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治疑难杂症的思想

朱良春治疑难杂症的思想

一、朱良春治疗疑难病的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毛昀[1](2021)在《补肾类中药调节乳腺癌骨转移生态位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骨转移是晚期乳腺癌患者常见并发症,好发于椎骨、骨盆以及长骨干骺端等部位,伴有疼痛、病理性骨折、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治疗手段包括骨保护剂、化疗、放疗、中医药等,其中双膦酸盐和地诺单抗作为骨保护剂,在骨转移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有助于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而骨转移机制研究方面,相关研究提示骨转移出现临床症状前,肿瘤细胞能够打破骨微环境中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构成的骨稳态状态,从而形成骨转移生态位,这与乳腺癌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相互调控、生态位中免疫抑制、缺氧状态等具有相关性。中医药在防治乳腺癌骨转移方面确有疗效,能够早期防治骨转移的发生,延缓骨转移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团队总结全国名老中医李佩文临床用药经验时发现归肾经中药对于骨转移的防治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大鼠实验进一步证实归肾经药防治骨转移的疗效远好于归其它经药物。在明确不同归经药物对骨转移的不同作用机制基础上,提出了归肾经中药不同药性(寒、热)防治骨转移的疗效存在差异的科学假设,故从调节骨转移生态位的角度进一步探索补肾阴、补肾阳、阴阳双补法的疗效差异。目的:1.归纳和总结骨转移相关文献,结合临床经验阐述骨转移病理变化的中医理论认识和治法策略,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探讨补肾类中药的疗效机制。2.通过骨转移动物模型和细胞共培养模型,论证骨转移生态位的变化情况,研究乳腺癌细胞和成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关系。3.在探索补肾类中药早期干预骨转移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明确补肾阳法、补肾阴法、阴阳双补法等不同中医治法防治骨转移的疗效差异与分子机制。方法:1.系统归纳古代文献对骨肿瘤相关疾病的阐述以及现代医家对骨转移的认识和用药经验,分析归纳其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初步提出骨转移病理变化的中医理论认识并对治法用药进行探索;利用网络药理学对补肾类代表药物“淫羊藿-肉苁蓉”进行分析,初步探究补肾类中药的作用机制,为基础实验的开展提供方向。2.利用MDA-MB-231-luc和4T1-luc细胞进行左心室注射、胫骨注射、尾动脉注射等不同方式骨转移造模,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评价造模成功率以及转移变化过程。3.建立骨转移动物模型,利用活体成像技术、Micro-CT等技术,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破骨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等方面探索不同补肾类治法(补肾阳法、补肾阴法和阴阳双补法)防治骨转移的疗效差异。4.采用骨转移动物模型、乳腺癌细胞和成骨前体细胞共培养模型,利用免疫组化染色、蛋白印迹法、实时荧光PCR等技术验证补肾类中药对乳腺癌细胞间质-上皮转化、Dkk-1/BMP2信号通路关键蛋白和mRNA的调节作用,明确补肾类中药调节骨转移生态位的作用机制。结果:1.骨转移病理变化的中医理论认识:骨转移的病机为“正虚邪入、搏结伤骨成瘤”,病位在骨,具有本虚标实的特点,病理过程可概括为肾虚精亏、癌邪入骨、正邪搏结、引邪发病四个阶段;而在治疗策略上,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理论的指导下,将骨转移的治疗分为初、中、末三期,不同时期给予不同的治疗策略。2.网络药理学分析:补肾类中药(淫羊藿-肉苁蓉)可通过干预间隙连接、黏附连结等方式影响乳腺癌细胞、成骨细胞的存活、分化和成熟等,并对Dkk-1、BMP2、CDH1(E-cad)、CDH2(E-cad)、Runx2等基因及其表达的蛋白具有调节作用。3.骨转移不同造模方式比较:MDA-MB-231-luc细胞左心室注射法能够较好模拟骨转移的早期病理过程,成功率约50%,活体成像显示造模后20天左右观察到转移部位荧光显像;胫骨注射法成功率可达100%,对小鼠损伤较小;尾动脉注射法造模时癌细胞多聚集于肺部并形成肺转移。4T1-luc细胞胫骨注射法和尾动脉注射法造模均能形成骨转移,其中胫骨注射组瘤体生长速度快、负荷大,而尾动脉注射造模时癌细胞聚集于小鼠尾背部,形成局部骨转移。4.不同补肾类治法防治骨转移的疗效不同:建立乳腺癌骨转移胫骨注射模型,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和Micro-CT明确补肾类中药能够延缓乳腺癌骨转移的进展,改善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分离度(Tb.Sp)等骨相关参数,促进CD4+、CD8+的表达,降低血清骨转换标志物(BALP、PINP和血钙)水平,抑制破骨细胞活力,其中以阴阳双补方的疗效最为明显(P<0.05)。5.阴阳双补方对骨转移生态位具有调节作用:成骨细胞促进癌细胞的间质-上皮转化,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E-cad、N-cad和Cx43的蛋白均呈上调的状态(P<0.05),阴阳双补方能够下调E-cad和Cx43的表达(P<0.05),对N-cad的调节作用不明显(P>0.05)。乳腺癌细胞高表达Dkk-1,从而抑制成骨细胞成熟和分化,采用阴阳双补方干预后Dkk-1的表达降低,上调BMP2、β-catenin和Runx2的表达(P<0.05)。6.MDA-MB-231细胞和MC3T3-E1细胞共培养模型验证阴阳双补方改善骨转移生态位的机制:相对于单培养组,共培养模型中MDA-MB-231细胞增殖加快,而MC3T3-E1细胞生长受到抑制,阴阳双补方能够抑制癌细胞、促进成骨前体细胞增殖。通过WB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共培养模型中E-cad、N-cad、Cx43和Dkk-1蛋白和基因表达显着上调(P<0.05),而β-catenin、BMP2、Runx2等成骨性指标表达下降,阴阳双补方能够逆转乳腺癌细胞的间质-上皮转化,并促进MC3T3-E1细胞的成熟和分化。结论:1.骨总结肿瘤相关古代文献的梳理及现代医家临床经验,将骨转移病理变化的中医认识归纳为四个阶段,并将治法分为初、中、末三期,有利于临床骨转移的防治。2.通过网络药理学初步明确“淫羊藿-肉苁蓉”药防治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机制,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了一定基础和研究方向。3.采用MDA-MB-231-luc和4T1-luc细胞进行左心室注射、胫骨注射和尾动脉注射进行骨转移造模,其中以胫骨注射法造模成功率最高。4.不同补肾类治法(补肾阳、补肾阴、阴阳双补)对乳腺癌骨转移的防治具有疗效差异,其中阴阳双补方疗效最佳。5.阴阳双补方对骨转移生态位具有调节作用,降低E-cad、N-cad、Cx43、Dkk-1蛋白表达,上调BMP2、β-catenin和Runx2的表达。6.建立乳腺癌细胞和成骨前体细胞共培养模型,阴阳双补方可逆转癌细胞间质-上皮转化、通过Dkk-1/BMP2通路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方旖旎[2](2021)在《基于多元融合方法的王琦教授道术传承研究 ——以调治特禀体质常见疾病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了实现王琦教授“道”和“术”的全面传承,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研究扎根理论和数据挖掘多元融合的方法,通过访谈、文献、医案等资料进行挖掘,抽提王琦教授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文化精神、学术思想、诊疗技术、方药特点等信息,并提炼出传承要点。方法:本研究依托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8YFC1704100),子课题一: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的方法学体系和范式研究(课题编号:2018YFC1704101),分别应用以下两种方法进行研究:1.对王琦教授本人、弟子及患者进行访谈获得访谈资料,应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挖掘王琦教授的思想道德、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等隐形的人文底蕴信息,形成类属及核心类属,并获得传承要点。2.应用名医传承平台,以临床常见的过敏性疾病变应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为例,对王琦教授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从核心药物分析、药物相关性分析、随证加减分析、聚类分析等方面,总结王琦教授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为今后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结果:1.扎根理论研究本研究访谈王琦教授本人1次,共计0.9小时;访谈王琦教授的弟子、学生6名,每人1次,平均时长0.8小时/人;访谈患者4名,每人1次,平均时长0.5小时/人;研究最终接受访谈人数为11人,获得访谈文字稿11篇,共7.4万余字,并佐以部分文献资料进行补充。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访谈资料、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获得初始编码316个,形成副类别32个,类别7个,分别为思想道德、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疗效要素、学术思想、方药特点、诊疗技术七个类别,并发现“思想道德”可以统领以上类别,主要体现在内涵、医德、师德与行为准则四个方面,与其他六个类别以及副类别关系密切,可以在宽泛的范畴里囊括其他六个类别,综合分析,提炼出“良医良师良人,道以统术”的核心类别。2.数据挖掘本研究共纳入185例医案处方,分别为50例变应性鼻炎医案,76例支气管哮喘医案以及59例荨麻疹医案,其中使用最多的中药为乌梅、蝉衣、防风、赤芝,即王琦教授自拟的脱敏调体方。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处方主要以脱敏散邪,清肺养阴,宣通鼻窍为组方思路;支气管哮喘以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抗过敏为组方思路;荨麻疹则以清热凉血,脱敏消风为组方思路。结论:1.从“道”“术”两个方面分析,“道”包括为医之道、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以及为人之道,是难以量化计算的;“术”主要指医术,包括理法方药,是具体的,可以被量化的。“道”与“术”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与补充的,“道”不仅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还有助于“术”的传承。因此,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应当注重“道术结合”。通过扎根理论全面挖掘王琦教授道术两方面内容,得出思想道德为核心类别,通过对“道”与“术”的内涵与关系探讨,得到“道以统术”的结论,思想道德可以统筹文化精神,也可以解释价值观念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思想、观念,指引外在行为的发生。因此在名老中医传承的内容应该包含道术两个层面,尽力做到全面传承,高效传承。2.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得出王琦教授治疗过敏性疾病时注重调体,以脱敏调体方为基础,依据核心病机选取主方,随证加减,体现了王琦教授治疗过敏性疾病时的“主病主方”理论与“辨体-辨病-辨证”相互补充的临证诊疗模式,数据挖掘结果与扎根理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邓皓文[3](2020)在《基于文献研究的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经验》文中指出目的:归纳分析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的辨证、用药特点,并探讨各医家对治疗鼓胀的独到见解,为中医药治疗鼓胀提供理论与临床指导。方法:收集各国医大师治疗鼓胀的临床医案,采集其中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证型、药物等信息,并对各类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建立数据表格。运用WPS Office 2017软件中的Excel功能对药物、症状、舌脉进行频数分析;运用Weka3.8软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筛选符合条件的最佳规则,从而得到国医大师治疗鼓胀过程中的常用药物、药对、药组及常见症状、舌脉。结果:通过检索,收集到文献22篇,包含医案57例;图书43本,包含医案142例,共计医案199例,涉及24位国医大师。(1)药物频数分析:199例医案中共计中药232味,总计2441频次。其中:(1)使用频率最多的为茯苓(118次),其次分别为白术(107次)、泽泻(74次)、甘草(70次)、茵陈(68次)、黄芪(53次)等;(2)使用频率在10次及以上的药物共62味,此62味中药中,出现频率最多的前五类依次为:补虚药(13味),利水渗湿药(10味),活血化瘀药(9味),理气药(9味),清热药(5味)。(2)症状频数分析:(1)在症状信息完整的177例医案中,统计得到症状102种,共计1302频次,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单腹胀大(115次)、腹满(115次),其次分别为食欲不振(82次)、小便不利(74次)。(2)在以“单腹胀大、腹满”为主症的142例医案中,有80例包含证属脾虚的次症,59例包含证属气滞的次症,60例包含证属湿热的次症,46例包含证属血瘀的次症,47例包含证属肝肾阴虚的次症,18例包含证属脾肾阳虚的次症。(3)舌脉频数分析:(1)在70例舌脉象信息完整的医案中,舌象出现频率最多的为舌红(32次),其次分别为舌红紫(16次)、舌淡红(7次)、舌青紫(5次)、舌淡紫(4次)等;苔象出现频率最多的为苔黄(13次),其次分别为苔黄腻(10次)、苔白(8次)、苔薄黄(7次)、苔薄白(7次)等;脉象出现频率最多的为弦细数(8次),其次分别为弦数(6次)、弦细(6次)、沉弦(5次)等。(2)关于129例舌脉信息不全或缺失的医案,结合方药以及原文中按语的解释来推测舌脉信息,其中68例表现为脾虚象,25例表现为气滞象,15例表现为湿热象,29例表现为血瘀象,16例表现为阴虚象;(4)关联规则分析:(1)使用Apriori算法在150例医案中计算出药物的272条关联规则,筛选规则后得到核心药对为栀子、茵陈,其次为太子参、茯苓;核心三联药组(三种药物相须为用)为白术-茯苓-砂仁,其次为猪苓-茯苓-砂仁。(2)除了栀子-茵陈药对,剩下的所有药对均具有健脾益气或健脾祛湿之功效;前10位三联药组中均具有健脾之功,其中5组为健脾益气,3组为健脾理气,2组为健脾行气。结论:(1)鼓胀最常见的主症为单腹胀大和腹满,常见的次症多属脾虚证;(2)鼓胀的基本病机为虚实夹杂,虚多实少;以脾虚为主,兼夹气滞、湿热、血瘀等证。(3)国医大师治疗鼓胀多使用健脾益气之品,最常用的药物为茯苓,多选用四君子汤等健脾益气之剂加减。

田广宇[4](2020)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规律。为临床合理、有效、安全应用活血类药物提供指导,为新版《中国药典》关于活血类药物剂量的修订和完善提供客观依据,为深化活血类药物的研究提供支持。方法:收集国医大师公开出版的医案、医话,通过合理的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处方数据,通过数据清洗对处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国医大师处方数据库”(DB-GYDS)。按药物名称进行搜索,从数据库中提取活血类药物的处方作为数据集,基于SPSS23.0以及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V2.50软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药物的剂量应用规律以及代表性药物(丹参、川芎、水蛭、土鳖虫)的主治疾病规律与配伍规律。结果:1.DB-GYDS中含川芎方剂1766首,川芎的剂量阈175g,平均剂量(9.46±5.19)g,P10P90为5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过药典量上限的方剂占川芎处方的(以下简称超量处方率)19.71%;含延胡索方剂647首,延胡索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12.21±4.39)g,P10P90为920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8.33%;含郁金方剂1016首,郁金剂量阈1.532g,平均剂量(11.09±3.80)g,P10P90为9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3.07%;含五灵脂方剂217首,剂量阈560g,平均剂量(10.35±5.54)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17.97%;乳香方剂129首,剂量阈0.520g,平均剂量(7.47±3.42)g,P10P90为310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70.54%;没药方剂144首,剂量阈0.520g,平均剂量(7.19±3.43)g,P10P90为310g,最常用剂量为6g,超量处方率64.58%;降香方剂126首,剂量阈1.515g,平均剂量(7.16±3.65)g,P10P90为2.412g,最常用剂量为10g,处方剂量无超过药典量上限者;丹参方剂2282首,剂量阈1.550g,平均剂量(18.03±6.87)g,,P10P90为1030g,最常用剂量为15g,超量处方率39.70%;红花方剂995首,剂量阈130g,平均剂量(9.42±3.31)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9g,超量处方率17.19%;桃仁方剂1236首,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11.02±3.46)g,P10P90为9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29.85%;益母草方剂554首,剂量阈6120g,平均剂量(19.60±14.23)g,P10P90为930g,最常用剂量为15g,超量处方率3.43%;泽兰方剂293首,剂量阈250g,平均剂量(12.39±5.01)g,P10P90为9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8.23%;鸡血藤方剂375首,剂量阈650g,平均剂量(20.66±7.63)g,P10P90为1230g,最常用剂量为15g,超量处方率53.87%;土鳖虫方剂167首,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7.89±3.03)g,P10P90为510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5.39%;莪术方剂324首,剂量阈330g,平均剂量(11.28±4.47)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4.57%;三棱方剂129首,剂量阈420g,平均剂量(10.60±3.43)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31.78%;水蛭方剂220首,剂量阈130g,平均剂量(5.62±3.68)g,P10P90为310g,最常用剂量为3g,超量处方率57.73%;穿山甲方剂247首,剂量阈为345g,平均剂量(9.94±4.56)g,P10P90为615g,最常用剂量为10g,超量处方率13.77%。2.丹参治疗的高频疾病为胸痹心痛病、心悸病、月经病。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行气药、解表药、安神药、化痰药等不同类别的药物配伍。治疗胸痹心痛病的治疗窗950g,在“支持度≥15%、置信度≥0.6”的条件下,获得高频药物组合62组、76条规则,当支持度≥35%时,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党参、丹参-麦冬、丹参-黄芪。治疗心悸病的治疗窗550g,“支持度≥15%、置信度≥0.6”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组合68组、62条规则,支持度≥35%时,获得核心药物组合为丹参-麦冬、丹参-茯苓、丹参-炙甘草、丹参-桂枝、丹参-黄芪、丹参-五味子。治疗月经病的治疗窗530g,“支持度≥15%、置信度≥0.6”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组合72组、102条规则,支持度≥35%时,获得核心组合为丹参-川芎、丹参-茯苓、丹参-香附、丹参-当归-白芍。3.川芎治疗的高频疾病为月经病、头痛病、胸痹心痛病。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息风止痉药、行气药、利水渗湿药等类别的药物配伍。川芎治疗月经病的治疗窗318g,在“支持度≥20%,置信度≥0.9”的条件下,获得高频药物组合44组、规则60条,支持度≥30%的条件下,获得核心药物组合为川芎-当归-白芍、川芎-当归-香附、川芎-当归-熟地黄、川芎-当归-益母草、川芎-当归-党参。川芎治疗头痛病的治疗窗为375g,在“支持度≥15%,置信度=1”的条件下,获得药物组合47组、规则34条,支持度≥25%的条件下,获得核心药对川芎-当归、川芎-丹参、川芎-红花、川芎-甘草、川芎-赤芍、川芎-细辛、川芎-天麻、川芎-白芍、川芎-白芷、川芎-菊花。川芎治疗胸痹心痛病的治疗窗为330g,“支持度≥25%,置信度=1”的条件下,得到高频药物组合39组、规则23条,当支持度≥40%时,获得核心药对为川芎-丹参-黄芪、川芎-赤芍、川芎-当归、川芎-麦冬。4.水蛭治疗的高频疾病为中风病。常与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息风止痉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化痰药、止血药、泻下药等药物配伍。治疗中风病的治疗窗为120g,在“支持度≥20%,置信度≥0.6”的条件下,获得高频药物组合60组、规则107条,在支持度≥40%的条件下,获得治疗中风病的核心药对水蛭-川芎、水蛭-地龙、水蛭-桃仁、水蛭-丹参、水蛭-赤芍。5.土鳖虫治疗的高频疾病为风湿痹病与内科癌病。常与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息风止痉药等相配伍。治疗风湿痹病的治疗窗为4.515g。在“支持度≥20%,置信度≥0.6”的条件下,获得36组高频药物组合以及45条规则;支持度≥30%时,获得5组核心药物组合:土鳖虫-当归-甘草、土鳖虫-制川乌、土鳖虫-桂枝、土鳖虫-鸡血藤、土鳖虫-威灵仙。土鳖虫治疗内科癌病的治疗窗为515g。在“支持度≥30%,置信度=1”的条件下,获得29组高频药物组合,25条规则,当支持度≥50%时,获得3组核心药物组合土鳖虫-白花蛇舌草、土鳖虫-半枝莲、土鳖虫-莪术。结论:国医大师对药物的剂量极为重视,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阈弹性普遍较大、遣量灵活;剂量应用有“常”有“变”;小剂量用之较少;临床遣量不完全受《中国药典》对剂量的刚性制约,超量应用已成为一种常态。国医大师对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局限性。丹参、川芎、水蛭、土鳖虫治疗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治疗窗;治疗窗不同,药物发挥的功效亦不同,隐含了较为复杂的量效关系。国医大师的剂量应用可总结为因病遣量、因证遣量、因人遣量、因药遣量的“病-证-人-药”剂量策略。4种药物临床治疗疾病较广泛,针对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配伍规律,可总结为病证结合、活用药对增效减毒的“病-证-药”配伍策略。这些规律是国医大师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

薛文轩[5](2020)在《周仲瑛辨治慢性结肠炎数据挖掘及基础方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结肠炎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总结其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对相关治疗的常用基础方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以阐释常用方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以上研究,以指导临床实践。方法:(1)收集1989年10月至2014年12月间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的门诊医案,选取其中176例617诊次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方法,对医案中四诊信息、病机、方药进行数据挖掘,结合周仲瑛教授相关医案、论着进行文本研读,对挖掘结果进行分析,从中提炼辨治经验、学术思想与基础处方。(2)选取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结肠炎基础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运用中药系统药理学分析平台TCMSP选取基础方活性成分和调控靶点,通过GeneCard数据库筛选慢性结肠炎相关靶点,构建基础方成分-靶点网络图;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基础方治疗慢性结肠炎靶点互作网络图,根据参数确定核心靶点;利用Bioconductor数据库联合R软件对慢性结肠炎与基础方交集靶点进行GO(gene ontology)与KEGG(KEGG pathway analysis)富集分析。结果:(1)一般情况:176例慢性结肠炎患者中,男女比例未见明显差异,女性稍多于男性,分别为男性82例(占46.59%),共276诊次(占44.73%),女性94例(占53.41%),共 341 诊次(55.27%)。(2)四诊信息:在所有诊次医案中,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42.30%)、便溏(38.57%)、肠鸣(28.36%)、大便夹粘液(26.09%)、腹胀(25.61%)、便次多(25.28%)、矢气(22.53%)、口干(17.34%)、肛坠(8.91%)、便干(5.19%);苔薄黄腻(38.74%)、质暗(23.82%)、质红(20.91%)、苔黄(18.80%)、质暗红(17.67%)、苔薄黄(13.61%)、苔黄腻(13.45%);细脉(66.77%)、弦脉(51.54%)、滑脉(27.39%)、小脉(18.48%)。(3)病机情况:在617诊次医案中,以复合病机为主,单独病机只占77诊次,复合病机占540诊次,占比87.5%。主要病机频次由高到低排序为肝脾不调(24.31%)、肠腑湿热(23.01%)、腑气不调(19.29%)、肝木乘脾(16.21%)、脾虚胃弱(12.97%)、湿热中阻(10.21%);主要病位为脾(78.28%)、肝(58.35%)、肠(53.81%)、胃(33.87%)、肾(8.91%)、肝+脾(50.08%)、脾+肾(8.43%);主要病理因素为热(56.89%)、湿(54.62%)、气滞(31.12%)、气乘(20.75%)、寒(10.37%)、湿热(49.11%)、寒热(9.40%);也多见病理性质虚(50.73%)。(4)处方用药:所有诊次中,药物出现频次大于100的有32味,排在前10味的是黄连(79.90%)、白术(71.47%)、白芍(69.37%)、吴茱萸(63.21%)、陈皮(55.92%)、甘草(47.33%)、木香(43.76%)、炮姜(43.44%)、党参(40.36%)、防风(38.57%)。常用药物组合有:黄连+吴茱萸+白芍;神曲+山楂+鸡内金;白术+芍药+防风+陈皮;甘草+党参+炮姜+山药;五味子+肉豆蔻+补骨脂+肉桂+附子;冬瓜子+薏苡仁+椿根白皮+桔梗+败酱草;蒲黄+五灵脂+川楝子+九香虫+延胡索;枳实+全瓜萎+槟榔+莱菔子+大黄+郁李仁。(5)网络药理学研究:经过筛选,肝脾不调、肠腑湿热型肠炎基础方(白术,防风,白芍,陈皮,黄连,吴茱萸,玫瑰花,冬瓜子,薏苡仁,败酱草,桔梗)中71个活性成分可作用于慢性结肠炎165个靶点,核心靶点涉及AKT1、IL6、PTGS2等,GO富集分析得到条目145个,KEGG富集分析得到通路163条。结论:(1)传承研究:慢性结肠炎病因复杂,脾虚常为发病之本;肝脾不调,肠腑湿热为常见病机;病位在肠,与脾、胃、肝皆有关联,日久及肾;本病多虚实夹杂,病理因素以湿热、气滞为主,日久夹瘀。本病的治疗以治脾、治肝、治肠为主,治脾包括运脾、补脾、温脾等,治肝包括缓肝、疏肝,并注重调和肝脾,治肠包括清肠化湿、增液通腑、涩肠止泻等。本病的治疗还需注重调整人体气机,对腹泻患者避免滥用收涩,以防闭门留寇。此外,还要重视对粘液便、严重腹痛的“对症”处理。(2)网络药理学研究:基础方中主要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菌、修复肠粘膜等功能,并可调控慢性结肠炎相关的165个靶点,通过影响核受体的活性、转录因子的活性、类固醇激素受体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蛋白质异二聚化活性、转录辅助因子的结合等发挥生物学功能。对炎症相关通路,如PI3K/AKT、IL-17、TNF信等的调节作用可能是基础方缓解肠道炎症的作用机制。

郁兆婧,朱剑萍[6](2018)在《朱剑萍辨治疑难病经验》文中认为介绍朱剑萍治疗疑难病的临床经验。认为疑难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症状变异多端,治疗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灵活施治,紧扣核心病机,厘清主次兼证,敢于突破常规,用药不拘一格,配伍巧妙严谨,多方多法内外合治,临证获效良多。

孟庆良,张子扬,孟婉婷[7](2017)在《朱良春教授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经验》文中认为"益肾蠲痹法"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在继承先师章次公学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70余年临床经验总结而成的一种治疗方法,在风湿病的治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朱良春教授在长期的诊疗过程中,不断完善这一治痹理论,逐步形成了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为指导,以虫类药与草木药配伍为基础,并针对肢体疼痛、肿胀、僵直拘挛三大主症,以"益肾壮督治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为大法,融理、法、方、药于一体,内治、外治于一炉的特色诊疗技术。朱良春教授应用"益肾蠲痹法"为主治疗风湿病,为临证治疗疑难风湿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潘峰[8](2017)在《国医大师朱良春应用奇经八脉理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国医大师朱良春先生(1917-2015),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后求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师从上海名医章次公先生,善于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S)等风湿免疫性疾病。AS好发于青壮年,致残率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严重影响青壮年的劳动力,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从奇经八脉理论角度探讨朱良春教授治疗AS的学术经验,对于掌握朱老的学术特点、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从奇经八脉理论总结整理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治疗AS的学术思想。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从古代和现代文献两个部分进行研究。古代文献包括历代医家对AS的论述和学术思想观点、奇经八脉的历史沿革。现代文献包括AS的西医现代研究。(2)临床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对南通市良春中医药临床研究所门诊部在1993年8月至2011年8月之间,明确诊断为AS、且由朱良春教授亲自诊治的95份病历,625个诊次,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关联规则等数据挖掘的方法,分析朱老临床使用的核心处方和常用药对,总结临床诊治规律。(3)理论研究:从朱老深研经典、探究历代医家着作中,总结整理了朱老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治疗AS的学术思想,并分析了朱老有别前人的三大创新点。(4)根据录音、录像资料原汁原味的整理了朱老关于AS治疗的访谈内容。研究结果:(1)朱老创造性的将AS归属于“肾痹”、“顽痹”的范畴。总结出AS的基本病机为:肾督亏虚为本虚,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痹阻经隧、骨骱,留伏关节,为邪实。并以此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原则,以扶正培本,益肾壮督为主,蠲痹通络为辅。(2)对95例AS患者病历的回顾总结发现,其临床症状集中在人体中轴部位,以疼痛、僵硬为主要表现。病历共使用了 191味18类中药,使用次数达12835次。使用率排名前三的依次为补虚药、祛风湿药及活血化瘀药。可见“扶正”、“祛邪”和“活血化瘀”是朱老在AS治疗中的关键环节。全部数据挖掘出核心处方为穿山龙、鸡血藤、炙僵蚕、地龙、地鳖虫、全当归、乌梢蛇和威灵仙。常用的对药有:生地黄-熟地黄,赤芍-白芍,制川乌-桂枝,骨碎补-补骨脂、枸杞子-仙灵脾。(3)系统总结整理了朱老对奇经八脉理论治疗AS的继承与创新,朱老深研中医典籍中的奇经八脉理论,发皇古义,融汇新知,拓展了虫类药入奇经的理论;通过临床实践发现穿山龙是益肾壮督药物的第一位要药;对顽痹等疑难疾病的治疗提出了“益肾壮督培其本,蠲痹通络治其标”的法则,丰富了奇经八脉理论的学术内容。研究结论:(1)奇经八脉理论是治疗AS的有效治疗理论。(2)AS的核心病机是肾虚督空、络脉阻滞。治疗原则为益肾壮督,蠲痹通络。(3)穿山龙是益肾壮督的君药,虫类药是蠲痹通络的有效药物。(4)我们应深入研究朱老运用奇经八脉理论治疗AS的学术思想,并学习他原始创新的精神。

谭志洪[9](2016)在《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和并发症,其危害在于它不仅能加重原有心脏疾病,而且还会导致患者突然死亡,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文献虽无此病名记载,但当代国医大师继承前贤学术精华,在诊疗心律失常方面的成就显着。因此,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梳理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系统整理国医大师诊治本病的理论渊源、辨证思路与处方用药特色,希冀能对本病更深入地认识,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文献参考。方法: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国家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联合发布的关于表彰国医大师的两部文件精神,确定本课题研究涉及的国医大师名单。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实用内科学》(第14版)关于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标准,依托图书馆纸质文献与数据库资源,检索国医大师学术论文及其临床医案,并确保纳入医案全部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与文献研究方法,对占有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梳理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及其源流,注重提炼每位国医大师诊治该病的经验,以大师医案为基础,并结合中医心血管尤其是心律失常的临床实践,探讨中医治疗本病的临床分型,并以数理统计分析总结大师治疗该病的用药特点。成果:立足上述研究方法最终形成学位论文,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通过调研相关资料,确定国医大师相关验案涉及到的心律失常类型。以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中医病名认识为线索,梳理了心律失常相关的中医病名沿革、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原则。第二章整理并总结了邓铁涛、李今庸等24位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的学术思想,以所选各位国医大师个人为线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每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理论渊源、诊断特色、辨证技巧、处方特色和用药体会。第三章深入研究符合诊断标准的国医大师验案,依据各位大师对每则医案的辨证分型诊断,将所选医案总结为9大证型,每个证型下列各位大师的不同验案,为临床辨证分型治疗该病提供有益参考。第四章对所选大师医案涉及的药物进行统计分析,以药物使用的频次高低排序为线索,深入分析相关药物的类别、性味、归经及其炮制方法,探讨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用药特点。结论:国医大师在诊治心律失常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当今中医心血管理论与临床发展的重要学术标杆。研究和整理各位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学术精华,不仅为本病的防治提供了诊断思路、辨证方法、处方技巧及用药经验等方面的文献参考,有利于临床工作者积累间接经验、提高诊疗水平,而且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拓展思路也提供了文献支撑,更是传承和弘扬中医药学术理论的重要方法。

吕泽康[10](2017)在《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疑难病对当今医学界还是—大棘手问题,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从事治疗疑难病临床70余年,承中医大家章次公先生之学,继渐形成"章朱"学派,其理论独特,重视先天肾及后天脾,实践并总结累积了极大量的临床治疗疑难病经验。吾有责任继承并发扬其学术及临床,本着弘扬我国医学的使命,故本文以追探朱老学术渊源,继而进一步总结朱老治疗内科疑难病如:免疫性疾病,癌病等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方法: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学术思想的系统概括。根据随师抄方学习、观察及自身对朱老学术的领悟,再加整理了朱老的临床医案,发表在期刊上文章,书刊着作或传媒采访等,对朱老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整理。文中回顾了朱老的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追朔到其启蒙时期,摸索时期及成就期。临证病案分析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朱老在南通良春中医院治疗疑难病共240方(其中癌肿175方、其他疑难病65方)的临床病案进行了整理,并加以分析总结其辨治疑难病的思路及用药经验。结果:通过研究朱老医案,分析其用药的加减情况,体现了朱老学富五车、按疾病的进退,用药如行军,力求达到丝丝入扣、精细缜密,达到方证相应的思想,并以按语的形式进行剖析,从个案的角度展现朱老的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诊断方法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治疗不同疾病用药频数的统计分析,寻找朱老用药的思路。另在附篇收集了朱老多年在临床应用的验方,以体现其学术经验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从上述总结研究可以看出:朱良春教授治疗疑难病,强调培补正气,脏腑重视脾肾,研究其对疑难病病机及疾病演变规律的理解极为重要,着重分析其临床辨证及用药的特色,如用量及配伍等,希望全文能继承朱老之学,继往开来。故此朱老之学值得广泛提倡。

二、朱良春治疗疑难病的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朱良春治疗疑难病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补肾类中药调节乳腺癌骨转移生态位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早期骨转移生态位变化的研究进展
        1 肿瘤细胞在骨转移生态位中的定植、存活和活化
        2 肿瘤细胞对骨细胞的调节作用
        3 成骨细胞在溶骨性骨转移早期发展中的作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双膦酸盐和地诺单抗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研究进展
        1 双膦酸类药物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
        2 地诺单抗治疗乳腺癌研究进展
        3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三 关于骨肿瘤的历史沿革和现代医家认识
        1 历史沿革
        2 现代名家对骨转移病机治法的认识和用药经验
        3 总结
        参考文献
下篇 中医理论探讨及实验研究
    前言
    研究一 骨转移中医防治理论探讨及补肾类中药网络药理学初步分析
        1 乳腺癌骨转移中医病机治法探讨
        2 “淫羊藿-肉苁蓉”治疗乳腺癌骨转移的作用机制探讨
        3 小结
    研究二 乳腺癌骨转移不同造模方式比较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研究三 不同补肾类治法干预乳腺癌骨转移疗效差异观察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研究四 阴阳双补方调节骨转移生态位的机制探索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研究五 细胞共培养模型验证阴阳双补方调节骨转移生态位的作用机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讨论
        1 乳腺癌骨转移生态位变化机制
        2 中医药防治骨转移归经、药性理论探索
        3 不同补肾类治法防治乳腺癌骨转移的疗效差异
        4 补肾类中药调节骨转移生态位的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基于多元融合方法的王琦教授道术传承研究 ——以调治特禀体质常见疾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现状概况
        1 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挖掘保护的方法学归纳
        2 名老中医传承方式的不足与优化建议
        3 结语
    综述二 过敏性疾病中医认识以及治疗进展
        1 近代医家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
        2 近代医家对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思路及方法
        3 从过敏体质入手防治过敏性疾病的思路方法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基于扎根理论挖掘王琦教授传承要点
    1 研究目的
    2 确定研究对象
    3 访谈资料收集
    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 研究结果
第二章 王琦教授治疗变应性鼻炎的医案挖掘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王琦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医案挖掘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王琦教授治疗荨麻疹的医案挖掘
    1 资料与研究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创新点与展望
    1 创新点
    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基本信息页
        医生访谈基本问卷
        患者访谈基本问卷
    附录3 访谈知情同意书

(3)基于文献研究的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对象
    3.研究方法
        3.1 医案来源
        3.2 诊断标准
        3.3 纳入标准
        3.4 排除标准
    4.统计分析
        4.1 症状规范
        4.2 药名规范
        4.3 舌、苔、脉象规范
        4.4 证型规范
        4.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医案收集结果
    2.频数分析结果
        2.1 药物频数
        2.2 症状频数
        2.3 舌、苔、脉象频数
    3.关联规则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对统计结果的分析
        1.1 药物频数分析
        1.2 症状频数分析
        1.3 舌脉频数分析
        1.4 关联规则分析
        1.5 总结
    2.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的一些独特经验
        2.1 国医大师邓铁涛用甘草甘遂散疗鼓胀
        2.2 国医大师颜德馨汤剂中合用小温中丸
        2.3 国医大师朱良春食疗鼓胀
第四部分 结论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鼓胀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收集
        1.1.1 专着医案收集策略
        1.1.2 论着医案收集策略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资料整理
        1.3.1 数据的初步提取
        1.3.2 数据的规范化
        1.4 建立数据库
    2 研究方法
        2.1 分析工具
        2.2 分析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第一章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概述
        1 常用活血类药物剂量统计
        1.1 川芎
        1.2 延胡索
        1.3 郁金
        1.4 五灵脂
        1.5 乳香
        1.6 没药
        1.7 降香
        1.8 丹参
        1.9 红花
        1.10 桃仁
        1.11 益母草
        1.12 泽兰
        1.13 鸡血藤
        1.14 土鳖虫
        1.15 莪术
        1.16 三棱
        1.17 水蛭
        1.18 穿山甲
        2 常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小结
        2.1 剂量汇总
        2.2 剂量对比
        2.3 剂量小结
    第二章 丹参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丹参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丹参组方规律研究
        2 丹参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丹参处方治疗疾病统计
        2.2 丹参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丹参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丹参的剂量研究
        3.2 丹参的主治疾病研究
        3.3 丹参的配伍研究
    第三章 川芎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川芎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川芎组方规律研究
        2 川芎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川芎处方治疗疾病统计
        2.2 川芎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川芎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川芎的剂量研究
        3.2 川芎的主治疾病研究
        3.3 川芎的配伍规律研究
    第四章 水蛭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水蛭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水蛭组方规律研究
        2 水蛭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水蛭处方治疗疾病频次
        2.2 水蛭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水蛭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水蛭的剂量研究
        3.2 水蛭的主治疾病研究
        3.3 水蛭的配伍研究
    第五章 土鳖虫的剂量及相关研究
        1 土鳖虫配伍研究
        1.1 高频药物统计
        1.2 高频药物分类
        1.3 基于关联规则的土鳖虫组方规律研究
        2 土鳖虫治疗高频疾病的研究
        2.1 土鳖虫处方治疗疾病统计
        2.2 土鳖虫治疗高频疾病的剂量研究
        2.3 土鳖虫治疗高频疾病的配伍研究
        3 小结
        3.1 土鳖虫的剂量小结
        3.2 土鳖虫的主治疾病小结
        3.3 土鳖虫的配伍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规律讨论
        1.1 国医大师对剂量的阐释
        1.2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特点
        1.3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策略
        1.4 《中国药典》法定剂量的局限性
    2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配伍规律讨论
        2.1 活血药配伍的主要形式
        2.2 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配伍策略
    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展望
结语
创新性与特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综述一“瘀血”学说的源流概述
        参考文献
        综述二方药量效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 相关名词术语含义及公式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附录4 国医大师处方数据库方剂来源书目
致谢

(5)周仲瑛辨治慢性结肠炎数据挖掘及基础方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 研究现状
        1.1 慢性结肠炎中医辨治
        1.2 名老中医学术传承研究
        1.3 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的运用
    2.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存在问题
        2.2 解决方法
第二部分 周仲瑛教授辨治慢性结肠炎的病案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信息采集
        2.2 病案预处理
        2.3 数据挖掘方法
    3. 结果
        3.1 入选病案基本特征
        3.2 整体医案集内数据
        3.3 整体医案集外数据
        3.4 便秘相关医案数据
    4. 讨论
        4.1 病因病机特色
        4.2 诊断辨证特色
        4.3 治法组方特色
        4.4 相关医案解析
第三部分 周仲瑛教授治疗慢性结肠炎基础方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有效成分筛选
        1.2 靶点筛选及成分-靶点网络构建
        1.3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核心靶点筛选
        1.4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基础方活性成分
        2.2 慢性结肠炎治疗相关靶点
        2.3 基础方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
        2.4 蛋白关系互作网络及关键靶点
        2.5 靶点功能及通路注释
    3. 讨论
结语
    1. 研究小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朱剑萍辨治疑难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辨治思路
    1.1 中西合用, 病证同辨同治
    1.2 学有渊源, 从虚从瘀论治
2 治疗特色
    2.1 巧妙配伍
    2.2 精酌药量
    2.3 给药多样

(7)朱良春教授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2 益肾壮督治其本, 蠲痹通络治其标
3 虫类药与草木药相伍
4 治疗方法
5 典型病例
6 结语

(8)国医大师朱良春应用奇经八脉理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1. 痹证古代文献研究
        1.1 病害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 肾痹(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中医文献研究
        2.1 病名探讨
        2.2 病因探讨
        2.3 病机探讨
        2.4 辩证论治探讨
    3. 当代名老中医对痹证的学术观点
        3.1 焦树德教授
        3.2 路志正教授
        3.3 周仲瑛教授
        3.4 张琪教授
        3.5 董建华教授
        3.6 娄多峰教授
    4. 朱良春教授辨治痹证的学术思想
        4.1 既往朱良春学术继承人总结老师治痹经验
        4.2 朱良春教授治痹学术思想
    5. 强直性脊柱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5.1 概念
        5.2 病因
        5.3 病理
        5.4 临床表现
        5.5 诊断标准
        5.6 治疗
    6. 奇经八脉学说沿革
        6.1 定义
        6.2 奇经八脉的特点以及生理病理
        6.3 历代医家对奇经八脉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2.1. 资料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和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
        5.2 强直性脊柱炎临床症状的相关情况
        5.3 主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情况
        5.4 AS的辨证类型情况
        5.5 AS的用药规律
        5.6 AS核心方数据挖掘研究
        5.7 讨论
第三部分 朱良春教授对经八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1. 关于对古代“奇经八脉”经典着作的研究
        1.1 《黄帝内经》
        1.2 《难经》
        1.3《奇经八脉考》
    2. 关于对历代医家“奇经八脉”理论的分析
        2.1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
        2.2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2.3 蒋宝素《问斋医案》
    3. 朱老奇经八脉理论辨治肾痹思想
        3.1 辨正经与奇经,“肾-督-络”互联互通
        3.2 看在补益肝肾,实则通补奇经
    4. 朱老奇经八脉思想治痹之创新
        4.1 学有渊源,融汇创新
        4.2 中体西用,与时俱进
        4.3 细微观察,拓展新效
        4.4 擅用虫药,攻补兼施
研究结论
第四部分 朱良春教授访谈实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9)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医对心律失常相关病证的认识
    1.1 心律失常相对应的中医病名及其沿革
        1.1.1 国医大师对心律失常的中医病名探讨
        1.1.2 心律失常的中医相关病名沿革
    1.2 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
        1.2.1 外感六淫
        1.2.2 情志内伤
        1.2.3 气血阴阳失常
        1.2.4 饮食不当
        1.2.5 他病或失治误治
        1.2.6 房劳伤肾
        1.2.7 药物影响
    1.3 心律失常的治疗原则
        1.3.1 调和阴阳
        1.3.2 扶正祛邪
        1.3.3 整体论治
第二章 国医大师辨治心律失常的特色
    2.1 第一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2.1.1 邓铁涛注重心脾祛痰瘀
        2.1.2 李辅仁补养气血重扶正
        2.1.3 路志正立足中焦重升降
        2.1.4 郭子光重视脉诊畅气血
        2.1.5 颜正华重辨虚实调气血
        2.1.6 任继学明辨虚实必求本
        2.1.7 李振华调理心脾重气阴
        2.1.8 朱良春倡导脉诊调虚实
        2.1.9 裘沛然立足气阳重温通
        2.1.10 颜德馨倡导衡法分期治
        2.1.11 张镜人立足脾胃施膏方
        2.1.12 张琪辨别虚实治病求本
        2.1.13 周仲瑛整体辨证重病机
        2.1.14 李玉奇立足心肾重舌诊
        2.1.15 张学文辨证四要倡脉诊
    2.2 第二届国医大师辨证处方特色
        2.2.1 王琦体质辨证重血运
        2.2.2 阮士怡注重脾肾兼散结
        2.2.3 刘志明立足心肾重宗气
        2.2.4 李士懋辨识火郁重脉诊
        2.2.5 李今庸注重病机用方精
        2.2.6 陈可冀重视肾阳调肝脾
        2.2.7 段富津气血辨证调虚实
        2.2.8 徐经世基于本虚重舌诊
        2.2.9 唐祖宣立足火衰兼祛邪
第三章 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验案管窥
    3.1 感受外邪
        3.1.1 李玉奇医案(气虚外感心脉阻,益气祛瘀清热瘥)
        3.1.2 王琦医案(外感诱发心悸病,益气温阳通血脉)
        3.1.3 李士懋医案(外感郁热发心悸,清宣郁热畅气机)
        3.1.4 李辅仁医案(心肾不足受外感,分步论治病痊愈)
    3.2 阴虚火旺
        3.2.1 朱良春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滋阴降火诸证愈)
        3.2.2 李振华医案(阴虚火旺心动速,清养心肾泻肝热)
        3.2.3 刘志明医案(阴液亏虚心悸发,滋阴降火宁心神)
        3.2.4 李济仁医案(阴虚阳亢血脉阻,滋阴清热兼祛瘀)
    3.3 痰湿内蕴
        3.3.1 王绵之医案(痰气内阻发咳嗽,化痰理气活血脉)
        3.3.2 路志正医案(阳明湿热蕴结证,清利湿热和气血)
        3.3.3 段富津医案(痰湿内阻兼气虚,健脾益气血脉畅)
        3.3.4 唐祖宣医案(水走肠间气上逆,泄水祛瘀温阳气)
    3.4 气阴两虚
        3.4.1 邓铁涛医案(气阴两虚痰瘀阻,益气养阴祛痰瘀)
        3.4.2 路志正医案(心情紧张心悸生,益气养阴宁心神)
        3.4.3 阮士怡医案(气阴两虚水瘀阻,益气养阴祛水瘀)
        3.4.4 刘尚义医案(气阴两虚心动悸,滋阴复脉养心神)
    3.5 气血亏虚
        3.5.1 张镜人医案(风心病显脉结代,养心健脾组膏方)
        3.5.2 颜正华医案(气血亏虚水湿停,益气养血健脾愈)
        3.5.3 刘志明医案(气血亏虚心悸发,健脾养心定心神)
        3.5.4 段富津医案(气血亏虚发心悸,益气养血兼温通)
    3.6 阳气亏虚
        3.6.1 裘沛然医案(冠心病少阴阳虚,滋阴温阳起沉疴)
        3.6.2 郭子光医案(心动过缓少阴病,急投麻附细辛汤)
        3.6.3 刘祖贻医案(心阳虚衰瘀血滞,温阳活血养气阴)
        3.6.4 洪广祥医案(阳虚痰瘀外感因,温阳散寒祛痰瘀)
    3.7 气虚痰瘀
        3.7.1 周仲瑛医案(心肺同病痰瘀阻,豁痰祛瘀通胸阳)
        3.7.2 颜德馨医案(阳气虚弱心悸重,温阳益气衡法施)
        3.7.3 李今庸医案(络脉血瘀心悸动,活血破瘀安心神)
        3.7.4 孙光荣医案(气虚血瘀痰热蕴,益气祛瘀清痰热)
    3.8 情志不遂
        3.8.1 方和谦医案(木旺土虚致心悸,疏肝健脾兼养血)
        3.8.2 任继学医案(恼怒诱发心悸动,疏肝利胆清痰热)
        3.8.3 徐景藩医案(情志抑郁胃心病,益气疏肝养胃阴)
        3.8.4 徐经世医案(肝强脾弱心失养,健脾疏肝和脉络)
    3.9 气滞血瘀
        3.9.1 李济仁医案(气滞血瘀脉络阻,祛痰活血通络愈)
        3.9.2 张学文医案(宗气不畅血脉阻,宣通宗气活血脉)
        3.9.3 李士懋医案(气滞火郁发心悸,行气疏肝兼清热)
        3.9.4 段富津医案(血瘀气滞胸闷痛,祛瘀行气扶正痊)
第四章 国医大师治疗心律失常用药特点初探
    4.1 资料
        4.1.1 处方来源
        4.1.2 纳入标准
    4.2 研究方法
        4.2.1 制定文献检索范围
        4.2.2 进行病例搜集
        4.2.3 药物整理
    4.3 结果
        4.3.1 中药频次排序
        4.3.2 药物性味归经
        4.3.3 药物类别
        4.3.4 不同地域国医大师用药特点
        4.3.5 药物修治方法
    4.4 讨论
        4.4.1 本于心虚重气阴
        4.4.2 脏腑相关示大法
        4.4.3 因地制宜当活用
        4.4.4 重视修治擅遣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10)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疑难病的目的与意义
    1.1 疑难病的概念
    1.2 历代医学对疑难病的认识与经验
    1.3 研究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经验的实际意义与学术价值
    参考文献
2 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的经验总结
    2.1 朱良春教授治疗癌病之思路与案例欣赏
        2.1.1 癌病概述
        2.1.1.1 古人对癌病的认识
        2.1.1.2 癌病的病因病机
        2.1.2 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顾
        2.1.2.1 重视扶正
        2.1.2.2 适当祛邪
        2.1.3 专方专药协同辨病辨证显疗效
        2.1.4 善用虫药,良方奇效
        2.1.5 介绍朱良春教授临床常用治癌方
        2.1.5.1 抗癌单刃剑方
        2.1.5.2 扶正消症方
        2.1.5.3 复肝胶囊
        2.1.5.4 治食道癌验方二则
        2.1.5.5 治胃癌经验用方
        2.1.5.6 乳腺癌散
        2.1.5.7 金龙胶囊
        2.1.6 朱良春教授治疗癌病之案例欣
        2.1.6.1 肺癌案例
        2.1.6.2 乳腺癌案例
        2.1.6.3 胰腺癌案例
    2.2 朱良春教授治疗其他疑难杂病临床经验
        2.2.1 强直性脊柱炎
        2.2.2 类风湿关节炎
        2.2.3 痛风(浊瘀痹)
    2.3 朱良春教授治疗疑难病用药频率的统计分析
        2.3.1 治疗癌肿用药频率的统计分析
        2.3.2 治疗疑难病用药频率的统计分析
        2.3.3 虫类药治疗癌肿用药频率的统计分析
        2.3.4 虫类药治疗疑难病用药频率的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3 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方法的临床实践
    3.1 "培补肾阳汤"方义与应用
    3.2 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思路治疗原发性闭经
    3.3 应用塞因塞用法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实践
    3.4 运用朱良春教授自拟健脑散治疗帕金森病举隅
    3.5 慢性萎缩性胃炎验案举隅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简介
附录2 朱良春教授临床常用验方
结语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历

四、朱良春治疗疑难病的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肾类中药调节乳腺癌骨转移生态位的作用机制研究[D]. 毛昀.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基于多元融合方法的王琦教授道术传承研究 ——以调治特禀体质常见疾病为例[D]. 方旖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基于文献研究的国医大师诊治鼓胀经验[D]. 邓皓文.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4]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应用活血类药物的剂量及相关研究[D]. 田广宇.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周仲瑛辨治慢性结肠炎数据挖掘及基础方网络药理学研究[D]. 薛文轩.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朱剑萍辨治疑难病经验[J]. 郁兆婧,朱剑萍. 湖南中医杂志, 2018(11)
  • [7]朱良春教授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经验[J]. 孟庆良,张子扬,孟婉婷. 中医学报, 2017(11)
  • [8]国医大师朱良春应用奇经八脉理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学术思想研究[D]. 潘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3)
  • [9]国医大师诊治心律失常文献整理与研究[D]. 谭志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10]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诊治疑难病经验研究[D]. 吕泽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朱良春治疑难杂症的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