痕量重金属的食物链放大效应角度,揭示了海产品在养殖容许环境下仍存在典型重金属高富集风险,为海产品食用健康风险评估和安全阈值制定提供依据。

翟毓秀,郭萌萌,江艳华,姚琳,赵艳芳,吴海燕,李风铃,谭志军[2](2020)在《贝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文中认为贝类在中国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养殖规模和产量稳居世界首位。贝类也是水产品中质量安全风险较大的品种,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研究介绍了贝类产业和质量安全现状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并结合近10年监控数据,对贝类主要品种中的安全隐患和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贝类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贝类毒素以及致病性有害微生物是主要的安全隐患,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监控和监管。本研究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和针对性管理政策措施建议,以期为中国贝类产业的安全防控提供参考,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实现贝类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20,10(4):01-25]

孙明龙[3](2020)在《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传统淡水珍珠养殖中使用有机肥的弊端日趋明显,需要一种新型的养殖模式能够代替传统养殖,实现可持续绿色养殖,而我国水产养殖工厂化模式日趋成熟,成为淡水珍珠现代化养殖的一种可能。淡水珍珠工厂化养殖可以有效减少珍珠养殖业尾水的排放,另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提高养殖品种的质量,培育高品质的珍珠。三角帆蚌是我国淡水珍珠主要养殖对象,本文借鉴已有的工厂化养殖模式,构建了一套三角帆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并对三角帆蚌生理代谢及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同样研究了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三角帆蚌生长以及内壳色的影响,优化了饵料投喂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依据三角帆蚌生物学特征,构建了一套三角帆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系统包括三角帆蚌养殖、养殖用水调配和供给、藻类培养和供给、水质监控、养殖尾水处理5个模块,并配套设计淡水珍珠无菌插核工坊;养殖设施主要包括养殖池和养殖车间,养殖池配备多层三角帆蚌养殖架、增氧系统,养殖车间利用空气泵调温,开闭顶帘调光;温控模块以太阳能为热源,配水池调控水温;藻类培养模块包括专养藻类三级扩培、外塘发塘培藻以及养殖池自身藻类生产三种模式;水质监控模块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溶氧、p H、温度和水体浊度等指标远程动态监视;养殖尾水处理模块包括固液分离物理过滤和硝酸细菌化学处理,综上建成我国首家淡水珍珠工厂化养殖系统。该系统2018年4月开始首批次养殖,单位体积养殖密度是传统的50倍,达90只蚌/m3,养殖尾水中的COD、BOD去除率均达到80%以上,对氨氮去除达到90%,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率80%以上,每年三角帆蚌育珠期延长3~4个月,经两年养殖,产优质珍珠比例达40%。2.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及不同饵料浓度下的摄食节律在水温27℃条件下,将体质量为18.43±4.21g的一龄三角帆蚌(H.cumingii)放入20L塑料桶内暂养一周后,采用室内静水呼吸法测定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昼夜变化;并设置了4种小球藻(Chlorellasp)投喂初始浓度,分别为1.9×109(cells·L-1)、3.25×109(cell·L-1)、4.11×109(cell·L-1)和5.05×109(cells·L-1),测定了三角帆蚌的日摄食节律和摄食量。结果表明,三角帆蚌的耗氧率和排氨率每日呈现两个代谢周期,代谢最低谷出现在中午12点,然后逐渐提升,至夜间20点出现第一次代谢高峰,然后逐步下降,至凌晨0点至2点之间处于第二个代谢低谷期,凌晨4点出现第二次代谢高峰,并发现三角帆蚌夜间耗氧率和排氨率总体水平明显高于白天。另外,观察到三角帆蚌日摄食量受到饵料浓度的影响,小球藻浓度为4.11×109(cell·L-1)时,三角帆蚌的日摄食总量最高。根据上述研究,初步确定三角帆蚌养殖投饵时间在夜间8点以及凌晨0点到2点之间,投喂的最适饵料浓度在4×109(cell·L-1)到5×109(cell·L-1)之间。3.添加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生长以及内壳色的影响珍珠与珍珠蚌内壳珍珠层具有相似的形成机制,已发现珍珠颜色与供片蚌内壳色显着相关。本实验以紫色、金色、白色三种色系三角帆蚌(H.cumingii)为研究对象,设置β-胡萝卜素补充实验组和对照组,养殖90 d后比较分析了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TCC)及生长变化。结果表明,实验组紫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d E*值提高21.48%(P<0.05),L*值降低15.72%(P<0.05),a*值从0.48提高至2.67(P<0.05),b*值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金色三角帆蚌内壳色较对照组,a*值从0.07提高至1.52(P<0.05),b值从1.37提高至4.43(P<0.05),d E*和L*值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白色三角帆蚌内壳色各参数较对照组均未见显着变化(P>0.05)。三个色系三角帆蚌实验组肝胰腺TCC均大于对照组(P<0.05);紫色和金色实验组外套膜TCC较对照组分别提高55.29%和39.69%(P<0.05),白色实验组较对照组未见显着变化(P>0.05)。实验组三个色系三角帆蚌各生长性状均大于对照组(P<0.05)。研究结果证实补充β-胡萝卜素可改善三角帆蚌内壳色和生长,为珍珠养殖技术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张家炜[4](2019)在《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光裸星虫(Sipunculus nudus)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现有的光裸星虫繁殖生物学研究薄弱,制约了人工繁育技术的提高。光裸星虫生殖细胞在体腔液中游离发育,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各自独立。本研究利用超微结构观察结合转录组测序认识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的分子生物学过程,筛选关键基因并进行克隆和表达验证。研究结果可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及人工育苗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指导,也可为无脊椎动物卵子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积累基础资料。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光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光裸星虫卵母细胞、胚胎及幼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1)可依据卵母细胞超微结构及存在场所的变化将发育过程划分为6个阶段,其中Egg1-Egg4在体腔液中发育,为卵母细胞生长阶段,主要进行各种物质的合成和积累;Egg5在肾管中发育,生发泡发生破裂(GVBD);Egg6为排放到水体中的卵母细胞。(2)确定了Egg1-Egg4与卵径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可利用细胞筛进行分级分离。(3)胚胎及幼体发育经历卵裂、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海球幼体、匍匐幼体等主要阶段,从卵裂到担轮幼虫均在卵黄膜内发育;海球幼体出膜即可快速游动,以浮游植物为食;匍匐幼体在底质表面爬行,吞食砂砾,以其中的底栖硅藻为食。2、构建了卵母细胞Egg1-Egg6的转录组文库,共得到82,485个Unigene,均获得功能注释,检出22,691个CDS、10,132个SSR,并预测出3,926个编码转录因子的Unigene。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Egg2 VS Egg3以及Egg4 VS Egg5是最重要的两个发育时期。其中,KEGG和GO富集分析发现,Egg2 VS Egg3涉及基因复制、转录及翻译等过程相关通路被显着富集,且有关基因明显上调,表明Egg3发生了明显的DNA复制和蛋白合成过程。Egg4 VS Egg5涉及膜变化的通路显着富集,与Egg5发生GVBD相吻合。筛选出卵黄蛋白原、铁蛋白、围食膜蛋白、细胞周期蛋白B、胶原蛋白、热休克蛋白、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8等一批与卵母细胞发育相关的重要功能基因,这些基因涉及物质的积累、细胞周期的调控、胞外结构形成、先天免疫、蛋白质折叠与降解、转录调控以及细胞骨架重构等过程。3、利用了4种方法对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做了评测,并综合评测结果进行加权计算,结果表明TBP(1)可作为光裸星虫全组织qRT-PCR分析的最适单内参基因。60S-L7可作为光裸星虫不同发育时期卵母细胞qRT-PCR分析中的最适单内参基因,或与60S-L10组合为最适双内参基因。4、利用RACE技术获得了5个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Vg、Peritrophin、FoxL2、Ferritin、Hsp90)的cDNA序列全长,并利用软件对其进行了ORF、氨基酸序列、蛋白结构域、跨膜结构域、三级结构预测以及同源性比对等生物信息学分析。qRT-PCR分析显示5个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的卵母细胞中均有表达。其中Vg、Peritrophin、Ferritin、Hsp90基因在Egg3和Egg4中高的表达,而FoxL2则在Egg5和Egg6中高表达。研究结果丰富了光裸星虫繁殖生物学的资料。5、在本研究实验动物养殖过程中,设计了一些自动化小型养殖设施,包括小水体降温系统、微型调频气泵、微粒饲料投料装置、微粒饲料混合和分配装置等。

薛宝宝[5](2019)在《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性状分析及耐高温相关基因SNP位点筛选》文中认为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是我国沿海重要经济贝类之一,培育快长、抗逆的新品种是保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论文在缢蛏遗传育种过程中用有效积温法则和组织学方法研究了1龄和2龄缢蛏新品种繁殖生物学;利用通径分析和相关分析进行挑选幼贝和亲贝,完全双列杂交技术筛选最优杂交组合,筛选与耐高温相关基因ScHsc70的SNP位点,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结果表明1龄和2龄缢蛏性腺生殖的生物学零度相等,均为20.8℃。当温度达到2021℃时,组织切片显示一半以上的缢蛏个体开始性腺发育。两年的平均有效积温为802.60 d·℃。本研究有助于了解缢蛏性腺成熟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对新品种缢蛏一龄产卵时机和繁殖季节的调控可为工厂化苗种繁育提供经济效益,规范缢蛏新品种规模化养殖。结果也表明,缢蛏是典型的积温成熟产卵型贝类。此外,它不属于降温产卵型,但需要一定的温度,保证其性腺成熟和产卵。2、各数量性状之间的相关关系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与4、11月龄质量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长,分别为0.911、0.631,与9月龄活体质量相关系数最大的是壳高,为0.653。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对4、9、11月龄活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最大的分别是壳长(0.562)、壳宽(0.433)、壳高(0.394),决定系数与以上通径分析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利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别建立了4、9、11月龄缢蛏活体质量(W)的最优回归方程:W4=-0.756+0.039 SL+0.112 SW,R2=0.849;W9=-10.622+0.095 SL+0.404 SH+0.644 SW,R2=0.631;W11=-23.772+0.207 SL+0.805 SH+0.587 SW,R2=0.909。3、从第6日龄开始,杂交组合ZG(浙江选育群体雌性×广东养殖群体雄性)显着大于GG,ZZ(P<0.05)。杂交组合ZG、ZF(浙江选育群体雌性×福建养殖群体雄性)和FG(福建养殖群体雌性×广东养殖群体雄性)在120日龄的壳长和壳高显着大于其他组合分别为21.55±0.52 mm,7.72±0.15 mm;21.40±0.18 mm,7.59±0.10 mm;21.73±0.41 mm,7.66±0.16 mm。综合考虑其生长、存活和耐热性因素,本研究认为ZG、ZF、FG组合是缢蛏遗传改良较好的杂交组合,对缢蛏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培育快长、耐高温的缢蛏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4、ScHsc70基因全长序列长度为4 048 bp,包括6个内含子和7个外显子,编码区1 950 bp,从其外显子区域筛查到6个潜在的SNPs,分别命名为Rs1(g.588C>T)、Rs2(g.840 C>T)、Rs3(g.885 T>A)、Rs4(g.1233 A>G)、Rs5(g.1467 T>G)、Rs6(g.1482 T>C)。利用Sanger测序方法,对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耐高温群体和对照组群体潜在SNPs进行基因分型,ScHsc70基因SNPs与耐热性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Rs1、Rs3和Rs4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对照组和耐高温群体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单倍型连锁不平衡分析结果显示,ScHsc70基因SNPs可形成2个单倍体块,7种单倍型,其中CCT单倍型与耐高温性状显着相关;本实验中发现,Rs2和Rs3处于连锁状态(r2=0.86,LOD=25.56,D′=1.0),可以作为缢蛏与耐高温遗传育种的SNP标签。

肖红俊[6](2019)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对水产养殖行业愈来愈重视,将水产养殖提进了“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中,着手于海洋渔业的发展。其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新兴养殖模式,该种模式下养殖效率高,是以循环水为核心特征,具备节水、节电、节地等优点,成为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热点。作为工厂循环水中重要一环的饲料投喂,现阶段仍需人工进行,故本文为解决多层水槽式工厂化养殖模式中人工投喂料操作空间较为局促、工作强度大、饲料利用率较为低下等缺点,设计了一套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该系统基于K60单片机,以循迹小车、投饲装置和控制系统等部分所构成,系统在特定投饲跑道上行驶,根据红外对管采集的轨道信息和压力传感器采集的饲料信息判别是否进行投饲或补料,进而实现智能定点定量投饲。初步试验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运行速度0.52.2m/s,投饲的定位精度误差在2cm以内,投饲量误差在10g以内,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于千钧[7](2014)在《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本研究一方面要从产业层面对我国海湾扇贝产业历史与现状、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组织状况、产业链关联模式、产业绩效等有所把握,另一方面要从企业层面洞悉产业链关键环节生产者的行为特征、投入-产出关系等内容。通过从不同层面对该产业进行刻画与分析,以期能够帮助呈现海湾扇贝产业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政府部门、从业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调研、走访相关部门和有关组织、咨询业内专家等途径获取各项资料,把海湾扇贝产业纳入产业链、价值链等分析框架,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的SCP分析范式、博弈论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产业几个主要环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既填补了我国在海湾扇贝产业研究领域的空白,也对以上理论进行了拓展性创新。本研究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对海湾扇贝产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然后通过产业结构拆分为几个关键环节分别研究;继而分析不同环节间关联模式和产业链运行机理;再通过“微观”和“中观”视角分别评估个体企业和整体产业绩效;最后总结了产业中暴露或隐藏的重要问题并提出对待或破解之道。文章先后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好不好”、“评判标准”和“如何应对”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包括:(1)以往推动我国海湾扇贝产业快速发展的三种动力是:市场需求、政府干预和科技进步;(2)育苗产出不稳定,养殖大规模死亡事件时有发生,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销售市场发育滞后是困扰产业发展的阻力;(3)传统型产业链在我国海湾扇贝产业链中占据主要地位,产业链环节内部表现为链接紧密、激励得当、效率高、组织力强等特点,产业链环节之间则表现出联系松散、不稳定、效率低、组织力差的特点;(4)处于市场交易下的传统型海湾扇贝产业链中越靠近下游企业利润水平越低,利润水平与从业风险大致呈反比关系;(5)出苗数量、生态和市场容量、研发与创新能力和市场满意度分别决定了产业不同环节的绩效。本文总结了产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将产量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2)改善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缺陷;(3)稳定育苗产量、降低从业风险;(4)确定科学容量并降低养殖业的负外部性;(5)提高加工产品的附加值;(6)改变销售市场发育滞后的状况;(7)促使产业从传统型产业链向现代型产业链转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涉及三大方面,它们是(1)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2)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和(3)加快科学技术攻关。

王康[8](2014)在《盐度诱导太平洋牡蛎和近江牡蛎三倍体的研究》文中认为牡蛎是我国重要养殖贝类,年总养殖产量居于贝类之首。三倍体牡蛎由于其育性差、生长快、品质好等诸多优于二倍体的特性而成为牡蛎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消费者青睐。目前,三倍体牡蛎的获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采用理化方法抑制正常受精卵第二极体的排放,一是利用二倍体与四倍体牡蛎杂交产生100%的三倍体。国内三倍体牡蛎的生产多采用第一种途径,利用6-DMAP、温度休克等理化方法诱导。本研究中我国养殖牡蛎的主要品种——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和近江牡蛎(Crossostrea ariakensis)为对象,尝试通过高盐或低盐抑制受精卵第2极体的释放,诱导牡蛎三倍体。本方法安全无毒、价格低廉,适用于牡蛎三倍体产业生产,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一、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本研究中,首先通过荧光染色法显微观察太平洋牡蛎精卵受精及早期胚胎发育过程,发现23℃水温条件下,近江牡蛎在受精后25分钟左右出现第1极体(PB1)这有助于多倍体诱导时机的准确把握。其次,首次采用高盐抑制太平洋牡蛎受精卵第2机体释放产生三倍体,探索了高盐诱导三倍体最佳诱导的最适条件。在水温为25℃的条件下,分别在不同高盐处理液(盐度分别为40、45、50、55、60、65、70、75、80ppt),在不同处理时机,当首次、30%、50%出现PB1,以及首次、50%出现PB2时,将太平洋牡蛎受精卵放入处理液中,持续处理10、15、20、25min。之后将受精卵置于正常海水(盐度为35ppt)中孵化。使用300目筛绢网过滤海水获取初孵D-型幼虫,通过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测定,以确定最佳诱导条件。通过诱导率及综合评价指数的分析表明,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多倍体的最佳参数为:盐度为65,处理时机为50%PB出现,处理持续时间20min。按照最适条件,在受精卵出现50%PB1时,以盐度65的高盐海水处理受精卵20min,幼虫的三倍体诱导率为65.53%。通过荧光学观察,太平洋牡蛎受精卵在受精后25min左右出现第一极体,30分钟左右第一极体全部排出。由此可以确定在使用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过程中的诱导时机的选择。最后,对使用高盐诱导的三倍体牡蛎(8月龄)进行了染色体组成观察,发现了染色体缺失现象,亦即非整倍体现象。其中二倍体水平上的染色体缺失表现为2n-1和2n-2,染色体数目为18或19条;三倍体水平上的缺失发现了2种情况,3n-1和23n-4,染色体数为29和26。非整倍体现象的出现可能与多倍体染色体组的不稳定性有关。二、低盐诱导近江牡蛎三倍体1.低盐对近江牡蛎精卵影响及海水对解剖卵的促熟作用用自然海水按一定比例加入蒸馏水,配制盐度为5,10,15,20,25,30的海水。将精子滴加入不同盐度的海水中,定时观察精子的活动情况。结果表明低盐海水对精子的活动能力有明显影响,精子的存活时间随着盐度的降低而缩短,当盐度在10及以下时,3min内精子失去运动能力;随着盐度的升高,精子的存活时间延长,盐度为25及30时,精子在2h内保持活跃状态,3h活跃度有所降低,但仍有40%以上精子活跃。盐度对牡蛎卵子的形态和受精能力也有明显影响。将卵子浸泡在不同盐度海水中10min后,发现卵子形态大小发生变化,其卵径大小与盐度间呈现出负相关趋势。浸泡25min后,受精实验结果表明,受精率与盐度之间表现出正相关趋势,卵子的受精率随着盐度降低而迅速降低,当盐度低于10ppt时,受精率为0。正常海水浸泡对牡蛎的卵子有促熟作用。浸泡时间在0.5-1.5h,牡蛎卵子具有较高的受精率,但浸泡时间再延长,至2h以后之后则出现受精率降低的现象。实验结果表明近江牡蛎体解剖卵的外促熟适宜最适时间为0.5-1.5h。2.低渗诱导近江牡蛎三倍体研究2.低渗诱导近江牡蛎三倍体,分别在20%-30%、40%-50%以及60%-70%的受精卵出现PB1时,采用不同的低盐(盐度为6、8、10、12、14、16)处理近江牡蛎的受精卵10、15、20min,然后将受精卵移入盐度为30的正常过滤海水中孵化。当孵化出D-型幼虫时,收集幼虫,DAPI荧光染色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倍性测定。通过诱导率及综合评价指数的分析表明,低盐诱导近江牡蛎多倍体的最佳参数为:盐度为8,处理时机为40%-50%受精卵出现PB1,处理持续时间15min。按照实验得出的最适条件,在受精卵出现40%-50%PB1时,以盐度为6的低盐海水处理受精卵15min,幼虫的三倍体诱导率为89.03%,孵化率为80.23%,综合评价指数为71.43。研究结果显示低渗诱导对于近江牡蛎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三倍体诱导方法,具有良好的生产应用前景。

王大海[9](2014)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布局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海水养殖业布局具有资源导向性、空间离散性和产业弱质性等农业布局的一般特性,从而使得海洋养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殖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好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选题以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起点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态势,审视海水养殖业在生物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探寻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海水养殖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而发展规模经济是海水养殖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理论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环境、资源、市场、科技、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了海水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技术进步、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骄人业绩,但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养殖环境、海洋生态灾害、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整个世界来看,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是: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养殖质量。这些做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积极开展规模经济的探索: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在经济效益、良种培育、养殖方式、病害防治、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影响了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高端发展。规模效率分析能够正确评判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在构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模型前提下,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过低是导致我国当前海水养殖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应适度规模经营,着重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改善资本、鱼苗、海水养殖面积规模的生产效率。从长远来说,应当实现海水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海水养殖的规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生态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未来方向,与之相应,工业化养殖就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是: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要措施。其次,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刘志刚,刘建勇,杨博[10](2011)在《温度与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贝存活与生长的互作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在室内实验条件下,采用二因素五水平的正交实验方案,设置了5个温度梯度(15、19、23、27、31℃)和5个盐度梯度(18、22、26、30、34),研究了温度与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贝存活与生长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华贵栉孔扇贝在最适盐度范围内,幼贝适宜的存活温度为15.0~30.5℃;最适存活温度19.0~27.0℃;适宜生长温度15.0~30.4℃,最适生长温度23.3~27.9℃。在最适温度范围内,幼贝适宜的存活盐度为20.3~34.0;最适存活盐度27.9~34.0;适宜生长盐度19.3~34.0,最适生长盐度21.9~34.0。(2)温度和盐度对幼贝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存在互作效应。当盐度处于最适宜范围时,幼贝的适宜及最适温度范围达到最大;当盐度向两个极端移动时,幼贝的适宜及最适温度范围变小;但是适宜及最适温度范围的中心点不会随盐度的改变而改变。当温度处于最适宜范围时,幼贝的适宜及最适盐度范围达到最大;当温度向两个极端移动时,幼贝的适宜及最适盐度范围变小;但是适宜及最适盐度范围的中心点不会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3)幼贝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强于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对高盐的适应能力强于对低盐的适应能力。

二、华贵栉孔扇贝北方工厂化苗种繁育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贵栉孔扇贝北方工厂化苗种繁育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海洋渔业规模近况
        1.1.1 世界与中国海洋渔业基本状况
        1.1.2 海洋鱼类养殖和捕捞概况
        1.1.3 扇贝养殖概况
    1.2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污染状况
        1.2.1 国内外海产品重金属含量标准
        1.2.2 国内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2.3 国外海产品中重金属含量
    1.3 重金属的来源与危害
    1.4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溯源分析方法
        1.4.1 铅同位素法进行重金属污染溯源
        1.4.2 多元统计分析法进行重金属污染分析和溯源
        1.4.3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进行重金属溯源
        1.4.4 其他生物体重金属污染溯源方法
    1.5 海产品重金属污染分析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1.5.1 生物富集、生物放大与生物积累
        1.5.2 海产品中金属污染评价
        1.5.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评价
    1.6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重金属富集机制研究的应用
    1.7 影响海产品中重金属积累的因素
        1.7.1 客观因素影响重金属浓度和分布
        1.7.2 生物动力学因素
        1.7.3 重金属形态影响
    1.8 科学问题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8.1 科学问题与意义
        1.8.2 研究内容
        1.8.3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近海海产品重金属分布、溯源与风险调控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2.1 采样区域介绍
        2.2.2 样品采样
        2.2.3 样品处理
    2.3 材料与方法
        2.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2.3.2 重金属每日估计摄入量计算
        2.3.3 健康风险评价
        2.3.4 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Pb同位素重金属溯源
        2.3.5 宏观政策实施下的污染控制
        2.3.6 质量控制
        2.3.7 数据统计与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大尺度范围的海产品重金属分布特征
        2.4.2 重金属每日摄入量--通过食用海产品的途径
        2.4.3 海产品摄食健康风险
        2.4.4 海产品重金属溯源
        2.4.5 “化石能源消耗控制”和“近岸水污染防治行动”政策实施有助于降低海产品重金属健康风险
    2.5 小结
第3章 养殖鱼类与野生鱼类重金属积累差异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与处理
    3.3 材料与方法
        3.3.1 鱼肉及其他组织内重金属含量测定方法
        3.3.2 鱼肉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3.3.3 鱼肉食用风险评价与推荐最大食用量计算
        3.3.4 利用稳定同位素确定鱼类食性与营养级方法
        3.3.5 质量控制
        3.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养殖/野生鱼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
        3.4.2 养殖/野生鱼不同组织中重金属积累差异
        3.4.3 养殖/野生鱼摄食健康风险与最大推荐食用量
        3.4.4 鱼类肌肉组织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较
        3.4.5 营养级和食性的计算
        3.4.6 养殖/野生鱼营养级和食性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4.7 鱼类养殖周期对重金属积累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黄渤海养殖扇贝中重金属空间-种间分布差异及健康风险
    4.1 引言
    4.2 样品采集与处理
        4.2.1 采样区域介绍
        4.2.2 样品采集
        4.2.3 样品处理
    4.3 材料与方法
        4.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4.3.2 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3.3 质量控制
        4.3.4 数据统计与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渤海三种养殖扇贝体内重金属含量分布特征
        4.4.2 扇贝不同组织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4.4.3 扇贝中重金属的生物富集
        4.4.4 扇贝中重金属的摄食健康风险
        4.4.5 最大安全摄入量推荐
    4.5 小结
第5章 笼养扇贝在全养殖周期中重金属来源与富集规律探究
    5.1 引言
    5.2 实验设计与方法
        5.2.1 扇贝生长实验方法及采样
        5.2.2 薄膜扩散梯度技术的使用
        5.2.3 重金属检测方法
        5.2.4 重金属评价指数
        5.2.5 稳定同位素测定
        5.2.6 主成分分析方法
        5.2.7 质量控制
        5.2.8 数据统计与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海水水质指标与重金属浓度变化
        5.3.2 扇贝生长发育指标及体内稳定同位素含量变化
        5.3.3 全养殖周期中扇贝体内重金属浓度变化
        5.3.4 影响扇贝中重金属积累的主要因素探究
        5.3.5 扇贝中重金属的主要来源探究
        5.3.6 利用稳态模型分析扇贝中多源重金属的生物浓缩和生物放大
    5.4 小结
第6章 典型近海经济性海产品中重金属在食物链间的传递及放大
    6.1 引言
    6.2 样品采集与处理
    6.3 材料与方法
        6.3.1 重金属检测方法
        6.3.2 样品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方法
        6.3.3 碳稳定同位素法计算生物营养级
        6.3.4 重金属在食物链上营养级放大系数
        6.3.5 质量控制
        6.3.6 数据统计与处理
    6.4 结果与讨论
        6.4.1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中稳定同位素比值
        6.4.2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营养层次
        6.4.3 主要经济性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
        6.4.4 海产品体内重金属含量与其食性/营养级的关系
        6.4.5 食物链上重金属的积累和生物放大
    6.5 小结
第7章 海产品中重金属的人工干预净化
    7.1 引言
    7.2 实验设计与方法
        7.2.1 对比实验设计
        7.2.2 室内培养实验方法
        7.2.3 样品收集及处理
        7.2.4 重金属检测方法
        7.2.5 质量控制
        7.2.6 数据统计与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扇贝整体软组织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2 扇贝闭壳肌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3 扇贝鳃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4 扇贝消化腺中重金属净化效果
        7.3.5 死亡扇贝重金属净化效果
    7.4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贝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贝类产业总体概况
    1.1 中国主要养殖贝类及其产业布局
    1.2 贝类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1.3 中国贝类贸易特点
2 贝类产品质量安全概况
    2.1 化学农药
    2.2 有害重金属
    2.3 贝类毒素
    2.4 生物危害
    2.5 有机污染物
    2.6 其他内源性危害物
3 近10年贝类质量安全状况前后变化分析
    3.1 贝类毒素的食用安全风险日益严峻
    3.2 重点品种中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依然严重
    3.3 生物危害导致的食用安全风险提升
    3.4 有机污染物的长期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4 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分析
    4.1 贝类生产、流通环节的主要共性隐患
        4.1.1 水产苗种
        4.1.2 药物残留
        4.1.3 养殖环境
        4.1.4 流通环节
    4.2 重点贝类品种中的质量安全问题与隐患分析
        4.2.1 贻贝
        4.2.1.1 贝类毒素
        4.2.1.2 重金属
        4.2.1.3 有机污染物
        4.2.1.4 致病性微生物
        4.2.2 牡蛎
        4.2.2.1 重金属
        4.2.2.2 有机污染物
        4.2.2.3 贝类毒素
        4.2.2.4 致病性微生物
        4.2.3 扇贝
        4.2.3.1 重金属
        4.2.3.2 贝类毒素
        4.2.3.3 有机污染物
        4.2.3.4 致病性微生物
        4.2.4 滩涂贝类
        4.2.4.1 有机污染物
        4.2.4.2 重金属
        4.2.4.3 贝类毒素
        4.2.4.4 致病性微生物
        4.2.5 螺类
        4.2.6 鲍
5 对策和建议
    5.1 管理政策措施建议
        5.1.1 加强养殖产地环境质量监控,严控污染水域贝类上市
        5.1.2 科学选择贝类养殖场地,合理规划养殖区
        5.1.3 强化产地贝类风险监控,重视风险评估
        5.1.4 加大贝类毒素监控力度,实施风险预警
        5.1.5 重视生物危害安全风险,全面进行隐患排查
        5.1.6 严控上市产品违规使用药物,进行重点整治
    5.2 需重点研究解决的问题建议
        5.2.1 高风险贝类毒素危害的管控与预警协调行动计划
        5.2.2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控制行动方案
        5.2.3 贝类中危害物风险评估规划与整体推进计划
        5.2.4 贝类安全风险防控知识普及与安全消费引导方案
        5.2.5 贝类养殖区整体布局和养殖品种规划调整方案
    5.3 应急预案储备
        5.3.1 贝类食源性中毒应急处置方案
        5.3.2 环境污染处置及产业应对应急方案
        5.3.3 突发性舆情与质量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预案
        5.3.4 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应对方案和程序
    5.4 前瞻性建议
        5.4.1 迎难而上,推进全链条质量安全控制与监管无缝对接
        5.4.2 加快推进高效检测技术的研发,实现高效监测
        5.4.3 加快技术积累,推进实施贝类毒素监控预警计划
        5.4.4 推进关键危害物和复合污染风险评估计划,建立限量标准
        5.4.5 挖掘贝类功能性成分,建立名优产品评价及产品分等分级体系

(3)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工厂化养殖的优势和养殖品种特点
    1.2 三角帆蚌养殖生态学概况
        1.2.1 生态习性
        1.2.2 养殖温度
        1.2.3 养殖pH
    1.3 贝类摄食代谢
        1.3.1 摄食机制
        1.3.2 贝类摄食种类
        1.3.3 贝类生理代谢
    1.4 类胡萝卜素在贝类养殖中的功能和作用
第二章 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设计
    2.1 养殖系统
        2.1.1 系统构建
        2.1.2 养殖设施
        2.1.3 养殖用水调配供给
        2.1.4 藻类培养与供给
        2.1.4.1 藻类扩培与投喂
        2.1.4.2 外塘发塘补充藻类方法
        2.1.4.3 养殖水池的自身补给和其他替代饵料的补充
        2.1.5 养殖水质的控制指标与管理
        2.1.6 养殖尾水处理
    2.2 养殖品种和插核技术
        2.2.1 养殖品种
        2.2.2 插核技术
    2.3 日常管理以及注意事项
    2.4 养殖效益
    2.5 小结
第三章 三角帆蚌昼夜呼吸代谢及摄食节律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2.1 三角帆蚌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昼夜变化试验
        3.1.2.2 不同饵料浓度下三角帆蚌昼夜摄食节律试验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分析
        3.2.1 三角帆蚌的昼夜耗氧率和排氨率变化
        3.2.2 不同饵料浓度下三角帆蚌昼夜摄食率的变化
    3.3 讨论
        3.3.1 贝类昼夜代谢变化规律
        3.3.2 贝类摄食昼夜节律及其对藻类浓度的摄食反馈
第四章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组织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及生长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饲养管理
        4.2.2 实验设计
        4.2.3 生长性状指标的计算
        4.2.4 类胡萝卜素测定
        4.2.5 内壳色的测量
        4.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4.3 结果和分析
        4.3.1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内壳色的影响
        4.3.2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三角帆蚌肝胰腺和外套膜边缘膜TCC的影响
        4.3.3 补充投喂β-胡萝卜素对不同色系三角帆蚌生长的影响
    4.4 讨论
        4.4.1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贝壳色泽的影响
        4.4.2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组织中类胡萝卜含量的影响
        4.4.4 补充投喂类胡萝卜素对生长的影响
        4.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星虫动物简介
    2 星虫动物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3 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研究
    4 无脊椎动物性腺或生殖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研究
        4.1 热休克蛋白基因
        4.2 成熟促进因子MPF
        4.3 卵黄蛋白原
        4.4 皮质颗粒的相关蛋白
        4.5 血凝素/变形细胞聚集因子
        4.6 铁蛋白
    5 转录组学在性腺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及胚胎幼体发育过程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所用仪器设备
        1.3 主要试剂
        1.4 样品制样与观察
    2 结果
        2.1 卵母细胞发育观察
        2.2 胚胎幼体发育观察
    3 讨论
        3.1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
        3.2 光裸星虫胚胎幼体发育
第三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转录组数据过滤
        2.2 Denovo组装和质量评估
        2.3 基因注释
        2.4 基因定量
        2.5 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检测
        2.6 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2.7 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筛选
    3 讨论
        3.1 转录组基础分析
        3.2 卵母细胞周期界定
        3.3 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
第四章 光裸星虫定量分析实验中内参基因的筛选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光裸星虫全组织内参筛选
        2.2 卵母细胞内参筛选
    3 讨论
        3.1 全组织内参筛选
        3.2 卵母细胞内参筛选
第五章 光裸星虫卵母细胞发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光裸星虫Vg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2 光裸星虫Peritroph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3 光裸星虫FoxL2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4 光裸星虫Ferritin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5 光裸星虫Hsp90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3 讨论
        3.1 光裸星虫Vg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2 光裸星虫Peritrophin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3 光裸星虫FoxL2 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4 光裸星虫Ferritin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3.5 光裸星虫Hsp90 基因的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第六章 自动化小型养殖设施的设计
    1 小水体降温系统
    2 微型调频气泵
    3 微粒饲料投料装置
    4 微粒饲料混合和分配装置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5)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性状分析及耐高温相关基因SNP位点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缢蛏研究背景
        1.1.1 缢蛏简介
        1.1.2 缢蛏养殖现状
        1.1.3 缢蛏繁殖生物学研究
        1.1.4 贝类数量性状的研究
        1.1.5 缢蛏种质资源研究
    1.2 杂交选育
        1.2.1 杂交选育简介
        1.2.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
        1.2.3 杂交育种的应用
        1.2.4 杂交选育的发展前景
    1.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3.1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aotide Polymorphisrn,SNP)
        1.3.2 SNP在动物遗传育种的应用
        1.3.3 贝类育种中功能基因的研究
    展望
第二章 二种年龄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2016 年缢蛏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
        2.2.2 2017 年缢蛏性腺发育的生物学零度
        2.2.3 组织学观察缢蛏性腺生物学零度
        2.2.4 缢蛏性腺发育周期
    2.3 讨论
        2.3.1 降温型产卵贝类
        2.3.2 一、二龄缢蛏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的意义
        2.3.3 缢蛏生物学零度的确定
        2.3.4 有效积温的验证
        2.3.5 缢蛏性腺发育的影响因素
    结论
第三章 不同月龄缢蛏新品种数量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数据测量与处理
    3.2 结果
        3.2.1 性状的描述统计量
        3.2.2 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3.2.3 壳形态性状与活体质量间的回归分析
        3.2.4 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影响的通经分析
        3.2.5 壳形态性状对活体质量的决定程度分析
    3.3 讨论
        3.3.1 对缢蛏数量性状研究的意义
        3.3.2 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的关系
        3.3.3 不同月龄缢蛏壳形态性状与活体质量的关系
        3.3.4 影响活体质量的表型性状和最优回归方程
第四章 三个不同地理群体缢蛏双列杂交的杂种优势
    4.1 材料和方法
        4.1.1 材料
        4.1.2 亲贝促熟
        4.1.3 双列杂交
        4.1.4 室内幼虫培育
        4.1.5 半致死温度
        4.1.6 指标测定
        4.1.7 数据处理
    4.2 结果
        4.2.1 浮游期
        4.2.2 稚贝期生长
        4.2.3 杂种优势
        4.2.4 稚贝期存活率
        4.2.5 半致死温度
    4.3 讨论
第五章 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ScHsc70基因SNPS筛查与耐高温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
        5.2.1 ScHsc70 基因序列克隆
        5.2.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2.3 缢蛏SNPs与耐高温性状的关联性分析
    5.3 讨论
        5.3.1 热休克蛋白70 的功能
        5.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5.3.3 缢蛏ScHsc70 基因SNPs多态性与耐高温的相关性
    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方案设计
    2.1 水产养殖
        2.1.1 工厂化养殖
        2.1.2 网箱养殖
        2.1.3 围栏养殖
        2.1.4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2.2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
        2.2.1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的主要问题
        2.2.2 智能投饲系统
        2.2.3 最终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3.1 整体结构
    3.2 推料和储料装置设计
    3.3 投饲跑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4.1 控制系统电路方案
    4.2 电源模块
        4.2.1 电源模块选型
        4.2.2 电源电路设计
    4.3 电机与电机驱动模块
        4.3.1 电机与电机驱动模块选型
        4.3.2 电机驱动电路设计
    4.4 其它模块选型
        4.4.1 传感器选型
        4.4.2 舵机选型
        4.4.3 OLED屏选型
    4.5 总电路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算法及其实现
    5.1 IAR编译器
    5.2 方向控制
    5.3 投饲点控制
    5.4 投饲定量控制
    5.5 界面设置
    5.6 样机试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和方法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1.6 主要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
        1.6.1 产业、产业结构
        1.6.2 产业链理论
        1.6.3 产业组织理论
        1.6.4 产业关联及主要相关理论
        1.6.5 价值链理论
        1.6.6 文献综述
2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概况
    2.1 产业现状
        2.1.1 世界扇贝产业
        2.1.2 世界海湾扇贝产业
        2.1.3 中国扇贝产业
        2.1.4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
    2.2 历史沿革
        2.2.1 世界海湾扇贝产业
        2.2.2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
        2.2.3 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3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
    3.1 育苗业
        3.1.1 产业概况
        3.1.2 育苗技术
        3.1.3 区域分布
        3.1.4 市场集中度
    3.2 养殖业
        3.2.1 产业概况
        3.2.2 养殖技术
        3.2.3 区域分布
        3.2.4 进入壁垒
        3.2.5 管理框架
    3.3 加工业
        3.3.1 产业概况
        3.3.2 加工技术
        3.3.3 市场集中度
        3.3.4 产品差异化
    3.4 销售业
        3.4.1 产业概况
        3.4.2 销售途径
        3.4.3 定价机制
        3.4.4 消费行为
4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关联与特征
    4.1 海湾扇贝产业链的组成与协作模式
        4.1.1 海湾扇贝产业链的组成
        4.1.2 海湾扇贝产业链的协作模式
    4.2 海湾扇贝产业链的运行机理
        4.2.1 市场交易下的价格机制
        4.2.2 为利润而进行纵向协作
    4.3 海湾扇贝产业关联特征分析
        4.3.1 微观视角下的案例剖析
        4.3.2 中观视角下的比较分析
5 典型海湾扇贝产业企业投入与产出分析
    5.1 育苗业
        5.1.1 调研问卷与调查样本
        5.1.2 投入成本分析
        5.1.3 产出收益分析
        5.1.4 投入与产出实证分析
    5.2 养殖业
        5.2.1 调研问卷与调查样本
        5.2.2 投入成本分析
        5.2.3 产出收益分析
        5.2.4 投入与产出实证分析
    5.3 加工和销售业
        5.3.1 调研问卷与调查样本
        5.3.2 投入成本分析
        5.3.3 产出收益分析
        5.3.4 投入与产出实证分析
6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绩效分析
    6.1 海湾扇贝产业绩效分析
        6.1.1 产业竞争力研究视角及评价体系
        6.1.2 海湾扇贝产业价值链分析
    6.2 决定产业绩效的关键所在
        6.2.1 出苗数量决定育苗成败
        6.2.2 容量决定养殖效益高低
        6.2.3 研发与创新是改变加工绩效重要因素
        6.2.4 市场满意度影响销售业绩
7 产业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出路
    7.1 产业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
        7.1.1 产量优势不等于产品优势
        7.1.2 产业发展存在管理机制缺陷
        7.1.3 育苗业产量不稳地、风险性大
        7.1.4 养殖业面临养殖容量、负外部性显现问题
        7.1.5 加工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带动能力差
        7.1.6 销售业发展相对滞后
        7.1.7 传统型产业链仍占据主要地位
        7.1.8 产业利润空间变小
    7.2 对策与出路
        7.2.1 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7.2.2 创新产业管理模式
        7.2.3 加快技术攻关
        7.2.4 让制度合理深入到每个层面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盐度诱导太平洋牡蛎和近江牡蛎三倍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文献综述
    1.1 多倍体育种背景与概况
    1.2 贝类多倍体的诱导方法
    1.3 贝类多倍体的检测方法
    1.4 贝类多倍体诱导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1.5 贝类多倍体荧光学观察应用
    1.6 贝类多倍体中的非整数倍体现象
    1.7 贝类多倍体现状与发展前景
2.高盐诱导太平洋牡蛎三倍体
    2.1 高盐诱导近江牡蛎最适条件确定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高盐诱导实验设计
        2.1.3 数据处理
        2.1.4 结果和分析
        2.1.5 讨论
    2.2 三倍体太平洋牡蛎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染色体缺失现象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结果
        2.2.4 讨论
    2.3 太平洋牡蛎受精与早期胚胎发育的荧光学观察
        2.3.1 材料与方法
        2.3.2 实验结果
        2.3.3 讨论
3.低渗诱导近江牡蛎三倍体
    3.1 低渗对近江牡蛎(Crossostrea ariakensis)精卵的影响及海水对解剖卵的促熟作用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低渗方法诱导近江牡蛎的最适条件及幼虫培育
        3.2.1 材料和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的学术论文

(9)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2.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要素
        2.1.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特征
        2.1.2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产业要素
        2.1.3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现实意义
        2.1.4 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2.2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2.2.1 规模经济
        2.2.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2.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产业生态理论
        2.3.3 产业关联理论
        2.3.4 产业结构理论
    2.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
        2.4.1 工厂化养殖
        2.4.2 海水网箱养殖
        2.4.3 海水池塘养殖
    2.4.4 筏式养殖
        2.4.5 浅海底播养殖
    3.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3.1.1 养殖品种、结构
        3.1.2 养殖面积
        3.1.3 养殖产量
        3.1.4 养殖产值
    3.2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3.2.1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3.2.2 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日渐突出
        3.2.3 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3.2.4 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3.2.5 海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特征
    3.3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3.3.1 养殖环境问题
        3.3.2 海洋生态灾害问题
        3.3.3 产业结构问题
        3.3.4 水产品质量问题
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4.2 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
        4.2.1 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
        4.2.2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
        4.2.3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4.2.4 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支持提升养殖质量
    4.3 经验借鉴
5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5.1 开始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
    5.2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5.3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5.3.1 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5.3.2 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5.3.3 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5.3.4 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
    5.4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5.5 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5.6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5.7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5.7.1 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5.7.2 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5.7.3 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5.7.4 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5.7.5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6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6.1.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2 海水养殖业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基于 DEA 方法的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6.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6.3.2 不同规模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6.3.3 海水养殖业效率最优规模的确定
    6.4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
        6.4.1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方法
        6.4.2 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估计
        6.4.3 实证结论
7 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路径:工业化养殖
    7.1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向预测
    7.2 工业化养殖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7.2.1 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7.2.2 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
    7.3 我国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8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8.1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8.1.1 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8.1.2 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8.2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8.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8.4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8.5 配套措施
        8.5.1 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8.5.2 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8.5.3 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8.5.4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9 结语
    9.1 结论
    9.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温度与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贝存活与生长的互作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测定与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温度、盐度组合下的幼贝存活率
    2.2 温度与盐度互作效应对幼贝存活的影响
    2.3 温度与盐度互作效应对幼贝生长的影响
3 讨论
    3.1 华贵栉孔扇贝幼贝生存与生长的适宜温度和盐度范围
    3.2 温度和盐度的互作效应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贝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四、华贵栉孔扇贝北方工厂化苗种繁育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重金属在近岸海域海产品中的富集及其影响机制研究[D]. 林怡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2021(01)
  • [2]贝类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J]. 翟毓秀,郭萌萌,江艳华,姚琳,赵艳芳,吴海燕,李风铃,谭志军.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20(04)
  • [3]三角帆蚌工厂化养殖系统构建和投喂技术优化[D]. 孙明龙.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4]光裸星虫早期发育观察及卵母细胞发育关键基因的研究[D]. 张家炜.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5]缢蛏新品种“申浙1号”性状分析及耐高温相关基因SNP位点筛选[D]. 薛宝宝.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智能投饲系统的设计研究[D]. 肖红俊.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7]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D]. 于千钧.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8]盐度诱导太平洋牡蛎和近江牡蛎三倍体的研究[D]. 王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9]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 王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10]温度与盐度对华贵栉孔扇贝幼贝存活与生长的互作效应研究[J]. 刘志刚,刘建勇,杨博. 海洋科学, 2011(10)

标签:;  ;  ;  ;  ;  

北方工业化扇贝花桂苗育种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