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冰雹云的雷达回波演化分析与人工防雹作业

一次冰雹云的雷达回波演化分析与人工防雹作业

一、一次冰雹云雷达回波演变分析及人工防雹作业(论文文献综述)

何阳,李红斌,张靖萱,夏葳,闻家梁,濮文耀,张殿刚[1](2021)在《新一代雷达特征参数在人工防雹决策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基于2016—2018年所观测到的109个冰雹云个例雷达基数据资料,进行PUP软件处理和分析,结合原大连市人工防雹决策指挥系统相关业务功能进行雷达特征参数辅助分析取值,得到了冰雹云发生发展雷达回波强度、云顶高度、强中心高度和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雷达特征参数值。根据雹云理论及催化原理等,研究和建立了基于SA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的雹云识别、类型判别,以及人工防雹决策判别指标及模型;并利用该指标对2019年28个冰雹云个例进行验证和分析,准确率达85.2%~86.8%,特别是对秋季1次强冰雹天气过程雷达防雹决策指挥系统进行雹云识别、防雹决策等雷达资料反演分析,以及新旧判别指标对比分析,效果明显,表明不同型号雷达其特征参数及人影决策判别指标存在一定差异,并通过对本次强雹云人工防雹技术分析及实际调研得到启示,总结探讨了强雹云有效人工防雹新思路和方法。

王昀[2](2021)在《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疆是我国西北地区冰雹灾害最多的省份,尤其以天山两侧最为严重。进入新世纪雹灾出现次数、受灾面积、经济损失均呈增加趋势,冰雹灾害防御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深入开展冰雹探测与成因机制、进而助力人工防雹作业水平提高的相关研究迫在眉睫。本论文从新疆人工防雹作业及防灾减灾的实际需求出发,以天山两侧冰雹重灾区阿克苏地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简称博州)、奎玛流域、喀什地区为研究靶区,采用通过TK-2A GPS探测火箭对雹暴进行下投式外场探测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以及冰雹综合灾情信息报告、地面和高空常规气象探测资料、多部雷达探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和预报数据集等多源数据资料,在雹暴尺度上探析了促进雹暴发展的关键对流要素的垂直分布特征,进一步加深了对雹暴发展物理机制的理解和认识,这为冰雹预报预警指标的研究与确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了符合业务需求、可操作性强的冰雹预报指标和在时间上具有一定提前量的冰雹预警指标。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山区冰雹成因的理论内涵,可为进一步提高新疆冰雹灾害的防御能力提供新的科技支持。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典型雹暴事件的外场探测试验,通过研究对流要素垂直分布特征获得雹暴发展物理机制的新发现。利用TK-2A GPS探测火箭系统,对2016年7月23日傍晚发生在天山北侧博州的一例属于非超级单体强对流风暴的雹暴事件,在发展阶段的入流区、成熟阶段的上升区(雹暴前侧)、衰退阶段的下沉区,开展了3次7 km高度以下的下投式探测,在雹暴尺度上首次获得雹暴生命史不同阶段气象要素的垂直探测资料,在对比分析水汽参量、风切变、稳定度这些对流要素垂直分布特征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对有利于雹暴发展和增强的物理机制获得新认识。探测研究新发现包括:(1)通过水汽条件的分析发现,在雹暴上升区2~4 km MSL(拔海高度)范围内存在对雹暴发展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的陡立湿层,其间出现高湿度尖点,指示出雹暴云内有融化层存在,给出了融化层出现位置和厚度的判识方法;雹暴上升区云内的绝热比含水量(LWC)随高度单调递增,可降水量(PW)高于入流区和下沉区,较大的LWC和PW有利冰雹的形成;雹暴入流区和上升区水汽水平输入为雹暴发展提供能量和水汽供应,雹暴入流区、上升区、下沉区水汽水平输入输出量垂直廓线的显着特征是3 km MSL高度以下呈上小下大的斗笠状分布,入流区和上升区水汽输入的最大值出现在云底所在高度附近。(2)雹暴上升区强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热量和水汽的向上输送,为雹暴发展提供能量;从雹暴入流区到上升区,有中等强度以下的垂直风切变向强切变转化,正是这种转化促使雹暴向前移动和发展;雹暴上升区最大的风暴相对螺旋度有利于雹暴的发展与维持。(3)雹暴上升区对流性不稳定度随着气压的升高呈非线性增加是雹暴发展最有利的垂直稳定度条件;雹暴上升区云内湍流活动最弱,这有利于雹暴的发展、稳定和生命期的延长。(2)成灾冰雹环境参数预报指标研究(1)对2008-2019年5-8月天山两侧176例成灾冰雹环境条件的分析表明,对起始高度温湿非常敏感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对流抑制能(CIN)、抬升凝结高度(LCL)和抬升指数(LI),其指示意义不够显着,而全总指数(TT)、K指数(K)、杰弗逊指数(JEFF)、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0℃层高度(HGT0)、0℃层与-20℃层高度差(HGZ)、可降水量(PW)、0-6 km风切变(SHR6)则表现出物理意义明确并且指示意义明显,将这8个环境参数确定为预报参数。(2)预报参数的特征分析表明,奎玛流域、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TT、K、SHR6平均值相当,JEFF、HGT0平均值三个区域依次升高,HGZ、PW平均值三个区域依次减小,SWEAT平均值阿克苏地区最高。天山两侧出现成灾冰雹时,TT、PW的平均值与中国东部、美国及欧洲国家冰雹事件相当,SWEAT、SHR6明显偏低。天山两侧平均HGZ比中国东部地区明显偏薄。(3)预报参数特征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山两侧热力和动力条件的不同。对流性不稳定的南强、北弱造成了天山南侧平均TT、K、JEFF、SWEAT要高于天山北侧,南侧HGZ比北侧薄。在近地层湿度相当的条件下,天山北侧更强烈的上升运动使得奎玛流域有着比天山南侧更高的PW。(4)利用2008-2016年5-8月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根据百分位数方法,研究建立了成灾冰雹的环境参数预报指标体系,其中TT、K、SWEAT、HGZ和PW的预报阈值均是天山北侧大于天山南侧,JEFF、HGT0、SHR6均是天山北侧小于南侧。再利用2017-2019年5-8月NCEP/NCAR预报数据集计算的预报参数,预报天山两侧成灾冰雹的试预报准确率达到了100%。可见,采用NCEP/NCAR预报数据集和上述优选的预报指标能够在今后的天山两侧成灾冰雹预报中发挥重要作用。(3)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研究对2008-2019年5-8月天山两侧176例成灾雹云的进一步综合分析表明:从动态过程来看,在降雹前30 min、18 min和降雹时,成灾雹云云体高度分别在11 km、12 km、11.5 km以上,反射率大于45 d BZ的核心云体顶高大部分超过6km、7 km、6.5 km,且超过80%、87%、96%的成灾雹云会出现大于50 d BZ的核心云体。从时空分布上来看,6月、8月天山两侧成灾雹云都比较强盛,且天山南侧喀什地区的成灾雹云最为高大强盛。从降雹的雷暴类型来看,天山北侧5-8月主要是由单体风暴造成地面降雹;而天山南侧则分两个时间段,5月和6月属于单体风暴的活跃期,它是降雹的主要雷暴系统,7月和8月降雹主要是由长生命史的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以上述分析研究为基础,利用雷达回波形态参数及其与0℃层高度的差,建立了天山两侧5-8月及各月的降雹前30 min、18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总体上天山南侧喀什地区雷达参数预警指标明显偏高,天山两侧各月的预警指标以8月最高。检验分析指出,天山两侧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准确率在80%以上,具有实用价值。(4)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将预报指标、降雹前30 min和18 min预警指标集成融合,得到天山两侧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在成灾冰雹多发时段,利用NCEP/NCAR预报场、时间分辨率6 min的雷达探测资料,在3~9 h短期-短时预报中嵌套0~30 min临近预报,实现14:00~02:00 BST(北京时间)天山两侧成灾冰雹无缝隙预报预警。因而,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既有重要理论价值,又对新疆天山两侧人工防雹精准作业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技术支持,弥补了以往同类研究的不足。

李斌,郑博华,朱思华[3](2020)在《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物理统计评估方法运用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利用与反映冰雹云发展强度直接有关的最大雷达回波顶高、回波最强中心强度和40 d BZ回波强度顶高等雷达回波参数特征,采用物理统计学方法,针对2004—2005年新疆天山西部昭苏盆地和北疆沿天山东部的五家渠垦区人工防雹作业效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两地人工防雹作业效果显着性水平α分别为0.077和0.01。一般α=0.05为显着。因此,两地人工防雹作业效果分别为接近显着和十分显着。人工防雹作业有效率分别为38.9%和75%。

刘昭武,田世芹,王凤娇,龚佃利[4](2020)在《一次冰雹过程的对流单体识别与防雹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2018年6月12—13日山东鲁西北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指标条件以及防雹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防雹作业前后雷达回波指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VIL值、回波顶高指标变化分别平均下降49.9%、37.4%,冰雹概率由作业前99.3%下降到作业后的28.7%,回波强度、回波顶高、VIL值下降最大值分别为10 d Bz、7 km、48 kg·m-2。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相似对流单体的发展演变,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回波强度下降7 d Bz、回波顶高下降3 km、VIL值下降11 kg·m-2、冰雹概率出现剧烈波动,防雹作业后较作业前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冰雹概率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没有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雷达回波综合指标在编号期间变化幅度小,进一步证实了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江慧远[5](2020)在《福建东南地区双偏振雷达的强对流特征及风场分析》文中指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常出现冰雹、台风等灾害性强对流天气,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具有探测强对流天气的强度和风场结构以及降水相态分布的优势,在监测和预警灾害性天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使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研究强对流特征及风场分析。首先对偏振参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质量控制,根据历史数据对厦门偏振雷达地物回波进行统计,对地物杂波及受地物影响的区域进行填充。为了研究双偏振雷达在强对流中的应用,本文对不同季节的多个超级单体、普通降雹单体、非降雹单体的发展和成熟阶段的观测特征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包括:(1)本文使用经过硬件标定的厦门双偏振雷达资料,发现厦门双偏振雷达受信噪比SNR(Signal-to-noise ratio)影响明显,当SNR小于22.0d B时,偏振量稳定性变差,数据质量不可信。数据订正后,可用的SNR阈值为17.0d B。厦门雷达天线的旋转关节对偏振参量的影响有限,ZDR、ΦDP的系统误差随方位角波动明显。通过厦门双偏振雷达统计的地物位置,剔除层状云和对流云的回波,根据雷达回波在垂直方向上的连续性,对地物位置以及在地物径向沿远离雷达方向、受地物遮挡及衰减区域进行填充,减少地物回波对雷达数据质量造成的影响,使得反射率因子更具连续性。(2)利用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及探空资料,分析了2016年12月21日福建漳州的冬季冰雹回波特征。发现在降雹过程中,最强回波达69d BZ,三体散射回波径向长度达16km,旁瓣回波切向宽达20km,低层的钩状回波与入流缺口明显;冰雹区的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和差分相位常数KDP数值小,冰水混合区的相关系数ρhv较低。分析表明:此冬季冰雹个例虽是非典型的超级单体,但存在超级单体的部分偏振回波特征,回波前侧下沉气流存在ZDR弧,可延伸到中层,在入流缺口和后侧下沉气流处,ZDR柱和KDP柱成对出现,中层存在ρhv的低值环。(3)通过厦门S波段双偏振业务雷达观测到的超级单体、普通降雹单体和非降雹单体三个不同程度的强对流个例,分析它们在发展、成熟阶段出现的双偏振参数特征差异,包括差分反射率(ZDR)、差分相位常数(KDP)、相关系数(ρhv)等:ZDR柱和KDP柱反映了不同程度强对流单体内部普遍存在的动力特征;超级单体和普通降雹单体在近地层存在表征入流区的ρhv谷特征;此外在超级单体成熟阶段低层还出现了ZDR弧、KDP印,以及高层对应着大冰雹的ZDR和ρhv低值区等特征,大冰雹区域外沿径线远端出现的ZDR大值区,与冰雹三体散射的TBSS有关,是水平偏振与垂直偏振电磁波被冰雹散射到地面,又被地面反射回冰雹中造成的反射能量差异所致。ZDR柱不仅用于识别上升气流,还具有预测强对流云体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利用ρhv谷识别强单体的入流区,KDP柱、KDP印及其空缺识别强降水及大冰雹区。因此,通过识别双偏振参量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强对流短临预警预报、人工防雹等方面的应用潜力。(4)本文基于厦门S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双雷达风场分析降水场气流结构特征,对冰雹云超级单体的发展和成熟阶段的微物理特征和动力结构进行分析。发展阶段,低仰角能观测到ρhv谷,中层仰角观测到ZDR柱和KDP柱;ZDR柱对应着大滴粒子,与粒子相态识别结果相符。成熟阶段,云体移动方向前侧观测到ZDR弧及KDP印,Z高值,ZDR低值以及KDP的缺值可以识别云中的大冰雹区,对应粒子识别结果也是雨加雹。高层出现的ρhv低值,Z高值及ZDR负值区,该区域可以表征为冰雹区,与粒子识别算法结果一致。冰雹云发展阶段,低层水平流场出现气旋性辐合,云体内部形成较强的上升运动。成熟降雹阶段,低层水平维持气旋性流场的同时,高层出现反气旋性流场。降雹时段,出现明显的下沉气流,强回波底及地。产生“红包黑”偏振现象是由于冰雹单体受西南风暖湿气流影响,且垂直风切较大,有利于冰雹的湿增长,进而发展成大冰雹。产生“ZDR大值”偏振现象的冰雹多为中小冰雹。

李成鹏,尹丽云[6](2019)在《不同作业工具人工防雹的对流云回波特征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分析不同作业工具开展作业的对流云的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基于新一代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在分析近年来云南省冰雹发生发展的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统计整理滇中地区近几年人工防雹个例资料,对比分析高炮和火箭作业工具的对流云回波演变特征,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回波强度、45 dBz回波高度、回波顶高等与各指标的对应关系,得到不同防雹工具的作业指标,为人工防雹作业中不同作业器具作业方案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郑博华,李斌[7](2019)在《一种与作业效率相关的人工防雹物理检验方法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用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NECP逐6 h再分析资料,基于数学算法分析了2011年5月24日新疆阿克苏地区一次防雹作业过程的物理参数动态变化。使用编程软件解析新一代天气雷达基数据,用递推、排序、深度优先搜索等算法计算冰雹云"体积",模拟冰雹云"形态",发现体积为极大值时,冰雹云呈上宽下窄型。建立数学方程与数学拟合多项式,一次方程斜率可近似反映冰雹云生长速率、衰减速率和单位时间内地面作业速率,拐点可作为区分冰雹云生长过程与衰减过程的临界点,结果表明:衰减与生长速率、衰减与作业速率比值越大,防雹作业效果越显着。根据不同高度层的斜率值可推断:仰角越大,斜率值越大,即随着碘化银增量的不断增加,冰雹云最先从顶部塌陷,且塌陷的速率最快。上述数理模型对识别早期雹云、何时开展人影作业、选取作业方位角以及合理使用作业剂量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鲍向东,丁建芳,杜春丽,刘磊,郭丽梅[8](2019)在《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研发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利用河南省历史气象资料,结合先进的防雹理论与技术,系统分析和总结了河南省冰雹过程的天气尺度与中尺度概念模型,并根据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及雷达探测、闪电定位、卫星、自动站数据,研发出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该系统包括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和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天气形势分析子系统可根据大尺度形势背景、中尺度系统特征及三维冰雹云数值模式和卫星、闪电、自动站资料,对可能降雹区进行预测。作业决策指挥子系统通过对雷达数据产品的二次开发,完成雷达资料处理、产品生成及风暴自动识别、分类、预警,并根据参数的变化和雹云的移动方向,对下游作业区进行预警及输出作业方案。整个系统基于VS2005开发平台,使用c++开发语言,利用图层分层管理将地理信息、雷达实时观测资料、雷达二次产品、高空资料、火箭和高炮作业点等信息分层显示。系统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为河南省冰雹天气预报预警提供了可参考的技术指标体系。

李成鹏,金文杰[9](2019)在《滇中一次人工防雹过程的雷达回波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滇中地区冰雹云的回波特征及防雹效果情况,本文基于昆明新一代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16年8月11日发生在马龙、双柏的作业回波和峨山县的强对流回波演变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当回波强度出现跃增、强中心高度保持在4 km以上,同时30 dBz回波高度与回波强度和强中心高度的跃增相对应,回波顶高超过16 km,垂直液态含水量VIL达到20 kg以上时,是冰雹发生的重要物理量临界指标。本次过程中,马龙、双柏在最佳时机开展了人工防雹作业,有效抑制了回波的发展。峨山县由于未进行人影作业,产生了降雹天气,致使烤烟受灾。此次对比分析发现,中尺度特征等部分冰雹云共性指标时效性较差,其他地区的冰雹预报指标并不完全适用,本地总结得出的多普勒雷达指标实用性更高,30 dBz回波高度代表了冰雹云的过冷水区中大粒子的发展情况,其与回波强度和强中心高度的跃增对应关系较好。对于强对流回波,人工防雹作业的开展与否其结果截然不同,这表明人工影响天气是目前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

田磊,李化泉,常倬林,孙艳桥,曹宁,马思敏,戴言博[10](2018)在《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人工防雹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宁夏2014—2016年典型冰雹个例的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对比分析了冰雹发生前后雷达回波各特征参量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在冰雹云生命期内,雷达回波各特征参量(基本反射率、组合反射率、液态水含量、回波顶高等)随时间均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在冰雹发展及酝酿期内的变化尤为明显。通过总结雷达回波各特征参量的变化特征,并结合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作业经验,初步总结制定了基于银川、固原雷达回波各特征参量的人工防雹指标,以帮助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人员及时做出防雹预警,有效把握防雹作业时机,提高人工防雹效率。

二、一次冰雹云雷达回波演变分析及人工防雹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次冰雹云雷达回波演变分析及人工防雹作业(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一代雷达特征参数在人工防雹决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一代雷达防雹决策指标及模型建立
    1.1 冰雹云指标分析
    1.2 雹云类型判别
    1.3 防雹作业预警、决策指标分析
2 一次强雹云天气过程及人工防雹
    2.1 强雹云天气过程
        2.1.1 天气概况
        2.1.2 天气形势场
    2.2 防雹决策与作业分析
        2.2.1 防雹决策指标对比分析
        2.2.2 人工防雹及作业分析
    2.3 强雹云的发展演变
    2.4 强雹云有效人工防雹探讨
3 小结与讨论

(2)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冰雹外场试验的研究进展
        1.2.1 冰雹大规模外场试验的开展
        1.2.2 基于外场试验对冰雹云三维气流结构的研究
    1.3 环境参数在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1 环境参数在欧洲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2 环境参数在美国冰雹预报研究的应用现状
        1.3.3 环境参数在中国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3.4 其它地区环境参数在冰雹预报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1.4 冰雹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外场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述
        2.1.1 地理概况
        2.1.2 新疆冰雹的时空分布
        2.1.3 新疆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
    2.2 TK-2A GPS探测火箭系统简介及试验方案设计
        2.2.1 TK-2A GPS探测火箭系统简介
        2.2.2 外场探测试验方案设计
        2.2.3 外场试验中冰雹云特征参量的计算方法与公式
    2.3 资料及预处理
        2.3.1 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
        2.3.2 多普勒雷达探测数据的预处理
        2.3.3 冰雹云的识别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典型雹暴事件的对流层中低层火箭下投式探测
    3.1 典型雹暴的雷达回波和环境场特征
    3.2 典型雹暴探测过程
    3.3 探测结果分析
        3.3.1 水汽条件
        3.3.2 风的垂直分布
        3.3.3 稳定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天山两侧成灾冰雹的预报指标研究
    4.1 成灾冰雹预报参数的确定与特征分析
        4.1.1 邻近探空标准
        4.1.2 成灾冰雹个例统计
        4.1.3 环境参数梳理
        4.1.4 成灾冰雹的环境参数特征
    4.2 预报参数特征南北差异的可能原因
    4.3 成灾冰雹的预报指标研究
    4.4 成灾冰雹预报指标的检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山两侧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研究
    5.1 资料与方法
        5.1.1 雷达探测资料
        5.1.2 雷达参数的确定
    5.2 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5.2.1 降雹前 30 min分钟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5.2.2 降雹前18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5.2.3 降雹时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特征
        5.2.4 成灾雹云雷达参数的演变特征
    5.3 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
        5.3.1 降雹前30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
        5.3.2 降雹前18 min成灾雹云的雷达参数预警指标
    5.4 成灾雹云预警指标的检验
        5.4.1 降雹前30 min成灾雹云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检验
        5.4.2 降雹前18 min成灾雹云雷达参数预警指标的检验
    5.5 成灾冰雹预报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6.3 不足与下一步计划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物理统计评估方法运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人工防雹作业前后的回波参数值计算
    2.2 计算回波参数综合值
    2.3 显着性检验
    2.4 防雹作业效果估计
3 讨论
4 结论

(4)一次冰雹过程的对流单体识别与防雹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分析
    2.1 天气形势和防雹作业实况
        2.1.1 天气实况和防雹作业实况
        2.1.2 天气形势
        2.1.3 雷达回波演变
    2.2 对流单体防雹效果统计分析
        2.2.1 防雹前后雷达产品综合指标分析
        2.2.2 地面降雹与防雹作业时机分析
    2.3 两块相似对流单体防雹效果对比分析
        2.3.1 雷达回波宏观分析
        2.3.2 雷达产品综合指标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福建东南地区双偏振雷达的强对流特征及风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双偏振雷达特点及其参量的物理意义
    1.3 国内外双偏振雷达的研究进展
    1.4 问题的提出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厦门S波段双偏振雷达数据质量分析
    2.1 引言
    2.2 分析方法
    2.3 噪声对ρ_(hv)、ZDR的影响和订正效果
    2.4 Z_(DR)和 Φ_(DP)随方位角变化特征
    2.5 厦门雷达地物特征及订正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一次冬季冰雹的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回波分析
    3.1 引言
    3.2 天气形势分析
    3.3 反射率因子和径向速度回波特征
    3.4 双偏振回波特征
        3.4.1 差分反射率因子Z_(DR)回波分析
        3.4.2 差分相位常数K_(DP)和相关系数ρ_(hv)回波分析
        3.4.3 偏振特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强度对流云S波段双偏振雷达观测分析
    4.1 引言
    4.2 超级单体
        4.2.1 近地层偏振回波特征
        4.2.2 中层偏振回波特征
        4.2.3 近地层-中层偏振回波特征
    4.3 普通降雹单体
    4.4 非降雹单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偏振雷达对冰雹的偏振分析及风场分析
    5.1 引言
    5.2 分析方法
        5.2.1 风场反演方法
        5.2.2 粒子相态识别算法
    5.3 福建雷达拼图及葵花8卫星观测概况
    5.4 偏振回波分析
        5.4.1 近地层偏振回波特征
        5.4.2 中层偏振回波特征
        5.4.3 近地层-中层偏振回波特征
    5.5 风场分析
    5.6 两种偏振现象对比分析
        5.6.1 两种偏振现象实况冰雹对比
        5.6.2 天气形势对比分析
        5.6.3 多个物理量对比分析
        5.6.4 偏振回波特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不同作业工具人工防雹的对流云回波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选取
2 人工防雹作业的对流云回波演变特征对比分析
    2.1 人工防雹作业回波强度的演变特征
    2.2 45 dBz回波高度的演变特征
    2.3 回波顶高的演变特征对比分析
3 结论

(7)一种与作业效率相关的人工防雹物理检验方法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冰雹天气概况
2 防雹作业效果分析
    2.1 防雹作业效果检验方法
    2.2 核心算法的设计
    2.3 数学关系的推算
3 结论

(8)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研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系统设计
    1.1 系统设计思路
    1.2 系统结构
    1.3 系统功能
2 系统技术方法
    2.1 冰雹预报技术方法
        (1) 中央及省台指导预报产品
        (2) 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分型判别
        (3) 定量指标判别
        (4) 数值模式模拟
        (5) 临近监测预警
        (6) 结 论
    2.2 冰雹识别技术方法
        (1) 雷达资料处理、产品生成
        (2) 风暴自动识别分类
    2.3 作业信息输出与收集
        (1) 作业预警信息
        (2) 输出作业信息
        (3) 作业效果分析
3 系统开发
4 个例应用
5 小 结

(9)滇中一次人工防雹过程的雷达回波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1 雷达回波及防雹情况
    1.1 马龙雷达回波及作业情况
    1.2 双柏雷达回波及作业情况
    1.3 峨山县降雹雷达回波情况
2 雷达回波物理量对比分析
    2.1 回波强度演变对比
    2.2 强中心高度演变对比
    2.3 30 dBz回波高度
    2.4 回波顶高演变
    2.5 垂直液态含水量VIL演变
3 结论

(10)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人工防雹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2 数据分析
    2.1 统计冰雹发生时的雷达回波各特征参量
    2.2 典型冰雹天气个例的雷达回波各特征参量变化
    2.3 初步制定人工防雹指标
    2.4 指标应用个例
3 结论

四、一次冰雹云雷达回波演变分析及人工防雹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一代雷达特征参数在人工防雹决策中的应用[J]. 何阳,李红斌,张靖萱,夏葳,闻家梁,濮文耀,张殿刚. 湖北农业科学, 2021(22)
  • [2]新疆天山两侧冰雹外场探测和预报预警指标研究[D]. 王昀. 兰州大学, 2021(09)
  • [3]人工防雹作业效果物理统计评估方法运用初探[J]. 李斌,郑博华,朱思华. 沙漠与绿洲气象, 2020(04)
  • [4]一次冰雹过程的对流单体识别与防雹效果分析[J]. 刘昭武,田世芹,王凤娇,龚佃利.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20(03)
  • [5]福建东南地区双偏振雷达的强对流特征及风场分析[D]. 江慧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不同作业工具人工防雹的对流云回波特征对比分析[J]. 李成鹏,尹丽云. 安徽农业科学, 2019(08)
  • [7]一种与作业效率相关的人工防雹物理检验方法的探究[J]. 郑博华,李斌.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 2019(02)
  • [8]河南省人工防雹作业指挥系统研发及应用[J]. 鲍向东,丁建芳,杜春丽,刘磊,郭丽梅.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9(01)
  • [9]滇中一次人工防雹过程的雷达回波对比分析[J]. 李成鹏,金文杰.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9(01)
  • [10]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人工防雹指标研究[J]. 田磊,李化泉,常倬林,孙艳桥,曹宁,马思敏,戴言博. 宁夏工程技术, 2018(03)

标签:;  ;  ;  ;  ;  

一次冰雹云的雷达回波演化分析与人工防雹作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