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应用复合发电技术

日本应用复合发电技术

一、日本应用复合发电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朱明原,刘文博,刘杨,齐财,李瑛,李文献,张久俊[1](2021)在《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科学技术:挑战与前景》文中认为氢能是可持续的二次清洁能源,产业链主要包括氢气的制取、储存、运输和应用等环节.燃料电池是氢能利用的主要方式,处于产业链的核心地位.以氢能产业链为主线,围绕氢能燃料电池产业化进展,对制氢、储氢、加氢站、氢能燃料电池电堆及关键材料,以及车用燃料电池系统关键部件的技术特征、产业化进展、发展现状及存在的挑战进行了概述,尤其对中国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介绍.为了加速氢能与燃料电池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化,还提出了几点需要克服挑战的研发方向.

陈宇[2](2021)在《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12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提出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在《中国建筑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20)》统计了全国建筑运行阶段的能耗总量为10亿吨标准煤当量(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耗比重21.7%;建筑碳排放为21亿t CO2,占全国能源碳排放比重21.9%。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综合能源系统应用于区域建筑供能中,通过不同能源协同互补,提高系统能源效率。目前,在电能传输、变换、储存等环节均采用传统铜电缆/铜电感和压缩气体存储,存在极大的能源损耗和极高的安全隐患。本文以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以区域建筑能源供给终端系统为研究对象,从提高能源效率、能源安全的研究视角引入超导电力和低温燃料两大技术手段,提出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和安全设计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多能互补、能源耦合的技术原理,以清洁低碳、安全可靠为设计目标,提出了终端超导综合能源的系统构架。引入超导电力技术,提高“源-网-储-荷”系统的能源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引入低温燃料技术,降低能源存储和输运安全隐患,提高能源系统容量和能源耦合效率。(2)基于本质安全化的设计方法,引入超导限流单元、增加备用系统、增加器件散热能力等实施手段,完成了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的本质安全化设计与性能评估,最终从提高设备自身可靠性角度有效保障系统运行安全。(3)以跨区域建筑能源输运为导向,设计了大容量型、低成本型复合能源管道结构方案,并完成了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优化和综合性能评估。结果表明:传统液化天然天管道的输运距离仅为140km,而引入液氮保护层的新型超导能源管道的输运距离高达1120km。(4)以数据中心和医院建筑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构架了冷电联供和冷热电气四联供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数据中心通过引入超导斩波供电和液氮潜热供冷,实现了高效、安全的供能设计;医院建筑通过引入清洁能源供电、多种能源供应及多种医用供气,实现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供能设计。结果表明:对比室温斩波电路,低温斩波电路效率从92.5%提升到97.6%;对比终端最后一公里铜电缆,高温超导电缆效率从90%提升到99.65%;对比传统高压气体存储,相同体积液化天然气和液氧容量分别增加到2.5和5.3倍。基于以上研究内容,在系统能效提升方面,本文研究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有机融合了大容量、低损耗的超导电缆模块,自触发、高可靠的超导限流模块,快响应、高效率的超导储能模块,及低损耗、高可靠的低温斩波模块。在本质安全设计方面,引入常压低温液体限制能量逸散风险以提升系统自身的安全性,配备综合能源后备冗余以增加系统抵御外部安全隐患的可靠性。

蓝玲怡[3](2021)在《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方法及其自供电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文中提出水分胁迫会对植物的生理活动造成不良影响,阻碍其正常生长发育。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充分掌握植物的水分信息,及时为植物浇水,避免水分胁迫现象的发生。植物的某些生理参数如蒸腾作用、茎秆直径等可反映植物的水分信息,从而可用于判断植物受水分胁迫的程度。然而,目前常见的植物水分信息的检测方法存在滞后性、灵敏度低、难以实现原位无损感知等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研究高效、精准的检测方法,实现对植物水分信息的实时、原位、无损以及高灵敏度检测。基于此,本论文以植物生理学为研究基础,以柔性电子学和纳米材料学为研究手段,制备了可与植物表面实现有效贴合的柔性可拉伸感知器件以及可为感知器件提供电能的供电器件,并进一步探明了感知器件的感知机理及供电器件的产电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自供电柔性可穿戴系统,并验证了该系统用于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的可行性,为实现植物水分信息的原位无损感知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依据。本文构建的自供电柔性可穿戴原位无损感知系统对植物其他生理信息的原位无损感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为未来构建智能农业系统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针对植物叶片表面不规则,难以实现和刚性传感器有效贴合的难题,设计并制备了可与叶片表面实现良好保形接触的柔性感知器件。首先,利用激光诱导石墨烯技术制备柔性叉指电极,相比于传统的叉指电极制备工艺,该方法在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同时更加简便和快速。随后,以氧化石墨烯为湿敏材料,制备了柔性湿度感知器件,实验结果表明该柔性湿度感知器件在50 Hz的采样频率下,对水分的检测灵敏度为3215 pF/%RH,且具有优良的弯曲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基于此,以检测植物蒸腾作用释放的水蒸气为例,建立了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方法,探明了植物水分信息的感知机理,并进一步验证了该感知方法的可行性,为实现植物水分信息的原位无损感知奠定了基础。(2)为了解决上述柔性感知器件难以适应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形变的问题,设计并制备了可适应植物生长、随植物而形变的可拉伸应变感知器件。该感知器件以可拉伸聚合物为基底,以导电复合纳米材料为感应材料,为了进一步提升器件的稳定性,将感应材料封装于可拉伸聚合物之间,防止材料的氧化。随后,对该可拉伸应变感知器件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可拉伸性(70%)、高检测灵敏度(应变系数为215.4)以及长期稳定性,为后期建立高效准确的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方法奠定了基础。(3)为了解决上述感知器件的能源供应问题,实现器件的无电池化以及高精度工作,设计了可将农业环境中的风能及雨滴能转化为电能的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首先,基于植物的生理特性,通过结合静电纺丝技术和真空抽滤技术制备得到轻薄、透气、疏水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随后对器件的性能进行测试,获取了其输出功率、稳定性以及与植物叶片的粘附力等性能参数。此外,通过模拟自然环境中的风、雨等外界条件,测试了该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输出性能,并验证了其为感知器件供电的可行性,为后期建立自供电系统奠定了基础。(4)为了进一步解决上述摩擦纳米发电机驱动源受限,无法持续稳定产生电能的问题,设计了可以将环境中无处不在的湿度转化为电能的柔性湿度发电器件。首先,以纤维素滤膜为柔性基底,以碳纳米颗粒为功能材料,制备不对称结构的柔性湿度发电器件。随后,探明了湿度发电器件输出电压的影响因素及产电机理。基于此,以商业化感知器件为对象,进一步验证了柔性湿度发电器件为感知器件持续供电的可行性,为后期建立可持续的自供电系统奠定了基础。(5)在上述四章研究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集成电路设计,将可拉伸感知器件和供电器件集成,构建了自供电柔性可穿戴原位无损感知系统。实验中测试了感知器件的传感性能以及供电器件为集成电路供电的性能。在此基础上,以植物茎秆的直径变化作为反映植物水分信息的指标,验证了该自供电柔性可穿戴系统用于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的可行性,为及时判断植物受到的水分胁迫程度提供了新的途径与思路,对保障作物产量以及指导农业精准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翟梦瑜[4](2021)在《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膨胀,城市内部的物质代谢和城市间的资源交换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现代城市“病”问题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解析城市系统管理多过程、多要素、多重不确定性的复杂特征,量化各过程与要素间的互动效应,表征多维风险对不同尺度城市系统的影响,充分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已成为制约城市系统管理方案有效性的关键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做好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和优化管理等相关方面的工作迫在眉睫。因此,本研究的研究目标是针对中国典型城市和多区域城市群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考虑能源、环境、经济、水资源和气候之间的制约关系,提供全链条的“数据收集-现状评估-风险识别-责任预判-决策管理”系统评价和城市综合管理方法体系。具体地,本文通过13个案例研究,解释上述城市系统复杂性辨识、责任划分和集成管理等问题。城市代谢系统多要素复杂性辨识方面:1)考虑不同能源使用形式(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广东省能源代谢系统的动态分析,探索广东省城市能源代谢的问题和解决方案;2)通过回顾性分解(1997-2017年)和前瞻性预测(2035年),从供应端、生产端和消费端回顾能源代谢变化并预测广东省未来能源系统发展风险;3)识别水利工程对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的影响,以提供水利工程发展的社会经济基础;4)采用自上而下的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废问题的管理问题提出前瞻性的建议,以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集成优化管理;5)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制定不同视角(供应、生产、消费)下中国地区产业级别的具体碳排放清单。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方面:1)根据中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及环境现状进行区域间的创新聚类,识别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问题;2)以南方电网为例,模拟随着大规模电力运输而转移的碳减排责任的具体分配问题;3)模拟国家电能替代政策的干预下,输电网络体现的跨区域碳排放转移问题;4)量化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以实现中国实体水和虚拟水的综合管理;5)考虑变化的气候条件下,中国地区的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的复杂关系,并探究三者的协同治理方式。多尺度城市系统集成管理方面:1)模拟广东省阶梯碳税政策对本省和全国各省份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的影响;2)分析中国碳政策(两阶阶梯碳税政策)和社会政策、经济政策对系统的交互效应;3)探究贸易战背景下,考虑环境约束情境下的未来中国能源系统管理方案。综上,本文通过引入城市代谢的概念,整合投入产出分析、生态网络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能源系统优化模型,构建了涵盖城市、多区域与国家三个尺度的城市系统管理模型,探讨了城市系统管理面临的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与水资源利用等问题,提出了适用于不同尺度城市系统清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结果能够为产业结构调整及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张伟斌[5](2021)在《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量开采和使用化石燃料已经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得化石燃料面临着枯竭的危机,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显得十分迫切。太阳能作为一种容易获取、储量巨大的清洁能源,拥有相当广阔的开发与应用前景,由于光伏发电效率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光伏电池材料与控制算法性能,而光伏电池材料性能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因此,本文对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控制算法的研究具有实用价值与意义。首先,介绍了光伏发电的发展现状及其MPPT研究现状。根据光伏电池的工程简化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平台上搭建了光伏阵列仿真模型,研究了光伏阵列处于均匀光照条件下,不同光照强度与温度对其输出特性的影响以及光伏阵列处于局部阴影条件下,各种遮挡情况对其输出特性曲线峰值的影响。其次,针对运用广泛的电导增量法(INC)存在的跟踪速度慢和稳态振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INC的基础上引入定电压跟踪与变步长控制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INC的改进型稳态无振荡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改进型控制策略不仅可以完美解决系统稳态波动问题,而且在跟踪速度方面也有一定的提升。最后,针对光伏阵列处于局部遮阴情况下其P-U特性曲线呈现出多极值点特性,传统MPPT算法由于搜索机制导致难以跳出局部最优准确跟踪到最大功率点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改进鲸鱼优化算法(IWOA)优化支持向量机回归(SVR)与小步长INC相结合的MPPT方法,该方法在普通鲸鱼优化算法(WOA)的基础上引入对数权重因子与随机差分变异策略,增强了算法在全局搜索与局部开发协调性能以及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能力,利用IWOA对SVR参数寻优建立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电压预测模型并与小步长INC相结合应用于MPPT控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与光伏DC-DC半实物实验平台进行仿真与实验验证,仿真与实验结果共同表明所提的复合MPPT控制算法能够有效避免陷入局部峰值,迅速准确跟踪到全局最大功率点(GMPP)。

王强[6](2021)在《SOFC阳极侧微尺度界面优化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lid Oxide Fuel Cell,SOFC)是新能源领域具有相当应用前景的发电技术,实际运行中电功率密度偏低。本文主要通过探索新的电池制作工艺和材料制备方法来制备更高功率密度的SOFC,从界面优化和阳极微观改性两个微尺度来提升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实验采用了3D复刻法和压印法两种工艺制备具有非平整电极-电解质界面的燃料电池。结果发现:3D复刻法对打印设备要求苛刻,制备的电解质基片具有较大的热应力;压印法流程简单,借助孔网、以阶段式加压的工艺,成功制备得到微观表面形态平整、网格密度不同的YSZ电解质基片。电解质基片经涂覆Ni O-YSZ阳极和LSM-YSZ阴极,成功得到具有20目、30目、40目网格界面的单电池。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网格界面单电池性能随网格密度增大而增加,40目网格单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相比平整单电池在900℃、800℃下提升幅度约40%,尤其是甲烷燃料性能随网格增加更明显。对单电池阳极-电解质界面及阳极表面微观形貌分析,发现高密度网格单电池增加了阳极和电解质的接触面,同时电解质厚度减薄的面积也增大了,阳极印痕处表面呈现分布均匀的孔洞结构。这些微观微米级结构的变化增加了电化学的三相界面密度,减小了电解质的欧姆极化和阳极的浓差极化,提升了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微米级微观尺度的界面优化可以提高电池的输出性能。采用机械混合法、GNP法和模板浸渍法制备Ni基和Ni-Fe双金属阳极,并分析材料物相、相貌。发现GNP法制备了纳米级团簇的催化剂颗粒,硬模板法制备了高纯度的萤石结构YSZ丝状纤维,浸渍硝酸盐溶液、煅烧还原得到了纳米催化颗粒均匀附着在电解质骨架的复合阳极。各阳极与40目网格电解质制备的阳极半电池经孔隙分析发现,机械法制备的阳极材料具有有限的孔隙率和比表面积,结合GNP法制备的阳极粒径减小,其比表面积得以增加,硬模板法中YSZ复刻了活性炭纤维毡结构中的高比表面积,其浸渍得到的阳极具有高孔隙、高比表的特点。电化学性能测试发现Ni0.75Fe0.25Ox包覆YSZ阳极在900℃下H2、CH4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359 m W/cm2和389 m W/cm2,在800℃下分别为263 m W/cm2和163 m W/cm2;与传统Ni O-YSZ阳极相比,同温度下H2发电性能超过73%、CH4超过68%;该阳极微观形貌质量较高,催化剂联结成多微孔网状结构,提供了更多的反应位点,增大了反应的三相界面。充分表明,硬模板法结合浸渍法可以制备高性能纳米级SOFC阳极。

庄新新[7](2021)在《微电网谐波分析与抑制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在负荷侧构建“独立自治”的微电网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微电网中存在大量的电力电子接口装置及非线性负荷,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的谐波,严重影响着微电网的电能质量。为有效地抑制微电网谐波,本文围绕微电网谐波分析、谐波检测及谐波抑制方法等方面展开研究,具有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基于含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微电网,深入分析了微电网谐波产生的来源以及产生谐波的原因,详细对比分析傅里叶变换法,小波变换法以及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等谐波检测方法,给出目前典型谐波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比较优势。在传统型ip-iq检测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改进型ip-iq检测方法,该方法将传统检测方法中的PLL相角采集环节用固定的参数ω代替,使检测电路结构进一步简化。仿真结果表明,提高了检测的响应速度,实现了对谐波的快速跟踪,动态性能显着提升。为有效地抑制微电网谐波,在传统的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础上,设计出改进型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针对微电网的谐波特性,调整了无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结构,考虑有源电力滤波器采用PI控制方法,不能实现对谐波电流无静态误差的快速跟踪,因此给出一种PI+重复控制方法,该方法将PI调节器与重复控制器并联,形成一个复合控制器,使改进型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滤波效果显着提升。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搭建模型,对改进的谐波检测方法和抑制方法展开仿真,与传统方法对比,结果表明改进型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具有良好的谐波抑制能力,同时也验证了文所提出的改进型ip-iq谐波检测法以及改进型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滤波的有效性。

朱佳琪[8](2021)在《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光伏产业的迅速发展,分布式光伏电站发电的电能质量及其可靠性为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光伏电站的实时监测系统应运而生且应用市场广阔。并网点电气监测技术是光伏电站实时监测系统的核心,其研究的难点一是信号去噪与电能质量分析,二是故障录波多阈值触发技术,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工作:1.本文设计了光伏电站实时监测方案,该监测系统集中数据采样层、处理层以及展示层,并对该三层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其中对数据采样层,本文集中介绍了数据采集器的选型、数据采集原理以及基于小波阈值去噪的数据预处理方案,并将信噪比作为参考标准,对小波分解层数、阀值去噪方法、阀值的选择标准展开理论分析以及相关仿真实验,最后得出最佳去噪方案,得出了适合的并网交流信号去噪的小波变换参数值。2.对于数据处理层的电能质量分析模块中,本文设计了电能质量的具体分析流程,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提取信号特征量,以及模极大值原理进行信号扰动分类,计算出电压变动频度、谐波畸变率、电压偏差数值等扰动参数,完成电能质量全过程分析。3.对于数据处理层中的故障录波功能,本文针对短时扰动可能造成录波误动的问题,基于故障录波单阈值启动算法,利用灰色关联度理论,提出了一种光伏电站中复合阈值触发的主动变频故障录波启动方法,该启动方式对当前故障录波判据中所用的常见模拟量分别进行抗误动和抗拒动关联度分析,获得针对每个模拟量的最佳抗误动和抗拒动因子,实现故障录波触发的复合阈值判断,最后提出基于单阈值和复合阈值的综合故障录波启动判据,实时进行系统采样频率的主动分级调整,实现高实时性、高准确性的故障录波功能。4.对于数据展示层,本文基于Labview设计了数据展示界面,该展示系统集中了数据管理、电能质量监测以及光伏发电运行监测模块,实现人机交互。

刘颖昕[9](2021)在《高效稳定的波浪能液压PTO装置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的能源开发与利用发起了新的挑战,以海浪、温差等形式存在的可再生的海洋能成为能源主战场。其中,高密度的波浪能具有开发难度小的优点受到各国极大关注。利用波浪获得电能已从理论研究发展到了外部海试,历史悠久,但距离实现产业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波浪平稳性差,易导致发电装置达不到稳定运行要求,提高海浪发电稳定性、降低发电成本仍是研究的重点与难点。结合波浪能发电技术现状及我国海域海况,本文以单浮子液压式波能发电系统为研究主体,建立了反映波浪输入参数的液压马达功率模型,研究了影响液压马达功率特性的液压元件工作参数。在现有海浪发电系统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自适应蓄能器、容积节流复合调速、液压变压器等回路,理论分析结合仿真实验揭示了以上设计回路具有可操作性。首先,综述文献阐释波浪能发电系统研究现状及实际意义。简述国际海浪发电技术的探索历程,重点介绍具有代表性的液压蓄能式中间能量转换装置。强调液压PTO系统的先进性及实用性,总结前人在提高系统效率及稳定性方面所做的工作,指出该领域的技术难点。第二,建立系统全过程模型,确定影响马达输出功率的关键参数。以马达输出功率为目标,推导各元件的运动方程及能量方程,通过寻找元件间的连接参数,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结合理论建模和AMESim仿真实验,确定影响马达输出功率的主要参数。第三,设计自适应蓄能器回路。为提高蓄能器的压力脉动吸收效果、减少系统振动与噪声,建立可反映蓄能器连接管路结构参数的蓄能器数学模型,寻找改变蓄能器稳定系统压力效果的变量,并结合仿真平台完成参数改变机理验证。提出比例阀控蓄能器结构方案,结合AMESim和MATLAB/Simulink完成系统搭建。第四,设计容积节流恒转速调节回路。为增加装置发电效率,保证马达工作在恒转速状态,仿真对比传统PID控制和模糊自适应PID控制下的系统压力变化规律和变量马达输出转速变化规律,以装置响应速度及平稳特性为目标,实现控制方式的改进。此外,改进液压PTO回路。在探究自适应蓄能器回路、容积节流调速回路的动态特性的基础上,借助仿真平台进行技术整合,保证系统同时具备吸收压力脉动和恒转速运行的功能。引入无节流损失的液压变压器技术,构建新型PTO系统结构形式,将其与容积节流调速式液压PTO系统进行对比,就系统压力和马达输出转速得知,新型PTO结构形式具有易于控制、动态特性好等优点,为高效稳定的海浪发电技术研究开拓了新道路。最后,总结本文工作,展望研究方向。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模拟仿真等方法,探究了液压PTO装置的主要行为参数及控制回路,分析了影响发电功率的关键参数,设计了可提高系统稳定性及发电效率的液压回路,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技术,并利用仿真平台证实了方案的可操作性。

吴松浩[10](2021)在《TiO2复合材料制备及在光电催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社会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生产方式的进步,其中能源问题就显得极为重要。几个世纪以来,常规能源的耗费殆尽以及开发运用不合理,造成了能源浪费的同时也有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出来。人们迫切需要从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进行转变,不仅仅是能源类型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能源开发使用方式的转变。太阳能成为研究新能源的热点,而光催化则能有效的利用太阳能进行污染整治。光催化剂二氧化钛有稳定程度高,原料便宜等特性,它的运用前景也是十分宽广的。TiO2光谱范围利用的低效能,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优化。随着钻研的深化,对TiO2材料的改性研究也始终热情不竭。本研究是在TiO2纳米材料基础上,对其进行窄带隙的CoFe2O4-TiO2复合半导体改性处理,随后是利用缩合回流和两步水解-水热法合成了Z型异质结构的Ag-Fe2O3-TiO2纳米复合材料。以罗丹明B染料为模型测试它们的光催化活性和电化学性能。另外,创造性的设计一种新型的复合功能型双室光催化燃料电池,该燃料电池只以光能为驱动力,利用光能降解废水同时伴随着发电。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缩合回流和两步水解-水热法制备CoFe2O4-TiO2异质结构纳米颗粒。尖晶石CoFe2O4作为高效率的氧还原反应(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催化剂,提升TiO2的光催化效率。在TiO2上添加微量CoFe2O4可以提高其对O2的亲和力,产生更快的光诱导载流子传输,但几乎不影响能带结构。当添加适量的CoFe2O4到TiO2时,染料废水的光催化脱色会显着加速,所计算出的复合物的表观动力学常数(kapp)(0.020 min-1)是纯TiO2(0.0085 min-1)的2.4倍,是CoFe2O4(0.0036 min-1)的5.6倍。用不同的自由基清除剂进行的淬灭实验表明,O2–·是所有光催化反应中的关键氧化自由基。同时,事实证明,CoFe2O4-TiO2产生的O2-·的快速增长是光催化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此外,CoFe2O4-TiO2提升的电化学ORR催化能力在2加2电子路线生成的H2O2(光催化过程相同的产物)。因此,CoFe2O4-TiO2光催化与催化ORR的协同作用导致了染料废水的快速降解。(2)通过缩合回流制备了Ag-Fe2O3复合材料,随后利用水解-水热法制备三元Ag-Fe2O3-TiO2复合材料纳米颗粒,并观察到它们以紧密连接的异质结构存在。在三元Ag-Fe2O3-TiO2复合材料中,提出并证明了一种与局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相关的新颖Z方案机理,代替了光催化反应中的传统I型机理。与裸露的TiO2相比,Ag-Fe2O3的添加将通过Ag的LSPR效应在可见光区域引起较宽的吸收,这提速了电子从二氧化钛转移到Ag。此外,还可以从XPS光谱中检测到电子从TiO2迁移到Fe2O3,这表明TiO2和以Ag为介质的Fe2O3之间的界面可以为电荷分离和转移方向提供低电阻的途径。结果,Ag-Fe2O3-TiO2的光催化活性得到了特大的进步,其最高的表观动力学常数(kapp)达到0.027 min-1,分别是Ag-Fe2O3,空白TiO2,Ag-TiO2和Fe2O3-TiO2的7.3、1.9、1.7和1.5倍。自由基淬灭实验表明,O2-·和带正电的空穴是造成染料降解的主要氧化物质。实验证明,在光照射下,纯TiO2中几乎找不到羟基自由基,但是在加入Ag-Fe2O3后可以大幅度地产生并参与染料的降解,这进一步证明了Z方案是电子在TiO2和Fe2O3之间的转移主导的。(3)光催化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开发的可见光响应转换电池装置(Photocatalytic Fuel Cell,PFC),可以创新利用光催化反应中的化学能为电能。在这次实验中,设计并优化一种复合功能新型双室光催化燃料电池。在阴极室中,利用类芬顿反应产生的强氧化活性物种自由基,高级氧化作用降解废水,并且其比阳极反应快速。同时,与单纯的氧气系统相比,提高了光电荷转移和电子产生的能力。借助PFC装置,两个腔室中的电极反应独立发生,以降解多种类型的有机物,同步产生电能。通过降解各种染料,阳离子染料在阳极反应中比阴离子染料更适合降解,阴极反应结论相反。通过四种染料的降解模型,PFC对活性艳红(X3B)的净化效果最佳,转换的电能效率最高是亚甲基蓝(MB)。

二、日本应用复合发电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应用复合发电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科学技术:挑战与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氢能与燃料电池应用的意义
2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链现状
    2.1 上游:氢气制备、储运及供给使用
        2.1.1 氢气制备
        (1)化石能源重整制氢.
        (2)工业副产氢气的回收提纯利用.
        (3)电解水制氢.
        (4)太阳能制氢(包括光催化和光热解制氢).
        2.1.2 氢气储运
        (1)高压气态储氢.
        (2)低温液态储氢.
        (3)固态储氢.
        (4)有机液体储氢.
        2.1.3 加氢站
    2.2 中游:氢能燃料电池系统(以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为例)
        2.2.1 电堆
        (1)膜电极(MEA).
        (2)催化剂.
        (3)质子交换膜(PEM).
        (4)气体扩散层.
        (5)双极板.
        2.2.2 辅助系统
        (1)空气压缩机.
        (2)燃料供给系统.
    2.3 下游: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
        2.3.1 固定式领域
        2.3.2 运输式领域
        2.3.3 便携式领域
3中国氢能燃料电池技术及政策扶持
    3.1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2 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功率密度及寿命
    3.3 加氢站的核心技术
    3.4 政策引导、技术标准及检测体系
4结束语

(2)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3 区域建筑供能安全事故分析
    1.4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研究思路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2.1 综合能源系统基本原理
    2.2 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
    2.3 系统本质安全化方法
3 跨区域建筑的超导能源输运系统设计及安全运行评估
    3.1 超导能源输运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3.2 超导能源管道建模分析
    3.3 GW级超导能源管道结构设计与安全运行评估
    3.4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数据中心的冷电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4.1 技术背景
    4.2 系统概念构架与基本原理
    4.3 超导斩波供电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4.4 液氮潜热供冷系统设计及建模分析
    4.5 超导冷电联供装置样机集成
    4.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4.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4.8 本章小结
5 面向医院建筑的冷热电气四联供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分析
    5.1 技术背景
    5.2 系统概念构架
    5.3 系统基本原理
    5.4 系统冷热电气四联供建模
    5.5 系统负荷能耗案例分析
    5.6 系统能耗与效益评估
    5.7 系统本质安全化研究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3)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方法及其自供电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植物与水分的关系
        1.1.2 水分胁迫的定义
        1.1.3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理状况的影响
        1.1.4 检测植物水分胁迫的意义
    1.2 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1.2.1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
        1.2.2 植物体内水分运输
        1.2.3 植物的蒸腾作用
    1.3 植物水分信息的检测方法
        1.3.1 常用检测方法
        1.3.2 存在的问题
        1.3.3 原位无损感知技术
    1.4 柔性可穿戴器件的发展及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4.1 柔性可穿戴器件的发展
        1.4.2 柔性可穿戴器件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1.5 植物柔性可穿戴器件设计要求
        1.5.1 可穿戴器件和植物界面的贴合
        1.5.2 可穿戴器件的长期稳定性
        1.5.3 可穿戴器件和植物的生物相容性
    1.6 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7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7.2 技术路线图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方法及柔性界面的构建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柔性电极表征
        2.3.2 柔性感知器件形貌表征
        2.3.3 植物叶片与柔性感知器件的界面贴合度评估
        2.3.4 柔性感知器件的水分检测原理
        2.3.5 柔性感知器件的水分响应性能
        2.3.6 柔性感知器件用于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拉伸感知界面的构建及其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导电感应材料的制备
        3.3.2 可拉伸感知器件形貌表征
        3.3.3 植物与可拉伸感知器件界面贴合度评估
        3.3.4 可拉伸感知器件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供电器件的制备及其供电性能的研究与应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自供电器件形貌表征及性能优化
        4.3.2 自供电器件的输出性能
        4.3.3 植物叶片与器件的界面粘附力评估
        4.3.4 植物与自供电器件的生物相容性
        4.3.5 自供电器件收集风能及雨滴能的工作原理及输出性能
        4.3.6 自供电器件作为供电模块的可行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持续型自供电器件的制备及其供电性能的研究与应用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持续型自供电器件的形貌表征
        5.3.2 持续型自供电器件的输出性能
        5.3.3 持续型自供电器件的产电机理
        5.3.4 持续型自供电器件作为供电模块的可行性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植物水分信息自供电柔性可穿戴原位无损感知系统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自供电柔性可穿戴原位无损感知系统的构建
        6.3.2 集成电路设计
        6.3.3 自供电柔性可穿戴系统用于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4)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城市代谢概念的历史与演变
        1.2.2 城市代谢的核算与模型方法发展
        1.2.3 城市系统的范围研究
        1.2.4 城市系统的管理研究
    1.3 问题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城市代谢系统多元复杂性协同识别
    2.1 问题阐述: 系统复杂性特征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投入产出分析
        2.2.2 生态网络分析
        2.2.3 多元统计分析
    2.3 案例一: 基于不同能源使用形式的广东省动态能源投入产出分析
        2.3.1 引言
        2.3.2 模型建立
        2.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4 主要结论
    2.4 案例二: 未来能源系产业级预测与互动风险评估
        2.4.1 引言
        2.4.2 模型建立
        2.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4.4 主要结论
    2.5 案例三: 水利工程影响下的长江经济带各部门用水变化分析
        2.5.1 引言
        2.5.2 模型建立
        2.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4 主要结论
    2.6 案例四: 基于逐步聚类假设提取模型的中国三废治理
        2.6.1 引言
        2.6.2 模型建立
        2.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6.4 主要结论
    2.7 案例五: 中国地区三视角多层次产业级的具体碳排放清单
        2.7.1 引言
        2.7.2 模型建立
        2.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7.4 主要结论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区域城市代谢模拟与环境责任划分
    3.1 问题阐述: 环境不平等分析
    3.2 研究方法
        3.2.1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3.2.2 网络平衡方法
        3.2.3 多元统计分析
    3.3 案例一: 集群规模下的区域贸易中存在的环境不平等分析
        3.3.1 引言
        3.3.2 模型建立
        3.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4 主要结论
    3.4 案例二: 南方电网碳排放转移轨迹下的具体环境责任分配
        3.4.1 引言
        3.4.2 模型建立
        3.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4.4 主要结论
    3.5 案例三: 电能替代政策干预下的输电网络中体现的跨区域碳转移
        3.5.1 引言
        3.5.2 模型建立
        3.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4 主要结论
    3.6 案例四: 中国地区隐藏在食物中的虚拟水的跨区域转移研究
        3.6.1 引言
        3.6.2 模型建立
        3.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6.4 主要结论
    3.7 案例五: 气候变化条件下中国能源,水和空气污染物关系的经济模拟
        3.7.1 引言
        3.7.2 模型建立
        3.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7.4 主要结论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全系统交互式生态环境经济均衡优化管理
    4.1 问题阐述: 城市系统管理
    4.2 研究方法
        4.2.1 系统优化模型
        4.2.2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4.3 案例一: 阶梯碳税清单下的多级区域均衡联动响应分析
        4.3.1 引言
        4.3.2 模型建立
        4.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3.4 主要结论
    4.4 案例二: 碳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影响的交互均衡分析
        4.4.1 引言
        4.4.2 模型建立
        4.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4.4 主要结论
    4.5 案例三: 贸易战背景下的未来中国电力系统管理
        4.5.1 引言
        4.5.2 模型建立
        4.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4 主要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贡献与创新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荣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5)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光伏发电发展现状及其MPPT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1.2.2 国内光伏发电发展现状
        1.2.3 光伏发电最大功率点跟踪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伏电池建模与输出特性研究
    2.1 光伏电池模型
        2.1.1 光伏电池工作原理
        2.1.2 光伏电池等效模型分析
    2.2 光伏阵列输出特性分析
        2.2.1 光伏阵列Simulink建模
        2.2.2 均匀光照条件下光伏阵列输出特性分析
        2.2.3 局部阴影对光伏阵列输出特性曲线的影响仿真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稳态无振荡电导增量的MPPT控制策略研究
    3.1 常规电导增量法与功率振荡分析
    3.2 改进型稳态无振荡电导增量法原理与仿真分析
        3.2.1 改进型稳态无振荡电导增量法原理
        3.2.2 仿真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鲸鱼优化算法改进研究与性能仿真测试
    4.1 基本鲸鱼优化算法原理
        4.1.1 包围目标猎物
        4.1.3 螺旋泡泡攻击
        4.1.4 搜索目标猎物
    4.2 改进鲸鱼优化算法
        4.2.1 基于余弦变化的非线性控制因子
        4.2.2 自适应权重因子w对数变化
        4.2.3 随机差分变异
    4.3 算法的仿真对比测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IWOA-SVR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电压预测模型研究
    5.1 支持向量机回归基本原理
    5.2 基于IWOA-SVR光伏阵列最大功率点电压预测模型的建立
        5.2.1 样本数据的获取与数据归一化处理
        5.2.2 预测模型的建立
    5.3 预测模型性能仿真对比分析
        5.3.1 预测精度评价标准
        5.3.2 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IWOA-SVR与 INC结合的光伏多峰MPPT算法研究
    6.1 基于IWOA-SVR与 INC结合的光伏多峰MPPT流程
    6.2 光伏发电MPPT系统仿真建模
        6.2.1 光伏阵列模块
        6.2.2 MPPT控制子系统模块
        6.2.3 PWM脉冲信号模块
        6.2.4 DC-DC变换电路模块
        6.2.5 基于IWOA-SVR与 INC结合的光伏多峰MPPT系统仿真建模
    6.3 基于IWOA-SVR与 INC结合的光伏多峰MPPT算法仿真结果分析
    6.4 半实物实验研究
        6.4.1 半实物实验平台介绍
        6.4.2 实验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7.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SOFC阳极侧微尺度界面优化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燃料电池
        1.1.1 燃料电池基础
        1.1.2 燃料电池分类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1.2.1 SOFC工作原理
        1.2.2 SOFC电动势分析
        1.2.3 结构类型及特点
    1.3 SOFC关键材料
        1.3.1 电解质
        1.3.2 阴极
        1.3.3 阳极
        1.3.4 连接体及密封材料
    1.4 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2 实验设备及分析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 材料表征及方法
        2.2.1 X射线衍射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3 孔隙率与比表面积的测定
        2.2.4 单电池I-V与I-P值测试
    2.3 测试系统及方法
        2.3.1 SOFC单电池反应结构
        2.3.2 SOFC实验测试系统
        2.3.3 SOFC实验测试系统的说明
3 界面优化SOFC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电解质基底制备
        3.1.1 3D复刻
        3.1.2 压印法
    3.2 单电池制备
        3.2.1 单电池阳极制备
        3.2.2 单电池阴极制备
    3.3 单电池性能测试与分析
        3.3.1 阳极还原测试
        3.3.2 各单电池测试
        3.3.3 测试数据分析
    3.4 单电池的表征与分析
        3.4.1 单电池截面
        3.4.2 阳极截面与表面
        3.4.3 微观形貌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改性阳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阳极制备方法
        4.1.1 机械混合法
        4.1.2 甘氨酸-硝酸盐法
        4.1.3 硬模板法
        4.1.4 浸渍法
    4.2 阳极改性单电池的制备
        4.2.1 Ni基阳极粉体的制备
        4.2.2 Ni-Fe双金属复合阳极粉体的制备
    4.3 阳极材料分析与讨论
        4.3.1 阳极粉体XRD
        4.3.2 阳极材料微观形貌
    4.4 单电池制备及测试、表征
        4.4.1 单电池的制备
        4.4.2 阳极孔隙
        4.4.3 单电池性能测试
        4.4.4 单电池阳极表面形貌
        4.4.5 单电池截面微观形貌
        4.4.6 综合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微电网谐波分析与抑制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微电网谐波问题的研究现状
        1.2.1 微电网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谐波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谐波抑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微电网谐波问题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微电网谐波问题分析
    2.1 引言
    2.2 微电网的基本结构
        2.2.1 微电网的定义
        2.2.2 微电网的结构
    2.3 微电网中分布式电源与储能的原理与结构
        2.3.1 光伏电池的原理和基本结构
        2.3.2 风力发电系统的原理和基本结构
        2.3.3 微型柴油发电机的原理和基本结构
        2.3.4 储能系统的分类及其特性对比
    2.4 微电网中谐波的定义及评价指标
        2.4.1 微电网谐波的定义
        2.4.2 微电网谐波的评价指标
    2.5 微电网系统的谐波来源及其产生原因分析
        2.5.1 光伏发电系统产生谐波的原因
        2.5.2 风力发电系统产生谐波的原因
        2.5.3 微电网负载产生谐波的原因
    2.6 本章小结
3 微电网谐波问题的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谐波检测方法
        3.2.1 连续的傅里叶变换
        3.2.2 离散的傅里叶变换
        3.2.3 快速的傅里叶变换
    3.3 基于小波变换的谐波检测方法
        3.3.1 连续的小波变换
        3.3.2 离散的小波变换
        3.3.3 多分辨分析方法
    3.4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谐波检测方法
        3.4.1 瞬时无功功率理论概念
        3.4.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p-q检测法
        3.4.3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的i_p-i_q检测法
    3.5 一种基于传统型i_p-i_q检测法的改进型谐波检测方法
        3.5.1 改进型谐波检测法理论分析
        3.5.2 改进型谐波检测法在微电网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4 微电网谐波问题的抑制方法
    4.1 引言
    4.2 主动型谐波抑制方法
    4.3 被动型抑制方法
        4.3.1 无源电力滤波器
        4.3.2 有源电力滤波器
        4.3.3 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
    4.4 HAPF中 APF的工作原理分析研究
    4.5 改进型微电网HAPF
    4.6 改进型微电网HAPF参数设计
        4.6.1 改进型HAPF原理分析
        4.6.2 改进型HAPF电路参数设计
    4.7 HAPF中 APF的控制策略
    4.8 HAPF中 APF复合控制器设计
        4.8.1 重复控制的基本原理
        4.8.2 复合控制器设计
    4.9 本章小结
5 仿真分析
    5.1 引言
    5.2 HAPF仿真分析
        5.2.1 仿真模型
        5.2.2 混合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分析
        5.2.3 HAPF中基于PI+重复控制策略的动态性能分析
        5.2.4 改进型检测法下的HAPF动态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研究现状
        1.2.1 光伏监测发展研究现状
        1.2.2 光伏监测系统方案
    1.3 光伏电站电能质量分析关键技术
        1.3.1 小波去噪技术
        1.3.2 故障录波技术
    1.4 论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方案设计
    2.1 实时监测系统方案设计
    2.2 数据采集层设计
        2.2.1 信号采样与案例
        2.2.2 光伏支路及逆变器数据采集
        2.2.3 环境数据采集
        2.2.4 电气数据采集
        2.2.5 电参数方案总体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数据预处理及电能质量分析
    3.1 小波阈值去噪
        3.1.1 数据预处理介绍
        3.1.2 小波变换分析法
        3.1.3 小波变换参数核定
    3.2 电能质量分析
        3.2.1 电能质量标准
        3.2.2 电能质量分析方案
        3.2.3 短时扰动监测方案
        3.2.4 电能质量分析总流程
    3.3 仿真分析
        3.3.1 短时扰动识别仿真
        3.3.2 电压变动仿真
        3.3.3 谐波分析仿真
        3.3.4 电压偏差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合阈值触发的录波技术
    4.1 故障录波多阀值触发原理
    4.2 基于多阈值触发的故障录波方案
        4.2.1 突变量启动算法及其仿真
        4.2.2 有效值启动算法及其仿真
    4.3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复合阈值触发录波方案
        4.3.1 灰色关联度原理简介
        4.3.2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复合阈值触发判据
        4.3.3 故障变频录波
        4.3.4 复合阈值触发录波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时监测系统数据显示层设计
    5.1 基于LABVIEW的显示层设计
    5.2 监测系统的功能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9)高效稳定的波浪能液压PTO装置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液压式波浪能发电装置
        1.2.1 波浪能转换系统
        1.2.2 液压式中间能量转换系统
    1.3 液压PTO系统控制策略
        1.3.1 液压变阻尼
        1.3.2 蓄能器控制
        1.3.3 马达控制
        1.3.4 发电机负载控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波浪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2.1 引言
    2.2 波浪能发电系统工作原理
    2.3 波浪能发电系统数学模型
        2.3.1 浮子所受波浪力分析
        2.3.2 浮子-活塞受力分析
        2.3.3 蓄能器
        2.3.4 比例流量阀
        2.3.5 变量马达
        2.3.6 永磁同步发电机
    2.4 系统工作特性分析
    2.5 波浪能发电系统仿真设计
        2.5.1 元件选型与计算
        2.5.2 AMESim仿真验证
    2.6 小结
第3章 自适应蓄能式液压PTO系统
    3.1 引言
    3.2 蓄能器数学模型
    3.3 蓄能器稳压数值模拟
        3.3.1 仿真原理
        3.3.2 仿真模型
        3.3.3 仿真参数
        3.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3.4 自适应蓄能器回路设计
        3.4.1 自适应蓄能器工作原理
        3.4.2 自适应蓄能器设计内容
        3.4.3 自适应蓄能器仿真设计
        3.4.4 AMESim与MATLAB/Simulink联合仿真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容积节流复合调速式液压PTO系统
    4.1 引言
    4.2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4.2.1 PID控制
        4.2.2 模糊控制
    4.3 容积节流联合调速控制
    4.4 基于PID控制的马达恒转速系统
        4.4.1 AMESim仿真模型
        4.4.2 AMESim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基于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的马达恒转速系统
        4.5.1 AMESim与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
        4.5.2 AMESim与MATLAB/Simulink仿真结果与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液压PTO系统结构改进
    5.1 引言
    5.2 自适应蓄能-容积节流调速式液压PTO系统
        5.2.1 自适应蓄能式液压PTO系统
        5.2.2 容积节流调速式液压PTO系统
        5.2.3 复合型液压PTO系统
    5.3 基于液压变压器的液压PTO系统
        5.3.1 液压变压器基本概述
        5.3.2 新型液压PTO系统仿真设计
        5.3.3 新型液压PTO系统性能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TiO2复合材料制备及在光电催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TiO_2 简介
        1.1.1 TiO_2 的物理化学性质
        1.1.2 纳米TiO_2 的合成方法
        1.1.3 纳米TiO_2 的优化改性处理
        1.1.4 纳米TiO_2 的应用
    1.2 光催化简介
        1.2.1 光催化的基本原理
        1.2.2 影响光催化效果的因素
    1.3 光催化燃料电池
        1.3.1 光催化燃料电池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3.2 光催化燃料电池的结构
        1.3.3 光催化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
        1.3.4 光催化燃料电池已有工作研究不足
    1.4 提出本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新型CoFe_2O_4-TiO_2纳米复合材料对光催化和催化氧还原反应的协同作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CoFe_2O_4-TiO_2纳米复合材料粒子的制备
        2.2.3 样品形貌结构成分表征
        2.2.4 光催化测试性能表征
        2.2.5 电化学测量
    2.3 结果与讨论
        2.3.1 x-CoFe_2O_4-TiO_2纳米材料的表征
        2.3.2 x-CoFe_2O_4-TiO_2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性能
        2.3.3 x-CoFe_2O_4-TiO_2纳米材料的光催化机理探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Ag-Fe_2O_3-TiO_2复合材料的Z型异质结与LSPR增强的光催化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Ag-Fe_2O_3 纳米粒子的制备
        3.2.3 Ag-Fe_2O_3-TiO_2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形貌结构表征
        3.2.5 光催化降解的测试
        3.2.6 电化学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x-Ag-Fe_2O_3-TiO_2 的表征
        3.3.2 x-Ag-Fe_2O_3-TiO_2 的光催化性能
        3.3.3 x-Ag-Fe_2O_3-TiO_2的光催化机理探讨
        3.3.4 x-Ag-Fe_2O_3-TiO_2 的类芬顿反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类Fenton反应辅助的新型复合功能光催化燃料电池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2 TiO_2 纳米粒子的制备
        4.2.3 形貌结构的表征
        4.2.4 光阳极的制备和PFC器件的组装
        4.2.5 光催化和电化学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染料X3B的光催化降解和发电
        4.3.2 类芬顿反应的验证
        4.3.3 pH值对PFC性能的影响
        4.3.4 染料浓度和类型对PFC性能的影响
        4.3.5 光阳极的可重复性
        4.3.6 多功能PFC系统的机理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四、日本应用复合发电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氢能与燃料电池关键科学技术:挑战与前景[J]. 朱明原,刘文博,刘杨,齐财,李瑛,李文献,张久俊.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3)
  • [2]面向区域建筑的超导综合能源系统构架与本质安全化研究[D]. 陈宇.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植物水分信息原位无损感知方法及其自供电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D]. 蓝玲怡. 浙江大学, 2021(01)
  • [4]复杂条件下城市生态环境及经济系统均衡优化管理[D]. 翟梦瑜.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 [5]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控制策略研究[D]. 张伟斌. 广西大学, 2021(12)
  • [6]SOFC阳极侧微尺度界面优化及性能研究[D]. 王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7]微电网谐波分析与抑制问题的研究[D]. 庄新新. 辽宁工业大学, 2021(02)
  • [8]分布式光伏系统并网点电气监测研究[D]. 朱佳琪.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9]高效稳定的波浪能液压PTO装置设计及控制策略研究[D]. 刘颖昕. 山东大学, 2021
  • [10]TiO2复合材料制备及在光电催化中的应用[D]. 吴松浩.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日本应用复合发电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