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小黑麦价值凸显

种植小黑麦价值凸显

一、种植黑小麦价值凸现(论文文献综述)

李娟[1](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指出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王笑月[2](2019)在《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概括分析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过程、形态、影响及典型案例,总结经验,揭示问题,最后提出关于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可行性政策建议。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通过对生态农业研究文献的梳理以及理论基础的概述界定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对龙口市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及经营模式进行总结,结合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王屋水库生态农业景区和益康苑生态农场的深入调研,提出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龙口市位于山东百强县市前列,近年来依托独特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效果明显。由于生态农产品市场持续壮大,加之强化政策支持,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不足以及政策尚未完善等。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包括,沼气微循环模式、观光生态农业模式、贸工农一体生态农业示范区模式等,这些模式各具特色,值得总结和推广。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王屋水库生态农业园、益康苑生态农场是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对其发展历程、发展现状、经营特色进行剖析,可以为类似农场的发展提供借鉴。龙口市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采取行动,包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加强农村教育水平发展;完善生态农业政策制度;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基础设施等。

杨俊[3](2016)在《中国古代建筑植物材料应用研究 ——草、竹、木》文中研究说明植物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之一,其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源于古人对植物材料的认识、选择、分类和对日常生活的理解,是古人围绕“衣食住行”生活开展的技术在“住”中的体现。本文以植物材料——草、竹、木三类为研究对象。以整体与个别、独立又交织的研究方法,揭示中国古代建筑中植物材料的应用智慧。从草、竹、木在建筑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出发,既发掘各自特色,又总结植物材料在建造技术上的通用性,从而尽量接近古人关于建筑植物材料应用的营造思维。本文第一章分别考证了草、竹、木三类植物材料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应用范畴。第二、三、四章,分别从三类材料在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出发,讨论“轻便的草”在屋面营造中的方法及其材料属性在建筑中的表达;寻找“多变的竹”在传统竹器与古代建筑中通用的结构与构造方式,揭示竹材更适于受拉为主的轻型结构的特点;探讨“各异的木”的自然属性与文化属性如何参与到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营造中,总结中国古代建筑大木构架的用木原则,再次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结构以木为主材的历史特征,并以井干建筑为专题,从小料建构稳定结构的视角解读井干建筑的用木智慧。本文第五章是在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以植物材料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的理论研究,阐释中国古代建筑植物材料的应用是源于生活的智慧与经验。

筱禾[4](2016)在《现代农业化学进展和未来前景(下)》文中提出4除草剂高产农业体系是建立在高效除草剂及综合耕种体系的基础之上。正如美国玉米与大豆种植及欧盟小麦与油菜生产所示,未来全球作物轮作简化趋势将继续。保护性耕作将继续增加,除草剂抗性的重要性越发凸现。因为严格的监管要求(如植物保护产品指令欧盟91/414/EEC),再加上三大类除草剂即占据了世界市场的近50%以及因为农化行业的整合导致只有少数几个公司具备专用和广谱除草剂的研发

姜志强[5](2016)在《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联动研究 ——以山西省武乡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2006“中国乡村旅游年”来,乡村旅游发展初具规模,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已成为中国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乡村旅游以其强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受到许多乡村地区政府和农民的青睐。而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需要乡村旅游的发展来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但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在许多乡村地区不断凸显,不利于土地利用和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能够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对于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立足山西省转型、绿色发展的大背景,以太行山区的国家级贫困县--武乡县为例,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法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武乡县及其土地利用联动关系进行了定量、定性研究。首先从横向角度梳理了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联动研究的理论体系,从纵向角度对我国乡村旅游及其土地利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从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土地利用三个角度入手分析了武乡县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土地资源、土地流转、土地整治三个方面服务旅游产品的角度出发,对武乡县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之间联动关系进行了深入论述,指出了二者在联动关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研究总结了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联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最后,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的联动关系进行反思和展望,认为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前要充分调研乡村土地质量和结构等状况,做好乡村旅游用地规划;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村民的主人翁作用;乡村旅游与土地整治联动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明显,应积极促进;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土地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并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使土地利用与乡村旅游共同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闫琰[6](2014)在《“四化同步”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将会给我国粮食生产带来历史性机遇,但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也会挤占资源空间并带来消费结构的明显变化。因此,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摸清“四化”推进下我国粮食安全将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分析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状况,制定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找到相应的战略决策,是本文的最终目的。本文分析我国粮食安全的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四化”的发展水平及趋势,分析了“四化”发展给我国粮食的供给和需求带来的影响。在具体分析中,首先采用定性分析和统计描述对生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然后采用实证的方法,使用stata软件,分别对单产和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十连增”的贡献率进行了分解,然后继续将单产分解为了结构调整和绝对单产。本文继而对粮食的消费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了影响粮食消费的最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粮食的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我国粮食的供求平衡状态。最后,本文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四化”背景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本文主要结论如下:在粮食生产方面,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播种面积稳中略升,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都发生了明显改变,玉米成为第一大粮食作物,北方成为粮食增产中心;在粮食需求方面,我国口粮需求量逐渐降低,但饲料粮、工业用粮等消费量大幅提高,成为推动我国粮食消费增加的主要动力。“四化”的推进过程中,我国粮食生产投入品数量减少,种植意愿降低,但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实证结果表明,粮食单产的提高对于我国粮食增产起到的作用高于播种面积的增加,而单产的提高既包括作物绝对单产的提高也包括高产作物对低产作物的替代而带来的加权单产增加。影响我国粮食消费的因素包括人口、工业化水平、收入水平、饮食习惯和粮食价格,其中,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城镇化率,最小的为粮食价格。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和灰色预测模型,预测我国到2030年谷物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大约会出现3100万吨左右的谷物供求缺口,并得出了长期来看我国粮食安全状况不容过度乐观的结论。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应调整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和具体策略,以谷物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作为战略目标,并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调整相应的政策。

吴瑞敏[7](2013)在《财富与时间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最后问世的一部重要手稿。自1858年创作完成到1953年第一个德文重印本出版,《手稿》实际上经历了“百年孤独”,将近有一个世纪的时间都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自1953年以来在六十年的《手稿》研究史上,形成了两个基本研究路径:一是围绕《资本论》解读《手稿》,此种研究路径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它并不赋予《手稿》以“自主性”,而是将其视为《资本论》的一个草稿。二是按照《手稿》本身的逻辑解读《手稿》,此种研究路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将《手稿》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本,并且认为其理论视野超出了《资本论》所能涵盖的范围。本文是对《手稿》开展“自主性解读”的一个初步的尝试。随着近年来人们对《手稿》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手稿》的独特价值也日益被揭示出来。《手稿》被誉为是“马克思所有着作中最基本的着作”和“马克思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它“体现了最为丰富的马克思思想”,反映了“马克思成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质与核心”,构成了“马克思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中心”、“马克思思想的中心点”和“马克思革命思想的顶点”,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彻底成熟”,“也是现时代理解‘未知的马克思’的一部最重要的文献”。在某种意义上,《手稿》堪称是重新思考和理解马克思的一座“思想富矿”。本文认为,在《手稿》茂如密林一般的思想迷宫中,蕴含着两条密切相关的思想线索:第一条思想线索沿“财富问题”而展开,通过这条线索,《手稿》不但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批判,而且揭示了未来社会的财富规定;第二条思想线索沿“时间问题”而展开,通过这条线索,《手稿》不但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批判,而且揭示了未来社会的时间规定。如果说第一条思想线索,即财富线索,构成了《手稿》批判的“明线”,那么,第二条思想线索,即时间线索,则构成了《手稿》批判的“暗线”。如果说财富批判(明线)是《手稿》对资本主义的“现象批判”,时间批判(暗线)则是《手稿》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批判”。从前者向后者的过度,实际上是《手稿》从对资本主义的“现象批判”向“本质批判”的一种内在的提升。借助第一条线索,《手稿》通过对商品、货币和资本这三种资本主义财富的社会存在形式的深入批判,揭示了商品的秘密、货币的质变和资本的界限,剥去了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神秘外衣,从而将资本主义财富生产方式的内在危机完整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未来的社会主义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财富观,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也被凸现了出了来,并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解答。借助第二条线索,《手稿》进一步揭示出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时间结构,从而将第一条线索所展示的财富批判逻辑提升到了时间哲学的高度。由此出发,《手稿》还对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的时间结构展开深入的批判性考察,从而使得资本主义的历史暂时性在时间的地平线上被深刻地揭示出来。与此同时,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具有的“自由时间”属性也被呈现出来,并使“自由时间”成为人们观察和考察未来社会的一个坐标。《手稿》所揭示的财富问题和时间问题仍然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它对于我们认识当代中国所面临的财富创造和分配、自由时间与人的生存状态,乃至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等,均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刘权政[8](2010)在《当代中国农民经济利益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三农”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弱”字,即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弱势地域。“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关注农民经济利益、研究农民经济利益、实现农民经济利益,不仅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前提,也是最终解决农业问题、农村问题的前提。农民经济利益不仅是农民自身的利益,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农民经济利益能否实现、能否提高,事关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执政地位,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建国以来,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和提高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基本上是不断提高的态势。改革开放以前为缓慢增长阶段,以后为快速增长阶段。但随着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力推进和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现阶段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农业相对于工业的边缘化,农村相对于城市的边缘化,农民相对于市民的边缘化,三个边缘化叠加导致农民阶层整体上经济利益被边缘化。农民阶层成为社会数量最为庞大的弱势群体,纯农户、农民工、失地农民则是最典型的代表。本文以当代中国农民经济利益作为研究对象,其实质是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实现农民的经济利益。本文认为:第一,增加农民收入是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必先破解的难题。从经济运行角度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深层次的制约因素有三个:其一,农产品需求制约越来越明显,来自农业的收入减少。其二,由于工农业技术水平的差异,工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拉大,更使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其三,农村富余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就业的难度增大。第二,家庭承包经营制是确保农民经济利益的制度基石。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实质就是通过给农民土地以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为农民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它是稳定农村社会与农民心理最低防线的基石。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具有土地所有权的分享性质。正因为这种土地承包权具有有限所有权的性质,所以必须长期保持稳定,不能随意变更。同时,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可以转让、出租、入股和继承土地经营权。一方面,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特殊眷恋之情,实现了土地的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的职能;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在经济上得到补偿,使转移别业的农户能放心地让出土地,为建立土地流转机制打下了基础。第三,发展现代农业是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经济基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纯收入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依据世界农业发展的规律及目前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农业形势,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就必须把现代农业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第四,推行惠农政策是实现农民经济利益的政策保证。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的最终目标是维护我国农民的经济利益,具体途径是通过农业补贴政策的推行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力,辅之以对农业生产者实行适度的收入援助政策。第五,提高农民现代素质、推进农民顺利就业是保障农民经济利益的最终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世界近代以来大国发展史上从未有过的持续30年均增长速度接近10%的高速发展。经济总量由世界第10位跃升为世界第3位。所有这些成就都为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我国从总体上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经济实力。早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就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定下了基调。这样以来,制约农民经济利益实现的根本原因也在慢慢地发生变化,由落后的社会生产力逐步演变为,“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民现代素质缺失导致的就业不足。综合分析现阶段我国农民的经济利益问题,从政治角度看,其实就是权利问题;从文化角度看,其实就是素质问题;从社会角度看,其实就是公正问题。相应的对策选择应该是,从注重技术层面的治理转换到着重制度层面的综合改革。为此,除了继续增强减负增收政策的执行力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观念上为农民树立科学公正的利益观,从改变二元结构以改变农民的权利地位入手,从保护弱势群体的社会公义出发,深化改革,彻底废除歧视和限制农民选择范围的外部制度条件,以提高农民现代素质推进农民顺利就业作为最终途径。从根本上拆除二元体制及制度藩篱,为农民经济利益的实现和提高提供一个公平的制度环境、竞争环境和社会环境。

王海波[9](2009)在《荷花在硝酸铅环境下的生理变化及对铅吸收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采用缸栽荷花(Nelumbo nucifera)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Pb(NO3)2溶液浓度下铅在荷花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生长和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低浓度(≤100 mg/l)Pb(NO3)2溶液下,随着浓度的升高,铅对荷花的毒害作用加强,荷花植株伤害症状表现明显。在高浓度(>100 mg/l)Pb(NO3)2溶液下,随着浓度的升高,由于NO3-的影响,铅对荷花的毒害作用消除,植株的生长水平与对照相比相当甚至有超过的趋势。2.在低浓度(≤100 mg/l)Pb(NO3)2溶液下,Pb2+胁迫起主导作用,显着降低荷花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与叶片铅含量之间表现出显着负相关;铅破坏荷花叶片细胞膜的完整性,增加了叶片细胞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及细胞相对膜透性;可溶性蛋白质作为重要的渗透调节物质,随着溶液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荷花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随着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高浓度(>100 mg/l)Pb(NO3)2溶液下,Pb2+的抑制作用逐渐消除,NO3-的影响凸现出来,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了各器官中的铅含量,各种生理指标与在低浓度下的趋势大致相反。3.在不同浓度条件下,荷花植株都可以通过根系吸收铅并在各器官中积累。铅在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强度表现为:须根>叶柄>顶芽>叶>藕。荷花吸收的铅绝大部分积累在根系;各器官铅积累量随着Pb(NO3)2溶液浓度的升高,在不同的浓度下先后达到峰值,超过这些浓度时,它们的Pb含量都有所下降,但是到低谷后又随着浓度的增加而略有升高,变化规律呈先升高——后下降——再略升高的斜“N”字形。4.荷花对铅污染有较高的耐性,有一定的修复铅污染的潜力。但是荷花的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Pb含量比值很小,通过连续多年收获其地上部分的方式来净化水体很难达到明显的效果,如果连根一起清除又必然增加了劳动成本,所以通过试验分析,我们认为荷花在修复重金属污染水域价值不高。5.试验证明氮肥可以缓解铅对植物的毒害作用,所以对受铅污染的水体中施入氮肥等肥料,以利于荷花正常的生长发育。本文主要对Pb(NO3)2对荷花器官生长的影响、铅在荷花体内的积累规律、荷花的生理响应和荷花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食用安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施红芳[10](2008)在《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作用于农业活动的结果,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业产业化作为适应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需要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重要作用。关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研究和探讨,也因此成为广大农业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豫东平原农区地处黄淮海平原,传统农业相对发达,是我国着名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豫东平原农区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仍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本文所探讨豫东平原地区,是指商丘、开封、周口三个地市及其所属的区县。本文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豫东平原农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结构调整取得成效;主导产业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农业龙头企业有了较大发展,带动能力增强;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商品率不断提高。但是从豫东地区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状况看,总体来说还处于典型引导的起步阶段:农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户、主导产业、龙头企业等经营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弱;市场发育不健全;财政支农体系、金融支农体系以及农业保险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规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对推进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的对策和措施作了具体设计,提出豫东地区各级政府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以市场为导向,全面考虑自身条件和特点,联合龙头企业、农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积极构建适合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加快体制创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完善农业产业化系统内部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农地流转市场机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等等。

二、种植黑小麦价值凸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种植黑小麦价值凸现(论文提纲范文)

(1)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第一章开局之年
    1.身未动,心已远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心语声声诵援疆
第二章福地之约
    4.比较优势
    5.思路决定出路
    6.福地之约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7.要致富先修路
    8.坐拥馕坑唱馕歌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12.碧玉之都
    13.破壁突围
    14.葡酒之乡
    15.初心如磐
第五章““奇台礼物”
    16.奇台面粉
    17.电商梦
    18.奇台礼物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19.谋定而后动
    20.致富梦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23.情暖木垒河
    24.“木垒联盟”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25.诗和远方
    26.师者为师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27.组团而战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31.““圆梦行动”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34.责任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2)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一 国外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二 国内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三 简要述评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目标、创新点和不足
        一 研究目标
        二 创新点
        三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生态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式
    第一节 生态农业及其特征
        一 生态农业内涵
        二 生态农业特征
    第二节 生态农业的整体结构
        一 农业生态子系统
        二 农业技术子系统
        三 农业经济子系统
    第三节 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
        一 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二 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
        三 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
        四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第三章 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第一节 龙口市概况
        一 自然状况
        二 经济概况
    第二节 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 利用独特地理优势,发展生态农业
        二 强化政策支持,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三 生态农产品市场扩大,带动生态农业产业发展
        四 依托专业合作社,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第三节 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 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 农民受教育程度较低
        三 政策尚未完善
        四 生态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五 生态农业推广力度不足
第四章 龙口市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及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四位一体模式:宜康苑生态农场
        一四 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
        二 宜康苑生态农场发展历程
        三 宜康苑生态农场经济现状
        四 宜康苑生态农场的经营特色
        五 宜康苑生态农场发展经验和未来规划
        六 小结
    第二节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磨山庄园生态农场
        一 观光生态农业模式
        二 磨山庄园生态农场发展历程
        三 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经济现状
        四 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经营特色
        五 磨山庄园生态农场的经验教训以及发展规划
        六 小结
    第三节 农业示范区模式:王屋水库生态农业园
        一 生态农业示范区模式
        二 王屋水库生态农业园发展历程
        三 王屋水库生态园区的经济现状
        四 王屋水库生态园区的经营特色
        五 王屋水库生态园区经验教训及未来规划
        六 小结
第五章 龙口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议
    第一节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一 减少生态环境污染
        二 加大生态环境宣传力度
        三 加强农用地生态保护
    第二节 加强农村教育水平发展
        一 加强农村农业技术教育
        二 培养专业技术性人才
    第三节 完善生态农业政策制度
        一 转变观念
        二 制定合理的规划
        三 制度和政策扶持
    第四节 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 建设生态农业技术支持体系
        二 加快生态农业技术的推广
        三 壮大特色农业产业
    第五节 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基础设施
        一 扩大资金投入
        二 健全农业基础设施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中国古代建筑植物材料应用研究 ——草、竹、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对象
    0.2 研究意义
    0.3 相关研究综述
        (一) 历史文献中对植物材料在建造中应用的记录
        (二) 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材料学、民居民俗研究中对古代建筑植物材料应用的涉及
        (三) 建筑考古和保护工作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用木的记录
        (四) 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研究中对中国古代建筑用木的总结
        (五) 关于古代建筑用竹的研究成果
        (六) 关于古代建筑用草的研究成果
        小结
    0.4 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理论基础:植物是源于生活的自然材料
        (二) 基本方法:整体与个别、独立又交织的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植物材料的应用范畴
    1.1 轻便的“草”
        1.1.1 古代建筑用草的分类
        (1) 结构类
        (2) 屋面围护类
        (3) 墙体围护类
        1.1.2 古代建筑中的轻型材料
        1.1.3 具有文化意味的“草”材料
        (1) 古代统治者宣扬“俭德”治国的符号
        (2) 中国古代儒、释、道文化中草屋的气质
    1.2 多变的“竹”
        1.2.1 古代建筑用竹的分类
        (1) 原竹
        (2) 竹片
        (3) 竹篾
        1.2.2 古代竹建筑的功能
        (1) 祭祀建筑
        (2) 藏书建筑
        (3) 大型集会建筑
        (4) 居住建筑
        1.2.3 古今建造中竹材特性的应用
        (1) 生长快速,采伐双赢,廉价质轻,可以快速建造的材料
        (2) 抗拉强度高、弯曲性能良好的纤维材料
        (3) 具有坚硬表层和中空结构的木质材料
        (4) 具有自然色泽,质感光滑的材料
        (5) 与自然环境融合,具有文化意味的材料
    1.3 各异的“木”
        1.3.1 古代建筑用木的地域性特征
        1.3.2 从树到建筑木结构
        (1) 柔韧枝条的编织构造
        (2) 顺直细杆的绑扎构造
        (3) 杆材、块材、板材的榫卯构造
        1.3.3 地下墓葬棺椁用木
    小结
第二章 草为主材的中国古代建筑坡屋顶
    2.1 草屋顶的可塑特征
        2.1.1 双坡草顶
        2.1.2 四坡草顶
    2.2 草屋面的苫盖
        2.2.1 草种与屋面苫盖
        (1) 杆状草采用厚铺式绑扎或抹泥固定
        (2) 丝状草采用厚铺式苫盖
        (3) 带状草采用草排绑扎固定
        (4) 海草采用厚铺式自体胶结
        (5) 草皮采用厚铺式自体泥结
        2.2.2 檐部与脊部的固定
        (1) 檐部
        (2) 脊部
    2.3 草屋顶的坡度特点
        2.3.1 区别于瓦屋顶的坡度范围
        2.3.2 影响草屋面坡度的因素
    2.4 草屋顶的防火
        2.4.1 材料的防火化
        2.4.2 分散布局避火
    小结
第三章 竹材与中国古代竹制建筑
    3.1 善于模仿的曲线竹结构
        3.1.1 穹庐
        3.1.2 拱篷
        3.1.3 曲拱
    3.2 竹屋架与竹屋面
        3.2.1 三角竹屋架
        3.2.2 屋面竹构造
        (1) 竹椽
        (2) 竹望板
        (3) 竹瓦
    3.3 搭材竹作与原竹构造
        3.3.1 搭材竹作
        3.3.2 复合连接方式
        (1) 绑扎
        (2) 榫卯
        (3) 钉接
        (4) 烧弯
    3.4 竹编构造
        3.4.1 竹编围护结构
        (1) 竹墙
        (2) 竹篱
        (3) 竹饰面
        (4) 竹门窗
        (5) 竹栏杆
        3.4.2 室内外竹地面
        3.4.3 编织连接方式
    小结
第四章 木材与中国古代木构建筑
    4.1 树种与中国古代建筑用木配置
        4.1.1 木材材性认识与择取
        (1) 尺寸
        (2) 重量
        (3) 强度和韧性
        (4) 纹理
        (5) 树种产地
        (6) 干缩性
        (7) 耐腐性
        4.1.2 木构建筑大木用木原则
        4.1.3 《营造方式》为代表的大木分类与料例规格化
        4.1.4 官式建筑木构架的树种配置原则
    4.2 为什么是木再论
        4.2.1 木材选择与技术水平
        4.2.2 树种与建筑等级
        4.2.3 “闻香识木”的建筑探索
        4.2.4 古代高规格建筑擅用南方树材
    4.3 井干建筑与用木
        4.3.1 地下井中的井干建筑
        4.3.2 井干式民居建筑
        4.3.3 汉魏的高层井干楼
        4.3.4 汉代的多层“楼”
        4.3.5 井干的框式思维讨论
    小结
第五章 源于生活的古代建筑植物用材
    5.1 源于生活的材料应用
        5.1.1 “衣食住行”通用材料的技术共享
        5.1.2 “线型”材料从编织到营构
    5.2 源于生活的应用智慧
        5.2.1 一体化的应用方式
        5.2.2 生长与建造的方式
    5.3 源于生活的材料植储
        5.3.1 官方植储的国家统筹
        5.3.2 民间植储的植物情怀
    小结
结论
下一步的工作
附录1——建筑工程常用国产树种物理性质统计表(附:树木材性等级标准)
附录2——木材的强度设计值和弹性模量表(附:木材强度检验标准表)
附录3——古建筑大木构架材质标准
附录4——中国古代建筑用木树种配置的相关记录与鉴定成果
附录5——中国古代建筑植物用材相关的历史文献摘录
附录6——古建筑匠人访谈录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工作

(4)现代农业化学进展和未来前景(下)(论文提纲范文)

4 除草剂
    4.1 4-羟基苯丙酮酸氧化酶(4-HPPD)抑制剂
    4.2 原卟啉原IX氧化酶(PPO)抑制剂
    4.3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酶)抑制剂
    4.4 纤维素生物合成抑制剂(CBI s)
    4.5 乙酰乳酸合成酶(ALS)抑制剂
    4.6 新型生长素类似物和除草剂
5 除草剂安全剂
6 杀虫剂
    6.1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竞争调节剂
        6.1.1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管理
    6.2 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R)变构调节剂
    6.3 鱼尼汀受体(RyR)调节剂
    6.4 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抑制剂
7 杀线虫剂
8 结语与展望

(5)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联动研究 ——以山西省武乡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武乡县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现状研究
        1.2.2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联动关系研究
        1.2.3 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1.2.4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的对策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动态
        1.4.2 国内研究动态
2 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土地利用联动研究理论体系
    2.1 人地关系原理
    2.2 土地产权理论
    2.3 地租和地价理论
    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5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武乡县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概况
    3.1 乡村旅游概述
        3.1.1 乡村旅游的概念
        3.1.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
    3.2 土地利用概述
        3.2.1 土地的概念
        3.2.2 土地利用的概念
    3.3 研究区域概况
        3.3.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3.3.2 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3 研究区土地利用状况
        3.3.4 研究区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4 武乡县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资源联动关系分析
    4.1 乡村旅游用地概述
        4.1.1 旅游用地的含义
        4.1.2 乡村旅游用地的含义、特征
    4.2 武乡县乡村旅游用地现状分析
        4.2.1 武乡县乡村旅游景点类型及用地需求分析
        4.2.2 武乡县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及用地需求分析
        4.2.3 武乡县乡村旅游景区发展及用地现状分析
    4.3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资源联动关系
        4.3.1 乡村土地资源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4.3.2 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提
        4.3.3 乡村旅游是乡村土地资源价值的一种体现形式
    4.4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资源联动问题与对策
        4.4.1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资源联动存在的问题
        4.4.2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资源联动对策
5 武乡县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联动关系分析
    5.1 土地流转相关内容概述
        5.1.1 土地流转含义
        5.1.2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
    5.2 武乡县土地流转概况
        5.2.1 武乡县土地流转现状
        5.2.2 武乡县土地流转取得的成效
    5.3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联动关系
        5.3.1 土地流转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5.3.2 土地流转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和资金支持
        5.3.3 土地流转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
    5.4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联动问题与对策
        5.4.1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联动存在的问题
        5.4.2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流转联动对策
6 武乡县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关系分析
    6.1 土地整治的含义
    6.2 武乡县土地整治概况
    6.3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整治三大效益联动关系
        6.3.1 经济效益
        6.3.2 生态效益
        6.3.3 社会效益
    6.4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关系
        6.4.1 土地整治增加了乡村旅游用地面积
        6.4.2 土地整治优化了乡村旅游环境
        6.4.3 乡村旅游发展为土地整治提供了资金支持
    6.5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问题与对策
        6.5.1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存在的问题
        6.5.2 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整治联动对策
7 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四化同步”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粮食安全的概念和含义
        1.3.2 “四化”的提出及其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1.3.3 粮食安全评价指标及水平
        1.3.4 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1.3.5 提高粮食安全水平的途径
        1.3.6 计量分析方法的选择
        1.3.7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说明
        1.5.3 技术路线
    1.6 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的总体概况
    2.1 供给方面
        2.1.1 粮食生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
        2.1.2 播种面积波动中略有上升
        2.1.3 粮食产量增长趋势明显
        2.1.4 品种结构变动较大
        2.1.5 生产布局发生明显改变
    2.2 需求方面
        2.2.1 消费数量呈现平稳上升趋势
        2.2.2 不同消费用途变化趋势差异较大
        2.2.3 各作物消费特征突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四化”的发展水平及趋势
    3.1 “四化同步”推进的提出
    3.2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3.2.1 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水平
        3.2.2 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及影响
    3.3 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3.3.1 工业化的发展趋势和水平
        3.3.2 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及影响
    3.4 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3.4.1 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水平
        3.4.2 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及影响
    3.5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及影响
        3.5.1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水平
        3.5.2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及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四化”背景下的粮食供给
    4.1 “四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4.1.1 自然资源性投入品减少
        4.1.2 社会资源性投入品变化趋势复杂
        4.1.3 农户生产意愿降低
        4.1.4 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带动生产技术提高
        4.1.5 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带动管理方式创新
    4.2 影响粮食增产的实证分析
        4.2.1 分析思路
        4.2.2 模型推导
        4.2.3 模型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四化”背景下的粮食需求分析
    5.1 “四化”对粮食需求的影响
        5.1.1 人口数量和结构变化带动需求增加
        5.1.2 城镇化发展带动粮食需求数量和结构变化
        5.1.3 工业化发展带动工业用粮需求增加
        5.1.4 收入增加带动粮食消费量增加
        5.1.5 粮食价格对消费的影响不明显
        5.1.6 饮食习惯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粮食消费稳定
    5.2 影响粮食需求的实证分析
        5.2.1 分析思路
        5.2.2 数据来源和方法
        5.2.3 实证研究结果和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粮食的供求预测及平衡分析
    6.1 粮食生产和消费预测
        6.1.1 生产预测
        6.1.2 消费预测
    6.2 平衡分析
        6.2.1 数量分析
        6.2.2 品种分析
        6.2.3 区域分析
        6.2.4 长期趋势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四化”背景下提升我国粮食安全水平的对策
    7.1 面临的挑战
        7.1.1 消费升级拉动粮食需求激增
        7.1.2 挖掘粮食增产能力的困难增大
        7.1.3 大规模的粮食进口可能会引发政治风险
        7.1.4 粮食生产成本升高导致种粮效益降低
        7.1.5 增产重心与资源禀赋错位制约粮食可持续发展
        7.1.6 保障范围不清误导生产和消费
        7.1.7 浪费现象加剧了粮食的供求失衡
    7.2 保障目标
    7.3 应对策略
        7.3.1 整体策略
        7.3.2 品种策略
        7.3.3 种植布局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供给方面
        8.2.2 需求方面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财富与时间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手稿》的历史命运
    第二节 《手稿》的独特价值
    第三节 《手稿》的研究现状
    第四节 本文的思路框架
第一章 财富的概念
    第一节 作为“社会存在”的财富概念
        一、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卢卡奇和古尔德的启示
        二、财富的三种“社会存在”形式
    第二节 作为“危机批判”的财富概念
        一、以“财富批判”为主线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二、马克思的“财富批判”展开的内在逻辑
    第三节 作为“哲学建构”的财富概念
        一、财富问题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
        二、马克思哲学的财富结构
第二章 财富的危机
    第一节 商品秘密与财富危机
        一、商品的秘密之一:价值二重性及其内在冲突
        二、商品的秘密之二:劳动二重性及其内在冲突
        三、商品的秘密之三:价值等式及其内在冲突
    第二节 货币质变与财富危机
        一、货币质变之一:货币欲望与财富革命
        二、货币质变之二:货币物神与财富异化
        三、货币质变之三:货币脱域与财富危机
    第三节 资本界限与则富危机
        一、资本的二重性:文明化趋势与内在界限
        二、资本的量的界限
        三、资本的时间界限
        四、资本的消费界限
        五、资本的自然界限
第三章 财富的哲学
    第一节 财富与人
        一、汉娜·阿伦特的责难
        二、迈克尔·A·莱博维奇的责难
        三、驳阿伦特和莱博维奇:《手稿》的启示
    第二节 财富与自然
        一、“退缩的自然界”
        二、“自由的自然界”
        三、对马克思自然概念的再认识
    第三节 财富与历史
        一、财富与“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第一大社会形态
        二、财富与“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第二大社会形态
        三、财富与“以人的自由个性”为基础的第三大社会形态
第四章 时间的概念
    第一节 经典作家的解释:恩格斯和列宁
        一、时间与物质本体论
        二、时间与辩证法
    第二节 西方学者的探索:阿尔都塞
        一、阿尔都塞论马克思的“历史时间”概念
        二、“历史时间”概念的启示
第五章 时间的结构
    第一节 财富的时间结构
        一、商品的时间结构
        二、货币的时间结构
        三、资本的时间结构
    第二节 技术的时间结构
        一、技术、时间与人的异化
        二、技术、时间与人的解放
        三、技术、时间与历史进程
    第三节 空间的时间结构
        一、用时间消灭空间:时间的空间意义
        二、用空间集约时间:空间的时间本质
第六章 时间的意义
    第一节 历史与时间
        一、历史发展的时间辩证法:古尔德的启示
        二、未来社会的时间规定:《手稿》新释之一
        三、唯物史观的时间规定:《手稿》新释之二
    第二节 自由与时间
        一、《手稿》=自由时间论:内田弘的启示
        二、以时间定义自由
        三、自由的时间含义
结语《手稿》的当代意义
    第一节 财富问题的当代意义
        一、当代中国的财富创造
        二、当代中国的财富分配
        三、财富问题的启发意义
    第二节 时间问题的当代意义
        一、当代中国的“经济时间”
        二、当代中国的“自由时间”
        三、时间问题的启发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8)当代中国农民经济利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动态综述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3.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预期结果
    1.6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民经济利益的理论分析
    2.1 农民的传统观念与思想
        2.1.1 农民的性格特征
        2.1.2 农民的心理特征
        2.1.3 农民的行为特征
    2.2 社会转型时期农民观念的变迁
        2.2.1 经济理性明显增强
        2.2.2 价值观念正在转变
        2.2.3 制约传统观念变迁的因素
    2.3 农民经济利益的科学内涵
        2.3.1 农民经济利益的界定
        2.3.2 农民经济利益的特点
        2.3.3 影响农民经济利益实现的因素
第三章 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原则与思路
    3.1 农民经济利益的现状分析
        3.1.1 农民经济利益的现状
        3.1.2 农民经济利益受损原因
        3.1.3 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3.2 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原则
        3.2.1 农业基础地位不可动摇原则
        3.2.2 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原则
        3.2.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3.3 实现农民经济利益的思路
        3.3.1 农村社会稳定是前提
        3.3.2 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3.3.3 保护土地权益是根本
第四章 增加收入是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必先破解的难题
    4.1 农民增收的理论基础
        4.1.1 资源禀赋论
        4.1.2 公共产品性质论
        4.1.3 人力资本约束下的产业空洞论
    4.2 农民增收的市场载体建设
        4.2.1 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原则
        4.2.2 健全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
        4.2.3 完善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
    4.3 农民增收的制度创新
        4.3.1 生产经营制度创新
        4.3.2 财税分配制度创新
        4.3.3 价格运行机制创新
第五章 家庭承包经营是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制度基石
    5.1 家庭承包经营制是适合国情的土地制度
        5.1.1 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土地政策的基础
        5.1.2 家庭承包经营需要完善与创新
        5.1.3 土地流转会促进家庭承包经营的稳定
        5.1.4 关于土地流转的案例分析
    5.2 集约经营是土地资源利用的必然趋势
        5.2.1 土地集约经营及其评价标准
        5.2.2 加速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分析
        5.2.3 土地集约化经营的绩效分析
    5.3 推进农村土地集约经营的途径
        5.3.1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现状
        5.3.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约因素
        5.3.3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 现代农业是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经济基础
    6.1 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6.1.1 现代农业的内涵
        6.1.2 现代农业的类型
        6.1.3 现代农业的意义
        6.1.4 传统农业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调研
    6.2 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企业生产体系
        6.2.1 现代农业的支撑体系
        6.2.2 现代农业的基本保障
        6.2.3 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6.3 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6.3.1 发展现代农业的制约因素
        6.3.2 发展现代农业的有利条件
        6.3.3 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第七章 惠农措施是维护农民经济利益的政策保证
    7.1 现行惠农政策亟待完善
        7.1.1 部分政策缺乏可操作性
        7.1.2 农业补贴资金投入不足
        7.1.3 监管不力使政策屡遭扭曲
    7.2 健全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7.2.1 明确目标提高标准
        7.2.2 扩大范围完善办法
        7.2.3 健全机制增强监督
    7.3 以维护现实利益为契机加大惠农力度
        7.3.1 建立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
        7.3.2 健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
        7.3.3 建立失地农民的培训就业机制
第八章 提高素质推进就业是解决农民经济利益的最终途径
    8.1 农民现代素质的现状
        8.1.1 科学文化知识匮乏
        8.1.2 职业技能素质低下
        8.1.3 经营管理素质欠缺
    8.2 农民现代素质缺失的原因
        8.2.1 社会原因:根深蒂固的二元结构
        8.2.2 历史原因:千年积累的保守心理
        8.2.3 制度原因:普遍滞后的科技培训
    8.3 农民现代素质培育的途径
        8.3.1 树立现代社会理念
        8.3.2 加强科学技术素质
        8.3.3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8.4 推进农民就业的对策建议
        8.4.1 加强促进农民就业的宏观环境建设
        8.4.2 培育城乡一体化劳动力市场体系
        8.4.3 加强农民就业能力建设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荷花在硝酸铅环境下的生理变化及对铅吸收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铅污染概述
        1.1.1 环境中铅的来源
        1.1.2 铅的环境背景值与环境质量标准
        1.1.3 环境中铅的化学性质
        1.1.4 铅的生物有效性
        1.1.5 铅对人体的危害
        1.1.6 铅对植物的伤害
        1.1.6.1 对细胞质膜的伤害
        1.1.6.2 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1.6.3 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1.1.6.4 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1.1.6.5 对植物其它代谢活动的形响
    1.2 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和抗性生理
        1.2.1 植物的重金属抗性
        1.2.2 植物重金属耐性的获得途径
        1.2.2.1 金属排斥性
        1.2.2.2 重金属在植物体内的积累
        1.2.2.3 加强抗氧化酶系统
    1.3 重金属污染水域修复方法
        1.3.1 物理修复方法
        1.3.1.1 吸附法
        1.3.1.2 絮凝沉淀法
        1.3.1.3 膜分离技术
        1.3.2 化学稳定技术
        1.3.3 生物修复方法
        1.3.3.1 植物修复的概念
        1.3.3.2 超富集植物的概念
        1.3.3.3 超富集植物吸收富集重金属的机理
        1.3.4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及发展趋势
        1.3.4.1 植物修复技术的优点
        1.3.4.2 植物修复的原理
        1.3.4.3 植物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2 引言
3 材料和方法
    3.1 仪器及试剂
    3.2 材料
    3.3 样品采集
    3.4 测定方法
        3.4.1 叶绿素(Chl)的测定
        3.4.2 相对电导率
        3.4.3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3.4.4 可溶性蛋白质(SP)含量的测定
        3.4.5 保护性酶活性的测定
        3.4.5.1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3.4.5.2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3.4.5.3 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测定
        3.4.6 样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测定
        2.4.6.1 植物样品的消解
        3.4.6.2 土样的消解
        3.4.6.2 样品中铅的测定
    3.5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Pb(NO_3)_2 溶液对荷花生长的影响
    4.2 Pb(NO_3)_2 溶液对荷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3 Pb(NO_3)_2 溶液对荷叶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4.4 Pb(NO_3)_2 溶液对荷叶MDA 含量的影响
    4.5 Pb(NO_3)_2 溶液对荷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4.6 Pb(NO_3)_2 溶液对荷叶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4.6.1 Pb(NO_3)_2 溶液对荷叶SOD 活性的影响
        4.6.2 Pb(NO_3)_2 溶液对荷叶CAT 活性的影响
        4.6.3 Pb(NO_3)_2 溶液对荷叶POD 活性的影响
    4.7 荷花不同部位中Pb 含量分布
    4.8 Pb 在荷花体内的迁移
    4.9 荷花叶片对Pb 的吸收效应
    4.10 荷花须根对Pb 的吸收效应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荷花生长发育对Pb(NO_3)_2 溶液的响应
        5.1.2 荷叶叶绿素对Pb(NO_3)_2 溶液的响应
        5.1.3 荷叶细胞膜透性对Pb(NO_3)_2 溶液的响应
        5.1.4 荷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对Pb(NO_3)_2 溶液的响应
        5.1.5 荷花的抗氧化酶系统对Pb(NO_3)_2 溶液的响应
        5.1.6 Pb 在荷花不同部位中的分布及吸收效应
    5.2 讨论
        5.2.1 Pb(NO_3)_2 溶液对植物的效应
        5.2.2 施入N、P、K 等肥料对吸收Pb 影响
        5.2.3 荷花用于Pb 污染修复的可行性
        5.2.4 食用藕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10)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豫东平原农区的重要性
        1.2.2 农业产业化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研究内容安排
    1.4 研究技术路线、方法及创新
2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理论框架
    2.1 农业产业化及其相关概念的表述
        2.1.1 农业
        2.1.2 农业产业化
        2.1.3 农业产业链
        2.1.4 农业产业链与农业产业化的联系与区别
    2.2 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
        2.2.1 按组织结构分类
        2.2.2 按农民与龙头企业的关系分
    2.3 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
        2.3.1 农业产业化的投入机制
        2.3.2 农业产业化的利益机制
        2.3.3 农业产业化的约束机制
        2.3.4 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
    2.4 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体系
        2.4.1 社会化服务体系
        2.4.2 农业市场体系
        2.4.3 农业科技推广与教育体系
        2.4.4 金融服务体系
3 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3.1 豫东平原农区概况
        3.1.1 商丘市
        3.1.2 周口市
        3.1.3 开封市
    3.2 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3.2.1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3.2.2 农村劳动力富余,转移渠道多样化
        3.2.3 城镇化发展迅速,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创造了条件
        3.2.4 主导产品带动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3.2.5 农业龙头企业有较大发展,带动能力增强
        3.2.6 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商品率不断提高
    3.3 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3.3.1 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水平相对低下
        3.3.2 农户产业化意识淡薄,组织化程度较低
        3.3.3 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小,竞争力弱
        3.3.4 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关系还不规范
        3.3.5 市场发育不成熟实施农业产业化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3.3.6 金融支农体系有待完善
        3.3.7 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偏向
    3.4 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制度障碍
        3.4.1 农地保障功能的日益刚化,制约了农地流转
        3.4.2 农地破碎化使得农业规模化经营变得及其困难
        3.4.3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3.5 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案例
        3.5.1 案例一——科迪集团多样化经营模式
        3.5.2 案例二——莲花集团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
        3.5.3 豫东平原农区龙头企业带动型的作用
4 推进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4.1 选择合适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4.1.1 政府
        4.1.2 龙头企业
        4.1.3 银行
        4.1.4 农产品销售经纪人
        4.1.5 农业协会
        4.1.6 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
    4.2 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提高认识
        4.2.1 打破思维定势,统筹谋划农业产业化经营
        4.2.2 系统化经营,协调有序推进农业产业化
    4.3 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做好服务工作
        4.3.1 出台新的扶持政策
        4.3.2 转变政府职能,为农业企业经营创造良好条件
        4.3.3 完善财政对农业产业化支持
        4.3.4 完善金融对农业产业化支持
        4.3.5 完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
        4.3.6 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4.4 加快体制创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4.4.1 加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4.4.2 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改革
        4.4.3 吸引外来资金,增加农业开放度
    4.5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
        4.5.1 发展面粉加工业
        4.5.2 发展食品制造业
        4.5.3 发展以粮食为原料的化工工业和酿造业
    4.6 抓好农产品质量,提高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竞争力
        4.6.1 提高农产品质量
        4.6.2 狠抓农业科研开发推广
        4.6.3 努力培育品牌
    4.7 完善农业产业化系统内部利益联结机制
        4.7.1 推行合同化管理
        4.7.2 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4.7.3 加强组织制度建设
    4.8 创新农地流转市场机制,促进农业产业化
        4.8.1 积极培育农地流转中介组织
        4.8.2 积极引导和培育大型专业农户对农地投资
        4.8.3 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4.8.4 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加大农地流转需求
    4.9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
        4.9.1 建立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
        4.9.2 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和项目管理,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4.9.3 加快农业服务体系的改革,构建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4.9.4 依托技术创新提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4.9.5 构建农村科技培训体系,推进农民知识化进程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四、种植黑小麦价值凸现(论文参考文献)

  • [1]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2]龙口市生态农业发展研究[D]. 王笑月. 烟台大学, 2019(09)
  • [3]中国古代建筑植物材料应用研究 ——草、竹、木[D]. 杨俊. 东南大学, 2016(12)
  • [4]现代农业化学进展和未来前景(下)[J]. 筱禾. 世界农药, 2016(05)
  • [5]乡村旅游发展与土地利用联动研究 ——以山西省武乡县为例[D]. 姜志强. 山西农业大学, 2016(04)
  • [6]“四化同步”背景下的我国粮食安全研究[D]. 闫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10)
  • [7]财富与时间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研究[D]. 吴瑞敏.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3(06)
  • [8]当代中国农民经济利益问题研究[D]. 刘权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07)
  • [9]荷花在硝酸铅环境下的生理变化及对铅吸收效应的研究[D]. 王海波. 河南农业大学, 2009(06)
  • [10]豫东平原农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施红芳. 重庆大学, 2008(06)

标签:;  ;  ;  ;  ;  

种植小黑麦价值凸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