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江坝流域龙眼主要害虫及防治

芦江坝流域龙眼主要害虫及防治

一、潞江坝河谷区龙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张铭南[1](2018)在《潞江坝傣族社会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历史上的云南边疆向来被视为蛮夷之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这一地区多元的社会与文化。历代王朝掌权者均在不断强化国家对边疆的管控,然而各土司治下的区域社会长期处于传统与外力的交互作用下,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景象。在接近内地又连接滇西傣族聚居区的潞江坝,瘴气使该地成为相对封闭的区域,形成了“中间”社会,即汉王朝力量与傣族土司群体的边缘区。明清时期潞江土司试图形塑一个主动“靠拢”王权的适应机制,却又通过缔结姻亲谋求傣族区域的土司支持,土司独权下民间社会的经济、宗教体系根深蒂固;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治理灾害与环境上施以侧重,才动摇了稳固的基层组织形式,终展开了新局面。但历史转折运动的破坏与毁灭对底层社会来说也杀伤力十足,直至改革开放后崭新的机遇与挑战将潞江坝推向了全球化趋势当中,经济发展的需求促使创造性文化现象出现,传统不再纯粹而变为满足需求的多元共生,潞江坝由传统的傣族社会成功转型成为以汉族、傣族为主的多民族混杂社会。随着“国家力量”的进入与地方适应机制的调整,社会历史进程勾勒出了国家与地方、汉族与傣族、环境与政治的关联图。文章以梳理潞江社会历史发展为主线,讨论了多重力量下社会体制的适应——解构——重塑,思考国家如何在此过程中成为重要形塑动力以及潞江坝傣族社会的文化样貌变化背后的社会动因,试图描绘出汉文化与傣文化、核心与边陲之间的“中间地带”社会如何形成的生动历史图景。

张洪波,周华,李锦红,李文伟,杨雄飞,白学慧,肖兵[2](2010)在《云南小粒种咖啡荫蔽栽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云南小粒种咖啡荫蔽栽培有利于咖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平衡,能有效控制主要病虫和草害的发生,有利于咖啡丰产、稳产,提高品质和降低生产成本;咖啡与热带经济作物、果树间作,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发展云南小粒种咖啡的最好方式。

刘莉,汪建云[3](2009)在《潞江坝龙眼病虫害种类调查初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保山市潞江坝龙眼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害虫的猖獗严重制约了龙眼产量和质量,通过对龙眼病虫害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了21种病虫害。其中9种病害,12种虫害。

邢树文,谢永萍[4](2009)在《潮汕地区荔枝·龙眼果园害虫群落结构特征》文中研究表明初步调查了荔枝、龙眼果园昆虫,并通过查阅标本和相关资料,整理记录龙眼、荔枝果园昆虫标本158种,隶属11目61科,其中,种类较多的有夜蛾科15种、蝽科8种、灰蝶科9种、天蛾科9种、蚧总科7种、蛱蝶科6种、瘿蚊科1种。害虫包括8目2总科27科71种,危害严重的害虫有10种。荔蝽、龙眼角颊木虱、荔枝叶瘿蚊、鬼尺蠖、荔枝蒂蛀虫、三角新小卷蛾、褐带长卷叶蛾、龙眼亥麦蛾、鸟嘴壶夜蛾、荔枝蝽尺蛾等对荔枝龙眼危害严重。荔枝害虫的多样性指数全年变动范围为0.091 92.693 8,均匀度指数为0.076 20.899 3。从以上数据分析,荔枝害虫群落的优势地位明显,生态优势度较大。在化学防治中,要注意保护平腹小蜂、蜘蛛等天敌生物。

张红丽[5](2008)在《云南省高等级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高速公路不同特性边坡植被的护坡效果以及弃土场植被恢复治理效果,采取适当有效的建植技术以及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本论文选择了云南省典型高速公路强风化石质边坡、岩质边坡以及弃土场为研究对象,采用小区试验法、植被恢复调查跟踪法和水土流失量跟踪调查法对研究区不同特性边坡植被建植技术及弃土场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试验研究。(1)选择速生灌木种类和固氮灌木种类,控制混播组合中草本的添加比例,进行合理的水肥控制,可以促进路域边坡乡土灌木植被的建成,明显提高公路边坡土壤抗侵蚀能力。选用生长速度相差不大的灌木种类更有利于建成平衡和谐的草灌混交群落。其中苦刺+波叶山蚂蟥+马桑+禾草组合效果最好。(2)采用客土喷播方法建植植被,运用速生型灌木是实现边坡快速覆盖,提高早期群落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草本+中速型灌木+快速型灌木、草本+快速型灌木效果好。(3)表土是一种非常优良的自然资源,其内含有丰富的野生植物种子、同时含有丰富的N、P、K及多种微肥和丰富的腐殖质,对灌木植被建立具有良好作用。(4)草本设计总数对灌木的出苗、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且呈负相关关系;草本设计密度超过一定值后,灌木的增加对群落质量的影响不显着。在保证前期生长的前提下,应最大限度的降低草本的播量,以削弱其对灌木的竞争,在岩质边坡客土喷播中草本设计密度达到400株/m2即可,最大不宜超过700株/m2,灌草比例达到0.8即可保证群落中灌木的竞争力。(5)六角空心砖、轮胎及普通客土喷播方式均是固定土壤、实现边坡灌木植被建立的有效手段。(6)弃土场整形工程、拦挡工程、等高绿篱、植被工程等措施是进行生态恢复的有效手段。通过地形改造与植物改良措施相结合可提高弃土场的土壤肥力及土壤抗侵蚀能力,为恢复利用奠定基础。

叶济蓉[6](2007)在《龙眼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龙眼是重要的热带南亚热带果树。为了全面了解龙眼研究的国内外发展动态,以及给研究龙眼的专家、学者及决策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研究、决策依据,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89-2006年国内外刊物上发表的龙眼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本文采用回溯性文献检索方法,利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1989-2006年)为文献数据源,建立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利用《AGRIS》(粮农组织农业索引)(1989-2006年)及《CABI》(国际农业生物学文摘)(1989-2006年)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源,建立国际龙眼文献数掘库。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对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的年份分布、期刊分布、分类主题分布、作者分布等进行数据提取、计量分析;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确定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的核心期刊;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国内龙眼研究的核心作者。对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的年份分布、分类主题分布以及作者所属国家分布进行数据提取、计量分析。利用建立的国内、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统计分析出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龙眼研究文献在龙眼研究总文献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统计出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不同分类主题的龙眼文献量在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中所占的比例。最后分别对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文献各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与其他果树的计量分析结果相比,我国在龙眼研究方面年均发文量居中下水平,建议有关部门加大龙眼研究的人力、物力投入;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栽培管理技术和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生化2个领域,龙眼生物技术方面的研究文献量相对较少;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生物学特征及生理生化和栽培管理技术2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较显着,而育种及生物技术2个领域的文献量相对较少;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龙眼生物技术、贮藏保鲜及加工这2个领域的文献量在数据库中所占比例与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相比较小;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年文献量基本上呈逐年增长趋势,说明我国龙眼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总体上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年文献量逐年增多,近几年年文献量增长尤为显着;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年文献量的变化态势与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大体上一致;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文献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占30.0%),其次是泰国(占19.0%),美国第三,占16.3%;根据洛特卡定律确定国内龙眼研究的核心作者有38位;根据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确定国内龙眼研究的核心期刊有10种;我国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龙眼研究文献在龙眼研究总文献量中所占百分比为89.6%,我国科研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各分类主题的文献量在相应分类主题总文献量中所占百分比都超过80%,表明我国龙眼研究在国际上占领先地位;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6个龙眼分类主题的年文献量在近几年基本上均呈增长态势,说明这6个分类主题的研究成果在近几年不断增加,最后对这6个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和研究进展分别进行综述。

吕玉兰,李晓霞[7](2003)在《潞江坝河谷区龙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文中认为简述云南保山潞江坝5种主要龙眼害虫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杨万勤[8](2001)在《土壤生态退化与生物修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为例》文中提出土壤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系统、土壤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而构成的有机功能整体。土壤生态退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及恶劣的自然环境条件作用或二者共同作用下造成的土壤生态系统结构破坏、系统功能衰退、土壤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生产力下降以及土壤荒漠化、干旱化、板结化、酸化、盐碱化和养分亏缺与失衡等一系列土壤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和现象。它与土壤学中关于土壤退化的定义和生态学中关于生态退化的定义密切相关,是21世纪土壤学和生态学的焦点问题。因此,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既是土壤学和生态学的研究热点,又是全人类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但在经典土壤学和生态学中,土壤学家很重视土壤系统本身的退化研究,往往忽视生物系统退化的研究,而生态学家强调植被系统退化的研究,常常忽视土壤系统和土壤生物系统的研究,更缺乏植被系统、土壤生物系统和土壤系统之间的关系研究。在土壤生态退化程度及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评价指标中,或重视土壤养分退化的评价,或重视土壤生物学活性的退化研究,缺乏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缺乏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研究。值得提出的是,在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研究方面,往往缺乏个别物种在形态、生理生态和营养生态等方面对退化土壤生态条件和极端环境因子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缺乏个别物种对退化土壤生物修复的作用研究。 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横断山区干旱河谷的一种极端类型,元谋干热河谷则是金沙江干热河谷的典型区域。区域内光热资源丰富,有利于各种热带亚热带植物生长发育。但区域内水热矛盾和光肥矛盾突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区域内的基带土壤(燥红土)和变性土的荒漠化、干旱化和养分亏缺与失衡严重,土壤生产力低下,植彼恢复与重建困难。因此,本项研究试图以金沙江干热河谷为例,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手段,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壤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种群等不同层次和角度,研究了干热河谷区的植被特点,不同退化程度的两类土壤生态系统的土壤物理、土壤化学和生物学特征以及系统内的植物群落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等,探讨了土壤系统、土壤生物系统和植被系统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土壤生态退化的机理和过程;以酸角为研究材料,以玉米为参比材料,采用野外调查、盆栽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酸角和玉米在形态、微形态、生理生态和营养生态方面对退化燥红土和变性土的生态反应和适应性,探讨了植物对退化土壤和干热气候的生态适应性机理;研究了植物在不同条件下对退化土壤的生物修复效应,以期为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切实可行的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1.金沙江于热河谷上壤生态退化机理与特征 *)元谋干热河谷的植被系统是适应干热条件和贫瘠土壤生态条件为特征的植被生态系统。燥红土和变性土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植被盖度、植物群落生物量、植物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均随着土壤生态退化程度加剧而下降,即使耐干热耐贫瘠的禾草类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减少。极重度退化变性土上草本层植物的丧失,意味着生态系统己处于极度退化的状态。经治理后的生态系统中,植被盖度,植物群落生物量和植物多样性增加,尤其是多年生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 m从燥红土和变性土生态退化系列的 6个样地中共获取土壤动物 11 718头,隶属于2门 5纲 15目(类),其中燥红土生态系统中共获取 7031头,分属于 2门 5纲 15目(类)膜翅目、弹尾目和蜘蛛目为优势类群,其与婢螨目和线虫类等常见类群构成了燥红土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变性土生态系统共获土壤动物4687头,隶属于2门4纲14 目(类),优势类群为膜翅目和弹尾目,与蜘蛛目、婢螨目、直翅目和线虫类构成了变性土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两类上壤生态系统内土壤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与季节、土壤生态退化程度有关,反映了元谋干热河谷“干热”条件和不同土壤生态条件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的类群数、个体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均随上壤生态退化而降低。轻度退化燥红上的土壤动物数量分别为中度和重度退化燥红土的*42和6.25倍;中度退化变性土的土壤动物数量分别为重度和极重度退化变性土的3.40和27.75倍,表明随着土壤生态退化,土壤动物群落的结构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下降,结构向简单化方向发展。 门)燥红土和变性土生态系统内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及三大微生物总数在雨季、于湿交替季节和旱季均随着土壤生态退化而降低,燥红上的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变性土。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总体上表现为雨季>干湿交替季节>旱季。极重度退化变性土生态系统的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变幅最大,雨季与旱季相?

二、潞江坝河谷区龙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潞江坝河谷区龙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潞江坝傣族社会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说明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时限与对象
        (一)研究时限
        (二)研究对象
        三、相关理论
        (一)历史的延续性与联系性
        (二)过程到结构:“中间圈”社会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瘴气研究
        二、滇西傣族的相关研究
        (一)社会研究
        (二)土司研究
        (三)宗教研究
        三、潞江坝史料文献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潞江坝概况
    第一节 概说潞江坝
        一、滇缅官道必经之地
        二、行政沿革
    第二节 族源情况
第二章 明朝至民国时期:“瘴区”社会与国家权力
    第一节 相对隔绝:瘴区“死亡谷”的天然保护
    第二节 勐赫的社会构成
        一、稻作经济下的勐制社会
        二、坝区土着与山区族群
        三、联姻:傣族势力的联合
        四、捆绑的信仰体系
    第三节 国家权力与移民进入
        一、国家力量入潞江坝
        (一)潞江土司建置
        (二)抗战格局:怒江战线与线氏土司
        二、缩减的空间:土司控制范围
        三、政策移民
    第四节 适应王朝的机制:主动汉化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文革时期:传统社会的摧毁与社会的探索建立
    第一节 破旧立新与社会变革
        一、土司制度消亡
        二、土地改革
    第二节 瘴疠的消失
        一、环境改善:除四害
        二、建立医疗机制:抗疟疾
    第三节 坝区人群结构转变
        一、垦荒入潞
        二、山民下坝
    第四节 经济作物种植
    第五节 宗教文化重创
第四章 20世纪80年代以后:秩序重建与文化重塑
    第一节 从乡村到小城镇
    第二节 经济发展新趋势
        一、商品化经济
        二、旅游开发与新“节庆”文化
    第三节 宗教文化的重塑
        一、多元崇拜
        二、宗教活动
        (一)商化泼水节:官方规定与民间自发
        (二)道教元素:赧浒庙、张天师
        (三)送子观音与姻缘娘娘
        (四)祭神树
        三、多元信仰与社会生活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云南小粒种咖啡荫蔽栽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小粒种咖啡荫蔽栽培的重要性
    1.1 荫蔽改善了咖啡园内小气候环境
    1.2 光、水肥效应
    1.3 减轻天牛类及根粉蚧害虫为害
    1.4 减轻冬期寒害
    1.5 抗旱性增强
2 小粒种咖啡复合栽培优势组合研究
    2.1 咖啡+橡胶
    2.2 咖啡+澳洲坚果
    2.3 咖啡+香蕉
    2.4 咖啡+龙眼、荔枝
    2.5 咖啡+芒果
    2.6 咖啡+西楠桦
    2.7 咖啡+铁刀木
3 小粒种咖啡复合栽培关键技术措施
4 讨论

(3)潞江坝龙眼病虫害种类调查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龙眼叶枯病[病原菌:茎点霉(Phomasp.) ]
2. 龙眼煤烟病[病原菌:煤炱菌(Capnodiunsp.) ]
3. 龙眼叶脉黑斑病[病原菌:寄生性藻类头孢藻(Cephaleuros virescens Kunze)]
4. 龙眼果腐病[病原菌:单端孢 (Trichothecium roseum LK.) ]
5. 龙眼瘿螨 (学名:Eriophyes dimocarpiKuang
6. 柿广翅蜡蝉 (学名:Ricania sublimbataJacobi)
7. 黑刺粉虱 (学名:Aleurocanthusspiniferus Quaintance)
8. 荔枝蝽(学名: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 )
9. 龙眼鬼帚病 (病原菌:龙眼鬼帚病毒 (Longan witches broom virus)
1 0. 龙眼白星病[病原菌:真菌叶点霉 (Phyllosticta sp.) ]
1 1. 龙眼灰斑病[病原菌:龙眼壳二孢 (Ascochytalongan C.F.Zhang et P.K.C) ]
1 2. 龙眼亥麦蛾 (学名:Hypatima longanaeYang et Chen)
1 3. 龙眼叶斑病[病原菌:盘多毛孢 (Pestalotia sp.) ]
1 4. 白蛾蜡蝉 (学名:Lawana imitataMelichar
1 5. 龙眼炭疽病[病原菌:刺盘孢属真菌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
16.龙眼角颊木虱 (学名:Cornegenapsyllasinica Yang et Li)
17.麻皮蝽 (学名:Erthesina fulloThunberg)
18.双线盗毒蛾 (学名:Porthesia scintillans (Walker) )
19.龟背天牛 (学名:Aristobia testndoVoet)
20.堆蜡粉蚧 (学名:Nipaecoccus vastatorMask)
21.银毛吹棉蚧 (学名:Icerya seychellarumWestwood)

(5)云南省高等级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
        1.1.1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
        1.1.2 公路建设对景观的影响
        1.1.3 公路建设对自然资源的影响
        1.1.4 公路建设使水土流失加剧
    1.2 公路植被护坡工程技术
        1.2.1 公路植被护坡技术发展现状
        1.2.2 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的发展趋势
    1.3 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进展
        1.3.1 国外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
        1.3.2 国内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边坡绿化技术研究
        2.2.2 弃土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
    2.3 研究方法
        2.3.1 边坡绿化技术研究
        2.3.2 弃土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防治技术研究
3 研究区概况
    3.1 工程概况
    3.2 自然环境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工程地质
        3.2.3 气候特征
        3.2.4 水文状况
        3.2.5 土壤类型
        3.2.6 植被特征
    3.3 路域边坡地质地貌分区
    3.4 公路边坡的分类
4 边坡绿化技术研究
    4.1 强风化石质边坡绿化技术研究
        4.1.1 试验区基本情况
        4.1.2 材料与试验方法
        4.1.3 群落动态变化
        4.1.4 几种水土保持灌木生长习性与特点
        4.1.5 人工植被的养护管理
    4.2 岩质边坡绿化技术研究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
        4.2.3 试验工程实施工艺
        4.2.4 客土基材对群落质量的影响
        4.2.5 灌草组合形式对群落质量的影响
        4.2.6 灌草比例对群落质量的影响
        4.2.7 防护类型对群落质量的影响
5 弃土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5.1 试验地概况
    5.2 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5.2.1 弃土场治理设计原则
        5.2.2 治理设计备选方案
    5.3 研究结果及分析
        5.3.1 弃土场水土保持效果分析
        5.3.2 弃土场植物措施防护效果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1.1 强风化石质边坡绿化技术
        6.1.2 岩质边坡绿化技术
        6.1.3 弃土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防治技术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表:植物拉丁学名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导师简介
致谢

(6)龙眼文献计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文献计量学简介
    2 文献计量学在果树学领域中的应用
        2.1 数据收集途径
        2.2 作者信息的定量研究及核心作者的确定
        2.3 主题词的统计分析
        2.4 文献年份分布的统计分析
        2.5 刊载文献期刊的定量研究及核心期刊的确定
        2.6 文献计量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2.7 龙眼文献研究现状
    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目的
第二章 龙眼文献计量分析
    1 研究方法与过程
        1.1 研究对象
        1.1.1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1.1.2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1.2 研究方法
        1.2.1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计量分析
        1.2.2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计量分析
        1.2.3 国际、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比较研究
        1.2.4 国内数据库龙眼不同分类主题文献的综述
    2 结果与分析
        2.1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计量分析
        2.1.1 文献量的年份分布
        2.1.2 文献的期刊分布以及核心期刊的确定
        2.1.3 核心作者的统计分析
        2.1.4 文献分类主题分析
        2.2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计量分析
        2.2.1 龙眼文献的年份分布
        2.2.2 不同国家文献量统计与比较
        2.2.3 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2.4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我国作者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2.5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我国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2.6 我国学者在国内外发表的龙眼各分类主题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2.7 国内外发表的龙眼各主题类型文献量的统计分析
        2.3 国际、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的比较研究
        2.3.1 龙眼年文献量的变化态势
        2.3.2 龙眼不同分类主题文献在数据库中所占比重
        2.4 我国龙眼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第三章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各分类主题的研究热点及研究进展
    1 "栽培管理技术"主题研究进展
        1.1 育苗方法
        1.1.1 扦插育苗
        1.1.2 高压育苗
        1.1.3 嫁接育苗
        1.2 龙眼高接换种技术应用
        1.3 矮化密植栽培
        1.4 疏花疏果
        1.4.1 疏花疏果的时间
        1.4.2 疏除花果的数量
        1.4.3 疏除花果的方法
        1.4.4 疏花疏果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1.5 施肥技术
        1.6 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
        1.7 环剥和螺旋环剥技术的应用
        1.8 无公害栽培
        1.9 克服低产问题的探讨
        1.10 龙眼栽培上出现的问题
        1.11 对策
    2 "育种"主题研究进展
        2.1 龙眼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和保存
        2.1.1 野生资源调查
        2.1.2 品种的收集与保存
        2.2 品种选育的基础研究
        2.2.1 种质资源的形态学研究
        2.2.2 种质资源的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2.3 选育种目标及品种区划
        2.3.1 选育种目标
        2.3.2 品种区划
        2.4 品种选育途径
        2.4.1 实生选种
        2.4.2 芽变选种
        2.4.3 引种试验与利用
        2.4.4 杂交育种途径
        2.4.5 生物技术育种途径
        2.4.6 其他育种途径
        2.5 对龙眼种质资源进一步开展研究利用的建议
    3 "病虫害防治"主题研究进展
        3.1 农业防治方法
        3.2 物理机械防治方法
        3.3 生物防治方法
        3.4 化学防治方法
        3.5 存在问题及展望
    4 "生物技术"主题研究进展
        4.1 龙眼离体培养研究
        4.1.1 龙眼茎尖离体培养
        4.1.2 龙眼叶片离体培养
        4.1.3 龙眼花粉植株的诱导
        4.1.4 龙眼焦核胚胎挽救
        4.1.5 龙眼幼胚培养诱导愈伤组织及保持
        4.1.6 龙眼体细胞胚胎发生及植株再生
        4.1.7 龙眼原生质体操作研究
        4.1.8 龙眼单细胞培养及体胚发生再生植株
        4.1.9 龙眼离体种质保存研究
        4.2 龙眼基因工程研究
        4.2.1 龙眼相关基因克隆
        4.2.2 龙眼遗传转化研究
        4.3 龙眼分子标记研究
        4.3.1 龙眼DNA的提取
        4.3.2 龙眼分子标记
        4.4 龙眼蛋白质组学研究
        4.4.1 龙眼体胚发生过程的蛋白质组学
        4.4.2 龙眼果皮POD的纯化分离
        4.4.3 龙眼胚胎乙醇脱氢酶的分离纯化、鉴定
        4.4.4 龙眼合子胚胎发育过程的蛋白质组分析
        4.5 前景展望
        4.5.1 龙眼脱毒快繁
        4.5.2 离体诱变的研究
        4.5.3 龙眼体胚发生的机理研究
        4.5.4 体细胞杂交育种
        4.5.5 龙眼自身基因的分离
        4.5.6 单倍体育种
        4.5.7 龙眼"冲梢"的机理研究
        4.5.8 遗传转化的研究
    5 "生物学特性及生理生化"主题的研究进展
        5.1 龙眼生物学特性
        5.1.1 龙眼花形态学研究
        5.1.2 龙眼叶片组织结构
        5.2 龙眼生理生化
        5.2.1 龙眼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5.2.2 酸雨,铝胁迫对龙眼生理变化的影响
        5.2.3 KClO_3对龙眼花芽分化的促进作用
        5.2.4 矿质元素对龙眼叶片和果实的影响
        5.2.5 龙眼体细胞胚胎的生理生化变化
        5.3 展望
    6 "贮藏保鲜及加工"主题的研究进展
        6.1 龙眼采后贮藏保鲜
        6.1.1 龙眼采后的生理生化变化
        6.1.2 龙眼的采后病理
        6.1.3 龙眼贮藏保鲜的方法
        6.2 龙眼加工
        6.3 展望
第四章 结论
    1 不同果树研究文献的年均发文量比较
    2 国内、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6个分类主题的文献量比较
    3 国内、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文献的年份分布
    4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各分类主题文献的年份分布
    5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中各国龙眼文献量的比较
    6 国内龙眼研究核心期刊的确定
    7 国内龙眼研究核心作者的确定
    8 我国龙眼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9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各分类主题文献的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Ⅰ 国内龙眼文献数据库
附录Ⅱ 国际龙眼文献数据库
致谢

(7)潞江坝河谷区龙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蝽象(荔蝽,Tessartoma papillosa Dyur-y)
    1.1 形态特征
    1.2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1.3 防治方法
2 龙眼角颊木虱(Cornegenapsylla sinica Y-ang et Li)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2.3 防治方法
3 白蛾蜡蝉(Lawana imitata Melichar)
    3.1 形态特征
    3.2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3.3 防治方法
4 独角犀(Dynastes gideon linnaeus)
    4.1 形态特征
    4.2 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
    4.3 防治方法
5 龙眼蚧壳虫
    5.1 形态特征
    5.2 生活习性及危害特点
    5.3 防治方法
6 讨论

(8)土壤生态退化与生物修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1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研究概况
        1.1.1 有关土壤生态系统、土壤退化、土壤生态退化及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定义
        1.1.2 土壤退化机理及评价指标体系
        1.1.3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近况
        1.1.4 中国退化土壤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研究现状
    1.2 研究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
    1.3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4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 干热河谷土壤生态系统的退化特征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研究区域和样地选择
        2.2.2 研究方法
        2.2.2.1 植物群落调查
        2.2.2.2 土壤动物调查与测定
        2.2.2.3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2.2.2.4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2.2.5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2.2.2.6 群落物种多样性测度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干热河谷植被生态系统退化特征
        2.3.1.1 干热河谷植被系统特征
        2.3.1.2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和成分
        2.3.1.3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植物群落生物量
        2.3.1.4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植物多样性变化
        2.3.2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
        2.3.2.1 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变化
        2.3.2.2 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量的季节动态
        2.3.2.3 土壤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变化
        2.3.2.4 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季节变化
        2.3.3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数量的时空特征
        2.3.3.1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内微生物数量的分布特征
        2.3.3.2 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
        2.3.3.3 功能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生态退化
        2.3.4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的土壤退化特点
        2.3.4.1 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
        2.3.4.2 土壤有机质性状
        2.3.4.3 土壤养分退化特征
        2.3.4.4 土壤颗粒组成向粘化发展
        2.3.4.5 土壤有效水分降低
        2.3.5 植被、土壤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2.3.5.1 植被系统与土壤生物系统的关系
        2.3.5.2 植被系统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2.3.5.3 植被系统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2.3.5.4 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动物的关系
        2.3.5.5 土壤生物数量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
        2.3.5.6 土壤生物系统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2.3.5.7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2.3.5.8 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2.4 小结
        2.4.1 植被生态系统与土壤生态系统协同退化特征
        2.4.2 土壤动物群落退化是土壤生态系统退化的前奏
        2.4.3 土壤生物学活性降低是土壤生态退化的重要标志
        2.4.4 土壤养分退化和粘化是土壤退化的重要原因
        2.4.5 土壤生态退化机理和过程
第三部分 退化土壤生态系统修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3.2.1 野外调查与测量
        3.2.2 试验材料与试验条件
        3.2.3 盆栽试验设计
        3.2.4 分析方法
        3.2.4.1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3.2.4.2 植物生物量和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3.2.4.3 酸角和玉米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测定
        3.2.4.4 可溶性蛋白总量与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3.2.4.5 植物叶片几种酶活性的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自然生态条件下酸角的生长状况及生态适应性
        3.3.1.1 干热河谷不同土壤上酸角的生长状况
        3.3.1.2 酸角对干热河谷土壤的生态适应性
        3.3.1.3 酸角根系的根瘤和菌根感染率
        3.3.2 酸角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形态反应和适应性
        3.3.2.1 水分胁迫下酸角叶片对气温和土温的形态适应性反应
        3.3.2.2 水分胁迫对酸角比叶面积的影响
        3.3.2.3 水分胁迫对酸角和玉米叶片扫描电镜结构的影响
        3.3.2.4 水分胁迫下酸角幼苗根系的菌根感染率和根瘤数量
        3.3.2.5 水分胁迫下酸角的生物量及根/冠比
        3.3.3 酸角和玉米对土壤水分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性
        3.3.3.1 水分胁迫对酸角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3.3.3.2 水分胁迫对酸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3.3 水分胁迫下酸角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变化
        3.3.3.4 水分胁迫下酸角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3.3.3.5 水分胁迫下酸角叶片游离氨基酸的变化
        3.3.3.6 水分胁迫下酸角和玉米叶片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3.3.3.7 酸角幼苗NPK营养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3.3.4 土壤退化对植物生长影响及施肥效应
        3.3.4.1 土壤退化对植物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3.3.4.2 土壤退化对酸角比叶面积、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3.3.4.3 土壤退化对酸角幼苗根系的菌根感染率和根瘤数量的影响
        3.3.4.4 土壤退化对酸角和玉米叶片扫描电镜结构的影响
        3.3.5 施肥对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的效应
        3.3.5.1 施肥对植物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3.3.5.2 施肥对酸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5.3 施肥对退化土壤上酸角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3.3.5.4 施肥对酸角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3.3.5.5 施肥对酸角叶片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3.3.5.6 施肥对植物叶片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3.3.5.7 施肥对酸角幼苗的NPK营养生态的影响
    3.4 小结
        3.4.1 干热河谷酸角的生长状况及生态适应性
        3.4.2 植物对土壤水分胁迫的形态反应和适应性
        3.4.3 酸角对水分胁迫的生理反应及生态适应性
        3.4.4 植物土壤退化的反应及施肥效应
        3.4.5 施肥对植物生理生态适应性的作用
第四部分 退化土壤的生物修复效应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施肥和栽培植物对退化土壤养分的修复效应
        4.3.1.1 土壤全量N、P、K养分的变化
        4.3.1.2 土壤有效N、P、K的变化
        4.3.1.3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4.3.2 栽培植物和施肥后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变化
        4.3.3 栽培植物和施肥对土壤酶活性的修复效应
        4.3.4 水分供应对退化土壤养分修复的影响
        4.3.5 水分供应对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五部分 结论与讨论
附录1 彩图
附录2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潞江坝河谷区龙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潞江坝傣族社会变迁研究[D]. 张铭南. 云南大学, 2018(01)
  • [2]云南小粒种咖啡荫蔽栽培研究[J]. 张洪波,周华,李锦红,李文伟,杨雄飞,白学慧,肖兵. 热带农业科技, 2010(03)
  • [3]潞江坝龙眼病虫害种类调查初报[J]. 刘莉,汪建云. 保山师专学报, 2009(05)
  • [4]潮汕地区荔枝·龙眼果园害虫群落结构特征[J]. 邢树文,谢永萍. 安徽农业科学, 2009(02)
  • [5]云南省高等级公路植被护坡技术研究[D]. 张红丽.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6]龙眼文献计量学研究[D]. 叶济蓉.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3)
  • [7]潞江坝河谷区龙眼主要虫害及其防治[J]. 吕玉兰,李晓霞. 热带农业科技, 2003(04)
  • [8]土壤生态退化与生物修复的生态适应性研究 ——以金沙江干热河谷为例[D]. 杨万勤. 西南农业大学, 2001(01)

标签:;  ;  ;  ;  ;  

芦江坝流域龙眼主要害虫及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