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债务管理”

谨防“债务管理”

一、慎言“负债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赵雪芬[1](2020)在《基于儒商文化的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城市商业银行应对市场风险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国内银行经营同质化严重,通过产品和服务难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伴随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和WTO保护期即将结束,国内银行业将被动地或主动参与国际银行业竞争,而越来越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银行间企业文化的竞争,因此如何基于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提高银行竞争力就成为我国众多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M银行作为我国山东一家地方性商业银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国家金融监管政策的调整,特别是随着企业竞争战略从传统的单一企业间竞争向商业生态链竞争转变,M银行先前既定的,立足于传统商业模式的战略面临着战略转型的必要性,而与企业战略相匹配的核心价值观、经营理念、市场定位等均需要对应的调整,但对于基于M银行未来战略转型需要,对应如何调整和优化企业文化建设思路和方向,M银行大股东、董事会和管理阶层尚处于摸索之中。本文在现有研究及理论的基础上,特别是如何结合银行业特点和中国传统儒商文化,推动中国儒商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从而实现在中国银行业中延续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以M银行为研究对象,简要阐述了其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并结合M银行未来战略发展需要,就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和凝练,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内涵有待丰富、制度建设导向有待优化、物质文化偏重形式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从M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职责、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金融科技对传统商业模式的颠覆、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等外部驱动因素,战略转型以及人本管理等内部驱动因素,以及儒商文化有助于帮助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组织管理水平等儒商文化自身优势等方面,就M银行利用儒商文化改进和完善银行自身企业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深度分析。最后本研究结合QL银行利用儒商文化推动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提出了M银行融入儒商文化的对策建议与配套保障机制,包括儒商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利用儒商文化丰富核心价值观、借鉴儒家文化优化制度设计、创新物质文化载体宣传儒商文化等具体举措,并从优化银行事业部组织结构、创造关爱员工成长的民主氛围、开展合规教育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等方面提出了配套保障机制。

李晗僖[2](2020)在《唐代借贷契约制度研究》文中指出契约是记录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它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的变化发展。随着贫富差距现象持续恶化,整体生产力继之萎缩,民间借贷活动成为了民生疾苦的风向球、社会秩序的指标,同时也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唐代借贷契约的考察可得知:在唐代传统农业社会中,社会上有庞大的借贷需求,自然也显示当时存在不少具经济实力的放贷者,这背后带动的巨大收益使私营借贷活动日益活跃,较官方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也为贫困百姓提供更便利的借贷途径。但令人困扰的高利率及苛刻的相关规定使其深受诟病,为了防止借贷行为引发财政危机,甚至为政治投下不安的变数,唐代政府不得不制定大量的法律规范加以规制,对借贷契约的形式、内容、利息、履行、违约责任等都做出了限制,试图将其纳入自身控制范围之内。同时这些法律条文对借贷契约起到督促履行的作用,使借贷活动顺利落实,可以说唐代民间借贷是暂缓社会贫富矛盾的缓冲剂,在提升财政方面或许成效有限,但在金融体系中的价值无可否认,对于社会稳定及对后世的借鉴价值具有深远的影响。

吴盛杰[3](2020)在《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中观”的视角,以1949年以后南京地区城乡商业的变革为中心,尝试考察新中国建立初期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详细情况及驱动要素。建政前,商业在南京的经济结构中占比很大,工业占比则较小。新政权建立后,提出了要将“消费的南京转向生产的南京”的总体目标。在这一基本方针的指导下,新政权逐步对南京城乡商业的结构和形态进行了重构。首先,新政权通过打击投机、稳定金融物价等措施逐步建立了新的经济秩序,与此同时,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南京的消费商业迅速衰落,新政权则乘势展开了对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急剧的变化使得私营商业一度陷入困境,经过政策调整以及广泛的开展城乡物资交流,城乡商业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朝鲜战争时期,由于加工订货的增多,私营商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然而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开展,这一进程被打断,且相比于私营工业,私营商业在运动中受到了更大的冲击。新政权则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展开对南京城乡商业系统的重构,南京市的经济结构自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南京首先根据中央的政策淘汰了私营批发商,其次由于市场大环境的变化,从统购统销的几个行业开始,私营零售商也逐渐接受改造。及至1956年开始的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南京的社会商业走向全面的公有化,但过快改造打乱了商业系统的运行,给城乡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因此不得不再次回到市场机制。本文以南京地区的报刊、档案资料为主,结合其他相关文献资料,在关注国家政策的制定的同时,也详细考察了南京市新政权对政策的执行情况。通过这个过程,本文展示了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复杂性,特别是在私营商业的改造之外,也注意到了公营商业的发展及其在地方社会经济变革中的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与过往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初期政治经济变革研究中的一些观点展开对话,并提出政治考量是驱动地方经济变革的主要因素。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共八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中共占领南京之后在南京建立新的社会经济秩序的过程,其中重点考察了中共接管大城市的经济政策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南京的执行情况。第二章主要论述新政权对南京社会商业进行的初步改造,其中重点考察了针对南京市社会商业的具体情况,新政权在私营商业改造、城乡物资交流和工商关系的变革上所具体施行的办法。第三章主要论述第一次商业调整政策出台的背景、方案及其在南京推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第四章主要论述朝鲜战争开始后,南京市新政权面对战时状况对社会商业方面的问题所作的处理。第五章主要论述南京的“三反”“五反”运动及其对社会商业变革产生的巨大影响。第六章主要考察南京地区地方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成果与问题。第七章主要论述在进入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后,南京市新政权对私营批发商、私营零售商的改造过程,以及在城乡推行粮食统购统销的过程及其一系列的影响。第八章主要考察在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来后,中央政府、南京市新政权与南京私商、小商小贩之间的三方互动及其结果。

杨超[4](2019)在《可转债下修转股价公告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可转债作为一种股债性兼备的结构化金融产品,对发行人、投资者而言都具有诸多优势。受2017年发布的“再融资新规”影响,定向增发融资渠道收紧,可转债、优先股的发行受到政策鼓励,转债发行规模呈追赶定增之势,市场快速扩容,并成为再融资的主流方式之一。转债二级市场交投也日趋活跃,越来越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但可转债的条款复杂,且在我国的起步及发展较晚,对可转债下修转股价事件的已有研究极少。而可转债转股价的下修博弈却日益受到重点关注,因此研究下修转股价公告效应正当其时。本文主要以事件研究法,将下修公告日前后的[-10,10]日作为事件窗口期,选取2008年1月到2019年7月期间,发布过董事会提议下修可转债转股价公告的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实证研究下修转股价的公告效应。通过对样本转债、正股的平均异常收益率和平均累积异常收益率的计算和分析,本文认为下修转股价公告对转债投资者来说是利好消息。公告日可转债的平均异常收益率最为明显。公告日前的异常收益率表明消息很可能已经提前泄露,存在内幕交易。公告日前后的提前反应、过度反应都为我国可转债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此外,本文还发现下修转股价公告对正股产生不很显着的负效应。本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研究下修转股价对转债公告正效应的影响因素,以累积异常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从可转债层面及公司层面选取7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下修公告事件期,转股溢价率、转股稀释率、资产负债率和自由现金流4个解释变量对转债异常收益率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净资产收益率对转债异常收益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公司规模对转债的下修公告效应作用不显着。本文实证结果与后门权益假说、自由现金流假说、公司下修转股价动机等的理论分析相互支持及印证。可转债在下修事件窗口期的异常收益率很大程度取决于转债的股债性强弱,以及正股长期表现的预期。最后本文对投资者、发行人及监管者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许晴[5](2019)在《资产重组中壳公司的选择问题研究 ——以领益科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境内拟上市企业获得上市资格之前,需要经历证监会严格的审核批准流程。随着希望登陆资本市场的企业不断增加,IPO上市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堰塞湖”现象,借壳上市成为企业快速登陆资本市场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支持优质企业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证监会相继推出了并购重组鼓励政策,借壳上市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表现活跃。本文以此背景入手,分重组前上市方式选择、重组时壳公司选择、重组后借壳效果评估三个阶段来探讨资产重组中壳公司的选择问题。本文为研究资产重组中壳公司的选择问题,从以下思路展开分析。首先,本文介绍了资产重组和借壳上市的相关涵义和理论,为后文分析打下基础。其次,从制度背景和市场表现两个角度展开现状分析,指出借壳上市存在的合理性,得出借壳交易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随后,对研究案例的交易相关方、交易背景和交易过程及结果做了一个简介。紧接着对案例进行剖析,分借壳重组前、重组时、重组后三个阶段展开分析,探讨了借壳上市的动因、壳公司的选择判断依据。最后,给出结论与启示。本文的研究表明:(1)重组前通过不同上市方式的成本对比,领益科技选择以借壳方式快速上市节约了时间成本;(2)重组过程中基于风险角度考量,壳公司江粉磁材是非创业板企业且与借壳企业具有业务协同性,符合证监会的重组监管思路,有效规避被叫停风险;(3)重组过程中基于收益角度考量,壳公司江粉磁材具有股权集中、属于民营企业等特点,节约了交易谈判中的成本;(4)重组后对借壳效果的评估分析发现,领益科技借非净壳上市且忽视对财务风险的预警,导致了业绩亏损。因此,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梳理,为了使借壳重组有效进行:(1)选择壳公司的首要前提应建立在借壳上市相比IPO上市具有显着比较优势;(2)壳公司的选择依据应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因素;(3)选择壳公司时,应结合重组交易前、中、后期特点对壳公司展开详尽调查。

任博渊[6](2019)在《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案例分析》文中认为做空是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的相对于做多的一种获利操作模式,本文所述的属于主动性做空中的融券卖空,指根据对未来证券预期下跌的情况下卖出借入的证券,到期低价买入归还获利。做空中概股是指专门针对境外上市的境内企业发布做空报告并获利的行为。2010年起,中概股被做空现象层出不穷,战火已从以美国为主要做空阵地燃烧到了港股市场,中概股的“信任危机”短期内无法摆脱,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的形象与正常运营。在此背景下,浑水公司又成功在港股市场做空了辉山乳业,因此,正确认识此次事件,对该事件详尽分析其内外部原因,对不同主体造成的影响,总结浑水公司之流做空套路,为其他中概股提供参考经验,为相关主体提出改进建议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做空方浑水公司、被做空方辉山乳业相关主体多个角度,采用案例分析、文献研究、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浑水公司成功做空辉山乳业的内外部原因、过程、影响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主体提出启示建议,最后得出结论。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及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做空与做空机制的相关理论,主要阐述了做空与做空机制的概念,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并简述了市场有效性、股价高估、异质信念等理论;第三部分是案例描述,介绍了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的背景,浑水公司的概况,浑水公司近年来做空的上市企业;辉山乳业的概况,股权结构: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的事件过程。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从做空方浑水公司角度分析了选择辉山乳业为被做空对象的原因,做空辉山乳业的步骤,近年来做空企业的共性;从被做空方辉山乳业角度分析了扩张战略,财务指标,大股东股权质押,股东减持与反做空策略;政府、港股交易机制、中介服务机构、债权方等对此次事件的结果起到的作用;此次事件对辉山乳业本身、最大股东、关联资产等方面造成的影响。第五部分是案例启示与建议,启示的切入角度为扩张发展、内部控制以及应对空头的策略;并提出分别对中介机构、债权人、中小投资者和政府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

王华宾[7](2019)在《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是中国公司治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对企业价值乃至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该问题的内部治理机制中,有制衡能力第二大股东的作用逐渐得到实务界的重视,例如在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制衡大股东的引入被赋予重要地位,而学术界的研究目前也逐渐增多,普遍认为以第二大股东为关键要素的股权制衡,即“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对私利行为的治理重要甚至关键的制度安排。同时,媒体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信息中介和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也时常发挥对控股股东的监督作用,是改善投资者保护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公司治理领域重点关注的新兴研究方向。因此,对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如何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该问题所涉及的制度背景和研究现状分析,本研究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改进,以多角度全面、深入分析媒体对样本公司监督水平,收集了2006-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15879个样本数据,提出并验证了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传导机制,主要结论包括:(1)总体而言,第二大股东制衡,即因第二大股东存在而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能够通过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产生治理作用,促进企业价值提升,而媒体监督虽然对私利行为并无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但是能够通过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正面影响。(2)强监管背景下,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倾向于优先通过关联担保尤其是为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等形式上合法的交易方式获取私利,其次才会考虑通过资金占用或由上市公司提供担保的方式,不再普遍选择通过关联产品和劳务交易方式获取私利。(3)对强监管背景下已经发生变化的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第二大股东以监督和制衡为主,具有明显的治理作用,这种治理作用会传导到企业价值,对私利行为的治理是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产权安排对企业价值发挥正面影响、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大股东制衡是外部制度环境或者内部公司治理质量较差时,市场应对私利行为问题所内生出的产权层面的重要制度安排。(4)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具有正面作用,对私利行为则不具有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并不通过直接事后治理私利行为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改善企业价值。这种改善企业价值的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5)媒体监督能够增强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从而实现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最终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影响。媒体监督是制度环境较差时市场内生的外部治理机制,其治理作用主要来自于政策性媒体,受国有产权性质、政治关联背后政府力量的负面影响,也受分析师跟踪的负面影响。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1)从企业价值出发,检验强监管下控股股东私利行为方式选择,有助于加深对私利行为决策逻辑的理解,提高私利行为研究的可靠性。国内现有私利行为研究多直接沿用文献指标,忽视了2005年以来私利行为强监管政策的影响,缺乏指标适用性检验,本研究克服这一不足,从细分类型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出发,推测私利行为的方式选择,发现与之前研究相比,在强监管政策影响下,控股股东通过关联交易和资金占用获取私利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2)通过研究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丰富了中国情境下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私利行为治理机制的研究多将第二至第五(或第十)股东视为整体考察股权制衡,对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考虑不足,本研究深入分析股东关系和产权执行能力,发现强监管背景下,在控股股东私利行为问题上,第二大股东更倾向于选择制衡而非合谋,由其存在所形成的制衡式产权安排对私利行为具有治理作用,因此对企业价值产生了正面作用,表明第二大股东制衡通过治理私利行为这一路径对资源配置效率产生了重要作用,丰富了科斯第二定理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研究。(3)将媒体因素纳入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框架,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视角研究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作用,拓展了媒体公司治理路径的研究,丰富了媒体治理理论以及产权和交易费用理论的研究。国内现有媒体视角私利行为治理的研究主要考察媒体直接的事后治理作用,忽视了媒体监督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制衡这一潜在重要治理机制的治理作用,从而发挥间接治理作用的重要路径,并且对私利行为和媒体监督的考察不够深入。本研究基于对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较大改进,在深层次考察媒体监督与私利行为的基础上,从第二大股东制衡的角度研究媒体监督对私利行为的间接治理作用,发现了媒体监督能够通过影响第二大股东产权执行影响其治理作用,实现间接治理,同时发现第二大股东的行为选择和治理作用会因交易费用而发生变化。(4)对现有媒体治理研究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为媒体治理研究深入分析媒体监督水平提供了方法上的支持,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一致性和复现性:对目前财务和会计领域权威的、基于中文语境的专业领域情感词典进行拓展,提出研究所忽略的、从公司层面进行媒体报道情感分析的方法,对从语句层面衡量语境影响的方法进行了较大改进,同时增加了研究所忽略的、从篇章层面对语境影响的考虑。

曹天晓[8](2018)在《清儒丁晏年谱》文中提出丁晏(1794-1876),字俭卿,号柘唐,江苏山阳(今属淮安)人,清中後期经学家,着书凡六十余种,生前汇刊部分着作爲《颐志斋丛书》。所着《尚书余论》《郑氏诗谱考正》《毛诗陆疏校正》《曹集铨评》等颇受学界推重。然而至今尚无一部准确、详尽的丁晏年谱,研究者在论述丁晏生平、交游、着作、学术经历时多有讹舛。本谱在丁晏子侄门人所撰旧谱基础上,通过对丁晏及其交游人物的数百种学术着作、诗文、日记、手札、书画题赠等文献的考索,结合地方志及清廷档案,对丁晏的生平、交游、着述及学术经历进行了全面梳理,丰富了丁晏生平的大量细节,补充了旧谱中遗漏的一些重要事件,纠正了许多流传己久的错误记载。根据谱主一生行迹特点,本谱分爲四卷:卷一,年少才俊,名动公卿;卷二,公车蹭蹬,广结名士;卷三,挺身扶危,忠而见谤;卷四,退居讲学,颐养天年。各卷之间事行略有交叉,至於着述活动,则贯其一生,未尝中辍。各卷之前有概要,简述该卷主要内容。谱後附録有《丁晏着述考》《丁晏诗文集版本考述》《丁晏集外诗文札辑目》《丁晏涉嫌剽窃案辨冤》《丁晏评传资料集録》以及《人名索引》《人名字号对照》等。

张朝洋[9](2017)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研究 ——来自中国微观主体的经验证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各国都强调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保持协调的重要性,但是对于如何才能实现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更有效地协调则一直存在争论,特别是对于这种协调在微观主体层面的具体表现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基于此,本文从预期管理出发,结合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表现特征和主要目标,尝试从微观主体层面提出一些密切联系的问题,并以此为逻辑主线勾勒演绎出整个研究框架,最后将落脚点放在如何实现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上。第一个问题是,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作用如何?与货币政策的总量调控、顺周期调控特征不同,宏观审慎政策主要强调结构调控、逆周期调控。因此,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在公司融资层面主要表现为总量调控与结构调控之间的协调以及顺周期调控与逆周期调控之间的协调。本文利用中国上市公司数据分析了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并首次围绕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对缓解公司融资约束的协同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非国有公司、资产规模较小的公司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公司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更高,货币政策对其融资约束的缓解效果更明显;当货币政策取向由扩张转为紧缩、经济由上升周期进入下行周期、调控规模由大变小时,货币政策对公司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趋于减弱。研究还发现,宏观审慎政策会强化货币政策对非国有公司、资产规模较小的公司和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公司的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降低货币政策在调控规模变小、取向转为紧缩、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时对公司融资约束缓解效果造成的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可以协同地发挥缓解结构性公司融资约束的作用,并熨平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对货币政策缓解公司融资约束效果造成的影响。第二个问题是,货币政策立场对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作用如何?与货币政策的价格稳定职能不同,宏观审慎政策主要关注金融稳定目标。因此,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在金融风险层面主要表现为价格稳定与金融稳定之间的协调。本文利用中国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并首次在货币政策传导的风险承担渠道分析框架内,围绕货币政策立场与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立场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且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资本比例越低、流动性越差,承担的风险越高,对货币政策立场的变化越敏感。研究还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削弱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且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资本比例越低,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作用效果降低得越明显。基于此,本文认为宏观审慎政策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削弱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且该效应因银行资产规模、资本比例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特征。第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作用如何?与货币政策的顺周期调控特征不同,宏观审慎政策强调逆周期管理。因此,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在银行信贷层面主要表现为顺周期调控和逆周期管理之间的协调。本文利用中国商业银行数据分析了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并首次在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分析框架内,围绕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协同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增加银行信贷供给,且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资本比例越低、流动性越差,信贷供给对货币政策的冲击越敏感。研究还发现,宏观审慎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会削弱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的冲击,且银行的资产规模越小、资本比例越低、流动性越差,货币政策对银行信贷增速的作用效果降低得越明显。基于此,本文认为,宏观审慎政策会显着降低银行信贷增速,削弱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且该效应因银行资产规模、资本比例、流动性不同而呈现差异化特征。最后,本文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与政策机制三个维度进一步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包括政策目标协调的一般认识、政策工具协调的分类考察、政策机制协调的制度模式。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加强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应着眼四个问题,即金融资本“脱实向虚”、信贷集中与信贷供求矛盾、金融监管框架及其有效性、宏观调控框架及其有效性;强调四个理念,即制度安排应科学有效、政策指派应统而有序、政策框架应系统完善、政策协调应合而不分;突出四个重点,即对独立使用强大的权力进行约束、对决策权和控制权分离进行补偿、着力解决延迟行动引发的风险、加强风险评估与化解方面的合作;把握四个方向,即加强货币政策转型、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加强中央银行沟通、加强与完善市场预期管理。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1)探讨了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作用。将货币政策调整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与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结合起来考虑,首次提出宏观审慎政策在缓解公司融资约束中的重要作用,既分析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在缓解结构性公司融资约束中的协同作用,也分析了两者在熨平货币政策非对称性对货币政策缓解公司融资约束效果影响的协同作用。(2)探讨了货币政策立场对风险承担渠道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作用。在风险承担渠道的分析框架内,借助叙事描述法对货币政策立场进行综合识别,并分析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在不同银行特征下呈现的异质性特征。明确将宏观审慎政策引入到风险承担渠道的实证分析中,并重点探讨货币政策立场与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3)探讨了货币政策工具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影响及其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同作用。借助银行信贷增速-货币政策敏感性来衡量银行信贷渠道的有效性,从而回答了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影响银行信贷行为以及银行资产负债表变量如资本、流动性、规模等如何影响银行信贷传导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等问题,并探讨了货币政策工具与宏观审慎政策在改善银行信贷传导效率中的协同作用。

刘闻[10](2016)在《商业诋毁行为的解析及规制论要》文中研究表明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任何人若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外乎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建树:物美价廉的商品、宾至如归的服务、新奇奥妙的构想、先人一步的策略等。相比其他类型的竞争,经济领域的竞争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漫长的永恒循环。在这样的过程中,一个睿智的市场主体会更加注重长远发展而非眼前小利,商业信誉存在的重要性也因而得以展现。作为对市场主体过往经济行为的积极评价,商誉可以呈现给社会公众一种良好的商业印象,这无疑能够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各市场主体通过自身努力经营来培育商誉不仅是自由、公平竞争的直接反映,还是维护商业伦理的应然要求。然而,某些别有用心之人自己不愿意付出辛劳,而是选择通过诋毁他人商誉的方式来获取经济利益。这样的行为显然违背了市场竞争的规则,同时也逾越了法律规定的红线,故应受到禁止与制约。随着近年来商业诋毁相关案件的增多,诋毁行为的构成要件以及法律规制力不足等问题开始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关注。为此,本文将针对上述疑问逐一展开分析。全文共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界定了商业诋毁的概念。从字面上看,商业诋毁是由诋毁和商业两个词语共同组成的。论文首先从诋毁的词源解析出发,对于古往今来有关诋毁的含义进行了汇集;其次解释了商业的含义,从而划定了这类诋毁行为的范围。基于以上论证,最后总结出了商业诋毁的定义:在经济活动中通过言辞损害他人商誉的行为。从本质上看,商业诋毁是一种信息行为。由信息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可知,发生商业诋毁的社会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它虽然是一种难以避免的普遍现象,但应杜绝信息优势者滥用优势地位之情形。为了缓解信息沟通不畅的问题,可尝试发挥商业言论的积极效用:但同时也要坚守言论自由的底线,法律须对非法的商业言论如商业误导、商业诋毁予以规制。第二章针对商业诋毁所侵害之商誉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于消费者与经营者而言,商誉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一定的经济价值。会计学的相关理论如三元论、核心商誉论认为,在以经济竞争为主题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誉已然演变为一项特殊的无形资产,它对于市场主体的持久盈利有着非凡的意义。就其外在表现和内在特征来说,商誉和其他包含经济利益的范畴如名誉、荣誉、商标、商号、信用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也存在着可以辨识的差别。通过这些比较分析,可以明确商誉独立的财产属性,故有必要在未来将其确认为一种新型的财产性权利予以保护。另外,商业信誉是一个内容较广的名词,除了最为常见的商品信誉之外,还应包括服务信誉以及其他与商业活动有关的信誉。第三章探讨了商业诋毁的主体认定问题。根据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之规定,实施商业诋毁之人须为经营者,且诋毁行为只能针对竞争对手实施;故在进行行为认定时,务必要遵循经营者与竞争关系这两个硬性要求,若有任一缺失则不能构成商业诋毁。但在实践中,早已出现了有悖于以上要求却产生了诋毁效果的案例。若不将这些不法行为纳入商业诋毁之列予以规制显然有违竞争法的立法本意,也将不利于对市场失灵的纠正。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裁判文书来看,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破除经营者资格论与直接竞争关系的束缚,扩大商业诋毁的主体范围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笔者亦支持这一观点,并对其进行了细致分析。第四章围绕着诋毁的行为表现展开了分析。激发人们实施商业诋毁的心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除了最为常见的因争夺竞争机会、经济利益的行为动机之外,还可能由于过度维权、纯粹泄愤、盲目跟风等原因而引起诋毁。此外,根据捏造、散布不实信息的行为方式可知,商业诋毁的主观状态应当包括故意和过失两种;确立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对于举证责任的分配、责任大小的判定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中的具体案例来看,传播不完整、无法证实的信息亦能达到商业诋毁的负面效果,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滥发知识产权侵权警告和不当同业监督,因而有必要对于这些行为的法律边界进行探讨与分析。另需值得注意的是,商业诋毁并不一定要求造成实际损害后果,只要达到可能损害的效果即可。第五章就当前立法的不足提出了完善商业诋毁规制的建议。从理论上看,对于是否规制商业诋毁的思考可以从禁止搭便车、消费者主权、社会福利最大化等研究成果中寻求理论支撑。与此同时,考虑到商业诋毁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如何于实践中运用法律规定对其进行规制应是本文的落脚点所在。由于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其中的诸多内容已不能有效地规制现今发生的诋毁行为;具体问题包括民事救济手段的不足、行政责任的缺失、刑事处罚的局限性等。故本文主张从民事制裁、行政制裁、刑事制裁三个角度对于商业诋毁的规制条款予以革新,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慎言“负债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慎言“负债经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儒商文化的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章节安排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相关理论
    2.1 企业文化的概念及层次
        2.1.1 企业文化的定义
        2.1.2 企业文化结构
        2.1.3 企业文化功能
    2.2 儒商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2.2.1 儒商的概念
        2.2.2 儒商文化的基本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M银行企业基本情况介绍
        3.1.1 M银行简介
        3.1.2 企业基本业务及发展战略
    3.2 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3.2.1 M银行精神文化建设现状
        3.2.2 M银行制度文化建设现状
        3.2.3 M银行物质文化建设现状
    3.3 基于儒商文化视角的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3.3.1 精神文化建设内涵有待丰富
        3.3.2 制度文化导向有待优化
        3.3.3 物质文化载体偏重形式
    3.4 本章小结
4 儒商文化融入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驱动因素分析
    4.1 儒商文化融入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外部驱动因素分析
        4.1.1 服务实体经济的天然职责需要银行确立共赢发展理念
        4.1.2 履行社会责任的要求需要银行建立科学的“义利观”
        4.1.3 金融科技颠覆传统商业模式需要银行树立“创新文化”
        4.1.4 地理位置决定地方性银行须融入“地缘文化”
    4.2 儒商文化融入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部驱动因素分析
        4.2.1 战略转型的内在需要
        4.2.2 人本管理的内在需要
    4.3 融入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儒商文化优势及挑战分析
        4.3.1 有助于创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
        4.3.2 有助于提升企业组织管理水平
        4.3.3 儒商文化融入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挑战分析
    4.4 QL银行儒商文化应用实践案例分析
        4.4.1 QL银行儒商文化应用案例
        4.4.2 QL银行儒商文化应用效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M银行儒商文化建设对策与配套保障机制
    5.1 儒商文化融入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举措
        5.1.1 儒商文化融入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5.1.2 利用儒商文化丰富核心价值观
        5.1.3 利用儒家文化优化制度设计
        5.1.4 创新物质文化载体传播儒商文化
    5.2 配套保障举措
        5.2.1 优化事业部银行组织结构
        5.2.2 创造民主氛围关爱员工成长
        5.2.3 开展合规教育提升员工职业道德
    5.3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对未来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唐代借贷契约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代民间借贷的概述
    第一节 借贷契约的概念
    第二节 唐代借贷契约的特征
        一、借贷类型的多样化
        二、借贷主体的丰富
    第三节 唐代借贷契约签订过程
        一、达成合意
        二、订立书面契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代重视借贷契约的原因
    第一节 经济因素影响
        一、沉重的赋税负担
        二、日常消费等支出
    第二节 思想文化影响
        一、根植深入的契约观念
        二、诚信理念的主流思想
    第三节 政治因素影响
        一、乡邻互助的人情社会
        二、无讼贱讼的法律传统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代对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制
    第一节 唐代借贷契约的重点法律规制
        一、对借贷利息的法律规制
        二、对借贷契约主体的法律规制
        三、对借贷契约质物的法律规制
    第二节 唐代律令对借贷契约违约责任的规制
        一、借贷之债违限不还的违约责任
        二、关于掣夺债务人财物抵偿的规定
        三、保人的责任
    第三节 唐代借贷契约法律规制与民间自治的关系
        一、以约定抵御官法
        二、以乡法抵御官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代借贷契约制度评析
    第一节 唐代借贷契约规制的不利影响
        一、借贷利息居高不下
        二、私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第二节 唐代借贷契约制度的存在价值
        一、促进唐代信用业的发展
        二、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安定稳定
        三、契约本身的功能在借贷实践中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资料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四、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一章 建立南京城市经济的新秩序
    第一节 中共接管城市的经济政策
    第二节 南京市新政权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市场和金融的新秩序
    第四节 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第二章 城乡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一节 中共中央的商业政策
    第二节 南京公营商业体系的初步建立
    第三节 私营商业的初步改造
    第四节 城乡交流与商业转型
    第五节 重塑工商关系
第三章 南京的第一次商业调整
    第一节 第一次商业调整的背景
    第二节 中共中央调整商业的政策
    第三节 南京调整商业的过程
    第四节 南京调整商业后的情况
第四章 抗美援朝时期的商业与政治
    第一节 战时经济政策及其在南京的执行
    第二节 公营贸易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战争动员对社会商业的影响
第五章 “三反”“五反”运动与商业的转型
    第一节 “三反”运动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工商界的“五反”运动
    第三节 “五反”运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 第二次商业调整
第六章 国营商业走向计划经济模式
    第一节 国营商业推行经济核算制
    第二节 全面推行经济核算制的难点与问题
    第三节 国营商业向计划经济的过渡
    第四节 国营商业体制的继续变革
第七章 私营商业与自由市场的改造
    第一节 改造私营批发商
    第二节 粮食的统购统销与市场的剧变
    第三节 国家资本主义与私营零售商的改造
第八章 走向全面公私合营
    第一节 突如其来的全面公私合营
    第二节 对私营工商业者的改造
    第三节 对小商小贩的改造
    第四节 “反冒进”与市场的回归
结语
    一、“中观”视角下地方社会经济变革的复杂性
    二、政治驱动:商业改造中的决定性要素
    三、南京社会经济变革中的一般性与特殊性
参考资料
后记

(4)可转债下修转股价公告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结构安排
    第五节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可转债融资动因的相关研究
        一、低息融资工具
        二、后门融资假说
        三、代理成本假说
    第二节 可转债下修条款的相关研究
        一、下修条款设置及目的
        二、下修条款对正股及转债价格影响
第三章 可转债条款简介与研究假设
    第一节 可转债条款简介
    第二节 下修条款设置趋同
    第三节 下修博弈简要理论分析与假设
第四章 下修转股价公告效应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事件研究法简介
    第二节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第三节 下修转股价公告效应研究
        一、样本描述性统计
        二、下修转股价公告效应研究
第五章 下修转股价对转债公告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变量的选取及说明
    第二节 描述性统计结果
    第三节 相关性分析和共线性检验
    第四节 模型的建立及回归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局限性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对策与建议
    第三节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资产重组中壳公司的选择问题研究 ——以领益科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借壳上市动因
        1.3.2 壳公司选择依据
        1.3.3 评述
    1.4 主要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资产重组
    2.2 借壳上市相关涵义
        2.2.1 壳公司
        2.2.2 借壳上市
        2.2.3 借壳上市的交易操作
    2.3 借壳上市的理论基础
        2.3.1 寻租理论
        2.3.2 信号传递理论
        2.3.3 并购协同理论
        2.3.4 信息不对称理论
3 重组现状
    3.1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审及退市制度
        3.1.1 发审制度
        3.1.2 退市制度
    3.2 我国壳公司重组的市场表现
        3.2.1 壳公司重组历史演进
        3.2.2 借壳上市市场情况
    3.3 小结
4 案例介绍
    4.1 交易双方简介
        4.1.1 壳公司:江粉磁材
        4.1.2 借壳方:领益科技
    4.2 交易背景
        4.2.1 国家政策
        4.2.2 行业动态
        4.2.3 重组动因
    4.3 交易过程及结果
        4.3.1 交易方案
        4.3.2 交易构成借壳上市
5 案例分析
    5.1 重组前:上市方式的选择
        5.1.1 领益科技借壳上市成本分析
        5.1.2 领益科技IPO上市成本分析
        5.1.3 小结
    5.2 重组时:壳公司的选择依据
        5.2.1 风险考量
        5.2.2 收益考量
        5.2.3 小结
    5.3 重组后:借壳效果的评估
        5.3.1 业绩亏损
        5.3.2 亏损原因分析
        5.3.3 小结
6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2 启示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6)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做空与做空机制的概念
        2.1.1 做空的概念
        2.1.2 做空机制的概念
    2.2 做空机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2.2.1 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2.2.2 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2.2.3 对股票定价效率的影响
    2.3 理论基础
        2.3.1 Fama市场有效性理论
        2.3.2 Miller股价高估理论
        2.3.3 异质信念
第3章 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案例描述
    3.1 案例背景
    3.2 浑水公司介绍
        3.2.1 浑水公司简介
        3.2.2 浑水公司近年来做空的企业
    3.3 辉山乳业介绍
        3.3.1 辉山乳业基本情况
        3.3.2 辉山乳业股权结构
    3.4 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事件始末
第4章 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案例分析
    4.1 做空方浑水公司分析
        4.1.1 浑水公司做空企业共性特征分析
        4.1.2 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的原因分析
        4.1.3 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的步骤
    4.2 被做空方辉山乳业分析
        4.2.1 辉山乳业的扩张策略分析
        4.2.2 辉山乳业财务指标分析
        4.2.3 辉山乳业大股东股权质押分析
        4.2.4 辉山乳业股东减持分析
        4.2.5 辉山乳业反做空策略分析
    4.3 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4.3.1 政府干预力度分析
        4.3.2 港股交易机制分析
        4.3.3 中介服务机构分析
        4.3.4 债权方分析
    4.4 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的影响分析
        4.4.1 辉山乳业破产重组
        4.4.2 最大股东连带成失信被执行人
        4.4.3 错失黄金发展期
        4.4.4 关联资产受影响
第5章 启示与建议
    5.1 启示
        5.1.1 企业切忌盲目激进的扩张战略
        5.1.2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提高内控水平
        5.1.3 优化资本结构,提高运营效率
        5.1.4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5.2 建议
        5.2.1 对中介机构的建议
        5.2.2 对债权人的建议
        5.2.3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
        5.2.4 对中小投资者的建议
        5.2.5 对其他中概股的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概念界定
        1.3.1 企业价值
        1.3.2 控股股东
        1.3.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
        1.3.4 第二大股东制衡
        1.3.5 媒体监督
        1.3.6 情感分析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产权与交易费用理论
        2.1.2 媒体治理理论
    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文献回顾
        2.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本质和动机
        2.2.2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识别和衡量方法
        2.2.3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因素
        2.2.4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经济后果
    2.3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文献回顾
        2.3.1 其他股东整体的治理作用
        2.3.2 第二大股东制衡的治理作用
    2.4 媒体治理的文献回顾
        2.4.1 媒体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监督作用
        2.4.2 媒体对公司治理状况的改善作用
        2.4.3 媒体发挥治理作用的机制
    2.5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新闻报道情感观点分析方法的研究
        2.5.1 情感分析方法的研究
        2.5.2 情感分析法在财务和会计领域的应用
    2.6 文献评述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背景与概念模型
    3.1 制度背景
        3.1.1 股权分置改革
        3.1.2 监管政策变革
        3.1.3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3.1.4 媒体行业的历史与现状
    3.2 概念模型
        3.2.1 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治理机制
        3.2.2 私利行为的治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3.2.3 总概念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媒体治理研究方法的改进——基于语境的财经新闻情感分析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情感词典的拓展
        4.2.1 基于LM词典的财经新闻领域中文情感词典拓展
        4.2.2 情感词强度确定
        4.2.3 小结
    4.3 评价对象的识别
        4.3.1 段落的评价对象提取
        4.3.2 语句的评价对象提取
        4.3.3 小结
    4.4 语句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4.4.1 语句的主客观性判断
        4.4.2 主观语句的语境影响分析和情感强度计算
        4.4.3 质疑语句的判断和处理
        4.4.4 小结
    4.5 篇章整体层面基于语境语义规则的建立
        4.5.1 相关度判断
        4.5.2 转折关系考虑
        4.5.3 题材的影响
        4.5.4 小结
    4.6 方法的实现与测评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中介作用
    5.1 引言
    5.2 研究假设
        5.2.1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5.2.2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5.2.3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5.3.3 计量模型设定
    5.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相关性分析
        5.4.3 关联交易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5.4.4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5.4.5 第二大股东制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作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
    6.1 引言
    6.2 研究假设
        6.2.1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6.2.2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的影响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与度量
        6.3.3 计量模型设定
    6.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相关性分析
        6.4.3 媒体监督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检验
        6.4.4 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影响的实证检验
        6.4.5 稳健性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与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关系的影响
    7.1 引言
    7.2 研究假设
        7.2.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7.2.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变量定义与度量
        7.3.2 计量模型设定
    7.4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7.4.1 媒体监督对第二大股东制衡治理控股股东私利行为作用的影响
        7.4.2 媒体监督间接治理作用的影响因素
        7.4.3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研究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启示
    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词典
附录2 本媒体报道情感分析方法的程序算法和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清儒丁晏年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丁晏画像
丁晏跋宋刻元修本《说文解字》
丁晏致许瀚手札
丁晏印章选萃
凡例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创新与不足
丁晏家族世系表
谱前
卷一 少年才俊 名动公卿
    本卷概要
    乾隆五十九年甲寅(1794)1岁
    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2岁
    嘉庆元年丙辰(1796)3岁
    嘉庆二年丁巳(1797)4岁
    嘉庆三年戊午(1798)5岁
    嘉庆四年己未(1799)6岁
    嘉庆五年庚申(1800)7岁
    嘉庆六年辛酉(1801)8岁
    嘉庆七年壬戌(1802)9岁
    嘉庆八年癸亥(1803)10岁
    嘉庆九年甲子(1804) 11岁
    嘉庆十年乙丑(1805) 12岁
    嘉庆十一年丙寅(1806) 13岁
    嘉庆十二年丁卯(1807) 14岁
    嘉庆十三年戊辰(1808)15岁
    嘉庆十四年己巳(1809)16岁
    嘉庆十五年庚午(1810)17岁
    嘉庆十六年辛未(1811) 18岁
    嘉庆十七年壬申(1812) 19岁
    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 20岁
    嘉庆十九年甲戌(1814) 21岁
    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 22岁
    嘉庆二十一年丙子(1816) 23岁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 24岁
    嘉庆二十三年戊寅(1818) 25岁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 26岁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27岁
    道光元年辛巳(1821) 28岁
卷二 公车蹭蹬 广结名士
    本卷概要
    道光二年壬午(1822) 29岁
    道光三年癸未(1823) 30岁
    道光四年甲申(1824)31岁
    道光五年乙酉(1825) 32岁
    道光六年丙戌(1826) 33岁
    道光七年丁亥(1827) 34岁
    道光八年戊子(1828) 35岁
    道光九年己丑(1829) 36岁
    道光十年庚寅(1830) 37岁
    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 38岁
    道光十二年壬辰(1832) 39岁
    道光十三年癸巳(1833) 40岁
    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 41岁
    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 42岁
    道光十六年丙申(1836) 43岁
    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 44岁
    道光十八年戊戌(1838) 45岁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 46岁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 47岁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1841) 48岁
卷三 挺身扶危忠而见谤
    本卷概要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 49岁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1843) 50岁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1844) 51岁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1845) 52岁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 53岁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1847) 54岁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1848) 55岁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1849)56岁
    道光三十年庚戌(1850) 57岁
    咸丰元年辛亥(1851) 58岁
    咸丰二年壬子(1852) 59岁
    咸丰三年癸丑(1853) 60岁
    咸丰四年甲寅(1854) 61岁
    咸丰五年乙卯(1855) 62岁
    咸丰六年丙辰(1856) 63岁
    咸丰七年丁巳(1857) 64岁
    咸丰八年戊午(1858) 65岁
    咸丰九年己未(1859) 66岁
    咸丰十年庚申(1860) 67岁
    咸丰十一年辛酉(1861) 68岁
卷四 退居讲学 颐养天年
    本卷概要
    同治元年壬戌(1862) 69岁
    同治二年癸亥(1863) 70岁
    同治三年甲子(1864) 71岁
    同治四年乙丑(1865) 72岁
    同治五年丙寅(1866) 73岁
    同治六年丁卯(1867) 74岁
    同治七年戊辰(1868) 75岁
    同治八年己巳(1869) 76岁
    同治九年庚午(1870) 77岁
    同治十年辛未(1871) 78岁
    同治十一年壬申(1872) 79岁
    同治十二年癸酉(1873) 80岁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81岁
    光绪元年乙亥(1875) 82岁
谱後
参考文献
    (一) 丁氏家族着述及谱传
    (二) 其他清人着述及谱传
    (三) 地方文献及档案史料
    (四) 现代研究论着
    (五) 目録及工具书
附録
    附一: 丁晏着述考
    附二: 丁晏诗文集版本考述
    附三、丁晏集外诗文札辑目
    附四: 丁晏涉嫌剽窃案辨冤
    附五: 丁晏评传资料集録
    附六: 人名索引
    附七: 人名字号对照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研究 ——来自中国微观主体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基本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结构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
        1.4.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最新研究进展与评述
    2.1 研究进展
        2.1.1 货币政策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
        2.1.2 货币政策效力的非对称性
        2.1.3 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经验证据
        2.1.4 货币政策立场的识别方法
        2.1.5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经验证据
        2.1.6 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2.1.7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效果与协调
    2.2 简要评述
        2.2.1 公司融资约束结构失衡与周期波动视角
        2.2.2 风险承担渠道传导效果与异质特征视角
        2.2.3 银行信贷渠道传导效率与截面差异视角
第3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3.1 依托的理论依据
        3.1.1 货币政策影响公司融资的相关理论
        3.1.2 货币政策效力非对称性的相关理论
        3.1.3 货币政策风险承担渠道的传导机制
        3.1.4 货币政策银行信贷渠道的传导机制
        3.1.5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相关依据
    3.2 应用的模型框架
        3.2.1 投资-现金流敏感性: 欧拉方程模型
        3.2.2 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 一个简化模型
        3.2.3 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渠道: 一个基本模型
第4章 实证分析:基于公司融资约束的视角
    4.1 研究假设的提出
    4.2 模型与估计方法
        4.2.1 基于欧拉方程模型的模型构建
        4.2.2 广义矩方法和设定误差检验
    4.3 变量与数据来源
        4.3.1 变量定义及计算方法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3.3 研究样本与数据预处理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货币政策和个体特征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
        4.4.2 公司特征、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对估计结果的影响
        4.4.3 货币政策调整与宏观审慎政策对公司融资约束的协同作用
        4.4.4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基于风险承担渠道的视角
    5.1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 模型构建与估计
        5.2.1 实证模型的构建思路
        5.2.2 风险承担渠道的检验与估计
    5.3 变量与数据来源
        5.3.1 变量的定义方法
        5.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3.3 研究样本与数据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5.4.2 货币政策立场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异质性
        5.4.3 货币政策立场与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协同作用
        5.4.4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 基于银行信贷增长的视角
    6.1 研究假设的提出
    6.2 模型构建与估计
        6.2.1 实证模型的构建方法
        6.2.2 银行信贷渠道的检验与估计
    6.3 变量与数据来源
        6.3.1 变量的定义思路
        6.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3.3 研究样本与数据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银行信贷渠道的存在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
        6.4.2 货币政策工具与宏观审慎政策对银行信贷增速的协同作用
        6.4.3 稳健性检验结果与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的深入讨论
    7.1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目标协调的一般认识
        7.1.1 货币政策相对宏观审慎政策的作用与约束
        7.1.2 宏观审慎政策相对货币政策的作用与不足
        7.1.3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相互作用与协调
    7.2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协调的分类考察
        7.2.1 现行中央银行政策工具的分类
        7.2.2 宏观审慎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
        7.2.3 宏观审慎性质的信贷政策工具
    7.3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机制协调的制度模式
        7.3.1 第一类模式: 完全一体化与“超级央行模式”
        7.3.2 第二类模式: 部分一体化与“双峰模式”
        7.3.3 第三类模式: 非一体化与“离体模式”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加强中国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
    8.1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应着眼四个问题
        8.1.1 金融资本“脱实向虚”
        8.1.2 信贷集中与信贷供求矛盾
        8.1.3 金融监管框架及其有效性
        8.1.4 宏观调控框架及其有效性
    8.2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应强调四个理念
        8.2.1 制度安排应科学有效
        8.2.2 政策指派应统而有序
        8.2.3 政策框架应系统完善
        8.2.4 政策协调应合而不分
    8.3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应突出四个重点
        8.3.1 对独立使用强大的权力进行约束
        8.3.2 对决策权和控制权分离进行补偿
        8.3.3 着力解决延迟行动所引发的风险
        8.3.4 加强风险评估与化解方面的合作
    8.4 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应把握四个方向
        8.4.1 加快货币政策转型
        8.4.2 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
        8.4.3 加强中央银行沟通
        8.4.4 加强与完善市场预期管理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10)商业诋毁行为的解析及规制论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不足
第一章 商业诋毁之界定
    第一节 商业诋毁溯源
        一、商业诋毁的概念厘定:经济活动中的言辞损害
        二、商业诋毁的生发机理:信息不对称
    第二节 商业诋毁与相关概念之析辨
        一、商业言论
        二、商业误导
第二章 商业诋毁之客体
    第一节 商业信誉的内涵与外延
        一、商业信誉的含义
        二、商业信誉的本质
    第二节 商业信誉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名誉、荣誉
        二、商标、商号
        三、信用
    第三节 商业信誉的分类
        一、商品信誉
        二、服务信誉
        三、其他商业信誉
第三章 商业诋毁之主体
    第一节 经营者
        一、经营者的主体考察
        二、经营者之困
        三、资格论向行为论的转变
    第二节 竞争关系与主体确定
        一、竞争关系在竞争法主体认定中的作用
        二、竞争关系的淡化
第四章 商业诋毁之主客观方面
    第一节 商业诋毁的动因分析
        一、动机
        二、主观状态
    第二节 商业诋毁的实施
        一、捏造、散布虚假信息
        二、传播不完整、无法证实的信息
    第三节 商业诋毁的后果
        一、实际损害
        二、可能损害
第五章 商业诋毁之规制完善
    第一节 规制商业诋毁的理论依据
        一、禁止搭便车
        二、消费者主权
        三、社会福利最大化
    第二节 民事救济的健全
        一、赔偿数额的重新评估及修正
        二、“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商誉”的适用
        三、消费者诉权和临时禁令的程序设计
    第三节 行政责任的创设
        一、行政制裁的必要性
        二、具体制裁手段
    第四节 刑事处罚的改进
        一、《刑法》对于商业诋毁处罚的局限性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刑法》的统一性与关联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慎言“负债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儒商文化的M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赵雪芬.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2]唐代借贷契约制度研究[D]. 李晗僖.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3]建政初期南京城乡商业的重构(1949-1957)[D]. 吴盛杰. 南京大学, 2020(12)
  • [4]可转债下修转股价公告效应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杨超. 厦门大学, 2019(02)
  • [5]资产重组中壳公司的选择问题研究 ——以领益科技为例[D]. 许晴. 广东财经大学, 2019(07)
  • [6]浑水公司做空辉山乳业案例分析[D]. 任博渊. 沈阳理工大学, 2019(04)
  • [7]媒体监督、第二大股东制衡对控股股东私利行为及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 王华宾.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8]清儒丁晏年谱[D]. 曹天晓.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2)
  • [9]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协调研究 ——来自中国微观主体的经验证据[D]. 张朝洋. 江西财经大学, 2017(01)
  • [10]商业诋毁行为的解析及规制论要[D]. 刘闻.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谨防“债务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