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

ICU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

一、ICU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吕丽霞[1](2021)在《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调查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科学合理应用抗菌素、院内感染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病原学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将收集的所有标本分为两组,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的标本记作第1组,2019年5月至2020年4月的标本则记作第2组。结果:(1)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共送检2596份标本,两组细菌病原学阳性检出率比较,第2组阳性标本率较第1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P=0.001)。(2)菌种分布中革兰氏阴性菌(351株,89.31%)所占比例最大。两组对比,各细菌阳性分离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3)标本来源以呼吸道为主(72.26%),其次为血液、泌尿道,分别占9.67%、5.09%。两组对比,第2组中段尿分离率较第1组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46,P<0.001),第2组腹水分离率较第1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余标本分离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4)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70%,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在38.71%~42.11%之间,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克肟耐药率均>90%。两组耐药情况对比,鲍曼不动杆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49,P<0.001),对替加环素耐药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42)。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67,P<0.05),对粘菌素耐药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呋辛酯耐药率为100.00%,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他啶耐药率均>90%,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60%。两组对比,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头孢呋辛(P=0.009)、左氧氟沙星(χ2=10.940,P=0.001)耐药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复方新诺明(P=0.001)、氨曲南(χ2=5.494,P=0.019)、阿米卡星(χ2=6.537,P=0.011)、替加环素(P=0.047)耐药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粘质沙雷菌对头孢西丁、头孢噻肟耐药率均达100.00%。两组粘质沙雷菌的耐药率变化都没有统计学意义。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酯耐药率均为100.00%,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20%。两组对比,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呋辛(P=0.043)、复方新诺明(P=0.001)耐药率均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革兰氏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均为100%。葡萄球菌属、肠球菌属对万古霉素耐药率均为零。结论:(1)该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检出率排名前6位的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粘质沙雷菌。(2)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粘质沙雷菌均是多重耐药菌,细菌耐药现象较严重,控制呼吸道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继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尽早行标本病原学检测,从而根据药敏结果及早针对性使用抗生素,遏制感染进展。

王双双[2](2021)在《深圳某三甲医院792例侵袭性真菌病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我院792例住院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资料、科室分布及人口特点,分析真菌感染的易感因素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致病菌种的病原学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及药敏结果,以指导临床对深部真菌感染的预防及合理诊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患者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的792份病历,用excel表格记录患者个人信息、基础疾病、入住科室、抗生素治疗、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各类插管、有创操作、实验室检查、标本类型、病原学资料、抗真菌治疗、药敏结果及预后等情况,SPSS24.0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共计792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中,男性456例,女性336例,男女比例1:0.79,平均59.4岁,≥60岁428例(54.04%)。792例患者来自27个临床科室,其中,ICU占比最多,为231例(29.2%),其次为呼吸内科133(16.8%)例,血液内科82(10.4%)例。患者标本来源中以痰液最多,共283例,占所有病例数的35.7%,其次为尿液68(8.5%)例,粪便176(22.2%)例,肺泡55(6.9%)例;假丝酵母菌所占比例最大,达到了74.4%,曲霉菌属42(5.3%)例;近3年菌种变化趋势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呈下降趋势,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呈上升趋势,2019年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比甚至超越白色假丝酵母菌占比;白色假丝酵母菌最长累及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最常累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曲霉菌最常累及呼吸系统;隐球菌最常累及中枢神经系统。IFD常伴有不同的基础疾病及免疫抑制剂、抗生素的使用、有创操作等,提示这些可能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其中,入住ICU、呼吸机的使用及住院时间延长是IFD患者死亡的主要预测因子(OR=5.555;OR=3.128;OR=0.022)。绝大多数致病菌对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敏感,对唑类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临床抗真菌药物仍以唑类为主,联合用药也有较大比例,大多患者预后良好。结论1、我院IFD患者年龄跨度大,≥60岁的患者占比50%以上,三年中发病人数有升高趋势,男性患者占比多余女性;2、侵袭性真菌病多发的科室有ICU、呼吸内科、血液内科、肾内科、风湿免疫科,故在上述科室,应更注意侵袭性真菌病的预防工作;3、假丝酵母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其中又以白色假丝酵母菌居多,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占比有升高趋势,曲霉菌是第二大致病真菌;痰液、尿液、粪便、肺泡是致病菌最主要的来源部位,即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泌尿系统;4、侵袭性真菌病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结构性肺病、糖尿病、CTD、CAD、CKD、恶性肿瘤等,较多患者发病前有一些侵入性操作及其他易感因素,入住ICU、呼吸机的使用及住院时间延长是患者死亡的主要预测因子,因此,临床应注意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源性易感因素;5、大部分真菌对两性霉素B及氟胞嘧啶敏感,部分对唑类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尽可能行药敏试验,合理及时的用药可以改善患者预后。

郭慧慧[3](2021)在《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不同科室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科室来源分为ICU和普通病房组,分别记录两组分离菌的标本来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2019年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ICU病区共分离出病原菌15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0.5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1.04%,真菌占8.44%。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病房分离出致病菌672株,革兰阴性菌占74.25%,革兰阳性菌占12.95%,真菌占12.8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5位。在标本来源上,ICU和普通病房标本来源均主要以痰液为主,其次为尿液和血液。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两组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10%;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大于50%,其中ICU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其中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00%大于ICU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在两组中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余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左右,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普通病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各有不同,ICU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大多高于普通病房,临床经验性用药前应结合各科室细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张慧娟[4](2021)在《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合并支气管扩张症(Bronchiectasis,BE)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并探讨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症住院患者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该研究是CAP-China网络平台发起的一项全国多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收集了2014.01.01-2014.12.31期间在中国北、中、南地区13所三级教学医院住院的6 056例CAP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基本特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原学分布、治疗方案和预后结局等信息。比较CAP合并支气管扩张症组(BE-CAP)与不合并支气管扩张症组(非BE-CAP)患者的临床特征、病情严重程度、病原学和治疗预后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BE-CAP住院患者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共计5 880例CAP住院患者纳入最终统计分析,BE-CAP患者637例(占比例10.8%),平均年龄为64±14岁,与非BE-CAP患者相比,女性偏多(56.7%vs 45.1%,P<0.001),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偏低(22.02±3.88 vs23.43±7.70 kg/m2,P<0.001),较多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35.0%vs 11.3%,P<0.001)、支气管哮喘(12.2%vs 5.1%,P<0.001)、既往糖皮质激素吸入史(4.6%vs 1.1%,P<0.001)和1年内有CAP病史(21.9%vs 6.1%,P<0.001)。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紫绀和肺部听诊干湿性啰音的患者比例明显偏高,P均<0.001,血气分析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 O2)偏低(P<0.05),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多肺叶浸润和斑片影。合并支气管扩张症不增加CAP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评分(CURB-65评分和PSI评分)。2、CAP住院患者病原体送检率为76.3%(4 489/5 880),痰病原学检测率63.8%,尿抗原检测和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率仅为2.7%和5.2%。BE-CAP患者最常见的检出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14.4%)、支原体(13.4%)和白色念珠菌(6.7%),非BE-CAP患者最常见的检出病原体为肺炎克雷伯杆菌(2.7%)、支原体(26.7%)和白色念珠菌(11.6%),肺炎链球菌和呼吸道病毒的检出率偏低。BE-CAP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非BE-CAP患者(14.4%vs 2.1%,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支气管扩张症增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风险(OR 6.635,95%CI4.727~9.314,P<0.001)。3、与未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的BE-CAP患者相比,铜绿假单胞菌感染BE-CAP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显着延长(12d vs 10d,P<0.001),30d病死率明显升高(8.1%vs 1.4%,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增加BE-CAP患者的病死风险(OR 6.121,95%CI 2.062~18.171,P=0.001)。4、BE-CAP患者达临床稳定中位时间较长(6d vs 4d,P<0.001),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呼吸衰竭(27.8%)、心力衰竭(5.0%)和心律失常(0.9%),呼吸衰竭发生率显着高于非BE-CAP患者(27.8%vs 19.7%,P<0.001)。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未增加CAP患者的总住院时间和30d病死率,但BE-CAP患者院内病死率1.1%,30d病死率增至2.2%,病死率呈上升趋势。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CURB-65评分、PSI分级)显示:初始治疗失败(OR 6.675,95%CI 4.235~10.523,P<0.001)、呼吸衰竭(OR5.548,95%CI 3.681~8.363,P<0.001)、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7.0mmol/L(OR 2.490,95%CI 1.625~3.815,P<0.001)、白蛋白(Albumin,ALB)<35.0g/L(OR 1.647,95%CI 1.073~2.529,P=0.022)和CURB-65评分(OR 1.691,95%CI 1.341~2.133,P<0.001)是影响BE-CAP患者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BE-CAP组较多比例患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既往糖皮质激素吸入史和1年内有CAP病史,缺氧症状更明显,动脉血氧分压更低,呼吸衰竭发生率也显着升高,必要时给予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2、BE-CAP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明显高于非BE-CAP组患者,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BE-CAP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对于存在铜绿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初始治疗应给予抗铜绿治疗。3、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未增加CAP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总住院时间和30d病死率,但BE-CAP患者的30d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应加强预后随访监测。4、初始治疗失败、呼吸衰竭、BUN>7.0mmol/L、ALB<35.0g/L和CURB-65评分是影响BE-CAP患者30d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及时评估和治疗以降低病死率。

王玮琴[5](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提出背景慢性气道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种类之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为代表。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吸入二手烟、空气污染、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药物可及性在不同地区差异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念珠菌属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当中,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而在念珠菌属之中,比较普遍的一类条件致病真菌就是白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治疗,使得此类患者念珠菌的定植率呈现升高趋势,由此导致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影响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病程、预后及转归。因此,探讨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感染的特点,对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明确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对慢性气道疾病的急性加重、病情严重度、治疗反应和疾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等上海市27家三级、二级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下呼吸道标本涂片和(或)培养念珠菌阳性者为阳性组,以同期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而真菌阴性者为阴性对照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信息、稳定期临床表现、肺功能情况、治疗状况、本次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以及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再发急性加重情况及死亡情况。主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死亡率、出院后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急性加重再次入院时间间隔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情况。以出院1年死亡为结局事件,根据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去除缺失关键临床资料的病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念珠菌阳性仅8例,真菌阴性仅17例,样本量不足,故未纳入最终的结果统计分析,最终纳入分析的AECOPD患者念珠菌阴性者(459例)有吸烟史者显着多于念珠菌阳性者,同时,稳定期FEV1/FVC%也显着高于念珠菌阳性患者(633例),P均小于0.01,其他资料无明显差异;去除无1年内生存随访患者后,两组患者吸烟史差异显着(P<0.01),稳定期FEV1/FVC%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念珠菌阳性组中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真菌培养结果为念珠菌的共582例次,共625个念珠菌分离株,其中白念珠菌529株(84.4%),非白念珠菌80株,包括光滑念珠菌51株(8.1%),热带念珠菌22株(3.5%),近平滑念珠菌5株(0.8%),克柔念珠菌1株(0.2%),其他1株(0.2%),未区分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16株(2.6%),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混合41例;纳入阳性组患者中共有452例患者记录了口腔黏膜白斑情况,其中20例(4.4%)有口腔黏膜白斑,余432例(95.6%)无口腔黏膜白斑。临床预后指标分析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死亡率、1年内再发急性加重次数均没有显着差异,P均大于0.05;念珠菌阳性患者住院天数显着长于阴性组,P=0.008;阳性组患者住院费用显着高于阴性组,P=0.001;患者出院1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比例比对中,阳性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阴性组,P=0.019;1年内阳性组患者死亡比例以及再次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00。去除无1年生存随访的患者信息进行临床预后信息比对,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有创和无创比例、住院天数、住院死亡比例、1年内加重次数没有显着差异,P均>0.05;阳性组患者住院花费、1年内再次出现急性加重、1年内死亡比例、再次发生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均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合并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心衰、心房纤颤例数作比较,其相互之间的不同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其中P>0.05);两组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备一定的意义(其中P<0.05)。在上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OR数值是3.406,94%CI:1.273~9.120,P<0.05)、合并糖尿病(OR数值是5.321,95%CI:1.562~18.120,P<0.05)、使用抗菌药物在两种以上的(OR值为3.666,95%CI:1.218~11.035,P<0.05)是念珠菌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可以加重患者疾病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念珠菌长期定植,可使患者更容易再发急性加重,并且更易导致死亡;念珠菌阳性和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心房纤颤、慢性心衰不具有相关性;念珠菌阳性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具有相关性;其中合并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是引起念珠菌阳性主要危险因素。

赵淑贤[6](2020)在《回顾性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6年至2018年本院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以及预后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院感防控提供依据,指导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化使用,改善预后。方法:统计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确诊为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院内发生率,分析念珠菌菌种类分布特点。从念珠菌血症患者的病历中收集相关的临床特征资料及可能与预后有关的危险因素数据以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133例念珠菌血症患者纳入研究,男82例(62%);女51例(38%)。平均住院时间(31±30.68)天。院内总发生率0.48例/1000例住院患者(95%CI0.34-0.76);菌种分布以白念珠菌54例(40.60%)为主;病房分布以ICU为主57例(42.90%)。大部分患者合并多种合并症,慢性肺部疾病有69例(51.88%)。携带深静脉导管的有71例(53.38%),其中25.10%的导管是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来源。检验指标中白细胞计数升高有56例(42.11%),G试验阳性有73例(54.89%)。合并革兰阴性杆菌血流感染的有28例(21.05%)、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的有24例(18.05%)。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HR=1.01,95%CI 1.00~1.04,P=0.001);ICU住院患者(HR=3.23,95%CI 1.52~6.81,P=0.003);休克(HR=1.93,95%CI 1.04~3.57,P=0.032)及合并恶性肿瘤(HR=2.39,95%CI 1.41~3.95,P=0.002)。同时,发现第一次血培养48小时内开始抗真菌治疗与30天的低病死率有关(P<0.05)。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率分别为7%、0%、26%、5%、100%。结论:念珠菌血症患者临床症状多不典型,以白念珠菌为主,非白念珠菌比例逐年上升;患者分布科室广,ICU患者居多;多合并慢性肺部疾病及糖尿病等合并症。针对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血症,需加强院感防控培训及预防,降低导管相关性念珠菌血症感染风险。COX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发现年龄、休克、恶性肿瘤为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发现尽早的抗真菌治疗对念珠菌血症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在耐药性的分析中,非白念珠菌对唑类耐药率高于白念珠菌,两者对唑类抗真菌药物均有较高的耐药性,今后念珠菌血症患者经验性治疗中,需慎重使用唑类抗真菌药物,可首选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

赖文娇[7](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认为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王梓瑜[8](2020)在《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横断面流行病调查方法,研究海南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感染状况、感染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医护人员进一步做到规范医院感染预防和治疗,制定并实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各种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本次研究是选取2018年8月7日0:0024:00以横断面调查住院患者,对所有住院病人进行病例采集并记录,逐一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并录入杏林系统。对于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进行汇总统计,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调查1894人,实际检查1894人,实际检查率为1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48%,医院感染例次率为2.69%。内科系统当中ICU最高为33.33%,外科系统心血科外科最高为22.73%。社区感染现患率五官科居首位91.67%。抗生素使用率为31.52%。预防用药为主,预防用药为主的是4个科室分别为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治疗用药为主的科室分别是外科、妇科、产科。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占34.29%;社区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13.10%。抗生素种类使用率为100%,内科和外科当中以β-内酰胺类为主,分别占35.42%和占24.53%;其次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社区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18.57%;外科是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占22.64%。年龄组别、切口类型、医院感染多重耐药性无显着性差异。基础性疾病医院感染的差异化明显,其中以呼吸感染为首位。结论:1、医院感染现患率略低于全国医院感染水平,重症加护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发病区;重症加护病房、急诊科为重点监控目标。调查医院感染的现患率都各不相同,与临床上报不及时有一定关系。社区感染的现患率也偏低,五官科是重点目标。2、年龄组别、切口类型与医院感染无直接关系,患有基础性疾病与医院感染有关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位居首位。3、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感染部位中都是以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下呼吸道感染是病原菌寄生的主要部位。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医院感染病原中;铜绿假单胞菌类主要来源于社区感染病原菌。4、以国家统一标准抗生素使用比例来说,本院使用情况偏高。抗生素使用以预防为主。联用情况以一联用药为主,抗菌药物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病原菌送检比例最高的科室是五官科;最低则是是产科。5、本院使用抗生素种类是692种,使用率最高是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以治疗用药为主。内科、外科系统当中同样也是以青霉素β-内酰胺类为主;其次是使用第三代头孢类的抗生素。6、医院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无明显的差异性,可能与送检科室样本量有密切关系。社区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其中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最高。监控重点科室是以内科和外科多重耐药性为主。

张玉宝[9](2020)在《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联合粪便菌群分析对院内感染患者病原学判定价值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重症患者院内感染时,血清降钙素原(PCT)联合粪便菌群分析对于判定病原菌为革兰阴性(G-)菌或革兰阳性(G+)菌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于重症医学科(ICU)的110例出现院内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及临床资料分析将患者分为G-菌感染组(G-菌组)63例和G+菌感染组(G+菌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学分布;比较两组患者经验性抗菌治疗的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PCT和粪便菌群分析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ROC曲线得出血清PCT水平和粪便G-菌与G+菌比例的诊断临界值,并对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结果1.本组实验中,纳入110例患者,发生呼吸道感染90例,血流感染14例,肺部感染中病原学分布:G-菌55例,G+菌35例;血流感染中病原学分布:G+菌8例,G-菌6例。2.经验性抗菌治疗,G-菌组治疗有效率46.03%(29/63),G+菌组治疗有效率36.17%(17/47),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30)。3.G-菌组患者的PCT水平及血糖、心率、SIRS评分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G+菌组患者(P<0.05),而且G-菌组粪便G-菌占比高于G+菌组(P<0.01)。血清PCT≥1.02 ng/ml用于G-菌感染初步诊断的灵敏度为73.02%,曲线下面积为0.82(0.74~0.90);粪便G-菌与G+菌的比例≥3对G-菌感染初步诊断的灵敏度为63.49%,曲线下面积为0.81(0.73~0.89);PCT联合粪便菌群分析初步判定G-菌的灵敏度为82.54%,高于PCT或粪便菌群分析单独应用(P<0.05)。结论1.院内感染以呼吸道和血流感染为主,对重症患者因加强易感部位防护和选择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有指导价值。2.重症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时,目前经验性抗菌治疗有效性不理想,尤其是针对G+菌感染,应加强经验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治疗效率。3.血清PCT联合粪便菌群分析初步判定ICU患者院内感染的病原菌为G-菌或G+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对于重症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早期、准确选用抗菌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张珍珍[10](2020)在《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分析某院血培养主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的经验性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3年1月-2018年12月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的病原菌分布及其药敏结果,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病原菌检出情况1798株血培养阳性标本中,革兰阴性(Gram-negative,G-)菌1243株,占69.1%;革兰阳性(Gram-positive,G+)菌474株,占26.4%;真菌81株,占4.5%。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G-菌检出率显着降低,而G+菌检出率显着增加(P<0.05)。前5位检出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530株,29.5%)、肺炎克雷伯菌(299株,16.6%)、金黄色葡萄球菌(113株,6.3%)、肠球菌属(110株,6.1%)和鲍曼不动杆菌(102株,5.7%)。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显着升高(P<0.05),其他病原菌无显着性变化。2.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唑啉、庆大霉素外)的敏感率相对稳定。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呋辛外)的敏感率均显着下降(P<0.05)。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下降,其中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和妥布霉素的敏感率显着下降(P<0.05)。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除头孢他啶外)的敏感率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敏感率分别从94.0%、41.2%和81.5%下降至68.8%、23.5%和64.3%。3.主要G+菌敏感性变迁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屎肠球菌和粪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从2013-2015年的18.9%和75.0%上升至2016-2018年的28.9%和88.0%,但无统计学意义。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的敏感率为100.0%。结论:1. 血培养分离菌以G-菌为主,但G+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检出菌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6年来,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显着升高。2.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变化,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显着下降。耐碳青霉烯的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增加。3.与2013-2015年相比,2016-2018年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对多数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率无显着性改变。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增加,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和替加环素耐药的葡萄球菌。第二部分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目的:分析临床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影响因素并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为加强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1.回顾性调查本院2018年1月-12月诊断为G+球菌BSI的病历资料,分析患者临床及微生物学数据。并将全部病历按是否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分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1)和采用非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组(组2)。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医师选择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G+球菌血流感染的影响因素。2. 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相关文献,制定《血流感染利奈唑胺/去甲万古霉素用药合理性评价标准》,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和药物相互作用5方面评价。结果:1.病原菌及科室分布情况研究共纳入G+球菌BSI病历114例,培养出120株G+球菌。108例为单一G+球菌感染,6例为合并其他G+球菌感染。此外,有11例为同时合并G-杆菌感染,5例为同时合并真菌感染。检出率最高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5株(29.2%),其次为链球菌属33株(27.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2株(18.3%)。共检出多重耐药菌27株,包括MRSA 7株、MRCNS 19株和VRE 1株。G+球菌BSI主要来源科室为外科ICU 22例(19.3%)、肾脏内科19例(16.7%)和内科ICU 10例(8.8%)。2. 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年龄、合并基础疾病及存在混合感染与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无关(P>0.05)。多重耐药菌感染、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为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3. G+球菌BSI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分析114例患者中,有50例采用了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包括去甲万古霉素40例,利奈唑胺10例。从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用药疗程、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和药物相互作用5个方面,共发现不合理用药59例次,发生频次最高的为疗程不当18例次(30.5%),其次为用法用量不当17例次(28.8%)、存在药物相互作用13例次(22.0%)和药物选择不当10例次(16.9%),抗菌药物联合用药不合理仅1例次(1.7%)。结论:1.2018年本院G+球菌BSI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要病原菌。分布的主要科室为ICU和肾脏内科。2.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多部位感染及合并3种以上基础疾病是临床医师采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3. G+球菌BSI中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问题较突出,主要表现为疗程过短和用法用量不适宜。

二、ICU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CU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种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检测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细菌阳性检出率比较
    2.2 菌种分布
    2.3 标本来源
    2.4 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2.5 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重症监护病房真菌感染现状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2)深圳某三甲医院792例侵袭性真菌病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流行病学
    1.2 常见致病菌及其特点
    1.3 发病机制
    1.4 易感因素
    1.5 不同基础疾病IFD感染特点
    1.6 疾病诊治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科室分布
    3.3 致病菌种分布与标本来源
    3.4 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合并基础疾病
    3.5 侵袭性真菌病患者可能的易感因素
    3.6 真菌感染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3.7 致病菌药敏试验
    3.8 治疗与转归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参考文献
综述 侵袭性曲霉病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附录

(3)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病原菌分布
    3.2 标本来源分布
    3.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4 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3.5 主要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本人简历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4)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二)材料与方法
    1.研究材料
    2.统计学方法
(三)结果
    1.人口学特征和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2.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比较
    3.实验室指标比较
    4.检出病原体分布情况
    5.治疗方案和预后结果比较
    6.BE-CAP患者生存组和死亡组临床特征分析
    7.影响BE-CAP患者30d病死率危险因素分析
    8.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BE-CAP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分析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致谢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念珠菌研究概述
    1.2 下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研究概述
    1.3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1.4 念珠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
        1.4.1 针对病原的有效性治疗
        1.4.2 经验性治疗
        1.4.3 预防性的治疗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
        2.1.1 纳入标准
        2.1.2 COPD及哮喘诊断标准、急性加重/发作定义
        2.1.3 实验分组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终点
    2.3 样本来源
    2.4 纳入患者临床资料
        2.4.1 基本信息
        2.4.2 预后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角度进行分析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患者基本资料
    3.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3.3 阳性病例组念珠菌阳性者有无口腔黏膜白斑
    3.4 临床预后指标
    3.5 念珠菌阳性相关因素分析
    3.6 念珠菌阳性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一般情况
        4.1.1 年龄
        4.1.2 吸烟史及吸烟量
        4.1.3 稳定期肺功能
    4.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4.3 口腔黏膜白斑
    4.4 临床预后指标
        4.4.1 机械通气
        4.4.2 住院天数
        4.4.3 住院死亡率
        4.4.4 出院后1 年内急性加重次数
        4.4.5 住院费用
        4.4.6 1 年内再次急性加重率、再次急性加重住院间隔天数、1 年内死亡率
    4.5 念珠菌阳性危险因素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回顾性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纳入标准
    3 微生物学方法
        3.1 具体操作
        3.2 判读标准
    4 数据采集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流行病学特征
    2 临床特征
    3 病死率及预后危险因素分析
    4 不同菌株耐药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7)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医院感染含义和现况分析
    1.2 国外研究现况
    1.3 国内研究现况
    1.4 调查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调查对象
    2.3 调查内容
    2.4 调查方法
    2.5 资料控制
        2.5.1 资料采集
        2.5.2 调查人员培训
        2.5.3 数据输入
    2.6 统计方法
    2.7 医院感染诊断界限
3 结果
    3.1 基本情况采集
    3.2 各科室实查率
    3.3 各科室医院感染的现患率
        3.3.1 内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3.3.2 外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3.4 各科室社区感染现患率
        3.4.1 内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3.4.2 外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3.5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3.6 社区感染部位分布
    3.7 病原菌情况
        3.7.1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
        3.7.2 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
    3.8 社区感染病原菌情况
        3.8.1 社区感染病原菌的构成
        3.8.2 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
    3.9 抗生素使用情况
        3.9.1 不同科室使用抗生素目的情况
        3.9.2 抗生素使用率
        3.9.3 抗生素联用情况
        3.9.4 病原菌送检率
    3.10 不同药物种类的使用情况
        3.10.1 不同药物种类使用目的的情况
        3.10.2 各种种类抗生素使用率
        3.10.3 不同科室抗生素种类使用情况
    3.11 多重耐药性的情况
        3.11.1 医院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3.11.2 社区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4 讨论
    4.1 医院感染实查率
    4.2 医院、社区感染现患率的分析
    4.3 感染人群与感染的关系
    4.4 医院、社区感染的科室分布情况
    4.5 医院、社区感染部位的分析
    4.6 医院、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分析
    4.7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4.8 抗生素使用率、联用情况分析
    4.9 抗生素药物种类使用情况的分析
    4.10 病原菌多重耐药性情况分析
5 对策及建议
    5.1 加强教育宣传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5.2 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完善和落实相关管理制度
    5.3 加大监督管理、从面到点开展目标监控
    5.4 加大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力度
6 本次课题在研究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及未来所研究方向
    6.1 研究的特点
    6.2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6.3 本课题未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9)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联合粪便菌群分析对院内感染患者病原学判定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留取
    2.3 血清PCT定量检测
    2.4 粪便菌群分析
    2.5 病原菌确诊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G—菌组和G+菌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感染部位的比较
    3.2 G—菌组和G+菌组两组患者原发疾病的分布情况
    3.3 G—菌组和G+菌组两组患者经验性抗菌治疗不同抗生素选择及构成比情况
    3.4 G—菌组和G+菌组两组患者感染微生物分布情况
    3.5 G—菌组和G+菌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
    3.6 血糖、心率、SIRS评分、APACHEⅡ评分对ICU细菌感染菌属的初步鉴别价值
    3.7 PCT、粪便菌群分析单独及联合应用对院内感染G—菌的初步诊断价值
4 讨论
    4.1 感染相关标记物
    4.2 SIRS评分对G-菌和G+菌感染的诊断能力
    4.3 G-菌组和G+菌组两组患者院内感染部位及感染微生物分布情况
    4.4 G-菌或G+菌感染患者临床表现的差异
    4.5 PCT联合粪便菌群分析的临床应用价值
    4.6 实验不足之处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生物标记物诊断重症感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0)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引言
第一部分 医院血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医院血流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ICU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某三甲医院重症医学科分离的细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吕丽霞.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2]深圳某三甲医院792例侵袭性真菌病回顾性分析[D]. 王双双. 汕头大学, 2021(02)
  • [3]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郭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社区获得性肺炎合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分析[D]. 张慧娟.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D]. 王玮琴.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6]回顾性分析念珠菌血症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危险因素[D]. 赵淑贤. 青岛大学, 2020(01)
  • [7]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8]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D]. 王梓瑜.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9]血清降钙素原检测联合粪便菌群分析对院内感染患者病原学判定价值的研究[D]. 张玉宝.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医院血培养病原菌耐药监测及革兰阳性球菌血流感染临床特征[D]. 张珍珍.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ICU院内真菌感染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