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污染水生物陶粒滤池的预处理研究

微污染水生物陶粒滤池的预处理研究

一、微污染水生物陶粒滤池预处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侯奇秀[1](2020)在《低污染水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污染是我国重要的环境问题,污染源既有高污染的废水,也有面源污水、水产养殖废水等低污染的污水。已经受到污染的富营养化水体的水质也符合低污染水的特征。在水污染治理中,低污染水由于水量大,对天然水体的影响大,因此低污染水的治理日益受到重视,但针对高污染废水的处理技术对低污染水处理适应性不强,而当前广泛使用的自然生物处理技术则占地大、稳定性较低。本文针对小型低污染水处理需求,为建立稳定高效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开展了微生物负载填料及其应用工艺研究,本课题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研发了适用于低污染水微生物处理的营养填料。经过碳源筛选、营养配方筛选、填料结构筛选等过程,研发出一种营养填料。采用乙酸钠作为微生物碳源,磷酸二氢钾作为微生物磷源,碳磷比为32。经测试,营养填料的碳磷静态释放效率分别为0.58 mg/(L.h)和4.54 μg/(L.h);稳定状态下氨化和反硝化挂膜生物量分别为10.98 mg/g和7.06mg/g,分别比陶粒填料提高了 110.7%和175.8%;在静态处理实验中的氨化速率可以达到4.527×10-6mol/h,反硝化(脱氮)速率可达2.45×10-6 mol/h,分别比陶粒填料提高了 1 89.7%和181.7%。(2)通过模拟实验优化了微生物处理技术工艺参数。在6 h的动态运行过程中,营养填料组的氨化速率、硝化速率、反硝化(脱氮)速率分别达到了 3.36×10-6mol/h、3.68×10-6 mol/h 和1.98×10-6 mol/h,分别比陶粒填料高 98.8%、50.2%和 127.6%。对总氮、总磷、有机物和总悬浮物的去除率也分别达到了 56.8%、65.5%、61.7%和67.3%,分别比陶粒填料高64.6%、37.9%、35.0%和56.9%。(3)研究了营养填料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特征。通过对生物膜DNA样品的高通量测序及数据分析,发现营养填料负载的生物膜在属水平上的优势类群主要为拟杆菌纲(Bacteroidetes)、互营菌科(Smithella)、鬃毛甲烷菌属(Methanosaeta)、腐螺旋菌科(Saprospiraceae)等;陶粒填料生物膜中最主要的优势种属(在各样品中占比大于5%)包括浮游球衣菌属(Sphaerotilus)、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动胶菌属(Zoogloea)、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噬菌弧菌属(Bacteriovorax)等。营养填料生物膜的生物量、物种数、生物多样性以及脱氮功能菌数量均显着高于陶粒填料。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低污染水微生物处理的研究结果,为建立高效稳定的低污染水原位生物处理技术提供了基础。

赖后伟,刘立,刘畅,李思阳,谌建宇[2](2020)在《改性龟裂填料BAF工艺处理微污染河水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改性龟裂陶粒填料结合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微污染河水效果。结果表明:改性龟裂陶粒结合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处理微污染河水是可行的,且处理效果优于传统普通陶粒。改性龟裂陶粒适用于在微动力条件下,0.25:1低气水比时依然能较好的处理微污染河水,出水好于达到地表水Ⅲ类,这为降低传统曝气生物滤池能耗提供了保证。

白王军[3](2020)在《陶粒滤池预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净化效果及运行参数》文中研究指明对于微污染水源,生物陶粒滤池作为自来水厂的预处理是可行的,在适宜温度下,采用自然挂膜的形式是可以达到出水水质要求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气水比、过滤速度和反冲洗周期的参数选择对运行具有很大的影响。在进水NH3-N、TN和CODCr浓度分别为3.4~3.7、4.3~4.6 mg/L和35.0~38.0 mg/的情况下,稳定运行4 d左右,由出水水质可知,在气水比为1∶1、过滤速度为7 m/h和反冲洗周期为48 h时,NH3-N、TN和COD的去除率为77.1%~83.3%、80.4%~87.0%和51.4%~72.2%,这样既能保证出水的NH3-N、TN和COD达标,又能每天节省运行费用50元左右。

郝松泽[4](2020)在《微污染原水生物滤池/超滤耦合处理工艺优化及膜污染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工厂排污的增加和农田化肥的大量使用,地表水源水中氨氮和有机物浓度显着提高,居民若长期饮用不经处理的高氨氮地表水,可导致人体器官癌变。实践证明,城市水厂采用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对水中的氨氮无明显去除效果,饮用水中氨氮浓度依然存在超标风险。研究发现,采用生物滤池+超滤组合工艺可有效降解氨氮和有机污染物,但该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时会导致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的升高,同时还伴随着严重的膜污染问题。为解决此问题,本研究采用生物过滤+超滤耦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时,通过优化滤料种类的组合,制备新型滤料等方式,旨在提高微污染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三氮”的去除效果,调控超滤膜污染。论文首先考察了常规生物滤池+超滤工艺以及组合滤料的优化对微污染原水中“三氮”的处理效果和对膜污染的影响;其次,通过实验制备出可高效降解“三氮”污染物的新型双金属催化剂,探究其催化降解机理;最后,将该新型催化剂应用到生物滤池工艺中,提出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工艺(BC-Biofilter),通过与超滤工艺耦合处理微污染原水,并分析其作为超滤预处理工艺对膜污染的减缓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当采用常规生物滤池+超滤组合工艺时,常规生物滤池对氨氮和T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到85%和79%。然而,出水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分别提高了130%和65%,超滤膜产生了严重的膜污染问题。通过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图、红外光谱以及凝胶色谱分析手段可知,水体中的芳香蛋白质类和富里酸等有机物是引起超滤膜污染的主要污染物。2、为有效降解生物滤池中因硝化作用产生的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实验对生物滤池中的滤料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活性炭-颗粒硅藻土滤料较活性炭-石英砂、活性炭-沸石滤料这三种组合滤料均对硝酸氮和亚硝酸氮无明显去除效果。然而研究发现活性炭-颗粒硅藻土滤料在减缓超滤膜污染方面显着优于其他两种组合滤料。3、研究发现,将钯-锡金属和Fe0负载到γ-Al2O3-硅藻土载体滤料上制备出的新型双金属催化剂可将硝酸盐氮氮还原成氮气,去除效率可达到78%以上。该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可达到0.42 mg/(L?g?min),催化还原反应符合L-H一阶动力学方程,其再生恢复率高达到99.9%。4、在优化生物滤池中组合滤料时发现,将该双金属催化剂替代常规石英砂滤料,形成的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工艺可有效提高硝酸盐氮的去除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该新型滤池对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和90%以上,出水浓度分别降低到0.13mg/L和0.009mg/L以下。5、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超滤耦合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时具有显着的处理效果。不仅实现水中“三氮”污染物、有机物得到有效去除,超滤膜污染速率也得到有效控制。研究表明,滤池内生化系统可去除水中的芳香蛋白质和富里酸等有机物,有效的防止了有机物对超滤膜造成污染;催化还原反应提高了滤池出水Zeta电位的电负性,胶体颗粒和絮体在静电斥力的作用下不易在膜表面沉积。6、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内形成的微絮凝,可去除水体中粒径在200-350nm的胶体颗粒,有效的防止超滤膜过滤孔径的堵塞,同时微絮凝可有效降低胶体颗粒与超滤膜之间的范德华作用力,改变双电层作用力的方向,从而可保证絮体在膜表面形成高孔隙率滤饼层。双金属催化生物滤池内发生的生物降解、催化还原和微絮凝的协同作用,不仅解决了微污染饮用水中的“三氮”问题,同时可有效减缓超滤膜污染。

王朋[5](2020)在《地表水厂应对微污染水的工艺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在净水厂常规处理工艺中,水源水的有机污染是导致工艺运行质量下降和水质问题的主要原因。作为山东省高密市重要饮用水源的城北水库,其上游水源为峡山水库水和黄河水,水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有机物污染问题。两种水源水交替或混合进入城北水库,水质波动和不稳定性显着,增加了水质处理的难度。常规工艺水厂难以保证水质达标,需进行工艺优化和升级。本文以山东省高密市孚日水厂为依托,以城北水库水源水为研究对象,针对微污染水中的有机物去除开展研究,通过实验室试验和生产现场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现有常规工艺进行强化试验,并通过生物预处理试验探讨工艺升级改造的可行性。试验通过对不同的单体工艺及其组合进行效果验证和评价,对工艺参数进行了测试优化,形成研究结论如下:(1)强化混凝可有效提高常规处理工艺对原水中的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本试验通过投加PAC絮凝剂和PAM助凝剂,结合高锰酸钾预氧化和粉末活性炭吸附达到强化混凝的效果。通过对PAC单独投加和PAM助凝剂投加试验,确定PAC和PAM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70mg/L和0.05mg/L;“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在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分别为0.6mg/L和15mg/L的条件下,对浊度、色度、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7.38%、47.83%、53.12%和18.26%。(2)试验结果表明,曝气生物滤池(BAF)预处理微污染水效果显着,1500mm滤料对浊度、色度、CODMn、UV254、藻类和氨氮的日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0.81%、48.11%、20.83%、7.13%、51.28%和31.13%;“BAF-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对浊度、色度、CODMn和UV254的去除率分别为97.00%、89.72%、55.45%和35.59%,比“高锰酸钾-粉末活性炭”工艺分别提高了9.62%、41.89%、2.33%和17.33%。(3)BAF实验中采用火山岩填料,发现1500mm滤层对有机物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800mm滤层;为保证处理效果,COD负荷不宜超过5 kg/(m3·d),水力负荷不宜超过8 m3/(m2·h);另外,当水温低于10℃时,CODMn去除率下降明显;原水的溶解氧浓度高于6mg/L,停止曝气未对CODMn去除效果产生影响。(4)试验表明颗粒活性炭(GAC)-石英砂双层滤料过滤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砂滤池。炭砂过滤(GSF)对浊度、色度、CODMn、UV254和氨氮的日均去除率达到了75.32%、57.88%、27.27%、25.01%和28.54%,分别比普通砂滤高出5.50%、10.13%、14.63%、14.03%和8.03%。生物降解作用抵消了部分因吸附碘值下降引起的有机物去除率下降趋势,pH与溶解氧的变化量可以作为生物降解作用的参考依据。(5)试验表明炭砂双层滤料滤池反洗周期比单层砂滤池更长。通过滤层水头损失与滤后水浊度测定确定当前反洗周期为48h;通过反冲洗强度与滤层膨胀率的测试,确定水洗强度为12L/(s·m2);通过活性炭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分析,结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确定了炭砂过滤进水CODMn的限值为4mg/L;综合考虑活性炭运行寿命、成本及滤池结构情况,探讨了单层砂滤池改造为炭砂滤池的可行性。(6)试验表明BAF作为预处理工艺可以显着提高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原水污染严重时可以采用BAF-粉末活性炭组合工艺,同时可以用炭砂双层滤料进行强化过滤以提高CODMn去除率,为水厂优化改造提供了思路;在当前不具备预处理设施建设条件的前提下,对强化混凝可以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或与粉末活性炭联用;水厂仍应进行深度处理设施建设规划,以确保水质满足国标要求。

马翠[6](2017)在《一体化生物沉淀池对微污染水的净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体中的微污染物质给公众的健康带来较大危害,然而传统净水工艺又不能有效去除这些物质。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饮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一切都对净化工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国内外目前给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热点与应用情况看,除了强化传统的水处理工艺之外,根据原水水质特征,将各种物理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与现有传统处理工艺联用,优化组合成新的净水工艺,是当前受微污染水的水质净化基本技术对策。本文提出了一款既保证平流式沉淀池功能不受影响,又可以同步脱氮除磷、降低有机负荷的一体化生物沉淀池。通过对进水pH及转速的调整,得到了反应器的最佳pH值和转速,并通过持续监测,证实了本装置在不同的水温状况下都有良好的处理能力;通过抗冲击负荷实验明确了其抗冲击负荷能力;此外,运用高通量测序手段探索了盘片表面不同位置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其与微污染物质降解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耐冲击负荷方面:生物转盘的设置以及进水有机负荷的变化并未对平流式沉淀池原有的悬浮物去除功能存在显着影响;在进水低负荷(有机负荷<0.27g?/(m2?d)、水力负荷<0.064 m3/(m2·d))条件下,反硝化菌和聚磷菌对有限碳源存在竞争关系,提高系统冲击负荷,可缓解体系碳源不足的问题,TP的去除性能略有增强,但反硝化过程将受到一定抑制;进水有机负荷增至0.27 g?/(m2?d)以上时,水中氮源相对不足,出水中的TOC含量呈现一定程度的上升趋势,但绝对增加量并不显着;在进水水力负荷<0.064 m3/(m2·d)时,随着水力负荷的上升,生物沉淀池对颗粒物、有机组分和NH4+-N的去除相对稳定,充分表明一体化生物沉淀池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2)运行影响因素方面:维持进水水温、p H以及水力负荷分别在2735℃、7.0和0.064 m3/(m2?d)条件下,控制生物沉淀池转速在5 r/min以内有助于对悬浮颗粒、有机组分、NH4+-N和TP的同步去除;系统NH4+-N和TOC的平均去除率受低温影响程度较大,当进水温度低于5℃时,NH4+-N和TO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同等条件下25℃30℃平均去除率的1.5倍和3.2倍;弱碱环境(pH=8)有利于生物沉淀池对NH4+-N、有机物、TP的同步去除,其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58%、85%,在此基础上增大或降低进水pH值,均不利于NH4+-N、有机物、TP等物质的去除。(3)微生物群落结构与污染物质降解关联性方面:从进水端经中间段至出水端,盘片表面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但转盘细菌的丰富度表现为中间段>进水端>出水端,而真菌的丰富度表现为出水端>中间段>进水端;进一步研究发现系统有机组分降解和脱氮作用主要发生在生物沉淀池中前段,TP的高效去除主要通过混凝沉淀作用;变形菌门和自然序列LKM11分别占细菌和真核生物总量的75%和49.7%以上,在抵抗恶劣环境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异养菌群总量沿程变化不大,轮虫、漫游虫属沿程相对丰度增大,可以有效控制出水中细菌及部分颗粒性有机物浓度,另外,出水端可能出现难降解有机物累积现象。

胡常浩[7](2013)在《暴雨期东江高污染水源强化生物预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东江东莞段水厂主要采用混凝-沉淀-过滤-氯消毒的自来水常规处理工艺,原水就近取自东江。近年来,水质出现明显下降,特别是暴雨期间,水源氨氮和有机物的污染较为严重,并伴有异臭、异味。针对东江水源暴雨期突发氨氮、有机物和嗅味污染,采用投加粉末活性炭、高锰酸钾等强化常规处理措施效果有限,难以实现水质达标。生物预处理工艺虽然具有去除突发污染物的能力,但是长期在微污染环境下运行的生物预处理系统面对突发高污染原水难以及时发挥其生物净化作用,需要一段适应期,常常生物预处理系统尚未适应,水源高污染状态已经缓解。因此,需要研发强化生物预处理技术。本文主要针对暴雨期东江突发高污染水源,以东江东莞段某水厂原水展开中试研究,对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HUBAF)生物预处理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化措施,研究强化HUBAF工艺应对水源突发臭味、氨氮以及有机物污染状况时的处理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HUBAF+常规处理具有一定的抗氨氮冲击负荷的能力。水源突发微氨氮污染时,HUBAF+常规处理出水氨氮满足小于0.5mg/L的净水目标;水源突发高氨氮污染时,HUBAF+常规出水超出了0.5mg/L试验净水目标,但是HUBAF+常规出水在历经14个小时后出水氨氮达到0.5mg/L的要求,并且去除率稳定在99%左右。(2)HUBAF除臭主要是靠陶粒表面大量的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HUBAF+常规处理具有一定的除臭能力,但是由于滤速达到16m/h,短停留时间限制了HUBAF对臭阈值的去除,导致除臭能力有限。HUBAF+常规处理对CODMn的去除率相比常规处理工艺有所提高,但是不管是微氨氮污染还是高氨氮污染,HUBAF+常规出水CODMn均不能保证小于2.0mg/L的净水目标。(3)针对东江水源,确定硝酸菌促生药剂投加周期为两周并且每次投加24h,能够保证HUBAF中硝酸细菌保持着较高的生物活性,在投加周期内不管是遇突发微氨氮污染还是高氨氮污染,都能高效及时的将氨氮处理至达标;其应对1.091.33mg/L的突发微污染时,HUBAF出水氨氮值在0.080.13mg/L之间,应对1.802.02mg/L的突发高氨氮污染时,HUBAF出水氨氮值在0.100.14mg/L之间。(4)两周一次投加硝酸菌促生药剂,每次投加24h,并在水源突发污染时,通过预投8mg/L粉末活性炭和0.8mg/L高锰酸钾后,在保证氨氮和亚硝酸盐氮高效去除的情况下,全部去除致臭物质以及伴随突发高氨氮污染的CODMn降解到小于2.0mg/L的试验目标。

高建文,何圣兵,陈雪初,王虹,孔海南[8](2011)在《含氮微污染地表水处理技术回顾》文中研究指明微污染水中的氮含量超标不但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而且通过饮水途径危害人体的健康安全。微污染水体脱氮已经成为我国水环境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该文综述了含氮微污染水代表性处理技术及其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并对处理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讨论。

陈德业[9](2011)在《微污染饮用水源水生物预处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珠江广州河段微污染饮用水源水,开展生物预处理工艺中试试验研究,分析研究生物预处理工艺的净水效果和净水特性,同时研究各工艺的优缺点和运行的安全稳定性,为微污染饮用水源水生物预处理工程运用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接触氧化沟在水温为15~21℃,水量为25m3/h,气水比为2,填料总接触时间为1.9h的工况下,IV段相对于原水氨氮、亚硝酸盐氮、CODMn、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0%、50.0%、44.7%、69.4%;系统的水面坡降为I=0.00027;I段与II段片状填料积泥不均匀,III段和IV段由于受到前段填料的保护,其积泥现象不严重,可以正常工作;当原水氨氮浓度值为5~6mg/L时,选取气水比1.8~2.1比较合适。(2)悬浮球流化池工艺丰水期期间最佳运行参数为:停留时间约2.0 h,悬浮球平均填充率约31.3%,气水比11.5:1;枯水期期间最佳运行参数为:停留时间约3.2 h,悬浮球平均填充率约35.6%,气水比约3.2:1。悬浮球流化池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单位水量耗电量分别为0.0357(kw·h)/吨水和0.115(kw·h)/吨水。(3)降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在进水量为15m3/h、滤速为8m/h、气水比为2:1的工况下,对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为81.0%,对CODMn的平均去除率约为20%~60%。叠式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在枯水期,滤速为8.00m3/h、滤料接触时间为30min、气水比为1.34~2.66:1的工况下,对原水氨氮、亚硝酸盐氮、CODMn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6.7%、65.8%、27.6%和68.9%;在丰水期,滤速为12.5m3/h、滤料接触时间为19min、气水比为0.3的工况下,对原水氨氮、亚硝酸盐氮、CODMn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5.9%、70.5%、32.8%和50.6%;二级UBAF反冲洗适合采用两种反冲洗方式:第一种反冲洗方式是在通水条件下单气反冲洗30min,每天2次;第二种反冲洗方式是进行气水联合反冲洗,每周1次。“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常规处理”工艺中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强化了后续常规工艺中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的去除。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与叠式曝气生物滤池相比,少了能起主要除浊作用的一级滤池,致使系统投入运行后,水头损失日渐增长,曝气不均匀,反冲后12h内,氨氮去除效果逐渐降低。(4)叠式曝气生物滤池具有高效,稳定性高,反冲洗周期长等特点,但同时也存在机电设备较多,运行管理较复杂,尚没有大规模采用曝气生物滤池进行给水生物预处理的工程实例等问题;悬浮球流化池工艺具有运行管理较简单,但水力停留时间较长,流化不均匀,占地面积大等特点;接触氧化沟系统通过不同的填料组合,实现填料比表面积合理分布,可以缓解填料积泥,但是填料及河床积泥的趋势客观存在,往往只能依靠人工清理,故维护管理的难度增大。但是在拥有天然输水河道的特定情况下,采用表面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沟工艺不需要兴建庞大的构筑物,既节约大量用地,又减少工程构筑物投资,因而是一种具有竞争力的工艺。

陶光华[10](2010)在《曝气生物滤池在城市饮用净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广州市正在建设西江引水工程。为确保供水水质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和《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 94-2005),西江引水后仍需针对氨氮和有机微污染进行水厂工艺升级改造。而当西江引水出现事故停水启用珠江西航道备用水源时,只有增加生物预处理工艺才能保证供水水质逐步达标。本文研究了西江原水条件下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的净水效果,并针对汛期水源突发污染的情况开展应急处理试验研究。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针对西江原水,采用曝气生物滤池(UBAF)进行预处理,其后续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出水可实现水质目标。对于汛期西江原水,常规处理工艺出水氨氮、CODMn未能全部实现水质目标。在汛期西江原水氨氮浓度突然增大至0.891~0.984mg/L,常规处理工艺出水氨氮值为0.564~0.619mg/L ;在洪水期间,当CODMn为4.48~6.24mg/L,金本水厂常规处理工艺砂滤池出水CODMn为1.85~2.38mg/L。2. UBAF+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对CODMn的去除效果比单独采用“常规处理”工艺高23%以上,可进一步改善饮用水水质,减少消毒副产物,有利于提高自来水厂供水水质达到《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的保证率。在原水CODMn为3.18~3.26mg/L时,“UBAF+常规生物强化工艺”中试系统出水CODMn 1.69~1.77mg/L,如果此时仅采用常规处理工艺,其出水CODMn存在>2.0mg/L的风险。3. UBAF+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适合处理低氨氮原水,并且可在短时间(24h)内有效应对西江原水1.0~2.0mg/L氨氮突发污染。在原水氨氮为1.05~2.26mg/L时,UBAF出水氨氮为0.2~0.47mg/L,UBAF+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出水氨氮为0.01~0.14mg/L。原水投加硫酸铵试验表明,氨氮为3.01~3.98mg/L,UBAF出水氨氮为0.22~0.93mg/L,UBAF+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出水氨氮为0.06~0.46 mg/L。当原水氨氮分别为1.0mg/L和2.0mg/L左右时,UBAF+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分别在3h和10h后出水氨氮值<0.5mg/L,在5h和12h后UBAF出水氨氮<0.5mg/L,去除率可达到50%以上。4.根据汛期和枯水期西江原水不同的水质特点,试验比较了气水比对UBAF去除效果及污泥回流对沉淀池生物强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汛期,UBAF气水比为0.3~0.5:1和其后续沉淀池污泥回流比为10%时,对氨氮、亚硝酸盐氮和浊度的去除效果较好,对CODMn的去除率可以提高23%以上;在枯水期原水氨氮等污染物浓度较低的情况下,UBAF不曝气运行和其后续沉淀池污泥回流比为10%时,对CODMn的去除率可以提高约4.9%。5.对于西江原水,UBAF过滤水头损失为10.4~24.5cm,采用气水联合反冲洗方式,即先气冲3min,气冲洗强度为20L/(m2·s),再气水联合冲5min,气冲洗强度为15L/(m2·s),水冲洗强度为8L/(m2.s),共8min,反冲洗后UBAF水头损失恢复较好。在洪水期可选取UBAF反冲周期为1~2天,在枯水期可选取UBAF反冲周期为6~7天。

二、微污染水生物陶粒滤池预处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污染水生物陶粒滤池预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低污染水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地表水类型及污染状况
        1.1.1 我国地表水类型
        1.1.2 我国地表水污染状况
    1.2 低污染水概况
        1.2.1 低污染水概念
        1.2.2 低污染水类型
        1.2.3 低污染水理化特征
    1.3 低污染水处理技术
        1.3.1 低污染水处理主要对象和目标
        1.3.2 低污染水处理工艺研究进展
        1.3.3 现有工艺存在的问题
    1.4 生物除氮技术
        1.4.1 微生物除氮各环节机制及影响因素
        1.4.2 微生物除氮主要工艺
        1.4.3 生物除氮营养填料研究进展
    1.5 微生物除磷技术
        1.5.1 微生物除磷技术机制及影响因素
        1.5.2 微生物除磷主要工艺
    1.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低污染水处理营养填料研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碳源筛选
        2.2.2 填料的营养配方筛选
        2.2.3 营养填料制作工艺筛选
        2.2.4 实验用低污染水及水质测定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及分析
        2.3.1 营养填料碳源筛选
        2.3.2 营养填料营养配方筛选实验数据及结果
        2.3.3 营养填料制作工艺筛选
    2.4 讨论
        2.4.1 碳源类型对低污染水生物除氮速率的影响
        2.4.2 营养配比对低污染水生物除氮速率的影响
        2.4.3 营养填料制作工艺对低污染水生物除氮速率的影响
    2.5 小结
第三章 低污染地表水处理工艺建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装置设计
        3.2.2 实验装置运行参数及测试方法
        3.2.3 模拟装置小试实验方法
        3.2.4 模拟装置长期运行实验方法
        3.2.5 实际应用装置运行处理实验方法
        3.2.6 数据分析
    3.3 结果及分析
        3.3.1 模拟装置小试过程水质变化
        3.3.2 模拟装置各环节反应速率对比
        3.3.3 模拟装置各污染指标去除率对比
        3.3.4 模拟装置长期运行各污染指标去除率对比
        3.3.5 实际装置运行处理效果数据
    3.4 讨论
        3.4.1 模拟装置除磷效果差异分析
        3.4.2 模拟装置去除COD效果差异分析
        3.4.3 模拟装置去除SS效率差异分析
        3.4.4 模拟装置除氮效率差异分析
        3.4.5 模拟装置长期运行去除率差异分析
        3.4.6 实际装置运行效果数据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营养填料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特性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单位质量填料生物膜细胞总数测试方法
        4.2.2 生物膜样品DNA提取方法
        4.2.3 高通量测序基本信息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及分析
        4.3.1 单位质量填料生物膜细胞总数对比
        4.3.2 不同填料生物膜的生物多样性对比
        4.3.3 不同填料生物膜的物种组成对比
        4.3.4 不同填料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功能对比
    4.4 讨论
        4.4.1 不同填料生物膜细胞总数差异分析
        4.4.2 不同填料生物膜生物多样性差异分析
        4.4.3 不同填料生物膜的物种组成差异分析
        4.4.4 不同填料生物膜微生物群落功能差异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陶粒滤池预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净化效果及运行参数(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材料及设施
    1.1 试验材料
    1.2 运行工艺
    1.3 陶粒滤池
        (1)陶粒滤池
        (2)曝气系统
        (3)反冲洗系统
        (4)反冲洗废水池
2 原水水质
3 水质分析项目
4 试验运行
5 试验结果
    5.1 曝气量的气水比
    5.2 过滤速度
    5.3 反冲洗周期
6 结论

(4)微污染原水生物滤池/超滤耦合处理工艺优化及膜污染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饮用水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1.1.2. 饮用水源突出存在的问题
    1.2. 微污染饮用水的现状及危害
    1.3. 超滤膜工艺处理微污染原水
        1.3.1. 膜分离技术
        1.3.2. 超滤膜技术
        1.3.3. 膜过滤预处理工艺
    1.4. 混凝预处理工艺
        1.4.1. 混凝工艺介绍
        1.4.2. 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1.5. 生物滤池预处理技术
        1.5.1. 生物滤池工艺介绍
        1.5.2. 常规生物滤池滤料的国内外研究
        1.5.3. 常规生物滤池工艺处理饮用水的不足之处
    1.6. 改性滤料的研究和应用
    1.7.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水源和主要分析手段
    2.1. 实验水源
    2.2. 实验装置介绍
    2.3. 主要分析方法和分析手段
        2.3.1.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
        2.3.2. 实验室检测方法
第三章 常规滤料生物滤池预处理微污染饮用水以及超滤污染的研究
    3.1. 引言
    3.2. 混凝剂投加量的优化
        3.2.1. 混凝剂投加量对污染物的去除
        3.2.2. 混凝预处理对超滤过滤性能的影响
    3.3. 常规滤料生物滤池前期特征研究
        3.3.1. 生物滤料挂膜
        3.3.2. 生物滤料挂膜期间三氮的去除规律
    3.4. 常规生物滤池预处理
    3.5. 组合预处理超滤工艺污染物特征分析
        3.5.1.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EEM)
        3.5.2. 电镜分析
        3.5.3. 红外光谱分析
        3.5.4. 分子量分析
    3.6. 超滤膜污染分析
    3.7.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滤料的生物滤池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装置
    4.3. 三种生物滤池污染物处理效果
        4.3.1. 对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4.3.2. 三种滤池沿程污染物浓度分析
    4.4. 不同滤料生物滤池预处理对超滤膜污染的影响
        4.4.1. 超滤膜过滤性能分析
        4.4.2. 污染物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硝态氮/亚硝态氮催化还原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介绍
    5.3. 结果讨论与分析
        5.3.1. 还原性铁粉Fe~0投加量
        5.3.2. 溶液p H值
    5.4. 动力学研究
        5.4.1. 动力学模型
        5.4.2. 动力学拟合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多孔复合催化剂滤料改性研究
    6.1. 引言
    6.2. 复合催化剂滤料制备方法
    6.3. 不同活性组分复合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6.3.1. 不同活性组分催化剂催化性能
        6.3.2. 不同活性组分催化剂的硝态氮还原反应动力学分析
    6.4. 复合催化剂及载体的选择
        6.4.1. 滤料复合载体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6.4.2. 复合载体催化性能差异原因分析
    6.5. 复合催化剂滤料的再生和再使用
    6.6. 小结
第七章 改性双金属催化滤料生物滤池/超滤组合工艺高效去除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介绍
    7.3. BC-Biofilter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7.3.1. 改性滤料对三氮的去除效果
        7.3.2. 改性滤料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7.4. 组合工艺污染物去除效果分析
    7.5. BC-Biofilter对超滤膜过滤性能的影响及污染分析
        7.5.1. 预处理工艺对比分析
        7.5.2. 超滤膜过滤性能对比
        7.5.3. BC-Biofilter预处理污染物分析
    7.6. BC-Biofilter对超滤膜污染形态的影响分析
        7.6.1. 膜表面污染对比分析
        7.6.2. pH对滤饼层微絮体形态的影响
        7.6.3. Zeta对滤饼层孔隙率的影响
        7.6.4. 微絮凝对超滤膜孔堵塞的影响分析
        7.6.5. 不同预处理工艺污染物与超滤膜界面相互作用能分析
    7.7.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5)地表水厂应对微污染水的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地表水微污染状况
        1.1.2 水源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质
        1.1.3 孚日水厂水源水现状
    1.2 孚日水厂工艺及运行现状
        1.2.1 孚日水厂工艺流程
        1.2.2 主要处理构筑物、设施及设计运行参数
        1.2.3 水厂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微污染水中有机物的处理现状
        1.3.1 传统工艺强化处理技术
        1.3.2 预处理技术
        1.3.3 深度处理技术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创新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用原水水质
    2.2 实验分析项目及仪器
    2.3 实验药品
    2.4 主要实验材料
        2.4.1 粉末活性炭
        2.4.2 火山岩
        2.4.3 颗粒活性炭
    2.5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强化混凝试验研究
        3.1.1 铁盐混凝剂混凝试验
        3.1.2 PAC投加量试验
        3.1.3 PAM助凝试验
        3.1.4 KMnO4+PAC+PAM试验
        3.1.5 粉末活性炭+PAC+PAM试验
        3.1.6 KMnO4-粉末活性炭联用试验
        3.1.7 小结
    3.2 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试验研究
        3.2.1 BAF参数选择与挂膜启动
        3.2.2 BAF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2.3 影响BAF运行效果的因素
        3.2.4 BAF对后续处理工段的影响
        3.2.5 小结
    3.3 炭砂双层滤料强化过滤试验研究
        3.3.1 试验期间滤前水水质情况
        3.3.2 炭砂过滤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3.3.3 炭砂过滤对pH与溶解氧的影响
        3.3.4 炭砂过滤反洗周期与参数的确定
        3.3.5 存在问题及改造可行性分析
4 讨论
    4.1 强化混凝对有机物去除的效果差异和影响
    4.2 BAF对氨氮的去除影响因素
    4.3 工艺试验合理性及存在不足
        4.3.1 试验数据
        4.3.2 存在不足
    4.4 展望
5 结论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7 致谢

(6)一体化生物沉淀池对微污染水的净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我国水环境现状
        1.1.1 我国水资源现状
        1.1.2 我国水污染现状
    1.2 微污染水强化净化技术
        1.2.1 预处理技术
        1.2.2 常规工艺强化技术
        1.2.3 深度处理技术
    1.3 生物转盘技术在微污染饮用水中的应用
        1.3.1 生物转盘的构造及其对水质净化原理
        1.3.2 生物转盘处理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
        1.3.3 生物转盘在净化微污染水方面的研究现状
    1.4 本文选题思路与研究内容
        1.4.1 选题思路
        1.4.2 研究内容
2 生物沉淀池启动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装置
        2.1.2 工艺流程
        2.1.3 挂膜原水水质
        2.1.4 挂膜工艺操作方法
        2.1.5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挂膜启动阶段
        2.2.2 生物相镜检结果
    2.3 本章小结
3 生物沉淀池运行效果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装置
        3.1.2 实验用水
        3.1.3 实验方法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进水有机负荷下系统的运行效果
        3.2.2 不同水力负荷下系统的运行效果
    3.3 本章小结
4 生物沉淀池运行影响因素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装置
        4.1.2 实验用水
        4.1.3 实验方法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转盘转速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分析
        4.2.2 进水水温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分析
        4.2.3 进水pH值对系统运行的影响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盘片微生物群落演替及其与水质净化的关联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2 基因组DNA提取
        5.1.3 PCR扩增
        5.1.4 高通量测序与序列分析
        5.1.5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细菌群落结构演替特征
        5.2.2 真菌群落结构演替特征
        5.2.3 微生物与水质净化的关联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7)暴雨期东江高污染水源强化生物预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饮用水水源现状及水质标准发展
        1.1.1 研究饮用水水源状况
        1.1.2 饮用水水质标准发展
    1.2 生物预处理技术在给水处理中的应用现状
        1.2.1 接触氧化池技术
        1.2.2 悬浮填料流化池技术
        1.2.3 硝化细菌包埋技术
        1.2.4 曝气生物滤池技术
    1.3 生物预处理技术强化的应用现状
        1.3.1 曝气生物滤池内置粉末活性炭技术
        1.3.2 曝气生物滤池高锰酸钾预氧化技术
    1.4 课题研究背景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内容
        1.5.1 研究技术路线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工艺流程与试验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试验工艺流程
        2.1.2 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
        2.1.3 常规处理试验装置
        2.1.4 小试曝气生物滤池
    2.2 试验水厂水源水质现状
    2.3 水质检测项目与方法
        2.3.1 水质检测项目与检测方法
        2.3.2 试验水质检测目标
第三章 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研究
    3.1 研究思路
    3.2 高速给水曝气生物滤池的启动
        3.2.1 氨氮的变化情况
        3.2.2 亚硝酸盐氮的变化情况
        3.2.3 COD_(Mn)的变化情况
    3.3 应对突发微氨氮污染时 HUBAF+常规处理效果分析
        3.3.1 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去除效果分析
        3.3.2 臭味和 COD_(Mn)去除效果分析
    3.4 应对突发高氨氮污染时 HUBAF+常规处理效果分析
        3.4.1 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分析
        3.4.2 臭味和 COD_(Mn)去除效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投加硝酸菌促生药剂强化氨氮去除效果研究
    4.1 研究思路
    4.2 预投硝酸细菌促生药剂强化 HUBAF 试验研究
        4.2.1 突发微氨氮污染时 HUBAF+常规处理净水效果分析
        4.2.2 突发高氨氮污染时 HUBAF+常规处理净水效果分析
    4.3 硝酸菌促生药剂投加方式研究
        4.3.1 硝酸菌促生速率的研究
        4.3.2 硝酸菌促生药剂时效性研究
    4.4 预投加硝酸菌促生药剂 HUBAF 抗氨氮冲击负荷试验研究
        4.4.1 去除能力达 4.0mg/L 时硝酸菌促生速率的研究
        4.4.2 投加周期的初期 HUBAF 应急处理效果
        4.4.3 投加周期的末期 HUABF 应急处理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置粉末活性炭与预投高猛酸钾强化有机物及臭味去除效果研究
    5.1 研究思路
    5.2 内置粉末活性炭强化 HUBAF 试验研究
        5.2.1 粉末活性炭投加量优化试验
        5.2.2 水头损失变化情况
        5.2.3 水源突发污染时内置粉末活性炭强化 HUBAF 应急处理效果
    5.3 水源突发污染时内置粉末活性炭与预投加高锰酸钾联用技术的应急处理效果
        5.3.1 高锰酸钾投加量优化试验
        5.3.2 应对突发污染时处理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8)含氮微污染地表水处理技术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 饮水水源氮污染处理主体技术
    1.1 滤料介质
    1.2 温度
    1.3 溶解氧 (DO)
    1.4 水力负荷
    1.5 反冲洗
2 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修复技术———人工湿地
    2.1 溶解氧 (DO)
    2.2 温度
    2.3 碳源
3 氮污染地表水脱氮研究
    3.1 碳源的研究进展
        3.1.1 化工产品
        3.1.2 植物生物基质
4 结论与展望

(9)微污染饮用水源水生物预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1 水资源现状
        1.1.1 水资源短缺
        1.1.2 水资源污染
    1.2 生物预处理工艺概况
    1.3 课题研究背景
        1.3.1 广州饮用水源水水质
        1.3.2 试验水源概况
        1.3.3 课题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试验设计
    1.6 水质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第二章 弹性接触氧化沟工艺
    2.1 试验概况
        2.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2 工艺流程
        2.1.3 主要工艺参数
    2.2 弹性填料的挂膜启动
    2.3 净水效果分析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数据分析
    2.4 水头损失
        2.4.1 试验方法
        2.4.2 试验数据分析
    2.5 工艺的预氧化作用
        2.5.1 试验方法
        2.5.2 试验结果与讨论
        2.5.3 结论
    2.6 接触氧化沟池底积泥情况
    2.7 曝气分段与充氧效率的研究
        2.7.1 曝气分段
        2.7.2 气水比的研究
        2.7.3 氧利用率的研究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浮球流化池工艺
    3.1 试验概况
        3.1.1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2 工艺流程
        3.1.3 主要工艺参数
    3.2 净水效果分析
        3.2.1 丰水期净水效果分析
        3.2.2 丰水期运行参数的确定
        3.2.3 枯水期净水效果分析
        3.2.4 枯水期运行参数的确定
    3.3 气水比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3.3.1 运行工况
        3.3.2 气水比对去除氨氮的影响
        3.3.3 气水比对亚硝酸盐氮积累的影响
        3.3.4 气水比对去除浊度的影响
    3.4 工程试验耗电量
        3.4.1 丰水期耗电量
        3.4.2 枯水期耗电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4.1 降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4.1.1 试验概况
        4.1.2 净水效果分析
        4.1.3 微生物特性分析
    4.2 叠式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4.2.1 试验概况
        4.2.2 净水效果分析
        4.2.3 水头损失分析
        4.2.4 经济分析
    4.3 “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常规处理”工艺
        4.3.1 试验概况
        4.3.2 净水效果分析
        4.3.3 反冲洗方式
        4.3.4 运行问题及解决方案
    4.4 本章小结
        4.4.1 降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4.4.2 叠式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4.4.3 “升流式曝气生物滤池+常规处理”工艺
第五章 生物预处理工艺优缺点
    5.1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5.2 悬浮球流化池工艺
    5.3 接触氧化沟工艺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曝气生物滤池在城市饮用净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饮用水源水质现状
        1.1.2 饮用水源水中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1.1.3 饮用水质标准的发展
    1.2 饮用水净水工艺
        1.2.1 常规给水处理工艺及其强化工艺
        1.2.2 深度处理工艺
        1.2.3 生物预处理工艺
    1.3 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简介
        1.3.1 给水曝气生物滤池的应用特点
        1.3.2 曝气生物滤池后续常规处理生物强化工艺
        1.3.3 曝气生物滤池在给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背景
    1.5 课题的概况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装置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装置
        2.1.1 工艺流程
        2.1.2 曝气生物滤池试验装置
        2.1.3 常规处理试验装置
    2.2 给水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关键参数选择
        2.2.1 滤料
        2.2.2 流向
        2.2.3 滤速
        2.2.4 气水比
        2.2.5 水温
        2.2.6 反冲洗
    2.3 西江水源水质现状
    2.4 试验方法
    2.5 水样的检测项目及方法
第三章 中试试验系统的启动
    3.1 给水曝气生物滤池的启动
    3.2 常规处理中试的启动与“金本水厂”常规工艺净水效果对比研究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UBAF+常规处理”与“常规处理”工艺对西江原水的净水效果研究
    4.1 汛期西江原水净水效果对比分析
        4.1.1 UBAF+常规处理工艺净水效果
        4.1.2 常规处理工艺净水效果
        4.1.3 汛期污泥回流对沉淀池净水效果的影响
    4.2 枯水期西江原水净水效果对比分析
        4.2.1 UBAF+常规处理工艺净水效果
        4.2.2 常规处理工艺净水效果
        4.2.3 枯水期污泥回流对沉淀池净水效果的影响
    4.3 水质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UBAF+常规处理工艺在西江原水突发氨氮污染时的净水效果研究
    5.1 原水氨氮污染时净水效果分析
    5.2 人工加铵模拟氨氮突变时UBAF+常规处理工艺的净水效果分析
        5.2.1 进水氨氮为1.0mg/L时净水效果分析
        5.2.2 进水氨氮为2.0mg/L时净水效果分析
        5.2.3 进水氨氮为3.0~4.0mg/L时净水效果分析
        5.2.4 对其他指标的净水效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曝气生物滤池水头损失及其冲洗周期
    6.1 曝气生物滤池水头损失及其冲洗周期
        6.1.1 反冲洗作用与方式
        6.1.2 反冲洗周期的确定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微污染水生物陶粒滤池预处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低污染水的微生物处理技术研究[D]. 侯奇秀.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2]改性龟裂填料BAF工艺处理微污染河水效果分析[A]. 赖后伟,刘立,刘畅,李思阳,谌建宇. 202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 2020
  • [3]陶粒滤池预处理微污染原水的净化效果及运行参数[J]. 白王军. 净水技术, 2020(08)
  • [4]微污染原水生物滤池/超滤耦合处理工艺优化及膜污染调控研究[D]. 郝松泽.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5]地表水厂应对微污染水的工艺优化研究[D]. 王朋.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6]一体化生物沉淀池对微污染水的净化性能研究[D]. 马翠.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7(06)
  • [7]暴雨期东江高污染水源强化生物预处理技术研究[D]. 胡常浩. 华南理工大学, 2013(S2)
  • [8]含氮微污染地表水处理技术回顾[J]. 高建文,何圣兵,陈雪初,王虹,孔海南. 净水技术, 2011(06)
  • [9]微污染饮用水源水生物预处理工艺研究[D]. 陈德业.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曝气生物滤池在城市饮用净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陶光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0(04)

标签:;  ;  ;  ;  ;  

微污染水生物陶粒滤池的预处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