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安装调试

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安装调试

一、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文献综述)

匡昌武,陈卿才,高涛,崔学林[1](2021)在《基于NPORT的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通信测试方法及故障处理》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提高技术人员对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通信部分故障处理能力,文章对通信设备自身提供的状态信息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通信设备的故障测试方法:在通信链路设置关键测试点,根据通信设备串口的收发特点,采用串口软件利用自发自收的方法逐步排除故障。结合实际业务工作中出现的故障现象,详细分析了单串口观测设备数据缺测和全部观测数据缺测的故障处理流程,为技术人员解决通信故障提供了参考。

陈宁,陈城,蔡明,李力[2](2021)在《TCYⅡ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文中提出介绍了湖北省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运行现状,明确了实现酸雨自动观测对湖北省气象自动观测全面自动化改革的重大意义,简要概述了TCYⅡ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结构,总结了湖北省酸雨自动观测系统使用中常见故障,以及维护维修方法,同时对系统的平常维护情况提出了多点建议,供气象保障维护人员参考。

贺亚楠[3](2021)在《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及科学研究对水文监测需求的日益增加,对于走航式自动获取海洋气象水文参数的需求也愈来愈迫切。海水表层温度作为海洋物理性质中最基本的要素,对于海水运动、全球气候研究等有着重要影响。现有的船载自动观测方式存在观测层深不确定、测量稳定性差、准确度较低等不足,船载海水表层温度的自动测量还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这一情况,本文根据海水表面温度垂直结构划分和海洋观测规范,通过船载磁吸附温度链的观测方式,采用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研究并设计了一套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对海水表层温度的实时走航式自动监测。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海水表层温度监测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中,以STM32F103RCT6为微处理器,选择线性度良好的正温度系数铂电阻PT1000作为感温元件,采用三线制电桥电路实现温度的测量。软件方面分别设计了Modbus协议和数据监控中心软件,实现海水表层温度数据的采集传输、显示、实时曲线绘制、存储的功能。其次,通过温度传感器在海水表层升沉运动的温度的动态响应特性,建立温度链出入水数学模型,提出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最后,在青岛某码头进行温度链趸船实验,对符合一阶惯性模型的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进行验证。通过一种可以模拟船舶与水面相对运动的模拟装置对温度链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温度链测量结果和实测表温相吻合,误差范围在±0.1℃范围之内,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此次趸船实验,验证了本系统的稳定性、算法的准确性。本论文的设计内容作为科技部项目重要研究内容,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可以实现观测层深相对固定的走航式自动监测,为遥感验证提供连续大面积的现场数据,为项目开展提供重要支撑,推动船载水文参数自动监测的进程,为志愿船观测提供助力!

贾明皓[4](2020)在《面向天文观测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时域天文学、系外行星搜寻、空间碎片监测是当今天文及相关应用的研究热点方向,由此需要天文观测设备有更高分辨率、更灵敏的探测能力,并且可以更持续地监测目标。这些需求需要天文设备硬件技术和自主观测控制软件技术配合发展。为了获得更好的视宁度、更长的观测时间,越来越多的天文观测设备会选择在高原、极地、太空等环境建设,这些环境人类难以常驻,决定了设备必须支持自主观测的能力,并可以被远程控制。同时,天文观测设备数量越来越多,并向网络协同观测的趋势发展。为了减少人员维护成本,集中统一管理,提高观测效率,需要加强远程自主观测的发展,建设一个更高层次的网络观测平台。另一方面,望远镜口径越来越大,设备模块越来越多,层级越发复杂,为了降低使用复杂度,兼顾不同使用场景,并且加强数据采集和故障分析平台的建设,需要建设具备多接口层次的控制软件系统。相比于国际上BOOTES、LCOGT等项目中成功实施智能化的自主观测以及远程控制组网,国内远程自主观测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与国际存在一定差距。国内已有围绕RTS2技术,在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圆顶结合气象站自动化控制、量子1.2米望远镜天文成像端控制系统,LAMOST及丽江2.4m望远镜升级改造等方向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也有各个单位围绕各自设备开展对远程自主观测技术的探索,包括对南极天文观测,空间碎片观测平台,大型望远镜观测设备自主控制等,但在完全无人值守的自动化观测,以及望远镜组网观测方面,还需要有进一步的突破。本文围绕南极天文台的进一步建设、空间碎片监测网的组建、以及WFST拼接相机控制子系统这些新课题开展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首先对于小型望远镜种类多,设备不尽相同,需要提高软件实现的复用性,从自上而下的角度对业务进行建模;对于南极天文,需要增加远程控制的稳定性,在高延迟低带宽的卫星网络下提高控制效能;对于空间碎片监测灵活的观测需求,要完善远程自主观测控制的构架,采用更先进的框架开发,完善自主观测过程,为站点组网打好基础;对于国内首个大型拼接相机的硬件平台,需要针对其多种使用场景提出完备的控制平台方案。本论文首先明确了自主观测和控制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自主观测控制技术发展现状,并介绍了南极天文、空间碎片监测和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相机这三个需要重点发展自主观测技术的场景。本文对自主观测以及远程控制的整体架构做了定义:硬件设备层、设备控制层、观测控制层、用户服务层。为了降低模块开发复杂度,本文对设备控制层中的不同设备模块做了通用化的定义和设计,对典型设备模块做状态机分析和故障场景分析,对自主观测业务做建模,论述了一般化的观测业务,对自主观测流程中的调焦、平场、导星提出实现方案。对于南极天文,本文在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等项目中实现了一套远程自主观测控制框架,对框架依赖的RTS2技术做了分析,介绍了 RTS2的接口扩展方法以及面向远程自主观测的模块开发。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在南极高延迟低带宽网络条件下主-从架构的远程控制。该框架可以作为南极天文台运控的原型。对于碎片观测,本文分析其业务及所需功能,明确其组网构架,基于ZeroMQ和Protobuf的望远镜自主观测控制框架RACS2,实现了碎片自主观测的业务功能,并以兴隆碎片观测望远镜为例,提出一种云量分析方案,用于完善自主观测的天气判断。对于恒星观测模式,实现了碎片目标信息提取方法。对于WFST相机控制系统,本文设计其远程控制框架,基于微服务的设计思想,划分设备功能模块和业务模块,并对相机、配置、数据存储等关键模块做了初步设计。针对拼接相机的特点,设计基于MEF(multi-extension FITS)的文件存储方式,兼顾了对现有天文软件的兼容性。本文的创新之处如下:1)完善了自主观测平台的一般化架构定义和功能设计,提炼了南极天文以及碎片观测涉及的望远镜的各设备模块特性,给出了基本属性、状态机、故障事例的定义与分析。对于自主观测业务流程也加以分类并介绍了实现方法。基于RTS2框架,提出基于REDIS对其消息接口做扩展,并将RTS2和Tornado WEB服务框架结合,针对南极低带宽高延迟网络,构建了南极天文设备组网运行控制的原型。2)针对碎片观测业务,基于ZeroMQ和Protobuf的观测控制框架(RACS2)完成了首个碎片自主观测控制平台,配合Python脚本灵活使用,很好地满足碎片观测的功能需求。3)针对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大型望远镜拼接相机,对其远程控制平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场景的功能需求和关键约束,对相机控制做了多层次多接口形式的设计,基于微服务的思想将功能模块做拆分,方便模块独立开发和调试。

滕建斌[5](2020)在《海洋观测数据采集发送预警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海洋中蕴含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但海上环境变化莫测,为了有效规避海上自然灾害对海上施工过程造成的影响,需要对海洋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对突发海上环境变化进行及时预警。本课题结合海上施工对于内波流现象的监测预警需求,设计开发出集海上实测数据采集功能,卫星数据传输功能,数据库数据管理功能以及内波流监测预警功能于一体的海洋观测数据采集发送预警系统。该系统硬件平台依托海上锚系潜标设备,系统软件平台建立在本地服务器端。系统根据其各自功能部分分为数据采集端,卫星通信端,数据接收端与预警推送端。数据采集端的主要功能为利用锚系潜标中搭载的控制模块,周期性获取海上观测仪器的实时采集数据,并将采集数据通过串口通信发送至卫星通信端。卫星通信端的主要功能为将实时采集的观测数据,利用铱星卫星通信模块将数据以卫星通信的方式发送到铱星网关中,等待用户回收利用。系统数据接收端搭建在本地数据服务器中,其主要功能为利用铱星短报文Direct IP功能实时回收采集到的数据,并根据不同的观测仪器、采集时间等处理分类数据后存储至海洋观测数据数据库中。系统预警推送端搭建在数据服务器端,其主要功能为分析处理实时采集到的数据,监测海上内波流现象,并根据内波流尺度大小进行灾害预警,指导海上施工。本课题成功开发出海洋观测数据采集发送预警系统,并通过近海卫星通信测试,南海北部数据采集回收测试,南海北部内波流预警测试,验证了系统能够适应海上极端条件,实现观测数据实时获取的功能。通过处理非实时观测潜标回收的长时间完整温盐链的数据结果,并与实时监测预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系统对于大尺度内波流均能实现及时发现与预警,进一步验证内波流监测预警系统对于海上内波流现象预警的准确度。综上所述,该系统对于海上指导施工,规避自然灾害风险,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左广宇[6](2020)在《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地球的南极与北极地区被称为“极区”或“极地”,分别位于地球的最南、最北两端。虽然极区相对地理位置偏远、封闭,但是极区会对全球环境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直接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在极区气候快速变化的趋势下,人类需要提高对极区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与影响的认识,对极区海冰、冰盖、大气、海洋等进行全方位研究。现阶段极区现场观测数据的获取存在极大的挑战,主要依赖于常年考察站有人值守观测以及小型自动设备的无人观测。在南极大陆上的各国考察站,无论是夏季考察站还是具有保障考察队员越冬的常年站,站区的科研设备运行、常规照明、房屋供暖、日常饮用水净化、废物处理等过程,以及后勤保障中飞机、陆基车辆、雪地摩托、工程机械等动力均需大量能源供给。南极大陆地理位置偏远,崩解的冰川、覆盖在南大洋上的海冰以及特殊的极夜现象,导致考察站在南极冬季漫长的几个月中处于孤立的状态,人类无法进入南极。对于小型自动设备的供电主要依靠电池技术,但是极区长期低温的环境对电池性能影响较大,而且考察站与小型自动设备的运行过程均对极区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在极区使用可持续的清洁能源的新需求应运而生。但是面向极区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与装置的研究依然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高效可行的极区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与运行策略已成为国家极地考察建设的重大科研课题。本文通过对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现阶段研究进展以及发展趋势的深入调研,围绕极区自动设备以及南极中山站站区用电需求,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对中国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以及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进行研究,以解决极端环境的能源供应难题,降低人类活动对极区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成果对提升人类在南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进一步研究极区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的反馈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本文完成的特色及独创性的工作概括如下:(1)基于极区复杂多变的极端环境特点,针对极端天气下考察站应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可靠性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极端天气的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方法,为极区考察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该方法考虑低温环境下极昼、极夜现象对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影响,将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消融模型嵌入能量匹配中,提出了相应的能量匹配算法,结合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获得优化配置。引入技术可靠性与经济性两个指标,可以有效评估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组合配置的结果,为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提供有效的分析手段与方法。根据技术可靠性指标来看,不同规格的风力发电机与光伏阵列的组合均可达到要求;从经济学指标来看,额定功率较大的风力发电机带来较小的用电成本以及较短的回收周期。(2)我国南极中山站曾建设风-光独立供电测试系统,存在极昼极夜下供电可靠性较低、维护成本高、不能直接用于整个站区供电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基于现阶段中国南极中山站传统能源供电系统,本课题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的概念,为从传统能源向100%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良好过渡提供了可能。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供电方面以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电能供应方式,柴油发电机辅助;供热方面以电热器作为热能供应主要方式,柴油发电废热利用为辅助,且建筑之间可通过管线共享热能。提出了中山站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该多目标调度模型以调度期内电力损失率、能源成本以及二氧化碳排放量加权之和最小为目标,在整个调度期内保持目标的一致性,并考虑了覆冰对风力发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多目标优化调度与建模方法经过仿真验证,能够可靠稳定实现中山站现有负荷下全年供电,引入可再生能源可以降低传统发电模式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以电加热为主废热利用为辅的供热模式,对未来中国南极中山站实际调度运行具有一定参考意义,为极区含可再生能源的电力系统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3)针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中储能电池长期暴露于低温环境导致其放电效率大大降低的问题,本课题基于理论分析与模拟试验研究,研究分析了低温下(-50°C至20°C)储能铅酸蓄电池的特性规律,包括电池容量的温度特性以及电池容量的倍率特性。基于电池容量温度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建立了低温环境下储能电池的开路电压-剩余容量的相关性模型,并将模型扩展至连续温度区间。基于电池容量倍率特性的低温试验结果,提出了低温下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充电策略,以降低低温环境对于供电系统运行的不利影响。(4)针对极区低温环境对供电系统检测电路与ADC电路性能的潜在影响,对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风-光混合充电电路进行低温性能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为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设计了一种基于模型预测的低温下电路输出校正算法。该算法可以校正电路的输出,使电路输出量的误差在低温环境下(-50°C至30°C)保持在0.0061A至0.0015A之间,确保了系统的运行效果以及可靠性。光伏阵列以及风力发电机在南极的运行稳定,表明可再生能源在极区小型供电系统中具有应用潜力;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电池SOC的范围在40%至100%之间,大部分时间处于90%至100%的高容量水平,有助于延长电池寿命并保证高能效。南极试验结果表明了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适用性,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用性,表明本研究所设计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可以用于支撑自动观测系统的实际需求。

邓超[7](2020)在《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以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民用航空运输业的大力发展,我国将新建、改扩建不少机场,不少施工企业都瞄准这一领域,都希望能获得利润。然而,民航工程行业的高准入条件,高质量要求,高技术要求等因素制约着相关施工企业的自身竞争力。因此,研究如何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对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我国机场空管工程项目中的实际施工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各个大区的空管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屡屡会出现超过概算批复的情况,通过对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前期的施工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前期项目存在工期滞后,成本超支等不同问题,针对项目中的这一实际现状,论文提出运用挣值法进行成本和进度控制,并将H项目的实际情况与理论方法进行方案设计结合,收集挣值的各个要素并汇总,数据分析找出项目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偏。全过程的挣值法应用,使得整个项目的中后期,能有效的控制项目的成本支出和进度情况,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出现偏差的地方和原因。通过这个项目的实际应用,可以得出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减少人工、材料、机械的费用,做好项目管理和协调工作,并加强相关计量人员日常工作的检查力度等方式方法能有效的改善目前的机场空管工程项目实际施工情况。论文的特色在于,在实际项目中将挣值法和项目的成本、进度进行结合使用,并贯穿在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以实际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解决了以往成本和进度分开研究的思路,两者的结合,使得项目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能两者兼顾。

王盼盼[8](2018)在《海洋站生态环境长期综合观测系统总磷总氮自动测定仪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海洋站生态环境长期综合观测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为目标,针对海洋监测站的总磷和总氮自动化监测仪进行研究。研究以863计划船载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系统子任务海水总磷、总氮快速测定仪的成果-研制海水中总磷、总氮的船载现场快速监测测定仪为基础,对仪器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重新设计的总磷总氮自动测定仪,消解系统由微波-紫外联合消解改为微波快速消解,样品流路部分增加了蒸发器降温装置,镉柱还原装置由内置横放改为外置纵放,软件控制系统增加了“问答”程序,比色皿使用石英流动比色皿,仪器内部构件占用空间更加合理,仪器的体积尺寸由500 mm×500 mm×1500 mm缩小为500 mm×500 mm×600 mm。自动监测仪采用微波-过硫酸盐消解,流动注射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总磷总氮,通过程序控制实现了近岸海域海水中总磷总氮的连续测定。通过条件实验,确定了最佳时间及最佳反应条件,消解温度为135℃,消解时间为27 min,测定总磷和总氮时泵速分别为20 r·min-1、50 r·min-1,镉柱填充长度为7 cm,PA显色剂为25 g·L-1钼酸铵和300 m L(1+6)的硫酸,PB显色剂为质量浓度20 g·L-1的无水硫酸钠、0.4 g·L-1的酒石酸锑钾和30 g·L-1的抗坏血酸;NA显色剂为6.00 g·L-1无水对氨基苯磺酸和300 m L(1+5)的盐酸,NB显色剂为4.00 g·L-1N-1-萘乙二胺盐酸盐。测定了仪器的各项性能指标,总磷在0.003~5 mg·L-1时,y=0.038x+0.003,相关系数r=0.997,线性关系良好;总氮在0.007~10 mg·L-1时,y=0.185x+0.043,相关系数r=0.999,线性关系良好。总磷总氮标准样品检验,实验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在±3%和±4%之内;海水样品的加标回收率分别在98%~100%和97%~100%之间。总磷总氮的零点漂移量和量程漂移量均在±1%和±5%之内,符合《近岸海域水质自动检测技术规范》(HJ731-2014)要求和任务要求,实际海水样品与国标法测定结果无显着性差异。在小麦岛海洋监测站调试安装的总磷总氮测定仪,实现了仪器连续在线自动监测。

胡守博[9](2013)在《民航机场气象观测系统通用软件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气象观测系统是机场建设的配套系统,气象观测的目的是为航空器的飞行活动提供实时的飞行气象要素数据,为飞行安全服务。我国《民用航空地面观测规范》对其做出了严格规定。不同类型的气象设备提供不同类型的气象参数,不同公司生产的同类型的气象设备采用不同的数据信息格式,专用的软件仅与专用的设备相配套,这就形成软件和硬件不通用的局面,限制了硬件的多样性选择,增加了机场建设成本。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的民航气象观测软件系统,包含气象设备数据库系统、气象设备数据解析系统、气象参数应用系统共三个部分,可以之作为通用的机场气象观测软件系统。系统特点是,利用对数据库的管理来配置不同的硬件,利用多种公式算法产生标准的气象要素数据,利用界面自定制技术适应不同的业务需求。本文所作的主要工作以及贡献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总结了目前机场气象观测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特点,对比几种不同的软件方案,分析了软件与硬件不通用的问题,改变传统的“硬件-应用”模式,本文提出了“气象设备-数据解析-数据应用”三层应用方案。2.使用统一的方法描述了不同硬件的通信接口,使用统一的方法描述了不同的数据信息格式。本文归纳了常用的气象设备的通信接口类型及其参数,使用统一的格式存入到数据库中,提出了“变量序列”概念,使用变量序列来描述数据信息格式,也存入数据库中,从而实现了数据信息格式的统一描述。3.在变量序列基础上,抽象出了“帧模型”概念。通过帧模型的建立和匹配,实现了对数据信息格式的特征描述和设备数据的提取。把完整的设备数据看作连续的变量序列,利用变量序列中不变的数据提炼出帧模型,在杂乱的数据中匹配帧模型,如果匹配成功,则提取出这段数据作为完整设备数据加以分析。本文给出了帧模型建立和匹配算法,给出了变量序列的求值算法。4.在数据应用层,为了满足不同的气象业务对软件界面的不同需求,本文提出了界面自定制方案。在软件中,建立了气象要素的公式算法库,建立了图形组件库,用户可根据自身的需求,选择界面显示的图形组件,并选择图形组件上显示的气象要素。

叶颖[10](2012)在《基于ARM的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海洋观测是海洋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基础。在海洋自动观测技术中,海洋环境要素自动采集技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获取海洋环境数据信息的基本手段。因此,开发一个可靠性高、功耗低、软、硬件扩充灵活,并适合海洋环境的数据采集平台对于海洋观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的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按GB/T14914-2006《海滨观测规范》的要求,长期、连续、自动地对水文、气象等海洋要素进行实时观测。系统具有体积小、功耗低、集成灵活、通用性强等特点。本论文首先对数据采集系统的整体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对整体系统方案进行设计,最后选择合适的硬件软件采集平台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在硬件设计上,根据低功耗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对市场上多种微处理器的比较,选用MOXA公司的具有ARM内核的嵌入式UC-7408作为开发平台,同时结合单片机平台,设计成能采集处理多种传感器信号的系统。在软件开发上,选用Linux系统作为软件开发操作系统、C语言作为开发语言。根据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特点和模块化的设计原则,将数据采集软件分为驱动模块、初始化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数据显示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通信模块、参数设置模块和命令解析处理模块9个模块。首先对采集系统的串口、网口、数字I/O等驱动程序进行设计,然后在驱动程序的基础上,研发各个模块。本文重点介绍了驱动、数据处理和命令解析模块。通过对基于ARM的海洋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具有低功耗、高可靠性、维护方便等优点。

二、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PORT的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通信测试方法及故障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构成
    1.1 数据传输流程
    1.2 串口服务器
    1.3 串口光电转换器
    1.4 光纤交换机
    1.5 串口服务器通信端口监控
2 通信设备测试方法
    2.1 光纤测试方法
    2.2 串口服务器测试方法
    2.3 串口光电转换器测试方法
    2.4 关键测试点
3 通信部分常见故障及处理
    3.1 单串口观测设备数据缺测故障处理流程
    3.2 全部观测设备数据缺测故障处理流程
4 结束语

(2)TCYⅡ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工作原理及结构
    1.1 酸雨观测系统工作原理
    1.2 系统结构
2 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
    2.1 主要维护内容
        (1)日常维护
        (2)定期维护
    2.2 重要设备维护
        (1)雨量计维护
        (2)清洗测量槽
        (3)更换蠕动泵管
3 酸雨自动观测系统故障诊断及维修
    3.1 设备通讯故障
        (1)通讯线路故障。
        (2)电源故障。
    3.2 设备数据故障查询
    3.3 常见故障处理
        (1)pH校准不通过
        (2)KCl(氯化钾)保养液结晶
        (3)电导率为0
4 结语

(3)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2 海水表层温度观测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本文组织架构
第2章 海表水温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海水温度总体观测要求分析
        2.1.1 海水表层温度垂直结构划分
        2.1.2 使用环境要求分析
        2.1.3 海水温度观测要求
    2.2 系统方案设计
        2.2.1 电学式测温原理
        2.2.2 温度传感器链结构设计
        2.2.3 数据监控中心主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水表层温度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设计原则
    3.2 主控电路设计
    3.3 SD卡存储电路设计
    3.4 JTAG调试电路设计
    3.5 测温模块设计
    3.6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水表层温度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4.2 软件设计
    4.3 通信协议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
    5.1 温度传感器触水模型分析与建立
        5.1.1 热传导原理
        5.1.2 温度传感器热传导数学模型
        5.1.3 温度传感器实际出入水数学模型
    5.2 海水表层温度反演算法原理
        5.2.1 原始采集信号预处理
        5.2.2 温度传感器的状态识别
        5.2.3 海水温度计算原理
        5.2.4 海水表层温度计算
        5.2.5 有效表层温度判定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验验证与分析
    6.1 温度链岸边趸船实验
        6.1.1 搭建温度链模拟实验装置
        6.1.2 温度链工况分析及理论分析
        6.1.3 模拟实验数据分析
    6.2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4)面向天文观测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天文设备观测概述
        1.1.1 自主观测战略意义
        1.1.2 自主观测的发展
    1.2 南极天文观测
        1.2.1 观测优势
        1.2.2 南极天文台建设
        1.2.3 南极天文运行控制平台
    1.3 空间碎片监测
        1.3.1 空间碎片监测概况
        1.3.2 国内外建设
        1.3.3 空间碎片全球联测网
    1.4 大视场巡天望远镜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2章 远程自主观测技术
    2.1 观测系统架构
    2.2 天文设备的抽象与控制
        2.2.1 望远镜装置
        2.2.2 调焦设备
        2.2.3 滤光片设备
        2.2.4 焦面设备
        2.2.5 圆顶设备
        2.2.6 环境信息设备
        2.2.7 授时设备
        2.2.8 电源管理
    2.3 自主观测流程
        2.3.1 一般化观测模型
        2.3.2 自动调焦流程
        2.3.3 平场测量流程
        2.3.4 导星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南极天文的远程观测控制
    3.1 基于RTS2与EPICS框架的开发
        3.1.1 RTS2核心类开发
        3.1.2 RTS2和EPICS集成
        3.1.3 RTS2的WEB接口分析
        3.1.4 基于REDIS的消息推送模块
    3.2 远程控制服务技术
        3.2.1 服务设计原则
        3.2.2 远程控制服务基础架构
        3.2.3 基于Tornado的网络服务
        3.2.4 数据实时更新技术
        3.2.5 多用户访问的约束
        3.2.6 接口设计的幂等性
        3.2.7 服务代理
        3.2.8 网络服务前端技术
    3.3 通用信息采集管理
        3.3.1 日志搜集
        3.3.2 进程管理
    3.4 南极天文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实现
        3.4.1 南极亮星巡天望远镜
        3.4.2 近红外天光背景测量仪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碎片观测望远镜观测平台
    4.1 业务与架构定义
        4.1.1 设备控制层
        4.1.2 观测控制层
        4.1.3 服务接口层
    4.2 基于RACS2框架的自主观测实现
        4.2.1 RACS2简介
        4.2.2 RACS2模块设计
        4.2.3 RACS2设备模块支持
        4.2.4 望远镜校准模块
    4.3 云量分析
        4.3.1 图像特征提取
        4.3.2 数据标记
        4.3.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
        4.3.4 基于云量识别结果的自主观测
        4.3.5 改进方向
    4.4 碎片数据处理技术
        4.4.1 处理流程
        4.4.2 实现方案
    4.5 基于Sentry的应用异常监控平台
        4.5.1 平台功能简介
        4.5.2 应用平台部署
        4.5.3 软件集成方法
    4.6 平台组网设计
    4.7 碎片自主观测的实现
        4.7.1 硬件接口适配
        4.7.2 系统实测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相机控制系统
    5.1 系统构架
        5.1.1 需求及约束分析
        5.1.2 架构设计
    5.2 设备控制层
        5.2.1 相机通信协议
        5.2.2 相机控制软件开发工具包
        5.2.3 焦面热控与真空维持
    5.3 综合控制服务
        5.3.1 配置服务
        5.3.2 监控预警
    5.4 相机数据存储
        5.4.1 CCD编号信息
        5.4.2 FITS文件存储
        5.4.3 坐标系统
    5.5 对外控制接口
        5.5.1 接口形式
        5.5.2 接口安全性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WFST相机原始数据FITS头定义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5)海洋观测数据采集发送预警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海洋观测数据采集发送端设计与开发
    2.1 引言
    2.2 观测平台搭建
    2.3 搭载仪器选型与配置
    2.4 卫星通信方式分析选择
    2.5 数据采集端设计与实现
    2.6 数据发送端设计与实现
    2.7 本章小结
3 海洋观测数据接收端设计与开发
    3.1 引言
    3.2 海洋观测数据服务器搭建
    3.3 海洋观测数据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3.4 海洋观测数据服务器接收端软件设计
    3.5 软件运行流程
    3.6 本章小结
4 海洋观测数据预警推送端设计与开发
    4.1 引言
    4.2 内波观测机制
    4.3 预警功能设计与实现
    4.4 内波流实时监测预警软件设计
    4.5 软件运行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系统实验与分析
    5.1 系统安装调试
    5.2 系统实验结果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极地考察的重要意义
        1.1.2 极地考察的主要模式
    1.2 极地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研究现状
        1.2.1 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
        1.2.2 南极考察站供电系统
        1.2.3 极区装备小型供电系统
        1.2.4 中国南极中山站现阶段供电系统
        1.2.5 极区小型观测系统现阶段供电模式
    1.3 极区环境要素分析
    1.4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技术难点
        1.4.1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优化配置技术
        1.4.2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调度策略
        1.4.3 适用于极区长期低温环境下的蓄电池储能技术
        1.4.4 电路输出性能低温校正技术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2章 考虑极端天气的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方法研究
    2.1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与消融模型及参数化方案
        2.1.1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模型
        2.1.2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生长模型参数的确定
        2.1.3 基于再分析数据的液态水含量(LWC)分析
        2.1.4 极区风机叶片覆冰消融模型
    2.2 考虑极端天气的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
        2.2.1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模型目标函数
        2.2.2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模型约束条件
    2.3 南极中山站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能量匹配算法
    2.4 结果分析
        2.4.1 光伏阵列及风机的选型
        2.4.2 液态水含量及叶片覆冰分析
        2.4.3 风机输出功率分析
        2.4.4 光伏阵列输出功率分析
        2.4.5 技术可靠性指标
        2.4.6 经济性指标
        2.4.7 匹配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调度方法研究
    3.1 极区混合能源供电系统多目标调度模型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条件
    3.2 模型参数设置
        3.2.1 中山站场景
        3.2.2 主要技术参数
    3.3 调度结果
        3.3.1 总体调度结果
        3.3.2 典型场景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蓄电池储能技术研究
    4.1 电池储能技术研究
        4.1.1 铅酸蓄电池
        4.1.2 锂离子电池
        4.1.3 钠硫(NaS)电池
        4.1.4 极区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电池的选择
    4.2 储能装置(电池)低温性能研究
        4.2.1 低温实验装置
        4.2.2 低温实验介绍
        4.2.3 13.6V75Ah铅酸电池低温性能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设计与低温校正技术研究
    5.1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设计
        5.1.1 新型极区观测系统与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
        5.1.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光伏阵列的选型
        5.1.3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小型风机的选型
    5.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电路设计
        5.2.1 风-光混合充电电路
        5.2.2 驱动电路
        5.2.3 状态监测电路
        5.2.4 ADC与辅助电路
    5.3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1 状态监测电路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2 ADC电路的温度相关性试验研究
        5.3.3 极区装备小型供电系统校正算法研究
    5.4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现场试验分析
        5.4.1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的年际运行状况的评估
        5.4.2 极区小型装备供电系统与观测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以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小结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创新及特色之处
第二章 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2.1 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概述
        2.1.1 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概念
        2.1.2 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的内涵
        2.1.3 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的构成及计算方法
        2.1.4 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影响因素
    2.2 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概况
        2.2.1 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2.2.2 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依据
        2.2.3 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方法
    2.3 挣值法
    2.4 小结
第三章 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项目成本控制问题
    3.1 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简介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前期成本控制管理状况
    3.2 项目前期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3.2.1 项目施工中进度管理问题分析
        3.2.2 项目早期施工中成本控制问题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4.1 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方案设计思路
    4.2 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运用挣值法对成本控制的方案设计
        4.2.1 分解项目并编制施工计划
        4.2.2 运用挣值法进行挣值分析及偏差评估
        4.2.3 纠偏措施
        4.2.4 效果检验
    4.3 小结
第五章 挣值法在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管理过程中的运用
    5.1 分解项目并编制施工计划
        5.1.1 运用WBS对整个项目进行分解
        5.1.2 明确资源需求种类、逻辑顺序及时间
        5.1.3 编制项目施工进度计划
        5.1.4 编制项目施工成本计划
    5.2 项目中期挣值分析及偏差评估
        5.2.1 现场施工数据的收集
        5.2.2 挣值法的基本参数的确定
        5.2.3 挣值法的各项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5.2.4 评估小结
    5.3 纠偏措施
    5.4 项目后期成本控制及效果检验
        5.4.1 现场施工数据的收集
        5.4.2 挣值法的基本参数的确定
        5.4.3 挣值法的各项指标的计算与分析
        5.4.4 效果检验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海洋站生态环境长期综合观测系统总磷总氮自动测定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仪器及方法简介
    2.1 仪器基础方法
    2.2 仪器系统
        2.2.1 水样采集系统
        2.2.2 消解系统
        2.2.3 显色系统
        2.2.4 测定系统
        2.2.5 数据处理系统
        2.2.6 程序控制系统
    2.3 仪器方法
    2.4 操作步骤
        2.4.1 标准曲线校正
        2.4.2 镉柱活化
        2.4.3 零点校正
第3章 海洋站总磷总氮自动监测仪的设计与实现
    3.1 实验试剂
    3.2 总磷总氮测定仪样机结构重组
        3.2.1 缩小测定仪体积
        3.2.2 控制系统灵敏化
        3.2.3 进样系统微型化
        3.2.4 增强消解装置性能
    3.3 测定条件
        3.3.1 还原剂—镉柱的设计
        3.3.2 总磷测定条件选择
        3.3.3 总氮测定条件选择
    3.4 清洗条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仪器性能检测与比对
    4.1 检出限及标准曲线
        4.1.1 检出限
        4.1.2 标准曲线
    4.2 准确度
        4.2.1 标准样品检测
        4.2.2 加标回收率测定
        4.2.3 国标法对比测定
    4.3 效率测定
        4.3.1 消解效率测定
        4.3.2 镉柱还原效率测定
    4.4 稳定性
        4.4.1 24小时稳定性检测
        4.4.2 30天稳定性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测定仪海洋站安装调试运行
    5.1 软件端口连接
    5.2 进出水系统连接
    5.3 安装调试
    5.4 试运行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9)民航机场气象观测系统通用软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民航气象观测
        1.1.2 民航气象观测系统硬件
        1.1.3 民航气象观测系统软件
    1.2 气象观测系统研究现状
        1.2.1 基于自动观测数据采集处理的系统
        1.2.2 民航气象自动观测系统中央处理单元
        1.2.3 西南空管气象信息综合服务系统
        1.2.4 现有软件系统评价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重点难点分析
        1.3.3 主要研究工作
        1.3.4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软件需求分析
    2.1 民航气象资料
    2.2 硬件接口分析
    2.3 软件功能分析
        2.3.1 用户业务分析
        2.3.2 用户接口分析
        2.3.3 功能模块分析
    2.4 系统总体设计
    2.5 相关软件技术
        2.5.1 双机热备份
        2.5.2 串口通信
        2.5.3 SQL 语言
        2.5.4 ADO 对象接口
        2.5.5 socket 网络编程
        2.5.6 FTP 传输协议
        2.5.7 VC 多线程编程
        2.5.8 用户界面定制技术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航机场气象观测系统软件设计
    3.1 数据库系统设计
        3.1.1 机场气象观测实力描述
        3.1.2 观测设备接口描述
        3.1.3 数据信息格式描述
        3.1.4 气象参数数据存储方案设计
    3.2 服务器双机热备份设计
    3.3 服务器功能软件设计
        3.3.1 数据接收功能设计
        3.3.2 数据解析功能设计
    3.4 设备气象参数网络发送设计
    3.5 工作站功能软件设计
        3.5.1 用户界面定制接口设计
        3.5.2 标准图形库设计
        3.5.3 公式算法库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件功能测试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ARM的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1.3.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各章节安排
第二章 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研究方案
    2.1 水文气象观测系统的基本结构
    2.2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要求与设计目标
    2.3 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小结
第三章 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硬件设计
    3.1 微处理器的选择
        3.1.1 嵌入式系统概述
        3.1.2 嵌入式微处理器的选择
    3.2 硬件平台的结构
        3.2.1 硬件平台的确定
        3.2.2 硬件平台的扩充
    3.3 小结
第四章 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4.2 操作系统的选择
        4.2.1 嵌入式操作系统
        4.2.2 Linux操作系统介绍
        4.2.3 开发语言
    4.3 系统软件的设计
        4.3.1 采集系统的驱动模块
        4.3.2 初始化模块
        4.3.3 数据采集模块
        4.3.4 数据处理模块
        4.3.5 数据存储模块
        4.3.6 数据通信模块
        4.3.7 数据显示模块
        4.3.8 系统设置模块
        4.3.9 外部命令解析模块
    4.4 小结
第五章 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测试结果
    5.1 实验室采集环境
        5.1.1 实验室采集环境的介绍
        5.1.2 采集环境的搭建
        5.1.3 采集系统的测试
    5.2 系统功耗的测试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四、气象自动观测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PORT的地面综合气象观测系统通信测试方法及故障处理[J]. 匡昌武,陈卿才,高涛,崔学林.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2021(03)
  • [2]TCYⅡ1型酸雨自动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及故障处理[J]. 陈宁,陈城,蔡明,李力.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1(08)
  • [3]船载海水表层温度自动监测系统研究与设计[D]. 贺亚楠.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4]面向天文观测设备的远程自主观测中关键技术的研究[D]. 贾明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5]海洋观测数据采集发送预警系统设计与开发[D]. 滕建斌.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极区独立可再生能源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左广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7]机场空管工程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以H机场空管工程项目为例[D]. 邓超. 南昌大学, 2020(01)
  • [8]海洋站生态环境长期综合观测系统总磷总氮自动测定仪的研制[D]. 王盼盼. 河北科技大学, 2018(06)
  • [9]民航机场气象观测系统通用软件研究与实现[D]. 胡守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S2)
  • [10]基于ARM的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D]. 叶颖. 国家海洋技术中心, 2012(09)

标签:;  ;  ;  ;  ;  

气象自动观测系统安装调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