萘普定镇痛作用公开试验的临床评价

萘普定镇痛作用公开试验的临床评价

一、萘普待因镇痛效果开放试验临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东[1](2020)在《长强穴穴位注射亚甲蓝混合液对混合痔湿热下注型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综合评价长强穴穴位注射亚甲蓝混合液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水肿、尿潴留等疗效。方法将就诊于保定市第一中医院肛肠科符合研究标准的住院患者76例,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患者均为3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内痔分期、外痔分型、术后外切口数、内痔结扎个数、疼痛耐受性等方面,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P>0.05,均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在手术结束前给予亚甲蓝混合液长强穴穴位注射,对照组手术结束前给予亚甲蓝混合液创面间断点状皮下注射。采用VAS疼痛评分法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静息疼痛评分,术后首次排便疼痛评分,观察术后当晚睡眠情况,术后肢体活动情况、排尿情况、肛缘水肿情况、肛门功能情况、创面愈合情况,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治疗组术后当晚睡眠情况较对照组好,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疼痛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同一时间点静息疼痛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术后肢体活动评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术后首次排便疼痛评分、排尿情况经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后术后肛门水肿情况、创面愈合时间、肛门功能情况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判定:两组患者在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1长强穴注射亚甲蓝混合液对湿热下注型混合痔术后镇痛疗效肯定,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创面注射。2长强穴注射对于改善术后当晚睡眠及术后活动情况具有一定意义。3和创面注射相比,可有效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穴位注射操作简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图0幅;表16个;参107篇。

杨梦怡[2](2020)在《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单纯三阶梯止痛法治疗中晚期癌痛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疼痛缓解情况及对患者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质量(改良巴氏指数)等的影响,为临床上针刺治疗癌痛的推广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更可行的方法。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将9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中晚期癌痛住院病人分为对照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照组为33例,治疗1组为33例,治疗2组为32例。对照组:给予三阶梯止痛治疗。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不同留针时间治疗。针刺取穴:四关穴(双侧合谷、太冲)为主穴,阿是穴为辅穴。四关穴施以提插泻法,阿是穴施以捻转补法,治疗1组得气后留针30分钟,治疗2组得气后留针60分钟,两组均每隔10~15分钟行针一次,出针前复行针。每日一次,6日为一疗程,三组均治疗1周。最后通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患者NRS评分、日常生活质量及治疗期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来评价三组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1.疼痛强度比较,对照组:治疗前NRS评分7.37±0.89,治疗后NRS评分4.73±1.76;治疗1组:治疗前NRS评分7.50±0.94,治疗后NRS评分3.77±1.59;治疗2组:治疗前NRS评分7.43±1.10,治疗后NRS评分3.80±1.85。治疗后三组患者的NRS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6.7%,治疗1组:96.7%,治疗2组:9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率比较,对照组:1 6.7%,治疗1组:40.0%,治疗2组:43.3%,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日常生活质量比较,对照组:治疗前56.97±14.77,治疗后67.03± 16.18;治疗1组:治疗前54.43±15.61,治疗后75.57±13.77;治疗2组:治疗前53.20±16.52,治疗后76.10±15.31。三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1组和治疗2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70.00%,治疗1组:36.67%,治疗2组:40.00%。治疗1组和治疗2组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第一,不同留针时间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和三阶梯药物止痛法均可降低癌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针药结合法疗效更佳。第二,针刺可减少三阶梯止痛药物使用后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第三,针刺留针30min和60min联合三阶梯止痛法,在治疗癌痛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疗效相似。故针刺留针30分钟更加适合于慢性癌痛患者的治疗。

康润强[3](2020)在《化瘀祛湿方治疗KOA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1、MMP-1、MMP-3和TIMP-1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化瘀祛湿方治疗血瘀湿滞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中IL-1、MMP-1、MMP-3和TIMP-1水平的变化,从宏观临床疗效和微观细胞因子水平两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血瘀湿滞型膝骨关节炎的患者40例,符合纳入标准,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的方法研究,将病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2组,化瘀祛湿方为试验组,艾瑞昔布片为对照组,每组各20例。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X线分级、单双膝关节数、年龄、病程等的比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给予化瘀祛湿方中药代煎剂,每日2次,早晚饭后加热温服,每次150ml;对照组给予口服艾瑞昔布片,每次0.1g,每天2次。2周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足1疗程。研究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予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性、方差齐性时,组内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秩和检验。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研究方面:化瘀祛湿方试验组和艾瑞昔布片对照组治疗膝骨关节炎均取得明确的治疗效果。(1)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数据组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2)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低于对照组(20%),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有效率为95%、对照组有效率为6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2周后进行随访,试验组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5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因子研究方面: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1、MMP-1、MMP-3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TIMP-1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提示可能与两组能够抑制IL-1、MMP-1、MMP-3的产生并增加TIMP-1的生成有关。(1)治疗后试验组的IL-1、MMP-1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试验组在抑制IL-1、MMP-1的产生上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试验组的MMP-3水平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显着差异(0.01<P<0.05);(3)治疗后试验组的TIMP-1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说明试验组在促进TIMP-1的产生上优于对照组。结论:化瘀祛湿方治疗血瘀湿滞型膝骨关节炎疗效确切、副作用较少,能降低患者体内异常升高的IL-1、MMP-1、MMP-3的水平并提升TIMP-1的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化瘀祛湿方能够通过调控以上指标,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目的。

李怡帆[4](2020)在《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已被广泛应用于以难治性疼痛为代表的多种疾病的治疗当中。而目前国内无自主研发的SCS刺激系统,所用设备均来自进口,价格昂贵,限制了该疗法的普及应用。为打破国外技术对SCS的技术垄断,提高国内SCS治疗的应用水平,课题组前期与清华大学神经调控实验室、北京品驰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植入式SCS设备(包括刺激电极、脉冲发生器、延长导线、程控仪等)。目的:验证设备系统的生物安全性、系统稳定性、手术操作性、组织相容性及刺激作用有效性;同时在中医“痛证”理论指导下,观察设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西医结合理论指导SCS治疗提供切入点。方法:本研究包括动物研究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1)动物研究:在小尾寒羊身上行SCS植入术,分别验证在不同刺激模式下(低频及10kHz高频模式)穿刺电极、外科电极以及脉冲发生器的性能;观察术后动物的行为学改变、血白细胞水平、设备阻抗值,并在术后1个月时取脊髓标本行HE染色;以此验证SCS刺激对实验动物感觉运动功能、感染状态和脊髓结构等的影响,同时验证设备连接稳定性。(2)临床研究:纳入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行SCS设备(穿刺电极)植入治疗(传统刺激模式),测试成功的患者后续植入脉冲发生器;分别在入组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评估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简明36问健康测量量表(SF-36)、简式麦吉尔疼痛量表2(SF-MPQ-2)、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贝克抑郁量表(BDI),观察SCS设备对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状态以及心理情况的影响;同时在患者入组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划为“不通则痛”及“不荣则痛”两型,比较不同证型患者在测试期和术后3月的有效率。结果:(1)动物研究:实验羊术后1月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正常,术后WB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术中、术后阻抗值正常,设备运转工作正常。治疗1月后,电极未见明显的位置移动;且脊髓组织HE染色结果提示,与未刺激节段相比,刺激节段脊髓形态结构正常,未见明显细胞坏死、水肿、缺血、炎症等病理改变。(2)临床研究:共纳入11例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57.33岁,平均病程5.18年;VAS评分在术前、治疗14天、1月及3月时分别为8.12±0.32、4.06±0.79、3.59±0.77、4.22±0.86,治疗后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以VAS下降≥50%评定的测试期有效率为81.8%(9/11),治疗3月时的有效率为75%(6/8);术后3月时,SF-36量表中“躯体疼痛”(BP)维度、SF-MPQ-2四个维度以及AI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SF-36量表中其他维度及BDI评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并未发现统计学差异;11例患者中,2例患者为“不荣则痛”型(A组),9例患者为“不通则痛”型(B组),测试期A组成功率为0,B组为100%,两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月时B组患者有效率为66.7%,两组未见统计学差异。临床研究过程中设备连接良好,未见不良事件报告。结论:(1)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包括穿刺电极以及外科电极,能够实现传统低频刺激模式,以及新型高频(10kHz)刺激模式;优化的电极锚定装置能够更好地固定电极,避免电极移位的发生;同时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组织相容性以及可操作性;设备连接状态良好,功能稳定,能够符合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需求。(2)新型植入式SCS系统具有显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在规范手术操作下,SCS设备能够显着改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睡眠质量以及心理状态;本研究首次在SCS治疗中引入了中医“痛证”的概念,发现中医证型与SCS的临床疗效有一定相关性,提示了基于“痛证”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指导SCS治疗的可行性。

张玉洁[5](2020)在《针刺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针刺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解决混合痔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探索出有效可行的办法。资料与方法:将90例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住院部混合痔湿热下注证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耳穴组和联合组,3组术后均进行常规护理,针刺组选承扶、承山、支沟、白环俞、二白和次髎穴针刺。耳穴组选肛门、直肠下段、神门、内分泌、皮质下和交感穴贴压耳豆。联合组:针刺耳穴贴压联合治疗。根据3组术后首次换药时、首次排便时、第3、5、7、10天的疼痛程度完成VAS及VRS-4评分,记录同时间段的疼痛持续时间及术区水肿情况,记录3组患者术后尿潴留情况,术后首次排尿、排便时间、住院天数及其它镇痛情况,并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组患者术后第3、5、7、10天、首次排便时VAS、VRS-4评分及术后各时间点疼痛持续时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穴组>针刺组>联合组,术后第7、10天水肿程度,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术后首次排尿、排便时间及住院天数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穴组>针刺组>联合组;术后首次排便时及第7天的疼痛未处置率比较统计学差异(P<0.05),耳穴组<针刺组<联合组。结论:针刺联合耳穴压豆可以有效减缓混合痔术后疼痛,减轻术后水肿,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促进术后及早排尿、排便,减少术后口服、肌注止痛药的应用,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巩文怡[6](2020)在《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母乳和新生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背景:母乳喂养能给婴儿提供全面的营养,使其对疾病免疫力增强,并有利于健康的生长发育,但剖宫产分娩后会出现哺乳期延迟以及哺乳时间缩短,对产妇和婴幼儿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并导致经济利益受损。剖宫产术后疼痛会造成产妇交感兴奋,抑制泌乳素分泌,同时伴随身体及心理的不适,从而产生泌乳延迟,严重影响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不同方式和药物的术后镇痛在剖宫产中日益普及,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CIA)为其中之一,但通过母乳营养成分变化的分析来推测其对泌乳影响的研究尚未有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剖宫产术后使用地佐辛PCIA的产妇和自然分娩产妇的泌乳临床资料和生化资料来评价对泌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12020.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产妇40例,20例为阴道分娩产妇(V组),20例为剖宫产分娩的产妇(C组)。胎儿娩出后C组产妇予以地佐辛0.8mg/kg+氟派利多2.5mg+生理盐水,配成100ml溶液,背景剂量2ml/h,PCA 2ml/次,锁定间隔时间20min,PCIA镇痛。记录2组产妇年龄、孕周、分娩时体重和婴儿出生体重,记录C组产妇术后地佐辛使用剂量,评估2组新生儿神经和适应能力(NACS)评分,记录2组产妇初次泌乳时间及术后24h、48h和72h乳汁分泌情况,测定2组产后0216h母乳中蛋白质、乳糖、脂肪以及矿物质浓度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V组18例,C组19例最终纳入研究。2组患者年龄、孕周、体重、新生儿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地佐辛使用总量为53.20±7.73mg(42.2171.92mg);2组新生儿产后48h NA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2组初乳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h 2组产妇泌乳均不充足,产后48h、72h泌乳充足人数V组多于C组(P(27)0.01)。3.母乳营养成分分析(1)蛋白质浓度比较:产后072h 2组均呈现出下降趋势,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72144h,2组均下降,较072h低(P(27)0.01),且V组高于C组(P(27)0.01);在产后144216h,2组继续下降,较072h、72144h低(P(27)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乳糖浓度比较:产后072h 2组均呈现出上升趋势,且V组高于C组(P(27)0.01);在产后72144h,2组均上升,较072h高(P(27)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144216h,2组继续上升,较072h、72144h高(P(27)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脂肪浓度比较:产后072h 2组均呈现出上升趋势,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72144h,2组均上升,较072h高(P(27)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144216h,V组继续上升,较072h、72144h高((P(27)0.01,P(27)0.05),C组继续上升,较072h、72144h高(P(27)0.01),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矿物质浓度比较:产后072h 2组变化趋势不明显,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产后72144h,2组无变化,与07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V组高于C组(P(27)0.05);在产后144216h,V组下降,较072h、72144h低(P(27)0.05),C组亦下降,较072h低(P(27)0.05),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后使用地佐辛PCIA的产妇可以按时发动泌乳,成功建立哺乳,在术后69天,母乳中蛋白质、乳糖、脂肪、矿物质的水平和自然分娩产妇相当。地佐辛PCIA不影响新生儿神经适应能力评分,可安全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第二部分 剖宫产术后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有效性评价以及对母乳喂养相对婴儿摄取量(RID)的影响背景:剖宫产术后疼痛不利于正常母乳喂养和母婴的身心健康。目前,静脉连续镇痛是最常用的术后镇痛方式之一,但常用的镇痛药物均存在一定风险和不良反应。地佐辛对产妇心肺功能抑制较轻,近年来常用于产科术后镇痛,其对泌乳素和泌乳功能的影响以及在母乳中的代谢情况尚未有研究报道。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地佐辛静脉连续镇痛后产妇泌乳情况、血清泌乳素以及血清和母乳中地佐辛浓度,以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剖宫产术后镇痛方式。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12020.1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拟行二次择期剖宫产术产妇150例。产妇入室后随机分为3组,D组:静脉自控地佐辛镇痛(PCIA)、F组:静脉自控芬太尼镇痛(PCIA)、E组:硬膜外自控芬太尼+罗哌卡因镇痛(PCEA)组,各50例。所有产妇均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胎儿娩出后D组产妇予以地佐辛0.8mg/kg+氟派利多2.5mg+生理盐水,配成100ml溶液,背景速度2ml/h,PCA 2ml/次,锁定间隔时间20min,PCIA镇痛;F组产妇予以芬太尼16μg/kg+氟哌利多2.5mg+生理盐水至100ml,背景速度2ml/h,PCA 2ml/次,锁定时间间隔20min,PCIA镇痛;E组产妇予以芬太尼3μg/kg+罗哌卡因150mg+氟哌利多2.5mg+生理盐水至100ml,背景速度2ml/h,PCA 2ml/次,锁定时间间隔20min,PCEA镇痛。评估3组产妇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泌乳情况、新生儿神经适应能力(NACS)评分,测定产妇血清泌乳素(PRL)浓度、血清和乳汁地佐辛浓度,并计算相对婴儿摄取量(RID)。结果:3组产妇术后24h切口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后宫缩痛少于F组和E组(P(27)0.05);D组恶心呕吐和头晕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组(P(27)0.05);3组产妇术后24h、48h和72h母乳充足人数和新生儿出生后48h NA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0min、术后24h和48h 3组产妇血清PRL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产妇术后48h地佐辛日用量为24.47±2.71mg,血清和母乳中地佐辛浓度分别为34.77±5.18ng/ml和33.85±4.30ng/ml,新生儿RID值为0.09±0.01%;术后48h母乳和血清中地佐辛浓度有显着相关性(P(27)0.01),母乳中地佐辛的浓度为血清中0.499倍,血清地佐辛浓度与地佐辛日用量有相关性(P(27)0.05),母乳地佐辛浓度与地佐辛日用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地佐辛PCIA更有利于缓解剖宫产术后产妇的宫缩痛,可提高血清泌乳素水平以及72h母乳量,有利于产后母乳喂养,且不影响新生儿神经适应能力评分,母乳喂养RID值小且不容易转移至母乳,可安全应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

郎杭[7](2020)在《地下水中典型药物定性识别及抗生素定量的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药物及个人护理品(PPCPs)是人类以身体健康和个人护理为目的所使用的物质,或是农牧业者为了维持禽畜健康或促进禽畜生长所使用的物质。药物是PPCPs的一大分支,包含的化合物种类繁多,产量和使用量与日俱增。进入环境的药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地下水环境中,给地下水生态环境和饮用水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目前由于地下水污染来源的不确定性、污染途径的隐蔽性、药物结构的多样性以及检测仪器的局限性,环境中未知极性药物的定性识别和定量检测依然是环境分析领域的难题。相对于明确目标的定量分析方法,未知组分的药物定性识别具有更大的挑战性。本论文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MS/MS)仪器建立了地下水中常见189种典型药物污染物的定性谱库,通过检索和对比功能实现了未知样品中化合物种类的鉴定;根据定性谱库中所包含的质谱信息,构建了污染物的半定性方法。利用模拟地下水样品评价半定性识别方法,正确率为100%;识别实际地下水样品中未知组分的正确率大于85%,表明该半定性方法可满足地下水中未知药物的定性识别检测需求。基于定性检测中所筛选识别出的抗生素,以及相关文献所报道的检出情况,本论文共选取了64种环境中检出频率高的抗生素,开发了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所有目标抗生素在15分钟内完成检测,样品体积为1 L,浓缩比为1000时,方法检出限为0.41-14.71 ng/L,90%的目标抗生素的基质加标回收率在50-120%范围内。该方法为抗生素在水中残留研究提供了方法支撑。城市污水处理厂是水环境中药物的重要来源,而岩溶地下河系统易受地表污染源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开阳县响水河地下河系统为典型研究区,研究污水处理厂排水对地下河的影响。利用本文开发的药物半定性检测方法识别了14组野外样品,共定性识别出69种药物(含55种抗生素),污染源样品中识别出的药物达到29种;同时对14组样品中的64种抗生素进行了定量分析,其中32种抗生素被检出,共有65%的样品抗生素类总检出浓度大于1000 ng/L。

陈广东[8](2019)在《镇痛药早期干预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早期使用COX-2抑制剂对小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目的:探讨早期使用COX-2抑制剂对小鼠DMM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方法:选取50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 group),关节炎模型+安慰剂注射组(DMM+vehgroup),关节炎模型+5mg/kg COX-2抑制剂注射组(DMM+C5 group),关节炎模型+10mg/kg COX-2抑制剂注射组(DMM+C10 group),关节炎模型+20mg/kg COX-2抑制剂注射组(DMM+C20group),每组10只小鼠。采用横断内侧半月板韧带来诱导骨关节炎模型的建立,在开始造模后,每组分别腹腔注射0.1mL的安慰剂、5mg/kg COX-2抑制剂、10mg/kg COX-2抑制剂和20mg/kg COX-2抑制剂,每周注射3次。Sham组的手术过程与其余几组相同,但不切断内侧半月板韧带。四周后,小鼠安乐死,收集膝关节标本,进行Micro-CT、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番红快绿染色(Safranin O-Fast Green)等检测。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DMM+veh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增加,呈现为软骨下骨硬化状态;而三种浓度的COX-2抑制剂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相对于DMM+veh组降低,与Sham组相比,骨量亦有所降低。AFM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veh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降低,而DMM+C5组、DMM+C10组和DMM+C20组弹性模量则有进一步降低趋势(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软骨表面完整,软骨形态良好,关节软骨蛋白聚糖丢失不明显,无明显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形态以及着色正常。DMM+veh组关节软骨浅层部分蛋白聚糖丢失,软骨表面粗糙、不连续,部分软骨表面不规则。DMM+C5组、DMM+C10组、DMM+C20组软骨情况与DMM+veh组无显着性差别。滑膜HE染色结果显示,DMM+veh组的滑膜形态略差于Sham组,而DMM+C5组、DMM+C10组、DMM+C20组滑膜情况与DMM+veh组相比,尚未出现显着差别。结论:COX-2抑制剂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软骨下骨重塑有一定程度的影响,降低了软骨下骨硬化,而对软骨未产生明显影响。第二部分:曲马多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软骨下骨的影响目的:探讨曲马多对小鼠DMM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方法:实验采用5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group),关节炎模型+安慰剂注射组(DMM+vehgroup)、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组(10mg/kg,20mg/kg,40mg/kg)。Sham组进行手术创伤后未切断小鼠内侧半月板韧带;而DMM组在小鼠右侧膝关节施行内侧半月板去稳定手术后随即缝合,术后第二天向小鼠腹腔内注射等量的无菌生理盐水;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组(10,20,40 mg/kg)在小鼠腹腔内注射不同浓度相同剂量的曲马多溶液。整个注射过程持续四周,每周三次,而后采用脱颈法处死小鼠,收集小鼠右侧膝关节,分别行Micro-CT、原子力显微镜(AFM)、苏木素&伊红染色(H&E)和番红快绿染色(S afranin O-Fast Green)等检测。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DMM+veh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增加,呈现为软骨下骨硬化状态。DMM+veh组较Sham组软骨下骨BV/TV有所升高(p<0.01),曲马多组的 BV/TV 低于 DMM+veh 组和 Sham 组(p<0.05)。AFM 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veh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有所降低,而DMM+T10组、DMM+T20组和DMM+T40组弹性模量亦有所降低(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软骨表面完整,软骨形态良好,关节软骨中蛋白聚糖丢失不明显,无明显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形态以及着色正常。DMM+veh组关节软骨浅层部分蛋白聚糖丢失,软骨表面粗糙、不连续,部分软骨表面不规则。DMM+T10组、DMM+T20组、DMM+T40组软骨情况与DMM+veh组无显着性差别。滑膜HE染色结果显示,DMM+veh组的滑膜形态略差于Sham组。与DMM+veh相比,DMM+T10、DMM+T20组滑膜评分未见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曲马多干预小鼠DMM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对关节软骨影响甚微,主要对软骨下骨重塑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降低了软骨下骨硬化。第三部分: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阿伦磷酸钠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软骨下骨的影响目的:探讨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阿伦磷酸钠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方法:实验采用60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Shamgroup),关节炎模型+安慰剂注射组(DMM+vehgroup)、关节炎模型+COX-2抑制剂注射+安慰剂注射组(DMM+C20+vehgroup),关节炎模型+COX-2抑制剂注射+阿伦磷酸钠注射组(DMM+C20+A40 group),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安慰剂注射组(DMM+T10+veh group)以及关节炎模型+曲马多注射+阿伦磷酸钠注射组(DMM+T10+A40 group)。采用横断内侧半月板韧带来建立骨关节炎模型,按照实验设计,开始造模后,腹腔注射0.1mL的安慰剂、20mg/kg COX-2抑制剂、10mg/kg曲马多和40mg/kg阿伦磷酸钠等,每周注射3次。Sham组的手术过程与其余几组相同,但不切断内侧半月板韧带。四周后,小鼠安乐死,收集膝关节标本,进行Micro-CT、AFM分析、HE染色和番红-O快绿染色等检查。结果:Micro-CT结果显示,相对于Sham组,DMM+veh组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增加,呈现为软骨下骨硬化状态;而DMM+C20+veh组相比于DMM+veh组表现为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降低。相比于DMM+C20+veh组,DMM+C2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有所升高(p<0.05)。同样的,相比于DMM+T10+veh组,DMM+T1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量亦有所升高(p<0.05)。AFM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DMM+veh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有所降低,而DMM+C20+veh组弹性模量则进·步降低。相比于DMM+C20+veh组,DMM+C2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弹性模量有所升高(p<0.05)。同样的,相比于DMM+T10+veh组,DMM+T10+A40组中胫骨内侧软骨下骨弹性模量亦有所升高(p<0.05)。病理组织学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软骨表面完整,软骨形态良好,关节软骨中蛋白聚糖丢失不明显,无明显结构破坏,软骨细胞形态以及着色正常。DMM+veh组关节软骨浅层部分蛋白聚糖丢失,软骨表面粗糙、不连续,部分软骨表面不规则。DMM+C20+veh组,DMM+C20+A40组,DMM+T10+veh组以及DMM+T10+A40组软骨无显着性差别。DMM+C20+A40组以及DMM+T10+A40组中滑膜评分略低于DMM+C20+veh组以及DMM+T1 0+veh组。结论:阿伦磷酸钠和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使用能够提升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量,改善软骨下骨生物力学性能。此外,阿伦磷酸钠和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使用可以部分改善滑膜反应,对膝关节软骨无明显影响。

赵学刚[9](2019)在《氨酚羟考酮胶囊的制备工艺与一致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研究氨酚羟考酮胶囊的制备工艺、氨酚羟考酮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及稳定性研究、氨酚羟考酮胶囊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研究其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人体生物等效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参考马林克罗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氨酚羟考酮胶囊(商品名:泰勒宁)处方,对使用的辅料进行原辅料相容性试验,使用与参比制剂处方中基本一致并且相容性良好的辅料进行处方筛选,考察对乙酰氨基酚的粉碎工艺及粒度,通过重量法测定处方中主要辅料玉米淀粉的含量,考察粘合剂的种类,润滑剂、助流剂、抗氧剂、表面活性剂的用量,确定优化处方和工艺,然后由小试、中试、大生产逐步放大批量,对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进行对比研究。参考国内外药典相关质量标准、ICH指导原则,建立本品对乙酰氨基酚、盐酸羟考酮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并对溶出度、含量测定、有关物质检查方法进行验证,同时对样品进行稳定性考察。建立LC-MS/MS法测定体内羟考酮、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检查方法,进行方法学验证。采用单中心、开放、随机、自身交叉对照,22例受试者分别服用自制的氨酚羟考酮胶囊与美国马林克罗制药公司生产的氨酚羟考酮胶囊(商品名:泰勒宁),进行血药浓度测定,研究其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考察两制剂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结果:原辅料相容性良好,采用优化工艺生产的氨酚羟考酮胶囊颗粒密度大,流动性好,装量差异小,崩解迅速,工艺重现性好。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有关物质杂质谱及含量基本一致,溶出行为基本一致,产品质量稳定、均一。建立了对乙酰氨基酚、盐酸羟考酮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有关物质检查、溶出度检查、含量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灵密度高,准确度、精密度、耐受性良好;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稳定性考察,表明该工艺生产的产品稳定、均一、质量可控,为氨酚羟考酮胶囊质量控制和产品有效期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建立了LC-MS/MS内标法测定健康受试者血浆中羟考酮浓度方法,HPLC内标法测定健康受试者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浓度方法,血浆中内源性物质及其它物质均不干扰样本峰和内标峰,专属性良好,灵敏度、准确度、批内和批间精密度均符合要求,该方法符合生物样本分析要求;经双向单侧t检验,羟考酮和对乙酰氨基酚的ln(AUC0-16h)和ln(AUC0-?)[1-2α]置信区间分别为92.3%106.4%、98.4%107.3%和92.4%106.3%、98.0%106.9%,在80%-125%范围内;羟考酮和对乙酰氨基酚的ln(Cmax)[1-2α]置信区间分别为84.9%110%和87.8%110.7%,在80%125%范围内,说明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羟考酮和对乙酰氨基酚相对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101.1±19.94)%和(103.5±11.94)%,符合生物利用度要求,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结论:氨酚羟考酮胶囊制备工艺重现性好,生产的产品安全、有效、稳定、均一、质量可控,自制制剂和参比制剂体外质量基本一致,体内生物等效。

齐云,张玲玲,李标[10](2018)在《洛芬待因缓释片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洛芬待因缓释片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综述近年来有关洛芬待因缓释片临床研究及应用的文献报道。结果与结论洛芬待因缓释片在治疗癌症疼痛、手术后疼痛及多种原因引起的中等程度疼痛等方面有明显的疗效,血药浓度平稳,不良反应小,是二阶梯镇痛的首选药物。

二、萘普待因镇痛效果开放试验临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萘普待因镇痛效果开放试验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长强穴穴位注射亚甲蓝混合液对混合痔湿热下注型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临床资料
        1.1.2 诊断标准
        1.1.3 纳入标准
        1.1.4 排除标准
        1.1.5 剔除标准
        1.1.6 脱落标准和中止标准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分组
        1.2.2 分组治疗方法
        1.2.3 观察指标
        1.2.4 安全性指标
    1.3 统计方法
    1.4 研究结果
        1.4.1 一般资料分析
        1.4.2 术后两组患者疼痛情况比较
        1.4.3 术后首次小便情况
        1.4.4 术后肛门水肿情况的比较
        1.4.5 术后创面愈合时间
        1.4.6 安全性评价情况
    1.5 讨论
        1.5.1 混合痔术后镇痛意义
        1.5.2 关于湿热下注证型的选择
        1.5.3 穴位注射的优势
        1.5.4 长强穴的优势
        1.5.5 亚甲蓝混合液镇痛机制的探讨
        1.5.6 对术后镇痛情况的分析
        1.5.7 缓解术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
        1.5.8 术后肛门水肿情况
        1.5.9 术后创面愈合时间
        1.5.10 术后肛门功能
    1.6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关于混合痔的研究进展
    2.1 中医对痔的认识
        2.1.1 中医对痔的病名的认识
        2.1.2 痔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2.1.3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
        2.1.4 中医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
    2.2 现代医学对痔的认识
        2.2.1 现代医学对痔及病机的认识
        2.2.2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
        2.2.3 现代医学对痔手术方式的研究
        2.2.4 现代医学对痔术后疼痛的治疗
    2.3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临床病例登记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资料
    (一) 研究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中止标准
    (六) 脱落标准
二、治疗方法
    (一) 干预措施
        1. 对照组(三阶梯止痛法)
        2. 治疗组(针刺联合三阶梯止痛法)
        2.1 选穴
        2.2 腧穴定位
        2.3 针具
        2.4 操作方法
        2.5 异常情况处理与预防
    (二) 指标的观察方法
        1. 疼痛程度评估
        2. 疗效指数
        3. 生活质量评估
        4. 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二) 三组治疗前疼痛程度等级比较
    (三) 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比较
    (四) 三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五) 三组生活质量评估
    (六) 三组胃肠道不良反应比较
四、分析与讨论
    (一) 中医学对癌痛的认识及治疗
        1. 中医对癌痛病因的认识
        2.现代医学对癌痛的治疗
        3. 癌痛的中医药治疗
        4. 针灸对癌痛的认识
    (二) 现代医学对癌痛的研究及其治疗
    (三) 针刺镇痛机制
    (四) 选穴依据
        1. 四关穴
        2. 阿是穴
    (五) 留针时间对癌痛患者的影响
    (六) 针刺对癌痛患者镇痛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七) 针刺对癌痛患者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影响
五、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癌痛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3)化瘀祛湿方治疗KOA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1、MMP-1、MMP-3和TIMP-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影像学诊断标准
        2.3 中医病证诊断标准
    3 纳入试验标准
    4 排除试验标准
    5 脱落试验标准
    6 剔除病例标准
    7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
    8 病例分组
    9 治疗方法
        9.1 化瘀祛湿方
        9.2 艾瑞昔布片
        9.3 注意事项
    10 观察及评价指标
        10.1 一般性指标
        10.2 疗效性指标
        10.3 不良反应记录
        10.4 细胞因子的检测
    11 统计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和分析
    1 治疗前、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 治疗前、治疗后两组血清指标的比较
    3 不良反应率及安全性监测
    4 治疗后有效率统计
    5 治疗结束后2周进行随访的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中医对KOA的认识
        1.1 中医对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对治疗方法的研究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KOA的认识
        2.1 病因
        2.2 发病机理
    3 西医的治疗概况
        3.1 非药物治疗
        3.2 药物治疗
        3.3 手术治疗
    4 对“瘀”、“湿”与KOA的认识
    5 对KOA与相关细胞因子的研究
        5.1 导师及团队关于炎症介质、细胞因子的研究
        5.2 研究细胞因子的必要性
        5.3 与本研究相关的细胞因子
        5.4 检测血清、检测关节液的优劣比较
    6 方药分析
        6.1 立方依据
        6.2 药物组成
        6.3 单味药研究
        6.4 化瘀祛湿方组方的意义
    7 艾瑞昔布治疗KOA的现状
    8 研究结果分析
        8.1 治疗后临床疗效分析
        8.2 实验室指标分析
        8.3 不良反应分析
        8.4 有效率评定
        8.5 治疗结束后2周随访分析
第四章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膝骨关节炎发病机制及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疼痛的概述、发病及治疗进展
    综述二 脊髓电刺激的镇痛机制及应用进展
    综述三 慢性疼痛的中医辨证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研究正文
    动物实验植入式国产SCS设备的临床前验证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基于“痛证”理论的国产SCS设备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与结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针刺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针刺治疗混合痔术后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母乳和新生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剖宫产术后母乳喂养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
    背景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图表
    讨论
    小结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剖宫产术后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有效性评价以及对母乳喂养相对婴儿摄取量(RID)的影响
    背景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图表
    讨论
    小结
    研究创新点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围产期和哺乳期镇痛药物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7)地下水中典型药物定性识别及抗生素定量的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物简介
        1.1.1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概述
        1.1.2 药物使用现状
        1.1.3 药物的危害
    1.2 地下水中的药物
        1.2.1 地下水中常见药物的分类
        1.2.2 地下水中药物的来源
        1.2.3 地下水中药物的转化
        1.2.4 地下水中药物的污染检出现状
    1.3 地下水中药物的检测方法
        1.3.1 定性分析方法
        1.3.2 定量分析方法
        1.3.3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UPLC-MS/MS)
    1.4 科学问题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第二章 抗生素在不同环境基质中的分布
    2.1 样品采集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抗生素的检出与分布
        2.3.1 孔隙地下水中抗生素检出与分布
        2.3.2 沉积物中抗生素检出与分布
        2.3.3 岩溶地下水中抗生素检出与分布
        2.3.4 不同环境因素对地下水和沉积物中抗生素的分布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药物的定性识别方法建立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2 典型药物定性谱库中的信息采集
        3.2.1 目标物的选取
        3.2.2 定性谱库的建立
        3.2.3 定性谱库信息评价
        3.2.4 典型药物半定性方法建立及仪器参数
    3.3 地下水中未知典型药物的筛查
        3.3.1 标准溶液的配制
        3.3.2 数据处理方法
        3.3.3 定性谱库在实际样品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64种抗生素的定量检测方法建立
    4.1 目标抗生素的选定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4.3 质谱和色谱条件优化及评价
        4.3.1 质谱条件优化
        4.3.2 色谱分离条件优化
        4.3.3 UPLC-MS/MS检测抗生素方法评价
    4.4 前处理方法评价及检出限确定
        4.4.1 样品前处理
        4.4.2 不同水基质中抗生素回收率
        4.4.3 方法检出限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抗生素在贵州岩溶地下水中的污染分布特征
    5.1 研究区概况
    5.2 样品采集与室内实验
        5.2.1 样品采集
        5.2.2 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5.3 研究区地下水抗生素污染分析
        5.3.1 抗生素的定性检出
        5.3.2 抗生素的定量检出
        5.3.3 抗生素的检出分布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主要参与科研项目
    在学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1
附录2

(8)镇痛药早期干预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早期使用COX-2抑制剂对小鼠内侧半月板失稳骨关节炎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
    材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曲马多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
    材料与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联合阿伦磷酸钠对小鼠DMM模型建立过程中的软骨下骨影响
    材料和方法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致谢

(9)氨酚羟考酮胶囊的制备工艺与一致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氨酚羟考酮胶囊处方工艺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氨酚羟考酮胶囊的质量控制方法及初步稳定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氨酚羟考酮胶囊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氨酚羟考酮胶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洛芬待因缓释片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组方分析
2 临床研究及应用
    2.1 癌症疼痛
    2.2 手术后重度疼痛
    2.3 其他
3 不良反应

四、萘普待因镇痛效果开放试验临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长强穴穴位注射亚甲蓝混合液对混合痔湿热下注型术后镇痛的疗效观察[D]. 张瑞东.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2]不同留针时间针剌治疗癌痛的临床疗效分析[D]. 杨梦怡.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化瘀祛湿方治疗KOA的疗效观察及对血清IL-1、MMP-1、MMP-3和TIMP-1的影响[D]. 康润强.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基于中医“痛证”理论的国产脊髓电刺激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D]. 李怡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针刺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及相关并发症的疗效观察[D]. 张玉洁.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6]地佐辛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母乳和新生儿的影响[D]. 巩文怡.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7]地下水中典型药物定性识别及抗生素定量的方法研究与应用[D]. 郎杭.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8]镇痛药早期干预对骨关节炎软骨下骨影响的实验研究[D]. 陈广东. 苏州大学, 2019(06)
  • [9]氨酚羟考酮胶囊的制备工艺与一致性评价研究[D]. 赵学刚.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10]洛芬待因缓释片的临床研究及应用概况[J]. 齐云,张玲玲,李标. 中国药业, 2018(23)

标签:;  ;  ;  ;  

萘普定镇痛作用公开试验的临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