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岛及其生态建设意义

自然岛及其生态建设意义

一、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徐悦,钱逸凡,伊力塔,余树全[1](2013)在《普陀山森林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利用典型样地调查方法,分析了普陀山主要森林群落——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群落的结构、生物多样性以及生物量和生产力。结果表明:普陀山3种主要森林群落在年龄结构上,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更趋向于衰退型结构,阔叶林则是典型的增长型结构;作为地带性植被的阔叶林在物种丰富上优势明显,其各层次间丰富度特征与全岛植被相一致,表现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针叶林各层次间表现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针阔混交林则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普陀山全岛植物物种丰富,单位生物量平均为161.942 t/hm2,其中阔叶林单位生物量最高,达到172.557 t/hm2,针阔混交林次之,为159.926 t/hm2,针叶林最低,为153.342 t/hm2,各层次中,乔木层生物量是森林生物量的主要部分占88.69%,灌木层占10.02%,草本层占1.29%。

廖谌婳[2](2012)在《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徐州潘安塌陷片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治理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合理组织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土地利用、修复矿区受损农田以及加强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十分必要,不仅能给矿区带来巨大生态社会效益,也为矿区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保证。对采煤塌陷区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通过景观、生态、土地等综合的手段,达到科学利用土地,合理组织空间布局,对加强与提高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利用率,美化景观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调查分析徐州市潘安采煤塌陷片区的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对塌陷区土地再利用方向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通过产业结构分析景观功能的方法,得到研究区主要的景观功能,从而将研究区分为五个景观功能区,并对它们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设计。另外,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出发,构建了生态廊道,随后进行了核心斑块布局优化。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的“斑-廊-基”理论,本文将研究区景观要素分为农田、坑塘、湖泊等斑块和道路、沟渠、防护林等廊道,并分别对上述类型的景观要素进行了生态设计。研究结果表明:(1)潘安研究区损毁土地适宜不同的再利用方向,分为再利用为耕作用地、林(果)用地、渔业(浅水养殖)用地和建设用地,全区土地再利用方向以耕作用地和浅水养殖用地为主;(2)潘安研究区景观功能以生产功能和文化支持功能为主,研究区景观功能区域分为农业耕作区、经济果林区、浅水养殖区、生态湖旅游观光区和建设用地区;(3)潘安研究区的生境资源保护以湿地,尤其是坑塘为主,动物保护以虎纹蛙种群为主,需要在重要的坑塘和其他湿地之间铺设踏脚石点状间断式廊道网络;(4)平原高潜水位塌陷区景观要素设计技术以增强景观要素排水性能、承受地面微沉降性能、创造适合动物生存、活动和迁移的空间、增加景观绿化率等为主。综上所述,塌陷区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具有普通土地整理和复垦工程所不具备的优势,它不仅能从宏观上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高景观水平,也能在微观上实现对塌陷区的生态环境保护。

江林祥[3](2009)在《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新农村规划工作在全国如火如荼开展开来,但在发展建设方面重视物质空间环境的建设,致使农村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瞩目,特别是山区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以湖南山地新农村为主要研究对象,针对山地的特殊性和农村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以生态学、仿生学、人居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调查与分析,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系统分析方法,从尊重自然过程,重视环境建设与农村和谐发展的角度,提出了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类型和建设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新农村规划的仿生学设计观点:根据生态系统结构决定整体功能的原理,提出新农村规划的景观结构可以仿照生命细胞的结构特征进行设计。2.山地农村生态系统的内涵: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山地农村的自身特点,从庭院生态子系统、村落生态子系统、农业生态子系统、经济生态子系统、社会生态子系统五个层次分析了农村复合系统的结构。3.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体系:从生态理念、生态结构、生态内涵、生态产业、生态建设和生态效益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山地农村的生态规划体系,确定了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实施条件、目标体系和建构模式。4.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模式:在分析湖南山地农村概况和存在的生态问题的基础上,对湖南山地农村独特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归结,提出湖南山地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是生态产业导向下的规划模式。结合邵阳县余津村和宁乡县关山村的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两个村庄分别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主的整体规划;余津村以庭院生态经济、温室大棚蔬菜、“猪—沼—果”生产、食用菌生产、中草药立体开发、森林养殖、“鱼—鸭—菜”的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关山村以森林避暑度假、山地休闲农庄、山塘休闲渔庄、村落民俗风情的生态旅游建设模式。综上所述,笔者以湖南山地新农村为研究对象,建构以生态产业为主的新农村生态规划模式,以期对我国新农村规划建设实践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本项研究的初衷和意义所在。

罗静[4](2007)在《农村生态评价及农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不仅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基地,也是人们食物的主要生产基地,国民经济存在的基础,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重要前提。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态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对农村发展的日趋重视,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农村的生态环境改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已成为一个新的热点。如何科学、合理、准确地进行农村生态评价,为农村生态保护、农田生态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顺应农村生态发展的要求,依据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从分析景观空间格局与农村生态系统的关系入手,探讨各种景观空间格局对农村生态产生的影响效应,提出农村生态评价分析的方法,将生态源、生态源系数、生态影响半径及生态影响效应等基本概念引入分析评价中,并建立了基于景观空间格局的农村生态评价的定量计算公式,并选取两个不同区域和同一区域的两个不同时期分别进行生态系统评价、分析、比较,为农村生态系统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在对农田生态系统进行合理评价的基础上,以宝应县范水镇农田规划设计项目为例,进一步探讨农田生态规划设计的方法,提出农田生态规划设计的原则、目标和一般步骤。首先在宏观层面上对规划区域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布局,然后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的微观层面上的生态设计,具体讨论农田中斑块和廊道的生态设计方法,从而达到稳定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的同时,维持和保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对宝应县范水镇农田生态规划设计项目进行社会经济效益分析、生态质量分析和景观效应分析,经分析,该项目效益显着。

李必成[5](2007)在《千岛湖岛屿鸟类多样性格局与海南鳽繁殖生态学研究》文中认为2003~2007年,作者对浙江省淳安县境内千岛湖地区的鸟类进行调查,进而探讨千岛湖陆桥岛屿形成后,栖息地丧失与片段化,干扰引起的植被结构变化和岛屿面积、隔离度等景观特征对鸟类物种的影响;分析岛屿鸟类物种出现率与陆地上的鸟类物种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入经典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分析千岛湖岛屿鸟类群落多样性格局,提出鸟类种群在陆桥岛屿上的分布模式,探讨陆桥岛屿在研究保护生物学领域中的意义。同时,通过研究濒危物种海南鳽,首次揭示这一物种繁殖生态的详细过程及其在千岛湖地区的繁殖地选择策略,对如何保护该物种具有重要的启示。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2003~2007年期间,选取20条陆地样线、4个陆地样方和38个面积大小不等的3种类型岛屿38个(类型Ⅰ和Ⅱ分别为无干扰和有干扰小岛屿,类型Ⅲ为面积较大岛屿),采用样线法分别对千岛湖地区陆地和岛屿鸟类进行调查。共记录鸟类43166只137种。其中,森林鸟96种,水鸟41种;留鸟82种,夏候鸟28种,冬候鸟27种,隶属于24目42科。2.岛屿与陆地之间鸟类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且差异程度存在季节性变化;岛屿鸟类物种多为广布种,很少有狭食性物种、偶见种;岛屿鸟类物种的出现频率同陆地上的鸟类种群密度存在一定相关性,某些鸟类物种出现频率受到物种自身特点和岛屿特征的限制;数个小岛屿鸟类物种数接近或超过面积接近的单个大的岛屿,表明由若干小岛屿组成的系统更易于保持物种多样性。3.采用2006~2007年调查数据,用幂函数模型曲线拟合陆地系统(四块具有面积梯度无干扰的马尾松林陆地样地)和4种不同类型岛屿系统(包括20个类型Ⅰ岛屿组成的岛屿系统Ⅰ、15个类型Ⅱ岛屿组成的岛屿系统Ⅱ、所有38个岛屿组成的岛屿系统Ⅲ和由10个随机选择具有面积梯度的岛屿组成的岛屿系统Ⅳ)鸟类群落种—面积关系(SAR)。结果显示:除系统Ⅱ在冬季的鸟类群落SAR拟合度较差外,陆地系统和岛屿系统Ⅰ、Ⅱ和Ⅲ的SAR都呈现了较高的拟合优度;但是幂函数模型不能解释岛屿系统Ⅳ的SAR。通过对SAR模型中z值大小的分析,表明千岛湖岛屿系统的SAR关系符合栖息地多样性假说。进一步对同一空间、同一时间尺度下不同类型的小岛屿系统SAR的研究证实,千岛湖地区小岛屿系统的SAR曲线方程不存在小岛屿效应(SIE),并发现小岛屿鸟类丰富度对干扰引起的植被结构变化较敏感。4.采用2003-2005年调查数据,应用Random placement模型,幂函数模型和Poisson逐步非线性回归模型等3种模型对类型Ⅰ岛屿雀型目鸟类的出现模式和小岛屿雀形目鸟类SAR的最优模型,以及面积,隔离度和形状指数对其物种丰度和多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物种丰度绝大部分由岛屿面积决定,对不稳定的鸟类群落来说,SAR更加适合于用幂函数模型来解释。繁殖季节、冬季以及全年最适模型分别为S=15.7714A0.3303,S=19.1611A0.5830和S=35.7901A0.3541。结果表明SIE并非影响小岛上雀型目鸟类SAR的一个重要因素,但SIE有可能影响了物种间的组合方式。5.类型Ⅰ岛屿上雀形目留鸟和林下鸟类物种丰度同面积和隔离度显着相关;体型较小和中等的鸟类物种丰度只同岛屿面积显着相关,而体型较大的鸟类物种丰度则同面积和隔离度均呈显着相关。几乎所有鸟类物种的多度都同面积呈显着正相关,而大多数的物种多度与隔离度呈显着负相关,其中一些还与形状指数显着正相关或负相关。尽管物种多度受到面积的影响要远大于隔离度,但是在不同季节的表现却不一样,在繁殖季节,隔离度的负影响要显着大于在冬季。小岛上的有些常见种在繁殖季节和冬季通常都能够发现,但是同一物种的多度与景观变量间相关性却存在不同的季节性差异。所有物种在繁殖季节和非繁殖季节对面积都十分敏感,而某些小岛上雀型目鸟类在繁殖季节对隔离度的敏感性要比在非繁殖季节强,这就表明物种对景观特征的敏感性同鸟类自身特点和季节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6.2004~2006年,我们在浙江省千岛湖境内发现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这一中国特有的高度濒危物种累计29个个体(包括16成体和13个亚成体)。这是中国境内报道该物种的最大繁殖种群。对其繁殖生态学研究表明:海南鳽窝卵数在3—5之间(n=4),卵长6.5±0.2cm,宽3.5±0.1cm(n=16);繁殖期长度为25.33±1.53天(n=3)。7.海南鳽的巢址选择对松树盖度(CPT)、平均灌木高度(AHS)和距离最近浅滩距离(DNF)有较高要求,更加倾向于选择有较高的CPT和AHS,同时DNF较短的岛屿作为其巢址所在地。这表明影响海南鳽巢址选择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和食物,这些方面我们都需要投入更多关注,并采取可行的方案对其进行栖息地进行管理和保护。为了提高海南鳽在该地区的繁殖成功率,岛屿上的干扰必须禁止以维持较高的CPT,另外作为海南鳽主要食物来源的浅滩在繁殖季节也应该受到保护,特别要制止人为的干扰。

吕红峰,潘东华,刘珍,王静爱[6](2006)在《基于生态安全条件的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呼伦贝尔沙地典型样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北方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对当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态安全为前提,依据用地功能、土地利用不安全程度、地形地貌、单因子不安全程度、自然地带、生态岛等原则,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对呼伦贝尔沙地北部海拉尔沙带的土地利用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和优化,建立了海拉尔沙带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赖彦斌,王静爱,赵金涛[7](2005)在《基于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的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编制》文中认为对土地利用图进行信息的挖掘,结合岛状地的界定,提取了其中的岛状地信息;与天然性程度的信息源进行融合,得到了天然岛状地信息;再与土壤侵蚀图、地貌图信息重组,最终得到了土壤侵蚀背景值信息,生成土壤侵蚀背景值图。通过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内的试验研究,说明基于土地利用图、土壤侵蚀图和地貌图的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编制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的方法是可行的。

高文财[8](2005)在《松花湖库区蝗虫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者于 2004 年 6—9 月对松花湖库区的蝗虫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并参考 2002 年的调查资料,重点对松花湖库区蝗虫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蝗虫的群落结构,生态分布,不同生境蝗虫群落多样性分析,不同季节蝗虫群落的变化以及岛屿生境蝗虫多样性分析等。 根据植被和地形地貌特点,作者将松花湖库区划分为五种生境,即人工落叶松林(A)、采伐迹地(B)、湖边湿地(C)、农田(D)和天然次生阔叶杂木林(E)。采用系统取样和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 5 种生境中蝗虫的种类和数量,共采集到蝗虫 39 种,标本 3000 余号,隶属于 5 科 26 属。其中斑腿蝗科属数最多,占总数的 38.5%;网翅蝗科中种数最多,占总数的 33.3%。 通过比较不同生境蝗虫群落的相似性,并经聚类和 PCA 分析,可将松花湖库区 5 种生境划分为三大类型,分别为远湖区生境,包括采伐迹地和农田;近湖区生境,包括湖边湿地和人工落叶松林;山地森林生境,主要是天然次生阔叶杂木林。 用 Preston 对数正态分布拟合松花湖库区蝗虫的种—多度分布,效果较好。证明了松花湖蝗虫种类多,分布比较均匀。采用各种多样性指数对不同生境蝗虫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H′)的排序情况为天然次生阔叶杂木林>农田>人工林>湖边湿地>采伐迹地,Pielou 均匀度指数(E)变化和 H′变化较为一致,相关系数为 0.918,达到了显着性水平。 对松花湖库区蝗虫群落季节动态的研究,结果显示 7 月份蝗虫多样性指数最高,种类数最多,优势度 9 月份最高。 作者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在岛屿生境和大陆生境中短星翅蝗在前翅长上存在极显着差异,黄胫小车蝗在胫节长上存在显着性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地理隔离分化造成的。同时在对岛屿面积与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上,进一步验证了岛屿面积与物种丰富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但也指出面积并不是物种丰富度唯一的影响因素。 总之,通过以上的研究,力图为昆虫多样性的保护,为有效的防治有害蝗虫提供科学根据,同时也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提供合理化建议。

赖彦斌,赵金涛,王静爱[9](2002)在《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以岛屿生物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 ,提出了天然岛状地的界定 .根据天然岛状地随时间演变或比例尺变换后的演变模式可将天然岛状地分为孤岛型、群岛型、环型、半环型、弧型和直线型 6类 ,根据其演变面积的大小可将其分为纯天然、准天然、半天然、弱天然岛状地 4类 ,从而反观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的方向和强度 ,并以中国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为案例 ,分析了天然林岛状地的空间分布格局 ,剖析了天然岛状地研究对于生态建设的意义 .

赖彦斌,赵金涛,岳耀杰[10](2002)在《天然岛状地在确定土壤允许侵蚀量中的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文中提出 在生态环境建设中,需要对土壤允许侵蚀量进行研究。土壤允许侵蚀量是在实测或模型计算的基础上,考虑生态恢复的某个方面(成土速率或肥力平衡)而确定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本文借用景观生态学中缀块体的概念划分研究区域,界定天然岛状地,认为某种自然条件下的土壤允

二、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普陀山森林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1.2 样地设置与调查
    1.3 数据处理方法
        1.3.1 重要值
        1.3.1. 1 乔木层重要值
        1.3.1. 2 灌木层、草本层重要值
        1.3.2 生物多样性
        1.3.2. 1 丰富度指数
        1.3.2. 2 多样性指数
        1.3.3 生物量与生产力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群落的组成
    2.1 不同群落的结构分析
    2.2 不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
    2.3 不同群落的生物量与生产力
3 结论与讨论

(2)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徐州潘安塌陷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项目依托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1.4.1 国外研究进展
        1.4.2 国内研究进展
        1.4.3 相关研究特点及不足
    1.5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系统科学理论
    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 恢复生态学理论
    2.4 区位理论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3.1 潘安采煤塌陷片区所属区域概况
    3.2 潘安片研究区概况
        3.2.1 自然条件
        3.2.2 社会经济条件
        3.2.3 交通条件
        3.2.4 土地利用现状
        3.2.5 采煤塌陷地的现状及特点
第4章 研究区土地再利用的适宜性评价
    4.1 评价对象
    4.2 评价单元
    4.3 评价方法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4.4.2 评价因子的选择
        4.4.3 评价等级的确定及评价因子的定量化处理
        4.4.4 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
    4.5 评价结果
第5章 研究区的景观生态布局规划
    5.1 景观基质布局规划
        5.1.1 区域景观基质功能分析
        5.1.2 景观基质功能分区
        5.1.2.1 农业耕作区
        5.1.2.2 经济果林区
        5.1.2.3 浅水种养区
        5.1.2.4 生态湖旅游观光区
        5.1.2.5 建设用地区
    5.2 生态廊道布局规划
    5.3 斑块布局优化
第6章 研究区景观要素的生态设计
    6.1 斑块生态设计
        6.1.1 农田生态设计
        6.1.2 坑塘生态设计
        6.1.3 湖泊生态设计
    6.2 廊道生态设计
        6.2.1 道路生态设计
        6.2.1.1 道路的生态效应
        6.2.1.2 农村道路的类型、设计原则和生态设计方向
        6.2.1.3 研究区道路的生态设计
        6.2.2 沟、渠生态设计
        6.2.2.1 沟、渠的生态效应
        6.2.2.2 沟、渠的类型、设计原则和生态设计方向
        6.2.2.3 渠道的生态设计
        6.2.2.4 排水沟的生态设计
        6.2.3 林带生态设计
        6.2.3.1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效应
        6.2.3.2 农田防护林的生态设计
第7章 结语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新农村建设规划理论与研究进展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山地
        2.1.2 农村
        2.1.3 社会主义新农村
    2.2 研究的相关学科和理论
        2.2.1 相关学科
        2.2.2 相关理论
    2.3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
        2.3.1 生态规划理论
        2.3.2 国外生态村的规划建设
        2.3.3 国内新农村的生态规划
    2.4 生态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湖南山地农村的概况与分析
    3.1 湖南山地农村的概况
    3.2 湖南山地农村存在的生态问题
        3.2.1 自然资源方面
        3.2.2 社会建设方面
        3.2.3 经济发展方面
    3.3 湖南山地农村生态系统的内涵
        3.3.1 农村生态系统的结构
        3.3.2 农村生态系统的特征
        3.3.3 农村生态系统的功能
    3.4 湖南山地农村生态问题解析
        3.4.1 自然环境的制约
        3.4.2 社会文化的影响
        3.4.3 经济产业的束缚
    3.5 湖南山地农村的发展思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南山地新农村的生态规划理论体系
    4.1 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必要性
    4.2 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体系
        4.2.1 生态理念方面—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
        4.2.2 生态结构方面—以生态人居、生态环境为基础
        4.2.3 生态内涵方面—以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为中心
        4.2.4 生态产业方面—以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为主导
        4.2.5 生态建设方面—以生态设计、生态技术为原则
        4.2.6 生态效益方面—以生态工程、生态安全为标准
    4.3 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基础条件
        4.3.1 生态环境基础条件
        4.3.2 经济基础条件
        4.3.3 社会文化基础条件
    4.4 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主要类型
        4.4.1 生态农业型
        4.4.2 生态旅游型
    4.5 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指标与目标
        4.5.1 生态规划的指标
        4.5.2 生态规划的目标
    4.6 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的模式建构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实例
    5.1 生态农业型—以邵阳县余津村为例
        5.1.1 现状概述
        5.1.2 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分析
        5.1.3 生态农业的设计思路
        5.1.4 余津村的生态规划与功能分区
        5.1.5 生态农业的设计模式
        5.1.6 生态工程设施的建设
        5.1.7 生态规划的效益分析
    5.2 生态旅游型—以宁乡县关山村为例
        5.2.1 现状概述
        5.2.2 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分析
        5.2.3 生态旅游的设计思路
        5.2.4 关山村的生态规划与功能分区
        5.2.5 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
        5.2.6 生态工程设施的建设
        5.2.7 生态规划的效益分析
    5.3 湖南山地新农村的生态规划的实践总结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山地新农村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来源
图片来源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图

(4)农村生态评价及农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点
2 基于景观生态格局的农村生态评价方法研究
    2.1 生态评价研究现状
    2.2 农村生态的相关概念
        2.2.1 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生态系统
        2.2.2 景观空间格局
    2.3 基于景观生态格局的农村生态评价方法
        2.3.1 生态影响因子分析
        2.3.1.1 斑块类型
        2.3.1.2 斑块大小
        2.3.1.3 斑块形状
        2.3.1.4 斑块数目
        2.3.1.5 斑块的生态影响半径
        2.3.2 “放射源”理论的引入
        2.3.3 生态影响效应
        2.3.4 以生态影响效应值为指标的农村生态系统评价
        2.3.4.1 评价必要性及意义
        2.3.4.2 评价目标
        2.3.4.3 评价模型的建立
        2.3.4.4 农村生态评价案例分析
        2.3.5 应用评价
3 农田生态规划设计——以宝应范水农田规划项目为例
    3.1 项目区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自然概况
        3.1.3 社会经济条件
        3.1.4 基础设施状况
        3.1.5 土地利用现状
    3.2 农田生态规划设计概述
    3.3 农田生态规划设计原则、目标
        3.3.1 农田生态规划设计原则
        3.3.2 农田生态规划设计目标
    3.4 农田生态规划设计一般步骤
    3.5 农田生态规划
    3.6 农田生态工程设计
        3.6.1 农田斑块生态设计
        3.6.1.1 田块生态设计
        3.6.1.2 坑塘斑块设计
        3.6.2 廊道生态设计
        3.6.2.1 沟渠廊道生态设计
        3.6.2.2 河道生态设计
        3.6.2.3 道路生态设计
        3.6.2.4 农田防护廊道生态设计
4 农田生态规划设计的效益分析
    4.1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4.2 生态质量分析
    4.3 景观效应分析
        4.3.1 规划前后斑块特征的变化
        4.3.2 规划前后廊道特征的变化
5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论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5)千岛湖岛屿鸟类多样性格局与海南鳽繁殖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一 栖息地片段化与岛屿生物地理学
    二 岛屿鸟类群落学研究现状
    三 海南鳽研究现状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与鸟类调查方法
    1.千岛湖自然概况及气候特征
    2.研究区域植被
    3.研究区域以及景观参数测量
        3.1 研究区域
        3.2 景观变量的测量
    4.鸟类调查方法
第三章 千岛湖地区鸟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布格局
    1.前言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鸟类调查时间
        2.3 鸟类多样性指数分析
        2.4 鸟类集团划分
        2.5 两类小岛屿系统鸟类物种组成特征划分
    3.结果
        3.1 鸟类群落组成
        3.2 鸟类群落结构
        3.3 岛屿类型Ⅰ和Ⅱ鸟类物种组成特征
    4.讨论
        4.1 陆地同岛屿鸟类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差异
        4.2 鸟类对岛屿的敏感性
        4.3 鸟类在岛屿上的出现率与陆地上鸟类种群密度之间的关系
        4.4 数个小岛屿与大岛屿物种数之间的关系
        4.5 陆地与岛屿鸟类群落取食集团差异性分析
第四章 千岛湖陆桥岛屿种—面积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1.前言
    2.研究区域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地形变量的测量
        2.3 鸟类调查
        2.4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物种的组成、丰度和多度
        3.2 幂函数模型的SAR
    4.讨论
第五章 千岛湖岛屿雀形目鸟类组成特征与SIE验证
    1.前言
    2.研究区域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地形变量的测量
        2.3 鸟类调查
        2.4 数据分析
    3.结果
        3.1 物种的组成、多度和丰度
        3.2 Random placement模型预测结果
        3.3 幂函数模型的SAR
        3.4 Poisson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
    4.讨论
        4.1 小岛上雀形目鸟类的SAR
        4.2 物种多度与景观特征
第六章 海南鳽的繁殖行为生态学和巢址选择研究
    1.前言
    2.研究区域
    3.研究方法
        3.1 海南鳽繁殖生态
        3.2 巢址选择
        3.3 统计方法
    4.研究结果
        4.1 海南鳽繁殖生态
        4.2 海南鳽的巢址选择
    5.讨论
        5.1 海南鳽繁殖生态
        5.2 海南鳽的巢址选择
    6.保护对策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千岛湖地区鸟类名录(2003—2007)
致谢

(6)基于生态安全条件的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呼伦贝尔沙地典型样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研究区概况
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技术流程
四、生态安全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一) 优化基本原则
    (二) 优化方案
    (三) 优化结果
五、结论与讨论

(7)基于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的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编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的工作流程和方法
    1.1 地图信息挖掘、融合、重组的涵义
    1.2 土地利用图的信息挖掘和信息融合
    1.3 土地利用图、土壤侵蚀图、地貌图的重组, 生成土壤侵蚀背景值图
2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的编制
    2.1 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图信息的挖掘和融合
    2.2 基于三图信息重组的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壤侵蚀背景值图
3 结论与讨论

(8)松花湖库区蝗虫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1、生物多样性现代概念和研究现状
        1.1 生物多样性的现代概念
        1.2 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遗传多样性研究
        1.2.2 物种多样性研究
        1.2.3 生态系统多样性研究
        1.2.4 景观多样性研究
    2、 蝗虫生物多样性研究概况
        2.1 国外研究概况
        2.2 国内研究概况
        2.2.1 物种多样性研究
        2.2.2 遗传多样性研究
        2.2.3 群落多样性研究
    3、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4、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地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1.1 地理位置
        1.2 地形地貌
        1.3 水文和土壤特点
        1.4 气候特点
        1.5 植被特点
    2、 研究方法
        2.1 样地设置
        2.2 取样方法
        2.3 数据处理
第三部分 研究内容与结果
    1、 松花湖库区蝗虫群落结构及不同生境蝗虫种类分析
        1.1 松花湖库区蝗虫群落结构
        1.1.1 蝗虫群落组成
        1.1.2 不同生境蝗虫群落组成
        1.2 松花湖库区蝗虫种类及不同生境优势种比较
        1.2.1 蝗虫种类组成
        1.2.2 不同生境蝗虫群落优势种比较
        1.3 不同生境蝗虫 PCA 主成分分析
        1.4 不同生境蝗虫聚类分析
    2、 松花湖库区不同生境蝗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2.1 不同生境蝗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2.2 不同生境蝗虫群落多样性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2.3 不同生境群落相似性分析
        2.4 松花湖库区蝗虫种—多度关系
    3、 松花湖库区不同季节蝗虫群落多样性分析
    4、 岛屿生境蝗虫群落多样性研究
        4.1 岛屿自然概况
        4.2 岛屿生境蝗虫科、属、种组成变化分析
        4.3 面积对蝗虫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影响分析
        4.4 岛屿生境与陆地蝗虫形态结构比较
第四部分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岛状地的界定
2 天然岛状地的划分
3 中国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带天然林岛状地空间格局
4 天然岛状地研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
5 结论与讨论

四、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普陀山森林群落结构与生物多样性研究[J]. 徐悦,钱逸凡,伊力塔,余树全. 浙江林业科技, 2013(05)
  • [2]平原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 ——以徐州潘安塌陷片区为例[D]. 廖谌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10)
  • [3]湖南山地新农村生态规划研究[D]. 江林祥.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4]农村生态评价及农田生态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 罗静. 扬州大学, 2007(01)
  • [5]千岛湖岛屿鸟类多样性格局与海南鳽繁殖生态学研究[D]. 李必成. 浙江大学, 2007(05)
  • [6]基于生态安全条件的沙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以呼伦贝尔沙地典型样区为例[J]. 吕红峰,潘东华,刘珍,王静爱.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6(04)
  • [7]基于多源地图信息重组的土壤侵蚀背景值图编制[J]. 赖彦斌,王静爱,赵金涛. 地理研究, 2005(03)
  • [8]松花湖库区蝗虫多样性研究[D]. 高文财. 东北师范大学, 2005(04)
  • [9]天然岛状地及其在生态建设中的意义[J]. 赖彦斌,赵金涛,王静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
  • [10]天然岛状地在确定土壤允许侵蚀量中的作用及其生态学意义[A]. 赖彦斌,赵金涛,岳耀杰. 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2

标签:;  ;  ;  ;  ;  

自然岛及其生态建设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