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robat 加快税单交付速度

Acrobat 加快税单交付速度

一、Acrobat加快税单传递(论文文献综述)

方慧[1](2021)在《晚清中美商约关系研究》文中提出中国雄踞东亚,美国横跨美洲,是“贸易的冒险追求”促使美国在立国伊始,便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漫漫征程。在鸦片战争前的60年里,中美贸易虽发展平稳,但亦蕴含着诸多的矛盾与冲突。随着19世纪30年代中英贸易冲突的不断升级和英国缔约通商呼声的日渐高涨,美国也开始寻求与中国缔约通商的机会。通商条约是近代国家秩序下规范国际贸易的法律基础。因其与国家主权和经济利益息息相关,又被视为条约中最为重要者。晚清时期,中国国力衰微,饱受西方各国欺凌,不仅被迫签订了关乎割地、赔款的政治性条约,也签订了大量侵损国脉民命的通商条约。在与清政府缔约通商的西方国家中,美国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继英国之后第二个与中国建立通商条约关系的国家,1844年签订的《望厦条约》因更为缜密、更为严谨而成了各国竞相效仿之范本。鸦片战争后,中美贸易虽因商约关系之建立而有据可依,但其矛盾与冲突并没有彻底解决。商约本身之不平等性、美国拓展商权之野心、清政府条约观念之淡薄等原因,致使商约难以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新的矛盾与冲突再次浮出水面。凭借着十二年修约的条文规定,美国拉开了修约之帷幕。最终在“中立”、“调停”的遮蔽下,美国成功缔结了《天津条约》及其通商章程,为它同中国的通商设计出一种“周到而全面”的制度。因攫取了足够多的通商特权,加之南北战事的影响,美国倡导“合作政策”基本成型,中美贸易关系随之进入了一个短暂的和谐时期。其后的修约谈判,美国从维系中美友好关系的角度出发,缔结了略有克制且彰显对华友善的《蒲安臣条约》。尽管如此,《蒲安臣条约》还是为在华美商获得了“中国政府的保护以及在中国生活和贸易的权利。”《蒲安臣条约》签订后,其执行又面临着新的问题。特别是70年代中叶美国愈演愈烈的排华风潮,使中美较为和谐的外交和贸易关系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为解决华工问题、保护在华贸易,美国再次要求修约。以解决华工问题为条件,美国应允了中方禁止鸦片等贸易诉求,中美通商关系因1880年《续约附款》之签订又有局部微调。此后伴随着美国国内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垄断组织的初步形成,美国扩大对华商品及资本输出的诉求明显增强,中美之间的贸易冲突与矛盾亦愈加凸显。与此同时,日、俄侵华步伐之加剧,令美国甚感在华利益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利用清末商约谈判,美国与清政府在1903年缔结了《通商行船续订条约》。该约不仅拓展了美国在华商权、为其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而且彰显了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及其与他国竞争的决心。至此,美国在中外商约关系中的地位变得愈加举足轻重。纵观中美商约关系在晚清时期的发展演变,其缔约过程中充斥着强权政治但被美国披上了对华友善之面纱;其条约内容强调最惠国待遇但又索取了许多有别他国之新的通商权益;其缔约形式有着单方面索取到顾及双方利益的微调过程,但并不足以改变商约不平等之本质。并且,随着中美两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关系之变化,商约中的政治色彩日渐浓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对华贸易强烈的进取之心和中国联美制夷之意。总而言之,晚清中美商约关系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态势,其不平等性是根本,是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深受桎梏的重要原因。但是,晚清时期的中美商约关系,在构建、发展的过程中亦有过些许协商、合作、妥协的零星片段。系统梳理晚清时期的中美商约关系,厘清其发展演变中的冲突与矛盾,剖析中美商约的性质、地位与影响,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当今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走向提供借鉴与思考,无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周小渟[2](2021)在《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文中认为英语已然成为当今社会的国际通用语,其传播正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在中国也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交流必然带来语言的碰撞。鸦片战争爆发后,中英语言激烈碰撞,社会动荡与大批西人的到来使晚清社会西学东渐之风盛行,英语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因此,晚清时期可以被看做英语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起始阶段。目前学界对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研究往往聚焦于教育教学和西学东渐,偶有涉及中英语言接触,但信息比较零散,未有针对此阶段的英语传播进行的系统分析与归纳。本研究基于对“史料”与“数据”的整理和统计,借助语言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跨学科研究,以晚清社会为时代背景,以路径、动因、影响及规律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总结这一阶段英语传播的状况和效果,力图建构语言传播的研究模式。具体研究问题如下:一、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路径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语言传播机制?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传播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最终效果如何?三、英语在中国晚清社会的传播揭示了哪些语言传播规律?对当下中国的语言政策与规划有怎样的启示和借鉴?语言传播具有社会性,对某一时期某种语言传播进行研究需采用跨学科视角。本研究以库柏语言传播变量、夸克语言传播模式和语言选择主义为理论框架,建构由路径、动因、影响、规律构成的语言传播研究模型,对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进行较全面的探讨。笔者通过文献爬梳,整理出大量与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相关的原始资料(包括奏折、地方志等史料汇编和当时出版的中英文报纸等)、近代着作(包括晚清时期英语传播过程中亲历者的着作及其它相关着作)以及当代论着(包括期刊论文、专着等)。以质性研究为方法,同时利用史料进行相互佐证,从中提取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统计与分析。研究发现如下:首先,受晚清时期历史背景影响,英语在当时中国社会的传播主要由来华西人群体及晚清政府洋务派群体主导。其中,来华西人主要指“英美传教士群体”和“英美商人群体”。“英美传教士群体”主导的英语传播活动集中在教会教育与翻译出版上,体现了传播的文化路径;而“英美商人群体”受经济利益驱动,引导以商务英语教学为主的民间教育机构的创办,促使中西交往中产生了“皮钦英语”这种语言变体,显露出经济对语言传播的影响。晚清政府洋务派则通过政府支持,从政治层面推动了英语在中国社会的传播。由不同群体主导的文化、经济、政治传播路径共同构成了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制。其次,语言传播的主体是人,人们基于生活环境刺激产生不同的动机与目的,做出语言传播行为。晚清时期英语传播的主导群体与被主导群体在当时环境影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传播英语,导致以文化、经济、政治为路径的传播机制的产生。最终促使中文吸收了大量英语外来词,在促进汉语语法研究完善的同时,为民国时期外语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经验,给后世带来了语言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双重影响。最后,晚清时期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下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传播的一般规律。(一)英语在晚清外语传播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体现了语言传播中的竞争规律;(二)晚清来华西人群体在缺乏政策支持的情况下不断进行传播路径的调整,这体现了语言传播中同样存在着“路径依赖”规律;(三)当时的英语传播对后世的影响说明了语言传播由下及上,再到由上及下的受众规律;(四)晚清时期的英语传播揭示了语言在文化、经济、政治层面既平行又交互的传播规律。综上所述,晚清时期不同群体受客观环境与自身目的驱使,通过文化、经济、政治路径主导了英语在中国的传播,对后世中国的语言和社会产生了影响,并揭示了一定的语言传播规律。这就提醒我们,我国在制定汉语推广政策时应注意外语竞争和受众规律的影响,利用“路径依赖”规律,制定适用于目的国的汉语传播政策。期望该研究能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语言政策制定与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王澍[3](2020)在《海关邮递物品监管的政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济南海关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国人购买的境外商品通过邮递渠道进境,也有越来越多的国内商品通过邮递渠道派送到国外消费者手中。对邮递物品的监管,既是海关法定的监管职责,同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也有新的变化和发展。既有原来传统的邮递业务,包括信件、印刷品以及一般邮包的监管,更体现出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迅猛发展的特点。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和国际贸易碎片化、小额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邮递物品监管已经不是海关的边缘业务、更不是夕阳产业,而越来越变成海关监管的重要内容,是朝阳产业。必须要投入更多精力、更多资源去推动邮递物品监管流程改革,才能使其更好的适应高质量对外开放的需要,适应守好国门安全的需要。本文以济南海关邮递物品监管为案例,通过应用政务流程再造理论视角,对新形势下济南海关进出境邮递物品监管流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方案进行探索,从实际操作角度提出济南海关进出境邮递物品监管流程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对应用政务流程再造理论实施改革的效果作出总结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继续推进流程再造改革的相关建议。对于济南海关突破现有行政执法瓶颈、提升监管效能,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进境邮递物品通关环境,提升济南海关辖区内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为下一步推广促进全国海关进境邮递物品监管流程改革,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案例来充实政务流程再造理论,进一步完善政府政务体制改革的理论建设。

逯冰清[4](2020)在《P区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创新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农村信用社是推动农村金融发展的主力军,是联系农民群众的金融纽带,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三农”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金融单位之一,农村信用社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因此,面对广阔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用社大有作为。根据相关统计数据得知,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在面向农村市场投放贷款时,出现信贷产品品种单一、贷款投放流程复杂、资金配置效率低下等问题,最终导致农村资源无法高效率运作、农户对资金的需求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缺少充足的资金。尤其在今年疫情严重的这段时间,面对及其严峻的社会现状,某些企业甚至出现“断贷”的现象,这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为了顺应新型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在“互联网+”风靡全球的时代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可运用科技技术作支持,根据现阶段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特点,以及农村信用社特有的机构特征,有针对性地对“三农”信贷产品进行创新对策研究,利于扩大“三农”贷款的投放规模。出于对农村市场发展缓慢的现状,以及“三农”信贷产品发展相对滞后情况的考虑,“三农”信贷产品的研发已成为各个银行研究的焦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根据P区在经济、农业、金融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分析总结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结合相关的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做指导,提出相关对策。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检索阅读关于“三农”信贷产品创新方面的相关着作,搜集和分析国内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支小支微”方面的有效举措,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在农村市场的发展现状、客户需求、贷后管理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农村信用社在“三农”金融方面的发展现状以及待开发空间。再者,运用案例分析法,以B农商银行和L农商银行作为典型案例,通过搜集整理该行在金融信贷产品设计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功做法,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创新对策。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即:以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从产品品种创新、产品服务模式创新、产品定价机制创新以及产品投放渠道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信贷产品品种创新、产品服务模式创新(如:专业化服务模式、农户征信系统、土地经营权担保模式、“三农”信贷+保险业务模式、一体化服务模式)、产品定价机制创新(如:差异化定价机制)、产品投放模式创新(如:手机银行信贷客户端开发、网贷平台与农村信用社机构相融合、众筹、科技网格化投放机制)等有效措施。此外,就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风险问题,须提升信贷人员风险防范意识与贷后风险管理能力等。本文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P区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而且为全省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因产品落后、资源配置低、资金投放渠道狭窄、资金运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以便实现“三农”信贷产品种类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进而推动“三农”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

张淑颖[5](2020)在《《电子商务的战略视角》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非常迅速,人们渴望获得更多有关电子商务的知识,故对电子商务类书籍的翻译需求日益增多,这决定了翻译材料的选择范围。翻译材料取自《电子商务的战略视角》的前两章,即电子商务简介和电子商务技术。源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系统介绍了电子商务的相关内容,语言客观、准确,有很强的专业性。在翻译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传递源文本的信息,更好地呈现源文本的风格和特点,运用了多种翻译工具,参考了多个平行文本,选择了目的论作为指导理论并采用了相应的翻译方法。目的论强调翻译方法的选择应服从于翻译目的。根据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对报告中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在目的论指导下,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解决了其间遇到的三大难题:词汇翻译、长句翻译以及被动语态翻译。在进行词汇翻译时,主要采用了约定俗成法、直译、音译和语境化法;在进行长句翻译时,主要采用了顺译法、词序调整法和分译法;在进行被动语态翻译时,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将被动语态译为汉语的主动语态和将被动语态译为汉语的被动语态。在整个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了目的论及其三原则,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了相应的翻译方法和技巧。通过翻译实践,提升了翻译水平和能力,加深了对电子商务和目的论的理解,阐明了如何利用目的论三原则解决翻译问题,认识了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局限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为电子商务类的文本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图 0 幅;表 0 个;参 31 篇

孙家丰[6](2020)在《“包裹里的税收”:近代邮包税研究(1903-193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邮递系统源远流长,当周之时,即有官邮,号为“邮置”,步传、马传递送简书。此后历代封建王朝为加强统治起见,对于邮驿通信都十分重视。在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专门服务于民间的通信机构——民信局,它寄递邮件、包裹、汇兑,以商业行庄为主要服务对象,收费也相对低廉,对于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邮递,都无法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商品流通的快速发展,无法满足社会内外的发展需求。因对外条约的承诺,由海关兼办的邮政,成为近代中国邮政制度的滥觞。海关创设的邮政在全国渐次推广,但是由于邮政包裹运输的特性——邮政局中所寄送的物件往往是小量的贵重品或奢侈品等,所以在普通税关中每易漏税,严重损害了地方厘金局卡的利益,双方之间矛盾日益加剧。赫德领导的海关,为了避免因与地方势力冲突导致海关对邮政的掌控而减弱,主动制定了包裹税条例,来对海关和地方厘金局卡的权益进行划分。民国肇建之后,各省的邮包业务越加发达,邮包税也成为各省关注的焦点。以甘肃邮包税创设为契机,邮包税开始逐渐在全国不少省份内推广。但是由于此时中央政府并没有统一的制度安排,各省的邮包税设计各行其是。北洋后期,一些省份开始和海关进行谈判,将海关代征的邮包厘金权力收回,设局自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作为“厘金变相”的邮包税本应成为裁厘的对象,但是由于财政的需求,竟然摇身一变划出厘金范畴,成为一种“良好之新税”,并收归财政部,在全国推广开来。直到1930年,由于交通部、各商业团体、各邮务公会的极力提议,再加上国民政府创建统税作为弥补厘金裁撤后的损失以及关税自主后税率的提升,关税收入的极大增加,自1931年1月1日起,厘金制度才被明令裁撤,邮包税也因重新划入厘金范畴,终被加以取缔。邮包税制度变迁的背后,是复杂社会关系的交织与互动,这种互动经常以博弈和妥协的形式表现出来。不管是邮包税推广全国时期,邮包税与产销税、认捐包括二五内地税之间的冲突,还是邮包税被明令裁撤后,西南、西北各省对于中央政令的消极抵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既有中央与地方利益上的纠葛和权限的划分,也有因共同目标——“剿匪”而作出的妥协退让。

熊辛格[7](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研究表明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刘晨[8](2019)在《BS集团公司物流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已经进入经济转型、产业高端化时期,城市化进程加速。同时,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随着国内外企业全球化和本土化的进程,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已经形成。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方面,必须通过各种途径让产品和服务更充分地满足客户的需求,以赢得更多的市场占有;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各种途径缩减企业运营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研究表明企业应该开始重视在物流领域的管理和成本控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物流管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需要,现代物流管理逐渐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并在企业战略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作为标志现代物流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下被赋予更快速、更高效、更精准的要求。信息时代的现代物流管理应该更重视物流信息的管理及信息技术的应用,才能在经济大潮中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从而促进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文以一个家电行业的世界500强集团企业为研究对象,首先简述了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了家电企业加强现代物流管理的必要性。其次对该公司的物流业务运作情况进行概述并分析了公司在物流管理中对于库存管理、运输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及国际物流管理的显着问题。随后本文重点研究了以上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如何利用现代物流管理中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案,包括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使用EDI技术进行数据传输的项目案例,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使用GPS技术的运输管理系统进行运输管理,针对电子商务客户改变传统销售模式优化库存管理等解决方案。在每个解决方案的介绍过程中,包含了问题的背景分析、功能实现的过程及实施后对于公司业务的改进。最后,本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企业整体的经营策略面临由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向线上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及新零售、新渠道的销售模式转型,公司的现代物流管理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采用的策略以及转型方向。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给企业的现代物流管理带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

罗越[9](2019)在《全国通关一体化背景下海关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研究 ——以S海关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WTO的重要成员及全球贸易大国,根据《贸易便利化协定》中简化进出口贸易流程,降低贸易成本等内容,切实提高通关效率,营造良好的外贸环境,在推动中国进出口经济稳定发展,回应企业诉求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政府再造、绩效管理等公共管理理论,按照“建立分析框架—分析实践状况—剖析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的思路,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于全国通关一体化后如何开展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结合理论和实践,提出影响货运监管通关效率的四个要素,包括机构设置、业务流程、信息技术、绩效评估,并尝试搭建一个分析框架。其次,在分析框架下分析现阶段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机构设置方面,直属海关与两个中心、口岸海关与属地海关的权责问题,合并检验检疫造成的不确定性。在业务流程方面,直属海关内外关区协作不畅,企业规范申报意识有待提高,企业信用分类管理仍需完善。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各系统烟筒林立联动性差,关员权限销授过程复杂,海关内外部数据共享问题。在绩效评估方面,人力紧张情况下的专业性问题,法律依据更新滞后造成执法偏差,绩效评估缺乏外部参与。第三,针对提出的问题,本研究认为在机构设置方面,海关应明确划分各层级海关职能定位,明晰各岗位的规范要求,加快推进关检深度融合。在业务流程方面,加快全程面洽的推广,尝试两步申报模式,加快完善AEO制度。在信息技术运用方面,对现有系统进行梳理整合,模块授权向岗位定制转变,构建多部门数据共性平台。在绩效评估方面,加大专业教育培训力度,加强执法纠正配套措施,鼓励外部参与绩效评估。本研究尝试从这四个要素作为分析框架,进一步丰富海关在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过程中的思考,希望能以基层关员工作实践,在对全国通关一化背景下海关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研究上尽绵薄之力。

张广海[10](2019)在《信用管理视角下罗湖海关旅检“水客”走私惩戒手段改进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近年来“水客”在旅检口岸走私呈愈演愈烈之势,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进出口秩序,同时不利于国家经济及安全稳定,具有较大的危害性。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海关对于“水客”的惩戒手段不到位,是导致“水客”走私现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海关针对“水客”走私尽管也采取了种种措施,改革了监管模式,加大了打击力度,破获了多起案件,抓获并对大量“水客”进行了惩处,但因缺乏有效的进出境旅客信用管理手段,却始终“治标不治本”,收效不容乐观。现有的海关惩戒手段在现实中处于困境,那么能否通过其他方式提高对“水客”的惩戒效果,就是我们在工作中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因此,对于“水客”走私惩戒手段问题的研究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笔者自身从事海关旅检工作多年的实际经验,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开展研究。一方面,分析研究了近年来罗湖海关的总结报告和政策研究成果,结合海关查获的典型案例,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对罗湖海关现场一线执法关员及办公室政策研究关员进行访谈,提供相关资料进行佐证。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提出目前海关对“水客”走私的惩戒手段存在的困境表现为:(1)对“小额”带货管控不力、(2)行政处罚缺乏威慑力、(3)刑事处罚较容易规避、(4)导致海关执法监管人力资源不足、(5)海关打私陷入‘孤军奋战’境地、(6)易造成‘水客’团伙哄骗正常通关旅客帮带而不断扩充;对应原因为:(1)对未达到行政立案标准的‘小额’带货情事惩处存在空白、(2)行政处罚惩戒手段局限性较大、(3)刑事处罚界限存在空间并且“水客”千方百计“钻空”规避法规惩戒、(4)惩戒手段决定海关的监管模式消耗大量人力、(5)缺乏多方共认的合作平台、(6)海关对外宣传‘水客’危害及走私对个人的不良后果手段不多力度不够;本文认为,旅客信用管理对于海关有较强的可行性,并且能够形成强有力的惩戒手段,分别对应六种困境产生六种预期目标:(1)丰富惩戒手段,填补法规惩戒空白、(2)惩戒措施范围扩大,有效震慑‘水客’、(3)以信用等级封堵违法操作空间、(4)优化海关旅检监管模式使集中人力打击水客、(5)以社会信用体系为平台,形成‘水客’问题联合惩戒、(6)扩大海关政策影响力,引导抵制‘水客’风气。有效改进现有海关旅检“水客”走私惩戒手段。

二、Acrobat加快税单传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robat加快税单传递(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中美商约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意义
    二、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对象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美商约关系的酝酿
    第一节 西力东渐与中国贸易制度的紧缩
    第二节 广州贸易制度下中美贸易的发展与冲突
        一、美国对华贸易的起步与发展
        二、早期中美贸易中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节 英国缔约通商的诉求与中英商约关系的建立
        一、英国遣使赴华与缔约通商的挫败
        二、武力侵华与中英商约关系的建立
    第四节 美国打开中国市场的企望和举措
        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缔约通商的实践
        二、在华美人打开中国市场的企盼与活动
        三、美国政府遣使赴华决策的出台及使团的筹划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美商约关系的初建及运行中的矛盾
    第一节 中美《望厦条约》及通商章程的签订
        一、使团抵华前美国的诉求与清政府的应对
        二、使团抵华后中美之间的交涉
    第二节 《望厦条约》与中美贸易的发展
        一、《望厦条约》中的商务条款
        二、《望厦条约》签订后中美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商约关系初建阶段的矛盾与冲突
        一、中美《望厦条约》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
        二、中美《望厦条约》执行过程中的交涉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缔结新约与中美商约关系的发展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美国的修约企图
        一、独自提出修约
        二、联合英法共同修约
        三、美国修约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美新商约的缔结
        一、美国的中立与利益追求
        二、中美《天津条约》的缔结
    第三节 《天津条约》与中美商约关系的扩展
        一、《天津条约》中的政治性条款与通商贸易的关系
        二、《天津条约》中的商务性条款
    第四节 上海税则谈判与中美商约关系的进一步协商
        一、商民赔偿问题与中美《赔偿美商民损失专约》的签订
        二、中美《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的签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合作政策”与中美商约关系的有限改善
    第一节 “合作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合作政策”下中美贸易纠纷的协商与解决
        一、商人领事问题的交涉
        二、商船救助问题的交涉
        三、贸易违约问题的交涉
    第三节 《蒲安臣条约》与中美商约关系有限改善
        一、《蒲安臣条约》的签订
        二、《蒲安臣条约》对通商事宜之规定
        三、中美商约关系的有限改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工问题与中美商约关系局部调整
    第一节 《蒲安臣条约》的执行情况
        一、中方切实有效的执行条约:对美商予以保护与优待
        二、美方条约执行陷入困境:经济危机的爆发与排华浪潮的兴起
    第二节 1880年的中美修约谈判
        一、《续修条约》的签订与华工问题
        二、《续约附款》的签订与中美贸易问题
    第三节 《续约附款》对中美商约关系的局部调整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世纪后期美国拓展对华贸易的诉求及其困难
    第一节 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拓展对华贸易的诉求
        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二、美国拓展对华贸易的诉求
    第二节 美国拓展对华贸易所面临的“障碍”
        一、中国内地关卡林立
        二、地方官员加抽厘金和拒发子口税单
        三、中国河道淤泥堵塞严重
        四、中国商民知识产权观念淡漠
        五、中国禁止外商在华设厂及机器进口
        六、美国商民损失赔付问题延宕多年
    第三节 “瓜分狂潮”下美国对华贸易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本章小结
第七章 20世纪初中美商约关系的重大拓展
    第一节 议和谈判与修约条款的提出
        一、清政府主动提出修改通商条约
        二、公使团对修约条款的讨论
        三、修约条款列入《议和大纲》
    第二节 美国修订通商条约的准备
        一、极力促成和谈
        二、广泛征集修约意见
    第三节 中美商约谈判中的交涉焦点
        一、商务性问题的交涉
        二、非商务性问题的交涉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晚清中美商约关系的基本性质
    二、美国缔约通商的基本诉求与清政府的应对
    三、晚清中美商约关系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读博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2)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论文结构
        1.研究问题
        2.论文结构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研究方法
        2.理论基础与认识依据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回顾
    第一节 相关概念
        1.英语传播
        2.晚清时期
        3.晚清时期传教士
    第二节 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1.国外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2.国内英语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晚清以前英语传播回顾
    第四节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研究
        1.晚清社会传教士的相关研究
        2.晚清社会翻译情况的相关研究
        3.晚清社会近代化教育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文化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传教士
    第三节 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1.前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2.后期教会学校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出版与英语传播
        1.翻译机构与英语传播
        2.报刊出版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传教士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文化特征
        1.双向语言文化传播
        2.群体性书面语传播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经济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经济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来华英美商人
    第三节 民间英语培训机构与英语人才培养
    第四节 “皮钦”英语与英语传播
    第五节 英美商人主导的英语传播的经济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政治路径
    第一节 传播的政治背景
    第二节 传播主体:晚清政府洋务派
    第三节 近代化教育与英语传播
        1.三类新式学校与英语传播
        2.官派留美与英语传播
    第四节 翻译活动与英语传播
        1.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学传播
        2.京师同文馆翻译活动与译员培养
    第五节 洋务派主导的英语传播的政治特征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晚清社会英语传播规律及其影响
    第一节 外来语言传播竞争激烈
        1.其他外语的传播情况
        2.影响外语竞争的因素
    第二节 路径依赖及其体现
        1.路径依赖及其内涵
        2.英语传播路径依赖
    第三节 英语传播中人的因素
        1.晚清来华西方人
        2.晚清政府洋务派
        3.个体被动传播者
    第四节 传播受众:底层-精英-群众的传播模式
    第五节 文化、经济、政治层面的平行交互传播
    第六节 英语在中国传播带来的影响
        1.对汉语的影响
        2.对社会的影响
    第七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传播的局限及启示
    第一节 主导性局限及表现
        1.来华西人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2.洋务派们主导的传播的局限性
    第二节 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1.应对传播中的竞争现象
        2.注重主导者的路径依赖
        3.尊重受众传播相关规律
        4.结合“场论”防范预警
    第三节 对外语政策与规划的启示
        1.应对英语的语言霸权
        2.提高中华文化自信心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第一节 结论与贡献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3)海关邮递物品监管的政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济南海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邮递物品监管的概念
        2.1.2 邮递物品监管的特点
    2.2 理论基础
        2.2.1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2.2.2 政务流程再造的基本目标
        2.2.3 政务流程再造的实施路径
第3章 济南海关邮递物品监管基本情况
    3.1 机构人员情况
    3.2 总体业务情况
    3.3 业务发展历程
    3.4 社会认知情况
    3.5 实际作业流程
        3.5.1 监管现场布局
        3.5.2 现行作业环节
    3.6 与青岛海关的对比情况
        3.6.1 人员机构情况
        3.6.2 场地设置情况
        3.6.3 监管特色做法
    3.7 济南海关邮递物品监管的改革现状
        3.7.1 作业场地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3.7.2 信息化系统推广应用情况
    3.8 存在的问题
    3.9 问题的原因
        3.9.1 安全准入风险突出
        3.9.2 税收征管难度较大
        3.9.3 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3.9.4 资源配置结构失衡
        3.9.5 监管能力长期落后
第4章 济南海关邮递物品监管流程再造方案
    4.1 流程再造的总体目标
    4.2 流程再造的基本原则
    4.3 流程再造的实施基础
    4.4 流程再造的工作重点
    4.5 流程再造的具体方案
        4.5.1 科学布置现场作业区域
        4.5.2 合理设置现场业务岗位
        4.5.3 升级配备各类监管设备
        4.5.4 再造实际监管作业流程
        4.5.5 探索建立风险防控体系
        4.5.6 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措施
第5章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应用于邮递物品监管的若干反思
    5.1 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5.2 顺应趋势完善配套
    5.3 借鉴经验创新模式
    5.4 推动合作互利共赢
结语
附录
    一、济南海关进出境邮递物品监管通关情况调查问卷
    二、访谈记录表
    三、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一、法律文件类
    二、着作类
    三、期刊、会议论文类
    四、学术论文类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P区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创新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1.3.1 基本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对策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三农”的内涵
        2.1.2 “产品”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产品创新理论
        2.2.2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2.2.3 顾客价值理论
3 P区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现状分析
    3.1 P区农村信用社概况
        3.1.1 农村信用社经营特点
        3.1.2 P区农村信用社经营现状分析
    3.2 P区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投放现状
        3.2.1 P区农村信用社贷款规模
        3.2.2 P区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现状分析
4 P区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的问卷调查
    4.1 P区农村信用社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的发放和收回
        4.1.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2 P区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存在的问题
        4.2.1 产品品种单一
        4.2.2 客户满意程度低
        4.2.3 利率差异化程度小
        4.2.4 渠道创新性偏窄
    4.3 P区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存在问题的原因
        4.3.1 外部因素
        4.3.2 内部因素
5 P区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创新对策
    5.1 产品品种创新
    5.2 产品服务模式创新
        5.2.1 专业化服务模式
        5.2.2 农户征信系统
        5.2.3 土地经营权担保模式
        5.2.4 “三农”信贷+保险业务模式
        5.2.5 一体化服务模式
    5.3 产品定价机制创新
    5.4 产品投放模式创新
        5.4.1 手机银行
        5.4.2 网贷平台
        5.4.3 众筹
        5.4.4 科技网格化投放机制
6 农村信用社信贷产品创新的风险控制
    6.1 P区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设置权限
    6.2 P区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运行风险控制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P区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调查问卷
致谢

(5)《电子商务的战略视角》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Selection of Source Text
    1.2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1.2.1 Introduction to source text
        1.2.2 Features of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2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kopos Theory
    2.2 Three Rules of Skopos Theory
    2.3 Application of Skopos Theory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3.2 While-translating
    3.3 Proofreading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of Words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y
        4.1.2 Translation of proper nouns
        4.1.3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with special meanings
    4.2 Translation of Long Sentences
        4.2.1 Sequential translation
        4.2.2 Inversion
        4.2.3 Division
    4.3 Translation of Passive Voice
        4.3.1 Translating passive voice into Chinese active voice
        4.3.2 Translating passive voice into Chinese passive voice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es
    Appendix A:Source Text
    Appendix B: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Academic Achievements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包裹里的税收”:近代邮包税研究(1903-193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研究回顾
        (一) 厘金的研究
        (二) 邮政的研究
        (三) 研究状况评述
    三、研究方法、视角及相关界定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视角
        (三) 相关界定
    四、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厘金、邮政与海关:邮包税的诞生与其制度运行背景
    第一节 邮包税的开征背景
        一、“无物不征”的厘金
        二、近代邮政的发展
        三、防杜偷漏:邮政与税收的关联
    第二节 邮包税征收的制度化
        一、邮包税的制度设计
        二、海关邮包税、子口税与邮包税的关系考辩
        三、海关对邮包税的复杂态度
第二章 渐次推广:北洋政府时期邮包税的演化
    第一节 北洋政府前期邮包税的推广与比较
        一、“国税漏卮”、“复业善后”与甘肃邮包税的创制
        二、各地邮包税的开征及其比较
    第二节 北洋政府后期邮包税的扩张与分析
        一、设局自办与海关、客邮的交涉
        二、邮包税和铁路火车捐:两种运输方式承载的厘金制分析
第三章 收归部办: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邮包税的国税化
    第一节 出尔反尔:邮包税由裁到收归部办
        一、不断推进的裁厘活动
        二、全国财政会议上官方的定调:“非通过税,与厘金不同”
        三、社会各方的反映
    第二节 财政部的制度安排与地方实效窥探
        一、邮包税局的组织及其法规章程
        二、全国邮包税总局对地方分局的管理控制
        三、实效对比:天津邮包税的成功与东三省邮包税的旋起旋灭
第四章 利益纠葛:邮包税实行中的各种困境
    第一节 税与税之间的冲突
        一、江苏邮包税与产销税之间的矛盾
        二、浙江邮包税与丝绸认捐之间的交涉
        三、邮包税与二五内地税以及统税的瓜葛
    第二节 来自民间的抗议
        一、国货与免税
        二、商业团体的抗争
    第三节 邮包税演进中的自身流弊
第五章 裁撤厘金:邮包税的裁撤及其后续
    第一节 裁撤厘金背景下各方的呼吁
        一、交通部的推动
        二、商业团体的努力
        三、邮务工会的请求
    第二节 邮包税裁撤后的后续考察
        一、西南、西北地方政府的顽强抵抗
        二、邮资费用是否因邮包税裁废而变化
        三、邮包税局对包裹的查验功能谁来弥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一)公路类约章
        (二)航运类约章
        (三)铁路类约章
        (四)航空类约章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租界道路规划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BS集团公司物流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现代物流管理和物流信息管理的理论研究
    2.1 物流管理的理论研究
        2.1.1 物流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1.2 物流管理的理论研究
        2.1.3 企业物流管理的理论研究
    2.2 现代物流管理的理论研究
        2.2.1 第三方物流的理论研究
        2.2.2 国际物流的理论研究
        2.2.3 电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研究
    2.3 物流信息管理的理论研究
        2.3.1 物流信息的概念和分类
        2.3.2 物流信息管理的概念和发展
        2.3.3 物流信息系统的理论和实施要点
        2.3.4 物流信息技术的特点和应用
第三章 BS公司物流管理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3.1 BS公司企业概况及战略分析
    3.2 BS公司物流业务现状
        3.2.1 国内物流业务分析
        3.2.2 国际物流业务分析
    3.3 BS公司物流管理的问题分析
        3.3.1 库存管理的问题分析
        3.3.2 运输管理的问题分析
        3.3.3 第三方物流管理的问题分析
        3.3.4 国际物流管理的问题分析
第四章 BS公司现代物流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4.1 库存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4.1.1 供应链协同预测的优化方案
        4.1.2 销售模式优化库存管理方案
        4.1.3 多渠道共享库存的优化方案
        4.1.4 虚拟交货单的创建与管理
    4.2 运输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4.2.1 运输管理系统的应用
        4.2.2 B2B运输业务的优化方案
        4.2.3 B2C配送业务的优化方案
    4.3 第三方物流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4.3.1 信息技术EDI的应用
        4.3.2 EDI报文结构与接口设计
    4.4 国际物流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
        4.4.1 报关文件的系统化应用
        4.4.2 OEM产品物流流程的优化项目
第五章 BS公司现代物流管理的策略和转型
    5.1 BS公司智慧物流系统的建立
        5.1.1 智慧物流系统的核心组件
        5.1.2 TMS和云WMS的实施
    5.2 BS公司信息系统的数字化转型
        5.2.1 云ERP和 SAP HANA的应用
        5.2.2 全渠道电商中台的应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6.3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9)全国通关一体化背景下海关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研究 ——以S海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难点
第二章 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通关一体化的概念
        二、通关效率的概念
    第二节 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的相关理论
        一、政府再造理论
        二、绩效管理理论
    第三节 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的四个要素
        一、组织基础:科学的机构设置
        二、核心路径:简明的业务流程
        三、实现手段:信息技术的运用
        四、基本保障:合理的绩效评估
第三章 S海关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的主要措施
    第一节 S海关的机构设置调整
        一、设立与全国两中心对应机构
        二、S海关隶属海关功能化改造
        三、建立S海关业务运行管控中心
    第二节 S海关业务流程改革
        一、通关作业流程改革
        二、搭建网上办事大厅
        三、推行通受通办模式
        四、税收征管举措改革
    第三节 S海关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一、搭建业务运行监测平台
        二、搭建视频监控系统
    第四节 S海关绩效评估创新
        一、部门绩效评估创新
        二、个人绩效评估创新
第四章 S海关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机构设置及分工需更明晰
        一、直属海关与两中心的定位问题
        二、口岸海关与属地海关的权责问题
        三、合并检验检疫造成的不确定性
        四、原因分析
    第二节 业务流程衔接不够顺畅
        一、直属海关内外关区协作不畅
        二、企业规范申报意识有待提高
        三、企业信用分类管理仍需完善
        四、原因分析
    第三节 信息技术运用仍有不便
        一、各系统烟囱林立联动性差
        二、关员权限销授权过程复杂
        三、海关内外部数据共享问题
        四、原因分析
    第四节 绩效评估效果有待提高
        一、人力紧张情况下的专业性问题
        二、执法辅助手段不完善影响执法偏差
        三、绩效评估缺乏外部参与
        四、原因分析
第五章 优化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的意见建议
    第一节 强化机构科学设置
        一、划分各层级海关职能定位
        二、明晰各岗位的规范要求
        三、加快推进关检深度融合
    第二节 丰富完善业务流程
        一、加快远程面洽的推广
        二、尝试两步申报模式
        三、加快完善AEO制度
    第三节 强化信息技术创新运用
        一、对现有系统进行梳理整合
        二、模块授权向岗位定制转变
        三、构建多部门数据共享平台
    第四节 加强绩效评估成效
        一、加大专业教育培训力度
        二、加强执法纠正配套措施
        三、鼓励外部参与绩效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信用管理视角下罗湖海关旅检“水客”走私惩戒手段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国内“水客”走私惩戒问题研究现状
        二、国外“水客”走私问题研究现状
        三、我国信用管理领域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惩戒手段的概念界定
        二、信用管理相关概念界定
        三、旅检的概念界定
        四、水客的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海关法规惩戒手段对“水客”管理的困境分析
    第一节 现有惩戒“水客”的法规手段及其特点
        一、常规处置
        二、行政处罚
        三、刑事处罚
    第二节 管理困境的具体表现
        一、对 “小额”带货管控存在缺失
        二、行政处罚对“水客”缺乏威慑力
        三、刑事处罚较容易规避
        四、导致海关执法人力不足
        五、海关打私陷入“孤军奋战”境地
        六、易造成“水客”团伙哄骗正常通关旅客帮带而不断扩充
第三章 海关实行旅客信用管理的可行性以及预期目标效果
    第一节 海关实施旅客信用管理的可行性
        一、现有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二、“水客”走私行为贴合失信行为的定义
        三、信用管理具有良好的实施基础
        四、海关已成功实施对企业的信用管理
        五、海关具备海关旅客信用管理的技术条件
    第二节 海关实行旅客信用管理的预期目标效果
        一、丰富惩戒手段,填补法规惩戒空白
        二、惩戒措施范围扩大,增大对“水客”威慑力
        三、以信用等级封堵违法操作空间
        四、改革海关旅检监管模式,集中人力打击水客
        五、以社会信用体系为平台,形成“水客”问题联合惩戒
        六、扩大海关政策影响力,引导抵制“水客”风气
第四章 海关实行旅客信用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 海关实行旅客信用管理的惩戒内容
        一、通过信用记录分类监管对“水客”进行精准打击
        二、对“水客”开展信用体系联合惩戒
    第二节 信用管理的实行方法
        一、海关旅客信用信息的建立
        二、海关对海关旅客信用记录的使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Acrobat加快税单传递(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中美商约关系研究[D]. 方慧.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晚清时期英语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 周小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海关邮递物品监管的政务流程再造研究 ——以济南海关为例[D]. 王澍. 山东大学, 2020(05)
  • [4]P区农村信用社“三农”信贷产品创新对策研究[D]. 逯冰清. 河南大学, 2020(06)
  • [5]《电子商务的战略视角》翻译实践报告[D]. 张淑颖.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包裹里的税收”:近代邮包税研究(1903-1931)[D]. 孙家丰.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BS集团公司物流管理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研究[D]. 刘晨. 东南大学, 2019(01)
  • [9]全国通关一体化背景下海关提升货运监管通关效率改革研究 ——以S海关为例[D]. 罗越. 深圳大学, 2019(01)
  • [10]信用管理视角下罗湖海关旅检“水客”走私惩戒手段改进研究[D]. 张广海. 深圳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Acrobat 加快税单交付速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