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防菌与多菌灵混用对棉花黄萎病的影响研究

生防菌与多菌灵混用对棉花黄萎病的影响研究

一、生物防治菌与多菌灵混用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赖成霞,玛依拉·玉素音,石必显,李春平,姜梦竹,郑子漂,杨栋[1](2021)在《助剂激健在防治棉花黄萎病中的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优化生产上常用的杀菌剂、诱抗剂和助剂的组方,综合评估助剂激健对大丽轮枝菌V991防治显着增效的杀菌剂及施用方法,为棉花黄萎病防治中化学农药的减施增效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药/激健,生药/激健组合对V991菌丝进行菌丝生长速率实验,筛选出激健对V991菌丝显着增效的杀菌剂,通过盆栽黄萎病防治实验,分析诱抗剂、药/激健的施用措施和方法。【结果】激健可作为增效剂,可增加多菌灵、乙蒜素对V991菌丝生长的抑菌率,添加激健后,50 mg/kg多菌灵与5 mg/kg乙蒜素的菌丝生长抑菌率也分别由19.68%提高至35.49%和14.83%提高至26.29%,并且添加激健后,多菌灵与乙蒜素的EC50也分别由1.707 mg/kg降低至0.104 mg/kg和1.249 mg/kg降低至0.824 mg/kg,其药剂施用量也相应地降低了16.41和1.52倍,接菌前或接菌后施用诱抗剂,配合多菌灵/激健-乙蒜素/激健组合顺序施药的方式防治效果最好,其28 d后的防治效果仍可高达69.27%和62.70%。【结论】激健可作为棉花黄萎病防治中的多菌灵、乙蒜素的增效剂,明显降低对大丽轮枝菌菌丝抑制的药剂施用量,盆栽黄萎病防病时,无论在接菌前或接菌后施用氨基寡糖素,并采用多菌灵/激健-乙蒜素/激健顺序施药组合均对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最佳。

郑娜[2](2021)在《马铃薯黄萎病生防菌泡腾片的研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周茂超[3](2020)在《复合生物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文中指出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之一,因其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大量的蛋白质等而具有很高的经济发展前景和研究价值。影响玉米产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土传病害的侵染,玉米茎腐病又称茎基腐病或青枯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一种土传病害,也是我国玉米产区主要病害之一。在农业中,对于土传病害的防治一般采用施加化学农药的方法。但是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导致环境大范围的污染,因此减少或者代替化学农药使用的生物防治方法得到普遍重视。种子包衣技术是防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玉米种衣剂大多数是农药型种衣剂,市场上许多种衣剂产品存在药剂老化、性状不稳定、包衣脱落率高等问题,并且微生物在玉米种衣剂上的应用比较少。因此研究生物种衣剂对于玉米病害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从实验室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库中筛选出既有生防作用又有促生效果的菌株,将其与其他助剂配制成环保的生物种衣剂,应用于玉米的盆栽种植中,探究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本试验共挑选了24种不同的菌株,采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拮抗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菌株,共筛选到5株细菌和1株木霉对病原菌有抑制作用,通过生理指标的测定,另外获得6株对玉米种子有促生潜力的芽孢杆菌,其具有产吲哚乙酸IAA和铁载体的能力。综合抑菌和促生两种功能,确定TXM-1(Bacillus velezensis)和TXM-2(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分别作为生物种衣剂的活性成分。在以上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中将具有抑菌作用的TXMT-3(Trichoderma reesei)与具有促生能力的TXM-7(Bacillus cereus)复配(菌株可共生),两者协同作用。通过玉米种子的发芽盆载试验,筛选出两者的最佳比例作为生物种衣剂的活性成分。2、从成膜时间、包衣均匀度和包衣脱落率三个方面研究成膜剂的理化性质,本试验挑选了90:10、60:40、30:70、10:90四种比例用于下一步研究。通过不同比例的成膜剂进行玉米种子的发芽试验和菌株活性试验,研究其对玉米苗期生长和种衣剂活性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SA:PVA=1:9的成膜剂不仅对玉米有一定的促生作用,还能使菌株活性下降缓慢。另外,本试验还研究了菌剂与成膜剂按比例混合后的动态变化。随着时间的增长,通过测定菌株活性,确定了5种种衣剂与微生物菌剂的成分比例,并且估算出生物种衣剂的常温贮藏时间至少为两个月。3、试验最终获得四种兼具拮抗病原菌和促进玉米苗期生长功能为一体的生物种衣剂(BSCA-1、BSCA-2、BSCA-3、BSCA-4和BSCA-5),其配方为:分别以TXM-1、TXM-2、TXMT-3、TXMT-3与TXM-7(1:4和3:2)两种比例为活性成分,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成膜剂,膨润土和苯甲酸钠为助剂。将5种生物种衣剂应用于盆栽试验中,发现都能够促进玉米的苗期生长。经过BSCA-1、BSCA-2、BSCA-3、BSCA-4处理后,种子初期生长的POD酶活性都有提高;经BSCA-1、BSCA-2、BSCA-3、BSCA-5处理后,玉米苗期叶绿素含量显着增加;经5种种衣剂处理后丙二醛含量显着降低。综合玉米生长的生理指标,其中效果最好的是BSCA-1。本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芽孢杆菌和木霉菌构建的生物种衣剂在拮抗玉米茎腐病病原菌的同时可对玉米苗期生长有促进作用,揭示了其在玉米种植中具有替代化学种衣剂的潜力。4、BSCA-1在玉米种植中,结果显示出其出色的应用效果。本文又将其活性成分TXM-2应用于菠菜和生菜两种作物,验证其促生和抑菌作用。结果显示TXM-2在生菜上具有抑制病害侵染的作用,又将它与实验室存储的其他病原菌做平板对峙试验,发现了它的广谱抑菌性,揭示了其在作物种植中作生物防治菌剂的潜力。对经过TXM-2处理后的土壤作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与CK相比较都有所提高,并且OTUs数与对照相比提高了4.96%,说明TXM-2菌株可能具有招募其他微生物共同促进作物生长的能力。

高小宽[4](2020)在《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的复配对梨黑斑病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用不同农药药剂与五味子提取物在室内离体条件下,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并筛选最优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进行复配研究.结果表明:43%戊唑醇与五味子提取物在3:1复配比例下,增效系数为1.715 9,为增效作用。

梁晓洁[5](2020)在《油桐枯萎病拮抗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Ba1)的分离鉴定及拮抗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油桐(Vernicia fordii)是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之一,所生产的桐油是世界上最优质的干性植物油之一,传统用作涂料、油漆,现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板的浸渍材料,在航天科工、电子科技、医疗卫生上有着不可或缺的用途。作为油桐的主产国和原产地,我国油桐栽培利用历史悠久。但由尖孢镰刀菌油桐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fordiis,Fof-1)造成的油桐枯萎病(俗称“桐瘟”),已在全国8个省份90多个县市发生病害,对油桐产业造成毁灭性破坏,经济损失巨大,严重威胁着全国近百万公顷的油桐林。植物枯萎病是植物十大真菌病害之一,已对全世界120余种植物栽培种发生危害,目前尚无有效防治措施,特别是生物防治有效菌株缺乏。作为林木,油桐杂交和分子抗性育种耗时长、难度大;化学防治易产生农药残留并且污染环境,而微生物防治具有生态、持续、高效等优点。我们前期在油桐枯萎病林发现大面积的油桐出现感染枯萎病的症状,但是极少部分油桐植株生长正常、没有发病。为提供有效生防菌株以防治油桐枯萎病,本研究以感、抗枯萎病油桐植株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感、抗病油桐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从油桐根中分离和鉴定油桐枯萎病拮抗菌,获得了油桐枯萎病拮抗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命名为Ba1,并进一步分析伯克氏菌Ba1的拮抗能力和拮抗化合物。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感、抗油桐根际微生物结构差异显着,伯克氏菌是抗病油桐根际主要富集拮抗菌之一。在油桐枯萎病区采集感、抗枯萎病的油桐根,收集根际土,进行细菌和真菌高通量测序,油桐根际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结果显示,病原菌镰刀菌属(Fusarium sp.)可以显着区分感、抗病油桐组,进一步发现拮抗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sp.)可以区分感病和抗病油桐组。同时取感病油桐区的土壤种植易感枯萎病的杨树(Populus deltoides×P.euramericana)、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以及拮抗枯萎病的水稻(Oryza sativa)、玉米(Zea mays),对这四种植物根际土菌群结构分析发现,镰刀菌属以及伯克氏菌属可以显着区分这两组植物,伯克氏菌在具有拮抗枯萎病能力的水稻和玉米根际显着富集。(2)油桐枯萎病拮抗菌伯克氏菌Ba1的分离和鉴定。用特定的培养基-MEA培养基(含双抗)从油桐根和根际土中分离、筛选拮抗菌,发现伯克氏菌分离数量远超其他拮抗菌,并且伯克氏菌菌株拮抗效果优于其他拮抗细菌。通过特异性16S r RNA引物PCR扩增并初步鉴定为Burkholderia arboris,将其命名为Ba1;进一步构建伯克氏菌属内的系统进化树,发现Ba1属于伯克氏菌群(Burkholderia cepacia complex,Bcc),Bcc是伯克氏菌属内紧密相关的菌种,在促进植物生长、生物防治植物病虫害和生物修复方面的生物技术应用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建立了从油桐根和根际土中快速高效分离伯克氏菌的方法,将分离鉴定到的伯克氏菌菌种进行专利保藏,保藏号为CGMCC No.16905。(3)伯克氏菌Ba1对枯萎病菌等多种植物病原菌有拮抗作用。对分离的伯克氏菌拮抗能力进行了测定,通过对峙实验发现伯克氏菌Ba1对油桐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Fordiis,Fof-1)、黄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 f.sp.cucumerium)、果生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gena)、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等植物病原真菌都具有明显拮抗效果。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Ba1对峙条件下引起Fof-1菌丝孢子异常。通过伯克氏菌菌剂单因素实验确定伯克氏菌Ba1拮抗菌剂为King A以及King A+Fe3+培养基,将菌剂浸泡油桐种子的萌发实验发现,King A培养基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4)伯克氏菌Ba1产生哌嗪二酮类和吡咯并吡嗪酮类具有拮抗作用的化合物。首先通过隔板实验确定伯克氏菌Ba1发挥抑菌作用不是通过产生挥发性物质;其次,对峙实验结果表明,伯克氏菌Ba1非挥发性的粗提物对油桐枯萎病菌具有抑制作用。进一步通过超高效液相串联飞行时间质谱(UPLC-MS-MS)分析Ba1的粗提物,初步确定化合物类型;进一步利用化合物的相应标品进行液相质谱(LC-MS)鉴定,确定伯克氏菌产生了9个化合物,属于哌嗪二酮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s,DKPs)和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施加纯化的DKPs发现,DKPs对油桐枯萎病病菌具有很显着的抑菌效果,DKPs类化合物被报道具有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肿瘤、抗疟疾等多种生物活性,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具有消炎和抗肿瘤活性。这两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主要为非核糖体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ases,NRPSs)途径;基于Ba1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找到参与这两类抑菌化合物合成的NRPSs途径的3个基因簇,位于Ba1基因组1号scaffold中的44个基因和39个基因,以及2号scaffold上50个基因,具体合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高小宽,马光,吕亚慈,石宗琳[6](2020)在《不同农药对梨黑斑病的毒力测定及与三七提取物复配的研究》文中提出以不同农药药剂与三七提取物为试材,在室内离体条件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梨黑斑病菌的毒力进行测定,以期获得最优农药与三七提取物复配的最佳比例。结果表明:43%戊唑醇与三七提取物在1∶1与1∶2复配比例下,SR分别为3.15和4.29,表现为增效作用;2∶1比例下SR为0.55,表现为相加作用,对梨黑斑病均表现出较好抑制作用。

王永强[7](2020)在《解淀粉芽孢杆菌SDTB009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上番茄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国家。近年来,番茄土传病害日益严重,已成为制约番茄生产的重要因素,番茄枯萎病是其中最为典型、最难防治、最为普遍的病害之一。常用的防控手段包括改良农业措施、物理方法、施用化学药剂等,防治效果皆不理想。生防芽孢杆菌因其能够产生抑制病原菌的脂肽物质,芽孢杆菌能够产生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芽孢,芽孢可以在多种较为恶劣的环境下存在并发挥作用,以及芽孢杆菌具有多种不同的作用方式,成为生物防治策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本试验从健康的番茄植株根际土中筛选分离得到一株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较强生防活性的解淀粉芽孢杆菌菌株SDTB009,通过活性鉴定,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形态,对其分类地位明确到了种属。测定得到SDTB009不同浓度的发酵液的抑菌活性,以及SDTB009发酵液的温室、田间生防效果,评价了SDTB009与化学药剂联合施用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对SDTB009产生的脂肽物质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初步明确了其防治番茄枯萎病的生防机制,为生物防治、降低目标化学药剂的用量,保障番茄产业能够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试验结果总结如下:1.通过生防菌SDTB009平板培养基上形态观察,以及16S rDNA、gyrB保守基序的测定并建立相应的系统发育树,最终将SDTB009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2.室内生防效果测定结果可得,SDTB009发酵液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平板对峙结果得其抑菌直径可达9-11 mm;室内试验证明108 CFU/mL SDTB009发酵液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最强;通过对多种病原菌的室内生防活性测定发现,SDTB009具有广谱抑菌活性,为将来SDTB009开发为生防菌剂打下良好基础。3.温室盆栽试验以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将SDTB009发酵液应用于防治番茄枯萎病,与单独施用苯醚甲环唑相比,发酵液与苯醚甲环唑联合施用,可减少苯醚甲环唑一半的用量,且能达到同等的防治效果:SDTB009发酵液与半量的苯醚甲环唑制剂对于温室中番茄枯萎病的防效为78.13%,单纯施用常量的苯醚甲环唑防效为77.62%,防效没有显着差异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SDTB009发酵液与半量的苯醚甲环唑制剂联合施用,其防效可达81.39%,与单独施用苯醚甲环唑80.91%的防效相当。4.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发现,SDTB009菌株能够破坏番茄枯萎病病原菌的菌丝结构,使其扭曲受损,并且限制其生长,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5.利用TOF LC/MS对SDTB009产生的脂肽类物质进行分析与鉴定,其结果表明,SDTB009的发酵液中含有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这可能是其能够防治番茄枯萎病的主要生防机制之一。

纪兆林,曹军,沈斐,高汝佳,戴慧俊,董京萍,朱峰,高寒,金唯新,徐敬友[8](2019)在《地衣芽孢杆菌W10与咪鲜胺对桃枝枯病的协同防治作用》文中指出[目的]筛选出地衣芽孢杆菌W10与化学农药毒力增效复配剂,明确复配剂对桃枝枯病的田间防效。[方法]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W10菌液与化学农药不同配比对桃枝枯病菌的联合毒力,并评价复配剂对桃枝枯病的田间防效。[结果]W10与咪鲜胺1∶1和1∶2复配对桃枝枯病菌有明显的增效抑制作用。3年田间小区试验表明W10和咪鲜胺1:1复配对桃枝枯病防效达到或超过了咪鲜胺单剂。[结论]地衣芽孢杆菌W10可与咪鲜胺复配协同防治桃枝枯病,不仅提高生防比例和效果,还减少农药使用。

柳靖婷[9](2019)在《天麻内生菌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为兰科腐生草本植物,具有治疗头晕头痛,癫痫痉挛,手足抽搐等功效,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之一。但在其生长和栽培过程中常因受到病害的侵染而严重影响其产量和品质。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对传统病害防治提出的新要求,微生物农药受到研究者广泛关注,其具有高效低毒、环保及来源广等优点。病原微生物是导致天麻病害的重要原因,摸清天麻病原微生物的主要种类及其传染作用的强弱,进而找出流行面广的病原菌,是防治天麻病害待解决的首要问题。而寻找这些病原微生物的拮抗内生菌是解决天麻病害的重要手段。因此,本研究首先,以染病的天麻块茎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流行病学进行了比较,从而确定天麻病菌的主要种类及其流行面广的菌株;其次,以健康天麻块茎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内生菌的分离鉴定,进而确定天麻内生菌的主要种类,获得针对性强的天麻生物防治菌;再次,对内生菌与病原菌相互作用进行评价,确定内生菌抑菌作用的强弱,病原菌传染作用的强弱;最后,通过回接试验验证内生菌的抑菌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天麻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流行病学研究:采集染病的天麻,对其块茎进行表面消毒以去除附着菌,组织印记法进行培养,菌丝顶端纯化法及划线培养法纯化。在适宜培养基上共分离得到3株病原菌,经菌落形态、显微与染色结合分子生物学综合鉴定,3株病原菌分别属于天麻草酸青霉菌(Penicillium oxalicum)JY.TM-2、天麻假单胞菌(Pseudomonas)JY.TM-1、天麻酵母菌(Candida vartiovaarae)JY.TM-3;对这3株病原菌进行了流行病学研究,选取遗传距离较远的豆科植物黄芪、草木犀为材料,证明天麻草酸青霉菌为流行面广的病原微生物。2.天麻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常规的表面消毒法去除健康天麻组织表面的附着菌,组织印记法进行培养,菌丝顶端纯化法及划线培养法纯化。分别在适宜培养基上共分离得到3株内生菌,经菌落形态、显微与染色结合分子生物学综合鉴定,3株内生菌分别属于天麻草螺菌(Herbaspirillum)JY.TM-4、天麻普城沙雷菌(Serratia plymuthica)JY.TM-5、天麻枝顶孢菌(Acremonium)JY.TM-6。菌株JY.TM-4与JY.TM-5遗传距离较近。3.天麻内生菌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采用滤纸片抑菌圈法测定天麻内生菌的抑菌直径,以探究天麻内生菌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内生菌对病原菌的作用为:与PDB对照组相比,天麻草螺菌、天麻普城沙雷菌及天麻枝顶孢菌对天麻草酸青霉菌、黄芪草酸青霉菌及草木犀草酸青霉菌均有显着抑菌作用(P<0.05),其中,天麻草螺菌抑菌效果最好(P<0.05),抑菌率分别为87.64%,85.98%,75.73%;天麻普城沙雷菌及天麻枝顶孢菌对天麻酵母菌有显着抑菌作用,其中,天麻普城沙雷菌抑菌效果最好(P<0.05),抑菌率为86.94%;天麻枝顶孢菌对天麻假单胞菌有明显抑菌作用(P<0.05),抑菌率为45.77%。病原菌对内生菌的作用为:与PDB对照组相比,天麻假单胞菌对3种内生菌的侵染程度为天麻普城沙雷菌、天麻草螺菌>天麻枝顶孢菌;天麻酵母菌对3种内生菌的侵染程度为:天麻草螺菌>天麻枝顶孢菌>天麻普城沙雷菌;天麻草酸青霉菌、黄芪草酸青霉菌及草木犀草酸青霉菌对3种内生菌的侵染程度均为:天麻枝顶孢菌>天麻普城沙雷菌>天麻草螺菌。4.天麻内生菌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回接试验:采集健康天麻,在无菌条件下分别回接天麻内生菌及3种植物源病原菌于表面彻底消毒的天麻块茎上,观察其发病情况。结果发现,内生菌对病原菌的回接验证作用为:与PDB组对照相比天麻草螺菌对天麻草酸青霉菌、黄芪草酸青霉菌及草木犀草酸青霉菌均有抑菌作用(P<0.05),抑菌率分别为83.33%,50.00%,66.67%;天麻普城沙雷菌对天麻酵母菌、天麻草酸青霉菌、黄芪草酸青霉菌及草木犀草酸青霉菌均有抑菌作用,其中对黄芪及草木犀草酸青霉菌抑菌效果最好(P<0.05);天麻枝顶孢菌对天麻酵母菌、天麻假单胞菌、天麻草酸青霉菌、黄芪草酸青霉菌及草木犀草酸青霉菌均有抑菌作用,抑菌率分别为16.67%,66.67%,33.33%,50.00%,33.33%,对天麻假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最好(P<0.05)。病原菌对内生菌的回接验证结果为:5种病原菌侵染天麻草螺菌的强弱程度为:天麻假单胞菌>天麻酵母菌>黄芪草酸青霉菌>草木犀草酸青霉菌>天麻草酸青霉菌;侵染天麻普城沙雷菌的强弱程度为:天麻草酸青霉菌>天麻假单胞菌>天麻酵母菌>黄芪草酸青霉菌、草木犀草酸青霉菌;侵染天麻枝顶孢菌的强弱程度为:天麻假单胞菌>天麻草酸青霉菌、草木犀草酸青霉菌>黄芪草酸青霉菌>天麻酵母菌。综上,本试验从天麻中分离鉴定出3株病原菌,3株内生菌。其中,病原菌草酸青霉菌为流行面广的病原菌;内生菌草螺菌的抑菌作用最具广谱性;并阐明了分离的内生菌与病原菌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张维[10](2019)在《烟草黑胫病复配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克服单一生防菌剂在田间应用时存在的不足,充分发挥拮抗菌潜在的生防功能,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得到一组可以显着降低烟草黑胫病发病率的复配拮抗菌FP246,本研究对该复配拮抗菌的生防潜力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如下结论:1.从8株烟草黑胫病拮抗菌中筛选并得到一组对烟草黑胫菌具有较强抑菌效果和开发潜力的复配拮抗菌FP246。复配拮抗菌FP246分别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YJC-4、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Y106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Y111。复配拮抗菌FP246的最佳复配比为3:5:3,其平均抑菌率为90.55%;温室盆栽试验平均防治效果为85.40%;田间种植平均防治效果为81.06%。2.复配拮抗菌FP246的最适培养pH为8.0、最适培养时间为60 h、最适培养温度为30℃。3.通过利用Biolog-ECO技术分析施入复配拮抗菌FP246后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复配拮抗菌FP246接种后与对照相比,显着提升了土壤根际微生物菌群的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和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多样性指数,并增加了根系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同时,增强了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力及繁殖力。4.酶活力测量结果表明,复配拮抗菌FP246施入后,烟株不同类型的防御酶活力均得到增加,其中酶活力提升最为明显的是超氧化物气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而丙二醛(MDA)含量有轻微幅度增加,但远低于对照处理。复配拮抗菌FP246施入后,促进了防御酶活力的提升,有利于抑制病原菌的侵染,提高植物抗病性。

二、生物防治菌与多菌灵混用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物防治菌与多菌灵混用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助剂激健在防治棉花黄萎病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1.1.1 病原菌
        1.1.2 棉花品种
        1.1.3 供试药剂
    1.2 方 法
        1.2.1 培养基配制
        1.2.2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株的分离培养
        1.2.3 棉花黄萎病病原菌株致病力的鉴定
        1.2.4 病原菌接种液制备
        1.2.5 病原菌接种
        1.2.6 棉苗准备及栽培
        1.2.7 杀菌剂/助剂的抑菌效果测定
        1.2.8 不同药/助剂组合对大丽轮枝菌V991的盆栽棉花黄萎病防治效果
        1.2.9 病情指标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丽轮枝菌V991的分离及致病力鉴定
    2.2 不同助剂对大丽轮枝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杀菌剂添加助剂后对大丽轮枝菌V991的抑菌效果
    2.4 不同杀菌剂添加激健和氨基寡糖素对棉花黄萎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3 讨 论
4 结 论

(3)复合生物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我国玉米的主要土传病害及其防治
        1.1.1 玉米茎基腐病
        1.1.2 玉米丝黑穗病
        1.1.3 玉米纹枯病
    1.2 种子包衣剂的研究进展
        1.2.1 种衣剂的概念
        1.2.2 种衣剂的成分及其作用机理
        1.2.3 种衣剂的分类
        1.2.4 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1.2.5 生物种衣剂
        1.2.5.1 生物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1.2.5.2 生物种衣剂成膜剂和助剂的选择
    1.3 种衣剂的问题和展望
        1.3.1 种衣剂存在的问题
        1.3.2 对策与展望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拮抗菌株和促生菌株的选择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1.1 供试菌株和玉米种子
        2.1.1.2 培养基
        2.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制备
        2.1.1.4 主要仪器
        2.1.2 试验方法
        2.1.2.1 拮抗菌的筛选
        2.1.2.2 菌株的促生效果检测
        2.1.2.3 菌株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试验
        2.1.2.4 拮抗菌剂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测定
        2.1.2.5 真菌与细菌最佳比例的选择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拮抗菌株对病原菌的影响
        2.2.2 菌株的促生效果
        2.2.3 不同菌株浓度对玉米种子发芽的影响
        2.2.4 真菌与细菌最佳比例的选择
        2.2.5 不同菌株对玉米茎腐病的防效测定
    2.3 讨论
第三章 玉米生物种衣剂的创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1.1 供试菌株
        3.1.1.2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制备
        3.1.1.3 培养基
        3.1.1.4 主要仪器
        3.1.2 方法
        3.1.2.1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理化性能的测定
        3.1.2.2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包衣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试验
        3.1.2.3 成膜剂对菌株活性动态变化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比例成膜剂的理化性质
        3.2.2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包衣对玉米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3.2.3 不同配比的成膜剂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3.2.4 不同比例包衣对菌株活性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玉米生物种衣剂的研制及其盆栽试验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1.1 供试菌株与玉米品种
        4.1.1.2 培养基
        4.1.1.3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制备
        4.1.2 方法
        4.1.2.1 生物种衣剂的创制
        4.1.2.2 生物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4.1.2.3 植株防御酶的测定
        4.1.2.4 植株叶片叶绿素的测定
        4.1.2.5 植株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盆栽试验包衣对种子幼苗生长的影响
        4.2.2 不同生物种衣剂对苗期玉米防御酶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4.2.3 不同生物种衣剂对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不同生物种衣剂对苗期玉米叶片的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4.3 讨论
第五章 解淀粉芽孢杆菌菌剂在蔬菜上的应用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材料
        5.1.1.1 供试菌株和作物种子
        5.1.1.2 培养基
        5.1.1.3 主要试剂
        5.1.1.4 主要仪器
        5.1.2 试验方法
        5.1.2.1 菌剂的制备
        5.1.2.2 田间试验设计
        5.1.2.3 病原菌的分离
        5.1.2.4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5.1.2.5 平板对峙试验
        5.1.2.6 土壤细菌多样性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TXM-2对生菜生长的影响
        5.2.2 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5.2.3 TXM-2与病原菌拮抗试验
        5.2.4 土壤细菌群落组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研究生阶段成果
致谢

(4)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的复配对梨黑斑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供试病原菌:梨黑斑病病菌由衡水学院遗传学实验室保存并提供。
    1.2 PDA培养基的制备、病原菌培养
        1.2.1 PDA培养基制备
        1.2.2 病原菌的培养
    1.2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10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2.2 10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菌室内毒力测定
    2.3 43%戊唑醇与五味子提取物不同复配比对梨黑斑病菌丝生长速率影响
    2.4 43%戊唑醇与五味子提取物不同复配比对梨黑斑病室内毒力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5)油桐枯萎病拮抗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Ba1)的分离鉴定及拮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分析感、抗病油桐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感、抗病油桐根际土采集
        2.1.2 根际土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2.1.3 根际土菌群结构分析
        2.1.4 抗病植物根际富集伯克氏菌实验验证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感、抗枯萎病油桐根际土组间物种差异检验
        2.2.2 其他感、抗枯萎病植物根际土组间物种差异检验
    2.3 本章小结与讨论
3 油桐枯萎病拮抗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Ba1)的分离和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油桐根拮抗菌的分离和培养
        3.1.3 油桐根际土拮抗菌的分离和培养
        3.1.4 油桐根和根际土拮抗菌的初步鉴定
        3.1.5 油桐根拮抗细菌伯克氏菌鉴定
        3.1.6 伯克氏菌系统发育树构建
        3.1.7 伯克氏菌保存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油桐根内生和根际拮抗菌的分离情况
        3.2.2 伯克氏菌Ba1 鉴定和系统进化树构建
        3.2.3 伯克氏菌和油桐枯萎病菌分离情况
        3.2.4 伯克氏菌保存
    3.3 本章小结与讨论
4 伯克氏菌Ba1 拮抗能力测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伯克氏菌Ba1 对植物病原真菌的对峙实验
        4.1.3 Ba1不同菌剂抑制油桐枯萎病菌的单因素实验
        4.1.4 Ba1 不同菌剂对油桐种子萌发影响实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Ba1 明显抑制多种植物病原菌生长
        4.2.2 在不同温度下Ba1 对油桐和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率
        4.2.3 Ba1 引起枯萎病病原菌菌丝和孢子异常
        4.2.4 伯克氏菌Ba1 菌剂筛选
        4.2.5 Ba1 菌剂浸泡的种子萌发实验
    4.3 本章小结与讨论
5 伯克氏菌Ba1 拮抗化合物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隔板实验
        5.1.4 伯克氏菌化合物制备
        5.1.5 伯克氏菌Ba1 粗提物检测
        5.1.6 伯克氏菌全基因组测序和通路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伯克氏菌Ba1 抑菌物质为非挥发性物质
        5.2.2 伯克氏菌Ba1 抑菌化合物鉴定
        5.2.3 伯克氏菌Ba1 抑菌化合物合成相关基因簇分析
    5.3 本章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感病和抗病油桐根伯克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6.1.2 伯克氏菌Ba1 拮抗作用研究
    6.2 讨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不同农药对梨黑斑病的毒力测定及与三七提取物复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项目测定
        1.3.1 菌丝生长抑制率
        1.3.2 增效系数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10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2.2 10种杀菌剂对梨黑斑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3 43%戊唑醇与三七提取物不同复配比例对梨黑斑病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
    2.4 43%戊唑醇与三七提取物不同复配比例对梨黑斑病室内毒力测定
3 结论与讨论

(7)解淀粉芽孢杆菌SDTB009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番茄枯萎病
        1.1.1 病原微生物特性
        1.1.2 发病症状
        1.1.3 番茄枯萎病病原菌的侵染、传播
        1.1.4 番茄枯萎病防治现状
    1.2 生防芽孢杆菌
        1.2.1 营养和空间位点竞争
        1.2.2 分泌抗菌物质
        1.2.3 溶菌作用
        1.2.4 诱导植物抗病性
        1.2.5 芽孢杆菌应用现状及问题
        1.2.6 解淀粉芽孢杆菌应用情况及抗病机理
    1.3 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协同应用
    1.4 脂肽物质
        1.4.1 结构与分类
        1.4.2 脂肽物质的抑菌机制
        1.4.3 脂肽物质分离纯化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病原菌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供试药剂和品种
    2.2 试验方法
        2.2.1 目标病原菌分离、纯化、鉴定
        2.2.2 生防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纯化
        2.2.3 生防细菌SDTB009 鉴定
        2.2.4 SDTB009 发酵液抑菌活力测定
        2.2.5 苯醚甲环唑室内毒力测定
        2.2.6 生物相容性测定
        2.2.7 室内温室盆栽试验
        2.2.8 大田试验
        2.2.9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解淀粉芽孢杆菌SDTB009 对病原菌菌丝体的作用
        2.2.10 SDTB009 抑菌物质分析
        2.2.11 脂肽物质分离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防菌筛选
    3.2 SDTB009 菌株的鉴定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3.3 SDTB009 对尖孢镰刀菌番茄专化型的室内抑制活性
    3.4 苯醚甲环唑对病菌菌丝室内毒力
    3.5 SDTB009 对菌丝体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3.6 室内生物相容性
    3.7 SDTB009 防控番茄枯萎病的温室盆栽试验结果
    3.8 SDTB009 防控番茄枯萎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9 SDTB009 中的脂肽物质基因
    3.10 脂肽粗提物对目标病原菌电导率的影响
    3.11 TOF LC/MS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生防菌应用于防治番茄枯萎病的可行性
    4.2 化学药剂与生防菌制剂协同防治的可行性分析
    4.3 生防菌生防作用机制
5 主要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试验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地衣芽孢杆菌W10与咪鲜胺对桃枝枯病的协同防治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培养基
    1.3 供试药剂
    1.4 毒力测定方法
        1.4.1 单剂毒力测定
        1.4.2 复配剂毒力测定
    1.5 田间防治试验
        1.5.1 试验处理与设计
        1.5.2 病情调查与防效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衣芽孢杆菌W10与化学农药复配对桃枝枯病菌的毒力
    2.2 地衣芽孢杆菌W10与咪鲜胺对桃枝枯病的协同防效
3 结论与讨论

(9)天麻内生菌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药用植物病原菌的研究进展
        1.1 主要病原菌对药用植物的危害
        1.2 药用植物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1.3 药用植物病原菌的流行病学
    第二章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2.1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物种多样性
        2.2 药用植物内生菌对植物的影响
        2.3 具有抑菌活性的药用植物内生菌种类
        2.4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分离
        2.5 药用植物内生菌的鉴定
    第三章 利用内生菌防治植物病害
        3.1 利用内生细菌防治植物病害
        3.2 利用内生真菌防治植物病害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天麻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1.1 材料和仪器
        1.2 试验方法
        1.3 结果与分析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天麻内生菌的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天麻内生菌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研究
        3.1 材料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烟草黑胫病复配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烟草黑胫病的研究进展
        1.1.1 烟草黑胫病的起源及危害
        1.1.2 烟草黑胫病原菌的特性
        1.1.3 烟草黑胫病的病症及发病规律
        1.1.4 烟草黑胫病的防治概况
    1.2 生防细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1.2.1 拮抗作用
        1.2.2 溶菌作用
        1.2.3 竞争作用
        1.2.4 促生作用
        1.2.5 诱导获得系统抗性
        1.2.6 微生态调控
    1.3 生防细菌复配的研究现状
        1.3.1 细菌间组合
        1.3.2 细菌与真菌间组合
        1.3.3 细菌与放线菌间组合
        1.3.4 多种类型生防菌间的复配
        1.3.5 细菌与化肥、药剂间组合
        1.3.6 生防细菌复配的前景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烟草黑胫病复配拮抗菌的筛选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材料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复配拮抗菌的初筛
        2.2.2 复配拮抗菌的复筛
        2.2.3 复配拮抗菌对黑胫病菌的抑制作用
        2.2.4 复配拮抗菌FP246 的最佳比例筛选
        2.2.5 复配拮抗菌FP246 的盆栽试验
        2.2.6 复配拮抗菌FP246 的大田试验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复配拮抗菌的初筛结果
        2.3.2 复配拮抗菌的复筛结果
        2.3.3 复配拮抗菌对黑胫病菌的拮抗效果
        2.3.4 复配拮抗菌FP246 抑菌效果的最佳比例
        2.3.5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黑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
        2.3.6 复配拮抗菌FP246 的大田防治效果
    2.4 讨论
第三章 复配拮抗菌FP246 的生长最适条件探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菌株
        3.1.2 供试培养基
        3.1.3 试验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不同pH条件下复配拮抗菌FP246 生长量的测量
        3.2.2 不同培养时间下复配拮抗菌FP246 生长量的测量
        3.2.3 不同温度下复配拮抗菌FP246 生长量的测量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pH条件下复配拮抗菌FP246 生长量的测量
        3.3.2 不同培养时间下复配拮抗菌FP246 生长量的测量
        3.3.3 不同温度下复配拮抗菌FP246 生长量的测量
    3.4 讨论
第四章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研究
    4.1 试验材料
        4.1.1 供试菌株
        4.1.2 供试培养基
        4.1.3 供试材料
        4.1.4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样品处理
        4.2.2 Biolog-ECO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分析
        4.2.3 主成分分析(PCA)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接种时间微生物代谢功能的AWCD变化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4.3.2 不同接种时间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分析
        4.3.3 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特征
    4.4 讨论
第五章 复配拮抗菌FP246 诱导烟草对黑胫病系统抗性的研究
    5.1 试验材料
        5.1.1 供试菌株
        5.1.2 供试培养基
        5.1.3 供试材料
        5.1.4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样品处理
        5.2.2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SOD活力的影响
        5.2.3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POD活力的影响
        5.2.4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CAT活力的影响
        5.2.5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PPO活力的影响
        5.2.6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MDA含量的影响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SOD活力的影响
        5.3.2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POD活力的影响
        5.3.3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CAT活力的影响
        5.3.4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PPO活力的影响
        5.3.5 复配拮抗菌FP246 对烟草MDA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生物防治菌与多菌灵混用防治棉花黄萎病的效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助剂激健在防治棉花黄萎病中的效果[J]. 赖成霞,玛依拉·玉素音,石必显,李春平,姜梦竹,郑子漂,杨栋. 新疆农业科学, 2021
  • [2]马铃薯黄萎病生防菌泡腾片的研制与应用[D]. 郑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3]复合生物种衣剂的创制与应用[D]. 周茂超.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4]农药与五味子提取物的复配对梨黑斑病的研究[J]. 高小宽. 河北果树, 2020(02)
  • [5]油桐枯萎病拮抗菌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arboris(Ba1)的分离鉴定及拮抗作用研究[D]. 梁晓洁.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20(01)
  • [6]不同农药对梨黑斑病的毒力测定及与三七提取物复配的研究[J]. 高小宽,马光,吕亚慈,石宗琳. 北方园艺, 2020(05)
  • [7]解淀粉芽孢杆菌SDTB009的分离鉴定及其对番茄枯萎病的防治研究[D]. 王永强.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8]地衣芽孢杆菌W10与咪鲜胺对桃枝枯病的协同防治作用[J]. 纪兆林,曹军,沈斐,高汝佳,戴慧俊,董京萍,朱峰,高寒,金唯新,徐敬友. 农药, 2019(06)
  • [9]天麻内生菌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D]. 柳靖婷.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10]烟草黑胫病复配拮抗菌的筛选及其生防潜力研究[D]. 张维.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9(08)

标签:;  ;  ;  ;  ;  

生防菌与多菌灵混用对棉花黄萎病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