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信息对等原则在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应用

中心信息对等原则在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应用

一、论中心信息等值原则在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宇[1](2021)在《模因论视角下《黄金时代》中文化负载词汉译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金时代》是我国当代着名作家王小波的小说集,埃及翻译家阿里·萨比特将其译为阿拉伯语并于2019年在开罗出版。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该译本进行研究的成果。本文以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通过《黄金时代》阿汉文本细读,以原作中的文化负载词和阿译本中的对应的翻译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模因跨文化、跨语言传播的方式。从论文结构来看,本文分为以下内容:绪论部分对选题背景与意义、创新点与研究方法、《黄金时代》的翻译研究现状及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模因论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一章主要讨论了《黄金时代》阿译本文化负载词的阿译情况,按照奈达的文化观将文化负载词分为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和语言文化负载词,并对每一类文化负载词进行定量统计,选取典型译例,对译者所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做出分析。第二章讨论了汉语文化负载词中的模因在译文中的存活状况,将其细化为模因生存、模因部分生存、模因异变与模因消亡,分析了翻译过程中影响模因存亡情况的主客观因素。第三章根据模因在翻译过程中的四种生存状态,归纳出源语模因显化、源语核心模因复制、源语模因隐化以及目的语相似模因借用等四种翻译策略。最后,本文的主要发现有:归化是模因传播的基本方式,异化则是其传播的必然趋势。在无法二择一的情况下,将两种策略结合使用也是一种较灵活的处理方法。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过程就是模因的复制过程,此过程决定了源语模因在译文中的生存情况,即模因生存、部分生存、异变与消亡四种情况,这四种情况与翻译方法的选用息息相关。根据模因与翻译的互动关系,本文归纳出源语模因显化、源语核心模因复制、目的语等值模因借用及源语模因隐化四种策略。译者应以源语模因显化策略为主,力求将源语模因的内容与形式还原至译文中,从而更加顺利地完成文化负载词模因在译语领域的复制与传播,使其生命力绵延不绝。

马秀英[2](2019)在《模因论视角下成语的维译研究 ——以《围城》为例》文中提出本文以模因论为指导,采用文献法、归纳法、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小说《围城》及其维译本作为语料来源,收集小说《围城》中的成语以及维译本中相对应的译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借鉴模因论在英汉、汉俄成语翻译方面的研究,确定模因论对汉语成语的维译研究有一定指导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究译者处理汉语成语的方法。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包括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相关概念界定,并对模因论和成语翻译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是本文理论基础,对模因论与翻译的关系、模因的复制过程、模因传播的两种方式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从模因的两种传播类型出发,将成语模因的传播类型也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并通过抽取部分成语及其翻译为例证,利用模因论,具体分析了译者翻译汉语成语的情况。第四部分从强势和弱势模因的角度,以复制忠实度为判断标准,通过部分成语及其翻译为例证,就译者对原着中的成语模因是否做到了忠实的翻译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语部分,概括总结出译者主要运用直译模因、套译模因、译述模因、意译模因以及略译模因来对汉语成语进行翻译,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本文旨在通过模因论的指导,以《围城》中的成语为语料,探究汉语成语的维译情况,希望能为汉维成语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模因论在汉语和维吾尔语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张晓丽[3](2018)在《翻译模因论视角下《长恨歌》中习语的俄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恨歌》是我国当代女作家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庞大的空间建构,绵长的时间流程,丰富的人物活动为基础叙述上海的历史,刻画上海的女性,审视上海的文化。俄罗斯翻译家玛利亚·弗拉基米罗夫娜·谢梅纽克(МарияВладимировнаСеменюк)将《长恨歌》译为俄语并于2015年在圣彼得堡出版。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长恨歌》的俄译本进行研究的成果。本文以翻译模因论为理论基础,通过《长恨歌》俄汉文本细读,以原着中的习语和俄译本中的对应的翻译为具体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模因跨文化、跨语言传播的方式。本文的绪论部分对选题意义、翻译模因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长恨歌》的翻译研究现状以及习语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归纳总结和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说明。正文的第一章介绍模因与翻译模因论的理论以及二者的联系,简单阐述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的观点翻译与翻译规范,从翻译模因论的视角解释语言信息模因跨领域的翻译过程,分析了模因传播的两种方式,即模因基因型传播和模因表现型传播。第二章在翻译模因论视角下分析习语翻译的情况。以模因基因型表现形式为方向,从模仿和译音两种表现形式分析习语俄译的情况,以模因表现型表现形式为方向,从替代,阐释,淡化的角度分析习语模因的翻译情况。第三章以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为视角,对俄译本中习语翻译成为强弱势模因的译例进行分析,并且对造成强弱势模因的原因进行探讨。结语部分归纳总结《长恨歌》俄译本中习语的翻译情况。译者在翻译中采取不同表现形式对汉语习语进行翻译,将文化模因的文化意象进行复制,使其得到顺利传播,在俄译本中得到生命的延续。但是由于中俄两国在根深蒂固的文化源流方面存在差异,语言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的不同,终究会导致有些习语在翻译中出现某些不恰当的时候,影响译语读者对源语习语的理解与接受,习语模因传播不成功。我们通过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对源语习语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以期达到最忠实的翻译,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习语在译语领域的复制与传播,使其生命力绵延不绝。

张婷[4](2017)在《《2010-2015年中国LED市场调研及前景预测报告》的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但是由于长期不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破坏问题较严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发展绿色产业就成了我国发展工作的重点。其中,LED产业迅猛发展,绿色节能照明的研究应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此篇翻译报告,以期更多更好的吸引海外投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转而帮助我国LED照明产业更快地发展壮大。本报告以《2010-2015年中国LED市场调研及前景预测报告》文本中的“第十六章2011-2015年LED市场发展趋势与预测”为翻译原文材料,根据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划分文本体裁,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贯穿整个翻译实践过程以期准确完整地传达本报告的内容,探讨科技类文本的翻译。该报告一共包括四个章节,在第一个章节中,笔者介绍了此次翻译任务的宏观背景和实际意义。第二章着眼于文本,重点分析了文本类型及其行文特点,并介绍了所选翻译理论,并基于此描述了整个翻译的过程。第三章结合调研报告文本特点以及翻译理论,探讨翻译策略以及分析翻译难点。最后一章笔者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回顾,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活动的经验及需要改进之处。此次翻译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有两点,第一,笔者以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方法来对本篇科技文本进行翻译,期望为调研文本类文本的翻译提供新的思路与策略,第二,LED市场的前景分析,为关注此现象的国外企业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调查和研究素材,由此帮助我国LED照明产业能够更快地发展壮大。

王泽华[5](2016)在《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以《来自火星的男人》的英译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功能对等”理论由尤金·奈达首次提出。与其他传统翻译理论相比,功能对等理论注重读者反应,强调在译文中用精准贴切的语言再现原文的内涵,使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获得较为一致的阅读体验。功能对等强调译文不必追求形式上的一一对等,当内容与形式无法兼顾,可在必要时对原文的结构和形式进行调整,以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自然对等。文学作品的汉译需要符合汉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感受,以求获得与源语读者同样的情感体验,而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同样注重读者反应,两者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对《来自火星的男人》一文的翻译案例进行分析,进而论证功能对等理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指导意义。《来自火星的男人》是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篇短篇小说,功能对等在本文的指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功能对等首先是重意义,其次才是形式。本文多一词多义或语意不详的情况,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从而得出其准确含义。第二,关注译文的可接受性。汉英两种语言语系不同,功能对等理论强调对目标受众阅读习惯的重视,在英译汉翻译时往往使用符合汉语受众习惯的固定表达。第三,功能对等意义为首的翻译原则使译者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译者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有了更多自由度。在翻译实践过程中,笔者通过从词汇的理解、长句的处理和修辞角度进行分析,在功能对等指导下,采取归化翻译策略,完成了翻译评注,验证了功能对等理论在本文翻译中的重要指导意义。

狄如霞[6](2016)在《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英译问题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主要环节。成语是汉语词汇重要的组成部分,成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文化。成语是人们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固定词组,具有固定的结构方式和特定的文化内涵,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词汇的难点,也是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汉语学习者学习词汇一般情况下是从生词表开始的,如果成语的英译质量不高,就会让学习者产生不必要的误解,且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鉴于此,本文考察分析了五套经典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成语英译,对成语英译问题进行分类和归纳。在奈达对等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恰当的应以策略。以期对教材成语英译的完善和成语教学有所帮助。为了使研究更具有可推广性,本文所选教材均由对外汉语届权威出版编着,且不局限于综合类教材。包括《新实用汉语》、《博雅汉语》、《汉语教程》《汉语听力教程》、 《汉语口语教程》、 《汉语阅读教程》、 《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 《发展汉语·中级口语》、 《发展汉语·中级阅读》。笔者分析了五套教材中的成语英译,发现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英译不准确包括义项缺失、词义范围不对等、单词拼写错误;比喻义缺失;附加色彩缺失。在奈达对等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认为在进行成语英译时应根据各个成语自身特点灵活选择翻译方式。翻译是辅助学习的汉语的工具,目的是为学习者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成语类型来选择呢翻译方法。一、能够在英语中找到意义和形式相同或者相近的成语,套译是最好的方法,该翻译方法兼有形式一致(formal equivalence)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的优点,可以帮助学习者完全理解汉语成语的含义和适用环境;二、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形式和比喻形象方面十分相似的成语,可以采取直译法既保留了源语喻体形象,语言又显得生动传神;或者在汉英双语语言环境中,成语的词义相等,词义的叠加即是成语的整体意义,这时也选择直译。三、含有特定的附加色彩的成语,我们选择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能保留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又能揭示附加色彩;四、词语直接相加不能表示成语的整体意义,成语的整体义同词语间的联系是人赋予的约定成俗的,我们采用意译,简单明了揭示其内涵。

刘敏,张伶俐[7](2013)在《论文化的不可译性》文中指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翻译实践遭遇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时,就产生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作为不可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领域中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对于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的语义和文化特色来说尤为重要。本文通过详细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究了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及种类,并讨论了为达到等值翻译的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对文化差异应采取的处理方法。

郭桦,李明清[8](2013)在《视点转换下的英汉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同的文化背景及思维模式,使英汉语言在表达上存在很大差异。英译汉中,要使两种语言既保持形式对应,又保持信息等值,就需要采取适当的变通手段,进行必要的调整和转换,视点转换是翻译中常用的一种有效变通手段。本文运用有关翻译中的视点转换理论,结合日常翻译实践,对视点转换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后期英汉翻译实践有些启示。

曾祥宏[9](2013)在《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简·爱》三个中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把文学翻译的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是一个创新的话题。文学翻译中的文学性再现问题,历史悠久,与文学翻译伴随始终。有文学翻译,就会有文学性再现问题。把文学性作为概念和研究对象是在20世纪由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雅各布森提出来的,他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种使特定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是文学文本区别于其它文本的东西。文学性的阐释是一个流变的过程,在具体的、历史的实践中建构起自己的意义,在不断的扩展与外延中丰富自己的内涵,它受到意识形态、历史背景、言语交际、读者反应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文学翻译的本质要求译者从基本的意义传递要上升到文学性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审视中西诗学规范的差异,明确译文的诗学取向,综合运用翻译策略,发挥译入语优势,确保译文文学性的传递和再创造。文学性内涵丰富,从文学形式角度来看,有语言层面、修辞层面及文体层面因素;从语境、作者、读者角度看,有风格层面、文化层面等因素。它们共同构成了文学文本的文学性内涵和审美意蕴。在整个翻译活动和过程中,不管是对原文的理解,还是对原文的语言转换,以及用译文对原文进行阐释、表达和创造,都离不开翻译的主体——译者。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从原文的选择,译前准备,到原文的细读、理解,再到翻译策略的决定,对文本审美意蕴的再现,等等,都以译者为中心,通过译者对大环境的判断、文化价值的取向、意识形态的态度、翻译理念的渗透和实践,实现对原文意义的、形式的、非形式的、文化的、审美的价值再现,具体表现在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翻译思想、个人性情和风格等等多个方面贯穿在翻译过程的各个阶段。译作文学性的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文学翻译的非常重要的两大因素。任何文学作品的翻译都能从这两个因素来分析其翻译结果的不同。这两个因素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到译文的效果的好坏。译作文学性的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两者相铺相成、相得益彰。前者是后者的体现,后者决定了前者的质量。再现原作的文学性是整个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同时对文学性的再现也是体现译者主体性的手段,反之亦然。文学作品翻译的成功,是译者主体性发挥和译文文学性再现完美结合的成果。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发挥处在一种互动的关系和状态,这种互动相随的关系体现在多个维度和层面。基于对此的理解和假设,本论文从实践出发,以实例来分析文学翻译中文学性的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三个《简·爱》译本文学性的再现以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论证二者对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从语言修辞、文体风格、文化意蕴、审美意境等方面分析文学翻译中文学性的再现;从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社会观念、翻译思想、审美取向、个人风格、语言特征等方面的实例,论证译者主体性发挥对文学性再现的影响和作用。从三个《简·爱》译本在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比较,我们发现,总的来说,李霁野先生的译本在主体性发挥的程度上更弱、范围上要更小,祝庆英女士的译本处于居中,黄源深先生的译本则最为充分地实现了主体性的发挥。在文学性的再现上,与主体性发挥的大小是一致:李译本略少,祝译本居中,黄译本最多,效果最好。文学翻译的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具有紧密的正面联系。文学性的再现,是靠译者发挥主体性的程度来决定的,译者主体性发挥得越好,文学性的再现则越丰满。本论文的目的和研究意义有:第一,梳理和评价文学翻译中文学性的讨论以及文学性再现的性质和表现的内容;第二,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的作用;第三,把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发挥相联系,探讨二者之于文学翻译的影响;第四,系统地比较和分析三个不同时代的《简爱》译本中文学性再现和主体性发挥;第五,依据本个案研究,对文学性再现和译者主体性的关系进行理论总结,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一个考察的视角;第六,引起译者的注意,从发挥译者主体性作用和实现文学性再现的角度提高翻译质量,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既要注意传达文本的意义,也要注重呈现其文学性内涵和审美意蕴,增强译本的文学性品质。

陈彩美[10](2013)在《论文化差异对汉语缅甸语翻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中缅两国之间为了交流语言和思想方面,翻译是最重要的桥梁。翻译是语言之间的交际工具。语言是民族文化交流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语言之间的翻译就无法交流民族之间的文化。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中表达出的思想和内容转换成另外一种语言并传递信息,而且翻译涉及到语言反映出的文化背景,包括社会、心理、地理、宗教、价值观等等。只要克服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本论文第一章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第二章首先对语言、文化、翻译的关系进行阐述,然后阐述了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差异和对汉缅语言中所反映的物质生活文化差异、地理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交际民俗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价值观念差异、对事物联想意义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第三章中缅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首先文化词翻译中的理解困难和表达方面与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可译性限度进行分析。最后选用了音译法、直译法、加注法、增补法和替换法来简单的介绍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方法。

二、论中心信息等值原则在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中心信息等值原则在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模因论视角下《黄金时代》中文化负载词汉译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1. 选题意义
        2. 创新点
    (二) 研究综述
        1. 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现状
        2. 《黄金时代》的翻译研究现状
    (三) 理论背景与研究方法
        1. 模因论概述
        2.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黄金时代》阿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一) 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二) 物质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三) 社会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四) 宗教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五) 语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六) 小结
第二章 《黄金时代》文化负载词翻译中的模因存亡
    (一) 模因生存
    (二) 模因部分生存
    (三) 模因异变
    (四) 模因消亡
    (五) 小结
第三章 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的探索
    (一) 源语模因显化策略
    (二) 源语核心模因复制策略
    (三) 目的语等值模因借用策略
    (四) 源语模因隐化策略
    (五) 小结
结语
    (一) 主要结论
    (二) 本文的局限及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2)模因论视角下成语的维译研究 ——以《围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模因论的研究现状
        1.3.2 国内模因论的研究现状
        1.3.3 汉语成语翻译方法的研究现状
    1.4 语料来源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模因的定义
        1.6.2 成语的定义
2 模因论的理论概述
    2.1 模因与翻译
    2.2 模因的复制过程
    2.3 模因的传播方式
3 模因论在《围城》维译本中成语翻译中的应用
    3.1 成语模因基因型传播
        3.1.1 直译模因
        3.1.2 套译模因
    3.2 成语模因表现型传播
        3.2.1 译述模因
        3.2.2 意译模因
        3.2.3 略译模因
4 《围城》维译本中的强势与弱势模因及其成因分析
    4.1 强势模因及其成因
        4.1.1 强势模因的译例
        4.1.2 强势模因的成因
    4.2 弱势模因及其成因
        4.2.1 弱势模因的译例
        4.2.2 弱势模因的成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3)翻译模因论视角下《长恨歌》中习语的俄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综述
        1.翻译模因论的研究现状
        2.《长恨歌》的翻译研究现状
        3.习语翻译的研究现状
    (三) 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1.创新点
        2.研究方法
一、翻译模因论概述
    (一) 模因的概念及其分类
        1.模因的概念
        2.模因的分类
    (二) 翻译模因论的基本观点
        1.模因与翻译规范
        2.模因的复制过程
        3.模因的传播方式
二、《长恨歌》俄译本中习语翻译的表现形式
    (一) 模因基因型表现形式
        1.模仿
        2.译音
    (二) 模因表现型表现形式
        1.阐释
        2.替代
        3.淡化
三、《长恨歌》俄译本中强势与弱势模因的译例分析
    (一) 强势模因的译例分析
    (二) 弱势模因的译例分析
    (三) 习语翻译中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的成因
        1.强势模因成因
        2.弱势模因成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2010-2015年中国LED市场调研及前景预测报告》的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简介
    1.1 文本简介
    1.2 文本研究现状
    1.3 文本研究意义
第二章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文本类型分析
        2.1.2 文本语言特征分析
        2.1.3 翻译辅助工具及平行文本
    2.2 翻译理论与方法阐述
        2.2.1 纽马克-交际翻译法
        2.2.2 简短缩略法和约定俗成法
    2.3 翻译过程
        2.3.1 翻译进度安排
        2.3.2 译后审校和定稿
第三章 调研报告英译特色案例分析
    3.1 特色词汇的翻译方法
        3.1.1 行业术语的简短缩略法和约定俗成法
        3.1.2 文化负载词的意译和注释法
        3.1.3 潜台词的增词法
        3.1.4 汉译中的词性与词义转换法
    3.2 长难句的拆译和并句处理
        3.2.1 句子衔接的变序译法
        3.2.2 并列成分或修饰语多的逆序译法
        3.2.3 避免词义冗余的合并法
第四章 翻译实践总结
    4.1 交际翻译法对调研报告类文本翻译的指导作用
    4.2 经验总结
    4.3 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术语表
附录二 原文和译文

(5)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以《来自火星的男人》的英译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项目说明
源语/译语对照语篇
一 引论
    1.1 功能对等理论综述
        1.1.1 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
        1.1.2 功能对等理论两种应用场景
    1.2 功能对等理论下的翻译策略
    1.3 《来自火星的男人》中归化策略的选择
二 《来自火星的男人》翻译中的功能对等案例分析
    2.1 词汇层面的功能对等
        2.1.1 破解语境中词汇的真实含义
        2.1.2 词汇增译与省译
        2.1.3 汉语词汇固定表达
    2.2 句法层面的功能对等
        2.2.1 化被动为主动
        2.2.2 名词化句子的转化
        2.2.3 拆分重组
    2.3 修辞层面的功能对等
        2.3.1 明喻直译
        2.3.2 化隐喻为暗喻
        2.3.3 对喻体加注释
三 结论
参考文献

(6)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英译问题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2 对外汉语教材成语的英译研究
        1.3.3 成语英译研究
        1.3.4 对外汉语教材中词汇的翻译研究
第二章 成语的特点
    2.1 成语的界定
    2.2 成语的结构
    2.3 成语的分类
    2.4 成语中的文化因素
第三章 成语的英译策略
    3.1 成语英译的原则
    3.2 成语英译的方法
        3.2.1 成语英译的基本步骤
        3.2.2 成语英译的基本方法
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英译问题及分析
    4.1 成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4.2 对外汉语教材的选择的原则及教材中成语的数量
    4.3 对外汉语教材成语英译存在的问题
        4.3.1 英译不准确
        4.3.2 比喻义缺失
        4.3.3 附加色彩缺失
    4.4 解决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英译问题的对策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7)论文化的不可译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语言、文化与翻译
三、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及其表现
    1. 文化词汇缺省造成的文化不可译性
    2. 指称词的语义及文化的冲突造成的文化不可译性
    3. 历史文化典故造成的文化不可译性
    4. 宗教信仰、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文化不可译性
四、文化不可译性的翻译对策
    1. 文化差异在译文中的转化
    2. 文化差异在译文中的保留
    3. 转化为主保留为辅相互结合
五、结语

(9)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简·爱》三个中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引言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创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步骤
    1.4 研究范围与限制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限制
第二章 文学性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2.1. 文学性的界定
    2.2 文学性在中国的争议
        2.2.1 文学性的现代内涵
        2.2.2 文学性的研究范畴
        2.2.3 文学性的建构
    2.3 文学性讨论及本文观点
    2.4 文学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
        2.4.1 文学翻译的性质
        2.4.2 文学性在文学翻译中的表现
        2.4.2.1 语言修辞层面特征
        2.4.2.2 文体风格层面特征
        2.4.2.3 文化意蕴层面特征
        2.4.2.4 审美意境层面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译者主体性及其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3.1 译者主体性的界定与内涵
    3.2 译者主体性理论的建立、发展与深化
        3.2.1 中国翻译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思想
        3.2.2 西方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思想
    3.3 文化转向中的翻译主体性
    3.4 译者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
        3.4.1 选择文本的主体性
        3.4.2 准备阶段的主体性
        3.4.3 阅读阶段的主体性
        3.4.4 理解阶段的主体性
        3.4.5 翻译表达阶段的主体性
        3.4.6 评价阶段的主体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简·爱》中译本文学性再现分析——以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三种译本为例
    4.1 《简·爱》的创作背景和作者风格
    4.2 《简·爱》的文学性特征及其文学地位
    4.3 不同译本《简·爱》文学性再现分析
        4.3.1 《简·爱》的语言修辞层面特征翻译
        4.3.2 《简·爱》的文体风格层面特征翻译
        4.3.3 《简·爱》的文化意蕴层面特征翻译
        4.3.4 《简·爱》的审美意境层面特征翻译
    4.4 《简·爱》文学性再现不同层面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五章 《简·爱》译本译者主体性分析——以李霁野、祝庆英、黄源深三种译本为例
    5.1 从译者的时代背景分析译者主体性
    5.2 从译者的意识形态分析译者主体性
    5.3 从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分析译者主体性
    5.4 从译者的翻译思想分析译者主体性
    5.5 从译者的性情和个人风格分析译者主体性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关系
    6.1 《简·爱》译本中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发挥之间的关系
        6.1.1 李霁野译本
        6.1.2 祝庆英译本
        6.1.3 黄源深译本
    6.2 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
    6.3 研究结论
    6.4 研究反思与局限
    6.5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10)论文化差异对汉语缅甸语翻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本题研究现状
        一、中国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理论方法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方法
        三、语料来源
第二章 语言、文化与翻译
    第一节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第二节 翻译的实质
    第三节 文化与翻译的关系
    第四节 文化在不同层面的差异
        一、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
        二、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异
    第五节 汉缅文化差异
        一、物质生活文化差异
        二、地理文化差异
        三、历史文化差异
        四、交际民俗文化差异
        五、宗教文化差异
        六、价值观念差异
        七、对事物联想意义的差异
        (一)动物的象征意义差异
        (二)颜色的象征意义差异
        (三)数字的象征意义差异
    小结
第三章 文化差异对汉语缅甸语翻译的影响
    第一节 汉缅语文化词的翻译
        一、理解困难
        二、表达困难
    第二节 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可译性限度
    第三节 克服文化差异的翻译策略
        一、音译法
        二、直译法
        三、加注法
        四、增补法
        五、替换法
    小结
第四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中心信息等值原则在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因论视角下《黄金时代》中文化负载词汉译阿研究[D]. 王宇.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 [2]模因论视角下成语的维译研究 ——以《围城》为例[D]. 马秀英.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3]翻译模因论视角下《长恨歌》中习语的俄译研究[D]. 张晓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4]《2010-2015年中国LED市场调研及前景预测报告》的翻译实践报告[D]. 张婷. 湘潭大学, 2017(02)
  • [5]文学翻译中功能对等理论的应用 ——以《来自火星的男人》的英译中为例[D]. 王泽华. 南京大学, 2016(02)
  • [6]对外汉语教材中成语英译问题分析及对策[D]. 狄如霞.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3)
  • [7]论文化的不可译性[J]. 刘敏,张伶俐. 理论月刊, 2013(12)
  • [8]视点转换下的英汉翻译研究[J]. 郭桦,李明清. 湖南社会科学, 2013(05)
  • [9]论译文的文学性再现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以《简·爱》三个中译本为例[D]. 曾祥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4)
  • [10]论文化差异对汉语缅甸语翻译的影响[D]. 陈彩美. 广西民族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中心信息对等原则在英汉习语互译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