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EDI“通行证”,江苏进军国际市场

戴上EDI“通行证”,江苏进军国际市场

一、佩上EDI“通行证”江苏走进国际大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叶萌[1](2019)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代,我国流通业进入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品流通体制,构建现代化的商品流通体系已成为极为迫切的任务。当今世界,标准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其已成为一个国家、产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技术要素,成为人类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所普遍遵守的技术规则,而标准化作为一种技术制度,是管理和规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撑,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标准化水平的高低反映了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乃至综合实力的强弱,其在便利经贸往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技术进步、规范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如果说流通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那么标准化则是流通业发展的基础支撑、技术导向和战略依据,是实现流通大国向流通强国转变这一“硬实力”战略目标的重要“软实力”战略手段。当前,尽管部分专家学者已从管理学角度对于流通业标准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然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有关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则相对较少,故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将标准推向国际商品流通市场竞争的前沿”和“我国流通业发展新时代、新常态对标准化提出的战略需求”的两个大背景下,深入系统地研究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具有相当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切入点,提出以下4个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重点解决的问题:一是标准化究竟是如何通过其经济作用来影响流通业发展的?二是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的程度效果如何?三是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如何、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有哪些?四是基于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经济影响程度的结果分析,结合当前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启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提升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对推动我国流通业发展的经济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在借鉴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经济效应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流通业标准化相关概念、核心问题等基本原理的阐释,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首先从宏观视角分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从微观视角分析了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标准化无论是对流通业的整体发展和还是对流通企业的具体生产经营过程而言均具有积极作用。之后,本文选取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作为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所产生经济影响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5个方面,在就标准化对上述5个方面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阐释后,运用我国流通业发展及其标准化工作过程中的相关经济数据,分别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和扩展后的C-D生产函数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异方差检验、自相关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方差分解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中观层面对定性理论分析进行了定量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的成本、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对外服务贸易均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成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将会下降0.208384%,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可以降低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本。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技术创新水平的专利申请量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增强可以减少其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复性,并加速相关创新成果的传播和扩散;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以专利为代表的丰富技术创新成果可以为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提供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与代表其市场结构情况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同样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动态关系和双向因果关系,一方面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对其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说明商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流通业的市场结构,尽管我国流通业的市场集中度不高,但标准化可以强化执行相关标准流通企业的市场势力,同时提高商品流通市场准入门槛,规范其市场秩序;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也对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说明我国流通企业的市场地位可以通过其标准化水平的提升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为强化这一市场地位需要更多优质、保证良性竞争的标准来支撑引导。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增长的人均产出将会增加(或劳动生产率将会提高)0.187583%,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产出增长。代表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每增长1%,代表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水平的对外服务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将分别增加0.036979%和0.054960%,说明我国流通业标准化水平的提升促进了其对外服务贸易的发展。随后,本文基于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梳理,分析了其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建设发展现状、成功经验与特点的比较,从中总结了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发展的启示。研究发现我国流通业的标准化建设中仍在标准本身、标准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着弊端,而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及其作用的认知有偏差和误区、观念亟需转变,与流通业标准化有关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流通业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僵化,流通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滞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实施和监督机制仍不健全;而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实行自愿性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拥有多层次的商品流通领域技术法规体系、具备完善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实施监督体系、制定规范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由检验机构参与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起草和审查、通过政府授权民间机构主导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管理体制、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制修订均遵循市场化原则、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服务呈现信息化趋、得到国家财政的有力支持且流通业标准化经费的来源呈现多元化、将本国流通业国家标准的战略定位转向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在标准体系建设、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战略定位等层面具有借鉴意义。最后,本文从将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上升到产业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我国实施流通业的标准化战略与促进其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对策,主要包括:在指导思想上,应把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作为核心要务,应把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作为根本原则,应把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的;在发展导向上,应把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作为今后发展导向,应把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积极参与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作为流通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发展导向,应把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作为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的发展导向,应把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作为发展导向;在发展目标上,应按“两阶段”和可操作性强的原则,分别确定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在发展重点上,应把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重点在覆盖商业、物流业两个主要行业领域的基础上,还要包括农产品流通、电子商务、重要产品追溯、居民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与商品流通相关行业等领域的标准;在主要措施上,应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王宇[2](2019)在《明清笺纸研究》文中指出笺纸是供书写与绘画的纸质艺术品,也是传统中国艺术文献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的笺纸,不仅能够满足作为书画载体的功能,还能够充当艺术文化传播的媒介,即笺纸、笺谱中所呈现的图像,既反映了文人阶层的书写礼仪和审美情趣,又兼具了画谱、金石图谱的作用。因此,笺纸本身不但是艺术文献的载体,亦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文献形式。晚明的制笺活动,继承了千百年以来潢纸中染色、砑光等技巧,并开创性地运用了饾版套印和拱花等印刷方法,最终以金陵《萝轩变古笺谱》和《十竹斋笺谱》宣告了笺纸图像时代的全面开启。这两部笺谱与同时代的其它墨谱、画谱和小说戏曲的插图相比,不仅尽情地展现了多彩的图像,还包括了浅浮雕式立体的花纹。大约在乾隆时期,出现了明清制笺史中的分界点,此后各地笺肆林立,而热衷于金石考据学问的清代文儒和城市自由职业书画家,纷纷投入到制笺活动中来,用笺纸以一化千的优势,广泛对外展示和交流艺术语言。逐渐北方京津地区以北京琉璃厂为中心,南方苏松地区以上海豫园为代表,出现了数百家南纸店与笺扇庄,此时笺肆、制笺主人、书画家、刻工和印工们,常常以笺肆为中心,不断笼络聚集、联谊造势,笺肆除了刻印各种画笺、代乞时人书画,甚至还设立画会、出版刊物,成为清末南、北画坛中不可小觑的一股力量。本文旨在从明清笺纸这一看似寻常、微观的视角,去探究同时期艺术史中尚未被整合的文献材料,或可互为补征、以答阙疑。

曼孜拉·拜合提亚尔[3](2017)在《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新疆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电子商务常常被描绘成最具有变革性的科技发明。电子商务改变了各行业的商业模式,并潜在地影响着企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疆农业面临着新的营销环境,新疆农产品企业应选择适合电子商务可持续发展的营销创新活动,利用网络开展绿色营销,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随着人们绿色意识的提高,农产品企业的关注点也逐渐转移到生产绿色农产品,绿色营销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怎样把一个环保安全的绿色农产品,通过环保安全的渠道提供给消费者这是一个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生产、包装、销售、物流、售后服务等这一过程要通过完美的绿色营销策略来完成,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了既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又能给消费者带来方便,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销售绿色农产品完成绿色营销的全过程。因此,本论文根据相关理论基础,研究新疆农产品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情况以及绿色营销现状,提出其中存在问题,并采用层次分析法,让具有专门网络营销平台的绿色农产品企业专家对新疆农产品绿色营销影响因素进行打分,计算指标权重,影响指标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绿色需求>绿色农产品>绿色价格>绿色渠道>绿色促销。绿色营销是以消费者绿色需求为导向,以消费者绿色消费为中心的营销观点,而且实证研究结果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本文对广大消费者发放300份市场调查问卷,对消费者网购行为、绿色需求和网上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动机进行调查,最终结果为大多数消费者表示频繁网购且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大,但因为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不完善、宣传工作不到位以及信息不流通等原因对网上购买绿色农产品持有怀疑态度。实证研究和调查研究结果对电子商务背景下选择绿色营销策略提供了依据。最后,为这个领域内可持续发展企业制定了绿色营销策略,为新疆农产品企业建立经济高效的绿色营销网络,拓展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为新疆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的现代化、网络化、产业化提供了建议。

魏大治[4](2010)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注重生活质量、倡导绿色文明的价值观,对无健康危害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导致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在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各国纷纷制订了技术标准,建立起了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制度,从而导致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产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阻碍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最大不利因素。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本文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一般分析、对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进行研究,进而着重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最终探索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本文的主要观点或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的方法上,国外较多地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而国内多是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果较少。这说明,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上,国内与国外相比是存在差距的。2、本文中的农产品概念,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农产品概念,而是国际贸易实务中所使用的农产品概念,即“食品土畜产品及农产品”。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即一个国家、地区、区域性组织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贸易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自由进入该国或该地区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争议性(包括合理性和合法性、歧视性和隐蔽性)、灵活性、苛刻性等主要特征。3、在短期和中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出口数量下降;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成本增加。长期内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需视情况而定。如果要实现从“消极”向“积极”地转化,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4、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这两大协议的共同缺陷在于个别关键条款的模糊性,由此带来的是约束力的缺乏,这是导致农产品出口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制度根源。WTO规则是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在各大国竞相设置壁垒的情况下,规则的法律约束力减弱是一个必然结果。日本、欧盟、美国、韩国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共同特征远大于其分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只是程度上的而非实质上的。它们的共同点是: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部门既有清晰的分工,又有融洽的合作,且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充分、行动步调和声音一致。⑵技术法规和标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⑶从分散的质量标准和措施向系统化、强制化、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法律体系发展。⑷食品安全全程监控,技术标准更加苛刻。⑸检验程序复杂,费用高昂。⑹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设置和运用质量标准措施来调节农产品贸易。5、通过对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上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和几类主要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的系统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以下主要特点:⑴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害面越来越宽。⑵尽管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可归结为一点,即检验检疫不达标。⑶某些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容易扩散到其他出口市场,形成连锁反应,即扩散效应显着。⑷各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愈加严格的趋势。6、由于中国农产品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原因是我们难以改变的,所以对国内原因的分析才是关键。在国内原因中,质量安全水平低是根本原因,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是中国农业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环境和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经营体制与经营管理方面的缺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认证制度建设滞后;尚未形成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业协会未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生产者尤其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声誉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品牌意识薄弱。除农产品质量安全之外,其他的原因主要有:出口农产品的结构和出口目标市场的结构不合理;对相关国际规则研究不够,争端应诉能力不强,等等。7、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本策略。主要措施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主要有: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等等。

王树增[5](2009)在《解放战争(1948年7月—1949年1月)》文中研究说明第十章辽沈战役:高粱红了高粱红了一九四八年初,毛泽东对东北战局的最大忧虑是:国民党军放弃东北,全部撤回关内。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这是国土向东北方向延伸出去的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与华北地区相连接的

章志键[6](2009)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关税壁垒逐步弱化,但并不意味着贸易保护主义离我们而去,相反,它正以非关税贸易壁垒的形式阻挠着世界进出口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隐蔽性、间接性、灵活性等特点,已成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面对当前的形势,作为一个“入世”不久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应顺应国际潮流,加强对TBT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推动国际贸易的健康和谐发展。本文首先在对国内外有关TBT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阐述了TBT的由来和演变历程,概括了TBT的特点和一般表现形式,并从经济、政治、社会和科技等方面对TBT形成的动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次,就世界上一些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TBT的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总结了在TBT方面的南北差异、原因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再次,从理论上分析了TBT对进出口双方的双重经济效应以及国际贸易发展对TBT的影响,深层揭示了TBT的数量作用机制、价格作用机制、复合作用机制及动态循环作用机制;接下来,基于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和江西省个例就TBT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展开了实证分析;通过构建进出口双方的贸易博弈模型和国内不同经济利益集团间的贸易博弈模型,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进一步解释了TBT形成的动因;最后,论文从宏观(政府)、中观(行业)和微观(企业)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中国今后如何应对TBT的对策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全面地剖析了TBT的贸易效应。本文透过TBT的历史演变梳理,深刻分析了其对国际贸易进出口两方的利弊二重效应,从而避免传统认识的片面性;(2)运用博弈分析探讨TBT形成的动因。传统主要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法,本文分别从进出口双方和壁垒设置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博弈分析视角,进一步丰富了现有领域的研究内涵;(3)深刻阐释TBT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传统分析多侧重从TBT对国际贸易的单向影响来展开,本文从双向层面辩证分析,并通过数量、价格、复合、动态循环等多视角研究了其作用机制;(4)基于中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和江西省个例实证分析,从政府、行会和企业三个不同层面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齐欢[7](2011)在《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文中认为作为一种历史必然性,现代化是一切后发国家摆脱落后形成现代国家的必然进程。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从本国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出发,同时吸收外部的积极因素追求有本国特色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道路。越南作为一个后发国家,其现代化从启动、发展、对模式的探索和转型且充满了艰辛和曲折。1858年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后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性大潮。1945年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获得了民族独立后开始了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86年实施革新开放以来现代化才走上正确的道路。研究该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我们对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问题和实施赶超型战略的理解,总结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一般规律。通过对越南的个案分析,有助于丰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实践与理论范式的研究,对学科建设也有一定意义。为一些后发国家探索一条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可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和西方现代化理论等理论对越南1945年以来的现代化历史进程及其特点、成就问题与经验教训、现代化水平、模式及走向进行了研究。本文由绪论和正文的第一至第十章和结语构成。绪论主要讨论本论文选题及有关概念的界定、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安排等。第一章讨论了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国际背景是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由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使许多前资本主义国家成为西欧的殖民地和附属国。国内背景是法国入侵和殖民统治对越南的传统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发生分化和重组,从根本上改变了在“王朝循环”模式支配下的封建王朝的历史方向,越南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在“衰败化”和“边缘化”冲击下,越南在印支共的领导下走向“革命化”,经过义静苏维埃运动和八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越南现代化的启动以19世纪下半叶阮朝的改革为标志。①从阮朝的改革到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是越南现代化低度发展阶段②。第二章探讨了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本章主要论述二战后越南分治下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北方和在资本主义制度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进程。本章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45—1954年抗法时期;二是1954—-1975年抗美时期。内容包括,北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效果。美国在南越进行移植美式模式的现代化实践。由于战争的影响,越南错过了1945—1973年世界经济黄金时代①的发展机会。而东亚一些国家则利用越战的机会迅速发展为新兴工业化国家。第三章阐述了越南统一后对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及严重挫折(1975—1986年)。越南在1976年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束了长期国家分裂、南方政治衰败、和社会动乱的局面,成立了具有强大社会动员和整合能力高度集权的现代国家政权,提供了能进行自主型现代化发展的制度保证。但多年战争破坏使越南现代化起点很低,这决定了现代化发展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由于指导思想和内外政策上的失误,越南再次错过有利的发展时机。虽然从1979年越南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但效果有限。直到实行全面革新开放后才进入现代化的正确轨道。第四章讨论革新开放后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间现代化建设的情况(1986—-1996年)。越共在1986年12月召开“六大”确定了全面革新的路线。六大成为越南现代化进入新时期的标志。越南在坚持传统社会主义理论合理成分的同时吸收了其他国家现代化理论的有益成份,通过实践逐渐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新理论。七大制定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使越南现代化进入第一个高速发展期。第五章论述了在苏联、东欧解体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进行的调整(1997—-2001年)。这时期,越南现代化面临多重挑战:在苏联、东欧的解体的影响下的政治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危机和腐败影响下的社会危机。鉴于此,越南对政治体制和领导层、现代化的指导思想、经济战略、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提出了在2020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第六章研究了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快速发展的情况(2001-2006年)。2001年4月,越共“九大”把七大的《建设纲领》加以具体化。在九大思想指导下,越南的现代化进入第二个加速期。但发展中的问题也大量出现。第七章论述了越共十大到十一大间的现代化进程的情况,并分析了今后现代化进程的走向与趋势(2006—2011年)。经过20年的探索,越南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体系和一条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十大后越南现代化进程又取得重大进展。201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一大为今后现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第八章对1945年以来越南现代化进程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了分析。对每个阶段现代化获重大进展和遭受挫折的原因从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外交、文化和军事以及自然地理和资源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分析。第九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选用以中科院的两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为主对越南的经济、社会、综合现代化、生态、文化和国际现代化水平作了较系统的量化评价。由于政治现代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世界上还没有相关的定量评价体系,因此,对其评价限于定性方面。第十章对越南现代化进程的模式①进行了总结。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本章对越南现代化模式的分析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越南早期现代化启动属于典型的挑战——回应(汤因比的说法)的模式。独立后,北方采取了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南方模式则试图建立资本主义模式。革新后,越南现代化模式开始向与东亚模式、中国模式、西方新自由模式相结合的市场化模式转变,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混合型后全能主义模式”。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内容为结语。对以上各章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对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升华和提炼。

朱秋容[8](2007)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而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又将矛头指向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等,使之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采用。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发达国家开始探寻新的贸易壁垒,而以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面貌出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最为盛行、最有影响的一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作为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发展的新动向,已越来越频繁地被一些发达国家使用,成为这些国家阻挡其它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其市场行之有效的手段。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几年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严重地冲击了我国的外贸出口,我国无论在应对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还是在构筑自身的贸易技术性措施体系方面,都非常薄弱。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的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表现形式、特点和发展趋势,同时运用博弈论等经济学理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运行机制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且客观评价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出口及国内经济的影响。最后文章在分析和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等方面探求如何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构成的限制和如何构建我国自身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金赛美[9](2006)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市场体系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被视作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的三大支撑。无论是从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长远目标,还是从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开展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纵向的角度,梳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育、演变的过程,探讨我国在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从横向展开的角度,剖析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结构和机制,把握其主要特征。在历史和现实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结合中外对比分析,在厘清相互间的现存差异性的同时,强调应尽可能地借鉴那些体现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共同特征的成功做法和经验。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完善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要求稳步推进WTO框架下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摘要如下: 导论部分对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研究的意义和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方法等进行了说明。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一般商品市场,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基础的地位。所谓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农产品市场的有机统一体。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但从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多分别从某一特定的视角分开进行,迄今尚未有从综合、系统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集中、深入研究的有效成果。结合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践的具体特征,试图综合运用农产品流通理论、农产品国际贸易理论、农业组织理论、战略管理理论等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运行机制,并尝试解决一些在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研究中客观存在但却被忽略的重要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梳理了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分析了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产生形成以改革开放初期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为标志,到上个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定后,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要求来看,近年出现的农产品“卖难”问题仍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存在问题的综合反映。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完善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市场主体

王征[10](2006)在《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与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通过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方法,结合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和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如何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政策建议。一、论文的主要内容及观点论文共分7章,逻辑体系如下:第一章首先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概念、特征、表现形式及其产生原因和发展趋势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分析了WTO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等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紧密相关的国际规则。第三章是理论模型分析部分,通过产业保护模型、供应曲线保护模型和需求曲线保护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对欧盟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鉴于欧盟是一个国家联合体,既有整体对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又有内部之间需要协调消除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此进行了单独分析。第五章对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了分析,同样也选取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加以分析。由于这两个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更具针对性,因此主要对其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分析。第六章主要分析中国出口产品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情况,结合了大量数据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和产业受到的影响具体分析。在深入剖析原因的基础上,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政策建议。第七章结合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和受到国外问题产品影响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建立自己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重要性,并对如何建立该体系提出建议。

二、佩上EDI“通行证”江苏走进国际大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佩上EDI“通行证”江苏走进国际大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对已有研究的简要评价
    1.3 研究范围界定
        1.3.1 流通业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 流通业标准化对象研究范围的界定
        1.3.3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产生经济影响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说明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资料说明
    1.6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6.1 创新点
        1.6.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流通业标准化的基本原理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商品流通及其过程
    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与特征
        2.2.1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内涵
        2.2.2 流通标准及流通标准化的特征
    2.3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与形式
        2.3.1 流通标准化的原理
        2.3.2 流通标准化的形式
    2.4 流通标准化与流通差异化的关系
    2.5 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标准化对流通业发展的宏观作用机制研究
    3.1 标准化对促进流通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分析
        3.1.1 标准化在规范商品流通市场运行秩序中的作用
        3.1.2 标准化在推动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3.1.3 标准化在维护流通业发展安全中的作用
    3.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业经济效益和全社会福利水平的作用分析
        3.2.1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2 标准化在提高流通业整体经济效益中的作用
        3.2.3 商品流通领域内标准化的实施在提升全社会福利水平中的作用
    3.3 标准化对推进商品贸易流通现代化的作用分析
        3.3.1 标准化在协调和促进商品贸易流通中的作用
        3.3.2 标准化在处理商品贸易流通纠纷中的作用
        3.3.3 标准化在建立国际商品贸易流通优势地位中的作用
    3.4 标准化对推动流通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作用分析
        3.4.1 标准化在加速商品流通领域技术研发和创新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3.4.2 标准化在带动流通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中的作用
    3.5 标准化对加快流通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作用分析
        3.5.1 标准化在流通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3.5.2 标准化在流通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
    3.6 标准化对提升流通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分析
        3.6.1 标准化在流通企业科学管理中的作用
        3.6.2 标准化在构筑流通企业竞争优势中的作用
        3.6.3 标准化在影响流通业市场结构中的作用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的微观作用机制研究
    4.1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的贡献分析
        4.1.1 标准化对降低流通企业成本的贡献
        4.1.2 标准化对提高流通企业竞争力的贡献
        4.1.3 标准化对维护流通企业客户关系的贡献
        4.1.4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
        4.1.5 标准化对减少流通企业风险责任的贡献
    4.2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领域分析
        4.2.1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数量变化的影响
        4.2.2 标准化对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化的影响
        4.2.3 标准化对生产经营成本变化的影响
        4.2.4 标准化对交易成本变化的影响
        4.2.5 标准化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变化的影响
    4.3 标准化对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活动的影响分析
        4.3.1 流通企业的价值创造链
        4.3.2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主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3.3 流通企业创造价值次要活动中标准化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的实证研究
    5.1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的实证分析
        5.1.1 标准化对流通业成本影响的机理分析
        5.1.2 研究假设
        5.1.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1.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1.5 实证检验结论
    5.2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影响的实证分析
        5.2.1 标准化与流通业技术创新的互动机理分析
        5.2.2 标准专利化趋势对流通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
        5.2.3 研究假设
        5.2.4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2.5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2.6 实证检验结论
    5.3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5.3.1 标准化对流通业市场结构影响的机理分析
        5.3.2 研究假设
        5.3.3 变量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5.3.4 基于VAR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3.5 实证检验结论
    5.4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5.4.1 标准化对流通业产出增长影响的机理分析
        5.4.2 研究假设
        5.4.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4.4 基于扩展后C-D生产函数模型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4.5 实证检验结论
    5.5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5.5.1 标准化对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的机理分析
        5.5.2 研究假设
        5.5.3 变量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模型设定
        5.5.4 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和主成分法的实证检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5.5.5 实证检验结论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与发达国家的比较研究及经验借鉴
    6.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分析
        6.1.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历程
        6.1.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的总体状况与成就
        6.1.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现状
    6.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6.2.1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2.2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问题的成因
        6.2.3 我国流通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影响
    6.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现状及经验分析
        6.3.1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的发展概况
        6.3.2 发达国家流通业的标准化体制
        6.3.3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与特点
    6.4 发达国家流通业标准化建设对我国的借鉴启示
        6.4.1 流通业标准体系建设层面的借鉴启示
        6.4.2 流通业标准化管理体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3 流通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层面的借鉴启示
        6.4.4 流通业标准化战略定位层面的借鉴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路径与对策
    7.1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指导思想
        7.1.1 以提高我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的适应性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要务
        7.1.2 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为根本原则
        7.1.3 以支撑和引导我国流通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
    7.2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导向
        7.2.1 注重制定具有自主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标准
        7.2.2 有效采用流通业国际标准并积极参与商品流通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竞争
        7.2.3 向建立以自愿性流通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体制转变
        7.2.4 重点支持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流通标准
    7.3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目标
        7.3.1 总体目标
        7.3.2 具体目标
    7.4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发展重点
    7.5 我国流通业实施标准化战略与促进标准化水平提升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7.5.1 健全提升流通标准独立自主创新技术含量的机制
        7.5.2 建立参与流通业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
        7.5.3 建立以自愿性、推荐性标准为基础的流通业标准化模式
        7.5.4 完善商品流通领域标准化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
        7.5.5 加强流通业标准化的基础条件建设
        7.5.6 实施商品流通领域标准推动工程
    7.6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下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成本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B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技术创新、市场结构、产出增长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附录C 标准化对我国流通业对外服务贸易影响实证分析的相关原始数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明清笺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明清笺纸图像的文献叙事结构
    二、明清笺纸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
    三、明清笺纸的研究价值及文献综述
第一章 明清制笺史发展概略
    第一节 明代砑光笺的转变
        一、宋元砑光笺至晚明的转变
        二、传自宣德宫笺的松江谈笺
    第二节 晚明江南制笺业的繁荣
        一、苏笺与吴门张氏
        二、金陵萝轩变古与十竹斋穷工极变
    第三节 清代笺纸的适时性与多样化
        一、李渔的芥子园名笺
        二、清宗室怡亲王府制角花笺
        三、嘉兴“山静居图皆金阁造”笺纸
    第四节 清末南、北两大制笺中心的形成
        一、京津地区的南纸店
        二、苏松地区的笺扇庄
        三、其它地区的制笺业发展
第二章 明清制笺主体及笺纸的谱系
    第一节 制笺主人及其制笺室名、堂号
        一、制笺主人的创作意图
        二、笺纸的行市和价格
        三、明清制笺的室名、堂号
    第二节 笺纸的类目及其图像系统
        一、制笺的选题与分类
        二、制笺选题的图像来源
        三、屠隆《笺纸铭》与方于鲁《方氏墨谱》
    第三节 画稿、刻印技艺对笺纸图像的表达
        一、画稿优劣决定了笺纸的品第高下
        二、刻印的巧拙关系着制笺的成败
    第四节 传教士与明末丘比特之笺
        一、西方图像的传播与融入
        二、笺纸传播天主图像的契机
    第五节 文人士大夫私家制笺的流行
        一、文士私家笺纸别于笺肆
        二、闺阁、女史、侍婢制笺
第三章 明清文士用笺的审美趣味
    第一节 明清文士书仪注重用笺
        一、明代拜帖盛行副启为要
        二、明末徽州人创制的题头画
        三、文人用笺的审美要求
    第二节 金石博古笺的赏玩与考据
        一、朴学影响下的清代金石考据学
        二、名物训诂、博而好古的金石派制笺
        三、清代金石博古笺题材的多样性
        四、金石博古笺与金石学研究
    第三节 从笺纸风尚看明清文士的经世思想
        一、晚明笺纸图像中呈现的“道德经世”
        二、清代“经世致用”思想下制笺的发展
    第四节 明清名人用笺与尺牍、手札的鉴定
        一、笺纸的翻版与仿造
        二、笺纸的署年与纪年
        三、笺纸与名人尺牍、手札的鉴定
第四章 明清画笺与绘画艺术
    第一节 明清画笺与笺谱、画谱
        一、画谱出类者可以入笺
        二、辑笺成谱亦可视作画谱
    第二节 苏杭嘉地区“诗画笺”的兴起
        一、源于笺谱画诗的诗画笺
        二、诗画谱对诗画笺的影响
        三、画笺比画谱更加广为流传
    第三节 技艺相交的拱花与?画
    第四节 画笺促进文人画的传播与发展
        一、制笺主人临写的名家笔意
        二、从历代画作中寻找制笺选题
        三、嘱托当世名家为制笺画稿
第五章 制笺中心与南、北方画坛
    第一节 清末京津地区南纸店与京津画派
        一、秉承传统、兼通海西的京津南纸店
        二、北方南纸店与京津画派的发展
    第二节 清末苏松地区的笺扇庄与海上画派
        一、开埠后商业文化中的笺扇庄
        二、南方笺扇庄与海上画派的崛起
    第三节 南纸店、笺扇庄与早期美术社团
        一、以笺肆为中心的书画家群体
        二、由笺肆向现代商业画会的转变
结语
附表:明清(民国)时期制笺之室名、堂号一览表及图录刊载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新疆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选题目的及意义
        1、选题目的
        2、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3、文献评述
    (四)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图
    (五)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可能的创新点
        2、存在的不足
二、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一) 概念界定
        1、电子商务定义
        2、网上购物
        3、绿色农产品
        4、绿色农产品企业
        5、绿色需求
        6、绿色营销的内涵
        7、绿色营销实施过程
    (二)理论基础
        1、需求层次理论
        2、人类生态论与企业生态论
        3、可持续发展理论
        4、“绿色营销环”理论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新疆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新疆企业电子商务运用现状
    (二)新疆农产品企业电子商务运用现状
    (三)新疆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
    (四)新疆绿色农产品企业电子商务运用评价
    (五)电子商务背景下新疆绿色农产品企业营销存在问题
四、电子商务背景下新疆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一)影响因素分析与指标体系的确定
    (二)研究方法简介
    (三)建立模型与计算结果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构建权重判断矩阵
        3、权重的计算结果
    (四)本章小结
五、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购动机调查研究
    (一)问卷设计与发放
    (二)消费者网购与绿色消费行为分析
        1、消费者网购行为分析
        2、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分析
        3、消费者在网上购买绿色农产品意愿
    (三) 本章小结
六、电子商务背景下新疆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的选择与建议
    (一)电子商务背景下新疆农产品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目标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新疆农产品企业实行绿色营销策略的必要性
        1、新疆农产品企业运用电子商务为企业绿色营销提供动力支撑
        2、电子商务促进新疆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有效的面向市场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新疆农产品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选择
        1、绿色农产品策略
        2、绿色价格策略
        3、绿色渠道策略
        4、绿色促销策略
    (四)电子商务背景下新疆农产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建议
七、研究结论和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4)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回顾: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综述
    2.1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研究综述
    2.2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情况的比较
3 关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分析
    3.1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规定
    3.2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3.3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4 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览
    4.1 有关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规则
    4.2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的多维度透视
    5.1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基本情况
    5.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总体情况
    5.3 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5.4 分产品类别看中国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5.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6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6.1 根本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
        6.1.1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主要表现
        6.1.2 造成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原因
    6.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原因
7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7.1 根本策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7.1.1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7.1.2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
        7.1.3 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7.1.4 健全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
        7.1.5 健全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2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
        7.2.1 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
        7.2.2 健全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
        7.2.3 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
        7.2.4 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6)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路线
    1.4 研究方法
第2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由来、演变及动因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涵义、由来及其演变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动因
        2.3.1 经济因素
        2.3.2 政治因素
        2.3.3 社会因素
        2.3.4 科技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实践——南北差异、原因和变化趋势
    3.1 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1.1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3.1.2 欧盟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3.1.3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措施体系
    3.2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
        3.2.1 发展中国家技术性贸易措施现状
        3.2.2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争端解决中的特点
    3.3 南北差异比较、原因和未来变化趋势
        3.3.1 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南北差异的表现
        3.3.2 技术性贸易壁垒南北差异的产生原因
    3.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及未来展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与国际贸易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
    4.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
        4.1.1 技术贸易壁垒对贸易出口国的影响效应分析:双重效应
        4.1.2 技术贸易壁垒对贸易进口国的影响效应分析:双重效应
    4.2 国际贸易的发展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4.2.1 国际贸易发展快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4.2.2 国际贸易发展慢时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4.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作用机理
        4.3.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数量作用机制
        4.3.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价格作用机制
        4.3.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复合作用机制
        4.3.4 技术进步下的动态循环作用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博弈分析
    5.1 进出口双方的博弈分析
    5.2 壁垒设置方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6.1 中国外贸发展的现状
    6.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理论分析
        6.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6.2.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
    6.3 发达国家对中国出口实施TBT的具体表现
    6.4 基于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6.4.1 变量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6.4.2 实证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江西对外贸易的影响
    7.1 江西省外贸出口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7.1.1 江西省外贸出口的基本情况
        7.1.2 江西省外贸出口的主要特点
        7.1.3 江西省外贸出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7.2 江西省外贸出口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特点与原因分析
        7.2.1 江西省外贸出口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7.2.2 江西省外贸出口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7.2.3 江西省外贸出口遭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7.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江西省外贸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7.3.1 模型设定和变量的选取
        7.3.2 实证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8.1 从政府的角度探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策略
        8.1.1 加强学习,熟悉国际规则,强化法律意识
        8.1.2 加快建立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8.1.3 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外贸的长足发展
        8.1.4 设置相应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来保护本国的企业
        8.1.5 做好相关的标准化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的认证工作
        8.1.6 实施市场多元化策略,规避风险
        8.1.7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世界产业链
        8.1.8 构筑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出口基地
    8.2 从行业的角度探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策略
        8.2.1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
        8.2.2 代表企业积极参与解决相关的国际贸易争端
    8.3 从企业的角度探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策略
        8.3.1 提高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认识,加强对国外新技术的研究
        8.3.2 熟练掌握TBT协议和目标市场国的规则
        8.3.3 加大企业的科技投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8.3.4 高度重视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加强和改善企业的管理
        8.3.5 企业要积极申请认证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8.3.6 有实力的企业应利用FDI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
        8.3.7 培养企业的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8.3.8 利用WTO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实证数据
附录二 发表论文和获奖情况

(7)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界定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界定
        二、研究意义
        三、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与诠释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一、中国的研究
        二、越南本国的研究
        三、其他国家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研究方法
        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重点
        二、难点
        三、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越南现代化启动的历史背景(1858—1945年)
    第一节 国际背景
        一、世界现代化、工业化浪潮的加快及对东亚国家的冲击
        二、西方殖民者对东南亚国家的入侵与殖民
    第二节 国内背景
        一、传统社会的特点及对现代化启动的制约作用
        二、法国殖民统治对越南社会的影响及变化
    第三节 越南封建王朝的改革及早期现代化思想
        一、阮朝末期的改革运动及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启蒙
        二、创建民主共和政体的现代化进程的现代化思想
    第四节 越南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人民反法国、日本殖民者的胜利
第二章 两种社会制度影响下的越南现代化进程(1945—1975年)
    第一节 实行战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北方现代化进程
        一、越南民主共和国现代化指导思想——胡志明思想
        二、抗法、抗美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南越的依附性发展和美式现代化的破产(1954—1975)
        一、美式民主制度试验的失败
        二、扭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
        三、美国失败的现代化实验——南越"战略村计划"
        四、南越社会的畸形发展
第三章 统一后越南对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和严重挫折(1975—1986年)
    第一节 强化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思想的危害与革新思维的提出
    第二节 世界工业化第三次浪潮发展机遇的丧失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对国家的"苏式"政治整合及反思
        二、经济发展走到崩溃的边缘
        三、国家全面控制下的社会整合
        四、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对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革新后,现代化走上正轨并进入第一个加速期(1986—1996年)
    第一节 革新伊始时期越共对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思考(1986—1991年)
        一、苏联、中国及一些国际组织对越南革新开放思想的影响
        二、革新开放的总设计师——阮文灵的革新思想
        三、强调思维革新和在革新中坚持"六项基本原则"
        四、"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的提出
        五、以民为本的社会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六、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广交友,少树敌"外交政策的提出
    第二节 革新开放的蓝图:《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建设纲领》的出台(1991—1996)
        一、正式树立"胡志明思想"在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提出形成有国家管理的市场机制理论
        三、提出民富国强、社会公平、文明的发展目标
        四、提出"全方位、多样化"的外交路线
    第三节 十年革新的举措与初步成就
        一、越共六大和七大的召开的背景及对现代化的初步设计
        二、在苏东剧变的压力下谨慎地进行政治革新
        三、工作重点的转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
        四、社会现代化进程逐渐步入正轨
        五、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出现
        六、外交战略的成功转变和外交关系的新格局
第五章 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对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第一节 八大召开与金融危机冲击下对现代化指导思想的调整
        一、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工业化、现代化思想的提出
        三、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的理论认识
        四、以民为本的社会发展思想的深化
    第二节 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越南现代化进程的减速及调整
        一、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调整
        二、金融危机后对经济现代化战略的调整(1996—2001)
        三、现代社会的特征开始显现
        四、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五、八大的外交方针及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
第六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的第二次加速期(2001—2006)
    第一节 现代化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一、认为国际形势和外部环境有利于越南推进现代化进程
        二、社会主义政治现代化思想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新战略的形成: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理论的确立
        四、强调分配公平和加快文化对外交流
        五、利用全方位外交推进现代化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第二次加速
        一、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提速
        二、经济现代化的第二次加速
        三、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
        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出现恶化趋势
        五、全方位外交政策的成果及对现代化的推进
第七章 迈出改革新步伐(2006-2010)
    第一节 越共十大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的新思想
        一、加强党建新思想的提出
        二、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对越南的影响在增强
        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公平
        四、提出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的对外开放新战略
    第二节 中国现代化理论与思想对越南的影响
    第三节 现代化进程的新进展
        一、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日益凸现
        二、增长快速和危机并存的经济现代化进程
        三、现代社会端倪初现
        四、全面开放态势的形成
        五、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步成为社会共识
        六、越共"十一大"后现代化发展的走向
第八章 越南现代化进程中经验与教训
    一、经验
    二、教训
第九章 对越南现代化进程水平的综合评估
    第一节 对经济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价
    第二节 对社会现代化进程水平的评估
    第三节 对经济、社会的综合现代化水平的评估
    第四节 对生态现代化的评价
    第五节 对政治现代化的评价
        一、政治现代化评价标准
        二、对政治现代化进程水平评价
    第六节 对国际现代化的评价
        一、国际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越南国际现代化水平的评价
    第七节 对文化现代化的定量评价
        一、文化现代化的定义及其水平定量评价标准
        二、对文化现代化定量评价
第十章 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统一前南、北方现代化模式及特点(1945至1975年)
        一、北方仿效苏联的"战时社会主义模式"的实践
        二、资本主义影响下的南方现代化模式的构建及其失败
    第二节 苏式经典社会主义模式在全国的确立、挫折及初步变革(1975—1986年)
        一、高度集权政治现代化模式的进一步强化
        二、高度集中与统一的经济现代化模式
        三、国家高度控制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四、经典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和危害
    第三节 现代化模式的全新转型及趋向:自主型发展模式的形成(1986—2006年)
        一、越共探索有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
        二、在稳健的基础上向民主、分权和法制化转型的后全能政治模式
        二、向市场化不断迈进的社会主义定向经济模式
        四、逐步走向国家社团主义的开放、注重民生和多元化的社会及文化发展模式
    第四节 十一大后,越南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走向
        一、具有越南特色的政治现代化模式正在构建
        二、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取向
        三、长期坚持国家管理下的社会发展模式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一、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主要观点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分类的研究
        二、国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原因的研究
        三、国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的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国内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内涵的研究
        二、国内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原因的研究
        三、国内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节 对国内外学者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情况的评价
第三章、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述
    第一节、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含义
        一、WTO 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
        二、国外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三、国内学者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四、本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定义
    第二节、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一、狭义上的表现形式
        二、广义上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一、广泛性
        二、隐蔽性
        三、歧视性
        四、争议性
        五、双重性
    第四节、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积极影响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消极影响
    第五节、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第四章、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理论解释
        一、从博弈论角度分析
        二、从技术差距论角度分析
        三、从需求层次理论角度分析
        四、从政治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
    第二节、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运作机理分析
    第三节、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小国的局部均衡分析
        二、大国的局部均衡分析
第五章、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第一节、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一、进出口贸易额增长迅速
        二、贸易方式不断增多
        三、进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优化
    第二节、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正面推动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对外贸易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中国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
        一、外因分析
        二、内因分析
第六章 我国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研究
    第一节 国外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践经验
        一、发达国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践经验分析
        二、发展中国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践经验分析
    第二节、国外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从政府角度分析
        二、从行业协会角度分析
        三、从企业角度分析
第七章、结论
参考文献

(9)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 各主体发育不全,市场竞争乏力
        (二)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市场风险过大
        (三)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中制度供需失衡,交易成本过高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国内研究动态
        (二) 国外研究动态
    三、本文的体系结构及研究方法
        (一) 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相关范畴
        (二) 论文结构
        (三) 研究方法
    四、本研究的主要创新
第一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历史演变
    一、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一) 农产品统购统销到营销市场化
        (二) 市场经济体制构建中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
    二、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现存的主要问题
        (一) 农产品市场体系不健全
        (二) 农产品市场主体不强
        (三) 农产品市场规则不完善
        (四) 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五) 农产品市场宏观调控不适
第二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我国主要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收购市场
        (二) 农产品批发市场
        (三) 农产品零售市场
    二、我国新型农产品市场类型
        (一) 农产品期货市场
        (二) 农产品拍卖市场
        (三) 农产品连锁超市
第三章 我国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一般理论
    一、构建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共同特征
        (一) “完备、发达”
        (二) “统一、开放”
        (三) “竞争、有序”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主要运行机制
        (一) 价格机制
        (二) 信息机制
        (三) 竞争机制
        (四) 管理机制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科学价值:利益原理与交易费用原理
        (一) 利益原理
        (二) 交易费用原理
第四章 国内外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对比研究
    一、欧盟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欧盟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二、东亚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日本、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三、美国模式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一)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特征
        (二) 美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经验借鉴
第五章 WTO框架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一、WTO框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 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
        (二) 加入WTO后面临的挑战
    二、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战略思路
        (一)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 战略思路选择
    三、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的对策
        (一) 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着力点
        (二) 加快农产品市场中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
        (三) 加强农产品市场法规和制度建设
        (四) 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的现代农产品大市场
        (五) 全面溶入世界农产品市场运行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及科研一览

(10)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与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规范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的有关内容
        一、协议的产生
        二、协议的基本结构和目标
        三、协议的相关内容
    第二节 《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的有关内容
        一、协议的产生
        二、协议的基本结构和目标
        三、协议的相关内容
第三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效应分析
    第一节 部分均衡分析模型
        一、产业保护模型
        二、供给曲线位移模型
        三、需求曲线位移模型
    第二节 模型的扩展
        一、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位移模型
        二、大国模型和小国模型的比较
第四章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研究
    第一节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情况
        一、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总体构成
        二、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发展趋势
        三、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管理体系
    第二节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
        一、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
        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程序
        三、标签、包装方面
        四、绿色技术壁垒
        五、其它有关规定
        六、欧盟消除成员国间技术壁垒的做法
    第三节 欧盟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关案例——欧盟与秘鲁的沙丁鱼贸易争端
        一、争端涉及的事项
        二、争议问题及其解决
        三、几点启示
第五章 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第一节 美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一、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
        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
        三、标签方面
        四、绿色技术壁垒
        五、其它技术性壁垒
    第二节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一、技术法规和标准
        二、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和合格评定
    第三节 相关案例分析——欧盟诉美国纺织品和服装类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一、案例背景
        二、各方主张及结果
        三、简评
第六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正面推动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给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实施TBT 的具体表现
        四、我国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源
    第二节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商品流向分析..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总体趋势分析
        二、类别分析
    第三节 对我国应对技术壁垒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对技术壁垒
        二、企业应对技术壁垒
第七章 构建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我国建立完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必要性
        一、一些产品的进口对我国人民和动植物健康、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
        二、一些产品的进口对我产业造成冲击
    第二节 我国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的总体状况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己具基本雏形
        二、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三节 如何构建我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一、我国构建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应遵的原则
        二、措施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四、佩上EDI“通行证”江苏走进国际大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流通业标准化经济效应研究[D]. 叶萌.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2]明清笺纸研究[D]. 王宇. 南京艺术学院, 2019(01)
  • [3]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新疆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策略研究[D]. 曼孜拉·拜合提亚尔. 新疆大学, 2017(11)
  • [4]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D]. 魏大治.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5]解放战争(1948年7月—1949年1月)[J]. 王树增. 当代, 2009(05)
  • [6]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理论与实证研究[D]. 章志键.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1)
  • [7]二战后越南现代化进程研究(1945-2010)[D]. 齐欢. 云南大学, 2011(02)
  • [8]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理论分析及对策研究[D]. 朱秋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7(03)
  • [9]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构建研究[D]. 金赛美.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1)
  • [10]技术性贸易壁垒—理论与实证分析[D]. 王征. 西南财经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戴上EDI“通行证”,江苏进军国际市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