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煤烟树种栽培试验

耐煤烟树种栽培试验

一、抗煤烟树种栽培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刘金尧[1](2019)在《徐州土壤环境与樟树生长适宜性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土壤是植物赖以生存和生长的重要因子,不同植物所赖以生存的土壤环境也各不相同。徐州市作为江苏省西北部城市,位于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地区的缓冲地带。近年来,徐州市不断加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完成了由“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蝶变,这其中园林树木就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徐州城市园林绿化由于受到自然条件、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植物景观,特别是植物的冬季景观比较单调,落叶树木成分较多,常绿树木成分较少。在道路行道树方面,仅苏提南路、建国西路两条道路采用了常绿树种女贞,其他道路均为落叶树,所用树种主要为悬铃木、槐树、杨、柳等。近年来,徐州市民一直遭受着杨絮、柳絮及法桐球的困扰,这些树种难以适应当今城市的发展,对城市居民的健康也有一定的威胁,徐州亟需常绿替代树种来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常绿阔叶树种的樟树是我国珍贵的城乡绿化树种、经济树种和用材树种。同时,樟树近乎完美的景观特征、强大的生态与环境功能、丰富的文化内涵,也使其成为冬季常绿树种的最佳选择。鉴于徐州目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需求,如果樟树能够大面积广泛运用于徐州的行道树、景观树、庭荫树和风景林的种植,不仅可以丰富当地的园林景观,也可以提高绿地系统的生态效果,同时也可为“南树北移”工作提供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虽然樟树对土壤要求不太严格,但其更偏好于深厚肥沃土层、中性或酸性的沙质壤土和黄壤的轻沙壤土以及红壤、红黄壤的冲积土。因此,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樟树生长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性。现阶段,徐州地区对于土壤环境是否适宜樟树生长相关研究较少,为更进一步掌握徐州市土壤环境对樟树适宜性生长的总体状况,对“南树北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北方地区对常绿树种在本地种植的推广应用研究,笔者对徐州6种不同类型绿地土壤的物理、化学、理化性质相关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同时,根据徐州市土壤类型、香樟树的分布和生长情况,以采取设置典型样地,采集樟树生长土壤及香樟叶样品,对其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指标、香樟叶片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的方式,分析得出徐州城市园林绿地的土壤质地以粉(沙)壤土、粉(沙)质黏土、壤土和粉(沙)质黏壤土为主,整体比重偏大;土壤透水通气能力较差;土壤田间持水量偏低;土壤具有中等或中等偏上的保肥能力;土壤盐分的含量不会对生长其中的绿化植物构成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中偏低;土壤偏碱性;虽然速效钾含量丰富,但水解性氮和速效磷含量较低。简而言之,徐州城市绿地土壤多数并不十分适宜樟树生长,需要进行适当的改良。

张丽华,韩浩章,王晓立,刘宇,李素华[2](2017)在《不同栽培模式对苏北地区香樟扦插效果的影响》文中提出以香樟一年生半木质化枝条为试材,采用开放、完全封闭、半封闭3种栽培模式,每种模式设大田土基质和混合基质2个处理进行扦插繁殖,以探索适合苏北地区环境条件的香樟扦插繁殖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半封闭模式09:00温度在13.025.6℃,湿度在90%94%,15:00温度在23.828.5℃,湿度在88%94%。半封闭模式的平均成活率为72.05%,平均生根率为74.8%,平均保存率为79.4%,均高于开放模式和完全封闭模式。3种模式中混合基质处理的平均成活率、平均生根率和平均保存率分别为60.2%、73.6%、67.8%,均高于大田土基质处理,半封闭模式中混合基质处理的扦插效果综合评价得分最高。半封闭模式的平均根数为4.22条,平均根长为15.44cm,平均根粗为1.155mm,均高于开放模式和完全封闭模式。3种模式中混合基质处理的平均根数、平均根长和平均根粗为3.89条、13.47cm、0.91mm,均高于大田土基质处理,半封闭式混合基质处理的根系效果指数最高,其综合生根能力最强。半封闭式混合基质处理最适合在苏北地区香樟的扦插繁殖。

胡文杰[3](2013)在《樟树不同化学型精油主成分时空变异规律及优良单株选择》文中认为樟树是一种集材用、药用、香精香料、油用、风景园林等于一体的多用途林木资源,被誉为江南宝树,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但鉴于目前樟树原料林多以未经遗传改良的实生苗营造而成,其枝叶的樟油得油率低且有效成分含量也不一致,导致产量、质量与经济效益等受到较大影响。为此,本研究以樟树为研究对象,采用气-质联用仪(GC/MS)测定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油樟、脑樟和异樟)精油化学组成及含量,探讨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油樟、脑樟和异樟)精油主成分的时空变异规律。在此基础上,筛选出其得油率高及品质优良的单株,旨在为樟树的遗传改良和定向培育技术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为香料等产业发掘和香料新品种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专用优良原料树种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樟树叶精油最佳提取条件的优化:经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确定了樟树叶精油最佳提取条件:提取时间65min,水料比12.5:1,提取功率1200W。在此条件下,5月份采集的叶样,其叶精油提取率为2.14%。2、叶精油化学成分:油樟叶精油中共鉴定出39种成分,其中含量大于1%的有8种;脑樟叶精油中鉴定出47种成分,其中含量大于1%的有9种;异樟叶精油中鉴定出40种成分,其中含量大于1%的有9种;三种化学型间的共有成分有16种,而特有成分,油樟有9种,脑樟和异樟各有12种。3、叶精油平均得率的年变化规律:油樟、脑樟2种化学型的叶精油平均得率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大致可分成3个阶段:3-5月为急剧上升阶段,5-7月是缓慢上升和保持阶段;7月后至下一个生长期到来之前为逐渐下降阶段。油樟7月份精油平均得率最高,为最佳采集时间。脑樟7月和5月精油平均得率最高,脑樟的最佳采集时间为7月和5月。异樟精油平均得率年变化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3-9月呈逐渐增加的趋势,9月份精油平均得率最高,为最佳采集时期;二是9月后至下一个生长期到来之前的1月,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叶精油平均得率的年变化不一样,但具有相似的规律,即生长季节得油率较高,非生长季节则较低。4、叶精油主成分种类的年变化规律:油樟在不同生长期样品中共检测到20种主成分,其中有8种成分在不同生长期中均能检测到的主成分,另12种成分在某一生长期含量较高,为主成分,而在其它生长期含量较低或不存在;脑樟在不同生长期样品中共检测到13种主成分,其中有9种成分在不同生长期中均能检测到的主成分,另有4种成分在某一生长期含量较高,为主成分,而在其它生长期含量较低或不存在;异樟在不同生长期样品中共检测到21种主成分,其中有9种成分在不同生长期中均检测到的主成分,另有12种成分在某一生长期含量较高,为主成分,而在其它生长期含量较低或不存在。5、叶精油中主成分含量的年变化规律:樟树油樟、脑樟和异樟三种化学型在不同生长期中叶精油主成分含量变化不同,各主成分的含量变化均具有自身的变化规律。若以各主成分为目标成分进行采收,其采收期不尽相同。6、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生物量及其比重以及相关性分析:油樟、脑樟和异樟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生长量和鲜重差异不显着;三种化学型不同样株、部位精油得率差异显着;通过相关性分析,樟树油樟、脑樟和异樟单株不同部位(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和侧根)生物量均与树高、冠幅的相关性不大,与地径相关性较大,且相关性均达到了显着水平;油樟、脑樟和异樟三种化学型各部位鲜重与精油得率之间的相关性多数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油樟、脑樟和异樟三种化学型生长性状与精油得率之间的相关性多数达到了显着或极显着。7、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平均得率的变化规律:同一化学型不同部位:主根和侧根的精油平均得率最高,叶和干次之,当年生枝和老枝最低;不同化学型同一部位:当年生枝、老枝、主根和侧根均是脑樟平均得油率高,而叶和干均是油樟平均得油率高,脑樟次之,异樟最低;同一化学型6个部位平均得油率总和,脑樟>油樟>异樟。由于根和叶的得油率相差不大,结合实际炼油,可通过矮林作业持续开发樟树叶精油。8、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及含量:油樟6个不同部位(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和侧根)的精油中分别鉴定出41、37、37、27、31和31种成分,这些成分的含量分别占各精油总含量的91.21%、88.88%、90.04%、87.83%、95.14%和93.60%;脑樟6个不同部位精油中分别鉴定出46、43、44、29、25和25种成分。这些成分的含量分别占各精油总含量的90.48%、89.44%、89.70%、95.27%、89.91%和88.21%;异樟不同部位精油中分别鉴定出41、51、51、41、39和39种成分。这些成分的含量分别占各精油总含量的94.05%、90.05%、91.24%、94.50%、92.64%和91.86%。且精油中典型性成分空间变化规律存在差异。9、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主成分种类的变化规律:同一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种类数,油樟6个不同部位(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和侧根)精油中主成分种类数分别为:10、12、12、12、5和6种;脑樟分别为:11、12、12、11、6和6种;异樟分别为:10、13、13、8、6和6种。不同化学型同一部位精油中主成分种类数,叶: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10、11和10种;当年生枝: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12、12和13种;老枝: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12、12和13种;干: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12、11和8种;主根: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5、6和6种;侧根:油樟、脑樟和异樟分别为:6、6和6种。10、各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及含量变化规律:油樟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共有12种,其中含量大于10%的有3种,其含量变化为,桉叶油醇: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侧根;α-松油醇: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侧根;黄樟油素:主根>侧根>干>老枝>当年生枝>叶。脑樟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共有12种,其中含量大于10%的有2种,其含量变化为,樟脑: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侧根>主根;黄樟油素:主根>侧根>干>老枝>叶>当年生枝。异樟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共有13种,其中含量大于10%的有4种。其含量变化为,异-橙花叔醇:叶>老枝>当年生枝>干>主根>侧根;桉叶油醇:老枝>当年生枝>叶>干>主根>侧根;三甲基-2-丁烯酸环丁酯:叶>当年生枝>老枝>干>主根>侧根;黄樟油素:主根>侧根>干>当年生枝>老枝>叶。11、优良单株选择:结合得油率和主成分含量两个因素,制定了樟树三种化学型等级划分标准,选择出每种樟树化学型的优良单株,其中油樟1株、脑樟2株、异樟1株。

殷国兰,周永丽,鄢武先,杨金亮,冯绍惠,余柏均[4](2011)在《香樟扦插育苗试验》文中认为本文根据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Presl)的扦插育苗试验,研究了不同季节、生根促进剂的种类及浓度对其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3月)选择绿枝插穗,200 mg.kg-1的IBA处理是扦插香樟的最佳处理,扦插成活率高达97%。并且3月进行扦插,秋季即可上山造林,可缩短香樟育苗时间并节约育苗成本。

谢云[5](2011)在《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红山茶(Camellia chekiangoleosa Hu)是我国浙江、江西、福建、安徽等省山区的特有树种,集观赏、油用、药用等价值于一身,是山茶新品种培育的物质基础和杂交育种的重要亲本,具有重要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浙江红山茶冬春开花,花大色艳,已成为蜚声中外的园林观赏植物珍品。在木本食用油和花卉生产中有着巨大的潜在价值。通过对浙江红山茶野生种质资源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比对发现,浙江红山茶野生的分布区、面积及资源总量正在迅速减少,生存状况恶化,接近濒危。因此,急需对浙江红山茶野生资源的现状和遗传多样性进行系统研究,以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本研究通过对其分布区内资源的实地调查、群落结构调查、表型性状分析、分子标记、叶绿体基因测序、观赏特性评价等研究,初步查明了浙江红山茶的分布状况、生态环境、濒危状况、致濒因素、资源遗传多样性特点、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建立了观赏山茶观赏特性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主要结果如下:1、浙江红山茶野生资源集中分布在华东地区武夷山系和怀玉山系,水平分布于北纬25°50′31°,东径113°52′121°2′,垂直分布介于海拔3601600m之间。人工林和半野生林资源数量较少,仅存2266.67hm2,主要集中在浙江省丽水地区的缙云、庆元、松阳、景宁、遂昌和青田,有2153.33 hm2,重点分布在浙西南山区和浙中丘陵盆地。福建霞浦有200年栽培历史的人工林,半野生林主要位于江西的德兴。2、浙江红山茶天然林和人工林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显示:在5个种源地群落样地中的维管束植物共有86科202属363种,群落的表征科为蔷薇科(Rosaceae)、壳斗科(Fagaceae)、山茶科(Theaceae)等。不同种源地群落的区系特征显示群落成分复杂,属的地理成分中热带成分比例稍低于温带成分比例。植被均具有温带向热带的过渡性,群落区系属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的华东区。5个种源地的群落中常绿阔叶树种均占绝对优势,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在垂直方向上大致可以分为5层,大乔木较少,乔木层树冠不连续,灌木层与乔木层的中下层个体数量占较大优势。物种的重要值计算结果显示,人工林中浙江红山茶占优势;野生林中浙江红山茶不占优势。各个种源地的生境南北差异不大,均以高位芽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计算结果显示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与均匀度指数都显着大于乔木层,在乔木中层以中下层的物种多样性较高,总体上5个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均匀度都较高。3、浙江红山茶表型变异分析结果显示:种内存在丰富的居群间、居群内个体间表型变异,其10个居群的叶、花、果、种子等22个表型性状差异显着,变异系数较大。其中变异程度最高的是柱裂深度,变异系数为55.11%,其次是花瓣宽和花径,均为30.95%。变异程度最低的是叶片厚度,变异系数为3.91%。主成份分析提取出了3个主要的变异因子,占到总变异的66.36%,虽然没有达到80%以上,但包含了大部分浙江红山茶表型性状信息。22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2.62%,说明浙江红山茶表型变异在居群间的贡献占12.62%,居群内个体间的贡献占87.38%,表明表型性状在居群内个体间的多样性高于居群间的多样性。居群内个体间变异是浙江红山茶形态变异的主要变异来源。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I)为1.7187,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表型标记聚类结果表明:可将10个浙江红山茶居群划分为3大组群,组群与地理来源有明显的相关性。大多地理位置相近的如浙江开化、天台和缙云居群表型性状更为相似,聚在了一起,而距离较远的如岳西、永新、霞浦在15阈值处还各自独立,说明这三个居群与其他居群表型性状差距较大。4、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我国全分布区内的7个浙江红山茶居群共210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21个引物共扩增到38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72个。分析结果表明:⑴浙江红山茶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很高,多态位点百分率P(%)达96.88%,物种水平的Shannon信息指数(I)为0.4966,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331;而居群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较低,P%平均为59.79%,I平均为0.3106,h平均为0.2077;⑵居群间的遗传分化低于居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分化。居群间遗传多样性分化系数Gst=0.3758。AMOVA分子差异分析显示12.0%的变异存在于地区间,28.0%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60.0%的变异存在于居群内个体间,居群内个体间的遗传分化明显。居群间的基因流较低,为0.8304。⑶210份个体的分子系统聚类分析(UPPGMA)结果显示,7个居群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86。开化居群和天台居群组成一组,再与缙云居群组成另一组,其次是霞浦、岳西和南丰,最远的是江西的永新。⑷居群间的地理距离及遗传一致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认为,安徽岳西和福建霞浦的浙江红山茶居群可能早期引种于浙江境内。5、叶绿体psbA-trnH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红山茶、厚叶红山茶、离蕊红山茶和闪光红山茶四个近缘种的叶绿体基因psbA-trnH序列相同,与前人的ITS序列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四者的亲缘关系很近,但厚叶红山茶与其他三个近缘种之间的差异还是比较大,其亲缘关系相对要远些。我们认为浙江红山茶、离蕊红山茶、闪光红山茶可视为同一物种,而厚叶红山茶还需更进一步研究。6、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法,建立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模型,从观赏山茶的观赏特性和生长势方面建立了观赏山茶观赏特性评价的指标体系,选出了生长势、株型、花色、花期、果色、开花季节、生长习性、嫩梢颜色、花的显示度、单位面积花量、花香、果量、果形、叶稠密度、花瓣着色类型、果径等16个权重较大的指标。

刘爽[6](2010)在《土壤压实对城市绿化树种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以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大叶冬青(Ilex latifola)幼树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及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幼苗为研究对象,模拟设置不同土壤压实梯度,研究了土壤压实对幼树(苗)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为合理选择城市绿化树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随土壤压实强度增加,3种幼树(苗)叶绿素含量均降低,且幼苗生长中期叶绿素含量高于生长初期及生长末期。(2)随土壤压实强度增加,3种幼树(苗)光合生理特征参数值降低,且土壤压实影响其日变化曲线达到峰值的时间及峰值大小。(3)随土壤压实强度增加,各水力结构参数数值降低,且幼苗生长中期大于生长初期及生长末期水力结构参数值。(4)幼树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含量随土壤压实强度增加,表现出一定程度上升趋势。(5)盆栽幼苗根系生物量和根系形态特征包括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根系体积等均随土壤压实强度增加呈下降趋势。(6)运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3种幼树(苗)进行抗土壤压实能力分析,结果为,深山含笑>乐昌含笑>大叶冬青;香樟>白玉兰>红叶石楠。(7)运用灰色关联法对测定指标进行关联度排序,结果为幼树:净光合速率>水力结构参数>叶绿素含量>丙二醛>脯氨酸;幼苗:总生物量>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根系总长>水力结构参数。

李利敏[7](2010)在《樟树缺铁成因及其矫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樟树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是中国南方珍贵用材和经济树种,分布广泛,是城乡园林绿化、用材、药材和生物化工原料重要来源。樟树喜欢湿润肥沃的微酸性土壤、不耐干旱和瘠薄,而市区土壤瘠薄,污染严重,特别是在滨海地区的市区难以获得适宜的生存条件,致使黄化现象普遍而严重,从而导致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损失。本研究以樟树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研究和实地调查,对樟树黄化成因作了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结果如下:1.对位于钱塘江北岸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号路两旁黄化和正常樟树叶片和土壤因子年周期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得出黄化樟树立地土壤pH、HCO3-、磷浓度都较高,有效铁浓度和有机质含量较低,有效磷、pH和HCO3-与有效铁为拮抗作用,且拮抗性差异不大,有机质与有效铁表现为增效作用;黄化叶片磷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叶片,而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活性铁、全铁、氮、钾、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叶片,磷与活性铁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其余营养元素与活性铁之间表现为增效作用。4个取样时期樟树黄化从轻到重顺序依次为2007-08、2007-06、2007-03和2006-10,路南比路北黄化程度要轻,表层土质差。并在此基础上对樟树施肥提出建议,为预防和治理樟树黄化提供新的依据。2.砂培条件下,对不同磷酸根和碳酸氢根浓度对樟树幼苗吸收铁、锰和锌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从樟树幼苗生长及对铁、锰和锌吸收等方面分析,其生长最适PO43-浓度为0.1 mmol L-1,适宜PO43-浓度为0.1 mmol L-1-1 mmol L-1,大于1mmol L-1的PO43-浓度对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当浓度达到10 mmol L-1时这种抑制作用已相当明显;HCO3-浓度为10 mmol L-1时,樟树幼苗生长基本不受影响,20 mmol L-1时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30 mmol L-1时这种抑制作用已相当明显。3.砂培条件下对樟树幼苗缺铁矫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樟树高效铁肥配方及其用量。从樟树幼苗生长及对铁锰锌方面分析,最佳铁肥种类是Fe2 (NH4) 2(SO4)3,其最佳施用浓度为0.2克/盆,Fe2(NH4)2(SO4)3的最佳的配料为H3BO3,其最佳施用浓度为0.5克/盆。4.通过对杭州市钱塘江北岸滨海地区黄化樟树使用长效复合铁肥,研究了樟树立地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和叶片主要因子变化规律及其变化规律的原因。结果表明,施长效铁肥均减少了土壤的pH值、HCO3-和有效磷,HCO3-减少的最多,有效磷次之,pH值最少,增加了土壤其余养分,增加次序为有机质>有效铁>速效钾>水解氮>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施长效铁肥均减少了叶片的磷浓度,增加叶片的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SPAD值、活性铁、全铁、氮和钾的浓度,增加高低顺序为活性铁>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钾>SPAD值>全铁>氮。5kg铁肥和7.5 kg铁肥两处理发挥肥效迅速,5 kg铁肥+25kg红壤和7.5 kg铁肥+25kg红壤两处理次之,5kg铁肥+50 kg红壤和7.5 kg铁肥+50 kg红壤两处理肥效发挥的最持久,在条件允许下,红壤用量越多越好。土壤的pH值、HCO3-、有效磷和叶片的磷浓度均为5 kg铁肥>7.5kg铁肥,5kg铁肥+25 kg红壤>7.5kg铁肥+25 kg红壤,5kg铁肥+50kg红壤>7.5kg铁肥+50 kg红壤,其余养分正好相反,在适宜的施肥量下,铁肥越多,效果越好。不同取样时间规律性不强,仅叶片SPAD值和活性铁,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氮、土壤有效铜和有效锌变化规律一致,多数养分在8月较高;不同处理叶片养分变化规律性不强,仅活性铁和过氧化氢酶、SPAD值和氮变化规律一致,土壤养分变化规律性较强,有机质、水解性氮、速效钾与有效铁,pH值和HCO3-变化规律均一致;叶片磷与活性铁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其余营养元素与活性铁之间表现为增效作用,土壤pH、HCO3-、有效磷与有效铁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其余养分与有效铁之间表现为增效作用。5.通过对杭州市钱塘江北岸滨海地区黄化樟树喷施不同铁肥,研究樟树叶片主要因子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叶片的磷浓度为对照>FeCl3>FeSO4·7H2O>FeC6H5O7> FeEDTA>Fe2 (NH4) 2(SO4)3,活性铁、过氧化物酶、全铁、钾、氮、过氧化氢酶和SPAD值正好相反。各铁肥均减少了叶片的磷浓度,增加叶片其余养分和生理指标活性,增加高低顺序为活性铁>过氧化物酶>全铁>钾>氮=过氧化氢酶>SPAD值。不同取样时间养分变化规律性较强,SPAD值、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氮和钾变化规律一致,均随取样时间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养分变化规律性也较强,活性铁、全铁、SPAD值、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氮和钾变化规律一致;磷与活性铁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其余养分和生理指标活性与活性铁之间表现为增效作用。6.对不同碳酸钙浓度施入铁肥后红壤的养分变化作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碳酸钙浓度各土壤pH值、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和有效镁均有所增加,增加次序为有效镁>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pH值>水解氮;减少了有机质、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浓度,减少次序为有效铁>有效铜>有效锌>有效锰>有机质;不同碳酸钙浓度各土壤因子规律性较强,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与有效锌,有效磷、有效钙与有效镁,水解性氮与速效钾变化规律均一致;pH值、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钙和有效镁与有效铁之间表现为拮抗作用,有机质、水解性氮、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与有效铁之间表现为增效作用。结果还表明,结果还表明,随碳酸钙浓度增加樟树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铁锰锌浓度呈下降趋势;地上部、地下部和植株的鲜重干重,鲜基干基的根冠比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地上部、地下部和植株的含水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尤扬,贾文庆,姚连芳,申晓辉,刘馈丽[8](2009)在《北方盆栽香樟幼树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香樟幼树的光合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香樟叶片Pn日变化呈不对称的双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上午9:00(夏季)和11:00(秋季),次高峰出现在下午4:00(夏季)和14:00(秋季),午间有明显的"午睡"现象,且持续的时间较长。根据光响应曲线可以得出香樟幼树叶片的光饱和点为1 300μmo.lm-.2s-1(夏季)和1 250μmo.lm-.2s-1(秋季),光补偿点为32.64μmo.lm-.2s-1(夏季)和25.06μmo.lm-.2s-1(秋季)。

王妍[9](2009)在《基于代谢组学的植物挥发物的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目前,国际上关于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十分活跃。近年来分析仪器的发展虽然日新月异,但是仍无法直接有效地分析植物样品复杂基质中的代谢产物,传统的样品前处理方法无法满足植物代谢组学分析的要求。因此,研究和开发符合植物代谢组学研究要求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综合分析比较了国内外关于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现状,主要研究了一些新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在植物代谢组学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比较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顶空液相微萃取(HS-LPME)、微波辅助萃取-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MAE-HS-SPME)在樟树鲜花前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表明:应用HS-SPME技术从盛开的樟树鲜花样品中共分离出79个色谱峰,HS-SPME易于分析活体植物樟树鲜花的挥发性代谢产物。以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研究了樟树鲜花在不同开花期的香气成分及其规律,从中鉴定出(E)-罗勒烯、芳樟醇、环氧芳樟醇、β-石竹烯、α-法尼烯、(Z)-罗勒烯、柠檬烯等化合物,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我国樟树资源提供依据。2.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比较了不同颜色的风信子鲜花在不同开花期的香气成分,并研究了冰冻和不同浓度水杨酸养植的风信子鲜花的香气成分的变化。研究表明:紫色风信子鲜花香气挥发物中以苯乙醇含量最高,其次是(E)-罗勒烯、乙酸苄基酯、3,4-二甲基环己醇、β-月桂烯、乙酸苯乙酯、α-法尼烯;而粉色风信子鲜花香气挥发物中以(E)-罗勒烯含量最高,其次是乙酸苄基酯、α-法尼烯、苯乙醇、β-月桂烯、3,4-二甲基环己醇。风信子鲜花在不同开花期所释放出的各种香气成分是不同的。冰冻使风信子香气成分中的挥发性物质的数量明显减少。水杨酸处理后的紫色风信子鲜花中的萜烯类、酯类和苯乙醇的相对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3.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了创伤诱导以及外源性植物激素茉莉酸甲酯对薄荷体内代谢产物的影响。首先优化了固相微萃取的参数条件,优化后的萃取条件为:50/30μm二乙烯基苯/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萃取纤维头,吸附时间30分钟,脱附时间10分钟。结果表明:1)经机械损伤处理后的薄荷叶片及其邻近叶片所释放挥发物中的D-柠檬烯、二氢香芹醇、顺-香芹醇、1-香芹酮、β-波旁烯、β-石竹烯、α-律草烯、大根香叶烯D等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并且薄荷植株受损伤叶片及邻近叶片中的部分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2)经外源性植物激素茉莉酸甲酯处理后的薄荷叶片及其邻近叶片所释放挥发物中的α-蒎烯、4(10)-蔻烯、β-蒎烯、D-柠檬烯、二氢香芹醇、1-香芹酮、δ-榄香烯、β-石竹烯等相对含量发生明显变化,并且薄荷植株受茉莉酸甲酯处理的叶片及邻近叶片中的部分萜烯类物质相对含量的变化规律相似。

王先[10](2008)在《芳樟叶黄酮和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生产芳樟油最多的国家,其产量占世界的80%。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是我国生产天然香料芳香油的主要树种,经济价值高。近年来,通过组培、扦插等方法培育出纯种芳樟,大大提高樟树资源的经济价值。但在提取精油过程中产生数量巨大的芳樟枝叶等废弃物,由于对芳樟废弃物的资源化研究力度不够,忽视了许多有药用价值的化学成分如黄酮、多糖等化合物的开发利用,造成芳樟资源浪费严重,有必要改进和发展芳樟中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工艺以及寻找其中有生物活性的化学成分,为芳樟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发挥其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对芳樟树不同部位的测定发现,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和FRAP值均有明显差异,其中芳樟叶的总黄酮含量和FRAP值最高。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与FRAP值呈正相关性。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结果表明芳樟叶中黄酮苷元主要含有槲皮素、山奈素和异鼠李素,其含量分别为:0.39%、0.14%和0.063%,在芳樟叶中大部分以黄酮糖苷的形式存在。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芳樟叶黄酮的微波辅助萃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60%(v/v),料液比1:12(g/mL),微波功率320 W,间歇辐射两次,每次1 min,芳樟叶黄酮提取得率达2.97%,比乙醇热回流提取提高了6.83%,并且提取时间缩短了近99%;为了进一步纯化芳樟叶黄酮,通过测定10种大孔树脂对芳樟叶黄酮的静态吸附量和解吸率,确定了芳樟叶黄酮纯化工艺的吸附剂DA201树脂,并优化了DA201树脂对芳樟叶黄酮的动态吸附和解吸工艺条件:上柱液黄酮浓度为13.20 mg/mL,树脂柱径高比为1:10,吸附流速为3 BV/h;洗脱溶剂为5 BV 50%的乙醇水溶液,洗脱流速为3 BV/h。芳樟叶粗提液经装填有大孔树脂DA201的固定床纯化后黄酮含量由38.15%提高到91.18%,纯化倍数2.39倍。采用HPLC法测定芳樟叶精制黄酮中芦丁、槲皮素、山奈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分别为123.33 mg/g、70.00 mg/g、28.63 mg/g和20.81 mg/g。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喷雾质谱(HPLC-DAD-ESI-MS)联用技术对芳樟叶精制黄酮的主要组分进行了定性分析,初步鉴定出芦丁、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槲皮素-3-O-β-D-鼠李糖苷、山奈酚-3-O-β-D-鼠李糖苷6种黄酮糖苷。采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从精制黄酮中分离得到芦丁和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进一步采用沸水提取、乙醇沉淀的方法,从芳樟叶中提取得到水溶性粗多糖CLPS。经DEAE52-纤维素柱和Sephacryl-S400凝胶柱分离得到一种酸性多糖组分CLPS-A2,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其为均一性多糖,平均分子量为244KD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红外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CLPS-A2为具有乙酰氨基结构的β型吡喃多糖。CLPS-A2水解产物的分析结果显示,CLPS-A2是一种主要由鼠李糖、木糖、阿拉伯糖、葡萄糖、半乳糖组成的酸性杂多糖。利用FRAP法和DPPH法测定了芳樟叶各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其中,芳樟叶总黄酮苷元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是芳樟叶精制黄酮,芳樟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最弱。结合对黄酮结构的分析可知,芳樟叶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所含的黄酮醇苷有关。

二、抗煤烟树种栽培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煤烟树种栽培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徐州土壤环境与樟树生长适宜性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徐州植物资源
        1.1.1.1 自然与森林植被
        1.1.1.2 园林植物
        1.1.2 樟树在徐州的引种栽培历史
        1.1.2.1 小气候利用引种初期
        1.1.2.2 小规模引种期
        1.1.2.3 推广应用期
        1.1.3 樟树在徐州应用现状
        1.1.3.1 樟树在庭院绿地中的应用
        1.1.3.2 樟树在道路绿化中的应用
        1.1.3.3 樟树在公园绿地中的应用
        1.1.4 土壤可能对植物造成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有利于丰富城市园林景观
        1.2.2 有利于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
        1.2.3 有利于增强城市绿色文化内涵
        1.2.4 为“南树北移”积累经验
    1.3 研究方法
        1.3.1 对城市绿地土壤研究
        1.3.2 徐州市绿地土壤与樟树生长的关系研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樟树的基本特性
    2.1 樟树形态特征
    2.2 樟树的根系分布
    2.3 樟树的功能
        2.3.1 生态功能
        2.3.2 园林景观功能
        2.3.2.1 园林造景
        2.3.2.2 行道树
        2.3.2.3 庭荫树
        2.3.2.4 文化表达
        2.3.3 环境作用
        2.3.3.1 空气环境作用
        2.3.3.2 嗅觉环境作用
        2.3.4 木材利用
        2.3.5 化工原料
    2.4 土壤环境对樟树自然生长的影响
第三章 徐州市土壤状况调查
    3.1 徐州市地质、地貌与土壤
    3.2 徐州市的土壤
    3.3 徐州城市绿地土壤
        3.3.1 研究方法
        3.3.2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3.3.2.1 土壤颗粒组成
        3.3.2.2 土壤比重
        3.3.2.3 土壤孔隙度
        3.3.2.4 土壤田间持水量
        3.3.3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3.3.3.1 土壤有机质
        3.3.3.2 土壤pH值
        3.3.3.3 土壤速效养分
        3.3.3.4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
        3.3.3.5 土壤电导率
        3.3.4 绿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第四章 徐州市绿地土壤与樟树生长的关系
    4.1 研究方法
        4.1.1 设置样地
        4.1.2 采集土壤及香樟叶样品
        4.1.3 样品分析
        4.1.3.1 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方法
        4.1.3.2 土壤化学指标的测定方法
        4.1.3.3 香樟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4.2.2 土壤化学性质分析
        4.2.2.1 土壤pH
        4.2.2.2 土壤有机质
        4.2.2.3 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
        4.2.2.4 土壤微量元素
    4.3 徐州市绿地土壤对樟树黄化的影响
        4.3.1 叶片生理指标与香樟黄化的关系
        4.3.2 土壤物理性质与樟树黄化的关系
        4.3.3 樟树黄化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4.3.4 土壤类型与香樟黄化的关系
        4.3.5 小结与建议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不同栽培模式对苏北地区香樟扦插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项目测定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模式温湿度的变化
    2.2 不同栽培模式对香樟扦插成活的影响
    2.3 不同栽培模式对香樟扦插生根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温度、湿度对香樟扦插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基质对香樟扦插效果的影响

(3)樟树不同化学型精油主成分时空变异规律及优良单株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植物精油研究进展
        1.1 植物精油的定义和性质
        1.2 植物精油的分布
        1.3 植物精油提取方法
        1.3.1 压榨法
        1.3.2 水蒸气蒸馏法
        1.3.3 浸提法
        1.3.4 吸附法
        1.3.5 酶提取法
        1.3.6 同时蒸馏萃取
        1.3.7 超声波提取法
        1.3.8 微波辅助萃取
        1.3.9 超临界 CO2流体萃取
        1.3.10 微胶囊-双水相萃取技术
        1.4 植物精油的化学成分
        1.4.1 萜烯类化合物
        1.4.2 芳香族化合物
        1.4.3 脂肪族化合物
        1.4.4 含氮含硫化合物
        1.5 植物精油化学成分的测定与分析鉴定方法
    2 樟树的研究进展
        2.1 樟树分类地位与天然分布
        2.1.1 樟树分类地位
        2.1.2 樟树天然分布
        2.2 樟树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
        2.2.1 樟树生物学特性
        2.2.2 樟树生态学特性
        2.3 樟树用途
        2.3.1 园林景观及生态环境建设
        2.3.2 用材
        2.3.3 香精原料
        2.3.4 药用
        2.3.5 油用
        2.3.6 工艺
        2.3.7 生化原料
        2.4 樟树精油提取方法
        2.5 樟树精油主要化学成分与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2.6 樟树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2.6.1 有性繁殖
        2.6.2 无性繁殖
        2.7 樟树营林技术研究进展
        2.8 樟树良种选育研究进展
    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樟树叶精油水蒸气蒸馏提取工艺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叶精油水蒸气蒸馏法
        1.2.2 试验设计方法
        1.2.3 樟树叶精油提取率计算
        1.2.4 优化工艺验证
    2 结果与分析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2.1.1 提取时间对精油提取率的影响
        2.1.2 水料比对精油提取率的影响
        2.1.3 提取功率对精油提取率的影响
        2.2 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樟树叶精油的提取工艺
        2.2.1 响应面试验测定结果与分析
        2.2.2 交互作用项等高线图和响应面分析
        2.2.3 验证性试验
    3 结论与讨论
        3.1 取样时间对精油含量的影响
        3.2 基于响应面法的水蒸气蒸馏法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的确定
        3.3 响应面分析法在樟树精油成分提取方面的应用效果
第三章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成分及其含量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叶样采集及精油提取方法
        1.2.2 精油成分分析样品制备
        1.2.3 精油成分检测方法
        1.2.4 不同化学型叶精油分析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1.2.5 数据处理及质谱检索
    2 结果与分析
        2.1 油樟叶精油成分分析
        2.2 脑樟叶精油成分分析
        2.3 异樟叶精油成分分析
        2.4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成分比较分析
        2.4.1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成分组成差异显着
        2.4.2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主成分及其含量差异显着
    3 结论与讨论
        3.1 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间叶精油成分种类存在较大差异
        3.2 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叶精油中主成分及其含量差异显着
第四章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含量、精油中主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年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叶精油水蒸气蒸馏法
        1.2.2 精油含量(得率)计算
        1.2.3 试验样品处理
        1.2.4 精油成分及含量测定方法
        1.2.5 不同化学型叶精油分析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1.2.6 数据处理及质谱检索
    2 结果与分析
        2.1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得率不同生长期方差和显着性分析结果
        2.2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平均含量年变化规律
        2.3 樟树三种化学型内各样株叶精油含量年变化规律
        2.3.1 油樟不同单株叶精油得率年变化规律
        2.3.2 脑樟不同单株叶精油得率年变化规律
        2.3.3 异樟不同单株叶精油得率年变化规律
        2.4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中主成分种类年变化规律
        2.4.1 油樟叶精油中主成分种类年变化规律
        2.4.2 脑樟叶精油中主成分种类年变化规律
        2.4.3 异樟叶精油中主成分种类年变化规律
        2.4.4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生长期叶精油主成分种类比较研究
        2.5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中主成分含量年变化规律
        2.5.1 油樟叶精油中主成分含量年变化规律
        2.5.2 脑樟叶精油中主成分含量年变化规律
        2.5.3 异樟叶精油中主成分含量年变化规律
    3 结论与讨论
        3.1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平均得率的年变化规律相似
        3.2 樟树三种化学型叶精油主成分种类年变化差异显着
        3.3 樟树三种化学类型叶精油中主成分含量年变化差异显着
第五章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生物量及其比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样株的采集及处理
        1.2.2 不同部位精油水蒸气蒸馏法
        1.2.3 相关的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鲜重测定结果
        2.1.1 油樟不同部位生长量和鲜重测定结果与分析
        2.1.2 脑樟不同部位生长量和鲜重测定结果与分析
        2.1.3 异樟不同部位生长量和鲜重测定结果与分析
        2.1.4 樟树三种化学型各部位鲜重占植株总鲜重百分比的比较研究
        2.1.5 樟树三种化学型鲜重方差分析
        2.2 樟树三种化学类型不同样株、部位精油得率测定结果分析
        2.2.1 油樟
        2.2.2 脑樟
        2.2.3 异樟
        2.2.4 油樟、脑樟、异樟三种化学型、6 个部位精油得率方差分析
        2.3 油樟、脑樟、异樟三种化学型各性状间相关分析
        2.3.1 油樟各性状相关分析
        2.3.2 脑樟各性状相关分析
        2.3.3 异樟各性状相关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生长量和鲜重的比较分析
        3.2 樟树三种化学类型不同样株、部位精油得率差异显着
        3.3 三种化学型样株生长量与各部位鲜重、精油得率等相关分析
第六章 樟树三种化学型植株不同部位精油含量、主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变化规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仪器及方法
        1.2.1 不同部位精油水蒸气蒸馏法
        1.2.2 试验样品处理
        1.2.3 精油成分检测方法
        1.2.4 不同化学型各部位精油分析气相色谱-质谱条件
        1.2.5 数据处理及质谱检索
    2 结果与分析
        2.1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得率变化规律
        2.1.1 同一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得率变化规律
        2.1.2 不同化学型同一部位精油得率变化规律
        2.2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分析
        2.2.1 油樟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分析
        2.2.2 脑樟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分析
        2.2.3 异樟不同部位精油成分分析
        2.3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主成分种类及其含量比较分析
        2.3.1 同一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主成分种类及其含量比较分析
        2.3.2 不同化学型同一部位精油中主成分种类及其含量比较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平均得率差异显着
        3.2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成分组成差异显着
        3.3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中典型性成分空间变化差异显着
        3.4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中主成分种类数比较
        3.5 樟树三种化学型不同部位精油主成分及其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第七章 樟树三种化学型优良单株选择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叶精油得率及主成分含量状况
        2.2 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优良单株筛选的指标确定
        2.3 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叶得油率水平分级标准拟定
        2.4 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叶精油中主成分含量水平分级标准拟定
        2.5 樟树三种不同化学型优良单株初步的确定
        2.6 樟树三种化学型优良单株选择
        2.6.1 油樟优良单株选择
        2.6.2 脑樟优良单株选择
        2.6.3 异樟优良单株选择
    3 结论与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1 全文总结
    2 论文创新点
    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4)香樟扦插育苗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与处理
    1.3 苗床准备与扦插
    1.4 数据调查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扦插时间对插条成活率的影响
    2.2 生根促进剂对插条生根率的影响
    2.3 生根促进剂浓度对插条生根率的影响
3 小结
    (1) 扦插时间是提高成活率及根生长的关键。
    (2) 使用不同生根促进剂及浓度对扦插的成活率有不同的影响。
    (3) 选用试验最佳组合:

(5)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浙江红山茶概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3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浙江红山茶研究现状
        1.2.2 山茶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2.3 研究方法的研究进展
        1.2.4 群落结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浙江红山茶的生态地理分布及资源现状
    2.1 浙江红山茶自然资源地理分布
        2.1.1 研究方法
        2.1.2 研究内容
        2.1.3 结果及分析
    2.2 浙江红山茶栽培资源现状
        2.2.1 调查地点、内容与方法
        2.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浙江红山茶的群落结构特征
    3.1 研究地区自然概况
        3.1.1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3.1.2 安徽岳西横河村
        3.1.3 江西南丰军峰山
        3.1.4 福建霞浦八斗丘村
        3.1.5 浙江缙云大洋山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设置和研究方法
        3.2.2 调查样地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浙江红山茶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
        3.3.2 浙江红山茶群落的垂直结构
        3.3.3 群落的外貌特征
        3.3.4 乔木种群数量特征
        3.3.5 群落物种多样性
    3.4 小结
第四章 浙江红山茶表型多样性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的采集
        4.1.2 性状的选取和测定方法
        4.1.3 数据的处理及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浙江红山茶居群内个体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4.2.2 浙江红山茶居群间表型性状的变异特征
        4.2.3 浙江红山茶表型变异水平方差分析
        4.2.4 浙江红山茶居群表型分化
        4.2.5 浙江红山茶不同性状的表型多样性比较
        4.2.6 居群间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4.2.7 主成分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浙江红山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方法
        5.2.1 基因组DNA 提取和检测
        5.2.2 反应体系的优化
        5.2.3 引物的筛选
        5.2.4 遗传多样性的ISSR-PCR 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DNA 质量检测
        5.3.2 反应体系优化的结果及分析
        5.3.3 不同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及其筛选
        5.3.4 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浙江红山茶与近缘种的亲缘关系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及分析
        6.2.1 四个近缘种的表型差异与分类
        6.2.2 叶绿体DNA 基因片段序列比较
        6.2.3 ISSR 分子标记比较
    6.3 小结
第七章 浙江红山茶观赏价值评价
    7.1 观赏山茶的定性评价
        7.1.1 树型的观赏特性
        7.1.2 叶的观赏特性
        7.1.3 花的观赏特性
        7.1.4 人文意境的观赏特性
        7.1.5 观赏山茶的经济价值评价
    7.2 观赏山茶评价方法及内容
        7.2.1 AHP 评价原理和方法
        7.2.2 层次分析系统的建立
        7.2.3 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
        7.2.4 计算方法及过程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观赏山茶各个评价因素的得分值
        7.3.2 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7.3.3 层次总排序的计算
        7.3.4 浙江红山茶与其他观赏山茶的评分比较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讨论
    8.2 结论
        8.2.1 主要研究成果
        8.2.2 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1 浙江红山茶群落植物名录
附录2 ISSR 电泳图片
附录3 浙江红山茶野外调查照片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6)土壤压实对城市绿化树种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1 土壤压实研究
        1.1.1 城市土壤压实的研究
    1.2 土壤压实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2.1 土壤压实对土壤物理方面的影响
        1.2.2 土壤压实对土壤化学方面的影响
    1.3 土壤压实对其他环境的影响
    1.4 土壤压实对生物的影响
        1.4.1 土壤压实对植物的影响
        1.4.1.1 土壤压实对植物地下部分的影响
        1.4.1.2 土壤压实对植物地上部分的影响
        1.4.2 土壤压实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目标及内容
        2.1.1 研究目标
        2.1.2 研究内容
        2.1.2.1 土壤压实对城市绿化树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2.1.2.2 土壤压实对城市绿化树种生化特性的影响
        2.1.2.3 土壤压实对城市绿化树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2.2 研究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研究地概况
        2.2.3 土壤压实实验设计
        2.2.4 幼树(苗)光合作用特征参数测定
        2.2.5 幼树(苗)水力结构参数的测定
        2.2.5.1 导水率(Kh)
        2.2.5.2 比导率( Ks)
        2.2.5.3 叶比导率(LSC)
        2.2.6 幼树(苗)生化指标的测定
        2.2.6.1 脯氨酸含量
        2.2.6.2 丙二醛含量
        2.2.6.3 叶绿素含量
        2.2.7 幼苗生长指标的测定
        2.2.8 幼树(苗)抗土壤压实能力综合评定
        2.2.9 研究路线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树(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树(苗)瞬时光合生理特征参数的影响
    3.3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树(苗)光合生理特征参数日变化的影响
    3.4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树(苗)水力结构的影响
        3.4.1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树(苗)导水率的影响
        3.4.2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树(苗)比导率的影响
        3.4.3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树(苗)叶比导率的影响
    3.5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树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5.1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下3 种幼树脯氨酸含量变化
        3.5.2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树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6 不同土壤压实强度对幼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3.7 土壤压实指标之间的佩尔森相关性分析
4 不同城市绿化树种抗土壤压实能力综合评定
    4.1 幼树(苗)抗土壤压实能力综合评价
        4.1.1 隶属函数法评价抗土壤压实能力
    4.2 不同测定指标灰色关联度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详细摘要

(7)樟树缺铁成因及其矫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樟树研究概况
        1.2.1 分布状况
        1.2.2 樟树化学类型划分、特点及利用
    1.3 樟树的主要用途
        1.3.1 城乡园林绿化、美化
        1.3.2 用材
        1.3.3 医药原料
        1.3.4 生物化工原料
    1.4 樟树黄化病研究概况
        1.4.1 樟树黄化病症状
        1.4.1.1 老叶黄化型
        1.4.1.2 新叶黄化型
        1.4.1.3 整株黄化型
        1.4.1.4 内膛黄化型
        1.4.1.5 花叶型
        1.4.2 樟树黄化病的侵染性病原
        1.4.3 樟树黄化病的非生物性病原
        1.4.3.1 温度不适
        1.4.3.2 水分、湿度不适
        1.4.3.3 光照不适
        1.4.3.4 缺素
        1.4.3.5 大气污染
    1.5 樟树黄化病防治研究
    1.6 问题的提出及拟解决的问题
2 樟树失绿黄化症年周期变化规律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土壤各因子浓度年周期变化规律
        2.2.1.1 土壤pH值年周期变化规律
        2.2.1.2 土壤碳酸氢根浓度年周期变化规律
        2.2.1.3 土壤有效铁浓度年周期变化规律
        2.2.1.4 土壤有效磷浓度年周期变化规律
        2.2.1.5 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周期变化规律
        2.2.1.6 土壤各因子浓度间相关性
        2.2.2 叶片营养元素浓度及酶活性年周期变化规律
        2.2.2.1 叶片活性铁、全铁浓度和SPAD值年周期变化规律
        2.2.2.2 叶片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年周期变化规律
        2.2.2.3 叶片氮、磷和钾浓度年周期变化规律
        2.2.2.4 叶片营养元素浓度及酶活性间相关性
    2.3 结论与讨论
3 磷酸根和碳酸氢根对樟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磷酸根浓度对樟树幼苗生物量及铁、锰和锌浓度的影响
        3.2.1.1 不同磷酸根浓度樟树幼苗的生物量
        3.2.1.2 不同磷酸根浓度樟树幼苗的铁、锰和锌浓度
        3.2.2 不同碳酸氢根浓度对樟树幼苗生物量及铁、锰和锌浓度的影响
        3.2.2.1 不同碳酸氢根浓度樟树幼苗的生物量
        3.2.2.2 不同碳酸氢根浓度樟树幼苗的铁、锰和锌浓度
    3.3 结论与讨论
4 樟树幼苗缺铁矫治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苗的培育
        4.1.2 樟树幼苗最佳铁肥筛选
        4.1.3 Fe_2(NH_4)_2(SO_4)_3对樟树幼苗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4.1.4 Fe_2(NH_4)_2(SO_4)_3对樟树幼苗最佳配施材料筛选
        4.1.5 Fe_2(NH_4)_2(SO_4)_3配料H_3BO_3对樟树幼苗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4.1.6 测定项目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樟树幼苗最佳铁肥筛选
        4.2.1.1 不同铁肥樟树幼苗的生物量
        4.2.1.2 不同铁肥樟树幼苗铁锰锌浓度
        4.2.2 Fe_2(NH_4)_2(SO_4)_3对樟树幼苗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4.2.2.1 不同铁肥浓度樟树幼苗的生物量
        4.2.2.2 不同铁肥浓度樟树幼苗铁锰锌浓度
        4.2.3 Fe_2(NH_4)_2(SO_4)_3对樟树幼苗最佳配施材料筛选
        4.2.3.1 不同配施材料樟树幼苗的生物量
        4.2.3.2 不同配施材料樟树幼苗铁锰锌浓度
        4.2.4 Fe_2(NH_4)_2(SO_4)_3配料H_3BO_3对樟树幼苗最佳施用浓度筛选
        4.2.4.1 配施不同H_3BO_3浓度樟树幼苗的生物量
        4.2.4.2 配施不同H_3BO_3浓度樟树幼苗铁锰锌浓度
    4.3 结论与讨论
5 长效复合铁肥对黄化樟树治理效果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铁肥
        5.1.2 供试樟树
        5.1.3 试验设计方案
        5.1.4 采样时间与方法
        5.1.5 测试项目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施肥对叶片营养元素浓度及酶活性的影响
        5.2.1.1 施肥对叶片活性铁、全铁浓度和SPAD值的影响
        5.2.1.2 施肥对叶片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5.2.1.3 施肥对叶片氮、磷和钾浓度的影响
        5.2.1.4 叶片各营养元素浓度及酶活性间的相关性
        5.2.1.5 铁肥量、红壤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各取样期叶片浓度养分影响
        5.2.2 施肥对土壤因子浓度的影响
        5.2.2.1 施肥对土壤pH值、HCO_3~-浓度和有机质含量变化的影响
        5.2.2.2 施肥对土壤水解性氮、速效钾和有效磷浓度变化的影响
        5.2.2.3 施肥对土壤有效铁、锰、铜、锌浓度变化的影响
        5.2.2.4 土壤各元素浓度间的相关性
        5.2.2.5 铁肥量、红壤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各取样期土壤养分浓度影响
    5.3 结果与讨论
6 喷施铁肥对黄化樟树叶片营养的影响
    6.1 材料与方法
        6.1.1 供试树
        6.1.2 试验设计方案
        6.1.3 采样时间与方法
        6.1.4 测试项目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铁肥对叶片活性铁、全铁浓度和SPAD值的影响
        6.2.2 铁肥对叶片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
        6.2.3 铁肥对叶片氮、磷和钾浓度的影响
        6.2.4 叶片各营养元素浓度及酶活性间的相关性
    6.3 讨论与结论
7 碳酸钙对红壤及樟树幼苗生长的影响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设计
        7.1.2 测试项目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不同CaCO_3浓度红壤养分浓度变化
        7.2.1.1 有机质和pH值浓度变化情况
        7.2.1.2 不同CaCO_3浓度水解性氮、速效钾和有效磷浓度变化情况
        7.2.1.3 不同碳酸钙浓度有效铁、锰、铜、锌、钙、镁浓度变化情况
        7.2.1.4 土壤各元素浓度间的相关性
        7.2.2 不同碳酸钙浓度对樟树幼苗生长及铁锰锌浓度的影响
        7.2.2.1 不同碳酸钙浓度樟树幼苗的生物量
        7.2.2.2 不同碳酸钙浓度樟树幼苗铁锰锌浓度变化情况
    7.3 讨论与结论
8 结论
9 论文创新点
10 论文不足点及需要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专利

(8)北方盆栽香樟幼树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香樟光合作用日变化的测定
        1.2.2 香樟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樟光合作用日变化规律
        2.1.1 香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2.1.2 香樟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日变化
        2.1.3 香樟胞间CO2浓度日变化
        2.1.4 香樟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
    2.2 光合-光响应曲线
        2.2.1 香樟的光响应曲线
        2.2.2 香樟的光补偿点、表观光量子效率
3 结果与讨论
    3.1 非气孔因素是导致香樟幼树叶片净光合速率“午休”的主要原因
    3.2 香樟是一种较耐荫的阳性植物

(9)基于代谢组学的植物挥发物的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前言
    2.2 植物代谢组学的概念
    2.3 植物代谢组学的分析过程
        2.3.1 样品制备
        2.3.2 植物代谢组分的分析检测
        2.3.3 植物代谢组学的数据分析平台
    2.4 植物代谢组学的应用
        2.4.1 某些特定种类植物的代谢物组学
        2.4.2 基因功能研究
        2.4.3 代谢途径和代谢工程
        2.4.4 整合植物学研究
        2.4.5 检测外源性化学或物理刺激对植物代谢的影响
        2.4.6 其它方面
    2.5 植物代谢组学的研究展望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利用不同萃取技术研究樟树鲜花代谢靶标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条件
        3.2.4 HS-SPME萃取步骤
        3.2.5 HS-LPME萃取步骤
        3.2.6 MAE-SPME萃取步骤
        3.2.7 定性和定量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HS-SPME分析樟树鲜花的香气成分
        3.3.2 HS-LPME分析樟树鲜花的香气成分
        3.3.3 MAE-HS-SPME分析樟树鲜花的香气成分
        3.3.4 HS-SPME、HS-LPME与MAE-HS-SPME的比较
        3.3.5 应用HS-SPME分析樟树鲜花不同开花期的香气成分
    3.4 结论
第四章 利用HS-SPME-GC-MS快速测定风信子鲜花香气成分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条件
        4.2.4 HS-SPME萃取步骤
        4.2.5 冰冻处理
        4.2.6 不同浓度水杨酸培养风信子
        4.2.7 定性和定量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固相微萃取纤维头的选择
        4.3.2 HS-SPME-GC-MS分析不同颜色风信子鲜花的香气成分
        4.3.3 HS-SPME-GC-MS分析不同开花期的风信子鲜花的香气成分
        4.3.4 冰冻对风信子鲜花的香气成分和活体植物生物标记物的影响
        4.3.5 外源水杨酸对风信子鲜花香气成分的影响
    4.4 结论
第五章 创伤诱导及茉莉酸甲醋对薄荷挥发物释放规律的研究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条件
        5.2.4 机械损伤处理
        5.2.5 喷施茉莉酸甲醋处理
        5.2.6 定性和定量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固相微萃取实验参数的优化
        5.3.2 机械损伤处理后的薄荷叶片挥发物的含量变化
        5.3.3 茉莉酸甲酯处理后薄荷叶片挥发物的含量变化
    5.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芳樟叶黄酮和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樟树简介
    1.2 樟树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1.2.1 樟树的化学成分
        1.2.2 樟树的药理作用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概述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1.3.3 黄酮类化合物的分析检测方法
        1.3.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1.4 多糖的研究进展
        1.4.1 多糖的概述
        1.4.2 多糖的提取分离
        1.4.3 多糖的纯度与分子量检测
        1.4.4 多糖的结构分析
    1.5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芳樟树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2.3 提取过程
        2.2.4 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标准曲线
        2.3.2 芳樟树不同部位中总黄酮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
        2.3.3 芳樟叶中黄酮苷元的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芳樟叶黄酮的提取与纯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2.3 芳樟叶主要成分分析
        3.2.4 芳樟叶黄酮的提取工艺
        3.2.5 芳樟叶黄酮的纯化工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芳樟叶的主要成分
        3.3.2 微波辅助萃取工艺的优化
        3.3.3 大孔树脂纯化工艺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芳樟叶黄酮的分离与结构鉴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及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2.3 HPLC检测
        4.2.4 HPLC-DAD-ESI-MS分析
        4.2.5 Sephadex LH-20柱分离
        4.2.6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精制黄酮中芦丁的含量
        4.3.2 精制黄酮中黄酮苷元的含量
        4.3.3 精制黄酮中主要组分的定性分析
        4.3.4 Sephdax LH-20柱对精制黄酮的分离效果
        4.3.5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芳樟叶多糖的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及仪器
        5.2.2 实验材料
        5.2.3 多糖的提取
        5.2.4 多糖的分离
        5.2.5 多糖纯度鉴定及分子量测定
        5.2.6 多糖的结构鉴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粗多糖的理化性质
        5.3.2 DEAE52-纤维素柱对粗多糖分离效果
        5.3.3 Sephacryl-S400凝胶柱对多糖CLPS-A的分离效果
        5.3.4 多糖CLPS-A2的结构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芳樟叶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及仪器
        6.2.2 实验材料
        6.2.3 芳樟叶提取物的制备
        6.2.4 FRAP法
        6.2.5 DPPH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总抗氧化能力
        6.3.2 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语

四、抗煤烟树种栽培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土壤环境与樟树生长适宜性的调查研究[D]. 刘金尧. 扬州大学, 2019(06)
  • [2]不同栽培模式对苏北地区香樟扦插效果的影响[J]. 张丽华,韩浩章,王晓立,刘宇,李素华. 北方园艺, 2017(06)
  • [3]樟树不同化学型精油主成分时空变异规律及优良单株选择[D]. 胡文杰.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5)
  • [4]香樟扦插育苗试验[J]. 殷国兰,周永丽,鄢武先,杨金亮,冯绍惠,余柏均. 四川林业科技, 2011(06)
  • [5]浙江红山茶遗传多样性分析及观赏价值评价[D]. 谢云.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6]土壤压实对城市绿化树种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D]. 刘爽.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5)
  • [7]樟树缺铁成因及其矫治技术研究[D]. 李利敏. 浙江大学, 2010(10)
  • [8]北方盆栽香樟幼树光合特性的初步研究[J]. 尤扬,贾文庆,姚连芳,申晓辉,刘馈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 2009(04)
  • [9]基于代谢组学的植物挥发物的分析方法研究与应用[D]. 王妍. 浙江工业大学, 2009(08)
  • [10]芳樟叶黄酮和多糖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王先. 厦门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耐煤烟树种栽培试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