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胆瘘的外科技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胆瘘的外科技术

一、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胆瘘的手术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张昕宁[1](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收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胃排空障碍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单一医疗团队行PD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病例共计70例。根据术后是否发生DGE,将70例患者分为DGE组(n=18)和非DGE组(n=52)。选择可能影响PD术后DGE发生率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术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饮酒史、术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总胆红素、白蛋白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术中因素主要包括: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术后主要因素包括:术后第一天白细胞计数、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病理类型和术后腹腔并发症(术后胰瘘、术后胆瘘、腹腔出血)。本文应用SPSS 25.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首先,我们对两组间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两组间的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其次,对上诉有统计学差异的自变量进行Logisitic多因素回归分析,P<0.05视为有显着意义,最终得出影响PD术后DGE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根据本文诊断标准,发生DGE的患者共18例(18/70),发生率约为25.7%,与文献报道相符。首先,我们发现术前血红蛋白水平(P=0.031)、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水平(P=0.009)以及术后胰瘘(P=0.043)在两组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分析显示,与非DGE组相比,DGE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及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水平较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但是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总胆红素水平、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病理类型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我们将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水平以及术后胰瘘纳入Logisi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水平(OR=0.790,P=0.045)是PD术后DG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GE作为PD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虽不致命,且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治愈,但会加重个人和社会卫生经济学负担,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痛苦。本文通过收集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单一医疗团队70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可知术前血红蛋白水平、术后并发胰瘘是PD术后发生DGE的非独立危险因素,术后第一天白蛋白水平是PD术后发生DGE的独立危险因素。

邢铭轩[2](2021)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术后胰瘘是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及严重并发症,常可导致继发性腹腔感染及腹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研究回顾分析我中心收治的200例行LPD手术患者,通过对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检验资料、术中、术后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影响因素,为胰腺外科医生在LPD术后预防胰瘘的发生上提供一些可能的帮助和思路。方法:收集可能影响LPD术后产生临床胰瘘的因素:患者一般资料、术前检验资料、术中资料、术后及病理资料等。将200例患者收集的临床资料以及是否并发临床胰瘘等数据资料进行赋值后纳入SPSS 26.0进行单因素分析,分析结果中有意义的指标可以确定为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了消除混杂因素的作用,进一步阐明各单因素对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影响,将单因素分析得出的与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有关的影响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得出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在200例LPD术后患者中术后发生临床相关性胰瘘(B/C级)共有26例,发生率为13%。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年龄、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病史、是否有糖尿病史、是否有心脑血管病史、是否有肝炎病史、是否有吸烟史、是否有饮酒史、是否有上腹部手术史、是否有术前减黄史、术前CA125及CA199、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直接胆红素、术前AST、术前ALT、术前γ-GT、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输红细胞、ASA分级、术后第三天白细胞、术后第三天白蛋白、肿瘤良恶性、肿瘤直径大小等因素与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无关(P>0.05)。BMI、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ASA分级、肿瘤部位等因素是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相关影响因素(P<0.05)。通过多因素分析得出:BMI(P<0.001)、主胰管直径(P=0.049)、胰腺质地(P=0.012)、术前白蛋白(P=0.001)是LPD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BMI、术前白蛋白、手术时间、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ASA分级、肿瘤部位等因素与LPD术后临床胰瘘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2、BMI大、质软胰腺、胰管直径狭窄、术前白蛋白水平低是LPD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这些危险因素时术后更容易发生临床胰瘘。3、LPD术后临床胰瘘对预后影响较大,患者腹腔感染风险增加,术后出血、二次手术及死亡率更高,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延长,胃肠排空障碍几率更高,并明显增加术后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4、术前选择BMI小、胰管扩张、质硬胰腺、白蛋白水平正常的患者行LPD手术,可能会降低术后临床胰瘘发生的几率。

莫代海[3](2021)在《梗阻性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及术前胆道引流的指征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梗阻性黄疸是胰头癌及其它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常见的临床特征,可引起机体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肝、肾、心等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异常,营养状况下降,免疫功能不全等全身性障碍。患者对手术耐受差,从而增加胰十二指肠切除(PD)后的并发症风险。术前胆道引流(PBD)可以缓解梗阻,逆转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机体障碍。但PBD对术后结局的影响一直存在争议,目前关于PBD的必要性观点仍不一致,PBD的最佳指征及手术时机没有形成统一共识。本研究的目的,一是探讨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对PD术后短期结局的影响,二是探讨PBD的必要性和指征。研究方法一、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对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结局的影响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至2018年直接行PD的连续梗阻性黄疸病例,按照术前总胆红素(TB)250umol/L为界值将患者分为轻度黄疸组(TB<250umol/L)和重度黄疸组(TB≥250umol/L)两个队列。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以及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的差异。二、术前胆道引流(PBD)的价值及指征探讨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至2018年所有行PD的连续梗阻性黄疸病例,包括PBD患者和直接手术(US)患者。按照血清总胆红素(TB)水平(US患者的术前TB,PBD患者的引流前TB,以250umol/L为界值)及术前是否行PBD将患者分为轻度黄疸PBD组,轻度黄疸US组,重度黄疸PBD组和重度黄疸US组。分别对轻度黄疸和重度黄疸的患者进行独立分析,比较轻度黄疸PBD组和轻度黄疸US组,重度黄疸PBD组和重度黄疸US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围手术期死亡率差异,以及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差异。为了探讨PBD的最佳手术时机,对PBD治疗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首先寻找影响术后结局的引流时间和引流后TB下降程度的截断值,按照引流时间截断值将患者分为短期引流组和长期引流组两个队列;按照引流后TB下降的截断值,将患者分为轻微下降组和明显下降组,分别比较两组术后结局的差异。为了探讨PBD治疗的最佳方式,将患者按照胆道引流方式分为经皮肝穿刺引流(PTBD)组、经内镜胆道支架引流(ERBD)组及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组三个队列,比较三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和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结果一、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对PD术后结局的影响共纳入了249例患者,其中轻度黄疸组149例,重度黄疸组100例。两组术后总体并发症(轻度黄疸组48.3%,重度黄疸组61%,P=0.049)、术后出血(轻度黄疸组8.1%,重度黄疸组17%,P=0.031)发生率和术中失血量(轻度黄疸组454.7±454.5m L,重度黄疸组584.5±521.5ml,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黄疸组总体并发症、术后出血及术中出血量高于轻度黄疸组。二、PBD的价值及指征探讨1、共纳入了358例患者,其中轻度黄疸PBD组34例,轻度黄疸US组149例,重度黄疸PBD组75例,重度黄疸US组100例。轻度黄疸患者中,轻度黄疸PBD组和轻度黄疸US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及术后短期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黄疸患者中,重度黄疸PBD组总体并发症(PBD组42.7%,US组61%,P=0.016)、术后出血(PBD组5.3%,US组17%,P=0.019)、术后输血(PBD组9.3%,US组23%,P=0.018)及胃排空障碍(PBD组8%,US组19%,P=0.04)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BD是重度梗阻性黄疸PD术后总体并发症(OR:0.444,95%CI:0.237-0.832,P=0.011)和术后出血(OR:0.293,95%CI:0.088-0.978,P=0.046)的独立影响因素。2、对PBD患者的亚组分析显示:引流超过3周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引流时间小于3周的患者(P=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胆道引流后血清TB水平下降程度超过40%可以明显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术前胆道引流方式的分析中,PTBD组49例,ERBD组42例,ENBD组18例。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围手术期死亡及术后各项并发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的引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P=0.002)和胆道感染发生率(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Bonferroni校正进行两两比较(P<0.016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RBD组的引流相关并发症(ERBD33.3%,PTBD6.1%,P=0.001)和胆道感染(ERBD23.8%,PTBD4.1%,P=0.006)发生率明显高于PTBD组。PTBD组和ENBD组的总体并发症(P=0.869)和胆道感染(P=1.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TB≥250umol/L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和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升高。对于TB≥250umol/L的患者,术前胆道引流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和术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直接手术的患者。多因素分析显示,PBD是术后总体并发症和术后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PBD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总体并发症和术后出血减少独立相关。建议对TB≥250umol/L的患者行PBD治疗。

郑明辉[4](2021)在《“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关键步骤,吻合口的质量与术后并发症联系紧密。胰液若从吻合口直接漏出至腹腔即发生胰瘘,可导致腹腔感染、腐蚀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2018年之前,上海长征医院胰胆外科团队所采用的是目前应用较普遍的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术(Cattell–Warren胰肠吻合)。应用Cattell–Warren胰肠吻合术后的患者,术后有相当一部分会出现腹腔引流液淀粉酶浓度显着升高和胰瘘相关并发症的表现。为提高胰肠吻合口的质量,上海长征医院胰胆外科团队对传统胰肠吻合术进行了改进,设计出“Ω”胰肠吻合术。1、总结和阐述“Ω”胰肠吻合术的具体操作步骤、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2、分析评价“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研究方法】1、在手术组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对比分析两种胰肠吻合方式的手术录像,总结和阐述“Ω”胰肠吻合术的具体操作步骤、技术要点和技术难点。2、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40例行开放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en Pancreatoduodenectomy,O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15年1月?2017年12月左右共233名患者接受传统胰肠黏膜吻合术(Conventional Duct-to-Mucosa Pancreatojejunostomy,CDMP),2018年1月?2019年12月左右共207名患者接受“Ω”胰肠吻合术(Omega-like Duct-to-mucosa Pancreatojejunostomy,ODMP),分为CDMP组和ODMP组。观察的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胰瘘(生化漏、Grade B胰瘘、Grade C胰瘘)、胆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胆道感染、胃排空延迟、腹水;术后其他并发症和指标包括: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肺部感染、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其他严重并发症(如脑梗死、心肌梗死、动脉瘤等)、腹腔双套管引流使用率、术后发生1种或多种并发症的患者比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比例(Clavien-DindoⅢa或更高级)、接受介入或内镜治疗的患者比例、再次开腹率、死亡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3、评价CDMP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结果】1、CDMP组的手术时间(P=0.664)、术中出血量(P=0.460)、术中输血率(P=0.343)与ODMP组无明显差异;CDMP组和ODMP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18.5±10.0d vs.19.7±12.3d,P=0.248)、住院费用(120,000±42,000¥vs.100,000±40,000¥)无统计学意义,但ODMP组的住院平均费用在数值上小于CDMP组。2、相比于CDMP组,ODMP组胰瘘发生率显着降低(42.9%vs.29.5%,P=0.008),ODMP组临床相关胰瘘(Grade B和C)发生率明显降低(18.5%vs.10.6%,P=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中均没有Grade C胰瘘发生。术后生化漏发生率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24.5%vs.18.8%,P=0.154)。3、CDMP组和ODMP组相比较,术后分别有153名和99名患者发生1种或者多种并发症(65.7%vs.47.8%,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有25名和24名患者发生Clavien-DindoⅢa或更高分级的并发症(10.7%vs.11.6%,P=0.7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有55名和30名患者接受了术后腹腔双套管引流(23.6%vs.14.5%,P=0.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有4名患者死亡(1.7%vs.1.9%,P=0.8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血清白蛋白<40g/L(OR 1.84,95%CI 1.220?2.766,P=0.004)、CDMP(OR 1.76,95%CI 1.168?2.663,P=0.007)、胰管直径≤3mm(OR 1.61,95%CI 1.061?2.441,P=0.025)、胰腺质地软(OR 2.38,95%CI 1.420?3.995,P=0.001)、良性疾病(OR 2.30,95%CI 1.231?4.270,P=0.009)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显示,在术前血清白蛋白≥40g/L(P=0.002)、胰管直径≤3mm(P=0.001)、胰腺质地软(P=0.002)、患恶性疾病(P=0.023)、高胰瘘危险评分(P=0.015)的患者中,相比于CDMP,在降低胰瘘发生率方面ODMP更加具有优势。【结论】1、ODMP技术简单,易于掌握,在临床实践中安全、可行。2、ODMP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主要是Grade B胰瘘)发生率和其它术后并发症(主要是Clavien-DindoⅠ、Ⅱ)发生率,使患者术后康复更加顺利。3、在高胰瘘危险评分的患者(如胰管直径小、胰腺质地软等)中运用ODMP能明显降低胰瘘发生率。4、相比CDMP,ODMP能减少患者住院费用,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李星悦[5](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防治提供思路。方法:在中国知网、CBM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全文数据库、万方、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检索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危险因素有关的文献,制定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查,提取符合标准的文献中的相关数据,使用Rev Man5.3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统计好的数据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进行研究,共5705例患者,共提取出24项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3项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因素中BMI≥25Kg/m2(I2=0%,P=0.03),糖尿病(I2=35%,P=0.03),手术时长≥300min(I2=17%,P<0.00001),胆管癌(I2=41%,P=0.002),术后出血(I2=1%,P<0.00001),DGE(I2=0%,P=0.003),术前ALB<35g/L(I2=59%,P=0.02),术前胆道引流(I2=65%,P=0.007),胰瘘(I2=79%,P<0.00001),胆瘘(I2=70%,P<0.00001)肺部感染(I2=58%,P=0.0002),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有关,而男性(I2=0%,P=0.33),冠心病(I2=0%,P=0.28),腹部手术史(I2=0%,P=0.50),输血≥1000ml(I2=49%,P=0.15),胰头癌(I2=0%,P=0.23),壶腹周围癌(I2=27%,P=0.22),恶性(I2=0%,P=0.30),淋巴结转移(I2=0%,P=0.33),入住ICU(I2=11%,P=0.26)年龄≥60岁(I2=95%,P=0.33),高血压(I2=65%,P=0.06),术前TBIL≥171μmmol/L(I2=65%,P=0.10),术中出血≥500ml(I2=95%,P=0.82),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无关;多因素中肺部感染与胰瘘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有关,黄疸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无关。结论:BMI≥25Kg/m2,糖尿病,手术时长≥300min,胆管癌,术后出血,DGE术前ALB<35g/L,术前胆道引流,胰瘘,胆瘘,肺部感染,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有关,男性,冠心病,腹部手术史,输血≥1000ml,胰头癌,壶腹周围癌,恶性,淋巴结转移,入住ICU,年龄≥60岁,高血压,术前TBIL≥171μmmol/L,术中出血≥500ml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无关。

邓文亮[6](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多年来治疗胰头、十二指肠壶腹周围肿瘤的标准术式,其难度大、并发症多、手术风险高、预后差。通过回顾性分析我们可以更好的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更具有经验的预防及处理并发症。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2018年13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一般基本信息,手术前检查,手术方式的选择包括P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LPD(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中情况,术后有无并发症,术后病理结果等。总结并探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及预防。结果:130例手术患者中出现术后并发症18例(13.8%),其中术后消化道出血8例,胆瘘合并腹腔感染4例,胰瘘合并腹腔感染6例;1例死亡,死亡率为0.8%。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及结合参考文献,我院2016-2018年13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但仍有消化道出血,胆瘘、胰瘘合并腹腔感染及死亡的病例。我们认为患者的基础疾病,主刀医生术前评估的差异及术者的吻合技术可能影响了并发症的发生。

彭琳[7](2021)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及防范策略初步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出血(Postpancreaticoduodenectomy hemorrhage,PPH)临床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了解PPH患者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研制并验证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初步构建PPH护理防范策略,旨在为临床护士早期识别术后出血的高危人群,采取预警管理,以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研究方法:1、在风险管理理论指导下,基于文献回顾和专家会议,构建《PPH临床病例资料采集表》,对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胰腺外科病历资料完整的29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采取1:3比例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来提取研究样本,收集出血和部分未出血患者的临床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出血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2、检索国内外PPH风险因素相关文献,对纳入文献质量采用科学方法评价,筛选并提炼最佳证据,基于前期PPH风险因素结果,结合证据整合后形成PPH风险因素的条目池。通过3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确立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框架及各指标权重,同时各指标权重参考多因素分析中独立危险因素的OR值。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预测价值;根据灵敏度、特异度、灵敏度和特异度的乘积,结合本研究甄别高危患者的目的以确定最佳预警界值,将PD手术后患者分为PPH高危与低危两组;使用2020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符合纳排标准的PD手术患者作为验证组以验证评估工具的有效性与可行性。3、基于文献回顾,在PPH临床病例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基础上,寻找有效的临床指导策略,初步构建PPH护理防范策略草案,组织召开专家会议进行论证,构建PPH护理防范策略的初稿,并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研究结果:1、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2014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病历资料完整的2918例择期PD手术患者,共有62例(2.12%)发生术后出血并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护士甄别PPH时,首次发现以腹腔引流管出现鲜红色血性液体等为主有42例(67.74%);发现PPH时已出现休克表现41例(66.13%);30例(48.39%)在护理交接班前后1h发现;早期PPH 19例(30.65%)、迟发PPH 43例(69.35%),出血的部位均以腹腔出血为主;发现PPH时严重程度为轻度6例(9.68%)、中度24例(38.71%)和重度32例(51.61%);发生PPH时62例均已出现血红蛋白下降,15例(24.19%)出现血小板降低,54例(87.10%)前白蛋白降低;发现出血前常伴有以胰瘘为主(37.10%)的专科相关并发症;临床中一旦发现出血,通常立即给予输血扩容(75.81%)、止血(56.45%)、血管活性药物升压(51.61%)等护理紧急处置。本研究采取1:3比例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62例发生PPH患者及186例未发生PPH患者行单因素分析后,将有统计意义的自变量及专业上认为是可能风险因素的进入多因素分析,经多因素分析患者发生PPH的独立影响因素有6个,包括术中输血≥400ml、胰腺质地软、肿瘤直径>3cm、术后心率增快、消化道瘘、总胆红素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评估工具的研制:在多因素分析结果基础上,采用循证研究对风险因素进行补充。对PPH相关文献进行检索与质量评价,共纳入16篇文献,其中9篇系统评价、3篇指南、3篇专家共识、1篇证据总结,共计24条证据进行汇总分析,结合前期PPH风险因素结果,初步形成PPH风险因素的条目池;通过3轮16名专家参与咨询,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31,3轮专家咨询对所有指标意见的协调系数有显着性检验结果(P<0.001),最终专家对所有指标的意见趋于一致,27个指标中重要性均分为4.13~4.93,变异系数为0.051~0.155,最终确立有3个一级指标、8个二级指标、16个三级指标的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基本框架及各指标权重。各指标中权重分占比前6项与多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项目一致。3、评估工具的验证:2014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病历资料完整的291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中按照1:3的未出血患者186例,与发生PPH的62例患者组成研究样本,共计248例。根据发生PPH与未发生PPH患者的出血风险评估得分情况绘制ROC曲线,计算出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3,提示预警价值较好,预警界值为22.5分,评估工具的灵敏度为83.87%,特异度为69.35%。当最佳预警界值为22.5时,在62例PPH患者中,预测发生早期出血的灵敏度为84.21%,预测迟发PPH风险发生的灵敏度为83.72%,预测效果较好。2020年3月~2020年12月PD患者为验证组,发现灵敏度100%,特异度62.96%,提示评估表诊断价值好,考虑评分为整数,将评分≥22分的患者作为PPH高危人群。4、出血护理防范策略的初步构建:在PPH临床病例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及护理对策基础上,邀请10名专家进行专家会议,此次专家的权威系数为0.913,确立PPH护理防范策略包括:(1)内容:加强监护、引流管的护理、专科相关并发症的识别、营养支持、低体温防控、循环监测、早期活动、疼痛护理、健康宣教九个方面。(2)PPH风险评估频次:手术结束离开手术室前;转入病房1h内;病情变化时随时复评;PPH高危患者每日复评;PPH低危患者,无病情变化每周一复评。5、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在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研制、验证,以及专家会议的基础上,将评估的频次、增设单项高危人群及高危患者的护理防范举措呈现在评估工具上。经评估PPH高危人群时,责任护士在每日护理交班记录中进行描述,进行班班交接,床头悬挂PPH高危警示标示,在护理站病史日记中记录病区内所有高危PPH患者信息,责任护士应及时报告护士长,护士长在24h内查看患者及护理措施落实情况,并在评估单后进行签名,护士长定期跟踪直至评估为低危患者。研究结论:1、本研究通过对62例发生术后出血并行外科手术干预治疗的PPH病例回顾,得出PPH出血病例特征为:发现PPH时常伴胰瘘等并发症,呈中重度出血,生命体征异常,血红蛋白、血小板、前白蛋白呈下降趋势,发现方式以腹腔引流管为主,交接班易发现病情改变,出血时间分布以迟发为主。通过病例对照的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PPH风险因素有:术中输血≥400ml、胰腺质地软、肿瘤直径>3cm、术后心率增快、消化道瘘、总胆红素增高,其中消化道瘘是出血最主要风险因素。因此护士应注意患者这些临床特征。2、本研究在多因素分析PPH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循证研究与专家咨询、层次分析等方法,得到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指标与得分,并采用ROC曲线确定评估分值最佳预警界值,为PPH风险预警提供科学、有效的工具。3、通过专家会议初步构建出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包括评估频次、高危人群的护理措施等。提出PPH护理防范策略,如加强护理监护、引流管的护理、专科相关并发症识别等。

余佩和[8](2021)在《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影响的对照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在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中需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采用胰管空肠粘膜吻合(简称粘膜对粘膜吻合)、彭氏双层缝合+捆扎法吻合(简称彭氏吻合)以及贯穿胰腺连续缝合法行肠壁内翻套入式胰肠吻合术(简称陈氏吻合)的安全性,探索胰肠吻合最优方式,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方法:1、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本研究纳入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共153名,所有患者均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按照胰肠吻合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胰管空肠粘膜对粘膜吻合组,彭氏双层缝合+捆扎法吻合组以及陈氏吻合组。其中使用粘膜吻合的患者有60名,使用彭氏吻合的患者有63名,使用陈氏吻合的患者有30名。2、观察指标包括: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胆瘘、术后出血、腹腔感染、切口感染、胃排空延迟;手术时间、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分类变量采用频数(f)或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三组定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检验,三组定量资料组内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着性差异法检验(LSD检验),显着性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构成比的差异性检验使用卡方检验(χ2),三组比较显着性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如三组构成比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则进行组内两两比较,三组构成比的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两两比较显着性检验水准为Bonferroni校正值即α=0.0167,P<0.0167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有17名患者手术后发生胰瘘,发生率为28.3%,彭氏吻合组有7名患者发生胰瘘,发生率为11.1%,陈氏吻合组3名患者发生胰瘘,发生率为10%,三组比较P值为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彭氏吻合组与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比较P值为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有10名患者术后发生胆瘘,发生率为16.7%,彭氏吻合组有2名患者发生胆瘘,发生率为3.2%,陈氏吻合组2名患者发生胆瘘,发生率为6.7%,三组比较P值为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彭氏吻合组与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比较P值为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彭氏吻合组为42.9%,陈氏吻合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43.3%,三组比较P值为0.0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彭氏吻合组与粘膜对粘膜吻合组比较P值为0.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粘膜对粘膜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70.72±104.58(min),彭氏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366.67±73.86(min),陈氏吻合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95.00±88.00(min),三组间P值为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粘膜对粘膜吻合组与陈氏吻合组比较P值为0.000,有统计学意义,彭氏吻合组与陈氏吻合组比较P值为0.000,有统计学意义。5、粘膜对粘膜吻合组平均术中失血量为649.19±174.79(ml),彭氏吻合组平均术中失血量为463.65±181.13(ml),陈氏吻合组平均术中失血量为385.67±136.53(ml),三组间P值为0.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内两两比较P值均为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粘膜对粘膜吻合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7.85±9.30(天),彭氏吻合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7.37±8.90(天),陈氏吻合组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3.70±5.10(天),三组间P值为0.0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粘膜对粘膜吻合组与陈氏吻合组比较P值为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三组患者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出血、术后腹腔感染、术后切口感染、术后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胰头癌及壶腹周围癌患者需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时,使用彭氏吻合法行胰肠吻合能够有效降低术后胰瘘、胆瘘以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使用陈氏吻合法能够有效降低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

沙元朴[9](2020)在《腹部术后严重并发症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普通外科行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营养、炎症状况及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患者术前营养及炎症状况与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相应的预测模型,评价该模型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为临床预防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通外科住院并且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一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纳入223例患者,按照Clavien分级系统,将发生III级及以上并发症的患者纳入研究组,其余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身高、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等指标,分析患者术前营养及炎症状态与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相关性,分析腹部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腹部手术术后严重并发症预测模型,并使用联合诊断的ROC曲线分析其对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根据术后并发症的Clavien分级系统,纳入本次研究的223名接受腹部手术的患者中有53名患者发生III级及以上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3.7%,其中死亡患者7例,死亡率为3.1%。术前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90例(40.4%)。不同临床结局患者比较,我们发现高龄,术前较低的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血红蛋白含量、淋巴细胞计数,较高的中性粒细胞计数是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这些患者更容易出现术后并发症(P<0.05)。身高、体重、BMI、肌酐及血小板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构建腹部手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的预测模型PCP=11.633-0.199×白蛋白计数-0.013×前白蛋白计数。以是否发生术后严重并发症为评价标准,NRS2002评分、NLR及PCP评分的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54、0.732和0.863,所以,PCP评分对术后并发症的预测价值高于NRS2002评分及NLR评分。结论行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术前存在营养风险及炎症状态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虽然NRS2002评分、NLR及PCP评分都可以预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但是与NRS2002评分、NLR评分相比,PCP评分可以更准确客观的预测腹部手术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帮助临床医生识别术后严重并发症高危人群,术前积极改善相关指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耿娜,李东香[10](2014)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 胆瘘15例观察及护理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胆瘘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胆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5例患者经处理后均治愈出院。结论周密、细致的护理和观察,是胰、胆瘘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患者的康复可起到积极作用。

二、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胆瘘的手术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胆瘘的手术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手术方式
    1.4 诊断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术前指标的比较
    2.2 术中及术后指标的比较
    2.3 Logisi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PD术后DGE危险因素分析
    3.2 PD术后DGE的预防
    3.3 PD术后DGE的治疗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进展
    1.术式的演变
    2.术式的现状
    3.手术适应症
    4.术后并发症
    5.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一、基本情况
    二、学习工作经历(从大学起)
    三、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文章

(2)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发展历史
        2.1.1 LPD的开端与初期探索
        2.1.2 LPD的快速发展
        2.1.3 LPD的现状
    2.2 胰腺的解剖生理概要
        2.2.1 胰腺的毗邻
        2.2.2 胰腺的血供
        2.2.3 胰腺的淋巴回流
        2.2.4 胰腺的神经
        2.2.5 胰腺的生理功能
    2.3 LPD的关键问题
        2.3.1 LPD的适应症、禁忌症与学习曲线
        2.3.2 LPD的手术路径选择
        2.3.3 LPD的消化道重建
    2.4 LPD的常见并发症
        2.4.1 LPD的术中并发症
        2.4.2 LPD的术后并发症
    2.5 LPD的临床疗效
    2.6 LPD的未来发展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临床资料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术后主要并发症的诊断标准及分级
    3.5 手术方法
        3.5.1 术前检查
        3.5.2 术前治疗
        3.5.3 手术设备
        3.5.4 手术操作
    3.6 术后处理
    3.7 出院标准
    3.8 统计相关观察指标
        3.8.1 术前观察指标
        3.8.2 术中观察指标
        3.8.3 术后观察指标
        3.8.4 病理观察指标
    3.9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单因素分析
        4.1.1 术前一般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4.1.2 术前检验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4.1.3 术中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4.1.4 术后及病理资料的单因素分析
        4.1.5 小结
    4.2 多因素分析
    4.3 临床胰瘘对LPD患者预后的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梗阻性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及术前胆道引流的指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胆红素水平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结局的影响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二部分:术前胆道引流的价值及指征探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梗阻性黄疸的危害及术前胆道引流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和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4)“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两种胰肠吻合方式的步骤、特点与比较
    一、传统胰肠黏膜吻合术
    二、“Ω”胰肠吻合术
    三、两种胰肠吻合术的比较
第二部分 “Ω”胰肠吻合术的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展望
文献综述 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方式的发展现状
    一、胰瘘的定义与诊断
    二、胰瘘的影响因素
    三、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的方式及争议
    四、根据特定患者采取相适应的胰腺残端消化道重建方式
    五、胰管支撑管和生长抑素在降低胰瘘发生率中的作用
    六、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二、在读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收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结果
    2.2 单因素数据统计结果
    2.3 多因素数据统计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并发症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及防范策略初步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况
    一、文献回顾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五、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PPH临床病例特征及风险因素分析
    一、PPH临床病例资料采集表的构建
    二、PPH临床病例特征分析
    三、PPH的风险因素分析
    四、PPH的发生情况、存在问题、护理对策
    五、小结
第三部分 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
    一、PPH风险相关文献的检索与质量评价
    二、基于循证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初步研制
    三、应用德尔菲专家咨询确立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
    四、基于ROC曲线评价PPH风险预警评估工具诊断价值
    五、讨论
第四部分 PPH护理防范策略的初步构建
    一、构建出血护理防范草案、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
    二、专家会议初步构建出血护理防范策略、设计PPH风险预警评估表及临床应用规范
    三、小结
全文总结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附录七
附录八
附录九
附录十
附录十 一
文献综述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风险评估与防范护理策略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学术活动情况
致谢

(8)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影响的对照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各类胰肠吻合术式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腹部术后严重并发症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术后并发症分级及手术分级
    1.4 NRS2002评分
    1.5 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患者的特征
    2.2 术后并发症预测模型的建立
    2.3 术后并发症预测模型临界值的确定
    2.4 术后并发症预测模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
    2.5 NRS 2002筛查结果
    2.6 NLR评价结果
    2.7 联合诊断的ROC曲线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胆胰外科与术后并发症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 胆瘘15例观察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2.2 胰、胆瘘的观察
    2.3 腹腔双套管的护理
        2.3.1 持续腹腔灌洗
        2.3.2 密切观察
    2.4 应用抑制胰腺分泌药物
    2.5 做好瘘口皮肤的护理
    2.6 疼痛的护理
    2.7 营养支持
3 讨论

四、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胆瘘的手术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昕宁.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临床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D]. 邢铭轩. 吉林大学, 2021(01)
  • [3]梗阻性黄疸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影响及术前胆道引流的指征探讨[D]. 莫代海.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4]“Ω”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研究[D]. 郑明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5]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腔感染的危险因素-Meta分析[D]. 李星悦.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6]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回顾性分析[D]. 邓文亮.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7]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风险预警评估工具的研制及防范策略初步构建[D]. 彭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8]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围手术期影响的对照性研究[D]. 余佩和. 西南医科大学, 2021(01)
  • [9]腹部术后严重并发症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分析[D]. 沙元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10]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 胆瘘15例观察及护理体会[J]. 方耿娜,李东香. 基层医学论坛, 2014(06)

标签:;  ;  ;  ;  ;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胆瘘的外科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