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开会讨论氮平衡

科学家开会讨论氮平衡

一、Scientists Meet to Discuss Nitrogen Balance(论文文献综述)

马芸芸[1](2020)在《秸秆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稻田由于长期处于淹水的环境下,使得反硝化成为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而厌氧氨氧化过程也是导致稻田氮素损失的不可忽略的过程,两个过程的终端产物均为N2,所以统称为脱氮作用。我国每年可产生大量作物秸秆,这些秸秆大多被丢弃或烧毁,不仅浪费资源,也使环境受到了污染,将秸秆在缺氧条件下使其高温裂解成为生物质炭,是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土壤肥力的改良以及固碳减排的多赢之举。生物质炭由于其特殊的理化性质,施入稻田后必然会使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土壤的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过程。本文选取太湖流域农田土壤,通过2年的室内培养试验和室外观测试验,采集稻田表层土壤和剖面渗漏水溶液,利用膜进样质谱仪、氦环境密闭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了多年秸秆生物质炭添加下(CK:每季0 t hm-2;1BC:每季2.25 t hm-2;5BC:每季11.3 t hm-2;10BC:每季22.5 t hm-2)各不同处理土壤表层反硝化潜势和厌氧氨氧化潜势以及0-1 m土壤剖面溶液中N2O、ex N2(反硝化产生N2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2个稻季表层土壤各处理反硝化潜势范围在(0.78±0.05)-(1.49±0.32)nmol Ng-1h-1,厌氧氨氧化潜势范围在(0.13±0.05)-(0.50±0.07)nmol Ng-1h-1,其中反硝化潜势和厌氧氨氧化潜势分别占总氮气产生量的(73.71±3.51)%-(85.63±1.27)%和(14.36±4.14)%-(26.28±3.51)%。各处理反硝化潜势远大于厌氧氨氧化潜势,对脱氮的贡献率也大于厌氧氨氧化,说明稻田土壤脱氮活动以反硝化活动为主,所以稻田N2的主要来源为反硝化作用。2.与对照组CK相比,添加秸秆生物质炭后的1BC、5BC和10BC处理表层土壤的总脱氮潜势在2年间均呈降低趋势,其中5BC和10BC反硝化潜势降幅最大,说明秸秆生物质炭主要降低了反硝化作用从而降低表层土壤的总脱氮潜势。3.2个稻季CK处理土壤剖面水溶液中N2O浓度以60 cm处较高,ex N2浓度则随土壤深度增加呈降低趋势。秸秆生物质炭处理能降低剖面N2O和ex N2浓度,以10BC处理最为明显。其中,N2O浓度降低以60 cm处较大,ex N2浓度降低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加大。施用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剖面溶液无机氮(NO3-+NH4+)含量无明显影响,但5BC和10BC处理增加了可溶性有机碳(DOC)和溶解氧(DO)浓度以及氧化还原电位(Eh)。CK处理下土壤剖面溶液N2O和ex N2浓度变化与DOC、硝态氮(NO3-)及DO有关;秸秆生物质炭处理下则主要受DO和Eh控制。4.ex N2淋溶量(按1 m深度计算)CK处理下为2.3-5.5 kg hm-2,相当于无机氮和有机氮(DON)淋溶量的32%-34%,5BC和10BC处理则降低为1.7-3.7kg hm-2和1.1-1.9 kg hm-2,上述结果表明,反硝化产生N2随水淋溶量不容忽视,秸秆生物质炭还田可改善淹水稻田土壤剖面的通气状况,增加DO,提高Eh,进而有效减少深层反硝化及其主要气态产物ex N2随水流失的风险。

王甜甜[2](2020)在《模拟降雨变化和大气氮沉降对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有机碳循环的重要驱动力。土壤微生物不仅参与一系列土壤生化过程,而且对环境变化响应迅速。气候模型预测未来全球及区域尺度的降水格局将发生改变,尤其是降雨量的变化。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大量活性氮进入大气,进而以氮沉降方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导致全球的氮沉降速率均呈现持续增加趋势。我国已经是全球大气氮沉降速率最高的三大地区之一。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气候过渡带森林的生态系统敏感而脆弱,能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迅速的响应。目前关于降水变化和氮添加如何影响气候过渡带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及其潜在机制的研究仍然缺乏。2016年6月我们在中国中部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带的落叶阔叶林中设置了一项野外控制实验,包括6种实验处理:对照、增雨50%、减雨50%、氮添加50kg N ha-1 year-1、增雨结合氮添加、减雨结合氮添加。通过磷脂脂肪酸分析方法(PLFAs)研究降水变化和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三年实验数据(2017-2019)表明,增雨提高土壤湿度1.09 V/V%,但是不影响土壤温度、pH、硝态氮、铵态氮、有机碳、总氮、碳氮比和细根生物量。减雨显着降低土壤湿度1.92 V/V%、铵态氮1.68%,相反却提高硝态氮23.66%、有机碳14.38%、碳氮比1.31(绝对变化)。减雨不影响土壤温度、pH、总氮和细根生物量。氮添加显着降低土壤pH 0.04(绝对变化),提高硝态氮26.80%、铵态氮21.54%、总氮6.91%,但是不影响土壤温度、湿度、有机碳、碳氮比和细根生物量。增雨不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减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没有影响,却显着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10.00%。氮添加显着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20.75%、微生物生物量氮10.35%。增雨与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存在显着拮抗作用。2019年数据表明增雨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没有影响,减雨显着降低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14.58%、革兰氏阴性菌PLFAs量18.53%、革兰氏阳性菌PLFAs量17.92%、细菌PLFAs量16.63%。减雨提高土壤真菌PLFAs量27.21%、真菌/细菌比值0.07(绝对变化),但是不影响放线菌PLFAs量、丛枝菌根真菌PLFAs量、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比值。氮添加降低土壤微生物PLFAs总量14.26%、革兰氏阴性菌PLFAs量13.85%、革兰氏阳性菌PLFAs量20.31%、丛枝菌根真菌PLFAs量19.79%、细菌PLFAs量13.35%、真菌PLFAs量29.25%、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比值0.08(绝对变化)、真菌/细菌比值0.03(绝对变化),氮添加不影响放线菌PLFAs量。增雨与氮添加对革兰氏阳性菌PLFAs量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比值存在显着拮抗作用。本实验发现增雨处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结构没有作用,减雨处理和氮添加通过降低土壤湿度和土壤pH值抑制底物的有效性和扩散,同时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和酶活性,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PLFAs量,导致土壤有机碳的累积。增雨通过提高养分的可利用性缓解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革兰氏阳性菌PLFAs量和革兰氏阳性菌/阴性菌比值的抑制作用。本论文的结果和发现为全面深入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碳库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关键的实验证据。

顾凤飞[3](2020)在《N-氨甲酰谷氨酸对奶牛泌乳性能、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文中提出精氨酸(Arg)是奶牛必需氨基酸(EAA)之一,也是功能性氨基酸,参与机体的众多生理功能。给奶牛直接补饲普通Arg会在瘤胃中降解,不仅成本昂贵,而且也易与其它氨基酸产生拮抗作用。N-氨甲酰谷氨酸(NCG)可促进内源性Arg生成,且在瘤胃中相对稳定,作为Arg的增强剂在单胃动物上已有不少研究。但是,关于NCG在奶牛上的应用效果未见系统报道,对其作用机制尚有诸多不明之处。因此,本研究通过在奶牛泌乳的各个阶段添加NCG,检测其对泌乳性能的添加效果;在此基础上,选择添加效果最佳的围产期奶牛,从生理代谢、免疫健康和繁殖性能等角度,全方位探究NCG对奶牛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为NCG或者Arg在奶牛生产上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和实践数据,同时为奶牛高效健康养殖提供新的营养策略。1添加NCG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Part 1)分别选取围产期(30头)、泌乳早期(30头)、泌乳中期(30头)奶牛进行各泌乳阶段饲养试验,均根据奶牛胎次、体重、体况和生产性能选取奶牛进行分组,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对照组和NCG添加组(20g/d)。围产期从产前3周开始至产后3周,泌乳早期从产后4周开始至100天(14周),泌乳中期试验从产后25周开始至34周。各期测定干物质采食(DMI)和奶产量,分析乳成分;尾静脉采集血液并分离血浆,测定生理生化指标和氨基酸组成。取得以下结果:产前3周开始补饲NCG的奶牛,与对照组奶牛相比DMI(P=0.06)和乳糖含量(P=0.06)有提高趋势,奶产量(P<0.01)高于对照组,对乳蛋白率和乳脂肪率没有显着影响,而牛奶尿素氮含量则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添加NCG显着降低血浆中尿素氮(P<0.01)、甘油三酯(P=0.09)、β-羟丁酸(P=0.05)、谷草转氨酶(P=0.03)和谷丙转氨酶(P<0.01)浓度,显着提高血浆葡萄糖(P=0.05)、总胆固醇(P=0.10)、一氧化氮(NO,P<0.01)及其合成酶(NOS,P=0.06)浓度。添加NCG可显着增加流经乳腺的血流量(P=0.04)和AA供给量(P<0.05)。在泌乳早期添加NCG对采食量没有影响;NCG组奶牛奶产量高于对照组(P=0.06,T×W),牛奶体细胞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其他乳成分没有组间差异。NCG组奶牛血浆中谷丙转氨酶(P=0.06,T×W)含量低于对照组,血浆球蛋白(P=0.04)含量高于对照组,提示添加NCG可能有利于奶牛肝脏功能。NCG组奶牛血浆NO(P=0.08)和NOS(P=0.05)浓度高于对照组。NCG组奶牛血浆Arg(P=0.06),脯氨酸(P=0.04),甘氨酸(P=0.08)和丝氨酸(P=0.05)浓度高于对照组,其他AA和AA总量没有组间差异。在泌乳中期添加NCG对奶产量和采食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但是显着提高乳脂率(P=0.04),乳蛋白率(P=0.08)有增加趋势。补饲NCG显着增加奶牛血浆中NO(P<0.01)和总NOS浓度(P<0.01),显着提高奶牛血液Arg(P<0.01)、谷氨酸(P<0.01)和脯氨酸(P=0.05)浓度。可见,各泌乳时期添加NCG均能提高奶牛体内Arg含量,增加血浆中NO和NOS浓度,但是对奶牛泌乳性能的改善效果存在时期差异,以围产期奶牛添加效果最佳,泌乳早期添加的效果存在延迟效应,而泌乳中期添加效果不明显。因此后续着重探究了 NCG对围产期奶牛健康与繁殖等方面的影响。2添加NCG对奶牛健康的影响(Part 2)利用Part 1的围产期奶牛(30头),记录试验期间奶牛临床患病头数。每周采集血液测定血细胞数,并在产前3、1周,产犊当天,产后1周和3周尾静脉采集血样检测氧化应激指标和炎症反应指标参数;在产后1周尾静脉采血提取外周中性粒细胞(PMN),测定相关功能基因表达。产前3周起添加NCG后,产后奶牛的乳房炎发病率与对照组奶牛相比具有降低趋势(P=0.06)。添加NCG降低了奶牛血清淀粉样蛋白A(P=0.04,T×W)浓度,有降低血液IL6(P=0.08,T×W)和肿瘤坏死因子-α(P=0.08,T×W)浓度趋势,表明添加NCG能够缓解奶牛炎症。NCG组奶牛血浆中丙二醛(P=0.05,T×W)和活性氧(P=0.04,T×W)浓度低于对照组,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0.05)和总抗氧化能力(P<0.06)浓度高于对照组,说明NCG能够缓解奶牛的氧化应激程度。通过对PMN的功能基因检测发现,在NCG组奶牛中,S100A9(P=0.05)和MMP9(P=0.10)基因表达丰度低于对照组奶牛,而ITGB2(P=0.08),XBPP1(P=0.06)和CLEC6A(P=0.03)基因的表达丰度高于对照组奶牛。这些结果提示,NCG可能通过增强奶牛PMN功能缓解奶牛炎症和氧化应激,进而改善奶牛健康,降低乳房炎发病率。3添加NCG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Part3)同Part2中围产期30头奶牛和试验设计,记录每组新生犊牛的初生重,并在犊牛出生时及出生24h后从颈静脉取血测定血浆AA组成、血液生理生化参数和健康相关指标;同时在产犊当天测定初乳IgG含量;收集自然脱落的奶牛胎盘(2h内脱落),测定相关功能基因(AA、葡萄糖、脂肪酸转运载体;血管生成因子;mTOR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丰度。添加NCG显着提高新生犊牛初生重(37.3kg vs.32.2kg;P<0.01),血浆Arg含量有增加趋势(P=0.07)。两组奶牛初乳中IgG并无显着差异,但是采食初乳24h后,NCG组犊牛血浆中IgG含量显着高于对照组(P=0.04)。添加NCG显着提高奶牛胎盘中葡萄糖转运载体SLC2A3(P<0.01)和血管生成因子NOS3的表达丰度(P<0.01),激活奶牛胎盘mTOR信号通路。综合母牛与新生犊牛血浆代谢组学结果发现,添加NCG影响母子的主要关键代谢通路有丙氨酸-天门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三羧酸循环和尿素循环。可见,添加NCG可能通过提高胎盘血管生成和葡萄糖转运,从而有利于更多的营养物质输送给胎儿,促进其AA代谢和能量代谢,最终提高犊牛初生重,改善奶牛繁殖性能。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不同泌乳时期添加NCG对泌乳性能的效果以围产期添加最佳,其机理可能是NCG促进Arg和NO的生成,进而增加奶牛AA供给和改善AA代谢;同时,添加NCG可通过增强PMN吞噬杀菌功能,缓解围产期奶牛氧化应激和炎症程度,改善奶牛健康;也可能通过促进胎盘血管生成和葡萄糖转运,激活mTOR信号通路,促进胎儿AA和能量代谢,提高犊牛初生重,改善奶牛的繁殖性能。

慕亚芹[4](2017)在《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在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施肥是增加农作物单产的重要措施。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在肥料使用方面发生巨大变化,由习惯经验施肥转变为科学施肥,由只施氮肥转变为平衡施肥。这些转变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几十年工作的结果,是植物营养学发展的见证,更是中国肥料政策转变的佐证。朱兆良,1932年8月21日生于山东青岛。1949年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艺系,1950年转入化学系,1953年毕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至今。1993年获得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同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术委员。朱兆良在植物营养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多项研究成果或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或者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朱兆良为线索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发展史进行研究,可以很好地认识植物营养学发展历史轨迹,这对于了解和掌握我国土壤化学肥料的科研、施肥技术推广发展过程与成就,了解我国肥料政策的变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朱兆良中小学接受的都是先进西式教育。1949年,他以同等学力资格考入国立山东大学农学院,四年大学生活让他养成了理性思考问题的习惯。1953年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工作到今天。期间,他经历专业与职业的磨合期,服从安排到古巴援建一年,还在泗阳做了几年农民。从1974年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研究土壤氮素,他用20多年的时间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花甲之年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在参政议政的道路上踏出别样的浪花。从懵懂少年成长为院士,离不开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名师的指导,领导的关心、支持和爱护,更离不开朱兆良本人所拥有的独特内在气质。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的研究可以概括为“提高化学氮肥利用率,减少其损失”。他以“任务带学科”的研究模式和同事主要围绕着作物高产及环境友好的总要求,研究土壤氮素转化与迁移,着力于作物(以水稻为主)高产中氮肥合理施用的理论和技术的探索。提出并论证了以“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作为宏观控制的基础,结合田块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的推荐作物适宜施氮量的建议;为追求氮素的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他在太湖地区和黄淮海平原等地区系统研究农田作物系统化学氮肥的去向;他根据田间观测和文献数据总结得出:中国农田中氮肥的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较低、损失率较高,降低氮肥施入农田后的损失率是提高其当季作物表观利用率的潜力之所在,也是减轻面源污染的着力点和关键。朱兆良积极推动植物营养学发展。组织编写《中国土壤氮素》、《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等专着。他借鉴国内外已有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的设计经验并结合国情,于1986年与钦绳武同志合作,在河南封丘试验站建立独具特色的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他两次组织土壤氮素研究领域全国会议,朱兆良不仅自己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还推荐学生和同事参加中外合作项目,为他们提供学习和发展的平台。朱兆良和国内外同行利用参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在2003年启动“农业面源污染项目”的机会,对中国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经过调查,加之多年科研工作中对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深刻认识,他指出,造成中国地表水氮、磷污染的主要原因是集约化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其次才是农田中氮肥的不合理施用。作为一名植物营养专家,朱兆良深知肥料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可是伴随着粮食产量成倍增长的同时,化肥施用量在逐年增加,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只有约35%。为缓解中国粮食安全压力,也为节约农业经营成本和保护环境,他从不同的层次、不同视角思考如何保障中国粮食数量充足、品质优良、结构合理,以满足人们对粮食的需求。朱兆良在几十年的研究工作中取得卓越的成绩与他在研究工作过程中注意形成自成一体的学术风格分不开。对研究对象的热爱和坚持、本人的个性特征和植物营养学研究范式三者相互作用形成了朱兆良学术风格。坚持为农业生产服务,深入理论、简化技术,敢于挑战、创新,对象专一,广泛涉猎是朱兆良学术风格的主要内容。

毕增祺[5](2005)在《纪念王叔咸教授诞辰100周年暨逝世20周年》文中认为王叔咸教授生平王叔咸教授1904年9月5日生于上海,193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30-1942年任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助教、讲师、副教授及结核科主任。1936-1938年在美国、奥地利进修学习及考察。1945-1985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改名为北京医学院、北京医科大学)内科一级教授、医学系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所长,第一附属医院内科主任、肾脏病研究室主任,中华肾脏病学会第一任主任委员、《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等。

金大勋[6](1989)在《介绍第14届国际营养学术会议的几个大会发言》文中研究说明第14届国际营养学术会议于今年8月20-25日在南朝鲜首府汉城举行。20日报到,中间尚有半日是国际营养科学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会议,讨论接纳新会员国和选举下届的联合会主席等会务。实际开会4.5天。到会人数约两千余人,来自60余个国

二、Scientists Meet to Discuss Nitrogen Balanc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cientists Meet to Discuss Nitrogen Balance(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地下水反硝化作用
        1.3.1 影响地下水反硝化的因素
        1.3.2 反硝化速率的测定方法
    1.4 厌氧氨氧化作用
        1.4.1 影响厌氧氨氧化的因素
        (1)温度
        (2)硝酸盐
        (3)铵态氮
        (4)溶解氧
        (5)有机质
        1.4.2 厌氧氨氧化的测定方法
    1.5 生物质炭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1.5.1 生物质炭对土壤pH值的影响
        1.5.2 生物质炭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1.5.3 生物质炭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
        1.5.4 生物质炭对土壤养分和植物作物生长的影响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秸秆生物质炭添加对水稻土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潜势的影响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设计
        2.2.3 样品采集
        2.2.4 氦环境密闭培养试验
        2.2.5 测定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速率的原理及计算方法
        2.2.6 其他观测指标和分析
        2.2.7 数据处理
    2.3 结果分析
        2.3.1 3 种不同试剂添加结果
        2.3.2 2 年各处理反硝化、厌氧氨氧化和总脱氮潜势
        2.3.3 反硝化潜势和厌氧氨氧化潜势与NH_4~+-N、NO_3~--N、DOC和p H的相关性
    2.4 讨论
    2.5 结论
第三章 秸秆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剖面N_2O和N_2浓度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区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土壤剖面溶液采集
        3.2.4 溶解性N_2O和exN_2测定
        3.2.5 氮淋溶量估算
        3.2.6 其他观测指标和分析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分析
        3.3.1 不同剖面深度土壤溶液中N_2O浓度时空变化
        3.3.2 不同剖面深度土壤溶液中exN_2浓度时空变化
        3.3.3 不同剖面深度土壤溶液中DOC、NO_3~--N、NH_4~+-N、溶解氧DO和氧化还原电位Eh剖面分布特征
        3.3.4 影响溶解性N_2O和exN_2浓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模拟降雨变化和大气氮沉降对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土壤微生物的意义
        1.1.2 降水格局变化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1.3 氮沉降及其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1.2.2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1.3 本研究的科学意义与研究内容
        1.3.1 科学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点概况
    2.2 实验设计
    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3.1 土壤温湿度的测定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
        2.3.3 土壤pH的测定
        2.3.4 土壤碳氮含量的测定
        2.3.5 细根生物量的测定
        2.3.6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测定
        2.3.7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3.1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温湿度的影响
    3.2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pH的影响
    3.3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影响
    3.4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总有机碳、总氮和碳氮比的影响
    3.5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细根生物量的影响
第四章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4.1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4.2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4.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与其它测量指标的相关关系
        4.3.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其它测量指标的相关关系
        4.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它测量指标的相关关系
第五章 讨论
    5.1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5.2 增减雨和氮添加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N-氨甲酰谷氨酸对奶牛泌乳性能、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与符号一览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节 中国荷斯坦奶牛泌乳期生理特征
        1 围产期奶牛
        2 泌乳早期奶牛
        3 泌乳中期和后期奶牛
    第二节 奶牛氨基酸营养及代谢调控
        1 蛋白质代谢及其调控
        2 AA营养及其调控
    第三节 奶牛精氨酸营养及其调控
        1 奶牛Arg营养
        2 N-氨甲酰谷氨酸研究进展
    第四节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N-氨甲酰谷氨酸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设计
        1.2 样品采集
        1.3 测定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围产期奶牛添加NCG效果
        2.2 泌乳早期奶牛添加NCG效果
        2.3 泌乳中期奶牛添加NCG效果
    3 讨论
        3.1 NCG对泌乳性能的影响效果
        3.2 NCG对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影响
        3.3 NCG对AA代谢(利用)影响
    4 小结
第三章 N-氨甲酰谷氨酸对泌乳奶牛健康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
        1.3 样品测定
        1.4 统计方法
    2 试验结果
        2.1 奶牛临床患病情况
        2.2 血液生理生化参数
        2.3 中性粒细胞功能基因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N-氨甲酰谷氨酸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样品采集
        1.3 血浆、胎盘样品测定
        1.4 代谢组学分析
        1.5 统计分析
    2 试验结果
        2.1 奶牛繁殖障碍情况
        2.2 血液生理生化及健康相关指标
        2.3 犊牛初生重及血液氨基酸浓度
        2.4 奶牛胎盘相关基因表达
        2.5 奶牛血液代谢组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母体影响因素
        3.2 胎盘因素
        3.3 营养因素
    4 小结
第五章 综合讨论
    第一节 添加NCG对奶牛泌乳性能和健康与繁殖的效果
    第二节 NCG影响奶牛泌乳性能、健康和繁殖性能的机制
    第三节 添加NCG的潜在效益和应用价值
提示与创新点及后续展望
    一、提示
    二、创新点
    三、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4)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主要内容
    五、创新之处及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朱兆良求学及工作经历简介
    第一节 求学之路
        一、小学被迫学习日语
        二、中学打下坚实基础
        三、职业学校苦练技术
        四、大学时期专攻化学
    第二节 主要工作经历
        一、入职土壤研究所
        二、援建古巴科学院
        三、安家淮阴南园大队
        四、潜心科学研究
        五、积极参政议政
    小结
第二章 朱兆良对土壤氮素研究
    第一节 农民丰产施肥经验研究
        一、学习农民丰产施肥经验
        二、研究丰产施肥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 熟制改革与适宜施氮量研究
        一、调查与研究熟制改革后土壤肥料问题
        二、测试水稻全生育期非共生固氮量
        三、研究推荐适宜施氮量方法
    第三节 农田系统化学氮肥迁移研究
        一、太湖地区稻田化学氮肥去向研究
        二、黄淮海平原潮土化肥经济施用研究
        三、农田化学氮肥损失途径的定量研究
    第四节 农田生态系统氮素行为与氮肥高效利用研究
        一、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新矛盾
        二、农田氮肥行为与高效利用研究
    小结
第三章 朱兆良对治理农业污染研究
    第一节 考察与分析农业污染现状
        一、考察农业污染现状
        二、分析农业污染产生原因
    第二节 探寻与解决农业污染问题
        一、精准定位中国农业污染治理难点
        二、总结国际控制农业污染经验
        三、提出治理农业污染建议
        四、朱兆良的环保理念
    小结
第四章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第一节 发现与认识粮食安全危机问题
        一、粮食安全内涵演变
        二、朱兆良对粮食安全危机根源认识
        三、朱兆良对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分析
    第二节 朱兆良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学术思考
        一、粮食生产中的肥料问题
        二、粮食的供给问题
        三、粮食的品质问题
    小结
第五章 朱兆良对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第一节 人才培养与机构建设
        一、培养学科发展后备人才
        二、筹建及带领学术课题组
        三、建立新型长期肥料定位试验
    第二节 编写学术专着
        一、主编《中国土壤氮素》
        二、主编《中国农业持续发展中的肥料问题》
    第三节 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一、国内学术交流
        二、国际学术交流
    小结
第六章 朱兆良科学贡献与学术风格
    第一节 朱兆良主要的科学贡献
        一、学术研究贡献
        二、经济及社会效益贡献
    第二节 学术风格研究
        一、学术风格形成原因
        二、学术风格构成内容
    第三节 朱兆良学术成功因素分析
        一、家庭的影响
        二、李庆逵的引领
        三、于天仁等重要他人的帮助
        四、个人才智品德与兴趣爱好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朱兆良的学习、工作简历及所获奖励
附录二: 《南京宣言》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5)纪念王叔咸教授诞辰100周年暨逝世2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肾脏病学科的创始人和奠基人
新时期我国肾脏病学科大发展的指导和推动者
中华肾脏病学会与《中华肾脏病杂志》的主要创建者
风范永存光照后人
继承和发扬王叔咸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优良学风为实现王叔咸老师的遗志继续前进

四、Scientists Meet to Discuss Nitrogen Balance(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生物质炭对稻田土壤反硝化和厌氧氨氧化的影响[D]. 马芸芸.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2]模拟降雨变化和大气氮沉降对亚热带-暖温带气候过渡区森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 王甜甜. 河南大学, 2020(02)
  • [3]N-氨甲酰谷氨酸对奶牛泌乳性能、健康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D]. 顾凤飞. 浙江大学, 2020
  • [4]朱兆良与中国现代植物营养学研究[D]. 慕亚芹.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5]纪念王叔咸教授诞辰100周年暨逝世20周年[J]. 毕增祺. 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5(01)
  • [6]介绍第14届国际营养学术会议的几个大会发言[A]. 金大勋. 第一届妇幼营养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 1989

标签:;  ;  ;  ;  ;  

科学家开会讨论氮平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