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新进展

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新进展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洋[1](2020)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也实现了中国化。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开创、探索及推进完善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逐步实现为线索,在了解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首先,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有其逻辑必然性,它是以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源头,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为文化基因,中国面临的生态困境为现实需要。其次,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三个阶段的划分,并对其理论成果从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历史贡献进行了详细且深入地论述。最后,本文从新时代背景出发,全面分析了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基本要求,要始终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同时,还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坚持新发展理念、要立足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纵向和横向研究,系统和整体地呈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袁浩博[2](2019)在《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产业融合的概念源于国外,最早出现在信息通信业。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融合进行了研究。基于宏观研究的视角,产业融合不仅局限在信息产业及其相关部门,而且在所有的产业都可以发生,具体讲,产业融合是指相互渗透、交叉,并融合为一体的不同产业或不同行业中的同一产业,最终得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而农村产业融合是由产业融合的概念发展而来,是指以农业为基本依托,跨界集约化配置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使得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联系更加紧密,协同发展。本文研究的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主要包括农业内部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业与信息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与休闲、旅游、文化等服务业和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产业融合在当今世界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且通过产业间的渗透、交叉和重组等方式,重构和升级产业功能,从而发生产业形态的变化。当今,农村产业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逐渐由原来的产业分立、界限清晰,向各产业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产业融合演进。在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对农村三次产业的渗透,极大增进了农产品生产技术的变革及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传统的农业产业也在不断拓展其原有产业的内涵与外延,通过与二三产业的技术、产品、市场之间的融合,使之逐渐模糊了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界限,并突破了原有产业的发展空间,建立起农村三次产业之间融合、互补联动的多功能、综合性、一体化的产业体系。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形势较之以往发生了新的变化,随之而来产生了新的问题。诸如供求结构失衡、成本攀升、库存高企、资源环境约束等严峻挑战,农业农村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有待于进一步开拓。为此,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其上升到了战略高度,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可知,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难题的破解、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吉林省作为我国传统的农业大省和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必须调整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改变原有产业结构的单一模式,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这既体现了产业内部发展逻辑,又符合产业发展趋势。因此,从一产基础强化、二产结构优化、三产功能健全等方面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实践农村三次产业多种融合模式是当下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论文以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实地调研、查阅资料与咨询专家相补充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摸查。在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产业融合及农业产业发展理论,借鉴农村产业融合实践的成功经验,对吉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融合程度及影响效应等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判断,并力求为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有参考价值的对策建议。本论文共分五部分,包含六个章节及结论。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论部分。第二部分即第二章,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部分。本章在界定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和行为主体的角度阐述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奠定了研究报告的理论基点。第三部分即第三章,是本论文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部分。本章重点分析了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及必要性,指出当前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为进一步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第四部分由第四章和第五章组成,是论文的实证分析部分。第四章通过实证分析,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测定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第五章利用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对农业竞争力水平、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水平及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的影响及产生的经济效应。第五部分即第六章和结论。这部分通过全文的论证分析,提出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并得出全文研究结论。第一,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在整体上处于低度融合阶段。通过采用产业贡献度法和构建融合体系,对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测定得知,尽管吉林省农村二三产业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拉动能力和渗透能力不断强化,但目前农业内部种植、养殖、畜牧业的融合及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也只是处于初始阶段,属低水平的融合。究其原因,主要受产业融合主体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及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及相对分散的农业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第二,农村三次产业渗透融合发展,可从多个维度推进形成综合性、多层次、多功能及一体化农村产业体系。从横向看,产业融合通过拓展农业产业功能,尤其是深度利用二三产业资源和在市场中的重新定位,使现代农业的功能和发展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宽,新的农业形态在产业融合的模式下呈现;从纵向看,农村三次产业的纵向融合发展,即农工商一体化,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使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产前和产后高附加值的环节延伸。第三,进一步推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转变农村产业发展理念,由以往的三次产业分立发展到产业融合发展的转变。树立融合型的创新发展理念,全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态势,产业之间可通过不同方式渗透及交叉重组,实现产业、要素和资源跨界融合。努力探索“互补优势、共享利益、全链协作、共担风险、运营持久”的互利共赢关系。第四,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点,把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吉林省是农业大省,保障粮食等农产品基本供给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因此,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尤其是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必须做强农业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农业服务业。第五,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增强产业融合主体的发展能力。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作用及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强化财政金融扶持产业融合主体。财政涉农资金要逐步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力度,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第六,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产业分工与产业融合反映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两种状态和发展趋势。随着产业分工的深化,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始终是在不断发展。产业分工是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反映了由于技术进步、业务渗透、价值链整合,使分立的产业之间形成了一种融合、协作、协调的趋势和状态。由于产业融合会催生新的产业,所以产业融合又可以认为是产业分工新的起点。作为交叉互动的产业融合与产业分工,共同推进着现代产业经济的发展。

刘红[3](2011)在《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林木种苗是林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科技进步的重要载体,对于改善林分质量、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和木材供给,维持森林遗传多样性和提高人工林生物学稳定性,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苗发展决定着我国营林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是,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着许多深层次问题,种质资源保护不力,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良种选育推广薄弱,扶持政策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管理能力和执法能力不强,与发展现代林业和实现林业发展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本文以林木遗传育种和林木良种管理工程科学、经济理论、管理理论为指导,以相关法律为依据,采用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专题研究、典型案例与综合研究相结合,现场调查、访谈与文献法相结合,林业学科与多学科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构建林木种苗发展的理论技术体系、研发生产供应管理体系、技术经济政策体系为研究目标,系统分析了我国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世界林木种苗发展特点,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危机,中国林木种苗发展典型模式,社会经济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城乡发展对林木种苗的需求;阐述了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了“林木种苗发展的系统工程论”的构想及其体系作为基础的现代林木种苗发展道路的可行性,以及林木种苗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途径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林木种苗发展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重大战略问题,作了用心探索。笔者建议,林木种苗事业建设是国家公益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中国的林木种苗事业实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系统工程理论的指导下,建立长期的国家林木种苗发展体系和保障机制,即:科技创新和林木良种选育推广体系、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需要从发展战略、经营思想和种苗技术要求特点出发,按主导功能和生产目的,将林木种苗建设划分为公益性种子建设工程(包括,林木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林木良种选育、林木良种生产和林木种子贮备等工程)、商品性苗木培育工程(包括,绿化观赏苗木培育、造林绿化的各类种植材料培育等工程)和兼融性种苗建设工程(包括,林木采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工程)三大类,进而制定不同的目标、政策和措施。最后,提出了推进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改革建议。

迟德富,严善春[4](2009)在《森林昆虫学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分析了森林昆虫学科国内外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森林昆虫学科与国外同类学科相比在投入偏低、基础研究薄弱、缺乏研究的连续性以及交流不够等方面的差距。在详细分析了国土和生态安全、林业发展对森林昆虫学科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森林昆虫学科"遵循可持续发展思路,创新森林保护理念;注重森保人才的培养,提高森保队伍整体素质;广泛开展国内外合作,进行学科间的交叉;创新森林保护技

江礼家[5](2008)在《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本文系统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内涵,辨析了可持续发展、区域可持续发展、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关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完成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延边森工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大兴沟林业局是延边森工林区中可采资源最少,工业和生活基础最差的一个林业局。大兴沟林业局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林区社会的稳定、延边林区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延边森工林区和吉林省的可持续发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论文试图通过对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研究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森工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本文对于评价指标的筛选,一方面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中的优良指标,同时,详尽了解大兴沟林业局历史和现状,提出反映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本质内涵的指标,以便科学、公正的进行评价工作。本文从系统理论出发,设计出一套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分为总体层(1个指标)、系统层(4个指标)、变量层(11个指标)和要素层(38个指标)四个层次。本文采用专家评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各层次评价指标的权重,共邀请了40余位专家进行评分,并综合专家评分构造判断矩阵,确定每层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重。提出了评价方法:首先确定各指标变量的标志值,得到各指标变量的实现率。以各指标变量实现率为基础,经归一化处理得到指标的实现率,再经加权计算得到目标层得分。据此对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状况做出分项和综合的评价。通过对历史数据的计算可以对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趋势做出评价。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大兴沟林业局2000年~2006年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大兴沟林业局虽已基本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但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自然资源、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性综合指数值为64~77之间,说明大兴沟林业局在以上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科技可持续发展性综合分数值为50左右,是一级指标中分数最低的,说明大兴沟林业局科技水平较低。自然资源指标中,郁闭度、天然针阔叶混交林面积比例都有待提高。经济效益指标亟待提高,尤其是第三产业发展、多种经营开发等方面都应该加强工作,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人均收入,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时改善森林经营条件,加强森林资源的经营管理,合理安排林种结构,采取合理有力的措施提高林分生长量,使森工林区的森林资源达到生长量大、蓄积量高、林龄结构合理的要求。林区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科技水平状况不好。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医疗保健水平都有待提高。科技经费过少将严重影响科技对林区发展的促进作用,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基于以上评价结果,本文从总体上讨论了大兴沟林业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道路选择问题。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找到一条符合大兴沟林业局的实际情况,既满足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要求,又满足国家需要的经济发展道路。提出“一二四八”发展战略,以该战略为依托,提出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管理好木材产销、搞好森林培育、发展林业产业、强化科技支撑。

冯金桃,吴乾平[6](2008)在《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在人和自然关系上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年初的冰灾给林业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此次冻灾给林业和广大林农带来重大损失的同时,也对今后林业发展造成影响。文中论述了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陶少军[7](2007)在《福建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可持续发展思想已被全世界各国政府和广大人民所接受,并已成为国家和地区发展共同遵循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林业肩负着综合森林经营的健康性、森林环境的生态完整性和未来选择的可能性的重任。林业可持续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又是可持续发展由理论走向实践的具体体现。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从福建省林业实际情况出发,以构建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具有可操作性的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通过对前人有关福建省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参考和分析,详细论述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并就如何构建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如何进行指标的选取,如何进行指标的量化做了详细的介绍。最后采用较成熟的层次分析法,分五层,共32个指标,构建了福建省的林业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突破前人侧重以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研究对象的局限,而涉及到林业行业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四个系统和林业第一、第二、第三三个产业结构。并将“林业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理解为“林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而应考虑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林业物产的需求和“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引入该指标体系。该套指标体系除关注林业自身生存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外,也注重林业物产、社会和生态功能的可持续性,是一套在理论上可行,在实际生活中能反映林业可持续发展真实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对构建的福建省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计算得该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值为0.8828,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中林业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指数值为0.7748,可持续性水平一般,有一定的基础也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需要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林业经济的可持续性水平很高,其指数值达到1.1931,主要是由该地区林业物产的强可持续水平(指数值为1.2830)决定的;林业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水平一般,指数值为0.7740,总体表现为生态公益林占有林地面积比水平和沿海森林覆盖率水平较高,但森林旅游业发展进程缓慢,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不足,交通运输欠发达。

徐士贺[8](2007)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龙江省是我国的林业大省,林业建设对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建设是我国林业建设的缩影,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将为我国林业建设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目前,黑龙江省国有林区面临着可采资源继续锐减,生产成本增加,经济危困等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使国有林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走上协调发展的道路,是改变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困境,根本解决经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正确选择。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属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林业相结合的问题。可持续发展评价及其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国有林区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围绕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这一特定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为主线,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林业分类经营理论、森林资源经济学理论、坏境经济学理论等多种前沿理论为理论基础,具体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自然资源状况、经济状况及林区社会发展状况,指出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林业乃至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确立了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及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构建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可持续评价结果,提出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对策。在具体的指标构建和评价方法上,采用了先进的多元分析、灰色系统理论等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作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在林区可持续发展对策方面,就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商品林经营和公益林培育问题、林区跨越式发展与两大体系建设问题及林区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问题提出创新性构想。

曾宪伟[9](2006)在《湖北省来凤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世界上多数国家发展本国社会经济所推崇的理论,包括在林业的发展上。随着人类认识的快速发展与可持续理论的深化和被认识,包括中国、美国、印度、巴基斯坦及欧洲、亚太地区其他国家在内的国家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综合治理方面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同时又是一个少林国家,目前正面临着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物种减少等诸多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频繁的水、旱、风等自然灾害。因此,中国林业建设是一项十分艰巨而又紧迫的任务,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林业发展的唯一选择。本研究根据来风县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森林资源及林业经营状况,应用林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来凤县林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促进山区林业的发展。研究结果如下:来凤地处中国中部省份湖北省的西南角,与湘、渝接壤。来凤县区位独特,自然及旅游资源丰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森林经营,已具备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但同时又面临着诸多不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要实现来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坚持一个方向,建好三大工程,抓好三大效益,按照三个原则办事,做到三个到位”。其中“坚持一个方向”是目标,“抓好三大效益、按照三个原则办事、做到三个到位”是措施,“建好三大工程”是重点。所谓“坚持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方向。“建好三大工程”是指“森林资源培育工程”、“后续产业建设工程”、“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工程”。“抓好三大效益”是指林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按照三个原则办事”是指:第一,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抓好森林资源培育和保护;第二,以科技进步为依托,以“两高一优”为导向,搞好后续产业建设;第三,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动力,做好产品加工增值工作。“做到三个到位”是指政策到位、科技到位、资金到位。要实现来凤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不合理的经营思想,建立完整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管理体系;制定科学的、客观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重视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转化;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促进森林资源保护;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健全林业执法体系,不断提高执法能力。森林培育工程建设的措施:林木良种化;森林管护科学化;加快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进度;搞好现有林分的综合抚育。后续产业建设的措施:增加科技含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林粮间作水平;科学布局组合,提高基地综合效益;科学经营、管理其它种植、养殖、加工业;科学安排各行业分布;强化提高林业职工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科技意识和水平;采取多种措施筹集用于后续产业建设的资金。森林旅游资源开发的措施:提高全民建旅游、促旅游意识;通过多种方式筹集旅游事业发展资金,并采取多种利益分配方式;及时处理好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充分利用各种合法手段开展森林旅游的营销工作;加强行业内部管理,提高行业服务水平。来凤县只要把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林区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加强“森林培育工程、后续产业建设和森林旅游资源开发工程”建设,落实政策,落实资金,落实科技成果,落实“人才强林、科技兴林”措施,来凤林业就一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马阿滨[10](2006)在《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黑龙江森工林区是我国重要的国有林区。黑龙江森工林区的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增长、林区社会的稳定、黑龙江省乃至更大尺度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黑龙江省和中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论文试图通过对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研究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森工林区的发展对策,引导森工林区逐步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对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林业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了概述。分析了黑龙江森工林区的基本情况。认为按照《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的总体要求,森工林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尽快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已是紧迫的任务。森工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服从、服务于国家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但同时也要满足区域自身的发展要求。分析认为黑龙江森工林区及其所属森工企业局与一般概念下的企业有一定的区别。除了具备一般企业的性质外,黑龙江森工林区及其所属森工企业局划有固定的行政管理区域,森工林区赋有几乎全部的社会管理职能。因此,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既要考虑行业的特性又要考虑区域的特点,同时又要重点的考虑区域和行业发展、生态和产业建设的共同基础——森林资源。并认为,实现森工林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和森工林区区域可持续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根据以上讨论,黑龙江森工林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包括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社会的可持续和经济的可持续,他们之间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本文据此提出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就是使森工林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互协调,平衡当前和长远的利益,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森林生态效益、林业经济效益和林区社会效益的统一。这是构建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指标选择的思路是根据对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林业、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充分理解,对森工林区的历史和现状的详尽了解,对制约森工林区发展的主导因素充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反映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本质内涵的指标,以便科学、客观的进行评价工作。在指标选取上,本文综合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频度分析法三种方法。从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研究文献、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标准与指标以及

二、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基本框架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逻辑必然
        2.2.1 理论源头: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
        2.2.2 文化基因:中国传统生态智慧
        2.2.3 现实需要:中国面临的生态困境
第3章 改革开放前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初步探索
    3.1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背景
        3.1.1 国际背景:基于对西方国家现实的反思
        3.1.2 国内背景:基于对中国的国情分析
    3.2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3.2.1 兴修水利,治理大江大河
        3.2.2 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
        3.2.3 植树造林,实施环境保护
    3.3 毛泽东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贡献
        3.3.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3.3.2 为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4章 改革开放至十八大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新进展
    4.1 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推进
        4.1.1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依据
        4.1.2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4.1.3 邓小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贡献
    4.2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发展
        4.2.1 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背景
        4.2.2 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4.2.3 江泽民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贡献
    4.3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深化
        4.3.1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背景
        4.3.2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4.3.3 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的历史贡献
第5章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新飞跃
    5.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5.1.1 顺应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要求
        5.1.2 崛起大国的责任意识
        5.1.3 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5.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5.2.1 生态文明观:生态兴则文明兴
        5.2.2 生态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5.2.3 生态民生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5.2.4 生态治理观:“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整体推进
        5.2.5 生态法治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环境
    5.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新贡献
        5.3.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5.3.2 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
        5.3.3 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行动指南
第6章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基本要求和生动实践
    6.1 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基本要求
        6.1.1 始终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
        6.1.2 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
        6.1.3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6.1.4 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6.2 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
        6.2.1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坚持新发展理念
        6.2.2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6.2.3 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产业融合研究综述
        1.2.2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1.2.3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因与模式研究综述
        1.2.4 关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支持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产业融合的内涵与形式
        2.1.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与形式
    2.2 农业发展与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2.1 主要农业发展理论
        2.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理论
    2.3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2.3.1 降低交易成本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动力
        2.3.2 创新驱动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技术动力
        2.3.3 政府放松管制是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制度动力
        2.3.4 消费结构变化是推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的需求动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与进展
    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3.2.1 产业融合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3.2.2 产业融合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3.2.3 产业融合有利于乡村振兴
        3.2.4 产业融合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3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进展
        3.3.1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测度分析
    4.1 已有研究方法分析
        4.1.1 相关系数分析法
        4.1.2 赫芬达尔指数法
        4.1.3 投入产出分析法
        4.1.4 熵指数
        4.1.5 产业贡献度法
    4.2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
        4.2.1 构建模型遵循的原则
        4.2.2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度测定方法
        4.2.3 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测定
        4.2.4 测度结果分析
        4.2.5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总体融合程度测定
        4.2.6 测度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效应分析
    5.1 相关指标选取及说明
        5.1.1 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水平
        5.1.2 农业竞争力水平
        5.1.3 农村产业结构
        5.1.4 农民收入水平
        5.1.5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5.2 基于贝叶斯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检验
        5.2.2 协整检验
        5.2.3 格兰杰因果检验
        5.2.4 基于B-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农业竞争力方面
        5.3.2 农村产业结构方面
        5.3.3 农民收入水平方面
        5.3.4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增强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能力
        6.1.1 引导土地有序向产业融合主体流转
        6.1.2 强化财政金融扶持服务产业融合主体
        6.1.3 加快提升产业融合主体综合素质
    6.2 稳步提高农村三次产业融合程度
        6.2.1 做强农业优势产业
        6.2.2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6.2.3 做大农业服务业
    6.3 建立与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
        6.3.1 完善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
        6.3.2 推广农业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
        6.3.3 强化链式利益联结
    6.4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扶持政策
        6.4.1 财税政策
        6.4.2 金融政策
        6.4.3 产业政策
        6.4.4 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政策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3)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1 林木种苗发展的技术经济背景
        1.1.2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及供应体系概况
        1.1.3 林木良种和苗木生产发展的主要经验
        1.1.4 林木育种和苗木培育科学研究进展
        1.1.5 林木种苗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目前需要研究的重点
        1.1.6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2 研究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林木种苗发展比较研究
    2.1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阶段比较研究
        2.1.1 第一阶段:号召动员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60年代初)
        2.1.2 第二阶段:研究试点阶段(1960年代初~1978年)
        2.1.3 第三阶段:基地生产阶段(1978~1999年)
        2.1.4 第四阶段:依法治种阶段(2000~2009年)
    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空间比较研究
        2.2.1 林业发达国家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
        2.2.2 国内外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供应发展特点比较
    2.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优势分析
        2.3.2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机遇分析
        2.3.3 我国林木种苗发展不足与危机分析
    2.4 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方向
        2.4.1 加强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和管理
        2.4.2 建立林木良种生产和良种苗木培育扶持制度
        2.4.3 加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利用
        2.4.4 加快林木良种选育进程
        2.4.5 加强科技支撑和人才队伍建设
        2.4.6 加强宣传,提高社会林木良种和种苗质量意识
    2.5 本章小节
3 林木良种生产和种苗发展理论体系研究
    3.1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1.1 概念
        3.1.2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形成
        3.1.3 林木遗传改良技术体系的理论发展
    3.2 林木种苗发展与中国林业分工理论
        3.2.1 中国林业分工理论内涵
        3.2.2 林业分工理论对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意义
    3.3 林木种苗发展与现代林业理论
        3.3.1 世界各国现代林业思想
        3.3.2 中国现代林业理论内涵
        3.3.3 用现代林业理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4 林木种苗发展与生态文明理论
        3.4.1 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3.4.2 生态文明理论内涵
        3.4.3 林业和林木种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分析
    3.5 林木种苗发展与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理论
        3.5.1 系统论的基本原则
        3.5.2 系统创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5.3 霍尔三维结构(Hall three dimensions structure)
        3.5.4 用系统工程论指导林木种苗发展
    3.6 林木种苗发展与西方经济学理论
        3.6.1 西方经济学理论内涵
        3.6.2 分析
    3.7 林木种苗发展与公共管理理论
        3.7.1 公共管理理论基本内涵
        3.7.2 公共政策理论
        3.7.3 公共财政理论
        3.7.4 行政法理论
    3.8 林木种苗发展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3.8.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内涵
        3.8.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基础
        3.8.3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践
    3.9 林木种苗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3.9.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2 科学发展观
        3.9.3 林木种苗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
    3.10 战略管理理论与国家种苗发展体系
        3.10.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3.10.2 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构想
    3.11 本章小节
4 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
    4.1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1 研究背景
        4.1.2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1.3 福建省林木种苗科技联合攻关
        4.1.4 主要启示
    4.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1 研究背景
        4.2.2 浙江省林木良种创新平台核心内容
        4.2.3 浙江省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2.4 林木良种创新和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建设成效分析
        4.2.5 主要启示
    4.3 河南省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基地发展典型研究
        4.3.1 研究背景
        4.3.2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发展历程
        4.3.3 河南省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经营形式及主要特点
        4.3.4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成效分析
        4.3.5 河南省发展非公有制种苗基地的主要经验
        4.3.6 主要启示
    4.4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4.4.1 研究背景
        4.4.2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核心内容
        4.4.3 江苏省杨树产业中的种苗生产供应成效分析
        4.4.4 主要启示
    4.5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1 研究背景
        4.5.2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特点
        4.5.3 广东省外资企业森林资源培育项目中的种苗供应成效分析
        4.5.4 主要启示
    4.6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典型研究
        4.6.1 研究背景
        4.6.2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核心内容
        4.6.3 山西省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典型案情分析
        4.6.4 主要启示
    4.7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
        4.7.1 研究背景
        4.7.2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核心内容
        4.7.3 河北省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成效分析
        4.7.4 主要启示
    4.8 本章小节
5 国家林木种苗供需研究
    5.1 全国林木种苗供需现状
        5.1.1 林木种子供需情况
        5.1.2 苗木供需情况
        5.1.3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种苗生产供应应对措施
    5.2 发展趋势分析
        5.2.1 结构优化——品种多样化
        5.2.2 追求质量——品质优良化
        5.2.3 多元体制——分工合理化
        5.2.4 市场运作——运作市场化
        5.2.5 法制环境——管理规范化
        5.2.6 强化服务——服务社会化
    5.3 需求预测
        5.3.1 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现代林业和林业生态体系建设需要大量品种丰富的良种壮苗
        5.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需要林木种苗发挥更大作用
        5.3.3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对林木种苗提出了更高要求
        5.3.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林木种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5.3.5 城市绿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极大地拓展了林木种苗的发展空间
        5.3.6 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造林对林木种苗生产和供应提出了紧迫和艰巨任务
    5.4 本章小节
6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总体战略研究
    6.1 战略思想与指导方针
        6.1.1 林木种苗在中国林业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6.1.2 确认识和把握林木种苗发展的十大关系
        6.1.3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
        6.1.4 "种苗发展系统工程论"思想体系(种苗"四化"的指导方针和种苗"四大体系"建设)
    6.2 战略布局与战略目标
        6.2.1 战略布局
        6.2.2 战略目标
        6.2.3 战略途径
    6.3 战略重点
        6.3.1 科技创新和良种选育推广体系
        6.3.2 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
        6.3.3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体系
        6.3.4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本章小节
7 国家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
    7.1 国家林木种苗科技发展战略问题
        7.1.1 战略目标
        7.1.2 战略重点
        7.1.3 战略措施
    7.2 公益性林木种苗事业发展战略问题
        7.2.1 林木种质资源保护战略问题
        7.2.2 林木良种繁育战略问题
        7.2.3 林木种子贮备战略问题
    7.3 苗木产业发展战略问题
        7.3.1 战略目标
        7.3.2 战略布局和重点
        7.3.3 战略措施
    7.4 兼容性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4.1 重点林木采种基地发展战略问题
        7.4.2 重点国有苗圃发展战略问题
    7.5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5.1 非公有制林木种苗发展历程与现状
        7.5.2 战略目标
        7.5.3 战略重点
        7.5.4 战略措施
    7.6 国家林木种苗区域发展战略问题
        7.6.1 国家林业重点工程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2 油茶产业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3 城市绿化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4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新农村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6.5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中林木种苗发展战略问题
    7.7 林木种苗发展的监管和服务战略问题
        7.7.1 林木种苗行政执法和质量监督问题
        7.7.2 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问题
    7.8 本章小节
8 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
    8.1 现行政策回顾及理论分析
        8.1.1 林业政策取向与种苗建设
        8.1.2 林木种苗发展政策回顾
        8.1.3 当前林木种苗政策落实不到位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制约
        8.1.4 理论分析
    8.2 建立长期稳定的林木种苗事业发展国家支持体系
        8.2.1 林木良种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2.2 林木种苗财政支持建议
        8.2.3 广泛的民间投入机制
    8.3 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研究
        8.3.1 我国林木种苗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现状
        8.3.2 基本思路
        8.3.3 建立科研生产管理体制的建议
    8.4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系和多元化运行机制研究
        8.4.1 我国林木种苗生产经营体制现状
        8.4.2 基本思路
        8.4.3 主要任务和内容
        8.4.4 完善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机制的建议
    8.5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8.5.1 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现状
        8.5.2 基本思路
        8.5.3 健全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法制体系和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议
    8.6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研究
        8.6.1 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现状
        8.6.2 基本思路
        8.6.3 完善林木种苗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管理体制的建议
    8.7 本章小节
9 结论
    9.1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时空和内外部发展规律,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方向
    9.2 初步建立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理论技术体系,为构建林木种苗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9.3 通过林木种苗发展案例研究,建立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的典型模式
    9.4 基本弄清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供需状况,预测了林木种苗发展趋势
    9.5 提出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战略,构建起中国林木种苗发展体系框架
    9.6 理清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重点战略问题,分别提出了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
    9.7 完善了中国林木种苗发展技术经济政策体系,提出了林木种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奖项
    1 发表的论文
    2 编着的书籍
    3 获得的奖项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Abstract

(5)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2.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2.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
        2.2.1 区域
        2.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2.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2.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2.5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2.3 林业可持续发展
        2.3.1 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2.3.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3.3 林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2.3.4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5 中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2.4 本章小结
3 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大兴沟林业局自然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势
        3.1.3 地质地貌
        3.1.4 山脉河流
        3.1.5 土壤植被
        3.1.6 气象
    3.2 大兴沟林业局森林资源概况
        3.2.1 森林资源变迁
        3.2.2 森林植被
        3.2.3 野生动物
    3.3 大兴沟林业局社会经济概况
        3.3.1 经营面积
        3.3.2 行政机构
        3.3.3 教育与科技
        3.3.4 医疗卫生
        3.3.5 交通状况
    3.4 本章小结
4 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定义和功能
        4.1.1 指标体系
        4.1.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4.2 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4.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的选取
        4.3.1 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
        4.3.2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
        4.3.3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
        4.3.4 科技可持续进步指标
        4.3.5 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标体系
    4.4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4.5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
        4.5.1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
        4.5.2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
    4.6 本章小结
5 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5.1 数据的收集
    5.2 数据的处理
        5.2.1 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处理
        5.2.2 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处理
        5.2.3 社会可持续发展指标
        5.2.4 科技可持续进步发展指标
    5.3 指标权重的确定
        5.3.1 构建判断矩阵
        5.3.2 层次权重值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5.3.3 各层次组合权重的计算
        5.3.4 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定量计算
    5.4 大兴沟林业局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5.4.1 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5.4.2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5.4.3 社会可持续发展
        5.4.4 科技可持续发展
    5.5 本章小结
6 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6.1 制约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分析
        6.1.1 历史原因造成可采森林资源日渐枯竭
        6.1.2 产业结构不合理
        6.1.3 所有制形式单一
        6.1.4 科技投入不足
    6.2 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
        6.2.1 国家重视
        6.2.2 资源丰富
        6.2.3 环境良好
    6.3 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6.3.1 引入市场经济理念,管理好木材产销
        6.3.2 坚持以营林为基础,搞好森林培育
        6.3.3 引进工业化理念,发展林业产业
        6.3.4 强化科技支撑,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7)福建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林业可持续发展
    2.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2.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2.1.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2.1.4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2.1 林业“发展”概念
        2.2.2 林业“可持续性”概念
        2.2.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2.4 林业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2.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2.4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途径
        2.4.1 分类经营
        2.4.2 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
        2.4.3 注重公众参与
        2.4.4 健全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2.4.5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3 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知识介绍
    3.1 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3.1.1 可持续发展评价简介
        3.1.2 林业持续发展评价
    3.2 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3.2.1 相关概念的介绍
        3.2.2 林业可持续发展体系的评价标准
        3.2.3 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3.2.4 本文选用的评价方法
4 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和方法
    4.1 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 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
    4.3 指标的选取
        4.3.1 指标设置
        4.3.2 指标的量化及标准化
        4.3.3 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评价标准的确定
5. 福建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研究区概况
        5.1.1 福建省自然条件
        5.1.2 建省森林资源现状
        5.1.3 建省社会经济状况
    5.2 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指标权重确定
        5.2.2 指标要素水平值的确定与计算
        5.2.3 综合指数计算
    5.3 评价结果分析
        5.3.1 福建省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5.3.2 福建省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5.3.3 福建省林业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问题和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状况
        1.2.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状况研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概述
        2.1.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2.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征
        2.2.3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
    2.3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
        2.3.1 林业分类经营理论发展与实质
        2.3.2 林业分类经营与森林可持续经营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现状
    3.1 基本情况概述
    3.2 自然概况和资源分析
        3.2.1 土地
        3.2.2 气候
        3.2.3 水资源
        3.2.4 土壤
        3.2.5 植被
        3.2.6 森林资源现状
    3.3 经济发展状况
    3.4 社会发展状况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
    4.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
        4.1.1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社会目标
        4.1.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经济目标
        4.1.3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生态环境目标
        4.1.4 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目标
        4.1.5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与指标体系
    4.2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
        4.2.1 标准1 生物多样性保护
        4.2.2 标准2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持
        4.2.3 标准3 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活力
        4.2.4 标准4 水土保持
        4.2.5 标准5 森林对全球碳循环贡献的保持
        4.2.6 标准6 满足社会需求的长期林区社会的保持和加强
        4.2.7 标准7 法律及政策保障体系
        4.2.8 标准8 信息及技术支撑体系
    4.3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5.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涵
    5.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原则
    5.3 指标体系的构成和评价方法
        5.3.1 构造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5.3.2 指标体系的构成
        5.3.3 评价方法
    5.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6.1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林业分类经营
        6.1.1 商品林经营
        6.1.2 公益林培育
    6.2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的跨越式发展
        6.2.1 林区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6.2.2 林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和有利条件
        6.2.3 林区跨越式发展与两大体系建设
    6.3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
        6.3.1 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6.3.2 强化攻关,突破“天保”工程和林区跨越式发展的技术瓶颈
        6.3.3 加强林业标准、质量和认证工作
        6.3.4 加强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的系统继承与应用
        6.3.5 加强林区宏观战略和政策经济研究
    6.4 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保障体系
        6.4.1 体制和政策保障
        6.4.2 投入保障
        6.4.3 林业法治保障
        6.4.4 人力资源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湖北省来凤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基本概念
        1.1.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1.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1.1.4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标准及指标
    1.2 国内外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概述
        1.2.1 国外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2.2 国内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条件
    2.2 社会经济条件
    2.3 来凤县林业经营管理体系
3. 研究的技术路线及方法
    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3.2 研究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来凤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4.2 来凤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4.3 来凤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4.4 来凤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4.5 来凤县林业主要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4.5.1 森林资源培育工程建设
        4.5.2 来凤县后续产业建设
        4.5.3 来凤县森林旅游资源开发
5. 结论与讨论
    5.1 来凤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措施及重点
    5.2 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5.2.1 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5.2.2 对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来凤县国家野生植物、珍贵树种“公约”附录、省级珍贵树种保护名录
    附录2 来凤县国家、省级重点保护及“三有”野生动物名录
    附录3 来凤县珍稀古树表

(10)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概述
    1.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
        1.1.1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渊源
        1.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
        1.1.3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
    1.2 可持续林业
        1.2.1 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
        1.2.2 森林经营思想的演变
        1.2.3 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1.3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1.3.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定义
        1.3.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作用
        1.3.3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2 黑龙江森工林区背景分析
    2.1 黑龙江森工林区的自然概况
    2.2 生态背景
        2.2.1 土地
        2.2.2 气候
        2.2.3 水
        2.2.4 土壤
        2.2.5 植被与动植物
    2.3 森林资源背景
        2.3.1 森林资源的现状
        2.3.2 森林资源面积变化情况
        2.3.3 森林资源蓄积变化情况
        2.3.4 森林资源消耗结构
        2.3.5 森林资源结构变化
        2.3.6 森林资源变化特点
    2.4 黑龙江森工林区社会经济和企业经营概况
3 黑龙江森工林区的地位和作用
    3.1 黑龙江森工林区的历史发展
        3.1.1 解放前对森林资源的采伐利用
        3.1.2 解放后对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
    3.2 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战略地位
        3.2.1 黑龙江森工林区在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3.2.2 黑龙江森工林区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3.3 黑龙江森工林区的发展取向
4 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及其评价问题
    4.1 世界林业发展的趋势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4.2 黑龙江森工林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4.2.1 可持续林业的基本内涵
        4.2.2 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战略目标
    4.3 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属性
        4.3.1 区域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般属性
        4.3.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
        4.3.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4.4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与指标体系
        4.4.1 一般评价原理
        4.4.2 建立森工林区评价指标体系的几个基本问题
        4.4.3 构造指标体系的原则
5 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特征
        5.1.1 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特征
        5.1.2 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5.2 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5.2.1 建立指标体系的具体原则
        5.2.2 建立指标体系的方法
        5.2.3 指标体系的结构
    5.3 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
        5.3.1 评价方法
        5.3.2 指标的赋值
        5.3.3 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
6 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讨论
    6.1 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道路的思考
        6.1.1 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道路问题
        6.1.2 黑龙江森工林区改革的探索
    6.2 黑龙江森工林区发展道路的选择
        6.2.1 建立森林生态经济体系的基本思路
        6.2.2 建立森林生态经济体系的基本原则
        6.2.3 建立森林生态经济体系的主要目标
    6.3 黑龙江森工林区建立森林生态经济体系的措施与对策
        6.3.1 改革思维方式,提高市场经济意识
        6.3.2 发展与保护森林资源,完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6.3.3 强化体制改革,转变森工企业经济运行机制
        6.3.4 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6.3.5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申请学位期间获奖成果及发表论文
致谢

四、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的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研究[D]. 刘洋. 沈阳理工大学, 2020(08)
  • [2]吉林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袁浩博. 吉林大学, 2019(02)
  • [3]国家林木种苗发展战略研究[D]. 刘红. 南京林业大学, 2011(05)
  • [4]森林昆虫学发展[A]. 迟德富,严善春. 2008-2009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2009
  • [5]大兴沟林业局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 江礼家. 东北林业大学, 2008(10)
  • [6]实施科技创新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与生态文明建设[A]. 冯金桃,吴乾平.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 2008
  • [7]福建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陶少军.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5)
  • [8]黑龙江省国有林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D]. 徐士贺. 东北林业大学, 2007(06)
  • [9]湖北省来凤县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曾宪伟.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10]黑龙江森工林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 马阿滨. 北京林业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林业可持续发展技术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