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数的乘法很重要

一位数的乘法很重要

一、一位乘法至关重要(论文文献综述)

潘西[1](2021)在《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提问的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F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开展高效教学的首要条件之一。于教师而言,数学课堂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机智及课堂随机应变处事能力的一种体现,是对教师教学能力和知识素养的考验。于学生而言,数学课堂提问能有效缓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压力,集中学生注意力,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促进新知识的积极建构和有效转化。本研究以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提问为出发点和宗旨,选取深圳市F小学两位数学老师各2节新授课、2节练习讲评课和2节复习课共12节课为个案研究内容,通过课堂观察、课后访谈、课例分析、比较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对经验型教师三种不同课型课堂提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初步建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类型的课前、课中、课后体系框架,并制定相应的分析指标,通过深入课堂观察发现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提问的亮点和存在问题,为经验型教师进一步发展提供改进建议,同时为新手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本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第二部分是根据研究内容划分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类型,并提出各阶段具体的分析指标;第三部分是通过指标分析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个案经验及存在问题;第四部分主要是采用课堂教学事实转述的形式对经验型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表现特点进行归纳总结,获得新手教师从事教学实践工作的经验和启示;第五部分是根据表现特点和教学启示提出经验型教师课堂提问存在问题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的质量。

刘洋[2](2021)在《基于BCH与LDPC算法的NAND Flash纠错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信息产业对海量数据的存储与处理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NAND FLASH凭借其容量、速度方面的优势已成为现代存储系统的主要选择。而考虑到NAND闪存存储介质上的数据存在比特翻转的可能性,所以选择使用如BCH和LDPC等具有较强纠错能力的纠错算法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系统的可靠性是至关重要的。针对误码分布的两种情况,本文分别设计实现并优化了具有模块化思想的并行BCH纠错系统和LDPC纠错系统。在误码率极低时,例如基于SLC的存储设备可以应用BCH纠错系统来消除位翻转的影响;而在误码率较高时,例如基于MLC、TLC的存储设备可以应用LDPC纠错系统来完成位错的校正。在BCH方面,首先阐述了编码的原理及实现方法。其次在错误检测模块中提出了一种采用资源复用和结构共享技术来减少硬件消耗的方法。为了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速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查找表和树形结构的错误位置多项式系数计算的非求逆方法。最后采用提前终止法和缩小根距法可以显着降低功耗和提高解码速度。在LDPC方面,首先分析讨论了其编解码的结构化思想,然后从硬件实现的角度着手,以编译码复杂度低的能够提供足够的并行性和灵活性的QC-LDPC码作为设计基础,利用其子矩阵为循环结构的特点,在编码时复用其核心的计算结构,因此能够极大的简化设计流程,实现快速编码。译码方案采用计算速度更快的归一化最小和算法并应用实用的分层译码技术,可以实现多个校验方程相关消息的同时更新和传递。最后针对一些特殊的、要求数据的准确率达到很高水平的应用场景,提出可以采用纠错性能更好BCH+LDPC级联的纠错方案。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以及高效编解码算法的有效性。

许稼珵[3](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教学现状研究 ——以Q小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新时代发展,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一个国家国力的体现。国家课标目标随之不断推进,教师专业校内外发展都得到了重视。扎实的知识基础是一名好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进一步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知识具有深刻的理解,并且能以一种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数学这门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受重视的程度也越来越高。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与运算”是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在计算的教学过程中,算理知识及其掌握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上海市小学数学教师,为了解小学数学教师对算理知识的掌握状况,选取了Q小学16名小学数学教师,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测验法和访谈法对此进行初步研究,研究中显示: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相关算理知识呈现方式,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水平较为一般。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在乘法运算法则以及小数相关算理掌握较薄弱,年龄、教龄和职称对教师算理知识掌握有一定影响。针对教师在算理知识掌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教师算理知识掌握的培养策略,教师自身的主观努力,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培训,增添有关算理知识的参考文献编制,高校课程编排调整。希望本文能为教师知识研究提供帮助,为以后的教师培训提供参考。

唐玺孜[4](2021)在《低成本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信道损伤及数字均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云计算、云存储等数据业务的蓬勃发展,全球光网络数据流量呈现出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其中,以光纤接入网和数据中心光互联为代表的短距离光纤传输场景具有传输距离短、接口密度大、设备数量多等特点,因而其对于成本和功耗极其敏感,是整个光网络扩容的关键部分。因此,研究低成本大容量的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对于应对全球数据流量的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强度调制/直接检测(IM/DD)系统具有低成本、低功耗、小体积、易于集成等特点,非常适合部署在下一代短距离传输的应用场景。然而,随着传输速率的急剧上升,IM/DD系统对于系统信道损伤极为敏感。因此,面向短距离传输应用场景亟需扩容的需求,本论文围绕高速IM/DD系统中的信道损伤这个主要科学问题,重点研究了器件带宽限制、系统非线性失真、光纤色散等信道损伤的产生机理,并且在光纤接入网和数据中心光互联这两个典型的短距离应用场景中提出了一系列先进的数字均衡技术来补偿信道损伤,为实现下一代低成本大容量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不同应用场景下的关键性能指标不同,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核心创新点分别从光纤接入网和数据中心光互联这两个应用场景来进行概括。一、低成本高速PON系统光纤接入网采用无源光网络(PON)系统进行承载,其对于成本和功耗极其敏感。基于低带宽器件实现高速PON可以节约系统成本,但其带来的问题是器件带宽不足会使系统受到带宽限制,再加上光纤色散造成的功率衰落和系统的非线性失真,会让PON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信道损伤,因此研究先进的数字均衡技术来补偿信道损伤至关重要。由于在点到多点的PON系统中,多载波调制和单载波调制各具优势,本论文分别基于多载波PON和单载波PON开展研究。1.基于多载波I-SC-FDM的低成本高速PON系统。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具有调制格式灵活、载波可灵活分配的特点,因此OFDM-PON在光纤接入网中被广泛研究。本论文首先针对OFDM系统中信号生成复杂度高和峰均功率比(PAPR)高这两个关键问题,研究了基于实数间插子载波频分复用(I-SC-FDM)的PON系统。相比于OFDM系统,一方面,I-SC-FDM系统将信号生成复杂度由O(N log2N)降低至了 O(N)。另一方面,I-SC-FDM系统将PAPR大大降低。具体而言,基于8-QAM和16-QAM的I-SC-FDM系统将PAPR降低了 8dB左右;基于QPSK的I-SC-FDM系统将PAPR降低了 11 dB左右。然后,本论文基于I-SC-FDMPON系统提出了新型的频域、时域联合信道均衡算法。研究表明,在基于10-G class器件的40 Gbps PON系统中,频域、时域联合均衡相对于单独的频域均衡和单独的时域均衡分别提高了 1 dB和0.6 dB的接收机灵敏度;并且,频域、时域联合均衡的计算复杂度只有单独采用时域均衡的23.7%。2.基于单载波PAM4的低成本高速PON系统。单载波PAM4信号结构简单,PAPR低,且频谱效率是传统NRZ的两倍,因而其在下一·代单载波PON系统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基于低成本的10-G class器件和PAM4调制格式,研究了 PAM4-PON系统的信道损伤以及传统均衡器在补偿信道损伤时的局限性,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数字均衡方案,具体可以概括为:1)针对Volterra非线性均衡器(VNLE)内核数多导致均衡复杂度高的问题,本论文通过优化内核选取,提出在PON系统中采用记忆多项式均衡器(MPE)代替VNLE,并且将MPE和VNLE扩展至前馈滤波结合反馈滤波的结构当中,提出了 FFE-DFE-Polynomial和FFE-DFE-Volterra。实验结果表明,在40Gbps PON 系统中,FFE-DFE-Volterra和FFE-DFE-Polynomial实现了相似的均衡性能,但是FFE-DFE-Polynomial 所需的计算复杂度仅为 FFE-DFE-Volterra 的 16.67%。2)针对前馈均衡器(FFE)抽头数多时计算复杂度高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采用圆周卷积代替线性卷积的方式,实现了快速频域均衡。研究结果表明,当FFE抽头数大于20时,快速频域均衡更加有效。并且,针对FFE对系统噪声的增强问题,本论文研究了后滤波+简化最大似然序列检测(MLSD)的级联均衡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50 Gbps PON系统中,通过采用快速频域均衡+后滤波+简化MLSD的均衡方案比仅采用FFE的均衡方案接收机灵敏度提高了 4dB以上。3)针对如何提高传统判决反馈均衡器(DFE)均衡性能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混合判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50Gbps PON系统中,分别考虑10-2和10-3的前向纠错(FEC)门限时,最优的混合判决比仅采用单个符号判决分别提升了 0.7 dB和1.3 dB的接收机灵敏度。二、低成本大色散容忍度的超高速数据中心光互联系统下一代数据中心光互联系统的传输速率要高于PON系统,因此其对于光纤色散更加敏感。当光纤色散导致信号产生了谱零点时,其信道均衡方式与没有谱零点时完全不同。本论文针对如何补偿色散导致的信号谱零点这一关键问题,从机理上分析指出基于自回归滤波的DFE能补偿信号谱零点,并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大色散容忍度均衡方案,取得了较为领先的研究成果,具体可以概括为:1)针对如何提高有效信噪比(SNR)来增强DFE均衡性能的问题,本论文提出采用降低载波信号功率比的方式来提升有效SNR,并通过MPE均衡器抑制增强的信号拍频干扰,再通过DFE来均衡色散造成的谱零点。实验结果表明,非线性失真与光纤色散联合补偿的MPE-DFE方案能支持C波段56 Gbps PAM4信号传输80 km标准单模光纤(SSMF),并且其误码率(BER)在7%FEC门限以下。2)针对传统DFE在信道较差时错误传播较长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新型的错误擦除判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在C波段112 Gbps PAM4信号传输20km SSMF的系统中,基于错误擦除的判决方案将平均错误传播长度从8.7降低至了 2.3。3)针对传统DFE容易产生错误传播的问题,本论文提出了多符号联合判决方案。并且,本论文在多符号联合判决方案中研究了最大似然检测(MLD)算法、M算法和球形译码(SD)算法三种树形搜索算法。实验结果表明,在C波段112 Gbps PAM4信号传输20 km SSMF的系统中,多符号联合判决方案相对于单个符号判决方案将BER从1.2×10-2降低至了6.0×10-4。并且,相对于MLD算法,M算法和SD算法都能将复杂度降低三个数量级左右。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光纤接入网和数据中心光互联这两个典型的短距离传输应用场景,分别研究了在这两个场景下如何补偿信道损伤,并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基于数字信号处理的信道均衡方案,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为实现下一代低成本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沈中宇[5](2021)在《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教师教育,要改善教师教育的效果,教师教育者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数学教师教育者在数学教师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数学教育研究者开始关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其中,“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Mathematical Knowledge for Teaching Teachers,简称MKTT)理论为研究一般数学教师教育者所需要的数学知识提供了借鉴。但已有的研究中对于“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仍然缺乏清晰准确的刻画,同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构建,相关的实证研究较少。基于以上原因,本文以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为研究主题,选取高中数学教研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有哪些?(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哪些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针对本研究的三个研究问题,将研究设计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以及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阶段采用了专家论证法。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梳理已有的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知识框架,接着通过对相关的成分和子类别的反复比较,构建初始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最后通过三轮专家论证得到最终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阶段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其中选取了高中数学中重要的数学主题编制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通过编码分析高中数学教研员的问卷回答和访谈实录,从而了解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采用了案例研究法。其中观察了不同的高中数学教研员的多次教研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对教研活动进行录音并在观测后对高中数学教研员进行访谈,对录音和访谈材料进行编码和统计,从而剖析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本研究的基本结论是:1.构成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的要素包括4个成分与12个子类别。构成成分为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学科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一般内容知识、专门内容知识和关联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内容与学生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和内容与课程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学科高等知识、学科结构知识和学科应用知识,数学哲学知识包含的子类别为本体论知识、认识论知识和方法论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学科内容知识、教学内容知识、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4个成分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短板;(2)高中数学教研员对不同知识成分的掌握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在学科内容知识和教学内容知识2个方面掌握较好,而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哲学知识2个方面还有所欠缺;(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具体理解: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基本的概念、定理和公式的合理性以及不同概念、定理和公式之间的联系较为熟悉;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有关特定数学内容学习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教授方式和相关数学内容在教科书中的编排理解较深;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能够对中学数学知识作出一定程度的推广、涉猎不同学科中数学知识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能够大致解释数学定义的基本作用和标准、数学研究的动力、数学证明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4)高中数学教研员在各个知识成分中有以下欠缺之处: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定义的多元性、解释的多样性和联系的普遍性方面还有进步的空间;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对于学生数学学习困难的细致理解、不同数学内容的深入教授和教学内容编排意图的全面考虑还有提升的余地;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从高观点理解中学数学知识、分析不同知识的联系和在不同学科中应用数学知识方面还有较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还不能形成系统的理解。3.在数学教研活动中,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出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情况如下。(1)高中数学教研员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大部分属于教学内容知识和学科内容知识,小部分属于数学哲学知识和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2)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的主要知识来源为一般内容知识、内容与教学知识、学科高等知识和方法论知识。(3)高中数学教研员在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主要有:在学科内容知识方面有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和性质及其由来、表征、证明及解释;不同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在教学内容知识方面有学生对特定数学内容理解存在的困难;不同数学内容的引入、辨析、应用和小结的教学方法;特定数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和在教科书中的编排。在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方面有中学数学课程中的数学概念在高等数学中的推广;高观点下不同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数学知识在现代科学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在数学哲学知识方面有对数学定义的认识;对数学认识过程的理解;推理论证在数学中的作用;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本研究对于教师教育者专业标准的制订、数学教师教育者专业培训的设计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规划有一定启示,后续可以在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和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

孙丹丹[6](2021)在《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研究是一项在数学教育中运用数学史的实证研究,关注数学史研修对在职初中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的影响。为此,研究者设计实施了一项旨在发展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的基于数学史的网络研修项目,共持续一年,包含九个主题的数学史学习及教学研讨,研究致力于分析:参与研修项目的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是否有转变?如果有:(1a)教师数学观内容有何转变?(1b)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2a)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有何转变?(2b)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有何转变?(3)教师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转变有何联系?这些转变与数学史有怎样的联系?研究收集了教师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李克特问卷、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前后测开放性问卷、9个研修主题的反思单及若干教师的反思单追踪访谈、个案教师教学设计、个案教师半结构化访谈等数据,综合教师总体与教师个案两个层面来分析问题1教师数学观的变化及问题2教师数学教学观的变化,总体层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教师观念转变趋势,个体层面的分析有助于深入转变细节,问题3数学史、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转变关系的探索依赖于具体情境,因此仅在个案层面回答。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法分析教师总体观念转变,采用案例研究法分析教师个体观念转变。研究发现,教师数学观表现出更支持柏拉图主义和问题解决观、更否定工具主义观的趋势,教师数学教学观表现出更支持强调理解及学生中心、更否定强调表现的趋势。具体而言,教师数学观内容的转变体现在:持有更加动态的数学观;倾向认为数学思维的应用也是一种数学应用;否定数学是不相关的事实规则集合。教师数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阐释性、例证性、论证性、一致性的增强。教师数学教学观内容转变体现在:深化“双基”目标;重视情意及观念目标的培养;尊重及重视学生的想法;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及思考;补充调整教科书。教师数学教学观持有方式转变体现在:例示性、论证性、执行性及联结性增强,冲突性减弱。研究从数学史(横向枚举史、纵向演进史)和HPM课例实施及观摩两方面阐述了数学史网络研修对数学教师观念的影响路径。本研究理论创新在于综合信念内容及信念持有方式两个视角来探索数学史对数学教师观念系统的影响,关注了已有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究较少关注的数学教学信念,同时讨论了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之间的联系。实践创新在于设计了可推广的指向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的教师教育项目,借助网络研修拓广了以数学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辐射面,为开展“互联网+教师教育”提供参考原型。

刘颖[7](2021)在《四年级学生理解竖式除法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学理解这个领域,概念性理解与程序性理解一直是国内外热议话题。我国课标指出:“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技能操作的程序和步骤,还要使学生理解程序和步骤的道理。”(1)竖式除法不仅涉及程序性知识,也涉及乘法、减法以及除法的相关概念性知识,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也是进一步学习与理解运算的关键。学生在学习该算法时存在诸多困难,教师一般会通过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记住运算的程序,并不强调算理,导致学生只会计算,却不知为何可以这样计算,也不知道计算过程的实际意义,归根到底源于对算理的不理解。从竖式除法内容来看,整数竖式除法是学生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整数竖式除法的内容包括“被一位数除”和“被两位数除”。学习“被一位数除”是学习“被两位数除”以及“小数除法”的基础。而“三位数被一位数除”相较“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而言,计算的程序不变,难度有所增加,因此本文以“三位数被一位数除”为例考察学生对竖式除法的理解现状,发现学生理解存在的困难之处以及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一些建议与措施。本文采用测验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广泛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数学理解以及竖式除法的研究现状,将数学理解分为“程序性理解”与“概念性理解”两个维度,然后分别构建研究框架,考察学生在这两个维度上对于竖式除法的理解情况。“程序性理解”维度框架的构建借鉴沃斯的分类方法,主要研究三个问题:学生程序性理解现状如何;存在哪些计算错误;计算错误背后的原因。“概念性理解”维度框架的构建借鉴斯莱斯尼克的问卷,调查学生对5部分内容的理解现状:位值概念;商、余数、部分积的实际意义;横式与竖式的转化;竖式与实际情景的转化以及为何从高位算起。本文参考特蕾莎的理解水平构建“三位数被一位数除”的评价框架,用以评价学生的理解水平。最后选取上海市某所小学四年级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测验卷进行测验并对学生、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总体来说,学生对于竖式除法的程序性理解情况较好,概念性理解情况较差,即计算正确率较高,但对算理理解情况较差。在程序性理解层次上,学生在计算时主要出现了6种错误:减法错误;乘法错误;余数错误;书写格式错误;抄写错误;关于“0”的错误。其中最后一种错误率较高。究其原因,学生犯程序性错误除了粗心之外,多是概念性理解不佳造成的。在概念性理解层次上,学生对于竖式除法中“位值”概念以及“竖式与实际情景的转化”理解情况较好,对“商、部分积、余数实际意义”以及“横式与竖式的转化”理解情况较差。并且学生对“为何从高位算起”缺乏思考。在理解水平上,绝大部分学生都处于2水平,即能够较好的理解竖式除法中的“位值”概念,但不能理解数的拆分与组合,对于除法模型理解不深刻,无法体会竖式除法的便捷性。影响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主要有4点: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不足;算法规则本身难度大;教师教学不足;教科书呈现方式不足。综上所述,笔者提出5点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竖式除法的建议: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算理;在教学中渗透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在教学中使用多种表征方式;教科书编排高质量的现实情景例题;教科书中增加多样表征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赵搏文[8](2020)在《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周期内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无线通讯和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以及移动智能设备的普及,使得以设备为中心的无线传感网络转为以人为中心的移动群智感知。移动群智感知将感知任务以众包的方式外包给一群拥有智能设备的普通人,然后利用群体的智慧和优势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周期包括任务创建与分配、任务执行和感知数据收集三个阶段。相比于传统的无线传感网络,移动群智感知具有组织形式更开放,感知内容更丰富、应用范围更广、扩展性更强、部署成本更低等优点。移动群智感知被视为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一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中的方方面面,如室内导航、交通状况分析、环境监测、服务推荐、群体行为和健康感知等。虽然移动群智感知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移动群智感知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如何为参与者提供合适的奖励以激励更多的参与者参与、如何保护群智感知系统中任务请求者和任务参与者的隐私、如何评估异构的群智感知数据的可靠性等。近年来,尽管有很多研究工作关注移动群智感知激励机制的设计、感知任务的分配以及数据可靠性评估,但目前的研究仍存在下列不足:(1)现有的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分配方案不能在同时保护任务请求者和任务参与者隐私的情况下实现最短旅行距离的求解;(2)多数现有的移动群智感知激励机制未能很好地平衡奖励分发、数据可靠性评估以及隐私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与联系;(3)面对连续感知的群智感知任务,激励机制缺乏隐私和可靠性感知的实时奖励分发策略;(4)针对移动智能设备丰富的传感器类型收集的异构感知数据,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难以用保护隐私的方式实现异构数据的可靠性评估。为解决上述问题与挑战,本文从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周期的三个阶段进行了如下四个方面的探索:(1)在任务分配阶段,针对现有的隐私保护任务分配方案不能在双向隐私保护的情况下求解最短旅行距离的问题,提出双向隐私保护的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分配方案(i TAM)。方案采用Paillier同态密码系统同时加密任务要求和参与者的配置信息以保护二者的隐私。为解决数据密态下的任务分配和距离计算问题,方案中设计了隐私保护的比较协议PCP和隐私保护的最小值求解协议PMIN。针对竞争型感知任务和合作型感知任务,方案提出单个参与者选择问题和多个参与者选择问题。无论感知任务需要k(k>1)个任务参与者还是仅需一个任务参与者,i TAM都可以在保护任务请求者和任务参与者隐私的情况下找到离任务位置最近的k(k≥1)个任务参与者。在真实数据集和合成的数据上的实验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i TAM是可行且高效的并且一定可以求出最短旅行距离。(2)在任务执行阶段,针对现有的激励机制通常不能同时实现隐私保护和数据可靠性评估,提出保护隐私并支持数据质量感知的激励机制(PACE)。方案中提出并实现零知识的数据可靠性评估协议i ZKM,解决数据隐私保护同数据可靠性评估和激励机制之间的矛盾。此外,方案设计了以感知数据和可靠数据计算出的数据质心为输入的质量量化函数,并通过质量量化函数建立数据可靠性与激励机制的联系。方案还提出奖励预付机制来防止不诚实的任务请求者拒绝为任务参与者支付奖励。在真实的数据集上的实验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PACE是可行且高效的,并为收集高质量数据的参与者提供更多的奖励。(3)在任务执行阶段,虽然提出的PACE可以调和隐私保护、数据可靠性评估和奖励分发的矛盾与联系,但需要事先设定可靠性要求,并需要任务参与者与感知平台进行多次通讯才能完成数据可靠性评估。为降低任务参与者的计算和通讯开销并实现实时的奖励分发,提出连续感知任务隐私和可靠性感知的实时激励机制(PRICE)。PRICE设计了一种新的隐私保护真值发现协议Pri TD实现隐私保护的数据可靠性评估。不同于现有的隐私保护真值发现方案,设计的Pri TD仅需要一个服务器且不需要任务参与者与感知平台进行多轮通讯。PRICE中还首次提出采用两层真值发现机制解决单时间片故障导致的不公平激励问题。在真实的数据集和合成的数据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PRICE可以有效的实现实时的奖励分发并能解决由单时间片故障引起的不公平激励问题。(4)在感知数据收集阶段,针对移动群智感知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案通常只支持单一数据类型,并难以实现隐私保护的数据可靠性评估,提出面向异构数据保护隐私的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Iron M)。Iron M提出将异构数据的可靠性评估转化为数据范围和相等性约束检验。为实现隐私保护的异构数据可靠性评估,Iron M提出隐私保护的范围匹配方案P2RM,该方案可以同时实现数值型感知数据和文本感知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此外,Iron M利用敏感哈希函数的单向性和可区分性实现隐私保护的多媒体感知数据可靠性评估。Iron M不需要任务参与者与感知平台进行多轮通讯和多个服务器来完成数据可靠性评估,能够同时保护任务参与者和任务请求者的隐私,并且可以防止感知平台的猜测攻击。在真实数据集上的实验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Iron M可以对异构数据执行实时且隐私保护的可靠性评估。

王旭青[9](2020)在《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学习中的困难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天水市某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整式乘除运算在初中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应用意识、推理能力与运算能力,并且运算能力是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和基本的能力。为此,研究从不同的维度思考,了解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学习的困难类型,探析导致困难的原因,并且结合教学现状,给出相应的改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笔者以八年级五个班的274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选择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访谈研究法与课堂观察研究法来研究学生在整式运算中出现的困难类型以及产生困难的原因。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调查法和测试卷调查法,并使用Excel和SPSS软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通过定量与定性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的困难类型主要有知识掌握类困难、技能运用类困难和数学思想理解困难。在知识掌握方面主要是法则混淆不清、随意套用公式以及概念理解不透彻;技能运用方面的困难有应用意识薄弱、符号意识不强、运算能力不足与推理能力差。导致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学生非智力因素即数学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基础薄弱、审题不仔细、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智力因素即法则混淆不清,概念理解不透彻、解题思路不清楚,解题能力不足、知识运用不灵活,迁移困难。改善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困难的策略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注重师生感情的沟通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从采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法则,公式的记忆、注重概念的教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三方面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抓住运算的本质,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主要从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与加强运算技巧的训练两方面着手;可以从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与培养数学思想两方面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闫肃[10](2020)在《小学生分数运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锦州市两所小学为例》文中指出分数知识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后续数学学习的重要衔接。分数运算的教学是小学数学的重难点之一,能够灵活而且正确地进行分数运算可以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学生数感的建立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测试法、文献研究法以及非结构性访谈对小学生在分数运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展开调查研究。总体而言小学生对分数运算的掌握情况处于中偏上等水平,部分学生的分数运算能力依然有待提高。学生在分数运算的过程中极易在运用运算律正确解题,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这三方面出现问题,此外在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分数应用题时容易出现对问题中的“量”和“率”难以准确分辨,无法在题干中准确找到相对复杂的单位“1”等问题。在研究学生对分数运算的掌握情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错误原因深入探析,发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学生的认知基础较弱,学习分数知识时存在抵触心理及学习者的思维不够灵活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主要从应该重视学生的自身积累,丰富教学方式以及提供多样的学习素材三个角度提出相关的策略。本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分数知识的掌握现状,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使用合理且丰富的学习素材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有助于学生衡量自身实际水平,及时发现不足,为后面有关知识的学习夯实基础。

二、一位乘法至关重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位乘法至关重要(论文提纲范文)

(1)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提问的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F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实需要
        (三)个人旨趣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经验型教师
        2.课堂提问
        (二)文献综述
        1.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教师课堂提问的理论研究
        3.教师课堂提问的实证研究
        4.国内外已有研究述评
    四、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课堂观察法
        3.访谈法
        4.课例分析法
        5.比较法
        6.个案研究法
        (三)研究思路
    五、研究对象的选择与确定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1.研究对象所在学校的基本情况
        2.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六、研究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研究资料收集
        1.课堂提问观察量表
        2.课堂提问访谈提纲
        (二)研究资料分析
第一章 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教学提问的类型及分析指标
    一、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教学提问类型划分的理论依据
        (一)教师成长课堂范式
        (二)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三)三元对话理论
        (四)时间等待理论
    二、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教学提问类型框架的构成
        (一)课堂教学提问课前预习准备
        (二)课堂教学提问课中实施
        (三)课堂教学提问课后反思
    三、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分析指标
        (一)课前预习备课分析指标
        1.备“教材”的分析指标
        2.备“学生”的分析指标
        3.备“教法”的分析指标
        (二)课中实施情况分析指标
        1.课堂提问数量分析指标
        2.课堂提问类型分析指标
        3.课堂提问内容分析指标
        4.课堂提问问答方式分析指标
        5.课堂提问叫答方式分析指标
        6.课堂提问侯答时间分析指标
        7.课堂提问理答方式分析指标
        8.课堂提问语言表述分析指标
        (三)课后反思情况分析指标
        1.作业辅导反思分析指标
        2.测验评价反思分析指标
        3.自身反思分析指标
第二章 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教学提问的个案经验及存在问题
    一、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个案经验
        (一)课前预习准备经验
        1.课堂提问至关重要
        2.课堂提问设计关注多样
        3.教案设计准备充分
        4.课堂提问课型了解全面
        (二)课中实施经验
        1.课堂提问数量因课型而异
        2.课堂提问类型样多面广
        3.课堂提问内容全面具体
        4.课堂提问问答直观形象
        5.课堂提问叫答形式多样
        6.课堂提问侯答因“题”而异
        7.课堂提问理答正向积极
        8.课堂提问语言形象清晰
        (三)课后反思经验
        1.作业辅导反思经验
        2.测验评价反思经验
        3.自身反思经验
    二、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课前准备存在问题
        1.课堂提问相关理论知识不足
        2.对学生了解不到位
        (二)课中实施存在问题
        1.提问数量因课型而异,却缺乏有效筛选
        2.高水平认知提问较多,忽略低水平认知提问
        3.提问内容全面,但目标针对性不足
        4.提问问答直观,却缺乏思维转换训练
        5.提问叫答面向全体,却忽略个别差异
        6.提问侯答因题而异,却忽略学生学习差异
        (三)课后反思存在问题
        1.课堂提问交流较少,课后反思不足
        2.课堂提问未再寻根溯源,反思归因意识不足
第三章 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表现特点及教学启示
    一、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表现特点
        (一)课堂教学提问课前预习准备
        1.根据教材知识设计课堂提问
        2.根据学生学情设计课堂提问
        3.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提问
        (二)课堂教学提问课中实施
        1.课堂提问数量——因课型而异
        2.课堂提问类型——高水平认知为主
        3.课堂提问内容——全面具体
        4.课堂提问问答——直问为主
        5.课堂提问叫答——兼顾全体
        6.课堂提问侯答——因题而异
        7.课堂提问理答——积极为主
        8.课堂提问语言——清晰直观
        (三)课堂教学提问课后反思
        1.反思作业辅导
        2.反思测验评价
        3.反思自身
    二、对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的教学启示
        (一)课堂教学提问课前准备
        (二)课堂教学提问课中实施
        (三)课堂教学提问课后反思
第四章 提升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质量的建议
    一、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课前准备方面
        (一)加强课堂提问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
        1.定期开展课堂提问专题讲座
        2.观摩优秀教师课堂教学
        3.举办读书交流会
        (二)提前规划课堂教学提问,做足准备工作
        1.组织师生班会交流活动
        2.设计课堂教学提问
    二、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课中实施方面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标,提高课堂提问质量
        (二)紧扣教学内容,设置多种课堂提问类型
        (三)抓住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提问内容
        (四)灵活设置课堂提问问题,锻炼学生不同思维能力
        (五)了解学生,课堂提问叫答关注特殊和差异
        (六)因材施教,合理控制课堂提问侯答时间
    三、经验型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课后反思方面
        (一)注重教师课后交流,积累课堂提问经验
        (二)撰写反思日志,提高课堂提问归因意识
结语
    一、本研究的局限性
    二、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2)基于BCH与LDPC算法的NAND Flash纠错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NAND Flash的发展及出错机制
    1.2 纠错算法的发展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2.纠错码的理论基础
    2.1 Galois域理论
    2.2 Galois域的构造与运算
    2.3 线性分组码
3.BCH码编解码原理及编译码器的设计
    3.1 BCH码的构造
    3.2 BCH编码原理
    3.3 BCH译码原理
        3.3.1 伴随式计算原理
        3.3.2 错误位置多项式求解原理
        3.3.3 chien搜索原理
    3.4 BCH编码器的设计
        3.4.1 串行 BCH 编码器
        3.4.2 使用lookahead技术的BCH并行编码器
    3.5 BCH译码器的设计
        3.5.1 资源复用型伴随式求解模块设计
        3.5.2 判决树型确定错误位置多项式模块设计
        3.5.3 使用提前终止方法的chien搜索模块设计
        3.5.4 基于LUT结构或组合逻辑结构的有限域乘法器模块设计
    3.6 BCH编译码器的整体结构
    3.7 本章小结
4.LDPC编解码原理及编译码器的设计
    4.1 LDPC编码原理
    4.2 LDPC 解码原理
    4.3 QC-LDPC的快速编码器设计
    4.4 QC-LDPC的分层译码器设计
    4.5 QC-LDPC编译码器的性能仿真与验证
    4.6 高性能BCH与 LDPC级联纠错系统的设计
    4.7 级联纠错系统的性能仿真与验证
    4.8 本章小结
5.BCH与LDPC纠错系统实现及分析
    5.1 BCH 编译码器的实现与分析
    5.2 LDPC 编译码器的实现与分析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教学现状研究 ——以Q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学科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1.2 算理对于计算教学的重大意义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对于数学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
        1.2.2 对于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1.3 研究的问题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内容分析法
        1.4.3 测验法
        1.4.4 访谈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算理
        2.1.2 算理知识
    2.2 文献综述
        2.2.1 算理的作用分析
        2.2.2 算法与算理关系研究
        2.2.3 算理知识的教学研究
        2.2.4 算理知识的掌握研究
第3章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算理知识系统化整理与分析
    3.1 教材中包含的算理知识内容
        3.1.1 小学数学加减法算理的教材分析
        3.1.2 小学数学乘除法算理的教材分析
    3.2 教材中算理呈现方式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
    4.2 算理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框架
    4.3 研究步骤
        4.3.1 测试卷编制
        4.3.2 数据的收集
        4.3.3 测试卷的评分细则
    4.4 测试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4.4.1 信度分析
        4.4.2 效度分析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现状分析
    5.1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总体分析
        5.1.1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总体得分分析
        5.1.2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总体水平分析
    5.2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维度分析
        5.2.1 各维度比较分析
        5.2.2 各维度分别分析
    5.3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各部分内容分析
        5.3.1 整数算理知识掌握程度分析
        5.3.2 分数算理知识掌握程度分析
        5.3.3 小数算理知识掌握程度分析
    5.4 小学数学算理知识掌握程度的个案分析
    5.5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的影响因素分析
        5.5.1 不同教龄对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的影响
        5.5.2 不同职称对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的影响
        5.5.3 不同任教年级对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的影响
第6章 研究结论、建议及不足
    6.1 研究结论
        6.1.1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的算理知识呈现
        6.1.2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情况现状
        6.1.3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培养策略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测试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致谢

(4)低成本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信道损伤及数字均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基于IM/DD的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短距离IM/DD光纤传输系统架构及信道损伤机理
    2.1 IM/DD光纤传输系统架构
    2.2 IM/DD系统信道损伤机理分析
        2.2.1 器件带宽受限
        2.2.2 系统非线性失真
        2.2.3 光纤色散
        2.2.4 系统噪声
    2.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多载波I-SC-FDM的低成本高速PON系统
    3.1 实数I-SC-FDM系统的信号生成方案
    3.2 实数I-SC-FDM系统的频域、时域联合均衡方案
        3.2.1 实数I-SC-FDM系统的频域均衡方案
        3.2.2 实数I-SC-FDM系统的时域均衡方案
        3.2.3 实数I-SC-FDM系统的频域、时域联合均衡方案
    3.3 基于10-G class器件的40 Gbps I-SC-FDM PON实验设置
    3.4 基于10-G class器件的40 Gbps I-SC-FDM PON实验结果
        3.4.1 仅采用频域均衡的实验结果
        3.4.2 仅采用时域均衡的实验结果
        3.4.3 采用频域、时域联合均衡的实验结果
        3.4.4 三种均衡方式的计算复杂度和均衡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单载波PAM4的低成本高速PON系统
    4.1 低成本高速PAM4-PON的系统架构
    4.2 基于Volterra级数及其简化模型的均衡方案
        4.2.1 Volterra级数及其简化模型的非线性均衡原理
        4.2.2 Volterra级数及其简化模型在PON系统中的实验验证
    4.3 基于快速频域均衡、后滤波及简化MLSD的系统均衡方案
        4.3.1 快速频域均衡原理
        4.3.2 后滤波结合简化MLSD的原理
        4.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基于混合判决反馈模型的低复杂度均衡方案
        4.4.1 基于判决反馈模型的混合判决原理
        4.4.2 混合判决反馈模型在PON系统中的实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低成本大色散容忍度的超高速DCI系统
    5.1 基于自回归滤波器的谱零点补偿原理
    5.2 非线性失真与光纤色散联合补偿的均衡方案
        5.2.1 IM/DD系统信号传输过程原理分析
        5.2.2 实验设置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2.3.1 系统频率响应和接收信号的功率谱
        5.2.3.2 均衡器性能分析
        5.2.3.3 均衡器复杂度分析
    5.3 基于判决错误擦除的大色散容忍度均衡方案
        5.3.1 基于错误擦除的判决方案原理
        5.3.2 判决错误擦除方案的实验验证
        5.3.2.1 实验设置
        5.3.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 基于多符号联合判决的大色散容忍度均衡方案
        5.4.1 多符号联合判决原理
        5.4.2 树形搜索算法原理及复杂度分析
        5.4.2.1 MLD算法原理及复杂度分析
        5.4.2.2 M算法原理及复杂度分析
        5.4.2.3 SD算法原理及复杂度分析
        5.4.3 多符号联合判决的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本论文资助来源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列表与参与项目情况

(5)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需要关注
        1.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研究值得重视
        1.1.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有待探索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
        2.1.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框架
        2.1.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测评
        2.1.3 文献小结
    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
        2.2.1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框架
        2.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调查
        2.2.3 文献小结
    2.3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
        2.3.1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框架
        2.3.2 数学教师教育课堂的学习任务实践
        2.3.3 文献小结
    2.4 文献述评总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设计
        3.1.1 文献分析与框架确立
        3.1.2 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
        3.1.3 现场观察与案例分析
    3.2 研究对象
        3.2.1 专家论证对象
        3.2.2 问卷调查对象
        3.2.3 深度访谈对象
        3.2.4 案例研究对象
    3.3 研究工具
        3.3.1 论证手册
        3.3.2 调查问卷
        3.3.3 访谈提纲
        3.3.4 观察方案
    3.4 数据收集
        3.4.1 专家论证
        3.4.2 问卷调查
        3.4.3 深度访谈
        3.4.4 现场观察
    3.5 数据分析
        3.5.1 专家论证
        3.5.2 问卷与访谈
        3.5.3 现场观察
第4章 研究结果(一):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4.1 文献分析
        4.1.1 已有框架选取
        4.1.2 相关成分析取
        4.1.3 相关类别编码
    4.2 框架构建
        4.2.1 相关类别合并
        4.2.2 相应成分生成
        4.2.3 初步框架构建
    4.3 框架论证
        4.3.1 第一轮论证
        4.3.2 第二轮论证
        4.3.3 第三轮论证
第5章 研究结果(二):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5.1 学科内容知识
        5.1.1 一般内容知识
        5.1.2 专门内容知识
        5.1.3 关联内容知识
    5.2 教学内容知识
        5.2.1 内容与学生知识
        5.2.2 内容与教学知识
        5.2.3 内容与课程知识
    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3.1 学科高等知识
        5.3.2 学科结构知识
        5.3.3 学科应用知识
    5.4 数学哲学知识
        5.4.1 本体论知识
        5.4.2 认识论知识
        5.4.3 方法论知识
    5.5 总体分析
        5.5.1 学科内容知识
        5.5.2 教学内容知识
        5.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5.5.4 数学哲学知识
第6章 研究结果(三):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6.1 案例1
        6.1.1 第一轮观察:平均值不等式
        6.1.2 第二轮观察:对数的概念
        6.1.3 案例1 总体分析
    6.2 案例2
        6.2.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2.2 第二轮观察:函数的基本性质
        6.2.3 案例2 总体分析
    6.3 案例3
        6.3.1 第一轮观察:幂函数的概念
        6.3.2 第二轮观察:出租车运价问题
        6.3.3 案例3 总体分析
    6.4 案例4
        6.4.1 第一轮观察:反函数的概念
        6.4.2 第二轮观察:反函数的图像
        6.4.3 案例4 总体分析
    6.5 跨案例分析
        6.5.1 学科内容知识
        6.5.2 教学内容知识
        6.5.3 高观点下的数学知识
        6.5.4 数学哲学知识
        6.5.5 案例总体分析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7.1 研究结论
        7.1.1 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框架
        7.1.2 高中数学教研员具备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1.3 高中数学教研活动中反映的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
    7.2 研究启示
        7.2.1 教师教育者的专业标准制订需要关注学科性
        7.2.2 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培训需要提升针对性
        7.2.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规划需要增加多元性
    7.3 研究局限
    7.4 研究展望
        7.4.1 拓展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知识研究
        7.4.2 深入数学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研究
        7.4.3 延伸数学教师教育者的工作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论证手册(第一轮)
    附录2 论证手册(第二轮)
    附录3 论证手册(第三轮)
    附录4 调查问卷(第一版)
    附录5 调查问卷(第二版)
    附录6 调查问卷(第三版)
    附录7 调查问卷(第四版)
    附录8 调查问卷(第五版)
    附录9 访谈提纲
    附录10 观察方案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背景
        1.1.1 数学史教育价值呼吁实证研究的验证
        1.1.2 教育改革落实亟需教师观念的调整
        1.1.3 信息技术发展强力支撑教师网络研修的推行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论文结构概览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教师观念
        2.1.1 国内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2.1.2 国外教师信念及观念研究述评
    2.2 数学史与教师专业发展
第3章 概念框架
    3.1 理论的作用
    3.2 研究问题中的理论要素
    3.3 观念及信念系统
        3.3.1 信念内涵:信念和知识
        3.3.2 信念结构:信念系统
    3.4 教师的数学观
        3.4.1 三种概观和判断
        3.4.2 三种数学观
        3.4.3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观
    3.5 教师的数学教学观
        3.5.1 三种数学教学观
        3.5.2 大纲及课标中的数学教学观
    3.6 理论视角的联系
    3.7 研究问题的细化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项目背景
        4.1.1 主题选择
        4.1.2 项目组织
    4.2 研究方法
    4.3 数据收集
    4.4 研究工具
    4.5 数据分析
    4.6 信效度分析
第5章 教师观念变化趋势
    5.1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5.2 数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5.2.1 数学演进
        5.2.2 数学应用
        5.2.3 数学本质
    5.3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量化分析
    5.4 数学教学观变化趋势的质性分析
        5.4.1 教学目标
        5.4.2 教学过程及师生角色
        5.4.3 学生学习
        5.4.4 教学资源
第6章 教师观念转变案例研究
    6.1 个案 1:孙老师
        6.1.1 孙老师的数学观
        6.1.2 孙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1.3 孙老师案例小结
    6.2 个案 2:侯老师
        6.2.1 侯老师的数学观
        6.2.2 侯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2.3 侯老师案例小结
    6.3 个案 3:李老师
        6.3.1 李老师的数学观
        6.3.2 李老师的数学教学观
        6.3.3 李老师案例小结
    6.4 跨案例分析
        6.4.1 数学观
        6.4.2 数学教学观
        6.4.3 发展机制
第7章 结论
第8章 讨论
    8.1 与已有研究的联系
    8.2 可能回答的问题
    8.3 回顾理论与方法论
    8.4 回顾教育研究的三个方面
    8.5 启示、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研修主题示例
    附录2 数学观及数学教学观开放问卷(研修前后)
    附录3 函数主题反思单示例
    附录4 个案教师访谈提纲(研修后)
    附录5 《中学数学教师数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附录6 a《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初测问卷
    附录6 b《中学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观问卷》正式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四年级学生理解竖式除法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各国课程标准都强调对“运算”的理解
        1.1.2 学生在理解竖式除法上存在诸多困难
        1.1.3 关于学生是否应该学习竖式除法存在争议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数学理解
        1.4.2 程序性理解与概念性理解
        1.4.3 除法与竖式除法概念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数学理解的相关研究
        2.1.1 数学理解的内涵
        2.1.2 程序性理解与概念性理解
    2.2 理解竖式除法的相关研究
        2.2.1 竖式除法概念的相关研究
        2.2.2 学生理解竖式除法的相关研究
        2.2.3 竖式除法理解层次与评价的相关研究
    2.3 竖式除法的教学
        2.3.1 强调算法多样性
        2.3.2 强调活动与操作
        2.3.3 设计高质量的例题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数学理解的两个层次
        2.4.2 理解的水平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3.1 测试法
        3.3.2 访谈法
        3.3.3 内容分析法
    3.4 研究框架的构建
        3.4.1 考察学生程序性理解框架的构建
        3.4.2 考察学生概念性理解框架的构建
    3.5 数据的编码
        3.5.1 学生与教师的编码
        3.5.2 研究框架与测试卷的编码
    3.6 研究工具的设计
        3.6.1 测试卷的设计
        3.6.2 访谈的设计
第4章 数据的分析与讨论
    4.1 学生在程序性理解层次上的表现
        4.1.1 学生在程序性理解层次上的总体表现
        4.1.2 学生出现的程序性错误及错误原因
    4.2 学生在概念性理解层次上的表现
        4.2.1 学生在概念性理解层次上的总体表现
        4.2.2 学生在概念性理解层次各个维度上的具体表现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的结论
        5.1.1 学生在程序性理解层次上的表现
        5.1.2 学生在概念性理解层次上的表现
    5.2 影响学生理解的因素
        5.2.1 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不足
        5.2.2 算法规则本身的难度
        5.2.3 教科书的编排体系与呈现方式
        5.2.4 教师的教学
    5.3 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5.3.1 对改进教学的建议
        5.3.2 对优化教科书编写的建议
    5.4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A 测试卷的试测版本
附录B 测试卷的最终版本
附录C 沪教版教科书涉及“整数除法”的教科书梳理
附录D 概念性理解部分测试题的评分标准与理解水平
附录E 教师的教学案例
致谢

(8)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周期内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移动群智感知
        1.2.1 移动群智感知系统架构
        1.2.2 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周期
    1.3 移动群智感知面临的安全和隐私威胁
    1.4 研究内容、目标及贡献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研究现状及基础知识
    2.1 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分配研究现状
        2.1.1 无隐私保护的任务分配
        2.1.2 隐私保护的任务分配
    2.2 移动群智感知激励机制研究现状
        2.2.1 隐私保护的激励机制
        2.2.2 数据可靠性感知的激励机制
    2.3 移动群智感知数据可靠性评估研究现状
        2.3.1 数据可靠性评估
        2.3.2 隐私保护的数据可靠性评估
    2.4 相关基础知识
        2.4.1 Paillier同态加密
        2.4.2 双线性映射
        2.4.3 真值发现
        2.4.4 敏感哈希函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向隐私保护的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分配
    3.1 引言
    3.2 iTAM的模型及任务分配问题形式化
        3.2.1 系统模型及威胁模型
        3.2.2 任务分配问题形式化
    3.3 iTAM的详细设计
        3.3.1 方案概述
        3.3.2 单任务场景
        3.3.3 多任务场景
    3.4 安全性和隐私分析
    3.5 性能评估与分析
        3.5.1 实验数据集及实验环境
        3.5.2 计算开销评估及分析
        3.5.3 旅行距离评估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保护隐私并支持数据质量感知的移动群智感知激励机制
    4.1 引言
    4.2 PACE的安全与威胁模型和设计目标
        4.2.1 系统模型
        4.2.2 威胁模型
        4.2.3 设计目标
    4.3 PACE的构造
        4.3.1 零知识数据可靠性评估模型及其实现
        4.3.2 PACE的详细设计
    4.4 属性、隐私性和安全性分析
        4.4.1 属性分析
        4.4.2 隐私分析
        4.4.3 安全性分析
    4.5 实验评估
        4.5.1 实验数据集及实验环境
        4.5.2 可靠性评估机制的实验评估与分析
        4.5.3 数据质量量化机制的实验评估与分析
        4.5.4 奖励分发机制的实验评估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群智感知任务保护隐私且支持数据可靠性评估的实时激励机制
    5.1 引言
    5.2 PRICE的模型及设计目标
        5.2.1 系统模型
        5.2.2 威胁模型及设计目标
    5.3 PRICE的详细设计
        5.3.1 PRICE研究问题形式化
        5.3.2 隐私保护的真值发现构造
        5.3.3 隐私保护的奖励分发机制设计
    5.4 正确性、隐私性及开销分析
    5.5 实验评估
        5.5.1 实验数据集及实验环境
        5.5.2 方案可行性评估及分析
        5.5.3 方案效率评估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异构数据保护隐私的数据可靠性评估方法
    6.1 引言
    6.2 IronM的模型及设计目标
        6.2.1 系统模型
        6.2.2 威胁模型
        6.2.3 设计目标
    6.3 IronM的详细设计
        6.3.1 可靠性要求的初始化及其更新
        6.3.2 隐私保护的混合约束评估机制
    6.4 隐私和安全性分析
    6.5 实验评估
        6.5.1 实验数据集及实验环境
        6.5.2 参与者和请求者的隐私保护机制的实验评估与分析
        6.5.3 隐私保护的数据可靠性评估机制的实验评估与分析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工作总结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学习中的困难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天水市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提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数学学习困难
        1.4.2 “整式乘除”学习困难
        1.4.3 教学策略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整式乘除学习困难的分类与成因研究
    2.2 整式乘除运算学习困难教学策略的研究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3.2 APOS建构主义理论
3 研究对象、方法及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测试卷调查法
        3.2.4 访谈法
        3.2.5 课堂观察法
    3.3 研究的实施过程
4 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学习的现状分析
    4.1 数据的统计
    4.2 问卷结果与分析
    4.3 测试结果与分析
5 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学习的困难类型
    5.1 知识掌握类困难
        5.1.1 法则混淆不清
        5.1.2 随意套用公式
        5.1.3 概念理解不透彻
    5.2 技能运用类困难
        5.2.1 应用意识薄弱
        5.2.2 符号意识不强
        5.2.3 运算能力不足
        5.2.4 推理能力差
    5.3 数学思想理解困难
6 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
    6.1 非智力因素
        6.1.1 数学学习兴趣不浓
        6.1.2 学生基础薄弱
        6.1.3 审题不仔细
        6.1.4 思维定势的影响
    6.2 智力因素
        6.2.1 法则混乱、抓不住概念本质
        6.2.2 解题思路不清楚、解题能力不足
        6.2.3 知识运用不灵活,迁移困难
7 改善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学习困难的对策
    7.1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7.1.1 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参与度
        7.1.2 注重师生的情感沟通
    7.2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7.2.1 采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法则、公式的理解记忆
        7.2.2 注重概念的教学
        7.2.3 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总结
    7.3 抓住运算的本质,加强学生的运算能力
        7.3.1 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
        7.3.2 加强运算技巧的训练
    7.4 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7.4.1 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
        7.4.2 培养数学思想
8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8.1 研究的结论
    8.2 研究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整式乘除运算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附录 2 整式乘除测试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小学生分数运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锦州市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依据
        1.理论依据
        2.现实依据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综述
        2.国内综述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界定
        1.运算
        2.分数运算
一、小学生分数运算测试分析
    (一)测试设计
        1.测试题的编制
        2.正式试卷的形成及测试
        3.测试题评分标准
    (二)小学生分数运算测试情况分析
        1.小学生分数运算测试现状分析
        2.小学生分数运算测试成绩差异分析
二、小学生分数运算存在的问题
    (一)分数加减法运算存在的问题
        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运算中找不准最小公分母
        2.减号后添减小括号,括号中运算符号未改变
        3.分数加减运算中分子计算不准确
    (二)分数乘除法运算存在的问题
        1.分数乘法运算中多项分数相乘约分不当
        2.分数除法变乘法运算中除数未变成乘其倒数
        3.运算中分数没有化为最简分数
    (三)分数加减乘除混合运算存在的问题
        1.过于关注简便算法,忽略正确运算顺序
        2.搁置运算较为复杂、数值较大的算式
        3.运算中随意套用乘法分配律
    (四)分数应用题运算存在的问题
        1.小数、整数不能转化为等值的分数
        2.不能分辨具体的数量和分率
        3.解题时无法确定单位“1”
三、小学生分数运算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认知原因
        1.知识基础较弱储备少
        2.解题马虎且忽略验算
        3.感知不完全未从整体考虑问题
        4.机械计算不明算理
    (二)思维原因
        1.计算过程中存在思维定势
        2.数感较弱,数学思维不够灵活
        3.概念模糊解题思路不清
    (三)心理原因
        1.运算时具有抵触心理
        2.意志薄弱质疑自己的答案
四、提高小学生分数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重视自身学习积累,提高分数运算能力
        1.理解掌握分数概念、公式和法则
        2.积极体验课堂中知识形成的过程
        3.整理错误样例,总结错误原因
    (二)丰富分数运算教学方式,激起学生学习分数兴趣
        1.创设与生活相联系的情境,拉近数学距离
        2.数形结合讲练习题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3.讲授知识应层层递进,让知识掌握更扎实
    (三)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夯实分数运算基础
        1.增加“数”与“量”的含义辨别的相关知识
        2.提供多样的习题,避免枯燥单一练习
        3.拓展延伸,加强各年级的知识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四、一位乘法至关重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经验型教师课堂提问的个案研究 ——以深圳市F小学为例[D]. 潘西. 大理大学, 2021(08)
  • [2]基于BCH与LDPC算法的NAND Flash纠错方法研究[D]. 刘洋. 中北大学, 2021(09)
  • [3]小学数学教师算理知识掌握教学现状研究 ——以Q小学为例[D]. 许稼珵.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低成本短距离光纤传输系统中信道损伤及数字均衡技术研究[D]. 唐玺孜. 北京邮电大学, 2021
  • [5]面向教师教育的数学知识研究 ——以S市高中数学教研员为例[D]. 沈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 [6]基于数学史网络研修的在职初中数学教师观念发展研究[D]. 孙丹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9)
  • [7]四年级学生理解竖式除法的调查研究[D]. 刘颖.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移动群智感知任务周期内的隐私保护关键技术研究[D]. 赵搏文.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八年级学生整式乘除运算学习中的困难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天水市某中学为例[D]. 王旭青. 天水师范学院, 2020(12)
  • [10]小学生分数运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锦州市两所小学为例[D]. 闫肃. 渤海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一位数的乘法很重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