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萧条的成因分析

日本经济萧条的成因分析

一、日本经济萧条之原因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韩美琳[1](2021)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文中认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是我国备受关注、持续多年、任重道远的经济话题。近些年,关于“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文章虽然很多,大多都是从产业经济学视角,应用西方经济学理论,阐释产业结构演进的过程和规律。也有部分学者应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和列宁的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解析产业结构变迁,但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对其进行全面而系统分析并不多见。本文则以“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进行系统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高质量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更是对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理论的应用和补充。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这一话题,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引出的。此前的通常提法都是“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或“产业结构调整”。几种不同的提法虽然在含义上彼此相似,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被提上日程却意味着结构性矛盾已经相当突出,解决问题的期盼也十分紧迫。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使中国经济的短板暴露无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大量的过剩产能,说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因此,中共十九大报告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基础上,又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目前,我国的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一要经济增长稳定、区域城乡发展均衡、以创新为动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要产业布局优化、结构合理,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并显着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三要具有一流竞争力、质量的可靠性与品牌影响力,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高质量发展”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系是统一的。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是“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至关重要一环,能够加速“高质量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高质量发展”势必会倒逼产业结构进行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强做优”。(1)可见,“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是理解和指导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依据。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部类内部不同生产部门(行业)之间,必须保持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这种相互协调的比例关系一旦遭到破坏,产业结构就会出现失衡,供需关系扭曲,我国经济出现的大量过剩产能,就是违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的结果。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学说,是诠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钥匙。科技进步条件下,资本积累不断追加,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过程,就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总是以技术的进步、创新为前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产业资本的配置方式必然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更高层次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这既是资本构成向高度化演变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固有特征。马克思的产业竞争理论,阐释了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对资源的优化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竞争结果优胜劣汰,不仅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途径。产业竞争理论启示我们,转变政府职能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2)是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和“高质量发展”学说,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实现途径和原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全面分析国内经济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培育增长新动力、形成先发新优势、实现创新引领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高质量发展”是统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目标和原则。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质的飞跃。纵观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经过几个阶段的调整、优化,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而言任重道远。现存的结构性问题是: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次不高;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究其问题成因可从七个方面概括:一是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二是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三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不佳;四是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五是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尚不健全;六是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七是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上不够到位。存在的问题成因说明,以往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忽视效率和效益的发展方式和理念,有悖于马克思主义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原理和要求。因此,痛定思痛,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开阔视野,本文在借鉴美、日、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验基础上,针对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遵循“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和理念,从五个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办法。一是从宏观制度层面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二是从中观产业技术层面强调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三是从微观企业层面呼吁提升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能力;四是从企业运营机制角度要求转变经营管理模式;五是从市场供给端发力,强调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认为,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如何变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思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也是综合性的。它不仅涉及到政府、企业、个人不同的市场主体,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收获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积极效应,而且还要承受企业破产员工下岗的负面效应。因此,我们必须要求深化财税、金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制度改革配套跟进,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扫清障碍。总之,只要我们坚定改革信心,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将会迈出更快步伐。

莽景石[2](2021)在《“扩大内需”政策的长期化:基于日本经验的解释》文中研究指明日本在完成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后,对外经济摩擦、特别是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加剧,日本大规模的对外贸易出超导致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在这一背景下,1986年出台的前川报告中提出了"扩大内需"政策。与战后欧美国家普遍实行的宏观需求管理比较,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的主要特征是:(1)首要政策目标不是充分就业而是纠正国际收支失衡;(2)不是总量性政策而是结构性政策。本来具有特定政策目的、并且具有短期性质的日本扩大内需政策,在政策实践中,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在不失其本来的政策目的的同时,日益具有一般经济政策的属性,并且嵌入以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需求管理之中。这说明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长期化了,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有:(1)在完成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后,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由需求过剩转为需求不足;(2)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萧条,恢复自律性经济增长后始终处于慢性通货紧缩局面;(3)在向工业化经济转型过程中形成了"生产者内部人控制",在完成向工业化经济转型后,迟迟难以实现由重视生产者向重视消费者的转变;(4)在长期慢性通货紧缩中外需牵动增长的作用十分重要,探寻内外平衡的发展路径的需要。

王家曦[3](2021)在《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文是对战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所做之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经济外交”即某一国基于政治考量,透过权力相对关系,将经济工具作为媒介,针对特定的外交战略目标,由施动主体(国家、国家联合、国际组织等)对受动主体(同样为国家、国家联合、国际组织等)策动与控制,以引导或迫使受动主体服从施动主体的政策目标及利益诉求的行为。经济外交有两种形式,即“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其二,“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中最为典型的两种经济外交,其涉及对象的广泛性、战略目标的多元性、战略手段的丰富性和战略效果的显着性,都为探讨经济外交的性质、作用和意义指明了方向。经济外交实践又作为国际社会体系和权力结构中的能动因素,形成了一个交叉嵌套、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战略交汇与互动,这就为在层次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对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进行比较研究创造了可能性。战后的美日经济外交处在相同或相近的时空背景下,面临共同但有所区别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所关注的即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对机遇和挑战的认知与因应,并尝试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加以探讨。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战后不同阶段中,美日两国进行了哪些经济外交实践?其发展和演变呈现出哪些特点?从理论视角看,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形成这些联系和区别的主要动因为何?这些动因又将如何影响美日两国经济外交的决策和实施?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回答,是本文展开研究的主要脉络。通过梳理美日两国经济外交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本文根据战略核心指向的转换与战略的调整和演进,梳理出以下几点研究发现:其一,战后初期是国际经贸新秩序的形成阶段,美日两国由于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权力资源的不同,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外交路径。美国通过经济外交塑造了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经贸新秩序,并形成了更加专注于获得并维持经济权力的经济外交路径。而日本则通过积极在东南亚开展经济外交摆脱了战争带来的萧条与停滞,重建了自身的国际形象,并形成了更加专注于获得并扩大经济权利和利益的经济外交路径。其二,进入冷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全球经贸联系的日益紧密,经济外交在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和权重都在持续上升。安全关切也成为经济外交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能源、贸易、高科技产品等涉及国际经贸的议题成为外交战略中安全关切聚焦的重点。在经贸和科技领域拥有压倒性的体量和优势的美日两国,其经济外交中的安全化构建也随之展开。贸易壁垒、贸易保护和经济制裁成为经济外交的新工具,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安全内涵。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国际经贸发展的形式和方向,也对此后两极格局的瓦解和新的全球经贸秩序形成埋下了伏笔。其三,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瓦解释放了压在国际经济贸易头上的安全重负。从20世纪末至今,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国际经贸大繁荣、大发展的催化剂。在进入新的跨越式发展时代后,面对变化了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需要对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两大趋势做出战略回应。对于美国来说,“其他国家从自由贸易协定中获益过多”被界定为对美国经济安全的威胁。“域外国家”和“亚太地区主要参与者”双重角色之下的美国为了应对此种威胁,确保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便通过经济外交对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这一战略挑战做出了回应。而面对亚太区域的整合和域内国家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日本有以下几个战略主张:第一,以经济为手段建立美国、日本与欧洲三极国际新秩序;第二,加强美日安保及突显自己为西方国家一员,除了运用美日同盟关系与亚太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外,日本也以亚太先进民主化国家自居,主导亚太民主化;认为身为亚太民主国家,必要努力使亚太稳定与和平共存。回顾美日经济外交从形成到发展的整个变迁过程不难发现,经济事务在外交中的地位和权重是持续增加的。作为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相交叉的特殊领域,经济外交是国际关系领域中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对经济外交的既有研究中,经济外交的性质、手段、地位和作用受到较多关注。纵观二战以来的外交史,经济外交的作用不断强化,影响不断外溢,特别是在全球化将全人类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之后,经济外交的更加不可替代。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经济外交倡导的“合作、互惠、共赢”理念并非总能在外交政策中占据主导,甚至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经济外交本身就会成为冲突和对抗的诱因。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入口,如何通过经济外交框架下的合作共赢和包容性增长重建国际社会的领导力和进步主义,经济外交如何在防范和化解冲突风险、拓展人类共同福祉、促进国际经济制度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将是时代留给所有国际事务参与者们共同求索的一道考题。

田正,江飞涛[4](2021)在《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分析——日本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后工业化时期,日本经济供需矛盾突出,日本政府先后推出两轮产业活性化政策予以应对。文章指出,第一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致力于推进传统产业低端过剩产能退出市场,采取制定计划、提供融资支持以及共同行动等政策与方法,起到促进处置过剩设备的作用,但也引发企业收益下降、效率降低等负面效果。第二轮产业活性化政策则注重调整企业经营业务,提升企业生产率,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以要求企业采取制定计划并为之提供融资支持等方式,避免政府直接干预资源分配。日本两轮产业活性化政策在应对问题和政策手段上存在异同,其经验为现阶段中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借鉴。

衣倪[5](2021)在《从日本影视警察形象的流变看民众审美需求的变迁》文中提出艺术、政治和历史是社会的不同切面,在影视文化发展成熟的国度,通过对某一典型形象的变化进行分析,本质就是对其社会发展进行研究。本文从日本影视中的警察形象入手,从经济、文化、审美等角度分析其形象的成因,可以探究其形象背后民众审美的潜在需求。1960年代,在社会运动与反主流风潮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警察是罪犯的陪衬;1970-1980年代,受经济及审美风格的影响,警察成为了英雄;1990年代至今,日本泡沫经济的崩溃改变了警察的职业审美和民众的审美需求,警察回归了平凡。形象的研究所关注的与其说是某种审美形式或是普遍状况,不如说是研究形象产生的条件与社会潜在需求的变化,通过梳理和探究日本战后至今影视剧中警察形象的变迁,以此来说明日本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及其价值,我们可以横向对比国内的审美需求潮流,从中发现不同社会环境中随流而变的大众潜在需求,从而进一步帮助国内的艺术创作。

张龙飞[6](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上海是国家中心城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浦东开放后,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上海将发展金融业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日资银行是最早一批进入上海的外资银行。到如今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各大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分支机构数量、资产规模和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日资银行已成为上海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上海的日资银行为出发点,通过研究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进程,探究日资银行在上海金融市场所处的位置及影响,进而为上海构建稳定、完善的金融体系提出合理的建议。本文从多角度出发,通过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详实的资料为依托,对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做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导论主要是叙述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原因、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和资料来源、研究框架和日资银行相关概念。研究背景和选题原因梳理出目前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的上海的发展现状和选题缘由。文献综述是对目前学术界对日资银行的研究做出梳理评述,研究框架用图的形式展现文章的行文逻辑,相关概念说明是界定本文日资银行的概念范围,为接下来的研究主体做出限定。第一章是通过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日资银行在上海发展的背景,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将上海日资银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阶段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阐述每个时期日资银行的发展进程,业务情况和在上海的空间布局,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每一个时期日资银行的特点。第五章是日资银行发展给上海带来的影响,积极方面有以下四点,一是为上海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多,二是助力了上海人力资源的发展,三是为上海提供了建设资金,四是日资银行积极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但同时因部分日资银行经营不善退出上海,也给上海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最后第五章是结论与启示,即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之上,对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进行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给日资银行监管部门提出相应的建议。

陈丹阳[7](2021)在《顺句驱动策略对交传中口译流利度的影响》文中指出在同声传译中,顺句驱动原则往往被奉为同传中的黄金法则。顺句驱动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被概括总结为几种不同的策略,其中主要包括切分,增补和转换。而交替传译不同于同声传译,译员对自己即将要翻译的内容有全局的把控,专业的译员甚至在听发言和记笔记的时候组织好了语言。而对于实战经验不算丰富的大多数学生译员来说,精力分配的不合理以及经验的不足使他们并不能做到在听发言和记笔记的同时做好句子的处理。事实上,如果对照笔记边口译边处理句子就会非常影响口译的流利度。因此,适当地使用一些策略来提高学生译员口译中的表现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这篇实验报告中,作者试图通过实证研究观察是否在交替传译的过程中使用顺句驱动的策略会提高译员的表现,提升口译的流利度,优化译员的精力分配。在随后进行的实证研究中,作者设计了口译实验,实验对象为河北师范大学口译专业二年级的12名学生。开始实验之前,所有译员给出了相同的背景知识和词汇,通过对口译的录音进行转录分析,首先对各位译员顺句驱动策略的使用次数进行了统计,然后根据统计结果把译员平均分为高频A组和低频B组。以此为前提,对录音中非流利现象即无声停顿,有声停顿,重复以及自我修正进行了标注分析,从各种量化指标分析了顺句驱动策略对口译流利度的影响。经观察发现,在交替传译中,对于不擅长处理句子的学生译员来说,使用顺句驱动策略也同样可以有效减少非流利现象。并且,使用顺句驱动策略次数越多,非流利产出的次数越少。最后,作者指出,除了最常用的这三种顺句驱动策略,译员同样可以使用其他归纳法来避免非流利产出。本实验报告对作者以及口译专业学生今后的口译实践提出了建议,希望能更好的完成今后的口译学习和实践。

王一帆[8](2021)在《安倍第二任期日本农业政策调整研究》文中指出农业发展事关粮食安全问题,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以农业为代表的经济发展问题与国际经济摩擦和国际关系时常是相互影响的。例如90年代在世贸组织框架下,美国通过301超级条款要求日本开放农业市场;2018年中美两国间有关大豆等农产品的贸易争端等。其中,日本因地理条件的限制农业发展相对受限,所以战后以来粮食安全保障议题就是日本的关注重点之一。因此,日本通过出台相关农业支持政策对农业发展实施保护。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农业支持水平数据(PSE)来看,日本PSE占农业总值比重在40%-50%之间,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0%,常年居于全球排名前五,是典型的高度农业保护型国家。但是20世纪以来,日本围绕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目标,以促进农产品出口为重要手段,颁布并修改多项农业支持政策和法律法规,实现农业政策转型。在安倍第二任期突出表现为实施以农林水产进攻型农业为指导的农业改革。在机制建设方面,安倍政府成立日本农林水产业、地区活力创造本部,打破政府不同部门间的分歧以简化、协调农产品出口的程序,同时该部门还承担协助日本政府开展农业对外谈判和磋商的任务;政策方面出台以农业竞争力为核心的《农林水产业、地区活力创造计划》等文件;具体措施方面涵盖强化六次产业、农协改革等。从安倍政府农业支持政策的重点和实施措施可以看出,其农业政策从传统价格支持和关税补贴的“防御型”政策转变为以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大力促进农产品出口的“进攻型”政策。在这一背景下,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安倍政府在第二任期内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是什么?国际化的力量、日本特有的政治结构是如何影响其农业改革和农业政策调整的?基于跨国关系—国内政治的分析路径,国际化作为自变量被引入国家政策制定的分析中。这种分析路径认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商品、服务和资本的流动会改变国内不同行为体的利益分配。这种经济分配的变化使各种国内行为体通过政治途径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与偏好,就使得经济行为渗透到政治领域,进而影响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这种由国际化带来的一系列国内经济、政治的变化是本文论述所遵循的理论逻辑。本文尝试以安倍第二任期内农业政策调整问题为研究对象,借助“国际化与国内政治”的理论框架,从政治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出发,详细梳理战后日本农业政策的演变过程和安倍第二任期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关于农业支持水平的测算模型剖析安倍农业改革的性质及效果,观察日本农业政策与国际环境变化的互动,试图探讨国际化的力量对国内经济结构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分析在农业领域日本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倍政府的农业改革与转型是对经济一体化、金融危机和TPP谈判等国际力量内部化的回应,但是由于国内农业界对国际化力量的抵抗,使得安倍时期的农业改革在转型的同时却并未改变高保护的性质,农业政策调整的效果有限。

江瑞平[9](2020)在《大格局:“东亚奇迹”再造》文中研究表明以1993年世界银行发布报告指认东亚出现经济增长奇迹,到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为分界,东亚奇迹经历两大阶段:此前为东亚奇迹创造阶段,此后为东亚奇迹再造阶段。与东亚奇迹创造阶段相比,东亚奇迹再造阶段显现两大特点:一是中国引领,一是合作推动。且二者之间还存有密切关联和高度互动关系:中国引领作用通过区域合作得到进一步提升;合作推动作用通过中国引领得到进一步强化。正是中国引领与合作推动及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东亚奇迹再造提供了强劲动力和坚实支撑。

孟明铭[10](2020)在《政策视域下大萧条时期的日本农业危机》文中研究说明与欧美国家不同,日本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中受创最为严重、受害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是农业。这场农业危机并不完全由外来冲击所导致。日本政府在危机爆发前的部分经济政策,对于农业发展造成了严重负面影响,使其成为经济体系中的短板。危机爆发后,政府在处理农业问题时又受到日益崛起的军部法西斯势力影响,其施策非但没有拯救农业,反而进一步加速了旨在扩军备战的农业统制经济体制的形成。梳理文章,可以管窥日本政府对农村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中位置、作用的认识及基本治理理念,其中某些经验教训,对于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有所裨益。

二、日本经济萧条之原因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经济萧条之原因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
第2章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界定
        2.1.1 高质量发展
        2.1.2 产业结构调整
        2.1.3 产业结构转型
        2.1.4 产业结构升级
    2.2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涉及的主要内容
        2.2.1 方向动力
        2.2.2 政策导向
        2.2.3 模式选择
        2.2.4 可行路径
        2.2.5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2.3 研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理论应用
        2.3.1 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
        2.3.2 资本有机构成学说
        2.3.3 产业竞争原理
        2.3.4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2.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原理
        2.3.6 高质量发展学说
第3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纵览
    3.1 产业结构构成状况
        3.1.1 产业部门分布
        3.1.2 主导产业选择
        3.1.3 规模水平测度
    3.2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程
        3.2.1 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初步工业化阶段(1952-1977)
        3.2.2 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纠偏阶段(1978-1991)
        3.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的深入改革阶段(1992-2008)
        3.2.4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全面转型升级阶段(2009-至今)
    3.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的初步成效
        3.3.1 三次产业比例关系有所改善
        3.3.2 产业层次在缓慢提升
        3.3.3 产业核心竞争力有所提高
        3.3.4 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正在形成
第4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问题表现
        4.1.1 比例关系失调,结构层级不高
        4.1.2 供需结构扭曲,产销矛盾突出
        4.1.3 技术含量较低,创新能力不强
        4.1.4 产品附加值偏低,资源能源消耗过高
        4.1.5 受区域屏障制约,产业联动效应太小
    4.2 症因探析
        4.2.1 经济发展政策存在导向偏误
        4.2.2 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4.2.3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制度环境欠佳
        4.2.4 企业获利能力偏低,生产方式过于粗放
        4.2.5 经济运行机制与管理体制尚不健全
        4.2.6 要素价格上涨,比较优势丧失
        4.2.7 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不够到位
第5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借鉴
    5.1 美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1.1 制定、调整与完善产业政策
        5.1.2 致力于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创新
        5.1.3 积极推动产业国际转移
        5.1.4 提出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
    5.2 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2.1 适时制定产业政策与产业发展战略
        5.2.2 重点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
        5.2.3 对外直接投资生产兼扩大内需
        5.2.4 提升产业结构的信息化和服务化水平
    5.3 德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做法与经验
        5.3.1 推行积极的产业政策
        5.3.2 鼓励支持产业技术创新
        5.3.3 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5.3.4 稳步推进工业4.0 战略
    5.4 国外经验对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启示
        5.4.1 完善产业政策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5.4.2 加快技术创新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动力
        5.4.3 培养人才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5.4.4 实施中国制造2025 战略,助力制造强国建设
第6章 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对策
    6.1 营造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6.1.1 建立健全现代化产业发展体系
        6.1.2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1.3 提升有利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公共服务管理能力
        6.1.4 创新产业发展思路
    6.2 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6.2.1 提升三次产业层级质量
        6.2.2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转变
        6.2.3 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6.2.4 促进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
    6.3 提升自主创新与科技研发能力
        6.3.1 积极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6.3.2 培育健康的创新环境
        6.3.3 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有机结合
        6.3.4 重视人才的战略作用
    6.4 转变企业经营管理模式
        6.4.1 提升品牌建设能力
        6.4.2 以内涵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要方式
        6.4.3 实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
        6.4.4 改变经营发展理念
    6.5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6.5.1 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
        6.5.2 进一步优化供给结构
        6.5.3 完善要素市场配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扩大内需”政策的长期化:基于日本经验的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贸易主义”和“开发主义”的论争与投资主导的内需驱动
    二、国际收支失衡、前川报告与扩大内需政策的提出
    三、扩大内需政策与欧美国家宏观需求管理的比较
        (一)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的首要目标不是充分就业,而是纠正国际收支失衡
        (二)日本的扩大内需政策是结构性政策,而不像欧美国家的宏观需求管理那样,是总量性政策
    四、安倍经济学、支持性政策的选择与扩大内需政策
    五、扩大内需政策长期化的决定因素
        (一)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由需求过剩转为需求不足
        (二)长期萧条与慢性通货紧缩的影响
        (三)从重视生产者利益转变为重视消费者利益迟缓
        (四)实现内外平衡的发展的需要
小 结

(3)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章节设置
第一章 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的理论工具与研究路径
    第一节 主要理论工具:新现实主义与权力转移理论
    第二节 研究路径:战后美日经济外交的发展阶段的总结及比较
第二章 “权力”与“权利”之辩:美日经济外交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战后初期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
    第二节 案例分析:战后初期美日经济外交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比较研究:美日经济外交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 “安全化”:冷战背景下美日经济外交的演化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冷战中美日经济外交的“安全化”进程
    第二节 案例分析:美日经济外交“安全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比较研究:美日经济外交对“安全化”的认知与回应
第四章 机遇、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区域整合与美日经济外交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区域经贸整合与美日经济外交
    第二节 案例分析:美日经济外交的“重新校准”
    第三节 比较研究:亚太区域经贸整合中的机遇、挑战与美日经济外交的回应
结论
    研究发现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4)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分析——日本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分析
    (一)第一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的变化情况
        1.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调整供需失衡,消除生产设备过剩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消除对外不均衡,缓和贸易摩擦冲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二)第一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的主要措施
        1.采用制定计划的方式推动过剩设备处置
        2.设立特殊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
        3.“共同行动”政策在化解过剩产能中的重要性持续下降
        4.政策的实施对象从特定产业调整为特定企业,促进企业经营业务转换
    (三)第一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的效果
二、第二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分析
    (一)第二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的变化情况
        1.20世纪90年代初期推动企业业务升级转换,改善企业经营状况
        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促进企业调整重组、提升企业生产率
        3.安倍第二次上台后促进产业新陈代谢,提升日本产业竞争力
    (二)第二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的主要措施
        1.推动企业制定事业革新计划,促进企业业务升级转换
        2.明细认定标准,制定并执行多种业务调整计划,促进企业业务调整重组
        3.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推动规制改革,提高产业新陈代谢,强化产业竞争力
    (三)第二轮日本产业活性化的效果
三、两轮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的比较分析
    (一)两轮产业活性化政策的不同之处
    (二)两轮产业活性化政策应对问题的处理方式的相同之处
四、对中国的启示

(5)从日本影视警察形象的流变看民众审美需求的变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战后日本影视的发展与现状
    1.2 日本警察体系简要介绍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1.3.1 年代划分依据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3 日本影视形象塑造与审美需求的内在联系
2. 1960 年代——为犯罪作陪衬的警察
    2.1 1960 年代警察形象概述
    2.2 1960 年代警察形象的成因
        2.2.1 “太阳族”与“新浪潮”
        2.2.2 美国文化的渗透
3. 1970-1980 年代——成为英雄的警察
    3.1 英雄的警察形象概述
    3.2 女性警察形象的变化
    3.3 英雄警察的社会成因
        3.3.1 民众心理与偶像文化
        3.3.2 1980 年代社会审美趋向
4. 1990 年代——回归平凡的警察
    4.1 1990 年代警察形象概述——以《跳跃大搜查线为例》
        4.1.1 无能的警察
        4.1.2 冷漠的警察
        4.1.3 承载爱与希望的警察
    4.2 警察形象回归平凡的成因
        4.2.1 父权制社会的衰微
        4.2.2 官僚主义与体制僵化
        4.2.3 底层叙事回应民众需求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表格1.日本刑事剧年表
    表格2.日本历代刑事剧收视率排名表
    表格3.日本电影票房排名表

(6)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原因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六、相关概念
第一章 日资银行进入上海的历史背景
    一、世界金融自由化趋势
    二、上海施行浦东开放政策
    三、日资与日资企业进入上海
    四、利用外资的需要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1979-1989)
    一、改革开放初期日资银行在上海的起步
    二、日资银行在上海的业务初探
    三、日资银行代表处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1990-2000)
    一、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稳健发展
    二、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经营
    三、浦东开放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发展(2001-2020)
    一、入世后日资银行在沪的繁荣发展
    二、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经营
    三、入世后日资银行在上海的布局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日资银行发展对上海的影响
    一、提供的金融服务不断增多
    二、助力上海人力资源的发展
    三、提供上海建设资金
    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五、给上海金融带来不稳定因素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7)顺句驱动策略对交传中口译流利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Method
Chapter Ⅱ Literature Review
    2.1 Effort Model
    2.2 Syntactic Linearity Strategies
        2.2.1 Segmentation Strategy
        2.2.2 Addition Strategy
        2.2.3 Conversion Strategy
    2.3 Non-fluency in Interpreting
        2.3.1 Self-repairs
        2.3.2 Silent Pauses
        2.3.3 Filled Pauses
        2.3.4 Repeats
Chapter Ⅲ Description of Experiment
    3.1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3.2 Preparation and Subjects
    3.3 Experiment Design
    3.4 Emergency Plan
Chapter Ⅳ Data Analysis
    4.1 Qualitative Analysis
    4.2 Quantitative Analysis
        4.2.1 Illustration of Self-repairs
        4.2.2 Illustration of Repeats
        4.2.3 Illustration of Filled Pauses
        4.2.4 Illustration of Silent Pauses
        4.2.5 Illustration of Non-fluency on the Whole
    4.3 Case Analysis
    4.4 Summary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5.3 Implications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Appendix Ⅰ Questionnaire and Results of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ppendix Ⅱ Original Text and its Translation
    Appendix Ⅲ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ppendix Ⅳ Glossary
    Appendix Ⅴ Transcripts of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Acknowledgements

(8)安倍第二任期日本农业政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农业政策研究
        (二)日本农业支持政策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跨国关系—国内政治的分析路径
    一、现有研究经济政策的分析路径
        (一)基于国际力量的分析路径
        (二)基于国内政治的分析路径
    二、本文的理论框架
        (一)跨国关系—国内政治的分析路径
        (二)跨国关系—国内政治的分析路径变量选择
第二章 安倍第二任期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日本农业政策的演进
        (一)战后初期:实施农地改革
        (二)高速增长期:颁布《农业基本法》
        (三)国际化发展时期:出台《食品、农业和农村基本法》
    二、安倍第二任期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农林水产业、地区活力创造计划》下农业政策调整
        (二)《加强农林水产业出口竞争力战略》下增强农业出口竞争力
第三章 安倍第二任期农业政策特征分析
    一、农业支持水平的定义及测算方法
        (一)定义
        (二)OECD框架下农业支持水平测算方法
    二、安倍第二任期农业支持水平及效果分析
        (一)农业总支持水平小幅下降
        (二)生产者支持所占比重最多
        (三)生产者支持结构发生变化
        (四)消费者支持呈下降趋势
        (五)一般服务支持以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开发与维护为主
    三、安倍第二任期农业政策调整的特征
        (一)改革理念:强调进攻型农业建设
        (二)改革内容:产业发展与制度改革相结合
        (三)改革效果:差距与作用
        (四)改革方向:农业体系多元化发展
第四章 国际化、国内政治与农业政策调整
    一、日本农业领域国内政治结构分析
        (一)首相官邸
        (二)官僚集团
        (三)国内利益集团
    二、国际化对日本国内农业市场的影响
        (一)长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日本农业发展受阻
        (二)中期:2008 年金融危机对日本农业经济的冲击
        (三)短期:TPP对日本农业市场开放的现实要求
    三、国内行为体的偏好与农业改革政策的形成
        (一)首相官邸:主导农业改革
        (二)官僚集团:影响农业改革
        (三)利益集团:对农业改革施加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大格局:“东亚奇迹”再造(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世界百年变局中的东亚
    (一)世界变局的东亚身影
    (二)东亚奇迹的全球背景
    (三)未来东亚的世界使命
二、东亚奇迹再造中的中国
    (一)雁型模式与日本主导
    (二)日本衰落与中国崛起
    (三)中国引领与奇迹再造
    (四)奇迹再造与“一带一路”
三、合作推进东亚奇迹再造
    (一)多元推进的东亚合作
    (二)合作促成的奇迹再造
    (三)中国引领与东亚合作

(10)政策视域下大萧条时期的日本农业危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战后日本政府的发展新理念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一)日本“一战景气”与新发展理念的形成
    (二)新发展理念对日本农业的负面影响
        1.农业经营环境出现严重恶化。
        2.农村人口流失且缺乏有效利用。
        3.农村社会秩序逐渐瓦解。
    (三)日本政府对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三、农业危机的来临与政府对策
    (一)萧条冲击下农业隐患的激化与危机外溢
    (二)日本政府对农业的紧急救助对策
    (三)日本政府对农业的大规模改造计划
四、日本政府农业危机对策的历史影响
    (一)政府对策极大强化了国家权力对农业的干预力度
    (二)政府对策深刻改变了农村社会的秩序体系
    (三)政府对策进一步加重了农业的统制色彩
结 论

四、日本经济萧条之原因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D]. 韩美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扩大内需”政策的长期化:基于日本经验的解释[J]. 莽景石. 现代日本经济, 2021(04)
  • [3]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D]. 王家曦. 外交学院, 2021(11)
  • [4]日本产业活性化政策分析——日本结构性改革政策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田正,江飞涛.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21(03)
  • [5]从日本影视警察形象的流变看民众审美需求的变迁[D]. 衣倪.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6]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日资银行发展研究[D]. 张龙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7]顺句驱动策略对交传中口译流利度的影响[D]. 陈丹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安倍第二任期日本农业政策调整研究[D]. 王一帆.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9]大格局:“东亚奇迹”再造[J]. 江瑞平. 东亚评论, 2020(02)
  • [10]政策视域下大萧条时期的日本农业危机[J]. 孟明铭. 日本问题研究, 2020(06)

标签:;  ;  ;  ;  ;  

日本经济萧条的成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